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科学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第1篇

一个轻松、和谐、宽裕的教学环境,不仅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能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科学知识以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其操作简单、方便,现象也是生动、具体的,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初中科学教材中的酸、碱、盐等内容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因为在教学中具有较多形象化的实验演示,提升了学生的新鲜感、有趣感,激发较强的求知欲望。通常情况下,设计具有趣味性实验的方法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对书本上的演示实验进行简化或者是重组,或者是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第二,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进行教学;第三,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重力”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在教学前先让学生了解宇航员的一些事情:宇航员在睡觉的时候床板形同虚设,站着和躺着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差别、在洗澡的时候倒在身上的水不会流失等。当同学们在听到这些“奇怪”的现象之后,就会兴趣盎然,同时也会打开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宇航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那么,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也有可能发生吗?经过学生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恍然大悟。接着,教师需要乘热打铁,对学生的引导再次进行引导:“若是我们的生活中都失去了重力,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学生就带着这些问题一步一步的走进该堂内容的学习中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想象,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步伐

在有效地时间范围内,适当的加快教学步伐,这样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头脑,同时还能振奋学生的精神,促使在课堂上集中精神,并且还能有效的延长学习时间。轻负高质的教学要求,就是要求我们在轻负的前提下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高质量的课堂要达到高密度、大容量,这就要求加快教师的教学步伐。课堂节奏加快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增多了,自然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高密度、大容量,必然要求所教内容要精湛,要突出该堂内容的重难点,避免出现以往的“灌输式、机械式的教学以及题海战术”,在有效的45min内完成有效的教学内容。适当的、科学的加快教学步伐就是现实这种轻负高质教学的措施之一。例如,在教学“元素化合物”这章节内容时,首先要以物质作为教学核心,接着联系“结构-性质-用法”以及“性质-存在-制法”这两中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最终逐渐提升初中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3教学中实施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问题式的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而言的,它以“问题”为纽带,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开拓思维和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浮力”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下这几种方法来开展问题式的教学:

3.1情境的创设

漫画之一,国王将皇冠交给阿基米德,设法验证其真假。漫画之二,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水溢出,人变轻了。教师在出示这两幅漫画的时候,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对其进行叙述,再通过这些漫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进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

3.2为引发思维提出问题

教师在提出了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唤起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这堂课我们也来研究一下该现象,阿基米德进入浴缸所涉及的物体有哪些?那么,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什么呢?我们是要研究谁与谁之间的关系呢?”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分析、回答,最终引出浮力的概念,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在上课之前明确其所学的方向。

3.3自主、探究、合作,加强自我的纠错、完善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将相关的器材分发给每个小组,并让小组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讨论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生生之间互帮互忙、优生带动差生、锻炼学生的胆子、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等。此外,教师要主要对小组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促使学生及时的改正、完善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定律的完整结论。

4结语

第2篇

《荀子》里有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概意思是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播道理和解答疑惑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述化学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化学知识。化学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学生学习起来会有难度,没有基础知识铺垫和学习,学生对化学老师更有依赖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学好化学,不仅包括课本知识学习,还包括科学学习方法,所以说科学方法教育很重要且必要。

二、科学教学的原则

1.适度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及课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可行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分四个阶段提高教学效率。感受指在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仅对教师讲解的课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相类似的内容,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对比记忆。如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时,要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分子构成。联系指将讲解的科学方法和解题思路贯穿学习中,在学习中注意方法和内容联系起来,通过练习和思考逐渐熟练运用方法。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些金属元素和盐酸发化学反应的化学方式是不一样的,系数也不一样,但都是金属元素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联系金属的相同性质书写方程式,从而举一反三,降低书写难度。应用指通过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在主要物质中掺有其他化学物质,如何检验这种物质的存在等。评价指根据自己建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判断他人的学习研究是否有价值,当然这要求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足够高。

2.适时性。适时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实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必要时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化学课本中隐含科学的方法,有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密切,在讲解那部分时要注意渗透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讲解化学理论的来源及相关知识等,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常见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如硫酸氢钠,对于其他不常见化学溶液没有讲解的必要。

三、科学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在学习化学分子式及空间结构的时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很难形成空间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和模具帮助,先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了解和讲解揭示其奥秘。例如,在学习一些化学分子式的结构书写时,首先要记得该化学分子式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在画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元素和几根化学键,如写三氧化二铁的分子结构时,先想想其空间结构,或者借助化学模具,再进行书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熟记多种化学知识。化学元素太多太乱,很容易记错记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记忆,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最基本的内容有固体、液体、气体。除了状态不同外,还要区分固体的颜色、性质等,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固体,但两者的化学分子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分类和比较进行记忆,可以按照状态、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

3.运用学到的化学理论对不了解的方法进行探索。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化学假说法,化学假说法指运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化学原理,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探索,而探索结果就需要时间和真理验证,初中生不能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化学假说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科学方法的基础。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燃烧现象与空气中的化学成分相联系,通过思考和研究,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4.善于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归纳所学知识和整理知识体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养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好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概括整理出相应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归纳内容和归纳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所决定,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复习效果,所以说归纳和整理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时,根据教师思路学习和掌握前二十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在观察和归纳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电子的排布和变化规律,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从而得到排布规律,这样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充分利用化学课本。学习化学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离不开化学课本,而化学课本中的内容排版就是按照学生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的,这就是一种隐含的科学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例如,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这几部分,地球周围的空气、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自然界中的水、金属与金属矿物、溶液、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其他部分,是按照简单到复杂安排的,简单来说是教材中的一条知识线。抓住这条知识线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能使教师讲课条理清晰。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第3篇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情境创设为哪般?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甚至“矫情作假”,也不管这个情境是否合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了。

笔者举个极端的例子,曾听了同年级组老师“代数式”一课,执教者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刚和爸爸。小刚的身高用X来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刚的2倍还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2X+4)表示。老师问:现在告诉你小刚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2×85+4=174厘米。老师继续问:那么如果小刚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这样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提问“你还能说吗?”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不是真符合实际?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似乎改变了。课后,我问上课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振振有辞:我这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解决了“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

相对比,我在上该课时采用了这样的情境:

师: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屏幕上出现),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都怀着好奇心,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哪!”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二、暖风熏得学生醉――学生动起来就成功?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三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但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笔者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且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如我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取25”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同时出示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获胜?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然后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与同桌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时教师也应参与进去。最后我请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十分到位,在活动中知识得到了内化,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昔人已乘黄鹤去――应该完全摒弃传统教法?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2、不板书。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由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3、不作业。笔者在2005年参加了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其中8节课,竟有6节课学生整堂课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5%。有1节课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翻开作业纸,下课铃就响了。

那么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笔者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加强。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趣教学课堂

一、情趣教学的基本内涵

情趣教学主要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富有情趣的活动。情趣教学中的“情”,主要指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将爱倾注在学生身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自觉地爱戴教师,喜欢教师,以及延至他所教的课程。情趣教学中的“趣”主要指趣味,教师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悦耳动听的音乐,令人开心的游戏,体现才思敏捷的竞赛,富有深奥哲理的谚语,活泼轻松的舞蹈,使人身临其境的多媒体,逗人开怀的小品等。从情趣教学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教师用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情感。

二、初中情趣英语教学的实施

1.从“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从其学”。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对他们的信任与鼓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英语学习的各种活动,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因此,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沟通师生情感,时时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谈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流利,板书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同时,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完成教学前的热身运动。一堂课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情况,教师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小结一下课堂主要内容,唱一首歌曲等。总之,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2.从“趣”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用英语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课内课外都完全置身于一个英语语言环境中,不论从视觉上或是从听觉上接触到的都是英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长此以往,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2)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周围环境,创设逼真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英语语境之中,进行交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初级阶段的语言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学习它们的名称,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例如,教师扮演服务员,学生扮演顾客,顾客要喝饮料时说:“CouldIhavesomebottlesofmilk(pears)?”,服务员就拿出该件商品回答:“OK”,然后问:“Howmanywouldyoulike?”,顾客答“Two”,服务员就拿出顾客想要的东西说:“Hereyouare”,顾客说:“Thankyou”。

实践证明,表演的过程就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这样表演了数遍之后,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的句型。然后运用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学习,使学生产生兴趣。

(3)开展游戏,增强兴趣。中学生天生好动,喜爱游戏活动。如果能将英语学习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就会乐意学,教师也会喜欢教,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例如,在上课前,播放“小象要回家”的歌曲,伴随着歌曲的旋律,学生摇摆身体,边摇边唱:Tenlittleelephantsstandinaline!Tenlittletrunkswaving!Hello,hello,hello1,Oh!Timetogo!再如,在HideandSeek的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藏书者(A)、找书者(B)和裁判员(C)。A问:Whereisthebook?B答:Itisinthebag!如果正确,C就回答Yes,否则回答No。在后者情形,就要罚找书者唱一首歌。

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经常举办英语角、英语专栏,同时有意识地从报纸杂志上收集一些小故事、成语、谜语、笑话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改编,然后让他们举行故事会、游戏、对话比赛等节目。让他们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其乐无穷,而且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4)灵活运用教法,保持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面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断地探索,不断的追求,恰当使用各种教法。

例如教单词,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football,我们指着足球:“What’sthis?It’safootball。再重复一下,football足球的音形意就会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教词汇也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都可提高学生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再如,教课文,可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和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多种教法灵活配合使用,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情趣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模式。英语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5篇

课堂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教师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在不同的课堂上,以及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正因为如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构建出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要明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加强对课本知识以及其他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为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加强与润色,让学生能够加大在学习上的情感投入,使学生们能够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那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第6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根据所要讲授的教材知识,来创设情景,更好地贴近历史情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比较丰富的图片、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多地将自己的兴趣投入到历史课堂之上。比如说在讲解初中历史巴黎和会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的代表,然后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陈述,并且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恰当地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充分地表达当时情况下中国在巴黎和会中面临的处境,以及中国的大无畏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祖国的感情。

2.丰富历史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要善于与当前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增强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比如说在讲解关于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视屏,比如说比较著名的,,通过这些视频,让学生积极地想要了解的经过,这就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教师提问关于的知识,看哪些同学可以又快速又准确的回答上来,这种类似的竞争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成绩。

3.创设新颖的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心思都放置在历史知识的听讲中。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提问时,不能够盲目的按照教材中已有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创设新颖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问题创设,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服务。比如说教师在讲授清朝末年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有《》《》《》《》以及其他各种条约,这些条约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很多知识容易混乱。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个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台湾人们的反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就要进行思考,哪个条约的签订,关乎台湾人民的利益,然后通过回忆各个条约的内容,知道答案是《》。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水平。

二、结语

第7篇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三四岁,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还很少,但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却是成年人难以企及的.为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备课时注意挖掘学生会有所了解但又认知不太清晰,或者生活中有所接触但不能用生物学知识进行理解的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来,以拓展课堂上的生物教学资源.而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点拨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地自己发现、自我探究.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探究成果,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这样的课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材学习的理论化、枯燥化,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自我发现和探究.这样一来,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学生更深层次地认知了自己从生活经历中发现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更牢固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这样的课堂,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爆棚,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迁移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新课改更加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学习素养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实际,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更易于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现象的认知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如在讲解完一节新课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做自我总结,一个学生的总结总会在准确性、全面性方面有所欠缺,而多一些学生进行总结,也就会是的教学总结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又要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结合生活实际来独立完成.这样一来,通过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习上耐心求知、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作业,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定的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又因为这些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的,也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将更加浓厚,持续得更加长久.

三、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生物学习的热情

对一门学科的教学,只有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学得高效、有实效.在此,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需要教师能够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生物学科来讲,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大自然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能够更易于学生感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赢.如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素材,然后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当然,这样的教学要基于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如搜集素材的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完成,而知识问答竞赛活动,则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的参与热情,也就会竞相作答.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四、结语

第8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重新构建历史教学资源,且应保证历史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网络的健全和现代社会的连接,促使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能够找到,无论是图片信息还是文字信息。利用网络来寻找历史教学资源,是可行性较高的措施,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第二,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不要一味的将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历史时间上,应保证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比较感兴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三,由于目前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更好展现,不要让学生认为,历史教学资源是被硬来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挖掘隐性历史知识

一般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虽有表述,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不能总是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适当的有所突破,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隐性历史知识要比显性历史知识更具说服力。部分情况下,隐性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可以阶段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第一,起始阶段的隐性知识挖掘,应集中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透露一些比较隐晦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找资料,或者是每一节课都讲解一些隐性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保证下一节课学生还想继续听故事。第二,隐性知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应与学生共同联手来查找知识,教师须将隐性知识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完成固有知识的教学工作。第三,在隐性知识挖掘习惯后,学生会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想知道的内容。但初中学生的手段毕竟有限,因此他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在客观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历史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教师可与班主任交流,在自习课时间或者是其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历史题材影片的观看,并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第二,参观历史纪念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比较表面化,即便有图片和数据,依然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枯燥、无聊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参观历史纪念馆,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带领学生去接触各种有质的东西,让学生深刻的牢记历史。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需进一步努力,应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开辟较多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第9篇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作好充分准备,避免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体育课前,教师应该先对场地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熟悉,考虑学生取器材的时间等,再合理的安排课堂步骤,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例如在铅球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再由组长负责组员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上课时,出现拥挤抢球等现象。在有效的45分钟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们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视学生习惯性习惯性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习惯性,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课的常规教学方式,大多由集合、报数、实践上课内容组成,当集合、报数这些步骤结束后,再进行上课内容的实践,这就会浪费了不少的课堂时间。然而,让学生养成在体育课时,习惯性的集合、报数,这样便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不迟到、及时整队等,通过这些细节的改进,以此来节省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采取实效性的教学手段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上面,教师应该讲究其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帮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体育课中跳远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直强调学生的姿势,向前上方腾空跳起,充分展体,落地时,收复,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落地缓冲。但是教师这样只是一味的强调标准,学生只存在概念上的认知,并没有完全的动作印象,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面,教师可以将跳远的动作,进行分解,并作出示范,利用这样实效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在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体育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羽毛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进行一场小型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羽毛球的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性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理念中,教师们应该明确互动性的重要性,充分将互动性教学融入到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性是初中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创造出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重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10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培养兴趣关键在于诱导,对于影响学生兴趣的不利因素,教师要及时排除,扫清困惑学生的各种障碍,不让它们对学生造成影响,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学习。

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接触到化学实验时,热情更加高涨,跃跃欲试,想了解究竟。可是,当开始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元素符号时,学生往往会因为枯燥难懂而失去学习兴趣,还有甚者将化学比作“第二外语”,抑或是“天书”,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暂时的转为长久的、稳定的呢?我经过认真摸索、研究,终于找到了好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给学生介绍化学史,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以及化学的发展过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给学生讲中外名人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化学史的渗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知识,更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用语是大家公认的国际语言,学好化学有多么重要,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初中的化学知识需要学生记住的比较多。比如,在学化学元素时,就一下子出现了二十七种符号,学生记起来非常麻烦。我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在开始学绪言时就了解并背诵这些元素符号,让学生分期分批记忆,每天记住一两个,并经常检查、提问。这样,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牢固性和精准度,我还把这些元素符号制作成小卡片,把元素符号的化合价编制成顺口溜,这些方法都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记得非常牢固。例如,在做用氢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学生总是把顺序搞乱,正确的顺序是先用氢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然后再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当看到试管内的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的铜时,反应完毕,撤掉酒精灯,停止加热,等试管完全冷却以后才撤掉氢气流。在讲解这个演示实验时,我在黑板上写上“氢-灯-灯-氢”四个字,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实验的正确顺序。

我还根据学生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开展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到我家”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另外,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小实验,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蜡烛、小塑料袋、铁丝等材料,进行各种小制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当学生学习了“燃点”这一知识的时候,学生进行了“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学生的兴趣非常浓,热情很高。

二、精讲多练,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或“放任型”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创新等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所暴露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灵活地解决。只有这样,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精讲,让学生多练习。精讲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能力。“多练”是通过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巩固知识。不能盲目地练,要结合所学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此外,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教师还要对书本上的实验做适当的改进,让学生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完成实验操作,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11篇

1.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或实质,不能很好地把握所教内容的范围与难度

讲课只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学生对知识点的实质和所蕴含的深刻的数学思想没有产生理性的思考,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2.教师不能深刻理会教材编者意图,不能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少教师“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过程相整合,教学实践中,仍然习惯于统一的课程体制,过分拘泥于教科书,难以脱离“以本为本”的窠臼。

3.教师数学教学语言不严谨,教学随意性比较大。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的作用。尤其是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于教学任务处于应付状态。没有努力改变自已,总觉得教书只不过如此。所以教学过程随心所欲,教学行为不严肃,不严谨。在语音准确性,语音、教态、板书、组织、指导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好的表现,这就造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毫无效果。上述几点,我们仅从教师自身角度分析了数学课堂不良教学行为的成因,我们不难发现,从表面上看,教师因为不知道数学教学需要讲授什么样的知识,怎么才能教得更好和教到什么程度……所以才导致各种不良教学行为出现。从深层次上讲,数学本身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分析推理过程,各种闪光的数学思想以及图像、数字、符号所变现出来的美感……,教师对此缺少欣赏和体会,更没有达到与之共鸣的境界,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讲:教师存在“一不四没有”(即不相信学生、没有爱心、没有真本领、没有耐心、没有恒心)的缺点才有今天我们看的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和无效的现象发生。

二、初中数学课堂不良教学行为的外部表现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良的教学行为具有多种外部表现形式,从总体上讲,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缺少有效教学环节安排。具体而言,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学情境创设不当,课前导课效率低下。

不少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甚至是“苦思冥想”,背离教材原来的数学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之相反,还有部分教师没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造成情境中所隐含的非数学问题对数学问题的干扰,造成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必要干扰。还有部分教师课前导入环节太繁琐,占用的时间过长,没有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黄金时间段把主要学习内容展现出来,导致课堂教学如同做饭一样讲成了“夹生课”。

2.教学内容呈现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学习形式呈现不能和谐统一。

配合教学内容特点怎样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形式,需要教师很好的思考与研究,在听课中,我们看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方式不协调比比皆是。比如,概念性教学需要教师进行精到的讲解,对于概念中关键性的词语和语句则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索,这样才能使得教学达到高效,然而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在这一类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所学概念进行全程的探索与研究,这其中,教师并没有精到的讲解,由此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所学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深层的含义没有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概念理解方面的欠缺,从而影响了教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3.讨论问题价值低,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缺乏教师的科学组织与指导。

不少教师在授课中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虽然出发点不错,但设计的学生讨论话题价值较低。同时,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小组编排、活动内容安排,活动形式组织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思考,结果在课堂上好学生没有起到组中带头作用,中差生瞎起哄,搞得课堂乱哄哄,教师面对此种情况,只能又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收回来,使学生主动学习变成为了教师的“满堂灌”,就造成了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4.没有精心选择与设计学生练习内容。

教学中,教师为练习而练习,设计的练习内容没有选择性、针对性、层次性,更没有使用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目进行反馈,使之能为教学服务,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纵观数学教学的思维教学,不能发现从思维上进行反馈性练习。

5.讲评简单化处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尤其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教师没有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错误引起相关的课堂生成,从而使讲评更有效果。

6.教学常规管理不到位。

第12篇

喜爱优等生,每个教师都很容易做到,而喜爱后进生,却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后进生是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或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在品德、学习、纪律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去面对。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信的力量,人总是在自信力的推动下,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并鼓励自己不断努力,直至取得成功。每个孩子无论天资如何,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因此,我们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学会欣赏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努力为他们创设可以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和能力。爱迪生曾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智力的差距并不大。智力超常儿童我们不否认,但毕竟是少数,那么差别就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非常重要,在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和机构的情况下,科任教师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经常找学生谈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地加以辅导。现在教师对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体罚明显减少了,而动辄施以恶语变相体罚性的“语罚”屡见不鲜,这种做法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信心,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和身体,还有可能毁灭他们的未来,何谈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和“语罚”学生。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对后进生要多关心、严要求、不偏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

二、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教师讲得过多,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就少,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我们把弗氏的这个观点称之为“再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动脑、多探究交流,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在上新课时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如果学生在一堂课中老是被教师训斥,早已心灰意冷,哪还有心思去学习;不仅如此,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甚至会讨厌教师和厌倦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再充分肯定;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讽刺挖苦,而应给予鼓励;对学困生要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在课堂上应常用:“你回答得真好!大家为他鼓掌。“”噢,还没想好呀,没关系,继续想。“”你能再想想吗?“”不要紧,我会帮助你的。“”成功了,祝贺你。”等语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第13篇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对“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观念的混淆,必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做到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当教学进行的时候,可以通过对生活例子来提取相关的素材展开教学,与课本教材相结合,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处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研究,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二、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设计化学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是课改之后,许多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主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着重关注,侧重于现实世界的问题,将新的知识以生活中的素材引出,从而将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主要依靠更加丰富的现实背景,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化学学习材料与环境.所以,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的时候,要加强与生活化学的联系,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化化学展开探讨与研究,另外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不能被教科书中的素材所局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身边的资源合理利用,更好地发挥出教材的作用.

三、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增强教学活力

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可以运用,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最重视和感兴趣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面向生活,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将学习的范围伸向远方,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会有很大的兴趣,面对这门崭新的学科,能够使学生保持兴趣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与学生最近的就是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利用生活化的手段和实验展开教学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直观的手段,分析得出教学和生活结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材料,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创造兴趣.例如,采用生活展示、实物展示、示范实验、新闻媒体、电视视频或者其他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提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惊喜与感叹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另外,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在生活中,具有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理论,这就需要不断的发现与引用.在对实验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组演示与改进,使其更接近生活中的例子.

五、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

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一个延伸就是家庭作业,一份具有创造性的作业可以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巩固,并且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在我们了解不同的化学知识时,可以将相其与生活相关联.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调查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此外,还可以允许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收集有关各种食物和营养相关的知识信息.类似的作业设置,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做无聊枯燥的作业,而是在解决一项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样的心情下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容易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六、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情境;质疑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方式。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已屡见不鲜,在我国大城市也相当普及,但是在农村学校开展得还不是很活跃,在个别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阶段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当然,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暂时抛开课本,闭上眼睛去回忆、想象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通过播放描写春天景物的录像带,逐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再如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教授《故宫博物院》时,可设置“从故宫博物院的独特建筑,看中国的建筑文化”“为什么说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联系”等问题。再如我在教《枣核》一课时,要求学生自读,感悟探究:本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第一遍自读,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堂上讨论质疑,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就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提出问题、讨论学习、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其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如我上《春》这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设置这样几个研究专题:“根据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皇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从皇帝的形象塑造,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形象”。当然,选题还要体现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为这样的选题最能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

第15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文化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51-02

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认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新课程理念下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人民之间的有效交际和顺利交流。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要通过文化对比,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别和相似之处,尤其是前者尤为重要,从而达到增进对双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英语教师,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师,因为部分学生初涉外语学习,应特别注意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外部世界的热情,从而最终达到掌握课堂所授语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其次,教师在讲授之中穿插入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表面所无法呈现的一些生活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文化知识的摄入增进了学生对国际的了解,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拓展其思维,为他们参与社会活动作好了铺垫。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大文化教学的力度是每个英语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

二、将文化渗透教学的几个要点

1.研发教材,从细节处渗透文化知识着手

教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补充和提供相关知识,即从独特的视角挖掘教材中或隐藏或显见的的文化信息并及时传递给学生。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高课堂效果,又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另外教师在教授词汇、语法、口语等环节上都应把握好教材,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与教材、教师在情感的交流中产生共鸣。

2.增加身体语言,营造文化教学氛围

身体语言的应用能给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借助丰富多彩的表情、动作、眼神、体态均可营造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模式,它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容易被他们接受,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3.构思多元化教学方式,捕捉文化信息

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提供仿真的文化交流的环境和练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丰富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感性认识,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抓住第二课堂,让文化教学大放光彩

仅凭45分钟的课堂要让学生全方位接受文化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此时教师不妨把文化教学内容寓于第二课堂中,使之得以有意义地扩展和延伸。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不但发挥了教师对第二课堂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贴近生活,提高文化意识

教师可寻找各种机会让学生遨游在文化的海洋中品味生活。随着我国不断扩大着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洋节颇受青少年的青睐。教师在利用这些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可在中国传统节日上大做文章。

6.拓展视野,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增加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本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

三、文化教学的几个原则

1.实用性

诚然,文化教学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教师应拿捏有度,切忌过分铺开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尚小,对于过分复杂的文化项目,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水平,则应避免采纳,不可作为教学内容; 选材应切合实际生活。教师更应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简化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文化教育。

2.跨国性

我们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更多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并纳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编排内容,创设更多机会让孩子接触各国文化,给大家呈现相对完整而真实的英语世界以便逐渐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

3.对等性

各国的文化应该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悟本名族的文化精髓,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介绍某一事物时尽量采用东西文化的对照材料,力求在对比中掌握中西文化的对等性。让他们在比较、认知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正确看法。

总之,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大文化教学的比重,把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目标,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习兴趣和个人交际能力,让他们从心底真正爱上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