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科技小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科技小论文

第1篇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有效而恰当的提问是对学生已学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检查;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对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的掌握是一种帮助;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师生情感的交流,对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对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进行良好的创设,对提问情境进行精心设计,提出带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得以充分的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1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原因

(1)教师有着学生要升学的巨大压力。面对校方要提高学校升学率等个方面的压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都尽可能的把所有知识点、题型灌输给学生,多讲解重点、难点,没有时间运用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之间有着竞争的压力,导致教师要把学生逼出成绩,还以此来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使学生的作业量加大,延长了学生做题的时间、学生的听课时间变短了。

由于物理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数不高,每周安排的课时很少,而教师的教学量又大、教学任务重,致使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课堂提问。

(2)有些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狭窄。一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很快理解;二是教师缺乏综合性的知识,使物理课堂没有活力过于呆板,没有创新性问题提出,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三是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缺乏,使教学缺少预见性,导致盲目性增加,对课堂的驾驭不够灵活,对学生的提问抽不出一定的时间来。

教育观念落后,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论知识,使教师认为学生掌握知识、能够取得好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就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更是忽视了课堂提问的作用。

(3)课堂有效提问技能的缺乏。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却少有效提问的技能,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差。

2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2.1 减小教师的压力,改变评价制度、增加课时

(1)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评价制度,落实素质教育,用素质发展评价取代升学考试评价,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师工作实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使教师从升学率中解脱出来。

(2)改变以往的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成绩这一单一的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转以教师的综合能力为评价标准,使教师在师德师表、教学、育人、教研、合作、管理等多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减少教师的压力,使其能够积极、自信。

(3)适当的增加一节物理课教学课时,使教师可以有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2.2 教师要加强学习教育教师知识

(1)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各种方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业务,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2)教师要加强自学意识,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学,不断增强学科知识,开阔学术视野,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充满自信,游刃有余。

2.3 有效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掌握

(1)提问的目的和目标要明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拥有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提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解,能够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很好的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要能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应偏离教学目标,不能成为无效提问

(2)要具体精心设计合适的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关键要害处设置问题。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范围不能有随意性,要以教学需要为提问设计的客观依据,需要进行提问的要问不可少,还要精心设计确保提问的效益,不必要的提问就不用问了,以免画蛇添足;二是要保证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适中,应该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梯度,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创造性;三是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清晰简明,使学生听了以后,就能了解其内容,把问题记住,通过和综合知识信息的思考做出正确回答;四是问题的设计要在新颖、奇特中包含疑点,能够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造成他们的认知失衡,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努力搜寻信息来解决疑问。

(3)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来进行提问。如学生在因旧知识的影响不能顺利的把知识迁移过来时,学生疑惑、一筹莫展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时,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二是根据教学视角、教学的进行状况来加以把握,进行提问。

(4)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位学生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全体学生中随机叫学生回答,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有不同的等候时间。

第2篇

每一个新的教学知识点又包含了旧的知识内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把新旧知识点进行融合,加强记忆力,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找出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讨会,在会上帮助学生们把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3]。最后,教师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鼓励学生们继续发扬探索的学习精神。把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来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二、借助任务式教学手法,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因此,学好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初中信息技术知识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生们必须要在这个阶段把知识学好,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们思维能力创造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能动性。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得扎实,学得快乐。

1.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因此,学生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都是教师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们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形成一个死读书的学习状态,达不到实际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学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颖教学模式授课,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们都融入到其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例如:网页以其具有画面丰富多彩、信息丰富等特点深深的吸引着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的时候,制定几个小任务,如何对网页进行浏览?怎样把网页设置为浏览主页?怎样对自己喜爱的网页进行收藏?让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进行网页浏览,在实际的浏览过程当中,不仅加强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拓宽知识面,还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记忆能力。达到一个多赢的局面。

2.鼓励学生们大胆发挥,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具备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它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会学生们制作板报之后,教师们应该要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板报的设计。学生们在板报的实际设计过程中,会运用到各种板报设计的知识,鼓励学生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努力大胆创新,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板报设计上增添新鲜的内容,使板报设计的效果更具吸引力。在实教过程当中,教师们不要给学生们进行任何固定框架的束缚,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设计创新,发挥自我,表现自我,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第3篇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初中教学工作避免不了与社会发展形势的接触与交融,离开了社会发展土壤的教学,必定是空虚和漂浮的,政治教学必须与社会发展态势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有所感触,理解的过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活生生的案例,具有生动形象的内容,学习过程更为丰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出发,汇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内心认识和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首先回顾自己生活的条件,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然后和自己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探讨一下他们当年的生活条件,以这样的对比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悟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群众生活水平的变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等等,从小的角度折射出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变化,感悟更为深刻,理解更加直观,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渗透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能够体现鲜明的教学特色,让教学课堂更为生动丰满,赋予了政治教学更为充足的底蕴。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研究社会发展状况,汲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程度。

二、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着眼学生成长保障功能

教育教学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或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或发挥能力培养功能。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分析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时干预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筑起“防火墙”》教学中,笔者针对当前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的状况,专门制作了一部多媒体课件,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青少年面临的一些不良诱惑、犯罪嫌疑人忏悔实录等三个角度,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讯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进行播放,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笔者趁势引导学生对校园内存在的类似不良风气或者迹象进行分析,对这些行为有可能继续发展的后果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盲目讲义气、崇尚暴力等思潮进行了抨击,并指出其思想根源,是缺乏正能量的人生观,是对老师与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是对法律不够敬畏。课内的专题研讨活动让思想教育的深度更深,摆脱了口头说教的尴尬,思想教育的成效更为显著,体现了高效课堂建设的明显成果。

三、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实施全方位同运行策略

第4篇

   

   

自1993年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以来,广大教师已经逐渐地熟悉了新的课堂教学步骤"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练习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富有变化,使课堂容量加大,节奏加快,时间紧凑,气氛活跃,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练习方面,几乎每节课都会有同桌两人一组的"对练"(Pair work )和前后三、四人一组的"组练"(Groupwork)等小组活动方式,这成了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练习方式。那么,这些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究竟起到哪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穿插、实施和控制小组活动呢?本文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来探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小组活动的实施方式  

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操练方式,这些活动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几种教学步骤之中进行。  

1.在"呈现(Presentation)"环节后  

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后,就转入操练(Drill)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此时的操练难度一般不大,以教师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为主。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灯、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最好穿插Pairwork(内容简单的话不必让学生先准备,反之,事先作些准备),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pair by pair)、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差生也跟得上。  

2.在"练习(Practice)"阶段  

"练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语言项目的理解,巩固新的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作好准备。练习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helper)"或"引导者(guide)"的作用。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对或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在"巩固(Consolidation)"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judge)、评委(commentator)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组活动通常穿插在以上三种教学步骤中,然而,教无定法,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小组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外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1.小组活动在课堂上起到操练语言、有目的地实践语言项目的作用,从而达到当堂巩固的效果。  

新大纲中提出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言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掌握是否充分,是其能否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特定功能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师设置的与课文和学生实际相关的交际情景,学生能通过小组活动进行大量的操练,加深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理解,从而使"言语技能"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发展成为自然和可能。  

第5篇

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单向的传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当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丧失兴趣,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理解能力也会呈现下滑的趋势。比如,当老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解课文时,由于课堂中仅仅只有老师的单一方面的传授,学生很容易在语文课堂中分心,从而学生不能在课堂中有效的吸收到老师上课讲解的知识精华。语文成绩的下滑,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可产生厌学心理,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觉得语文课不重要,在课堂中看其他科目的书本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让学生的语文成绩一再的下滑。初中学生对于语文科目,本质上还是有许多不懂得知识点,需要在课堂中好好听讲。中国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需要新一代的学生来传承。在课堂中,老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如果学生没有认真的理解老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就不容易理解古诗词中的内涵,不理解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其他古诗词也难以理解的局面,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觉得语文科目的学习有难度,不愿意对语文科目进行深度探索,从而在语文方面,学生不懂得东西越来越多,不愿意去学习语文,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够发现语文科目的美。

二、有效讨论的内涵以及办法

有效讨论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有效,有效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过一段时间关于语文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预计语文成绩的提高。讨论是指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在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堂中,有效讨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以及应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什么是有效的讨论,然后针对学生的能力情况找到有效讨论的方法,并且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讨论,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语文课堂中需要讨论的问题,只有通过明确讨论问题后,学生才能根据某一个点去进行讨论,这样,通过这个点,学生获得的讨论结果也更加的有深度和精确。例如,在初中语文课程进行到背影这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课文中需要学习的字与词,其次,再向学生提出问题。

比如,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度秒回父亲背影的这一场景,在课堂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讨论中,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语文课不再沉闷。对于作者思想的讨论,也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写作水的提高,这样的讨论一举两得,学生不仅会对活跃的语文课堂充满兴趣,也在讨论中无形地加强了自身的写作能力。其次,在学生在课堂中对问题进行讨论的同时,老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讨论问题,老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胆子小,不敢在课堂中发言,哪怕是大家一起讨论,他也不敢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哪怕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在班级讨论中,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不同的看法都应当得到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老师在讨论中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引导,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看法与意见,都与常规的看法与意见不同。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往往有学生不敢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当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思维面很广,知识面也很广。他们提出的见解,往往具有发散性思维。因此,老师应该找出这些见解中合理的有效的地方。对于同学上课讨论的见解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应当,提出正确的指导。在课堂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同学,进行发言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老师应当照顾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每一个同学在课堂的讨论中都可以进行有关于自己思维的发展和开拓。这也是有效讨论在语文课堂中的好处。当学生在有效讨论中,当学生遇到不清楚不明确的问题时,老师也应当及时地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堂谈论的过程中,老师作为讨论的领导者,应当控制好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不可以太长,也不能够太短。最后,在这次讨论的地最终,老师应当适当的提出总结,将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建议,让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中也可以获得新的启发,学生在启发中也可以不断地进行自主思考,补缺补短,将自己语文思维方面的疏漏弥补上,并且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选修课 教学

一、引言

高校体育选项课作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其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与肯定,一直以来在高校教育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选修课在实际高校教学中出现诸多弊端。对此,本文将浅析高校体育选修课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

(一)学生择取体育项目时欠缺引导

大学生活是学生的转型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健全的心理素质,情绪起伏反差大,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盲目追求人生。大学期间,学生仍处于受教育阶段,并不能依据社会和自身的需求择取未来生活中能得以运用的知识或技能。作为学习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一直以来学生都接受过体育教育,但他们仍没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不能真正掌握体育项目,对人生阶段所需参与的体育活动浑然不晓。随着终身体育的提出,高校实施体育选项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师并安排上课时间,老师并没有指导学生进行选择,使得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动机不良。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学生盲目地择取体育项目。因此,学生在进行体育选项的时候,学校相关体育管理人员要强化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在社会与自身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的选取体育运动项目。

(二)基础水平有差异增强教学难度

与传统班级教学方式不同,体育选项课更多的以系和年级作为教学单位使学生进行自主的选项。并以此对教学班级重新划分,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体育课程的同时,也使得班级内学生的运动质量存在差异,同时学生的个体基础水平有差异,使得学生间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大不相同。若老师将基础好的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进度标准,则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潜意识的以为老师轻视他们、忽视他们,继而潜移默化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基础好的学生则会认为老师偏袒基础差的,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没得什么意思,也会丧失学习兴趣。总之,体育选项课使老师难以掌控教学进度,提升了教学难度。

(三)二次选项要求不满足学生需求

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填报选课志愿时,虽然部分高等院校设立两项志愿,但和大多数高校一样,都对每个项目都予以主观限制填报人数,特别是诸如健美操、球类等尤为受宠的项目。一般地,女生较喜爱瑜伽、健美操等项目,男生较喜欢较强竞技性诸如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由于对人数进行了限制,难免部分学生会被随机调配到其他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厌学或是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或多或少的使其他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以维持纪律。

(四)高校欠缺健全的教学评定机制

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是现今高校体育教学评定的主要方式,技能考核成绩与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约为7:3,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存在个体差异,往往那些基础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考试或顺利,继而相对容易获取学分;而那些基础素质较好或平时刻苦努力练习的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于技能审核反而与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低。从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不良风气。

三、处理对策

首先,要加强学生选项前的指导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和人生价值观,从而使其运动知识得以培养,择取满足社会要求的项目,能使学生的意志得以强化,克服自身惰性,使学生不断地拼搏进取,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其次,对选项课的开设时机进行适当调整,主要夯实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有关于项目的知识基础,同时应当以素质练习为主,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其兴趣得以培养,从而为体育选项课夯实基础;对那些或将成为终身体育的项目需要应适时地将其设为必修课程,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夯实基础;同时应拟定相关规定,学生当至少掌握两门选项课。

最后,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评定机制,避免评定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实施多元化评价,拟定相对健全的教学评价准则,降低老师在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弊端,加强学生选项前的指导教育,适当调整教学时机和教学体制,并制定公平有效的评定准则,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利于自身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长青,张凤华.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123-125.

[2]路国华. 对高校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 科技咨询导报,2007,02:231.

[3]蒋昭苑. 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2:152+216.

[4]杜振巍. 对普通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调查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7篇

以色列研究人员找到一种让截瘫人士和“闭锁”综合征患者与外界沟通的方法,甚至还能利用他们的鼻子操控轮椅。

研究小组利用一个可以将鼻压转化为电子信号的设备,成功地令“闭锁”综合征患者在不依赖刺激物的条件下书写信息,并能令截瘫患者有效地操纵电子轮椅。

这种“鼻息控制器”通过一条橡皮管戴在鼻子上,这与医院病人用于吸氧的管子没有什么不同。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这种鼻压装置,因为研究发现在健康对照组中有1/4的人对软腭的控制不足。软腭是鼻腔通道的一部分,可以让你控制吸气强度。但对那些有着足够软腭控制能力的人来说,鼻息控制器能让试验对象享受到新的自由度。

研究者先对36位健康者通过控制鼻压来玩电子游戏的反应时间和精确度进行测试,同时测试他们使用鼠标和游戏控制杆的能力。研究小组发现,对软腭拥有良好控制的人,其鼻息控制的可靠度与熟练使用鼠标和游戏控制杆的可靠度相当。

研究小组对3名“闭锁”综合征患者进行试验,这种疾病使患者只能通过眨眼睛来和别人交流。其中2人很快就学会利用字母选择和组词程序进行沟通和表达。

对那些有着行动或交流障碍的人来说,鼻息控制器能为他们提供一种使用各种设备的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小腿粗老人患心脏病几率低

法国科学家发现,小腿粗并非坏事,这可能预示着心血管功能良好,发生血栓和心脏病的危险也越小。

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的・苏里克博士及其同事共同完成了这一研究。

专家调查了法国第戎蒙彼利埃及波尔多的6200多名居民,其年龄在65-84岁。

结果发现,与小腿细的老人相比,小腿粗的老人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要低29%。

专家指出,小腿的粗细与向大脑供血的关键通道颈动脉密切相关,小腿越粗,颈动脉出现斑块或阻塞的危险就越小,发生血栓和心脏病的危险也越小。

专家已将小腿周长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新指标。

上班路途遥远易出现疼痛焦虑等健康问题

上下班路途太远,耗时太长,是许多大城市上班族面临的问题。一项调查指出,上班路途远近,与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者调查了近千名公司雇员,结果发现,上下班时间单程多于90分钟的人,超过1/3经常出现脖子疼或背疼。而交通时间短于20分钟的人,只有不到1/10的人会出现此种情况。此外,上班路途遥远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失眠等问题。对此,研究者建议,上下班时最好先步行一段路,再乘坐交通工具。(李姜)

英国研究发现重色轻友是普遍现象

第8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 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 方法指导

科学学习策略的培养对学生学好科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多种学习策略的组合应用,引领学生在体验、合作、探究、反思中学习,提高科学学科对他们的吸引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能与质量,特别是能促进或改进学习基础较差和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的学习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困难,促进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三是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利用学习策略的教学,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我们通过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等学习策略的运用,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到“会学”,最终实现“乐学”,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指导学生掌握初中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具体指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再现法、联想法、比较法、归类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理论推导法、理想化方法、等效变换、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处理法、科学假说等。

教师应该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以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与科学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实施循序渐进的指导。例如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1、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而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燃烧后生成了与镁带不同的“白色粉末状物质”。以防止学生只注意观察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又如氢气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目的是说明氢气的化学性质,而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粉末的氧化铜,反应条件是加热,实验看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证明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这就是说氢气具有还原性。

2、细心观察。观察科学实验时,学生往往只注意明显、有趣的现象,而忽视了那些不显著的现象。这是观察实验的大忌。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只注意到“火星四射”,因为这一现象很有趣,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很大,很容易被重视。但是,该实验中能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的现象是有“黑色固体溅落在集气瓶底”,若不细心观察,就容易被忽视了。另外,观察实验不能只观察一个大概,特别是对相似的实验,更应该细心观察。如硫既能在空气中燃烧,又能在氧气中燃烧,在观察这两个实验时,就应该特别细心,否则就不能看到“淡蓝色火焰”与“蓝紫色火焰”的区别,从而得不出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的结论。因此,细心观察实验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3、明确对象,观察全面。观察全面,是根据实验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部分的、支离破碎的。对科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①观察实验装置中选用仪器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途及装配顺序;②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③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④观察反应发生的现象;⑤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颇色、状态等。

当然,观察实验的方法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细心、全面地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观察能力,达到实验的目的。

总之,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性格特征、学习习惯、性别差异等的学习个性,从实际出发,在教给学生共性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要根据学习方法的个性特点。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方法指导,尽量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注意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于他们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师要让初中学生改变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使之成为主动获取与创造知识的策略型学习者,即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而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1. 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动手实践,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比如在学习“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时,笔者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端封口的长玻璃管中部用水彩笔画一记号,向其中加入无色酒精至刻度线,然后再加入红色的水。此时学生观察两液体交界处颜色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红色的水逐渐向下移动,导致上部的酒精溶液颜色变红,而下部红色水的颜色变淡,这种液体自动移动的现象,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和疑问: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吗?这些微粒可以运动吗?……此时,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给同学思考,等待他们提出问题。若无人发表意见,或提问较少,老师要及时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其实这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过程。

2. 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动脑筋,提问题,从无疑到有疑。经过一番思索,疑问得到解决,于是从有疑到无疑。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学生预习中,让学生充分寻找有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在探究“神奇的激素”时,教师在自学完相关内容后,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说说自己还不懂的地方。学生相互交流后,问题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⑴生长素是否只有胚芽尖端才有?⑵为什么生长素多了反而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在学生再也提不出问题时,我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一起来思考,如:“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是向光这边多还是背光这边多?”“琼脂是什么?为什么用琼脂来做实验?而不用其它的物质?”“生长素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赤霉素对植物的作用与生长素有什么不同?”学生顿时产生了一些触动,老师居然还能提出这么多疑问!自己居然还有这么多问题不懂!在长期的训练下,学生们对提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常为能提出一个好问题或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而感到骄傲。

3. 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印象深刻,掌握牢固,而且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的更加主动。例如在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时,教师仅说明,不做实验,如图:

方法

速度 热 水 搅 拌 研 磨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实验,看谁的食盐溶解的快一些。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动手实验,得出三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简单型,他们得出或用热水,或用搅拌,或用研成粉末的方法;一种是机械型,他们觉得可以先研成粉末,然后倒开水,最后搅拌;第三种是创新型,他们提出先研成粉末,然后边倒粉末,边倒开水,边搅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尽管有的方法不切合实际,失败了,但这些猜想中也包含有一定的成功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良好品质。

三、指导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策略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实验、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时要选择对应的最佳方法。如要验证“浮力是否随深度增加而变大”,教师就应该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看“如果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并继续下沉时,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说明浮力和深度无关;如果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并继续下沉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化,说明浮力和深度有关。”根据这个假设,我觉得实验的合理步骤应该是:⑴把圆柱体挂在弹簧秤上;⑵让圆柱体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秤的示数;⑶让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并继续下沉,观察弹簧秤的示数。这段内容就是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先提出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的过程。

2、指导学生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进行实验。科学探究时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法,尤其以实验方法居多。因此存在选择器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制定计划时思考需要哪些器材,把所需要的器材的种类先确定下来,然后再从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减小误差、方便操作等方面来考虑器材的规格等问题,形成从各个因素选择实验器材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选择器材的能力,应鼓励学生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材来进行实验,这有利于使他们产生对实验探究的亲近感及发展他们在实验器材选择方面所表现的创造能力。

3、指导学生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要让学生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首先应使学生认识到,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某个因素在对问题起主要作用。为了便于研究,常常控制其他因素,只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作用,即控制变量法。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通过猜想认为电流与电压、电阻存在定性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该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⑴怎样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⑵怎样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这时可以激发学生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4、指导学生学会记录和分析探究过程。在探究学习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写作的格式和技巧,同时还要采取不同形式:如:科技小论文评比和展览等,既能促进学习,同时本身也是一种交流。

教师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信心明显增强,学习劲头明显提高,并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与学习成功的乐趣。当然,学生能否实现学习策略的转变与创新,还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转变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策略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大钧.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

新教育认为,课程即生活,课程即环境,课程即机会。初中物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但实际教学中,我们远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生活经验,缺少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实验性、探究性,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基于对当下物理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我校提出了初中“情智物理”的教学观点,让学生过一种情智交融的物理学习生活,开启了初中物理“1+X”课程的研发之旅。

二、“1+X”课程目标

让物理学习融入生活;让物理知识拥有温度;让物理实验触发好奇;让物理探究启迪发现;让物理课程丰富经历。

用心感知世界,用手触摸科学,

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深刻共鸣。

三、“1+X”课程架构

初中物理“1+X”课程,“1”是义务教育物理国家课程,“X”是校本课程,“1+X”是指在卓越实施初中物理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养成科学思维,进行实验探究,具有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升、拓展,生发出校本课程,有“文学中的物理知识、地理中的物理知识、生物中的物理知识、体育中的物理知识”等学科渗透类课程;“趣味物理实验、生活中的物理实验、课外实验创新活动、科技作品创新活动”等实验拓展类课程;“学科拓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实践类课程;“物联网下的比特实验室、STEM教育实验项目”等研究性学习类课程。

四、“1+X”课程实施

(一)初中物理国家课程的卓越实施

1.实施原则

①学科立场与学生立场融合

学科立场,就是指尊重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物理教师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好了吗?注重了观察、实验、思维活动了吗?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符合学习物理知识的实验环境了吗?学生实验,为学生能力发展和科学方法的建立提供重要途径了吗?

学生立场,就是尊重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思维特点,尊重差异,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否学会了、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兴趣与信心,活动参与是否主动。

学科立场与学生立场的融合,就是要学科立场与学生立场统一,学科立场服务于学生立场,在学科教学中确立学生立场。思考学生懂什么、怎么懂、是否悟

懂了。

研究教材的“知识序”,研究学生的“认知序”,整合成为教师自己的“教学序”。遵循教学认知规律,进行科学教学,带领学生进入享受物理学习的境地。

②情感与智慧融合

把自己当学生。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走进学生的心田,不用成人的思维包办和代替。

把学生当自己。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具有一定的学习思维能力的人。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就放手让学生在设计中、探究中发现问题,突破障碍,解决问题。

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是脆弱的,稚嫩的,教师要关乎学生的心理感受,以表扬、肯定、鼓舞为主。

把自己当自己。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具有灵魂、有信仰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憧憬未来,有梦想追求的人,进而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成功的一面。面向他人的教育与朝向自我的教育相互转化,到达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做最好的自己!

2.课时安排

按照初中物理课程实施每周基本课时3节。教材、教参、课标预设的课时都是基于所有学生的基本现状而定的,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教材中的课程、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以学生最熟悉的水为例,讲自然界中冰、水、水蒸气的三态变化,让学生整体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系统,进而再去学习每一种物质的物态变化发生的条件、特点。再如,电学教学,我们一改“原来先讲概念,再去实验室”的做法,变为直接走进实验室,相信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做中学,做中悟,生成概念,增加实验的机会。

我们拿出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用于开展物理知识的拓展延伸。同时,对物理爱好者,另外开设每周一课时自主选修的物理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双休日在家时间,不作统一规定。

3.方法变革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方法显性化,学生优先化。”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实验情境中,让他们主动去经历智力的探险。

学生思考“五个点”:

起点:衔接学生的已知,架起学习的“心”桥;

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中学”生成知识;

难点:琢磨学生的难点,回归学生思维的起点;

重点:注重学生的能力,多变“教”与“学”的方式;

盲点:关注学生的差异,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情境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核心引导思维,情境与思维同步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情境创设“五突破”:联系生活,创设学科情境;引发冲突,创设愤悱情境;基于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活知识,创设应用情境;学生参与,创设生成情境。

在情境中,给予学生暴露问题的机会,学生做对了,说不定只是模仿;学生做错了,绝对是他的原创。学生的错误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太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还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全班学习。

课堂教学五个“真”:创设真情景;引发真问题;进行真探究;投入真情感;追求真智慧。

例如,磁场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可以这样教学:

第一步,直观演示,引出概念

教师演示:磁体靠近系着棉线的回形针,回形针被吸引并悬在空中不会掉下。当用铁板隔开磁体与回形针,看到磁体对回形针没有作用,回形针掉下来;再做实验,当用薄木板或玻璃隔开磁体与回形针,看到磁体对回形针还是有作用,没有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比实验中,引出磁体周围实际上存在着特殊物质――磁场。

第二步,类比迁移,认识概念

有学生不理解,就用学生明白的话类比学生不明白的道理。运动的地方叫什么?运动场。买菜的地方叫什么?菜场。这种“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老师喜欢学生,学生喜欢老师,师生之间有没有情感?有,我们称之为――师生“情感场”,师生“情感场”确实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磁场”同样如此,看不见、摸不着,但在磁体周围确实存在这种特殊物质,学生一步一步心领神会――磁场概念。

第三步,学生实验,理解概念

千言万语说不清时,亲自实验,眼见为实。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动手操作,将条形磁体放在桌上,然后把小磁针依次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位置,观察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并把此时小磁针指向画下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不同地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是不同的,顺理成章生成“磁场它是有方向的”。这一切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学得有“据”有“证”,有“情”有“理”,有“知”有“味”。

活动: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通过瓶盖上扎的小孔均匀撒一些细铁屑在条形磁体周围,当学生亲自实验看到此景,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惊讶声,为什么铁屑会出现这种分布?再请学生把感知到的情景画下来,给画出的曲线加上箭头。这些带有箭头的曲线,就可简单而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和方向。这样的曲线给它一个名字――学生异口同声说出“磁感线”,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心里已有准备接受这个新名词。

如此一来,顺理成章,融会贯通,知识就有了生命,它就不再仅是一个枯燥、死板的概念,它就会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

概念规律建立得有“知”有“味”;实验探究过程得有“据”有“理”;知能体系复习得有“感”有“悟”。不管哪类课型,其基本流程都可以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互动生成、反馈检测、总结提升”来进行总结,但对成熟优秀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学,不强求统一模式。

(二)基于校本的课程拓展开发

1.学科渗透延伸,拓展物理学习内容

学科拓展延伸,分两类,教材内容上未涉及的,但现代科技发展更新的内容要作相应补充,如《家用电路与安全用电》中“熔断器”增添了“空气开关”等;有些问题教材未作深入阐述或未阐述,但在学生探索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讨,如光学中我们补充了“3D眼镜”是怎么回事。

以班级为单位,自选班级物理达人和计算机兴趣小组成员共同组成编辑组,自编物理小报,有物理论坛、决胜千里(学法指导)、思维体操(物理实践与思维训练)、物理大观(物理学前沿与物理学传略)等栏目,同学兴趣盎然,激起了学生探索物理的浓厚兴趣。有手抄报,更有电脑绘制版的,信息技术支撑、网络学习,为学生打开了自由学习的创作空间……

我们干脆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布置学生小论文写作。《声》学完后布置了“掩耳盗铃”、“隔墙有耳”;《热学》一章完成后布置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机械运动》一章教完后,布置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力学学完,布置了“假如没有重力,假如没有摩擦力,世界会怎样”……从谚语、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知识,又发展到运动场上的物理知识,厨房里的物理知识,地理地形地貌中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论述。学生所表现出的探索和写作的热情连老师都会刮目相看,从物理到其他各学科的渗透、融合,到对自己学习态度的再认识,最后同学们甚至还上升到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只要你给孩子一个支点,他就能用杠杆撬起整个地球。

2.主题性活动,丰富物理学习生活

每周安排一节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书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例如,初二的小孔成像、望远镜与显微镜;初三的简单电路设计、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组装电动机模型等。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进开发区热电厂、自来水厂,走进身边的企业家、科学家等,利用地方资源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收获,如《能源环保与科技进步》《煤宝宝在环保电热厂的一生》《探究身边的水》《国际最先进的电焊技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关节》《仪表数据的实质解密》等。

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整理,学生基本确立了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与技术四大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每一个活动领域内设计了相关的活动,提供了一些成型的可供老师、学生参考的活动案例。部分案例也入选了《南通市初中科学活动课程》。

每周社团活动时间,物理兴趣爱好者自己选课走班,其中物理学科有学科知识拓展学习类,趣味物理实验拓展类等。

3.研究性学习,培养物理探究能力

经过上述两项课程拓展活动的培养与熏陶,物理爱好者慢慢脱颖而出。对于学有余力,且痴迷于神秘的物理世界的同学,我们物理特色教师还给他们量身定做了“研究型学习”的方案。

一种方案是让喜欢走进比特实验室的学生,自由想象,研究创造自己的物联网传感电子理想

作品。

另一种方案是从初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出发,活动设计

的素材要紧扣教材进度,尽量要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型化的试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主要利用课余时间,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延续综合实践活动或社团活动的相应话题作深入研究学习。并把研究过程都记录下来,通过电脑技术制作成视频影像资料。如学生作品有《水垢的克星》《有趣的实验――瓶子赛跑》《探究衣服布料保温性的差异》《生活中的静电》等。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家长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4.举办科技节,搭建学生展示大舞台

我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邀请中科院院士、教授专家走进校园,为全体学生作科学报告、讲座。学校成立校级少年科学院,设立“学校 ― 年级 ― 班级”三级管理制度。组织科技爱好者,参观省市级科技馆;组织物理小达人,参加国内外的科技活动。利用当地资源组织孩子们做一些适合初中学生自行探索研究的物理课题、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社会调查及主题竞赛等活动,在科技节的闭幕式上,一展学生的各类活动成果,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扩大学生学习物理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启迪学生的思维,感受生活的美好!

五、课程研发的成果

第10篇

一、注重联系性

l.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美国化学学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布里斯罗指出:科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科学在为全人类提供衣食住行,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和改善健康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科学理论从发现到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大量高科技产品的涌现,特别是人类遗传基因密码的破译,科学中的化学起着关键作用。

一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分支越来越多,但是,科学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却是越来越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是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才能圆满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

如初中化学有一道常用的练习:如何鉴别蒸馏水和食盐水。特别方法除了化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试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等,从初中的知识层面来看,应该找出近十来种方法。

再看下面的实验题:广口瓶中盛有正在萌发的种子及一装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U形管的a、b两端液面有什么变化?这道题目,与NaOH的性质有关,同时也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气压变化等问题,打破了单一的学科界限。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摆脱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局限性,提高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2.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往往注重概念和定理的教学,并将科学描述成中立的、客观的和不受个人偏见影响的学问。事实上,科学脱离人类社会就可能被歪曲。也许就因此而使那些对人类和与自身有关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失去对科学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科学学习更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

质量守恒定律最初在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煅烧金属锡的实验发现的。然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德国化学家朗多耳特及英国化学家曼莱,又相继重复或改进了上述实验,用更精确的实验数据(相对误差小于千分之一),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1860年确立的原子——分子学说,也从物质结构的观点,支持了这一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化学实践的正确指导。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化学方程式,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为人们的判断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质量守恒定律也为我们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氧气制取和性质实验课。教师给每组同学m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粉末,要求制取尽可能多的氧气,并做氧气性质实验。每组同学基本上都收集到三瓶多四瓶不到的氧气。利用装满氧气的三个集气瓶,完成了三个氧气性质实验。这时,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能否利用本次实验的数据,来测出氧气的密度?课后思考方法和原理,下次再进实验室来解决学生。学生意犹未尽地下了课,实际上又进入了一种新的“愤悱”状态。求算气体的密度,必然要知道气体的质量和气体的体积。而实验中氧气质量的求算,就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把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下节课,当学生算出自己的“氧气密度”时,对照氧气的实际密度,又会进入新一轮思考。

二、注重实用性

初中科学新教材以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为主线,注重知识的综合性,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与旧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等方面有很大进展。我们不妨试试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下列问题。

用自来水直接注入金鱼缸,不久,金鱼的鱼体会发生溃疡;时间长了,金鱼还会死亡。但是,如果将自来水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金鱼缸,则不会发生上述情况。为什么?中国家庭一般都使用铁制的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铁锅有益健康,向全社会推广使用铁锅,为什么?家中热水瓶长期使用后,在瓶胆上会沉积水垢。用微热过的食醋倒入热水瓶,浸泡一段时间后,水垢便能除去。什么原理?到菜场买菜,怎样才能买到新鲜放心的肉食品呢?有一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方法-PH试纸法,只要将肉的渗出液滴到试纸上1秒钟,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若显橙色或淡绿色,说明是鲜肉;若是蓝紫色,则已变质,不能食用。什么道理?这些知识很实用,又联系了科学中的水、NaOH、酸、PH等内容,使科学知识在学生面前少了几分乏味感,多了几份生活的亲和力。

三、注重开放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开放,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主从关系,建立起互动的交流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打破一味闭门造车的老框框,做到既有课堂,又没有课堂。教学方法上,要让学生能体验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探讨中,相互诱导,相互激活思维。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充分沟通学科与世界的联系。网上与网下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其次,要设计开放式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放式教学问题既可以是实验题型,也可以是情景题型。这类问题开放不封闭,问题材料立意新颖,条件充分,问题的切口相对比较宽泛,给学生从多角度打准切人点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机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样性,能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从多个层面审视。选择最佳途径,获得正确结论。答案不是唯一的,有可能呈现不同条件下的不确定性。看下面例题: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1980年我国已制成了燃氢汽车,该车可乘12人,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行驶了40公里。

1.为了有效发展民用氢能源,可否利用电解水或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来作为氢气的来源?较经济的可供开发的制氢方法有哪些?

2.由于氢气具有______的物理性质和______的化学性质,制得的氢气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和______。

显然,解决这类这种内涵具有发展性、思维无约束性的教学问题,需要学生查阅一定资料,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开放式学习。

再次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教学评价模式,多层次、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设计开放式试题;答案尽量多元化,减少标准答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都给予肯定、鼓励,提高学生成功的概率。对学生参与课外科学兴趣活动,科学竞赛,撰写科学小论文等,也给予相应的评价,客观地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注重实践性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实验是实践性的最重要载体,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脚”的机会。例如:1.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扩大实践的空间和容量;3.把某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例如:量筒为什么不能用于配制溶液?可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将一定量的热溶液倒入量筒,冷却后,发现溶液的体积将有所变化,道理也出来了;4.加强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5.增强作业实践性,布置家庭小实验。如:用牵牛花或月季花的花瓣来试制酸碱指示剂。

学生通过实践,发现一些客观事物的规律,培养了思维的直觉性。在这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避免会遇到某些反常现象,出现与理论的某些差异,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受到心理受挫的考验。适时抓住这种挑战机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矫正负面的心理影响,以促进其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解决得好,挫折的经历将带给他们强烈的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感受。

五、注重创新性

近代科学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在创新理论指导下层出不穷的历史。以化学药物的合成比例来说,无论是已有百年历史,曾被美国宇航员带上月球的阿斯匹林,还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的许多药物,都是由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出来的。

创新能力理论认为,正常智力的人,智力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智力结构的不同。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进行开采和挖掘,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去训练和培养。在适当的教育下,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够得到发展和显现。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以科学基础知识、基本功能、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为承载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其人格。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创新习惯;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思维飞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能说想说,敢说敢想,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积极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求变中收获,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中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求变,这就是创新的开放性,很多科学知识教师可举例,而让学生去考虑其它,有些科学知识教师可做趣味演示实验,而让学生总结、归纳结论。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实践中要求变。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大胆尝试新的教法,渗透创新教学

传统的科学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受器,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听,一讲就是45分钟,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这样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谈不上什么创新教学,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到头来还是稀里糊涂,临考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抺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所以,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必须改进。

第一,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增长智慧的动力,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只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笔者给七年级新生讲第一章《科学入门》时,大胆创新,设计了有趣的十二个小实验,如:筷子提米、一张薄纸能挡住一杯水、镁在酒精灯中燃烧、水火箭等实验。这些类似小魔术的兴趣实验,大大激发了全班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自觉地去研究探索,去设计创新。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对掌握知识、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还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第四,拓宽视野,大胆走出课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鸿图。

二、运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共享资源进一步丰富,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性进展。比如:笔者在教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停留在嘴巴讲看课本插图等层面,而是巧妙运用共享资源,让学生观看一些保护自然和自然环境的录像作品,由于大多中学生对自然保护很感兴趣,大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设计出更方便、更可行的保护措施,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能力,又增强了保护大自然的能力。

三、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乐于创新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只有当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才敢于说心里话,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造力的积极性,哪怕是幼稚可笑的,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都值得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定会大大高涨,整个课堂气氛会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比如在教学体积测量时,作业本上有一题拓展提高题,爱迪生要求助手帮助他测量一只小灯泡的体积,笔者请同学们思考:你能设想哪些好的方法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登台展示自己的才能:有的说用钻洞灌水法测出小灯泡的体积,有的说用细针下压排水法测出小灯泡的体积,也有的说用铁块下沉排水法测出小灯泡的体积,也有的说用排沙法测出小灯泡的体积等。尽管有些学生在设计上不够完善,不够科学,但教师应抓住其某一点创新的火花给予表扬,激励学生乐于创新。

四、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科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广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思维活动、科学实践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如: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做科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如在讲授《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时,就让学生走出课堂,对植物扦插、嫁接搞实践活动,学生们对月季花的扦插、对桃树的嫁接有了直观的认识,还探究了有些难扦插的植物用“扦插+嫁接”的繁殖方法。

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导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活动,使他们在这片沃土中有大胆创新的空间。

五、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开展别具一格的趣味竞赛活动

学期初,教师可制定一系列的学生比赛计划,如:实验操作比赛、趣味小实验设计比赛、科学小魔术比赛、植物的嫁接比赛、配电板安装比赛,星空图制作比赛、科学探究比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科学晚会表演比赛等。在一次科学晚会上,学生的表演有歌颂祖国的诗歌朗诵,有保护保护自然的演讲,有趣味科学实验的小魔术、小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晚会把同学们带入五光十色的科学世界,在晚会上,大家听到了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声,看到了“空瓶生烟”、“清水变色”、“物体变色”等梦一般的魔术表演,这时的学生更活了、更动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写出治理保护河流措施方面的小论文,先在班级上交流,最后评出一等奖二人,二等奖三人,三等奖五人,并发奖品给予鼓励。

2.拓展创新活动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每年暑假,我们都定期组织科技夏令营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拓展,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面对面交流,可以现场讨论当时身边的科学现象。如:用饮水机时,就可以讨论:饮水机自动保温、制冷、制热问题,在观察被污染的河流时,可讨论:河流污染的原因和环保的措施,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现场科技小制作比赛,学生们制作的纸飞机、有线操纵飞机、遥控直升机等,在夏令营的最后一天进行航模比赛,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动手能力。通过每年的科技夏令营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创新的视野。通过多种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笔、动脑,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分析、操作的创新能力。

初中科学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开展创新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学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只要我们把握好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热情、创新习惯,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应用,而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现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和化工产品。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教科书中也充分体现了化学科学实用性强的特点,尤其新增设了家庭小实验,更是把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探索性、直观性的特点,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科学调查能力

调查过程也是科学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实际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如:讲到水时,可让学生亲自到自来水公司实地考察,了解我们饮用的水是采用什么试剂、经过怎样处理才得以净化的,同时还要了解自来水公司每天的供水量,要求学生测量每天自己家的用水量,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教师再有目的地讲解水在地球上的储量以及淡水资源短缺现状,得出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既获得了化合物--水的知识,又提高了其调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达能力

语言交流对人的一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去描述化学现象、反映化学事实,如,让学生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化学现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步骤,以及用化学方程式来准确地表示化学反应,或者让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化学讨论会、小论文答辩会、化学专题报告会等多种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能力,它己成为当前教育的几大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知识更新的加速,未来的文盲己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己是当前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是高科技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提出问题,多给学生提供讨论思考的机会。如让学生用现有的设备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过程;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解答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国外早在50年代就己提出,到80年代初日本己三次提出创新教育我国中科院院士王媛在80~90年代也己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己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v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灵活思维,鼓励学生相信 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向权威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组装仪器,如让学生制备兰色晴雨花来预报天气情况;或让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如在讲解水的净化原理后,让学生判断FeCb能否用作净水剂,并进一步通过实验加以确定;或者让学生模拟某些实验过程,如让学生模拟雷雨放电;或者把问题倒过来思考,如乙烯是从石油中提炼而得,反过来能否用目前白色污染严重的乙烯制品--塑料袋制取石油呢?目前国内己有厂家利用塑料袋生产汽油。总之,要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6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之一这一点国外很早就强调较高。鉴于目前我国实际,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苦精神差,安于现状。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团结协作、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学生在做实验时,当出现异常现象或数据误差较大而失败时,教师不应对学生横加训斥或敷衍了事,而应该教育学生不要因失败而难为情,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地向老师汇报实验情况,并认真分析产生异常现象和数据的原因,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7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越来越强,使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舒适,人类利用大量自然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课题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i识如在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须经处理后再排入空气;有毒废液不能随便排入下水道;用过的药品不能随便丢弃,通过这些实验要求使学生的环境意识逐渐形成同样,在实验中,通过节约试剂、废物利用、微型实验等可对学生进行资源意识的教育8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是美国科学教育的五个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决策能力,是现代高科技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研宄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水平。在社会活动中需要决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同样需要决策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敢于做出决定,让他们在决策正确中获得喜悦、提高信心;与他人合作时要考虑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决定,提高与他人的协作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儿,尤其是对自己做决定的事儿要敢于承担责任9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宄能力,己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造探宄活动的机会,通过探宄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探宄能力。如初中教学中通过将水电解,对生成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验分析,得到水的组成的结论,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宄能力;或者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将固定的实验条件变为可选择的实验条件等,运用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探宄活动,提高学生的探宄能力总之,通过化学教学,不仅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质。

第13篇

关键词:国家课程;化学校本课程;行动研究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26

一、为什么要开发化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之外的,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资源实际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情感和学习兴趣。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是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国家课程开发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一些局限性与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如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反映科技的进步成果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国家课程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起来,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学科专家,许多课程中存在着学校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相互脱节,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意图不能贯彻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空间, 它可以辅助国家课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全面发展。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校本课程可以在此次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人于06~10年开设了《中学化学兴趣实验》的校本课程,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的原则

设置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不同学校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统一的国家课程很难满足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开发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 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探索溶洞的奥秘”、“指纹检查和蔬菜中维生素C测定”等内容。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基础和发展性原则

中学化学教育的特点决定其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校本课程也应立足于此,认知水平上多以了解,常识性介绍层次为主,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应与国家教育课程相平衡,不能独立于国家课程计划之外,独立形成课程,注意知识加深的程度,必须考虑总体课程知识体系和进度。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探究燃烧现象、照明弹原理”、“如何灭火,自制泡沫灭火器,灭火实验” 等内容。

3.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与时俱进的原则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选择人类最新、最有价值的科学成果,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最近的课程资源,不断地将新科技、最近的生活信息等内容引入课程。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里运河水质监测与污染处理”等内容。

4.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兴趣性的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选材和教学手段上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开发,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玻璃雕刻―不用刀的雕刻”、“自制哈哈镜―化学镀”等内容。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策略

由于经验的不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借鉴“行动研究法”的方法,采用了“课程研究开发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循环提升”的课程开发流程与策略,通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中学化学兴趣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一本即将出版的校本教材。为使叙述更加明了,下面就以我们的具体实践为例来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策略。

1.首先教师们认真研究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统一思想,明确研究目标

我们认真研究了《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等相关书籍与资料,通过研究老师们认为应开发“中学化学兴趣实验”校本课程。因为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自感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与使用;学生们早就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充满了自主探究的渴望;还因为科学离不开实验,可以说,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所以,兴趣化学实验便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必然选择。

2.根据教学要求和课时进行课程的规划

良好的课程规划会使得教学事半功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如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如下的规划。

示例: 课程规 划

【课程目标】

充分利用、发挥实验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知识得到拓宽、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资源】

1.实验室的药品、仪器及活动场所。

2.教师本身的化学素养。

3.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较好的科学素养。

4.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

【课程开设原因】

1.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化学知识的了解与使用能提高生活质量。

2.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充满了自主探究的渴望。

3.科学离不开实验。

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综观自然科学的整个发展历史,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的佐证。不论这样的理论看起来是多么合理,在数学计算上又完美无缺,但是在得到实验验证之前,它仍不能成为科学的定论。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爱因斯坦说:“一个矛盾的实验结果就足以一种理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实验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自然科学的诺贝尔获奖情况统计,因为实验工作而得奖的项目和人数,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使我们看到了科学实验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意义。

科学理论的建立虽然常常源于实验规律的总结,但它却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理论的指引下,实验的探索往往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

4.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

生活中各种化学现象的原理及实验探究。主要实验内容如:照明弹原理;火蝴蝶;自制泡沫灭火器;酸碱性测定;助燃剂;防火布;自制银镜;糖尿病的检查;小魔术;玻璃雕刻;黑面包;探索溶洞的奥秘等。

【课程主要形式】

理论探究――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教师呈现探究主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相关知识――探讨具体实验的原理及操作――学生实验――实验总结和实验改进―― 个人相关实验探究及个人小论文。

课堂时间分配:60分钟/课时,介绍本课时主要流程―5分钟;理论探究相关知识―15分钟;提醒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实验―30分钟。

主要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理论探讨法;讲解法;讨论法;归纳法;研究性学习法。

【课程要求】

1.积极思考配合老师理论探究。

2.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注意听讲,否则实验不成功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3.自主探究实验要脑活、心细、动作规范。

4.认真完成实验记录并上交。

【成绩评价】

采用记录册,用来记载学生出勤、纪律、作业、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带材料等情况。并依据文章作品,实验产品,制作品等,及小组的集体表现情况。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实验探究中的主动性、合作性、规范性、安全性的表现情况及实验的完成情况;课堂的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实验探究情况。

3.在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教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同时设计相关的学生调查问卷找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以便于今后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校本教材示例如下:(由于相关内容篇幅较长,此处只展示部分内容)

课时四 如何灭火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火灾自救的方法。

2.了解灭火原理和常见的灭火方法。

3.了解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4.自制泡沫灭火器并进行灭火实验。

【活动重难点】

自制泡沫灭火器并进行灭火实验。

【活动用品】

演示:吸滤瓶,饮料瓶,试管(?准15×150)2支,橡皮塞,长导管,细棉线,铜丝,透明胶带,细长棒(如:一次性筷子)2根。

学生分组:自带:饮料瓶(瓶口大小适中),细棉线,透明胶带,细长棒(2根),小刀。

实验室准备:试管(?准15×150)2支,橡皮塞,长导管,铜丝,浓盐酸,碳酸氢钠浓溶液,洗涤剂(或肥皂粉)。

【活动内容】

1. 火灾自救

……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1)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全面能力得到了发展,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学业水平,而且由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当年的中考,相关学生都获得了满意的成绩。学校也大力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了人员与物质的保证。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研究课程制度、理论、开发方法,还要研究探究型课堂的教学方法,锤炼教师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以现代科学教育思想为指导,夯实化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知识视野,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教“活”起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也“活”起来,做到了教学相长。

五、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感想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由于教师的能力所限,开发的内容往往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选编的内容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有何作用不甚了解,很多情况下都是凭着以往的经验研究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仔细揣摩新教材编写的意图与呈现方式,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

第14篇

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不太现实的。

另外,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的出现,使教学手段有了新的变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大大优化了科学课堂教学,它对文本(Text)、图形(Graph)、静止图像(Still 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交互环境。网络技术由于它资源共享,信息全面、量大、实时、快速从而全面补充了科学教学资源的不足,尤其是与科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和现代科技方面的教学素材。网络化学习环境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为学生提供的大量、便捷的资料,犹如一巨形图书馆,学生可以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加工(排序、重组、变换、存储);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它学生直接通讯(咨询、辅导、讨论、交流),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公布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寻找知音、倾听建议,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最终的作品或成果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或其它学生实现信息共享,激发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可以说,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的信息化、信息的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变革。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载体。最初的研究性学习获取信息的渠道是访问信息情报中心、访问专家学者以及调查研究,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运用,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的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来源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快捷了。

从教与学双方来看,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特别是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条件下,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分离,使得网络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更加突出。

第一,网络的对话时间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面对网络,他可以查询资料也可以对话。选择对话是他所需的,是内驱力驱使他通过对话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网络中的人物是平等的,因为在虚拟的环境里,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在对话的激励与碰撞中,学生容易释放出真实的想法,潜力得到激发。

第三,真实生活中,我们或因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不得不带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各种角色以得到接纳与认可。这样的角色扮演固然能让人“和谐地适应”社会生活,也容易使我们从掩饰自己开始渐渐地失去自我。虚拟的网络世界,容易消除交流沟通中由于过失行为导致的人际关系损害危险,我们容易摘除“假面”,展现真实自我。

第四,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一些研究性学习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得,大大节省了研究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为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对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初探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各种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友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情境、协作、问答、网上阅读、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库。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电脑媒体则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助学习、讨论、问答、阅读、交流和写作的媒介,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上网的目的,不只是欣赏,更重要的是获得信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而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字信息的迅猛增长。在“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面前,在日益发展的网络社会,自觉学习和处理信息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培养网上研究性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丰富知识适应未来社会的迫切需要。同时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物理、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自学能力是四种能力的核心,包括能自觉看书,上网浏览、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用工具书去获取知识等的能力。在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中获取资料、信息和知识,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意识,学习多方面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基于多媒体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1.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促进和指导作用。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通过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及协助学习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学方法

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教学内容及所选择的教学法,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应有不同的设计。

五、基于网络的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网络化的学习环境,犹如一个巨型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资料,学生可以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排序、重组、变换、存储);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他学生直接在网上交流(咨询、辅导、讨论、交流),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公布自己的观点或研究学习思路,寻找知音、倾听建议,不断增强学习兴趣;最终的研究成果或学习报告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及同学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八年级的研究课题《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影响》,就是基于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例。在引导同学们围绕“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影响”这个主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主性及探究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险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综合运用知识探究实践的效率特别高。

在《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影响》的研究主题下,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的分题目是:

(1)假如我们几位同学是区林水局的总工程师,面对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我们将怎样规划我区的绿化体系?

(2)如果我们几位同学是交通警察,面对尾气污染的困扰,我们可能受到何种伤害?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尽量减少这些伤害?

(3)假设我们几位同学是校长,学校操场的位置正好在交通繁忙的公路边。近来,很多学生抱怨说,在做操时候,操场总是烟尖滚滚,外面公路的汽车废气呛人呛得历害。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假如我们几位同学是校园环保站成员,我们怎样利用植物进行校园空气的污染检测?

2.“合作小组的建立”强调全程探究、全员参与

由研究课题相近、兴趣相仿的同学自愿组成合作小组,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老师视情况进行协调、帮助。如帮助个别因某种原因未能落实到组的同学加入到合适的课题小组。每位同学在课题合作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的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潜能的“富矿”得到开发,提高了探究实践的能力。

3.“课题实施”的过程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影响》课题实施的大致过程如下:

(1)对320国道的各种汽车尾气的分类、取样――汽车尾气的污染规律统计。

(2)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汽车尾气对生物的危害;汽车尾气与酸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我市采取的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成果;如何通过生物手段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等)――与汽车尾气污染有关的网络调查数据。

(3)问卷调查。公众(家庭、学生)对尾气污染的态度,专家访谈,部分责任部门的态度调查。

(4)网络论坛发表小组或个人意见。对我区降低汽车尾气污染方法的评价――提出适合本地区的降低尾气污染的可行性措施。

(5)向区环保局提出具体措施(呈交建议书)。

(6)调查成果展示(多媒体报告及小论文校内展览、网上;研究成果汇报展示班会;小论文答辩等)。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给学生设定起点,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以及一些必要的帮助因素(如Internet网址和文献检索方法)后,就让学生上路,老师只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参与者。

4.报告的撰写、研究成果的展示、答辩或宣传

报告的撰写有:

(1)制作工具,用PowerPoint制作报告。

(2)有关概念介绍(汽车尾气、硫氧化物、PH值、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颗粒污染物、大气污染指数等)。

(3)污染源分类分析结果。

(4)汽车尾气的成分及危害。对人类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研究题目侧重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5)说明汽车尾气与酸雨形成的关系、酸雨的破坏力及酸雨对动植物的危害(研究题目与酸雨不相关的小组此项可略去)。

(6)写出适合本地区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的可行性措施的建议书问,注明引用资料的文献及网址。

研究成果的展示:将各小组的成果报告在学校宣传窗展出;在街道宣传窗展出;在校园网上;在ENO网上(ENO的全称是 Environment Online,是一个为环境问题而设的全球性网上学校,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的70所学校加入了ENO组织。)随着研究成果的网上,成功感也会在同学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答辩或宣传:学期末,我校八年级部分班级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学生研究成果汇报展示班会,课题组长们一个个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一一展示他们拍摄的照片资料;制作的成果报告。

六、多媒体网络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学习资源方面

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Internet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但学习资源不能局限于Internet,还应该使用各种传统的学习资源,特别应该利用好图书。如果本校图书馆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则应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另外,以前学生的研究成果也是现在学生的重要的学习资源,而现在学生的研究也将为以后的同学提供参考,整个资源库是由社会、师生所共建的。

2.关于指导教师

不能够局限于同一学科教师,而应该是多学科教师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如《进行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的合作方式》这个课题,科学教师为主来进行指导,而论文的撰写,又需要语文教师的协作指导。我们应该寻求多学科教师的合作教学。

3.对于选题的指导

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对学生所选的题目,我们应该进行鼓励,不能因其“幼稚”而给予否定。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避开那些成人化、功利化的题目,对《长寿能够遗传吗?》《怎样复制恐龙》这类兴趣性为主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加以鼓励。

4.关于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从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5.关于网络

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但不能过分依赖网络。研究性学习对网络的技术要求日益增加,网络资源共享、及时评价反馈、信息交流展示等功能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要求日趋明显。然而,尽管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它决不能替代现实情境中的学习。网络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自然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并非所有的研究性学习都可以借助网络实施,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还需要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培养。

七、结束语

20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教师队伍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而研究性学习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天文、地理、工业化学、自然、网络、电子商务……这对我们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在研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运用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容量不断扩充,课外知识面不断扩大,运用电脑网络的能力逐渐增强;学生能很好地发挥想象及创造能力,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和谐的融洽状态;人机互动灵活多样,学生之间合作加强,凝聚力提高。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的网络社会,教师应努力积极地创造真实的多媒体网络环境,运用新的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及使用电脑操作的能力,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实际,自由地整合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素质教育观。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但目前,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才刚起步,应该如何为这种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把握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如何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相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我们将迎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15篇

屈指算来笔者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已20多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曾几次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表明只是了解了一些物理概论,掌握了几个公式,会解几个题目,仅此而已。世纪更迭,我们已经走进了21世纪,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的增长很快,信息的传递迅速,知识的换代周期缩短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动手能力、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是人们赖以生存、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基本要求。我们经历了这个时代,触摸到了社会迅猛发展的脉搏,创新精神已经是社会进步中人的价值的重要表现,这个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物理教学的方向在哪里?

过去长期延用的“应试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与学生的发展不相适应,更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教育“创新”这个主题。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产生两大矛盾:一是课堂的教学内容和人生命的有限性与知识量扩充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二是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更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新课标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创新”已成为本世纪培养人才的最强音,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谁解决好这个课题,谁就是明天的强者。能否创新和创新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生死攸关的大事。基础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工程,责无旁贷地要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过去基础教育的功能、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等。

笔者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谈谈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渠道和内容。

二、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的渠道和途径

科学素养的培养渠道和途径是多方位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课堂是物理教学实施科学素养培养的主阵地

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我们应该拓展课堂教学的功能。以往的教学功能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只强调“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学生学会,知识的传授形式单一,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在今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期,应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就其物理本身的知识演变和特点,最能体现科学素养的培养功能,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进行科学素养教学的渗透,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培养,这是时代赋予物理教师的新的使命。

2.依据教材内容,贯穿科学素养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开展,近几年物理教材从形式和内容都作了全方位的系统开发。通过我们近几年所使用的新编中学物理教材来看,教材在编写方面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教材的编写不仅考虑物理学科体现的严密性、完整性,而且还融入了更多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科学素养教育等内容。教学中我们要收集和挖掘教材中科学素养培养的素材,通过精心编选将其内容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3.课堂教学要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只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加以落实。然而在传统观念引导下,在旧的教育制度制约下,物理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系统讲授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教师惟恐讲得不够清楚,讲得不够仔细,讲得不够全面,一味突出教师的“讲”,“满堂灌”现象也就不足为奇。物理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科学探究,创新思想,主动学习几乎都被扼杀了,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

跨入21世纪,对于中学教育,要使得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更要有开拓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所以,教师不仅要扮演好知识传播的角色,还要承担科学素养培养的任务。因而要克服局限性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避免形成“知识的强者,能力的弱者”的人才现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基于这种认识,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一要备知识,二要备与其相关的科学素养的内容,提升学生物理方面的科学素养。当然,科学素养的渗透培养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要写进教案里,落实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为载体,自然地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懂得,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无论其内容、方法和结构,还是物理现象的揭示、重要规律的发现和定律的建立,都是人类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

4.充分利用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课外活动是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获取信息,通过教师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给学生展示个人才华,发展自己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物理知识的传授,物理特长的发挥,特别是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现代化社会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要大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开展一些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以及撰写小论文等。高度重视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培养的功能。

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一种学校教材。对于物理学科的校本教材,不应拘泥于教课书的基本要求,更不应该是教课书的简单复印本。而应根据教科书的内涵,提升课本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着眼,着重介绍物理学习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物理概念建立的背景和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介绍物理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介绍他们探索物理学奥秘的献身精神。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而且使他们学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与优秀品质。所以,我们要将校本教材作为一条引线,贯穿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5.开设专题讲座

对学生开设一些讲座,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形式。讲座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配合教学进度,选择好专题讲座时机。专题讲座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人格品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端正科学态度,树立明确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思维方式。

三、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的内容

前面已经论述,物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在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行为,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达此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的教育

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有着独特的作用。

⑴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崇尚科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按科学办事的态度

结合物理知识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经过无数次实验探究,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要求学生无论分组实验还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在观察实验时,必须事实求是,认真仔细地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现象和每一个结论。强调任何模型、假说、猜想都必须经受事实的检验。尤其在物理实验中,更要培养学生严格规范操作,认真专心实验,不弄虚作假,事实求是的态度。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在实验探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法拉第历经10年,反复实验,潜心思索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开普勒在他人天文观察的基础上,自己又进行了长期观察,做了大量的记录,翔实地分析研究,最终发现了开普勒天体三大定律。

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创新精神

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创新必须要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思考才能创新。只有对问题的深刻思考,进行研究比较,才有可能发现新问题,也许这就是事物创新的萌芽。思考好比寻找珍贵药材,只有到深山峻岭之中,攀高探险,到达无人所至的地方,身边才有可能找到珍宝,才能感到所有的东西应有尽有。而现在的中学生恰恰缺少认真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只对问题的表层泛泛而想,甚至对已学过的知识或者一些物理现象,观察之后不再认真思考。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要杜绝教师“满堂灌”的做法,要还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多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的情景进行释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现行的物理教材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基本素材。

2.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物理教材有着丰富的体现科学素养教育的素材。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也是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应该说,中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生平和献身科学的故事。如: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等为追求科学事业,为了人类的进步献身的事例。同样,我国的严济慈,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科学家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动人事迹,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的生命的价值,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端正人生态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融于祖国的命运之中,树立献身祖国建设的伟大人生观。同时也结合一些事例,如:法国科学家帕斯卡,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前半生成绩卓著,但由于世界观的影响,后半生无所作为。告诫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的客观正确判断,制约着一个人对世界观的正确思维,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作为。

3.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教育

在我们的教学中,根据物理知识的构建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也应该纳入物理教学的范畴。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和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教学中,必须坚持从客观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出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原则,去研究组成不同物质的内在规律;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使得学生认识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例如:宏观的天体运动、一般的机械运动、微观的分子运动、电子绕核运动等。在教学中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是在运动的形式中变化的,事物的规律都是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认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树立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观点。教育学生,只要不懈地努力探索,规律总可以被人类所认识,从而利用掌握的规律,去改造世界,建设我们的家园。

4.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与培养

“教”是为了“不教”,怎样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高目标。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是向学生奉献真理,其结果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的学生只能再现知识,继承知识,而不能发现知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教学中要彻底改变教师是解题的机器,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例如: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训练,尤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应摆在我们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现行教材也注重了这方面的体现。如:高中教材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先从历史回顾,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与运动的观点,到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精妙的实验,再到后来牛顿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验,经过抽象思维,分析推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揭示了自然规律,提出了第一运动定律。初中教材在讲原子结构时,介绍了猜想、假说、模型等研究方法,在讲电流、电压、内能等基本概念时,介绍了类比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还不时介绍了一些如等效处理、隔离分析、整体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一些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深刻熏陶和感染,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5.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

现在有些学生厌学思想严重,优越的生活环境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怕吃苦,缺少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遇到挫折立刻消沉。笔者长期在一线从事物理教学,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二是学习的持续性弱,三是方法不当。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学习活动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物理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才在于勤奋”正是说明了这一道理。因此,重视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如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动力,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行动起着导向、控制和调节作用,它将决定着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同时,教学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物理学史的教育,因为物理学的发展史极其生动有趣,有许多动人的事例,科学家们对问题研究的成功与失败,喜悦和挫折,顺境和逆境,特别是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展现物理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研究分析、实验验证、推理判断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方法论的观点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物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较系统的物理知识,更应在教学之中,不断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科学的行为、品格,真正成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