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ct诊断论文范文

ct诊断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ct诊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ct诊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胆囊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胆囊癌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征性,与胆囊炎性病变无特异性区别,早期难以确诊,多数患者在临床上作出诊断时已是晚期,尽管B超、ct及MRI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胆囊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漏诊、误诊仍有发生,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回顾性分析19例胆囊癌患者螺旋CT表现,以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2年—2009年间经病理征实的胆囊癌19例,男6例,女13例,男女比例1:2.2。年龄45-79岁,其中>50岁者16例,占84%。19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9例CT检查前均行B超检查。

使用美国GEHispeedNX/I双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7-10mm,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速度2-3ml/s,总量100ml,注射造影剂后分别行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和延迟期(5min)3期扫描,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棘上缘,对病变感兴趣区加3—5mm薄层扫描。

二、结果

2.1直接征象(1)肿块:胆囊区呈低、等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模糊,略呈分叶状,胆囊腔消失或不规则缩小,增强后肿块各期不均匀强化,以低密度为主伴斑片状强化。本组9例。(2)胆囊壁增厚:表现为局部或全部不规则增厚,内缘不光整,胆囊腔明显缩小,部分胆囊边缘模糊不清及肝胆分界消失,病变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其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及肝脏,本组6例。(3)腔内肿块:呈状或结节状,由胆囊壁突向腔内的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局部胆囊壁增厚、僵硬,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本组4例。

2.2间接征象(1)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10例。(2)肝脏直接侵犯5例。表现邻近胆囊区底肝脏出现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与胆囊肿块间分界不清,常向肝右叶及方叶侵犯。(3)肝内转移3例,表现为肝实质内散在多发均匀低密度类圆形影,增强效应不明显。(4)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5)淋巴结转移7例,表现为肝门区,胰头周围,腹主动脉旁的10-20mm结节影,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三、讨论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发病中占第五位,好发于55岁以上老年女性,其病因不明。张金萍等认为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长期刺激损伤胆囊粘膜及胆汁内较高浓度的致癌物质引起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化生、异型增生和突变有关。因此,50岁以上患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病程较长,临床症状由间隙性变为持续性,胆囊壁局限增厚者,均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变的存在。

根据胆囊癌的CT表现将其分为肿块型、腔内型、胆囊壁增厚型(简称厚壁型),以肿块型最常见,厚壁型最少见。正常胆囊壁厚度为1-2mm,超过3.5mm为异常。厚壁型、腔内型属胆囊癌的早期表现。厚壁型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全部增厚,内缘凹凸不平,增强扫描,增厚的胆囊壁明显强化,各期密度均高于肝脏及正常的胆囊壁;腔内型表现为状、结节状腔内肿块,单发或多发,病灶相应胆囊壁呈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并以广基钝角相交,增强扫描后病灶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有中度或明显强化。肿块型为晚期表现,常有肝脏及淋巴结转移,其特征性表现为胆囊窝缩小或闭塞,代之以境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可均匀或不均匀。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强化不一致,可以隐约分辨腔内被肿瘤组织充填的胆囊轮廓。所以CT平扫未发现正常胆囊结构,在排除胆囊切除、先天性胆囊缺失、异位胆囊、餐后胆囊收缩不显影后,应高度怀疑胆囊癌,进一步增强扫描。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1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两者都可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造成诊断困难。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轻度、均匀增厚呈双边或多边征,腔内黏膜光滑、胆囊周围出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或“晕征”,反映了胆囊壁的水肿或胆囊炎所致胆囊周围液体渗出。“瓷胆囊”征是慢性胆囊炎的特征,胆囊炎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及门脉期均为等密度。厚壁型胆囊癌胆囊壁呈不规则增厚,内壁僵硬、粘膜线中断;强化特点,动脉期为明显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消退不明显。2厚壁型胆囊癌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表现为厚的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灶,无胆囊区肿块,有完整的粘膜线。常无肝脏侵犯、周围脏器转移等表现。:

腔内型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腺瘤、腺肌症的鉴别:腔内胆囊癌占胆囊癌的15%-23%,属胆囊癌的早、中期。其癌结节的基底部较宽,与胆囊壁呈钝角相交,胆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粘膜、浆膜面局限性僵硬或凹陷,增强扫描结节影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息肉、腺瘤结节直径较小,常小于1cm,边缘光整。结节与囊壁有一定分界,有游离感,甚至有蒂与囊壁相连,局部囊壁柔软,强化程度低于癌结节。腺肌增生症做泛影葡胺造影CT,造影剂进入胆囊罗—阿窦,显示“花环”征,腺肌增生症在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胆囊癌往往失去收缩功能。

肝癌侵犯胆囊或胆囊癌侵犯肝脏的鉴别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发性胆囊癌的增强与肝癌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不同,下面几点有助于鉴别胆囊癌和肝癌:胆囊癌侵犯肝管并引起胆管扩张较肝癌多见;肝癌造成门静脉癌栓多于胆囊癌;肿块内出现结石影,可以肯定为胆囊癌;胆囊窝内只有肿块而没有胆囊者,首先应考虑胆囊癌可能;肝癌较容易肝门淋巴结转移,而胆囊癌一般不会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除非胆囊癌发生逆向性淋巴结转移。

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1)螺旋CT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清楚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病变及肿瘤扩散范围,对癌肿的发现、分期及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2)增强扫瞄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胆囊壁真正的厚度及肿瘤在胆囊壁的浸润深度。其特征性改变,即增厚的胆囊壁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壁和肝脏的密度,有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3)螺旋CT检查不仅对胆囊癌的诊断提供丰富的影像学资料,而且对肿瘤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也提供详细资料。这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能否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曾有报道,CT对手术可切除肿瘤的预测率为80%,对不可切除的预测率达89%〔5〕,可见CT检查在选择治疗方案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萍,朱灿祥.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4):211~213.

[2]顾小兰,王乃庆,桑雅荣等.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6):574~576.

[3]KimBS,HaHK,LeeIJ,etal.AccuracyofCTinlocalstagingofgallbladdercarcinoma〔J〕.ActaRadiol,2002,43:71~76.

第2篇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有CT影像学资料的肾癌患者78例,肾盂癌患者35例,膀胱癌患者79例。肾癌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57.8±6.9)岁;肾盂癌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9~79岁,平均(58.9±6.2)岁;膀胱癌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1例;年龄(58.7±6.3)岁。

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检查均采用GE螺旋CT机,64层,所有病灶均行直接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1.5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速率3ml/s。

3.评价指标

分析CT征象及病理结果。肾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局限于肾膜内;Ⅱ期:肿瘤侵犯超过了肾膜但仍被局限在肾筋膜内;Ⅲa期:肿瘤侵犯下腔或者是肾静脉;Ⅲb期:区域淋巴结内发生了肿瘤转移;Ⅲc期:肿瘤在侵犯腔或者是肾静脉的同时有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器官,或者是肿瘤发生了远处转移。肾盂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范围仅仅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Ⅱ期:肿瘤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但对周围肾盂输尿管肌层也有侵犯;Ⅲ期:肿瘤侵犯肾实质及肾周围组织液;Ⅳ期:已经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是远处转移。膀胱癌分期标准:T1期:膀胱内可见到明显肿块,但是膀胱内壁无明显增厚,仍然光滑;T2期:膀胱内壁出现了一定程度增厚,但无明显僵硬感;T3a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但是其外缘仍然光滑;T3b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同时在其周围脂肪层中出现了软组织密度影;T4期:盆腔淋巴结出现肿瘤细胞转移,同时侵犯临近器官。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肾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癌CT扫描密度上增强后,中轻度以上显著强化者72例(92.3%),中度以下强化者6例(7.7%)。在CT分型上,局限外凸、局限浸润、弥漫性浸润的例数分别为55例(70.5%)、16例(20.5%)和7例(9.0%)。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0%,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2.肾盂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盂癌CT扫描检查中,病灶的强化程度呈现为明显的不一致。肾盂癌的CT分型显示局限肾盂型、广泛浸润肾实质型、肾盂壁增厚积水型分别为20例(57.1%)、10例(28.6%)和5例(14.3%)。CT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1.4%。3.膀胱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膀胱癌患者中,CT增强后扫描病灶中呈现为均匀强化者70例(88.6%),非均匀强化者9例(11.4%),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6%,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三、讨论

第3篇

关键词:CT诊断胃肠疾病

胃肠道钡剂造影和胃肠内镜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尚不能认为全面诊断。

因为它们获得的仅是呈现于粘膜面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腔内造影所反映的间接变化。CT检查原理则完全不同,它能直接显示器官及其病变本身,也能发现病变对邻近或远处脏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一、胃肠道CT检查方法

1.平扫

在卧位或半坐位状态下直接进行CT横断面或冠状面扫描,称为CT平扫。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可单独应用,如诊断胃肠道穿孔、异物等。亦常与增强扫描并用。

2.增强扫描

经静脉内注射(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静脉后,一般不与人体蛋白质结合,而是大量地分布在血管内,然后再进入各组织细胞外液,逐渐达到平衡。

3.动态扫描

动态扫描是借助于CT增强扫描连续地观察对比剂在组织内与病灶内反映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进而探索该病灶的病理特征。动态CT扫描可分为同层动态扫描与床进式动态扫描二种。

4.CT内镜(CTendoscopy,CTE)

用螺旋CT机对选定的躯体节段行体积采样后,数据经计算机处理,使用专门的软件,利用三维重建功能可在任意CT断面上进入任意大小的管道如胃肠道腔,气管、支气管腔……,向头端或尾端方向,在腔内循腔道“漫游”,显示该节段内任意腔道的内部结构,并赋以伪彩色,得到类似腔内纤维内镜所见的直观影像,称为CT内镜(CTE),目前该项技术已趋实用。

二、胃肠道CT检查的特点

传统的胃肠道检查技术是依赖腔内造影所获得的,能反映病变造成被检器官的病理形杰与功能异常图像间接地作出诊断的。而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造影技术能直接显示胃肠道各器官本身及病变对其所造成的异常改变。为此,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CT有许多优点:①显示病变全面:由于CT检查能直接显示病变本体,它不但能显示胃肠道器官腔内的变化,还能观察到被检脏器壁层的形态改变,更能发现病变所造成的器官腔外情况,这对占位性疾病来说是极为有用的。②帮助定性: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CT衰减值(CT值)。CT可对显示的病变做CT值测量,从而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是液性还是实质性,是均质性还是不均质性,甚至可做组织学定性,如脂肪瘤的诊断。此外,CT检查还可通过增强扫描(静脉内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做CT扫描),比较同一病变部位注射对比剂前后的CT值变化,以判断病变的性质与血供情况,是富血管性还是缺血管性,也有助于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③测量大小:传统的造影检查一般只能部分地勾出病变的形态,无法确定病变的真实大小。CT对不同质地(囊性或实质性)的占位病变都能完整地加以显示,因此就能测量病变的真实大小。④有利病变定位:横断面成像的CT检查,能同时显示出该断层面内的全部脏器结构,对疾病的定位诊断要明显优于传统的胃肠道造影检查,如腹壁切口疝患者,CT不但能判断疝入的肠段,发生疝的部位,更能根据显示的腹壁各层肌群判断腹壁缺损情况,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胃肠道造影时出现外来压迹极为常见,但通常仅能根据压迹的部位推理性地作初步假设。CT检查则能同时直接观察到造成压迹的器官或脏器的病变,如子宫肌瘤压迫盲肠和直肠。⑤恶性肿瘤做分期诊断:CT扫描对纵隔、腹腔、后腹膜腔及盆腔内的重要脏器(肝、胰、主动脉及大血管等)和增大的淋巴结同样也能加以显示,这对胃肠道恶性病变的术前分期诊断极有帮助,能对病变的扩展范围、有否癌栓、淋巴结的转移作出判断,可作出病变能否被手术切除的初步诊断。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