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美术论文范文

艺术美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美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艺术美术论文

第1篇

人文环境素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南通,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胡瑷就是从南通这块土地上走出去,推行“苏湖教学法”,开启了全国一代教育新风。100多年前,清末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张,把教育事业放在有关国运盛衰和民族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毕生办校400余所,可谓教育大家。南通也因此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及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诸多个第一。南通拥有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现有特级教师100多人,其中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名教师6人。南通市政府很重视,组织拍摄过专题片,全方位向外介绍南通的葫芦艺术,海门的徐晋庭先生还专门撰写了《葫芦王陈宝龙》一书,经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葫芦艺术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这一文化形式在南通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传承人的经历、对艺术的敏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促成了精湛的葫芦艺术,在风格上与其他地区的有很大的差异性,反映了南通地区的地域文化。2010年,南通葫芦艺术正式纳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是入住南通非遗工坊的18种民间艺术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据笔者与传承人交谈得知,葫芦艺术这一文化由于两个孙女都无意继承,已经面临缺少传人无以传承的尴尬境地。笔者渴望将南通的葫芦艺术引入地方初中教学中,将它的区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审美特征、制作工艺、情感表现等多方面串联起来研究,以此为南通的民间艺术研究添砖加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二、初中美术教学内容在编制与设计上的针对性

1.选择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我国的美术教育大约集中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这三个阶段。我国的初中生年龄一般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之间,称为少年期。这个时期他们对各种颜色比较敏感,分析与综合能力,探究新奇事物的主动性,对抽象材料的使用能力都有所加强。记忆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从无意识记忆到有意识记忆发展,记忆中情绪来体验材料的兴趣也增强。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正在逐渐发展,这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变得空前的广阔。但在很大程度上,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到重要作用。在南通葫芦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本着以采风为基础,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传承人的种植,采用雕刻彩绘和镶嵌,并巧妙利用松针,草,羽毛,植物纤维,藤蔓,树叶等材料与葫芦本身结合,分析和比较各个地区的葫芦艺术特点。

2.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内容通常初中美术开设的教材,看重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美术创作与应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作品不仅局限于形式美法则,还在于技术美及艺术功能性。现在的教育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不仅在于加强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教育内容,还在于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因此,南通葫芦艺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在这方面的内容给予加强。

3.选择能够拓展文化视野的内容南通葫芦艺术的开发和利用将进一步挖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结合当代的时代特点由学生运用现代的形式和题材进行创作。时代的不同因而孩子们的思想也有所不同,运用葫芦这个载体,使孩子们发挥想象,拓展思维,从而使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三、结语

第2篇

(一)湖北地区农村现有的主要民俗艺术及特点

在湖北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被人们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俗工艺和文化。例如红安的土家绣花鞋垫、阳新县的布贴、仙桃和鄂州的雕花剪纸、老河口的木板年画等。就阳新布贴来说,阳新布贴又名“补花”,是刺绣的一种,在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上用做衣服的边角碎料贴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再用针线沿边刺绣,呈现出漆黑点金的色彩效果。作品具有浅浮雕效果,用于装饰衣服鞋帽,布枕童玩等,常承载着母爱。其造型野逸不求形似,纹样众多,以寓意象征和心象造型。其组合构图不拘时空,天上人间亦或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局,极度自由。其取材民年间故事、民俗风情、戏曲人物,如观音座莲、金鸡鲤鱼、凤戏牡丹等图案。纵观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原始稚拙、浪漫遐想和强烈厚重的楚文化特征。阳新布贴取材方便,制作方法简单,造型构图不拘一格,色彩表现力强,非常适合引入到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当中。除了阳新布贴以外,湖北农村地区其他的民俗工艺也极具魅力,将这些民俗艺术应用到中小学的特色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有利于学生的主观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湖北地区民俗艺术应用现状

在现在实行的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当中,已经开始将一些民俗艺术融合到课程当中。例如2010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科书,其中的第八课要求学生用剪纸或者拼贴的方式表现十二生肖或自己的属相,可拟人化。在2013年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材中,《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一课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身边的民俗艺术,教师再将其中一些代表艺术给学生们进行欣赏以及分析评述。但是类似这样的课程还是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一些专业的素描训练以及名画赏析,可能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些是陌生而又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上,与农村孩子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不符,简单划一,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致使农村孩子的知识水平与教材出现了断层现象。另外,教师在世纪教学中刻板枯燥,一味地加强绘画的技巧的训练,主要以临摹为主,让学生依照范画依葫芦壶瓢,学生学得被动消极、机械乏味,严重阻碍了其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无法发挥创作精神,长此已久,学生的思想开始懒惰懈怠,就会演变成老师出示什么,学生就基本不动脑筋的画什么,致使他们对于课堂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淡然。

二、湖北农村地区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引用湖北农村地区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其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良好的资源和素材。那么我们在积极传承这些文化并且将其引用到美术教学中,是具有科学依据和全面要求的。

(一)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的契合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合乎我国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契合。美术教学资源的发掘和应用在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作为美术教师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来教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叙述美术的价值中提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里的“传承”、“交流”实际上指各个地区和不同种类的民俗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融合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民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需要传承交流,这一点看来正是美术新课程与民俗艺术的最大的契合之处。此外,新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阶段目标分为“欣赏•评述”阶段、“造型•表现”阶段、“设计•应用”阶段、“综合•探索”阶段。教师在指导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也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美术特色

教育中农村地区独特的条件在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特色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应该积极推广的。农村虽然在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等很多方面不及城市,但并不意味着美术教育在农村的实行就比在城市实行艰难得很多。相反的是,客观上农村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多优势,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就地选取教学教材资源的机会,富有生命力的地域特色民间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流传下来的的民俗艺术和工艺种类更多、技艺更完善一些。作为农村的学生,学习的课程是他们身边周围的、耳濡目染的、与生活经验有关系的、有民俗特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从自己周边的事物以及亲身感受中先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而转化为自由想象。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真实地展现本地的民俗艺术,并加以一定的转换,在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融入进去。

(三)民俗文化

引入美术教学的要求在将民俗文化引用到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时,我们应注意一些要求。首先,湖北省内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民俗艺术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学,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强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方法。美术教师应该突破瓶颈和限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发民间乡土资源,灵活运用现有教材。其次,同一地区不同种类民俗艺术有不同的特征,各类民俗艺术的文化背景、实践的复杂程度、素材可选择的范围等,根据这些特点可将课程分为欣赏课和实践课,从而带领学生完成“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目标。最后,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当地民俗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的作用民俗艺术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作用,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开阔了更宽广的空间。第一,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创作素材和教学资源,在美术实际教学中可以收集到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及儿歌谚语等来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民俗艺术通俗易懂,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朴素的美术教材。第二,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扩展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完成在民俗艺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方面、保护与传承方面以及借助民俗艺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探索。第三,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让学生们感悟到中华传统艺术的思想精神,了解中华文明,既将审美意识提高了,又让他们作为家乡人和中国人而光荣。第四,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朴质简洁的民俗工艺品,体现了装饰性和形式感,有着超越时空的想象,无固定死板的规则束缚,符合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三、总结

第3篇

众所周知,传统水印版画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经过陶拍、模印、漏印出现了雕版印刷;(2)单色调版印刷逐渐形成了套色调版印刷;(3)在雕版印刷中独立形成了水印版画。通过传统水印版画的演变发展历程分析,主要是通过技术的承续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经日本僧人——宗叡编写的《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范摅《云溪友议》、日本僧人《惠运律师书目录》、王钦若等《册府元龟》等记载,我国最早在9世纪中后期才出现雕版印刷。但中国历史博物馆却提出异议,认为636(唐贞观十年)甚至更迟应该开始发明雕版印刷术,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上世纪50年代张秀民先生的支持。雕版印刷在唐代前期,主要是一些小单元动物图案或佛像,然后用粉版、镂花模版印成纸质,用笔将大体轮廓画出来,然后利用针尖刺孔进行漏印复制;或者也可以通过捺印或钤印进行复制。由此可见,水印版画实际是由印章慢慢过渡而来。在上世纪90年代后,已经有《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陀罗尼经咒》《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水印版画佳作。然后自套色印刷后,将中国雕版印刷又推向了新的高度,人们利用朱色来代替墨色,在写书、印书过程中同时应用朱色、墨色两种颜色,甚至将几种颜色同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美观需要,也提高了读者阅览的便利程度。进入明代后,中国雕版印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印谱、笺谱、画谱、书籍插图等多种形式传统水印版画。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水印版画不断有经典的传统水印版画样式,每一件水印版画都可以称得上美妙的镂刻精工,其中胡正言主持完成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是非常著名的经典代表作,对后期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清代,中国传统水印版画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承沿明代遗绪佳作(前期)——民间木板年画达到鼎盛时期(中晚期)——传统水印木刻受到严重挫伤(末期)。自此中国传统水印版画发展越来越差。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尊重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历史研究相应的存续方式以及创新发展套路。

二、传统水印版画的存续方式及创新发展

(一)应深刻体会到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魅力

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水味、刀味、木味等几种风格的水融,有机融合了造型和色彩设计,可以撞击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艺术情感。在美术艺术教育中,应向学生们不断详细讲述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历史,潮起潮落及其原因,向学生们不断渗透传统水印版画的艺术美,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同时应结合当时的时代审美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行整体思考,使传统水印版画技术得以有效存续和快速发展。

(二)应正确解读创新,使传统水印版画得以存续

传统水印版画复制是一个感知、真实历史再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复制原创作品的精神面貌以及视觉,因此传统水印版画的创新应一种特殊价值的艺术创造过程。在进行传统水印版画创新的过程中,应深刻领悟到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艺术精神,尽可能达到情感共鸣,重建历史真实感知。同时还应该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分析社会思潮以及时代的审美意识。传统水印版画的创新应该是为了继承某种风格或者延续某种历史信息,尝试还原真实,而不是为了增加一些创新元素使人们感到异常惊讶或者盲目崇拜。传统水印版画是中国一项原创发明技术,不管是想要得以有效存续或者是创新性发展,都应该努力提升现代社会大众对传统水印版画的审美需求,尽可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愿望、欣赏水平以及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力。具体而言,现代美术教育应该积极收录相关方面的研究生,应设立开放的水印版画系工作室,重点研究中国传统水印版画。

三、结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