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神医学论文范文

精神医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神医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精神医学论文

第1篇

1.1神经外科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及问题

20世纪末,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可,作者所在院校的神经外科较早的引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导学习和获得结论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大量研究客观证据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教学方法日现弊端,需要转变医学教学模式,通过更好的应用科学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如何收集、评价证据并为我所用成为面临的问题。

1.2神经外科循证医学教育的应用及问题

1992年David Sackett教授首先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模式,其后欧美等国开展的循证医学教育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循证医学以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性评价或Meta分析,特别是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双盲RCT的客观证据为基础,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和可信性,使众多临床治疗决策发生了根本的观念性改变。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上述循证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其优缺点有所扬弃,在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论,尤其是注重实证,以临床证据为行动依据,注重依靠证据评价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但目前神经外科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中的循证医学教学内容相对缺乏,神经外科学特别是近年来涉及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和肿瘤学的理论与技术日新月异,许多治疗方法、方案大量出现,所以出现文献报道结果不一甚至相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依靠教师个人临床经验积累、观点缺乏共识甚至矛盾等,较易令学生重主观,重师承,轻客观,轻实证,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神经外科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计划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通过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并综合分析,最后获得合理的循证医学结论,可有效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结论,据此指导神经外科临床实践,对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大有裨益。

2结合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循证医学培训体系的内容和评价

2.1培训体系的建立及具体授课内容

循证医学相关课程培训:①循证医学课程理论授课。介绍文献检索、证据获得及评价方法;②循证医学专题讲座。Meta分析在神经外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实例;③神经外科案例分析。重点选取脑肿瘤目前诊疗进展及治疗方案荟萃分析评价。举办循证医学杂志沙龙(Journal club):①选择相关的新发表的论著作为Journal club交流文献。文献质量由主讲教员把关,以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和讨论热情。②组织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背景材料,准备多媒体资料、幻灯片、手术录像等,提出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并汇报文献。③组织提问和讨论,讨论内容多集中在文中研究方法、统计方法是否得当,文中对研究数据的解释是否合理,文中的研究结果是否有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问题为基础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教学具体授课内容:由1名主讲教员和3名见习课、讨论课授课教员组成教学团队,主要由7个学时完成。具体授课内容:①选取神经肿瘤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疾病诊断、治疗等需要解决的问题;②组织学生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通过EBM网站及其他文献检索途径,查寻最新、最佳证据;③根据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对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并结合病例具体情况,阐述自己的诊断和治疗;④指导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最后提出临床处理方案;⑤密切观察和随访,总结临床经验,对已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后效评价;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的评价。问卷内容包括循证医学教学是否能够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是否有利于临床技能的掌握、扩大视野、开拓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否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是否赞成该教学方式等问题。

2.2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神经外科专科见习及培训结束后,增加循证医学案例分析考核评价内容,使其成为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评价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循证医学案例分析考核评价的结果,反馈到教学各环节,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医学生应用循证医学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作者所在校2009级军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员中,共发出不记名评价表60份,全部收回,并有效。80%以上学生们认为通过引入循证医学的教学法能提高学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很有必要开展PBL结合EBM教学。

第2篇

1.1ESP课程安排与设置

语言学习有着循序渐进的自身特点,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语言首先为通用语言(EGP),日常基本交流的语言,然后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用语。我们培养的是专业人员,但必须具有基本的社会交流能力,其次才是专门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在学生入校之初,我们要引入大学公共英语的内容。由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精英教育,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主,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是经过选拔的,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之上,通过一年的公共英语提高,可以过渡到ESP的层面上来。在第三学期的英语课程设置中,首先引入医学英语常识性质的内容作为辅助。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对医学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总能不断摸索,循序渐进地向ESP专业英语的方向发展。

1.2ESP教师教育ESP教学设计

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需要ESP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量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搜索、筛选、编辑和加工。许多医学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他们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并未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学英语知之甚少,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解单词和课文分析,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遵循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由于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和ESP教学之于EGP的特殊性,也难以胜任。如何为ESP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ESP教学设计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很多医学院校为英语老师开设医学课程的培训,并积极鼓励英语老师跨专业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并加大扩充国外访问学者的力度和名额,创造条件为医学院校英语老师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各种医学英语研讨会也逐渐走入各个医学高校的外语部。

1.3结语ESP

作为一种高级的专业语言教学,要将语言技能教育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使ESP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掌握医学英语教育动态,借鉴有益经验,将先进的医学英语教育内容纳入ESP课程体系之中。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以ESP教学理论为指导,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型医务工作者为目的,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合理调整ESP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医务人才。理,汇报人的综合表现能力(包括专业态度、自信度、着装、肢体语言)。3 神经外科CBL教学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二、CBL教学更具趣味性

2.1CBL教学不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学习过程轻松而且有趣,学生自评结果显示:①CBL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中,并愿意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②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并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③锻炼讨论和演讲的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2培养医学生的军队实战思维能力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平时临床的教学内容,由开放性颅脑战创伤清创改编来的讨论病例更贴近战时自然在贴近临床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讨论现场仅提供详尽创伤史、X片以及基本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辅助资料,不提供头颅CT、MRI、DS等,充分模拟战时医疗条件,训练学生的迅速诊断、鉴别诊断、提供诊疗策略能力,并且结合战时环境考虑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将以往的课本知识转变为战时的实用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病情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思维,使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3有助于医学生对神经外科学的学习与其它临床学科相比,神经外科专业性强、概念抽象,且常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神经解剖、生理、病理、急救、耳科、眼科等学科,知识点散且临床病例复杂多变。传统教学中理论授课多而实践机会少,医学生学习方法多为死记硬背,待到真正临床实习时知识点常常已经忘记,而且临床病例千差万别,与课本上描述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完全相符,面对真正的病人,学生容易束手无策。以开放性颅脑战创伤清创改编来的病例既能够锻炼学生战时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更可以通过其对案例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神经外科,覆盖面更为广阔,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助于军队医学生将书本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4培养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鉴于战时特殊的环境,军队医学生必须迅速从海量的医学知识中掌握军队医学的精髓,以适应未来之需要,所以学生的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训练和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是首要的问题。CBL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方法,以病例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的学生往往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我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对其以后的医疗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战时环境严峻,任务艰巨,要求军医高效而迅捷地将伤者分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包括手术),而个体难以独立这整个过程。在CBL教学过程中,以组为单位,各成员负责查阅和分析各部分的资料,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最后汇总各方面资料,完成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互补互进,既巩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5CBL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CBL所选病例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CBL是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CBL案例最好根据实际战创伤病例改编,并有相应的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让病例看起来更真实,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并缩小学习范围。军队医学生应当训练自己提炼重点、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将所获得的信息迅速转化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并且可以目光长远地看到疾病的并发症和预后。在讨论时,将查到的信息未经加工即展示的做法不仅占用宝贵的讨论时间,而且容易使讨论方向偏斜。应该将所查内容化为己用,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b)-122-02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关注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除了解除患者的肉体病痛,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处境和心理需求,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培养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

1.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平衡砝码

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以求真为目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出发,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以求善、求美为目的[1]。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的关系,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目前许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方面没有很大区别但医疗质量却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把握“以人为本”这个道德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准则。

1.2 医学人文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医护人员缺乏人文精神,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势必加剧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从医院办公室受理患者的投诉来看,其中由于个别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医疗纠纷占总量的绝大多数。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医患关系的杠杆,它可以引导医护人员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疗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2.1以人为本,在服务理念中融入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在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患者的尊重、关怀,主张与患者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2]。医院应向医护人员倡导“向白求恩学习,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敬业爱岗,做合格的医护人员”等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深入宣传优秀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持续深入开展向华益慰等优秀医生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引导,在医护人员心里真正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忠诚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文化,重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为医院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影响。

2.2强化人文学科教育,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

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是技术精湛和人文素养丰富的完美组合。医院应将医学人文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中,要求医护人员深造医学业务知识的同时,扩大人文视野,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并通过临床实践,对患者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关爱患者的人文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另外,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和重要路径,必须正确处理好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的关系,建立各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3-4]。具体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外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

2.3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卫生服务人员和患者都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给医护人员提出新的医德要求:高度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选择权和知情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塑造并维护医患之间的平衡、平等的关系,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医疗卫生服务焕发勃勃生机。医院应制定规范化语言,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促使医护人员学习沟通技巧,让他们更加了解患者的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就医心理给予充分理解。组织科普讲座和义诊咨询,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对患者无私的爱和对卫生事业的不懈追求。优化服务流程,如计价、收费一条龙,电话预约挂号等,点点滴滴都从患者利益出发,让患者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工作,体验到医护人员所特有的爱心,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陆召军.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2):122-123.

[2]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70-71.

[3]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2009,22(7):37-39.

第4篇

1.1理论联系实践国内外大量教学改革尝试显示,在理论教学阶段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的联系,比在临床阶段强化基础理论效果要好,且可行性强[1]。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是通过理论课模拟社会实践的优秀教学方式[2]。但案例教学法的成败,关键在案例分析的数量和讨论的深度,唯有时间充足的长学制、充分深入讨论便捷的小班教学才符合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八年制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良好对象,故我们参照哈佛大学MBA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模式,首先创建一个典型病例库(具体参照1.2),然后依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其整合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案例,分成以下三类实施神经病学的案例教学法:一是评述型,即对病例中的医生诊疗过程加以评述;二是分析决策型,即假设自己是接诊医生,将如何开展诊疗过程;三是虚拟完善型,即根据既往其他学科知识或疑难病例,对给出的简单病例加以修改,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完整,但修改必须合乎逻辑并给出理由。除此之外,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我们也积极巩固他们的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例如,参加每周一次的影像学“阅片会”,由影像学教师阅读分析典型和疑难病例的磁共振或CT片,全科医生共同学习讨论;同时,要求他们参加每周一个晚上的神经疾病专题讲座,再一次复习强化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神经科常见疾病的最新进展。对于周末有时间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本校主办的各种神经科学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了解神经病学的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

1.2重视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基本功训练优先选派英语口语较好的副教授以上教师脱产教学,除了全面准确采集病史以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标准化培训[3],这是见习阶段的重点所在。首先让学生观看教学资料库中录制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录像(包括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内容、方法、结果判断及典型的阳性体征),然后学生分组(每组二人)互相练习,老师示范、指导和纠错,最后进行总结、评价。未掌握者可借用体格检查工具课后继续练习,并在神经科见习结束时予以考核,力求每个学生准确掌握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

1.3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例如每单元选择几个神经科常见疾病的典型病例,首先由学生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收集辅助检查结果,然后提出问题,共同对患者进行诊治。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旁引导、适当解惑答疑,并做最后总结,同事重视和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诊治方案的横向对比。对于讨论过程中有争议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在随后的见习课中再讨论。这样,不仅保证见习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其临床思维,拓宽学生的医学理论视野。再比如,在实习阶段,我们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其临床导师,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每周一次的“疑难病例讨论”,由学生提前熟悉病史,查阅相关文献后,整理并汇报病史,分析病情,提出诊疗措施,然后由临床导师补充、讨论并做最后总结。

1.4培养神经科基本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见习和实习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神经科常用的腰椎穿刺术,一般由见习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临床技能中心,使用腰椎穿刺教学模型,进行模拟穿刺。穿刺前首先由学生汇报腰椎穿刺的适应证、禁忌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出现意外情况的处理措施等,老师正确示教后,学生逐个操作,直至完全掌握。实习阶段,则由高年资的主治医生带领操作实习。而对于肌肉活检、神经活检、血管造影等操作,见习时由老师讲解操作要领和示教,实习阶段学生充当助手参与操作过程。这样,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到模拟训练,再到临床见习,直至最后参与操作,循序渐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专业英语应用水平的培养

在神经病学的理论教学阶段,我们构建神经病学词汇库,包括重要概念的英文单词、简写等,要求学生有目的的记忆;在理论大课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的英文版课件,不仅要讲解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求融合神经病学的英文经典教材和前沿信息,由教研室课前组织统一试讲并审阅;视频录制、课堂授课都尽量用英语讲解和板书,对于重点和难点,穿插少量汉语解释。课后推荐学生阅读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英文综述。学期结束考试时也要求用英文答题。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尽量安排他们和外国留学生为一组,有英语口语好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英语教学查房,汇报病史、分析病例,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在遇到外籍患者时,首先让他们自己用英语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诊断处理,老师进行辅导和把关。在文献汇报、疑难病例讨论中,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临床实习结束后还要求书写一份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英语病历。对于英语口语很好的同学,鼓励他们担任来校讲学外籍专家的大会翻译。

3临床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

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针对临床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讲述该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系统查阅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组织参加各种神经病学讲座,并撰写总结报告;课堂上适当介绍本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在见习和实习阶段,重点是结合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试验的研究水平,例如特殊病例或罕见疾病的归纳、分析和总结,要求他们进行病案检索和文献回顾分析,结合病例特点,完成病例个案报告或病案系列报告;同时,引导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临床问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后,对大型临床试验的设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预期的实验结果及其研究的意义作认真分析,了解临床试验设计的技巧和组织实施过程,并介绍本学科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研究项目。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培养他们的临床科研思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鼓励他们到实验室掌握常用的实验技术,如病理切片及其染色、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动物的饲养和繁殖等;要求他们掌握如何规范地收集和保存临床标本(血液、肌肉活检标本、脑脊液等);有条件者,在科研型博士的带领下,针对相关临床问题设计实验,并亲自完成实验操作,让他们在今后遇到不同问题时,知道应该使用哪些实验手段解决问题,并熟悉具体的实验技术。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中英文的临床总结论文或实验研究论文。

4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临床医学八年制是目前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一种精英教学模式。其中临床能力是基础,科研是紧跟医学前沿的国际化需求,英语水平是两者结合的桥梁和手段。在几年的神经病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其他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八年制学生的学习兴趣[4],而且把一些复杂枯燥的疾病概念,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病例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减轻了他们记忆的难度,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双语教学在神经病学课程中顺利开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由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开展时间不长,培训制度尚不完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而且八年制学生时间紧、课程重、需要学习的内容多。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带教老师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见习、实习阶段缺乏有效拓展,没能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大多数学生英文阅读能力尚可,病例写作、口语交流能力却不足;其次,由于没有严格的科研考核压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许多学生疲于应付繁忙的临床学习和实践,无暇顾及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今后尝试增加英文写作训练,例如参考USMLE(美国执业医师规范化考试)病例库,规范八年制医学生的英文写作;同时,强化英语听说技能训练,如增加英语病例讨论的次数、开展英语读书报告会、组织留学生及国外交换生相互交流学习,为听说训练提供更多的平台;另外,建立更加系统、对口的科研培养体系,把科研也作为八年制神经病学教学考核内容之一。

第5篇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4月在我院实施MPCNL的12例小儿患者,其中2例在1~2岁,3例在2~3岁,7例在3~4岁。经B超诊断,患儿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和肾结石,结石大小不等,最小结石为4mm×5mm,最大结石为14mm×5mm。

2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患儿成功被麻醉后取截石位,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而后转换其为俯卧位,使用B超进行定位引导,用穿刺针插入肾盂,并由针芯放入导丝,肾盂输尿管镜放入由导丝引导扩张器所扩大的通道内。用输尿管镜对肾盂内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使用气压弹道碎石机将结石击碎并使用灌注液使其顺利流出,放置双“J”管和肾造瘘管。

3护理体会

3.1温室的准备

人体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神经元是在下丘脑,而由于婴幼儿的下丘脑发育并不健全,表面积相对过大并且皮下脂肪少,易导致体温下降。在进行MPCNL的时候患儿体内有大量的灌洗液经过,容易使患儿体温散失,所以在进行MPCNL时应保持26℃~28℃的室温[2],并适当使用暖毯进行保温。

3.2正确摆放

因该手术需多次更换患儿:从平卧转截石位逆行插管,后转为俯卧位行穿刺碎石,再在碎石完毕后转回平卧,应随时加强患儿的各种护理。

3.2.1变仰卧位为截石位

婴幼儿肢体较短,在术中可不需要使用托脚架。将患儿抬至手术床基下缘,去除床下摆,弯曲患儿膝关节,将小腿分开后棉垫包裹,在手术床两侧使用约束带将小腿固定,同时垫高臀部。在使用约束带时应当将腓总神经避开,两脚以100°~110°的角度分开为宜,避免牵扯过度[3]。术中要时刻观察患儿皮温及下肢血液循环,为避免患儿身体各部位被手术医师手臂或身体压迫,应当及时对其进行提醒。

3.2.2变截石位为俯卧位

逆行插管术毕先撤去手术单,将患儿下肢放平变截石位为仰卧位,巡回护士在手术医生和麻醉医师合力托起患儿的同时,在手术床上铺设软垫,软垫位置于患儿髋部和双肩部为宜,将患儿俯卧在软垫上,头侧向一边,用抗压软垫垫起,避免眼睛及口鼻受压,双上肢自然平放在头两侧,用约束带固定,抗压软垫垫于双足部及膝关节并用约束带固定。

3.2.3 将各种管道及导线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由于患儿术中是行全麻气管内插管,同时在术中多次对进行变换,因此,要特别注意每次在进行变换时各种管道及导线的安置。如静脉输液管、气管插管、逆行插管、生命体征监测导线、肾造瘘管等,巡回护士应当时刻做好监测工作,确保各种管道畅通,以防发生导线脱落,保证患儿安全。

3.3 严格无菌操作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精神;公民文化;理性

科学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其中包含着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作风诸因素,是作为文化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步必然会促进人们的自然观、道德观、宗教观、审美观等各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科学精神指适于科学的,或关于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首先在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的“科学的规范结构”(1942)一文中出现:“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四种作为惯例的规则——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偏见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论(OrganizedSkeptcism卜被认为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嘲。此后,默顿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社会学的一章”(1957)、“科学家的行为模式”(1968)等文章中将创新性和谦逊的价值观念也看作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造就了人格化的气质,并提升、泛化、衍化为一种普遍的价值信仰体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所需要遵守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规范,作为一种独特的规范要求,它约束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必须服从于科学活动的目标要求。科学精神往往首先被科学工作者内化为个人品格,成为其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原则。进而升华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显然,科学精神既包含了科学自身发展的目的,也体现了社会对科学的要求。

科学家在工作中要处理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R·K·默顿提出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所谓人与物的关系,指科学家对科研成果的判断标准。所谓人与人的关系,在狭义上指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其他成员的交往与联系,在广义上指科学家面对全人类的态度。科学家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需要遵循不同的价值规范。

1.科学家在处理与科研成果的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时,需要有求实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

第一,求实精神——科学研究的支点。求实精神就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依靠人的感官经验和科学仪器的验证,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方法。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的求实精神要求科学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排除主观性。坚持客观性,以唯实的思维法则进行科学探索。

第二,理性精神——科学活动的精神支柱。理性精神首先强调的基本信条是相信自然界有秩序,并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界秩序。这是科学存在的前提。其次,科学理论的构建也应符合理性规则,概念、原理和经验事实必须合乎逻辑地组织在一起。所以理性精神既是科学家必须遵守的价值规范,也是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精神支柱,“承认理性之至高无上的威力是科学社会组织的一个中心精神价值”。

第三.批判的怀疑精神——科学的生命。批判精神在科学内部表现为不迷信、不盲从的反权威主义。科学家应该坚信自己的判断,它是一种“个人主义”: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没有终极真理。人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其智力活动的局限性和科学认识的阶段性,永远不可能穷尽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体。因此科学要获得进步.必然要对以往的理论学说、观念持以批判的怀疑。因此科学的怀疑就成为科学研究的起点。

第四,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和灵魂。创新精神既是由人类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也是科学体制的规范原则,而且还是现代社会对科学事业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所在,科学发现与物质生产不同,物质生产可以成批地复制,而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对科学家独创性的承认与尊重是科学体制首要的功能表现。

2.科学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需要有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合作精神与宽容精神

第一,自由精神——科学自由发展的向度空间。科学研究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任何给科学研究设定框架的行为都会阻碍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科学的繁荣必须自由地在各领域进行耕耘。

第二,平等与合作精神——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平等精神强调的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没有权威存在。合作精神强调的是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需要通过合作与交流达到提高。科学发展的进程表明,随着科学研究逐渐深入,难度也在增加,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跨学科知识,各个学科间移植渗透、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内在地要求合作与交流成为自觉的行为。个人智慧与集体力量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促进科学加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和民主政治文化相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权利义务关系中的民主自觉意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个人逐渐以公民身份自主地参与社会生活,并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同时也是人的解放。但是.新的社会变革又对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通过加强公民文化的建设,才能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完善以及推动社会的整体文明。

科学精神作为文化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人类近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革命力量,而且,科学精神与现代社会的许多价值,如宽容、理解、民主、开放、合作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精神是公民文化的基本要素。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提倡和促进公民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对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精神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

科学与民主从来都是生死相依,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科学的发展绝对需要民主政治对学术自由的保护和对学术专制的制裁。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确定,完善和进步也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持,规范和渗透。因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依靠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的广大社会公民的实践。而科学精神能够有效地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科学态度,唤起和强化实践主体的民主意识.提高实践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活动能力。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这种主导地位,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政治的建设。

科学是一种自由探索,各个学派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要求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科学只有通过不同观点的自由争取才能向前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于向宗教权威的挑战,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科学真理也从不借助于权威而让人去信仰。科学认为,凡是压制细研深察和认真讨论的地方,真理就会被掩盖。科学的民主精神要求公民在对待公共生活时既不迷信权威,又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偏爱癖性。要求公民有这样的胸怀和诚意,即当有了新的证据和新论据时.就要彻底而公开地改变自己原有观点。

2.科学精神能够内化成公民的批判的怀疑精神

科学的怀疑意识,其灵魂与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是相通的,并不是科学所独有的,也是公民文化的内容之一。例如,理论的真理性要由实践来检验,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就是一个反复确认和不断修正的过程.它的认识论前提也是对已被认定具有真理性的理论的怀疑意识。如此才谈得上在实践检验中体会、确认、修改或发展理论。如果没有怀疑的意识,那就常常会把哲人或伟人的思想、意见、见解、看法甚至愿望认定为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视为可代替自己思考的指路明灯,最后的结果就必然会形成“文化宗教”或步入“个人崇拜”与“个人迷信”的误区“实事求是”就表达了一种怀疑精神。怀疑意识是科学精神的起点,它的对面是信仰,反面是轻信和盲从。有了怀疑意识,人们才能独立地判断和思考,排除轻信和盲从,接近科学的理性。

3.科学的理性精神是公民文化的基本要素

如果说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理性就是科学精神的主要体现。失去了批判的理性,科学就失去了创新的生命力。科学的理性是批判的,而科学的批判也必须是理性的。没有理性的批判是不科学的。

理性是人认识把握世界,创造人类生活的主体能动力量,是人在本质方面的重要特征。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理性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状态。理性文化是人类理性追求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成熟、社会迈向文明的标准,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科学相契合的文化。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等既是理性文化的要素也是公民文化的内容。无论政治制度的设计,法律的制定和对政治参与的宽容,都需要理性的力量。文明政治的实现是需要理性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需要理性.通过缓和社会矛盾,抑制社会冲突,建立起双方都能容忍、接受的社会秩序。公民文化表达的是尊重个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尊重他作为自主的道德行为者的地位.坚持以权利本位为价值取向,肯定和尊重人的价值,使公民政治文化体现了理性的追求和蕴涵着理性的目的。

4.创新精神既是对科学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文化的内核之一

创新意识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得以创造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它更是一种行动。不论是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文化创新关键在于将这种意识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创新不仅是人类文明成就的必备元素,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没有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失去动力,没有创新,民主政治和法治也就不会出现在人类的巧尘罐台上。公民文化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创新品格。具有这种文化的社会可以塑造出普遍民利的、具有理性意识的社会公民,引导社会政治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现代社会是民利主导的社会,民利在使人们创造最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使人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不断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因此成为公民文化的品格,正是具有这样的品格,公民文化才是与时俱进的,才是一种优势文化。

5.宽容和谦恭是公民文化推崇的品格

科学与宽容、理解、民主、开放、合作紧密联系着。宽容乃是一种博大的精神。科学的开放性必然带来科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或者说科学体系经过人的归类分工之后,才便于深入研究。科学研究必然会有差异和分歧,而宽容在这里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科学中的宽容精神的实质是尊重他人的观点,哪怕我们认为它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多一份宽容也就是不对它们进行扼杀,而静观其变,其自身本身是会说明的。

第7篇

医学体系是一个完整庞大的系统,有着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是医学自身的严谨性,医学专业人员必须持续进行探究、思考和钻研才能掌握疾病的病理,才会有可能寻找出最佳的治疗办法,为人类生命的延续、生理健康的维护做出贡献。这就是医学的严谨性。另一方面是医学的人文性。医学涉及到的对人、对社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人的发展、娱乐和快乐等方面的保障,人文的中心就是为人服务、提升品质。

2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在医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有利于对现代医学进行完善。随着医学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人文性的强化和深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学技术持续更好的向前推进,这样也有利于对疾病痛楚的认识更人性化、控制和治疗也更加完整,医学对人类生活的价值也就越来越明显。但是也因为这样,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医学的人文价值则置之不理,严重阻碍了医学人文精神的进步和提升。在实际生活有很多因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不良现象,比如:医患之间的平等地位失衡、医生的职业道德下滑、不必要的医护检查等现象数不胜数。医学要想在教育中引入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在社会强调构建和谐氛围的大局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都是理论的具体要求。和谐包涵的内容广泛而全面,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自然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全球化进程加速,医学教育的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由于专业的特性,医学类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人文素养会弱一些,促进医学学生的人文发展更为重要。医学教育培养对象想要更加全面的发展,则需要有更合理的知识体系、需要积累更丰富更人文的知识、当然还需要自身医学专业的水平,努力使自己能够做到从生理、心理、病理等多方面对待医护对象,能做到从生理、心理、病理等方面多角度钻研问题,用专业和医者爱心对待医护对象。所以,培养医学教育对象的人文精神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

3在医学教育中强化人文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

端正观点,确立人文精神培养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我们必须明确医学教育与其他所有教育一样。在培养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学会做人。要从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出发,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确立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医学院校每位教职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身体力行,确保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从国家制度和政策层面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培训。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关键要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人文学科教师队伍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教师进修深造。另一方面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该领域的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同时加强对人文学科教学的量化考核,加大督查力度,吸引临床教学教师参与人文课程的教学,以提高整个人文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议由教育部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一批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培训和专业认证的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制度,由财政部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培训,每所医学院校给予一定的培训指标,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的专业化。

4结语

第8篇

做好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关键就看顶层设计。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起就逐步提炼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层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才”成为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目标。遵义医专党委组织党委宣传部、社科部、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形成该项工作的执行主体,设定了学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思路,即:全员皆参与,探索求创新,体验出实效。理念是实践的指导,行动的方向,顶层设计成为学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行动指南。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的思想境界、学识人品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一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特别是医学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抓好青年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除了“青马工程”外,还为青年教师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时事政治、“道德讲堂”、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等理论学习,让教师们从传统文化、时事理论、专业知识中汲取人文知识、汲取养分,使之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在教师中开展重大社会科学、贵州省及遵义市地方经济文化的课题的理论研究、社会调研等活动,在校内进行选拔评比,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提升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水平。创新教育模式,通过科研课题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科学化水平。一方面鼓励教师申报与医学人文相关的省市校级科研课题,一方面大胆创新,尝试“师带生”的方式开展校级医学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在申报课题时必须携带学生参与,学生和老师在科研课题的合作过程之中相互影响,相互感化。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立体化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育人环境

1.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中彰显人文精神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人际沟通、职业道德、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一系列医学人文课程,另外开设了医学法学、医学史、生命的意义、医学人文电影赏析等选修课程,并适当增加了这些课程的课时。由于受高职学校学制的限制,医学类的高职高专学时紧张,课程安排困难,学校就将医学人文课程安排成必修课、选修课,将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真谛、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等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入教学,促进医学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紧密结合,促进医学生医疗思维转变,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专业课程是传递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在专业课程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专业课程中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将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渗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专业教师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贯彻到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堂上去,学校还聘请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具有较高人文修养的临床医生开展人文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临床人文知识的熏陶。学生在专业课上不但学习到专业知识,更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与患者的情感交流。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医学生真正领会人文精神的内涵,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升华转化。学校的学生们每年近2000人次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荣军疗养院等志愿服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到乡镇义诊扶贫,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宣传健康知识等,到乡镇学校与留守儿童一起开展活动,卫生管理系的学生参加社区卫生保健,在用医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了解民情、体验生命、感受疾病痛苦,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编制了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现状调查问卷、基层患者对医护人员医学人文素养需求调查问卷、高职高专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现状调查问卷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到医院和乡镇、社区对患者、基层医院医生做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社会调研和调研报告的写作,学生提升对医学人文精神知识的理论认知,让学生从认知、情感、体验三个层面获得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等医学人文精神的学习。除此之外,学校邀请遵义市“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方晓美到校作先进事迹报告。先进人物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大医情怀,朴实无华的点点滴滴最好地诠释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对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追求为群众健康服务的人生价值起到了集腋成裘的作用。

3.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

学校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康复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就进入康复医院,教师由学校和医院教师共同授课,衣食住行都在医院,休息时间就进病房,与患者、脑瘫儿亲密接触,直接生活在临床医生和患者中间。这种零距离的交流,让学生与医生、患者之间做到了无缝对接,情感交流水融,达到心灵的沟通,他们体验到了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体验到了患者、患儿及其家属对生命的眷恋和渴望,最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学生不仅看到了“疾病”,更看到了“病人”,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等问题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树立起“以人文本”的价值观,并将临床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转化为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知提升,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起自己作为医者的道德信仰体系。綦江区医院作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将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作为院校合作的研究课题,制定了系统的课程,有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操作实践、专家授课、部门竞赛、开展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专题的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实习同学进行培训,学生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增强了人文关怀的意识、能力以及法律法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为学生表现突出,有6名实习生通过綦江区卫生系统公招面试,正式成为綦江区人民医院在编人员。

4.在基地建设中强化人文精神

学校充分利用遵义的红色教育资源进行人文教育,将“会址”、“遵义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遗址”、“习水县桃林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地)”、构皮滩电站等作为学校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基地。遵义是革命老区,经过遵义,在遵义召开了逆转历史的“”,留下了无数先辈追寻生命真谛的故事,其中为救患病群众惨遭杀害牺牲的女卫生员成为当地人民敬奉的“女菩萨”。学校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会特别安排这一课,让学生到山烈士陵园为女卫生员敬献花篮,听讲她的感人故事,平时会去祭扫烈士墓,通过实地参观、感受、联想,感受先烈为民献身的精神。

5.在新媒体运用中铸牢人文精神

第9篇

1.1症结之一: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1.1.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以人为本”的办院宗旨。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医院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医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市场逐步放开。但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总量不足,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中国公立医院日常运营收入中政府直接投入的比重大约在8%,[7]导致医院开始面临竞争的挑战和生存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优先考虑创收,出现了以医谋利的现象,把工作重心放在谋求业务拓展、追求经济效益上来。医疗设备越来越高端、药物使用越来越高档、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越来越多、对科室个人的经济考核指标越来越具体,使得医疗服务逐渐呈现商品化趋势。这种片面追求利益的做法,舍弃了医院的公益性质,背离了医学宗旨,医学人文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1.1.2“以院为本”的管理思维,忽视医学人文服务。方便医方的流程设置。医院流程是指就医群体进入就医地点开始到完成全部诊疗内容的路径顺序,应本着既合乎人的情感需求又满足医疗过程的理性需要的原则。[8]但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院流程设置从医院的现有条件和方便医方出发,提高了医院建筑的利用率,但缺乏整体的统筹和相互衔接,局部流量超负荷,造成滞留堵塞,效率低下。病人到医院就诊,咨询、挂号、收费、检查、取药环节众多,一些科室分布不合理,标识不清楚,消耗了病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有关资料显示,病人就医时间、等候时间平均值达到2.51小时和1.60小时。[5]而真正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却只有短短几分钟。忽视医学附加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到医院就诊已不仅仅是满足于治好病。病人对服务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从单纯的治愈疾病、追求技术型医疗服务为主逐渐走向寻求就医感受、注重医院所提供的人文性医疗服务,对就医环境的关注达到13%。[5]也就是说,医院除了治病救人的核心服务,还必须提供人性化的附加服务。但是,目前医院对医学附加服务普遍重视不够。在医院外观设计上,大部分追求现代化建筑特色和气派,布局和环境首先考虑满足医疗本身需要;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以医院管理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实用性为主,欠缺从病人角度的思考;硬件建设上,投入多以仪器设备等技术硬件为主,服务硬件相对滞后。审视当前医院的就医环境,大部分医院病房嘈杂拥挤,进院停车难,电梯拥挤不堪,住院伙食口味差,缺少等候的休息场所,家属陪护没去处……这些极具人性化的医学附加服务的欠缺,使得医学人文精神无法体现。过分强调医方的自我保护。首先,各项检查、手术、药物使用等虽然都实行告知制度,但实施过程却是“同意”有余而“知情”不足,签字走过场,而对于知情同意的真正效果不去考量;其次,采取自卫性医疗来规避风险。由于我国的医疗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加上医患关系趋于恶化,医生不愿意也不敢承担救治的风险,但求诊治的“无过”,却忽视了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最后,在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以及投诉的接待处理上有“护短现象”。虽然大部分医院有专门的接待职能部门,但真正出现医疗纠纷后,往往从维护医院的声誉和袒护医生的角度出发,缺乏公正的态度和坦率的沟通,投诉渠道不畅通,相关信息不公开,处理环节多、过程繁,故意推诿,想方设法开脱免责。凡此种种,病人的权利和利益往往受到侵犯。

1.2症结之二:医务人员人文底蕴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底蕴,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不可能充分展现“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

1.2.1人文服务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在医学生培养阶段对人文重视不够,进入临床后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也缺乏相应的人文培训,导致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人文教育背景,人文素质不高,缺乏提供人文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再加上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特别是大型医院每个医生门诊接待量大于40人/日,远高于平均4.5人/日的全国水平。[9]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在短期内完成基本医疗服务已经相当紧张,更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详尽的告知。由此,医学人文精神无从体现。

1.2.2医患感情淡漠,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医生认为病人是“求”医,不屑于与患者“套近乎”,态度冷漠,语言生硬,对病人缺乏应有的尊重,无法与患者感情同步。甚至有的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出现问题,工作作风散漫,责任心差,在病人面前随意乱言,收受“红包”,为追求医药回扣、开单提成而小病大医、过度医疗等等。

2强化医院人文管理、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几点思考

由于忽略了“人”具有社会、心理和生理这三重属性,导致医疗服务中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管理不到位。而医院人文管理正是把“人”作为医院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解除患者病痛,安抚患者心灵;另一方面是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人文情怀,提升服务质量。可以说,通过在医院实践中的人文管理来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精神,能实现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三者利益的平衡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医患和谐的新高度。

2.1构建全程式的人文教育体系为病人的最大利益服务是医学的职业责任,而不是个人选择。我们应从医学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入手,及早确立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点,并且使人文教育贯穿于医护人员的职业生涯全过程,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评价及奖惩机制。

2.2重塑立体式的人文服务体系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需树立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观念,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构建立体式人文服务体系。一是保证核心服务体系,如医疗、护理、医技等业务流程;二是核心性能的增强体系,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三是不可或缺的支持体系,如财务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在这三个体系中全方位融入人文因素,实行人文管理,将会是医院实现差异化战略管理、保持市场领先的有效保证。

第10篇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性濒死样撕裂样的面部疼痛,突发、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几乎总是在一侧,其通常由触摸受累区、冷风、吃饭、刷牙,有时甚至谈话可引发。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以中老年者多见,女性高于男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近年认为邻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性变等,而引起发作性剧烈疼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底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及脱髓鞘等病变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所致。

1临床资料

收集三叉神经痛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35-76岁,70%以上为40岁以上,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发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疼痛从口角附近放射到同侧面部、耳、眼和头部。无预兆,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轻触即可诱发,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2诊断与鉴别诊断

2.1诊断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阵发性烧灼、闪电样剧痛,常影响上颌支以及下颌支,上颌支最常受累,下颌支次之,但在三叉神经眼支发作者罕见。三叉神经痛以一阵阵地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可以在发作期间有持续的灼样或疼痛的背景。无症状的期间可以数月或数年。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部而诱发疼痛;在洗脸、刷牙、进食、讲话等时激发面部触发点,上下唇、鼻翼、硬腭等处为敏感区,亦称“扳机点”,可引起疼痛。本病原因不明。患者可没有神经病学体征或提示任何相关器质性损害的其他特征,根据疼痛的部位、疼痛的发作性、无痛的缓解期和诱发疼痛的因素以及无三叉神经等器质性病变的体征,诊断上通常并无困难。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数病人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也有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以后可缓解数月或数年,但很少有自愈。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发作为阵发性,如同时伴有面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无力以及其他神经系统损害,或疼痛呈持续性,应考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2.2鉴别诊断需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病、牙痛、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等疾病鉴别。三叉神经痛需与头面部疼痛如牙痛、鼻窦炎引起的疼痛鉴别;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发作特点与特发性相似,继发性三又神经痛常表现为持续性疼痛,病变区域内有感觉减退,并且迟早有其他脑神经功能障碍等出现。舌咽神经痛,疼痛性质相似,位于扁桃体、咽及舌后部,咽喉、舌根和扁桃体窝可有触发点,用4%可仁因、1%地卡因等喷涂,如能止痛可确诊。蝶腭神经痛较少见,疼痛呈剧烈烧灼样、刀割样或钻样,位于鼻根后方、颧部、上颌、上腭及牙龈部,常累及同侧眼眶,疼痛向额、颞、枕和耳部等处放散,可伴病侧鼻粘膜充血、鼻塞、流泪。每日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无扳机点。蝶腭神经节封闭有效。非典型性面痛,疼痛在头面和颈部,持续时间较长。

3治疗

三叉神经痛治疗主要可用抗癫痫、神经阻滞等治疗。无效或失效时考虑其他疗法。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3.1药物治疗

一般止痛剂对轻症有效,严重者常首选卡马西平,开始可给100mg,2/d,口服,如果对副作用能耐受,则随后可很快地加到600mg,3/d,以控制疼痛。疼痛停止后逐渐减量。服药时应注意副作用如眩晕、走路不稳、皮疹、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肝功能损害等。苯妥英100mg口服,每日3次,必要时可逐渐增加,但最大剂量不超过600mg/日。主要副作用有牙龈肿胀、皮疹、共济失调及肝功损害等。氯硝西泮(氯硝安定)1mg,口服,每日2~3次,可逐渐增加至4~8mg/日,注意副作用,停药后副作用消失。大剂量维生素B12,每次1000~3000μg,肌内注射,每周2~3次,连用4~8周为1疗程;部分患者可缓解,或首剂1000μg,第二次2000μg,第3次3000μg并维持至产生明显疗效。无副作用,偶有一过性头晕、全身瘙痒及复视等。其它药物如双氯芬酸、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等。

3.2封闭疗法

适于服药无效者,在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注药阻断传导,用无水酒精、甘油封闭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无水酒精注射疗效较短,甘油注射疗效较长,甘油是高粘度神经化学破坏剂,注射后逐渐破坏感觉神经细胞,数小时至数日方能止痛。副作用为注射区感觉缺失。对年老体弱无手术条件者适用。

3.3射频治疗

适宜于不能耐受手术者,在X线监视或CT导向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插入半月神经节,通电加热至65~75℃,维持1分钟,选择性破坏半月竹后尤髓鞘痛温觉传导Aδ和C细纤维,保留有髓鞘触觉传导Aα,β纤维,疗效达90%以上。射频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经药物、封闭等治疗效果不佳后的较好方法,射频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极为明显,主要由于患者精神高度紧张、热凝加温时剧烈疼痛等刺激引起反身性作用等因素有关,治疗中要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酌用镇静剂,预后服用心痛定等降压药。

4讨论

三叉神经痛患者多为中老年,无明显病改变,三叉神经痛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首选抗癫痫药,尤其是卡马西平常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但在撤药时则应每1周或2周缓慢地进行,使停药时不是落在本病的自发缓解期。用药时应注意止痛药物的副作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小有效剂量。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即可获得良好效果,但病情较重或出现并发症或需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一般预后良好,教育病人劳逸适度、生活规律,避免劳累、紧张,严格遵守医嘱用药。

参考文献

第11篇

我院2009.5~2011.4期间,观察320例患儿静脉输液过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88例,输液患儿外渗现象占27.5%.其中婴幼儿59例(67.04%),学龄前期16例(18.18%),少儿期13例(14.78%)。男孩58例,女孩30例;年龄为1月~6岁;包括化疗患儿15例,50%葡萄糖静注8例,10%葡萄糖+10%KCl静脉滴注45例,其他20例;外渗部位为:头皮45例,前臂15例,足背部14例,内踝9例,其他部位5例。其中轻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16例。(轻度:疼痛局限于注射部位,肿胀面积小于2cm;中度:疼痛难忍,肿胀面积约2~4cm;重度:肿胀面积大于4cm,皮肤颜色由苍白转变为暗红色)。

2.各年龄组患儿的特点及输液外渗的原因

2.1.患儿因素

2.1.1.婴幼儿(1~3岁)

新生儿幼小,反应能力最差,头部静脉丰富,交错成网,管腔内无瓣膜,且血管内压力低,管腔幼稚,影响操作判断。皮下脂肪薄,皮肤松弛,极易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造成血管移动,导致钢针错位,形成外渗。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高,极易导致胶布松动使针头脱出静脉,在本临床资料中,婴幼儿导致输液外渗的现象相对较多,占输液外渗的67.04%。

2.1.2.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儿童存在怕打针的现象,常常哭闹,害怕注射时疼痛,不配合治疗,当静脉穿刺一次性不能成功时,部分患儿会拒绝输液穿刺,家属很着急,激动的情绪会影响护士的操作。患儿不能很好地合作,造成输液外渗。

2.2.穿刺部位

婴幼儿穿刺按常规是定位于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婴幼儿易动,对顺行穿刺有阻力者,采用逆行穿刺。学龄前儿童可在手背或足背上穿刺定位。对特胖、静脉隐匿的患儿可选择内踝部位大静脉,腹泻脱水较严重的患儿,可考虑选择肘窝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婴幼儿患者其本身血管就不易找,又不能很好地合作,穿刺部位不利于护理,造成穿刺时刺破血管。

2.3.病情特点

2.3.1严重脱水、营养不良的患儿有110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0例,占9.09%。由于末梢循环较差,血管通透性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增高了外渗反应的发生率,也加重了其不良反应。

2.3.2有创伤或者其他炎症性病变的患儿207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9例,占9.178%。由于疼痛难忍,加上自控能力差,穿刺部位的活动度较大,因治疗需要,多次输注液体,也易导致液体外渗。

2.3.3癌症是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癌症患儿3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例,占33.33%。因为反复化疗的原因,癌症患儿的静脉脆弱,穿刺难度较高,易发生血管刺破,液体外渗。

2.4.药物和治疗因素

部分刺激性药物易导致液体外渗,如①高渗性液体、阳离子液体:50%葡萄糖、10%葡萄酸钙、20%甘露醇、10%氯化钾等;②高价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等;③高PH值药物:11.2%乳酸钠、5%碳酸氢钠等。如高浓度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在输注速度稍快的情况下,血管压力增加,刺激性也随之增强,血管易发生收缩、痉挛、外渗。

2.5.护理因素

2.5.1.护理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大于胶带固定面积,棉签擦拭消毒液以免妨碍视线,导致穿刺错误,避免刺激性药物渗漏,产生无菌性炎症。局部解剖掌握不牢靠,经验不足,对血管不了解。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都是导致外渗的原因。

2.5.2.套管针型号不符,小儿血管细,尤其是新生儿,留置针的使用,易造成套管针周围血管因扩张受压,导致营养障碍而渗漏坏死,套管针与血管壁的接触摩擦也可增加外渗机会。使用钢针,穿刺时刺破血管对侧,药液沿对侧血管壁外渗。

2.5.3.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输液速度太快,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可使血液内压骤升,引起药液外渗。

2.5.4.穿刺技术不过关

穿刺针头不锐利,“拉锯式”的穿刺静脉,造成静脉局部多个穿刺点,血液从静脉穿刺点漏出,穿破皮下的毛细血管造成出血。

2.5.5.拔针后处理不当引起的外渗

拔针时只按压皮肤针眼,血管壁的针眼没有得到按压,就会造成静脉穿刺点出血。拔针后按揉穿刺点,破坏了伤口处的血小板凝集,在正确的按压时间过后,伤口或皮下出血。压迫的时间过短,未达到止血效果。

2.6.健康宣传

部分家长由于缺乏护理知识,加之对于患儿的关切和焦急心情,导致过多的搂抱和摇动患儿,或者使用衣物蒙盖患儿头部,碰触到头皮针,或者牵拉输液管,造成针头刺破血管壁而引起液体外渗。

3.护理干预措施

3.1.针对儿童年龄及生理特点对护士的技术操作要求

护士应当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范的穿刺技术,仔细操作,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制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切忌反复穿刺,避免进一步造成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充血水肿等。给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时,护士面带微笑,主动的接触患儿,蹲下亲切的呼唤小朋友,处理好家长患儿和护士的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配合,争取一针见血。选择手背或足背静脉,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输液完毕,应快速拔针,用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出针部位,直至无出血点为止。

3.2.合理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针对小儿的性格和生理特点,护理人员应首先评估患儿静脉血管的粗细、弹性及位置,尽可能地选择弹性好、直、粗且远离关节活动部位的血管,避开有炎症、瘢痕、硬结、皮肤病或血运差(如足背、内踝等)的部位穿刺。小于2岁的患儿尽量选择头皮静脉,首选颞浅静脉和额前正中静脉,尽量避免眶上静脉,眼周和耳后静脉。2岁以上患儿可选择肢端静脉,避开关节活动处。静脉输液时应选择合适的套管针型号或是头皮钢针,头皮针一般选择4.5~5.5型号,对于住院患儿尽量使用留置针。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减慢输液速度,减小压力,严格避免外渗、外漏。

3.3.妥善固定

头皮钢针应当固定妥当,常规作“S”型固定,反折环尽量小,固定胶布数量应视情况而定,在减少固定胶布的情况下起到固定保护钢针的作用。门诊输液,可在小儿手足部位用小夹板固定在功能位,以防止患儿因活动过度,导致针头脱落,引起外渗。

3.4.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注意事项

钢针输液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因此在化疗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等刺激性药物时,使用留置针可减轻痛苦,减少因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的不良反应。输液时,药物滴注速度控制在20~40gtt/min,婴幼儿则保持在15~20gtt/min,可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导致的刺激性药物渗漏。

3.5.加强穿刺部位观察

钢针固定后,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及四肢末端,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胀和渗漏情况,末梢循环情况也是观察的重点。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一般15~20分钟巡视一次,指导家长正确看护静脉,警惕长时间哭闹的患儿,观察是否因液体外渗所致。在输注化疗药物或刺激性特殊药物时,应在输液卡上作明显标记,加强观察。发现红肿、渗出等,应立即拔出针头,及时更换针头和输液部位,给予局部或全身对症处理。留置针保护膜平均48小时更换一次,留置针一般保留3天~5天,避免反复穿刺。

3.6.进行正确的拔针宣教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护士在拔针时,一边拔针一边与患者进行交流,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拔针后需按压3~5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要用大拇指顺着血管走向按压针眼和针眼上方2cm处,不能只压皮肤穿刺点。要将手臂抬高,增加静脉回流,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7.提高患儿家长防患意识

输液前应交代患儿家长注意事项,特别是高危药物应及时说明,保护针头,避免针头位置移动,发现患儿有不适应反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4.输液外渗处理措施

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或停止输液,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轻度肿胀处理:温度控制在50℃内热敷,注意观察皮肤情况。若出现大片红肿伴疼痛(中度),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红线,可用25%~50%硫酸镁或75%~90%酒精湿敷。重度肿胀,若产生水泡,或组织坏死,立即药物封闭治疗,外敷药物对症治疗。

4.1.抗肿瘤药物等外渗应采取冷敷,减轻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害。药物外渗面积大者,可回抽药液,减少渗出量。采取局部制动,抬高患肢,并使用50%硫酸镁湿敷。若严重者,可配合理疗,临床恢复效果很好。

第12篇

[关键词]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

[作者简介]朱翠贞(1971—),女,江西中医药大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张卫平(1972—),女,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江西南昌33000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融入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研究”(JC1438)

古今中外,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实现阶段性的跨越,医疗机构有着过去无法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但在人文关怀方面却饱受批评。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医乃仁术”四字足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底蕴。近年来,中医学人文精神也在淡化。

一、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的成因

中医学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其“以人为本”的贵生思想、“仁爱救人”的崇高品格、“济世救人”的善行,“治未病”的养生术,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文精神在医学本身、医者素质与行为的具体表现。[1]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医学人文精神已“缺失”,我们认为是“淡化”,淡化的成因有下。

(一)社会转型

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淡化,与当今的社会转型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过去相比,物质利益首位、功利主义至上、享樂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弱化。社会转型期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从事中医工作的相关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忽略人文关怀,淡化了中医学“天然”具有的人文属性。同时,患者因社会变化观念随之改变,加上信息不对称,在技术上和道德上对医务人员有过高要求,医方为自保,会弱化人文关怀。

(二)医疗卫生体制变迁

按说,中医单凭“望闻问切”,就比较有人情味。然而,每次面对病人,既要检验医生的专业技术,还要考核医生的经济核算能力,尽可能使自己和医院的利益最大化。我国当初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趋势是政府逐步减少对医疗卫生支出,鼓励医疗机构通过临床医疗服务,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医疗机构则按国企改革方式,采取科室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开单提成的做法,并对医护人员实施激励机制,导致医疗机构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面对病人时,不再以病人为中心,把创收和效益放第一,必然淡化人文精神。

(三)技术导向

西医传进中国后,用西医的科学标准来注释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地位日渐衰落。然而,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包容性。西方不承认中医的科学性,但中医渐渐接受了现代医学的技术,在“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之外,运用了多种技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医者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2]中医的医务人员大量运用技术,无形中会弱化中医学天然具有的人文精神。

(四)教育缺失

“人文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环境的熏陶、实践,还需教育。首先,国学教育的缺失。国学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却因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衰落,国学教育一度在我国各级教育退出,包括与国学无法切割的中医学教育。其次,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的缺失。现在许多高校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但开设的人文科课程比例太少。中医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环境下,也是如此。拿我们所在的院校为例,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学时分配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占72%左右,通识课程占28%左右,人文科学课程又主要包含在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中。

二、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意义

探究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淡化,是要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

(一)有益于医者个人素质提升

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有益于医者个人素质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医者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专业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医者理性面对自身的内心世界,如何为人、做事、面对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是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并因医方的强势地位,不太关注医者自身的压力、矛盾、困惑。实际上,每位医疗工作者除了是医方的一员,面对患者,还要面对自身的工作、生活及其他。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医者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从中体验到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并从灵魂深处获得幸福。

(二)有益于患方

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信奉“医乃仁术”信念,让患者在充满仁爱之心的医疗环境中,有益于病情的恢复,甚至有利于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者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做到“普固一等,皆如至亲。”“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神,也是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三)有益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从事中医的医者,除了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还需学习中医药文化,实践中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张效霞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医药文化,就是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3]

(四)有益于推进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4]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不仅仅指向医方,还是全社会的。每个人、每个群体是被现行制度塑造的,又可以塑造制度。当今中国已不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中国的健康事业需要中医药有新的运行模式,这就需要在推进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过程中,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实现对人的关愛和尊重,构建和谐社会。

三、扭转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的途径

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倒逼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现状的改变。

(一)拓展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西医进入中国后,才称之为“中医”。传统的中医学人文精神如前所述,“医乃仁术”是其精髓,“以人为本”、“仁爱救人”、“济世救人”、“治未病”是其具体表现。进入21世纪,如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发展中医药事业,也要拓展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理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融入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二)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

2016年底,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中医药的实际弱势地位,还需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度、财政上的大力扶持,协同相关部门及行业支持中医药事业,不断优化发展中医药的环境。

(三)倡导中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首先,加强中医学各层次的国学教育。因国学教育在中国的断层,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也未能接受简单全面而系统的国学教育。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掌握国学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中医学人文精神。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教师,医者及相关人员,都需接受一定的国学教育。其次,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相关课程。当前许多高校的通识课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人文精神教育不完全等于思政教育,还要开设更多的人文类课程。再次,医者继续教育中要包含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医者经常参加各种培训,但主要是技能层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人文精神的不同内容融入继续教育中。

(四)全面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

对大众而言,往往只想到医者需要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其实,对于曾经是医学生的医者来讲,大多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去治病救人,只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淡化了内心的信念。因而,要全面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医者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实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的理念,医疗科研者在发明创造中也要倾注这一理念,政府部门管理者在医疗卫生制度的制定及规划过程中更要遵循这一理念,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人文环境,医者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于百姓的健康。[5]

第13篇

>> 从沈从文的文学作品看创作追求 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痕迹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语境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意义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研究 试论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研读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探析 高职语文文学作品的复义性阅读教学研究 浅谈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探究 中文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文化内涵解读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体验教学法分析 浅谈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中英文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 高职语文文学作品教学方法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严慧. 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 苏州大学, 2009.

[2]小岛久代. 沈从文研究在日本[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4):17-26.

[3]Snow, Edgar (ed.). Living China: 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M]. London: George G. Harrap & Co. Ltd. 1936: 15.

[4]徐敏慧. 从《柏子》英译本结尾的改变谈起--翻译社会学视角[J]. 中国翻译, 2013,(4):74-78.

[5]邵绡红.我的爸爸邵洵美[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 2005:146-152.

[6]杜昆. 沈从文小说接受研究(1925―2005)[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3-14.

[7]郑晔. 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27-29.

[8]林斤澜. 沈先生的寂寞[J]. 人民文学, 1988,(7):25.

[9]林文艺. 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56-58.

[10]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34.

[11]徐敏慧. 沈从文小说英译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5):223.

[12]张晓眉. 沈从文文学在欧美国家传播及研究述评[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11):27-35.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视我们的传统教学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正像李政道博士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都在做“学答”,其结果往往是墨守陈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塑造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

一、更新教育观念,创设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敢问”

我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书面调查。题目是:谈谈你对“提问”的看法。学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说:可以启发我们……;有的说:可以了解我们的……;有的说:可以调动我们的……。不难看出所有的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提问”是你教师的事,而我们只管一个“答”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素质差,一提问,一发言就心慌,胆怯;

2、害怕别人笑话,担心自己的问题档次不高,遭人取笑;

3、不善于积极思考,无问题产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

4、学生提问技能的缺乏;

5、学科教学内容呆板;

6、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只注重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分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都忽视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

7、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目前,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仅采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而试卷上往往是现成的问题,只要求能够正确地写出解答过程,几乎从来没有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不管问题多么不着边际,也不应遭受人格的污辱。平等和民主要求教师不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提出的针对教师和教材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是引导和分析;还要引导全体同学正确对待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要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也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进而能做到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扩大创新思维的空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想问”

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是主动提问的重要心理条件杂志铺小论文。可以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地理科学的意义的教育,经常给学生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及周围有识之士的故事,结合教材阐明学习地理的价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科学知识的可用性和学习地理科学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情绪,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引起新的探究要求,从而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中学生好表现的特点,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地发挥大脑潜力,引导展开以提出问题为主题的学习竞赛活动,用精练的语言,点拨学生思维,使他们置于“愤”、“悱”的状态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打开一个个思想的窗口,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1、引导学生把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

例如,我们在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如下疑问:为什么有的土壤层次颜色较深;有的层次颜色较淡;为什么有的层次较为疏松;有的层次比较紧实、黏重;此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提出来,并与他们一起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较中发现问题: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地理事实与地理事实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讲解与课本、课外的资料练习的对照中发现问题。如在讲到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时,可让学生列表、比较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表格进行提问:如特点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在发散思维中提出问题:例如,学生在野外考察时,就会提问:山坡的两面树的颜色有差异。在此,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着手来具体解决这种问题。

4、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活中的地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留意观察,问题便会滚滚而来,有些问题可能立时可解,有些问题又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柳暗花明”。例如,在居民区中生活的学生就可发现,为什么有的季节底楼有阳光照射,有的季节底楼没有阳光照射,为什么有些楼房的底楼终年可见阳光,而有的底楼终年就见不到阳光?同样在夏季的晴天,走到有些地方,就感到热浪滚滚,而走到有些地方就凉爽无比?……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学生既学习到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重要性以及地理科学的实用价值。

5、在想象中找问题:在平时,我经常告诉学生,不仅艺术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一下子就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未知成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发展史告诉我们,假说为地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论”就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所以要学好地理,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想象出以下问题:⑴未来的人居环境会是什么样的?⑵人们未来是否可以到其它星球上生活?⑶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地球上的环境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⑷再过20年,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哪些将会大放异彩,哪些将会被淘汰?……

6、在研究性学习中找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探索。每次研究性活动之前和之后,都要让学生想一想:

①今天实践、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能否换一种方法?

②今天的观察是否仔细?还有好点子吗?

③今天的活动遇到了那些问题和困难,我能解决吗?

……

所以,每次活动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好,想过了,即使是错的,也比不想为好。

参考文献,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这样就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引起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矛盾,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

第15篇

人类需要并且渴望生活在善与美的世界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不仅仅是高大上的哲学命题,更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我们居住的环境未必尽如人意,亲朋、邻里之间不会只有鲜花和笑脸,如果一味放大生活中的不完美、不如意,留在记忆中的只有丑恶、痛苦、伤害与伤痕,不但伤害自己的身心,耗费自己的生命,还会危及亲朋邻里。因此,美需要培育,记忆需要净化,品位需要引导。当前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乡愁,其实就是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净化与美化。因为只有真善美,故乡才值得眷恋,才有乡愁。否则,不仅没有乡愁,反而只有“乡仇”。当年秦始皇得志后回到故乡邯郸,不是感恩于当年的故交,反而睚眦必报,大开杀戒,就是一例。与秦始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高祖刘邦,虽出身平民,年轻时在故乡沛县历尽磨难,当了皇帝后,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晚年,刘邦终于找机会回到沛县,面对父老乡亲,不由得流下老泪,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他把父老乡亲一并招来,接连狂欢了十几天,又下诏免除了故乡的赋税徭役。由此可以说,有无乡愁,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在思乡的愁绪之下,是一种美好而崇高的境界,是对真善美的永恒眷恋和追求,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反映。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博大精深,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自先秦到今天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牛郎织女凄美动人的故事催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学作品,促成了盛行于各地民间的“七夕”“乞巧”等重要习俗。梳理一下此传说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从星宿到情侣、从无奈到恩爱、从现实到浪漫的过程。我们津津乐道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在有些地方的传说里,倒是织女忙于尽家庭主妇的责任。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浙江定海、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织女回到家里后,马上为牛郎洗衣裳、洗碗筷。牛郎与织女分离后,每天把用过的碗筷聚在一起,织女为牛郎洗了一夜的碗,洗一只碗流一滴泪,就这样,织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离别了。反映了男权社会男人不做家务的现实。在河北蔚县、黑龙江加格达奇等地,民间传说: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天上后,被罚一年到头干活,累得腰酸腿软,七月七和牛郎相会时,还忙着缝补衣服,给孩子纳鞋底等,“说着话剥着麻,头顶筐萝晒芝麻;做花衣纳鞋底,又怕孩子受了苦”。突出了织女勤劳、善良的贤妻良母形象,完全是现实中劳动妇女生活的写照。通过广大民众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在追求爱情幸福的文化背景下,牛女传说向男女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家长专制、唯善唯美的情节上发展,最终成为一部爱的赞歌,被视为纯爱情故事,七夕也从乞巧节蜕变为东方情人节,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观照下的文化选择。

我国民间文艺内容丰富,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杂技、民俗九大类。由于更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民间文艺的社会价值特别是教化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之前,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来实现的;直到今天,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对学龄前儿童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给人们讲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团结精神;许多描写下层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可以说,民间文艺反映了各族民众特有的审美方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使民众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获得审美享受、审美愉悦和文化知识。作为民间文艺指南针和方向标的民间文艺评论,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指导民间文艺评论,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目前来看,符合中华美学精神的民间文艺成果必须具备三大价值:遗产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遗产价值包括本真性、存续性、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艺术价值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其中的艺术意蕴通常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风格特征、美学意境等。由于民间文艺是各民族人民集体创造、共同享有、世代相传的文化认知,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自律性规约,还必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时代意义、教育意义,即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