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第1篇

1.1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基层建设的必要前提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职业道德教育为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免费医学定向生大学毕业后将直接踏入基层、服务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项。培养出富有职业道德的医学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保障

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瓶颈期。长期以来,国内都存在“患者多、医生少”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然而,部分医德修养低、看重名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难以抗拒金钱的诱惑,逐渐显现出不少的腐败现象,如收受红包、滥用药物、小病大治等,导致医疗纠纷越来越严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1.3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自身成长的发展需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全面的人文科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免费医学定向生作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除了要学专习业知识和掌握技能操作外,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做到敬岗爱业,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基层全科医生的要求。

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2.1加强临床实践

医学道德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内核的根本途径。让免费医学定向生早期参加一系列的有关临床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一条必经之路。临床实践不仅能够把医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也是免费医学定向生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途径,此时将形成职业道德的初意识。因此,可通过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应用多种的教育形式与手段,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暑期临床见习活动、体验急救中心志愿者的一天等,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展现,职业道德得到升华,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走向正确的道德之路。

2.2加强师德建设

韩愈《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止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道”,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重点在于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职责。“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起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也会趁机涌进校园,冲击高校部分教师的思想。因此,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2.3开展自我教育

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医学生提前接触社会。除了以上所述各方面之外,还应注重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律性培养。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免费医学定向生摆正自身的高校角色的位置,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面角色,完成由“要我”到“我要”的转变。第一,实施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尽可能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理想的一体化。第二,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形式可不固定于课堂,选择报告、讲座、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等形式,也可借媒体传播职业道德,可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潜意识里无形地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观往好的发展。第三,开展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可通过同学们反馈的信息,对症处理,向正面引导。第四,深入临床工作,利用学校安排的医院见习、实习,写出自身的心得体会,学生将会对这段时期所学有深入的反思。

3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职业道德的问题越发受到关注。良好的职业道德离不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根本办法。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新时代的教育方式,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创新的方式促使道德自觉的生成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而这种生成需要道德体验模式的设计。

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发展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消费意识和生活观念也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也意味着,我们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必要的转变——从传统的“教会顺从”向“道德自觉”与“道德体验”的转变。而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某一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当具备的思想品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某一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是调整从业人员与从业对象、从业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医生有医生的职业道德,我们简称为医德。教师也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一般简称为师德,商人有商人的职业道德,我们一般简称商德。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到行业风气的好坏与社会的和谐的稳定。简单的说,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服务的工作意识以及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当前,我们从媒体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医疗纠纷和教学事故的事件,而在这些事件中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医疗技术或者是教学水平问题,很多情况正是由于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偏差、责任意识淡化和工作态度不端正所造成的。特别是当前“小病大看”、“红包现象”“教育腐败”事件的频发,都是职业道德匮乏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快便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政府和单位也都希望努力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这些“民生焦点”,用行政法规来遏制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还要从职业道德在日常教育的培养方面入手,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摇篮,有着提高人才业务水平的重任,但其任务不仅是培养具有良好技能的从业人员,还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道德培养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未来从业人员的素质、群体的团结协作、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所以说,道德培养是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部分。

一、道德自觉的习惯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造成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杰出的、成功的、以及幸福的人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良好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人格教育又离不开道德情操的培养,而道德情操的培养不是普通的知识传授,它依赖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事实上,道德自觉是道德主体在实践道德行为过程中其行为完全出自自发、自愿,而不是受外力压力所致使的。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对道德规范知识的了解,特别是高校学生对道德教育更不陌生。因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也一定是受到多年的思想品德的课程教育的。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很少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意义或是觉得课堂上的道德规范仅仅适用于课本与考试呢?原因只能是道德教育的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道德的自觉也绝非依靠课堂的传授所能养成的。他需要在生活的细节中,待人接物中以及小事上养成。这不仅需要社会环境的构建,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因素发挥作用。但对于我们的高等职业道德教育来说,在道德自觉地培养方面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我们如何在德育的课堂教育模式上创新呢?笔者认为,道德的自觉需要道德体验。事实上,约束性道德教育只能确定施教者做了多少教导工作,保证被教育者获得多少有关道德的知识。但是,它却无法使道德施教个体本身与被教育者个体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受教育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也就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道德行为的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主体只有在不断反复的体验中才能真正做到“心领神会”。而道德体验是个体人置身于一定的关系情境中并与之发生的领悟,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由此可见,道德自觉依赖于道德体验,道德体验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我们可以依靠道德体验的方式培养道德自觉地习惯,在习惯中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形成良性的循环。传统的约束性德育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职业道德培养需要构建一种主体式、参与式、创新式的“道德体验”模式来使得我们感悟道德、接受道德、发现道德以至构建新的道德。可以说,道德体验在道德培养中,更易被学生所接受所掌握:一是道德体验能够发挥学生个人的纯主观意识,激发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知与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医德的理解,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学习培养方式;二是道德体验尊重大学生参与医德教育的主体地位,通过反复的体验增强了学生与医德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医德的主观能动性;三是道德体验是一种互动式的培养方式,通过各种创新的教育方法设计不同的教育场景,消融了道德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被教育者的二元“对立主体观”,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道德的培养更具实效性。

二、道德体验的模式构建

道德体验并不是追求某种实体的存在,更不是与现行高校课堂教育的对立。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意识、一种教育理念,通过设计出诱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感动的情景与情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思想的渗透。这种教育模式表面上淡化了教育色彩,实际上通过对教育情景的布置,使得德育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是一种培养德育自觉性的过程。在医德教育的培养中,由于医学高等教育的学制长,理论性知识多,技术性操作要求高,使得高校医科学生在日常交往生活中相对较少的接触社会,较少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说,良好的医德培养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性,同样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道德体验培养模式的构建下,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产生主观感受,从而实现医德的自觉自为。我们可以把这样的道德教育理念、培养取向及其操作样式称之为“道德体验模式”,那么如何构建道德体验的模式呢?

(一)实践的创新

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道德秩序的构建、道德传统的延续以及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体现都离不开实践。道德教育不能仅仅通过一只粉笔,一张嘴式的教育模式,道德也不能仅局限在课堂的教授,学生对条文的背诵,考试的誊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对道德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甚至产生漠视甚至是抵触。戚万学在《活动道德教育论》一文中认为:“道德本性是实践的”。道德教育需要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为学生的道德体验提供基础平台。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到的体验的实践中,必须围绕着促进、诱发具有实效的思想道德体验开展工作,并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做到不断创新,依赖在实践中的外物刺激以及学生的亲历经历,致使学生对于道德产生反思、再产生经验、在反思的循环过程,可以说实践是道德体验模式教育产生的条件。

(二)校园环境建设

道德体验的发生,需要情景的设计。但良好的的道德体验,更需要良好的大环境建设。学习生活是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而高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及生活的活动主要都是在校园这个大环境中发生的,是与校园中人、物、事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校园文化是积极健康的,则有利于道德体验的发生。反之,消极的、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则不利于教育主体产生道德体验。学生在公正、和谐的教育关系环境下,易产生道德体验。反之,则不会,甚至产生负向的道德体验。学校教育的内在精神应与外在表现具有一致性,被教育者才容易发生良好的道德体验,而生活在一种扭曲、畸形的校园环境中则不会发生。所以建设好校园风气、文化等方面大的环境背景,是构建正向的、良好的道德体验基础和保障。

(三)课堂主题设计

体验不仅是一种内心活动,也是一种对象间的意向流。主题体验设计是围绕一定的医德主题,或是针对当前职业道德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体验情境,以一定的引导为线索,以一种讨论或交流的方式,有意识的诱发和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借助主题,可以诱发道德体验的产生与深化。在围绕主题讨论与交流的过程,首先要选好主题,主题可以来自当前社会上的职业道德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施教者或教育者周围的发生的道德事件,还可以是被教育者自发提出的令他疑惑的问题。其次,施教者要对周围的条件、环境、资源充分运用,适当的借助多媒体的科技手段。在此过程中,施教者不再是简单的灌输既定的道德规范,而是要对所要传授的道德内容划分为主题,通过总体策划、场景设计、线索引导、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适合身心发展的道德传授的教学活动。围绕一定的道德主题,结合具体的道德案例,展开师生间、学生间的开放对话,相互探讨自身感悟,互相激励,共同体验。获得道德体验的深化,达到新的道德境界。例如我们可以让高校的学生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在面对职业道德与经济或情感利益发生两难境地时的抉择问题,让学生们在探讨与交流中感悟,从而达到到的体验。可以说主体设计是道德体验模式教育生成的灵魂。

(四)角色转变的思考

角色体验是让被教育者在模拟的情境中承担或扮演某一角色,从自身所承担或扮演的角色的视角去体悟周围关系的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应执行的道德义务。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和平时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感悟该角色的实际承担者所能达到和实际达到的道德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角色转变,通过换位思考,来激活角色转化者的心灵,催化他的道德感知,来实现道德体验。例如我们可以让医学院的学生在医德培养中,让学生以作为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从而实现道德体验,最终求得心性的体验和人格的升华。可以说,角色转变是道德体验模式教育过程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1 目前医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红包现象”和“吃请受礼”等屡见不鲜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引入和随之而来的某些消极因素,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有力的惩罚制度,少数医务人员“吃请受礼”,接受甚至向患者索要“红包”,损害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形象。全国医疗行业医德医风调查结果已亮出了黄牌,医德医风滑坡的严重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2 过度医疗现象严重 有的医院为了“创收”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指标”的完成,忽视对本单位、本医院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建设,对医德医风缺乏监督机制,使部分医务人员淡漠了自己的神圣职责和服务宗旨,给患者提供超出患者实际需要的医疗服务,包括费用昂贵的检查仪器;把一些不适宜治疗疾病的药物强加给患者;用高级昂贵的药物代替常规安全的药物,造成“天价医药费用”,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

1.3 服务态度冷漠 医务服务本应该体现人道关怀,但部分医务人员不苟言笑的面容、命令式的口吻、不容置疑的权威姿态,使患者及家属无法感受到“医者仁术”的真谛,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的诊疗设备日益先进,而这种医疗手段的物质化使现代医疗过程体现为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失去了人道精神。

1.4 厚此薄彼 部分医务人员以患者的地位、职权、金钱、相貌以及与自己关系的亲疏来决定诊治活动和服务态度,呈现一种“医疗面前人人不等”的现象。

2 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医学高校的思想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几年学院党委根据学院学生情况开展了以下几点做法:

2.1 入学教育时的医德医风教育 学生刚刚跨入医学院校大门,不了解医学这一职业的内涵 ,谈不上对医德医风内容和作用的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 ,必须把医德医风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教育过程。

2.2 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医风教育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把医德医风教育融合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通过社团、学生会和团委,开展征文、知识竞赛、板报比赛、进行礼仪规范培训等形式,并以护士节为契机开展“学雷锋做人民好医生、好护士,让团徽在岗位上闪光”;学习南丁格尔;开展演讲、座谈、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广大医学生在“载体”教育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大学生宏扬民族精神,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

另一方面,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邀请有关医院领导来校作医德医风建设的报告,介绍医院发生的由于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而造成医疗事故的典型案例,给学生以启示和警告。使医德医风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医德医风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2.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加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通过扶贫义诊、基层考察等活动深入社会,使医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对基层的卫生条件和人民的健康状况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了解患者的困难,增近与患者的感情,从而坚定献身医学的信念。特别是毕业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交界期,也是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时期,注重这一阶段的医德医风教育非常重要。

总之,加强医学高校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但只要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将其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胜. 医院加强医德医风的体会[J]. 21世纪:理论版,2009, 9:51

[2]惠爱玲,白振京.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 素质教育论坛,2009,20 : 7

[3]董爱萍, 姚锐. 对医疗机构中医德医风几个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09 ,5 :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