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评估技术论文范文

评估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评估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评估技术论文

第1篇

作者:李自美 杨国翠 单位:保山学院信息学院 保山学院数学学院

对于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将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好的评价方案将会促进其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反,评价也可能会将整个培养导入歧途。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过分地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但不能找出成绩好坏的真正原因。为了应付考试,追求更高的分数,学习者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而不追求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老师与学习者自身都看不到学习者的进步,学习者容易产生挫败感。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被忽视,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教育技术公共课评价是一个水平测试,并非选拔性考试。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区分学习者的好坏,而是在于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养成。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分数作为学生好坏的依据不足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课程评价的本意。

技能是高校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我们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善化了的动作方式,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动作之中。技能评价则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获取有关操作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或受训人员的技能是否达到预先规定的标准做出判断的过程,是对学生技能习得的检验。我国教育学校通常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机构,而非训练技能的场所。因而,以有效教学为目的而进行动作技能学习的研究,自然不像认知领域的研究那样被重视。至于如何测量学生或受训人员的进步,如何判断技能是否获得,即如何对动作技能进行评价的问题,研究得也就更少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的。然而由于技能的应用性以及技能习得的灵活性,对其用传统的纸笔测试的评价就显得过于乏力。除了纸笔测试之外,对于动作技能的评价,较为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基于操作的评价,即判断能力获得与否的主要依据是特定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操作结果。这种评价方法在判断能力是否达到标准时是基于每一评价事物的,故在评价时要求给每一评价事物制订一个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是在观察专门设计的操作中学生实际表现出来的操作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准确性取决于评价事物与事先规定的能力标准的相关程度,依赖于学校设备的质量和模拟真实情境的能力,其信度取决于影响评价参考标准的常见因素。然而,在操作基础上的评价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评价方法对技能的评价是支离破碎的,它以牺牲对动作技能的完整评价来追求单个的动作片断。其次,对于技能评价的准确性通常不能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判断。技能评价的准确性通常依赖于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的权重。而对于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大多是通过对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用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界定。但由于问卷调查本身信度的制约,以及受到专家访谈中专家本身的主观因素以及所访谈的专家的权威性的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的制定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且目前对于评价指标中权重确定的合理性研究还很少。试想,如果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缺乏科学性,那么所实施的评价所获取的数据同样也就缺乏其实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

误差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测量均有误差存在,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值,而不能得到真值。对于人的技能这种抽象特性,就更是如此了。当前,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的评价还只是集中在通过试题(笔试和机试)来进行,评价方式就是一种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已经暴露出了一些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评价标准单一;忽视评价过程;评价内容缺乏情境性;其评价结果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国家对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了明确规定,即要求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认证,国家还规定,该认证与教师资格证挂钩,参加认证的人员还必须参加教育技术培训。而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目前国内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还处于一个大讨论时期,对教育技术的标准、内容、形式尚无明确和统一的意见;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技能的评价更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个完善而科学的评价模式。因此,建立严谨、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朝良性化方向发展。

第2篇

1.1对目标计算机网络信息获取的评估方法

对于计算机而言,网络信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计算机使用者的各种重要内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而表现出来。因此计算机的网络信息一直是计算机网络攻击的重要目标,许多计算机的使用者在遭受到计算机网络攻击后就会出现网络信息丢失等情况。通过掌握了计算机的网络信息,攻击者可以明确计算机等各项参数,从而对计算机的信息掌握程度也会相应的加深,从而在日后进行网络攻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计算机的情况,让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成功率得到提升。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研究文/张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中已经普及了计算机。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都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学习和工作。但是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网络攻击一直是计算机安全的重大问题,很多人因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网络安全的问题而导致了计算机感染病毒,遭遇木马等问题,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就需要对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效果进行评估。

1.2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破坏效果评估

计算机网络被破坏的概念是指计算机网络的整体环境遭到了改变,从而让使用者无法按照原有的状态以及方法来进行计算机网络的使用。通过计算机网络攻击来让计算机的网络环境遭到改变,而计算机网络攻击破坏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效果就是让计算机遭受到攻击前后的计算机网络特点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改变了计算机网络环境。

1.3对目标计算机进行控制的效果评估

计算机网络攻击的一个目标是对目标计算机进行控制。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的过程中,进行攻击的一方会通过自身的各项攻击技术来对目标计算机进行攻击,并且在攻击的过程中获取目标计算机的各种信息,在获取到目标计算机的这些信息后,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漏洞等特点来进行目标计算机网络情况的获取,从而达到控制目标计算机的效果。而控制目标计算机也分为了几个阶段,首先攻击者是获取目标计算机的网络控制权限,再进一步的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攻击手段来让自身的控制权限不断提升,在最后就可以将目标计算机进行完全控制,造成严重后果。

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的相关标准

2.1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相关评估标准

对于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评估时能够进行计算机网络整体攻击效果评估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方式十分繁多,因此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评估过程也十分繁琐。在对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评估过程中,应该首先对计算机网络攻击的目标以及进行攻击的具体目的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能够了解到攻击者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的目的。并且也需要根据计算机网络的类型以及计算机的系统类型进行正确的评估。在评估的体系中,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权重分配,从而能够科学的对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效果进行分析,并且得出评估效果的结果,让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评估客观而准确。

2.2计算机网络攻击方式的评估标准

计算机网络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的过程中是存在着一定成功率的,使用不同的攻击方式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最终的成功率也不同。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再进行网络攻击的效果评估之前先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方式的评估工作,并且也需要对攻击后的效果进行预测以及分析,从而得出在遭受到了计算机网络攻击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在对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成功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可以从网络的流量情况,网络的畅通情况等来进行分析。而在计算机网络攻击进行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通过计算机网络攻击造成的后果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如果是在计算机网络攻击发生之前进行的预测不能够作为计算机网络攻击造成的后果的参考标准,只能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后各种参数的预测工作,通过数学模型的计算来给出数学期望值,从而能够较为准确的来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的各项预测工作。

三、结语

第3篇

作者:隋毓俭 单位:山西泽城西安水电有限公司

作物在生育期内吸收的水量主要来自降水和灌溉,故灌溉定额可用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差来计算,单产单产指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可由作物总产量和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值确定。影响作物单产高低的因素很多,如灌溉、复播、良种、化肥、农药等。灌区总经济效益灌区总经济效益指标可用灌区获得的净收益或益本比来表示。该指标适应于干旱缺水灌区,由于水资源量有限,不可能对灌区作物全部实行丰产灌溉,部分作物面积只能供给少量的水以维持非充分灌溉或只灌“关键水”。

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又称水分生产率,是指作物每消耗1m3水而生产的经济产品的数量。它是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水管理水平和节水灌溉技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可以是降水、灌溉水、地下水或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经济产品因作物种类而变化,可能是块茎或块根(薯类等)、籽实(小麦等),也可能是果实(果树等)或整个地上部分(蔬菜等)。同一面积上收获的经济产品总量与消耗的总水量的比值即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因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消耗的总水量有多种计算方法。水分利用效率分为灌溉水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和田间水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是指因灌溉而增加的经济产品数量与调用的灌溉水量之比,即单位灌溉水量所增加的经济产品的数量。降水利用效率是单位降水量所产出的经济产品的数量,主要适用于旱地,用来表示水分转化利用效率的高低。降水量可根据气象部门的规范测定,作物产量在收获时实测。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通常认为消耗的总水量为调用的灌溉水量与生育期降水量之和。降水的测量按气象部门的规定进行,灌水量按渠首的引水量计算,两者之和为农田总供水量。

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一般不考虑地下水补给量和土壤储水的影响。田间水利用效率是作物实际消耗单位水量所产出的经济产品数量。在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中,不考虑土壤储水和地下水补给的作用,这在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土壤储水对当季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同时,消耗的总水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输水过程中的渗漏、配水过程中的地面径流或深层渗漏的方式损失掉。因此,田间水利用效率能真正反映一个地区作物生产过程对有效水源的转化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用来衡量灌溉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如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大面积大幅下降、地面下沉、泉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水环境恶化等,污水和咸水灌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土壤次生盐碱化,灌水超量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的程度等。

节水农业技术与过去的单项节水灌溉技术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了农业节水技术的重要性。它是将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有机组合而成的一项综合技术体系。因此,作为与之相对应的节水农业技术评价标准的一个指标体系,反映了上述技术体系在组合运用中的综合节水程度,节水农业技术评价的四个层次指标为一整体,不能只用一个指标来衡量。本文提出的节水农业技术评价标准仅是一个相对标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和人民群众对节水农业投入的增加,节水农业的技术评价标准也必将提高。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