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第1篇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是楚汉之争中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他勇猛善战,显赫一时,在灭秦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项羽一生充满了传奇性色彩,从巨鹿之战中勇冠诸侯到建立西楚,再到分封诸侯,楚汉之争兵败最终自刎鸟江,无论是对其功绩的推崇,还是对其失败的惋惜,他所创造的辉煌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经典素材。从史籍《史记》中项羽的原始形象,再到文学体裁唐宋诗歌、宋元戏曲和平话小说中的项羽形象,最后进入到现代传播视域中,项羽形象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的人物形象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形象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有关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史记》、戏曲、诗歌中的单一体裁中的研究,在已有的有关项羽人物形象的硕博士论文中,缺少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研究与考察,对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缺乏从古到今的纵向梳理及其在网络传播中相关情况的分析。因此本文试图系统性地对项羽这一人物的文学书写加以梳理,结合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背景特点及作家的个体差异性,探究项羽人物形象文学书写的演进规律及其魅力。总之,进一步完善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对以往研究的遗漏和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已有的浅析问题进行深化,对其中对比鲜明的矛盾进行剖析,对于认识和把握项羽人物形象经久不衰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于项羽这一人物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代研究中,以1953一2016年3月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的论文为参考依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粗略统计,以项羽为题名的论文共有500多篇,主题为项羽的论文共有2400多篇,学界关于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内容上比较丰富,呈现由点到面的趋势,纵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相关论文,对项羽的整体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学方面的研究

第一类从特定事件研究项羽形象。这一类的研究主要将项羽放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中研究项羽形象,从而在矛盾冲突中彰显出项羽的性格优劣。李张召的《从该下之围谈项羽》。从四面楚歌再到霸王别姬,最后溃围、斩将、自刎鸟江,展示了项羽的勇猛英姿,呈现出一位真英雄形象。连波《论鸿门宴上的项羽一一说霸王并不沽名与其他》是将项羽置于鸿门宴的背景、过程和结局中,深刻分析了项羽在其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虽然项羽最终结局失败了,但是他是实至名归的一位不“沽名”的失意英雄。此外还有张华真、郝富安的《试论<鸿门宴>中项羽的形象特征》、徐李平的《试论<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论文。

第二类是人物对比研究。这一类研究把项羽和其他《史记》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将“楚汉之争”对峙两方项羽和刘邦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胡一华、毕英春的《刘邦和项羽》、邓翠萍的《<史记>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李营的《<史记>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谈》、王联斌的《刘邦项羽武德人格比较》。除此之外,还有项羽与其他《史记》人物的比较研究,如罗鉴晨的《悲剧英雄陈胜与项羽的比较分析》等论文。

第三类是《史记》中人物写作的艺术手法研究。这一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通过司马迁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所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艺术,彰显出项羽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主要研究成果有李林军的《烘云托月法的完美运用一一试述<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刻画》、黄岩的((<史记·项羽本纪>中人物语言的特点》“、魏佳的《<史记>中项羽结局的描写艺术》、张兴彦的《<项羽本纪>的写作特色》、杨丁友的《司马迁的叙述特色与项羽形象》等论文。

(二)各类文学体裁中的项羽形象研究

这一类的作品主要考察某一体裁中项羽形象的发展演变情况,从而丰富了《史记》之外项羽形象的研究。任荣的《霸王戏演变考述》一文中将有关项羽的“霸王戏”的发生和演变共经历五个阶段,对其产生、发展、成熟、达到顶峰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叙述,并且指出明代《千金记》对于霸王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界梳理了霸王戏演变的基本脉络。马宝记的《历代项羽诗颂及其精神意蕴》。系统论述了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通过诗歌这种形式对项羽自刎鸟江表达的情感,使我们从历代诗人的诗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项羽之死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所透露出来的不同价值观念。此外还有林怡的《论“霸王戏”的擅变》,将霸王戏发展的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的变化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张雅洁、马帅的《项羽题材在诗歌中的擅变》深刻剖析了进入唐代以后项羽这一文学题材的完整发展道路,论证了这一时期出现的项羽题材诗歌主要以“借古言志,渴望中兴”为感情基调进行创作与发展,对后世诗人评述项羽得失争论项羽是否该东渡鸟江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开启性的作用,并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观点。

 (三)多学科交叉研究

从传播学、音乐、美学、社会历史学等交叉学科角度研究项羽形象论文有很多。美学方面的文章有赵伯飞、闰岚、郝府元、闰强的《由项羽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浅析艺术美》、薛从军的《论项羽的悲壮与崇高一<项羽本纪>的美学价值》、传播学方面有岳慧的《影视作品中的项羽形象及其意蕴浅析》、社会历史学方面有杨宁宁的《项羽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内涵阐释》、王艳丽的《从<史记>中项羽形象的建立论“文史结合”的完美》,音乐方面的有徐文正的《歌剧<楚霸王>的音乐及戏剧呈现》。

 (四)国外同类人物比较研究

这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将项羽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相似人物进行比较,从而在性格和悲剧性上探究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周文婷的《从项羽与阿喀琉斯的英雄性格比较看<史记>的悲剧艺术》。)将中外两部著作从人物的性格上进行了深刻分析,使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最终得出他们的性格是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李秀的《英雄末路的悲哀一一科里奥兰纳斯与项羽之比较》将《史记》中和莎士比亚笔下的两个悲剧结局的人物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认为项羽和科里奥兰纳斯他们的结局是无奈的,但是英雄的精神却光辉动人。此外类似的中外人物比较还有田凡玉的《中西方英雄人物的悲剧人生一一霸王项羽与力士参孙的比较研究》、罗燕玲的《项羽与阿喀琉斯的异同分析》。这些研究都从内容和形式上极大丰富了中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突破了对于项羽形象的研究集中于国内作品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项羽形象的研究者不断增多,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项羽形象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关注的重点。目前在已有的研究中没有将项羽形象从古代传播演变和现代传播串联起来考察,对其形象演变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王亚听的硕士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则是以古代文学中的书写为主分析项羽形象。纵观几十年来项羽形象的研究现状,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不断有所创新,但是在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项羽形象研究大多停留在史学研究,对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文学视野下的纵向研究不够充分。

第二,缺乏系统梳理项羽形象的论文,研究成果系统性有待加强。

第三,对电影电视剧和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下的项羽形象演变缺乏关注,缺少专门性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论文力图从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探索项羽形象的演变规律,在研究思路上,试图分三个章节展开:

 (一)历史叙事中的项羽形象生成与传播一以《史记》到《资治通鉴》项羽的原始形象为线索这一章节主要立足于史籍中的项羽形象,重点关注《史记》、《汉书》以及《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项羽的历史形象和特点,同时也梳理出不同朝代的史书对于项羽形象书写存在的差异性。

 (二)项羽形象在古代文学视野下的纵向传播

本章的研究重点是探究项羽形象在文学视野下的传播和演变过程,分为“唐宋诗歌中的项羽形象”、“宋元戏曲舞台上的项羽形象”和“元明小说中项羽形象的精心描绘”三个小节。在第一节中重点探讨唐宋诗歌中项羽形象所蕴含的的文化意蕴,把握由历史叙事进入到文学叙事领域中项羽形象变化的特征。宋元戏曲舞台上的项羽形象则主要关注这一形象的负面化及其原因。最后一节中主要研究在平话及历史演义小说中项羽形象的塑造。

 (三)现代传播方式下项羽形象的传播

探析在现代传播方式中项羽形象传播的新特点,包括以楚汉争雄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网络游戏中的项羽形象,通过与历史演义小说《西汉演义》中项羽形象的对比,归纳出在新的传播媒介下项羽形象传播的新的内涵和趋势,理解当下对项羽形象的改编和传播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的积极意义。

纵观以上的研究思路,本文拟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研究:

 (1)文本细读法。精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诗》《全元戏曲》《西汉演义》等文本,着重关注其中对项羽形象的描写并探究分析每部著作中对项羽形象的塑造特点。

 (2)文献梳理法。项羽形象在《史记》产生后各个时代都有对项羽形象进行书写的文学作品,因此探究项羽形象的演变,搜集、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界相关的研究动态及进展。

第2篇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1.1××××(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1.1.1××××(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十二、提示

论文用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论文赏析:

论表演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摘要】人物形象塑造是表演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由理解表演到感悟表演的一段重要过程;演员通过舞台行动诠释角色的情感与灵魂;所以,在表演教学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学生建立正确表演态度的根基。

【关键词】演员态度;角色兴趣;星座分析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46-01

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观众对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美感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受之影响,热愛表演、有演员梦想的学生也随之增多,所以,怎样演好戏、诠释人物形象,是表演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表演态度对塑造人物角色的重要性

“要想演好戏,先要做好人”。从另一个角度讲,“做人”就是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个主观的人物角色。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为诠释《龙须沟》里“程疯子”一角,每天泡茶馆,观察并感同深受地去揣摩每一位茶客,发现许多有价值、有内涵的细节。例如,他发现,很多茶客之间的礼仪并不是一种真的尊重,而是一种提高自身涵养的行为方式。如果没有对角色、对舞台的执着,这种细节是难以被发现的。艺术家从角色的内心出发,感受角色,甚至在特殊的情况下为角色而牺牲自己的性格及生活习惯,这就是表演态度,是后辈要学习并传承的对艺术的执着。所以,在当今物质文化充满了诱惑的时代,“表演态度”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根基。

戏剧表演是一门感受角色、体现角色的艺术,要享受这种艺术带来的,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角色,这是作为演员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之前有学生做片段练习,她饰演一个单身老女人的形象,这个老女人美丽富有,但是渴望爱情,因此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当练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到学生似乎对这个“老女人”的人物形象产生了“讥讽与嘲笑”,似乎觉得老女人在“勾引”小伙子或者说是有其他目的。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教学里,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发生,更不应该用一种低俗的、简单的人物形象去创造角色形象,而应该上升到演员对角色美感的一种认知与探索。

表演是“人”演“人”的艺术,是通过舞台行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所以,作为演员,最高任务是先“塑造”好“本身”这个角色,再去塑造舞台上的角色,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培养学生对塑造人物角色的“兴趣”

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当人们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隐藏在身体里强大的主观力量就会被激发出来。比如,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这个男孩会主动去了解这个女孩的性格、爱好等,了解的过程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前期工作。兴趣是目的,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行动,所有的行动都是为得到女孩芳心而去努力。所以,让学生对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积极的一个心理动机。

培养这种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忘我地“爱”上角色。让学生对角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建立这种“初识”的新鲜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角色,加深对角色的喜爱程度,让角色的所做所为感动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与角色的关系就会“升华”。

其次,让学生勇敢地“追求”角色。当今网络发展迅猛,星座性格色彩分析,非常完善地剖析了12种星座的人物属性,笔者认为,根据“角色的所作所为”套入星座的人物性格分析,会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与感知。《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孤傲、桀骜不驯的人物性格,我们暂且把他归为天蝎座。在天蝎座的介绍里,有这样一段注解:“天蝎座的人对互不相同和互不相融的事物有特殊的兴趣,他的神秘性、极端性、好斗性和狂热性,也常常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段注解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天蝎座的人物性格,同时,也符合罗切斯特与简的爱情经历。尤其是“对互不相同的事物有特殊的兴趣”,恰恰印证了罗切斯特对简的一种态度。换句话说,星座人物分析,让学生更轻松地去理解人物性格。而星座人物分析又恰恰是当今学生所信服,或者说比起枯燥无味的人物分析更感兴趣的一种有机学习再创造的教学方式。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思考角色、感悟角色,让学生迫不及待地积极行动起来,去“追求”角色。

最后,让角色与学生成功“相爱”。人物形象塑造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感受角色;想象,构思角色;呈现,创造角色;但在实际创作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递进的。人是活的,角色也是活的。人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同样,角色会随着排演过程中所产生的“阅历”,也会改变其性格。人物形象塑造不是单一、刻板的,而是一个再构思、再创造的有机过程,这种有机过程不断延伸,角色的灵魂和思想,以及行为方式也会随之不断丰富,从而变得越来越贴近人物,直至融为一体。

戏剧表演是演“人”的艺术,也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只有不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不断认知对生命的感悟,才能悟出角色的灵魂以及其存在的精神价值,呈现出精彩、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3篇

1.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培养需要:学生学会文艺鉴赏尤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最易引发青少年思辨的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

教学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并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是谁都有份的。”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但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

二、诊断病文,对症下药

1.明确概念和写作要求:

一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

二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2.诊断病文:结合《相识数十载伤别离》这篇文章来为这篇病文诊断: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修改?

问题:(1)赏析角度(观点)不明确;(2)观点和具体赏析内容不相符;

(3)赏析评论过程过于笼统,没有深入文本;(4)语言不充实、不完整,表述过于简单。

3.策略总述:观点和鉴赏角度要明确清晰;(审清题意)细节赏析要充实:

三、教授技巧,经典引路

技法一:简洁概括人物形象

ü 抓修饰人物的形容词

ü 抓人物描写进行概括

ü 抓人物事件进行概括

ü 抓其他人的评价(侧面)

【小试牛刀】

课文《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形象鲜明,请你通过文中有关人物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包括人物描写),赏析总结出人物形象特点,填写表格。

技法二:结合文本分析

......细节体现了........

......语言(神态、心理)传达了......

......事件表明了......

两点法:在具体赏析部分,主要抓住字词句细节或是文章事件来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文章细节抓两点。可选择:字词+字词、字词+事件、事件+事件。

(这个技巧主要针对写作无法、不会下笔的学生,是一个技巧参考,具体赏析过程时细节把握也可选1点、3点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试牛刀】

根据表格内容将《秋天的怀念》人物描写细节总结成一段赏析性文字。注意语言表述的流畅和完整性。

经典引路:

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出去,她深深理解儿子痛苦,能够包容儿子暴怒,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并没有让“我”看到泪水,她要给我信心,使我坚强;“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是动作描写,表明了了母亲为儿子同意去北海看花而手足无措,传达了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以及她希望“我”走出阴影,勇敢面对生活的急切心情。

技法三:总结人物形象

精炼点出人物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文章情感的简单总结,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

例:这样一位虽然眼盲,但是心地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母亲,让人为之动容,心生敬佩。

作者受父亲启发,考上大学的感恩与对父亲的敬爱,也字里里行间尽显了。

【文不厌改】

对比之前对《相识数十载伤别离》文章的赏析,结合我们课上的写作技法,对之前的病文进行修改。组内交流展示,选出优秀篇作,班级展示。(教师总结示范)

四、作业:鉴赏经典

第4篇

2015年江苏语文学科考纲中,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那么根据这两点要求我们就把2104以后的文言简答题型大致分为这两类。并且从学生错误答案与标准答案对比后总结解答方法。

一、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1)概括原因

典型例题一:(2014江苏卷)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学生问题答案: ①内心脆弱胆怯,怕被浮薄的世人笑话。②拒绝担当老师的名称。③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 分析:问题在于①②两点之间有重复,①就是②的具体体现,从问题答案中可以总结出方法是“要合并答案中的同义项”。

典型例题二:(2009上海卷)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学生问题答案:

①伯父、父亲都隐居。②用《易》占卦,得《遁》之九五。

分析:问题在于学生忽略了内因,外因显然不是主要的,另外根据分值2分应该先答主要原因即内因。从问题答案中可以总结出方法是根据分值,抓主要原因(内因起决定作用)

典型例题三:(2011上海卷)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

学生问题答案:

①顺应天时。②爱民。③遵循客观规律。

分析:问题在于学生没有仔细审题,题目是“联系文本简析”而学生的答案是概括。从问题答案中可以总结出方法是“仔细审题”

(2)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型例题: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2015.2.5南通市第一次调研《寄答京友》)参考答案:①爱惜人才之难,真正爱惜人才的人之少;②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当。

(3)带有一定开放性的推断或想象题

典型例题: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淮安市第二次市统测) 参考答案: ①就苏轼被贬一事表示慰问;②告知苏轼自己的生活近况;③对苏轼的生活情况表示关心;④劝苏轼多读佛经并研究配药之方救济百姓;⑤开导苏轼乐观豁达对待世事。

(4)对文章事理的关系分析

典型例题: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对王孟端的《江山秋霁图》进行了述评?强调了一个什么道理?(四校联考) 参考答案: 本文通过对王孟端《江山秋霁图》的画面、艺术构思及其内涵的述评,强调“作字作画,在人品高下”的道理。

综上所述,根据归纳与概括内容要点的四种题型分类,总结出的步骤与方法是:

①仔细审题(概括、简析、联系全文,第几段中,措施、理念、请用自己的话……)②寻找答题区间,理清层次;③删选信息,合并同义;④组织语言作答(摘录法、提取法)。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这类题其实就是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中找出有关涉及到人物描写的句子,并从多方面综合对人物进行鉴赏分析。从这几年的上海卷分析,对于人物形象的概括并不难,但是都限定了字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提出了要求。例如2010年上海卷: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再例如2011上海卷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这两个题目都对字数提出了要求,那学生的答案就要求相当的概括和精确。除了正面考察人物形象,有些题目也从侧面人物着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例如2009年上海卷: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是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从上述题目中我们可以总结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方法是①仔细审题(字数、划线句) ②参考小说考点复习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关注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抓住人物间关系、置于典型环境中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是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第5篇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

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态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态(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

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

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

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

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

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

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

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

第6篇

高一作为初高中的一个衔接点,写作课该上什么内容?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初中作文是以记叙文写作为主,高考作文尽管文体不限,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逐渐增强,议论文写作教学自然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但让高一新生直接学议论文写作未免有点儿早。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于是我选择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这块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写作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怎样有效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不仅让读者看到他的形,而且要看到他的“神”,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让读者在文中能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感知人物的喜怒哀乐,性格脾气。有了这样的考虑,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生成了,我要上的课是“细节,让你的文章更动人”。

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先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哪些具体方法,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用这种手法写一则语段。

怎样的描写是细节描写,学生自然是知道的,选一个学生较熟悉又经典的语段作为引子唤醒学生的记忆。《背影》是初中教材内容,我选择父亲蹒跚穿过铁道买桔子这个动作描写,并且提供了朱老先生原先对父亲动作的描绘“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的一句简短的话,比较两个,哪个语段更精彩?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引出“细节描写”这个概念。趁机也明确细节描写的概念,就是把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等,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第二步,重温经典。紧承前面的概念找了两个关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语段,语言描写是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这个情节,心理描写是弗朗西斯逃课回校时得知从此不能学法语的心情,用这两个语段是想得出一个方法,对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能使人物更形象。

第三个经典语段是《社戏》中大家伙一起划船去看戏时看到的乡村夜晚的景色。这个语段的鉴赏是为了说明添加景物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之后,我给学生一句话要求用刚才所学的两种方法扩写。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试上之后,发现问题出来了。第一,我自定的标题是“细节让文章更动人”,但是本堂课是围绕人物描写让文章更动人,太大了点。其次,景物描写分两种,即纯景物描写和用来烘托人物的景物描写,从我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来看,需要的是为写人服务的写景,这样看来,《社戏》这个语段不太合适了,鲁迅先生写故乡宁静的夜景为了表现对故乡的怀念。第三,语段鉴赏分析不到位,这样的描写对塑造人物的分析作用分析不透彻。

于是我对一稿进行了修改,鉴于整堂课的设计是围绕“塑造人物形象”,用的方法是“细节描写”,我把作文课标题改为“细节,让人物形象更饱满”,这样的标题让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在朱老父亲穿过铁道买桔子的两段文字比较之后,把问题更加明确“父亲穿过铁道的艰难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这个问题指向性更加明确,不像原来那么大而空,希望通过这个话题直接切入“细节描写”。围绕“艰难”二字,分析作用,父亲越是艰难,对儿子的体贴疼爱就表现得越明显。

在第二个环节的方法指导中,保留了前面两个语段,而把景物描写的语段换成了《荷塘月色》中荷塘四周的景物描写,做这样的调解是考虑到本堂课的人物是塑造人物形象,要选择一个烘托人物形象的景物描写。宁静的荷塘夜景是用来烘托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

第7篇

摘 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西厢记》 研究 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2007,(06).

[2]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J].红楼梦学刊,2003,(01).

[3]丁峰山.崔莺莺性心理探赜[J].宁夏大学学报,2008,(01).

[4]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J].安徽文学,2010,(08).

[5]邓绍基.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J].文学遗产,2012,(04).

[6]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D].广州大学,2013.

[7]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0.

第8篇

一、建立在临摹基础上的艺术研究

敦煌壁画数量庞大,仅莫高窟就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遗存。而各时代的壁画中也是精粗杂糅,如何在大量的壁画中发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以之为基础来分析各个时代的艺术特色,这是作为艺术研究的首要工作。段先生在长期的现场临摹工作中,注意各个时期壁画艺术的特征,并对一些代表性作品作过专门的分析,从而总结出了各时期的艺术风格特征。如对早期艺术风格由外来样式到中原风格的变迁,他着重分析了第249窟、第285窟的表现形式,并对照中原出土的画像砖及龙门石窟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解析了这个时期中原风格与西域风格交织的状况,为我们揭示出这个时代的艺术发展趋向。而对于唐代以来的艺术,他以第220窟壁画来分析唐前期经变画的宏伟构图,以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等作品来分析初唐和盛唐的人物画特征。从这些具体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绘画形象的深刻认识,来自于长期绘画的功夫。在他的文章中基本上是通过绘画形象本身来说明问题,没有半点空谈。因此,可以说段先生长期临摹的经验,使他在美术研究中能够发现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同时也形成了他对壁画时代风格的领悟。他在《试论敦煌壁画的传神艺术》一文中对一些代表作品的精彩分析,使我们得以知道敦煌艺术在美术史上的重要成就。

当然,并不是说研究美术必须要有临摹的基础,但是这里想说明的是,段文杰先生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对艺术作品本身作深入的调查和认识,从而把握并领悟作品的特征,从这一点出发来认识每个时代艺术的特征,并联系历史文化的背景来了解一个时代的美术风格。

二、历史的眼光

如何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艺术进行综合研究,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段文杰先生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性的。

敦煌石窟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时代上的连续性,从十六国、北朝,经隋、唐、五代,直到宋元,延续1000多年,石窟的开凿没有断绝,而各时代又形成了不同的时代风格。段文杰先生从历史发展的宏观上把握敦煌艺术发展的脉络,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深入透彻地研究了当时的佛教思想、社会环境对石窟艺术发展的影响,并详实地分析了各时代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演变,揭示其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写出了《早期的莫高窟艺术》、《唐代前期的莫高窟艺术》、《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晚期的莫高窟艺术》一组论文。其后又对隋代、初唐时期的敦煌艺术作了探讨,发表了《创新以代雄——敦煌石窟初唐壁画概观》、《融合中西成一家——莫高窟隋代壁画研究》。在《榆林窟的壁画艺术》一文中,又对一般人了解甚少的榆林窟艺术作了概述。这些论文可以说概括出了一部相对完整的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中国在上世纪30~70年代,逐渐出现了一些《中国美术史》的著作,这一阶段,由于资料所限,往往借助于古代的画论画史,很难接触到实际作品,又由于传统画论中对文人绘画记述得多,对民间绘画几乎没有记载。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出的美术史,往往也是缺乏具体作品的概念性的记录。到了80年代以后,不少治美术史的专家意识到全国各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各地所存的寺院、石窟中的壁画、雕塑也是美术史上的重要内容,于是一些新的美术史著作开始增加了对这一类美术作品的述评和介绍,而这一庞大的内容仅仅是添加到了美术史中,如何使之成为中国美术史长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有待于各地各种艺术研究的成熟。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正适应了这一需要,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段文杰先生对敦煌石窟各时期艺术的总结与综合研究成果已被不少大型的美术史著作所借鉴和采用。尽管很多美术史研究者还没有在著作中对引用别人成果作注释的习惯,但是只要看他谈到敦煌艺术这些章节的观点,以及用来说明这些观点的代表作品图片,就可以从段先生的论著中找到出处。显然,以《敦煌莫高窟》(五卷本)为代表的那一组论文对各时期莫高窟艺术的总结是经典性的。

三、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观念

过去,中国美术研究往往依赖于传世的绘画品,而对像敦煌艺术这样的古代艺术遗迹接触甚少,往往给人一个错觉,认识传世绘画(卷轴画)就是中国传统美术的全部。因此,面对敦煌石窟艺术,如何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则是前人很少做过的事。段文杰先生以他对中国美术理论的深刻把握和对敦煌壁画的切身体会,剖析了敦煌艺术的本质,他认为敦煌艺术1000年的发展,体现着中国艺术在吸取并融化了外来艺术风格,逐步形成中国式的佛教艺术。外来艺术的吸收和交融,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并使传统艺术充满生机。从十六国北朝到唐宋时期,正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兴盛阶段,敦煌艺术的大量遗存,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传移模写、随类敷彩、经营位置,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要表达的最高境界,要达到气韵生动,要通过以形写神,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段文杰先生详细分析了敦煌壁画中不同时代对不同人物的表现,揭示了敦煌壁画在创作方面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段文杰先生充分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所在,通过研究敦煌艺术之美,认为敦煌艺术是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在具有深厚汉晋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式佛教艺术。

段文杰先生以几十年临摹壁画的深切体会和对艺术规律的把握,指出了敦煌壁画艺术通过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达到传神的目的,而线描的微妙变化,常常对于人物精神面貌的表现至关重要,因而,敦煌壁画既有整体的气势,又有细部刻画的出神入化。画家们之所以达到这种传神的高度,正是由于他们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他们突破了佛教造像的清规戒律,大胆地以伎女、宫娃、胡商、梵僧、将军等现实人物为蓝本,并加以概括、提炼,塑造了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形象。另外,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总是按那个时代的审美习惯来塑造人物形象。如西魏时期有“秀骨清像”的造型、“仙灵飞腾,云气飘渺”的动意,唐代则有“丰肌腻体”、“素面如玉”、健康丰满的容仪体态。这些形象特征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审美心理。

第9篇

古代文学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该课程开设周期为四个学期,学时为288学时,周期与学时数均超过中文专业其他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近几年铜仁学院古代文学学科相关论题的毕业论文撰写数量却只占到每届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明显低于语言学科中方言学的50%以上。据调查,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地方,他们普遍认为对方言学的相关问题比较熟悉,收集、整理资料较为方便,而古代文学学科则不具备上述优势。此外,即便学生以古代文学相关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论题,若没有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学生自主确立的题目往往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由此,培养学生的选题兴趣以及选题能力成为培养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固然跟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积累与学识相关,但毕竟古代文学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中占了两年的时间,学习兴趣在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可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也可以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后,留下若干思考题,逐渐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如在讲述辛弃疾词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辛弃疾词风豪放的原因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些讨论,有的学生在课外仍旧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并有意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在此范围之内。这便是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并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寻找素材的一个鲜活例子。另外,鼓励学生将选题的方向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不但论文撰写过程会具有趣味性,还可为活跃当地文化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如有的学生就以收集当地史志及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明了其变迁发展为选题,开展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具体选题时,有几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选题大小要合适,得量力而行。切忌选择选面太大、问题太深奥、自己把握不准、难以驾驭的论题。例如,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某位古代文人人生经历的触动,以《青楼名妓促生古代文豪》为论题,想要研究古代文豪产生的动因,并将原因归之于青楼名妓的推动,显然过于片面。并且古代文豪何其多,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无从全面把握。第二,选题须有一定新意。或新题新作,或老题新作,尽可能在观点、材料、研究方法、立论角度之上有所创新。就近几届学生的具体情况看来,他们往往在选题之前没有很好地研究选题资料的综述,不仅论题创新不够,且研究意义缺乏。第三,命题用语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晦涩、啰嗦。有的学生以《论纳兰词之美》为题,题意就比较含糊了,到底是要谈论纳兰词的情感美、意境美、意象美,还是其他的呢?相应地,命题不清,与之对应的论文主体内容也就不会明确。

二、收集、阅读与整理材料能力的培养

在拟定好论文题目后,一些学生往往急于撰写,写作的时候却又苦于没有素材,搜肠刮肚,痛苦万分。荀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与其自己冥思苦想,还不如尽可能地去围绕论题收集、阅读、整理相关前人留下的资料。只有收集、阅读、整理了相关材料,才能熟悉所写内容,进而确定论点,拟定写作思路,并寻找出支撑论点的论据。收集材料时要注意必须围绕论题进行,范围不宜扩大或缩小。因为扩大则浪费时间精力,缩小则不能对所论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例如,有一学生写作题为《论李贺‘马诗’中所体现的命运悲情》的论文,收集了李贺的诗集、年谱、传记以及以李贺“马诗”为题的论文,但仍不算完整,缺少了与生命、悲剧相关的理论性书籍,以及李贺诗歌中体现的悲情命运的一类论文。收集完材料之后则是阅读材料。若收集的材料较多,也可以边收集边阅读。阅读时要记笔记。阅读诗集时必须标记下与论题相关的诗歌、诗句,并记下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阅读年谱、传记时,也要对关乎论题的句子、段落进行摘录、理解与阐发,并录下页码及书的版权,以备后用。阅读论文时,则须对该论文观点进行总结,对与论题相关的片段及观点进行摘录,所摘录内容后也得标明文章名、期次及出版单位等。除记笔记外,阅读时还要时时联系论题认真思考体会,力求寻找出写作的思路。阅读材料完毕要及时整理材料。一方面要梳理出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思考关于这个论题别人研究了些什么,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道理等问题,在考问别人的同时,也逐渐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找到研究论题的突破口,在梳理研究现状的过程中,对于他人没有涉及的,或涉及不够深刻甚至错误的方面,找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继而围绕具体的问题再反复收集有关作品、作家生平、理论、思想等进行阅读、整理,力争使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渐清晰,甚至初步找出一些论证所需要的论据。由上可见,收集、整理、阅读材料都有章法可依,并不是困难之事。然而,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普遍表现出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重视,只是简单找两三篇文章,若跟自己论文论题相似,就直接将之转摘至自己论文之中。此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但也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对此方面能力的培养相关。如果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教师适当地教授相关方法,并不时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去搜集、整理前人对此问题的资料,在写作毕业论文时情况自然会有所改观。

三、撰写提纲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提纲的撰写也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却意识不到此点,往往在论文题目拟定之后,就着力于初稿的写作。初稿完成后交给指导老师,老师却因文章结构混乱、中心不明而令其拟好提纲之后,重新写作。例如,一学生论文论题为《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心内容应是分析李师师的形象特征,而他的初稿却大篇幅地探讨李师师与宋徽宗的关系,探寻李师师借何以吸引宋徽宗,宋徽宗在《水浒传》中的形象,李师师对“梁山招安”的重要性等问题。因此,在动手写作之前拟定好提纲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撰写提纲的思路,可以从三个基本问题着手。第一,“是什么”,即论题所谈的问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前面提到的《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一题,首先要弄清楚李师师的人物形象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此论题主要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怎么样”,即论题所谈表现得怎样,有何价值与意义?如果对李师师人物形象特征谈清楚了,进一步还可以谈谈小说中这个人物塑造得如何?第三,“为什么”,即寻找论题所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论题《论李贺诗歌中的鬼魂世界》的提纲,解决诗中鬼魂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外,还可以寻求为什么“是如此”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在李贺诗中写作了这样一个“鬼魂世界”?如此深入研究下去,论题所论就更为深刻了。另外,撰写提纲时要注意理清大小纲目。论文有几个大观点?几个小观点?每个观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都要清晰地列出来。还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个论据主要说明哪个问题?哪一部分是次要点?哪些论据要简单说明哪个问题?只有这样,整篇论文才会主次分明、清晰明了。在提纲撰写完毕之后,也要注意推敲、修改提纲。看看题目是否恰当;检查提纲的结构是否合理,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斟酌提纲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拟好提纲之后切记要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相互交换意见。当然,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拟写提纲的训练,在真正写作毕业论文时是易于拟好提纲的。其实,从平常课后一些思考题的回答做起,就可以试着去拟写提纲,这样回答问题的条理也就会更为清晰。学年论文的撰写更是可以如此,真正到毕业论文撰写时,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科学论证的过程即是依据提纲开始写作论文的过程。写作前所下的功夫如何?论文将完成得如何?在论证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体现。论证之前已设提纲,一般只须照提纲写作即可,但若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提纲还有不妥之处,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写作论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检验提纲是否可行的过程。论证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第一,论点要力求科学、稳妥。体现在古代文学论文写作中,就得看所论论点是不是符合作家、作品实际,不能离开作者、文本主观臆测。第二,论点与论证、论据要紧密结合。论证、论据要很好地说明论点,让人感到有骨有肉,言之成理。如前提及的《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有一论点讲述李师师是“既有娴熟的交际手段又有灵活的政治头脑的女子”,那么此一部分就应着重谈两个问题:李师师所具有的娴熟交际手段以及灵活的政治头脑,看起来似乎得分成两例进行举证,但学生却选择了一个例子同时举证以上两个问题。他所举的例子是《水浒传》第七十二回中说李逵在李师师家门外将负责皇帝警卫工作的杨太尉给打了,惊扰了圣驾,李师师以“只推不知”把这件大事化解了,避免激怒天子,同时保全了李逵,也将自己置身事外。巧妙地周旋于帝王与江湖草莽之间游刃有余,双方都不得罪,可见其交际手段的高明与政治嗅觉的灵敏。此例的选择确实是做到了有骨有肉,言之成理。第三,论述时中心要集中。全文应该紧扣论题,每一部分要中心集中,不要把该放在另一部分的观点、内容,放在这一部分。反之亦然。例如,学生谈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手法》,其中有一论点是《古诗十九首》“寄情于叙事”,论述此论点时却没有集中于怎样借叙事抒情,反而是论述诗人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去抒感,并且也举出了相关的例证。显然这样写就偏离了所论的中心。又有学生作论文《谈曹操的人物形象》,有一观点写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而所论的内容却都是曹操如何选贤授能,丝毫没有围绕论点去说明。可见,对于论文的写作来说,即便观点新颖、正确,并很能说明论题,如果作者论证能力较低,也难于写出较好的论文。那么,在本科学生正式写作论文之前,利用课堂或课余作业培养他们论证一些小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犹为必要。

五、写作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科论文并非一般散文、抒情文章。写作之时还应该注意语言使用的规范。总体来说,应在完成课堂作业或学年论文时就开始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论文语言应准确、精炼、通畅

用语准确就是要用最贴切、最合适的词汇,恰到好处地反映客观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情意。像这句话:“李师师在《水浒传》中的职称可是‘东京上厅行首’,那是在歌妓里排在最前面的。”《水浒传》并非是某个单位,李师师怎么会在其中拥有某一种职称呢?只要稍作思考就能发现此句意思表达不准确。所以在造完句子之后,应该仔细斟酌一下用语是否准确。语言要精炼,就是用语不能罗嗦、不能重复,但也不是把必要的话语都缩写成艰涩拗口的语言。其原则是从内容出发,量体裁衣,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语言要通畅,就是“句子要合乎语法规范,要合乎逻辑。”如果句子成分残缺或是主语、谓语、宾语混淆不清,要表达的意思怎么会清楚,句子又何谈通畅呢?除了经常对语言的准确、精炼、通畅进行写作训练外,在语言方面还得注意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误标标点与写错别字是学生本不该犯却又时常犯的基础性错误,这样的错误在平时练习中就应坚决杜绝。

(二)语言不宜太俗、太白,宜讲究生动形象

第10篇

关键词 改编,形象,存在,异化

一、从作品改编看文学在影视中的存在

文学(主要是小说)和电影可以说都是叙事艺术的典型。文学就是以语言为物质媒介,以文字为基本载体,反映和表达人们审美感知的语言艺术。电影是以影像为基本叙事单位,通过声画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主题,阐发思想的。较之干文学的叙事载体的单纯,“电影在表面上要丰富许多,比如它可以借助景别,景深、时空转换、镜头组接,切换、音乐、灯光以及各种蒙太奇手法和以感觉形式呈现的节奏、韵律、影调、色彩等手段组成不同的叙事结构,并且随着高科技的加盟,电影在叙事手法上更加变幻莫测。”两种艺术形式最本质的相似性在于叙事,从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来看,电影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它们都是借助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而这个空间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正是二者存在着这种共同性才可能通过“改编”这一桥梁获得一个共通性。

改编也是创作,但它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再创作。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又不同于电影对于原先存在的另一部电影的改编(翻拍),后者相对来说其创造性更多在于技术上的选择与处理,其内容上的创新相对来说偏弱。而前者需要导演、编剧、演员及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创造,这创造首先会基于对原著的理解、接受、认识上。同一部小说或戏剧,在不同的编者的笔下,可以成为风格迥异,甚至连内容都有很大差别的电影作品。正是由于文学和电影都是要求具有丰满情节的叙事艺术,这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但文学和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的截然不同,注定了从一部为文学名著到改编成一部经典影片是一条貌似有章可循实际上却是“改编共性”与“编导个性”互动相生的艺术创造过程。

中外许多影评理论家曾经就文学改编谈到自己的心得与见解,美国电影理论家杰佛里・瓦格纳在他的论文《改编的三种方式》中曾经提出影视改编的三种方法,即移植法、近似法和注释法。移植法是几乎不改变小说原著的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顺序,编导者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的人、情、事的发展流程,这种方法被他戏称为“把古典小说简化成古典连环画册”,近似法是把原著作为一个宏观的故事框架,而在改编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导演的创意,而使改编后电影的风貌与原著的真实性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也是对于原著的艺术再现,例如布努艾尔的《白昼美人》,罗贝尔・布莱松对陀斯妥耶夫斯基《白夜》的改编,注释法是电影编导者比较钟爱的一种改编方式,它不像第一种方式那样呆板拘谨,也不像第二种方式那样天马行空,而是运用编导者的个人化风格和文学素养,对于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重新进行“电影式”的取舍再现,这包括叙事线索的重排,叙事人物的增删,叙事情节冲突的转换与重构等。在我国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是成功运用此法的导演之一,对于张艺谋而言。所有的小说只是他电影创作起步的基石,小说于他只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框架,作品的真正灵魂是导演所赋予的。所以面对每一部小说,张艺谋几乎都做到了“不忠实”于原著,这不但包括不照搬原著的人物构成和人物发展命运、故事情节和叙事线索,而且更多地体现为不忠实于原著的风格和灵魂。因此他的改编制作总是体现着一个导演个人化的艺术风格,他的“伤筋动骨”的改编使人很少想到被他所用的原著,人们更多地觉得这是一部具有原创意义的艺术作品。张艺谋对莫言小说《红高粱》的改编便是成功运用注释法改编文学作品的案例。1987年张艺谋借用这部小说的故事框架重新构成了一部影片,将原著的故事精神改而化之,原著本来是以抗日为基本主线,“爷爷和奶奶”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辅线,在改编时,张艺谋中意于小说中所表现的那种生命的骚动不安,热烈狂放,而提炼出另一个电影故事主题,将故事的讲述偏移到对于爷爷奶奶在爱情过程中表现出的生命力的张扬上,因此一部以表现战争和民族精神为重点的小说在张艺谋的镜头下变成了“一支生命的赞歌”。

当然,也并非说电影的制造都得靠对文学文本的改编得来,早期无声电影《摩登时代》便是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产生的经典影片,直到现在还深为观众们所喜爱。但电影作为一类叙事造型艺术它本身就已经在运用文学的表达思维与技巧了。即使没有剧本我们也仍然可以在电影中见到文学的影子。而当下越来越多作者的“触电”更是将文学直接引入到电影中,这既是电影思想与灵魂得到升华的机会,也是文学借助于另一种全新的艺术得以更为普及大众的机会。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最后成为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这当然是在视听时代文学与电影的双赢。

二、文学形象在屏幕上的异化

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性格是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的,这一点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一样,直观性是电影的第一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语言来展示人物形象、性格。电影表演又叫“演戏”,戏剧的“戏”只在舞台上完成,而电影则是在真实或虚拟的拍摄场地完成。戏的决定因素则是人物个性形象的塑造。文学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电影同样需要塑造屏幕上的“典型人物”。中外各类经典电影,都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电影典型人物画廊。所谓典型,就是具有高度概括能力并现实了某类本质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从名著改编后依然保持了原著特色,并继续获得成功的电影典型形象很多,我国现代文学著作的典型阿Q、骆驼祥子、繁漪、觉新等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即使非名著改编的电影,一些典型形象也永远根植数代观众的心目中。潘冬子、胡汉三、董永、七仙女等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永久的艺术典型。电影典型形象的塑造,依然需要在“戏”的典型冲突与典型环境中去展示,去通过一个个独特构思的镜头,从外在与人物内心推动冲突,完成人物个性的典型化。张艺谋的电影典型“我奶奶”、“我爷爷”、“秋菊”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生活情感体验,是典型环境中真实人物的再现,人物形象与个性非常独特丰满。

“如果说由于媒介的差异,文学作品尚可以用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话,那么影视作品就必须用人物的行动、语言来完成形象的塑造。要想使人的行动,语言符合其性格特征就必须用一个又一个细节来构建起人物形象的血肉,人物形象由细节累积而成。”因此电影对文学作品改编中,首先要注意原著中有关人物描写的细节,在深入理解每一个细节所起的独特作用的基础上 进行屏幕转化,同时也依据人物性格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拓展、丰富细节表现,使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完整地展现在屏幕之上。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屏幕上的人物形象与原著中的人物形象也不可能是完全地吻合,常常会出现比原著更精彩或者更逊色的情况。这种从文学形象到屏幕形象的转化是否成功也许并不能以是否对原著形象的忠实而作标尺。毕竟电影是具有其本身特质的独立艺术形式,它遵循着电影本身的创作规律与法则,在蒙太奇的世界里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要求与效果必然也有别于单纯的文字编排。也许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更能理解这一点。在此笔者特意选择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被改编成屏幕形象的案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水浒传》中的林冲。这两个人物的屏幕形象都有别于小说中的形象,而观众对他们的评价则是曹操的形象较之小说有更精彩之处,而林冲的屏幕形象则逊色于小说中的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历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但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形象。罗贯中遵循“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按照“七实三虚”的原则,将曹操塑造成为一个“乱世奸雄”的形象。虽然这一形象也不乏英雄的一面,但奸诈成为其性格的主要特点,使这一人物成为奸臣的象征。而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对小说中曹操形象进行塑造时,一方面遵循了原著对曹操形象的描写,用大量的情节演绎了曹操“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性格特点,如渲染他杀吕伯奢一家、借粮官王厘之头以稳定军心、杀谋士杨修、梦中杀人等,使曹操的形象符合观众心目中“乱世奸雄”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编者又在曹操形象中注入了新质,这些新质融合了我们对历史人物曹操的新评价,展示了曹操慧眼识英才、统一北方的雄才大略,使这一形象具有封建政治家的品质。这种新的定位使曹操的形象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比如在小说中“祭袁绍”这一节,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进行简单描写,主要回顾了曹操与袁绍的友情,曹操的表现也不过“哭甚哀”而已。编剧对这一段的改编则除了表现曹操对袁绍墓跪拜,又加了两个情节,一是曹操命令: “将沮授、审配、辛评及河北义士的灵牌摆上”,二是命陈琳在袁绍墓前重读当年袁绍所写的讨曹操檄文。此时众将一起跪下劝阻,曹操却执意要念,陈琳只得在战战兢兢中把檄文读完。在这个细节中,曹操敢于将辱及自己祖、父的檄文重新当众宣读,表现了曹操悼念河北义士的宽广胸襟,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安抚人心的高超技巧。体现了其性格复杂性的一面,也改变了原著中曹操形象单一的弊病。

小说《水浒传》对林冲的形象塑造是极为成功一例,作者借情节的波澜起伏,展示其性格的前后变化,摇曳生姿。可惜在电视剧《水浒传》中,由于对林冲这一人物性格特征把握欠准,对有关情节裁剪失当,这些极具艺术魅力之处,没有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

第11篇

【关键词】叙述技巧;叙述者;叙述视角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可谓群星荟萃、各放异彩。作为“迷惘的一代”中的一员,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创作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以其别具匠心的叙述、跌宕起伏的情节、精湛准确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修辞以及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异常丰富的文学以及美学内涵,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部极具思想深度与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当时的时代风貌,深刻反映了“美国梦”这一美国文学的传统主题。作者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同时又娴熟地融合了一些现代叙述技巧,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并且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使之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该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经典作品,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者超凡的叙述技巧。论文“论《大人物盖茨比》的叙述技巧与艺术效果”从叙述者、叙述技巧、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小说所运用的叙述技巧,下文笔者仅就其中前两点补充一下看法。

1、叙述者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将“把叙述者完全戏剧化,把他们变成与其所讲述的人物同样生动的人物”的叙述方式称为“戏剧化的叙述方式”。在戏剧化的叙述者当中,有纯粹的旁观者,也有叙述代言人,后者对事件的发展过程会产生某些可以估量的影响。论文作者认为,“菲茨杰拉德在塑造尼克这一人物形象时,是深思熟虑、煞费苦心的。尼克作为一个人物,在作品中起着一种纽带作用……”确实,尼克在小说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戏剧化的叙述代言人,他既是小说的叙述者,又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和生动的形象。小说一开始,尼克便营造了一种真实的气氛,他开门见山告诉读者,将避免自己的情感和判断介入小说的人物及其活动。随着情节的发展,透过尼克的双眼,读者既看到了20世纪的绚丽璀璨,又看到了它那道德败坏的昏暗污浊。

尼克同时也是作者道德观念的代言人。通过这部作品,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在“美国梦”的破灭和其表面浮华背后,代表着文明和理智的东部精神道德的空虚。

另外,从叙述学角度讲,尼克是位可靠的“叙述者”,即按照“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来讲话或行动的叙述者。尼克在小说发展过程中合乎情理的有限介入和在恰当的时间自然而然地超然事外,使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时远时近,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

2、叙述视角

传统小说多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动作做出解释,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同时也会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论文作者认为

“这部作品并没有使用单一视角,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小说不时地变换叙述视角和叙述者,有时还采用视角越界等手段,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不同的侧面组合展示组合在一起,仿佛不同镜头的变换,构成了一幅反应盖茨比故事的立体图像。”

《大人物盖茨比》中除第一人称叙述之外,还有以间接引语形式表达出来的第三人称叙述,它虽然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的声音,但却聚焦于小说中其他的人物,这样就使读者不是通过叙述者尼克而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物,因此对人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此外,在小说中,尼克通过自己的眼光或旁观者的眼光对盖茨比、黛西、汤姆以及威尔逊等的内心活动进行透视时,已经超越了自己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权限,成为明显的视角越界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称视角侵入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侵入全知视角。

第五章中,在叙述了盖茨比与黛西分别五年后重逢的情形之后,尼克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口吻对盖茨比做了如下的评论:

“当我走过去告别时,我看到迷惑的表情又回到盖茨比的脸上,似乎他对自己目前的幸福品质有了些许的怀疑。差不多五年了!就是在今天下午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刻,即黛西在某些地方偏离了他梦中人儿的标准……他怀着一种创造性的激情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断地为它增添内容,用漂浮到他路上来的每一根漂亮羽毛去装扮它。有谁知道在一个人的奇妙心灵里能蓄积下多少火一样的激情和新鲜的念头。”

这段评论以自由直接引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叙述似乎是盖茨比内心的自我表白,是尼克对盖茨比的内心活动所进行的推测。按理,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无法知道这一点;因此,这里叙述者超越了自己的权限,使视角由第一人称视角暂时侵入全知视角。通过视角越界,叙述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了透视,从而引导读者进入盖茨比的内心,通过观察其内心世界的变化来感受他的情感变化。这样,读者不仅觉得盖茨比的感受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觉得叙述者的议论也是可靠的。

此外,小说的叙述技巧和艺术效果还可以通过,色彩的使用,叙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等手法得以体现,由于时间空间限制在此无法一一详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叙述技巧的灵活运用对一部优秀的小说起到的渲染作用,菲茨杰拉德精湛娴熟地写作技巧;从小说中我们可还以看到作者对于个人、社会、理想、梦想的深刻认识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鉴于此意义,该小说不愧被艾略特赞誉有加地称为“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所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范岳译,弗司菲茨杰拉德:《大人物盖茨比》[M].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3:244。

第12篇

作者简介:王颖(1994.10-),女,四川省南充市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67-01

 

实在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白鹿原》,在寻根文化的影响下,作者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反思。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大关注,在电影、电视剧改编版也问世后,掀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学术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多是从人物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切入点去进行分析的。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对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心理中的民族文化新皈依进行了分析。

一、黑娃从反抗到对儒家文化的皈依

作为长工之子的黑娃,即便白家对鹿三一家都很好,但作为奴仆之子的阶级不平等永远都让黑娃感到自尊、自卑,在家里对白嘉轩腰板挺得太直的不满与压抑;在去学堂的第一天用板凳砸老师脚背的行为以示不愿上学的意愿;在兆鹏给他冰糖,他看也不看就要丢掉的举动从小就奠定了他倔强叛逆的性格特点。

由于不愿继续屈于做白家的奴仆,受白家的“恩赐”他选择了做一名麦客,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二件事,与小娥自由结合了,小娥虽然名义上是郭举人的妾,实则是他的隶,而黑娃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他们的自由恋爱似乎是合理的,冲破了封建枷锁的束缚,而他们这种自由正直“五四”时期,无疑是一种对封建家长制的一种否定与反抗。正如兆鹏所说的:“你,黑娃,是白鹿原村头一个冲破封建家所实行婚姻自主的人。你不管封建礼教那一套,顶住了宗族族法的压迫,实现了婚姻自由,太了不起了!”黑娃这种真实的、原始的性本能也就使得哪些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变得苍白无力了。

他的反叛伴随着革命的发展,随着军阀混战,在鹿兆鹏的发动下加入了革命队伍,烧掉了军阀的粮台,这无疑是对军阀势力的一种反抗。后来一次革命失败的情况下落到了土匪的手中,最终由于对政治、革命的心灰意冷,选择了留在土匪堆里苟全性命。其实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对于革命的理解和土匪其实没什么两样,但革命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也就是传统的民族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修补、维护,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推翻与反抗。

正是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之下,他最终还是接受了保安团的招安,而在招安团里,每天不用打打杀杀,他反而过得更加的迷惘,最后选择了皈依传统文化,经常去求教朱先生,他的这种反抗与皈依之间的迷惘与矛盾正是实寻根文化下的一种思索,是否应该简单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皈依?依旧会造成不尽的悲剧。

二、白孝文从顺从到叛逆再到最终的新皈依

白孝文的出生正是白嘉轩的后继希望,在白嘉轩的封建礼教的教育之下,白孝文是一个老实憨厚、中规中矩的儒生,而在反抗与回归之间几经波折,最终依旧选择了对传统文化的新皈依。

从小白嘉轩对他进行“耕读传家”理念的灌输,让他学习宗法道德思想,带他主持原上事务,各种对他进行族长接班人的锻炼、培育,也就让白孝文养成了温文尔雅,万事以父亲的准则为原则,以封建礼教为道德准绳办事,然而他那压抑在内心的人性最终还是萌动了。

在鹿子霖的圈套下,他被田小娥勾引通奸,遭至白嘉轩逐出家门,最终道德败坏、吸鸦片、卖土地房子,最终沦为乞丐,仰躺在土壕里,后来到白鹿仓外的舍饭场上去抢舍饭,被鹿子霖拉进了白鹿仓院子的一间房子里,可能鹿子霖看到自己的猎物在邻近死亡的边缘又拉了他一把,鹿子霖向田福贤提议让孝文去保安大队任职,白孝文也在此刻鹿子霖所感动了,后来还戏剧性地当上了保安团营长,也为他的父亲所原谅了。

“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死了一切都完了。”这是白孝文死地而后生的感言,他经历了浪子回头这个过程,在经过反抗与回归之间经历了太多,最终有所抉择了、悔悟了。

小说中通过对黑娃与白孝文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反抗与皈依之间徘徊、迷惘的复杂心理的塑造也正是作者在寻根思潮的创作影响下反思,从而产生了创作《白鹿原》的欲望,从而写出了这都反映时代反思的史诗巨著。实通过对其中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反叛者、受害者与最终的新皈依者的心理塑造来论证那个时代下的主题: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应该盲目地拥护,不应该完全的抛弃,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上升到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做到对民族文化的新皈依。

 

参考文献:

[1]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张文.《白鹿原》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心理结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朱启凤.试论实“垫棺作枕”的创作心理——以《白鹿原》的创作为例[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5.

[4]潘丽莎.寻回失落的民族灵魂——浅析《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皈依[J].名作欣赏,2013.

第13篇

一、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王朝、每个国家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正确讲授和判别各个历史人物及他们从事的活动,是我们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课本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不少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的给予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本,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途径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既不能用数理学科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也不能采用理化实验那样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具体性等特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1、描述图画,趣化人物形象。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还附有图画。这些图画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重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图文并茂,学生喜读易学,为教师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这类图画,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对历史人物的语言描述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前提,结合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史实进行,要实实在在,合情合理,不虚构,不篡改。

2、赏析引文,活化人物品格。为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课本中或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或引用经典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人物的活动,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对于展示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精神,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迁移概括,强化人物活动。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活动过程,或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或以地域转换为线索,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要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必须对其历史活动进行阶段性揭示和评论。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呈点、线、面,散见在各个章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课本内容,了解人物活动,除描述图画,赏析引文外,还应根据教科书对于人物活动的叙述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归纳,围绕人物图像叙述人物活动,在叙述人物活动中再现人物图像,图文结合,相得益彰,或教师综合,或学生复述,在综述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化,完成历史人物教学的德育任务。

三、正确指导评价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点

1、功过评价法

凡需评价的历史人物,有些是具有两面性,即功过兼有,所以评价历史人物须从功与过两方面考虑。有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并存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方面,有的则分别存在于不同时期,呈现前后变化。教学中要将其活动分解为几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2、阶段评价法

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随着变化。或由好变坏,或由坏变好,好坏相间。评价跨越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时,应引导学生应用阶段论,根据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活动,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结合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评价其功过是非。在历史教学中用阶段评价法评价历史人物,既可避免对历史人物不分阶段,不分功过的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的片面性做法,又可培养学生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分析评价法

在阶级社会里,人都是划分为阶级的,人们从事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活动,无一例外都代表其所属的阶级利益。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并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揭示其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既不能笼统地进行综合或加减抵消,也不能互相取代,以瑜掩瑕或以瑕掩瑜。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阶级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全方位地立体地分析和考察历史人物的活动,给予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四、开展课外活动,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补充

进行人物教学仅仅依靠历史课堂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学生身心特点,有序地设计和开展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补充课堂教学不足。

1、举办历史人物图片展览

开学初就有准备地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历史人物图片,然后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整理,并在图片上编写好人物活动的文字说明,然后通过办墙报等形式面向全班或全校展出。这样,不但密切地联系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课内所学人物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满足和发展了学生在历史人物学习中的兴趣。

2、撰写重要人物小传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学完后,教师根据大纲要求选择重点人物,布置学生写人物小传,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补充一些有关内容。这样,学生既可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历史科学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第14篇

【关键词】性格;本色;创造;统一;生活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23-02

一、性格与本色

(一)什么是本色。本色指本来的面目,在电影里常指物质或自然现实的本来面目。本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种解释:一是指本来的颜色;二是指本行、本业;三是指本来面目;四是指质朴自然、不加矫饰。①

(二)什么是性格。《词源》中注释性格是“官贸清贵近丹墀,性格孤傲世所稀。”②《中国汉语词典》中表述性格是“人的性情品格、人在态度和行为上所表现的心理特征。”③《新华词典》对其的解释是“对人、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的个性特征。”④傅强教授在他的论文《影视表演中的节奏、情绪和性格研究》中指出“性格源于希腊文,意为雕刻的痕迹,后转义为印刻、标记、特性,广义指人或事物互相区分的特性。强调个人典型行为表现和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行为。”⑤

二、本色演员与性格演员

(一)什么是本色演员。本色演员指多次扮演与其外形、气质、性格、语言近似的角色,本色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接近于生活,表演较为真实自然。局限性体现在演员的人物形象表现过于单一,不能通过表演去创造不同的人物性格。演员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除了取决于导演,更重要的还是由演员自身的本色所决定。

(二)什么是性格演员。性格演员指善于运用表演技巧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类演员具有可塑性,戏路较宽,擅长通过独特的表演技巧进行人物形象的再创造,塑造出的人物性格与演员本身相差甚远。斯坦尼阐明了表演艺术的基本法则:“一切演员――形象的创造者,毫无例外的都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明确提到了演员应该具备性格化的表演技巧。如斯琴高娃在电影《归心似箭》中扮演了一个温柔的女性形象,随后又在《骆驼祥子》中成功扮演了泼辣的虎妞,其所获得的艺术魅力是极大的,也是表演的最高准则,同时又论证了关于“性格就是美”的艺术哲学。

(三)本色演员与性格演员。本色演员要求利用自身素质及性格形象,根据角色的要求,自然流畅地表现人物,以达到真切、可信、无表演痕迹的表演效果;性格演员则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和丰富的生活积累,是表演艺术的一种更高的追求。斯坦尼说过:“要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能只爱艺术中的自己”。由于演员的素质和条件不同,我们不能强调都去做性格演员,应该根据各人的特长来选择。

三、当今社会演员的发展道路

(一)本色演技与性格演技的展现。由于演员创作素质、美学观念、创作方法不同,本色与性格两种类型的演员在话剧舞台上总是客观存在着。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这两个词汇源于狄德罗的论文《关于演员的是非谈》,其中提到演员时用了comedian和acteur两个英文词汇,此书翻译者李健吾先生为此注释:“对狄德罗来说,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指性格演员,什么角色都可以扮演;后者指本色演员,只有几类角色可以演好。狄德罗认为前者高于后者……”⑥

儒韦的著作《演员沉思录》中把二者作了技术性区别:acteur(本色演员)只能演某些特定角色,那些和他的个性不一致的角色,是演不好的”;而comedian(性格演员),“由于他应该是一个把摹拟本能发展到最大限度的人,”所以“他能扮演所有的角色。”⑦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开始引进这两种概念,演员逐步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本色和性格创作。人们把本色演员的本色表演称为本色演技,把性格演员创造不同性格人物的表演称为性格演技。由于话剧和电影的创作方法不同,也产生了对两种演技美学观上的不同认识。话剧界较推崇性格演技,而电影界认为本色演技适合电影镜头拍摄的美学要求。

(二)该当本色演员还是性格演员。近来,热议“我是该当本色演员还是性格演员”。性格演员似乎占了上风,大家片面认为,本色演员是表现自己,性格演员塑造千姿百态的角色,能真正体现表演功底。遭殃的是“本色第一”的电影表演观念,它同并不存在的“不塑造性格的本色演员”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被大家议论,甚至主张“本色第一”的人被指责为“实用主义”“引导青年演员只凭外形条件”等,把“本色第一”说成是“非常有害”的理论。

在戏剧表演理论中,表演分本色和性格,但无论是狄德罗还是斯坦尼,谁也没说过本色和性格界限于是否塑造性格。历来戏剧表演所述的本色表演,是不依靠技巧训练而依靠自身天赋与灵感来塑造人物性格。性格表演是经过形体、语言训练,在内心技术的基础上塑造人物性格。因此,这两种表演虽然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以演出为目的,把角色作为“艺术中的人”来塑造。

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演员要“化身成角色”,因此我们要解决演员与角色间存在的矛盾。首先,演员作为一个创造者,应该起主导作用。演员分析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塑造人物。其次,演员要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文学形象是剧作家以文字和语言创造出来的,无论谁演林黛玉,都要按曹雪芹和改编者所塑造的文学形象进行创作表演。演员即是创造者,又要受到文学形象的制约。演员演任何一个人物形象,不应该是自我表现,而是在塑造一个与自己不很相同,甚至是很不相同的另一个人物,一个特定的角色。演员的创作必须从自我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创造角色,所以说本色和性格是相比而言。演员以自身为创作材料和工具,有着特殊性,即第一自我(演员)与第二自我(角色)。⑧

舞台上,演员在虚假的舞台空间进行表演,观众在接受假定性的前提下,依靠演员唤起想象来产生真实感。如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在谈到自己创作经验时说:“你创作的人物要使观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⑨观众的感觉,是演员所创造出来的真实形象而获得一种生活的真实感。⑩在毕业大戏的三幕话剧《北京人》中,笔者饰演袁园,一个15岁的小女孩,是袁任敢的独生女,有着小牛般健壮的体格,由于早年丧母及父亲的溺爱,养成一副男孩儿性格。多年跟随父亲东迁西移,学业受到影响,15岁还在上初二,但其聪慧、性格爽朗,如她父亲一般无忧无虑,在戏里的任务就是“玩”!对于一切好玩的事情(包括曾霆罚跪)都感兴趣,比起曾霆、瑞贞,她仿佛更加童稚。接到角色后,笔者首先通读剧本,了解大背景环境。其次做人物分析。发现本人与角色有很多共同之处,人物外形及性格较容易拿捏。由于急于求成想做性格演员,反倒演得很不自然。后来发现“演员演的是角色,但一切感受行动来自于演员本身,这就要求演员真听真看真感受。”

四、结语

性格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演员不懈的追求,优秀的表演应该达到“三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表现的统一。从演员自身性格出发,学习如何适度展现个性本色又能以演员的本能去感知角色特点,并从中探求表演艺术的真谛,这应该是每个演员不懈的追求。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版。

②《词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09页。

③《中国汉语大词典》(第7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版,第478页。

④《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04页。

⑤《影视表演中的节奏情绪和性格研究》,重庆大学傅强教授在论文中提到。

⑥《“演员的矛盾”讨论集》,第199页。

⑦《“演员的矛盾”讨论集》,第199页。

⑧《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010年9月第13次印刷,第161-162页。

⑨《生活、心象、形象》,见《戏剧学习》1982年第一版。

⑩《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010年9月第13次印刷,第7页。

参考文献:

[1]赵h.演员的自我修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关瀛.演员创作素质训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孙祖平.戏剧小品剧作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5]徐卫宏.表演片段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6]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林洪桐.表演创作手册苹果应该这么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8]周秦,刘秀梅,张福海.戏剧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9](美)凯瑟琳・乔治.戏剧节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10](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11](美)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演技六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12]霍璇,崔新琴.影视表演的第四台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3]郭博澜.演员创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14]霍璇,崔新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15](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氏体系的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16]戴平.戏剧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15篇

一、准备工作

布置学生收集《红楼梦》的相关资料,分小组完成,共五部分:《红楼梦》简介及价值、作者生平知多少、精彩故事讲一讲、典型人物说一说、影视作品回顾。由小组代表以小讲坛的形式和大家分享成果,教师在小组讲解结束后作点评和补充。如学生讲到凤姐的语言诙谐幽默和善于取悦讨好,教师补充:有一天,史湘云请贾母等人赏桂花、吃螃蟹,贾母讲了自已小时失足落水的事。她说掉下水木钉碰破了头,如今鬓角上还留下一个指头大的坑呢。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贾母听了,说:“这猴儿惯得了不得了,拿着我也取起笑儿来了,恨得我撕你那油嘴。”实际上这是贾母在夸她懂事、孝顺。凤姐的机智诙谐、承欢膝下,赢得了老祖宗的欢心,这使得她在贾府拥有与众不同的地位。

此活动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了《红楼梦》,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确定课题

《红楼梦》探究性学课题为人物形象探析,由小组成员共同选定某一个或几个人物研究,确定小组研究课题。选题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如探究课题不要过于集中,尽量让各个小组从不同角度选择人物,以达到研究的多角度和全面性。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十二钗,贾母、王夫人、贾政等长辈,袭人、晴雯、平儿、鸳鸯等丫鬟中选择。

三、探究过程

1.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采取课上阅读和课下阅读相结合的办法。课上阅读对刻画主要人物有重大作用的章回,其他章回课下自读。

(1)导读文章阅读和文本阅读相结合。阅读导读文章,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导读文章由老师提供。

(2)课堂阅读:围绕人物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把握《红楼梦》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分析和总结人物形象。

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块进行人物刻画方法总结,内容如下: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例如语言描写表现湘云的心直口快:宝钗的生日宴上,凤姐说有一个人活像小戏子的扮相,但没说这个人是谁。在座的人都已猜到是谁,却怕那人不高兴而不肯说,唯有湘云直言“像林姐姐的模样儿”,惹得黛玉很不悦,引起一场小风波。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红楼梦》中居住环境的描写透露了人物的性格、爱好、气质等。黛玉住的潇湘馆是小小的两三间房舍,小门,小小退步。优雅小巧的环境,暗合了林黛玉玲珑柔弱、内向安静的气质。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子,成为她宁折不弯、高雅脱俗品格的象征。

通过诗词渲染人物形象。师生品读《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学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等诗句中领略了黛玉的多愁善感和超凡才情。

通过判词、灯谜等暗示人物命运。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和其所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都是其为尼之谶,暗示了她从公府千金沦落到缁衣乞食的命运。

通过他人的评价补充刻画人物。如李纫评鸳鸯说:“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哪一个敢驳老太太……老太太那些穿的、带的、别人不记得,她都记得……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儿,还倒不依势欺人的。”同样的手法表现鸳鸯为人的端方正直。

运用对比等手法刻画人物。例如宝玉的奶母李嬷嬷把宝玉留着给袭人吃的糖蒸酥酪吃了。袭人并没有在意,还怕宝玉生事端说她上次吃了后肚子疼全吐了。相反,宝玉留给晴雯吃的豆腐皮包子被李嬷嬷吃了,宝玉问时,晴雯就不高兴地说李奶奶拿去给她的孙子吃了,宝玉听了大发雷霆。通过对比手法刻画了两人截然相反的个性:袭人性情和顺,宽厚隐忍,工于心计;晴雯爽直泼辣,锋芒毕露,胸无城府。

2.交流讨论

阅读一定章节后,小组成员课上交流阅读体会。分歧较大的问题,由其他组成员和老师共同讨论。如对晴雯的理解很不同:一种观点认为她身份卑微而不自贱,她追求自由平等,是一个有尊严、有个性的人。她不屑为名利做苟且之事,在主子面前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当众嘲笑袭人是讨好主子的哈八狗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她是一个尖酸刻薄、狂妄嚣张、目中无人的人。她跌破扇子顶撞宝玉时,讽刺好心来劝解的袭人,她还挖苦讽刺给王熙凤办事的小红,用簪子狠扎偷了平儿镯子的坠儿等。学生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把握人物要全面客观,抓住本质。晴雯虽然言语尖刻、行为不羁,但她敢做敢当、光明磊落,敢说敢骂、心怀坦荡。她是一个本性美好的善良、正直、好强的人。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对她的评价足以说明这一点:“其为质,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星月不足喻其精;其为貌,花月不足喻其色”。

3.影视赏评

播放1987年版的《红楼梦》电视剧精彩片段,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人物形象,观后小组交流观后感。欣赏影视时针对人物形象设计问题,比如原作中关于黛玉衣着饰物并没有太多描写,影视中黛玉初进贾府时及其他重要场合的衣着符合她的形象吗?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4.走近名家

推荐观看名家《红楼梦》讲座片段,阅读《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等论人物的文章。走近名家名篇,让学生学会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如周思源的《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能引发学生评价袭人的为人是好是坏,晴雯之死与袭人究竟有没有关系等问题的讨论。

5.表演活动

“走进《红楼梦》”精彩片段表演活动。小组成员合作将选定片段改编成剧本,然后自主排演。在编演活动中,老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在小组中间和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表演活动由学生共同制定评分标准,分为三项:一是台词自然流畅(5、3、1),二是人物鲜活生动(5、3、1),三是整体效果好(5、3、1)。一个小组表演由另外几个小组打分,最后选出优胜小组和最佳表演者,并制作成表演录像。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表演心得。编演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中人物的理解,让探究性学习变得丰富生动,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热情。

6.辩论会

辩题: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朋友?根据观点不同分为葬花队和扑蝶队,扑蝶队辩论内容总结如下:

宝钗:

①性格总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端方温和,宽容大度;富有同情心。

②众人评价:贾母: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赵姨娘: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湘云: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她怎么不及你呢?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我但凡有这么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袭人: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莺儿: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林黛玉: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③为人处事:过生日点贾母等老人喜欢的热闹戏文和甜烂食物。 金钏投井而亡后,去安慰王夫人。给黛玉送燕窝。接济邢岫烟。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宝玉不理,没有发火。知道黛玉读《西厢记》,好心劝导。

黛玉:

①性格总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尖刻小性,不关心他人。

②众人评价:李嬷嬷: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湘云: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会辖治你的人说去。“小性,爱恼人”说的就是黛玉。红玉: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倘走露了,怎么样呢?袭人: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③为人处事:对宝钗:姐姐也得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对周瑞家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剪破给宝玉做的香囊。晴雯不开门,伤心不理宝玉。嘲笑刘姥姥是母蝗虫。

辩论活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分析人物形象。

四、探究成果

在探究性学习的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人物形象探析论文。学生的论文不乏精彩的评论,如《首丫头之探――平儿和鸳鸯》:平儿和鸳鸯是首丫头,在贾府都有特殊地位。平儿可以代凤姐处理贾府事务,鸳鸯则连凤姐和贾琏之类的主子对她都不敢怠慢。二人虽有势,却不仗势欺人,也不。贾母说:“她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平儿虽和凤姐一气,但她也常常凭借自身地位为他人排忧解难。尤二姐被骗入荣府后,凤姐命人供给的茶饭都难以下咽。平儿看不下去,不顾惹来凤姐的不快,自己拿出钱给她弄菜吃。平儿的行事为人从奴仆兴儿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她倒背着奶奶常做些个好事。小的们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过的,只求求她去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