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硕士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近年来,各级法院在执行工作者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以缓解“执行难”,在这些努力中,说服教育的原则保持着重要的位置,几乎能够说,说服教育是法院针对“执行难”而采取的种种对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一般而论,说服教育比起其他执行措施来更容易节省法院或具体办案人员的资源或成本,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序上弥补法院执行力量的不足。
这不仅因为成功的说服教育能够减轻乃至免除采取其他执行措施的负担,而且更体现在说服教育方法广泛的替代性上。在其他所有的执行措施都无效或无法采取的情形下,常常仍存在着做说服教育工作的余地,而且有时也能够取一定成效。
其次,在法院针对种种验证以执行又似乎不宜中止或终结执行的复杂情况而采取的各种对策中,说服教育都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这些对策或措施既包括“以物抵债”、“劳务抵债”等灵活的清偿方式,也包括在执行的期限、金额、方式、主体等方面的种种变通做法,而有名的所谓“放水养鱼”更是这种种灵活方式及变通做法的综合运用。
说服教育在法院克服“执行难”问题的种种努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决不是偶然的。作为转型期特殊的法律现象,“执行难”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功能相当有限的法律程序直接面对过于复杂的社会现实,不得不处理远超过其制度容量的问题而引起的制度扭曲或制度紧张。
我国强制执行程序功能的有限性不仅体现在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负担过重、执行组织等内部关系并未理顺等问题所造成的“绝对力量不足”,更集中地表现为转型期制度总体供应不足所导致的“相对力量不足”,如果存在较完备健全的担保、银行存款及证券的记名、不动产登记、公证、拍卖等制度,则不动产及担保债权、存款及证券等财产的执行能够通过法定程序简单地完成,强制执行的措施将有可能像许多国家那样,主要集中在动产的扣押和拍卖上。这样,事情就会单纯得多。恐怕这也是尽管不少国家的强制执行成功率相当低,却并不认为存在“执行难”问题的原因之一。
此外,尤其就经营性组织而言,目前我国的强制执行实际上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应该由破产制度来解决的问题。
由于上述制度以及其他类似的制度缺乏或者不健全,同时也由于制度间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或制度间关系没有理顺,需要运用不同的原理、不同的法律技术来解决的许多问题都集中到强制执行领域,使得这个制度不堪重负而验证以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说服教育原则的作用在于,通过加强法院裁量的因素和引入当事人同意的契机以减轻执行制度的负担,它使过大或过于复杂的问题也有可能在强制执行的范畴内得到处理,从而加大了制度的容量,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其他制度的不足。说服教育不仅在通过获得当事人同意而满足程序的正当性要求这方面必不可少,而且在运用得好的时候确实能够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作为确实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制度供应不足的整体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之前,从强制执行取消作为原则的说服教育看来是不可行或者是不可取的。
“说服教育也强制相结合”被视为执行程序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要用国家的法律,对当事人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教育义务人遵守法律,自觉履行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只有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方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从教育入手,以强制作保证,将二者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执行工作的一项原则,这项原则要求执行人员自始至终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又要适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时,首先要立足于说服教育提高当事人的思想认识与法律意见,促使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但是,没有强制执行作后盾,说服教育就不易奏效,就无法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针对执行义务人,以发动强制措施的可能性为后盾,先作思想工作,进行法制宣传,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这些工作无效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说服教育可以贯穿整个执行过程,与强制措施相伴或交替使用,以确保法律文书元宝的义务最终得到实际履行。
强制性是执行工作的特点,《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各种强制措施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各种生效法律文书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执行。:
记得三年前,还在为考教育学硕士努力拼搏,然而转眼间却已到了论文答辩时,时光飞逝啊!
我是04级数学教育硕士今年答辩的第一批,安排在11月25日。由于两年前曾去旁听过硕士论文的答辩会,所以对整个流程早已心中有数。我认真准备好答辩时的ppt,并提早几天发给导师,在得到导师的首肯和指导后,于24日晚上在房间进行不断演练。因为向评委介绍论文的时间只有十分钟,而论文的内容有约四万字,所以要合理分配好时间。导师要求论文前面部分的研究意义、背景、选题缘由、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内容必须在3分钟之内完成,剩下的7分钟要重点花在论文的研究结果与分析上,这才是评委所希望了解的地方。为了控制好前面的这3分钟,我不断地分析详略,哪些可一带而过,哪些要多说,看着手表我说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25日答辩的这一天到了,总共有10人,我被安排在下午第一个。这样上午答辩的同学我都可以看到,并可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上午答辩的同学论文选题都来自教学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高一学生数学的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学生课内课外的提问方式研究,布置的作业量的有效性研究等等。这也体现了在职的数学教育硕士更关心研究自己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都是实证研究,通过调查、测试、访谈等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和启示,而让我十分惊讶的是评委的提问,他们有的对文章中提到的有关内容让你作更深入的思考,有的询问你的理论依据,有的则直接指出文中的知识错误,也有的则质问为何在正式测试之前没有进行预研究。问题提的很犀利,也很专业。而评委对学术上的严谨态度让我更惊讶,如有些教授就直接问你某某外文文献你看了没有,哪句话翻译得是否到位,甚至连写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否规范都指出来了,如标点符号的要求、外文字体的要求、附录与参考文献的顺序安排等非常细小的地方都会提问到。评委主席李士琦教授强调,这些细小的地方就可衡量出你是否搞过研究,是否有学术素养的标志之一。
在中午的休息时间,我根据上午评委的提问方式,又仔细考虑了一下针对我的论文,评委有可能会提哪些问题,我又该如何回答。下午我第一个上台,按预定的时间设想顺利完成了十分钟的阐述,随后评委有5分钟的提问。总共有七位评委,除了自己的导师不提问外,其余都提问了,且有的评委提了两至三个问题,记下问题后就到指定的教室去作准备,然后等所有人介绍完后,开始第二轮逐个回答问题。由于我的论文属于学术研究范畴,因而评委都提得很专业,没有过多涉及细节问题(我的论文也存在细节上的不足)。这样反而让我放心了,因为评委提的问题都在我的预想之中,事先我都思考过,所以我很顺利地完成了回答。评委也感到满意。
在结束了所有人的答辩后,我们离场,评委开始讨论,鉴定答辩结果。大约过了四十多分种,开始宣布答辩结果。最后我的论文获得了优秀,真不容易呀!要知道,华东师大对论文的要求是很高的,每次只有20%的人得到优秀,它不仅要文章有质量,而且还要答辩得令评委满意。
关键词:教学;说拼音;说汉字;有效;方法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每天都会给学生讲解字词拼音,处理有关字词拼音的练习,在处理过程中,如何更清晰又有效地把握好这一环节,并且能面对全体学生,培养提高学生对字词拼音的感知能力呢?有的老师采用了齐读巩固法,有的老师采用了检测改错法,有的老师采用了书写展示法,还有的老师借助一体机教学展示教学……但效果总是不甚明显,且耗费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时间,学生个体掌握的水平也不均衡,基础掌握不牢固,自然影响到了教学的成绩,还起不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育理念,不能真正的做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出了应对字词拼音的“说拼音”和“说汉字”的技能教学法,不仅与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巧妙地结合,而且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使学生个体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拼音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令人较为头疼的问题。学生在拼音掌握的问题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与英文字母相混淆,有的分不清大小写,有的生造出一些音节,有的搞不清表调的位置,有的不会写出现成的音节,有的分不清标调等等,一次考试关于拼音题就会积累许多啼笑皆非的例子,真让人怀疑这些孩子小学的拼音究竟是怎么学习的;而且经过讲评试卷,一些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地解决,没有长期的改正、实践训练和巩固机制是很难真正解决学生在拼音中存在的问题的。有的老师注重个体矫正,结果还是因为缺乏真正的普及面,改进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另一部分又存在新的问题;个体矫正时的效果显著,真正到了检测问题又层出不穷。
我所创造的“说拼音”,是建立在拼音知识基础上的一种长期、有效训练学生,能快速高效提高学生对拼音认知和运用能力的一种方法。“说拼音”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分别音节、标调和标调位置,针对不同的拼音类型还要加上前后鼻音、前后齿(舌根)音、字母前后位置及正体认读音节等要素,其基本流程是学生对注拼音字所在词语先读一次,再点出这个字,拼出它的音节,然后依据这个拼音特点,依次说出声调和标调位置,有前后鼻音的分清前后鼻音,是整体认读音节的点明是整体认读音节,以及点明前齿后齿(舌根)音,个别特殊的字音,如“iu”“ai”“ie”等说明字母位置的先后,一些需要变化的字母,如“v”行韵母等遇到“j”“q”“x”时需要去掉上面的两点等。举个例子来说:迷惘的“惘”,w――ang,后鼻音,四声,标调标在“a”上。又如:麾下的“麾”,h――ui,u在前,i在后,四声,标调标在“i”。
这样的作法,看似简单,与汉语拼音的教学没有两样,但放在每一个个体的身上,不仅能激发他的表现欲,也能使他在不长的实践训练中,在同学的提醒帮助下,迅速了解和掌握拼音的规则,较为准确的掌握汉语拼音的规律。
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在起步之初,作为教师,应该有极大的耐心和对学生存在错误的包容与改正的重复。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使班级整体对拼音掌握的准确度提高,更可观的是它可以使学生个体对拼音的准确运用能力有了很快的提升。近两次的考试中,我所任教的初三七八班在这种题型上的表现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拼音问题在教学中较为恼头,字形问题也不例外。一些学生在改错别字和选错别字选项题中经常失分,在作业、作文中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很令当老师的苦恼。一些学生在学习这些字词之处就没有清晰准确地掌握这些字词的正确构造,再加上对词义的理解偏差,出现这些写错的字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说汉字”是我常在课堂上使用的针对新学习字词的“字”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建立在汉字的框架结构上的一种解析方法,能让学生通过对汉字的各个零部件的认知搭配,达到识记汉字形状的目的。“说汉字”主要包括三种方法,根据汉字不同的形体构造,采用“组合法”“组词法”“替代法”来实现对汉字直观、形象化的掌握,当然也有同学名字、文化名人、名词名句等一些补充联想的方法。使用“组合法”的字有独立的部件,学生可以根据字属左右、上下、全包围半包围及以上再变化形体,直接用加法形式进行组合,如“秀颀”的“颀”,左右结构,左边一个一斤两斤的“斤”,右边一个页码的“页”;使用“组词法”的字,一般不易用“组合法”来拆解,只能通过举学生与之关联的熟悉的其他词语来说明。如“睿智”的“睿”,就是“李诚睿(学生名)”的“睿”。“替代法”是遇到字的一半不认识或不好解释时,用这一偏旁组合的其他熟悉的字词,通过替代某一偏旁而得到新的字,来说明需要解说的字的一种较为轻便的方法。如“险峻”的“峻”,就是“俊俏”的“俊”,左边的单人旁替换成山字旁。
用这三种“说汉字”的方法能解决初中生遇到的大部分汉字的形体,避免了教师因板书耽误教学进度及学生中存在的只要照老师板书抄写写来就行了的应付了事的不良心态,真正起到了对学生个体的检测与分析构字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记住这个汉字形体的作用。
其实不论是“说拼音”,还是“说汉字”,实质上讲都是很简单的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长期坚持,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式,并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达到真正认知拼音和汉字的基本能力。坚持灵活地使用这两种方法,会极大缩短你字词拼音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对练习讲评课和单元复习课是最为有效的,熟练掌握的学生能在15秒钟时间内完成对字词拼音的识记,可以想见一节字词复习和练习讲评课的容量该有多大。更可贵的是,因为长期的个体训练,使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率、兴趣度、对拼音汉字的感受力、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都会用极大的提高,为课堂学习、练习讲评和综合复习的真正有效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1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2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提出了“合作学习”即“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知识,传递信息,而是激励思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大胆表现自我,学会对话交流互助合作,它特别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本世纪初,“探究交往合作观”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研究性学习” 作为一门课程被列入中学课程计划,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说明我国已在课程教育改革中对学生资源价值进行重新确认和开发。不少有识之士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活动。其中,在吸取融合主体性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是西方解释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话理论”,已成为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引进的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该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二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 我认为对话理论必将在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前,对如何用该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案例还较少,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可供借鉴的案例。
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
一、写“毕业论文”及“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写毕业论文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和验收,如同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是否合格一样。应该说,写毕业论文从本科班学生就开始了,只不过要求没有研究生这么严格罢了。
写“论文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写毕业论文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一位)的帮助下,对论文的选题、论证、意义、价值、依据、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论文写作是否可以进行下去。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学生,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多少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论文),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论文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论文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论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
可见,写“论文开题报告”还不等于“写论文”,只是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写教育硕士论文与写别的论文也存在一定区别,应该弄清楚以下两个重要的不同。
二、写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毕业论文”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而同其他研究生论文比较,教育硕士论文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可能要求没有这么深入、专业、系统;但在实践、可操作性方面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面,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其论文要求必须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所写论文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硕士论文既有写作劣势又有写作优势,劣势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论方面,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方面;优势则在实践方面,在教学经验方面。所以,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在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研究课题,选择适宜的题目写开题报告。
三、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通过几年对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的经验教训,我把论文开题报告的大致要求归纳如下: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关键词等
5、创新点(要重点考虑)
6、论文的理论部分
7、论文的实践部分
8、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论文写作提纲
我觉得,写好开题及论文的关键是先确定好“创新点”和“关键词”,有的学生写开题报告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弄清楚写论文是为了什么,把写开题和论文仅仅当成了完成任务或应付学校的考察。
写论文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别人早就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关键词”恰恰反映了你的论文,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应该围绕着关键词来写,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问题,如果连考虑这个问题都没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论文会是怎样了。
那么,写论文开题报告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四、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论文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论文题目是提前(分配指导教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而且被学校所认可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论文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论文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什么样的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或教学经验,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进行理论升华,通过论文写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四,确定关键词。找出自己论文的关键词,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自己的论文写作,写好开题报告。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自己的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论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甚至写论文时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论文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论文依据。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论文应该注重搜集、引用经典理论,许多人把根据仅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视主流文化,这是在写教育硕士论文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论文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论文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论文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论文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论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论文说服力和全面性,应该注重这个方面。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这是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学生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自己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教育硕士论文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学生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论文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论文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论文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和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学到在平时所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优秀论文,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论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提纲”大致有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导言、引言、引论等,总体情况介绍)
论文的理论部分(理论论述)
论文的实践部分(具体方法、技巧,应有创新性)
反思与对策(有一定的实践证明材料及其对材料的分析)
结束语及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完善
2009年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年,它与以往的专业硕士不同,它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诞生的。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1]
2009年教育部将“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两种类型属于同一层次,报考条件相同,毕业成绩合格均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学术型,重视学术理论兼顾实践;专业型,突出实践兼顾学术理论。2010年是分类后的第二次招生。有媒体介绍,国家是鉴于国内对实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学校教育又普遍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并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作出这次分类的。部分西方国家(如英国)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重视程度超过学术型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要严格按照“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标准。国家在确定今年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确定统一的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34所自主划线高校也要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本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分数要求,考生调剂到校外和接收校外调剂生执行全国统一复试分数要求,各高校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不得对专业学位招生执行另外标准。
2010开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独立招生,独立且国家统一划分国家复线分数线,跟学术型硕士招生并驾齐驱。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2]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3.1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3.2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研究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能力。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其中的基础课程与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基本相同,并也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大于28学分。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请工程背景强的优秀教师、薄膜材料工程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主讲相关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讲授材料制备与检测的关键技术,比如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材料检测技术等课程。这样就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课程设置,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了应用知识的课堂教学[3]。
3.3实践要求[4]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学院积极联络和本学科相关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比如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等有关薄膜材料检测的单位,为今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4学位论文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也可以是大型项目中的某一子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按两种形式提交:①结合工程课题的论文(研究论文);②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工程设计)。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结束语
我国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环节中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是关键核心环节,我们要不断探索,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环节和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探讨,2010(22):55-56.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9.
1、结合实际,吃透理论
由于现在的研究生学习目的不太明确,且学习时间减短(教育硕士为2年),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只是知道大概的观点,根本没理解理论的本质意义,无法把所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论文撰写时不懂把理论内容和所研究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在导师上课或和研究生开课题组会时,多进行相关理论的研讨,让研究生在基本弄清楚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的具体内容,多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教会学生把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在具体内容中的应用,强化对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理论的目的。
2、多方求证,明确目的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般是针对中学教学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在阅读文献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是导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不管课题怎么选定,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思考做这个课题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做?从哪些方面收集数据?在自己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认识后,在学科组做开题论证会,汇报自己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导师和其他教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后,完善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推荐阅读:管理学博士毕业论文课程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3、不断训练,凸显核心内容
【论文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其教师的培养问题急待解决。文章将从通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出发就其存在的教师培养问题及通用技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为基础,讨论教育技术学在通用技术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通过对文献及实时对一线通用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通用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临时调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担任化学、物理、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教学工作的教师及近年从非师范类专业招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这样任课教师本身对于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理解也不够,更不用说对技术课程中的教材教法深入掌握了,俗话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半桶水,而且教师的转型也困难重重。这样的观点在很多的文献都提到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在我们对西安某所重点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访谈时,老师说道:“我们学校现在有6位通用技术教师,分别来自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有两个原来是化学老师、一个是语文老师、还有我是计算机老师,现在想引进一至两位教师,专业一点的,但不知道该从哪所学校什么专业去找,因为现阶段好像没人搞这些问题。”我们还从一些服务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培训人员有很多次都被临时请去做通用技术教师。”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但都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现阶段要促进通用技术课程有效实施与发展,解决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问题才是关键。
二、问题的解决
1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它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学科课程,那么对通用技术任课教师的条件要求有哪些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要求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技术等人文知识。具备相当水平的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s]。所以对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1)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现代的教学观念
这些基本观念包括: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团队学习理念等。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作为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只有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性的教学。
(2)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从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来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己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俗话说:只有拥有100分能力的老师才能带出90分的学生,你让一名本身只具备60分能力的教师去带出90分的学生,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3)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合理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的现代传媒技术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了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板书、电子习题、投影演示等现代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发展。而其对教学的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4)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通用技术教师来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其次,高中学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通用技术课程教材培训、教学研究活动,还有校本培训和研究等,不断获取、扩充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以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和完成教学工作,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创新。通用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助者,由此看来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5)通用技术教师要有教科研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通用技术教师应该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教育技术学的优势
回过头来看看始终致力于以优化教学为最终目的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对应与上文所说到的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方面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跟随不同教学观念发展的历史。教育技术学科开设的大量课程都涉及到有关理念的学习,例如:《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李克东、桑新民)、《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等。教育技术学从最早的行为主义提倡的程序化教学,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提倡的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以有原有知识的认知,再到终生学习的学习观,各方面都有研究。通过四年的学习,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教学理念发展历史优缺点而且懂的其适应的应用情景。
(2)广博的知识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广博。教育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大致有:摄影、摄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高级语言、网站设计、平面设计、基本的物理电路知识、视音频的采集与处理、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导论(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念的学习)、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等。从内容上涉及到了计算机、物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首先,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实质之一即研究如何合理选择教学设备以优化教学。其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掌握了现代教学设备的功能操作,理解其优缺点及适应情景。这无疑能保证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所以教育技术学定能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合理充分而且有效地应用现代媒体教学设备。
(4)科研创新及动手能力
首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他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新知识体系的更新,要求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迅速掌握新知识体系,并且勇于探索发现新体系中的问题。其次,教育技术学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最后,教育技术学学科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大量的实验学生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如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音视频制作、网站制作、电路基础实验、机器人搭建编程、教学实践等。
3教育技术学指导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建议
在具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
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当然还可以适时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②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教学过程。首先要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现状,看如何安排教学顺序,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决定教学深度及广度。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死记硬背。其次,根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主动性强时主要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为主;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时,我们可以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设定小目标,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分析学习内容难易度、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如何组织教学。当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时,同学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但随着项目难度的增加,学生们不可能单独完成时,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项目。例如:在灭火机器人完成过程中,由于牵扯的知识很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让他们共同努力完成项目。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较容易地完成学习项目,维持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并在潜意识里掌握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为他们的掌握团队学习理念奠定基础,服务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喜好特长不同,单一的评价手段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种评价手段相互结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难易度对学习者进行合理的评价。
(3)合理选用现代教学设备优化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坏境,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情景,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技术充满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例如在搭建灭火机器人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让他们看到最终所要完成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展示操作过程,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毕业生的特长,建议在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做flash课件、视音频等,辅助学生的学习。
(4)培养专业技能,做善于动手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联系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与教的理论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且要有科研意识及时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通用技术教师。做一名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的通用技术教师。
(5)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十分的广泛,作为通用技术教师平时应该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积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观念的革新,通用技术未来的发展必将日新月异,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来装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教学研究的一线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论文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其教师的培养问题急待解决。文章将从通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出发就其存在的教师培养问题及通用技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为基础,讨论教育技术学在通用技术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通过对文献及实时对一线通用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通用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临时调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担任化学、物理、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教学工作的教师及近年从非师范类专业招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这样任课教师本身对于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理解也不够,更不用说对技术课程中的教材教法深入掌握了,俗话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半桶水,而且教师的转型也困难重重。这样的观点在很多的文献都提到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在我们对西安某所重点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访谈时,老师说道:“我们学校现在有6位通用技术教师,分别来自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有两个原来是化学老师、一个是语文老师、还有我是计算机老师,现在想引进一至两位教师,专业一点的,但不知道该从哪所学校什么专业去找,因为现阶段好像没人搞这些问题。”我们还从一些服务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培训人员有很多次都被临时请去做通用技术教师。”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但都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现阶段要促进通用技术课程有效实施与发展,解决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问题才是关键。
二、问题的解决
1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它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学科课程,那么对通用技术任课教师的条件要求有哪些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要求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技术等人文知识。具备相当水平的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s]。所以对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1)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现代的教学观念
这些基本观念包括: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团队学习理念等。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作为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只有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性的教学。
(2)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从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来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己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俗话说:只有拥有100分能力的老师才能带出90分的学生,你让一名本身只具备60分能力的教师去带出90分的学生,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3)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合理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的现代传媒技术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了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板书、电子习题、投影演示等现代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发展。而其对教学的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4)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通用技术教师来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其次,高中学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通用技术课程教材培训、教学研究活动,还有校本培训和研究等,不断获取、扩充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以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和完成教学工作,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创新。通用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助者,由此看来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5)通用技术教师要有教科研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通用技术教师应该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教育技术学的优势
回过头来看看始终致力于以优化教学为最终目的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对应与上文所说到的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方面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跟随不同教学观念发展的历史。教育技术学科开设的大量课程都涉及到有关理念的学习,例如:《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李克东、桑新民)、《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等。教育技术学从最早的行为主义提倡的程序化教学,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提倡的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以有原有知识的认知,再到终生学习的学习观,各方面都有研究。通过四年的学习,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教学理念发展历史优缺点而且懂的其适应的应用情景。
(2)广博的知识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广博。教育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大致有:摄影、摄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高级语言、网站设计、平面设计、基本的物理电路知识、视音频的采集与处理、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导论(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念的学习)、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等。从内容上涉及到了计算机、物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首先,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实质之一即研究如何合理选择教学设备以优化教学。其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掌握了现代教学设备的功能操作,理解其优缺点及适应情景。这无疑能保证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所以教育技术学定能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合理充分而且有效地应用现代媒体教学设备。
(4)科研创新及动手能力
首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他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新知识体系的更新,要求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迅速掌握新知识体系,并且勇于探索发现新体系中的问题。其次,教育技术学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最后,教育技术学学科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大量的实验学生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如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音视频制作、网站制作、电路基础实验、机器人搭建编程、教学实践等。
3教育技术学指导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建议
在具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
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当然还可以适时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②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教学过程。首先要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现状,看如何安排教学顺序,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决定教学深度及广度。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死记硬背。其次,根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主动性强时主要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为主;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时,我们可以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设定小目标,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分析学习内容难易度、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如何组织教学。当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时,同学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但随着项目难度的增加,学生们不可能单独完成时,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项目。例如:在灭火机器人完成过程中,由于牵扯的知识很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让他们共同努力完成项目。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较容易地完成学习项目,维持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并在潜意识里掌握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为他们的掌握团队学习理念奠定基础,服务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喜好特长不同,单一的评价手段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种评价手段相互结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难易度对学习者进行合理的评价。
(3)合理选用现代教学设备优化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坏境,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情景,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技术充满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例如在搭建灭火机器人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让他们看到最终所要完成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展示操作过程,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毕业生的特长,建议在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做FLASH课件、视音频等,辅助学生的学习。
(4)培养专业技能,做善于动手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联系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与教的理论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且要有科研意识及时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通用技术教师。做一名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的通用技术教师。
(5)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十分的广泛,作为通用技术教师平时应该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积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观念的革新,通用技术未来的发展必将日新月异,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来装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教学研究的一线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229-01
摘要:说话是人类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更是人们交流沟通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是发展孩子口语表能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即简要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话;乐说
说话是人类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人与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小学阶段又是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我是利用课内外训练相结合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激发说话欲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1.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文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依托,因此大量的说话训练可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主要是通过问答、朗读、背诵、续编故事、复述等形式进行。如:针对教材中仅限对事物的一个侧面描写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这个事物;也可以边讲读课文边练习说话,用说话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说话能力。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得有声有色。最后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么样呢?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有的同学改编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又说了好多骂人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吃完肉回‘家’休息了。”……这样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使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借助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再现,也是语言训练的凭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说话。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描述出画面内容,然后结合插图读课文,与自己叙述的内容作对比找出不足,从而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插图直观易懂,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问:“老山羊把白菜送给小白兔和小灰兔时,他们各自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兴趣盎然,争相描绘。我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后面的图:“小白兔到底要菜籽干什么呢?小灰兔把白菜拉回家后又会怎么做呢?”有的学生回答说:“小白兔把菜籽种到地里,整天忙着给菜浇水、施肥、除草。而小灰兔却在家吃老山羊给他的白菜。”有的说:“小白兔把菜籽种到地里,累得满头大汗;小灰兔躺在床上吃白菜,真是高兴啊!”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小白兔真能干!当小白兔辛勤劳动时,小灰兔却呆在家里吃白菜,当他们在老山羊家再次相遇时,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学生这时情绪高涨,有的说:“小白兔种到地里的菜籽长出了许多白菜,小灰兔馋得直流口水,很想要几棵,但又不好意思。”有的说:“小白兔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老山羊一担,小灰兔觉得很奇怪,他想:小白兔的菜是从哪儿来的呢?”还有的说:“老山羊看到小白兔送来的菜很高兴,表扬小白兔是个聪明能干的好孩子,并让小灰兔向小白兔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叙述,不但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3.利用“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可以根据说话内容课前布置学生做准备,这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少讲,把机会留给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学会与人进行口语交际。
如青岛版第一册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首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导学生说出面对生活中的垃圾应怎么处理,谈谈自己的想法,同时比一比谁的想法最棒。这样,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使我真正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拓展说话语境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论文摘要:在台湾文坛,黄春明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姿态,以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为本,对乡间老人问题的凸显进行审视与思索,表现一个具有浓郁乡恋情结的人文知识分子对乡村老人处境的忧思与观照。本文以忧患意识与关怀视角为支点,对黄春明小说中凸显出的老人与土地、老人与社会、老人与亲情的硫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爱之深,源于对认识对象的深切关注之情。人生的这种情感,在许多方面都是以一种优患的情思表现出来的。文学世界的人生优患意识生成,主要源于作家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有赖于对人生苦难现象的一种优患艺术审美的深刻体验。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困境、命运前途以及人生期盼始终是作家关注的焦点,但是不同的作家对人的研究并不相同。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生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种关系的困扰。
一个作家面对这三种关系,在其内心剧烈的困扰和冲突中,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处理方式:“有的直面这三种关系矛盾冲突的残酷,用写实的笔触冷静地展现出人类生存的图景;有的在这残酷的冲突中,用荒诞悲凉的笔法构建起荒原意象;有的则用浪漫的心绪寻求着三种关系的和谐,在富有诗意的境界里把爱意洒遍人间,为自然、生命、社会献上自己的一腔真情以及发自内心的深沉优患。”黄春明的小说基本上属于后一类,他的小说多是把对于在困境中挣扎的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好人性、道德和顽强生命力的温情书写与在现实、社会、历史中的冲突,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姿态,形成一种无形的张力,形成一种对现实、人生、命运和社会的强烈观照与深沉思索。
从早期的农业社会,经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起飞到八九十年代的工商业发达的一系列变化,虽然给台湾社会带来了富裕与繁荣,但是各种矛盾和危机也相伴而生,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台湾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一般社会学家较多地看到城市老人的孤独寂寞,其实,由于缺乏退休工资、医疗保障之类的福利条件,农村老人的生活处境成为更具人文矛盾的社会问题。在黄春明笔下经常可以看到:在快速变迁的台湾后工业时代,青壮年为了实现自己各种各样的梦想,纷纷离开乡土到城市讨生活,只有老人被留在“农渔村落的乡间”。乡村社会呈现的是一个在偏远地区,任由老人自生自灭的人群高龄化社会生态。
对于老人与自然、老人与社会、老人与亲情的关注,在黄春明早期创作中已经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则呈现出一种更为自觉的创作精神和探索力度。可以说,对于老人题材的书写,贯穿黄春明创作的始终。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黄春明是从宜兰出发,以他和乡土、乡情、民间文化传统的天然联系和眷恋情结为支点,审视、观照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冲突、碰撞背景下的老人处境,塑造了乡土文化的守望者、捍卫者和末代见证者,唱出世代与土地相依的乡土人生恋歌。那么,八九十年代的黄春明则是在社区建设、乡野调查、文化重建等一系列社会参与中,重返精神故土,以他对故土社会现实和历史的重新审视与观照,透视了台湾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老龄化问题”的症结,表现了一个具有浓郁乡恋情结的人文知识分子对被迫与土地、与社会、与亲情疏离的乡村老人处境的优思。
中国人的恋土意识是强烈、深沉的,它在潜移默化中渗人华夏子孙的深层意识与心理结构之中,化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强大驱动力。作家黄春明以一个乡土之子的情怀,写出乡间老人与土地、与自然的疏离。在他早期小说中,老人形象是乡土风情的美好化身,扮演着乡土文化在现代文明侵蚀下日趋没落、消隐的历史见证者角色。他们身上更多承载着作者对即将逝去的农业社会的故土世界的追怀和感伤,最有代表性的是青番公和阿盛伯。
《青番公的故事》中的吴青番这位七十多岁还在田里劳动的老人,“本身就是土地和历史的象征”。他二十一岁那年,洪水毁了他的家,淹死了他的祖父。五十年过去了,青番公征服了自然,重建了家园,他的家族也繁盛起来。然而,他却在新的现实面前感到深深的悲哀。因为生活转人新的轨道,新的生活方式对他的威胁是他无力抗拒的,他以血汗和生命确立起来的传统信条和田园,面临着继承的危机。对世代农村因袭相承的生活信念进行挑战的,不再是自然的灾害,而是另一种把他的儿女全部吸进去的物质文明。如果说青番公身上体现的是人生经验无人继承的伤逝情结,那么在阿盛伯身上,则正面展开了老一辈对传统乡土的守望和捍卫。小说以传统与现代相对立的叙事策略,生动叙述了他们面对现代工业文明侵蚀田园诗意般的农业文明时所遭遇的彻底惨败。透过阿盛伯的命运遭遇,作品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侵人农村后引起的悲剧性冲突。从动员村民反对到聚众持械阻碍施工,再到向县长陈情、据理力争,阿盛伯始终扮演着乡村护卫者的角色,但时代的车轮是滚滚前进的,他最终以自溺于游泳池的失败者悲剧成为时代变迁中的最后一曲悲剧性命运挽歌。 在多变而又多面的社会现实面前,老年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抉择,成为考察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黄春明笔下的老人境遇并非一种孤立、静止的生命状态,它始终与社会因素、时代变化联系在一起,构成老人与社会的对应视角。如果说黄春明早期小说中的老人形象更多是以“乡村守望者”的形象出现,捍卫着与土地世代相依的乡村历史。那么,他后期小说中的老人形象则象征着乡村老人的集体失落。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工商经济取代农业经济,乡村老人由动辄“子曰”跨进“报纸说”的社会。他们虽身处大众传媒的时代,却被迫与现代社会疏离。如《现此时先生》中,那些老人每天除了“反当昔日的辛酸,慢慢细嚼熬过来的骄傲和叹息”,他们与现实世界的唯一联系便是听一个有着“现此时”口头禅的“现此时先生”读旧报纸。而旧报纸的来源,“不是从山下杂货铺子包东西回来的,就是上城的人,顺便到车站捡回来的”。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前进中,老人们已经和破旧的三山国王庙一样,被社会遗忘在封闭的蚊仔坑。小说最后写到,这群笃信“报纸说”权威性的老人,为了证实蚊仔坑母牛生了小象的报纸消息,奔波劳顿于上山途中,以至于现此时先生气喘病发作而死在半道。“现此时先生”的死,其实也反映被社会遗忘的乡村老人对社会的一种无声抗议,他的悲剧承载的是与他一样渴望自我身份指证的“小人物”的共同性命运悲剧。
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文明和进步,但在文明的必然性中也隐藏着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薄、亲情关系的疏离。随着台湾社会结构的改变,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已经不复存在,传统的伦理亲情、价值观念在势利、虚伪的现代文明的强势攻击下变得支离破碎,乡村“孝梯”等美好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年轻人心中已被扭曲、异化而日渐消解。老人的精神孤独、精神赡养问题极为突出,台湾的社会转型、现代工业的畸形发展是以牺牲老年人的幸福为代价的。关于老人安养的现实境遇,是黄春明一直焦虑的问题。他写于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小说,敏锐地捕捉住这一社会现实,以哀婉的情触、理性的质疑、严厉的批判,写到现代工业带来的新变化,对传统伦理亲情的泯灭,对老人与亲情的疏离表现出最深刻的反思与焦虑。
在写作教学方面,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说理写作、公民写作,俞发亮先生的新著《走近议论文——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回望》就是其中一部力作。该书聚焦于议论文这一说理写作的重要文体,致力于研究议论文写作测试这一非常具体的问题。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纵向的“历史”钩沉。不管人们对高考的看法如何不同,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高考写作深刻地影响着中学写作教学,因此,研究中学写作教学就不能不研究高考作文。20年来,俞老师一直参与福建省高考阅卷并主持作文评卷工作,这一经历成为他写作教学研究极其宝贵的资源。本书第一章即对1977年以来30年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做了较为全面的爬梳与反思,这使得本书具有一种别样的“景深”。30年的高考写作是一段注定无法回避的历史,是当下写作教学的基因,它深刻影响着当下写作教学的样式及未来可能的走向。
二、反思性的“元”研究:对议论文争议之“争议”。“元”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它跳出争议作文之外,以理性的标准反思人们对高考争议作文的“争议”。俞老师在众多的争议中遴选出与议论文写作有关的问题:议论文文体特征,满分作文,说真话、写真事,论据真实,议论文的逻辑性……通过对这些争议的讨论分析,引导读者隐隐窥见人们对中学写作教学若干本质问题的认识正在发生着缓慢却较为深刻的变化。
三、横向的“域外”借镜。国外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对成熟,俞老师参考美国SAT作文考试命题与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了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标准需要改进与完善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培养批判精神、开展批判性阅读、高考测试以论述类作文写作为主、高中开设形式逻辑课程等。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以及“元”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得俞老师的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中有些建议或可再做商榷,但他的研究态度、方法及广阔的视阈却使得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理依据。本书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特征,即注重从课程与教学层面结合展开议论文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