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贸系统论文范文

商贸系统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贸系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商贸系统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贾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贫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贾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即是说纪实性翻译还是工具性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现的内容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是考虑的焦点。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员认识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Nord,1997)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贸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贸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贸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2、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译员培训中有关功能方法论的着作。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他们认为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因而,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 )。Vermeer认为目的法则是: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服务于该目的。译文的接收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译、日译、讲话和写作必须让你的文本在使用场合能对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从属法则,这些法则来自翻译要求,它是由发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译者本人)给定的。翻译要求规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至于原文,他们认为只是一种信息源,因为任何翻译都是面对意向受众,功能策略便可以解决翻译问题。

    该理论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它反映出了翻译的三个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文本按功能主要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贸文件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达商贸交际信息。因此,功能翻译理论适合于商贸翻译的实践,避免翻译的盲目性,对于商贸翻译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功能翻译理论与商贸翻译教材建设

    论文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商贾翻译;商贸翻译标准;商务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贾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贫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贾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较实用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即是说纪实性翻译还是工具性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现的内容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是考虑的焦点。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员认识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Nord,1997)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商贸翻译教学的三个方面:商贸翻译教材的建设、商贸翻译的多元标准以及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2、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译员培训中有关功能方法论的着作。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他们认为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因而,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 )。Vermeer认为目的法则是: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服务于该目的。译文的接收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译、日译、讲话和写作必须让你的文本在使用场合能对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从属法则,这些法则来自翻译要求,它是由发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译者本人)给定的。翻译要求规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至于原文,他们认为只是一种信息源,因为任何翻译都是面对意向受众,功能策略便可以解决翻译问题。

    该理论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它反映出了翻译的三个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译理论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文本按功能主要分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贸文件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达商贸交际信息。因此,功能翻译理论适合于商贸翻译的实践,避免翻译的盲目性,对于商贸翻译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功能翻译理论与商贸翻译教材建设

第2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结构

人才是黑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创造了更大的人才需求,两者已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给黑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给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黑龙江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4个中心的建设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10年国际商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现状

本项研究是根据企业不同类型(国有、三资、民营),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典型单位进行调研,其中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界定如下:

(l)人世以及与国际经济融合将衍生大量新行业和新职位,国际商务人才所包含的专业范围应趋向扩大。除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还应包括外语、法律类人才以及会计、营销、管理等商科类人才。由于国际商务和现代物流等行业将出现强势的人才需求,其人才市场急需的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经济法、涉外公共关系、世贸事务、金融保险、仓储等人才都属于国际商务人才范围之内。(2)本研究中的“国际商务人才”指涉及国际商务业务的国有、三资及民营商贸类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职称以上者。统计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

1.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年龄结构现状首先对国有、三资及民营商贸企业的国际商务人才进行年龄结构的统计比较。表内数据显示,国有商贸企业45岁以上人才约占人才总数的1/3,且近10年内递增现象明显,因此国际商务人才年龄老化现象将会遂年显露。另根据企业调研结果表明,国有商贸企业人才流动较稳定,自1990年起年离职率均低于6%,人才自然流失率(退休)2010年为1.5%、2011年2.4%、2012年为11%。相比之下,三资及民营商贸企业国际商务人才年龄结构明显呈年轻化,近年来25一35岁年龄段人才比例稳定在60%左右。三资及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逐年稳步攀升,而45岁以上年龄区出现明显断层。根据东浩集团黑龙江对外服务公司市场部统计表明,三资及民营企业中45岁以上人才大多为顾间职务,这类人才年自然流失(退休)人数在30人左右,相对5万左右的人才总数而言,年自然流失率可忽略不计。

2.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学历、职称结构现状从学历层次上分析,本、专科人才历年来均占人才总数80%左右。国有商贸企业近年对引进具有高学历的决策型人才和录用大专学历的一般操作性专业人才的录用人数有所上升,该数据表明博士、研究生和专科人才比例有逐年上升迹象,本科学历人才比例有所下降。

二、 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预测

在预测方法的选择上,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预测遵循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规律,采用回归预测模型的方法。为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我们将整个预测分为3个未来时点2015年、2020年和2025年,前一阶段的预测结果基本能准确反映“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后10年的预测结果仅反映人才变动的大体趋势,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具体数据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我市经济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精确化。

1.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市场经济是充满竞争的经济,是各行各业在竞争中交叉发展的经济。系统论认为,每个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可能单独地发展。因此,需要弄清人才系统与其他系统在动态发展变化中真实的内在关系是什么,这个内在关系探讨得越深人、越透彻,建立的数学模型就越合理、越科学,人才需求预测的结果也就越接近实际。

2.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总量预测。21世纪初,是黑龙江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新时期,也是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总量的预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黑龙江未来发展建设和规划的需要。

三、 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预测的评价

建立的预测模型,国际商务人才总量与GDP、人均GDP、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因素都呈现为函数关系,预测总量的准确程度完全取决于GDP、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因素及其速率的可靠程度,预测模型本身的计算误差不是很大。为检验此预测发展的准确度,可以用预测和实际对照比较法以及各因素内在关系检验法进行。

(l)预测和实际对照比较法。使用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推算出2015年末国际商务人才拥有总量为31969人。2015年末实际拥有的国际商务人才总量为30596人。只见误差为1373人,整体平均误差为1328人,说明预测的准确性。(2)各因素内在关系检验法。国际商务人才预测后确定的目标年的需求总量,必须与GDP、进出口总额和人均GDP呈现协调发展,并稳定增长的态势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否则是不成功的。本文预测表中,各个时期的各项指标都呈现出逐年持续增长的协调关系,没有出现忽上忽下的不正常现象。经检验,这种国际商务人才的预测结果是科学的、合理的。需要说明的是,在预测中我们没有考虑人才的自然流失(即主要是指到龄退职退休人才数量)。根据企业的重点调研结果,我们了解到三资和民营单位中,由于国际商务人才整体皇年轻化趋势,近年来人才的自然流失率相当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国有企业人才自然流失率比例相对也较小。但考虑到我们的预测是中长期预测,由国有商贸公司人才年龄结构可见,约so%的国际商务人才在15年后将面临自然流失的状况,外资企业中这一比例约3.5%左右,所以在人才供给中需要考虑对这部分人才的补充。另外,在国际商务领域,企业面临更多的是对国际商务标准、环境、流程不甚了解,缺乏专业领域人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国际沟通能力和沟通效率。人才市场上,我们现有的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有的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摸索,企业的要求和个人的方向迫切需要统一到一个焦点上,用人双方有的放矢实现各自的目标。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更多的企业将拥有直接进出口的自,未来几年国际商务人才短缺现象将逐步显露。并且,全球许多公司和国家,面对国际商务领域的不断变化,都致力于改进他们的运作系统,提升国际商务通道的效率,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将面临更大的缺口。

参考文献:

[1]彭薇.浅析农垦企业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2.07 .

[2]郝金岩; 王洪敏.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调查与思考[J].财会通讯.2012.01

第3篇

一、西方物流理论的新拓展

近10多年来,西方物流理论发展很快,并不断地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创性地提出和研究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如精益物流、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把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经济理念带到了物流理论的研究领域。

1、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

这个新型概念来自于“精益理念”在物流理论的分析与应用,而“精益理念”则出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和丹尼尔1990年所著的《改变世界的机器》和后来著的《精益思考》的研究成果。它的核心思想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消除物流中非增值消耗,开发出新的产品,进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国内学者田宇和朱道立在介绍这个理论思想时认为,“精益物流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2、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

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环境共生型的物流就是要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的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1994年,著名的物流专家詹姆斯・考帕(James Coper)教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库存策略和运输工具选择以及JIT(适时制)战略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3、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

相对于“正向物流”的“逆向物流”最早是由詹姆士・R・斯托克(James R.Stock)提出的。他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此后,逆向物流研究在欧美国家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人士的相当重视,有影响的学者包括罗杰斯(Rogers)、蒂贝・兰勃格(Tibben Lem-bke)、瑞劳格(Revlog)、斯托克(Stock)、考皮克(Kopicki)等,但是,研究成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斯托克(Stock)撰写的《逆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这两部著作针对产品缺损、过期、发货差错、以旧换新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反向流动过程,比较系统地探讨了逆向物流的理论问题。

二、中国物流理论研究的进展与突破

20世纪90年代未,我国物流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系统和供应链集成研究

应用系统思想和分析研究物流问题并非始于今日,但把物流作为一个理论学科,置于系统论框架中的系统来研究,使读者通过物流要素、结构分析,了解物流的作用和功能,理解物流是一个产业的提法和把“要素集成化”作为物流系统论的重点原理的论述,则是《物流系统论》的贡献。后来,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通过建立“区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 把这种系统放在了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如有的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在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结合点上,从企业的产业链静态层面和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等动态层面,分析集成供应链的形成;有的学者把企业内外部物流集成化作为我国当今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了物流管理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和职能的集成化。还有的学者根据供应链所涉及的研发、资源、制造、物流、信息和决策6个柔性子系统关系,研究建立了供应链柔性系统集成模型。《物流一体化理论与方法研究―物流业务流程重组》(胡双增,2001)一文,通过对我国物流案例的实证性分析,揭示了物流一体化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的二重性的本质,指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是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信息系统,丰富了物流一体化重组理论。当供应链还在物流纵向一体化的理念融入和深化时,20世纪末互联网的发生,使大量的研究视角开始注意到电子商务在物流和供应链中的惊人作用,因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或者战略联盟,“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宋华,2003),并把一体化物流链的研究推向了战略采购、分销、品类管理和库存管理等内容。企业面对一体化的选择,可以实施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法,以突出核心业务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取得竞争优势。所以说,从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研究是一次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飞跃,这是因为“全球制造链及由此产生的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马士华,2000)。这样,从供应链流程形式而言,“一体化物流或物流一体化包括三种形式:垂直一体化物流、水平一体化物流和物流网络” 。不仅如此,为了推进供应链管理的边界研究,有学者提出实现“产品和服务与顾客的需求实现无缝连接,从而提高企业的柔性以及顾客价值”。

2、物流战略研究

对物流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角度:一是从货主物流需求的角度,研究即时物流战略、协同或一体化物流战略和高度化物流战略,二是从竞争优势的角度进行战略选择,探讨物流战略包括的内容对竞争战略的影响及物流战略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有的认为,战略选择可以直接导致其模式的差别,所以,物流战略往往决定了物流模式的选择。有的专门针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精益物流、价值链联盟、虚拟化战略三种可供选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还有的深入研究了第三方物流战略的形成动机,认为它是“核心能力和资源外取理论的一种衍生形式”。三是从理论应用的角度,从物流与商贸流通的关系入手,研究区域性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物流跨越式、社会化、一体化、集成化和专业化发展战略及其规划和选择。有学者进一步提出,通过培育中国物流企业的核心能力,用品牌战略构建中国物流业的竞争战略。

3、物流组织研究

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也改变了产业间的关系和结构,产生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组织。《物流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在论证物流联盟是节约交易费用制度安排的结果上,提出物流联盟也是为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的观点,揭示了物流联盟的形成机理。而《现代物流业形成发展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一文则认为,“物流联盟是交易双方在物流领域的战略合作中主动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市场交易,因而,物流联盟在交易费用方面的针对性和效果超出一般的‘双边规制’”,所以,交易协调的“三方规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就是第三方物流,同时,联盟企业双方在相互合作、组织协调交易的同时,仍可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物流联盟是一个利用组织和市场的有效交易组织,但它是不是一个克服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的制度安排,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于物流联盟组织的效率,互联网的出现给改变经济运转方式和组织改变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平台。有研究指出,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组建中间组织性的企业联盟―――虚拟物流企业联盟,是符合中国的物流产业现状的,它可以使已有的任务导向性企业和资源导向性企业网络组织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经济生活的风暴把物流组织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地。一时间,以“电子商务与物流”为主题的研究成为热点:有的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核心能力伙伴之间采用风险合同,核心能力伙伴与伙伴物流组织之间采用动态合同的双层虚拟物流组织契约网络体系,并针对虚拟物流组织的暂时性、动态性、多利益团体性等特点,对契约的主要内容做了分析研究。

4、新的物流理论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绿色物流、精益物流和逆向物流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在绿色物流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从政府规制和企业行为的关系,提出建立共生型绿色物流体系;从绿色物流的内涵分析,认为它不仅是一种环保,也会创造价值,是一种商机;从物流与环境之间的双向制约机制和生态环境对物流的反向制约机制分析,认为“绿色物流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提出绿色物流管理的战略价值;从管理和规制的角度,建议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认证,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在精益物流研究方面,有研究者提出用精益思想重新审视物流本身的系统性 ,有必要重新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精益化改造;在精益物流的实施上,从全流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高效配送、一体化物流方式和逆向物流管理的综合思路出发,提出精益物流成本管理思路,采用现代新的技术方法和快速响应策略;还有的用波特的竞争理论和技术方法作为精益物流实施的工具,研究出“四种技巧”,根据物流环节存在的问题,判断和改造物流系统。在逆向物流研究中,更多的是在物流服务和制造过程的产品质量方面,有的从战略上分析逆向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比较分析企业自营逆向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逆向物流服务的优劣。也有的从利益驱动、企业责任驱动和法律驱动的角度分析,认为逆向供应链增值价值的实现问题是企业价值实现和最大化的一种新策略。

三、物流理论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从物流理论的引进,到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内专家学者和实业界的探索者们对物流理论做出了许多的付出和努力,使物流研究在系统体系、竞争战略、成本分析、供应链及其管理、物流组织、物流形成机理、新物流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建树,同时,也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1、物流理论涵盖的内容体系的科学边界

从欧美物流大量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物流认识的深入和拓展是基于企业角度的供应链研究,这很容易产生西方供应链理论与物流理论彼此相同的误解。而国内学术界在这一点上,也未能有一个清楚的论述。有时候内容上出现交叉,有时候概念上又在混用。产生这种情况,也许是客观上二者就密不可分,因为它们本身就建立在价值链上,但是,它们又是不同的。一方面,对物流的理解引起争议至今,可以说,现在的研究成果还没有找到物流理论的真正内核,物流是供应链的部分,还是供应链是物流的部分,还是别的什么?另一方面,供应链注重企业之间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使其资源效益达到最佳,而物流则是注重物资流通规律和制度效果,使其内外部资源实现最大的合理性。为此,概念体系的边界需要理论进一步的阐述,进而框定物流理论涵盖的范围。

2、基于流程管理的物流战略

对于物流战略的研究,不仅仅是套用已有的战略理论,也不是用新概念加战略来进行战略研究,更不是对未来物流做简单的安排。比如精益物流,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应去追求的一种物流思想,而不是企业的战略内容,更无法将它与一种组织形式并列。目前,国外已经有对战略要素和匹配方面的探索,国内学术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就战略适应条件和资源条件,深入研究战略的异质性模型和匹配理论的依据与方法。而对于战略匹配的出发点在流程管理的基本理念上,西方学者所流行的观点是:流程创造顾客价值。这一观点是不是流程管理整合资源的唯一呢?如果是或不是,竞争和成本的约束又与流程是什么一种关系?第二,从物流领域的扩展空间来讲,几乎包括了所有企业的供应链,这就决定了物流战略的个性倾向和不同层次,同时也就决定了追求战略的企业对社会资源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三,由于供应链已经是跨职能的链状形式,外部表现是一种客户关系,内部表现的是一种交易利益关系,所以,这种资源整合的社会化与利益的个体化,使战略性质发生的冲突是值得下一步深入研究的。

3、物流组织变革的作用和结果

物流引起组织的变革不仅影响到了企业内部,也影响到了企业外部,如专门从事物流的公司或联盟组织。目前的研究都已经涉及到了这一问题。而未来供应链的竞争使组织模式的确定,是资源导向、产品导向、利益导向、业务导向,抑或是供应链导向,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它们对市场和流通格局的影响又是怎样的?显然这些都是有趣的理论研究。假设某一种导向成为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那么组织的形式是否就是今天已经出现的联盟、虚拟联盟和合同契约组织中的模式,它们不取决于产权,而取决于任务制度或机制,它们能否成为企业组织家族中的一员,有待于接受稳定性的理论证伪和实践验证。就传统理论和实践来分析,有没有一个稳定性的组织,取决于组织的职能或组织功能是不是具有独立性和产权制度。传统理论已远远满足不了研究的需要。因为,从企业组织制度上看,由依附于生产的组织,到独立于生产的组织,再上升到企业之上的价值链组织,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组织的一次重大变革带给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此外,关于联盟组织作用的问题,研究认为,物流联盟是一个利用组织和市场的有效交易组织,是一个克服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的制度安排。这个结论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失灵”是由“放任”和“完全自由”导致的,物流组织的制度安排是否能够加强对市场的干预,还需要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的证明。

4、深入“物流产业”的研究

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中的产业提法,早已成为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的需要。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深入地研究这个新型产业的体系、内容、产业关系和产业发展规律以及它的市场行为,突破物流产业的研究瓶颈,还需要对产业的边界和产业界定的标准进行分析研究。

5、物流统计口径的统一和评价研究

西方物流理论也在进一步地研究物流的统计问题。这是物流及其他产业研究和企业间供应链研究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很难在数量分析上验证理论假设和结果。为了加快这一研究,可以参考欧美和日本已经使用的统计体系,今后也便于比较研究。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对物流评价研究成果不多,即使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在研究物流绩效决定的基础上,增强物流统计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①田宇、朱道立:《精益物流》,《物流技术》1999年第6期。

②向盛斌:《基于环境的物流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4月。

③曹锋杰:载自网站www.e-works.net.cn专稿,2003年7月11日。

④桂寿平:《物流学基础理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⑤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⑥绎明宇、张铎:《一体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6期。

⑦宋华:《现代企业物流战略的创新与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

⑧张光明、赵锡斌:《基于物流的竞争优势战略选择》,《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12期。

⑨黄福华:《推进区域性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物流战略,《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3期。

⑩田宇、朱道立:《物流联盟形成机理研究》,《物流技术》2000年第2期。

{11}周启蕾:《现代物流业形成发展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10月。

{12}杨俊武、张中强:《共生型绿色物流体系构建探讨》,《技术经济》2002年第11期。

{13}亚太博宇:《绿色物流不仅是环保理念,也是商机》,《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年第5期。

{14}王长琼:《物流与环境之间的双向制约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年第1期;《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3期。

{15}章寿荣:《循环型物流业发展对策思考,《江苏商论》2003年第11期。

{16}邬跃:《论精益物流系统》,《中国流通经济》2001年第5期。

{17}杨波:《精益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8}官绪明、魏景斌:《打造精益物流》,《中国储运》2004年第2期。

{19}付丽茹、解进强:《逆向物流的战略地位及运作方式的选择》,《经济前沿》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