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参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参观论文

第1篇

自从2002年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转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就开始吸收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参与图书馆日常开放工作。由于图书馆基础差,工作人员少,全馆只有10名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图书馆引入了大量的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所以,在充分利用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服务有很丰富的经验,而大学生读者已渗入图书馆各个工作领域,每年有80名左右的“学生馆员”协助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文献服务。因此,学生读者成了图书馆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图书馆利用勤工助学学生补充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足,减轻了工作压力,拓展了图书馆服务业务层面,更好地为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学生读者也可以利用勤工助学岗位学边读书边工作,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能够达到工学结合的效果。

1.1基本情况目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渠道群体主要是勤工助学图书馆团队、尔雅书友会,学院社团、学生顾问团队等,都是来自在校大学生。其中,勤工助学岗位是学校全校实行的制度,涉及学校图书馆在内的多家单位,专门为贫困学生提供岗位,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提高他们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协助图书馆工作主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勤工助学学生已经融入图书馆常规日常工作,成为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定品牌和影响力;尔雅书友会是以社团形式模式协助图书馆宣传活动工作和读书会友的方式吸引广大学生阅读、学习,这也是近几年图书馆在为进一步密切与广大学生读者的联系的新举措,协助图书馆各项阅读推广宣传活动,把各项活动举办的有声有色,受到读者广泛参与和喜爱。除了以上常规渠道外,图书馆还积极与一些院系社团团委学生合作,比如:每年的“书香节”、“读书周”’“毕业季”“新生入馆教育”等系列活动邀请学院各社团、院系学生团委参与图书馆各项活动。

1.2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实践图书馆各岗位离不开勤工助学学生协助,他们在各岗位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勤工助学岗位管理方面,以前都是安排学生协助图书馆工作人员上书、搬书、巡库等临时性任务工作,工作量大,工作不持续,学生的积极性不强,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岗位经常性缺人空岗等情,规模和发挥作用较小,给工作组织带来不不少麻烦。图书馆总结以前在勤工助学岗位上所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近几年尝试建立新勤工助学管理模式,将勤工助学工作由以前的临时性任务变成常规化任务,邀请他们参与图书馆各项工作,让他们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图书馆工作。成立了图书馆勤工助学协会,由图书馆各岗位老师指导他们工作,实行勤工助学自主管理,做到业务上老师培训,工作上他们自主安排,人员招聘由学生处勤工助学协会推荐各院系贫困学生与图书馆勤工助学协会共同面试、培训。在工作上实行任务分配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目标考核,“末位”下岗,名前几名相应激励机制,给出相应报酬,有效克服因不利因素带来对工作的影响。目前,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分布流通、期刊、技术等部门。不论在哪个岗位他们都能够独立完成图书馆安排的工作,如在流通部门,勤工助学学生能够完成了图书上架、书库整理、环境布置、读者咨询、书库的倒架等工作。图书馆还大胆尝试把流通服务台借还工作给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但任,安排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指导,经过不断培训、训练,勤工助学学生在担任图书借还工作取得了好大的进步,他们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工作人员,更亲近学生,更让学生接受,能够及时清楚了解到学生所需,改变了图书馆关键性转型,让更多的老师投入阅读推广、教学与科研服务等深层次服务,成为一支能够独挡一面、有责任感、成就感、可信的团队。图书馆要充分调动勤工助学同学的积极性,不要让他们感觉到工作无干劲,缺少活力。图书馆经常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比赛激活他们,经常通过组织开展“上架比赛”、“文献检索比赛”、“野外拓展”、“我的图书馆征文”、“读书有感”等特色活动,活跃勤工助学团队,加强队员之间联系交流,促进他们的感情和队伍的凝聚力。因此,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成为了全校学生最爱欢迎的岗位,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学生勇跃报名,想成为图书馆勤工助学的一名,为全校师生服务。如有位同学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不仅是为了每次完成图书上架、巡库、值班等工作,而是工作情系着全校的师生,凝聚了一群人,为他们营造一个优雅学习阅读环境,给了他们一份责任,使得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去锻炼自己,培养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等,在完成工作任务、服务读者的同时锻炼提升了自我。图书馆通过加强岗位管理的灵活性、安排各岗位的老师对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全面跟综培训,让他们了解图书馆服务功能、业务知识、服务意识等,适当的岗位轮换、多任务交叉、融合、避免学生由于岗位单一产生疲劳懈怠,鼓励结合岗位要求的每位队员参与图书馆服务小创新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馆员全面发展。

2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践

创新工作了图书馆源泉,图书馆工作离不开创新,利用在大学生的智慧,参与到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活动中,开展各项服务创新工作。图书馆自2004年起,每年9月份都举行新生入馆教育培训和4月份举办大型服务宣传月活动、活动的内容通常有发放宣传资料、主题展览、专题讲座、读者座谈等,效果不明显。传统的服务多在形式,过于简单服务推广,忽视读者阅读习惯与个性化,得不到读者群体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图书馆活动。在信息化时代,更多新形式、新颖事物的营销手段可以促进我们带来更好的收成。特别是现代智能手机普及性,99.9%大学生能够利用智能上网、查资料、看新闻、看视频等,当大学生已经成了“数字著”一代,吸引他们眼球是快捷、新颖、时尚的新鲜事物,而不是单一的发放宣传资料传递或物理图书馆学习、阅览。例如:视频新媒体,各种短视频在校园活动到处都是,大到招生宣传,小到院系学生节,几都有精彩视频助阵。这些视频大都由学生自主创作,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力。开展图书馆微电影设想来从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2010年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旨在支持大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创新项目和实践训练,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践,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规定学生三年中必须主持或参与一项创新项目作为学生毕业重要考核指标。为了将图书馆服务创新探索融入学科的教学创新项目、人才技能培养的实践。2011年11月,图书馆申请了学校的创新项目并成功立项,由2位馆员担任指导老师,策划图书馆微电影拍摄制作,并以活动项目比赛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征收图书馆微电影短片比赛。

图书馆在校园内开展微电影宣传报名活动,得到了众多喜爱拍摄爱好同学的涌跃报名和咨询,经过面试和考核,最终项目组选定了学院社团新闻制作中心的团队,经过前期跟他们接触,把图书馆拍摄微电影的想法与目的,沟通和交流,并了解他们对微电影的想法,最后选定了微电影拍摄内容。在图书馆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他们在人员培训、视频选材、图书馆背景、演员选拔、配音选拔、创意策划、编剧拍摄、后期制作全部流程都是他们自主创作、剧本编写、剧本的拍摄等工作,终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最终拍摄了图书馆微电影,项目内容背景反映大学生在图书馆转角处发生的故事。通过整个微电影的拍摄,体现出是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整个创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团队学生、勤工助学学生、志愿者学生之间有着深度、密切合作和互动,互相激发和交流撞出了创新的火花。对图书馆而言,邀请用户参与营销微视频创作和传播;从用户出发、视角设计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作品,对学生群体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和说服力,而利用校园网络传播的环境,在学校各微信、社团网络进行传播,使得图书馆推广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3对于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和创新服务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现有的管理工作水平、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为向导。吸引更多的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工作,打破图书馆传统管理观念。

3.1完善学生读者组织形态以大学生身份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大多数都停留在图书上架、整理、借还、值班和参与图书馆一些小项目的创新工作。他们大多数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参与图书馆活动,没有形成常态组织有机长期参与图书服务创新活动中。因此,必须以合法性基础吸引更多的团体参与图书馆管理,参议图书馆建设、事务、收集、筛选、整理学生的意见。

3.2寻求互助互建,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大学生身份体验和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模式,实践了学生技能展示和知识拓展成长,另一方面图书馆收获了学生读者的成果,而借助学生力量,发挥各有所长,超载馆员自身局限,缓解了图书馆与读者在服务创新能力上的有限性的矛盾,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升到新的起点、新的领域,更为重要是有利于图书馆与读者构成共建共赢的发展新模式,将图书馆自然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去,有效吸引学生技能、教学成果实践中,加强了图书馆与大学生互助的力量。

第2篇

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是指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权利。高等学校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是民主治校的一种体现,同时借此实现教育功能。因此,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性质可概括为:一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一种权力的体现;二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一种受教育过程;三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二、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

根据学生参与高校教学与管理的性质,确定其参与原则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主要提指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不能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也就是参与的范围、程序、形式、地位等都必须合乎相关规定。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即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应当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教育方针更充分地实现,使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3.平等性原则

在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平等同样应该包括权利的平等、待遇的平等、机会的平等等。平等体现了全面参与的教育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要求:一是学生之间在参与管理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与其他人员是平等的。

4.自愿性原则

自愿性原则,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基于个人对其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特点的合理定位,主动表示愿意参与管理。自愿性原则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多元参与动机的认可。

5.权限适度原则

权限适度原则是指大学生参与管理的范围和权利要适度,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较短,管理经验有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不是高校管理活动的参与主体,所以学生参与要遵循适度的参与原则。

6.激励参与原则

激励是大学生参与管理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学生参与管理的目标与高校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过程。高校管理者对参与管理的大学生应该采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方式。

三、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法理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法律属性一方面既具有行政管理权力特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事管理权利特质,具有行政与民事的双重属性,是一种复合性的管理权。高等学校依法依规管理大学生,大学生依法依规参与学校管理都必须在学校、大学生权利的基础上进行。

1.高校管理权的权源

我国涉及规范高校管理权的法律主要是《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它们构成了高校管理权的基本法源。这两部法律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高校对哪些事项可以行使管理权,就高校办学自和自主管理权的性质上说应当是一致的。但《教育法》明文将高校管理权定位为“权利”,因此高校管理权的性质也未必全是民事权利。《高等教育法》则是政府通过行政法律赋予高校自主行使的某些权利(力),并对其予以确认和保障,非常类似于行政法上对行使行政权力的法律授权。就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学生事务是行政机关严格管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具有确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的,是典型的行政职权行为。

2.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管理学生是维护教学秩序,也是高校履行教育服务合同义务。学生在高校的管理下完成学业,高校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既行使管理权又履行教育服务合同。高校与学生之间首先是教育服务合同关系,即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学生事务是高校管理权的作用对象之一,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内,学生身份性质被定义为“被教育和被管理对象”。学生自身权力只停留于书面及部分研究者的理论中。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学生与学校地位不平等,学生管理权基本可视为是以基于强制命令、不能自由协商的公权力,其私权力一直不被国家教育机关及高校关注。社会体系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未出现任何与社会监督接轨的规定,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私权有所让渡,且这种让渡也随其自身利益而变动,实质上形成了以国家行政指导和高校自主管理为主、社会介入为辅的管理体制。因此,目前高校管理显然以高校自身利益为本,与社会私权遵循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有对立倾向,导致权力的实施过程中公权异化,私权缺失。

3.高校学生管理权的行使方式

当高校拥有的管理权较完整、充分时,高校管理权就可能同时具备高、中、低三个层面上的权能,表现为自己决定、自我管理的大学自治权;而当高校不能完整、充分的行使管理权时,高校管理权就可能仅仅表现为管理活动中较低层次的监督权或执行权。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规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规定只有宏观指示,直接指导作用较弱。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直接依据来自学校自制的学生管理制度,并非严格依据相关法规。这就导致法律指导与学校自主管理两元化,从而造成学校自放大。

四、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事项较多,在此仅就大学生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程序与要求、大学生参与奖励学金、评定工作的程序与要求作实证研究。

1.大学生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程序与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施专业教育的法定性文件。内容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培养要求,包括培养目标、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环节、授予学位、毕业标准、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控制等。二是课程安排。高等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强调对学生的毕业初期适应能力和职业长远发展潜力的培养。制订一个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期望与培养条件;二是对口就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三是专业在校学生的现实要求。高等学校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处于适当超前的培养期望与现实的培养条件矛盾中,将是一个折衷的方案。对口就业毕业生因其所处岗位不同,其反馈意见必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专业在校生正处于被培养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受性,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他们能够感受到哪些方面受到的培养与锻炼还存在欠缺。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时应从制度入手,规定大学生参与的程序与要求。笔者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中,大学生应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其中:一是学年参与方式。主要是指第二、第三学年教学完成后,由专业组织,大学生参与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研讨。专业教学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完成后,大学生对本类课程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有切身感受。通过研讨,他们提出的好的意见应当在下一轮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得到采用。专业教学第三学年主要是专业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完成后,大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了清晰的感受,他们能够提出比较专业的意见。这些意见同样应在下一轮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采用。二是整体参与方式,是指毕业前夕全程教学完成后,特别是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环节,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检验后,大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从整体上提出一些意见,包括应当肯定和坚持的意见,也包括一些应当修正和改进意见。如果这两种方式在高等管理工作中做到了且已做好,则在大学生的参与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将与时俱进,趋于完美。

2.大学生参与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程序与要求

在高等学校,奖学金项目为数不少,激励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也成为高等学校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措施。但是普遍性存在一个大问题,即在其评定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太少。主要表现在项目评定办法制定时大学生几乎没参与;指标分配中,大学生几乎没参与;评定考核中,大学生几乎没参与,大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没有发言权。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充分体现大学生的参与权,发挥大学生的参与作用,笔者认为在高等学校奖学金评定管理工作中,至少应当有四个环节性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第一环节,制定评定办法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在制定的评定办法中,必须有一条,其表述大致是“本办法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实行定期(例如一年或两年)修订”。即在此设定了大学生参与的程序与要求。第二环节,指标分配的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按照评定办法,在评定起始步骤,即指标分配中必须有学生代表参与,弄明白是依据什么规定而测算出指标名额。第三环节,二级审核中的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奖学金评定管理工作中均存在校、院(系)二级审核步骤,院(系)为推荐式审核,校为审定式审核。在这两个步骤中,都必须有学生代表参与,并且强调学生席位还不能太少。第四环节,公示过程的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评定办法中,一般都有校、院(系)进行公示的规定。如收到异议,应有另外的学生代表参与到调查核实、回复处理等管理工作中,以此实现在奖学金制定工作中,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实施评定、监督双轨制。

第3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K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提出了三点建议: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在实现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要求在学校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话语权。其中。作为高校最主要成员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建议、监督和决策的权力,不仅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国内一些高校早已开始积极尝试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升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1月,南昌大学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校长助理正式上岗,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反馈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宣讲学校政策、制度,监督其实施,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列席学校有关会议和活动,并接受校长委托、布置的其它工作。他们聘期一年,“待遇”视同学生干部,没有月薪。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与欧美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不仅表现出参与程度低、层次浅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及制度上也远未达到成熟。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

2005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作出的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其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与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第41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各高等学校有义务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从而在组织制度上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予以保障

其次,大学生对学校所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有参与权和申诉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第5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等权利。其第59到第62条同时还赋予了大学生参与处理该等事项的权利.学生代表可以参加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有权要求学校重新研究对学生处分的决定。

此外,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组织机构来实际参与高校管理活动。

前文已述,南昌大学是国内第一家聘请大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的高校。之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其中,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学生校长助理的职责与权限是:“受校长委托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和处理意见。负责向学生反馈校领导针对反映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对于未被采纳的建议和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校长助理应当及时向广大学生说明原因。各职能部门应向学生校长助理提供相关资料和开放相关档案以配合工作。”“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有权列席学校领导的有关会议、学生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有权参加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相关工作会议。”

不过.校长助理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决策参与机制.而且校长助理也不是由学生选举产生,一般是由各院系推荐,由校团委组织考核,经岗前培训后,由校长发聘书就职。因此,他们并不对学生和学生组织负责,其代表性和广泛性受到制约。

相比较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的直接参与而言,学生组织是更为普遍地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这些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和学生申诉管理委员会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类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着程度不足,参与范围有限,参与效度不高的现象,往往局限于部分一般性决策和决策的初始阶段.而且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更多的是在管理人员和学工干部的指挥下承担事务性和联络性的工作,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新机制的三点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前的国情与校情条件下,笔者认为,要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能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集体责任感。这种培养应注重寻找和协调校方和大学生的共同利益来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解决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大学生们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既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又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监督和参与,必须向学生传达真实、准确的学校信息,以便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有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对学校重大决策、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管是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刊的传播,还是通过有关组织的宣传,只有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学校信息.才能更利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