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

第1篇

小学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作支撑,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科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满足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小学教育专业又需要多个专业的支撑,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音乐、美术等,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科基础的有效建设。因此,玉林师范学院在小学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多科学、综合性、厚基础的原则,然后再突出初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小学各学科课程等学科,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的均衡。知识是基础,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要满足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需求;而能力与素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还要满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学需求。总之,小学教育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确立知识、能力的素质结构,拓宽专业教学领域,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重视人文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发展的适应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新任务,所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需要积极与小学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要把高校周边地区的小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基地,通过更多的小学教育实践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职前培养与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积极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自身教育职业的理性认知,从实实在在的教育现场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感悟。因此,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非常重视同社会、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同更多的学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创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现有玉东小学、实验一小、实验二小等多所小学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基地,真正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精神的培养。学校积极建设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构建校内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教学实训室、教师能力提升实训室、教师教育行为观察室、微格教室等,为学生的职前实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将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与小学教育实践的协调与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

三、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而言,其毕业后进行小学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需要格外注意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做了积极的探索。首先,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如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开设了识字教学、朗读教学专题、小学文本解读、教师口语训练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还要求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课程的拓展训练,如课前五分钟实训、微型课试讲、有效教育模式演练等,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丰富多样有效的形式。其次,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小学教育教研室自编教育见习手册,从大一起就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去见习,培养学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情感和倾向性,在见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做好教育见习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实习的时间延长至三个月,充分的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在一些班级中探索双导师制,给学生在校内外安排了指导老师,尤其是校外的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外基地的教育实践,在见习和实习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动态化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在教育专业素质上的缺陷,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从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四、建立健全再教育机制

第2篇

1.1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

小学学习阶段的孩子处于人生基础学习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品格、感情、人格、修养、基础知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基础积累的一个阶段,小学生自制力差、理解力有限,同时特别容易效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受外界的影响。除了家长以外,与该阶段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是小学教师,教师的言行、知识积累、道德品质、思想感情都要符合教育者的各项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小学阶段的教材,但是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了好奇,随时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各种问题的答案。而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给学生的回答很可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些影响是终生的。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综合掌握知识,这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

1.2在人格上要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

接受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其情感世界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作为承担对其进行教育和影响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人格观和情感观。高等教育机构在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人格上具备情感性和人文性,这也是对小学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人格上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不仅会对所教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个和蔼可亲、能够理解学生情感世界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亲切的、可以依靠的教师。同时对于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感,也是十分关键的。

1.3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要采取引导教育和吸引教育的方法。这就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掌握足够的技能和一定的艺术性思维。所谓的技能性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将知识从学术的层面,转化到教育的层面,将展示在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能力转化成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知识的能力。这点要求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不仅重要,而且较其他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虽然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比较浅显,但是处于小学尤其是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其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其他阶段的学生要弱一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对他们教育教学技能的锻炼,以及艺术感的培养。

1.4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

作为教师要具备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但是作为成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理解还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就必须要养成其思维模式的儿童性。只有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所讲授的知识是否能够被学生理解、吸收,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学生该阶段的特点。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2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2.1加强队伍建设

在我国独特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是中级师范院校。因此,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培训机构,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而且的确为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输送了相当多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中级师范院校的培养能力和综合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资源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接受中级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其起点也相对不高,所以经过长期发展导致小学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需要提高。

2.2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沃土

建设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高等院校。高等院校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综合性的教育平台。同时,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精神、环境,以及国家扶持等都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水平的。因此要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要根植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沃土。

2.3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改革的整合

要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队伍,小学教师上岗前的职前培养和小学教育的改革要相结合,这是最主要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职前培养包括在高等院校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教育,以及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前为其提供实习教育等。现在个别城市开展了小学和大学联合的培养模式,小学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大学为在职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和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材 人文教育 功能

《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既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性——人文教育因素,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美好的人文情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环保类文章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美好的人文情操。

大自然向世间万物无私地奉献着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空间和能源。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呼吸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沐浴阳光;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饮水;如果没有大自然,万物将无法生长,人类也必将灭亡。可见,大自然是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胸怀博大、无私奉献的物质载体,是比人类的智慧更高级的生命载体。

为了让每个青少年都明白上述道理,为了培养学生最起码的环保意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许多文质彬彬的环保类文章——《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等。教学上述课文时,我们如果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意识也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爱护自然,爱护地球,爱护我们身边的动植物等,就是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生存空间,就是爱护我们自身的健康和生命等道理;让学生明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等道理;引导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等,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实行垃圾分类、注意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关爱他人、感受真情等内容文章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等高尚的人文品格。

同情、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早在唐代,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曾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雷锋就曾用自己微薄的津贴支援灾区人民;而今,被誉为“全师学雷锋标兵”的郭明义始终以雷锋为榜样,把扶危济困、播撒爱心当成毕生天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被人民群众亲切的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为了将上述美好传统代代相传,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兼济天下的高尚品格和美好情操,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下列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等时,充分挖掘上述文本中所蕴含的同情、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等高尚道德素养和美好的人文情操之精髓,将传授语文知识与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等高尚道德素养和美好的人文情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倡导、鼓励学生在学校时帮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排忧解难,出门在外时帮助盲人、老人等过马路,公共汽车上为孕妇、老人、身患残疾等旅客让座等;教育学生当家人、同学或朋友心情不好、需要找人倾诉烦恼时,要学会倾听、学会安慰并尽量抽出时间真情陪伴家人、同学或朋友,给他们以温情和关爱。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立志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的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美好的人文情操。

诗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艺术性地表现社会生活和诗人的精神世界。我国素有“诗国”之称,素有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表明古典诗词在语文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入选的古典诗词,在语文教材中犹如一颗颗在苍茫、深邃、广袤的夜空中闪耀着奇光异彩的明星,释放着神秘而又巨大的人文教育能量,为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和美好的人文情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本资源,教学时,我们必须加以充分利用。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这一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具体赏析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及这首词表现的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的同时,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所描绘的自然美景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或手中的画笔描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表现的优美、恬静之画面,也可以引导、鼓励学生用文字或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表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夏夜美景画面,并引导同学们呼吸、徜徉、陶醉在自己所描绘的、所展现的神异、宁静、甜美、丰收等自然风光图画中。如此,则既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体验和熏陶,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幸福、甜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美、恬静等田园风光的无比热爱之情,更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建设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豪情壮志。

这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及《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研究中心编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2002年6月1版。

第4篇

理工类学生学体特点为对专业学习十分重视,欠缺人文思考与人文情怀,尤其对于个人“成才观”的养成还处于原始的模糊感知阶段。我项目组成员设计了一组有关学生成才观的调查问卷。选取理工科专业两个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其中问卷第6题“你觉得目前你是哪一类学生?”的分析中,有72人选择了B选项“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努力”。这充分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及个人价值,没有真实的、可触的认识。对于理工科高校学生除了院系辅导员及相关负责老师在日常工作交流中的有益灌输和启发外,学生很少能够有参与到关于“成才观”问题的思考中来。

二、大学英语教学在理工科高校学生成才观养成中的作用

问卷第5题“您认为自己价值观的确立,受到什么影响最大?”的答案中,有60人次选择了“家庭教育”,29人次选择了“学校教育”,这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家庭和学校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渠道。理工科高校学生如同其他大学生一样,在进入大学学习后摆脱了高中时期家长的“时时看管”,家庭因素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加之理工科院校学生接触人文思考,尤其是对于“成才观”这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机会是少之又少。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其实是一个未被重视的成才观“培养皿”。高校新生入学两年内都会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学期总学时最低也在48学时,某些学周较长的学期可达90学时,《大学英语》课程学时总数在理工科学生每学期的总学时数中绝对是“重头戏”。目前绝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均使用每单元选取一两篇课文的编辑形式,课文内容一般会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如果课文选得好,内容贴切,积极向上,发人思考,大学英语课堂就会变成大学生正确成才观有效的培养阵地。

三、《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中成才观相关课文的分析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第三版共分四册,每册8个单元,每单元配有PassageA和PassageB共两篇课文。笔者对该套教材课文作了梳理,其总数为64篇,其中课文主题与大学生成才观直接相关的就有20篇,占总四册教材总篇数的31.25%,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这些课文材料的内容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都会有意无意地促使学生思考课文内容,总结作者观点,内化蕴含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接收到其中“隐性”的大学生成才观教育,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养成正确的个人成才观。

四、一些疑问

在讨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理工科高校学生成才观养成中的作用问题时,很多人都会持怀疑态度,在理论高度及具体操作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大学英语不是主要教语言技巧吗?

怎么开始承载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了?这正体现了很多人对英语教育的误读。不可否认,英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它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知识的讲授。但对于成功的语言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双语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思想观点有深刻认识。上述图表显示了课文与大学生成才观的有机契合。英语教师在分析篇章内容结构时,通常会反复地操练学生的阅读、总结等技巧,当学生完全掌握课文内容时,就会做到一种无意识的成才观培养。

2.一线英语教师们会有这样的学生成才观培养意识吗?

目前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确实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方面欠缺自发性和主动性,这与社会对大学任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定性不无关系。随着高等教育及管理的发展,高校各部门职责愈发精细化。公众对于任课教师的工作,一般定义在“传道、授业、解惑”,而“育人”这个职能则似乎责无旁贷地被仅限于高校辅导员老师的本职工作中。其实,在当今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潮流中,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甚至“人生的方向标”。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利用理工科学生较为新奇的人文气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社会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成才观。

3.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成才观的养成能有多大影响?

这个领域前人鲜有思考。究竟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对学生成才观有多大的影响,我们确实难以界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固然不能替代原有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体系,但其在理工科高校学生成长观养成这一问题上的作用可以用之前的“锦上添花”来形容。大学生的成才观养成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个人家庭教育以及学生交际圈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对于理工科高校学生而言,是他们能够接触到个人成才观思考领域的一个重要辅助途径,是高校学生成才观教育的有益补充。

五、对理工科高校英语课堂的展望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59-02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社会生活环境。小说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一般都是小小说,即微型小说。本文研究的就是苏教版教材中的小小说教学。

一、“小说课型”的教学目标

(一)把握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是小说的主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小说的主题或塑造一位人物形象,或揭示一种生活现象,或表达一种思想观点等。因此在教小说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究小说的主题。教师应借助小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小说的背景,去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制度、社会的本质、社会中某阶层的人的精神风貌,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品的教育意义。

(二)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小说,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中的人物成为典型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可以通过正面描写,即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也可以通过侧面描写,即以他人的言行来反衬人物。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有时也包括序幕和尾声。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依托,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三)初步了解小说的写作特点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有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①视角独到,以小见大。小说往往选择一个很小的视角去细致刻画、描绘,但作者通过这个小小的视角反映的却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现象。②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点,更要关注作者是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的。③情节安排,匠心独运。阅读小说,学生往往会被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的确,为了让小说精彩,作者对小说的情节进行了巧妙的构思,一波三折、设置悬念、矛盾冲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小说的主题而服务的,不能因为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忽视主题。④环境描写,烘云托月。学生阅读小说,一般关注的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而对环境描写则往往会忽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绘对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烘托作用。

二、“小说课型”系列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们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选入教材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如改编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改编自《水浒传》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改编自《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另一类就是单独成篇的小小说,如《爱之链》、《船长》、《半截蜡烛》。

因为阅读小说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才陆续出现改编自古典名著的小说。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各年级对阅读小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小说最主要是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到了五年级,则要求复述课文,可见此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到了六年级,不仅要求复述课文,而且要求体会词语对表达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和同学交流名著中其他的故事内容,可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要了解小说完整的情节外,还要体会表达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阅读整本名著。

直到六年级,教材中才出现完整独立的小小说。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初步体验,所以他们在学说时,不仅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感悟人物的形象、了解故事完整的情节,而且要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学生在阅读时要关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把小说的内容和表达方法有机融合。

三 “小说课型”的教学过程

(一)生活积累,奠定情感基础

每篇小说作者都要表达一个明确的观点,这观点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所体现出来的,而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所以应该在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找到一个链接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入手,抛出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是缓和上课气氛,放松心情;二是让学生从交流中找到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

(二)揭示课题,了解预习情况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文题目。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所以他们进入课堂时对课文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反馈,了解哪些内容他们理解了,哪些内容他们不理解,而这些不理解的内容恰恰就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既为我们教学明确了方向,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效果也将更好。

(三)体悟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所以要紧紧围绕人物形象来组织教学。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特点,同时也要关注作者是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的。一般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四)总结提升,把握小说主旨

在将人物形象分析得深入透彻后,进行总结提升,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也是文本的价值所在。理解评价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恰如其分,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而任何对小说的再创造或是续写,都要围绕小说的主题去进行,而不能违背主题,随意创作。

四、“小说课型”的教学建议

(一)正确理解“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一说到虚构,学生很容易片面地理解为编造,虚构和编造有本质的区别。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但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虚构,它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而非编造。

(二)提倡速读

因为小说的篇幅都比较长,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学生读小说不能像平时读其他文章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而必须快速地阅读,从整体上了解小说的大概内容。速读要求学生默读,不出声地读,俗话说:“默读便于理解,朗读便于记忆。”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快速阅读不只是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理解内容,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第6篇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练习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非凡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练习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练习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练习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功能。教材还应采取办法,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第7篇

(一)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学生成长于家庭,由父母抚养长大。关爱家庭、感恩父母是一种自然的反哺跪乳之义,并会经教师引导发扬光大。如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单元,课首情境图即是孩子帮助妈妈整理衣服。这样的情境在学生那里会有所见,但不一定有所为。因此,教师透过此图引导学生明白在享受父母的关爱的同时,也需要回报父母、关爱家人,这种感恩之心会明显比日益仪式化的“洗脚”行为有意义的多。

(二)将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培养寓于平时

如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保护野生动物、节约用水等,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而与此相关之教育素材,或通过情境图,或通过例题与习题等呈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仅以三年级上册为例,如13页有习题涉及“采用哪些节水方法”、15页有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涉及濒危动物保护、30页有习题涉及超市购物、79页与125页分别有例题与习题涉及观赛、观影、排队购票等。教师适时加入相关公德知识教育,对学生公德心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做好“五爱”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爱”公德是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的明文规定,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显然,五爱教育不应是空洞口号,而应是触手可及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小事。这一点,在教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各教材中有多幅与运动及运动场有关的图片,以此引导学生热爱运动非常自然;又如,教材多处出现国旗、或以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为背景材料等的练习题目,以此为契机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效果良好。

二、创新教学,将德育教育鲜活化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需要趣味因素,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兼顾二者,需要教师紧扣教材、适当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并合理发挥,以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受到品德教育的浸染。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的学习心态

学生学习需要有一定的价值,从小的角度说,是利于个人未来的成长;从大的角度说,是服务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这种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讲解与帮助学生学习有关数学知识,如分数、百分数、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时,要适时结合实际说明它们与工农业生产中的某些应用,既可帮助学生体会其实际效用,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与内驱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乐学”数学

有学生学习了几年数学,以为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目,而对数学之“美”“趣”等毫无感受与认识。显然这与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密切相关,没有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与感受数学存在的乐趣,没有能够引导学生从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与和谐。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要以充分的教育智慧为基础,结合教材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实际等来开展,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之大美,在“玩”中玩味数学。如玩转魔方挑战赛、24点游戏挑战赛、数独挑战赛七巧板挑战赛等数学游戏,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先人智慧、提供才能展示平台,促进数学学习等,意义重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日常引导、鼓励、评价等密切相关,并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服务。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在具体的数学学习行为中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细节的引领,以学生感性、详实而细微的认知作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前奏,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实、做透。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现状

目前,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程学习的人相当少,乏人问津的现状使得这门学科的发展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经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不管是教材的内容还是结构都与实际的教学状况严重不匹配,使得师范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益不大。我们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后会发现,大多数教材内容基本相同,罕见理论突破,即使发现少数强调课改的理念,但也与实践的结合仍然脱节,仅仅是对一些教学实例做了适当调整,但也还是没有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切入,没有切实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不足

通过对现有的小学语文的课程和教学的教材的研究,我们归纳了三点不足:

1.目前存在的一些关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学术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是运用学术研究的方法来制订教材的思想的。注重的是理论的逻辑体系,而不是从语文的教育和教学方面展开的,他们忽略了小学语文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

2.现在有很多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其本身学校发展的现状使得一些需要实践的课程编排得不够到位,基本满足不了每个师范生都进行连续的实践学习,因此一直以来师范生的实践经验都不足。而对于偏偏缺少这项经验的师范生来说,只是进行一些原有经验的学习显然现实意义也就不大了。这也正是初出茅庐的师范生即使在校学习了授课的相关经验,但真正进行实践,又不太会教学的原因。

3.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与面对的年龄段不合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有契合他们自己年龄段的不一样的教材,因为他们对于教学情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教材没有这样的认知而采用统一的标准,那么这种普遍的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学习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三、对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几点意见

1.形式灵活,整合小单位的训练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状况会比较复杂,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可能出现不一样的学习需求,而这时候对于教材的编写要求就比较高,首先必须明确要训练学生怎样的素质和怎样去训练。因此,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形式,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自由发挥,这样的结合才能把握每个单元的不同学习目标。

2.灵活使用,提高教学广度,使其更加生活化

新一轮的课改对于教材的编写提出了适应多样化的要求,以期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比较特殊,地域广阔,因此经济、文化等的差异又很大,要编制出一种教材,能使得它适用于我国所有地区的学生使用,可以说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那么我们可以编写不同的版本,然后教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地域的特点灵活地安排教学的阶段或者顺序,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语文教材中融入诸多元素,打破局限性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利用一切资源,而作为媒介的教师,他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将一切有利的资源引入教材,使其进入课堂,让语文的学习变得没有局限,灵活地提升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多种能力。

4.教材的编写还可以跨越多种学科领域,追求包容性的语言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和应用都应当扩大领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加入现代化的手段,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锤炼品质、提升能力,初步学习各种社会所需的能力,获得现代社会的认可。而对于教师来说,在这样广博的教材的教授过程中应当有教学的综合性意识,源于课本也要跳出课本,能使其与其他课程配合并且融会贯通,起到跨越式学习的效果。

5.对于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的处理,教材在编写上可根据课标进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的编写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它是一个相对权威而且科学的评价依据,其中对于学科的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性质以及应当教学的内容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而且也阐明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情感发展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特点,因此,可以根据具体学生的不同性质进行编写,然后找准教材与学生间的连接点,灵活确定重难点,有取舍地确定教学内容。

6.不囿于以往经验,通过灵动的教材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化发展

第9篇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基于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从“教”、“养”、“取”、“任”四方面提出了人才形成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人才理论。所谓“教之之道”,即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在这方面,王安石以一个社会改革家的视野来审视教育,他否认天才说,认为教育才是造就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培养人才首在学校,应“陶冶而成之”,所以他尤为重视学校教育。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他指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才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议者之所患也”[3],强调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来育才。为此,他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即培养“有实才可用者”,认为学校教育应坚持“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4]的实用性原则,并通过设置一些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以培养“崇尚务实”、“经世致用”之人。可见,培养实用型人才成了王安石教育改革的首选,同时也成了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即培养出的人必须有益于国家、造福于社会,也就是说要有一种务实精神,否则只会纸上谈兵而误国害民,这是最为王安石不齿的。所谓“养之之道”,即管理、扶植人才的方法。对于如何养才,王安石提出了三项措施:首先,“饶之以财”。王安石认为“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5]所以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利养廉的观点,即给予一定的物质待遇,使“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6]这样,他们才能专心于本职,而不必一边工作一边兼营农商,避免其只谋利不谋政,甚至贪污受贿“侵牟百姓”。[7]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要在物质供应充足的基础上来展开,否则人们只会陷入唯利是图的泥淖之中,所谓的服务社会也只能成为一句口号而无法落实而已。其次,“约之以礼”。为了避免人的欲望过度膨胀后产生“以奢为荣,以俭为耻”的不良风气,王安石把“礼”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这又不单纯是对人性的压制,也不同于后来朱熹的“克己复礼”,而认为“礼始于天而成于人”,主张在遵循人天性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行为准则加以约束和调节,以此避免“富者贪而不知止,贫者则强勉其不足以追之”、“廉耻之心毁也”现象的发生,进而达到“正人气而归正性”的目的。再次,“裁之以法”。何谓“裁之以法”呢?王安石解释道:“先王于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艺矣,不帅教,则待之以屏弃远方、终身不齿之法约之以礼也,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8]只有当人们不服从教育、不遵循礼制的约束时,才依据法律、以刑罚来制裁,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步入正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当然,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财、礼、法都只是外在的附加之物而已,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内部因素发挥作用,即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自身修养的完善,因此,提高人才自身的素质也势在必行。所谓“取之之道”,即人才的选拔。在《材论》一文中,王安石指出:“广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9]就是说高层管理者一定要辩才、识才,否则“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10],这也是对人才的浪费。因此在人才的选拔方面王安石提出了三个环节:“问以行”、“问以言”、“试之以事”[11],通过言行及具体事例来考察一个人的能力,以此来减少“推恩荫补”的诸多弊端,这是从注重外在名分向注重内在本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人才的选拔方面,既要“取之有道”,又要以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为依据,通过精查使选拔出的人能更好的为国家所用。可以说王安石的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今重学历、轻能力、托关系的社会现实还是有诸多警醒意义的。所谓“任之之道”,即人才的任用、配置和使用方法。在论述了“教”、“养”、“取”之后,王安石进一步阐述了“任”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12]就是说用人应量其德才之大小,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这是发挥人才作用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任用得当,才能使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建树。总之,从人才的培养到最后的任用即发挥作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安石始于教而终于任的人才教育制度很好的阐述了各阶段的关系,即人才的教是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的作用,四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陶冶人才的教育制度。

二、王安石的人才观对我国当下学校教育理念的启示

教育理念揭示的是教育的应然状态,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是人们对教育现象或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它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特点。[13]然而在当下的学校教育理念中,教师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由此而衍生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在教师的教育与培训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对教师的管理缺乏有效性与系统性;在教师的选拔与任用上缺少一定的制度保障等。纵观王安石的人才观,它反映了陶冶人才过程中某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所以即使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尤其对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具启发性。

1.规范教师教育与培训,学用一致

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即王安石人才观中的“教”,亦即师范学校中对准教师的培养。目前一些学校对师范生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或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脱轨。按照王安石的观点,对人才的培养,学校首先要有一套具体的培养方案———“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根据社会需求制定长远目标以此循序渐进地开展,同时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上也应加强针对性,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其次在师范生的教育中应遵循学用一致原则,学校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加强对其教学技能的训练,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微格教学,实现“讲———练———评”三位一体,从而使培养出的师范生具有一定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职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但据一份对培训教师的调查显示[14],43.3%的教师认为“培训者一讲到底,方法非常单一”;不少教师反映,目前大部分培训内容过于抽象,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因此在培训之初首先应确定教师的学科背景,根据专业特长及所教科目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对症下药”,既要彰显学科性又要强调可操作性,用王安石的观点来说就是要突出实用性,避免只重说教而使培训流于形式,这样教师才能将培训中所学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同时在培训中应注重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教师打破常规从而更好地教学。

2.加强教师管理,礼法并用

首先,提供物质待遇,即王安石的“饶之以财”。教师虽然神圣,却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需要生活,尤其在广大的乡村偏远地区,基于生活所迫,一些教师常产生倦怠心理,能够真正留下来一心为学生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据一份农村地区教师调查问卷显示[15],在问及“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时,78.9%的教师选择“待遇”;在“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中,47.9%选择了“加工资、改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要想永久地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就要首先从生活上予以解决,包括教师的婚姻、住房、工资等,并通过各种福利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物质上有了保障,精神上才有动力,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这样既可以避免一些教师以补课为名向学生收取费用,也可使教师“致其力以生天下之才(财)”,亦即“高薪养才”。其次,注重师德建设,即“约之以礼”。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然而在现代社会,物欲的满足往往带来道德的沦丧,新闻媒体屡屡曝光的一系列“欺童”、“辱童”事件已经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师德建设迫在眉睫,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促使教师对自身行为予以反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知识内涵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条。只有道德上的不僭越,教育中才更能体现出人性化来,教师也才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学生,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即“以礼约才”。再次,加强法制建设,即“裁之以法”。有时单纯依靠“礼”、“德”并不能杜绝所有的违法犯罪行为,此时就需借助法律效力。这里所说的“法”不仅仅是对教师自身的违法行为而言,同样适用于侵害教师权利的违法行为,为此我国的《教师法》《教育法》等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只有对教师的责任与权利从法律上予以约束和规范,并严格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即“依法育才”。

3.规范教师选拔制度,量才录用

在选才的问题上,首先就是要识才,应“精察之”、“慎用之”。但当下许多学校在选拔教师时仍存在着仅以具备教师资格证或选拔考试的分数为依据的现象,虽然“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但真正的实力则来自于教学。对此,王安石提出了“知人则哲”的观点,即要透彻地了解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就不能为其表面假象所蒙蔽,要以“试之以事”为考察的核心,这才是检验培养出的人是否具有务实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的专业特长不同,因此在教师的选拔上不能求全责备。对此,王安石明确指出“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16]通才与专才各有利弊,只有将其安置在合理的位置方能扬长避短,因此,在教师的选拔上,中小学应以通才型的教师为主,而高校则以专才型的教师为最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优势,真正做到量才录用。

4.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任人唯贤

首先,“任之以专”,即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所以王安石说:“夫人之材成于专而毁于杂”,这就要求学校在任用教师方面“用其长”、“用其专”,而不能为解决师资问题实行跨科教学,如此才可使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并在所属的教学领域内有所建树。其次,“任之以久”,即对人才的任用要相对稳定。在王安石看来,“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17]就是说通过对人才的长期任用来考核其政绩。对教师而言也同样如此,“用其久”既可以使之有充足的时间发挥才能、展现教学成效,又可避免因频繁的更换任课教师而给学生造成额外的压力;同时还可发现不称职的教师,或勉其努力,或“固知辞避而去矣”。再次,“任之以信”,即用人贵信。王安石认为既然用人就要“信其忠而不疑其伪”,疑则勿任,任则勿疑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但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学校往往设置了太多的规范,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得不按部就班,甚至批量化教学。同时,学校的过多干预也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中手足无措,更有甚者,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弄虚作假,致使教育失去了原有的任务与使命。所以,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学校应该少一些框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规格,多一些默许,尤其对一些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应大力支持,从而使其在教育领域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如东北师大盛连喜教授提出的“尊重的教育理念”[18]一样,学校不仅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更应该尊重教师。

三、结语

第10篇

1 2011版写字教材的内容概述及编写特色

1.1 2011版写字教材的内容概述

2011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共12本,每个年级分上下册。一二年级是铅笔字教材,三四五年级是钢笔字教材,从三年级下册到六年级时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合编,毛笔字内容的编写以附加练习的形式放在钢笔字内容的后面。在书写格上使用的是“回米格”。这套教材第一学段的描红与临写次数较多,例如,一年级整字描红是六次,临写则为八次。在二年级的教材中,设计有词语和句子的练习。三年级上册出现了段落的练习。钢笔字练习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结束。在框架上“我来写”和“生字擂台”等板块的设计,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1.2 2011版写字教材的编写特色

2011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的编写有如下特色:

(1)与语文教科书同步

2011版的写字教材采取随文练字的编排方式,与语文科教书紧密结合。另外,写字教材中的整字,段落练习均出自语文教科书。

这种编排方式很好地处理了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关系。只有与语文教科书配套,才能使识字写字教学具备一定的语境和载体,避免为识字而识字,为写字而写字的现象发生。

(2)采用庹氏回米格

庹氏回米格是庹纯双先生的专利技术,即“汉字几何形块书写法”。庹氏回米格二代技术将回米格分为五种基本形块,即: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多边形,将其进行拆分和重组,使其对汉字的布局和定位具有特殊的优势,练习者在书写时能很快地找准起笔,运笔和收笔的位置,控制好字的大小和结构,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从而掌握汉字的书写技能。

(3)范文采用手写体

2011年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的范文,由书法家庹纯双及其弟子周杰书写。李跃华[1]指出:我们翻阅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包括识字写字教材和其他经常不离手的教材,练习册等文字资料,不难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印刷体”------没有明显的手写特征。换句话说,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经常性习染对象与规范的实际书写结果差距过大,印的和写的形态本不是一回事:学生的感知对象或写字生态环境不利于学生写好一手理想的汉字。语文教材的“印刷体效应”不利于学生学习写字,所以写字教材的范字采用手写体就显得难能可贵。

(4)体现学生主体性

2011版写字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改所强调的教育理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写字教材的纵向体系包括“我会认”,“我来写”“比一比”,“我要试”等板块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这与“课标”和“课改”的所要求的理念是吻合的。

2 写字教材功能

“功能”即作用或意义,写字教材的功能即写字教材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或是写字教材存在的意义。写字教材的功能如何定位,是教材编写时无法绕开的话题。写字教材是教材的一种,有德国学者认为[2],教科书应该具备六项功能:(1)提供信息----按照课程标准提供教材;(2)引导----组织教材,引导教学程序;(3)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4)保证效果----各种练习,补习和应用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5)协调----和其他教材相互配合;(6)合理化----在教学和自修时都能充分利用时间。那么,本研究认为写字教材具有传授书写知识,培养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端正书写态度,提高书写审美能力四个方面的功能[3]。

2.1教授书写的基础知识

在指导小学生书写之前,老师应该先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常识。如执笔法,硬笔的执笔法和软笔的执笔法不同。强调右手执笔,手指离笔尖和眼睛距离纸张都应该有适当的距离,坐姿端正,左手自然置于纸张或本子的左侧等。书写的基本知识还应该包括其它书写预备知道。如应该了解书写工具(笔)的知识,书写用格的的知识等。书写用格的预备知识包括如田字格的构成和用法等知识。

写字教材具有传授汉字知识的功能。写字教材的主体是汉字,书写必须要了解汉字的知识,写字教材在传授汉字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认字写字。比如,汉字的笔画,偏旁的名称,汉字的结构,汉字的书写笔顺规范及其它书写要领等。

2.2 培养学生书写的能力

写字教材具有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功能。书写的能力包括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书写整洁,美观的能力。在掌握静态的书写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书写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写字教材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汉字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达到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书写是一种复杂的身心活动,书写活动难度很高,要想顺利完成书写活动还需要学生各种能力的相互配合。所以,通过写字活动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能力。

3对写字教材使用的建议

教师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写字教材的使用,在写字教材使用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是解决写字教材使用率低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以促使教师使用写字教材。

第11篇

一、重视情感体验,创新教学方法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处于主动位置,学生相对地处于被动位置。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对于讨论教学法也应该积极采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营造更为轻松地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来。讨论教学法要求学生和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相互讨论和互动,从而培养了师生情感,同时又促进了教学的开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保持幽默,使学生在更为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这样做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课文“二泉映月”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方式体会二泉映月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在PPT课件中播放这首乐曲,并插入相关图片,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阿炳所遭受的苦难。透过歌曲,学生可以走进歌曲所营造的情境之中,通过感官从现实中体验这种情感,从而结合课文内容,对乐曲中的月色进行想象,并对其丰富内涵加以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自己听完乐曲的感受,从而加深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内容十分真挚感人,并且具备深远的意境。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应该能够体会阿炳这种“敢于跟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设置趣味问题,提高学生兴趣

如果课堂设置本身十分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在利用讨论法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设置趣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兴趣,使学生踊跃参与到竞答环节。问题本身的趣味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具体特点对问题进行设置,从而营造更为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课文“云房子”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学生见过的房子有哪些颜色和形状;学生在看过课本中云房子的图片之后有何感想;这些云房子是小鸟们建造的吗……还有很多问题就不一一列举出来。通过这些包含趣味性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从而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加以设计的,可在很大程度上扩宽学生的想象空间。相比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列出生词并朗诵课文而言,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采用讨论教学法开展语文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讨论教学的实施。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形成更为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讨论当中。学生之间的分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分组情况和小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须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课文“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妨对学生提问,歌唱放牛郎的原因所在。带着这一问题,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开展小组讨论。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可能不尽相同,这时教师不能单纯以对错衡量这些观点,而应该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表达出该观点。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上台陈述本组的观点,解释歌唱放牛郎的原因所在,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在这种形势下,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当中。有的学生回答小二郎是爱国英雄,所以值得歌颂和赞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开展小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培养和增强。

第12篇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本文旨在梳理新课改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在此基础上,考察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研究的薄弱点,寻找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超星读秀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相关文献600篇左右(截止至2015年3月),其中期刊文献530篇,硕士论文70篇,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10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先梳理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量,以期整体把握教材研究的趋势。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新课改以来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明显增多,笔者认为其原因是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颁布实施,使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加大了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二)文献内容分析

教材研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为了对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做更近一步地把握,笔者在对文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分析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1. 研究的内容

(1) 价值取向的研究。时下,公众对语文教材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多,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也遭到非议,究其原因,即是当下语文教材编写价值取向的问题。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存在三大缺失:一是经典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选文要求:“必须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以典范性为主。”然而根据统计,80%以上的经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动过。二是儿童本位的缺失。近年来,随着民国教材的升温,一些研究者先后从儿童文学的视角来观照教材的选文,提出建设儿童文学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以期选文能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真实性的缺失。对于教材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争议。二是现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窃和篡改的问题。

(2) 性别角色研究。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材承载着将儿童培养成健全个体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平等的性别意识,以使其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新课改以来,广大研究者开始了对语文教材中性别角色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教材编写者应当改变观念,不仅考虑到对于社会与时代的真实描述,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一个相对丰富的、平等和多元化的性别文化。

(3)范文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以来对于范文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文学作品方面。已有研究涉及教学儿童文学选文与编选儿童文学选文两个方面,指出在编选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慎重,应选取贴近孩子们的心理,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作品,要均衡不同体裁儿童文学选文在小学各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分布,提高儿童文学选文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4)知识系统的研究。语文教材如何选择和编排知识对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研究集中在语言文字这一块,尤其是“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很多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教材中汉字的量、序、法等问题,而对其他方面鲜少涉及。

(5)助读系统的研究。助读系统主要包括导语、注释、插图、练习等内容,通过整理分析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对助读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主要集中于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研究,其他几个方面鲜有提及。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研究而言,研究者们从插图的功能、分类、内容以及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等方面做了探讨,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主体欠妥等。

2. 研究的方法

对科学研究而言,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去审视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现状。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

(1) 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提高。比较研究法是极具代表性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国内各版本教材比较。就目前国内各版本教材的比较来看,比较的对象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主。第二,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的教材比较。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制的教材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研究者通过对同一个出版社课改前后两套教材的比较,分析新版教材的得与失。第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通过中外教材编写理念、选材内容、编排结构、练习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发现我国教材编写的优点及不足,为我国后续教材的编写提供经验。

(2) 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是文章写作的基础,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整理分析,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掌握研究现状,找出研究不足之处。

三、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语文教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通过对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关注。文献量方面,新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献类型完备,其中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数量的日趋增多,表明了该领域的研究受到专业群体的重视。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已经涉及价值功能、教材内容、编排体系、结构以及对语文教材的使用等多方面,由此可见对语文教材的研究较为全面。

(二)研究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呈现出不均衡性。一方面,研究内容差异明显,受文选型教材的影响,有关选文的研究最为丰富,尤其是对儿童文学选文的研究;与此相对,性别角色、口语交际等方面的研究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旧相对匮乏。助读系统中插图研究较多,而对练习、导语等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训练价值等内容受到研究者的冷落。第三,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论研究薄弱,这需我们今后加大研究力度。第四,对语文教材使用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宁冬梅.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2]陈聪.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第13篇

该同志理论知识深厚,专业知识娴熟。他精准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各学段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知清晰,准确把握教材,处理运用深浅结合,科学规范,具有过硬教学研功底。

该同志善于创新乡镇语文学科教研新路子。任现职以来,带领我镇中小学业务主任组织开展业务教学教研活动,有效的指导和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志提出以统编教材普及使用为抓手,开展锤炼语文课堂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带领全镇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熟练掌握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内容,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他是我镇小学语文教学教研旗手。

非常注重加强业务进修和学科专业的学习,多次参加市县学科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对小学学科学术新动态,教学新观点,课堂新理念,积极学习研讨,始终站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前沿,厚积薄发,逐步完成了由经验型教研员到科研型教研员的转化。他积极撰写的教研论文《语文教学的沉淀与积累》一文在《未来教育家》期刊上发表。

第14篇

关键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 古诗文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的优点及与语文教材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这一18世纪就提出的观点生动地强调了儿童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但是很可惜,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很好地和小学语文连接起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所以儿童文文学和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体验中华汉字的艺术之美,并且让他们接下弘扬传统文化接力棒的重要责任。

由此看出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价值本身就与小学语文教育十分相似。时至今日,我们不仅要分析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还要注意到其在儿童认知、审美、寓教于乐等方面的作用。儿童通过欣赏儿童文学可以对人生、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窥探,还会激发求知欲,萌发出学习的欲望。以上种种同样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本质要求。另外,此处还另引入“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即“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要素和条件”,而儿童文学恰好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资源。

小学生的阅历、理解能力、识字量都存在不足,然而儿童文学有着语言质朴易懂、表达准确、充满童趣等一系列适合小学阶段儿童阅读的特点,所以选择儿童文学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更容易吸引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学习和理解。

在儿童文学中,童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是一种丰富儿童想象力的很好形式。童话中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故事,这使儿童更加有代入感,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2.苏教版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入选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1年在全国发行以来广受好评。那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递减,体裁也多为故事和散文。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成长学习规律,很好地为他们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选择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材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而采用生活化、简洁化并且贴近儿童用语、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使他们产生兴趣。应这一点的要求故事、科普类的文章正呈现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综上,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利用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上有着较好的成果。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

1.苏教版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现状

(1)选编古诗文的意义

传统古诗文是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中国自古丰富多彩的文明几乎都在古诗文中孕育而生。而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忽视了这一宝贵财富。因此,在教育领域更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古诗文。

(2)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仍存在一些不成熟,诸如:非出自名家的古诗词不具典型意义;部分古诗词题材离生活较远;古诗文的课下注释不够全面,学生预习理解困难等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观点

(1)从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出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先前提到,古诗文是一种承载了千年深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捍卫华夏民族的尊严,并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智慧。

(2)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

学生对于古诗文意境的体会和理解是古诗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加强教师对于美学的讲授和点拨,就能够切实地让学生将美学理论融入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去。

(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

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另找一种更加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呢?这的确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

3.古诗文教育中现有的不足及未来发展

(1)缺乏系统的研究方向

就现状来看,苏教版小学古诗文中的教学理念、过程和方法的研究都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尽管一些论文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并且不是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一些具有真正建设意见的观点。所以现阶段更应该总结出一套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案,让教师群体对于古诗文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2)“以诗释诗”的创新方法

第15篇

“得阅读者得天下”!在小语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团队注意到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所谓文体即文学体裁,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在小学阶段,基于文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未形成一定的模式, 教师的文体意识也比较薄弱。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认为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我校的15位语文老师及四年(2)班的50位小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教师对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1.你更喜欢上什么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7﹪ ,喜欢童话的占46﹪,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40﹪,喜欢经典散文的占7﹪。

2.你觉得孩子比较喜欢学什么文体?

喜欢童话的占61﹪,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9﹪。

3.据调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比例过大,你认为这种现象合适吗? 觉得合适的占70﹪,觉得不合适的占30﹪。

4.据调查,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在教材中加大说明文所占的比例?

72﹪的的老师认为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28 ﹪的老师认为不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

5.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A、4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10%比较合适,37﹪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0%比较合适,1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5%比较合适。

6.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87%的老师认为议论文占5%的比例比较合格,13%的老师认为议论文都不要也可以 的。

7.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觉得合理的占78﹪,认为存在弊端的占22﹪ 。

8.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9.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

10.你最擅长上哪一种文体的课文?

擅长教童话 的老师占31﹪,擅长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老师占31﹪, 擅长教说明文的占38﹪。

11.你课外阅读更喜欢看哪一种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3﹪,喜欢童话的占15﹪,喜欢小说的占37﹪,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1 ﹪,喜欢经典散文占12 ﹪。

12.你推荐学生读完不同文体的书后,和他们交流过吗?

62﹪的老师偶尔与学生交流,38﹪的老师没有与学生交流。

二、小学学生不同文体阅读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1.你了解语文课本中各篇课文的文体吗?

2.59﹪的学生了解一些,41﹪的学生不了解 。

3.你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78﹪的学生喜欢童话类文体,22的学生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文体 ,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文体的内容比较有趣。

4.你不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59﹪的学生不喜欢说明文,34﹪的学生不喜欢议论文, 6﹪的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类型的文体比较枯燥。

5.老师平时对不同的问题教法相同吗?

100的学生感觉老师在不同的文体上教学方法也差不多,它们更喜欢课堂上更具有趣味性,能在游戏活动中完成。

6.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85﹪的学生认为合理,1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

7.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00﹪的学生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8.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于你们的发展?

65﹪的学生认为童话类文体更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35﹪的学生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都能不同程度促进自己的发展。

9.你家里藏书最多的是哪一种文体的书?

100﹪的学生家里以童话类文体的书籍占多数。

10.平时老师上课后布置你们练笔较多的是哪一种文体?

100﹪的学生在平时练笔中以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主。

三、对师生问卷结果的分析

1.文体占据比例的客观性及主观性

从师生的问卷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大环境下,以记叙文类的方体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不同国体的区别,与国外无可比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区别。

从主观上分析,因为年龄的差异,在选择文体的形式上也就有所区别。做为老师更喜欢有个性特色或与生活情感经验相关的文体,例如诗歌、小说等。而作为学生,更喜欢童话类、神话及民间传说的文体,此内容更具有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教师在教学方面对此类的教学也比较拿手。因此从主客观上分析,我们教材中的文体安排也是科学合理的。

2.文体意识的认识欠缺

“大而化之”是文体主导产生的弊端,因为教材上百分九十以上的文体相同,无论师生在学习当中就淡化了文体意识,甚至于无体而教,无体而学。老师在日常教学当中没有文体观念,文体意识薄弱,并未强烈意识到不同文体的教学形式应当是不同的。所以,学生无论在学生哪一种类型文体的文章都感觉差不多,也是导致了学生在文体意识的模糊。从课堂到延伸到课外,文体意识在小学阶段就处在零发展,零启蒙。

3.不同文体教学形式上的差异

从小学阶段来看,学生喜欢童话,喜欢富有故事性,趣味性的文章。那么,教师在教学当中对此类型的文章其教学方式应当是胜任有余的。学生不喜其它类型文体的文章,除其年龄特点的因素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诗歌、小说、说明文、应用文等等,教师如果对不同的文体都具有相对成熟的教学手段,那我们的教学必然能带到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学习。应当说,不同文体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其文体比重存在差异,作为老师应更深层挖掘不同文体的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教学策略

1.教师增强文体意识

老师是教学的主导方,只有教师自身的文体意识加强了,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带动自己的学生去学习。

2.创新文体教学模式

不同文体的教学方式应当有所侧重,不同体裁的教学方式更要区别对待。不要以一带全,让不同文体的教学都穿同一件衣裳,这样会导致师生的审美疲劳。

3.加强课内外连接

从学生的家中藏书可见,童话横扫一切。作为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所教的,更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文体的书籍,这样才能让文体学习不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