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

第1篇

 

搬货物、查资料、看现场、录数据、在中心库盘点物资和现场理货,在配送中心和业务科室之间奔走忙碌……这是亿金公司大学生乔丹丹近一个月的真实写照,她在为自己的创新论文不断寻找“基础资料”。

据了解,临矿集团“青工创新工作法”评选命名表彰活动以来,受青工榜样激励,亿金公司掀起了“论文热”,大学生纷纷“秀出”工作实践中萌发的好想法。为了增加研究成果的含金量,该公司为在职的80余名大学生提供到一线学习机会,鼓励大学生深入到生产现场,掌握翔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利用工作实践充实研究成果,力求研究成果在继承、创新、提升的基础上,服务于公司经营,将企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样的论文绝不会是纸上谈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公司效益提升是不言而喻的。”亿金公司领导向记者介绍说。通过让大学生“走基层”,引领大学生实现“创新梦”,这是亿金公司在临矿集团“管理提升”理念下的一项新措施,要求大学生俯下身子、贴近实际、在基层、到现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来提高论文质量。大学生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是企业管理提升道路上的“锦囊妙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打开亿金公司邮箱,已经收到的创新论文多达20多篇,皆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次无线条码的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将会对公司经济的再提升提供直接效益。”虽然还没有最终完成论文,但信息中心的大学生已经对自己的论文充满自信,“这次论文写作不仅让我重新梳理了大学四年的知识体系,更对理论知识如何服务于现场生产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

“只有亲身实践的才有说服力。通过企业不断引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环境和平台,为青年人才发展打通渠道,把优秀理论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实现人才队伍培养和公司效益的双赢,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亿金公司领导如是说。

第2篇

                                                                                某公司掀起青工创新的“论文热”

 

搬货 看资料 记录数据 查看现场   在中心盘点一些物资 和清理现场的货物。在配送中心和业务科室之间奔走忙碌……这是亿金公司大学生乔丹丹近一个月的真实写照,她在为自己的创新论文不断寻找“基础资料”。

据了解,临矿集团“青工创新工作法”评选命名表彰活动以来,受青工榜样激励,亿金公司掀起了“论文热”,大学生纷纷“秀出”工作实践中萌发的好想法。为了增加研究成果的含金量,该公司为在职的80余名大学生提供到一线学习机会,鼓励大学生深入到生产现场,掌握翔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利用工作实践充实研究成果,力求研究成果在继承、创新、提升的基础上,服务于公司经营,将企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样的论文绝不会是纸上谈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公司效益提升是不言而喻的。”亿金公司领导向记者介绍说。通过让大学生“走基层”,引领大学生实现“创新梦”,这是亿金公司在临矿集团“管理提升”理念下的一项新措施,要求大学生俯下身子、贴近实际、在基层、到现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来提高论文质量。大学生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是企业管理提升道路上的“锦囊妙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打开亿金公司邮箱,已经收到的创新论文多达20多篇,皆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次无线条码的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将会对公司经济的再提升提供直接效益。”虽然还没有最终完成论文,但信息中心的大学生已经对自己的论文充满自信,“这次论文写作不仅让我重新梳理了大学四年的知识体系,更对理论知识如何服务于现场生产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

“只有亲身实践的才有说服力。通过企业不断引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环境和平台,为青年人才发展打通渠道,把优秀理论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实现人才队伍培养和公司效益的双赢,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亿金公司领导如是说。

第3篇

(一)确立科学的论文写作理念

马哲认为,矛盾既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这就启示人们,论文写作作为一个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或问题而试图对其给出科学认识或合理解决问题的活动,无疑须将“及时发现问题、深刻揭示问题和完美解决问题”视为写作者应该确立的写作理念。该理念表明,论文写作既要正视和分析问题,更应探索问题的妥善解决方式,因为任何不能在及时发现和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去完美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即使它创造性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及规律,但如果此写作活动只是片面地追求合规律性的科技价值而不追求合目的性的人文价值,该写作活动就会因背离了“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写作的真实追求,而难以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欣赏的高质量论文。

(二)提供必要的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是为完成论文写作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或程序。在论文写作中,尽管写作者会采用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譬如分析与综合、想象等,但由于一些作者受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这些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往往呈现出单一化或固定化的倾向。而马哲思维强调用整体、联系、系统和变化发展的视野来对待写作,可以为写作者提供必要的写作方法。

(三)指明具体的论文写作路径

首先,马哲的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为论文写作指明了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也指明了写作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唯实思维提醒人们,论文写作只有在尊重论文创作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辩证思维则告诉人们,论文写作只有运用辩证思维,突破单一性,实现多样性,突破孤立性,实现整体性,才能达到写作目的。其次,马哲的实践思维为人们标识出了一条“在写作实践与写作计划辩证关系的展开中完成写作”的路径。论文写作是一个“写作实践—写作计划—写作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人们只有沿着这一写作路径,才能逐渐接近写作目标。

(四)激发积极的论文写作精神

首先,马哲的实践思维和唯实思维,能够让论文写作者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拥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使写作者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和臆想之中。其次,马哲的矛盾思维能让论文写作者在承认、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拥有寻根究底、勇对困难的开拓精神,使写作者能够把那些人们不大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和追问,为设计新的写作方案找到突破口。最后,马哲的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能让写作者拥有对其写作的前提、基础、方法、过程或结论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写作者以独立思考取代人云亦云、以自主建构取代依葫芦画瓢所必需的。

(五)促成有独创的论文写作成果

马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哲学,其思维特征与致力于形成独创性学术理论成果的论文写作,在尊重实践、注重批判及反思等方面是一致的,这使得马哲思维一旦融入论文写作中,就会让写作者在立足实践的同时,一方面能够展现自觉进取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将自己置于写作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够以实事求是、批判反思的态度去尽力发挥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创新能动性,使论文写作目标由可能变为现实。这对于提升论文写作者的能动性并促其形成富有独创性的论文成果,无疑具有现实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论文写作中的哲学思维缺失状况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马哲思维运用状况,笔者经过对湖南理工学院365名大学生的论文分析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马哲思维贫困”的现象,马哲思维的缺失状况令人担忧。

(一)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缺失程度较大

实践思维、唯实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是五种常见的马哲思维。为测定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运用这五种思维的程度,笔者将它们被运用的程度设定为四个可参考的项,即“运用很充分”“运用比较充分”“运用不大充分”“运用毫不充分”,并分别记4、3、2、1分。按照这种方法对大学生论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五种马哲思维在论文中运用程度的平均数值分别为2.89、2.90、3.08、1.10、1.00,其均值大多处于1分至3分之间。这说明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而且马哲思维的运用程度都欠充分。

(二)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马哲思维教育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给每一个影响马哲思维教育的因素子项列出了四个可选答的项“很认可”“比较认可”“有点认可”“不认可”,并分别记4、3、2、1分。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马哲思维有效教育的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体现为:(1)教师因素,包括马哲思维教育内容缺乏,马哲思维教育方法不当,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脱节等,影响均值为3.54分;(2)学生因素,包括学习马哲思维无兴趣,不用心把握马哲思维,不主动在论文写作中运用马哲思维等,影响均值为3.52分;(3)学校因素,如不重视马哲思维教育在论文写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影响均值为3.39分。如果各因素分值在3分以上的为影响大,4分以上的为影响很大,那么可以看出,这三大影响因素的均值都处于影响大和影响很大之间,说明教师、学生、学校都是影响马哲思维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如果马哲教师只是一味强化其教育的德育功能而疏忽其论文写作的教育功能,或者大学生学习马哲思维态度不积极,或者高校不善于处理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都将极大削弱马哲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功效。

以提升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对策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培养大学生的马哲思维以提升其论文写作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已迫在眉睫。恩格斯曾经告诫人们:“哲学思维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2]465问题是,我们在加强马哲思维教学的同时,切忌泛泛而谈,而须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安排马哲思维培养内容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如自以为是、探究问题能力不足、满足于即时求解等问题,借助相关的马哲思维教学,让大学生把握论文写作的技巧。其一,学会对论文写作的正本清源。马哲的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主张人的思维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并且强调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活水源头,为人们写作论文给出了“本”“源”问题上的答案。所以,在马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揭示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的科学性、客观基础和必要性,引导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尊重客观实际和实践,自觉摒弃神秘主义、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以确保自己的写作活动能够立于可靠之本、始于本来之源。其二,擅长对论文写作对象的穷根究底,即将写作对象所涉及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或第一原因发掘出来,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此,教师可以运用马哲的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矛盾思维启发学生。其三,在论文写作中展示具体理性。为了帮助大学生揭示论文写作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应特别向大学生阐明马哲在揭示自然界、人的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时是如何运用“从抽象到具体”这一辩证逻辑思维的,使大学生面对论文写作对象时能够从对该对象的感性认识出发,经抽象思维,形成对其某一特性的简单理性认识,再通过拓展和深化,达到对该对象诸多特性乃至本质或规律的复杂理性认识。实践证明,大学生只有经常接受辩证逻辑思维的训练,其在论文写作中才能不为细枝末节所惑,而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求解出写作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其四,精于对论文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对参考文献予以理性的质疑和评判,既善于发现其不足,又要确保其合理性,使大学生自觉摆脱落后观念的束缚,培养其运用参考文献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有必要向他们阐释马哲是如何运用实践的武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使他们在领悟马哲的卓越批判能力之后,也能精于对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其五,反思。对基于批判他人文献而形成的论文,作者要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以进一步完善论文思想。

第4篇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是不同的。在求职过程中,职业决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对职业决策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本文将对国内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一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2000年以后开始进人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可以依据它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应唤起高校职业指导者及其他有关人士的关注。本文将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国内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self一efficacyorsenseofself一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是一个总称概念,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气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就属于后者,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而职业决策(careerdecision一mak-ing),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乔普森(Jepson,D.),他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publiccommitment)。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职业决策理论。决策理论最初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后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继而发展出了现在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决策过程的研究、决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响决策因素的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属于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领域。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Yun一ChengWei和O’Neil曾提出:职业决策过程受五大因素影响,分别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经历、父母亲的角色模型;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经历、同辈人的影响、大众媒体;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害怕失败、缺乏自信、缺乏决断能力、角色冲突;个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兴趣、态度、成就动机;环境因素,包括机会、最小阻力的选择、地理位置、科技的变化等。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最终做出成功的职业决策期重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开始运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1983年,Taylo:和Betz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随后,他们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一makingself一efficacyscale,简称CDMSE),主要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指导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而且还包括对具体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为重要。他们的研究证实了理论假设,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阻碍了个体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使得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1994年,他们对量表进行了修订。1996年,他们又编订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CDMSE-SF)。目前该量表已成为我国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使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之一。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绍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还很鲜见。笔者以“职业自我效能”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学位”进行搜索,并对搜索到的文章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主题紧密相关的论文共有十篇,现简要介绍如下:

2001年,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大的龙立荣参照Betz和Taylor“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研究是抽取武汉地区14所大学30个专业1000名毕业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项目特别良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作为整体判断使用较好。但是由于该测验的修订范围还不够大,还需要再扩大样本,以获得常模数据,这是今后尚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彭永新和龙立荣又进行了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方法仍然是参照CDMSE量表,依据对高中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学高三年级的750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研究结论证实,该量表可以作为高中生选定大学专业出现困难时的诊断工具试用。但该测验编制仍存在相同的问题,即修订范围不够大,需要扩大样本。

2003年,浙江大学的李莉、马剑虹。进行了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该研究采用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CDMSE量表,考察了当前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和学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毕业生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毕业生职业决策中问题解决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较低。但是,文章并没有运用归因理论深人探讨毕业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爱华。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的关系展开研究。该研究从成就动机的角度,考察了大学生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其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论文探讨了大学生群体中目标定向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表现特点,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选择范围的关系。该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高校职业指导应唤起对目标定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的关注。

2007年,吉林大学的吴韬。进行了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该研究通过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了人口学变量和择业焦虑各维度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但该研究只从择业焦虑及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所以整体预测能力不强,而且只得出了择业焦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负相关关系,讨论不够深人,缺乏因果关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华中师范大学的郭敏。也进行了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该研究拟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一视角探讨女大学生择业问题,把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因素来分析其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她借鉴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了《大学生社会支持问卷》,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进行了实证研究。

除此以外,团体辅导、团体训练、团体咨询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也初露锋芒。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斌。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该论文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途径,协助女大学生克服职业发展上的心理障碍,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随后,王金良。在其论文中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他采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低的现状出发,从实证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团体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此外,上海师大的曹丽丽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咨询研究。该文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的设计了一套团体咨询干预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趋势

从国内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来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该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梳理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由于经验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诸种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如此,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更好地开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将是我们面临重要课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积极关注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群体如女生、人文学科学生、农村生源学生和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职业辅导。抽样涉及面也可以更广些,研究对·象不一定只局限于学生群体,可以扩展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岗再就业的工人等。这样,不同群体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更能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另外,以CDMSE为依据,可以编制更多符合我们需要的相关量表,并建立全国常模和地区常模。

第5篇

基础技能型、提高型、拓展型实验的开放

在教师指导下,做到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器材开放。从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类型出发,强调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训练。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熟悉仪器和用品的规范使用,加强动手能力,对实验技能进行查漏补缺。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规范合理的操作习惯,以巩固学生对演示性实验的熟悉与掌握。

切实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履行导师的职责,对提高型(综合性)实验和拓展性(设计性)实验进行指导,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基金项目全程指导,对学位论文的完成全程指导,包括查阅文献、选题、课题立项论证与实验实施、实验数据的整理、论文的撰写。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室的开放

让学生亲手参与他们从未接触过的、并不熟悉的实验的前期预备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准备实验的内容,从最简单的洗涤、消毒灭菌到配制试剂等过程,使学生了解前期准备工作的严谨和辛苦,认识到前期准备对于实验效果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的科研活动开放

采取教师与学生双向挑选方法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一方面由教师提供科研课题的题目、内容让学生选择;另一方面由学管部门推介能力较强的学生让教师挑选。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完成部分科研工作,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室开放管理的主要措施

实验室开放的建设及运行管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保证实验室、卫生药品及设备的安全,管理设备档案及基本信息的存放与管理等,其管理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系统。

改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在实验室管理上传统是由专职教师管理,为了保证实验室开放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柱,保障实验室开放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的运行,我院实验室在执行学校统一的规章制度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队伍管理、环境与安全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例如制定相应的设备管理与指导教师管理的岗位职责、预约制度、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学生开放性实验守则、仪器使用登记条例、应急预案等,加强了科学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也可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实现实验室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验指导。这种开放实验室的大学生自我管理,可以解决实验室开放与大学生实验需求时间的冲突,可以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

讨论

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打破了常规的实验方法与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而且为大学生自身潜能的充分开发、想象力和自我表现的充分发挥,营造了一个宽松而有利的空间,是培养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场所。使大学生将一些闲散时间用于实验室里来提升自己,让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有更多的收获:有五届临床医学本科生完成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完成十余个学校“质量工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基金项目”;通过了两届药学本科学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

第6篇

关键词:注册入学;自我意识;职业成熟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92-02

一、问题的提出

注册入学,作为注册招生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注册入学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较低,属于最后一个批次录取。(2)这个批次的学生主动性较低。(3)自我认知有偏差,自我评价往往偏低。(4)职业目标模糊,职业成熟度偏低。所以帮助学生自我接纳,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成熟度,顺利走上职场,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开展注册高职生自我意识和职业成熟度的研究,构建职业规划体系便成为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开展注册入学高职生自我意识和职业成熟度的研究,促进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和成熟,从而达到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现有研究概况

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寻找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探索其培养途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为重要的促进手段。以往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较多的关心的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培养(初炜,2005);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培养模式(王亚南,2001);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熊亚刚,等,2006);布鲁克维尔、托马斯和帕德森研究了1050个学生,发现其学习成绩和自我观念成正相关(JamesA.Beane、RechardP.Lipka,1984);Adamsonl,LyxeuB(1996)认为,自我意识质量与个体对未来自然实现的期望有明显联系,周围环境及个体对环境的体验、对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整合过程起着重要影响。关于自我意识与职业成熟度相关的研究还很少有记载。

职业成熟度作为理论概念,用于评价个体是否具有做出符合自身年龄特征的职业决策能力和态度的标尺。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朱云立,2003)。(2)职业成熟度的结构研究(郑海燕,2006)。(3)职业成熟度的问卷编制(熊红星,2006)。(4)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的研究(马远,2008)。纵观职业成熟度的研究,一个人的职业成熟度与个体自身的成熟度有密切相关,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偏差会影响到职业成熟度。张聚华(2008)在其学位论文中,对自我概念和职业成熟度进行了相关研究,而其选用的被试是长江师范学院的学生,所以在样本选择上还比较单一。作为注册入学的高职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和职业成熟度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针对学生自我意识和职业成熟度,从学生对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的认知去了解自我意识,从学生对职业认知、价值观、条件评估等方面去了解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为职业咨询和生涯辅导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自我意识和职业成熟度的维度的测量,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水平。

1.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某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大一新生,学生分别来自工科生、文理科生和艺术班共计241人。其中男性146人,女性95人。

两份问卷分别是职业成熟度问卷和个人自我意识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按照实际情况和第一感觉答题。没有时间限制,无外界干扰。

2.个案研究。选取的个案是笔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堂上的学生,通过课堂内外沟通,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状况和职业成熟度,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自身优势进行有效信息收集、条件评估,逐步使职业意识成熟化。

四、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在自我意识的调查中我们使用的是Feningstein、Scheier和Buss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Self Consiousness Scale,简称SCS。),调查中发现有75.7%的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总体认知水平只有中等,82.3%的学生关注内在自我,72.2%的学生关注外在自我,学生自我认知主动意向明显,但对于职业成熟度而言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职业成熟度方面总体上学生处于中等水平,本量表为5级平分,高于4分为高分段职业成熟度偏高,低于3分为低分段,成熟度偏低,本调查结果总均分为3.73,属于中等水平。从各项目的均分上看,均处于3~4分间。表1为项目均分和高分比例。

上述图标中,各项目均分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发展较为均衡,项目高分比例不同,在价值观、信息应用和职业态度的成熟度上较高,在条件评估、职业认知、自我认知、个人调适等方面成熟度偏低。(见图1)

通过项目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各项目上的差异总体不是非常明显:在价值观的成熟度上男性比女性偏高,在职业成熟度上男、女生基本一致。图2为不同性别在各项目的得分情况。对于不同来源的学生,如文、理科生和艺术生、工科生之间各项目的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从个案研究中发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成熟度被关注强化后,思考明显加强,成熟度显著提高。

(二)分析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在自我意识和职业成熟度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分析原因主要可能是由于学习成绩造成困扰,中学时教师、家长、社会都给予了不良的评价,导致自信心缺失,自我评价过低。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在安排课程内容上,可以通过增加实训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考成长,增加人文关怀,让他们挖掘潜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每个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开展个性化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应当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职业成熟度的提升,提高高职院校职业咨询和生涯辅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协助学生达到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初炜.试析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5,(5).

[2]熊亚刚,张秀春.浅析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王亚南.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培养[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4]朱云立.职业成熟度理论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5]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熊红星.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拖延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40-02

近年来,高校狠抓学风建设,重视大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强调大学生应承担的学习责任。但随着大学的扩招,高校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普及教育”,大学生的个体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中学习拖延、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逃课逃学等现象屡见不鲜。

学习拖延,是一种不断延迟计划要做事情的开始和完成时间,在能够预料到拖延导致的恶果后仍然不断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拖延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陈保华(2007)的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大概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业拖延。庞维国,韩贵宁(2009)对我国16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近4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拖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Solomon和Rothblum曾研究表明,学业拖延会造成考试焦虑以及较差的学业表现和学业成绩。因此,及时有效地改变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状况应该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旨在借助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及其与自我评价的关系作深入的探讨,以期探索预防和减缓学习拖延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学习指导和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7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所,普通高校4所。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有效被调查者共695人,平均年龄19.3岁,其中男生245人,女生450人,分别占总体的35.3%和64.7%。从各高校选取被试时,兼顾到教育学、法学、文学、医药、艺术、理工等多学科的代表性,各学科被试分别为8.8%、14.9%、14.4%、8.1%、11%和31.7%。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开放性访谈基础上了解大学生对学习拖延的初步归因,在此基础上采用《大学生学习拖延量表》、《个人评价问卷(PEI,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在学习拖延方面,主要参考了Solomon&Rothblum对学习拖延的情境设置。本调研共设置了期末考试复习、课程作业完成、服从学校、院系或班级管理必须完成的任务和自定的三个目标共6种情境,以五级计分了解大学生学习拖延状况。在自我评价中,着重了解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与人交谈共六个维度。

1.3 统计方法

调查的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

从学习拖延的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比较普遍,72.9%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16.9%的大学生在学习上高度拖延①;而且期末考试复习和课程作业完成情况的学习拖延情况较为严重,详见表1。②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科大学生的总体学习拖延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F=6.584,P

2.2 自我评价与学习拖延的相关

本研究探查了学习拖延与个人评价中被大学生认为与学习拖延最有关系的三个方面“学业自我评价”、“交往自我评价”、“公众讲话自我评价”的相关,呈现了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详见表2。

进一步探查不同程度考试拖延者在个人评价上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学业自评、社交自评和公众讲话自评在不同程度的考试拖延者上都有极其显著差异,就这三个变量而言,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12.661(P

2.3 自我评价对学习拖延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寻自我评价是否对拖延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研究者将学业自评、社交自评、公众讲话自评作为自变量,将期末复习拖延和作业拖延作为因变量,探查个人评价对拖延行为的预测作用。回归分析中,回归模型的整体性统计检验的F值达到显著,学业自我评价、社交自我评价和公众讲话自我评价对期末复习拖延检验的F值为12.311(P

3 分析与讨论

3.1 大学生学习拖延较为普遍

本研究结果显示,72.9%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其中16.9%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高度拖延。这表明,学习拖延是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严重性不容忽视。从具体学习任务看,期末考试复习和课程作业的学习拖延情况更为严重。一般而言,较之出席班会、填写表格之类的管理任务,兼职、减肥、恋爱等短期的自我决定任务,这两类任务的难度更大。难度越大的任务需要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花费的时间也越多,因此学生也越容易产生拖延行为。此外,大学生“找一份好工作”、“幸福的婚姻”等长期的自我决定任务的时间周期比较长,时间紧迫性比较低,他们的拖延感受性通常不高。

本研究发现,医学、法学类学生的学习拖延程度普遍较高。相比较而言,医学和法学类的知识之间的衔接性与继承性不是很高,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比较少,且周期比较长,这易于引发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拖延问题。而文学类尤其是语言类的学习,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其学习模式更接近于高中,布置的作业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在短期内就要完成,因此,他们的学习拖延情况较少一些。

3.2 自我评价对学习拖延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表明,学习拖延程度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评价较低。越是自我评价(学业评价和社交评价)高的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和社交方面的能力越有信心,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学习上能比较准时地完成学习任务(包括考试复习、作业等)。这与以往的研究(Eerde WV.2003;Harrington N.2005)结果“自我意象是拖延非常重要的变量,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自尊与严重的拖延呈显著负相关”等不谋而合。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三类自信与学习拖延的高度相关关系。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个人评价中的学业自评与社交自评对学习拖延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曾有研究者RM Klassen,LL Krawchuk,S Rajani.(2008)对456名大学生的调查后提出观点“自我管理效能对学习拖延倾向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Seo,Eun Hee(2008)研究发现“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拖延产生作用”等结果,显示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呈负相关。以上研究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也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可能有效解决学习拖延的三步走途径:梳理克服意识―提升完成信心―训练认知重评。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比较普遍;第二,医学、法学类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程度较高;第三,自我评价与大学生学习拖延程度的关系密切,并对学习拖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学业自我评价、社交自我评价对学习拖延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由此,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状况,可以从训练学习拖延者的认知重评着手,“帮助学习拖延学生树立克服拖延的意识”、“提升学习拖延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训练学习拖延者的认知重评”将是解决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有效手段。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克服拖延的意识。高校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象,要将帮助学生树立克服拖延的意识纳入大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入学教育和专题教育的契机,教授学生相关学习策略,有效预防高拖延的现象。

第二,提升学习拖延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教师注意把繁杂长期的作业分解成相互依赖的小作业,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也有助于他们减少学习拖延;教师布置的任务有趣、任务要求清晰、作业规范明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越高,学习拖延现象就越少。

第三,训练学习拖延者的认知重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拖延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在前两步基础上,探索训练学习拖延者的认知重评,纠正他们通过自我管理克服学习拖延的自我认知,将有效解决学习拖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认知重评来重塑学习拖延者的自我评价体系,以此来改善学习拖延。

后续的研究可以从“认知重评在个人评价与学习拖延关系中的中介调节”的视角,进一步探索有效解决学习拖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Joseph,R,Ferrari,J.R.Prevalence of Procrast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North,2005.

[2] Bilge Uzunzer.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n Procrastination:Who Procrastinate More?The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Research and Innovation,2011(10).

[3] M Hen,M Goroshit(2012).Academic Procrastination,Emotional Intelligence,Academic Self-Efficacy,and GPA:A Comparison Betwee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Published online(March 21,2012)before print,January/February 2013,46.

[4] 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60.

[5] 陈保华.大学生学业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张萍,毕重增.个人评价问卷的中文修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4-118.

[7] 杨媛媛.大学生学习拖延及其与成就目标定向、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高黎明,黄凌飚.学习方式研究对我国的教学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2(2):30-34.

[9] 王环,党帅.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J].学理论,2012(8).

[10] 杨于岑.研究生学习拖延、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2.

注释

第8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283-02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是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对以后的工作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作为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职业化水平不高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帮助本专业的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也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描述,引起老师、学校和行业的重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大一学生占样本总人数的31.8%, 大二占21.6%,大三占21.6%,大四占25%,本次问卷的人口变量分别是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城镇、农村)、是否是(班院校或社团)干部、是否做过有偿工作。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Alpha信度为0.854,表明问卷在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此问卷共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操作性定义,涉及到8个因素,共36道题。为避免趋中反应,将量表分成四个等级:非常不符合、较不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通过SPSS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对得出的数据进行描述与分析,观察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1.性别差异

从表1看出,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差异不显著,但是,在职业探索和规划认知这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好于男性。在目标计划、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及专业认知上,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在人际关系和反馈修正上,男生要略高于女生。

可能性原因分析:由于男性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职责和机会去思考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找工作,并时常检验自己的职业想法和目标能否适应当前社会职业的发展,因此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及时的反馈修正。女生相较于男生做事缜密、擅长思考,在职业探索和规划上能有更多的主动性。所以相比之下,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呈现较好的情况,特别是在职业探索和规划认知这两个因子上。

2.年级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显著差异性,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从下表中可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大四和大一、大二在职业探索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自我控制方面,大四和大一、大二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一和大三、大四在反馈修正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职业探索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呈上升趋势,大三是个分水岭。学生参加完高考就直接进入了大学,大一重于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以及按照以前的习惯学习基本课程,大二着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也就很少有时间或机会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进行探索分析;大三面临着专业实践和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开始侧重于毕业后从事行业的思考和探索,而大四就面临着求职,也就更关注职业的相关信息,期望通过职业探索找到一份较满意的工作。

自我控制方面,通过表2可以发现,大一学生自我控制平均分为11.68,大二学生为10.36,大三、大四分别是11.36、11.97,大二学生在自我控制方面略逊于大一、大三、大四。大二是课程学习最忙碌的一学年,各种考试充斥其中,使得学生忽略了这些方面,集中精力于学习上。

在反馈修正方面,大三的表现略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大三正处于自我认识、职业目标、就业看法的思考期,在思考和迷茫中较难有良好的定位。当然,反馈修正还是很必须的,能够周期性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知晓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样就可以朝着好的方向完善自己。大一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这一方面的改变虽然不明显但也不可忽视,他们需要改变来适应和高中迥然不同的大学环境。

3.城乡差异

为了考察大学生由于居住地不同是否会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用T检验对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见下表3。

据表3,各因素在城镇、农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群体里,经历着相同的学校氛围,以前生活地区所造成的差异逐渐减小,在对待职业生涯规划的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认识,不管是来自城镇或是农村,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各维度上也就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4.是否是(班、院校或社团)干部的差异

上表所示,干部和非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差异显著。而且是干部的各项得分都略高于非班干部,尤其是在对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及专业认知方面明显偏高。这和(班、院校或社团)干部群体的学校生活角色有关:在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的社会场域的活动中,班干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资源的选择、分配上,权力的争取上,机会的占有上,都更有优势和主动性。也和他们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生活中、在师生群体中赢得的角色、地位和声望等有着直接的关系。【1】在自我控制方面,作为(班、院校或社团)干部有个更广阔的平台,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能得到提升;在处理各项事情的时候同时磨练了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是干部的在这方面的表现略好于非干部的。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在年级间呈现了不平衡性,和很多研究相似,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至于在第三部分所显现的差异是否会影响社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有待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2]

参考文献

[1]周永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D].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7.06.

[2]周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的研究[D].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5.

第9篇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概念;理论基础

1.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概念

1.1自我的界定

英语中的两个单词:ego和self,都译为自我,但二者在来源、涉及的内容上区别很大。弗洛伊德认为自我(ego)是从本我中的一部分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使个体保持心理健康。詹姆斯则将自我(self),分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主体,客体我是自我概念,即主体我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但相较于弗洛伊德,他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点,将自我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他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其包含人的意识活动并能够被人控制[1]。

1.2同一性的含义

牛津字典中解释Identity为两种含义,一是“本身、本体、身份”,二是“相同(性)、一致(性)”。在我国心理学界,认同通常有两种翻译,一是译为“同一性”,二是译为“认同”。同一性在界定上一直具有模糊性,难以界定。

1.3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1.3.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

埃里克森是第一个系统阐述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他将同一性既看作一种结构,也看作一个过程。他对同一性概念的界定是多维度的,认为其具体有四个基本的意义:个别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社会凝聚力。

他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在内容上的开放性,成为深入研究的限制,但也激发了后续研究者在该问题上的探索[2]。

1.3.2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概念

玛西亚从对心理动力和心理社会两方面的考虑下提出:同一性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自我结构,是对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和成长史等方面内化了的自我结构组织[3]。

1.3.3国内学者对自我同一性的界定

黄希庭认为自我同一性使个体不再对“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觉得惶惑迷茫。

张日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两个层面的划分。首先是自我对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连续中的一致性和统一性的主观认知,即“我还是我”。其次,同一性意味着以社会性存在的自我[4]。

2.自我同一性相关概念辨析

2.1同一性混乱与同一性扩散

同一性混乱即同一性危机,指青年想重新认识自我时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在青年期,由于自我意识的逐步发展,环境的变化,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主客观的矛盾,产生心理冲突,即同一性混乱[5]。

同一性扩散意味个体自我意象的分裂中心的丧失和消散,这一过程较温和。而同一性混乱指同一性的严重混乱和瓦解[6]。

2.2消极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的同一性不符合社会的要求,甚至是社会所不承认、不接纳或强烈反对的。消极同一性很可能成为仇恨与战争产生的根源[7]。

2.3心理的延缓期

心理的延缓期是允许或强迫某些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给予自己一段拖延的时期。因为各个方面的摇摆不定,青年需要时间去尝试各种社会角色及进行多种社会实践,从而更好的对自我进行再整合,避免同一性的提前终结[6]。

3.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基础

3.1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中的生物本能的动力学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考量,提出“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人格的形成是一生的工程,不仅仅取决于童年时期[6]。在该理论中,他用八个发展阶段划定人一生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发展课题,包含两相对立的发展危机。埃里克森将自我同一性视为终生的发展过程,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在这八阶段中,埃里克森聚焦青少年期,从而提出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这一阶段的研究是其理论的基石和最大成就之所在[1]。

3.2玛西亚的理论

玛西亚以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探索和承诺的行为特征为变量或定义标准,提出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1)自主定向者(成就型同一性):即最成熟、最高级的同一性状态,指通过探索解决了同一性危机后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承诺。(2)他主定向者(排他型同一性):形成的承诺是反映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而非自我的探索。(3)寻求方向者(延缓型同一性):指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处于积极的摸索阶段,尚未达到最终的承诺。(4)迷失方向者(弥散型同一性):即最不成熟、最低级的同一性状态,指无固定承诺又不主动探索,彷徨迷惑,或者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尚未成功地解决[8]。

3.3Waterman的理论

Waterman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具有一种清晰明确的自我肯定,包括那些使个人能够实现其所希望的目标、价值和信念。在此,他强调的是同一感本身所包含的特质使人产生的目的感和方向感[9]。

4.小结

青少年期发展的任务是确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所以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迄今为止,自我同一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在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研究者们更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谈有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王林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张日.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3.

[5] 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主编.心理学词典[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6]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 杨喜梅.从自我同一性理论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

第10篇

摘要: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现了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学习科研活动的一次实践。开展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时,应明确指导教师与学生各自任务与职责,建立融洽、信任、有效的师生沟通关系,基于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和需求,循序渐进式开展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关键词:科研训练;学生需求;循序渐进

一、引言

大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 一方面总结和归纳所学领域的经验成果,巩固和深化已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发展前景,拓展新的或交叉领域(庄军等,200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综合能力主要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英语专业毕业生学士论文的写作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孙文抗(2004)发现英语专业毕业生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王崇(2004)指出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性质和特点,缺乏论文写作经历、写作者基础写作知识、语言运用能力较弱,受到求职、考学等社会因素干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高校众多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熊淑慧(2011)提出基于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语篇及科学思维三要素构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模型;张奕等(2009)提出“在管理体系的建立中促使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所学知识”的理念,并构建毕业论文检查、监控与评价、质量评估、控制与管理的多维立体化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管理体系。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学习科研活动的一次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思辨性和创新性的综合教学环节。

二、构建师生关系

国内外学者对指导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探讨。Kuo & Chiu (2009:2) 将导师定义为“Instructors have individual conferences and meetings with students outside the class to discuss questions and problems that students were unable to resolve or clarify in the class.” Kuo (2011) 提出指导者愿意和学生会面并提供学生所需指导来完成他们的研究论文,并认为一位好的指导教师能够做到开放式沟通、有效的反馈并帮助学生在过程中成长。指导关系即是创造一种可以帮助双方成长并影响被指导者的一种关系。Cramer和 Prentice-Dunn (2007) 认为有效的导师应当意识到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学生科研活动满意程度和收获。Bruce (1995) 指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主性、竞争意识和互相尊重,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身份感,增加学生自信心,使学生积极展示自我和拥有更高职业期望。张玲(2012)研究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质与职责,指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经验和水平与毕业论文成功与否关系重大。融洽、信任、有效的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基于信任和协作开展科研训练和论文指导。

三、基于学生需求的循序渐进式科研训练和论文指导:个案研究

1.明确指导任务和过程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学习进行科研的一种过程,王崇义(2004)提出论文写作指导是从宏观指导向微观指导过渡的过程,宏观指导包括认识指导、过程指导(选题、准备书单、搜集资料)和内容框架指导(拟定提纲和完成初稿);微观指导指修改论文并定稿(局部内容调整、语言润色、格式完善)。笔者负责一名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共计21周,虽为个案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微观视角的参考。指导过程分为毕业论文准备阶段和毕业论文正式写作阶段。准备阶段涵盖选题、文献搜集和阅读、开题报告和提纲写作;正式写作阶段涵盖初稿到定稿过程,如文献归纳总结、研究方法实施、研究内容与结果的科学性和意义等。郑悦等(2007:179)指出“本科生论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做论文的各阶段技能和知识”。教师与学生对毕业论文各环节的认识应达成一致,巩固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帮助学生克服论文写作认识不清、情绪焦虑浮躁的弱点,达到阶段性和总体性目标明确,稳步完成科研计划。

2. 了解学生需求

王崇义(2004)提出写作过程指导是帮助学生解决论文写作中由笼统到具体、由“虚”到“实”有条不紊一步一步完成论文的策略上的指导。了解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和需求,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就薄弱环节重点加强训练和指导。笔者采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调查问卷和正式写作阶段调查问卷,每个问卷各有10个问题。准备阶段调查问卷考察学生学术英语写作知识基础和对文献查阅和使用、研究选题、开题报告、任务书和提纲撰写的认识;正式写作阶段调查问卷考察学生对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结论和意义、引用、参考文献、语体要求和英语表达方面的理论认识。问卷中的问题从完全不了解、初步了解、部分了解、比较了解和完全了解五个维度来获取学生对论文写作各环节的熟悉程度,保留一个开放式问题供学生反馈具体困难和所需帮助。

3.循序渐进式指导

准备阶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通过英语写作课程和指导规范手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英语写作理论前提,这对科研活动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和学生互动式讨论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是学生在毕业论文准备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希望得到指导的方面之一。学生仅初步了解选题步骤,题目契合点不易把握,或过于宽泛而无法囊括所述领域,或过于狭窄而导致研究失去了广泛应用意义。此外,关于创新的概念,导师认为“创新”常常指突破某一问题的前沿,而学生认为“创新”主要指未搬用现成的东西(郑悦等,2007)。教师要对选题进行科学引导,可以推荐10至15个题目和摘要范例供学生阅读,讨论其合理性和适宜度,帮助学生认识选题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话题列举出1至5个题目供教师评阅,教师避免直接评价题目的适宜性,而是由学生反思题目确立过程,教师给予补充或修正,从而促进学生更改或完善论文选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在择选文献来源、有效阅读文献、使用电子资源库、使用文献理论支撑话题方面迫切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主要进行宏观指导,分析每个环节困难和找到解决方法,学生亲自实践并及时与教师沟通,提高科研活动的有效性。

写作阶段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结论和意义等环节熟悉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采取恰当的指导方式。结果显示文献回顾写作和研究方法是学生正式写作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文献查找和使用与献回顾写作紧密联系,前一项是实践搜集,后一项是对搜集的文献资料的理论总结、归纳和评价,是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要求与体现。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文献回顾不是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盲目堆砌和拼凑,而需要论文写作者能够对所研究领域的重要历程和发展进行逻辑概述并给予评价。学生对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知之甚少,虽然不要求本科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但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去分析某数据或现象,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引用和参考是学术英语写作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可能具备了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和参考意识,但对于具体要求不甚熟悉,为了避免文献来源使用不当,如省略文献来源、盲目引用文献、曲解文献原意等而造成无意抄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构建理论支架,了解文内引用、参考文献条目及学术语体特点等,然后通过示范法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思维和构建学术语篇。

四、意义

Guterman (2007,引自Kuo,Ya-Hui, 2011) 强调本科生如果和指导教师之间拥有一个强烈的关系纽带则能够从研究实践中可以获得极大学习和成长。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中,应建立起融洽、信任的关系纽带,宏观指导与微观指导相结合,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研究话题、确立问题、撰写文献回顾、应用研究方法、思考和分析数据、总结并拓展研究结论和意义。基于学生需求开展循序渐进式指导,逐一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个人自身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性、协作性、思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Bruce, Mary. Mentoring women doctoral students: What counselor educators can do.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J], 1995, 35(2), 139.

[2] Cramer, Robert J. & Prentice-Dunn, Steven. Caring for the whole person: Guidelines for advancing undergraduate mentorship. College Student Journal[J], 2007, 41(4), 771778.

[3] Kuo,Ya-Hui. Applying a proposal guideline in mentoring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Coaching and Mentoring[J],2011,9(1),76-82.

[4] Kuo, Ya-Hui & Chiu, Jean. Mentor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ir research proposal writing: EF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Mentor: An Academic Advising Journal, 2009. Accessed 1 November 2013 at: http://dus.psu.edu/mentor/old/articles/091216yk.htm.

[5]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外语界[J], 2004(3): 59-64.

[7] 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外语教学[J]. 2004(6).

[8] 熊淑慧,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J],2011(2):126-132.

[9] 张奕,王健,构建多维立体化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5(09),71-72.

[10] 张玲,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质与职责的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J],2012(4),76-77.

[11] 郑悦,张海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策略,中国成人教育[J],2007(9):179-180.

[12] 庄军,邓宏兵,蔡靖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性思考,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4(5):11-16.

第11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信息素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55-02

在迈向信息时代的当今时代,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信息化生存已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将极大地影响其生活的质量。一个不具备捕捉、鉴别、处理信息并解决相关问题的“信息文盲”,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培养高师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最初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1]。随着时展,信息素养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通常说来,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的生存技能,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就是一个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从而能够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人[2]。其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方向。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包含两个层面意思,一是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二是在人文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上,涉及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各个方面的内容[3]。

二、现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途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阅读方法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机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在高校教学必须跟上教育形势发展,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从思想、行动上跟上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意识。主要从以下高校、社会环境、学生个人三个方面来加以培养。

(一)利用学校必(选)修课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从高师院校学校教育的形式看,主要包括平时课堂教学、图书馆教育和课外个别指导三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检索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1984年,国家教育部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文献检索课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出现与普及,信息资源日益多样化,检索手段日益智能化,诸如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网上数据库检索已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献检索课逐渐发展成“信息检索与利用”课,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侧重于手工检索转为计算机检索,注重通过大量的检索实例对学生进行训练,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遍应用于教学中。在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中务必使学生知道五个“W”一个“H”(借助珍妮特・沃斯(Jeannette Voss)和戈登・德莱顿(Garden Dryden)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画脑图的办法,信息检索可以表达为五个“W”一个“H”:“What”什么是信息及信息检索,“Why”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检索,“Who”在进行信息搜集利用的过程中,谁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Where”何处才是信息资源的富矿,“When”什么时候需要进行信息的搜集以及何时可以获得帮助,“How”怎样进行信息检索)。

2.通过其他必(选)修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大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为此,各个高校在所开设的必(选)修课程,应该要求各个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在平常课堂教学中能够把信息检索工具、信息资源位置及所授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渗透信息技术的内容,扩展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那么大学生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逐渐的提升。使得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通过图书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师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之一,高校的图书馆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气氛,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较多的检索工具,有现代化的电脑设备,有热心辅导的图书馆服务工作者,理应成为高校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通识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否具备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能力成为一个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具备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能力水平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低。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入馆教育和指导,并进行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介绍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动力;通过组织信息检索、专题讲座和培训班来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技能。

4.通过大学生科研、毕业论文等提升使用信息的能力。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科研,除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科学的信息检索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可以深化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视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大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比如有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设计科学试验,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写出论文等环节。完成毕业论文,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写出论文等各个环节中,全面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大学生自身特点完成信息素养培养

网络化的信息海洋把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连在一起,它既然不属于任何国家、机构或个人,它就能容纳所有国家、机构或个人的观点,所以,在这个海洋中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有许多不利于稳定、国家安全和个体的信息。因此,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必须强调对学习者的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

1.培养自我学习信念,提高自控力。在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学校正式教育所传授的部分知识很快就会过时,要保持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学习,将学习当做终身的挑战。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学习的时候,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有很大的灵活度,开始会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因厌倦而迷恋沉湎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或聊天等。所以,要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强化自控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习惯。

2.培养信息敏感程度,提高抗干扰力。网络信息是庞杂的,鱼龙混杂,作为学生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二次吸收和创新,取决与大学生本身持有的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庞大信息的同时,也承受着大量垃圾信息的干扰。很多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信息资源更新缓慢。这就需要自我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信息辨别能力,排除信息过载现象的干扰,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准确把握信息的内核,防止和解决信息迷航和信息过载现象,快速鉴别出信息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准确,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使学生在主观上要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逐步提高自身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被无关信息干扰,学会合理分配自身有效的注意力资源,明晰自身需要哪些信息,调整学习步调,合理思考与消化信息,做信息的主动鉴别者、吸收者,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更强调人精神意识层面上的文化底蕴、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能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要从全社会考虑,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提高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处于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环境中,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范围、信息环境、硬件设施上都会有优越的条件,自然容易形成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反过来,只有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更好地推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互联网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接受信息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普及程度和发达程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会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公众网络,使大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

如何更好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面对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将努力探索适合提高其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毕景刚,赵梦笔.从教师视角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定位[J].教育探索,2009,(3):29-30.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接受能力

[论文摘要]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既是教育的接受者,教育的对象,同时,又在一切思想教育信息的接受活动中,具有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在高校中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成为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扩招,全国大学生在校人数不断增加,入学门坎的降低造成了大批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对这样一个庞大人群进行合理规范、有效管理,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在校大学生,他们是教育的接受者,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理性地审视这一庞大主体,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和体现在思想政治活动中的全过程,全方位。要有成效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只有把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起来,教育才是成功的。因此,我们应当在学生当中努力推行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不断的自我教育中教育自我,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然而大学生在校主要是以班为单位,学生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教育和灌输,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则较为怱视,如何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激励自己,检查自己的源泉,高目标就是强动力,有了高的奋斗目标,才能有较强的自觉奋斗精神,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进取热情的高涨,远大目标的确立等等是大学生成才上进的关键。自我教育的继续开展才能有保障。(2)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和自我教育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现实,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地获取经验。(3)加强班级建设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加强班级建议,发挥大学生团结同学、组织同学、教育同学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我教育中锻炼和提高自己。(4)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监督和自控能力。许多大一新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合理利用充裕的大学时光,很多学生在之前冲刺高考的紧张环境中突然面对如此轻松的环境,显得很不适应,缺少了高中阶段教师和家的管理和监督,成天无所事事,逐渐养成了自由教漫的习惯。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继续开展,所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控能力对学生是否能进行自我教育具有很大影响。来源于/

对于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其形成又需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学生的内在接受,教师的教育是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是目的,而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过程。

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是否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率,就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教育的内容也只有被学生更多地接受才能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影响大学生接受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选择认识对象的前提,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又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减少教育的压力,提高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效率。(2)学生的需求。学生作为接受的主体,需求同样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生会因为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家庭背景、自身条件等各种因素选择不同的需求,而对不同的需求,教育手段和方法就只能采取多样变化针对每一种需求提供一套适当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接受。(3)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必备的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认识水平,相应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共同构成学生接受活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否被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所接受。既受制于学生的既有条件,又受制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接受模式,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都存在个体差异,了解学生认识水平的不同,才能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况,不同的情绪和心理情感都对学生的认识动力、价值取向以及对象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影响,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和心理状况会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况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等个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健全自身的人格,加强自身的素质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使学生们能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自我意识的健康人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管向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设计;积极心理学;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08-02

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意义毋庸置疑[1]。对于目前高校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痼疾”,大家有目共睹,下一步工作是如何逐步“治疗”,进而尽快“治愈”。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有章可循”的,即使如此,但问题是“有章必循”没有?“尊章必严”没有?“违章必究”没有?大家也都明白,关键还是并未很好地贯彻“有章必循”,这类似于法律方面的“有法必依”,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一、有关毕业设计的教改论文

目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令人担忧。教育界领导及教师也发出呼吁,积极倡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其中就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笔者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为“题名”,检索词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发表时间为2005-2014年,可以检索到近3500篇相关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及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本文通过对检索到文献的题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论文题目模式表现为:(1)…现状;(2)…原因;(3)…策略;(4)…实践;(5)…分析;(6)…定位;(7)…监控;(8)…质量观;(9)…模式创新;(10)…影响因素;(11)…探索(探析、探讨);(12)…(常见)问题;(13)…(改进)对策;(14)…(改进)措施;(15)…(几点)思考;(16)…(有效)途径;(17)…规范化管理;(18)加强(强化)…质量…;(19)完善…体系…;(20)加大…力度…;(21)提高…质量…;(22)如何(有效)提高…;(23)工(文)科…;(24)…专业…;(25)高职高专…;(26)应用型…;(27)教学型大学…;(28)教(学)研(究)型大学…;(29)研(究)教(学)型大学…;(30)研究型大学…。以上相关论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2)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3)分析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4)总结主要影响因素;(5)提出补救措施和改善途径。

二、毕业设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1.主要问题。(1)选题不科学,定位偏低或偏高,重复性严重;(2)心存侥幸、抄袭造假严重,学生缺乏责任心、教师监管不力;(3)学生时间投入难以保证,安排时间短是由于学校的原因,在做毕业设计期间荒废大量时间,是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4)教师精力投入偏少,不舍得或很难抽出足够时间;(5)管理不严,如果照章管理,很多学生根本受不了,校方也倍感压力重重,很多事情只能不了了之;(5)内容缺少新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教师指导水平可能也不高;(6)格式不规范,学生思想松散,教师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受到质疑;(7)师资力量不够,有些专业学生太多,教师太少;(8)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这反映了学校整体实力的一个方面;(9)外文翻译过分依赖电子翻译软件,学生懒惰,教师不太重视;(10)答辩走过场,若从严要求,影响学生就业及学校就业率,教师、学校只能无奈接受。

2.主要原因。(1)学生方面:思想不重视、联系工作占用时间、学车拿驾照占用大量时间、毕业生数量多、良莠不齐;(2)教师方面:思想不重视、其他工作繁忙、水平也可能较差、指而不导、指而难导、责任心不强、放任自流;(3)学校硬件方面:各种教学设施不完备;(4)学校管理者方面:指导方针、策略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质量监控体系不太完备、即使很完备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执行、时间安排有待调整优化、系统性、周密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3.主要对策。(1)合理安排时间;(2)加强学生及教师思想动员;(3)科学选题;(4)加强早期科研能力培养;(5)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水平;(6)评审机制改革;(7)健全教师及学生的激励机制;(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9)加强监督和检查;(10)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论文质量控制

以前研究及工作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规步骤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很多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但一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或是完全治愈。主要原因还是思想问题,面对很多事情、在很多情况下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很难积极去面对,接受新思想,接受新理论,接受新挑战。针对目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及指导教师在思想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及接受理论概念,逐步转变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头脑中的一些落后、错误观念,改善接受效果,全面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精英人才。

1.积极心理学[2,3]。积极心理学是关心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主张从“积极”入手,关注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力量,帮助个人找到内在的力量、善端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借此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发展。对于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弱势群体,尽管在心理或能力等方面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但他们身上也不乏坚毅、自尊、自强、努力、善良、爱、热情、感恩等积极优秀的人格品质,也可以取得进步、获得很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近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并且正在对当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及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类似于“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意识的对比,一个是将人看成积极的、健康的,一个是将人看成消极的、有问题的,因此态度截然不同,效果自然也就可能大相径庭。将学生视为完全有能力将毕业论文(设计)做得非常完美,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发现并关注他们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力量,将这种积极力量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外化为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排除障碍,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该环节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信心培养问题。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主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平等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最终目的还是提高质量。

2.接受学[4,5]。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育过程仅仅看作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却忽视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教育过程既是内化与外化的互动过程,又是施教与受教的互动过程,只重视施教而忽视受教,实质上就是只重视形式上的灌输,而忽视内容上的效果。因此,要真正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教育的接受机制。学生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接受标志着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同、承认、接纳的态度。现代接受理论五项要素: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接受理论的涵义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四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接受是指学生对老师的施教信息的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受”,而且要“化”。因此,要真正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接受效果,必须使受体通过接受教育信息,自觉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教育信息成为自己内在信念的组成部分,最后将其化为外显的品德行为。

以“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为导向,采用“积极心理学”与“接受理论”,对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存在于部分教师和学生头脑中的某些落后思想意识甚至偏见进行“干预治疗”,使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让学生首先从情感上接受,然后将其引入正确、积极、健康发展的方向,内化其意识,外化其行为;培养自学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竞争能力,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推动精英教育事业快速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在留,郭松.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9):110-111.

[2]曾秀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J].教育导刊,2008,(1):49-51.

[3]董冬林,范若琳,刘晓燕.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动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132-134.

第14篇

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与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视角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教师自我意识的生成与培养——兼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深层拓展与发展导向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

对提高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思考

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欧教育实习现状及改革趋势探索

学科中心课程:内涵、理论假设及组织方式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时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策略

“自学、议论、评价”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办学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

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

加强地方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巡礼

试论教师成长的十个“学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

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

论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新变化

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及启示

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

让园本培训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契合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高校课桌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与疏导机制

当下沪用中学物理课本初步研究

孙铭勋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教学

论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双重影响

建国六十年来德育导向的演进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

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目标管理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与职责

撰稿规范

对农村教师缺乏与素质提升的多维探讨

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

师范生“对话”素质探析

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情况及分析

转型期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及促进策略

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结构初探

当代中国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衔接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品味爱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学院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成都大学为例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欠费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第15篇

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与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视角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教师自我意识的生成与培养——兼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深层拓展与发展导向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

对提高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思考

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欧教育实习现状及改革趋势探索

学科中心课程:内涵、理论假设及组织方式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时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策略

“自学、议论、评价”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办学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

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

加强地方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巡礼

试论教师成长的十个“学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

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

论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新变化

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及启示

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

让园本培训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契合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高校课桌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与疏导机制

当下沪用中学物理课本初步研究

孙铭勋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教学

论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双重影响

建国六十年来德育导向的演进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

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目标管理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与职责

撰稿规范

对农村教师缺乏与素质提升的多维探讨

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

师范生“对话”素质探析

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情况及分析

转型期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及促进策略

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结构初探

当代中国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衔接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品味爱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学院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成都大学为例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欠费的原因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