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ct诊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胆囊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胆囊癌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征性,与胆囊炎性病变无特异性区别,早期难以确诊,多数患者在临床上作出诊断时已是晚期,尽管B超、ct及MRI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胆囊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漏诊、误诊仍有发生,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回顾性分析19例胆囊癌患者螺旋CT表现,以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2年—2009年间经病理征实的胆囊癌19例,男6例,女13例,男女比例1:2.2。年龄45-79岁,其中>50岁者16例,占84%。19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9例CT检查前均行B超检查。
使用美国GEHispeedNX/I双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7-10mm,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速度2-3ml/s,总量100ml,注射造影剂后分别行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和延迟期(5min)3期扫描,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棘上缘,对病变感兴趣区加3—5mm薄层扫描。
二、结果
2.1直接征象(1)肿块:胆囊区呈低、等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模糊,略呈分叶状,胆囊腔消失或不规则缩小,增强后肿块各期不均匀强化,以低密度为主伴斑片状强化。本组9例。(2)胆囊壁增厚:表现为局部或全部不规则增厚,内缘不光整,胆囊腔明显缩小,部分胆囊边缘模糊不清及肝胆分界消失,病变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其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及肝脏,本组6例。(3)腔内肿块:呈状或结节状,由胆囊壁突向腔内的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局部胆囊壁增厚、僵硬,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本组4例。
2.2间接征象(1)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10例。(2)肝脏直接侵犯5例。表现邻近胆囊区底肝脏出现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与胆囊肿块间分界不清,常向肝右叶及方叶侵犯。(3)肝内转移3例,表现为肝实质内散在多发均匀低密度类圆形影,增强效应不明显。(4)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5)淋巴结转移7例,表现为肝门区,胰头周围,腹主动脉旁的10-20mm结节影,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三、讨论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发病中占第五位,好发于55岁以上老年女性,其病因不明。张金萍等认为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长期刺激损伤胆囊粘膜及胆汁内较高浓度的致癌物质引起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化生、异型增生和突变有关。因此,50岁以上患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病程较长,临床症状由间隙性变为持续性,胆囊壁局限增厚者,均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变的存在。
根据胆囊癌的CT表现将其分为肿块型、腔内型、胆囊壁增厚型(简称厚壁型),以肿块型最常见,厚壁型最少见。正常胆囊壁厚度为1-2mm,超过3.5mm为异常。厚壁型、腔内型属胆囊癌的早期表现。厚壁型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全部增厚,内缘凹凸不平,增强扫描,增厚的胆囊壁明显强化,各期密度均高于肝脏及正常的胆囊壁;腔内型表现为状、结节状腔内肿块,单发或多发,病灶相应胆囊壁呈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并以广基钝角相交,增强扫描后病灶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有中度或明显强化。肿块型为晚期表现,常有肝脏及淋巴结转移,其特征性表现为胆囊窝缩小或闭塞,代之以境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可均匀或不均匀。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强化不一致,可以隐约分辨腔内被肿瘤组织充填的胆囊轮廓。所以CT平扫未发现正常胆囊结构,在排除胆囊切除、先天性胆囊缺失、异位胆囊、餐后胆囊收缩不显影后,应高度怀疑胆囊癌,进一步增强扫描。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1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两者都可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造成诊断困难。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轻度、均匀增厚呈双边或多边征,腔内黏膜光滑、胆囊周围出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或“晕征”,反映了胆囊壁的水肿或胆囊炎所致胆囊周围液体渗出。“瓷胆囊”征是慢性胆囊炎的特征,胆囊炎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及门脉期均为等密度。厚壁型胆囊癌胆囊壁呈不规则增厚,内壁僵硬、粘膜线中断;强化特点,动脉期为明显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消退不明显。2厚壁型胆囊癌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表现为厚的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灶,无胆囊区肿块,有完整的粘膜线。常无肝脏侵犯、周围脏器转移等表现。:
腔内型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腺瘤、腺肌症的鉴别:腔内胆囊癌占胆囊癌的15%-23%,属胆囊癌的早、中期。其癌结节的基底部较宽,与胆囊壁呈钝角相交,胆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粘膜、浆膜面局限性僵硬或凹陷,增强扫描结节影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息肉、腺瘤结节直径较小,常小于1cm,边缘光整。结节与囊壁有一定分界,有游离感,甚至有蒂与囊壁相连,局部囊壁柔软,强化程度低于癌结节。腺肌增生症做泛影葡胺造影CT,造影剂进入胆囊罗—阿窦,显示“花环”征,腺肌增生症在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胆囊癌往往失去收缩功能。
肝癌侵犯胆囊或胆囊癌侵犯肝脏的鉴别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发性胆囊癌的增强与肝癌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不同,下面几点有助于鉴别胆囊癌和肝癌:胆囊癌侵犯肝管并引起胆管扩张较肝癌多见;肝癌造成门静脉癌栓多于胆囊癌;肿块内出现结石影,可以肯定为胆囊癌;胆囊窝内只有肿块而没有胆囊者,首先应考虑胆囊癌可能;肝癌较容易肝门淋巴结转移,而胆囊癌一般不会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除非胆囊癌发生逆向性淋巴结转移。
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1)螺旋CT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清楚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病变及肿瘤扩散范围,对癌肿的发现、分期及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2)增强扫瞄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胆囊壁真正的厚度及肿瘤在胆囊壁的浸润深度。其特征性改变,即增厚的胆囊壁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壁和肝脏的密度,有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3)螺旋CT检查不仅对胆囊癌的诊断提供丰富的影像学资料,而且对肿瘤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也提供详细资料。这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能否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曾有报道,CT对手术可切除肿瘤的预测率为80%,对不可切除的预测率达89%〔5〕,可见CT检查在选择治疗方案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萍,朱灿祥.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4):211~213.
[2]顾小兰,王乃庆,桑雅荣等.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6):574~576.
[3]KimBS,HaHK,LeeIJ,etal.AccuracyofCTinlocalstagingofgallbladdercarcinoma〔J〕.ActaRadiol,2002,43:71~76.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有CT影像学资料的肾癌患者78例,肾盂癌患者35例,膀胱癌患者79例。肾癌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57.8±6.9)岁;肾盂癌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9~79岁,平均(58.9±6.2)岁;膀胱癌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1例;年龄(58.7±6.3)岁。
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检查均采用GE螺旋CT机,64层,所有病灶均行直接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1.5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速率3ml/s。
3.评价指标
分析CT征象及病理结果。肾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局限于肾膜内;Ⅱ期:肿瘤侵犯超过了肾膜但仍被局限在肾筋膜内;Ⅲa期:肿瘤侵犯下腔或者是肾静脉;Ⅲb期:区域淋巴结内发生了肿瘤转移;Ⅲc期:肿瘤在侵犯腔或者是肾静脉的同时有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器官,或者是肿瘤发生了远处转移。肾盂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范围仅仅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Ⅱ期:肿瘤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但对周围肾盂输尿管肌层也有侵犯;Ⅲ期:肿瘤侵犯肾实质及肾周围组织液;Ⅳ期:已经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是远处转移。膀胱癌分期标准:T1期:膀胱内可见到明显肿块,但是膀胱内壁无明显增厚,仍然光滑;T2期:膀胱内壁出现了一定程度增厚,但无明显僵硬感;T3a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但是其外缘仍然光滑;T3b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同时在其周围脂肪层中出现了软组织密度影;T4期:盆腔淋巴结出现肿瘤细胞转移,同时侵犯临近器官。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肾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癌CT扫描密度上增强后,中轻度以上显著强化者72例(92.3%),中度以下强化者6例(7.7%)。在CT分型上,局限外凸、局限浸润、弥漫性浸润的例数分别为55例(70.5%)、16例(20.5%)和7例(9.0%)。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0%,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2.肾盂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盂癌CT扫描检查中,病灶的强化程度呈现为明显的不一致。肾盂癌的CT分型显示局限肾盂型、广泛浸润肾实质型、肾盂壁增厚积水型分别为20例(57.1%)、10例(28.6%)和5例(14.3%)。CT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1.4%。3.膀胱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膀胱癌患者中,CT增强后扫描病灶中呈现为均匀强化者70例(88.6%),非均匀强化者9例(11.4%),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6%,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三、讨论
关键词:CT诊断胃肠疾病
胃肠道钡剂造影和胃肠内镜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尚不能认为全面诊断。
因为它们获得的仅是呈现于粘膜面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腔内造影所反映的间接变化。CT检查原理则完全不同,它能直接显示器官及其病变本身,也能发现病变对邻近或远处脏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一、胃肠道CT检查方法
1.平扫
在卧位或半坐位状态下直接进行CT横断面或冠状面扫描,称为CT平扫。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可单独应用,如诊断胃肠道穿孔、异物等。亦常与增强扫描并用。
2.增强扫描
经静脉内注射(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静脉后,一般不与人体蛋白质结合,而是大量地分布在血管内,然后再进入各组织细胞外液,逐渐达到平衡。
3.动态扫描
动态扫描是借助于CT增强扫描连续地观察对比剂在组织内与病灶内反映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进而探索该病灶的病理特征。动态CT扫描可分为同层动态扫描与床进式动态扫描二种。
4.CT内镜(CTendoscopy,CTE)
用螺旋CT机对选定的躯体节段行体积采样后,数据经计算机处理,使用专门的软件,利用三维重建功能可在任意CT断面上进入任意大小的管道如胃肠道腔,气管、支气管腔……,向头端或尾端方向,在腔内循腔道“漫游”,显示该节段内任意腔道的内部结构,并赋以伪彩色,得到类似腔内纤维内镜所见的直观影像,称为CT内镜(CTE),目前该项技术已趋实用。
二、胃肠道CT检查的特点
传统的胃肠道检查技术是依赖腔内造影所获得的,能反映病变造成被检器官的病理形杰与功能异常图像间接地作出诊断的。而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造影技术能直接显示胃肠道各器官本身及病变对其所造成的异常改变。为此,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CT有许多优点:①显示病变全面:由于CT检查能直接显示病变本体,它不但能显示胃肠道器官腔内的变化,还能观察到被检脏器壁层的形态改变,更能发现病变所造成的器官腔外情况,这对占位性疾病来说是极为有用的。②帮助定性: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CT衰减值(CT值)。CT可对显示的病变做CT值测量,从而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是液性还是实质性,是均质性还是不均质性,甚至可做组织学定性,如脂肪瘤的诊断。此外,CT检查还可通过增强扫描(静脉内团注或滴注碘对比剂后做CT扫描),比较同一病变部位注射对比剂前后的CT值变化,以判断病变的性质与血供情况,是富血管性还是缺血管性,也有助于对病变作出定性诊断。③测量大小:传统的造影检查一般只能部分地勾出病变的形态,无法确定病变的真实大小。CT对不同质地(囊性或实质性)的占位病变都能完整地加以显示,因此就能测量病变的真实大小。④有利病变定位:横断面成像的CT检查,能同时显示出该断层面内的全部脏器结构,对疾病的定位诊断要明显优于传统的胃肠道造影检查,如腹壁切口疝患者,CT不但能判断疝入的肠段,发生疝的部位,更能根据显示的腹壁各层肌群判断腹壁缺损情况,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胃肠道造影时出现外来压迹极为常见,但通常仅能根据压迹的部位推理性地作初步假设。CT检查则能同时直接观察到造成压迹的器官或脏器的病变,如子宫肌瘤压迫盲肠和直肠。⑤恶性肿瘤做分期诊断:CT扫描对纵隔、腹腔、后腹膜腔及盆腔内的重要脏器(肝、胰、主动脉及大血管等)和增大的淋巴结同样也能加以显示,这对胃肠道恶性病变的术前分期诊断极有帮助,能对病变的扩展范围、有否癌栓、淋巴结的转移作出判断,可作出病变能否被手术切除的初步诊断。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颌面部骨折;多层螺旋CT;MPR;SSD.
近年来,颌面骨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由于颌面部解剖结构的复杂,因此准确地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形态以及大小、移位等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近年来,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MPR及SSD重建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颌面部骨骨折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方便、直观的影像学资料[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应用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进行MPR及SSD三维重建的50例颌面骨折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5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9~65岁,平均40.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坠落伤7例,撞伤4例,其他原因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颌面部软组织肿胀、张口困难等。
1.2仪器与方法。
1.2.1仪器采用日本东芝公司Astioen4螺旋CT机进行扫描。
扫描参数:层厚1mm,层距1mm,电压140kV,电流120mA,螺距(pitch)1.35∶1,无间隔连续扫描。
1.2.2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自眶上缘3cm至下颌骨下缘3cm,扫描结束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遮盖法显示(SSD)等技术后处理分析。多平面重组以软组织窗及骨窗分别进行观察,并且进行任意方位成像,天下论文存储相应病变成像最好的图像,重建厚度3mm;表面阴影显示阈值下限在150~250HU,选取切割功能切除多余的部分组织,根据病灶的显示效果任意旋转角度选择最佳的图像存储。
2结果。
50例患者经螺旋CT扫描轴位图像共发现67处骨折,螺旋CT扫描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可发现80处骨折,遗漏13处,漏诊率16.25%。螺旋三维CT重建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颌骨骨折的立体解剖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准确显示骨折部位、范围、骨折块移位方向、立体距离。50例中单发骨折11例,多发骨折39例;上颌骨骨折21例,下颌骨骨折29例。下颌骨骨折的病例中4例共11处诊断有或伴有髁状突骨折,其中有3例先经下颌侧位片及二维CT未能确诊,经过旋转角度观察,证实为脱帽并向内侧移位,并因髁状突无明显移位,外科医生采取了保守治疗。
3讨论。
颌面骨解剖结构复杂,主要包括鼻骨、泪骨、上颌骨、腭骨、颧骨等。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高,颌面骨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多[2]。
普通X线片无法准确地显示骨折的数量、移位情况以及骨折的位置,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普通轴位CT图像虽然无颌面结构的重叠,对病变的显示有显著提高,但缺乏立体、直观影像,对一些平行于扫描层面的骨折仍有遗漏[3]。本组比较横断位、MPR资料,50例80处骨折,轴位显示67处,遗漏13处,漏诊率16.25%,经分析多为水平方向走行骨折线,且为多部位复杂骨折病例。MPR重建技术包括冠状面、矢状面、任意斜面和任意曲面的图像重建,具有二维横断位图像同样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其技术参数通过调节窗宽、窗位相互切换软组织窗和骨窗,在显示骨质病变情况同时,还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软组织损害情况,如周围软组织增厚、肿胀、积气、积血或软组织的开放性损伤等(封三图1)[4]。但是二维CT为平面图像只能显示某层面的骨质损伤情况,临床医师运用二维CT平片诊断会存在误差,难以建立三维空间思维,对病变可能产生一些偏差,而影响治疗方案的确定。本组MPR图像显示全部骨折,诊断准确率100%,无一例漏诊。有研究也证实,对于眶外壁、眶底及深部结构如筛板、鼻中隔、蝶骨大翼的骨折,CT二维影像优于CT三维重建[5]。
SSD三维重建成像空间立体感强(封三图2),能极好地显示骨折的结构,尤其是结构重叠区域的三维关系,对颌面骨骨折的部位、范围及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等(如从多角度显示髁状突与关节窝的空间位置关系)、骨折移位程度、方向,碎骨片的位置、大小、数目等情况,论文格式特别能全程清楚地显示不规则骨折线的畸形走行,提高了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6]。Kreipke等认为Lefortil型骨折X线平片和二维CT不能很好地显示骨折线,而三维CT可以直观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情况和骨折段的移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CT三维重建的另一个突出优势在髁状突骨折的显示上,可从任意角度观察病变部位,清楚显示髁状突骨折类型、骨折块移位方向、距离和空间位置、关节面的朝向、下颌骨升支断端上移范围、与颞颌关节窝的空间关系等,较CT二维影像更接近人体内的真实解剖结构,避免了主观想象过程中因分析理解差异所导致的误诊。本组29例下颌骨骨折病例中,4例共11处诊断有或伴有髁状突骨折,其中3例先经下颌侧位片及二维CT未能确诊,经过旋转角度观察,证实为脱位并向内侧移位,并因髁状突无明显移位,外科医生采取了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立体、直观、清晰地显示颌面骨骨折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卫江,郎召君,徐锐,等。多层螺旋CT在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8,17(1):51-53.
[2]陈建字,粱碧玲,刘庆余,等。颌面骨病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l6-20.
[3]慕红文,杨晓滨,张宁,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颌骨骨折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8,12(9):829-830.
[4]王保平,冯熠,段燕东。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1):10-13.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X线随访观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一种常见的渐进性的髋关节致残性疾病,就其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我科开展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手术方法为经皮股动脉穿刺进行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术后血管造影观察病变股骨头供血情况,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 例选自2006年1月-2007年3月间ANFH患者,男48例,女28例,年龄19~68岁,平均43.5岁。其中双侧股骨头病变51例,单侧病变25例,共127块,病程5个月~10年,其中18例有服激素史,22例有外伤史,24例有大量饮酒史、应用激素史,12例原因不明确。临床表现为髋关节、周围组织以及、腹股沟等处出现隐痛,关节活动度差,走路跛行。
1.2临床分期 Ficat标准Ⅰ期:X线表现正常,MRI检查发现股骨头异常信号;Ⅱ期:股骨头外形正常,可见囊性、骨硬化表现;Ⅲ期:一定程度软骨下榻陷、股骨头变形;Ⅳ期:关节间隙、髋臼退行性变。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76例患者中Ⅰ期15例,Ⅱ期34例,Ⅲ期20例,Ⅳ期7例。
1.3方法 X线电视监视下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在患侧对侧股动脉穿刺,短导丝引导送股动脉入动脉鞘,拨出短导丝,将5-F导管分别送至股动脉和患侧髂内动脉,再进入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以4ml/s流速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12ml,10帧/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0S,超选择至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闭孔动脉,造影了解股骨头供血情况,然后分别注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30ml,尿激酶30IU,罂粟碱30mg后拔出导管,术后送回病房平卧休息。第2天开始辅助治疗。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30天。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一周后行第二次介入治疗,方法同前。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同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50 mg 1次/d,复方丹参片3片,3次/d,共3个月。
2结果
介入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16例(21.05%),明显减轻者44例(占57.89%),无改变16例(占21.05%)。X线平片观察58例(76.52%)股骨头大小形态正常,坏死区明显缩小或吸收,骨质密度均匀,骨小梁出现;骨折断裂带明显缩小,襄性变小;髋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面光滑清楚。治疗前血管造影,股骨头区供血动脉纤细稀少、粗细不等,部分间隔局部出现空白区,实质期仅有斑片状染色。治疗后造影片显示供血动脉充盈度饱满,血管数目增多,空白区消失,实质期染色明显扩大增浓,且有髋关节周围吻合支建立。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进步。16例(21.52%)无反应或病变加重,X线平片观察11例(14.47%)为骨破坏性改变;5例(6.57%)则在介入治疗后应用激素药物或继续饮酒。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核心问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物、酗酒、外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性损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无论是何致病因素,最终结果是造成了动脉供血不足或中断,或静脉瘀阻,最后导致股骨头内骨髓缺血缺氧、细胞变性、坏死。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有闭孔动脉发出的圆韧带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构成的旋股动脉环。介入治疗是将导管直接插至股骨头供血动脉,并注入大量的血管扩张溶栓及促进血管生成药物,使药物迅速而直接地进入血循环,保证病变部位营养血管内药物的浓度,使其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在股骨头坏死进程中,能够使阻塞的血管再通,防止未阻塞血管阻塞,对疾病的治疗和控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促使其供血状态改变及再通阻塞的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坏死骨吸收及新生骨形成。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本组所选择药物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维酶原,降解纤维蛋白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凝消血栓降低血液黏度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1];低分子右旋糖酐具有降低血液黏度及红细胞凝集率的作用,罂粟碱可解除血管痉挛并使血管扩张。经导管将上述药物注入股骨头,使坏死的骨逐渐被吸收,本资料介入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16例(21.05%),明显减轻者44例(占57.89%),结果表明通过治疗观察对缓解病人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效果明显。ANFH介入治疗效果相关因素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具有一定的关系。如年轻、病程短,骨质破坏轻的Ⅰ期、Ⅱ期患者,疼痛症状可完全消失,疗效明显,坏死骨大部分吸收及新骨形成。因此ANFH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X线平片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诊断不及CT、MRI准确率高,CT阳性率为83.7%,MRI为97.7%[2];但基层医疗单位,X线平片作为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为价廉、简单、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扬豪,程少丹,黄俊卿.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实验研究进展[J].2005,17(1):50-52.
[2]余开湖,冯敢生,郑传胜.DR、CT、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2):151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筛检;冠心病
MSCT技术的应用给临床带来了极大的进展,它的快速扫描明显地减少了运动伪影,在一次屏气中即可完成整个脏器的、大范围扫描,还可获得不同层面的薄层图像,因而提供了早期检出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尤其在心脏的检查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对冠状动脉及其病变显示清晰,这种无创检查为临床筛检病人和术后影响学评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冠心病的检查方法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常用检查方法,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为有创检查,并有一定的并发症。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MSCT),为无创伤性检查,通过造影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冠脉管腔的大小,直接评价冠脉有无明显的狭窄。本文对3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159支血管同时进行了MSCT和CAG检查,旨在探讨MSCT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指标,采用64排螺旋CT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对冠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7%,特异度96.14%,阳性预测值95.88%,阴性预测值96.6%。但对慢性闭塞性病变诊断性的准确率稍差,灵敏度50%,特异度96.77%,阳性预测值62.5%,阴性预测值94.7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心肌桥、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搭桥术后随访手段。
1.2方法
利用MSCT的高速螺旋扫描(0.42s/转),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的薄层数据采集和心脏扇区图像重建算法以及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图像。在检查前常规测量患者体重以确定对比剂用量(成年人2mL/kg)并做过敏试验和心电图检查。对中重度心律不齐者,不适合检查;若心率过快,检查前30min口服“倍他乐克”使心率控制在50次/min~70次/min;平静状态下,注射碘海醇后闭气行触发扫描,注药速率4.0mL/s~5.0mL/s。
2检查过程中注意事项
1)呼吸训练
吸气幅度:中度(同正常呼吸的吸气幅度一样,忌深吸气),切记叮嘱患者每一次呼吸的幅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在增强扫描时,因病人呼吸过深或过浅,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屏气情况:尽管真正的扫描时间可能仅仅不超过10s,但还是应该嘱患者屏气时间在15s以上,在患者良好屏气的同时要求患者胸腹部要保持静止状态,切勿运动,避免图像产生运动伪影。在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的同时,观察其心率和心律变化情况,如患者在屏气状态下诱发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应推迟检查。
2)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等),以往病史(搭桥、支架等),认真向患者讲解检查中的正常反应,如造影剂注入时因流量大会使患者产生全身的发热感,避免因病人感觉发热,产生紧张,致使心率加快,影响检查质量。
3)患都采取仰卧位,中心线位于胸锁关节,双臂上举于头的两侧,避免产生伪影。
4)电极片粘贴位置
左上、右上位于第二肋间,右下位于第六前肋间或以下,连接ECG导连,使扫描区域无电极片、导联线干扰,观察ECG信号,要求ECG基线平稳,R波清晰,无杂波干扰。
5)为保证检查过程中静脉通路的可靠性,预先4.0ml/s的流速注入20ml的生理盐水,通过试验注射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效也是防止注射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方法之一。
在18例患者中,其中4例正常,8例左冠狭窄(左前降支近端狭窄5例;左回旋支狭窄3例),2例单纯右冠起始部狭窄,1例右冠开口起始于左冠主干且发育细小,3例经DSA内支架术后随访复查均未见再狭窄。上述11例狭窄病例中,其中仅6例经DSA证实病变狭窄>75%已安内支架;1例左冠狭窄并冠状动脉钙化较明显;4例冠状动脉成像正常者,其中有3例经DSA证实无狭窄。
3选择恰当的扫描方式
1)在定位相扫描完成后,应该先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平扫:起始于气管隆突,终止于心脏的膈面,左右各大于心外缘两侧10mm~20mm,上缘包括胸骨外缘。目的:观察冠状动脉轮廓、大致范围,管壁钙化情况。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范围:以左冠状动脉上缘10mm~15mm为起点,以心尖下缘10mm~15mm为终点(若为观察桥血管,起点应位于主动脉弓以上10mm~15mm)。增加扫描范围是防止病人因吸气幅度的不同,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
2)增强扫描前准备
首先,确定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如支架术后选择支架重建方式等。其次,确定感兴趣区层面:同于增强3D冠状动脉扫描的起点层面。最后,增强前再次对病人作呼吸训练,观察其屏气对心率的影响,再次确认病人心率是否合适于冠状动脉增强扫描。
3)增强扫描
以4ml/s流速注入非离子造影剂(350~370)mg/ml,64排CT总量为55ml~75ml,16排CT造影剂用量要根据测定的峰值时间正确计算,通常为90ml~115ml,随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ml~40ml的生理盐水。注射同时启动对感兴趣区进行连续动态扫描(早期延时8s,以减少患者接受的放射线剂量)。(2)当升主动脉CT值上升至130HU~150HU时,作为增强扫描的触发点进行增强扫描。启动触发后,请病人吸气后屏气。若患者因紧张或屏气导致心率变快(80次以下)或出现心律不齐,可适当降低管球旋转速度和降低螺距以提高时间分辨率,部分弥补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有报道认为在冠状动脉CT检查过程中适当使用硝酸甘油有利于改善图像质量。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它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反射性心率加快、性低血压等。方法分为舌正给药和口腔喷雾给予药两种,同时需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国内经验是:用低浓度造影剂时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提高图像对比度,但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同时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反而会影响检查过程的稳定和增加后处理的难度;用低浓度造影剂而未服用硝酸甘油所得到的图像对比度,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质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4个性化的后处理重建
1)左冠状动脉在心脏舒张早期血流量大,而右冠状动脉在收缩晚期血流量大,各支血管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获得各自最佳的图像质量。如右冠脉普遍早于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三支冠状动脉最佳时相范围在心动周期的40%~80%之间。我们的经验是心率控制在70次/min时,选用75%期相即可获得比较优良的图像。原因考虑是此时心脏搏动接近舒张中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搏动伪影最小。
2)尽管扫描前对患者进行解释,仍有少数患者在最后增强扫描时因意外因素导致心率明显波动,甚至心律不齐,对后期重建、诊断造成困难。此时,可以选用不同重建成方法和针对不同期相进行重建,在上述因素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有时也能获得可以用来诊断的图像。但需要强调的是,个体化重建方案费时费力,需要大量后期工作,并且受重建工作人员经验。
参考文献
1.KennedyJW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cardiaccatheterizationandangiography1982(1)
2.SchmermundA.RensingBJ.SheedyPFIntravenouselectron_beam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forsegmentalanalysisofcoronarystenosis1998(7)
3.鲁锦国.吕滨电子束CT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3)
4.RaggiP.CallisterTQ.CooilBIdentificationofpatientsatincreasedriskoffirstunheraldedacutemyocardiacinfarctionby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2000(8)
5.HongC.BeckerCR.HuberAECG-gatedreconstructedmulti-detecterrowCTcoronaryangiography:effectofvaryingtriggerdelayonimagequality2001(3)
6.潘爱珍.甘毅.陈涛.郑建忠.黄慧玲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4(9)
7.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赵红.杨立冠状动脉疾病多层面螺旋CT成像初探[期刊论文]-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2(8)
8.TanenbaumSR.KondosGT.VeselikKEDetectionofcalcificdepositeincoronaryarteriesbyultrafastcomputedtomographyandcorrelationwithangiography1989(12)
【论文摘要】本文综述了胸部创伤的放射学诊断方法及其表现,胸部平片仍为胸部创伤的首选检查方法,而CT、MRI等均作为平片的有效补充,特别对危重病人有其独到之处。只有提高对创伤平片影像的认识及了解CT、MRI等优缺点,才能有效加以利用和提高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共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0岁,平均约44岁。致伤原因主要是车祸,达26例,其次为撞击伤4例,临床症状主要有胸痛27例、胸闷18例、咳嗽24例、呼吸困难8例、肋骨骨折3例、痰中带血或咯血3例等。所有病人入院后均先后做了胸部正侧位X线平片和CT扫描,绝大多数(29例)病人复查了X线,有少数病人(7例)复查了CT。
2 结果
2.1 X线表现:肺挫伤后肺间质内的出血和血浆渗出,表现为肺血管纹理粗而模糊,伴有斑点状模糊影,肺泡内的血液和血浆渗出引起的实变,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及大片状的实变阴影。间质和肺泡内的改变通常同时存在,或以一种表现为主,病变分布可不按肺段或肺叶的范围。
肺挫伤的吸收较快,在24~48h就开始吸收,于3~10d完全吸收,单纯的肺挫伤吸收后可不留任何痕迹。
2.2 CT表现:是肺间质及肺泡的广泛挫伤和撕裂伤所引期的复合性改变。多位于中下肺野,上肺野较少见。主要表现有:①肺实质内散在性斑点状、小片状稍高密度灶,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边缘模糊。本组有此表现者18例。②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其内密度欠均匀,边缘不规则且模糊。本组有10例。③呈磨玻璃样改变的云雾状稍高密度灶。本组有5例。④肺血管影增浓、模糊且粗细不均。本组有4例。⑤肺内显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薄壁囊腔样低密度灶。本组有1例。上述CT表现在同一例中常混合存在。本组中CT发现有血、气胸者6例,肋骨骨折7例,纵隔气肿2例,皮下气肿7例,肺内血肿4例。
2.3 MRI上新鲜血肿表现短T1和长T2信号,三维影像对于血肿范围的判断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3 讨论
3.1 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中,常规X线胸片以其价格低廉、检查方便,成为首选检查项目。但胸片有其不足之处,其密度分辨率较低、影像重叠、病变定位不够精确。CT克服了常规X线胸片检查不足,不存在影像重叠,密度分辨率高,有利于细微病变的观察,而且能够显示脊柱肺门前后、心脏后部以及肺底膈面等等隐蔽部位的病变[1]。近年应用螺旋CT较普通CT更为优越,可以消除因呼吸运动所引起的病变遗漏之不足,一次屏气即可完成全胸扫描,成为胸部病变影像诊断的最佳检查手段。因此CT在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中具有常规X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肺挫伤为一种由外界暴力所致的肺组织渗出性病变。而肺撕裂伤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肺组织所引起的肺组织断裂损伤,主要病理改变为肺局灶性出血和肺气囊形成。小的肺挫伤及撕裂伤早期胸片常漏诊,CT以其断面成像而易于诊断,创伤性湿肺表现为肺纹理增强,弥漫性斑片状高密度影、肺透亮度降低,部分区域可呈现为实变征象。创伤性湿肺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创伤引起神经反射异常、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肺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2]。病灶的分布不呈肺叶或节段性。散在性病灶可能是挫伤肺与支气管存在交通,致使病灶沿支气管扩散有关;只有当肺挫伤与支气管树的交通受到破坏,才能形成肺的局限性血肿。单纯肺挫伤吸收后不留任何痕迹,如伤后48h无吸收反而加重者则应考虑为肺实质内继发感染或继续出血等合并症存在。[
3.2 对胸腔积液、积血及气胸的观察CT优于X线平片,少量积液X线平片常难以显示,CT由于对各种组织的衰减值不同,因此即使液体量很少也可分辨出来,同时还可以通过CT值测定推断是积液还是积血,血胸的CT值一般高于水,约30~40Hu。气胸的CT表现为胸腔内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位于所在的上部,内无肺纹理,与肺相邻侧可见片状脏层胸膜;伴胸腔积液或积血时,可见气-液平面,量大时可见纵隔移位[3]。少量气胸卧位时X线平片见不到肺组织被压缩的边缘,CT显示游离气体偏于胸壁前方,侧胸壁处仍为肺组织所占据,故卧位X线平片不能显示少量气胸。 转贴于
3.3 对胸骨、肩胛骨、胸锁关节及胸椎的观察,CT优于X线平片。对上述几个部位的病变,X线平片容易疏忽漏诊,而CT由于其密度分辨高,组织结构无重叠,因而能清晰显示以上组织结构的细微病变。本组病例CT检出胸椎骨折2例,肩胛骨及锁骨骨折各2例,X线平片均显示欠淸。
3.4 单纯肋骨骨折CT显示稍逊于X线平片:CT能反映骨折成角及向腔内突出的情况,但不能依据CT判断有无裂隙骨折及骨折的数目,X线平片在反映胸廓全貌、肋骨骨折方面优于CT。本组病例中,CT发现肋骨骨折仅3例,而X线平片证实单纯肋骨骨折达5例。
3.5 CT检查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胸部创伤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是临床治疗与抢救危重伤员的关键。胸部CT检查能够准确地显示胸壁软组织损伤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胸廓骨骼的骨折,皮下血气肿、血气胸、纵膈支气管、血管及肺实质损伤等综合病症。胸部创伤往往是全身创伤的一部分,当病情危重时,特别是复合伤、休克、昏迷及呼吸急促的病人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加之关系,不能过多搬动病人,有时给检查带来困难。CT检查时间较短,可免除不必要的搬动,而且检查多层次,前后无重叠,可以观察多个器官损伤,因此CT对胸部创伤危重病人的观察有其独到之处。
胸片和CT均能对气胸及血胸作出诊断,但CT对微量胸腔积气、微量胸腔积血的显示较为敏感。微量胸腔积气受影响及胸部影像重叠干扰,胸片难于显示;胸腔积液或积血量超过300ml方能在胸片上显示为肋膈角变钝消失,从而提示诊断。CT则基本上不受胸腔积气和积血量的限制,其极高的密度分辨率和断面成像有助于气胸和血胸的诊断。
纵隔少量积气积血和心包少量积血,胸片由于纵隔心影的遮挡而无法诊断。CT对纵隔病变的观察具有极达的优越性,即使是微量纵隔积气积血、微量的心包积血,CT也能诊断。胸片与CT对肋骨骨折诊断各具优劣:胸片对肋骨骨折定位准确、整体形态观强,而CT缺乏整体形态观,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有困难,但CT对发现隐匿部位的骨折、浮肋的骨折等具有优势,这些隐匿部位的骨折胸片往往会漏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中,CT较常规X线优越,CT可弥补常规X线的不足。由于CT检查费用较贵,患者就诊时仍应首选X线胸片检查,对于常规X线不能明确诊断者应加做CT扫描以防漏诊。X线胸片敏感性、特异性差,局灶性小面积病变和摄影条件不当时易造成漏诊、误诊。而CT因其密度分辨率高,敏感性强,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及程度,尤其对伤势严重且有复合伤的患者可明确诊断,及时手术可以挽救危重者生命,并大大提高治愈率。血肿在磁共振上诊断具有特征性,定性诊断比较准确。建议对严重的胸部创伤或有复合伤的患者以及有经济条件的患者,急诊时除常规X线检查外,应及时作胸部CT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一般来说,CT检查可满足诊断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49~250.
关键词:UNIX指令;数据重建;超级用户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UNIX Commands Examples in the CT Diagnosis Maintenance
Yao Zongbi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some simple but very useful UNIX commands in the CT service application examples.
Keywords:UNIX commands;Data reconstruction;Superuser
UNIX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它可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由于UNIX具有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网络和数据库功能强和开放性好等特点,常常用在大型医疗设备中,作为数据管理和应用的工作站平台和操作平台。如厂家GE、西门子等CT均采用UNIX或LINUX操作系统。特别说明的是,用UNIX指令来诊断医疗设备,其方便、快捷、实用、有效;现在的高档多排螺旋CT,均具有强大的自我诊断测试程序,利用这些程序有助于快速诊断故障,因为多排螺旋CT数据采集量大,重建系统复杂,基本无法进行常规检测,所以例用软件测试维修尤为重要。下面是GE多排CT常用UNIX指令及诊断CT故障的实用例举。
例一:故障现象:正常启动至正常界面,但病人数据未重建出来,界面显示:OC initializing,please waiting......,System shutdown......自动关机。
故障分析检修:输入指令进行参数重新配置:
【】su―【】#bigguy【】#reconfig
参数重新配置完成,重启后仍不能重建出病人数据。再用以下数据库恢复指令:(注意:所有病人数据全部丢失!)
【】df―k【】setenv NOHOFTSHUTDOWN【】st
【】cd/usr/g/scripts【16CT..scripts】#LS【16CT..scripts】#./resetImageDB_Linux
输入YES,可自行删除病人图像,重启后扫描重建正常。
例二:故障现象:专用刻录塔刻录时报错:an error occurred,restart aw!重新更换专用DVD刻录机,但只刻录了几张正常后又出现类似故障。
故障分析检修:用指令解决:
【】Su―root【】Password:operator【】cd/export/home/sdc/install【】Install.cdr
指令安装专业刻录机驱动后解决问题。
例三:DARC-DipDiag:此指令组是对数据的获取和重建的软件诊断(注意:做此诊断时应停止应用程序运行)方法如下:打开UNIX shell,输入指令:
【】rsh darc【】cd/user/g/bin【】DipDiag
输入y,出现DIP(DAS接口处理器)诊断菜单:
【DIP Diagnostics Main Menu】:1.X-ray Enable Relay,2.Test FEC Bit,3.Test EDDR Bit,4.Test Magic Number Register,5.Memory Test,6.Interrupt Test,7.External LoopBack Test,8.DMA Test,0.Exit。可对1-8项进行逐个诊断。
例四:Disk Array Drive Test:系统磁盘阵列测试,指令如下:
【】rsh darc【】su-【】#bigguy【】dd if=/dev/sda of=/dev/null,
以上指令是确认第一个原始数据盘在磁盘阵列中,或者用指令Type:dd if=/dev/sdb of=/dev/null,确认第二个原始数据盘在磁盘阵列中。(注意:此测试运行较慢,约10分钟,运行过程无输出。)
例五:reconfigScanDisk:指令可对原始SCSI或IDE盘的配置参数进行显示(以超级用户身份进入)
打开一个Unix Shell输入以下指令:
• {ctuser@hostname}su-
• Password:#bigguy
• [root@hostname]#rsh darc
• [root@darc~]#cd/usr/g/scripts
• [root@darc scripts]#ls reconfigScanD*
reconfigScanDisk
• [root@darc scripts]#./reconfigScanDisk-or-reconfigScanDisk
• [root@darc scripts]#df-h/raw_data
• [root@darc scripts]#exit
参考文献:
[1]闫伟.UNIX系统在医疗设备上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05,10,10
【关键词】 肝肿瘤; 超声造影; 彩色多普勒
Diagnostic value of realtim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with low mechanical index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isdiagnosed by contrastenhanced CT
【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y; Color Doppler
1 资料和方法
1.1 1般资料
超声造影应用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2~5 MHz宽频探头,具备脉冲反向谐波成像模式,机械指数范围可调节。采用SonoVue (Bracco Imaging B.V,Genevo Switzerland)超声造影剂,使用前注入生理盐水5 ml, 充分震荡至乳白色液体后抽出2.4 ml(浓度5 g/L,SF6),经患者肘部浅静脉团注,随之用5 ml生理盐水冲注。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探头阵元数的提高和组织谐波、空间复合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目前的高档超声仪可以检出肝脏内直径>0.2 cm的含液性病灶和直径>0.5 cm实质性病灶。但直径≤2 cm的小肝癌的病理变化多样,常伴有凝固性坏死、脂肪变、纤维化、肝窦扩张、包膜形成及内部分隔等,2维声像图改变常不典型,也不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变化特征[4]。本组资料中≤2 cm的小肝癌2维超声显示病灶周边声晕仅11例,显示结中结征者8例,常规超声的声像图改变多数不典型,定性诊断价值较低。
本研究结果提示,超声造影对增强螺旋CT漏诊的肝细胞癌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具有独立诊断价值,对于增强螺旋CT扫描阴性的病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2]Li R, Guo YL, Hua X,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cal liver lesions: comparison of pulseinversion harmonic 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with contrastenhanced CT. J Clinical ultrasound,2007,35(3):109-117.
[4]Kim KA, Lee WJ, Lim HK, et al.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and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 Clin Imaging,2003,27(5):340-345.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与肝脓肿的鉴别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肝血管瘤和肝脓肿都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结果两例误诊延误治疗.结论:一些原发性肝癌与肝脓肿及肝血管瘤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正确鉴别二者之间关系,才能及时诊断及有效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在沿海地区乙型肝炎高发区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治疗者,预后亦不乐观;临床误诊误治的情况常有发生。
1临床资料
从2000-2007在新加坡医院,本组共收集10例误诊为肝血管瘤,5例误诊为肝囊肿。
1.1误诊为肝囊肿
本类为女性6个,男性4个,大都以上腹胀满不适伴发冷,发热半月到两个月,在院外科作“B”超提示“胆囊炎,多发性肝脓肿”经抗感染治疗仍无好转,转入院。一般情况较好,“T”38-39℃,无黄疸,心肺无明显异常发现,腹软、无肌紧张、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未及包块、肝右肋下约1-2公分、脾未及、肝区叩痛较明显、肠鸣正常。WBC12-21.0×109/LN0。8-O.95。“B”超提示“肝内有多个大小不等其周围有低回声晕圈病灶”。CT检查提示“肝内有多个底密度灶,病灶外周有一密度较高,较厚的壁,增强后病灶内强化不明显,外周壁有强化,病灶内CT值为23.5-30.3Hu。决定行手术门静脉插管滴入抗生素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
1.2误诊为肝血管瘤
患者男性4人,女性1例,第一次均因左下肺大叶性肺炎住院期间行B超检查诊断为肝多发转移癌,以后由于经过多普勒超声及腹部CT检查均考虑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查甲胎蛋白为10,因而否定上述诊断,2-4个月后患者情况迅速恶化,肝脏急剧增大,B超检查肝转癌的图像均更趋典型,患者日益衰竭,迅速死亡。
2结果
一年后随防,所有病人均在3-10月内死亡,血的教训肝癌不能误诊.
3讨论
3.1本组第一类肝癌病例均以发热、肝区疼痛等为首发症状,与肝脓肿症状相类似,尤其当癌肿内出血,继发感染或合并胆道感染时更加难以区别。
影像学检查作为肝脏疾病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其准确性受多方面影响。当肝脓肿还未液化之前,在影像学上与肝癌不易区分;当肝癌瘤内出血尤其继发感染时与肝脓肿相似。另外影像医师的经验对诊断起到关键作用。本例凭B超或CT检查误诊为肝脓肿,但如能仔细观察B超或CT所示,肝癌与肝脓肿仍存在差异。AFP测定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相对的专一性。本例进行AFP检测,且只测1次,如能反复多次检测可能提高阳性检出率。文献报道肝癌患者AFP阳性率为70%[4],故有一定比例阴性病例存在,对于AFP阴性病例,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HbsAg检测阳性,B超或CT证实肝内孤立或多发性肿块要考虑肝癌的可能。.
3.2第二类患者采用普通B超,对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常不易确切。此时可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为在三维成像中,肝血管瘤的轮廓最为清晰,立体感较强。有些作者指出,因为肝血管瘤回声较肝组织回声稍增强,由于灰阶差异较大,所重建的三维图像效果较佳,相反,原发性肝癌多为浸润性生长,其轮廓与周围邻近组织的灰阶差异较小,所重建的三维图像则逊于血管瘤,而某些回声的转移瘤征象的三维显示效果欠佳[1].
据文献报道,磁共振对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有肯定价值,特别是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超过所有其它影像诊断片[2],童华山认为无论原发性肝癌还是继发性肝癌多为多发病灶,在磁共振图像中,T1W时多为较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占位表现最常见;而肝血管瘤多为单发病灶,在T1W时一半为低信号,T2W时多呈很高强度信号,信号均匀,边缘清楚[3]。
4.1在本例的诊断过程中,我们认为应吸取以下经验教训:①本类CEA15.50-18μg/L(超过了正常参考值上限10μg/L),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有学者提出怀疑为肝癌的患者如AFP阴性,则应联合检测CEA、FT和βz-MG,只有当三者均呈阴性时,才可能排除肝癌;③在第1次行囊肿穿刺活检,可避免第2次穿刺。并使确诊日期提前;④该类患者既往无胆道及门静脉引流区感染的病史,穿刺抽出液培养阴性.
4.2全面检查可防止漏诊并提高正确诊断率。血清学检查主要是转氨酶(ALT)及甲胎蛋白(AFP)检测,检测ALT是为排除非肝癌原因所致的AFP升高;B超检查主要是明确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和肝脏有无硬化。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诊断某一疾病时,不要一叶障目,对可能导致相同症状的不同疾病均应考虑到,逐一加以排除,以免误诊,从而延误治疗,甚至造成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曹辉,等,三维超声成像对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6;11(6);250.
[2]程红岩.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2:8(3):55.
论文关键词:移植肾,排斥反应,X线计算机,血生化指标血管蒂宽径
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最有效方法,伴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和提高了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但少数肾移植患者仍会出现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引起移植肾功能的损害。了解患者移植肾的功能状态,加强对移植肾功能的临床监测十分重要。本文收集我院21例移植肾功能损害患者的X线胸片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以求对移植肾排斥反应进行有效的临床监测,了解移植肾排斥反应对移植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并作出基本正确的判断。
1.材料与方法
1.1肾移植术后因排异反应出现肾功能损害患者20例,手术并发症至肾移植失败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3.4岁,肾移植术后一周至三年不等。临床症状:发热,气急,呼吸困难,浮肿,少尿或无尿,血压升高6例,伴移植肾区不适或胀痛3例。少尿或尿量改变医学检验论文,浮肿,高血压14例。
1.2X线胸片检查所有病例均摄有术后床旁胸片及术后一月至三年的复查胸片,测量血管蒂宽径(Vessel Pedical Width.VPW)作为判断钠水潴留的标准之一。(本文按王履琨测量法(1)从上腔静脉与右主支气管上壁交界处延伸到左锁骨下动脉从主动脉发出处的向下垂直线的距离,正常值 46mm正负5.05mm.)观察心脏形态及肺血改变,测量心胸比率(CTR)。6例CT检查。
1.3 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检测主要血生化指标。病理活检5例。
2.结果
2.1肺泡型肺水肿6例,其中中央型肺水肿2例,呈典型蝶翼状分布;弥漫型肺水肿3例,肺野广泛分布的大小不一斑片状阴影;单翼状阴影1例,由右侧肺门发出的扇状阴影由内向外逐渐变淡。
2.2 VPW>54mm12例,VPW50mm-53mm6例。心脏增大11例,CTR>0.54以上,其中心包积液两例。肺淤血或/和肺间质水肿11例。胸腔积液5例,其中双侧中等量积液1例,右侧中至少量积液3例,左侧少量积液1例。
2.3 CT检查 2例肾脏肿大、肾周积液,1例肾脏变小,3例未见异常。
2.4实验室检查主要血生化指标:21例患者尿蛋白(+—++++),血尿素氮(BUN)8.5-22mmol/L,血肌酐(Cr)143.82-928.8umol/L。镜下血尿11例,肉眼血尿6例。病理检查5例,镜下均见明显排斥反应。
3.讨论
肾移植术伴随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CsA)的应用,使移植肾1年以上存活率达到80%以上(2)。但仍存在肾移植失败的问题及移植后并发症。肾移植失败的原因分为间质性合并症与手术性合并症两类怎么写论文。前者包括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CsA的毒性作用及原发病复发。
排斥反应又分为超级排斥、加速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4种类型(3)。
加速排斥反应(ACR)本组2例,在术后第2天出现少尿,血肌酐、尿素氮上升,床边胸片监测表现为肺泡性肺水肿,心脏增大,VPW值61mm-64mm,心包及胸腔积液。彩超及CT检查均见移植肾肿大、肾周积液。临床治疗无效,切除移植肾后患者情况好转。病理检查移植肾排斥反应严重。
急性排斥反应(A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排斥反应。本组3例,发生于移植后第5到12天。临床低热,尿量逐渐减少,血压升高,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床边胸片监测表现为肺弥漫性肺水肿及右肺单翼状肺水肿,心脏略有增大,VPW值56mm-60mm,胸腔少量积液,临床及时处理后床边胸片监测肺水肿程度减轻,VPW值略减小,血肌酐及尿素氮值下降。
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判断移植肾功能损害除组织学依据外,尚无单一可靠指标。通常根据患者血生化指标、尿量变化、血压医学检验论文,影像检查诸情况综合作出判断(4)。移植肾功能损害可导致钠水储留和氮质血症,胸部X线表现主要为尿毒症肺、尿毒症心肌、心包及胸膜腔的改变(5)。肾移植术前,患者一般均有肾功能衰竭和血透病史,其心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代偿能力有限。故当移植肾的功能因排斥反应受到损害,就更容易出现胸部X线的异常表现。
本组5例移植肾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出现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反应,床边X线监测反映及时,结合血生化检查,临床诊断及时,处理正确,使患者转危为安。
慢性排斥致病因素复杂,多数学者认为是免疫和非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本组慢性移植肾功能损害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在术后三月—三年期间出现高血压、蛋白尿、贫血及主要血生化指标升高。X线表现为部分患者心脏左心室增大,VPW>正常值,出现肺淤血和/或肺间质水肿。动态X线检查观察对比肺血、心脏的变化并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存在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的情况。提示临床应进步检查,调整治疗方案,保护移植肾功能,减轻因慢性排斥反应所致损害。而CT检查发现移植肾变小,密度增高,结合血生化检查则可判定存在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纤维化,应及时处理。
移植肾因排斥反应导致功能损害,X线检查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及患者临床表现,可对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程度和功能损害情况作出正确判断。X线检查对移植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监测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履昆陈立业傅长根肾功能衰竭的胸部X线表现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7:21(4):202
湘潭县人民医院骨一科,湖南湘潭 411228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 70 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均采用本组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回去情况(骨折的恢复、并发症等症状)。结果 术后 70 例患者伤椎恢复效果良好,Cobb’s 角、前缘压缩高度比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在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手术方法,应依据患者的骨折类型、患者的伤势等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这能使患者尽快恢复以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
[
关键词 ] 脊柱创伤;诊断;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092-02
在评估脊柱损伤患者时,脊柱外科医师常常对损伤机理的细节对产生极大兴趣,这些细节有助于提示在常规体检或影像学检查中易被忽略的潜在损伤,不幸的是约半数脊柱损伤患者常有其他解剖结构的明显损伤,带来评估脊柱损伤时的许多困难,假若对损伤机理的细节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时则更应问一个为什麽。
脊柱创伤指下列解剖结构的任何一部分或全部结构的损伤:骨结构,软组织,神经结构[1-2]。脊柱的力学不稳定,以及神经结构的急性或潜在损伤,是脊柱创伤中外科医师所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当脊柱的骨性结构或韧带(软)组织受到损伤时,则会影响脊柱的力学稳定性。不稳定的涵义是解剖结构与其执行相应功能的正常关系的丧失,这意味着脊柱不能承受正常载荷,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畸形导致严重疼痛,以及产生严重神经损害的可能性[1-3]。急性脊柱创伤的原因很多,特别是日前自然灾害、运动、交通意外、工业建筑、经济的发展等导致的复杂创伤日益增多,而占最大比重的是脊柱创伤,其临床并发症(如脊髓、马尾损伤等)后果严重,可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损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常用的脊柱骨折分类是 Denis 提出的基于三柱理论的分类方法。这一分类最初是应用于胸腰段骨折,目前也广泛应用于颈椎骨折,这一分类方法将脊柱人解剖学上分三本柱: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的前 2/3;中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的后 1/3,后纵韧带;后柱—包括椎根,椎板,小关节,以及后方韧带复合体。
医务工作者必须对患者的损伤部位、伤势、程度、类型等进行科学的诊断(待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入院后),这是进行临床治疗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对我院治疗的70 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诊疗时间为:2010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为治疗脊柱创伤的提供可靠的依据,本论文总结了急性脊柱创伤的诊断、治疗的多年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入住我院的患者作为本组急性脊柱创伤研究对象(患者人数70 例),其中38 例男性、12 例女性;平均年龄为(34.14±13.16)岁;致伤原因分类:19 例交通意外伤、21 例高空坠落伤、27 例重物压砸伤、3 例为其他伤;骨伤类型为:42 例压缩型、18例爆裂型、8 例骨折脱位、2 例其他;70例患者均是单椎体损伤。
1.2 诊断依据
在手术前对70 例患者均进行 CT 、X 线片、 MRI的检查,对患者的受损椎体、冠状面、脊髓行横断面情况进行确认,为急性脊柱创伤手术提供具体的影像学资料。
1.3 观察指标
来判断该组患者的脊柱神经功能和伤痛程度,在本组患者入我院后,让专门的医护工作者于患者手术前、后测量其脊柱后凸的Cobb’s 角和伤椎前、中、后缘的高度。
1.4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进行全麻,手术前为避免患者腹部受压让其有舒适。以伤椎棘突为中心,沿皮肤纵向方向切开,让双侧椎板、小关节突显露出来;按照“人字嵴”的方法对进钉点定位,引导定位椎体时沿C型臂X线,当椎弓根探子完全显示椎弓根四壁之后,再将螺钉拧入,复位椎体,等待透视证实复位正常后,再将后路椎弓根内的固定系统置入;为了解除脊髓压迫,减压并检查硬脊膜以及神经根;为了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排列;为了观察伤椎复位,借助透视指引,等患者满意后再缝合创口。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的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统计推断采用t检验方法。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当差异为 P<0.05时即有统计学意义[1-4]。
2 结果
随访时间8~12 个月(平均为10个月),70 例伤椎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良好。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病例;没有一例神经损伤病例;由于卫生条件不佳,有1 例患者发生感染,医生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保证患者伤口恢复良好;随访 10 个月之后,发现有1 例患者椎弓根钉出现松动的情况;未发生断钉患者。
由表 1 可见,该组诊疗1个月之后,该组换则伤椎 Cobb’s 角、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比较手术前明显降低,有 26.71 °、38.09%的下降幅度,Cobb’s 角、前缘压缩高度在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 检验)。本论文参考1969年Frankel 五级方法进行评定标准,分析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见表 2,提示:患者的伤椎经手术治疗后,脊髓神经等功能短期内恢复效果良好。
3 讨论
目前,临床实践中,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主要方法 [2-3]。患者临床的情况、影像学资料都是诊断急性脊柱创伤的主要依据,患者仅表现为神经压迫症状、患部的疼痛症状表现不明显,若影响严重者经影像学检查,不能显著反映该病变能造成脊柱的功能,则应该考虑保守治疗。
在诊治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过程中,联合应用X线平片、MRI 、CT等常规治疗手段[1-3],能有效地提高该类患者临床治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能准确且及时地判断患者病情,能更加科学准确地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临床主料方案。近几年,我国在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方案中,为了有效提高临床的检出率以及确诊率,常采用X线平片指导CT的扫描。MRI的图像具有无重叠、高精度分析等优点,是更为先进、准确的医学治疗方法之一,其能显著提高脊柱等部位创伤的诊断率。
在急性脊柱创伤的诊断中,我国以往常采用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手术的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应用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该手术的危险较大,能容易地产生较为严重的手术创伤等后果。我国医疗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这也促进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方法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技术(临床)有CT 、X 线平片、 MRI等。为了更加正确判断病情、选择合理的诊断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能为更加提高治疗水平,医院常紧密结合这3种影像检查手段,以手术治疗方法为要方法以治疗急性脊柱的创伤。一般学者认为,急性脊柱创伤的手术诊断的绝对指征为由于脊柱损伤而引起的进行性神经症状。适应症主要为:①保守治疗半年以上,脊柱创伤症状未改善或者加重;②椎体爆裂骨折、脊髓损伤、前中柱不稳、伤后 CT 扫描显示椎管狭窄、胸腰椎骨折(或者脱位)、椎间盘(或者骨折块)突入椎管者等;③三柱情况均不稳定者。本研究对我院70 例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总而言之,手术效果良好,在随访期内没有死亡病例,虽然有少数患者出现感染、椎弓根钉松动等不良症状,68 例(97%)患者的脊柱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因此,本论文建议:急性脊柱创伤的手术方法应该应患者的骨折类型、患者的伤势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合理的诊断方式,对患者疾病恢复、减少并发症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刘俊.急性脊柱创伤诊断以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1(8):123.
[2] 李祥,张世华,汤建华,等.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2(2):100-101.
一般资料:①急性胰腺炎:共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3~72岁,平均48岁。主要症状与体征:中上腹持续性疼痛,疼痛持续4小时至2天,其中11例伴恶心,呕吐,发病前有饱餐及饮酒史2例,伴黄疸3例。31例血清淀粉酶均高于正常水平(400~1860U/L),平均900U/L。手术、病理、临床诊断:急性间质性胰腺炎1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②慢性胰腺炎: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4~75岁,平均58岁,主要症状及体征:间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疼痛,急性发作时突发剧烈腹痛,常伴有恶心、厌油、腹泻等。
检查技术:采用GEHispeedNX/I双排螺旋CT进行扫描,予仰卧位连续容积扫描,层厚5~17mm,扫描范围由膈顶至胰腺钩突下方平扫。其中25例进行增强扫描,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ml,速率3ml/秒,分别于23秒及65秒扫描,获取胰腺动脉期及胰腺实质期影像。
结果
急性胰腺炎:31例除2例胰腺CT表现正常外,胰腺均呈局限性或普遍性肿胀,其边缘模糊,胰腺实质内点状低密度区10例,增强扫描低密度坏死灶与增强正常胰腺组织形成明显对比,胰管扩张3例,胰头胆总管扩张2例。
胰外侵犯主要表现为胰周不同程度液体渗出积聚,少量渗液积聚胰腺包膜下6例,合并左肾前筋膜增厚2例。累及小网膜囊14例,左肾区12例,左结肠旁沟9例,右肾区3例;右结肠旁沟5例,肠系膜血管根部1例;胰体、尾部假性囊肿6例;并发蜂窝组织炎1例,合并胸水形成2例。脾包膜下积液并脾密度减低1例。
慢性胰腺炎:6例病变中,胰体、尾区饱满1例,胰体尾部均萎缩并胰头、体、尾多发钙化斑4例,钙化斑呈弥漫分散,沿胰管走向分布。胰管扩张2例,胰头、尾小囊状影1例,出现梗阻性胆管扩张1例。[讨论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有胆石症、胆道感染、酗酒、外伤、暴饮暴食、穿透性溃疡、手术等,上述病因导致胰腺导管梗阻,胰液释放入间质,激活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引起胰腺、胰周组织自身消化性疾病,其病因、病理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将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间质性胰腺炎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992年在美国Atlanta举行的国际座谈会将急性胰腺炎分为2型:即轻型急性胰腺炎及重症急性胰腺炎。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间质性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实质、间质的水肿,缺乏或很少有远处器官的功能衰竭,临床症状轻,能迅速痊愈,少有发症[1]。CT增强扫描后胰腺实质能均匀强化。本组14例病例中,胰腺头、体尾部不同程度增大12例,2例胰腺CT扫描基本正常,占14.4%,与文献报道一致。重症急性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明显肿大,为弥漫性肿大或局限于体尾部的体积增大,轮廓不规则,胰腺密度由于水肿、出血、坏死而不均匀,胰腺坏死区表现为斑片样或大片状低密度区,如有出血,则表现为高密度影夹杂在低密度影中,予增强扫描,正常胰腺明显强化,胰腺坏死区由于血管损伤、闭塞和微血栓的形成,表现为无强化区[2]。本组17例均可见相关CT表现。胰腺周围缺乏完整包膜,炎性渗液容易向胰周及腹膜后间隙广泛扩散,致使肾前筋膜水肿增厚及液体聚集于解剖间隙。坏死性胰腺炎则见胰周及腹膜后间隙大量积液,部分患者可形成假性囊肿,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时甚至形成蜂窝组织炎、胰腺脓肿,并引发相邻器官病变及多种并发症。急性胰腺炎渗出液在腹膜后间隙扩散的范围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另外,由于胰腺周围缺乏完整包膜,少量渗出即容易突破胰周结缔组织进入胰周间隙及肾旁前间隙,使肾前筋膜水肿增厚,此表现为CT诊断急性胰腺炎特征性表现。本组病例依病情轻重均可见不同程度液体渗出及并发症表现。
慢性胰腺炎以不可逆的胰腺纤维化、腺体萎缩并进而影响其内外分泌功能为主要病理表现[3]。慢性胰腺炎的胰腺体积可局限性增大、正常大小或萎缩,由于慢性胰腺炎多是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后遗症,是胰腺不可逆转的炎症,胰腺全部或部分增厚发硬、结缔组织增生、腺泡萎缩减少、胰腺萎缩,本组5例胰腺体尾部萎缩。沿胰管分布的结节状、条状或星形钙化斑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特征性[4],钙化斑CT值为70~200HU,本组6例病例中,有5例出现胰头、体、尾多发钙化斑,占80%。与文献报道一致。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多呈不规则型,粗细不均匀,可贯通整个病变区,主胰管及次级胰管均明显扩张,呈串珠状。本组病例中可见此征象。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的发生率约为34%,其位置不定,且多超出胰腺轮廓。部分慢性胰腺炎病变局限于胰头区时,引起胰头肿大,常致总胆管下端梗阻,扩张的总胆管呈圆形、边界光滑,自上而下逐渐变细,终止于胰头内,无总胆管的变形或突变,其扩张程度多不重,病程呈渐进性。此征象在本组病例中有表现。
在鉴别诊断上,掌握急性胰腺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血清淀粉酶≥正常之上限的3倍,影像学提示急性胰腺炎特征性形态学改变,诊断急性胰腺炎不难。应注意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相鉴别。胰腺癌病变区多局限性肿大,常位于胰头,慢性胰腺炎病变区体积增大,其增大以弥漫性增大为多,胰腺癌扩张胰管多呈光滑型,不能贯通病变,假性囊肿及钙化斑的发生率亦低,此外,胰腺癌还可见胰周大血管增粗及癌栓,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扩张多呈突然性截断不同于慢性胰腺炎扩张胆总管呈逐渐变细,无胆总管变形或突变,同时胰腺癌病变周围、肝门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可能合并转移灶等征象。因此,只要掌握急慢性胰腺炎各自的CT表现特点,并结合临床症状、病史,鉴别诊断应该不难。
以上分析表明,胰腺炎性病变具有特征性CT影像表现,CT扫描可以对病变程度、胰腺外侵犯范围及并发症有无做出判断,对急慢性胰腺炎的正确诊断和评价病变的严重程度,提示预后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为一种简捷、可靠的检查方法。
论文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急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在胰腺炎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已确诊的急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临床诊断急性间质性胰腺炎1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2例CT胰腺未见异常,29例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22例胰腺周围不同程度液体聚集,10例胰腺内坏死,6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并发蜂窝组织炎,2例合并胸水,侵犯脾脏1例。诊断慢性胰腺炎6例,胰腺体尾区饱满1例,胰腺体尾部萎缩并胰腺内多发钙化斑4例,胰管扩张1例,梗阻性胆管扩张1例。结论:螺旋CT对急慢性胰腺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体,病变表现有其多形性及复杂性。笔者收集我院2003年3月~2007年9月根据病理、典型CT表现及临床体征证实的37例急、慢性胰腺炎进行分析讨论,目的在于加深对胰腺炎性病变的认识,提高对该类疾病诊断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BalthazarEJ.Stagingofacutepancretitis.RadiolClinNorthAm,2002,40:1199-1209.
2SzentkeresztyZ,Kerekesl,HallayJ,etalTreamentofacutenecrotizing,pancreatitis:Acomparativestudy.OrvHetil,2001,142(19):993-996.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制度的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医院的建设步伐加快。医护人员的医术虽然很精湛 病人也有良好的护理,有的疾病仍然不能治愈,但是有了医疗仪器设备来帮助医生们进行诊断、治疗,就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所以医疗设备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物质基础和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依靠于先进的医疗设备。在使用而此时就需要制定一些管理制度。
一、课题研究背景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
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学泛指通过x光成像(x-ray),电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 超声成像(ultrasound),正子扫描(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眼球追踪(eye-tracking),穿颅磁波刺激(tms)等现代成像技术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成像又称卤化银成像,因为从前的菲林(胶卷)是用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在不断进步中。影像医疗设备在诊治疾病方面日益广泛,科技含量越来越大。尤其是ct和磁共振等大型影像设备具有高电压、集成电路多、结构精密等特点,促使它的价格昂贵。
医疗设备是医院管理建设的一项新内容,医疗设备数量有限,分布不够合理,增加了医院管理的难度。在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医疗设备管理不当、使用不当、操作不当等,造成故障,维修保养,尤其保养落后,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会出现伤害现象。当前医疗设备管理滞后,是现代医院管理的薄弱环节。
医疗设备技术含量高,要求购买人员和使用人员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有的医院购进设备后,缺乏专门的医疗设备使用操作技术人员。现有使用操作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虽经过一定的培训,但不熟练,不精通,一知半解,操作不当。
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不能按照规范使用医疗设备,使医疗设备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管理不规范。档案不健全。医疗设备管理无历史档案,没有完整的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在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过程中缺乏依据。
伴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完善,医学影像设备已经成为当今医院不可或缺的检查设备。
医院通过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患者的检查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正确诊断。但与此同时医院也在使用医疗影像设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设备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因此,医院就需要获得更丰富、更实用的相关信息,以解决在使用医疗影像设备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问题的深入,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将不断暴露。现代化的医院要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要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综合效益,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
为防范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2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本论文的内容
根据医疗科学需要及经济、实用的原则, 正确地选购设备, 为医院提供品种、性能、精度适当的技术装备; 加强岗位责任制, 负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形成一个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在用设备利用率, 在保证供应和效益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作用, 并做好引进医疗设备的研究消化、改进; 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尽快掌握引进设备的安装, 保养及维修技术,及时解决备品配件的供应。医疗设备管理的目的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技术, 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影像设备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来唤醒人们对此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护的意识等问题。针对现行医院常用的管理制度的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使影像设备的管理制度更完善。
(三)研究的依据
影像设备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如:维修费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意识,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维修管理,医疗器械的规范化操作程度,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四)研究的意义
只有把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好, 才能进行科学预测, 制订设备的“总体规划”以及实施方案, 并进行协调和控制, 使之达到最优化。才能提高设备使用率, 使设备的总效能达到最高水平, 产生它的最大效应。如果管理不当, 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应有作用, 影响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发展, 还将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 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 对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科室各成员应该很好的学习“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 科学的使用和管理机器,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只有加强了设备的维修管理, 因而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得到维修和保养, 保证了设备的正常使用, 从而更好地发挥设备的综合效益。
(五)毕业论文的进化表
时间计划完成任务
11月10日——11月14日毕业论文的选题报告
11月15日——12月01日毕业论文的中期报告
12月02日——12月22日完成毕业论文
12月23日——1月24日毕业答辩
三、参考文献
1 朱险峰,卜祥义,邓卫红.如何做好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的规范化管理,中国医疗前沿,XX年6月.
2 沈增贵,刘曼芳,梁才,胡志.影像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中国医疗设备,XX.11.
3 李迅茹.放射物理与防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
4 洪洋.放射物理与防护学.人民军医出版社,XX.8.
5 付建国,陈本佳,方国才等.医学影像设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XX.11.
6 赵建中.完善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ct理论与应用研究,XX.2.
7 孟伟.如何加强影像科大型设备的科学化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XX(5):38-38.
8 陶剑光. 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管理.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66-67.
9 童双立,闫罡,孙璐. 大型影像设备的购置、管理和维修. c t 理论与应用研究,1999(8):41-43.
10 何彩平. 医疗设备管理的思考. 中国医学装备.XX(7):33-34.
11 李公平. 规范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之浅析. 医疗设备息.XX(3):59-60.
12 陈康.经济寿命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疗器械杂志,XX年33卷第3期:215-216.
13 尹军.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的思考医院管理.XX(10):2368-2369.
论文关键词:非增强CT;CT灌注扫描;脑缺血;半暗带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脑缺血病变在非增强CT扫描的成像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 方法,对21例发病时间小于24h,临床怀疑有早期脑缺血,经过CT灌注扫描、CT和MRI随 访检查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利用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评 分标准分析其非增强 CT(Noncontrast CT, NCC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和CT灌注扫描以 及CT和MRI随访结果对比,研究CT平扫在早期脑缺血诊断中的作用。结果:21例经过CTP和( 或)MRI随访检查确诊为早期脑缺血患者中,缺血核区CBF和CBV均较正常脑组织明显下降( P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卒中患者的50%~80%,致残和致死率高,成功的治疗取决于能否在 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建立再灌注,抢救半暗带脑组织。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溶栓治 疗,由于受到3h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早期诊断对治疗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CT和MRI灌 注技术以及PET技术的发展,对早期脑缺血的诊断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由于C T灌注扫描(CT Perfusion, CTP)可以分析脑血流情况,显示脑血流发生改变的区域,CT P扫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脑缺血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早期脑缺血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 查仍然为非增强CT(Noncontrast CT, NCCT) 扫描[1],并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有一 些患者不适合行CTP和MRI检查,NCCT可能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此研究NCCT表现特点 对临床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通过CTP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 NCCT 的 表现特点,提高早期 NCCT 诊断的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1例根据临床表现怀疑脑缺血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者患侧肢体运 动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肌肉张力下降,部分患者言语不清、构音不良、鼻唇沟变浅,主 要体征为一侧Babinski, Gordon, Hoffman征阳性等。所有患者都行NCCT和CTP扫描,1~2周 内复查CT或(和)MRI,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
1.2 CT扫描方案
1.2.1 NCCT 检查 患者仰卧位行常规CT扫描(His2peed ZX/i, General E lectric Medical Systems),自颅底区向上扫描至颅顶,层厚为10mm,层距为10mm,重建 距阵为512×512,标准算法,显示野为 24cm,管电压为 120kV,管电流为自动毫安控制。
1.2.2 CTP检查 根据栓塞的部位和平扫后CT表现确定病变区和扫描层面。经 前臂静脉使用 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 50ml (Iohexol, 300mgI/ml),注射流率为 3ml/s,注 射开始后7s进行cine方式扫描,连续扫描 45s,1层/s,扫描层厚 10mm,管电压 80 kV,管电流 120mA,重建距阵为 512×512,使用标准算法。
1.2.3 CTP图像处理 将cine方式扫描后得到的轴位图像传送到独立工作站 (GE Advant age Workstation 4.02)进行处理。应用CTP软件(General Electric Medical System s)使用精确方法分别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 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TTP)。
1.3 后期分析
1.3.1 NCCT图像分析 5名放射科中高年资医生,在不知道临床表现的情况下 ,按照Albe 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标准,进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析。ASPEC TS 分区的每个区域分别按照影像学表现分为正常区、脑质密度降低区和水肿区。
1.3.2 CTP图像分析 早期CBV、CBF同时下降区域定义为缺血核区 ,其余CBF下降而CBV不下降的区域定义为半暗带区。
2 结果
2.1 所有21例最后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中,NCCT 发现异常改变11例,阳性率为52%。
2.2 NCCT 扫描后,利用 ASPECTS 评分分析方法发现的26个异常区域中,有19个表现为密 度降低,7个表现为肿胀。19个NCCT表现为密度降低的区域,经过CTP扫描发现所有区域CBF 和CBV均显著降低(P
2.3 CTP扫描:脑缺血核区和半暗带区平均CBF(ml/100g/min)为缺血核区25.1±9.5,缺血边缘区39.3±12.1,血流正常区59.5±18.3,P
3 讨论
脑缺血后治疗的关键是抢救半暗带,半暗带是指脑缺血性疾病发生后,缺血核心区域以外脑 血流量降低的区域。这些区域如果能及时干预治疗,半暗带脑组织将不至于发生坏死,因此 半暗带又可以称为可挽救的脑缺血区[2]。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CT灌注可以预测 半暗 带的范围。一般认为,CT灌注成像显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和脑血流容 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都明显降低的区域提示为缺血核区域,CBF轻度下降 而CBV不下降或者轻度升高的区域提示为半暗带区[3]。本组病例的CT灌注结果和以 往的经验相符,两组数据均可见显著差异(P
本研究21例最后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中,NCCT 发现异常改变的有11例,阳性率为52%。该数 据表明,有脑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早期NCCT检查有约一半的患者可出现阳性表现。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标准[4]是主要针对大脑中动 脉供血 区脑缺血的评分标准,在脑部CT扫描的两个标准层面,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成10个区域。 本实验采用相同的分区法,评价大脑中动脉缺血后的影像学表现。NCCT扫描后,利用ASPECT S 评分分析方法发现的26个异常区域中,有19个表现为密度降低,7 个表现为肿胀。19个 NCCT 表现为密度降低的区域,经过 CTP 扫描发现 CBF 和 CBV 均显著降低(P
虽然随着CTP、MRI 和 SPECT 等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早期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率,CT P 扫描检查对半暗带的判断非常有价值。大部分患者就诊后首先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是 NCCT扫描,虽然其影像学表现特点不能作为准确判断半暗带和缺血核的标准,但是对早期脑缺血 性疾病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提高对 NCCT 扫描图像的认识,对患者的早期诊断非常有帮 助。
参考文献
[1] KHRMANN M,JUTTLER E,HUTTNER H B,et al.Acute strok e imagingfor thrombolytic therapy-an update[J]. Cerebrovasc Dis,2007,24(2-3):161- 169.
[2] 高培毅,林燕.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析[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882-886.
[3] 陈涓,刘银红,赵斌,等.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 评分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13-417.
[4] BARBER P A,DEMCHUK A M,ZHANG J,et al.Validity and reliabilit y of a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score in predicting outcome of hyperacut e stroke before thrombolytic therapy. ASPECTS study group. alberta stroke progra mme early CT score[J].Lancet,2000,355:1670-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