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贸英文论文范文

外贸英文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外贸英文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外贸英文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浮动汇率制外贸企业风险管理规避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是一种国际汇率制度。在该制度条件下,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即供给和需求)决定,政府不设定及维持某种特定的汇率。当政府对外汇市场不加干预时,该制度称为纯粹的浮动制。浮动汇率制短期内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弊大于利,但从长期看却是中国摆脱初级产品“世界工厂”的形象,促使产业升级,减少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使中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汇率是在国民经济仍处于繁荣阶段中调整的,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仍然较强,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可能没有理论测算得那么大,汇率小幅度调整不会对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相反,从中长期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可见,浮动汇率制对于多数外贸企业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但我们也应看到,汇率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汇率向上或向下波动,对习惯于在原有固定汇率机制下采用单一工具避险的外贸企业而言,同样也将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2008年3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升值“破7”。自此以来,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新高,直到近期才有所下降。然而在近期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对中国外贸出口造成明显的冲击。

一、浮动汇率制对外贸型企业的影响

1.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汇率风险由国家承担,无论是利润还是成本,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可以不要过多地去控制汇率风险。但是,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开始意识到价格优势衰退的挑战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的必要性,开始意识到货币结算时机和币种选择的重要性,也开始意识到利润(出口)和成本(进口)、资产和负债的货币匹配问题,有些企业靠人民币汇率的增值做大、做强(比如,海外并购、进口技术、引进人才、建立战略储备、打开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等),而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汇率风险不得不走出去另辟蹊径,当然有些企业则因为增值挤掉了价格优势的空间而不得不停工,与之相反,也有些企业很快找到了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维持了自己原有的竞争力。企业的这种变化,从宏观层面上看,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导致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2.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成本。随着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人民币对外币汇价将更富弹性,这意味着汇率管理零成本的时代已经结束。汇率制度改革后,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汇率变化是否对商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不得不思考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当然,也不得不考虑自己该如何“转嫁”汇率风险和向市场“寻求”更高的收益以冲销可能引起的损失。当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汇率风险时,企业感到最大的挑战是要拥有、培养熟识国际金融市场汇率走势的专业金融人才。这样势必不同程度地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3.直接产生汇兑损失。展望未来,短期内汇率价格调整与波动将较为明显,尤其是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元资产价格的风险预期,将会使资金流动出现较大的变化,欧元资产的吸引力将会有所上升,日元的弱势继续存在。但从长期来看,美元主导的地位不可能根本改变,美元汇率主导作用依然存在,市场份额与资金分配中美元的主导性不可能根本改变,但汇率价格风险将加大。可能导致尚未收回的外汇账款和必须履行的合同产生相应幅度的损失,若汇率上升则给应收外汇账款多的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应收外汇帐款越多,企业在结汇时损失就越大,反之亦然。

二、浮动汇率制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特别是美国深陷“次贷”危机的大环境下,政府与企业应共同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外贸企业应深入研究、积极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汇率变化压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外贸企业要重视汇率变化问题,加强汇率制度研究。企业要把应付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作为经营管理的一项关键举措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增强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外贸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理念,以保值而非投机的心态对待汇率风险管理,并树立风险管理的成本意识。第二,外贸企业要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培养财务人员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财务人员必须明白每笔业务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应该找谁去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第三,外贸企业应该将风险成本打入业务预算,如出口谈判时使用远期汇率而非即期汇率核算成本。第四,外贸企业应加强与银行合作,依托银行专业的财务顾问和理财顾问来化解和规避市场风险,因为企业的核心应该是发展业务,而不是汇率走势分析,应善用银行的服务和产品。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是应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根本之策。在人民币汇率变化、出口价格多变的背景下,出口企业特别是生产型出口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扩大质量效益好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

3.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巩固欧盟、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南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出口市场,防范单一市场的不稳定风险。中东、欧洲地区的消费者消费能力强,对价格不是很敏感,企业应积极向这些地区推出优质优价的产品。同时要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政策规定,尽量选择多种币种进行结算,规避单一货币的升贬值风险。

4.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进出口相结合的业务,进口用汇可相应抵消出口收汇的人民币之损失。因此,外贸企业应努力把握机遇,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生产型企业通过加大原料进口,外贸企业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

5.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外贸企业要切实加强采购、生产、销售、储存、资金运筹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费用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做好节流,间接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6.通过提高出口报价、压低采购价格,向客户和供货商转嫁或共同分担汇兑损失风险。对于自营出口业务,外贸企业应根据新的汇率调整出口报价,尽快加强与外商沟通,并做好与供货商的沟通,订立新的协议,在商业合同中,要考虑汇率变化的趋势。对于出口业务,改变按固定换汇成本结算的方式,应与委托方式签订新的出口协议,明确按固定费率收取费,从而规避汇率风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目标不是单纯的升值、贬值,而是建立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这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表明中国的汇率政策将更具弹性,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这必将促进中国产业升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制后,我国宏观经济和外贸企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为外贸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外贸企业则应主动面对挑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及时调整,把握机遇,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下,稳步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2]周小川:论汇率机制改革与转变思维模式[J].财经杂志

第2篇

关键词:外贸英语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联系的日益频繁,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外贸英语函电是对外经贸活动中使用的专业英语。培养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外贸英语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成功运用商务知识、发挥才能、顺利开展经贸活动的钥匙。

一、何为对外经贸中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语法、心理、社会文化和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该理论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新一代的语言学家,扩展了语言研究视野,引发了一股强大的外语交际教学法趋势。交际能力的含义现在发展为: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和副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随着各国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化,为满足特殊的交际需要,产生了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课程。ESP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ESP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以特定的语言交际功能和学习者交际需要而确定的。它以学习者的目的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用性,使学习者的专业或职业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外贸英语函电就是一门ESP课程,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是成功教学的核心。

二、外贸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1.交际能力的需求分析

Munby的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的观点,外贸英语课程学习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或国际贸易专业的中、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教学中英语用于写作符合规范的外贸信件。使用环境涉及对外贸易的公司、企业或招商局。学习者要学会如何与买方、卖方或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就贸易中具体环节进行咨询、协商或洽谈。外贸英语教学要求达到的程度,视各学校情况而定。外贸英语中展现外贸业务中各环节,涉及许多交际事件,如建立业务关系、询价、报盘、还盘、订货、付款、装船和索赔等。交际过程中要掌握清晰简洁、礼貌貌周到等原则和对方本位的立场。

2.培养兴趣

要让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的学习,教师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和引导他们喜爱该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热情、亲切、幽默、开明、宽容的教师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对老师的喜爱会逐渐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课堂话题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商贸领域生动鲜活的事例或其他领域的话题,只要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都可以选择来讨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也可以加以运用,以便丰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进步的机会,同时建立一个全面而理的评估机制,对学生进步予以及时的反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3.提供真实的语言素材

近年来外语交际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尤其是ESP教学。交际教学法认为教学材料是影响课堂交际和语言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能促进交际性语言使用。常用教学材料有以篇章味基础的材料,以任务为基础的材料和以及实物教具。函电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前两种。课本提供了大量的经贸信函。教师还可以补充些其他的语言材料。如讲到装船一章时,可以上网搜索国内外海运公司网站,查阅真实素材。即使是中文材料也可以给予学生很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推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4.开展丰富的语言交际活动

根据交际教学法,外语课堂应是一个充满“交流”的场所,“用语言去学”,交际能力的获得依赖具体的交际活动。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各单元的主题,精心设计相关的情景活动。任务活动的开展需要较多时间,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抓重点。学生基本掌握该单元信函的特点后,单元中的其他信可由学生课后自习,可另外安排时间让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可采用演示文稿,分析各信函中的交际事件、交际手段、写作特色、语言重点;或发挥想象力,进行角色表演,生动展示交际事件。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评点,并把学生的作品与课文中相关的范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实践,认知到其中的差距和优势,能发现各自应获取的新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进行适度的文化导入。讲解翻译练习时,通过对比突现英汉语言结构与文化间的异同,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可通过学生喜爱的讨论方式进行文化导入。5.抓好校外实践工作,增强商务交际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平台。外语的学习毕竟是不同于母语的学习,它需要有一个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在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的锻炼,可以让语言学习和实践同步进行,学生直接服务于社会,简化了就业环节。许多院校在加大校企结合的力度。在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接纳实习、互利互惠的合同,逐步建立合作、协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成为应用型人才。

6.加大师资培育力度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外贸英语教学的质量。外贸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主动钻研教学理论、学科知识,还应联系企业、海关等相关单位,做到多请教、多实践、多总结,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

参考文献:

[1]龚琳: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第3篇

不能否认的是很多的学校已经开始注意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已经在教学资金上加大了投入。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同时着手,提升学校的实力。在教学方式上也做了很多的改进,从原来的课本教学转化到现在的根据行业职业的技术需要开设的多媒体课堂和实际案例分析教学。这样的转变自然是推动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存在问题的,不少专业术语学生学起来是非常吃力的,因为课本教学本身就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实物演示。所以学生在真正进入岗位的时候,通常都会很难适应。

2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外贸英语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和建议

2.1加强教材建设

在短期内,采取使用开放式教材的办法。选择这种教材,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也能在明确学习重点以后进一步的进行思考,同时老师可以推荐一些参考的书籍作为辅导资料。有了辅导资料的帮助,学生也能理解一些比较晦涩的词汇。使用开放式教材能为教学活动增加新鲜的血脉,开放式的教材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学生使用这样的教材可以使他们对于行业动向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缩短教学理论和商业实践之间的距离。让教材不单单只是课本,更是一本可以活用的书籍。学生购买参考书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也能在选择中体会到自我决策的快乐。虽然开放性教材具有众多的优点但是它也只能在短期内使用。学生和专业要想有好的发展,必须要将教材的编写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稳定使用。

2.2创新教学方法

说到底,外贸英语课程培养的还是具有实际专业技能的学生。介于学科的应用性比较强,学校要将授课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上,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理论性教学。虽然我们提倡创新教学方法,但是在许多学校中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下面听讲,老师在讲台上授课。授课内容也是课本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拓展。老师将课本上的专业术语将的在再自习,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虽然学生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去处理,但是在语言应用上还有欠缺。没有将语言的交际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事实证明,如果不在以前的外贸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就很难提升学生的真实水平。有些学校通过实践发现,如果将学生和老师的位置加以修正,会更加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学生从之前的单纯的听讲变成现在的可以自主的进行学习,老师从之前的知识灌输者变为现在的学生的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的革新,使得老师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教学方式上选择更加灵活的方式。

2.3优化教学手段

在过去,老师都喜欢通过在黑板上书写笔记,学生在下面记录笔记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外贸英语专业本身的实用性的要求,所以学生要从被动的听课转变为主动的思考才行。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手段的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开始实行起来。老师可以将自己要传授的课程,通过图文结合或者是加入音频和视频的方式,让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PPT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效果。它能缩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知道什么理论应该在什么样情景去使用。如果在外贸英语的教学中能够使用多媒体器材的话,就能让乏味晦涩的语言教学,变的生动起来,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欢乐的课堂中,同时提升实用技能和理论水平。

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4篇

关键词贸易壁垒对外贸易WTO

1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及特点

1.1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有限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WTO的成立,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国际贸易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开始抬头。由于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既不合理又不合法,西方国家采用一些新的合理合法的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其中环保措施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容易受到公众和世界各国的认同,成为贸易保护最有影响力的措施。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和保障人身安全及健康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1.2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虚假性。绿色贸易壁垒一般都打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幌子,貌似合理,实则是限制进口的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②不平衡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已呈现极大的不平衡性。西方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以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标准,把发展的不平衡导入国际贸易领域,引致更多的不平衡。③隐蔽性。种种绿色贸易壁垒借环境保护之名,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中,成为进口国拒绝外国产品的“核武器”。④广泛性。绿色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资源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对那些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制成品产生巨大的压力。这些绿色保护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具体实施时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刁难和抵制。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涉及面更大更深。⑤坚固性。绿色贸易壁垒抓住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据本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制定超高标准,先入为主,制造进口品的消费障碍,具有坚固的限制进口的堡垒作用。

2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从设置来源讲分为政府设置型和非政府设置型。政府设置型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绿色贸易技术标准,以立法和经济政策形式设置的非关税壁垒;非政府设置型是指不同国家的公众由于环保意识的差异,拒绝使用和消费对环保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从而对进口产品造成的事实上的贸易壁垒。其中政府设置型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①绿色关税,即对一些污染环境或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②绿色技术标准,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产品进出口。③绿色环境标志,即由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表明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理整个过程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的一种特殊标志。④绿色检疫卫生制度,即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根据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以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损害为由而对农副产品和食品制定的安全卫生标准和检疫措施。⑤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环境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限制措施。

3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3.1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1995年我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盟、台湾、韩国等,对他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5。这表明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从环保立法进入环保执法阶段。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挂钩,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这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

3.2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今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但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进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增加了难度。另外,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签署的文件不仅包含工业品贸易,而且还包括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推进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对于实现我国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势必减缓。

3.3对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环境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产生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也将作大幅度调整。因此,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将使我国目前出口产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作为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因此受到影响。

3.4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它们的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

4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4.1加强宣传教育,顺应绿色潮流,提高环保意识

绿色贸易壁垒,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树立的。但是为了全球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法规制度以约束、惩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必要而迫切的。我国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必须充分认识到,低环境标准国家的资源会加速退化,环境污染加剧,并最终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而高环境标准国家将会从善待环境的技术和产品中获利,从而在环境保护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绿色贸易壁垒的性质,既要认识绿色贸易规范条件的积极意义,又要分清某些国家寄寓于其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使我国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

4.2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并将环保纳入外贸发展战略

环保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为其产品冲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此外,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够带动、引导许多前向、后向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我们应根据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商品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促使对外贸易的环境管理与国际环保法规和惯例接轨;强化环保执法,对外贸活动中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格惩处;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另外,必须加强对各国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的研究和信息搜集,尽快建立外贸环境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为出口企业和外贸部门提供及时、充分的信息咨询,促使企业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4.3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

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在中小企业中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鼓励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一是重视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二是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只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是合格产品,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宣传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制度。向企业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在认证程序上指导和帮助企业,不收费或低收费。

4.4充分发挥“环境外交”的营销作用

①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环境条款的谈判中,发达国家往往提出过高的环境标准和环保措施,发展中国家则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因此,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我国应与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积极参与谈判,拒绝接受超越自身承受力的环境条款。②以国际规范为依据反对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于进口国以环保为借口单方面设置的绿色壁垒,或进口国将其国内环保法规实施到境外,或进口国以隐蔽形式做出的各种贸易歧视,我国要通过外交途径与进口国谈判,或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DSB)提出。③注重“环境外交”策略的运用。外交策略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997年4月,国家商检局邀请欧盟兽医代表团对我国进行考察,确认我国具备了向其出口鲜猪肉、鲜牛肉及肉制品的条件,使得欧盟对从我国进口的鲜猪肉、鲜牛肉解禁。

参考文献

1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坷.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分析[J].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6)

3李周,孙若梅.中国环境问题研究[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江晓娟,杨圣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前言[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

1.较强的礼貌性

在国际间的经济业务贸易中,难免会出现业务纠纷和摩擦的情况,所以,要想有效的处理经济业务,减少贸易纠纷和摩擦,就应该要对此类问题进行礼貌性的处理。因此,相关部门在写外贸英语函电的时候,无论是要表达何种的意见,都要注意好自己书写内容的语气,不管是要向对方索赔、抱怨还是拒绝接受对方的某种观念,都要采用礼貌性的语言,注意语气的温和性。同时,书信的措辞一定要心平气和、力求表达客气的态度,语气要尽量委婉,要尽可能的减少在书信中使用带有直接命令性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写出的书信既能够充分的将自己的观念表达出来,还可以通过温和的语言表现出对对方人格的尊重与利益的关系。对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句式:一是,采用被动式的语句。在对同一件事进行叙述时,不同的语气会表达出不同的感觉,如果使用主动式的语句,会让对方有一种被谴责的感觉;但是如果使用被动式的语句,则可以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让对方能够有被尊重的感觉。二是,使用肯定式的语句。在对同一件事进行叙述时,如果过多的出现带有否定性的词语,则会让对方有不愉快的感觉;但是如果将其改为肯定式的语气,则会很容易的让对方感觉到好感。三是,采用过去时与进行时的英语语法。在英语中,有一些词语是可以用来表示人的态度的,例如,hope,want,wonder,think等此类的单词。这些单词的过去时具有试探的态度,可以将写作者的建议、劝告等于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其表达方式比现在进行时更加委婉。并且,此类成语的进行时能够也具有委婉表达态度的性质,其表达方式比一般进行时更加的客气。

2.采用准确平实的表达方法

在对外贸英语函电进行书写时,人们往往会使用可以明确表达个人态度、语句通顺流畅、逻辑关系明朗的方法来表达,例如,inorderto,asaresult等类型的词语来表达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人们在书写此类函电时,对语言的简洁性也十分的注意,特别是在发送传真时。这样,一些比较常用的概念就会经常被书写者利用词组的形式来表现,从而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念,例如cashwithorder,primaryindustry等类型的词组。此外,外贸英语函电具有的准确平实的表发方法的特点,在其用词的正确性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因为,外贸英语函电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商业上的信息,将商务的事实全面的陈述出来,并且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在书写函电时一定要注意词语的选择,尽可能的少使用那些十分华丽的辞藻,应该选择十分正规、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法律性词语。

3.具有行业性特点

与其他类型英语相比,外贸英语函电带有一种独特性的行业性质,很多用于函电书写的日常英语词语都会在函电中被赋予新的意义。因此,要想对函电中运用的英语的意义和含义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其研究者则必须要具备商务理论和实务两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于用于其他领域中的英语,外贸函电英语在书写时的几个词汇的特点是与普通英语不相同的,例如,order的意思不是“命令”而是“订单”;offer的意思不是“提供”,而是“报盘”;againsrt的意思不是“反对”,而是“用什么东西来交换”。面对此种情况,要想深入的理解函电中每个英文单词的具体含义,不能只是单纯的更改词汇在普通英语语境中的意思,而是要将其与函电所要表示的内容以及商务实务相结合,从而充分掌握其内涵。

二、外贸英语函电的应用

伴随信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也迈入了信息时代。在二十一世纪,人们已经逐渐的弃掉了信函在业务沟通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互联网、传真、电子邮件等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等新型交流方式成为了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主流技术。虽然当今时代,新型通信手段占据了当前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但是从信息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来看,无论是信息的基本格式,还是其表达的内容和方式,都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时代只是将信函式的信息传播手段变为了网络式的传播方式,国际贸易的业务交流也随之变得更加便利。特别是电商的出现和发展,更是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便捷的交易渠道,使得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形成。伴随这一经济格局的出现,国际间的商务贸易合作也愈发的强烈起来,自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同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商业经济往来也逐渐增多。作为当今社会国际间贸易交流的重要手段,外贸英语函电的社会地位也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发展而不断的提升,并逐渐成为国际间商务贸易交流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贯穿于商务贸易的各个环节之中。无论企业间建立良好的业务交流关系、达成交易,还是对合同的执行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纠纷,都需要利用函电来沟通和解决,这也使得国际贸易被称为单据贸易。另外,国际贸易在对实务进行操作时,其字各个贸易环节中进行的函电交往,都是其商务交流重要的法律依据,当出现贸易纠纷时,这些函电内容将成为解决纠纷的关键点,会对纠纷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外汇制度;外汇风险;外贸企业

1我国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告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即日从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5%。这次历史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向银行和外贸企业传递了应充分重视汇率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汇率风险的信号。

为了适应新的汇率制度和银行、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监会在近两年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宽对资本兑换的管制,推动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改革交易的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先后在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提供避险工具;放松外汇业务限制,放宽市场准入资格;给银行更大的汇率定价权。到此,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框架基本形成,也奠定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

2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现状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综观近两年人民币走势,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比汇改前明显增强,人民币对几种主要货币亦呈现出“涨跌互现”的风险。

2.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国际流通货币,中国外贸企业同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签订贸易合约时不得不按该贸易国、地区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港元等都是主要交易结算货币,而我国企业更是习惯于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首选,我国的外汇储备亦是以美元为主,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美元走势上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基本呈现“稳步攀升”的升值走势,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结合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银行间市场实际情况等方面考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若不出意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会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速度加快、弹性增大的走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在未来是否升值,我认为还是主要取决于国家调控的力度,而国家操纵的力度又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在有管理浮动,参考一篮子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凭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妄下断言,而应不断适应人民币升值贬值的波动,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2.2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风险

对应于人民币兑美元在小幅波动中单边升值的走势,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欧元和日元呈现出有涨有跌的走势,但其波动曲线没有美元平滑,变动幅度明显大于美元,根据人民银行的5种货币最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比于汇改前,人民币兑欧元贬值,对日元略有升值,对港币升值明显,对英镑则在波动中略有贬值。

以上状况说明,在现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兑不同币种升贬的风险是不同的,外贸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贬值,而应以更多的视角透视人民币汇率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3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汇率的变动又会使企业的经营收益、税收状况和长远战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3.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多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但有国内提供的各项政策性优惠,还拥有信息、销售渠道、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外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要多于内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外资企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等种种手段,来达到避税和转移风险头寸的目的,加之国外的外汇市场较国内发达,金融工具手段先进,外资企业的外汇理财经验要远比内资企业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内资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薄利多销、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利润率较低,产品价格缺乏承受风险的空间,因此,汇率稍有变动,就会对内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3.2对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流通型外贸企业北京话俗称“国际倒爷”,是指不直接生产出口产品,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企业,这类企业经营范围一般较宽,基本上除国家禁止和限制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做,但这类企业没有属于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出口的产品都是从别处收购或接国外订单后委托国内企业加工,进口的产品也不是由自己最终消费使用,在产业链中位于居中位置,占压资金较少,所进出口的商品均出于贸易目的,以赚取国内外中间差价,主要靠掌握国外销售渠道或国家分配的配额许可证生存。而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进口的商品均为自己生产加工和消费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出现,流通型外贸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窄。据河北省商务厅调查,省内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有的外商出于货源稳妥的考虑,也愿意和生产型外贸企业达成交易。因此,生产型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要小。

3.3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要大于进出平衡的企业

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外汇风险的受险头寸较大,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相互抵消,而对进出大体平衡的企业来说,风险头寸较小,出口受损,进口能盈利,进口受损,出口能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

第7篇

一、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6.5%。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250亿元,跨人了世界贸易十强之列。与此不相称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状况堪忧,目前世界前50名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是中国的。

1、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低。

我国每年出口1600多亿美元的商品中,标有我国自己的品牌的商品仅占1/3左右;有1/3的商品没有品牌:有1/3的商品打的是外商的品牌。许多从国外回来的有识之土都感叹:“国外市场上的中国货的确不少,但用中国品牌的却不多见,街头巷尾都是没有商标的中国

廉价商品,或者是为外商定牌生产的中国商品。”品牌是商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自己的牌子的商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其竞争力也远不如别人,很难登堂入室。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46.5万个企业加上服务业,到1995年底,在国内注册的商标仅为53.87万个,在国外注册商标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不少企业,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得不依附于“洋品牌”,赚下很少的原料费和加工费,为他人做嫁衣裳。

2、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屡屡发生我国驰名品牌被外商抢注的事情。据统计,肋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商标被抢注的有20肋多起,被澳大利亚抢注150多起,日本100多起,印尼54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损失。商标被抢注,要么10年8年不能进入国外市场,要么花费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于注册费的高价钱买回商标使用权。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谈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呼和浩特橡胶厂以215万美元的价格将“鹰”牌商标转让给了美国特异公司;珠江的“皇妹”啤酒被澳大利亚富士达酿酒集团无偿使用后封杀;广州“洁花”被宝洁公司打入了冷宫3新加坡的永固”吞食了无锡的“虹美”;安徽的“扬子”演变成了“博西扬”……品牌意味着市场。失去了自己的品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市场。以我国洗涤用品市场为例,我国最大的年产8万吨以上洗衣粉的北京“熊猫”、四J11“双猫”、广州“”等大型洗涤用品企业与美国“宝洁”、日本“花王”、德国“汉高”、美国“利

华”等公司合资后,中国四分之三的洗涤品市场被“飘柔”、“海飞丝”、“花王”、“潘婶”等洋名牌垄断。国有品牌在洋名牌的围攻中处境艰难,更谈不上抢占国际市场。

3、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竞争力不强。

品牌的附加价值是指那些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

第8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金融危机

2008年6月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已经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较高,随着欧美国家经济下滑,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领域与企业,这需要对我国经济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其次,是通胀的挑战。由于美国自身存在巨大的债务问题,其通过降息、发行货币等手段减轻压力,必然会加剧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我国由于自然资源所限,受其影响通胀压力正日益加大。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1.外贸需求疲软。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出口订单的减少、出口更加困难。由于欧美地区经济不景气,失业人数始终高居不下,民众消费意愿普遍不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且人民币从2005年7月份以来大幅度升值,导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价格竞争力。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2008年是我国加入WTO7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首次低于20%,出口比2007年回落了8.5个百分点。

2.企业资金链紧张。欧美市场不振,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出现积压,资金回收出现问题;或进出口双方未曾在贸易合同中约定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导致海外客户延期付款,海外货款回收期延长。对于外贸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时,虽然可以寻求融资,可问题随着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我国又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对此加大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对冲操作、提高利率等措施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贷款的成本。2009年开始,信贷环境有所宽松,但是对于一般外贸企业来说,无论从贷款的额度或者期限上都无法和有些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很多企业陷入了资金链断裂困境和破产境地。

3.经营成本上升。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引起的。随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如企业需要为农民工交纳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2008年8月份以前,国家对较多的出口产品维持较低的出口退税率,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更加激烈,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由于需求下降使得产品积压,企业为了加快存货周转,短期内降价是速动的办法,这样就形成了成本上升与售价降低的两头挤压,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紧缩、甚至亏损,经营压力增加。

二、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政府层面对策

(1)金融机构视角对策。加快建立完善的国家金融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金融体制、增强其他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增强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态势的了解,及时获得信息,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督,从而增强对金融危机的预警抵御能力。不过,光有预警指标的设计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体系,便难以对金融运行实行有效的监督。

(2)资本市场视角对策。健全和完善的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我们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货币市场,对于国债回购市场,主要是规范交易形式,必须在指定的交易所和满足最低的资产抵押比例前提下才可交易,此外还要规范交易主体(必须取得入市资格)和通过回购取得资金的用途,严防其流入股票、期货和房地产等市场。

(3)外汇管理视角对策。我国已是WTO的成员国,我国外汇管理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需要继续完善资本项目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来控制居民和非居民间的资本流入、流出,改进资本项目管制的方法,采取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管制方法来提高管制效率。应该根据我国国情来选择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顺序,并根据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使资本自由化过程得到有力控制和保障。

2.企业层面对策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2008年6月以来一度出现相当数量的外贸企业倒闭。在金融危机面前,外贸企业必须自身以多种形式与模式从容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才能在危机中坚持下去,实现发展。

(1)市场视角对策。外贸企业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降低对欧美市场较高的外贸依赖。面对欧美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在巩固已有的、传统的贸易渠道,稳步提升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探索开拓,大力拓展东欧、中东、非洲、南美市场,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风险分散、渠道多元、方式多样的出口市场分布新格局,降低对欧美市场较高的外贸依赖。

(2)并购视角对策。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部分企业陷入了暂时的困境,增强了原股东出售的意愿,降低了美国企业的估值,更削弱了美国国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从而降低了收购的政治性风险,一些欧洲企业也存在相似的情况。利用对方的估值偏低,外贸企业可以趁机折价并购一些境外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出口目标。

第9篇

以下定量考察中,研究主要在综合考虑发展阶段差异、双边国家在服务贸易中所处相对地位差异等基础上,对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和服务贸易发展基本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展开定量描述。为保证结论的可靠性,根据数据可得性,实证研究考察样本国家包括22个发达国家以及25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韩国、爱尔兰、意大利、以色列、日本、荷兰、卢森堡、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阿根廷、巴西、捷克、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地区、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罗马尼亚、墨西哥、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泰国、土耳其和波兰。具体指标构建中,在同时考虑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服务贸易发展规模衡量用总进出口表示,简记为sertrade。核心变量包括两个方面:①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prod-conn)。用一国对其他国家制造出口/全球制造总出口比例加上从各国制造进口/全球制造总进口比例表示。②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serrd-conn)。参考Shih等研究,重点从各国经由国际贸易所形成的对内和对外知识外溢角度,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知识外溢矩阵对各国家或地区在创新网络组织结构中的外向关联度加以考察。首先对知识外溢的衡量方面,研究主要依据Coe[11]基于国际贸易途径下的知识外溢构造思路,基本关系表述为:Spill-outijt=wijtRDit。其中,Spill-outijt代表i对j的知识外溢规模。wijt代表i国知识外溢到j国的相对可能性,具体用i国对j国出口占i国全球总出口比重表示。另一方面,突破Coe[11]等代表性研究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间接体现一国创新能力做法上的局限,这里更直接关注了一国创新能力的真实状况。即针对基本关系式中RDit所反映的i国t期知识存量规模,研究以不变价格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总研发经费支出(GERD)为基础来构造。更具体而言,结合OECD数据库提供的、以2000年不变价美元为基准且经购买力平价汇率换算过的数据,研究选取了时期较早且能保证数据完整性的1988年为基期来确定初期资本存量。

进一步设定折旧率水平为10%,进而采用永续盘存法,获得历年各国研发知识存量。类似地,外部知识获得(Spill-inijt)本质上与知识外溢是一样性质,只不过是从反方向来考察一国获得外部知识溢出的潜在规模状况,在上面基本关系式基础上,这里权重wijt代表i国从j国的进口与j国总出口比例,RDit为j国t期知识存量规模。最后,基于前述一国对其他国家知识外溢(Spill-outijt)和一国从其他国家获得外部知识(Spill-inijt),分别构造包含n个国家的知识外溢矩阵M-OUTn×n和外部知识获得矩阵M-INn×n。分别计算外向度水平(out-degreecentrality)和内向度水平(in-degreecentrality)。进而对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外向度和内向度水平值求和,即代表了其在全球创新网络组织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和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水平。对数化处理由表1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边服务贸易规模(sertrade)、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prod-conn)和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水平(rd-conn)大多存在不同程度提高。仅有例外情况是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合作所形成的“北北型”合作关系中,完全核心国家间双边服务贸易总量规模水平和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水而有所降低①。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合作所形成“南北型”合作关系下的相关指标增长,才是构成总体指标增长的主要原因。当然从绝对规模比较来看,还是“北北型”合作关系要显著大于“南北型”合作关系下的表现。进一步结合完全核心国家间与非完全核心国家间(具体包括核心与国家、与国家间两种情况)服务贸易分类比较可见,三个指标也均是完全核心国家间平均水平要显著高于非完全核心国家间。显然,完全核心国家间更优异表现除得益于美、日、德所扮演领头羊角色影响外,还得益于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增长。

二、经验实证结果与解释

1.变量选择和来源说明在定量考察基础上,下面借鉴学者Kox等[2]类似研究处理方法,通过对能较好处理双边贸易发展问题一般引力模型所涉及影响因素的必要拓展,重点关注了外向关联度影响,设定具体回归方程形式如下。,为其他待估参数;coungdp、partgdp代表引力模型构建必需的双边国家市场规模大小,disij则代表引力模型构建必需的双边地理距离,Zij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εijt为随机扰动项。为降低异方差影响,对除虚拟变量外的其他变量均作了对数化处理,ln为对数化符号。参考LejourA①、KoxH②等研究,其他控制变量的选择和衡量如下:①人力资本(hr)。人力资本素质高低不仅会影响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更有可能影响服务贸易质量。这里用每千名雇佣人员中的研发人员数表示。②通讯基础设施(commu)。相比货物贸易,便利通讯对具有无形性特征的服务贸易发展而言是更重要基础条件。此处用每千人网络线路保有情况表示。③文化与法律制度环境差异。为降低服务贸易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是否具有相同的文化与法律制度环境也至关重要。研究通过设置如下虚拟变量来考察:clang表示双方是否具有共同语言,是为1,否则为0,其体现了合作双方的历史文化渊源。cleg表示双方是否具有共同的法律渊源,是为1,否则为0;rta表示双方是否同在某区域一体化组织,是为1,否则为0。这两个变量不同角度体现了合作国家之间的法律制度环境相近性。④共同地理边界。尽管共同地理边界对双边货物贸易流的促进作用已得到较多认可,但该方面因素对服务贸易的影响仍有待考证。这里同样通过设置虚拟变量考察,即如果双边接壤,则contig=1,否则contig=0。数据来源中,核心指标衡量原始数据主要来自OECD官网数据库。其他指标数据中,双边制造贸易发展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数据库(UNCOMTRADE),通讯基础条件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文化与法律制度环境、经济地理因素等控制变量数据则主要来自CEPII数据库。

2.估计结果和解释实证方面,鉴于部分国家双边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缺失,由此导致因变量可能存在“截断”(truncation)问题,因而采用面板Tobit回归进行估计更合适。考虑到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rd-conn)与因变量双边服务贸易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最终采用的是两阶段IV-TOBIT估计。对工具变量的选择,由于需要保证它们与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紧密相关,同时又要满足与服务贸易水平不直接相关,因此,研究主要借鉴Lewbel[12]方法,即构造关键自变量与其均值差值的三次方项表示。由表2回归结果来看,在总体估计方程Ⅰ基础上,估计方程Ⅱ进一步考虑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作用。对比可见,在相关变量影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基础上,显然考虑内生性作用下的工具变量估计使得方程整体拟合情况有了进一步改善。在总体样本考察基础上,出于稳健性要求方面的考虑,研究同时结合不同维度下的样本分类,同样采用两阶段IV-TOBIT估计做了进一步分析。总体来看所有方程整体拟合情况均较好,大多数变量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与实际相符。作为引力模型构成中的基本变量,无论总体回归还是分类子样本回归,双边国家市场规模影响(coungdp、partgdp)大多都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地理距离(dis)作用则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关注核心变量作用,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prod-conn)边际影响在所有方程中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由此证实价值链国际分工格局下,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最早可能突出表现为基于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参与其中。但以此为切入点,得益于制造和服务活动之间紧密的产业关联特性,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的提升还是能够对一国服务贸易总量规模增长形成明显推动作用的。进一步分类比较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边际影响还有所提升。

分类样本考察结果中,虽然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影响在“南北型”合作模式和“北北型”合作模式下均为正,边际影响差别也不是很大,却不能简单地认为两者实质上是等同的。因为“南北型”合作模式下,发达国家基于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的考虑,在价值链国际分工格局下,会极力控制甚至阻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沿价值链的升级。受此影响,发展中国家参与价值链国际分工存在的链内“固化”风险是最大不利因素,其会显著削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水平提升带来的边际促进作用。在此处比较结果中,即表现为“南北型”合作模式下的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影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高于“北北型”合作模式下影响的特点,甚至还略低一些。进一步比较而言,基于完全核心国家间双边贸易与非完全核心国家间双边贸易划分下的考察结果则显示,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提升对完全核心国家间双边贸易发展的边际促进作用要显著小于非完全核心国家间双边贸易发展。由于居于核心圈的主要是美、日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其经济结构的服务化水平已相当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影响下,核心国家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水平提升并不会更高效促进双边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揭示了核心圈内国家大力拓展合作关系,导致价值链国际分工不断在更广空间范围内扩张的部分缘由。而从另外角度理解,拓展国家之间基于价值链国际分工下的合作关系,不仅能够降低居于核心圈美、日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的链内“固化”风险,也能够实现国家之间的“双赢”。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rd-conn)水平提升边际影响也都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制造环节生产活动外向关联度提升在分类样本考察下的影响作用特点类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边际影响不仅在两个阶段均为正,且同样有所提升。分类情况下的比较结果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型”合作模式下,发展阶段差异决定了对其中代表“南方”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水平提升不仅意味着其能够更好获得相对稀缺、主要来自“北方”国家的外部知识溢出,同时意味着其自身不断提升的外溢知识吸收潜能。在以上两方面共同作用下,比较结果最终也表现为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水平提升,在“南北型”合作模式下的边际影响作用更突出。分类比较结果还可见,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提升,反而表现出对完全核心国家间双边贸易发展更高水平的促进作用。由于此处核心国家包括印度和中国,正是这两个国家各自通过发挥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等后发比较优势并由此融入核心圈,最终使得服务环节创新活动外向关联度边际影响在完全核心国家间双边贸易发展中的表现反而略高一些。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技术壁垒;产品认证制度;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

技术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由于它具有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给我国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障碍,同时也成为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屏障,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

1技术壁垒及特点

技术壁垒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共体。70年代,GATT(关贸总协定)通过技术壁垒协定,90年代经修订而成为WTO协定之一,由全体成员执行。它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法规是其核心,标准是法规的支撑。

技术壁垒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1.1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

(1)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志技术法规,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依据和指标水平、检测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对外国商品的市场准入构成贸易壁垒或被新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2)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产品认证是政策相关部门颁发相当于质量证书的证明。仅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强制性的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有诸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已成为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输往美、加和欧盟的通行证。

(3)繁琐的检验程序。一是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颁布繁琐的技术调查、取证、辩护、裁定等程序并强制出口商执行,结果费时、费力、增加出口难度;二是很多国家不认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国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让出口商执行;三是将检验要求延伸至生产领域,如不少国家对进口植物产品要求有一定的隔离种植期,对木质包装物的生产要求特殊的熏蒸处理等。

1.2技术壁垒的特点

(1)隐蔽性。技术壁垒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中,它的保护性更为隐蔽,影响更难预测。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规中,掺进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人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标准或规定复杂化,使外国进口商品难以符合这些规定的要求,成为一些国家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借口。

(2)广泛性。技术性壁垒涉及面非常广。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过程看,其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3)法规标准日趋严格。各国为有效保护本国市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标准和法规日趋严格。如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营养标准和教育法》,加强了对食品标签的管理职能,要求FDA对营养的正确标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与FDA相关的法律《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等。

(4)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许多国家可以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灵活机动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加大,更多的引发国际贸易纠纷。2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

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更愿意采用技术壁垒这种隐蔽性高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我国出口的产品如果达不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就会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场。有数据表明,2005年,浙江共有33.6%的出口企业遭遇国际技术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从2004年的25.5亿美元上升到58.5亿美元,增幅超过一倍。

(2)使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知之不多。企业只得通过贸易商社索取标准,即使得到标准,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订版本。这样几经周折,厂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很苛刻,我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往往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企业倘若要满足对方要求,势必修改设计、改变工艺,这会相应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由于我国的认证体制尚不健全,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进行多次的重复检验和昂贵的检验费用,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另外,对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认证,国内采购比较困难,大多要从国外进口,成本也将提高。

3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思考

要冲破技术壁垒的限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企业应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目前国家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是管理体系认证的组成部分。我国标准要全面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在继续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企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于由于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贸易壁垒,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国际间已达成的协议,我们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同时,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国情来对待。对具有明显的歧视性措施,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3)建立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尽快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技术咨询机构,及时收集有关国家和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国内各级技术标准化机构及有关单位,直接为我国企业、部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活动,包括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本国法规、标准的解释与认可以及对有关国家技术法规的评论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制定工作,而且对我国有特殊利益的产品,如纺织品、大米等,应设法请求磋商,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掌握标准的制定权,就意味着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4)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经营策略。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包括技术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较小,但对区外产品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严。对此,很多国家实施了经营战略大调整,从沿袭已久的“贸易立国”逐步转向“海外投资立国”。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出口企业借鉴。我国出口企业要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比较稳定的份额,必须转变经营思想,确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由出口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力争在海外直接设厂,建立一批跨国公司、企业,把投资的重点定位在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和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第11篇

关键词:外贸增长;外贸总量;环境成本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贸易与环境的冲突日趋激烈,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我国外贸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出口方面

1.我国出口总量增速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38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而2007年前10月便已达到了17593.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9690.8亿美元。我国外贸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速惊人,特别是2003—2006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长29.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31.4%,这种高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根据估算,“十五”期间,如果忽略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差异性,出口总量增速对SO2排放的贡献占20%左右,而出口结构变化的贡献为5.5%,但生产效率提高贡献了-5%,即只有生产效率的提高减少了SO2排放。可见,我国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我国环境质量为代价的。

2.我国出口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现行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方式下,出口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对我国环境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1)从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首先,我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2006年两者比重分别为94.5%和5.5%,尽管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但可能也意味着更多的环境成本留在我国。这里的环境成本是指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过程中产生和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成为出口这类产品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担。工业制成品出口相对于初级产品出口而言,环境成本更大,因为它的环境成本包括了对原材料开采和加工的环境成本。所以,在欣喜于工业制成品出口急速增长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其背后的环境代价。

其次,在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中,具有优势的多为污染密集型行业,而对环境影响较小、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环境友好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由我国历年的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可以得出,我国出口比重最大的五个工业部门依次为纺织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中以纺织业产品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所占比例最大。而这五个工业部门也正是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吴蕾、吴国蔚(2007)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化学工业的净进口帮助我国转移了最多的污染物,而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净出口则给我国带来了最多的污染物负担和成本。这就意味着,这两个行业的产品出口越多,对我国环境的危害就越大。如此的出口结构不利于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2)从出口的企业结构分析

2006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58%,外资企业对我国外贸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但由于我国的环境标准较低,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据统计,1999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生产企业中,污染密集型企业占总数的30%左右,而在污染密集型企业中,严重污染密集型企业占40%以上。在流入我国的FDI中,有近1/4的资金投向了污染型产业;同时,一些外商还将母国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禁止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设备通过投资的方式转移到我国,严重影响我国的环境。

3.出口贸易方式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方式压倒了一般贸易方式,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53%。而在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的中间品在国内加工成最终产品再出口,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也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可以说,我国在全球生产链中承接了更多的污染密集性生产环节。

(二)进口方面

我国进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废弃物对我国环境的危害。我国废物入境数量巨大,而且增速惊人,1990年进口量99万吨,进口额2.6亿美元;1993年进口量828.5万吨,进口额15.75亿美元;1997年进口量1078万吨,进口额29.5亿美元;而2001年这一数字为1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洋垃圾的大量进口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对危险废弃物的堆放、拆解、处置等过程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大气、耕地并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三)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看到了我国外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严峻现实。在我国外贸迅速增长的同时,确实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乃是由我国粗放式的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及相关制度的欠缺造成的。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找到一条贸易增长与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外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分析,针对其原因,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技术进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长期粗放式的、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使我国在外贸总量增长的同时,并未获得很大的贸易利益,相反却付出了资源流失与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因此,要缓解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冲突,首先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根据动态比较优势模型,一国比较优势的演进和贸易结构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由于我国要素禀赋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技术进步是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根本途径。国家可利用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机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运用财政手段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出口产品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使外贸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实现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

低廉的价格一直是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但那是以牺牲我国环境为代价的,因为其中并未包括环境成本。也就是说,我国环境的恶化没有通过转移环境成本给国外消费者而获得补偿。国外消费者免费享受了我国的水、空气和生态环境,而我国人民却得承受环境恶化的后果。因此,国家应采取措施尽快实现出口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可综合运用排污收费、环境税收、排污许可证交易、押金、环境损害责任保险等经济调节手段,促使企业改变其污染环境的行为,降低成本,提高环境竞争力,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并强化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准入制度

通过提高环保意识,制定相关环保法规和标准,建立并强化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准入制度。在出口方面,应当对“两高一资”的出口行业实行环境准入制度,通过设立较高环境和资源耗用标准及进一步扩大出口征税范围等措施,减少新增产能,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应予以关闭,同时也可将污染企业的信息公诸于众,通过公布环保黑名单等形式,使国外进口商获知污染企业的不良行为,停止进口其产品。这样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国内环境保护,也有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良好的环境形象,减轻国际舆论的压力。在进口方面,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产品和资本准入的环保标准。正确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资投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行业,同时对达到环保标准的外资企业予以奖励,不达标的则要采取惩罚措施直到达标为止;建立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防止污染废弃物的流入,不做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确保国家环境安全。但同时,我们必须鼓励进口那些对自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优化进口商品结构,从而实现环境成本向国外的转移。

(四)加强环保的国际合作,提升整体环保水平

我国要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离不开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还较低,要增强环保能力,提升环保水平,必须加强环保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国家要积极参与环保的国际科技合作,鼓励本国环境专家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升本国环保水平;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入相关国际环保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充分利用国际上保护发展中国家免受发达国家歧视和限制的保护条款,争取自己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彼此借鉴,共同提升环保水平,联合起来同发达国家谈判,共同为取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款而努力。政府要努力促进国家间生态标志和其他环境标准的互认,协助我国外贸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

参考文献:

[1]米薇,李忠斌.环境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许士春.贸易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3).

第12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差异化;品牌;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是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外贸、消费、投资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进出口企业。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脚步有所加快,到9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至7.51,累计升值10.11%,不少外贸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避险手段而遭受重大损失。本文拟就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及相关对策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外经贸发展有利有弊,总体来说,人民币年3%左右的小幅升值对中国外经贸整体发展的影响并不大,近两年的进出口增长形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1.人民币升值对外经贸发展的正面效应

第一,有利于出口结构的改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而不是低价竞销占领市场。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能因为人民币升值被挤出市场。

第二,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沿海地区投资成本升高以后,一些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有相当一部分可能会转向内陆城市和地区发展。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近年来已经有了显著改善,完全可以承接这种产业转移。而这又必将促进中西部地区就业和经济增长。

第三,有利于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人民币升值可以使以人民币表示的我国稀缺的进口技术、设备、资本品及中间产品价格下降。在钢铁、石油等价格上涨10%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升值10%就可以抵消这个上涨。消费者的实际财富和购买力因进口品价格下降而扩大。

第四,有利于加大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步伐。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下降,这使得他们能以较低的成本“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建立全球性的生产、营销网络。这有利于造就出中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长虹、海尔近年来纷纷加大了在海外建厂的速度,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人民币汇率问题。

第五,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压力。低价竞销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进口,有利于减弱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势头,减少一些贸易伙伴对我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攻击的借口,创造和保持更加平稳的贸易环境。

2.人民币升值对外经贸发展的负面效应

第一,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中国出口减少及相当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生产企业陷入困境,严重影响我国的就业及经济增长,并进而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商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成本上升,在周边地区存在着引资竞争的形势下,这很可能导致我国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也会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第三,人民币升值如果大幅升值,有可能断送某些领域的工业化,造成大量资金不合理外流,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

第四,汇率波动幅度过大会造成不稳定的预期,影响投资者信心,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进口行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造纸、钢铁石化、航空、交通、电力设备等,人民币升值将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状况,这对我国经济建设是一个重大利好。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因而将对进口替代性行业和国内同类产品带来冲击,尤其是那些在质量、品牌、技术含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产品,将影响其市场价格和市场份额,导致其盈利状况恶化。此类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由于人民币升值,老百姓能用同样的钱购买更多的东西和服务,使老百姓分享更便宜的出国旅行和进口车、珠宝、手表、电子产品等高档消费品,这对上述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商来说,是一个利空。对于那些使用了国外贷款来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如航空公司来说,人民币升值后债务由以外币计价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后将有所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债还本付息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意味着中国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而价格优势正是中国制造的真正生命力。另外,出口企业还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而且,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增长故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行业的短期冲击将难以避免,尤其将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出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差异。我国的出口型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50%左右,且附加值低,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出口价格弹性较低,降价空间很小。因此,人民币升值后,将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19%、2.27%和6.18%。如果人民币升值3%,可能会抹平国内纺织服装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中国家电产品以低成本而在国际市场获得相对比较优势,出口已经成为拉动家电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故出口增长形势对家电行业的整体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币升值2%将造成家电出口中8%左右的利润损失,影响家电工业总产值增速下降3个百分点。人民币升值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损失将超过20亿美元,工业总产值增速因此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对其他行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事实上,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7.3%,位于世界第三位,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的最高排名;即使是在升值影响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上,2006年1-7月出口额为778.04亿美元,同比上涨23.92%。2006年8月海关统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188亿美元,全年为1019亿美元。而当时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涨幅已经达到3.8%。这一数据说明,从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并没有出现疲软。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与企业应共同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和企业效益的提升。

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各项对外贸易,在WTO规则准许的范围内辅之以多种经济政策。如运用计划、税收、价格、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各种手段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例如,通过关税政策、配额政策,使应该受促进的产品出口得到更多的保护和鼓励,而应该抑制的产品(非必需品)的进口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利用WTO相关政策,在WTO协议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相关的产品出口补贴或者提高出口退税额以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弥补人民币升值所致的外贸行业收入的减少。从而达到既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改善贸易收支,又达到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通货膨胀效应的目的。

外贸企业应深入研究、积极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升值压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外贸企业要重视人民币升值问题,加强汇率机制研究。企业要把应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作为经营管理的一项关键举措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本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增强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出口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理念,以保值而非投机的心态对待汇率风险管理,并树立风险管理的成本意识。

第二,出口企业要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培养财务人员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财务人员必须明白每笔业务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应该找谁去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出口企业应该将风险成本打入业务预算,如出口谈判时使用远期汇率而非即期汇率核算成本。

第四,出口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依托银行专业的财务顾问和理财顾问来化解和规避市场风险,因为企业的核心应该是发展业务,而不是汇率走势分析,应善用银行的服务和产品。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是应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根本之策。在人民币升值、出口价格优势弱化的背景下,出口企业特别是生产型出口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扩大质量效益好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

3.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我国很多企业缺乏长远品牌规划。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市场。企业要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来给中国企业施压。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只有提高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这样即使人民币升值到100元兑6美元,企业的竞争力将依然存在,就像目前的三星、索尼一样。

4.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巩固欧盟、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南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出口市场,防范单一市场的不稳定风险。中东、欧洲地区的消费者消费能力强,对价格不是很敏感,企业应积极向这些地区推出优质优价的产品。同时要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政策规定,尽量选择多币种进行结算,规避单一货币的升贬值风险。

5.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进出口相结合的业务,进口一般占到出口的30%~70%,进口用汇可相应抵消出口收汇的人民币之损失,并且人民币升值以后,部分产品的料件进口价格已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因此,外贸企业应努力把握机遇,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生产型企业通过加大料件进口,外贸公司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

6.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外贸企业要切实加强采购、生产、销售、储存、资金运筹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费用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做好“节流”,间接扩大产品利润空间,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7.加快出口变现,减少应收账款占用。外贸企业出口成交后,要加速单据流转,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回笼有关出口单据,积极采取票据押汇、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据及时结汇变现,力争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运用这种方式实现货款变现。企业要多开展出口回收快的业务,适当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长的业务,同时,要加大应收外汇账款催收力度,缩短结汇期限,尽快回笼货款,减少在途资金占用。

8.增加外汇负债,平衡外汇收支。外贸企业要通过申请外汇贷款,将人民币贷款置换为外汇贷款,延缓进口付汇等方式,适当增加外汇负债,抵消外汇资产的贬值风险。要充分利用现汇账户,衔接好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减少结售汇之间的手续费支出。

9.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国内企业可以使用的汇率避险工具主要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福费廷及结构性存款等。企业应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期望回报率对各种产品进行选择,注意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通过外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

10.采取更有利的结算方式和币种

(1)出口业务尽量采用即期结算方式,如即期L/C或D/P,如果采用T/T方式结算的,应尽量提高预收款比例。而进口业务应尽量采用远期结算方式。

(2)逐步改变目前出口贸易中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币种,灵活选择其他非美元硬通货币种进行结算;而对于进口贸易,继续选择美元为结算币种,不失为比较明智的选择。

11.通过提高出口报价、压低采购价格向客户或供货商转嫁或共同分担汇兑损失风险。

(1)对于自营出口业务,外贸企业应根据新的汇率调整出口报价,尽快加强与外商沟通,并做好与供货商的沟通,订立新的协议,在商业合同中,要考虑人民币升值的趋势。

(2)对于出口业务,改变按固定换汇成本结算的方式,应与委托方签订新的出口协议,明确按固定费率收取费,从而规避汇率风险。

12.政策上支持进口。在防范进口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开展进口业务,对冲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业务的不利影响。对于委托进口业务,在合约中,应明确按实际支付国外供货商货款的付款日的汇率与委托方结算,这样除了可获得费收益外,由于人民币升值,还可以获得因进口押汇而“推迟付汇”产生的汇兑收益。

13.综合运筹外汇现汇账户。衔接好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减少外汇资金占用,减少汇差损失和手续费开支。

另外还可运用和保险公司签定汇率风险保险合同等方法。面对人民币升值的新形势,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组合运用以上策略,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宏观经济和外贸企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政府部门需加强宏观调控,为外贸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外贸企业则应主动面对挑战,根据自身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主动及时进行调整,把握机遇,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进一步持续升值的预期下,稳步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旭伟,曾秋根.人民币汇率挑战与变革选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2]王奇松.思考金融问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13篇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上下浮动以消除任何对外汇的过度供给或过度需求。外汇的需求量总是与供给量相等,国际收支也不会存在不平衡,同样也没有外汇储备的必要。虽然浮动汇率制消除了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问题,但是它并不能解决一个国家所有的国际贸易问题。所以有很多国家采取管理浮动汇率制,在管理浮动汇率下,政府可以干预外汇市场但不完全固定汇率。汇率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提供一种稳定市场的力量。从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范围在中间价的千分之三内变动,人民币呈现出加快升值趋势。

1、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地保持高速增长是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重要原因

自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985-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比国民经济增长快9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85年的21.4%提高到2005年的80.2%。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外贸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出现了直线上升势头。

2、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又一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呈现增长加速。外汇储备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增加742亿美元、1168亿美元、2066亿美元,2005年增加2089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出口拉动型的战略使中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并使中国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

人民币兑美元在2006年升值了3.3%,中国2006年的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1774.7亿美元,远超过2005年的1018.8亿美元。过去两年出现的巨额贸易顺差标志着中国的贸易形势已经发生大的变化。在此前的20年中,中国的贸易顺差一直在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至3%这一区间内波动,贸易顺差额在2005年突然超过1000亿美元,而之前从未高过440亿美元。中国2006年的贸易顺差额接近该年GDP估值的7%,高于2005年4.5%的水平。在出口拉动下,通常会低估本币,反应在汇率上就会表现为汇率的持续上升。

3、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中国多年来高速增长的贸易顺差,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自1994年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来,中国的贸易差额开始了持续的正盈余。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对比1995年以来中国的贸易盈余构成,加工贸易盈余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贸易盈余的主要来源,而在2001年之后,加工贸易盈余快速大幅增加,成为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力的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的50%以上。

简言之,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以及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出口不断扩大而导致的贸易顺差是推动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根本原因。

2、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及投资的影响效应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中国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成本的上升,却使中国对美国投资的成本降低。因此,中国传统产业将受到一定的打击,而“走出去”的企业则带来机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及投资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将受到影响

根据研究数据,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化敏感。在假定其他因素(如外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0%之后,出口总额将最终累计下降12.9%,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累计下降16.4%和9.2%。而如果外部需求增长1%,则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将累计上升5.8%。由此可见外部需求是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步伐将加快

目前国内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大多表现出对汇率较高的依赖程度,受汇率变动影响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制造业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主要采取价格竞争手段,人民币升值无疑对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带来挑战。在这种压力下,预计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步伐将加快。

3、游资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可能乔装混入贸易项下进入中国,推动中国人民币资产价格上升

这同时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来机遇。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比如能源、资金、技术、市场等。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中国企业可以购买相对低廉的美国土地和资源,同时降低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本。

4、人民币升值加快中国对外投资的步伐

自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对外投资额成倍地增长,由2003年度直接投资总额的29亿美元持续上升到2006年度的211.6亿美元,累计对外投资净额由2003年的334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906.3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以商业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为主;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但是,从总体来看投资规模相对目前的巨额贸易顺差来说很不对称。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政府前几年主要是以招商引资为主,对于对外投资的引导和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还不是非常完善,导致储蓄转为投资的传导机制受阻,总体上投资资金还存在一定的缺口。但是,在许多民营企业主导的行业中又存在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机会,而人民币升值将可以引导这些资金对外投资。此外,人民币的升值使中国本土的一些比较优势产业在面临生产严重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利润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拓展国际市场,避开各种贸易壁垒,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纵观跨国公司发展的历程,进行全球化投资,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的合理配置是必经之路,而人民币升值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程。

3、结论与建议

在人民币面临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下,中国政府要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调整出口结构的同时,要通过扩大进口、增加内需来缓解贸易顺差的扩大;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避免国际短期套利资金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冲击。人民币的升值为购买相对低廉的国外资产带来机会,可以利用部分外汇储备,通过政府的财力和企业的运作在全球范围进行优质资产的收购。由于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具有巨大的差距,因此,要引导和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带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走出国门,实现中国劳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逐渐消除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现状。

【参考文献】

[1]BRADLEYR.SCHILLER:TheEconomyToday.

[2]N.GregoryMankin:PrinciplesofEconomics.

[3]朱鮀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第14篇

关键词:WTO工程造价

一、对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影响

境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与我国的同类咨询机构相比,其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机制较好。境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尤其是工料测量师事务所,大多采用合伙人制,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这种公司形式增大了咨询事务所的责任风险,委托方愿意将工程咨询任务交给这一类承担无限责任的机构。同时,这类咨询企业为了转移风险,往往在境外投保专业责任险,这不仅降低了自身责任风险,而且更增强了信誉度。

二是公正性强。境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因为其公司为无限责任,加之属于专业人士合伙企业,主要依靠优质高效的服务来吸引客户,依靠专业技术力量强的人员运作,所以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当境外咨询业涌入后,有些国内造价咨询机构就会因不适应新的竞争而被淘汰出局。

三是服务范围广泛。境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服务范围比国内企业更宽更深,它一般对委托方提供以工程造价为龙头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包括项目投资估算、协助或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价款预结算及经济法律法规咨询等内容。

四是管理手段先进。境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一般有强大的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系统软件支持,能为委托方提供详尽的工程进展以及支付资料,并能提出分析意见和控制措施,从而协助业主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投资进行监控并最终实现投资目标。而国内由于投资管理体制所限,造价工程师只能分别参与工程前期或工程实施阶段的工作,缺乏连续性,这也是造成工程造价失控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面对挑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树立国际化意识。

面对WT0的挑战,我们首先要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进入到市场经济中,进入到国际市场中。加入WTO,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WTO具体规则和条文,认真研究WTO成员国主要对手的态势,树立国际化意识,以适应加入WTO所引发的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要求。

2、尽快提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竞争力。

(1)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要尽快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合伙制,其责任应为无限责任风险型。这是符合当今世界上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运行机制惯例的,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迅速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开拓中还要注意风险控制,树立行业信誉。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大部分为有限责任公司,仅承担有限责任,同时也未象国外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一样投保专业责任险,如果出现错误需要赔偿,大多数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愿意也无力承担赔偿责任,一旦国门打开,负有无限责任且有专业保险作为信誉支撑的国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入我国,就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在加强职业道德和技术业务的基础上要一方面提高服务质量,用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建立起强制保险责任制度,以提高风险承担能力,重树形象,提高行业信誉度。

(2)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要拓宽服务领域。我们应主动扩大自己的服务面,真正在微观层面上为业主或委托方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工程造价咨询与工程项目管理服务。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应该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这个全过程通常应该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预算(标底报价)、结算、决算这几个环节。工程造价咨询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除了传统的造价确定和狭义的造价控制外,还包括经济分析、风险分析、价值分析、系统分析、资源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信息技术等许多新的内容。我国的工程造价咨询是政府审计演变过来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工程造价咨询实际上就是政府的审计,代替政府部门审核工程造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脱钩改制的完成和工程造价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工程造价咨询首先应该将主要业务拓展为工程造价的编制,为业主编制标底、承包商编制投标报价、编制估算、编制概算。其次,从深度上拓展服务,工程造价的着重点应该是投资控制,特别是前期设计方案的控制,作为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能只停留在提供熟练、准确的套用定额的造价服务水平上,还要有意识的去分析积累工程造价资料,改善知识结构,熟悉法律经济,在工程其它方面,特别是设计环节也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在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咨询意见,才能在咨询深度上有所突破,使工程造价的咨询对工程的实施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从而体现出较高的专业技术含量。做好投资决策服务,对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还应该将业务内容发展的更全面、更丰富,除了传统的造价确定和控制外,还要做经济分析、价值分析、合同管理、招投标、支付和索赔管理等内容。只有增强实力、诚信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过程造价服务对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一用,我们的业务范围应向工程建设全过程发展。

3、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要完善自身管理。

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若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只有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自身的作用,这就要求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并具备高超的管理技巧,靠出色的管理方法、丰富的业务知识、精湛的业务水平、良好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信任。在工程造价咨询工作中,造价咨询人员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决抵制行业中的不正当行为,不断提高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自身实力和社会知名度。

4、引进国外工程计价定价的原则和方法,加快工程造价市场化进程。

几十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多采用工程量为清单报价的计价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化;工程量计算方法标准化;工程造价的确定市场化。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的计价模式,因此程量清单报价法,已被包括世行、亚行、非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普遍应用。它与我国现行的招标、投标、报价及评标办法有较大的差别。因此要制定适应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相关配套的政策。要组织专家学者在借鉴国际经验的条件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工程计价办法等统一性的法规。

5、加快工程造价咨询业的立法。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只有《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两项部令,而各地区的行业细则及管理办法较多,这显然与WTO法律规则很不适应。因此应加快工程领域的立法,争取在3-5年内提高并完善适应WT0运行机制的有关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法规体系的框架构建工作,并尽力体现既不违背WT0规则,又能充分利用WTO规则,从法律角度来有效地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制约入世后的冲击,保证工程造价咨询管理的生存和发展。

第15篇

一、逐步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为我国外贸企业盈利增加了机会

国际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本国经济带来利益,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内民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正因为如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完全不实施贸易保护,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要在短时期内实现现代化是非常困难的。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许多国家的现代工业就是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然而,同样明显的事实是,总的来说,开放度更高的国家,获得了更高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矛盾而制定的。理性的外贸政策,应该是一种使对外贸易达到国民经济所获得的利益为最大,而需要付出的代价为最小的宏观策略。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可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所谓外向型的贸易政策,是指对内销生产与外向型生产实施同等的国民待遇,对国内市场上本国商品销售与外国商品销售并无歧视性的政策。这种没有歧视性的政策一般被看作促进进口的政策。与之相对比,内向型的外贸政策,更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这种做法就是进口替代政策。

1978年以前,我国经济实施的是典型的内向型外贸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的外贸政策逐渐向外向型转变,将沿海地区行之有效的对外开放政策逐渐扩展到内陆腹地,全面主动地降低关税。进口关税总水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5.9%,降到目前的10%左右,并且承诺将继续下降。同时,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的范围大大缩小;9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已经放开经营;鼓励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鼓励发展规模经济;提倡并严格要求外贸企业的发展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1]。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整体经济改革开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地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准备,通过不断实施外向型的外贸政策,从进一步建立我国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入手,不断地弱化对进出口贸易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增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进出口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引导我国外贸企业走上了一条统一政策、平等竞争的轨道,为外贸企业创利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进一步研究国际市场是我国外贸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影响国内外贸企业创利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商品的国际市场,都是竞争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其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商品的市场价格越低,人们愿意购买商品的数量就越多。国际市场的价格,总是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国际市场的总体态势是供过于求。在这方面,国际市场的情形与国内市场的情形是一致的。对此,我国外贸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对于某些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特别是对一些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商品来说,国际市场的前景是广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它仍然是卖方市场,市场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外贸企业研究的问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贸易量(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加速增大,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近十年来,国际市场需求总的变化趋势是:

(1)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2)精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3)对知识、技术产品及现代化的服务市场需求明显呈上升趋势;

(4)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5)产销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大量参与国际贸易。

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一致的。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而高知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一般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总体上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世界贸易格局基本变化的结果,显然有利于以出口高知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长达一百多个月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的情形,主要就是得益于国际市场的这种贸易格局。同时,这一贸易格局不利于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高技术产品为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20世纪50~60年代,以劳尔·普雷维什和汉斯·辛格为首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流派认为,初级产品的出口不仅将面临需求增长呆滞的状况,而且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于欠发达国家进口的制成品价格而言将会下降。这就是著名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观点[2]。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不利地位,曾经多次试图提高某些出口商品的价格。在1974年联合国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决议中,有一个建议,呼吁达成一项稳定和提高原料价格的国际性“商品协定”。要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必须限制产量。当大部分生产国与消费国一起参与时,限制生产的办法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譬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以限产的办法来阻止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下降。

为了稳定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这种努力目前为止还在继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的80~90年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出口产品总体结构层次正在提高,由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个变化趋势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特征,首先,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大多数是低档工业品,如服装、玩具、中低档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其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差,出口规模的扩大仍以数量型扩张为基本特征。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例,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尽管如此,为抵消产品价格下跌所引起的出口规模下降,只有采用不断扩大初级产品出口的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所以,我国外贸企业要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就要千方百计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深入研究国际市场营销学,着眼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按国际市场订单组织生产,这样才能逐渐变被动为主动,逐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渐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先期开放地区,如深圳、广州、厦门等地区,新兴的外贸企业几乎都是按国际市场的订单来组织生产和组织出口。由香港转入内地的生产企业,其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外,这些企业的营销理念,对我国沿海地区外贸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信息意识,增强盈利能力

信息来源的迅速与否,在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信息都非常重视。丰田汽车公司曾有句名言:“汽车是靠情报人员卖出去的。”松下电器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曾对中国的家用电器市场和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进行了反复的理论测算和实地考察,甚至把我国二百多个城市的电器价格、电力供给量都摸得一清二楚。松下电器是在拥有大量中国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针对中国家用电器市场特点开发出适合中国居民消费习惯的产品后,才开辟了中国市场,获得了非常丰厚的企业利润的[6]。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报道,世界最大的贸易量发生在欧美、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之间,这些国家每年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6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企业,则往往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同欧美市场发生转口贸易关系。譬如,英国和法国的许多外贸企业,都参与经营非洲的转口生意。在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的业务中,一般介入国际市场的程度都比较低,因而往往对中间人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国际市场的许多相关信息一般也是依赖于以往的贸易伙伴提供。所以,要加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化信息意识是当务之急。美国著名的麦克劳—希尔公司首席代表哈特曼曾经指出,中国外贸企业当前最需要的仍然是市场信息[3]。

最近,美国进口商协会主席菲力浦·W·柏德也在北京表示,中国外贸企业如能进一步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就会大大增强美国进口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信心,从而扩大中国外贸企业对美国出口商品的份额[3]。

四、正确对待国际区域的贸易保护,增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国际经济环境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来看,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加强,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创利,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设明显地加快了进程。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资本、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自由,比较优势原理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各成员国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利润的空间。

另外,这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加强,也带来了排他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的负面影响,使这些经济组织外和经济组织间各个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经济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各个国家更加强调管理贸易,对国际贸易的管理手段和保护手段更为繁多和隐蔽。新的技术壁垒、标准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限制措施,更多地取代了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条款规定,参加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等安排的一些成员所享受的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待遇可以不给予其他WTO成员)。

各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和各国贸易争端的加剧,使得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在经营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风险。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的经营实力受到制约,原有经营格局难以规避国际市场上常常出现的各种风险,原有的经营方式受到了来自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极大限制。

综上所述,我国外贸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开放外贸管制,鼓励各种形式,特别是大型生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参与对外贸易业务。鼓励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向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

(2)进一步推行外贸制,强化专业分工,以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经营水平。

(3)我国外贸企业要进一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强化人才开发战略、信息管理战略和国际营销战略。

(4)要进一步研究世贸(WTO)规则,趋利避害。

(5)我国外贸企业要特别注意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优势。也就是说,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要有企业自身的秘密武器。

【参考文献】

[1]杨帆.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导向[J].管理世界,2001(6):20-22.

[2]王亚星.我国加入WTO的深层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1(6):17-19.

[3]龙永图.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J].前沿论坛,2000(7):7-9.

[4]刘永.加入WTO与国内利益关系的调整[J].求是,200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