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

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献计量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献计量学论文

第1篇

(一)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

我国中央银行业务由于具有特殊性,所以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一是应收利息、待摊费用等科目没有在表内设置。虽然设有“暂收款项、暂付款项”等科目,但其核算内容与企业会计具有不同的资金性质,其性质仅是临时性、过渡性的。二是再贷款、再贴现这类资产是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而操作和发放的。发行债券时也是按债券面值计价,所发生的各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业务支出列损益。三是对固定资产计价时,仅在购建时一次性列支,除规定的特殊变动外一般不做调整,存续期间也不计提折旧,清理时一次性核销原值。四是各项财务收入的确认,以我国中央银行实际收到的各项收入计入相应账户。五是所有支出全部纳入财务支出核算,财务支出不准预提虚列,一律据实列支。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费用开支范围及标准,上报财政部批准后实施。每一会计年度的本期收入减去本期支出、减去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所得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六是固定资产只在表外计算折旧额。七是应收未收利息在表外反映。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

我国中央银行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对各项资产进行确认、计量,按各项财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存续期间财产价值不做调整。历史成本计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汇储备占款和贵金属不随价值变动和汇率波动定期调整账面价值,只按历史成本进行核算。二是再贷款按发放时的实际金额入账,不采用重估价值,不进行减值测试,不计提损失准备,对其应收未收利息不纳入表内核算,只在表外反映。三是固定资产按购建时成本计价,存续期间不计提折旧,只对规定的特殊变动原因做价值调整。四是有价证券的入账价值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列账,溢价、折价不做摊销,存续期间不按市价法或摊余成本法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五是国际金融组织资产按出资时实际支付的金额入账。

(三)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的历史成因。

我国中央银行长期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和采用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有其历史成因。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长期存在是由我国中央银行单位性质所决定的。我国中央银行作为行政性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利润指标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企事业单位。我国中央银行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目标,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相关性角度出发,我国中央银行更偏重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二、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质量现状

我国中央银行遵循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分级核算、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资产项目中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必须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再贷款、再贴现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操作和发放;负债项目均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发行债券按债券面值计价,发行债券发生的各种费用计入当期业务支出;财务收入项目的确认按实际收到各项收入后计入相应账户;支出项目全部纳入财务支出核算,财务支出一律按规定的核算内容据实列支,不得预提虚列。利润等于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利润按财政部批准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净亏损首先由历年提取的总准备金弥补,不足弥补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拨补。所有者权益全部由国家所有,未经财政部批准不得变动。财务决算报告年度终了后按规定期限逐级上报上级行和财政部派出机构。财务收支、会计事务接受国务院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我国中央银行的现行会计标准虽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未跟进会计制度改革和金融全球化步伐。

2003年英国伦敦中央银行出版社对全球159个中央银行的会计实务调查表明,各国中央银行对国际会计准则是认同度高达82%,大多直接或间接采用了国际会计标准。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相续颁布的金融机构会计准则也确立了权责发生制和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确认基础的地位。伴随日益全球化的经济金融环境,我国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参与程度日趋频繁,我国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对各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趋同性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差异较大将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直接形成交流障碍。

(二)与当前业务需求相比会计核算基础相对落后。

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实行由政府主导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直接决定了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能够实现年度预算安排与财务收支的有效配比。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够较好反映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但是不能完整反映中央银行的资产状况。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资产种类日趋多样化、市场交易日益频繁,仅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全部资产状况的要求。

(三)不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和谨慎性要求。

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金银和有价证券,它们是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必要工具,上述资产的价格受国际、国内多项因素的综合影响,币种、供求、利率和汇率等的波动都将对其价格造成较大影响。对外汇储备、金银和有价证券等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时,由于没有引入客观的计量方法,对其现行的真实价值无法准确衡量,从而减值准备也无法相应计提,实际价值会与账面价值产生严重不符时,隐藏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上述资产如仍按现行历史成本法计价,将导致中央银行这些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脱离其市场价值,这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判断。

三、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的会计学选择方向

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正在经历多项核算改革,借鉴国外中央银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中央银行经营成果的会计标准是大势所趋。虽然这些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和财务准则,由于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制度和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其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能力目前远远不能满足新准则后的需求,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势在必行。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外许多中央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相比,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还存在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一)合理借鉴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

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中央银行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的交流日益紧密,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活动日益频繁,正因如此,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已势在必行。我国中央银行要高度关注国内外会计准则新动态,认真研究各国中央银行国际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找准我国中央银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切入点和范围,成功借鉴发达国家会计标准改革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中央银行的实际情况和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方向,制定符合我国中央银行自身特点的新会计标准,并将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到中央银行会计实践活动中去。借鉴国外中央银行会计准则经验,逐步靠拢国际会计准则,采用谨慎性原则,真实、公允地反映中央银行经营成果是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制定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制度支撑。

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我国中央银行应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标准制度或准则。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为准确计量各期间的成本和收益情况,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二是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原则,引入配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三是根据资产持有目的不同,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计算资产价值;四是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机制,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具体设计

1.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基础宜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用的“二元结构”模式。

会计基础仅仅是一种计量标准,它脱离了会计体系这一整体,是不可能发挥出应有作用的。只有在有效的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制度框架设计下,应计制的应用才有其实际意义。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尚未明确财务报告的范围标准,从成本效益原则角度出发考虑,我国中央银行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短期内尚不具备条件。因此,我国中央银行近期内还是采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二元结构”模式为宜。

2.对跨年度结算财务资金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更科学。

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我国中央银行跨年度结算财务资金业务如跨年度结算采购资金、工程款等,存在会计核算无依据、预提虚列和账务处理不真实等问题。采用权责发生制,增设“待清算支出”、“应付支出”等类似科目,核算当年已安排未支出或应付未付的款项,项目发生时直接从费用账户将相关费用转入。在下一年度实际支付时,直接做冲减“待清算支出”、“应付支出”账务处理,不再列支费用科目。在当前部门预算制下,这种做法我国中央银行可以更为科学的安排费用开支。

3.对再贷款业务计提减值准备,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手段。

我国中央银行应根据再贷款业务的风险程度大小,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与风险大小成正比。对再贷款业务应根据不同种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类别再贷款业务存在的逾期或无法收回的风险程度大小做出评估,可参考借鉴商业银行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做法,分别计提相应减值准备。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发放的再贷款金额较大,如果计提减值准备则相应的计提数额会较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损益的巨大波动,不利于客观评价。考虑此因素,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减值准备可计入权益核算。

4.暂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保持现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式不变。

第2篇

(一)学生方面

有些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欠科学。他们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兴趣较浓,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目标,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容易丧失信心、知难而退,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下降之后学习的信心更加不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英语教学中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此外,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比如,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死记硬背,在做练习的时候不注重时态的变化,在翻译句子的时候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些错误的学习方法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

(二)教师方面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阵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一直都是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讲解,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习惯于用背单词、背课文、做习题等方式来学习英语,而忽视了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等方面的训练,从而很难实现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此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方面,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于那些后进生总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看待,不关注他们的学习,不为其创造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来,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级分化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二、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所采取的措施

(一)因材施教,关注后进生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进行因材施教,减少和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有渴望进步与成功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特困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打好基础,讲解知识时要循序渐进,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于优等生,教师要多加肯定与表扬,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来激励优等生不断提高自己。此外,教师还可以实施“一帮一”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以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一名优秀的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适时地转变角色,让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同时,教师也是一名长辈,是学生的朋友,应该深入了解和探测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让学生不再害怕学习英语。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和蔼的微笑、温柔的表情、灿烂的笑容面对学生,为学生创设互动的机会,如回答问题、做游戏、小组活动等,营造一种开放、平和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要认真倾听,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初中英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以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此外,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竞争的氛围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教师可以创设单词拼写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对话表演比赛、英语朗读比赛等形式的竞争活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死板,仅仅是让学生背单词、听写和做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人产生厌烦的心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背诵课文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来背课文;可以通过听语音的方式来听写单词;可以通过分组比赛的方式来做练习;可以采取听英文歌曲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听力;可以定期让学生欣赏英文电影,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即使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小活动,学生也会变得分外感兴趣,学习的动力得到提高,学习成绩也就能够渐渐提高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就能够遏止了。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 论文质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39-02

文科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汇报和总结,它体现了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创新能力的检验。通过基础学习、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设定框架、完成写作、导师指导修改等环节,最终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迅猛增长,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所下滑,尤其是文科类研究生论文质量下滑趋势明显,本文在分析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文科类研究生论文质量现状及原因

近几年,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非常明显,已经引起社会学者的共鸣,上海学者许纪霖就曾经对目前的研究生做了如下评价: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生,硕士生则相当于本科生。此评述将研究生的现状描述得十分精辟,得到广大学者及导师的认可。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道德欠缺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变革。部分学生考研只为了混“一纸文凭”,找更好的工作,因此,科研积极性不高,有的同学将别人的研究成果挪用到自己的毕业论文中,更有甚者直接找“”论文,此种做法令人心寒。

(二)招生数量剧增,生源良莠不齐

近几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可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调剂类研究生的数量呈增长趋势,跨学科跨专业生源较以前有所增加,导致导师资源、教育资源不足。有导师就曾抱怨:“以前是一位导师每年招收1-2名研究生,现在发展到有些导师每年招收10名以上研究生。”培养难度加大,论文质量自然下滑。

(三)导师本身社会实践不足,指导不力

目前,有些文科类导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科研及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懈怠情绪比较严重,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不够,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导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滑。

(四)论文答辩多流于形式,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近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论文答辩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普遍存在论文答辩时间不足,学生陈述论文时间及专家提问时间都在缩减,即便督导发现了此类问题,但没有明确的监管措施,此类现象屡禁不止。其次,学院、学科在聘请答辩专家时,通常会考虑很多人情和利益因素,尽可能请一些和学科关系较好的专家,答辩时一般不会为难导师和学生。再次,答辩过程中导师始终参与其中,多数专家碍于情面,提问时尽量挑选比较容易的问题,导致答辩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也产生了懈怠情绪,对论文答辩不够重视。

二、提高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把好生源质量关

学生原有的基础、智力水平决定了论文撰写的能力,因此,把好生源的质量关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学校在招生时,应该尽量避免招收跨专业学生,尤其是学术型研究生,更偏重于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专业跨度较大的研究生其论文深度及创新点上有很大局限。另外,学校应该扩大推荐面试研究生的比例,减少优秀学员外流现象。最后,在研究生复试时不走过场,认真组织考核,坚持客观公正。

(二)注重研究生培养的德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教育、熏陶和塑造灵魂的殿堂,学校要注重对研究生诚信教育,遵守学术道德,尊重知识产权。同时,导师也要加强对研究生道德的教育,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导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教育、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恪守学术规范的品质。

(三)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

研究生自入学以来,培养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理论知识学习环节、论文开题环节、论文中期检查环节、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要想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以上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1.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导师指导小组要认真确立好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学位课程,做到因材施教。

2.论文开题环节。开题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开题阶段应该认真组织,做好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导师指导小组要根据学生的科研基础及特长,制定出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的论文选题,研究生要在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掌握最先进的本学科及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出本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还要制定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学院在论文开题阶段也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制度,由本学科或本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评议小组,对每个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细致的评审及指导,为研究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论文中期检查环节。论文中期检查环节是为保障研究生论文顺利完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研究生要把论文进度情况、下一步将要完成的内容及现阶段存在的困难进行汇报,由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给予指导。由于论文写作周期较长,学生不宜合理分配时间,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为此,论文中期检查就尤为重要。

4.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体现了本学科、本专业培养的质量,论文在盲审前必须由导师认真阅读,严格把关,对于不达到论文答辩要求的坚决不予送审,绝不姑息。论文在盲审时尽量由研究生学院统一送审,避免导师、学科联系送审专家。论文在答辩过程中采取导师回避制,尽量排出人为因素对论文答辩工作的干扰。最后,要充分保障论文答辩的时间,硕士研究生陈述论文、专家提问到学生回答问题至少要在30分钟以上,博士研究生最少也要达到50分钟。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基础,只有导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保证研究生质量的提升,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完善导师评聘制定。目前,对于文科类导师的评聘硬件条件过低,致使某些导师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研究生校外调研,论文写作中只能编造数据。其次,制定为导师提供培训或进行学术交流的制度。定期为导师进行培训或进行学术交流,可以使导师充分掌握有关政策制度,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现状及动态,为培养研究生提供有利条件。再次,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担任研究生第二导师。尤其鼓励聘请生产第一线或应用研究第一线的专家做导师,补充本校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憾,避免“一对一”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能有机会接触不同学术风格的导师,丰富自己的学术水平。最后,加强导师的奖惩机制。目前,对于导师的奖励仅仅体现在对优秀论文的奖励,而对于整个培养环节的激励措施几乎没有,致使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不够重视,学生也是应付了事。对有些不负责任的导师更缺少惩罚机制,导师懈怠、学生缺少竞争意识。因此,加强导师奖惩机制,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增强导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以上探讨了一些研究生论文质量的相关问题,但现实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期待着日后能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建民.扩招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与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2003,(3):66-67.

[2]关尔群.关于教育硕士指导指导骄傲是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3,(2):53-54.

[3]王灵芝.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J].中国国情国力.2008,(12):38-40.

第4篇

>> 国内知识检索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国内钠离子通道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00-2010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国内心理治疗效果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对国内“压力”主题体育类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文件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研究 医院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创新能力研究的启示 语义网应用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900~2010年农业发展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我国酸枣研究现状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03年~2012年我国档案学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医体质文献计量学分析 农业标准文献专业分布与热点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国内焦虑症文献计量学研究 高校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胚胎干细胞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周述文,郭晓军,孙爱平,汤海洪.电子商务网站的分类及评价初探[J].中国管理科学,2000,S1:748-754

[4]蒋颖,金碧辉,刘筱敏.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与合作作者的自引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0,12:23-28

[5]汪传雷,潘珊珊,熊月霞.2007-2011年国外企业孵化器文献计量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2,03:11-14

第5篇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梨研究动态 试论科学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范式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知识竞争力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体育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研究河北高校科研论文 国内焦虑症文献计量学研究 基于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探讨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独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 当代针刺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基于共词分析的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主题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世界苹果研究态势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栀子研究领域全景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我国酸枣研究现状 国内钠离子通道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Scopus数据库简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6,04:524.

[3]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2017-Global Press Release[EB/OL].2016,11,30,http:///student-info/university-news/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62017-global-press-release.

[4]南,马春晖,周晓丽,滕蔓.食品科学研究现状、热点与交叉学科竞争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OL].

第6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162-04

目前信息的分析与预测活动已越来越深入到社会发展、经济生活、科技进步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1]。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不仅可以揭示该学科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而且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如今,无论是情报学还是文献学的发展都与文献计量学息息相关,文献计量学也是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不仅可以预测出未来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为其他学科尤其是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2]。

本文以文献计量学为实例,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其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应用回归分析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和预测,并针对两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

1统计数据的来源与统计结果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文献计量学为关键词,统计时间为1996.01.01-2010.12.31进行模糊检索,对所检索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共得到论文2 100篇,按发表年份排列的论文篇数2.1回归分析模型介绍

回归分析法,是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出发,通过对与预测对象有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推算出对象的未来数量状态的一种预测方法。根据散布的数据点求出理想的回归直线或曲线,建立起确定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测[4]。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一般形式:

时间序列分析是以研究对象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将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述成时间序列,首先要识别时间序列的特征,进而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建立相应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并通过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推测出研究对象的未来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中的移动平均法(M法)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和预测。其基本方法是每次在时间序列上移动一步求平均值。这样的处理可对原始的无规则数据进行“修匀”,消除样本中的随机干扰成分,形成平滑的趋势线,突出序列本身的固有规律,从而为进一步的建模和参数估计做好基础[5]。

为进一步提高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吻合度,可以采用在一次移动平均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移动平均法,称为二次移动平均法。二次移动平均是在一次移动平均的基础上,对具有线性趋势的数据再进行一次移动平均。其计算公式为:

在利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时,可将对应的T值代入式(7)中,通过线性时间关系模型求出i+T即为所要预测年份的论文篇数。

3文献计量学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

3.1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以文献计量学的年份为自变量,各年份的论文篇数为因变量。通过散布的数据点绘制出散点图,发现两变量的关系近似于一条直线。为了方便计算,设1996-2010年时间t的取值分别为-7,-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公式计算相关数据结果如下:

由此可知,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可以应用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对未来的文献计量学相关文献量进行预测。

通过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可预测2011年文献计量学的相关论文篇为2011=140+22.78t=322.24。

3.2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模型

根据公式(4),分别取移平跨度n=3和n=5进行一次移动平均,如表3。

通常采用均方误差(MSE)来检验n值选择的效果。表3一次平均移动数据表

年份11论文篇数依据上述两种预测模型,分别计算两种模型1996-2010年的模拟值以及2011年、2012年的预测值,如表5。其中,

两种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比较得:r1

5结语

以文献计量学为例,采用两种预测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及预测,克服了单一模型拟合和预测的局限性。预测结果表明,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论文篇数在未来3年将超过500篇,并且增长趋势较快。通过对两种预测模型相关系数的比较,得出时间序列模型对文献计量学研究发展的预测效果相对较好。时间序列模型在预测时不必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仅从实际变动的数值序列自身出发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预测,避免了寻找影响因素及识别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困难。回归分析模型是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着手,通过对与预测现象有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时间序列模型适用于某一领域的短期预测,而回归分析方法是经济预测的常用数学方法,利用统计数据确定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参考这种函数关系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适用于某一领域的长期趋势预测。两种预测模型不仅适用于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研究,对于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针对不同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在进行数据模拟和分析预测时要根据数据的多少和分布情况,选取一种相对效果更好并且方便可行的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193-201,205-208.

[2]郑怀国,赵静娟,谭翠萍.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科技情报分析与服务[J].情报杂志,2010,(12):39-40.

[3]吴淑玲.两种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预测模型的比较[J].情报科学,2004,(11):1317-1320.

[4]王筠.专业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以竞争情报研究为例[J].情报杂志,2010,(7):12-14.

[5]江三宝,毛振鹏.信息分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6-63,77-90.

第7篇

[关键词] h指数 文献计量学指标 机构学术评价

1 引 言

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可以把复杂现象简化为指标及相关数据,从而可以对研究活动进行数值上的客观比较,能得到客观可信的定量的评价结果。在文献计量学中,科学家或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两个方面。论文的数量和论文被引的频次本身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从中可以获得科学家或科研团队n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每篇论文得到的引文数、的期刊以及期刊的影响参数等。而且,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标准对科学家或团队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估。

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J.E. Hirsch 提出一种新的非常简单有效的数字指标——“h指数”,用以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就。Hirsch将h 指数定义为:“一个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在他/她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剩下的(Np-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1]。 h指数作为引文影响力和论文产出力二者结合的新的评价指标,Hirsch 认为h指数优于其他一般用于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成果的传统的单项指标[1]。他认为论文总数可以直接测度科研生产力,但不能测度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被引总数可以测度论文的总体影响力,但论文的被引次数不太容易找到,作者的影响力可能被少数重要的合作论文夸大,这些合作论文有可能是与许多其他作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并不代表作者的实际影响力,同时,该参数往往不能恰当分配被引次数较高的评论性文章与原创性研究成果的权重;篇均被引次数可以比较不同时代科学家的影响力,但数据不容易获得,容易造成奖少惩多。Hirsch认为h指数可以避免上述所有缺陷。

h 指数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制衡被引频次和论文数量两个指标的特点。因此这项指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在学术评价中的局限性。鉴于此,该指标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h指数的数学模型被建立[2-3],独立的类h指数-g指数也被发现[4],使h指数和类h指数的研究成为信息计量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并显示出了发展成为下一代核心评价参数之一的可能性,因而及早对h指数和类h指数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5]。

Hirsch 教授提出h指数的初衷是为了衡量科学家的个人学术成就,但h指数并非只限于评价科学家个人,也可以评价一个科研团队、一种学科或一所大学、一种学术期刊、一个地区或国家等群体[1]。利用h指数进行大学以及学科的评价时,显现出其他计量指标所不具有的特点。因而大学h指数显现出什么样的特点、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h指数对大学学术成果评价的可行性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 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以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为依据,选取排名前100名的大学以及医学、生命科学、物理和化学4个学科排名前50名大学学科发表的国际论文作为分析样本价值[6],并以Thomson Scientific 制作的ISI Web of Science平台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三大引文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统计作为研究对象的每个大学及学科的论文总数和被引总数,并计算了h指数和篇均被引次数。

挑选上海交通大学ARWU中的大学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原因有两个:①ARWU的排名过程完全透明。ARWU以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主要指标,采用可以验证的客观数据,进行全球性的大学排名,所采用的排名方法和数据来源完全透明,所有信息都公布在排名网站上(省略)。学术排名每年一次,其排名指标体系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大学名次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它们在不同年份的表现。②排名受到广泛关注。自2003年开始排名结果以来,其以评价体系的客观和透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6],美洲、欧洲、澳洲等主要国家的主流媒体、欧盟等一批机构以及加州大学等一批世界名校进行了报道或引用。各国政府、大学从该排名出发,分析对比本国、本校的情况和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采取各种举措促进一流大学建设。

第8篇

[关键词]CSSCI引文分析科学计量学可视化图谱

[分类号]G306

1、导言

科学知识可视化图谱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出来的一个新领域,当前已经成为科学计量学的一个新热点。陈悦和刘则渊认为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是显示科学知识地理分布的知识地图转向以图像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的结果。Katy Borner等综述了知视可视化历程,对引文分析领域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安伟峰、熊润芝、周云平等、徐佳宁等、刘艳苏等以及叶协杰众多学者也利用不同的中文数据库、不同的方法以及不同时期对我国的引文分析研究状况进行了研究。虽然中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引文分析领域,但是中文引文分析领域的可视化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展。本文拟对中文引文分析这个领域运用可视化工具来做一个清晰的描绘。

2、数据及方法

本论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CSSCI数据库。笔者于2008年4月24日以“引文分析”为检索词在CSSCI中检索到1998-2007年间527篇文献,共得到3 328条引文。

下载这些检索记录,通过对数据进行仔细辨认和合并,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编的中文处理软件对CSSCI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变为Bibexcel、UcinetCitespace等软件可处理格式,然后利用这些软件对记录中的关键词、作者、来源期刊、被引作者、被引期刊等进行分析或绘图。

3、统计结果与分析

3.1关键词分析

527篇论文中,共有2133个关键词,对出现3次以上的97个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利用Ucinet,计算中心性,再利用Netdrw绘制这些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图1。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得出我国引文分析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

从图1可以看出,节点越大,表示中心性越高。中心性较高的一些词有引文分析、SCI、CSSCI、文献计量学、影响因子,期刊评价等。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代表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连线越粗,就是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与引文分析共同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有文献计量学、期刊评价、载文分析、作者分析等。

3.2作者分析

在527篇论文中,共有682名作者,表1是发表4篇以上的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从表l可以看出,引文分析领域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有29人,其中24人是与图书情报信息有关的,1人与医学有关。南京大学有9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4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有2人,北京大学有2人,浙江大学科技部2人,其余各1人。

3.3来源期刊分析

527篇论文分布在106种杂志中,发表在前20种杂志中的论文数为390,占总论文的74.7%,也就是说20%左右的杂志中包括了大约80%的有关引文分析的论文,基本符合“二八”律,可以认为这些杂志是发表引文分析论文的核心期刊。可以看到前20种期刊大都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核心期刊。表2显示出引文分析领域的文章除了多数发表在图书情报类的杂志上外,还有很多发表在与科学学、科技管理有关的核心期刊上。

3.4被引作者分析  对527篇论文的3 328条引文进行分析,发现有1280位作者被引证,平均每位作者被引频次2.6次。在这庞大的作者群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位作者的总被引频次为731次,占总被引频次的21.97%,平均每位高被引频次作者被引频次24.37次。利用Citespaee软件绘图,得到图2,显示了我国引文分析领域的高频被引作者情况,图3显示了引文分析领域的重要文献。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较大节点的作者是在引文分析领域有突出作用的作者。影响最大的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邱均平,其主要代表作是1988年出版的《文献计量学》一书。王崇德、罗式胜、丁学东三人也出版了有关文献计量学的专著。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一书,详细介绍了引文分析在科学计量学中的应用。梁立明、蒋国华也出版了有关科学计量学的专著。有些集体作者,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中国社会科学索引课题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这些课题组对我国的引文分析研究也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金碧辉、武夷山、孟连生、朱献有、马费成等人也有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也很高。姜春林、邹志仁、程刚、袁培国、钟旭、党亚茹、崔雷的研究也各有特色。

3.5被引期刊分析  3 328条引文分别来自918种杂志和其他类型文献,包括专著、报告、网页等。但是被引前20种杂志中的引文有1 346条,占总引文的40.4%,表3显示被引前20种期刊大多都是图书馆、情报学的核心期刊。《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等杂志的被引用说明科学学也对引文分析有较大的影响。有380条外文引文,占总引文的11.4%;有160条网页引文,占总引文的48%,其中680条引文都只被引一次,以上说明引文分析对别的学科的知识吸收还是相对较少,吸收较多的还是图书情报学、科学学、科学计量学、管理学、编辑学的知识。

4、我国引文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

4.1 中国引文分析存在问题

4.1.1 引文分析研究缺乏核心作者 引文分析在我国的研究历史只有30多年,还没有引文分析的核心作者,虽然有许多专家学者,也有很高的被引频次,但是他们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先贤,而引文分析则是依附于文献计量学存在的,大部分的著作都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相关。因此,表现出引文分析理论研究少,应用研究多,方法简单;方法研究上简单统计多,指标模型少;应用研究用于评价的多,管理的少;研究图情、医药领域较多,其他领域少。

4.1.2数据样本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引文分析是力图根据统计特征找出文献生产、传播等规律,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决策提供量化依据。统计特征的出现要求有足够的样本量,足够明确的研究对象,足够大的时间跨度。而国内正式发表的有关引文分析的论文普遍存在着样本量小、时间跨度短、学科代表性差等问题。

4.1.3 中文引文分析可视化困难我国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的进展不大,虽然近年来掀起了引文分析可视化的热潮,但是大多是对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的可视化,而以中文出现的知识图谱则不是太多。

4.1.4 中文的引文数据局限性 中文引文数据库有一定的局限性,如CSSCI中的数据从格式到录入出现了很多不统一及错误,如有的引文写错著者姓名、发表年份、出版社等等。在本研究中对这些现象作粗略的统计,其中年份写错或不写的占总引文的3.1%,不写出版社或期刊的占6.2%,不计算其他格式不统一,引文的错误总计在数据库中几乎达到10%。这样就给研究的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4.2 中国引文分析现状成因

4.2.1 理论基础薄弱首先,引文分析起初是当作文献计量学的一种方法被引入的,由于其使用起来简单易行,大多数学者只是把其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究竟其包括什么样的原理,其使用的前提条件、使用原则、形成机制,并没有人去深入地探究;其次,引文分析理论在国外也进展不大,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引文分析还是以传统的文献数理统计和共引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没有更进一步突破;第三,我国的研究者重视应用研究、忽略理论研究。

4.2.2 中文引文数据库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和文献研究工作,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开发了许多相关的引文数据库,如CSCD,CST―PC,CSSCI等。这些数据库与SCI数据库相比,不论是在数据套录功能还是数据收录年代或期刊收录范围上都有所欠缺。为了进行引文分析,用户不得不把需要的文献记录和它们引用的参考文献题录一一手工摘取,再导入自建的小型引文库中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才能获得需要的统计数字。这无疑极大地阻碍了研究人员利用国内引文数据进行分析的积极性。

4.2.3 没有适合的分析软件 由于我国引文分析发展的较晚,一些引文分析的技术都是来自于国外。国外有很多专家学者利用计算机编程,开发了许多文献计量学软件,进行引文分析。例如:Bibexcel就是OllePersson为文献计量学专门编制普遍适用的、统一格式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以处理来自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数据,不但能够进行统计处理,还可以分析数据,形成所需要的关系矩阵。而我国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学者目前还没有开发出普遍适用中文数据格式的软件,对于一些不懂数学、计算机编程的学者,要靠最原始的手工来进行计数,所以他们花费在数据处理上的功夫可想而知。

4.2.4不规范的引文行为 目前我国的科技论文在引文规范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用而不引”和“不用而引”;对参考文献的标注不规范;“引文复制”与“引而不注”;著录失误。此外,一些由于情报交流的障碍,如语言障碍、编译代码转换的障碍、检索工具的障碍、理解水平与能力的障碍等等,都是造成引文错误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4.3 中国引文分析的对策建议

4.3.1 加强引文分析的理论建设首先,大力开展引文分析的理论研究,对引文分析的原理、规律、研究对象以及与引文分析相关的概念假设、环境、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和系统的讨论,力图形成引文分析的研究范式;其次,加强和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力图自主创新,发展适合我国学者的引文分析方法和理论;再次,引文分析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的特点,交叉学科的特点就是容易吸取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要想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第四,提倡研究者进行理论研究,改变研究作风;第五,提高研究者和使用者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引文分析的问题,合理利用引文分析进行科研评价,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

4.3.2完善发展各种引文数据库首先,优化数据库结构,加强数据规范管理工作,改善数据库检索性能;其次,借鉴美国ISI的Web of Knowledge(WoK)的经验,对我国各类引文数据库进行重组、加强和完善;可以把CSCD和CSTPC整合起来,成为中国的“SCI”,把CSSCI建成中国的“SSCI”,把各种引文数据库的资源集成为强大的引文网络平台;再次,及时和数据库用户沟通和交流,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

第9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计量;网络下载频次;布拉德福定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07-02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XU Jun1, WANG Xiao-fang2

(1.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 of Anhui,Hefei 230051,China;2.Department of Computer,Artillery Academy,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researching law of distribution in CNKI database ,through image verifying,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Bradford law is applicable to journals survey with some new features.

Key words: Webmetrics; Web-download Frequrncy; Bradfordlaw

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网上文献信息数量激增,促进了网络计量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电子文献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网上文献信息的日益增长,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必然要随之开展到网络领域,这是该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1]。

评价科技论文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有很多,如论文发文数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自引数、他引数、基金资助论文数、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同排序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率、论文的合作人数、论文的参考文献数、论文被下载的次数等等。该文选取其中论文被下载的次数为研究指标,探讨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的应用。

1 数据来源

海量的信息搜索具有一定难度,并且网络信息的组织和描述没有完全规范和统一,因此寻找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样本很复杂。由于SCI、EI收录的中文期刊数量很少, 不能在统计学意义上给出我国期刊的计量指标。为了具有代表性,本文选择CNKI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数据,将以“网络信息计量”作为主题词的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

2 实证分析

Web下载总频次是该期刊上网以来所登载的全部文献在统计当年被下载(包括全文浏览、转存和打印)的总频次。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

本文数据选择时间间隔为2005年到2010年,统计这期间“计量技术”专业相关论文信息在数据库中的平均数量。共得到有中文“计量技术”作为主题的学术论文45篇,按照“下载频次”的降序排列,得到表1。本文取不同的分区值对数据进行区域划分,并分析计算,如表1所示。由表1中数据可知有下载频次的论文总数量N=45。全部45篇论文的“下载累计频次”A=R(45)=5292,我们取布拉德福分区数m为6来计算布拉德福常数am(m=8),比较布拉德福图形并探寻其规律[2]。

通过对原始数据按照“网络下载总频次”的递减顺序进行等级排列,当m=6时,共分6个区,同理,按照区域分析法[3],令每个区域文章下载总频次大致相等,计算平均值为A/m=5292/6=882,按照这一平均值计算各区域中的论文累计数Nj(j=1,2,…,6),得到区域划分的结果如表2所示。

计算得到均值a(6)= 2.06

依据表2的分析结果,当分区数m=6时,布拉德福常数范围为1-4.8,平均值为2.06。可以看出第四区的数目及常数偏大。以上分析表明,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利用规律与传统环境下基本一致,数据分布仍具有一定的布拉德福分布特点,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得不明显,并且有新的特点,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仍适用。

3 图像分析

以“Nj的自然对数LnNj”为横轴,以“下载累计数R(nj)”为纵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得到数据分布图形如图1所示。

以“论文累计数nj”为X轴,以“下载次数累计数R(nj)”为Y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如图2所示。

图1 m 为6时(LnNj,R(nj))数据分布图形 图2m 为6时(nj,R(nj))数据分布图形

比较图1与图2中的曲线,可以发现具有相似性,曲线的走向与布拉德福图形一定程度上接近,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结合区域分析、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论文Web下载总频次”分布具有一定布拉德福分布特征,可以用来研究网络信息分布规律[3]。

4 理论总结

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其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n的平方)的关系。是用来描述科技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的,其数学表达式表示的是“期刊载文量累积数”与“期刊累积数(即期刊等级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期刊的载文量常常可以用其它指标来代替。例如, Wallace在1986年有关文献分散与老化关系研究中,就以期刊被引次数来代替期刊的载文量,即认为期刊被引用的次数也可以像期刊的载文量一样直观地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仿照Wallace等人的思路,建立两个基本假设:1)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的Web下载总频次” “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也可以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2)如果假设①成立,那么“期刊Web下载总频次”在期刊中的分布应该服从布拉德福离散分布规律。经以上验证该假设成立。

5 结束语

网络计量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本文参考了相关的知识和处理方法,对网络信息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布拉德福定律在网络环境下仍然适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此研究只是冰山一角,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计量问题研究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洋.期刊Web下载总频次的布拉德福分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6):38-42.

[2] 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05):26-28.

[3]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

第10篇

具体的数据采集方法是:登录中国知网首页,点击“评价”进入评价中心,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对18种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的下载量逐一检索并汇总。需要说明的是该数据库只提供2006年至今各期刊的下载量统计值,因此,本研究的下载量半衰期的统计数据是2006年至2015年的数据。其它文献计量学指标,如复合他引影响因子、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期刊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Web即年下载率、总下载量等,均是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版)》。

2期刊下载量半衰期计算方法

期刊下载量半衰期是指某种期刊的所有论文被下载的总次数中,较新的一半是距离发表当年多长一段时间内累计达到的,其计量单位为年其中:HD是指所求的下载量半衰期,X为累计百分比小于且最接近50%的年份序号(统计当年年份序号为0),A为统计年至X年的下载量累计百分比,B为统计年至X+1年的下载量累计百分比。以《中国农业科学》为例(表1),其具体算法如下:HD=2+(50%-49.77%)/(61.29%-49.77%)=2.02003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采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8,下载量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olmogoro-Smirnov检验,三者的差异性比较和多重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

2015年下载量半衰期及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比较据统计,18种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的总下载量达170.66万次,Web即年下载率为44次/篇,基于下载量的半衰期HD(Half-lifePeriodofDownloads)的范围是2.0359~3.4167年,极差为1.3808年。由附图可知,在被统计的18种期刊中,2<HD<2.5的有4种,2.5<HD<3的有8种,HD>3年的有6种,可见有44.44%的期刊HD集中在2.5~3年之间,有33.33%的期刊HD分布在3~4年之间,其中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的HD值最高,达3.4167年。

4下载量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比较

引用半衰期的范围是7.2~9.1年,均值和中值分别为8.261、8.200年;被引半衰期的范围是5.1~10.4年,均值和中值分别为8.317、8.850年;下载量半衰期的范围是2.02~3.4128年,均值和中值分别是2.8560、2.9185年,可见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值均明显高于下载量半衰期,平均高出5~6年。该结论符合人们引用文献的习惯。如在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中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农业科学》,其下载量半衰期为2.02年,被引半衰期为7.0年,相差5年左右,说明《中国农业科学》的文章从被读者下载到被学者引用大约需要5年的时间。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文献被引用从下载到引用,需要一定的沉淀,而下载是整个过程的开始,也是最能较快反应期刊以后被引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该指标被用于期刊评价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核心期刊 期刊评价 来源期刊筛选

核心期刊概念的出现,源起于西方国家。19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论文及载体期刊大量增加,如何帮助读者快速有效地获取文献成为文献情报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类研究取得了两方面的显著成果:一是编制文献检索工具,及时揭示期刊文献,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包括数据库)不断涌现,二是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分析,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文献分布规律和核心期刊的研究。

为了揭示学科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前人曾做过大量研究。1934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在《工程》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特定主题的情报源》一文①,成为阐述文献分布规律的开山之作,奠定了学科核心期刊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1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1.1起源(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据有关学者论述,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即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书讯》杂志(《世界图书》杂志前身)开始引进和介绍国外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如“常用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引文分析评价的方法等等,并具体介绍了部分学科的核心期刊。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零星翻译、介绍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自主研究。

1.2发展(20世纪80年代)

经过十多年对国外研究的追踪学习,“核心期刊”的概念逐渐被我国学术界熟知与接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复苏,信息交流日益增多,期刊作为传播信息知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空前的速度和数量涌现的期刊,给图书馆的订购、收藏以及读者阅读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期刊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日益受到我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有关核心期刊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开始了应用实践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相继发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介绍和研究文献离散规律的文章,从理论上对核心期刊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实践应用方面,1981年,《世界图书》杂志编辑出版了“国外科技核心期刊专辑”,共选出了大、小共79个专业的核心期刊,9个专业的常用期刊,是国内进行核心期刊筛选的最早实践尝试,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好评,对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的期刊出版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70年代初的不足百种,到70年代末的1400余种,再到80年代末的6000余种,期刊数量剧增,加上期刊价格大幅增加,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这使得国内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对象由国外科技期刊逐步扩展到国内科技期刊。同时,引文数据库的建设也开始提上日程,为核心期刊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开始进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阶段。

1.3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大发展,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突进期”。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核心期刊的研究更是兴盛不衰,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这个时期,关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著译渐多,理论研究成果大量发表,尤其是实践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91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出版《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在其“序言”中阐明了研究和编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文献机构选购提供参考,“从优中选优”,旨在向读者推荐刊载最新理论、知识和信息的优秀期刊,在核心期刊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研究、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问世,对我国近万种在版中文期刊用统一的标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统计和分析,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期刊进行研究,在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核心期刊理论和实践结合应用研究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此后,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一直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

2我国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情况回顾

2.1核心期刊评价研究

(1)兰州大学的研究

1988年,兰州大学图书馆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选用了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出版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统计1980-1986年期间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并分阶段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同时按照被引用期刊被引量的多少排序,筛选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04种,结果发表在同年《世界图书》杂志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一文中。1992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课题组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1980-1986年核心期刊表中排名前20位的期刊作为来源刊,对其在1990-1991期间的引用情况进行了引文统计、排序,并截取排序结果中的前100种期刊,公布了“1990-1991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百种表”。这是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较早进行核心期刊筛选的研究。

(2)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的研究

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编制《要目总览》1992年版。共有41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的20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研究和编制工作,聘请了400多位专家进行了书面鉴定,共筛选出核心期刊表131个,核心期刊2174种。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要目总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为各类型图书情报部门的中文期刊采购和读者服务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工具。

有关学者认为,此次研究有几点值得注意:1.研究主题集团化、2.筛选领域空前扩大、3.评价体系相对完备,是国内“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个人学术研究”转向“集体联合攻关”的标志。尽管今天看来尚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此项研究成果能够代表当时国内“核心期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要目总览》第一版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认为该项成果适应了社会需要,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采集中文期刊提供了依据,成为大型检索刊物确定收录范围的参考工具。此后,《要目总览》分别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每四年编制和出版一次,每一版都在研制方法上不断优化和改进。

《要目总览》第三版同时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三个子课题之一,称为“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按照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第三版的“前言”以“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的形式刊出,研究报告全面展示了研制过程,并对“核心期刊”概念、性质和用途做了进一步的界定。此后,公布研究报告即成为惯例。

第四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于2001年开始研究。课题组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士理论、评价方法,评价软件的设计与使用,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核心期固刊评价理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版于2007年初开始研究,26个单位的102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与,全国5529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共选出核心期刊1983种。第五版继续采用以定量评价为依据,以定性评审为补充的评价方法。在上版基础上增加了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两个统计指标,同时增加了反映期刊论文质量的评价因素。此外,还修正了影响因子和被摘率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前几版因学科影响因子评价效果不好而权重较低的问题。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研究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创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于2001年1月编制出蓝皮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①。第一版从全国3000余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选出506种核心期刊,筛选原则是: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物,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全国检索类期刊收录频率和引用频率较高,全国省市自治区及各专业学会评比中获奖的学术期刊。

200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正式出版。第二版对核心期刊的概念做出新的界定,认为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适用于读者和作者据此选用期刊,以及馆藏和文献数据库的选刊。”这一版全面采用了引文分析的方法,分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采用指标:学科总被引、学科影响因子、期刊总被引;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采用指标:总被引、影响因子、即年影响因子,入选核心期刊344种。

作为连续性成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出版了2008年版。该版在200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调整,确定分学科统计指标为:分学科影响因子及被引、影响因子、转摘频次;综合性学术期刊统计指标为:影响因子、转摘频次、在分学科的位次。最后确定的核心期刊数量为386种。

(4)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的研究

2002年6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依据《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评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共154种,是在第二届全国社科学报评优活动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用较大篇幅对27家学报的特色栏目进行评介,这是其他核心期刊评价所没有做到的。主要参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全面考虑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结合一般评价核心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等定量指标,对期刊进行全面评估和鉴定。这样评选的“核心期刊”实际上是“优秀期刊”,重点在于考察期刊的出版质量,是对期刊办刊质量的整体评价。

(5)《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

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共选择了6170种学术期刊进行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得分排序与划分等级相结合,并提出了“权威期刊”的概念,最终评价结果得到:分学科评价,权威期刊311种,核心期刊957种;分学报类型评价,权威学报74种,核心学报221种。

(6)其他核心期刊研究

1995年3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是各高校研究生院选订的供研究生用的期刊目录之一,收录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05种,自然科学类期刊305种,研究生校刊33种。

2008年初,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通过对全国上万种期刊进行认真分析,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作用及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最终从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736种核心期刊。

此外,还有各高校自行圈定本单位“核心期刊”,基本参照上述一种或几种核心期刊目录,做法有所不同,此不赘述。

2.2来源期刊筛选和引文库建设研究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利用国际重要检索刊物对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1989年,受当时的国家科委委托,进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的研究,开始筛选国内的科技期刊,并以选出的期刊为统计源,对我国情况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最终从全国3025种科技期刊中选出“198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189种。此后,每年对其“统计源期刊”进行调整。

该课题研究有三个成果:一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公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单,从1997年起,每年出版一本;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向社会公布各种统计与分析结果;三是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提供各种科技论文产出和被引情况服务,目前由其下属的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为用户提供网上服务。2010年,该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1946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成为一个品牌,也可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该数据库于1989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建。1994年起推出我国第一份“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开始对外服务。199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印刷版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试行)。1999年起,编印《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每年出版一卷。2005年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弥补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与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收录国内期刊(多为英文版)只有70余种的不足,以定量的指标数据如实反映国内科技期刊在中文世界的价值和影响力。“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目前已积累从1989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300万条,引文记录近1700万条,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被誉为“中国的SCI”,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初期,该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选刊主要指标有5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年版)、期刊引文频次、1994年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的中国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国内检索工具核心期刊。基本思路是,某一种期刊涉及到的指标数越多,则说明该刊的质量越高,学术权威性越大。此后,来源期刊时有调整,仍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

(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

该数据库于1998年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建立。2000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正式成立,专门从事CSSCI的研制和开发。目前,该中心已完成了1998-2009年12年数据的制作,来源文献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对外提供委托查询和网上服务。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数据库对来源期刊的筛选,制定了严格的选刊标准、筛选指标、筛选程序和调整原则,每两年调整一次。最新一次来源期刊遴选采取的定量指标为:他引影响因子,权重为0.8;总被引频次,权重为0.2。来源期刊的数量控制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总数的15-20%。

(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该数据库于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开始研制。学科范围涵盖了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收录的700种左右的来源刊(含核心期刊和扩展期刊),是从全国3000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筛选出来的。它是我国目前有较大影响、年度收文量较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学术水平,是我国文献计量评价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5)《中国引文数据库》(CCD)

该数据库收录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数据库产品的参考文献,涉及期刊类型引文、学位论文类型引文、会议论文类型引文、图书类型引文、专利类型引文、标准类型引文、报纸类型引文等,每日更新。该库通过揭示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管理及评价工具。截至2007年12月,累计链接被引文献达6848642篇。

(6)《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

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共同研制,是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最大的一项文献资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所收录的6000余种各学科期刊的文献引文及CNKI中心网站全文下载频次为数据基础,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信息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为依托研制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的大型文献计量报告,便于了解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分析期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评价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7)《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

该数据库由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以全文版为基础开发而成。可检索1990年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5000多种科技类期刊(其中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核心期刊1500余种)所的参考文献,总数据量约548万篇,可查询论著引用与被引情况、机构发文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发文量、科技期刊被引情况等,是科技文献检索、文献计量研究和科学活动定量分析评价的有力工具。

从上述国内文献计量评价项目可以看出,国内对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单指标评价到现在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有单纯的定量分析,也有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不管怎样,总的趋势是评价方法更为科学、经验日趋成熟。

3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定量评价方法能对学术期刊做出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应用,成为常用的参考工具。3.1核心期刊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期刊采访提供参考,有助于调整馆藏结构

由于受经费和馆舍空间限制,图书馆和相关机构需要有选择地订购期刊。尤其是在期刊品种飞速增长、电子期刊快速崛起的今天,如何采选期刊更成为期刊采访人员面临的难题。核心期刊表是从学科文献量和学术影响力等角度,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期刊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采访人员通过参考核心期刊表,可以快速有效地了解某个学科的重要期刊,实现精选期刊、合理使用经费的目标。根据核心期刊表有选择地订购和收藏期刊,有助于实现期刊馆藏的分级保障体系,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选订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补充选订一般期刊,这种做法既能保证读者的学习与科研的需要,同时又能使期刊的馆藏结构更加合理。

3.2在图书馆导读、参考咨询方面,核心期刊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基本都是按照学科分类来进行的,当读者希望了解某个学科都有哪些重要期刊时,图书馆员可以借助分学科的核心期刊表给读者一个有效的指导,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加上国内几个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和来源期刊研究项目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核心期刊表逐年更新,有助于学科专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期刊的新变化、新情况,提高研究效率。

3.3作者投稿时可以参考核心期刊表

核心期刊比一般期刊可能拥有更多的读者,其刊载文章的作者通常也具有相对较高的研究水平和文字水平。因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能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当作者撰写论文不知道该往哪个专业期刊投稿时,可以参考核心期刊表。此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还提供“专业期刊一览表”,可供作者根据自己论文的水平选择最恰当的期刊投稿。

3.4核心期刊表可以为引文数据库精选统计源期刊提供参考

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需要精选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这些引文库为了保证数据库质量,尽可能避免漏选重要期刊,这时,核心期刊表是很有价值的参考工具。

3.5核心期刊研究有助于期刊质量的提高

核心期刊在稿源数量、作者水平和读者数量方面占有优势,这种现象促使期刊编辑部更下功夫办刊,提高期刊质量。许多期刊编辑部也进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各项定量指标的分析,追踪学科发展趋势,了解期刊自身发展轨迹和持续影响,制定期刊发展规划,提高办刊质量。合理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进步的作用,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精品期刊。

3.6核心期刊研究对文献计量学研究有促进作用

核心期刊研究依据的是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大规模的文献计量实践,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正在不断丰富文献计量学的内容,促进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从国内现有的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工作的发展来看,评价工作的研究方法在不断改进,许多学者和工作人员在实际开展统计工作的同时,对文献计量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评价方法更为科学、合理。

4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发展展望

纵观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研究是在国外的影响和国内的需求背景下产生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尽管现阶段出现了对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误用情况,但核心期刊研究本身是迎合需求的,是顺应文献计量学理论发展的,这一点应该得到肯定。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不仅不能因噎废食,而且还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考虑新的发展方向。

4.1从期刊评价需求来看

在数字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因为电子期刊存在种种问题,短期之内还不能完全取代纸本期刊,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将在很长时期内并存。很多图书馆在购买了大量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同时,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纸本期刊,经费紧缺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以较少的资金选购优质的纸本期刊依然是各馆面临的问题;纸本刊在教学和科研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纸本刊的文献计量评价研究还应不断地继续和深入。

同时,新的需求不断产生,如电子期刊资源,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参考资料。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在载体形态、检索方法、浏览方式上迥然,但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选择电子期刊数据库?如何评价电子期刊数据库?怎样能用较少的经费选购优质的电子期刊?随着电子期刊的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增长,我国将面临对电子期刊核心期刊的评价工作。电子期刊的评价与纸本期刊的评价工作有何不同?其评价工作如何开展?它的评价方法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随着纸本期刊评价方法日趋成熟、使用方法日趋理性,电子期刊的评价工作一定能从中受益。

4.2从期刊评价方法来看

文献计量学理论不断在发展,国外对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在摸索中前进,我国目前核心期刊及引文数据库等研究中运用的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需要在国际研究的大背景下,从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出发,根据新的情况和形势,不断优化期刊评价方法。

就我国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而言,从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国外先进经验和办法的吸收,取长补短,促进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从实践方面,要综合评判现有各种核心期刊研究的水平,抽取精华,明确权威的期刊评价研究机构,加强软件和硬件配置,提高评价研究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蔡蓉华,史复洋.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6

2.陆伯华等.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序言

3.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0

4.靖钦恕,线家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世界图书,1988(2):23

5.徐瑞亚.1990-1991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初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4):17-18

6.蔡蓉华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报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1

第12篇

关键词:《艺术百家》;学术影响力;网络传播;引证;被转载情况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

A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LU Hu

《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管、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类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发行渠道广泛,在国际、国内学界和同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本文根据中国知网的科学文献计量评价平台和引文数据库2003-2009年的有关数据,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的资料,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艺术百家》的网络传播、引证和被转载情况,以定量分析该刊的学术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08年《艺术百家》在纸本发行无大变动的情况下,网络下载频次增长了近4倍,这显示了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网络传播使《艺术百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传播范围覆盖除南极洲以外的六大洲(表1)。

当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艺术百家》主要的读者还在汉语文化圈内。表2显示《艺术百家》的主要读者是在中国大陆和港台。

从表3中国大陆各地下载量对比中可以发现,《艺术百家》在北京、江苏、广东、湖北四地的下载量比较大,主要因为这四地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高校云集,《艺术百家》应加强在这四地的宣传、推广工作,同时挖掘山东、上海、四川、陕西等地的读者潜力,扩大读者范围。

从表4被访问学科下载量对比表中可以看出,戏剧影视类是《艺术百家》下载量最多的学科,这与学术界公认的《艺术百家》是戏剧类权威期刊的观点一致,《艺术百家》被遴选为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有着文献计量学的依据。

从表5可以看出,《艺术百家》影响力大的文章主要属于其优势学科戏剧影视类。

二、引证分析

1.引文分析

引文情况是从期刊的文后参考文献统计中得出的,而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在学术论文创作过程中吸收或利用早期研究者的概念、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艺术百家》2004-2007年的引文量变化不大,但2008年的引文量上升较快,根据《艺术百家》各年的载文情况可以发现,2004-2007年每篇文章平均不到1个参考文献。翻阅其纸本期刊可以发现,2008年之前的各期引文极少,有的甚至没有参考文献,2008年该刊注重学术规范,参考文献比较齐全,引文量回归到比较正常的数值。

从图3可以看出,《艺术百家》被引用量逐年上升,显示其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2.各类引证指标分析

(1)从表6可以看出,近年来,《艺术百家》载文量较大,反映其内容不断丰富,体现了核心期刊信息集中度高的特点,对于读者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时间、金钱等)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F2)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也是SCI、EI、CSSCI的国际通行指标依据。此项指标是《艺术百家》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艺术百家》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一般说来,影响因子越大,期刊整体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根据表格内的数据分析,《艺术百家》近五年影响因子上升6.52倍,较上一年度(2008-2009)变化倍数为1.8。根据变化分析,《艺术百家》整体学术影响力迅速跃升,特别是在近一两年内,正逐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3)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指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这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近年来,《艺术百家》的基金论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反映其学术水平不断进步。从表7可以看出,在《艺术百家》刊载的各类基金论文中,国家社科基金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应当加强该类论文的约稿力度。

(4)总引用频次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反映了期刊的长期影响力。从表6可以看出该刊的长期影响力在显著上升。在载文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总引用频次的迅速增加反映了该刊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扩大。

(5)他引总引比指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比例。这个比值低则说明期刊的自引率高,根据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不能低于80%。从表6中可以看出,《艺术百家》很少

三、被转载情况分析

有自引,但也说明其论文的关联度较弱。

(6)即年指标和Web即年下载率。即年指标又称当年指数,指某期刊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Web即年下载率指某期刊统计当年出版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与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数之比。这两项指标反映了期刊的时效性,从表6中可以看出,《艺术百家》的时效性不强,但趋势是在上升。

学术期刊所刊载论文被其他报刊的转载情况是反映该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

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资料来看(图4)(2009年被转载情况为截止目前的不完全统计),《艺术百家》近几年发展迅猛,学术影响力迅速扩大。

图4非常清晰地表明,《艺术百家》学术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始于2007年,由于《艺术百家》载文量较大,根据该刊近年来发展势头可以判断,该刊被转载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四、结语

根据以上对《艺术百家》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该刊近年来网络传播中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各项引证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上升,被转载情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反映了该刊在编辑队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读者的有力支持下,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其信息传递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不断增强。当然,在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和基金论文的刊发方面,该刊仍需努力;毕竟,打造顶级的精品期刊非一日之功。(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第13篇

阅读本作,感到有以下特点:

1 研究视角新

科学计量学研究专著,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赵红州的《科学能力学》第二篇,到90年代初,谷兴荣先生《科学技术发展的计量研究》出版发行,至今已有相当一批科学计量学学术成果。但绝大多数专著都是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谷先生对它的整体结构功能规律进行探讨,采用的是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谷兴荣认为:用文献计量学研究科学计量学主要是研究科学技术的文献资料的分布结构和结构变化规律,这只是科学计量学研究内容中的一部分。另外还有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科研经费的分布结构和演变规律问题,社会环境、科技经费、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系,这些内容的研究是文献计量学方法不能解决的,只有计量经济学方法能解决。反过来,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的方法可以研究科技文献与科技成果的分布问题。而且,年轻一代的管理学者,运用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方法写了不少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计量研究论文。可见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谷先生在本作中概括出一个庞大而系统的论著是有重要意义的。

2 观点新,创新程度大

此专著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结构、功能、发展规律等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并用数学方法给予表述。在第34页把全书的基本论点的来源列了一张表。从表中可见,全书共有61个论点,其中,由本书作者在过去首次提出,并且先后以论文形式发表过的有42个论点,占68.8%;吸收其他学者的论文论点有19个,占31.2%。由此说明本书作者对科学学与科技管理计量研究的理论创新程度是相当大的。而且,多数论点都是有理论与实际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科学技术区际结构三大发展规律(两极分化、梯度转移、中心转移规律)的统一性原理等等,提法新颖,论证清晰, 很有意义。

3 内容广泛,涉及到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多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

任何学科都是讨论研究对象的结构,外在表现形式和自身活动的方式,活动功能、演变和发展规律三个问题,此专著对科学技术体系各方面的结构和结构演变规律都作了详尽的定量探讨,如科技研发的要素结构及其演变机制,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区际结构及这些结构的演变规律,以及这些结构的内在各部分的弹性替代关系等。这部分内容将近30万字,是目前科技结构研究中最广泛最详细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于科学技术的运作方式、运作机制和经济社会功能与研究效益问题,从五个方面写了近15万字。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链锁关系与替代关系,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及作用规律的定量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及作用规律的定量研究,科学技术研发效益的历史变化规律等,都进行了系统的量化分析。

在科学技术的传播、渗透、转化发展及其评价方面, 分为五个方面写有20多万字。包括科技传播与渗透效应的几个问题研究, 科技发展与科技转化的质量指标和质量诊断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规律与新陈代谢机制的定量研究; 科学技术活动的三大基本法则与行为边界的定量研究; 科学技术评价的四大指标与四大环节, 四大指标即数量指标, 质量指标, 效益指标和综合指标。四大环节即指标的选取与选取标准环节, 指标分类环节, 指标的组合建模环节, 指标的测算与检验环节等, 都作了全面的量化研究。

由此可见, 本作是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中涉及面较广的大部头基础研究成果之一。

4 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强,全书结构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由于研究时间较长,内容较多,相互之间已经构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从编的层次看,第一编是讨论科学技术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是科学技术的横向结构,以及横向结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变化。第二编讨论科学技术运行发展的机制和社会功能,前者是横向的,后者是纵向的。但都是指科学技术体系内在各部分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时间依存关系和变化关系。第三编讨论科学技术传播发展与评价理论,这是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性发展规律,科技发展状态和科技活动结果的测评,与第一、二编相对应。每一编的各章之间,每一章的各节之间等都具有互为联系的系统性,相互间有较强的逻辑性。

5 计量分析的普及面较广,定量分析的程度较高

第14篇

1.1刊前定性评价

对于科技论文质量的刊前评价方法,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定性为主的同行评议模式。同行评议法制度始创于1752年的英国皇家学会资助的刊物PhilosophicalTransaction,并主要以单盲、双盲和公开评审3种形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法已广泛应用于对专利申请的审查,并具有易于操作、结论直观明确等优势[3]。但由于评价结果以文字表达为主,从而容易带来主观性强、缺少量化指标等缺点,同时也存在着过程历时长、工作量大等问题。近年来,有关评审意见公正性的争议愈演愈烈,评审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的效应更容易通过同行定性为主的评议方法所放大。同时,评价结论模糊、不能做到对论文水平的准确定位,不利于将不同水平论文拉开档次[4]。

1.2刊后定量评价

对于后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科研管理工作的热点。其中,基于单一被引指标及多项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的引文分析法均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及使用[5]。尤其是后者通过对各印证指标采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应用程度。有研究人员建议将引用频次、网页点击量、下载量以及引用率等文献利用数据共同引入对论文的评判中,从而形成论文本身利用价值更为客观的评估[6]。引文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即被引用是以其质量为基础。该方法虽然对科技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均可进行分析,但对于不同时间段发表的文献难以统一衡量,且未将引用质量的因素纳入考虑,因此也难免存在偏倚。虽然已有研究通过对论文-引文矩阵的推导,计算“历时影响因子”以消除对不同发表时间的论文引用报告中影响因子的偏倚[7]。但同时存在的包括学科间差异、引用质量等不同因素仍然影响着该方法对论文的评价质量。此外,h指数与Pagerank指数近年来也被认为是论文质量评价较为可靠的定量指标[8]。但该指标更适用于对个体研究人员绩效的评估。且进一步在对比两者适应范围时,Senanayake等[9]发现对于在大型组织从事研究而发表了影响力较低论文的人员使用h指数评价较好;而对于研究成果较少、针对交叉学科研究或就职于规模较小的研究团队人员评价使用Pagerank指数方法更为有效。利用Altmetric评价系统了解论文关注度的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并已应用于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功能中。该法侧重于单篇论文或相关研究者的社会影响分析,通过对论文在不同社会化媒体中引用次数的统计评价其影响力水平,具有高灵活性、高关注度以及高社会认同度等优点。但该法当前只对英文文献具有指示作用,且结论的得出易在关注度和争议性之间混淆。此外,不同专业研究以及原文献在网络中的转移也会对分析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第15篇

[关键词]戏剧 核心期刊 高被引论文 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60-02

在中国,截至2010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CN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和ISSN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正式刊物即有9851种,根据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收录了1980余种中文核心期刊,其中,“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中收录了10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本文将从中选出9种(文学创作类期刊《剧本》除外)作为标本,并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2003年至2013年间的检索数据对该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和所发表的论出详尽分析。

一、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遴选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收录的九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作为参考源(序号同要目总览):(1)《戏剧艺术》;(2)《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3)《戏曲艺术》;(4)《戏剧文学》;(5)《中国戏剧》;(6)《四川戏剧》;(7)《大舞台》;(8)《上海戏剧》;(9)《中国京剧》。[1]

(二)研究方法

根据邱均平专著《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检索系统,对这9种期刊分别按照2003年至2013年的时间跨度进行检索,统计出每种期刊的发文量、年度平均发文量、基金发文量、被引频次、被引率以及高被引论文的中图法分类号和研究主题,并根据检索出的各类统计数据做出相应的EXCEL数据表,进而对当代中国戏剧理论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做出文献综述。[2]

二、结果与分析

(一)9种期刊的概况分析

表1 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简介

注:复合影响因子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

由表1可知,这9种期刊都是由国内权威的科研单位创办的,其中包括省级艺术研究院、艺术类高等院校、艺术类协会单位和文化部下属单位;再从创刊时间看,其中4种期刊创刊于1960年以前,3种期刊创刊于1980年以前,另外2种期刊也创刊于1992年以前。因此,无论是从期刊的主办单位还是从创刊时间上,都可以掂量出这9种期刊在国内戏剧研究领域中的份量。

(二)9种期刊的发文统计

由表2可知,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近11年来的“发文合计”和“每年平均发文”的数量都很可观,反映出我国相关学者的戏剧理论研究热情十分高涨。另外,期刊收录的基金发文,也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可以从间接上体现出我国对于戏剧理论研究领域的课题申报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在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发表了数量相当的科研成果论文。

(三)9种期刊的论文被引频次统计

期刊某一年的“被引频次”,是指特定期刊该年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发表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论文能够被引用,尤其是高被引论文,意味着该论文以及该期刊获得了很高的学术认同,是衡量该论文以及该期刊学术水平很重要的评价指标;表3中最新统计的“被引频次”各年数据和累计数据体现出了该期刊刊登的论文获得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同。此外,期刊的“被引率”,是指期刊发表的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能够直观地体现出期刊发文的质量高低;表3中最新统计的“被引率”数据,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出这9种期刊的发文质量,下面将从每种期刊中筛选出高被引论文(被引用10次以上)做进一步研究。

(四)9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统计

表4 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近11年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被引用10次以上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笔者在表3的基础上,筛选出了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近11年来 112篇高被引论文(被引用10次以上)做了进一步分析,表4中详细列出了每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篇数和被引总频次,由此项数据可以得出,排名靠前的《戏剧艺术》《戏曲艺术》《戏剧》《中国戏剧》《戏剧文学》和《四川戏剧》收录到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居多。

(五)9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中图法分类研究

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这9种期刊112篇高被引论文中的绝大部分都包含在“J 艺术”和“I 文学”类目内,其中,“J 艺术”类高被引论文在下列期刊的所有高被引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中国戏剧(87.8%)、大舞台(81.5%)、戏曲艺术(79.6%)、四川戏剧(75.8%)、戏剧艺术(75.2%)、戏剧(70.8%)、戏剧文学(68.5%);“I 文学”类高被引论文在下列期刊的所有高被引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戏剧(29.2%)、戏剧文学(27.9%)、戏曲艺术(19.4)、戏剧艺术(17.1)、四川戏剧(11.6%)、中国戏剧(6.1%)。

此外,笔者又对这112篇高被引论了“中图法详细类目”分析,可以得出这112篇高被引论文中占比较高的详细类目有“I207.3 戏剧文学评论”“J6 音乐”“J80 戏剧艺术理论”和“J82 中国戏剧艺术”。其中:期刊《戏剧》在“I207.3 戏剧文学评论”和“J80 戏剧艺术理论”两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期刊《大舞台》和《四川戏剧》在“J6 音乐”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期刊《中国戏剧》《戏曲艺术》和《戏剧文学》在“J82 中国戏剧艺术”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戏曲艺术》和《中国戏剧》在“J821 京剧艺术”和“J825 地方剧艺术”两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

(六)9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主题研究

表5 9种戏剧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主题研究

观察表5,这9种期刊近11年来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戏曲传承与保护”“中国戏剧事业”“中国传统音乐”“戏剧影视文学”“戏剧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等10个方面。再进一步对2010年以后发表的高被引论主题分析后,笔者得出:虽然在篇数上还是“戏曲传承与保护”占据了第一位,但是一些新兴的研究课题也已经逐渐成为了近三年的研究热点,诸如“创意产业”“动画”“网络电影”和“微电影”等。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详尽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已经成为了我国十分重要的戏剧理论研究阵地,尤其是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戏曲,学术界一直在持续关注这个问题,只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还没有探索出一条非常明确的改革路径。幸运的是,近些年的戏剧理论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的跨文化交流,以及新兴媒体形式的出现,戏曲已经迈出了与其他文化形式互相融合的脚步,只是,前进的路途应该还很遥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