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课堂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设计好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度”
教师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要根据学情安排适当,特别要把握好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内容的详略、教学的信度与效度、教师的亲和度、对学生提问的度,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2.教师介入要适度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己通过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来理解和形成知识。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感受等都是教学的生长点,是学生自己探究的切入点,在学生交流并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倾听和引导,通过认真倾听和引导,来辨别不同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发现他们的偏差、疑惑。通过引导,让学生利用观察、发现和归纳等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教师的引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整个指导过程要控制讲话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并且要掌握好介入指导的时间,介入过早,会阻碍学生自主发现,同时也会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教师把握介入度的合宜性怎样,是教师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
3.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系统地阐述学科内容的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此,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在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深度广度的把握上却存在着两种比较激化的倾向:
①深度上,对认知教学目标的学习水平把握不准确,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估计过高,只着眼于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中下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把简单应用的知识点提高到综合应用,严重造成班上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
②广度上,有的教师把知识范围任意扩大了。在目前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与过去相比,许多内容已经删除掉了,有的老师还在给学生补充。
二、合理安排教学中的“量”
1.课堂教学的容量要适中
合适的课堂教学容量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教学容量过小,学生就有了玩小动作、开小差的机会,尤其是优生吃不饱,能力得不到提升;课堂内容过多,学生对知识根本来不及梳理、巩固,也难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长此下去,必然会加大差生面。所以课堂教学容量应该具有辩证性、合理性,要科学安排,合理调整,切忌贪多求快,欲速不达。课堂教学容量安排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把握新课标的知识点具体分布。心中有了数,教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二是弄清每课、每单元的重点、难点。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主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三是明了各相关单元,各课时知识的衔接与过度,避免重复,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四是要符合学情。一般而言,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基准,偏高偏低的学生又能兼顾,这样,整堂课就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了,也就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
2.作业要精
在后现代主义的天空,高举创新的旗帜,借现代科技之东风,课堂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品种齐全;对话式、活动式、讨论式、改编式等,样式丰富。甚至,有一些地方还将一些“创新”经验规定下来,如“一节课(40分钟),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多于15分钟”“一节课提问不能少于20次”等。冷静地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一切热闹都局限在课堂教学形式的高端。眼前的现实是,只要贴上“创新”的标签就不能质疑。创新的兴奋已经使人们不再考虑:课堂教学的基本是什么,我们违背了没有?譬如课堂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有什么特性,元素之间是怎么互相影响的,课堂上有没有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认真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可悲的现实:对课堂形式这一高端的热情乃至痴迷,已经使我们迷失了课堂教学的基本。
课堂改革已经到要重归本原,到了对课堂元素的特点进行清醒认识的时刻。
课堂的基本元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三者的情况千变万化,从而使具体的课堂行为千变万化。然而,在千变万化中,高效原则应该永远不变。为实现高效,则必须要求课堂各要素扬长避短,各尽其能。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承载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桥梁。知识有陈述性知识、习得性知识等。习得性知识主要靠动手掌握,习得性知识一般要在掌握了相应的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之上。陈述性知识越丰厚,习得的效率就越高。教材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每一点知识的认知都是一个异常漫长的过程,人类对许多知识的认知往往是从艰难到简易,一旦被认知则可以通过接受学习十分便捷地被掌握。马克思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一个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1而二项式定理的发现,天才的数学家们经过了长期的摸索。牛顿也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将这个巨人理解为历史上所有曾经贡献知识的人。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比前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感谢前人曾经将越来越多的知识简单化。我们现在通常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辛苦钻研。像对宇宙的认识,从“神创说”到“地心说”,历时从人类产生到哥白尼,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是几百年,从“日心说”到“爆炸说”又是几百年,然而,现在,读《宇宙的未来》,不需要一个小时,即使是读《时间简史》,也用不了一天的时间。到目前为止,这些陈述性知识就集中在教材中,这就是教材为什么对我们而言不可忽视的价值。然而,现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已经使人们不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这此陈述性知识了。单调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人们已经觉得腻味了,他们希望中学生乃至小学直接拥有“创新”的能力。目前,从小学到中学都盛行“研究”“习得”“探究”“创新”,我们一点也不考虑:空中楼阁虽美,仅仅建立在虚幻中就足够了吗?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生”乃后生之意,学乃是对知识有需求。学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特点是知识的相对缺乏和对知识的渴望。所以,作为学生应该有学习的主动性,他们主要是接受知识,为以后的创新作准备,而不是像当今的许多课堂,力主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试想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可以“创新”了,艰苦的积累知识还有什么用?有些专家堂而皇之地高讲:“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探索出5分,胜过教师传授给他10分。”我认为这个“5>10”的结论就像它的表象一样荒谬。我相信的是,甲学生的知识储备高出乙学生很多的话,他的“创新”能力也会高出乙学生很多,而不会是相反。
“教师”是有能力从事教学工作的掌握了足够专业知识的人。教师的基本特点是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传授能力。“教师”二字,“师”是尊称;被称为“师”的前提是你在某陈述性知识上有优势。“教”偏重于指教师应该有帮助学生掌握习得性知识的能力。师范院校的大门口写得很清楚: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丰厚的知识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特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近景保障;端正的师德影响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是教学活动成败的远景保障,是为传授知识服务的。虽然,教师有组织课堂、激励学生等许多任务,最终仍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重。现在,许多“创新”课堂都提倡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是正确的,然而,也有不少人打着“创新”的口号否定教师的讲授(称之为满堂灌),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性,就大错而特错了。
我认为,在中学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取知识,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能力,这是常态。教师知道,就是不说,然后看着学生费力地“探究”,或者绕着圈子诱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是变态。
对初中生来说,动作思维仍然占优势。操作活动是展开想象的基础,想象是操作的进一步延伸,通过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建立起数和形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一节内容时,刚开始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个三角形。于是,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细节:让学生各自拿出一张三角形的纸,试着去卷一卷。学生很快便在操作中感知并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又让他们剪下一个扇形,再去卷一卷,结果学生很快成功地做出了一个个小圆锥。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圆锥的侧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和能力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学细节是可以设计,也需要设计的,教学细节是动态生成的,恰当灵活地运用它,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农村中学,有许多教师对一些教学细节常常是熟视无睹、忽略不计,或对细节处理不当,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1.重知识传授,缺人文关怀细节
一位教师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一直较亲和,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他也面带微笑地给予肯定,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很生硬,脸色很阴沉,他第二次质问时,其他学生只能支支吾吾,不敢回答,再提问其他学生时,学生也吞吞吐吐,生怕出错。评课时,各位教师对他的这个细节都做了否定。我认为这位教师在细节上对学生缺少尊重和宽容,对学生劳动不加评价甚至指责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容易打击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案例中,教师对出错的学生完全没必要大声呵斥,可以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其他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标,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都会以愉悦的心情完成教学任务。
2.重知识讲解,忽视语言细节
我校有一位教师课讲得很好,但上课时总说口头禅“是吧”,起初学生并不在意。有一次,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说要数一下这位教师一节课能说几个“是吧”,这一下调动了好多学生的好奇心,于是,他们上课时专心数教师的口头禅,下课后比谁数得更多。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会好吗?在有些教师眼中,口头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正是在教师不知情下,口头禅损坏了教师的形象,成为学生的笑柄。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化、形象化、亲切化、幽默化,并且要带有激励性的评价。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