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作业成本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作为会计界新的动向之一,近几年已被广泛关注。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也称作业成本制,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础依据,根据产品产生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引进该制度无论对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还是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将受益匪浅。
一、成本动因定义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作业成本计算法加以了解:成本动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从广义上说,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一部分;狭义的看,它又可视作企业控制制造费用努力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区别在于作业是为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目标所需的种种行为;而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升降的因素。
二、成本动因的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下,从成本归属的角度,作业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执行动因、(均衡)数量动因和强度动因。
1、执行动因。若某项作业被重复执行时,每次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差别很小,这时作业的执行次数即可作为成本动因。作业成本除以作业执行次数,即是作业成本动因率。在设计作业成本系统时,一定要在分析有关作业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业主体的意见,慎重确认执行动因,以避免由此引起成本动因信息失真。常见的具有执行动因的作业有订单处理等。
2、数量动因。当某项作业多次执行中,资源费用的消耗表现出明显的变异,不过若资源费用的消耗跟作业时间或其他数量量度之间存在近似的正比例关系,这时称成本动因为数量动因。数量动因可表现为作业时间,也可表现为耗费资源的体积、重量等量度。作业成本除以数量动因的总计,即可得到成本动因率。同执行动因相比,数量动因的精确度有了质的提高,但应用数量动因的成本费用也增加了很多,为每种产品都可能多次消耗不同的作业,观察和记录每次作业花费的时间或资源耗费的数量是一项繁杂而庞大的工作。有些公司在应用作业成本方法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编制“复杂程度指数”的方法。假定成本计算对象的复杂程度与消耗某作业时花费的时间或其他度量成正比例,则可以一定复杂程度的成本计算对象为基准,将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与之进行复杂程度的对比,得出复杂程度指数。分配成本费用时,复杂程度指数乘以基准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即可作为参与指数编制的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了。
3、强度动因。有些产品、劳务或顾客需要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作业,在作业执行过程中资源的耗费并不具备执行动因或数量动因的条件,这时需要对作业作个别追踪记录,直接把作业成本归属于成本计算对象。这种成本动因称之为强度动因,由于直接归属作业成本,所以不需要计算成本动因率。应用强度动因进行成本的数量归属是最精确的,也是最符合逻辑的,但花费成本最多。只有那些作业成本较大、每次执行时资源消耗又无规律可循的作业,才应用强度动因。如同样是由安装调试作业中心执行的某次产品的安装调试作业,由于技术要求高,需聘请外来专家,租用外单位的高级仪器,并且作业时间集中等原因,跟一般作业区别较大,不宜采用执行动因或数量动因,则应直接把成本归属到产品中去。
三、确定成本动因的必要性
传统的成本系统通过假定数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而过分简化了成本的产生过程。在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里,生产的数量可通过产生的单位数来计算;而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中,直接人工小时或直接人工金额,甚至机器小时数则通常被用作单位数的替代品。随着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折旧费、维修、动力等费用由制造成本变成了制造费用。显然,这种情况下“驱动”制造费用将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而将数量动因扩展为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成本动因,使得生产成本组成项目“各得其所”的使用不同的动因,则无疑将改善制作费用分配,近而导致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使得传统的对“期间费用”作一次性扣除,而不加分配的作法成为历史。确认成本动因的必要性还表现在,它会帮助我们清晰的看出哪些产品利润较高,哪些产品处在微利和保本状态。而这一点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却是不易觉察到的,成本动因的确定有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
四、成本动因概念的引起对成本性态划分的影响
传统的成本系统根据各项成本与数量,将成本划成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种。这样的处理方式忽视了成本还可以随着数量以外的因素而变动,即成本的可变性观念。事实上,成本形态是由成本动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种费用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性态,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动因。按照这种观念,成本可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即原来的变动成本,它随产品的产生数量成比例变动,对它应该利用“与数量相关的成本动因”;长期变动成本则以作业为基础,它随作业消耗量的变动而变动,对它应该利用“与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须指出的是,长期变动成本的变动与作业量的变动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即本期作业量的增减并不一定会立即引起本期的长期变动成本的相应变化,其影响可能要到下一期或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显示出来。如产品批次计划一旦制定下来,即便企业决定减少本期的生产批次,但已经发生的生产批次计划指定成本并不会马上减少,需要分摊到各个产品批次中去。正是由于长期变动成本的这一特点,传统上常把这部分成本视为固定成本。而该“制度”把长期变动成本与短期变动成本区别的较为清楚。
五、影响成本动因选择的因素
从定量角度而言,成本动因的确认可通过在各种动因和相互成本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而展开;就较为主观的手段来说,成本动因的确认又可通过涉及成本的部门和主管讨论决定。因此,影响成本动因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四个:(1)计算成本动因的成本;(2)选定成本动因与实际作业消耗间的相关性;(3)成本动因的采用所导致的行为;(4)采用成本动因的数量。毫无疑问,计算成本动因的成本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成本——效益分析对于任何新的成本管理程序而言是适宜的。其次,是成本动因同涉及的成本相关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应考虑的因素。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可通过统计的方法或直观的确定,然而,成本——效益考虑应优先于对较高相关性的关注。再次,应考虑的又一个因素是动因的行为或刺激方面。减少动因将降低报告成本,从而激励企业法人去努力减少交易或所采用的任何动因的数量。最后,尚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即采用成本动因的数量。企业通常都要经历一个确认很多的成本动因,来重新汇总成本库并选择有限数量成本动因的过程。最终选定成本动因的数量取决于成本库的数量、成本的多样性、所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成本——效益密不可分。尽管确认适宜的成本动因能为企业实现降低成本目标创造条件,但确认过程实施起来仍有三个难点:(1)重新汇总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过程带来的不准确性。这是一个主要难点。(2)成本。成本是采用多种成本动因的又一障碍。(3)总体复杂性。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制造过程日趋复杂,这种情况下确认成本动因是困难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要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必须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文/赵立业)
参考文献:
[1]韩静:关于成本动因问题的思考,经济师,2003,4
[2]杨雪梅、唐艺: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财会月刊2003,8
[3]丁启叶、金帆:浅析作业成本动因,财会月刊,2001,12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价值链制造费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ABC)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M)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要想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个有效的成本系统,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以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而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能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作业成本计算是认识价值链的基础,而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改造和优化企业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R.S和Robin-Cooper提出来的。1988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五期发表《正确计量成本才能作出正确决策》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作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如果对所有的间接计入成本,不管导致其产生的因素性质如何,而一律采用原来的与生产业务量有关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势必会歪曲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进作业成本分配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其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第二层次是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和包装批次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第三层次是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类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第四层次是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再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业成本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由于提高了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作业成本计算的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ABC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现在已从成本的确认、计量方面转移到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一个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正在形成。作业成本管理(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说,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很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作业成本管理的步骤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耗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延续性成本动因反映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精确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运行效率,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目前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领先型制造企业等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当然作业成本法产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所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大不一样,所以,目前,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作业成本管理时机还不成熟,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前只是在个别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尝试。但是,作业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所以,运用ABC、ABCM不一定要局限在形式上,可被运用于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同时,尽管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形成于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它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转变。随着我国各种条件的逐步成熟,企业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将是必然的结果,它必定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率。
参考资料: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制造成本法适用性弊端作业成本法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越来越倚重财务部门的成本信息,以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核算方法的选择要适应企业的经营环境。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和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做一浅析。
一、制造成本法的适用性
我国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制造成本法对直接成本占产品成本绝大比重的中小企业来讲,方法简便,能满足其成本信息需要,该法在我国有着一定的适应性。
1.该法成本核算方法简便。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制造费用按车间、部门汇集后再按统一的生产量标准(工时、产量等)分配,成本计算工作简单。适用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管理手段特别是成本信息系统不很健全,成本管理要求不高的企业,而我国现有许多中小企业都是这种情况。
2.制造成本法对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较低,成本计算费用较少。传统的稳定的生产工艺下,机器操作简单,成本核算工作也比较简单,对财会核算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宽松,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成本会计知识就能够胜任成本核算岗位,因此信息成本低,成本计算费用较少。
3.制造成本法更能体现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概念。制造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强调了生产过程,非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支出不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指的是当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的、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这种解释更能强化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更有利于分项管理各项期间费用。
二、制造成本法的弊端
1.在期间费用的分配上导致成本信息的失真。科技的发展导致许多企业生产设备技术含量及价值的提高,反映到会计上是单位会计期间内的制造费用大增,同时,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直接人工大大减少。制造费用的增大和人工的减少使传统成本分配法下的分配率增大,过大的分配率使得产品工时些微的误差就能导致产品成本的巨大误差;其次,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买方市场逐步形成,许多产品的市价已逼近成本,容纳不了太多的成本误差,同时许多企业放弃大批量生产方式,采用对顾客要求及时做出反应的弹性制造系统。产品成本结构的根本变化使得以工时或以工时为基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造成产品成本的严重扭曲,误导管理者错误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2.成本核算内容的局限性。(1)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投产前费用大增,但是制造成本法将产品研发及设计费用统归为期间费用,从产品成本中剔除出去,同时对于配送、顾客服务等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成本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畴内,容易误导定价决策。(2)企业的某些特殊资产,例如土地、自然资源、专营权、知识产权等,是被企业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由于会计人员没有或不能可靠地加以计量,从而根本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充分的反映。(3)在人工成本的核算中存在下列问题:①列入产品成本核算的人员范围仅限于生产工人和车间管理人员,不包括开发研制、设计等人员;②列入产品成本核算的人工支出内容仅限于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不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员工招聘、培训等费用支出的受益期间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一次作为期间费用列人损益表,会较大地减少企业当期净收益,导致决策失误。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是将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它引进作业成本核算法,该法弥补了传统的核算方法的许多不足。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1.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延伸了成本范围。作业成本法立足于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也选用低成本作业。
2.改进了费用分配方法,避免成本信息失真。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该方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对于不增值作业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也尽可能降低其资源的消耗。
3.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完善了责任会计。在产品成本的形成中,除了受产量、作业量等一些客观因素的驱动外,还会受人为主观因素的驱动。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在作业成本观念下,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础,易于区分责任,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同时作业成本法还特别强调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运输距离和质量检测时间等非财务变量,因为它们与产品实际成本耗费也有极强的相关性。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标的;成本动因;应用研究
一、作业成本法的引入
Z制药厂位于H市,曾经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大企业集团500强”。然而,近年来,随着H市医药制造业产业群的迅速崛起,该厂在H市面临诸多实力很强的同行的竞争。于是Z制药厂在成本管理上期望尝试作业成本法,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谋求在市场竞争中的成本领先优势。该厂历史上多次管理方面的改革都在第一发酵车间先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厂其他车间,所以,作业成本法就准备在该车间尝试。第一发酵车间自动化较强,许多工艺环节不需要固定的操作员工。操作工主要集中在发酵、LF提取、LF精烘包等工艺环节。车间的维修活动由机修车间来完成。该车间主要生产LF、MF、PF、JQ等4种产品,同时,根据客户需要,对上述4种产品进行重处理,此外还担负着为第一合成车间提供发酵服务,生产LP。该车间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比较规范,为实行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条件。
二、划分作业中心并确定成本标的与成本动因
为了顺利应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成本,第一发酵车间必须先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一)确定最终成本标的
根据第一发酵车间的生产任务,将第一发酵车间的最终成本标的确定为:LF、MF、PF、JQ、LP、LF重处理、MF重处理、PF重处理等8个最终成本标的。
(二)划分作业中心并确定各作业中心成本标的与成本动因
1.划分作业中心并确定各中心成本标的
从有利于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指导思想出发,结合第一发酵车间的生产组织特点和工艺特点,将第一发酵车间作业活动划分为6个作业中心,并确定各个中心的成本标的。(1)发酵中心:对菌种进行一、二、三级发酵,为提取、喷雾干燥等工艺环节提供原料。成本标的为LF、MF、PF、JQ、LP等的发酵液。(2)LF与MF提取中心:对发酵中心转移过来的LF、MF原浆进行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脱色,提取有效成分,形成粗品。成本标的为LF、MF等的提取粗品。(3)PF提取中心:对发酵中心转移来的PF原浆进行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脱色,提取有效成分,形成粗品。成本标的为PF提取粗品。(4)JQ作业中心:对发酵中心转移来的JQ原浆进行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脱色,提取有效成分,形成产成品。成本标的为JQ成品。(5)LF与MF精烘包中心:对LF、MF粗品进行精制作、烘干、包装,以及有关的重处理。成本标的为LF、MF成品,以及LF重处理、MF重处理。(6)PF精烘包中心:对PF粗品进行精制作、烘干、包装,以及有关的重处理。成本标的为PF成品、PF重处理。
2.确定各个作业中心成本分配动因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过去36个月第一发酵车间的成本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技术人员的建议,从而确定各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动因,见表1。
三、应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第一发酵车间成本
完成了计算作业成本前的准备工作后,即可应用作业成本法对第一发酵车间作业成本进行试算(资料为2007年全年成本资料)。为了使计算过程简洁,省略了对公式的罗列,即直接进行运算。
(一)归集各中心作业成本
根据财务部提供的资料,利用有关数学模型,完成计算资源分配率、分配资源成本、归集作业成本等工作。
(二)分配作业成本(即将各个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个中心的成本标的)
1.发酵中心作业成本分配
(三)归集各产品的产品作业成本并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1.分配直接材料成本
2.计算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将各种产品从各个作业中心分配到的“作业成本”与消耗的“直接材料成本”汇总,即为各种完工产品的“产品作业成本”。结合各种产品的产量,即可得到其单位成本。超级秘书网
四、第一发酵车间作业成本法应用效果分析
(一)准确性分析
应用作业成本法试算后,发现第一发酵车间2007年各产品成本存在较大扭曲。与传统成本法计算的成本(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列表说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我们的上述数据自行推算)相比,所有产品的单位成本都与真实成本有出入。这些差异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LF,是这几种产品中产量最大的产品,其成本的较大虚增,将极易使企业决策失误。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至少有以下原因导致第一发酵车间成本扭曲:一是MF重处理,没有经过发酵等中心,但按传统计算方法,也将未经过的作业中心的间接费用分摊给该产品。二是LF也只经过了发酵、LF提取、精烘包等工艺,但却分摊了所有工艺过程的间接费用。三是LF重处理、PF重处理,竟然只计算了材料费,没有考虑其他任何间接费用,从而导致重处理成本严重虚减。四是JQ本来属于专有设备,但却让其他产品分担了其折旧等间接费用,导致其成本严重虚减。五是PF差异最小,但仍然承担了不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二)成本控制力分析
在作业成本法下,由于把第一发酵车间的生产过程分为各个中心,这样可以更清楚地掌握作业活动的资源消耗,分析成本增减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比如,所有产品都经过发酵环节,则发酵环节无疑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LF与MF提取中心消耗资源较多,也应较多关注。而考核越清晰,奖惩的依据就越可靠,奖惩的激励作用也就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希克斯.陈工孟,王霞等,高宁译.作业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实施方案(Activity-BasedeCostingMakeItWorkForSmallAndMid-SizedCompaniesSecondEdition)[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小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其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发生。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即以作业为核算对象,而不在以产品为核算对象,通过对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不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制造费用分配上。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通常是在全厂范围内采用一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一次性分配,或者是先将制造费用按生产部门归集,然后再按一系列的部门分配率进行分配。至于各生产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的标准,则根据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特点选取。例如,劳动密集型的部门以人工工时或人工成本作为分配标准;机器密集的部门以机器小时为分配标准;以耗用原材料为主的部门,则以原材料成本为分配标准,如此等等。可见,传统的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满足的只是与生产数量有关的制造费用的分配。在作业成本法下,则是按“成本库”分别进行归集和分配,分配标准由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2影响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的障碍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方法,在美的、海尔、康佳、宝洁等大公司已经结合企业资源计划或制造资源计划在其内部得到了应用,而在中小企业中应用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观念与认识障碍
中小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最大障碍是观念上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对成本管理会计本身的认识不足及对传统成本的局限性认识不够。由于作业成本法是近十年产生的新的理论方法,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主和经营者不懂作业成本法,有些人虽然了解作业成本法,但对作业成本法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行作业成本法成本太高;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区别不大,不过是多了几个分配标准。这种简单化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是没有看到作业成本法的实质和精髓。
2.2科技水平相对不高,技术基础薄弱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能将高新技术运用于生产领域的中小企业为数较少,企业整体装备水平仍很落后,适应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制造环境还不具备或不充分。目前在中小企业实施适时制和弹性制系统还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
2.3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实施缺乏实现工具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大型企业已经普及,但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为数较少。而作业成本管理中需要比传统会计更丰富的信息,他是建立在大量的计算上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电子数据处理环境正常获得。例如资源、资源动因、作业、作业动因的归集、分类,资源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的计算等。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离不开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而我国企业财务软件开发水平低,基本停留在提高核算效率和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方面,还未形成采购、生产、和成本管理综合经营管理的系统化。特别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软件更少,而适合作业成本法的财务软件更是少之又少。手段的滞后,对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困难重重。
3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对策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针对上述障碍分析,在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推行作业成本法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在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形成共识
必须理解作业成本法的实质。作业成本法是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变革,是成本分摊方法科学化的体现,它摒弃了传统的主观武断、简单化的成本分摊方法,采用理性的、细致的、科学的态度分摊成本。确实,作业成本法要比传统成本法消耗更多的费用,但作业成本法需要适当的投资而不是巨大的投资。据有关资料统计,作业成本法的投入相当于中小企业中较大企业(大约500名雇员)销售额的0.1%,较小公司(雇员少于50名)销售额的0.3%,与利润相比,其投入微不足道。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同样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3.2加大对技术的投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逐步的发展壮大,也不断地加大技术投入。《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的颁布实施,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以改善,而中国加入WTO又给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资金的引进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因此,中小企业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应不断加大。
3.3开发作业成本法软件
软件具有将复杂方法简单的功能,开发作业成本法软件,特别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作业成本法财务软件,将有助于减轻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工作量,降低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难度。
3.4对作业成本法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实施
利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建立成本模型分析系统,实现数据分析的智能化。结合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把以管理决策为目标的ABC和以信息、数据流为目标的ERP相结合。把ABC的概念和方法融入ERP系统中,使公司各有关部门通过ERP系统获得ABC数据。
作业成本系统既是一个成本计算系统,也是成本控制系统,要有效的实施它,必须使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改进作业的意识以及参与管理的意识。同时,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决策支持工具,不仅能为大企业所应用,同样能为满足条件的中小企业所掌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姚维玲.成本企划综述[J].财会月刊,2006,27.
本文认为,随着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目前教育成本核算使用的收付实现制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根据高校教育活动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套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体系是必要的(Corinaetal.,2013),而作业成本法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针对现有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研究很少全面分析成本构成,以及对科研成本计入与否、计入多少分歧,本文以科研费用的30%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王道琴,2002),并依据高校部门划分相应的作业中心,确定这些作业中心中的增值作业,运用作业成本法全面核算了广州市某高校的教育成本,丰富了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认为引入作业成本法分析高校教育成本为以后分析增值作业奠定基础,从而构建了一个更加科学和完善的计量体系。
二、作业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体系
(一)确定高校资源
高校教育成本应该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能够直接计入到学生身上的成本,而间接成本则需要依据一定的分配比例进行分配。与学生教学活动无关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学校的其他社会活动所带来的成本及其他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成本。国家发改委2005年公布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中将我国高校教育培养成本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根据作业成本法和我国高校教育使用费的情况需要剔除的费用有离退休费、对个人和家庭的无偿性补助支出及用于校办企业的支出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培养无关。而目前对于科研经费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计入教育成本;二是不计入教育成本。实际上不管是横向科研经费还是纵向科研经费,都由三部分构成。本文认为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与学生的活动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又很难区分哪些科研成本与教学活动相关联。为此,参照王道琴(2002)将科研经费按照30%的比例计入到高校的教育成本。
(二)确定高校作业、作业中心与作业动因
我国高校的组织机构是平行的关系,并不是所有部门的活动都与学生的教育有关,如纪监部门、附属中学等。剔除这些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作业,然后将高校有关部门活动的作业划分为主要作业以及支持作业,并分类归入到各项作业中心。主要作业中心包括院系管理、科研管理和教学;辅助作业中心包括学生管理、行政管理、资源管理及固定资产折旧等,这些作业都与学生的教育密切相关。其中科研管理的作业主要包括:与科研有关的使用固定资产作业,与科研有关的耗水、耗电、实验作业以及与科研有关的材料耗用作业等。将成本分摊到学院或学生身上之前,需要确定各作业的作业动因,本文的作业动因划分详见表1。
三、划分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至作业中心
资源动因是资源分配至作业中心的依据,(李强等,2012;杨世忠等,2012;肖玲芳,2013)将资源动因分为三种:(1)终结资源动因。该资源耗费能够直观地确定被某一特定对象消耗,将其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中去,在高校教育成本中表现为学生困难补助、助学费、实习费以及特别日期的生活补贴。(2)直接计入作业成本作业专属资源动因。该动因的依据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如果某项资源能够直接地确定为被某项作业所消耗,可将该资源直接计入该作业成本库,如招生费、考试费等。(3)混合资源动因。即某项资源在消耗开始时就呈现出混合的状态,需要采取适当的量化依据将其分配到各个作业,比如水费、电费等。高校具体的资源项目及资源动因详见表2。因为终结资源动因可以直接分配到对象上去,这里需要归集的是非终结资源,根据动因对其所消耗的资源进行分配,将其分到各个作业中心,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公式有:(1)资源动因分配率:为了将资源归集到各成本库或作业中心去,需要先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然后依据分配率计算各个作业中心应该归集多少资源,某资源动因分配率=所有作业中心消耗的该资源/各作业中心消耗该资源动因的总量;(2)某作业中心应归集的某项资源=该作业中心耗用的该项资源的成本动因量×资源动因分配率;(3)某作业中心消耗的总资源=Σ该作业中心应分配的某项资源。资源归集到作业中心的操作详见表3。依据作业动因将作业中心各作业消耗的资源直接分配至成本对象,详见图2。
四、作业成本法核算某高校教育成本本文以广州市某综合性大学为例,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该校教育成本。
(一)确定约当系数及约当数
因为高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学习的复杂程度和学习的深入程度不同,各个学生所耗费的资源也不同,引入约当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按照目前财政拨款常用的方式,学生按照本科生约当系数为1、硕士生和博士生约当系数分别为2和3计算;教师按照讲师及以下职称约当系数为1,副高和正高约当系数分别为2和3计算。2013年该校学生数为28113人,其中本科生25500人、硕士研究生2540人、博士研究生73人,即约当学生人数=25500+2540×2+73×3=30799(人);教师总人数1342人,其中中级人员及以下人员337人,副高级人员520人,正高级人员273人,即约当教师人数=337+520×2+273×3=2192(人);教学辅导员55人,教学管理人员196人,学生管理人员188人,行政人员948人。学校2012—2013年度总课时量为963500课时,其中本科生805000课时,硕士研究生200020课时,博士研究生58480课时,约当课时=805000+200020×2+58480×3=1380480。
(二)确定高校耗费资源金额
在确定高校资源之前首先需要按照前文提到的资源归集办法,剔除与高校教育成本无关的资源耗费;然后进行调整,得到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具体见表4。表4中的教育支出费用都是根据该校的明细支出表调整而来的,可以看出该校的其他工资所占人员经费比重较大,这是由于该校对人员经费的定义不同所造成的,但是不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根据2014年《高度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高校必须虚提折旧。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更好地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本文假设房屋建筑物使用年限为30年,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年限为10年,一般设备使用年限为20年,固定资产不设残值率。该校的具体计提方式见表5。传统的做法认为高校的科研成本不应计入高校的教育成本,但是高校的部分科研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本文将高校的部分科研成本考虑到高校教育成本中,具体做法见表6。该校科研经费总额=981.3+766.7+214.5=1952.5(万元),其中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部分参照李淑霞(2005)的做法将科研经费按照30%比例计入到高校的教育成本,因此该校科研经费应划入教育成本的部分=1952.5×30%=588.75(万元)。
(三)依据资源动因将费用分配至作业中心
1.直接计入相关作业中心按比例分摊后的科研费用588.75万元可以直接计入科研管理作业中心,固定资产折旧12755.32万元可以直接固定资产折旧作业中心。修缮费直接计入资源管理作业中心。2.其他费用依据资源动因分配至各作业中心将资源动因分配至作业中心,首先需要明确作业中心消耗哪些资源,做到谁消耗谁承担的原则,该校的资源分配具体见表7。
(四)作业动因将作业中心费用分配至各学院
由于各个学院分配方法相同,本文以教育学院为例,将费用分配到该学院。2012—2013学年该学校教育学院本科生962人,硕士215人,按照约当比例该学院约当学生人数=962+2×215=1392(人)。除此之外该学院总课时为100050,其中本科生88320课时,硕士11730课时,同样对该学校采取约当课时=88320+11730×2=111780。计算学院生均教育成本,将作业中心的成本费用分配至各学院时按照作业动因进行分配,本文中主要作业动因有实际课时、约当课时、约当学生人数和实际学生使用人数。首先计算出作业动因分配率,作业动因分配率=某作业中心消耗的该资源/各作业中心消耗该作业动因的总量;然后依据作业动因分配率算出教育学院该作业中心所耗费的资源,教育学院该作业中心应归集的某项资源=该作业中心耗用的该项资源的作业动因量×资源动因分配率;最后将教育学院各个作业中心所耗费的资源求和,得到教育学院生均教育成本,该校教育学院共花费教育成本3801.375万元,进一步核算教育学院人均生均教育成本=38013750/1392=27308.7(元)。教育学院各作业中心所耗费资源情况详见表8。
五、结语
物流企业有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中没有存货,其物流服务是企业主要的产品,而这种产品通常体现为无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物流服务这种产品根据每个客户对运输目的地、时间、运输货物种类的不同,通常也体现为物流服务的非重复性特点,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几乎不会出现完全一样的服务。对于这样的差别化无形产品如何进行定价,是物流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如果仍然采用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很难满足产品的无形性和多样化要求,而作业成本法采用作业动因分析法,将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面,物流成本按物流作业进行分类,把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计入各项物流作业中,有效解决客户之间的成本差异特点,能更为合理地制定出服务的价格,解决无形物流服务定价难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某生猪原料供应物流企业设有仓储部、运输部、装卸部、货代部、配送部、行政部,该企业2011年8月份签订了甲乙两份不同的物流服务合同,合同均规定将30000件的生猪原料从A地运往B地。其中,甲合同规定:30000件生猪原料一次性从A地运到物流公司,然后每三天分送3000件送至B地;乙合同规定,30000件货物分三次送到物流公司,然后每天送1000件到B地。
第一步:确认和归集企业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该物流企业资源耗费包括工资、燃料、轮胎、保养修理费、养路费等。该物流企业8月份间接费用合计数经过统计一共发生100000元,其明细科目分别为运输部15000元、货代部1800元、仓储部30000元、装卸部12000元、配送部38000元、行政部3200元。
第二步:选择资源消耗的动因资源消耗动因是分配作业所耗资源的依据,作业的资源动因往往不仅仅只有一个,应该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较高并且易于量化的资源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成本的依据,比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准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订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养路费和燃料消耗的动因可以选择所运输货物的重量或者里程,装卸人员工资与装卸件数有关,可以作为动因,包装作业可以选择包装物品的件数等等。根据资源消耗的动因计算出动因系数以及单位成本动因费用分配率,如表1所示。
第三步:将间接费用按单位成本动因分配率和作业进行归集分配根据统计出来的动因总数和各个作业单位成本动因费用分配率,计算出各个作业应该承担的间接费用,然后加总计算出每份合同应该消耗的总的成本。其计算公式为: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作业动因数量,计算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同样数量的某一货物,在同一时间内、始发地与到达地不变的情况下,服务合同乙的成本高于服务合同甲。这种成本信息较真实地反映了两份物流合同的成本水平,因为合同乙需要的物流服务更加复杂,所以消耗的服务作业更多。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实施的对策
(一)正确识别物流作业、合理选择物流成本动因。物流企业作业成本划分是作业成本实施的关键步骤,在作业成本划分时应该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作业划分不可过细或者过粗。作业划分过细将会加大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增加成本核算的难度,使作业成本法难于应用;如果划分过粗很难体现作业成本管理的先进理念,所以作业划分取决于企业的成本大小、核算人员素质、企业成本核算的目的等多方面因素,在综合考虑各因素后适度划分作业。对于成本动因的选取,物流企业同样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同时还要考虑获取成本动因数据的难易程度、成本动因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成本动因对行为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建立合理的物流成本动因。
(二)建立有效的物流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由于物流企业的物流链包括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等一系列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会涉及不同的作业,这么庞大的作业信息的采集和归集必须建立配套的计算机跟踪和控制系统,有相应的软件工具对物流作业进行管理,建立作业数据库系统,否则如此多样化的作业信息,如果缺少计算机系统的辅助支持,计算起来工作量将非常大,难以发挥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优势。所以,在物流企业中能否有计算机支持系统,能否设计出符合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归集和跟踪的计算机软件,是作业成本有效实施的关键。
(三)建立与作业成本法相配套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作业成本特别是对高个性化服务的物流企业来说,在物流链发生的每个环节,都会产生不同的作业,决定了物流企业的作业成本链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对其管理除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外,还需要配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对物流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控制前馈的物料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及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马士华等,2000)。我国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在作业成本法管理中应该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建立起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到客户连成一体的网链结构,同时配合物流企业生产的特点重构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贯穿于供应链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供应链与计算机系统的有效配合。
(四)培养适合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高素质人才。作业成本在作业确认和成本动因选择上通常具有一定主观性,也就是说,作业划分是否妥当是作业成本计算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不同的人、不同的作业划分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所以,对于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来说,除了应该具备财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物流成本分析和管理能力。同时作业成本核算法在物流企业中对计算水平要求较高,相关的人员还应该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可以说高素质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对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业成本管理(ABCM)是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它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根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理,将作业成本分配到特定的成本对象中。价值链分析是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最先提出的一种战略管理方法,它以价值链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价值链的构成,价值链上的每项价值活动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价值链上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等,以期发现本企业价值链及价值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价值活动、优化价值链的途径,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际应用中,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既能避免作业成本管理可能出现的单纯改善作业而忽略价值链整体的缺陷,也可为价值链分析发挥作用提供现实基础。
一、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结合的理论基础——过程观
(一)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蕴涵的“过程”思想在作业成本管理这一领域,托尼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二视点模型”率先提出了“过程观”分析方法。过程观分析方法反映了一个组织对新型信息的需求,这种信息就是影响公司业绩的信息,即什么因素引起作业和怎样妥善地实施作业,企业可以利用这类信息改善业绩和增加顾客价值。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就是建立在“过程观”基础上来认识作业和成本的关系的,所指过程其实就是作业的集合即作业链。为了有效的控制成本的发生以及进一步降低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把成本视为“作业过程的成本”,借助于作业过程分析全面实施联系的、动态的管理控制。
而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价值活动的集合,该理论是对企业及其相关方面的“过程”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解释。人们在波特价值链理论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拓展,把企业的价值链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就是指企业内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主要活动及相关支持活动。企业外部价值链是指与企业具有紧密联系的外部行为主体的价值活动,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内部价值链其实是一种初级的过程思想,它主要针对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以消除无效、浪费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而外部价值链则体现了一种进化了的过程思想,它把一种超越企业自身的、全面的作业链导入业务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战略性的过程思想。
(二)过程观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中的体现过程观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中的体现其实就是作业链和价值链。在过程观基础上,作业成本管理把企业看成为满足顾客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即作业链,而价值链分析把企业看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的集合即价值链,本质上讲二者是统一的。企业的每项经济活动,在作业成本管理看来是一项作业,而在价值链分析看来是一项价值活动,由此,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按功能、业务流程和性质进行有序排列所形成的链条,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作业链,而从内在认识看是一种价值链。“从作业成本管理的观点看,由投入到产出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构成作业链的过程。每完成一项作业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作业。作业的转移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的产出既是全部作业集合而成的作业链的结果,也是全部价值集合而成的价值链的结果,因此,企业作业链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价值链是作业链的货币表现”。从这一点来说,企业的价值链就是作业链,价值链和作业链只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述而已。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是作业链,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是价值链。认识“作业链—价值链”的本质统一,对于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的结合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价值链分析蕴涵的战略思想使得作业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不至于偏离企业的战略,不会与顾客满意的终极目标脱节。作业成本管理关于作业链的活动流程和成本耗费的确认和计量,为价值链分析提供最实际的“成本—价值”变动的路径指引和分析依据,为价值链分析在实际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作业成本管理对价值链分析思想的借鉴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
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把作业的成本耗费,先根据作业活动为耗费对象进行归集,然后根据每一种产品或服务等所引发的作业构成和多少,将作业成本转入某项产品、服务或客户等特定的成本对象之中。在实际运用中,作业成本管理很容易专注于作业本身的效率性,为其注入价值链思想则能很好地避免这一点。
第一,价值链分析强调整体的观点。价值链分析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创造价值的整体,各项价值活动都会对其他活动产生影响,任何一项活动成本的削减都可能对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作业成本管理借鉴这一思想,它把作业链看成创造顾客价值的整体,对其整体进行分析,如业务流程再造等。从而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不足,而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
第二,价值链分析强调联系的观点。价值链分析认为,任何一项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不仅仅是这项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其分析的重点是价值活动间的连接关系。而作业成本管理借鉴这种思想,强调作业间的联系,不仅分析单个作业的耗费,而且分析作业间的相互结合方式,如购买高质量的材料,材料成本可能升高,但却减少了废品和材料检修活动,降低了质量成本。改善了只局限于分析单个作业的成本,而忽略作业之间的联系的局限性。
第三,价值链分析强调多角度的观点。价值链分析分为内部价值链分析和外部价值链分析,除了企业本身之外,企业的顾客、市场、供应商都会对其成本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其强调通过运用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的关系来更进一步降低成本。如果只针对具体作业的改进带来成本的降低只能是局部的,作业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借鉴这种思想,把供应商、顾客这种作业链的投入端和产出端也作为其分析的对象,通过对其的分析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第四,时间是价值链分析强调的重要因素。世界级公司通过压缩设计、实施和生产循环来缩短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这些公司通过消除不增值时间——不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时间(例如浪费在产品返工上的时间)来迅速向顾客提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产品即使成本再低,一旦成为淘汰品,它就不再具有价值。因此,价值链分析给作业成本分析注入时间的理念,使作业成本管理不仅关注成本的高低,同时应把时间看成其管理的因素,不仅要消除不增值作业而且要消除不增值时间。
总之,将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思想相结合,能有效避免仅仅把作业成本管理当做纯粹的成本计算手段,既能体现作业成本管理成本计算准确的优点,又能使其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三、价值链分析在实际应用领域对作业成本管理的依赖作业成本管理是借鉴价值链思想,另一方面,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价值链分析实际应用的一种方法选择,又是价值链分析的基础。
体现在作业链是价值链的基础,也体现在作业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细化到“作业”层次,为价值链分析的有效运用提供数据支持,使得价值链分析不再仅仅被看做是一种理论工具,而与具体战略决策和实施过程结合起来。
(1)企业的价值链是由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价值活动组成,资源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中都会有所消耗,许多企业在以一个具有竞争性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所需求的产品和劳务的同时,都在努力使价值链中所有环节上的资源耗费最小化。作业成本管理的作业链等同于价值链分析的价值链,因此可以将价值活动细分为一系列作业,结合作业成本管理,利用作业成本法准确计算出每项价值活动活动的成本和价值,从而为价值链分析提供最基本的信息基础,评估价值链各个组成部分的资源使用和耗费状况。
作业成本管理将作业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加大成本投入充分发挥增值作用,对于非增值作业应尽力消除,以达到降低成本,优化作业链,从而保证优化价值链的目标的实现。
(2)价值链分析需要确定企业的成本优势,以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将整体价值活动分解为单独的价值活动,这时需要反映三项基本内容:其一,价值活动成本的大小;其二,价值活动的成本在价值活动总成本所占的比例;其三,竞争对手在进行该活动时的差异。这些都可以利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数据。
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时,可以结合作业成本管理找出占企业成本比例较大的价值活动,以此确定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点环节,做到有的放矢。行业价值链分析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数据: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出行业价值链上各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和价值,以此决定企业将处在行业价值链的哪个位置,也可以据此进行前向或后向整合,使企业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进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竞争对手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并与企业自己的价值链成本进行比较,以明确自己的成本地位,找出自己相对的成本优势和劣势。此外,还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数据进行标杆管理,确定企业在哪些方面与优秀企业存在差距,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弥补。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等管理观念的创新。制造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产品的生产不再主要依靠人工,而主要依据先进的制造设备,成本不再适用笼统地以单位水平动因来分配,而应按照成本动因来分配。企业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和成本结构的巨变,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就必须改善过去看似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传统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了,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作业成本管理从产生至今并未经历较长时间,理论和实际之间仍有着差距,现代企业立足于全局和长远利益,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应该要如何选择,作业成本管理的前景又将如何?
一、导致作业成本管理产生的几个变化因素
1.环境的变化。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成本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成本重心的严重转移,使传统成本管理不再适合企业。另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于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期望也日益提高,消费行为变得有选择性和挑剔性,产品的质量虽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服务以及针对性又成了企业的一项新挑战,传统的“规模经济”,即大批量的生产来满足顾客已经远远不够,对于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应该采用顾客化的生产方式,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来减少各个环节的非增值作业成本,用全面质量管理来增加企业可取得的“顾客价值”,正是市场需求由统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的成本控制观念的转变,管理观念的转变使制造成本转变成了企业成本,顾客成本,更有利于企业分析成本。
对于企业的管理方法,由以前卖方市场导致的生产管理转变成为了现在买方市场形成的营销管理上,企业的管理方法转变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各种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促使企业根据有限的资源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和基础架构,满足不断提高的顾客的期望。所以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整合,需要成本管理的转变。
2.成本管理中成本动因的转变。
传统成本法成本的计算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则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全部都追溯到产品成本中去。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所产生的费用按其成本动因不同汇集到作业中去,计算作业成本,再按照产品生产消耗的作业量,将其计入产品成本。两者的区别在于长期的变动成本,在传统成本法下大多都被计入固定成本,而在作业成本法下,作业作为其成本动因,是会有所变化的。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由“产品”转为“作业”,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法中严重扭曲成本的缺陷,而且帮助管理者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目光关注于资源消耗的动因,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成本的分配由单一的产品转化为多种动因标准,为管理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另外作业成本法也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这样可以提高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各个方面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前馈和反馈成本控制相结合,实现一个良好的成本计算和管理系统。
3.成本管理中分析成本的角度发生变化。
传统成本法是将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也是按此来分析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是将企业的全部经营按照业务流程的不同分解成为一系列作业,再将总的成本按照这些活动消耗资源的多少分配到这些活动中去。传统成本法是着眼于量,按量把成本分摊到产品中去,不能够有利于企业判断出什么顾客,产品给企业创造价值,什么顾客,产品在侵蚀价值,而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流程。例如,某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从产品的研制开发到组织订货,从安排生产到对外销售,以及最后的售后服务等等,这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也就是所谓的“作业链”。由于生产消耗了作业,而作业又消耗了资源,作业的转移实质上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又是价值量的集合,作业的形成,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作业成本法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报告提供了动态连续的信息。正是作业成本法价值链的形成,对企业内跨部门工作的规范计入提供了共同语言,有利于各部门之间了解业务,规划并进行资源管理,考核及提高绩效,使管理者虽业务做到心中有数;对企业中员工,小组有着激励作用,由于他对业务流程有着详细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将作业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使得薪酬系统不仅准确,而且易于管理激励,使管理者对企业激励机制心中有数。
4.企业增长方式及管理目标的转变。
企业的增长方式正由外延增长到内涵增长的剧烈转变,从管理观念上来看,传统成本管理讲求的是降低成本,从管理方法上分析,传统成本管理以事中控制与事后反馈为主,强调对活动的规范和约束,从管理对象上看,它主要是企业的制造成本,而看不到企业的价值链和隐性成本。现在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立足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寻找企业新的持续的效益增长点,而不是传统成本中所谓的成本节约,对于成本管理方法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成本管理必须要有前瞻性,对于管理对象来说,必须围绕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从开放的竞争市场洞察其变化的成本动因,正是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企业不得不转变战略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目标由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转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统成本管理通过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尽管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但传统成本管理过多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而没有很好的把成本管理与竞争的优势联系起来,企业只有通过战略的制定实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像新产品的开发与售后服务的完善都能够为企业取得长期竞争的优势,即便短期成本有所提高也是正常的,作业成本管理正是通过立足于企业长期的盈利和竞争优势,而不是短期成本的削减才使企业有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作业成本管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企业整体的装备水平仍然很落后,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还较低,适应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制造环境还不具备或不充分。
2.很多中小型企业一贯都应用传统成本管理,对于作业成本管理并不熟悉,而且有的准则只能够规定只可以应用制造成本法,对作业成本的推广造成阻碍作用,而且作业成本管理应该面对着这么多千变万化的企业经营情况,有着更多的适应方法,这样才能使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3.作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应用与经济环境、生产环境、会计环境相关,虽然作业成本管理在理论上已经较为成熟,但是我国作业成本法还在介绍和引进阶段,并未有太多的研究。另外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要通过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作用到企业的经营中去,而现状却是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生产管理的范围狭窄、生产控制弱、生产设备组织不合理,总体的会计素质就更成问题,比如由于我国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有限,会计电算化并未得到普及,这也属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影响着作业成本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4.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与作业成本法相配合,这样利用作业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大量成本信息将很难真正运用于成本分析、作业成本预算、业绩评价指标的制定、产品定价及内部转移定价的制定、顾客及合同的选择等作业分析及作业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效果将很难显现出来。
三、推广作业成本的举措
1.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要介绍清楚传统成本法在新制造环境下所产生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其次,应介绍清楚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合理性、有效性及科学性,特别是作业分析法在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让作业成本和作业管理的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为推行作业成本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应介绍清楚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最后,对作业成本法的简易实施法进行介绍。
2.将其更好地与责任会计及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责任会计是适应分权管理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单位,对各责任单位权责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及业绩考评的内部控制制度。责任会计所建立的“责任中心”与作业成本管理所建立的“作业中心”是相一致的,他们之间是相互促动的,成本动因中除了产量、作业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人的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像员工的工作态度,管理意识、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员工对于公司的信赖程度和责任感等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比单纯去减少企业成本要更加有效,按照作业设置责任中心,更加易于成本合理的分配,也更加易于区分清楚责任,而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方法,预算编制的成功在于对未来预测的把握,而对未来预测的把握关键在于历史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传统成本管理下产生的成本数据并不能代表产品成本的信息,作业成本管理下所创造的按成本动因所计算出来的成本相对能够如是的反映成本构成状况,在此基础上所编制的预算能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要求,作业成本管理与责任会计、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管理方法相伴相生,相互促动。
3.成立咨询组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一个企业的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在我国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有必要成立咨询组织,依靠专业人士的知识来解决作业成本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 技术模式; 经济后果
一、引言
2012年2月财政部《关于征求〈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该文件指出企业要适当引入作业成本法,这是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政策条件。十报告强调指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企业产品生产制造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直接生产成本比重与传统制造环境相比将有所下降,同时制造费用剧增并呈多样化,这为企业推行作业成本法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那么我国截至目前对作业成本法研究的积累如何呢?本文将以研究内容为经,以研究方法为纬,对我国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二、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技术模式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积极开展了介绍作业成本法应用理论为主的研究,而且不少业界人士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技术模式开展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公认的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有基于社会理论方法、基于组织理论方法、基于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方法、基于行为理论方法(Bob Ryan,2002)。这里以这些方法为标准,对国内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技术模式研究进行大致分类。
(一)基于社会理论的研究
社会理论的引入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并且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管理会计更宽的组织和社会背景的理解(Bob Ryan,2002)。粗略地看,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数量相对比较多。从研究视角方面,大致把这些研究分为两类。第一类可能促进我们对社会背景理解的研究。余绪缨(1992,1995)指出新的企业观下作业成本法是企业管理的革命性变革;胡玉明(1994,2004)提出高新技术条件下的作业成本计算,并指出作业成本计算法的魅力在于其战略思维,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上,作业成本计算法并不天然与精确性或高新技术相联系;王平心(1998)开始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试点运用作业成本管理;胡奕明(2001)对我国企业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和作业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了作业成本管理运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之间的关系;潘飞等(2004)阐述了作业基础预算与企业战略、价值链优化之间的关系,并着重探讨了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及其差异分析;应益华(2012)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在政府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第二类可能有利于我们对组织背景的理解。郑筠等(2000)从作业成本法出发,运用动态随机生产函数,建立了作业成本制下的动态随机成本函数;潘飞等(2004)应用作业成本法将研发支出成本化,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以期达到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提供相关信息的目的;郭春明等(2006)研究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参数成本估算模型与方法;朱璇(2011)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在空间上扩大成本边界的方法,即标杆驱动作业成本法、客户驱动作业成本法、环境驱动作业成本法以及组织间成本管理和开放式会计等。
(二)基于组织理论的研究
从组织理论视角研究作业成本法,许多研究是“纸上谈兵地建立理论”,即基于一些概念建立理论,这些概念来自组织理论文献的阅读,而不是更直接建立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Otley,1984)。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数量不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其一是具体部门应用研究,吴中春(1995)认为应该采用部门作业成本法(DABC),即先按照部门分配归集间接费用;再按照成本动因分配给成本和劳务的一种成本分配方法。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课题组(1995)对作业成本计算法进行应用性研究探讨;马建立(1999)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在保险业的应用;潘飞等(2003)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在非生产部门的应用;郑毅(2003)对作业成本方法如何在虚拟企业中运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张蕊等(2006)提出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卷烟制造业的程序、成本计算模型;杨世忠等(2012)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某高校的教育成本进行了核算与论证等等。总体来看,研究涉及到每一个部门,尽管有些研究不够深入。其二是综合性系统开发研究,栾庆伟、何劭炜(1998)进行了作业成本会计系统的开发;张人千、魏法杰(2001)提出了实用化的作业成本数学模型,并简要提出了使用本模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张双才(2002)研究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李从东等(2005)研究了基于广义工作中心的作业成本法应用;李补喜、王平心(2007)研究了作业成本计算中多成本动因合并问题等等。总体来看,研究尚有很大空间,例如这些开发系统的实证检验问题。
(三)基于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
1980年12月在英国举行的一个管理会计研究会议上明确提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之间存在差距(Cooper,D.,Scapens,R.& Amold,J.1983)。源于实务的研究大多采用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它们的重要性尤其是被卡普兰(1984;1986)所认可。总体来看,案例和实地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性案例法、例证性案例法、实验性案例法、描述性案例法及解释性案例法等(Bob Ryan,2002),不过有时这些分界线并不十分清晰。王耕等(2000)采用探索性案例法研究改制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林斌等(2001)通过例证性案例法对我国铁路运输业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作业成本法适用于运输等非制造业;不仅适用于非国有企业,也适用于国有企业。王平心等(2000)通过实验性案例法,对农业机械厂、变压器厂、高压开关厂等制造企业开展作业成本法实地研究。屈成鹰、沈艺峰(2001)采用描述性案例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实地研究。潘飞等(2004)采用解释性案例分析了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系统。崔南方、钟秀丽(2006)采用例证性案例法研究基于SCOR的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四)基于行为理论的研究
行为会计开始于对管理会计行为假设的质疑和对会计系统对个体影响的检验,它有规范的目标,既设计出改良控制系统,也采纳了大量的经验方法论(Bob Ryan,2002)。我国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张迎建(2008)尝试把合作博弈理论引入作业成本法,利用合作博弈理论为解决无成本动因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提供一种方法,从而改进作业成本法。鲍新中(2009)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对原有的成本分配方法进行了改进,企图克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并提出了成本分配的模型。
三、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研究
张熙华(1996)初步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张鸣、刘华(1997)分析了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施卫策、魏法杰(1998)从作业成本制下的成本函数表达式,谈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王刊良、苏秦(2001)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评价和选择供应商方面的适用条件。
林斌等(2001)通过案例分析认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尤其是技术工艺人员的配合;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依赖于会计、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应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市场体制将为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和动力。潘飞等(2004)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并没有被实务界自觉主动地响应;特别是在企业员工自身业绩受到作业成本法不利影响时,会降低对它的认同感;作业成本法核算软件的优劣会影响它在企业的推行。熊焰韧、苏文兵(2008)调查发现,作业成本管理的理念已被较多企业所接受、采纳,但是我国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的企业并不多,最近三年正在不断推广。成本结构影响国内企业采纳作业成本法显著;制造费用比例的高低影响作业成本法的推行不显著。不同行业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状况差别显著,高科技行业近三年明显提高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分配比重而且推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传统行业多数停留在三年前的水平。
苏文兵等(2007,2010,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近三分之一的中国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纳了作业成本法,其采纳动因既有需求的拉动,也有供给的推动,但被动选择的预期没有得到支持,作业成本法的采纳程度与成本信息的使用程度显著正相关。企业是否采用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程度,受到企业规模、管理体制、竞争程度和成本结构四个因素的显著影响,而与所属行业和公司战略关系不大,竞争战略中的创新战略实施程度与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程度显著正相关。宁亚平(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充分必要条件由三个因素构成:产品差异性、间接成本重要性和市场竞争性。
四、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经济后果研究
林斌、刘运国(2001)等通过实地研究铁路系统实施一年作业成本法就扭亏为盈,提出作业成本法也适用于运输企业,并认为运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潘飞(2004)通过调查问卷得出作业成本法核算软件的优劣会影响其经济后果。童卫华(2005)通过实地研究指出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实施促使许继电气公司成本费用降低、管理水平提高。丘■(2004)从理论上探索作业成本法在剩余生产能力管理中的应用,并指出资源的有效利用已成为衡量企业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剩余生产能力的控制与管理则是确保资源得以有效利用的手段。
苏文兵(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新战略推动了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升了成本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地位。宁亚平(2012)利用实证研究得出,具备产品差异性、间接成本重要性和市场竞争性三个条件的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最具有成本效益。冯丽霞、杨军波(2012)采用配对比较法对作业成本法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与企业盈利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五、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展望
从研究方法上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研究越来越对实证理论感兴趣。规范研究与规则描述(Prescription)有关,而实证研究则与解释和预测有关。现有作业成本法文献总体表明:我们的研究在研究选题、理论基础、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等几大方面与国外有很大差异。实证理论可能对预测一般趋势起作用,实证分析能客观地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让我们的研究趋于科学。当然,实证方法一般不会对解释个体行为起作用,也不可能对指导个别管理者或企业的经济起作用,但是,这不影响实证研究在未来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方法中的主角作用。
从研究内容上看,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容易造成控制性大股东,控制性大股东与公司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关系如何;大股东和决策者心理特征与作业成本法运用关系如何;建立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上市公司正确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关系如何。第二,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机制如何设计。如何科学设计适用于不同类企业的作业成本法运用模式。第三,从宏观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和公司微观层面开展研究。作业成本法如何改善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机制,提供更加有效的战略控制机制;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否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法的经济后果如何进行数据检验;如何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参考和决策支持,提高市场的资源利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 Bob Ryan,Rober W.Scapens,Michael Theobald. Research Method and Methodology In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th Edition.Thomson Learning,2002.
[2] 胡玉明.作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J].当代财经,1994(8).
[3] 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7).
[4] 王平心,靳庆鲁,柯大纲.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讨[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8).
[5] 林斌,等.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1(2).
[6] 胡奕明. 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1(3).
[7] 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1(7).
[8] 潘飞,等.我国企业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基于一项问卷的调查[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1).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三方物流成本核算现状以及研究的必要性
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业务现状来看,第三方物流仍然处于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转变的过程中。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第三方物流企业85%的收益来自运输、仓储等传统基础性业务,物流增值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现代物流服务只占15%。随着精益生产、零库存等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小订单物流比重大幅度上升等,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是以在制造企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已经不适合建立在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第三方物流的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而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成本的计算。所以为了正确计算物流服务成本,加强物流成本控制,减少物流作业支出,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探索一种新的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己经刻不容缓。
二、我国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及费用归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成本计算法的缺陷
(1)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没有区分出各项物流费用。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而没有将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和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并且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2)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物流企业参照制造业细分成本项目或是沿用交通运输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其缺陷是没有从企业整体业务角度来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无法提供不同业务或者不同客户的成本,也无法计算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成本。
(3)传统的成本计算法通常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物流量度.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许多费用常常是跨部门发生的,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运作的责任。
2.物流行业的物流成本统计信息混乱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的物流成本概念、构成要素及核算方法,不同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统计出来的物流行业物流成本数据往往出现较大差异,影响了政府相关部门的物流行业政策决策,也影响了民间的物流专业组织及物流专家的研究,经常造成理论研究与政府政策出现冲突。
三、第三方物流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优越性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即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2.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传统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对象是作业。作业是企业使投入变成产出的一系列活动。
(2)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所有成本都分配到产品中去,成本计算程序,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制度要求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这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追踪给产品。作业成本采用的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化,是成本动因。
(3)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是机器或人工小时;在作业成本核算制度下,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种作业的需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成产成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因而作业成本采用的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化,是成本动因。
3.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成为必要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它在对外提供物流服务时是以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为基础进行的,而实际上几乎没有两份完全一样要求的合同,这就是说物流服务产品生产的个性化极高。传统方法只采用单一的标准成本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费用的发生对产品的影响;作业成本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成本费用的分配依据成本动因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且能够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费用的发生对产品产生的影响。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上实现作业成本法,能够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更加精确的计算物流成本,为物流企业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和支持;将重点放在每一作业的完成及其资源消耗上,可以极大的增强成本意识,有利于了解成本何时何地如何产生,进而进行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进而进行管理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定义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中生产和服务的作业。
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的作业中心。一般先考虑先确定一些主要作业,然后将其上下工序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作业与之归集成作业中心。然后将同质性作业归集到作业中心。
3.确认动因。成本动因选择存在于作业成本法中的两个环节中,一是在作业环节选择资源动因,这一步侧重于纯粹性的考虑,兼顾实行成本;二是在成本标的环节选择作业动因,这一步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通过科学地合并作业,成立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之后的选择,侧重于实行成本兼顾精确度要求。
4.成本动因分配率的计算为作业成本库选择合适的成本动因,确定成本库成本动因消耗量,计算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率等于作业中心成本库的成本除以成本动因量。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Hauser.PannekandThomPson.”APPlyingAetivityBasedManagementtoLogistics”,.GMA/KPMGBenellnlarkingStUdy,1998.
[2]张绪.作业成本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暨南大学,2005.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 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被引入我国,它有着制造成本计算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是,作业成本法始终未能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作业成本法的最新理论、核算流程及应用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得出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具体表现在:
一、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即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本法的原理,简单地讲,就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这种理论提出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把间接费用的分配与发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
(3)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计算流程分为八个步骤,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①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
②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
③计量作业成本。
④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
⑤汇集成本库。
⑥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2. 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制造成本法的概念
制造成本法是指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分配和归集与生产经营有着最直接和最密切关系的费用,(即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而将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和关系不密切的费用,(即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直接计入企业当期损益从当期收益中扣除。
(2)制造成本法下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及其应用
会计制度设置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类科目,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汇集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属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等制造成本,直接通过“生产成本”科目计入产品(包括自制工具、设备)成本的有关项目,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现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辅助生产成本应于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部门;为生产产品和劳务提供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间接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月末,再按一定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企业仍需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自制半成品以及完工产品的成本中都不包含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损益,从而简化成本核算。
二、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与区别
1.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相互联系
(1)作业成本法是责任成本与制造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
(2)计算的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以计算产品成本为目的。
(3)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相同。
2.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主要区别
(1)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差异的比较
①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制造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
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被应计入生产成本。
②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racy)的信息。
作业成本法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③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简称JIT),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
④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
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2)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局限性的比较
制造成本法存在三个不可避免的缺陷。
第一是成本信息失真。科技的进步,导致资金的密集和直接人工工时的减少。如果仍然采用制造成本计算方法中的直接人工标准来分配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自己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第二是对成本事前控制乏力。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确定的,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空间就不大了。此外,对于新产品的设计费用,如果仍然按照制造成本计算方法,让标准化的产品负担这部分费用,势必扭曲新产品、非标准产品成本的信息,导致产品组织及资源配置决策失误。
第三是成本信息相关性弱化。制造成本法无法计算与产品无关的成本,导致了相关性的弱化。根据不相关的成本信息极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作业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1.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 决定了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的生产制造技术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仍然使用比较原始的生产制造技术,现代化程度不高,企业工作中心多,相对的作业中心也多,因此今天看来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制造成本法有利于生产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分清经济责任,便于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加强对产品成本的控制以及对各相关部门业绩的考核,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目的。
(2)制造成本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潜亏问题。
2.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时代背景和上述调查分析中,可能会很自然地觉得:ABC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而我国不少制造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条件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ABC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在个别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施,将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看,ABC还会反作用于其科技环境,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一般企业的某个部门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月霞: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7
[2]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会计研究.2007年4月第81页
[3]乐艳芬:成本管理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平心 张枫 于洪涛:传统成本法问题研究[J]西安交通大会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论文摘要] 本文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ERP下的成本控制方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优于传统ERP下的成本控制方法,旨在推动和促进企业ERP的实施与健康发展。
20世纪90年代会计系统嵌入到企业资源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会计实现了和企业业务信息、其他管理信息的集成,给会计领域带来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跃,它对会计流程、会计职能、财权安排、财务组织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ERP成本控制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这种控制方式在现在生产经营环境下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陷入困境,由此可见,企业要想有效的实施成本控制,就要运用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和管理理念,建立起与之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掌握公司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和决策的正确方向,成为企业内部决策的关键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上的,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二、ERP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中国现行工厂支持成本是用两种方法列销的:对于车间水、电、生产控制、设施运转、工装模具、作业之间的调整准备、质量控制、搬运等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由于它们一般难以追溯到具体产品上,因此采用按产品耗用工时或机时进行分配产品成本;对于销售、产品设计、出厂试验等费用,习惯上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从当期损益列销。大多数公司采用两步程序分配制造费用。首先将归集起来的辅助生产部门(如动力车间、维修车间等))费用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将归集的生产部门的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上去。许多公司在第一步分配上做得很好,但是在把生产部门的费用追踪到单个产品上去做得很简单,多数公司是用直接人工作为分配基础一次分配到位。用直接人工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在几十年前是合理的,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公司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构成产品最重要的因素是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且这两种成本占产品成本的很大部分,而制造费用的比重很小。因此,少量的制造费用构成产品成本主体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导致的扭曲是非常微小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比较准确的。现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制造和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目前正逐步摆脱工业时代的企业色彩,大步迈进国际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环境,制造工艺以及管理方式应进行快速根本转变,比如计算机的应用广泛,企业生产程序设计,严密科学,自动化设备等等,这些变化使传统成本分摊方法遇到了两大挑战,一是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很容易造成产品成本失真。二是随着与工时无关费用的快速增加,用不具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这些费用,必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
三、ABC法下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利用单项成本改进基础上的作业成本核算信息,将“作业”作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然后将间接费用按作业量进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计算过程有两个基本步骤:
1.择间接费用归集对象,确认作业成本库。归集在同一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费用应该是有相同成本动因引起的。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可以有购货订单,材料采购,设备维修,存货移动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应本着重要性原则,选择主要的有影响作用的作业活动为作业成本库,这样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2.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由于成本动因决定了作业的发生,也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所以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的最佳标准。当然,引起作业发生的成本动因中,必定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应选择那些主要的、直接的、容易获得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明确了成本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接费用,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从而计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
3.ABC法的优点。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现行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发现,作业成本法有以下优点:
(1)作业成本法分配成本不是单纯根据生产产品数量,而是根据生产产品的作业来分配产品的成本。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都可以是成本的计算对象,把成本向作业、作业中心归集可以使企业了解更全面的成本信息,更为突出的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归集对象还可以是顾客或市场。
(2)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遵循“资源——作业——产品”主线,即“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成为沟通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桥梁。正好同理论上“成本”概念相吻合。
(3)作业成本法与传统计算方法主要差别在制造费用的分摊,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有明显优越于传统成本的特点,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较精确,较现行方法有较高的相关决策性,另一方面作业成本法不但能提供一系列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而且拓展了成本服务的范围,可以适用于各种相关领域。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作业成本,成本控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应用ERP,采用作业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成本控制方面往往还停留在传统对成本进行制造过程的控制,因此探讨在ERP中如何应用作业成本对产品进行全程控制,尤其是在设计阶段进行预防性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成本核算法
ERP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的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费用进行分配与汇总。但是在实际的成本核算前,最终产品和劳务中的间接费用正在大幅增加,使得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影响企业决策。传统成本计算法是以直接人工、直接机器工时除以产品数量滚动得出的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这里的产品成本是以BOM结构为基础,按照各部件的标准成本、标准人工费率、标准间接费率计算出来的,在产品入库时,系统结转产品的标准成本和用量差异,按照不同的设置自动生成不同的财务凭证传递到总账。成本计算的方法也分为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标准成本法。现行ERP系统重在对直接材料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成本的计算以事后计算为主,只是达到了在物料变动的过程中实时得到产品成本,以保证和财务数据的一致性。
二、作业成本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制造环境下成本核算准确性的要求,而以“作业动因”为成本分配基础的“作业成本法”正越来越被企业所认可。作业成本法以“顾客消耗产品、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成本”为基本理念,将作业作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将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作业成本法强调“全过程”的成本分析观点,认为作业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同时资源的消耗又形成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所以,对产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就都集中在了对制造产品所消耗的作业的成本计算和控制上。
三、作业成本法和ERP融合的理论基础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ERP)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RP是一个集成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业务实现的信息化系统,它将贯穿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生产、销售、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等模块的供应链、价值链连接起来,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循环流动,达到信息的共享和资本的增值。ABC法与ERP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资源观的集成
ERP(企业资源计划),顾名思义,其核心是企业资源;而ABC体现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管理理念,资源同样是ABC的核心。所以,资源是ERP与ABC的重要概念,资源观的能否集成是ABC与ERP能否集成的根本。ERP主要是按物流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在物资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而ABC是按资金流和价值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待企业在整个生命链中所需消耗的一切资源,如:产品研发费用、服务费用、投诉处理费用等。可以看出,ERP和ABC在资源问题上只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得出的。
(二)成本计算对象相同
ERP系统采用滚动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成本计算对象包括每一件物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同时ERP系统中的工作中心文件是编制工艺路线清单和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因而也作为ERP系统的成本核算对象。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这两个前提之上的,以作业为核心中介,以成本动因为媒介,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因而,它的成本计算对象归结为最终产品、作业中心或制造中心,与ERP系统的成本计算对象相符。
(三)成本管理思想相同
ERP系统完全按照产品成本实际发生的过程,依照产品结构自下而上逐层汇总,把每一件物料的成本累加起来计算产品成本,注重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体现了过程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活动为成本管理的中心,注重每一作业的完成过程及其资源的耗费情况,同样体现了资源耗费的过程管理思想。
(四)管理目的相同
ERP系统管理的核心是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建立一种能实时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客户-制造商-供应商网络和继承的利益共同体,以增加客户满意度、增加利润和改进产品质量、增加销售额、降低成本及增加市场份额等;而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不断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的,以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因而他们的管理目的是一致的。
四、ERP中应用作业成本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
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便是利用作业的特征和优势,在立足于最低层次的维持性成本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进行改善成本控制,追求实现革新成本控制为目标的成本控制。
因此它也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虽然作为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切入点作业成本核算中一开始便对作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流程,可以起到一定程度控制成本的作用,但是作业是一项动态的活动,它的实质会随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革新而改变。原本作为增值的作业可能会变为不增值的作业,高效的作业可能会变为低效的作业,相同的作业可能会要求更低的资源消耗,更高的产出。因此对作业分析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经营过程每个时点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作业分析控制。同时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整个作业链每个作业及它们之间的节点,联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中,主要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其控制的空间集中在生产过程。而ERP中的作业成本控制是对产品完全成本控制。ERP中的作业链是以顾客的需求为起点,为顾客服务为终点,通过设计、执行一系列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售后服务的作业,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作业链的各个环节上的活动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前后作业间存在着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和转移而在企业内部外部流动、转移、最终到达顾客。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控制便是对整个作业链、价值链的控制,以达到系统成本最低。
(一)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原因分析
根据帕雷特定律(如图1所示),80%的成本通常由20%的作业引起,产品的主要成本发生在制造阶段,因为产品材料、人工成本主要在这一阶段形成,因此要加强该阶段的生产过程成本控制。而产品设计阶段虽然发生的成本较少,但设计一旦完成,产品成本的65%~85%就已经被决定了,因而要想大幅度节约、避免、降低成本,则应在作业链的设计阶段实施。因此在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控制成本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设计阶段便采用目标作业成本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法设计来避免不增值、低效作业发生,提高产品的顾客价值,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采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对作业链整个过程进行成本计算、分析、控制、反馈实现降低成本。
(二)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
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通过索本求源的方式将顾客对产品要求的功能价值与产品将发生的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结合,在设计阶段便力求避免非增值作业、低效作业出现在产品中,追求的是最低作业、成本资源的耗费带来最大的产出价值,是一种前馈性的成本控制方式,是革新控制战略思想的一部份。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可结合成本企划思想来实现。成本企划被1991年发表于美国《幸福》杂志的《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论文中喻为“最富潜力的竞争武器为预测、监控和解释成本的体系。”成本企划的思想是先基于最可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企业期望的利润来倒推计算目标成本,再运用所谓“成本控制工程”的手段来确保生产的产品满足目标。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适销对路,保证利润。成本企划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即在产品的企划和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允许是多少。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制造过程实际消耗成本乃至顾客的使用成本都不能超过这一范围(如图2所示)。
成本企划在日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它可以说是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始终拥有强势竞争力的根源。但成本企划在分解目标成本时采用的传统成本法分解目标,难以索本求源,真实反映成本与制造的关系,因此会导致目标成本分解的扭曲,并削弱其持续降低成本的可能。本文认为应在成本企划中引入作业成本法,将其目标功能与目标成本的关系通过作业这个因果联系真实反映出来,提供持续降低成本的工具,形成作业成本企划思想。将作业成本法嵌入成本企划思想中的流程(如图3所示)。
下图反映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成本企划中的流程步骤。首先通过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明确市场顾客对产品功能价值的需求并确定价格,在此基础上扣除企业利润,从而设定产品目标成本。然后采用如设计评价、成本留保、权衡方案等可能的辅助方案对用户的需求功能从整体、部件、组件直到零件进行逐级功能分解,然后根据相互之间的目的、手段关系,将各功能联系起来。在功能分解的过程中始终将功能成本目标与其完成相应的功能作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对作业链中的作业价值分析,找出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低效作业,消除和降低作业达到降低成本。同时运用并行工程(CE)、关键路径法(CPM),找出作业活动的最短路径,缩短过程时间,优化工程周期,降低成本。最终通过采用作业成本法对设计出来的产品进行模拟综合评价,如果通过则投产,否则需重新修证设计,反复循环最终设计出实现功能、作业成本目标双重要求的产品、从而实现超前的成本控制。
五、结语
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ERP系统为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本文对在ERP系统中实现作业成本法作了探讨。ERP系统中引入作业成本法就是在信息的处理上增加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在信息分析上,增加有关作业成本分析的方法。二者对实施的企业有较高的要求,企业不可急于求成,盲目效仿,一定要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引入并实施。
参考文献
1 于宁.ERP下的成本控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 孟宝刚,王翠山.ERP系统中的成本管理[J].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2006, (3).
3 宁亚平.ERP整和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 2006,(1).
4 郝雅静,郑燕. 作业成本法嵌入ERP系统中的理论框架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3) .
【论文摘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已经在国外企业中广泛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益。我国企业由于观念、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等主观、客观原因的限制,受到很多障碍,发展缓慢。本文针对这些障碍,提出解决措施,促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作业;动因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点
作业成本法(ABC)是指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算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记入作业库,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依据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的目的不是将共同成本分配到产品,而是对于各种作业的资源进行计量和定价。作业成本法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被提出,从80年代开展在企业中被受到重视,原因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成本分配的精确性受到质疑。随着企业制造环境与制造工艺的变化,尤其是顾客需求的多元化导致对产品品种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改变过去大规模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做法,采用小批量灵活性生产。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都是建立在大批量生产同种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基础之上,依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将全部成本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无法适应新的情况。
比较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主要优势体现在下面几点:
(1)重新界定期间费用,完善成本概念,更新管理观念。传统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看,只包括与产品成本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产品成本按费用的经济用途设置相关项目。而在作业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就一个制造中心而言,该制造中心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品有益的支出,就应计入产品成本。即作业成本观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相关。
作业成本观下,也使用期间费用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即所有作业无效耗费的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的资源价值,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企业将它们计入期间费用,是希望通过改进相关作业以消除这些耗费。这种成本和期间费用的重新界定,是对管理内涵深层次认识的体现,有助于考核企业的管理效益,同时也完善了产品的成本概念。
(2)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是企业最终产品的成本相关信息,由于制造费用计算的笼统性,当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比重较大时,成本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就相对较差;而作业成本法在重新界定期间费用、完善成本概念后也就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不但提供了产品成本,还提供了作业成本、动因成本信息,为成本控制和相关决策提供了价值资料。除此之外,作业成本法还能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体现成本管理的范畴。
(3)有利于企业绩效考核,提升企业价值
在作业成本观念下,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础,易于区分责任,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作业成本法将成本控制的焦点更多地集中于作业的发生、产品的设计,而不是产品的产量,改变了传统的产量之上的管理思想。以产品的各项作业作为责任和控制中心,能促进成本分配的精细化,有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各作业层所提供有价值的成本信息,能明确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与低效作业,评价个人或作业中心的责任履行情况。尤其是通过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为企业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企业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中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
虽然作业成本法有很多优势,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引进的时间比较短,同时很多内外因素、条件没有成熟,该方法在我国的使用仍旧存在很多障碍。有一些企业雷声大,雨点小,踌躇满志,大张旗鼓地成立了项目组,短者几个月长者一年就偃旗息鼓,无果而终了,造成了很大损失。
1、实施作业成本的最大阻碍是观念落后
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成本管理会计本身的认识不足。在理论上,我们将会计的本质概括为 “一种管理活动”,但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多年来始终把会计当作是一种记帐、算帐和报帐的工具。许多决策层的人员也把会计人员当“管家”,而不是“理财家”。这就导致了“管理”和“会计”始终是两张皮,管理会计的参与决策受到阻碍,管理会计工作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第二,对传统成本的局限性认识不够,对新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没有深入理解其本质和内涵,这也反映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待推行作业成本法的态度上,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第三,忽视对基层员工的观念的培训,造成实际推广过程中障碍较多,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情况特别明显。
2、作业成本法核算实施缺乏实现工具
作业成本管理中需要比传统会计更丰富的信息,它是建立在大量的计算基础之上。因此作业成本的实施离不开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软件工具有助于完成复杂的核算任务,有助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如何寻找合适的工具,是用excel实现,还是开发一个小程序,或者采用专门的作业成本法软件。如果在ERP中实现,ERP需要做重新配置,客户一般缺乏对专用工具的了解。若采用专门的作业成本法软件,目前适合于国内企业的作业成本软件并不多,有些在原有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改进,其实施过程也不能完全可靠。 转贴于
3、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人员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十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而作业成本计算本身面临几大难题:(1)作业的区分存在困难。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多样,各项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非所有的作业都界限清晰、责任分明,所以在作业的区分上存在困难,如果区分不当就无法做到精确核算;(2)成本动因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作业成本法在确认资源和作业,以及为资源库和作业库选择最佳的成本动因等方面,并不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难免具有主观性和一定程度的武断性,这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自身能力提出了挑战。
因此作业成本技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就很难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和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精确核算成本体现作业成本的优势,还会增加成本核算的成本,甚至误导企业经营决策造成损失。
三、促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主要措施
虽然作业成本法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正文前文所提到的作业成本法一般使用于间接成本在全部成本中的比例较大的情况,对于一般传统的人工成本所在比重较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优势并不明显,所以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避免不适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盲目实施的现象发生。其次针对以上提出的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障碍,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达成全员参与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共识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全面理解和领悟作业成本法的精髓和实质。作业成本法是先进核算方法、管理理念、成本降低思想和企业管理方法的变革,是成本分摊方法科学化的体现,它摒弃了传统的主观武断、简单化的成本分摊方法,采用理性的、细致的、科学的态度分摊成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其次,要求企业要形成全员参与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意识和行动。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的分解以及作业区流程的分析、重组和改进,涉及到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也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的参与。最后要取得单位高层管理的认可和大力支持。特别是要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从上到下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2、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实行作业成本法的重要保证
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有利于作业成本法的推行。
首先,要提升会计人员、成本核算人才队伍的理论素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理论,不断丰富会计人员、成本核算人才队伍的理论知识;其次,应加大他们对成本核算业务、计算机以及成本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综合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掌握成本核算知识,又懂得相应的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第三,组织会计人员、成本核算人才队伍学习企业产品生产的每一“作业”流程,让他们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设计与性能等相关知识;
3、努力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作业成本法需要先进的管理水平与之配套。首先在成本计算阶段,作业成本法需要大量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要求企业基层员工对作业成本法基本思想的认同,同时需要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数据以及进行分析。这些都必须要求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员工。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相配合,利用作业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大量成本信息将很难真正用于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