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岩土工程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我校对毕业设计质量十分重视,但近年来出现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在对有关院校毕业设计指导经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就业与考研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面临着找工作、考公务员、研究生复试等诸多问题。所以说学生本身主观上非常想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力求呈现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但现实情况迫使学生不得不压缩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2.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下降。

3.毕业设计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脱离实际,通常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对工程条件进行不恰当的简化。这样即便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 但设计方法单一,考虑实际问题不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毕业设计成果缺乏展示平台,没有进行社会转化的机会,更产生不了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提高岩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学院作为毕业设计质量(论文)监管的二级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统一管理。资环学院按照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认真制定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将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主要监管的过程包括:⑴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选题监督;⑵学生开题、实习调研落实情况检查;⑶平时学生、指导教师出勤情况检查;⑷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⑸学生进行预答辩情况检查;⑹答辩、成绩评定;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导效果总结。在建立健全了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基础上,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个过程都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直接接触实际工程,边实践,边学习,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方法,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所以说,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真实社会活动中,为其提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社会转化,能够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热情,从而能够主动学习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差距,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指导教师的培养等都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今后需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不断进行实践、总结,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更多的方法、措施。 (王忠福,1976―,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章广成.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1):163-164

第2篇

摘要:岩土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是岩土本科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提高这一环节的质量,本文从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我校对毕业设计质量十分重视,但近年来出现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在对有关院校毕业设计指导经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就业与考研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面临着找工作、考公务员、研究生复试等诸多问题。所以说学生本身主观上非常想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力求呈现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但现实情况迫使学生不得不压缩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2.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下降。

3.毕业设计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脱离实际,通常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对工程条件进行不恰当的简化。这样即便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 但设计方法单一,考虑实际问题不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毕业设计成果缺乏展示平台,没有进行社会转化的机会,更产生不了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提高岩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学院作为毕业设计质量(论文)监管的二级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统一管理。资环学院按照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认真制定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将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主要监管的过程包括:⑴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选题监督;⑵学生开题、实习调研落实情况检查;⑶平时学生、指导教师出勤情况检查;⑷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⑸学生进行预答辩情况检查;⑹答辩、成绩评定;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导效果总结。在建立健全了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基础上,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个过程都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直接接触实际工程,边实践,边学习,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方法,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所以说,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真实社会活动中,为其提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社会转化,能够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热情,从而能够主动学习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差距,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指导教师的培养等都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今后需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不断进行实践、总结,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更多的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章广成.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1):163-164

[2]陈鹤鸣,汝一飞.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1):107-109

[3]杨艾玲等.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州化工,2011,39(18):176-178

第3篇

1.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

1996年首次开设岩土工程本科班时,课程群只有7名核心教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1996年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充分分析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岩土工程领域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职称、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密切联系“211”和“985”高校,引进年轻博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出国进修,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瞄准博(硕)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工程等标准,有的放矢,给每位中青年教师确立中长期目标,不断提高核心教师的学术、教学水平,提升师资整体实力。18年来,我们通过上述3项措施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队伍中教授和博士比例分别达到57.89%和63.16%。其中,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0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

可以看出,目前师资队伍在年龄、学位、职称构成上比较合理,核心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很快,普遍具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朝气向上的优良精神,具有凝聚力,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岩土工程课群核心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和教授为主体、老中青搭配合理、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一线教学队伍,在知识、能力、年龄、职称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也能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助课制度、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资历较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予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并把它纳入导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第二,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如组队参加省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对培养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年轻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调整教学大纲

1996年,我们开设1个岩土工程教学班,将原来单一的“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发展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群,满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设的需要。调整教学大纲时,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原则,首先对学生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次增加了实践学时;最后面向岩土工程班级时整合了教学内容。刚开设“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时,6门课程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等现象,系统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成为关键。以课程群的方式融合起来,整合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缓和了教学内容增多与学时减少之间的矛盾,缩短大学教学和工程建设之间的距离。例如,对岩土工程班级,将“工程地质”中公路工程地质勘测、“土力学”中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结果的分析与利用调整到“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将“基础工程”中地基处理、特殊性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调整到“地基处理”课程。将该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实现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大学生与工程师或研究人员的对接。

3.合作或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

结合岩土工程课程群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大学课程学时要求、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和著作,将取得的成果写进教材和著作,将亲历的典型工程引入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教材和课件将教学内容改革成果固化。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教学和科研积累,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2)与“211”和“985”等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教材;(3)吸收合作院校编写的知名教材进入课堂。独立编写的8本教材和著作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灌注桩检测与处理》、《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辅导资料》、《公路工程地基处理手册》、《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及施工控制》、《现代土木工程》。

在新编教材中,适度引入案例和专业词汇英汉对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提高了每堂课的凝聚力和出勤率。与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的6本教材和著作包括与湖南科技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教材(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与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教材(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与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实践》和《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2010年,人民交通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合作编写的《公路土钉支护技术指南》(2006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参编钱七虎院士编写的《岩土工程师手册》(2012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4.开发与更新主干课程电子资源

岩土工程课程群的6门课程中,“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是面向全校土木工程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开设的岩土工程类公认的3大支柱课程,每年受益学生超过1250人。全部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外,我们依托省、校精品课程平台重点开发这3门课的电子资源,为学生构建网上学习环境。

5.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开卷或者闭卷笔试存在的弊端是难以杜绝舞弊现象,学生心存侥幸,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建设优良学风。况且,教学过程中,大学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的指点和关爱。为此,我们探索了考试改革,期待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联动(动手、动脑、动嘴),确保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地基处理”课程采用“题库抽题答辩+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随着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新、老校区的空间距离导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探索,采用“上午抽题应答(占总成绩的40%)、下午开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抽题应答的具体做法是:考试之前几周,老师将涵盖课程的近100个最重要的问题列出来,让学生找答案,考试时,让全体同学在教室里按学号随机从这近100个问题中按序号抽取1~2个问题作为自己的考试题目,然后走上讲台回答,接受同学们的质疑、评判和老师点评。这种抽签答辩与开卷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相互监督作用,促进了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效果很好,在学生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很多学生与老师亲近,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2)“工程地质”课程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工程地质知识抽象、枯燥,难记难学,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瞄准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通过对考核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实践,结合效果分析,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试形式,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在节假日和周末去一些风景名胜或者自己的家乡观察分析地层、地质构造、边坡等现象,不明之处带入课堂,结合平时小测试和课后分组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计入总成绩的40%。

6.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但是,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原有教学模式显示出很多弊端,也给学风和教风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实验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监管缺位,学生逃避、应付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点带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亲情式合作和示范,引导并约束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和实践。

通过改革,在课堂授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践课学时得到了加强,如“土力学”课程实验由8学时增加到16学时。实验主要依托我校岩土与隧道工程实验中心来完成。该中心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部分,有完备的室内实验设施,建立了融实验技能与工程综合训练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强调实验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实验的应用性,在加强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的工程训练。工程地质实习和岩土认识实习主要依托岳麓山、湘江两岸、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和长沙市轨道公司等实习基地以及产学研基地开展。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重点采取了师傅带徒制即导师制,具体措施为:(1)在进入专业基础课期间,核心教师与三年级学生举办师生联谊会,促进相互了解,为学生请教老师、老师关爱学生提供对接平台。(2)凡是和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工程类科研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均吸收学生参加,由导师(项目负责人)具体指导。尤其是技术服务项目中的测试、测量、分析计算等内容让学生参与完成。(3)利用学校内的工程设计和勘测勘察单位的便利条件以及长期办学所形成的良好的社会基础,与工程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在较大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施工环节,导师随时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样,每名同学都会经历参观性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的工程锻炼,都会参与到具体的工程实践,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工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每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不仅就业有保障,而且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7.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岩土工程最大特征就是实践性强。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既提高教师科研和学术水平,又为学生搭建了工程实践平台。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才有可能把握课程群发展方向、引领学科的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使专业培养更贴近实践需求,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实践有平台,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与企业合作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与兄弟院校合报课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例,2006~2013年,我系(教研室)教师每年都有批准立项,其中2009年3项,2012年6项,2013年3项,取得较好的成绩。

8.倾心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

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近几年来,教师指导学生承担9项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7篇,申请专利2项,两项成果获得2011年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

二、实施效果

1.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18年的岩土工程课程群研究与建设积累,先后产生的成果集中体现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以岩土2008级(2012届)为例,该届共有56名学生,1人获得学校第八届“十佳大学生”(土木与建筑学院仅1人),并被录取为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9位同学参与获得了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专利或者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10位同学获得了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12位同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同学全部走向工程建设第一线。岩土2008-1班获得学校“示范班集体”、团支部获得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学院目标管理考核示范班集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编写的一批教材、著作和规范被同行使用,反响良好

独立或合作编写的教材和著作均作为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被同行采用。例如,《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已在省内高校使用,并且成为一线勘察技术人员的“拐杖”,《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在出版当年就投入课堂。

3.发表的教学改革论文被同行引用并借鉴,并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

课群建设期间,发表了10篇教学改革论文,为同行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且注重参加全国性教学交流与研讨。例如,参加了全国第一、二届土力学教学研讨会。

三、结论

第4篇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轨道工程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改革(1020T110023)

作者简介: 王长虹(1978.11- ),男,汉族,湖南衡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轨道工程

摘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特点,首先对轨道工程大类的毕业论文方向进行分组,毕业设计以专题设计为主,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调研、研究、探讨,拓展专题毕业设计内容,强化后续设计过程,使学生对工程的全过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轨道工程大类毕业设计指导的数据信息表,不断补充新的资料。

关键词:轨道工程 大类专业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轨道工程大类专业以“依托行业”为办学宗旨,必须建立具有明显的轨道交通特色、专题性很强的毕业设计模式。因此,夯实专题设计的基础,延伸毕业设计的自身内涵,拓宽毕业设计的范围,使学生能够对设计全过程相关的设计环节都能参与,充分了解专题设计前导、后续的工作环节,培养学生设计总体的概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毕业后尽快适应各种不同的新角色[1]。

轨道工程大类专业毕业设计方向涉及线路、桥梁、隧道、地下结构、岩土工程等[2]。对于一个新办专业而言,需要进行相关的毕业设计专题研讨。构建一个动态的毕业设计体系,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严格毕业设计过程,以保证设计内容高质量按期完成。

1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设计内容单一

通过调研发现,铁路高校的轨道工程大类毕业设计可分为线路、桥梁、隧道和地下结构、岩土工程方向。比如轨道工程以轨道结构强度计算、缓和曲线设计、缩短轨计算及无缝线路稳定计算等内容为主的模式;桥梁工程以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连续刚构桥为主。指导老师根据毕业设计教学大纲拟定设计方面的题目,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去处,学生毕业设计选择的余地很小。

1.2工作量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大量计算软件的使用,如AUTOACD、ANSYS、桥梁博士、FLAC3D、同济启明星等软件。这样在较短时间内即可以完成结构的计算要求,如果仍按照结构计算和设计的要求做毕业设计,则显得设计工作量不够饱满。

1.3 毕业设计反馈情况

鉴于本专业的性质,有必要对轨道工程大类专业毕业课题进行改革,不仅是轨道工程毕业设计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选择相关的题目,如线路、桥梁、隧道、基坑工程、深基础等。充实设计任务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把所学的线、桥、隧专业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掌握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要点,增加就业机会。

2毕业设计内容的改进

2.1毕业设计题目拟定

拟在制定2014 届毕业设计任务书之前,由教研室主任牵头,了解每位教师的学习背景,和学生以后工作和学习的方向,尽量为同学制定切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比如毕业生所签单位主要从事地铁隧道建设的公司,可以让教师增设与盾构隧道相关的论文组,对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可以尝试让他们做毕业设计加论文的形式。通过这种“因才施教”制定题目的方法,让学生提前了解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或研究,起到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

2.2有效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

随着计算机辅助计算的发展,结构有限元软件、工程制图软件发展迅速,我院专门在第7学期为轨道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ANSYS应用选修课,为毕业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AUTOCAD的广泛使用,为施工出图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保证工作量饱满,可以适当增加手算、编程计算和施工、管理方面的内容。

3过程控制方法

3.1充分利用两阶段实习收集资料

轨道工程专业学生将于第7学期在企业生产实习4周,学校规定要将毕业设计任务书于第七学期末之前下达给学生,第八学期第1-3 周为毕业实习阶段,在此两阶段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对工程实施过程的了解,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去签约单位实习的学生,可以结合生产任务完成毕业设计。

3.2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在设计任务书中明确了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让学生了解各阶段的设计内容的份量和比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教师建议的时间表,做出自己的控制性计划。在各个设计阶段,学生及时收集查阅资料,认真完成设计,指导教师亦通过学校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及时检查学生的阶段性成果,2周和教师完成一次面对面法的交流,以确保保质、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3.3 明确量与质的要求

学校规定除了完成毕业设计以外,对于外文翻译、文字编排要求严格按照学校范本执行。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剧增,教师队伍显得不足,以至于答辩时每组答辩教师人数偏少,答辩过程亦控制不够严格。根据教师人员专业情况,答辩拟按线路、桥梁、隧道分为三组、每答辩组有3-5位教师,每位学生自述设计内容10 分钟,提问5分钟。最后由答辩教师根据学生文本质量、论述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严格评分,保证答辩评分的合理性。

4资料整理

拟打算通过2至3届毕业设计的积累,初步建立轨道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指导的电子课件及设计资料等数据信息表,规范化毕业设计指导过程。构建一个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体系,在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条件下,完整、对口的获取设计资料,具有针对性积累参考资料。

5结语

以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轨道工程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改革与探讨是完善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毕业生的客观要求,理论上可以促进高校教学及管理环节合理有效,根据毕业设计中反映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轨道工程大类的毕业设计和专业知识的设置方式,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实践中可以培养具有鲜明特色、适应性强、能较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第5篇

提高学生创新、独立思考与工程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重点加强力学基础教学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有明显成效。

关键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力学教学;理论知识;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TU-4;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26-03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培养计划中最后且最主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之一。要求学生将大学此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1]。然而,土木工程毕业课题大部分涉及力学分析和计算,但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不能很好应用力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为此,加强力学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来源于工程建设类和研究项目的实际课题,但这两类课题都涉及力学知识,若缺乏较强的力学分析和计算基础则难以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当前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房屋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方向论文内容主要包括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建立模型、拟定计算简图、内力分析、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构造处理等。显然,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是以力学分析和计算为基础,然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严重缺乏利用所学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尤其是结构力学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已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反映,虽然已学习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且在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仍无从下手。如:毕业设计涉及的力学知识也许不能完全用书本知识解决,但对于简单的力学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毫无头绪,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正确选择。这说明学生还无法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在头脑

中形成统一体系[2],学生在本科阶段学到的力学基础知识没有真正起到基础和铺垫的作用。缺乏知识综合应用,尤其是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最突出的问题。表1为笔者所在的土木专业二本学生近年来毕业设计题目。从表中和笔者教学实践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学生力学水平较差,因此毕业设计大多数为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岩土工程方向,而房屋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方向的论文偏少,研究型论文的毕业设计基本没有。

(二)结构设计概念模糊,缺少方案论证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结构概念分析的过程。所谓概念设计一般是指不经过具体的数值计算,主要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根据现象和工程经验得出基本设计原理和思想,从整体的角度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以及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概念设计思想已逐渐被大范围地推广,并在结构的选型、布置、计算参数的确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本科生由于力学基础知识不牢固,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计算机的大量使用,导致结构设计概念模糊。

从目前笔者所在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论文中普遍缺少方案选择、比较以及方案论证,基本按照既有模式进行计算,有的甚至连计算方法都未弄懂,导致毕业论文中往往在选择结构方案时对受力是否合理缺乏考虑,结构整体把握性差,空间想象力不够,理性分析偏弱。

(三)学生定性分析以及手算能力不足

计算机的普及和高速发展为结构分析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结构已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的能力,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在编制结构力学I课程教学大纲时重点增加了6个课时的上机操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通用工程结构分析软件介绍,如SAP2000,ANSY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然而,负面效应是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分析软件,当遇到必须通过手工计算才能解决的复杂结构时,大部分学生无法应对。另外,当计算出现错误或在使用过程中输入错误参数时,学生无法较快地定性分析内力图是否正确,更不知如何手工校核。

(四)缺乏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目的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由于本科生知识面偏窄,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通过对本专业2006级毕业生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所学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对三大力学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对实际工程了解模糊,在将实际工程转化为计算模型时,方法实施不明确,加之对结构构造要求不熟悉,欠缺独立查阅文献的能力,造成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情况出现。

二、产生原因分析

(一)理论与实际脱节

力学与工程密切相关,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力学概念、原理和公式相对枯燥,教学与实际工程脱节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的教学学时相互分割,以单门课程为中心进行教学,对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衔接不够,导致学生学习吃力,一味强调强调计算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导致抛开工程背景一味学习书本知识的现象成为普遍。

第6篇

在作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我按照预期进度安排,在老师、同学还有建筑公司的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终于完成了设计任务。设计初期,我复习了《结构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课本所学知识,查阅了《建筑设计规范》《荷载规范》等规范。在设计中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设计后期,主要进行图纸的绘制。

毕业设计是对函授本科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透过毕业设计,我复习了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体会到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思想。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工程师,就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本着建筑以人为本的思想,力求做到安全、经济、实用、耐久、美观;设计过程中,就应严格按照建筑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要思考各个工种的协调和合作,还有建筑周边环境的考虑等等。这些就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抓住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思考一些细节的问题。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规范是设计的航标,务必多思考、多体会,在设计中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同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对建筑规范的学习,不断加强对建筑规范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较少错误的出现。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学习,注重交流。遇到很多设计上的问题,我都做到不耻下问,不断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得到了他们的很大帮助,同时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专业课堂上面没有学习到的实战经验。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怕苦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在这次设计中最大的收益。我想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练,是对我实际潜力的一次提升,也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两年多的本科函授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建筑专业知识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不仅对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提高了我相信继续努力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在思想觉悟上,我对自己始终有较高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负担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和定位。毕业设计的写作是对两年多函授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有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结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我的这些专业知识,还使我掌握了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7篇

关键字:全日制专业硕士;发挥地学优势;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47-02

自2009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开始招生以来,因出现时间短,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一定不足,相应的各种培养机制、培养条件和培养效果没有达到要求。目前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存在诸多争议,如“缓解就业”论、“收益”论、“差生”论、“换汤不换药”论、“招考模式雷同”论等质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具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硕士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应推行五年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来说,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是一个新课题。为此,成都理工大学结合自身地学优势特点,在办学过程中找准自身特色和优势,依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地质灾害防治优势学科平台

我院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依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求,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控创新方法体系,推动了该领域学科发展和进步。重点关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地质灾害问题,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和康定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大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委托项目4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独立单位),二等奖2项,部省二等以上奖励3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国内外1200余篇。此外,我院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院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拥有雄厚师资力量、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011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在地灾防控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为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二、面向行业开设应用型创新课程

为使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行业和社会需求,我院立足自身地学优势,面向行业狠抓专业硕士类课程建设,在课程改革上将学硕与专硕分离,力求使专硕课程改革符合行业需求,更加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以“行业―实践―案例”为理念构建以工程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作,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并根据行业和相关企业实时需求进行动态更新,有效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观念转变,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社会与经济效益。如,近年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更加注重工程地质、铁路和公路行业的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知识点,因此我院在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数值模拟和地下结构工程等课程中进行了教学点更新,不断强化考点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分析,研究生的注册岩土考试通过率有了较大提高,使课程教学与行业有效结合起来,突出了专业硕士培养的工程应用创新特点。

三、面向企业聘请高水平企业导师

我院作为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承担着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利用我校地学优势学科平台,建立“工程实训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双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以工程应用创新建立良好企业合作关系,以模式改革谋专业硕士培养上台阶,为此,我院聘请了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经验,并且了解企业亟需创新技术的高水平企业导师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及论文指导。这些导师一般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能启发学生进行工程应用创新,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我院在对地学类专业硕士的双体系培养过程中,邀请在全国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业界专家承担研究生校外实训指导,比如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卫东教授级高工、中国中铁二院集团屈科教授级高工、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李永林教授级高工、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王联教授级高工等参与专业硕士生论文选题和指导工程。他们大都具有博士学位,以及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院总工等称号,具有创新能力,能启发学生进行应用型创新,有力推动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该培养模式将学校、学生与企业融合到一起,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挑选了适合人才。

四、面向西部环境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体系后,再根据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大型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研究生提供地学类实践基地和平台。选择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生产先进的企业建立一批高标准、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我院投入100多万元与水电、交通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内企业共建了“大型水电工程实训基地”、“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野外基地”、“大光包滑坡研究基地”和“地质灾害―四川都江堰野外基地”。这些实践培养基地既可以进行野外地质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能承担工程建设和科研任务,又可让学生按行业要求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难题攻关。这些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地质素养、解决和分析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实现野外认识能力强、重大灾害问题能独立与创新性思考的目标,并能解决实际工程难点问题,可为我国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大量应用型人才。

五、培养质量和效果

为使企业始终保持对研究生校外实践培养的热情,我院主动为用人单位着想和服务,在基地建设、专硕人才培养模式、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先后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长安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同行院校及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学习交流与调研工作,加强了与各联盟院校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获得了宝贵的信息资源,达到了“加强交流、借鉴经验、启迪思路、推动发展”的目的。在专业硕士考核质量方面,摈弃传统的专硕“差生论”观点,对专硕毕业论文的考核,重点考核毕业论文是否有对实际工程“应用创新”的内容,推进应用创新和服务社会。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张岩同学经过在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实践培养,先后申请了《一种高地温隧道隔热散热衬砌结构》、《一种液胀式让压抗震抗高地温锚杆》、《一种高地温隧道支护的桩型预应力锚索》和《内置式全长防腐锚杆》等多项发明专利,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为西部地区多条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研支撑。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效果显著,在就业形势严峻和成都地区其他“985”、“211”高校生源竞争下,我院地学和土木类专业的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培养质量受到了同行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白冰,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J].出版科学,2012,20(5):18-21.

[2]张胜,杨慧丽,许燕,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77-278.

[3]孙凯,曾庆吉.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研究――以教育硕士实习为例[J].成功(教育版),2012,(3):6-7.

[4]陈国庆,查凤妹,刘梁.《地下结构工程》研究生课程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79-181.

[5]章小莉,张克君,刘歆,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行业实习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25-228.

第8篇

关键词:知识能力;视觉形象;感悟

岩土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技术,要求学生通过现场实践的视觉观察和问题发现与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综合技术问题的技能。而学生综合运用各门知识的能力差,是当前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门课程之间缺少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知识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的课题。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各个实践环节中加强和重视能力的培养。项目组先后在近十年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对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工程实战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下面将结合生产实际问题就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方法和取得的业绩做一总结。

一、前沿理论探索与生产实际问题的结合

1.视觉形象与思维感悟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方面,在着重探索现代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重点介绍当前生产实际问题与当代现有理论方法不匹配问题,注重前沿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一体化的概念,适应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的原则。具体方法是积极改进传统授课模式,由过去单纯理论授课,发展为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使部分纯讲解变为更加形象生动的可重复再现的学术问题分解、解决问题方案效果分析及其不利因素分析、以及当前理论的欠缺,整个过程全部由视觉图形动态演示,其启发效果和学生思维、思考有机结合;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教材建设,部分课程建设了配套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站,方便学生下载课件、及时了解课程相关信息、并大量讲授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目前生产实际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2.网络资源利用。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电子资源,多渠道、宽口径收集工程和科研领域的最新信息,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常讲常新,改善教学效果。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相关的工程照片和录像,增加信息量,使课堂教学信息化。

3.学术体系与生产问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实践与学术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首先多带学生到生产一线,查看现场实际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找出相关理论方法,然后针对现有理论方法解决问题存在的不足,提出理论方法的完善步骤,再探索其通用性。主要做法是增加了开放性实践研究项目,如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科技专题讨论、实际工程问题讨论与科研方法的研究等;并与校内外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从实验室进一步延伸到实际工程中去,构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实践环节训练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逐渐深化,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学术思维的基本方法。通过前面各个环节的锻炼,学生初步具备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后进入了毕业论文的提升阶段。在毕业论文中着重研究较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运用能力。

4.构建满足专业需求的实践创新体系。以培养现代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认知实习、感悟实习和参与实践为主,以现场工程实践、系列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等载体为辅,增强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开展学术沙龙和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活动,突破研究生思维定式,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在实现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的同时,促进对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①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这些科技活动的选题一般与学科热点和前沿问题结合紧密、难度和规模适中且过程完整,为研究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②积极组织研究生深入现场参观工程案例,参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讨论、方案论证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研究。在这一环节中,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进一步结合。③研究生学术涉猎局限性决定了思维方式太窄,为了使研究生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拓宽学术视野,我们定期聘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增加前沿学术问题信息量;定期举办学科组学术讨论、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科组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研究生们通过亲自作大会报告、提问、答疑和教授点评等环节来交流和展示创新研究的感悟,凝练所学知识,深化理论水平,培养和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培养竞争、合作与交流意识。④设立奖励机制,对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国内国际重大竞赛获奖、参与的科研项目获重大突破性成果等的研究生进行表彰奖励,以此激励广大研究生,形成比、赶、超的良好学术氛围。近年来,先后有35名研究生获优秀硕士论文奖,71名研究生获优秀研究生称号。

二、培养效果

上述三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产、学、研、用”环环相系的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实验—实践—实战”培养体系。不仅为研究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基础,稳步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在实战中培养和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技术)创新的兴趣和潜力。近5年笔者所在科研团队毕业研究生16人,他们先后参加各类课题20多项;由研究生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平均每年一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同时研究生参加研究的成果申请专利9项,批准一项;研究生参加编写专著两部、编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业绩和效果,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综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单位的学术骨干。几年来,研究生共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项目31项,获得各类奖项22项,发表科技论文187篇;共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百余场次,1000余人次学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目前,研究生学术交流会已成功举办5届,200多名研究生进行了学术报告交流,参与师生近千人。

参考文献:

[1]孙世国,刘向东,高振林,姜德民,宋小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C].2006年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会议论文集,2006.

第9篇

厚硬顶板高压预注水弱化机理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科专业: 岩土工程

1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并附主要参考文献:

1.1 课题来源

淮南矿区已进入深部开采,厚硬顶板难冒问题突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此,淮南矿业集团高度重视,XX年组织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山西等多个矿业集团考察,并邀请相关科研单位论证分析淮南矿区综采面压架机理,并决定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开展“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综采工作面顶板深孔预裂爆破技术”研究。

1.2 选题依据背景情况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约占7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煤炭等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XX年我国原煤产量为28亿吨,XX年原煤产量29.6亿吨,XX年原煤产量超过30.0亿吨,XX年原煤产量为35.2亿吨,预计XX年原煤产量将达到37.9亿吨。我国煤炭浅部资或赋存条件相对简单资源日益减少,煤矿相继进入深部开采期,随之而来就面临着厚硬顶板控制问题。厚硬顶板由于整体性好、强度高,难于冒落,如不及时采取强制处理,将形成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大面积悬顶一旦垮落,一方面由于岩层折断时产生的强烈动载荷会损坏或推倒大量工作面支架,从而顶板常沿煤壁切断造成工作面垮冒事故;另一方面,采空区积存的大量高浓度瓦斯气体,沿风巷、机巷涌出,造成瓦斯超限,并形成破坏力很风,在风暴所经过之处,其强烈的冲击作用,摧毁结构。采工作面及其邻近巷道中的支架、风门和砖墙密闭,甚至使矿车翻倒,轨道弯曲,对井下人员及设备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潘一矿1402(3)(压架2套)、潘一矿1602(3)、潘三矿17110(3)(压架2套)等多个工作面压架和出水现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此,淮南矿业集团XX年组织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山西等多个矿业集团考察,并邀请相关科研单位论证分析淮南矿区综采面压架机理,并决定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开展“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综采工作面顶板深孔预裂爆破技术”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

以往煤层强制放顶爆破采用的是常规炸药,炸药爆破过程的重要特性是炸药通过高速的化学反应,在装药孔壁上产生巨大的气体压力,使周围的介质破坏和破碎。但它存在着施工量大;炸药消耗大、污染井下空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稍微不慎可能会造成瓦斯爆炸、煤层坍塌等重大问题。压力注水弱化顶板法就是在工作面预先向顶板钻孔注压力水,利用水对岩体的压裂和软化作用,破坏顶板的完整性和降低顶板岩石强度,当工作面采过后,顶板可正常垮落,减小来压对工作面的威胁。压力注水法具有改变顶板力学特性,变难冒为易冒,实现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可降低工作面粉尘含量,改善劳动环境;注水与回采作业平行,预先释放部分瓦斯等优点等优点。

1.4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我国厚硬顶板控制的研究始于60年代,已有近50年历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靳钟铭、徐林生、钱鸣高等通过对厚硬顶板的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厚硬顶板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采场来压预测预报、厚硬顶板采场支架受力分析、厚硬顶板的处理方法等;

王开,康天合等对坚硬顶板控制放顶方式及合理悬顶长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厚硬顶板合理的冒落步距计算方法;

靳钟铭[2]根据大同矿务局的现场试验结果,在总结其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顶板注水弱化的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陈荣华等[34][35]采用repa2d软件对注水软化厚硬顶板(关键层)做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随软化系数的减小和软化厚度的增加,上覆岩层初始冒落步距及来压显著减小:若厚硬岩层岩样本身能被注水软化,而实际采场由于地质构造及开采工艺的影响未必适宜单独采用注水软化法,可选用其他弱化厚岩层的方法,或注水软化法与其他弱化方法共同使用,从而有效控制采场矿山压力。

宁宇[36]等采用了有限元计算和模型试验对坚硬顶板注水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进行研究。强调顶板注水后,顶板岩体发生塑化,改变了顶板岩层中的应力分布和顶板变形位移特征。顶板岩层中的拉、压力峰值转移到了采区上方的悬顶中,从而有利于顶板在采空区上方断裂并分层次垮落,减小岩层折断时对支架的冲击载荷和传力系数,减小顶板来压强度,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向顶板高压注水是控制坚硬难冒顶板的有效技术途径。

以上研究从模拟或实验上对注水后岩体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或从宏观上对注水软化上的机理进行了阐述,而从微观上对高压水注水的机理研究分析的较少。

1.5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永津,控制煤层坚硬难冒顶板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XX,9.

[2]靳钟铭,徐林生,煤矿坚硬顶板控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3]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XX,11.

[4]王桂尧,孙宗顺,徐纪成,岩石压剪断裂机理及强度准则的探讨,岩土工程学报,1996,18(4):68~74.

[5]rebinder p a,sehreiner l a,zhigach k f.h,aridness reducers in

drilling:a physico—chemical method of facilitating mechanical destruction

of rocks during[m].moscow:akad naunk,tansl.by melboune:csiro,1994.

[6]汤连生,张鹏程,王思敬,水——岩化学作用之岩石断裂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XX,21(6):22~27.

[7]郑少河,朱维中,裂隙岩体渗流损伤耦合模型的理论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XX,20(2):156~159.

[8]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0.

[9]y.p chugh,effects of moisture on strata control in coal mines,engineering geology,1981(17):241~255.

[10]康红普,水对岩石的损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1994,(2):39~40.

[11]朱珍德,胡定,裂隙水压力对岩体强度的影响,岩土力学,XX,21(1):6l~67.

[12]闫少宏,宁宇,康立军等,用水力压裂处理坚硬顶板的机理及实验研究,煤炭学报,XX,25(1):32~35.

[13]a.巴内基等,a.k.雷,g.辛格,高压注水控制坚硬顶板,中国煤炭,XX,30(12):73~74.

[14]陈荣华,张连英,厚硬顶板采场注水软化的数值模拟,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XX,3:85~86.

[15]陈荣华,钱鸣高,缪协兴,注水软化法控制厚硬关键层采场来压数值模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XX,z4(13):2266~2271.

[16]宁宇,陈晖,坚硬顶板注水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的有限元计算和模型试验研究,煤炭学报,1990,15(1):83~92.

[17]刘东燕,严春风,陈彦峰,压剪应力作用下岩体裂纹扩展概率模型研究,岩土工程学报,1999,21(1):56~59.

[18]孙广忠,岩体结构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课题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意义,完成课题的条件(包括个人业务水平、所在系或学科组的技术、设备条件)和拟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办法:

2.1 课题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意义

本项目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的综合研究方法,开展对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厚硬顶板综采面高压预注水弱化砂岩顶板技术研究,使坚硬顶板弱化,使难冒顶板转化为可冒落顶板,改善坚硬顶板的冒落性,减少采空区的悬顶面积,从而减轻周期来压对工作面支架的影响,保证本工作面的安全顺利回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水对裂隙岩体强度的影响,重点讨论水对岩石的化学损伤机理和压力水作用下岩体的断裂强度。

(2)研究水在岩体中的渗流问题,建立流固耦合的渗流方程,并用有限元法对建立的流固耦合模型进行求解。

(3)研究定向水压致裂的机理,为在坚硬顶板中采用高压水定向分层提供理论依据。

2.2 主要技术路线

2.3 完成课题的条件(包括个人业务水平、所在系或学科组的技术、设备条件)和拟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办法:

本人在本科阶段主修土木工程,在理论分析上对地上、地下结构,以及煤矿等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指导和带领下,专门学习了煤矿岩巷、煤巷掘进理论知识和亲自到掘进工作面松动爆破实践,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另外,国内关于坚硬顶板控制资料相对较多,基于目前国内外对高压注水的研究成果、我国煤矿掘进爆破工程实例以及我国能源政策的大力支持,给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足够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在课题准备阶段,在导师徐颖教授的指导下,以上各项条件均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 课题工作量及进展计划(包括各阶段计划完成的内容和所需的时间等)。

(1)XX年2月~4月:资料收集、查阅文献资料等;

(2)XX年5月~8月:厚硬顶板高压预注水机理研究分析

(3)XX年8月~10月:对高压注水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得出结论

(4)XX年6月~XX年1月:论文编写;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验室  ;建设

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实验室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学交叉的复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出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取得单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无法满足的,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配合教学。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内外各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际操作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较多,内容划分细,各门课程之间联系比较紧密。 由于目前教学改革强调“强化基础,淡化专业”的理念,致使专业课授课学时少,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环节中进一步充实所学的专业知识, 但是学生在工地生产实习过程中,鉴于安全和施工单位的生产效率等原因,也很难深入实际。 造成学生很难对建设领域庞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和深入的理解,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比较肤浅,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本平台,是开展学术交流、进行高水平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主要是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组成,将专业课程实验纳入到实践环节中的还很少。

通过对一些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一致反映:实践教学对于毕业生能否找到相关工作至关重要。虽然用人单位并不要求应届毕业生能够立刻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但有一定实践经验仍然会大幅提升应聘成功率。而学校在教学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社会脱节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实践教学未能有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也缺乏贯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育的整体设计。此外,由于财经类院校缺少技术平台支撑的客观情况,专业实验从技术层面和设施条件都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这也直接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工程管理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工程和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也应结合上述方面的内容来进行建设。另外,随着目前对创新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除了在上述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要增加实验环节以外,还应该针对有能力的学生开设研究型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前沿知识的掌握。它主要应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按照大平台、单元化的总体思路,力争实现现实与虚拟互动,建造以土木实验为中心的实验环境和以工程管理的网络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旨在构建一个面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实验平台体系,实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良性互动。

依据工程管理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可以建立建筑材料、工程结构、岩土工程、工程测量等试验平台,形成工程管理实验室,使试验室具备完成更高试验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建筑材料子试验平台、工程结构子试验平台、岩土工程子试验平台、工程测量子试验平台、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子试验平台、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子试验平台、工程CAD制图子试验平台、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实验平台,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了解获取建筑材料性能参数的试验手段,熟悉相关实验内容加深专业知识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学以致用。

结合实验室建设思路及实际需求,可以将实验室根据实验功能分为四个实验区域:

实验室一:此实验室主要包含结构力学的实验。

实验室二:实验室主要包含材料力学实验。

实验项目:能完成全日制本科理工科承担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实验教学教学大纲要求的材料力学试验的全部科目,其中高频疲劳试验机可以用于研究生课程的试验。

实验室三:实验室主要包含岩土试验系统和振动力学试验系统。

岩土试验系统包括:骨料试验、土密度试验、土压缩实验、土直剪试验、土三轴剪等岩土试验。振动力学试验系统包括:YE6251振动力学综合教学实验系统。该系统由YE15000振动实验综合实验台、激振和传感系统、YE6251振动力学实验仪、信号采集分析单元(含软件)构成。

实验室四:实验室主要测量实验系统和房地产实验系统。

1.测量试验系统:实验项目--测量,主要设备:智能裂缝宽度观测仪(可拍照存储)、游标卡尺、卫星导航接收机开发平台

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实验平台

该实验主要内容是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模拟训练,每5―6名学员组成一个开发公司,分别担任总经理、项目前期部经理、策划部经理、预算部经理、工程管理部经理和市场部经理,共形成若干个开发公司,在2―3天的时间内从事2―3个项目开发周期的经营活动。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模拟训练课程采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真实的项目操作,各种税费指标与现实一致,采用的沙盘道具可以逼真地反映出房屋的特点。试验仪器与设备有房地产开发沙盘设备、计算机设备、投影仪设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模拟软件。实验项目包括:市场调查、土地的取得、项目定位与策划、投融资预算、融资、规划与设计、建筑招标与工程管理、市场推广、销售;模拟产品涉及到普通住宅、别墅、综合楼。

三、结语

总之,现今工程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环节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同时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时间短、施工安全等各种客观难题,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是弥补企业需求与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缺口和宽口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市场导向矛盾的一个较优的选择。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应以工程实践的业务流程为导向,融合工程管理学科实践环节所需知识点,通过理论知识、业务实例、业务过程、技能训练实现就业实践所需的“理论和技能一体化”,此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实践问题与市场人才需求导向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葛欣.基于精益建造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8).

[2]黄华.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建设思路和方案[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

[3]张爱琳.工程管理信息化模拟实验研究中心的建设构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第11篇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思路与实施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地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验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以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建立以理论教学为依托且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3]。改革具体内容包括三方面。

1.实验课程单独设置

在分析各实验课程具体内容,相互衔接情况及实验项目设置后,统一规划实验内容和相关课程,落实各实验课应承担的任务,减少实验内容不必要的重复。重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单独设置。

2.实验项目精心设计

实验项目设计是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关键,实验项目整合的具体做法包括:(1)删除教学内容陈旧或与培养目标无关的项目;(2)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3)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提高体现学科先进性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和实验理论内容;(4)实验项目少而精。实验项目选定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实验项目不宜过多,加强每个实验的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5)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总课时数。

3.循序渐进和适度跳跃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一,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协调,在教学内容上循序渐进;其二,随着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能力培养也需循序渐进。对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必然会有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走在理论课前面,但只要出现这种情况的项目不是太多,这种适度跳跃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未接触过的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十分必要,并符合认识规律。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经过整合与补充,基本形成与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相对应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后设置的实验课程有:物理实验,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建筑材料实验、材料力学试验、土工试验),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实验(实践性实验)。测量学、电工学保留课中实验形式,实验课程中基础实验项目占40%,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占40%,工程实践实验占20%,实验教学学时(不含其他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达到20%。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层次与功能

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设计,基本形成相对独立、层次分明和功能明确的实验课程体系,按实验项目划分有以下层次和功能。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验。这部分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包含建筑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实验、简易土工实验、测量实验(习)。通过本层次实验教学,学生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正确使用仪器,准确取得实验数据,掌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方法。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教学的意义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了解实验教学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敬业精神。

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具备前一层次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和系统地训练实验技术和技能。综合性实验有单学科综合和多学科综合,涵盖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把原来划分过细的各门课程实验项目合并,有机串联相关内容,进行内容整合,体现系统性,给学生以完整的技能训练。主要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帮助学生验证一些有价值的定理,观察一些特殊现象,掌握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学会从数据中分析现象、给出结论,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为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层次着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前两个层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辅以专业选修课的理论与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设计实验方案,经审核后,独立完成实验[2],实验内容为动态设计。在这个层次上的锻炼,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结构、建筑桩基、建筑地基、基坑监测等实验方法,能自主设计构件承载力、变形等类型实验的方法和程序。

第四层次为工程实践实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入3年级以后,动手能力日趋成熟,但工程能力的实践还远远不够,创新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为给毕业设计打好基础、作好准备,实验教学必须面对社会需求的现实问题实施改革[3]。在工程实践实验层次,了解实践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与质量检测的有关内容,了解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与标准,掌握建筑材料现场抽样和检测方法及判断依据,掌握常用的现场检测设备及无损检测方法,基本能完成建筑材料、建筑地基、建筑桩基、基坑监测、建筑结构等的检测方案设计及实施检测。改革后的培养方案中,保证实验教学四年连贯发展。基本形成一年级学会设备使用和仪器操作,二年级能够组织实施验证性实验,三年级能够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四年级可以进行工程实践实验,为毕业设计和就业作准备。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施效果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2010年初步实施,配套有关教学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近二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后,教师承担实验课教学工作积极性高,原来只担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愿意承担实验课程,突出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和中心地位,体现和贯彻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二是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后,课堂质量可控,单独考核、单独记学分,与理论课一样实行不及格重修制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三是实验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将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研究,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四是从2012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看,选择有实验内容的毕业论文题目比例增加15%,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提高。

第12篇

网络出

>> 软土次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荷载对软土次固结影响的试验研究 振动排水固结法加固漫滩相软土可行性试验研究 土的先期固结压力试验研究 土的固结实试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挤土效应下的卸载作用对软土地基固结应力的影响 基于CPTU的临海高等级公路软土固结系数的探求方法研究 洞庭湖区软土抗剪强度指标随固结度变化规律研究 碱渣的固结特性研究 不同含水率下非饱和黄土K0固结特性试验 基于SWCC试验的非饱和土特性研究 垃圾土蠕变降解沉降特性试验研究 天津市南港工业区海底软土压缩特性试验分析 土样固结试验快速法分析与探讨 大面积填土下超固结土的沉降研究 低液限粉土及其改良土干湿循环特性试验研究 原状与重塑粉土静力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 南阳膨胀土膨胀力特性试验 天津软土的结构性及其对工程特性影响的研究 软粘性土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三轴强度试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TG1414);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1408085ME99);2015年安徽省省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专项资金项目

作者简介:周文渊(1988-),男,河南周口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试验研究。E-mail:

通讯作者:宋新江(1970-),男,安徽滁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试验研究。E-mail:

摘要: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是在控制固结应力的施加速率为一常数条件下研究土体固结特性的试验方法。采用GDS高级固结仪,开展了四种加载速率与瞬时加载的软土固结试验研究,分析了土样的固结变形特性与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固结速率越快,土样完成固结所需的时间越短;土体的最终变形量由固结应力大小决定,与加载速率无关;随着固结应力施加速率的增加,加载完成时土样的平均固结度呈下降趋势;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上升速率越快,孔隙水压力极值越大;孔隙水压力在固结应力加载完成前达到极值,随后呈下降趋势,有效应力迅速增加。

关键词:等加载速率固结;GDS高级固结仪;孔隙水压力;固结变形;固结度;最终变形量;软土

中图分类号:TU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4-0695-05

Research on consolidation test of soft clay under constant loading rate

ZHOU Wen-yuan1,SHAN Li2,SONG Xin-jiang1,XU Hai-bo1

(1.Anhui and Huaihe River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Bengbu 233000,China;

2.Huaihe River Project Construction Authority of Huaihe River Water Resources Committee,Bengbu 233000,China)

Abstract:Consolidation test under constant loading rate is the test method for the consolidation process of clayey soil with a constant rate of control consolidation stress.Consolidation tests with four different loading rates and instantaneous loading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GDS advanced consolidation testing system.The 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ft clay and the change law of pore-water pressure were analyzed.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1) the faster of loading rate,the larger deformation rate and the shorter time for consolidation of soil sample;(2) the final deformation of soil sample is independent of the loading rate but dependent on the magnitude of consolidation stress;(3) with the increasing of loading rate of consolidation stress,the average consolidation degree of soil sample decreases after loading;(4) the higher the loading rate,the faster the increasing rate of pore pressure in the soil sample bottom and the larger the extreme value of pore pressure;and(5) the pore pressure reaches the maximum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loading of consolidation stress,then decreases while the effective stress increases rapidly.

Key words:consolidation under constant loading rate;GDS advanced consolidation testing system;pore pressure;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degree of consolidation;final deformation;soft clay

固结是土体在外部荷载作用下,超静孔隙水压力减少,有效应力增加,土体压缩的过程[1];荷载作用、孔隙水压力与压缩变形是固结试验研究的重点。常规固结试验是研究土体固结特性最常用的方法,但存在耗时长、不能监测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对土样扰动较大并且加载方式与实际施工情况差别较大等不足[2]。为更好地模拟工程中实际的固结加载方式,相关学者提出了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方法(Constant rate of loading consolidation test,简称CRL),即加载过程中控制试样的固结应力增长(加载速率)为常数的一种固结试验。CRL固结试验的加载方式与岩土工程实际加载相似,不仅克服了常规固结试验的缺点,而且具备加荷稳定,操作简单,对土样扰动小的特点[3-5]。

国外学者较早对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开展了研究,Aboshi[6]等首次提出了等加载速率试验,并基于Schiffman[7]变荷载一维固结理论,确定了固结系数随有效应力变化的关系式。Von Fay[8]等发现常规固结试验与CRL固结试验测得的固结系数与有效应力的关系曲线基本一致;CRL固结试验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应变率和土体的渗透与压缩特性,而且远小于常规固结试验,认为CRL固结试验可代替常规固结试验。Hsu[9]等推广了Olson[10]假定固结系数为常数的变荷载问题的一维固结解,通过CRL试验总结出固结系数随时间变化的经验公式,进而推导出超静孔隙水压力与平均位移的解析解;与CRL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变固结系数条件下的求解结果要优于常固结系数条件下的求解结果。国内方面,孟晓非[11]利用计算机对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利用CRL试验的变形速率~平均有效应力曲线确定前期固结应力的方法;王正宏[12]认为连续加荷法较常规分级加荷法更接近于工程实际中荷重增长规律,并进行了等速加荷试验与控制梯度固结试验对比研究。

加载方式是影响土体固结特性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GDS高级固结试验系统,针对软土开展等加载速率的固结试验与瞬时加载固结试验研究,归纳分析不同加载速率下土样的固结变形特性与孔隙水压力消散特性,并根据试验结论对实际工程的施工加载速度控制提出参考意见。

1 试验土样、仪器与方法

1.1 试验土样

固结试验采用的土样为高岭土。其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颗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土样中粒径d≤0.005 mm的黏粒含量达到80%以上。高岭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见表1。

1.2 试验仪器

试验采用的仪器为英国GDS公司生产的GDS高级固结试验系统(GDS Advanced Consolidation Testing System)。该固结试验系统完全使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试验过程中的荷载施加及数据采集的完全自动化,数据采集最短间隔为2 s,可测量固结应力、反压、轴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和体积变量,克服了传统固结试验手动加压、人工记录数据、耗时费力且数据采集点不够等不足。

如图1所示,该固结试验系统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固结压力室、GDS线性位移传感器、GDS孔隙水压力传感器、8通道数据采集装置、GDS 2 MPa/200 mL轴向压力/体积控制器等。软件部分为试验过程控制软件GDSLAB,安装在计算机内。

GDS高级固结系统根据加荷方式可完成瞬时加载、分级加载、等应变速率和等加载速率等形式的固结试验。同时,固结压力室底部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可以记录试验过程中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变化,研究固结试验土样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

固结容器内放置直径76.2 mm,高度20 mm的试样(图1),容器顶部安防位移传感器,测定固结过程中试样的轴向变形,容器底部连接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测定试样的底部孔压。固结应力通过计算机软件控制轴压控制器施加,作用于试样上表面的透水铜板上;反压通过轴压控制器施加,作用于试样内部,主要用于饱和土样和土样饱和度的B值检测。试验前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13](GB/T 50123)对仪器各元件进行校验。

1.3 试样制备与饱和

试验所采用的土样为重塑样,其试样制备方法严格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里的要求操作。采用土膏法制备试样,取代表性风干土样,加水调成土膏状,注意制备土样的中水不能自由析出,把制备好的土样置于密闭容器内20 h以上,然后测定土膏的含水率,控制试样含水量的平行差值不超过1 %。本文试验制备试样的初始含水率为64.4 %,是土样液限的1.47倍。装样时先称取土膏质量,然后用调土刀将土膏装入固结容器内,装好试样后称剩余土膏质量,计算装入土膏的质量,控制试样的干密度为0.98 g/cm3。

采用GDS固结仪对土样进行反压饱和,具体方法是:通过GDS固结系统的轴压控制器与反压控制器对试样同时施加固结应力p1与反压p2,为防止土样膨胀,需要保证土样中有一个较小的有效应力,本试验中固结应力比反压大2 kPa,即Δp=p1- p2=2 kPa,每级反压饱和的时间为4 h。通过计算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增量Δu与Δp的比值来判断试样是否饱和,当B=Δu/Δp≥0.95时,可认为土样饱和;若B值小于0.95,则应确保Δp =2 kPa不变,同时增大反压与固结应力,继续进行反压饱和4 h后,再计算B值,直至B值大于0.95。

1.4 试验方案

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采用200 kPa/h、400 kPa/h、800 kPa/h和1 600 kPa/h四种加载速率,所施加的最终固结应力为400 kPa,以不同的加载速度达到最终荷载后,保持400 kPa固结应力不变持续至固结试验完成。瞬时加载固结试验采用直接施加400 kPa的固结应力的加载方式。为确保试验结果可靠,每组固结试验进行3个平行试验,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试样变形

图2为瞬时加载400 kPa固结应力和以200 kPa/h、 400

kPa/h、1 600 kPa/h四种加载速率加载至400 kPa固结应力,土样位移与时间对数关系的s~logt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加载速率下试样的位移~时间对数曲线均呈“S”形状,梅国雄等[14-15]从线性加载固结理论和土体的本构模型出发给出了这一现象的证明。

四组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中,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固结速率就越快;相同的时刻,加载速率越大土体固结产生的压缩变形值越大,固结历时相同时,加载速率越大的试样承受的固结应力相应也越大。瞬时加载土样最先固结完成,在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中,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变形达到最终变形量所需的固结时间越短。

不同固结速率下土样固结稳定后的最终压缩量基本一致,并且与瞬时加载固结试验结果一致。虽然加载速率不同,但其施加的最终固结荷载是相等的(400 kPa),土样在相等的荷载下固结稳定的,故其最终变形量也应相等。由此可见,加载速率影响土样的固结速率,而最终变形量是由土样所承受的最终固结应力大小确定的。

在某一固结应力下,土体某时刻的变形量与最终变形量的比值定义为平均固结度。表2为四组试验荷载达到目标荷载400 kPa时的压缩变形量S1与试样最终变形S2的比值关系,即加载完成时的土样所达到的固结度。

加载速率200 kPa/h、400 kPa/h、800 kPa/h、1 600 kPa/h分别历时120 min,60 min,30 min和15 min达到最终固结应力400 kPa;对应加载完成时刻土样的平均固结度分别为0.94、0.91、0.84、0.57。加载速率越大,加载完成时土样的平均固结度越小,加载完成后试样的变形值越大。

在工程实践中,经常出现施工期内土体变形过大和工后沉降量大的现象。从本文等加载速率固结变形特性研究成果来看,荷载施加速度过快有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因素。

2.2 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

图3为四种加载速率固结试验中的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加载速率对试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有显著的影响。试验初始阶段固结应力增加使孔隙水压力呈现出上升趋势,加载速率越大,孔隙水压力上升的速率也越大,达到孔隙水压力极值所需的时间也越短。加载速率200 kPa/h、400 kPa/h、800 kPa/h、1 600 kPa/h对应的土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极值分别为98 kPa、152 kPa、259 kPa和339 kPa,可见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极值也越大,但均小于最终固结应力400 kPa。各组试验的孔隙水压力达到极值后开始消散。

根据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假设与有效应力原理,固结应力瞬时作用于饱和土体,并由孔隙水承担,即固结应力转化为孔隙水压力,随着固结时间的增加,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荷载转化为有效应力。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不满足荷载瞬时施加的条件,而是以一定的速率施加,根据试验结果,等加载速率固结试验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和有效应力增长规律见图4。

图4是加载速率分别为200 kPa/h、400 kPa/h、800 kPa/h和1 600 kPa/h时试样底部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与固结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根据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值为固结应力与孔隙水压力的差值。从图4可以看出,加载速率为200 kPa/h和400 kPa/h时,试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在固结应力加载到最大值前上升到极值,然后进入消散状态,不再随固结应力增加而增加。加载速率为800 kPa/h和1 600 kPa/h时,孔隙水压力几乎在固结应力加载到400 kPa时达到极值,然后呈下降趋势。

四组固结试验的有效应力增长曲线均近似呈“S”状,试验前期,固结应力由孔隙水压力承担,有效应力增加缓慢;进入主固结阶段后,有效应力呈线性迅速增大。加载速率为200 kPa/h时,在加载完成时刻,固结应力几乎完全转化为有效应力;加载速率为1 600 kPa/h时,加载完成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固结应力才完全转化为有效应力。

试样上表面排水,试验中测得的孔隙水压力值为试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值,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沿高度的分布形态受技术限制很难通过试验准确测定出来。本文试验数据仅能说明土样底部一点处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但从中可以对土样在固结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孔隙水压力过大,会造成有效应力降低,土体强度减小,影响土的承载力等,对工程安全不利。

从本文试验结论来看,合理控制施工荷载的施加速率,是避免土体中产生过大孔隙水压力的一种方法。

3 结论

(1)加载速率越大,土样的固结速率越快,完成固结所需的时间越短。土体最终固结变形量由所施加的最终固结应力决定,与加载速率无关,在相同的固结应力作用下,不同加载速率土样的最终固结变形量一致。随着固结应力施加速率的增加,加载完成时土样的平均固结度呈下降趋势。

(2)加载速率对试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有显著的影响,加载速率越大,土样底部的孔隙水压力上升速率越快,孔隙水压力极值越大,但四组试验的孔隙水压力极值均小于最终固结应力。等加载速率试验前期,孔隙水压力随固结应力增加而增加,有效应力增加缓慢;孔隙水压力在固结应力加载完成前达到极值,随后呈下降趋势,有效应力近似呈线性迅速增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M].二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QIAN Jia-huan,YIN Zong-ze.Theory and calculation of soil[M].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00.(in Chinese))

[2] 李广信.高等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LI Guang-xin.Advanced soil mechanics[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in Chinese))

[3] 齐添.软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与试验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8.(QI Tian.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one-dimensional nonlinear consolidation of soft soil[D].Zhejiang University.2008.(in Chinese))

[4] 姚贝贝.土的连续加载固结试验方法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0.(YAO Bei-bei.The continuous loading consolidation test method research on the soil.Xi′an:Chang’an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5] Davison L R,Atkinson J H.朱培红.土的连续加荷固结试验[J].地质科学译丛,1991,8(4):77-82.( Davison L R,Atkinson J H.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J].1991,8(4):77-82.(in Chinese))

[6] Aboshi H,Yoshikum H,Manuyama S.Constant loading rate of consolidation test[J].Soil and Foundations,1970,10(1):43-56.

[7] Schiffman R L.Consolidation of soil under time-dependent loading and varying and varying permeability[J].Proc.Highway Research Board,1958,37:584-617.

[8] Von Fay K F,Cotton C E.Constant-rate-of-loading(CRL) tests on soil[R].Consolidation of soils,Testing and Evaluation,ASTM STP 892.Yong R N,and Townsend F C Eds,1986,Philadelphia: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236-256.

[9] Hsu T W,Lu S C.Behaviour of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under time-dependent load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2006,132(4):457-462.

[10] Olson R E.Consolidation under time dependent loading[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Proceeding of ASCE 1977,103(GT1):55-60.

[11] 孟晓非.在CRL固结试验中确定先期固结压力Pc[J].岩土工程学报,1986,8(4):1-8.(MENG Xiao-fei.Determination of the Preconsolidation Pressure by CRL Consolidation Test[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1986,8(4):1-8.(in Chinese))

[12] 王正宏,李文林.土的连续加荷固结试验初探[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3(1):3-13.(WANG Zheng-hong,LI Wen-lin.On the consolidation test for soil by progressive loading[J].Dam Observation And Geotechnical Tests,1983(1):3-13.(in Chinese))

[13] 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S].(GB/T50123-1999,Standard for soil test method[S].(in Chinese))

第13篇

Abstract: A curriculum group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ncludes eight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three practical courses. Then the construction plan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measures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enhance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ecom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课程群;CDIO;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CDIO;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51-02

0 引言

在目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方向。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指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1-2]。将CDIO理念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具备学习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正契合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改革目标。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构建

根据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3]中的专业课程推荐,以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如图1所示。该课程群包含了八门理论课程和三门实践课程,旨在形成一个从项目构思-方案策划-建筑施工-运营维护的包含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让学生构建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通过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所有知识模块的融合和转化。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方案设计

2.1 强化基础,突出专业特色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针,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知识点的系统化研究,同时在课程群中突出学科的专业特色,打通课程教学之间的壁垒,使培养环节更连贯、更成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认知的系统性和实践能力。

2.2 提升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坚持多元化、启发式教学,将课堂讲授、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结合起来。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工程管理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2.3 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实践环节应贯穿课堂讲授、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甚至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工地现场。课程群内不同课程的案例讲授及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完全割裂、各成体系。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措施

根据CDIO培养大纲和标准[4],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提升、考核方式改革、实践环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第二课堂建设七个方面全面对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进行改革(如图2所示),以培养学生在企业和工程实践环境中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方面的能力。

3.1 教W内容整合

3.1.1 整合知识点分配,强化专业基础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针,合理规划总体目标与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课程目标设置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分配,避免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或脱节,保证单门课程知识的独立性和课程群知识的系统性。协调知识点讲授的顺序,使培养环节更连贯、更成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认知的整体性和专业实践能力。

3.1.2 系统规划特有知识点,突出专业特色

在《地下工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案例设计、专题讲授等方式,将“深部岩土工程”的专业特色延伸到管理领域,系统培养学生在特色领域的管理技能。部分知识点设置应与职业资质认证(建造师、造价师、项目管理师)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1.3 做好与课程群外其它课程的衔接,共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与课程群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分配,如《土木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将专业特色延伸到课程群外的课程体系中,形成系统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3.1.4 适当增加前沿性内容,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引进前沿的管理理念,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2 教学方法提升

3.2.1 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开展项目式教学,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知识讲授”的被动学习转变为“问题导向”的主动学习。课程内容围绕实际工程问题逐步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建立以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为主的“现场调研、提出解决方案、研讨、改进建议、评析”五个环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性”教学方式,组织讨论、讲演、辩论等,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论文,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3.2.2 教学手段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设课程群网站,形成数字化网络平台资源库,强化师生课后的联系和互动。运用先进教学工具,丰富课堂氛围。如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际工程资料,运用选择器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BIM软件、模拟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等等。

3.2.3 大案例建设,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

在课堂讲授时,以同一已建项目背景作为讲授案例,这个案例将贯穿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项目管理的范围应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进度、质量管理。在课程设计环节,也以同一在建项目作为工程背景,以使得学生形成系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和实践。

3.3 考核方式改革

加强过程管理,构建多元考核体系,从“知识性”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的考核。结合课堂考勤、分组讨论、论文写作、读书报告等,全面评定学生课程总成绩,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实务性及开放式问题。

3.4 实践环节设计

调整各课程设计任务书。以同一在建项目作为工程背景,以利于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除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现场调研、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的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应提高到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上,应是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一次练手,在内容上应更强调工程管理的系统性和前沿性。此外,通过充分利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具,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性体验。

3.5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群的任课教师均应是“双师型”。课程群内所有任课教师要对课程群中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基本了解。在讲授一门课程的同时,能拓展到与其他课程相联系的知识领域。

3.6 教材建设

落实课程群建设的新思路,需要有配套的教材。建议先选用已出版的精品教材,然后逐步编制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在教材选用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避免选用如监理培训教材等纯实务性教材。避免不同教材在知识点上的的重叠,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7 第二课堂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利用现场调研、课堂外实习等方式促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工地。适时邀请校外的工程师,以讲座的形式分享工程现场的管理经验。此外,可结合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申报和实施与课程有关的课题。

4 结语

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下,课程整合和课程群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这与CDIO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基于CDIO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改革既顺应了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又契合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CDIO的工程项目管理程群改革方案和措施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阚连宝,段庆茹,崔红梅,李芳,李岩.基于CDIO模式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30):155-157.

[2]张浩.从“厨师”到“营养师”――CDIO的理念在工程管理学生培养中的借鉴和探讨[J].高教论坛,2009(5):62-64.

第14篇

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性文件,反映培养出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工作能力。文章从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几个方面,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其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创新、敬业、协作精神的高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定位。第一,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学科通才教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既不是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教育,也不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它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即学科基础要体现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但又不过分拘泥于理论的严谨性而对工程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才教育;第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是基础理论与工程能力、技能并重的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并重,在基础理论知识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实践、 省略 实训教学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实效,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力求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面临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变革要求:[1]在国内,土木工程中多学科及其知识的融合,综合性工程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体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高、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向着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进了一步,土木工程类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增大,国外企业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国际两方面对人才的要求,并把这种指导思想落实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人(10%左右)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大多数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应用前景;

第二,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第三,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四,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第五,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原则[2]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表现为:

1.制定和完善了切实可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很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旧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创造了条件(见表1)。考虑到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压力,对各学期的开课量做了合理的安排,把课程适当提前,减少四年级的开课量。

2.保证各门课的知识链连续但不重复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仔细研究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优化,打破各个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并严格按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这几门课程对实践内容部分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教师灵活掌握,有些内容会造成重复或遗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首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在教学大纲中,我们明确规定“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包括排架设计和浅基础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做桩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要包括楼和框架设计,毕业设计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并调整了相关课程的学时,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中除了“两课”社会实践,还设立了:军训、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房屋建筑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共计39周。

为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与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探索有效的新型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4.重视外语学习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英语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分类培养、目标驱动、滚动培养的教学模式。第1~4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根据学生能力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滚动培养。第5~7学期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或在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安排撰写外文摘要。这样有利于保证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英语水平。教学计划中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等课程外,将计算机应用贯穿整个四年的课程教学中,在理论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增加计算机应用训练,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用计算机的时间总计不少于200机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15篇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生产实习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是否有所收获、收获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主要从实习单位和学院配备了指导教师,并且对其都有具体的要求。

(1)选拔优秀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作为实习基地指导教师。

(2)选派业务骨干开展教学法和教学技巧的培训和研讨,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习,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梯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岗前培训,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活动。

(4)认真编写实践教学计划、教案,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对指导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考核,让实践教师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有充分的认识,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5)鼓励青年教师对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发表相关的论文,申请相关的课题,并把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

(6)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老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理论培训班。鼓励老师走出去,与同行交流,互相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二、生产实习的组织方式

由于实习经费有限,时间短,任务重,学生人数多,为了保证生产实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新疆农业水利工程大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组织方式。

(一)集中实习方式通过学院统一组织,配车、安排住宿,按照实习计划已经设计好的实习路线,由若干名实习指导教师统一带队集中赴实习单位实习。集中实习是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这种组织方式,学生基本上每天上午都在会议室听相关专家的报告,往往结合直观、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信息量大的多媒体技术,介绍工程概况、施工、作用及运行管理,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下午到工地参观,部分学生参加实际操作。

(二)分散实习方式在近几年扩招政策下,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人数已达200多人,集中实习相当困难。因此,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分散实习: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具体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家长等社会关系,以推荐形式到较大的建管局、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实习。如新疆额尔齐斯河建设管理局、塔里木河建设管理局、新疆昌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葛洲坝新疆工程局、兵团建工集团等诸多单位进行实习。由于分散实习每个单位去实习的人数比较少,较集中实习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摩学习和动手操作,如果实习单位能够安排专人对其进行指导,对其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分散实习的学生将从具体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分散实习的学生大部分联系的都是毕业后的意向单位,提前实习对他们今后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对于学校来讲在推荐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的经费压力。为了保证分散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学院对分散实习的学生也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力求使分散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质量控制。

三、生产实习的考核方式

为了确保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除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外,还要特别强调对学生已完成实习内容的检查和考核。

1.实习过程的考核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担任实习小组的组长,协助带队教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听讲、提问、讨论发言及记笔记情况及时地记录和检查。发现问题学生后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教育,确保整个实习过程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实习结果的考核

近年来,我院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实习答辩制度。实习答辩是生产实习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生产实习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每个工地至少1名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参加,学生每人给10分钟的答辩时间,通过学生陈述、评委质疑、学生回答、师生讨论等环节督促学生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报告成绩及答辩成绩组成,能够比较全面的评价学生实习的效果。

四、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生产实习点多面广、跨度大

农业水利工程的实习由于实习内容往往涉及到水库枢纽、渠首、渠道、灌区等,实习地点不是一点,而是一个面,所以实习地点就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流动性比较大;其次虽然近年来新疆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实习地点往往在乡镇一级的单位。但目前在县城、乡镇要找到同时容纳200多人,价格适宜的宾馆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将学生安排在几个宾馆,管理非常不方便。

2.实习单位接纳能力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连年扩招,特别是新疆农业大学的农业水利工程作为热门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面对每年200多人次的生产实习,在新疆能够同时接纳这么学生实习的单位还是寥寥无几。不像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等工程在施工前就已经考虑了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因为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新疆的水利工程在建设前没有考虑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接待几十人还可以,但是上百人次的接待就显得非常吃力。

3.实习经费投入不足

校外生产实习需要很大的花费,包括实习费、住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学校本身由于经费问题很难为实习单位配套足够的经费,实习单位往往会因为承接实习活动而自己贴钱,因此对于接待大学生生产实习这样“既费时,又无利”的工作,很多实现单位就无积极性可言,多数采取的是能免就免的态度,使得学校在取得实习单位配合方面难度很大。

(二)解决措施

1.集中住宿,连片实习新疆地域辽阔,再加之农业水利工程生产实习“面状分布”的特点,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集中住宿,连片实习”的方法来减少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在对新疆典型水利工程分布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筛选,选择了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和呼图壁河流域两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生产实习。上述的两个流域是全疆灌区管理的典型示范区,在该流域既有丰富的地形和水库、渠首、电站等水工建筑物,又集中了各种灌水方法和灌溉制度,而且各种新设备、新工艺均有应用。最近几年的实习我们都以玛纳斯县为中心(住宿)、每天驱车去东面的呼图壁县和西面的石河子,最远的地方距离住宿地点100公里左右,能够实现早晨出发,晚上回来,非常方便,学生和带队教师均对此种实习方式表示满意。

2.调整实习方式针

对200人庞大的实习队伍,住宿和参观难度均较大,我们对集中实习又采取了分批的方法。将实习的学生分为5~6个实习分队,每队30~40人,配备1~2名指导教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解决住宿和实习问题。实习期间,实习分队奔赴不同的实习地点,这样就缓解了实习单位的接受能力,一个单位去30~40人,再分几个小组进行实习,组织起来相对容易,而且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规定的实习时间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任务。

3.积极推进校企共建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教研室通过积极的努力,已经和5个水利单位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加强了与企业的联合,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对培训的学生,合作单位可以先进行招聘。每年假期,学校均会选派相关专家和优秀教师到合作单位进行讲学,帮助合作单位对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地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对合作单位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经费。

此外,学校还鼓励和支持合作单位中业务骨干攻读我校的在职研究生,对企业攻读学位和进修的骨干人员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其专门制定教学大纲,毕业论文完全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来撰写。在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对于从生产一线发现的问题,由学校教师和基层的工作人员共同解决,积极申报和完成科研项目。这样既增加了高校教师研究课题,也解决了企业缺少专业研究人员的矛盾,使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平台优势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二者实现了共赢。经过若干年的积极探索,合作单位对学校的态度经过了抵触—认可—欢迎的思想转化过程,校企合作逐步走向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