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

第1篇

小学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作支撑,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科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满足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小学教育专业又需要多个专业的支撑,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音乐、美术等,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科基础的有效建设。因此,玉林师范学院在小学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多科学、综合性、厚基础的原则,然后再突出初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小学各学科课程等学科,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的均衡。知识是基础,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要满足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需求;而能力与素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还要满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学需求。总之,小学教育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确立知识、能力的素质结构,拓宽专业教学领域,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重视人文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发展的适应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新任务,所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需要积极与小学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要把高校周边地区的小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基地,通过更多的小学教育实践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职前培养与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积极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自身教育职业的理性认知,从实实在在的教育现场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感悟。因此,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非常重视同社会、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同更多的学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创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现有玉东小学、实验一小、实验二小等多所小学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基地,真正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精神的培养。学校积极建设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构建校内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教学实训室、教师能力提升实训室、教师教育行为观察室、微格教室等,为学生的职前实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将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与小学教育实践的协调与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

三、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而言,其毕业后进行小学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需要格外注意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做了积极的探索。首先,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如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开设了识字教学、朗读教学专题、小学文本解读、教师口语训练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还要求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课程的拓展训练,如课前五分钟实训、微型课试讲、有效教育模式演练等,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丰富多样有效的形式。其次,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小学教育教研室自编教育见习手册,从大一起就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去见习,培养学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情感和倾向性,在见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做好教育见习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实习的时间延长至三个月,充分的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在一些班级中探索双导师制,给学生在校内外安排了指导老师,尤其是校外的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外基地的教育实践,在见习和实习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动态化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在教育专业素质上的缺陷,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从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四、建立健全再教育机制

第2篇

1.1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

小学学习阶段的孩子处于人生基础学习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品格、感情、人格、修养、基础知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基础积累的一个阶段,小学生自制力差、理解力有限,同时特别容易效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受外界的影响。除了家长以外,与该阶段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是小学教师,教师的言行、知识积累、道德品质、思想感情都要符合教育者的各项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小学阶段的教材,但是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了好奇,随时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各种问题的答案。而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给学生的回答很可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些影响是终生的。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综合掌握知识,这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

1.2在人格上要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

接受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其情感世界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作为承担对其进行教育和影响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人格观和情感观。高等教育机构在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人格上具备情感性和人文性,这也是对小学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人格上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不仅会对所教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个和蔼可亲、能够理解学生情感世界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亲切的、可以依靠的教师。同时对于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感,也是十分关键的。

1.3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要采取引导教育和吸引教育的方法。这就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掌握足够的技能和一定的艺术性思维。所谓的技能性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将知识从学术的层面,转化到教育的层面,将展示在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能力转化成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知识的能力。这点要求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不仅重要,而且较其他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虽然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比较浅显,但是处于小学尤其是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其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其他阶段的学生要弱一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对他们教育教学技能的锻炼,以及艺术感的培养。

1.4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

作为教师要具备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但是作为成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理解还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就必须要养成其思维模式的儿童性。只有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所讲授的知识是否能够被学生理解、吸收,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学生该阶段的特点。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2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2.1加强队伍建设

在我国独特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是中级师范院校。因此,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培训机构,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而且的确为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输送了相当多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中级师范院校的培养能力和综合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资源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接受中级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其起点也相对不高,所以经过长期发展导致小学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需要提高。

2.2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沃土

建设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高等院校。高等院校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综合性的教育平台。同时,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精神、环境,以及国家扶持等都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水平的。因此要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要根植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沃土。

2.3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改革的整合

要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队伍,小学教师上岗前的职前培养和小学教育的改革要相结合,这是最主要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职前培养包括在高等院校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教育,以及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前为其提供实习教育等。现在个别城市开展了小学和大学联合的培养模式,小学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大学为在职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和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材 人文教育 功能

《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既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性——人文教育因素,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美好的人文情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环保类文章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美好的人文情操。

大自然向世间万物无私地奉献着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空间和能源。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呼吸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沐浴阳光;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饮水;如果没有大自然,万物将无法生长,人类也必将灭亡。可见,大自然是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胸怀博大、无私奉献的物质载体,是比人类的智慧更高级的生命载体。

为了让每个青少年都明白上述道理,为了培养学生最起码的环保意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许多文质彬彬的环保类文章——《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等。教学上述课文时,我们如果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意识也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爱护自然,爱护地球,爱护我们身边的动植物等,就是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生存空间,就是爱护我们自身的健康和生命等道理;让学生明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等道理;引导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等,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实行垃圾分类、注意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关爱他人、感受真情等内容文章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等高尚的人文品格。

同情、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早在唐代,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曾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雷锋就曾用自己微薄的津贴支援灾区人民;而今,被誉为“全师学雷锋标兵”的郭明义始终以雷锋为榜样,把扶危济困、播撒爱心当成毕生天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被人民群众亲切的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为了将上述美好传统代代相传,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兼济天下的高尚品格和美好情操,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下列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等时,充分挖掘上述文本中所蕴含的同情、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等高尚道德素养和美好的人文情操之精髓,将传授语文知识与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等高尚道德素养和美好的人文情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倡导、鼓励学生在学校时帮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排忧解难,出门在外时帮助盲人、老人等过马路,公共汽车上为孕妇、老人、身患残疾等旅客让座等;教育学生当家人、同学或朋友心情不好、需要找人倾诉烦恼时,要学会倾听、学会安慰并尽量抽出时间真情陪伴家人、同学或朋友,给他们以温情和关爱。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立志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的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美好的人文情操。

诗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艺术性地表现社会生活和诗人的精神世界。我国素有“诗国”之称,素有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表明古典诗词在语文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入选的古典诗词,在语文教材中犹如一颗颗在苍茫、深邃、广袤的夜空中闪耀着奇光异彩的明星,释放着神秘而又巨大的人文教育能量,为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和美好的人文情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本资源,教学时,我们必须加以充分利用。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这一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具体赏析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及这首词表现的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的同时,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所描绘的自然美景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或手中的画笔描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表现的优美、恬静之画面,也可以引导、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表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夏夜美景画面,并引导同学们呼吸、徜徉、陶醉在自己所描绘的、所展现的神异、宁静、甜美、丰收等自然风光图画中。如此,则既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体验和熏陶,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幸福、甜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美、恬静等田园风光的无比热爱之情,更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建设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豪情壮志。

这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及《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研究中心编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2002年6月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