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主成分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主成分分析论文

第1篇

根据财政部等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的相关要求,遵循全面性、代表性、以及数据易得性等原则,将港口物流企业绩效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盈利能力状况;②资产运营状况;③债务风险状况;④经营发展状况。分别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等8项基本指标和7项修正指标共计15项指标对我国港口物流业上市公司企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构建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为了使得所选取的指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本文将所选指标体系中的适度指标在分析前作正向化处理,即将资产负债率指标按公式X9''''=1/(1+|X9-A|)进行转化[8],其中X9为原始数据,X9''''为正向化后的数据,A为该行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理论最优值,在本文中令A=45%。

2港口物流上市公司企业经营绩效评价

2.1研究对象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选取了截止2012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30家水上运输业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为了减少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剔除了4家ST企业,最终样本为26家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19.0及Excel。数据来源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www.resset.cn)以及新浪财经网(www.finance.sina.com.cn)和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

2.2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过程①原始数据标准化。对适度指标正向化处理之后,通过SPSS软件描述统计选项中的描述过程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所选指标量纲和数量级不同的影响,使其具有可比性。②计算标准化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根据步骤(1)中标准化后的样本评价指标数据计算相关系数矩阵,检验待分析的变量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③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以及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结果,其中“合计”即为特征根,“方差的%”为每个特征根对应的方差贡献率,“累积%”为累计方差贡献率。根据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大于1且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的原则,由表3可以看出,符合条件的主成分有6个,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181%,基本可以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因子载荷矩阵的数值是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代表了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程度,由此可以得到主成分代表的原始标量的信息而对主成分进行命名。

根据本文所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对主成分进行命名比较困难,因此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方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5。根据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与Z5(成本费用利润率)、Z3(主营业务利润率)、Z2(总资产报酬率)、Z1(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相关程度最高,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盈利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F2与Z14(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Z15(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Z13(总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相关程度较高,反映了企业的成长状况,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成长能力因子。第三主成分F3与Z8(流动资产周转率)、Z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Z7(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相关程度较高,反映了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资产利用效率因子。第四主成分F4与Z12(销售(营业)增长率)、Z7(应收账款周转率)、Z6(总资产周转率)相关度较高,反映了企业扩张资本能力以及资产周转状况,可以定义为资本运营能力因子。第五主成分F5与Z10(已获利息倍数)相关程度较高,反映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因此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偿债能力因子。第六主成分F6与Z9(资产负债率)高度相关,同时,该主成分还与Z4(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高度负相关,分别反映了企业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及其盈利能力,因此可以将该主成分定义为经营能力因子。提取方法:主成分•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将标准化后的26个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代入到上述主成分得分表达式中,得到样本主成分得分矩阵如表6。综合得分为0是全样本企业经营绩效的平均水平,从表7可以看出,北海港、芜湖港和渤海轮渡三家公司的企业经营绩效最好,综合得分分别是1.902、1.596、1.448,中海海盛和宁波海运这两家公司的企业经营绩效最差,综合得分分别为-1.980和-1.643。排名最后的中海海盛和排名第一的北海港综合得分差为3.882。样本公司中综合得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有11家,低于平均水平的有15家。对26个样本按综合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得到的树状图如图1。

3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及最后得到的综合排名,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根据收集的26家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上述分析显示,仅有11家公司经营绩效高于平均水平,占样本总数的42.31%,低于全部样本数的一半,说明港口物流业上市公司整体企业经营绩效有待提高。通过背景分析发现,沿海一带港口受我国外贸环境疲软影响,增速放缓[17],而内河港口物流企业经营绩效则因经济运行环境的差异而存在不同。港口物流业由于需求不旺盛、运力供大于求、运价下滑以及竞争加剧是整体盈利能力不足、企业经营绩效不佳的原因。②样本企业经营绩效差异较大,两极差异显著。排名最后与第一名的公司综合得分相差3.882,差异显著。通过图1所示的样本企业系统聚类树状图可以看出,样本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根据综合得分的高低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经营绩效最好,综合得分高于行业均值超过1;第二类除最后两家外综合得分均高于行业均值,但不超过1;第三类企业经营绩效一般,综合得分均低于行业均值,但不超过-1;第四类企业经营绩效最差,综合得分低于均值超过-1。由此说明港口物流企业总体企业经营绩效差异较大,特别是排名在最前和最后的企业差异显著。③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样本企业自身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从表3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北海港虽然综合得分达到了1.902,但是其F5和F6两个主成分的得分为负值,说明该企业在长期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排名最后的宁波海运和中海海盛两家企业的F2均为正值,说明其长期发展态势良好,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很低,长期偿债能力较差。综合来看,样本企业各主成分得分排名和综合得分排名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港口物流业上市公司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④从地域来看,沿海地区港口物流发展状况远好于内地省份。在本文选取的26家港口物流上市公司中,仅有芜湖港和重庆港九两家分别来自内地,且企业经营绩效差异较大。综合排名分别为第2名和第14名。广东上海等地港口物流企业较为集中。由此说明我国港口物流业发展不均衡,且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根据以上分析数据和结论,结合港口物流上市公司背景,有以下建议:①港口物流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绩效不佳,受外贸影响和内地经济运行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港口物流企业应该发挥自身特点,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特点,利用现代物流的思想,整合资源,将传统港口发展成为物流园区,充分发挥港口物流网络节点作用,既提高自身经营绩效,也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②企业应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上述分析得到的样本综合得分可以看出,部分企业在某几个主成分上得分较高,但是各主成分方面不能够均衡发展,导致企业总体经营绩效排名靠后。例如中昌海运,主成分F5排名第1、F6排名第2、F4排名第3,但是主成分F1排名第23,综合得分排名第18,说明不均衡发展对企业综合绩效影响很大。③针对港口物流业各区域发展不均衡,同质化严重问题,港口物流企业应该强化服务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特色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充分利用资源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开拓内河港口市场,发展港口的第三方物流优势,才能促进港口物流业的全面发展。④应该加强政府政策引导,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由于各种利益驱动,使得港口建设重复投资、同质化现象严重,港口物流企业不能很好的把握港口建设与腹地经济区域发展的科学关系,导致无序化竞争严重,严重损害了港口物流业整体的经营绩效。因此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合理布局,实现港口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功能分配,加强与腹地经济区域的合作,促进港口物流企业经营绩效的整体提升。

4结束语

第2篇

主成分分析法,又称主分量分析法是指相关的经济变量间通常存在着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来线性表示原来的变量,主成分之间既互不相关,又尽可能多的包含了原指标集合。这种方法首先由Hotelling提出,其主要思想是降维。Stone(1947)对美国1929-1938年间的17项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完全可以用三个经济指标来概括原来的17项指标,大大简化了数据分析。M.Scott(1961)对英国157个城镇的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原57个测度指标完全可以由5个综合变量替代,既解决了原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又简化了原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主成分分析由此推广。邱东(1990)系统阐述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定义、基本思想、基本步骤和特点,认为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消除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影响,并且伴随数学变换过程生成信息量权数和系统效应权数,保证了客观性。同时也指出了主城分析法在计算综合评价值未充分考虑指标的重要程度等不足,主要适用于被评价对象较多的综合评价。随后,众多学者对此提出了改进:孟生旺(1992)针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个数的选择问题,认为标准化不如均值化的无量纲处理方法,提出了非标准化主成分分析法。陈述云等(1995)通过对原始数据作对数—中心化转换,用原始变量的非线性组合表示主成分,同时重点分析样本协方差矩阵而非相关系数矩阵,提出了非线性主成分法。朱泰英等(2004)提出了加权主成分分析法,认为可以将主成分分析法的客观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主观分析有机结合。王璐等(2006)在对主成分分析法的权数、降维等问题的研究上,提出了首先要按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得到各方面的评价值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的二重主成分分析法。段力誌等(2009)在传统主成分分析法基础上,首先对原始指标值进行预处理,再借助软件,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并进行加权变换,得到改进的主成分综合值。白雪梅等(1995)则分析了“均值化”、“标准化”、“极差正规化”三种方法的选择条件是保证方差损失最小。陈衍泰等(2004)认为主成分分析法具有全面性、可比性和客观合理性等优点,比较适合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但需要大量数据,函数意义不够明显,不能反映客观发展水平。苏为华(2012)提出经典的R型主成分本质是单项指标标准化结果的加权算术平均值,比当量平均法复杂。赵利等(2013)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宏观经济中影响城镇劳动就业因素分析时,提出主成分为宏观经济和技术进步,通过VAR模型对主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宏观成分中对城镇劳动就业影响最大的是消费、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而技术进步成分中影响最大的是技术进步的结论。黄利文(2013)针对主成分分析中存在的未考虑负向因子的影响,以及采用线性加权法时确定权重方法不统一,评价结果非唯一等缺陷,提出了逼近理想点的主成分分析法,更好地反映了原始数据信息,并较为客观地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林海明等(2013)认为主成分分析因缺乏应用条件的考虑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具合理性甚至错误,通过分析因子分析法因子载荷阵的简单结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合理性,得出主成分分析的应用条件是:指标是正向、标准化的;主成分载荷阵达到更好的简单结构时,主成分正向,且主成分与变量显著相关。

二、因子分析

法因子分析法是指从被评对象的观察变量的相关度出发,利用降维的思想,把繁杂的变量尽可能归纳为几个综合因子进行分析的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观察变量按相关度的高低或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分类,类别内部变量相关性高,联系紧密,而类别之间的变量则相关度较低,联系稀疏,每一类变量则代表一个公共因子。具体步骤为:

三、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

第3篇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总会对领导者形成固定的印象和看法。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人们会以主观整合过的客观事实而非事实本身作为判断标准去解读领导行为,由于整合中涉及到包括知觉、记忆在内的多种元素,因此过去形成的经验和看法是价值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以推断内隐领导理论正是人们评判自己领导的参照标准,因为它反映了作为理想领导的范例以及领导的标准,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和期望。在工作中,员工运用内隐领导理论作为参照标准,会不由自主地将现实中的领导行为与理想中设定的领导特质进行比较,结果有些员工会认为领导的做法符合他对领导的认识而积极响应,而有些人又可能会认为领导的做法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领导标准,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产生不同的员工对同一个领导做出的行为有不同反应的现象。因此,了解员工内心的领导者期望与认知到的现实领导行为之间是否一致,有多大差距对提高领导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领导认知的研究偏向于领导者的自我认知和对人们心目中的领导者形象的定性归纳;对内隐领导的研究仅限于内隐领导理论在员工对领导的评价中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并没有进一步探究测量认知结果和计算认知差异的具体方法。为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以企业员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内隐领导理论的参照下,员工认知现实领导行为的结果及其差异的计算方法,并以某代表性企业员工为样本进行实证。

2模型的建立

借鉴前人对个人——组织契合的研究,本文将领导认知差异界定为:员工运用内隐领导理论,通过比较认识现实领导行为而得到的不一致结果。通常比较认知的结果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内隐领导理论中的期望与现实领导行为的水平基本一致;二是期望超过现实水平;三是现实水平超过期望。实际上后两种情况都可以看作是不一致。基于以上情况,可以将不一致的结果理解为产生了领导认知差异,建立领导认知差异理论模型(见图1)。

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领导认知差异的形成过程变量进行扩展。根据凌文辁、方俐洛等人的研究成果可知,中国人的内隐领导理论包括目标有效性、才能多面性、个人品德和人际能力。而对领导行为的测量是模型的难点。在以往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领导行为理论,尤其以交易型领导行为和变革型领导行为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进一步的文献研究发现,在这些领导行为理论中,变革型领导各变量与选用的内隐领导理论各维度变量最接近,因此为了方便比较与测量差异,笔者将选用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相关变量测量现实领导行为。根据李超平、时勘的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结构模型,采用愿景激励、领导魅力、德行垂范、个别关怀对现实领导行为进行测量。据此将研究框架进一步细化,得到领导认知差异的测量模型(见图2)。

3方法与工具的选取

3.1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在有关认知差异的实证研究中,常使用的方法是访谈和问卷调查,由于地理条件所限,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前期数据。根据图2所示模型,问卷可分为三个部分:①个人基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工作种类。②内隐领导理论量表,选用林琼编制的中国人内隐领导理论量表。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要求员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与题项描述的符合程度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5分。四个分量表的α系数均超过0.77,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997,信度颇佳。③领导行为量表参照李超平与时勘编制的变革型领导行为量表。该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处于0.84~0.92之间,信度较高。此外,考虑到管理中的层级关系,为了使员工更清楚地评价领导行为,问卷要求员工以自己的直接领导为对象,进行领导行为问卷的填写。

3.2数据分析方法

在以往对认知差异的测量与分析中,数据的收集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配对样本,通过不同身份人的双重角度获取原始数据;另一种是每位调查对象根据现实和期望两种情况,对同一项目做两次判断来获取原始数据。对认知差异的统计分析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差距指标,常以所含项目得分差值的绝对值(|D|)总和来计算每个方面的差异;另一种是将两次作答的分值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差异分析,T值高低说明差异大小,P值则表示显著性程度。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仅有员工一方,并且在建模时从期望和现实两个角度选用了既有相似性又不相同的两份问卷,因此以上两种方法都不适用。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契合度的计算方法,将差异分析转化成一致度分析,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一致度进行测量。该方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这种方法不要求选择完全独立的指标,从而降低了指标选择的难度;二是主成分是从各指标的差异程度和相互关系出发得到的,其结果不仅考虑了各指标的变异程度,还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其综合原始指标值的信息能力强;三是该方法没有直接对指标采用权重,所得权数是伴随数学变换自动生成,以每个主成分各自的贡献率为权数,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减少了主观性。

4实证分析

4.1数据的收集与样本特征分析

为了避免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笔者将调查对象固定为具有国有企业代表性的某油田公司。通过网络调查与发放问卷两种方式,共发放员工问卷160份,实际回收158份,剔除回答不完整、一题多选等问卷,剩余有效问卷为11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0.625%。样本基本特征见表1。

就样本的性别特征而言,在男女比例上体现了石油行业的特点;就样本的学历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大多数,可以保证被测量者更容易理解问卷的题意表达,增加了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就所从事的工作种类来看,基本上符合单位的岗位人员配比。总的来说,样本特征与总体基本保持一致,抽样结果较好。由于指标值分布在1~5之间,没有单位和量级的差别,所以不用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2主成分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所选量表的成熟性,本文不再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而是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员工内隐领导理论中的领导特质与其在现实中认知到的领导行为的一致度进行测量,然后根据一致度的高低判断认知差异。一致度越高,差异越小;反之,一致度越低,差异越大。

4.2.1步骤

首先按下列步骤分别对8个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①对数据进行KMO及巴利特球形检验,根据Kaiser给出的标准,KMO>0.5才可以进行因子分析;②计算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和方差贡献表,并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决定主成分的个数;③求得因子载荷矩阵,并利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因子得分矩阵,由此建立因子得分函数;④对提取的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最终评价值,权数为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再按同样步骤对以上得到的8个评价值进行综合分析。

4.2.2分析结果

目标有效性指标的KMO及巴利特球形检验值为0.858,达到标准;由前三项的累计方差贡献率90.106%得知,可以用前三个主成分作为目标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其评价可信度为90.106%。根据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矩阵,得到下面的因子得分函数:

而目标有效性的最终评价值为:

用同样的方法与步骤,可以得到其余7个因素的最终评价值:

将上述8个影响因素的评价值作为评价指标再次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得到113个样本的领导认知一致度的综合评价值,其中最高值为0.74,最低值为-1.67。为了方便观察结果,我们将测量结果按降序排列,并以0为分界点,将样本分为两组:评价值≥0的组成高一致度组,共62个样本的评价值达到高一致度;其余51个样本的评价值<0,进入低一致度组,表示一致度较低。根据之前的界定,一致度低,则认知到的现实领导行为与理想领导间的差异大。所以前一组的62个样本的认知差异小,而后一组51个样本的认知差异大。

第4篇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为以成本形成过程为对象、以工程项目的职能部门和施工人员为对象、以分部分项工程为对象三个方面。

成本形成过程为对象主要包括:一是把工程投标关。要提前测算成本,坚持低价标不揽、高额垫资不揽、资金无保障不揽。二是抓好施工准备阶段。要坚持专家治理的方针,制定优秀的施工组织方案。要阅读、审核好标书和图纸,搞好一类变更。三是重点抓好施工阶段。根据施工预算、各种消耗定额费用开支标准和已确定的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措施,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要坚持以技术为先导,合理安排工序,保持均衡生产。四是做好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期阶段的成本控制。应对竣工验收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分解,列出支出、回收计划,使成本从始至终得到控制。

以工程项目的职能部门和施工人员对象主要包括:项目部各部门、施工队、班组作为成本控制对象,既要接受项目经理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考评,也应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成本进行自我控制。

以分部分项工程为对象主要包括:一个区段、整个工程的若干个构造物。工程项目可分为许多分部分项工程,其项目成本也分布于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中,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的好坏均会对整个项目成本产生影响,为此,应以分部分项工程作为项目成本控制对象,根据项目管理的技术素质和技术组织措施,编制施工预算,作为对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的依据。

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从成本控制意识角度分析

从意识角度来看,建筑工程的一些项目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由于建筑工程推行项目法施工,各工程项目分散于不同的施工区域,企业管理层属于利润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无法对工程成本施加影响。对于项目而言,由于深受工期和超期罚款等合同条款的约束,在保证工程生产方面易于达成共识,对工期成本及项目盈亏却无暇顾及。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建筑企业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就会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效益向生产低头的典型表现。

2.2从成本控制机制角度分析

从控制机制角度来看,很多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缺乏责权利统一的机制。比如说,很多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往往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最关心的问题是工程资金能否到位;而企业的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施工难题,搞好工程质量,确保顺利移交;建筑工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工资能否保证,奖金能发多少。提起成本控制,一些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一个会计方面的概念,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财务部门虽然对成本控制理解较深,但其责任似乎也只停留在日常的成本核算上,况且自己也仅仅是一个项目部的职能部门,没有权利指挥管理其他各部门。

2.3从成本控制手段角度分析

从控制的手段来看,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成本管理与实践的探索,从理论上形成了一套关于成本预测、决策、核算、控制、监督、分析、考核的管理法体系。但是,建筑企业在运用这些方法以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还存在着诸如事前成本管理与事中管理的严重脱节等问题,建筑企业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成本管理方法。

3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

3.1优化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资源配置

工程项目运作的合理安排、劳动的组织、技术的进步和资源配置与工程进度的加快是项目最大的节约,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体现在施工生产的全过程,施工的合理安排与否、劳动组织和技术进步与否、资源配置科学与否决定着企业的成本水平。因此项目必须在工程上场后,对标书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或者根据现场实际变化情况,重新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组织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完全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尽量避免无效的工作量和重复劳动。采取先进的劳动组织形式,合理配置劳动力、材料、设备和资金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消耗。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并在不降低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改变一些传统落后的施工方法,使用可替代的工程材料和机械设备,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工程进度。

3.2分解预算成本,确定目标成本

工程项目中标后,项目以审定的施工图预算为依据,确定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对施工图预算所列价值按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进行分析、归类而得的。其中有直接成本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是根据工程量和预算单价计算求得,其他直接费、项目间接费、管理费、工程税金、财务费用是按工程类别、计费基础和费率计算求得。在预算成本的基础上确定计划成本,如在确定分解材料费成本时,可根据预算材料减去材料计划降低额求得,材料计划降低得的计算分析价差和量差两方面进行,价差是根据材料预算单价和市场采购价的差额计算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然后乘以预算材料费即可,也可采用几种用量大的主要材料的采购降低率代替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计算材料价差的降低额。量差是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的工艺方法推算出可节约的重要材料用量比例,再乘以主要材料用量,便可以计算出材料量差的计划降低额。人工费计划成本是根据预算总工日和职工平均实际日计算,还可以按照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单位工程量人工费支出计算出计划成本。

3.3加强质量管理,控制工程质量成本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一个企业如果在工程施工中质量事故不断,那么这个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更没有效益可言。工程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包括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质量事故损失费用。在施工中,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工程项目技术质量检验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要切实加强质量管理,严把各道工序质量关,提高工程质量一次合格率,避免返工及质量事故的发生,降低质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4加强安全管理,控制安全事故对工程成本的影响

确保项目施工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机械设备安全,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项目施工中,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项目成本开支。一些工程项目盈得的利润往往被几次事故损耗一空。因此,在项目施工中,必须制订安全责任目标,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切实防止因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结语

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既是企业积极适应WTO规则的要求,又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我们应强化成本意识,不断地自我完善,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持续发展。

第5篇

1.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的常见问题

1.1谨防机构的不规范操作

目前招标全面推行,招标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业务不断扩大。但许多招投标机构依托咨询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做监理业务,又搞招投标,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管理部门对其的监督管理却相对滞后。一些项目业主将项目委托给招标机构招标,不是为了选择满意的承包单位,而是为了逃避本单位有关部门的监督,希望通过招标机构的运作,达到个人的目的。

1.2工程量清单编制方面的问题

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投标人的投标报价、过程中资金管理拨付及竣工结算产生直接影响,极易造成清单分项单价不合理,导致政府投资的巨大损失。常见的工程量清单投标编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清单项目有遗漏、清单数量有出入、清单描述内容与实际不符。如某市政工程中污水管道基础项目按照满包混凝土进行编制,内容实际为砂基础,仅此一项多计工程造价20余万元。(2)工程量清单计算方法不符合规定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由于部分清单编制人员混淆工程量清单与传统定额计算规则,如土石方工程量计算时将放坡产生的土石方量计入清单工程量内等,为投标人通过多计取工程量获取不正当利益埋下极大隐患。

1.3评标、定标办法存在不足

根据《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2)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在上述定标条件中,由于第二条“评审的投标价格”中包含了工期、质量、承诺等非定量货币的因素,难以确定"评审的投标价格",所以目前的定标办法基本都是按定标条件中第一条执行。

1.4投标人报价风险偏大

现行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为建设市场的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易平台,有利于风险的合理分担。由于建设工程本身存在的特点:资金使用量大、工程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不确定和变更的因素多、工期较长等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投标人只对自己所报单价、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费用负责。而对于工程数量的变化、计算错误、材料的异常涨价等不负责,由于这部分原因造成的风险由业主负责。但由于目前建筑市场的过分竞争,不少工程的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设置已偏离了上述原则,造成了建设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风险均由投标人负责的局面。

2.建筑工程投标报价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

2.1增强主体意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企业在遇到不正当招投标竞争行为时,一定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企业的合法权利,而不能忍气吞声,助长不正之风蔓延,只要参与投标的每个企业都有主动地维权意识,参与到整个招投标环节的监管,当发现问题时,集体联合向相关部门提起质疑,久而久之,建筑市场就会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环境,让有实力的企业获得更多机会的发展,所以在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设置上,企业应当配合监管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在经济、资质等方面设立相对较重的法律责任。从而让那些资质不全、信誉不高的企业排除市场外,从而净化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的不正之风。

2.2认真做好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工程投标报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的:①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弄清承包者的责任和承包范围,以避免在报价中发生任何遗漏,弄清工程中需要使用的特殊材料、设备,以便在计算报价之前调查市场价格,避免因盲目估价而失误;②现场勘踏,主要了解施工现场的自然地理条件,市场情况,现场的施工条件,业主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③在计算工程报价中要按照本地区现行的定额、规定计算,正确了解市场供应情况。

造价出来后,最后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总报价,确立工程总投标价应建立在工程的盈亏预测基础上,可用类比法,将以往类似的工程进行比较,或用分析法,把工、料、机单价、工程直接费、间接费相互对照,看是否有漏算或重算的项目,然后分析费用的各个组成部分,看哪些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在确定工程投标总报价上要坚持“既能够中标,又有利可图”的原则,同时,既考虑到前面投标成败的得失,又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比较合理地确定最后的投标报价。

2.3多方案报价,争取中标几率

投标人应该采用多方案报价法采取万全的准备措施,利用招标文件中不够明确的地方加以实施,以争取达到修改工程说明书和合同的目的,以此提高在投标中取胜的概率。即按原招标文件报一个单价,并加以注释,如工程说明书和合同条款可作某些改变时,可降低某项费用等,使报价成为最低价,以吸引业主修改招标文件某些条款(使用该方法时注意不要违反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投标一致性原则,否则有可能作为废标处理)。如果招标文件中规定,可以提一个备选方案,即可以部分或全部修改原设计方案,提出投标人的方案。这时投标人应组织一批设计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原招标文件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仔细研究,提出更合理的方案以吸引业主,促成自己的方案中标。这种新的备选方案必须有一定的优势,如可以降低总造价,或提前竣工,或使工程运作更合理。但要注意的是对原招标方案一定也要报价,以供业主比较。

2.4利用不平衡报价尽量减低风险

第6篇

关键字:给排水工程建筑设计

一、问题的由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特别是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以适应日趋变化的业主市场。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封闭静止的方法,就工艺而工艺,就生产而生产,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单一的一种功能,没有综合地考虑各种要素,因此工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业主的各方面要求,更不能满足日趋重要的环境要求。

近年来给排水工程设计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必须在设计的观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革新,或者说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才能真正确保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质量的提高,即良好的功能和良好的建筑形象的高度统一。良好的功能可为生产和管理人员创造舒适安全和整洁优美的环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良好的建筑形象也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水厂建筑的特点:一是工业建筑范畴,但不能忽略其美观;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单调均一分散、变化不大;三是构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现在体量闷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厂区平面显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处理厂气味重而难闻;五是为使水厂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积的绿化。因此,水厂的建筑设计的意义倒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做好工艺(这是很重要的),如何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而在于其理想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完美的构思能得以表达,合理的功能能得以兑现,以及优雅的环境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厂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在确实掌握丰富的信息、详实的资料的条件下,在加强内部工种联系的前提下,在正确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和正确的方式组织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以制订(其中还要特别重视国外的各种先进经验)。我们不能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封闭———自立门户的模式;单一———就事论事的模式,稳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才能确保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优秀工程。

二、要注意的几个因素

1工艺流程的要求

给水处理厂即一般常称的自来水厂。由于原水水质不同,工艺流程有各种组合,但它的基本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城市水厂中,基本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水厂内的主体处理构筑物中沉淀池、滤池基本上都高出地面,只有清水池可以埋入地下,而当沉淀采用平流式沉淀时,其池长达100余m,在水厂中会形成单调冗长的池体,都需加以仔细设计。

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流程一般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经格栅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体是感潮水体,有时亦会在处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决时污水厂的出水问题。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兴建的污水厂,为了解决构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以出水末端构筑物的高度为控制,而将进水泵站以后的构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这样就必须对这种沉闷不堪的大体量砼面作建筑处理,同时也必须对池间联系的狭小的通道走廊作恰当的建筑处理,否则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讲是极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2总体规划的要求

总体规划非常重要,它是设计的灵魂。在规划时首先要有一个总体布局的构思,其中应包括:工艺布局的合理、道路走向的清晰、广场的适宜、地域的平衡、人流的互不交叉和公建用房(即生活区,其中包括办公、科研、试验、管理、会议室、食堂、厨房等内容)的最佳布置,然后按照①功能分区合理、简捷、便利、经济的原则;②风向、日照、地形有利的原则;③构图优美、对比均衡、空间流通的原则等,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结合厂址的自然条件及环境条件(包括地形以至地质条件、厂外道路系统、绿化条件、朝向、原有建筑物等)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注意要创造良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还要尽量避免噪声的干扰,合理安排和大量利用绿化,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统一规划(特别是厂前区),然后将建筑物(或构筑物)布置在经过深思熟虑的绿化等环境中。在绿化设施中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有机结合,并多种植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和减少尘埃的树种,以改善厂区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厂区的明洁度。

同时,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原则还必须在立足于“环境、空间、形式”三者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使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都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含蓄和谐调,并通过曲直、高低、虚实、明暗、黑白、凹凸、方圆、上下等造型元素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工艺工程设计的新境界。

3传统观念的改革

传统是指技术上、文化上历史的凝聚、沉淀和积累,它是人们长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固有的客观存在。它之所以能长期继承,经久不衰,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态势,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耐人寻味的余韵,因此它往往极易被人们长久地、习惯地循套,自然地袭用,即使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对成功来说总往往可加以原谅,或者最后说总的还是成功的。我们如果辩证地看,则可以这样说,在继承传统之余必须要有充分的创新,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传统作转变的工作”。如果工艺总是老一套形式,形式总是老面孔,色彩总是陈调重弹,即使在功能上还可以过得去,能满足业主的一般要求,但从社会发展来看,从两个文明来看,无论如何在组织形式上、在事先指导上、在各专业的协调、在通气上都应该重新思考,不能一味循旧。在工艺上必须要创新、要提高、要有些新东西。在选型、色彩上必须要美观、要有所升华,否则就不能使业主感到非常满意,不能心情舒畅。为此可以说挑战创新是必须的,是绝对的,没有创新就会暮气沉沉没有生气,就不能前进。

4防止专业之间的各行其是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的习惯做法是工艺一马当先,先提出设想,后再递交给其它各工种,尽管各工种可以回提条件给工艺,但由于已成习惯,且因为各专业对工程总的概念认识不足而未能充分进行必要的商榷了解,互相质疑,因此就提不出内在的、关键的问题,致使矛盾隐蔽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有时还会引起返工,最后造成木已成舟的尴尬局面,导致项目得不到最佳的方案,达不到最理想的质量。

从管理科学上来说事先指导,预先协商,不把问题的解决拖到最后,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一个专业的设计,一味地关在工作室里,并且总是闭门苦思(即没有和其它有关专业认真商量研究),就只会把这些设计(即使是本专业中最优秀的设想)从一个社会现象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并且将这个专业完全裹入到“绝对正确”之中而一丝也动弹不得,其结果必然是感觉迟钝且视感平平,最后远不能满足业主的总要求。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非常重视事先的协调,重视事先的各有关专业的参与协商,并且必须认识到这不光是一个单一的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优劣的关键必然是组成这个组织内的各有关要素的综合,而决不是一个主导专业的所为(当然,它是很重要的)。所以决不能允许各专业各行其是,或者说是过分地突出自己,而缺少必要的整体相融性。只有通过组织有序的精心的全面的设计安排,我们才能把一个初看好像支离破碎、意见分岐、没有完整性的模糊、凌乱的印象,变成一幅诗意盎然、变化有序、排列恰当、构图完美的图画。

5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设计(特别是工业建筑)在思想上趋于封闭狭隘,在形式上趋于呆板一律,在色彩上趋于灰暗、单调,总之建筑在如何体现满足人类的舒适和精神要求这方面考虑得太少了,更谈不上在美观的构思上多下功夫,而只片面单纯地理解为单一的功能性构筑物,仅为满足生产而已,别无它求,诸如环境、空间、选型、尺度、色彩等方面都无关紧要也无须多考虑。

因此在工业建筑中,建筑的地位一直不高,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最后造成厂区建筑不美观,品味不高,大家不满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需要有一流的先进的工艺、能生产出较好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人们的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包括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内的赏心悦目的舒适的氛围,更需要防止和减少工业建筑常有的废水废气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建筑设计,对污染进行充分有效的处理,保证有清晰的水质和洁净的空气。建筑设计虽然不像工艺设计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全局、长远的效应来看,其对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社会的文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给排水工程中建筑设计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它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效应的结果并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设计实践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懂总图的设计师来进行总的牵头、控制和协调,平衡各专业,取其所长限其所短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我们暂且称此设计师为总协调建筑师吧。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总协调建筑师要始终以能形成最佳环境景观的观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工艺流程的最先进、最便捷,结构布局的最经济、最合理,不断地向各有关专业的负责人就当地环境景观的形成进行有方向性的引导,并不时向他们提供大家能接受的各种状态建议或者能取得平衡的一些构想,以达到最广泛的共识,统一的行动。

为了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控制,总协调师还要根据其对环境景观形成的基本观念预先策划制定各项设计细则,它将作为整体设计的原则引导各个单体在循序渐进中得以贯彻、实现、完善,起到启发创新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又要避免造成对各单体专业自由构想的束缚,以细则为依据进行整个设计运作的协调,在各专业之间按照具体的变化情况就整体和单体衔接部分之间进行柔和的调整,使之达到统一。

此外,总协调师还要在尊重各专业特点的前提下,为实现全局的一种“缓和宽松的秩序”而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总的协调是指制约的开放性,或者说是在整体观上充分保持单体设计(专业设计)者的自立性,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把所谓的束缚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后达到辩证的统一,即互相限制了各自的不足,又保留了各自长处,而且彼此心情愉快,形成最佳的综合效应。

建筑物的设计处理大体有以下的一些手法:

1公共建筑(1)总平面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构图优美,比例匀称,并注意韵律。(2)功能相近者尽量合并,减少地面分散的构筑群,要做到大中见小、见透。(3)要处理好内外部空间,做到宽松、明亮、空透、轻灵。(4)立面和平面都力求避免过于平直、呆板,可适当组织上下、左右、高低参差,和配以局部的弧形以示流畅、舒适。(5)色彩上可区别于厂区建筑,但又不能太过于突出,必须符合统一中求变化的大原则,即在和谐中求局部的突变和醒目。(6)屋顶的处理可以在平屋顶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小斜顶,或局部注以建筑符号起到全区的点缀、装饰之用。

第7篇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1.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1.3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1.4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1.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成本控制的程序

2.1分解预算成本

工程项目中标,以审定的施工图预算为依据,确定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对施工图预算所列价值、按照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进行分析归类而得的,其中直接成本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根据分部分项工程量和预算单价计算求得,直接成本的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的施工管理费,按工程类别、计费基础和取费系数计算求得。属于有专门用途的费用,如间接费、利润、税金、概预算定额编制费和劳动定额测定费等,不包括在预算成本内,但为便于对比计算,也作为独立的项目反映。

2.2确定计划成本

计划成本的确定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按预算成本,二是按可能支出。在按预算成本确定计划成本前,一定要先计算税金、利润、概预算定编费和定额测定费够不够缴纳,如果向业主收取的此四项费用超出,应向税务局、公司和有关部门缴纳的数额,超出部分可作为暂实现的收入;如果可取的此四项费用小于应向税务局、公司和有关部门缴纳的数额,差额部分从直接费或间接费中弥补。按预算成本确定计划成本,主要的一点是把不可控费用剔除,然后按照各成本项目的预算成本折算成各成本项目的计划成本。

在按预算成本确定了初步的计划成本后,还须按预算工程量、材料用量、机械设备需用量和实际人工单价、材料采购价、机械设备使用、租赁单价等因素确定可能支出的计划成本。人工费支出计划成本,要根据预算总工日数、内部职工平均实际工日工资计算,还可以按照分部分项的工程量和单项工程人工费单价计算人工费支出的计划成本。材料费支出计划成本,可根据预算材料费减去材料计划降低额求得。机械使用费支出计划成本的测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使用自有机械的折旧大修费、经常修理费、操作人员的工资及奖金、燃油及电费等,根据使用台数、有关资料及经验测算;另一部分是使用租赁机械,根据需要租赁台数及租赁单价分类计算。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和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对照比较,互相修正,如各成本子项数额不相接近时,要调整计划成本数额,即如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高于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以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作为最终的计划成本,其超出额可弥补其他成本子项支出的不足;如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低于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要找出原因所在,其差额需从其他成本子项的节余中弥补。在计划成本确定的同时,必须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与方法,使成本的降低建立在可能与积极的基础上。

2.3实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包括制度控制、定额或指标控制、合同控制等。制度控制指在成本支出过程中,必须执行国家、公司的有关制度。定额或指标控制指为了控制项目成本,要求成本支出必须按定额执行,没有定额的,要根据同类工程耗用情况,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节约要求,制定各项指标,据以执行。如材料用量的控制,应以消耗定额为依据,实行限额领料,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要制定领用材料指标。材料购置实际单价超过预算单价,可能的话,要报经营部门找业主签证或直接找业主签证,以便在合同外另结算工程款。合同控制即项目部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根据已确定各成本子项的计划成本,与各专业管理人员签订成本承包合同,即按照费用归口管理的要求,确立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的成本管理责任制。

2.4进行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要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划清成本费用支出与非成本费用支出的界限,划清工程项目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实际成本中耗用材料的数量,必须以计算期内工程施工中实际耗用量为准,不得以领代耗。已领未耗用的材料,应及时办理退料手续;需留下期继续使用的,应办理假退料手续。实际成本中按预算价核算耗用材料的价格时,其材料成本差异应按月随同实际耗用材料计入工程成本中,不得在季(年)末一次计算分配。

2.5组织成本分析

项目部每月按成本费用项目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截止本月项目累计成本实现水平,并逐项分析成本项目节约或超支情况,寻找原因,之后,根据成本分析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项目成本分析会,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为下月成本控制提供对策。

2.6严格成本考核

项目竣工,工程结算收入与各成本项目的支出数额最终确定,项目部整理汇总有关的成本核算资料,报公司审核。根据公司的审核意见及项目部与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签订的成本承包合同,项目部对责任人予以奖罚。如果成本核算和信息反馈及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分次进行成本考核并奖罚兑现,效果会更好。

结束语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灵活运用,实际操作应因地制宜,科学的控制工程造价。不同的工程规模,不同的建筑企业,不同的管理体制都有差别,但不管怎样都是建筑企业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所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每一个建筑企业的共同点,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第8篇

关键词:价值工程;建筑施工;成本控制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时,要在对工程结构、施工条件等进行分析的同时,还要对项目建设的最低成本计划(施工预算)作以详细的分析,保证其在可控范围内,价值工程核心是对产品的价值进行分析与平衡。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通过价值工程原理加强动态成本的管理。

二、提高建筑施工项目价值的途径

价值与功能成正比关系,而与成本成反比关系,提高产品价值有以下5个方面:

功能不变,成本降低。在保证产品原有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来提高产品的价值。

成本不变,功能提高。在不增加产品成本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产品功能来提高产品的价值。

成本小增加,功能大提高。通过增加少量的成本,使产品功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来提高产品的价值。

功能较小降低,成本较大降低。根据用户的需要,通过适当降低产品的某些功能,以使产品成本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

功能提高,成本降低。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又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使产品的价格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建筑施工成本价值分析步骤与方法

(一)信息收集。主要工作内容是对项目的概况进行介绍和说明,使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研究人员都能理解项目构思、设计思路、项目现状、约束条件等;明确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研究的目标,并使价值工程理论应用人员加强使命感、紧迫感,使他们明确研究目的,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功能定义进行功能定义与分类。这是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研究的关键,应该在充分理解项目要求的基础上由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研究人员讨论完成;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的核心是功能分析,功能分析包括功能定义、功能整理与功能评价三部分内容,功能定义与功能整理的过程,是明确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研究对象应具有何种功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功能及功能之间联系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通过功能定义与功能整理,既为功能评价创造条件,又为以后的方案创造奠定基础。

(三)功能整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建筑产品等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研究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互连接,从局部功能与整体功能以及局部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分析建筑产品功能系统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建筑产品的结构复杂,功能繁多,功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因此,仅仅把建筑产品的功能定义出来是远远不够的,价值工程理论应用还要求在大量的功能定义基础上进行功能整理,亦即理清功能之间的关系,找出哪些是建筑产品的基本功能,哪些是不必要功能,以便围绕必要功能这个重点创造和选择更加合理的方案。

(四)功能评价。了解功能的成本、功能的价值以及用户对产品或功能的态度或接受程度,从而了解其价值是否偏离了成本,是否需要改进和提高。因此,功能评价就是要回答“它的成本是多少,”“它的价值是多少。”从而明确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研究的重点目标和方向。

(五)方案创造。本阶段的目的是在前一阶段功能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思维,针对不同的功能要求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代用方案。

(六)方案评价。本阶段的目标是筛选创造阶段的建议和设想,选择最好的想法来发展细化,形成提案。评价工作必须客观公正,既要看到某建议的优点,又要注意其不利的方面,也不应因为某个建议有缺点就轻易放弃,相反,要想办法克服其缺点,必要时可再利用创造阶段的技巧和方法,对其缺点进行再讨论、再创造。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价值工程分析应用

(一)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商用写字楼,建筑面积56789m2,框剪结构,地下3层,地上24层;裙楼3层外装饰为花岗岩,其余为外墙涂料;内墙主要为乳胶漆,铝合金吊顶,地面为地板砖等。为了降低该工程的施工成本,项目经理部将工程划分为挖土和基础工程、地下结构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得出了其预算成本,见表4.1。为实现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降低成本8%的目标,拟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寻求降低成本途径,并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功能评分。

(二)计算功能、成本系数

计算分部工程的功能系数、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结果见表4.2。

(三)功能分析

从表4.2的e列(价值系数)可以看出:

挖土、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价值系数V=1,这说明功能评价值等于功能目前成本,合理匹配,可以认为目前成本是比较合理的。

地下结构工程价值系数V=1.27>1,此时功能目前的成本低于功能评价值,表明地下结构工程的功能目前成本低于实现该功能所应投入的最低成本,这说明可能地下结构工程成本偏低,不能满足应具有的功能要求,或存在着过剩功能。

装饰装修工程价值系数V<1,此时功能目前成本大于功能评价值,表明装饰装修工程的目前成本偏高,属改进对象,重点考虑降低成本。

(四)计算降低成本的工程对象和目标

企业要求降低成本8%,即13660×8%=1092.8万元,目标成本应为12567.2万元。按评价系数进行分配,见表4.2的f列,将c列和f列之差填入g列。从g列可见,降低成本潜力大的是装饰、装修工程,降低成本目标是854.5万元,占降低成本总任务的78.3%;其次是主体结构工程、挖土和基础工程。地下结构工程的目标成本比预算成本高,不考虑降低成本,稍微增加其成本,提高其功能水平,对其功能进行必要调整,降低总成本,最终实现目标成本。

(五)具体途径及方法

依据价值工程中提高价值的途径,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途径及方法:

(1)优化本工程的外装修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装饰造型。

(2)选择成本高的分项工程和构配件如花岗岩、外墙涂料等,强化质量管理。

(3)花岗岩采用胶粘法代替原工艺,进行了工艺改进,缩短工期,降低了费用。

(4)选择对产品功能提高起关键作用的70系列的中空玻璃塑钢窗代替90系列双层玻璃铝合金窗,优化功能,降低成本。

(5)选择在使用中维修费用高、耗能量大或使用期的总费用较大的工程和材料,加强保护,降低费用。

(6)改进装饰用脚手架,降低周转材租赁费用。

五、结语

价值工程是运用集体智慧和通过有组织的活动,着重对评价对象进行功能分析,使之以较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评价对象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其价值的一套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价值工程能对建筑施工成本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第9篇

注射泵是用少量液体将药物精确均匀持续地泵入体内的一种泵力仪器,具有操作简单,定时精度高,流速稳定,易于调节,小巧便携的优点,已成为医院急救、治疗及护理方面的常用设备。但临床在使用注射泵静脉给药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这些不合理现象不但使药物疗效降低,还隐藏着一些不安全因素,为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更好地发挥注射泵的作用,本文就此讨论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科在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对住院患者使用注射泵患者共623例,病例中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急性左心力衰竭、休克、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其中使用血管扩张药占48.96%,生长抑素占18.62%,升压药15.41%,胰岛素占13.96%,其他占3.05%。

1.2材料注射泵的型号为德国贝朗公司(PerfusorCompact)微量注射泵,日本JMS公司SP-500型微量注射泵。注射泵由泵、注射器及延伸输液管3部分组成:注射器可根据需要选用10ml、20ml、30ml或50ml规格,连接选用一次性延伸输液管。泵的报警指示系统带有蓄电池,连接交流电可自动充电,充电16h可连续使用3h,一般均使用交流电工作形式,流量选择为0.10~99.9ml/h。

1.3操作方法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其与延伸管相连接,排气后放入泵的针管滑座内,推动滑座至可注射状态,打开电源开关,根据医嘱选择所需流量(ml/h),按泵启动键(START),可见注射指示标志闪动,连接静脉通道,注射泵进入工作状态。

2使用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1药物外渗在推注过程中如发生药物外渗,注射泵的报警系统不会反应,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2.2静脉炎和静脉硬化注射泵给药时一般均进行留置针穿刺,并且药物浓度相对较高,发生静脉炎和静脉硬化的危险性也较高。

2.3静脉回血与速度过慢、延伸管过长或折叠扭曲、双通道同时注射等因素有关。

2.4针头堵塞由于延长管有一定弹性,容量大,针头堵塞后,注射泵仍继续输送药液,但药液并未进入血管,而积聚在延长管内,当延长管压力增加到一定限度时,注射泵才报警,这对危重患者是不利的。

2.5注射泵速率调节错误由于操作者不熟悉速度设置键,或更换药物后未及时更改速度,或在个别情况下速度设置被他人无意中误触而改变了速度,使药物进入体内过多或不足,导致不良后果。

2.6注射泵故障常为速度不准确,蓄电池耗光,另外与保养不当,不注意注射泵的清洁,特别是高黏度药液黏附在推进器和导轨摩擦处,影响速度的准确性。

2.7对药物配伍禁忌的意识淡薄临床中从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处插入2~3个通道,使患者免受再次静脉穿刺痛苦的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如果药物配伍禁忌意识不强,特别是对一些新药、特殊药的配伍禁忌了解不够,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会犯药物间配伍禁忌的错误,导致药物疗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1]。

3护理对策

3.1血管选择使用注射泵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使用方法及治疗目的、注意事项,防止自行调节。先选择好血管,一般选择血管较粗直,易固定并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对老年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穿刺输液。注射泵输液为专用通道,尽量不与其他药物共用一条血管。

3.2加强巡视,观察不良反应①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有无药液外渗、肿胀,局部颜色、温度,血管走向有无条索状红线等,若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及时更换穿刺部位。②观察黄灯亮闪频率、注射泵工作状态及速率是否处于正常。需更换药物及改变速率时应及时记录,并作好交接班。嘱患者及家属勿随意调节注射泵速度,以免出现不良后果。③发现静脉回血时,应根据所用药物性质和回血量采取不同措施,如抑制生长激素、胰岛素、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简单地按快进(FAST)键处理回血,应将装有生理盐水的针管接在针头上,将回血缓慢推入[2],如回血较多至延长管时,需更换泵管,切勿将针头接在泵管上直接推入,直接推入可造成给药过速引起不良后果。如生长抑素注射过速,可出现恶心、眩晕、面部发红、发热等。胰岛素注射过速,可出现注射部位红肿、脂肪萎缩、瘙痒,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出汗、心悸、乏力等。硝酸甘油注射过速,可出现头痛、眩晕、性低血压,治疗剂量可发生明显的低血压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虚弱、出汗等。④观察泵管及针头有无脱落,被污染需及时更换。⑤应用注射泵注射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如无明显原因而出现血压、心率较大变化时,应将注射泵延长管部分与头皮针接头处脱开,观察血管是否通畅,切勿在延长管部分折叠向血管内挤压,尤其应用硝普钠时,以免造成患者血压突然下降[3]。

3.3加强工作责任心,操作规范化要熟悉注射泵性能,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和各键的设置,了解注意事项,并对常见的问题有高度的认识。严格交接班,如开始的时间、所剩药量、药物的浓度及速率等。

3.4加强注射泵保养及管理每次用后清洁除尘推进器和导轨摩擦处,用75%酒精擦拭干净,并测试注射泵速率是否准确,置于通风干燥处备用。

应用注射泵抢救危重患者,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按需随时调节药物输入速度和剂量,使血药浓度稳定,避免了由于外界干扰造成输液速度时快时慢难于控制的现象。因此保证注射泵作用的正常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惠芳,王建新.微泵静脉给药过程中不合理现象的分析.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1.

第10篇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管理分析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工程量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技术支持。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2.严格技术标准。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3.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工程的进度

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工程的进度不是单方面就可以保障的,而是需要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工程进度就是工程从立项、设计、预算,到施工、验收等步骤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2.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3.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1.分项工程验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2分部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3.单位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四、全面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创新

目前,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已普遍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是方法多是照搬、照抄其他行业的科学管理力式,并不完全适应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弊端和缺点都逐渐暴露出来,如果长期的硬性坚持下去,必将不利于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在现有工程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创新,以满足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工程管理方法加以创新。

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历史较悠久,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国内的工程施工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但绝对不是全部将其拿过来,直接应用于国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而是要对外国的工程管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并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原则,结合国内工建筑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市场,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导其主动参与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管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并对工程施工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只有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建立管理方法的创新工作中,才能有效改善国内工程管理方法较落后的现实。

3.在总结工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我国工程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多年的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工程管理发展与进步的基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管理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成本会计体系;建筑业

0引言

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出现,这些事故的频繁连续发生及酿成的恶果,无不令人震惊,也反映了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值得引起深思和重视。看似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刻不容缓,但是,一味地追求质量而不计代价是不现实的。质量差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同样,超过实际需要不计成本地生产过高质量,也是极大的损失和浪费职称论文。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对开展质量成本控制有很强的认同感,这使得在建筑行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有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现有理论的缺陷性,在实际推行中还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最终导致了管理成效不显著。

1XYZ公司质量成本控制方案研究

XYZ公司是由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具有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园林古建筑一级资质,集房地产开发、建筑科研、建筑装饰、钢结构制作安装、速成墙安装、工程技术咨询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通过对XYZ公司实地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很容易发现,尽管XYZ公司在日常的工程管理中,已经开展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并且其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事后检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成本太大;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职责不明确;高层管理者忽视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质量的重要性没有渗透到基层工作人员当中去,质量意识不强;现有管理体系不健全。

综上所述,公司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方案还是问题的焦点,这在结果上集中表现为现有体系没能发挥有效的功能。这些缺陷之间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彼此之间又有着互为依存的甚至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不仅是XYZ公司目前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也是该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下面的章节中,笔者将在结合XYZ公司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论述如何正确的实现公司质量成本源归集,如何合理的建立公司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以及科学的应用质量损失成本的分析方法。

1.1XYZ公司质量成本核算技术方案

1.1.1XYZ公司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XYZ公司建筑施工质量成本可通过设置以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一级科目质量成本,并下设4个三级级明细科目,即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各三级账户应根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设置四级明细目,以便反映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1.2XYZ公司质量成本分析

由上图1.2可以看出,XYZ公司的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及鉴定成本各占10%左右,而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各占了37%和43%。因此初步结论是:降低质量成本必须从降低内外部损失成本,加大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

由表1.1的结论可知,2009年XYZ公司质量成本主要构成是质量损失成本。下面.图1.3分别对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项目进行分析。

从上图1.3可以看出,XYZ公司内部损失成本几乎全部由内部返工损失和内部返修损失构成。其中内部返修成本占有绝大部分。根据ABC理论知。如果将内部返修成本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将有很大的改观。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①既要注重工程施工的质量,也要注意控制质量成本。提高质量水平不应该是以高的内部损失成本来实现的。内部返修成本如此之大,这是对不合格施工程序因返工重做而发生的费用。如由于工程质量不合格进行返工修复而发生的人工、材料、构件、机械等费用,这些费用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②2009年XYZ公司停工损失费为0。停工损失指由于各种内部的责任或外部的责任而引起的机械、设备闲置而造成的损失。如起重机发生故障造成停工是内部责任。2009年XYZ公司的内部损失成本结构不科学,加固成本、质量故障分析处理成本、材料降级处理损失的数额都很小。由此可以看出,2009XYZ公司没有重视质量成本的分析和处理工作。在一味地牺牲质量成本来实现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的提高。

从1.4图可以看出,2009年XYZ公司外部损失成本主要构成有为外部停工损失和外部返修损失。这两者之和超过外部返修损失成本的80%,由此可知要想降低外部损失成本,主要对象是外部停工损失。外部停工损失主要因机械利用率低引起的,因此,应联系项目实际,从管理组织机械施工,提高机械利用率着手,努力减少外部停工损失。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XYZ公司的质量成本结构很不合理,要加大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以及今后控制的重点要放在对内部返工损失成本控制上。然而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量的多少,以及各成本比重多少是比较合适的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质量成本优化分析的手段。此外,公司应该重视对基层施工人员的培训,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技术和质量意识,从而从根本上预防质量问题的再发生。

2结论

质量成本控制需要质量成本数据,质量成本数据显示了公司经营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合理化的潜力。

质量成本数据是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重要指示器,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改进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寻找突破口。

一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非货币性数据不敏感,而对货币数据非常敏感,因此质量成本的货币形式能够引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应如何有效的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呢?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施工企业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构建一个可靠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是可行的。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组成部分,要正常、有效的运作需要各个组织保证。

2.2注重培训提高素质。既要注重施工质量,更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它要求企业必须“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大企业预防成本的投入,以便减少质量控制失效成本。

2.3加强施工企业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预防成本投入。必须要提到预防成本。质量较高的工程项目,这部分费用占质量成本费用中的比例相应就大。应实行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成本管理,把钱花在避免故障的出现,而不是花钱解决不合格项目造成的后果。

2.4建筑施工企业应关注质量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是开展质量成本分析、撰写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划、实施质量成本控制预计反映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绩效的依据,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2.5企业应从制度上明确质量损失成本源。企业研究质量损失成本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找出导致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帮助有关责任部门尽可能地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2.6企业应有效地运用质量损失的分析方法。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质量损失成本分析的任务是为了支持质量改进决策,因而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程序,使质量损失分析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易于操作,更好地为决策工作服务。运用质量损失成本总额及相关指标分析、ABC分析以及质量损失函数等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内外因素的影响程度,把握减少企业质量损失的计划和有效实施对企业质量损失的控制。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质量成本,并开始尝试开展质量成本管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质量成本管理理论。理论与实践并进,将质量成本管理推向前进。此文仅是笔者学习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此只想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企业的关注,唤起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希望质量成本管理能真正走进我国企业,为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道奋,王效俐.浅论质量成本特征曲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8):80-83.

[2]尤建新.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5:2-5.

[3]于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及对策初探[J].中外建筑,2007(6).16-18.

[4]全国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房屋建筑工程成本与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丁春红.工程质量控制和成本浅谈[J].科技信息,2007(10):29-21.

[7]黄春金.工程监理中质量成本的研究与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7-9.

[8]李正权.质量工程师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中国质量报,2006.4.12.

[9]李卫东.企业质量始于质量工程师.人民政协报.2002.11.14.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在我国建筑施工建设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强化系统化、全方位的管理,促进新技术的深入运用,从而保证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

1.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工程质量是密切相关的

在实际建设中,不同种类的建筑工程是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对象,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责任包含:考察与评价建筑工程质量,判断工程中是否存在事故隐患,将容易产生问题的工程部分找出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治理。因此,在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认真工作的作用下,才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规范性。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可以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1.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防止工程问题与事故产生的有效对策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进行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目的包括两点,其一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与客户的要求一致;其二是在遵守合同规定、按照期限保质保量竣工的基础条件下,以实现对工程问题和事故的合理有效控制,所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全部环节的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既要对工程施工状况进行进展的预测,又要找出事故隐患,对比较严重的事故隐患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事故隐患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系不全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想实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必须健全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防止管理混乱的情况产生。尽管施工单位有施工管理组织机构,然而施工技术管理却存在随意、不健全性,大部分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并没有得到实施,同时也缺少对其的物力和人力投入,从而导致了技术管理人员组织没有到位的情况发生。若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技术问题,缺少相应的管理人员,这类问题就不可以被解决,并且也有可能会产生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互相推脱责任的情况,使得工程工期被耽误。

2.2建筑施工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建筑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项目,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监督和督促施工者的施工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施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阻碍整个建筑项目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但是根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建筑施工的监管力度仍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并且对施工者的监管力度也是不够的,不利于施工者在工作中积极性的提高,对建筑施工的进度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2.3人员管理经验不足

施工技术管理的另一大问题是管理人员,主要表现为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对于项目的预测不能做到及时有效,从而为日常工作增加了难度,并且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也会对一些预见性的决策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方向指导性的错误,给企业带来损失。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1)对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完善,要分配专业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和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筹划、分配与调节,并要求各个部门严格进行施工,尽到各个部门应尽的责任,同时也要对各个部门的施工状况进行监督,为各个施工部门间进行信息传递。然后,就是在建立施工技术管理部门的基础条件下,达到完善审核流程的目的。在审核流程中,最重要的审核的就是对施工图纸的审核。由于图纸是建筑工程的关键参考标准,施工人员务必要对施工图纸进行透彻的了解,并要对建筑工程的性质、特点等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才可以遵守施工期限保质保量的竣工。在施工图纸的检查中,我们必须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若图纸有和国家规定不同之处,就应该责令更改。(2)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施工资料技术管理交底制度,指的就是上级施工部门对下级施工部门做出交代与要求,使下级施工部门加强对施工中关键环节的重视。因此,此制度就是对不同部门施工的统一部署。

3.2加强对于建筑施工的监督

我国的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建筑施工环节的监督,加强对于建筑的监督,可以使建筑的负责人以及施工人员更加的负责,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质量。加大对于建筑施工的监管,就需要监管部门投入更多的精力。目前,建筑施工的监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建筑承包者在建筑施工中设立监督的部门,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施工者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违规操作,从而起到保证建筑质量,避免施工过程安全问题发生的作用;第二个方面就是政府,政府通过第三方的力量进行涉入,对企业中的违规操作进行警告,处罚等,以保证我国的建筑工程能够高质化。

3.3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施工技术管理

如今,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大部分建筑单位的许多工作都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有效率完成工作得目的。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效率,又推动施工技术管理系统向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将合理科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引进,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适应新要求与新环境的关键对策,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然而,如今的大多数施工单位因为缺少技术人员,还没有达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强化对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的了解,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上,同时也要与技术人员协商,制定计划,从而渐渐实施计划。

3.4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质量的目标管理是将施工合同的质量条款作为关键依据的。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关键是对施工工艺、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施工中,必须按照图纸进行方方面面的把控,同时严格对预制构件、预埋件和原材料进行审核,检测是否产生设计变更和严格签认手续办理;及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要求特别注意的是对容易产生质量事故的部位和隐蔽工程的检测,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因为不合理的施工管理产生的质量问题,应该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加以惩处。

3.5加强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施工技术要将循规蹈矩的局面打破,要在原本存在的基本条件上,通过目前的先进技术,强化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创新出具有特色的施工技术,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又可以确保工程质量,从而提高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6持续提升技术队伍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技术管理人员,都是对工程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施工单位务必要建立一个专业水平高并具有保障性的技术队伍,通过高水准的施工技术队伍才可以有效合理的进行技术管理工作,所以,施工单位在选取人才的标准上务必要按照遵择优录取的原则,选取素质和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同时还要定期对技术人员们进行管理或者技术上的培训。并且,还要建立一套与施工单位内部管理符合的规范标准和方案,对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对优秀的人员应该给予表扬,也要激励员工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前后,施工单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执行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推动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人才管理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优化,能够加强施工单位的创造力与凝聚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技术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过,在目前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施工务必要不断完善技术管理工作,抓好管理流程,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苏高峰 单位:晋城宏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跃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浅析[J].科技与企业,2014,04∶186.

[2]冯剑.建筑项目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优化措施[J].四川水泥,2014,11∶45.

第13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规划

十八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大工业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范围逐步扩大仍感局促,为了在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建筑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层发展——这是高层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说,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高层只有在城市的滋润下才能较快地蓬勃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依赖高层的支持!

不论是设计的或是缺乏设计的摩天楼或高层建筑物都已成为我们城市生活的既定景观,它是几乎每个国家的主要城市都认可的一种国际技术!一幢高层可以是一个城市的特写,例如说到世界贸易中心(虽然已在911中倒塌),人们就很的想到美国纽约,说到阿拉伯塔酒店就很自然的联想到阿联酉,而佩重纳斯大厦,也就是吉隆坡双塔,也已经成为吉隆坡的地标性建筑。高层建筑已变成城市的本体部分,并对城市的、经济及物质环境的充分也正变得日益明显。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建筑物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的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那是很令人讨厌的。还有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如空调、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较大的能量供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恶化了市民的生存环境。

许多实例表明:什么地方的建筑物在其地段中从各方面都向后退进时,它就变得与街道线分离了,并可能变得与其环境失去联系。从地面形象方面来说,在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不要仅仅作为行车道路,那将由于与城市形式脱节,可能变成对城市联系的一种威胁,并且形成“孤岛”式建筑局面。城市街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街道上行人与大楼之间的关系。高层建筑物必须形成与周围建筑物的联系以加强城市结构,并促进在其底部的城市生活。假如这些被忽略而后大楼将孑然孤立,缺乏与街区的任何联系,或不承认自己属于城市街区,而它却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高层建筑的立面正好位于街道线上,而且在其门厅内部结合着过渡区的话,那么,这座摩天楼的底部就能将内部空间与外面的街道生活联系起来。

高层建筑承担着城市的高级偶像的作用。高层建筑有提供天际线视觉趣味的独特的城市设计机会,能够创造壮丽的天际线,而在街道层上却以人的尺度行事。建筑物的顶部一般服务于天际线,衬在天空上的形状是高层建筑“联系于无限”之点,是塔楼的一个特色。没有天际线的摩天楼大概就像空间里一大堆不引人注目的体快。像高度发达的纽约和弹丸之地的香港都是由高楼大厦堆砌起来的,且看这两大城市的天际线,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间中穿插的塔楼,为城市的天空勾画了优美的轮廓,线条生动活泼、色彩缤纷多变。城市的天际线只是一维的立面边线为主的轮廓线,可正如一幅摄影,照片是单向面的,可它反映的是三维的城市空间,以及整个城市风貌的特点。也就是说,三维城市空间的布局,不仅仅是功能性的问题,也有个审美意向在内——对建筑风貌的选择与城市风貌的构建。城市天际轮廓线,是城市规划宏观把握中必不可少的参照,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美学的体现。

不能不提一下的是,高层建筑的也能到现有城市的遗产。发展必须保证将不会危及地方的环境品质、原有的街道生活模式和亚文化群、原有的市景和风景。如果城市的传统结构就是由一群低层店铺组成,并成为城市个性特色的话,那么新的高层建筑体量就应该与原有建筑的尺度相调和,并考虑将其保留、维护和改造利用等。历史风貌保护区和文物单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城市的建设要沿着其历史的脚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了历史,那将是一座没有内涵、没有底蕴的城市。

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在建设化中心城市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成效,而广州的摩天楼也是一座座的从地拔起。高层建筑数量及其分布的随机性是由土地开发成本、土地开发机制以及土地开发调控机制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广州的近代城市建设正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处置古代与近代、与西方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理念的矛盾过程中,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出现了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岭南的气候特点相结合演变成"骑楼"建筑。在荔湾区的上下九和北京路等的商业道路都变成了骑楼街,所以为了不破坏城市的景观,不太适宜建高层,保护这种已存的文化气息。

而大量的写字楼和住宅高层都集中在天河区,广州最高的建筑中信大楼就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然后许多的高层就沿着城市道理两边布置而成,不过地段的优越,规划的不周详,使得高层的体量和高层之间的间距还有城市的道路的比例有些失调,造成了高层高密度的状况。就拿天河的龙口东到龙口西这段路,两列高层肩并肩的排在道路边,抬头看见的也是建筑,人在里面感觉被建筑紧紧的包围着。风只能在道路两端穿进来,夏天里建筑和汽车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行人的安全和舒适性。

广州人口密度十分大,需要大量的住宅建筑才能满足人口的居住问题,于是相应的在广州各区都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高层搂盘,并呈现由市中心向周边扩展的趋势。但是住宅的功能不是简单的解决居住的问题,还要符合人的生活要求,必须有质的保证。广州存在很多的搂盘由于和起其他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是一梯多户,单位住宅的通风很采光都不是很理想,小区面积小,这种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只会让都市人感到城市节奏的紧张。我个人不喜欢高层住宅的环境,住得越高,与地面环境就越远,心理上没有安全感,每个单元的家庭就在方盒子里与周围间隔出来了,不利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

作为国内的大城市,广州的高层数量是多,但是有特色,可以代表广州的高层却没有,从城市上空望下去,是或密集或稀疏、屋顶平平的高层,中信是可以让人们聚焦的建筑物,可是大家都知道中信的优势只是它比其它高层更加高耸而已,结构造型和材料上都没有特别之处,加上其不人性化的广场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失败作品。广州需要一栋能代表广州城市风貌的标志性高层建筑,它可以带来城市地位、形象、实力的提升。双塔是广州百年一遇。在我看来,也许是千年一遇,空前绝后,500米以上,广州有一两栋标志性高层建筑,在发展势头上讲更有推动力!

第1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控制

1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监理与管理的现状

1.1安全监理事故的原因分析:根据安全系统论的观点,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四点: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物—物(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环境—不良的生产环境会对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产生负面的影响;管理—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物和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1.2项目安全监理模式的现状分析: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安全监理是通过配备专职安全监理人员来实施的,安全监理人员与施工管理人员属不同的岗位,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被认为隔断开来,施工进度安排、工序穿插、人员调配、物(设备)的状态管理等与安全由直接关系的要素,因为安全与施工管理岗位的不同而人为的割裂,对施工管理人员的考核与安全指标、安全职责挂钩较少,甚至不挂钩。安全监理人员由于管理职位与其它人员的等同或较低,造成了安全监理指令不畅通,安全监理措施落实不及时。安全监理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新型项目安全监理模式的理论和法律依据

2.1理论依据:(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既是安全生产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安全监理模式,都必须坚持这个原则。新的项目安全监理模式从组织、流程到方法都应该体现这个原则;(2)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因此,做为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生产方法的安全性进行事先评估和过程控制,确保生产安全。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必须防止把安全监理与施工生产分开管理的误区;(3)全员参与的原则。

2.2法律依据:(1)《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我国的安全监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对违背安全监理的行为提出了处罚措施。《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监理方针,并自始至终贯彻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法》是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的第一个法律文件,其中,对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监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总承包企业承担起安全监理的责任,把所有施工单位的安全监理纳入到统一管理中。

3新型项目安全监理模式的特点

3.1具有新的项目安全监理理念:建筑施工企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庞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相关人员对于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的错误观念由来已久,由于大量的事件或者错误操作并未导致伤害或者财产损失事故,而且,同一诱因导致的事故后果差异很大,不少人认为施工安全事故完全是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3.2以新的安全文化为核心:安全监理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因此,安全文化应该是全员文化。塑造新的安全文化就是要培育全员安全文化。全员管理不仅包括总承包管理人员、分包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人,还应包括业主、设计、监理及社会相关方。

3.3实现了四个转变:新的项目安全监理模式与传统的项目安全模式相比,有四个转变,分别是:变单纯的安全专业人员的岗位安全监理为全员参加的体系安全监理;变单纯的安全监理为安全监理与进度、工序穿插和施工方法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变以点为主的间断的、静止的管理为线面结合的、连续的、动态的管理;变并行的安全与生产两条线为安全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安全生产一条线。

4如何建立新的项目安全监理模式

4.1建立项目安全监理组织

4.1.1项目安全监理组织的定义:新的项目安全监理模式下,项目安全监理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独的岗位安全监理,而是以项目经理为首的,以专职的岗位安全监理为核心,以各专业工程师为骨干,班组长及工人全员参与的,安全监督管理层和安全监理实施层既独立设置又互相依托和紧密联系的体系安全监理,是将生产与安全的紧密结合的组织,是对项目安全监理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

4.1.2项目安全组织机构图:(1)安全监理监督层:包括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专职安全员;(2)安全监理实施层:包括专业工程师、班组长和操作工人。

4.2调整安全监理职责

4.2.1安全监理监督层的职责:(1)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因此,项目经理必须负责制定项目安全监理目标,建立项目安全监理组织,划分安全监理责任,制定安全监理工作流程,对安全监理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2)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是项目安全监理的直接执行者,与项目经理一样,也是项目安全监理的直接责任人。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应主持编制安全监理方案,参与施工方案的编制,重点对施工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审核;负责对施工员进行总体安全监理方案交底,负责按分部工程进行安全交底;对施工员的安全技术交底进行审核;负责监督安全监理方案和技术交底的落实工作;负责对安全监理过程进行监督。

4.2.2安全监理实施层:(1)施工员:施工员(专业工程师)是工程施工的中坚力量,具有数量多、学历高、总体素质好的优势,但由于传统的项目安全监理模式把安全与生产没有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了施工员的安全监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调整安全监理职责的重要内容就是调整施工员的安全监理职责;(2)班组长:班组长是操作工人的直接负责人,班组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对工人具有直接影响,因此,班组长的安全责任与安全生产有直接关系。作为班组长必须做到,熟悉本工种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知识,坚持进行班前安全教育,塑造遵章守纪的风气,加强自我防护和自我保护;(3)操作工人:从事故伤亡人员的统计分析来看,事故伤亡人员几乎全部是操作工人,而从事故原因来看,绝大多数是违章操作引起的,因此,操作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遵章守纪的程度是安全监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操作工人来说,应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

4.3理顺关系,正确行使监理职能

监理方与承包商的关系既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关系。建筑产品是承包商生产出来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承包商服从监理方,一切施工资料、施工组织方案、进度计划都必须报监理方。监理工程师对质量的、进度和投资的控制都是通过承包商的工作来实现的,要使监理工程师下达的指令,都能让承包商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所以,协调好与承包商的工作,让他们理解、支持监理的工作,执行监理发出的工作指令,是监理工程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1)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按规范、规程办事,讲究科学态度。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应强调各方利益的一致性和建设工程总目标;应鼓励承包商将建设工程实施状况、实施结果和遇到的困难和意见向他汇报,以寻找对目标控制的干扰。双方了解得越多越深刻,监理工作中的对抗和争执就越少。(2)落实旁站制度,保证关键部位质量。监理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事前控制,这是监理职能要求。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监理人员要实行旁站、巡视或平行检查,不能等到即成事实,待施工质检报验后,才“秋后算帐”,因为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一

旦形成,轻则做返工处理(如钢筋尚未隐蔽)影响工期,重则违反强制性条文,留下工程质量隐患或永久缺陷。

结语:对于建筑安全监理与控制,不仅国家要从宏观上进行建筑安全监理控制,建筑企业自身也要从微观上进行建筑安全监理控制。并且要以国家的管理来指导建筑企业的安全监理,以企业的建筑安全监理为具体实施方法。要综合运用国家和企业共同管理与控制,以求达到建筑生产安全,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行业标准.JGJ80-9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S].

第15篇

本文分析了建筑热过程的随机特性的背景,提出一种研究室外随机气象条件和室内随机自由得热共同作用下的建筑热过程的随机分析的方法,并给出该方法在暖通空调中的几个应用领域,以及对该方法的理论和实测的验证过程。

关键词:建筑热过程随机分析供暖空调

1.背景

建筑热过程是研究建筑环境特性、分析评价节能建筑、设计建筑环境的控制系统(供热、通风、空调)的基础。建筑热过程是由于室外气象条件和室内各种热源(人、照明及设备)作用在建筑物上而造成的建筑室内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因此它取决于室外气象状况、室内热源状况及建筑物结构的热性能参数。然而,由于室外气象参数与室内的各种热源均不是确定的过程,而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成分的随机过程,因此,这些随机因素作用于建筑物,使建筑内的热环境变化过程(理论变化过程)亦成为一随机过程。

长期以来,建筑热过程基本上都是按照确定性过程来研究,即在确定的气象参数和室内热源发热量的条件下,做建筑热过程的计算,设计热环境控制系统,分析建筑物能耗情况。这样,如何选取计算用气象参数和室内热源发热量,便出现很多问题。

在供热系统设计计算中,根据室外气象参数的概率分布,统计出在一定的不保证率下的室外最不利条件作为计算依据,来进行供暖负荷计算。但不同的建筑物结构对室外气象条件的变化具有不同响应(不同窗墙比,不同内外墙面积,轻、中、重结构等),再者外温的不保证率并非室内温度的不保证率,于是导致一些建筑计算负荷偏大,设备选择过多,造成系统初投资和运行费的浪费。因此,应该追求的是要使室内温度在一定水平的不保证率下,供暖负荷应为多少?

在建筑物热性能评价中,按照当地的某一套标准气象数据(参考年TRY、典型年TMY、标准年SY等)进行分析。但实际上每一年的气象过程均会与此标准过程不同,而不同的气象过程将会使不同的建筑出现不同的热响应。例如:冬季日照时数多时窗墙比大可以减少供热负荷,而日照时数少时窗墙比大又会增加供热负荷。一个地区的日照时数每年不同,根据一组确定的数据得到的该地区最佳的窗墙比如何能适合于该地区实际上变化多端的气象环境呢?由于在随机的外界气象条件下,室内温度或供暖负荷亦为随机过程,因此,评价建筑物是否节能的标准应为室内温度低于某一给定值的时间的概率最小(不供暖时)或冬季累计供热量高于某一给定值的概率最小(供暖时)。

在空调系统设备选择、空调系统模拟分析等设计和研究工作中,亦存在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外空调设计都广泛存在比较大的设备富裕量。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国内或国外设计的北京、广州等地的一些饭店和宾馆的空调系统选用的制冷机,在一般季节只运行不到装机容量的一半,最热季节也不到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的制冷机几乎不需要用到[1]。空调设计过程中往往对每个不确定环节乘以一个大于1的安全系数,如此层层加码设计出的系统不可避免会造成设备容量选择偏大。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实际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是随机变化的,因此应根据空调负荷这一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来选择空调设备,也就是在不同概率信度下确定不同的设备容量,而概率信度的确定则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业主的经济观念密切相关,体现了空调系统设计中功能与投资的辩证关系。尽管目前国内外在建筑能耗分析领域不断开发和研究出细致、准确和更完善的新方法,然而不解决这个随机性的问题,使用再准确的方法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室外气象条件和室内热源的随机性,也无法得出真正反映实际建筑物热过程状况的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建筑热过程的分析与研究中,真正追求的不应该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建筑物室内温度变化或需要的冷、热量,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筑物室内温度变化的概率分布及所需冷热量的概率分布(由于建筑物的热惯性,此概率分布往往不同于室外气象参数的概率分布),将能比较完善地解决上述一些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计算上述概率分布的方法之一就是直接用当地实测的50年或100年的气象数据,再通过现行的各种建筑物能耗分析程序进行模拟计算,得到这个建筑物50年或100年内的室内温度或所需冷热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再通过统计得到其概率分布。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可以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但计算量非常大,同时也很难使每个实际工作者都掌握50年或100年的气象数据,这就使它很难被真正用来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再一条途径就是直接的随机的分析方法。建筑热过程的求解实际是求解一组微分方程组,而外界气象条件及室内热扰动就是此微分方程组的边界输入参数。如果这些边界输入参数均为随机过程,则此方程组成为随机微分方程组。直接求解这组微分方程组,找出作为解的随机过程的各种统计参数,即可以得到上述这种概率分布,从而有可能发展成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直接用来解决上述这些实际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80年代初就开始探讨随机分析的方法。1981年泰国学者Tanthapanichakoon等人采用MonteCarlo法研究太阳房的随机特性[8],他们考虑到热平衡方程方程组边界条件和方程系数的随机性共,引进32个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规定它们的期望值、标准偏差和最大最小允许值,再用随机数发生器产生这32个随机变量的样本,然后求解太阳房的热平衡方程组,得到逐时室温和辅助热源功率。如此进行多次随机模拟,最后统计出室温和辅助热源功率的期望值和方差。这种方法效率极低,而且无法考虑随机因素在时间上的自相关和互相关关系。1985年加拿大学者Haghighat等人研究房间在室外气象等随机因素作用下的室温随机过程[9],他们同样把随机因素当成相互独立的变量,然后用It?随机积分方法求解房间的热平衡方程组,得到室温的期望值和二、三个阶矩。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无法考虑各种随机因素之间的相关性。1987年瑞士学者Sxartezzni等人采用有限MarkovChain方法研究被动式太阳房的能耗和热舒适性[10],他们把外温和太阳辐射离散成Markov状态转移矩阵,然后用显式差分求解状态空间法描述的房间的热平衡方程组,得到由各状态点温度的状态组成的转移矩阵,进一步求得室温或热舒适指标PMV处于某个状态的概率。这种方法也存在同样的不足。1990年日本学者Hokoi等人采用优化控制理论研究间歇空调热负荷的随机特性[11],他们建立了室外气象参数的ARMA模型,然后把气象模型代入状态空间描述的房间的热平衡方程组,再采用龙格库塔法(积分时间步长为0.01小时)求解得到的状态点温度的一、二阶矩方程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考虑到室外气象参数在时间上的自相关和互相关关系。但是由于要直接求解矩方程组,因此只能用少数的几个节点的温度来表达房间的热状态,否则计算量相当之大。所以这种方法求解的结果不适合于实际结构复杂的建筑物。

笔者在十几年的研究过程中,逐步提出一种新的随机分析方法--STOAN(Sto-chasticAnalysis)方法,这主要解决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2.1建立随机气象模型和室内热扰动模型

其目的是找到一种描述这两个随机过程的方法,从而做到进一步的分析。对于气象条件本研究建立了外温、绝对湿度、太阳直射和散射这四个参数的随机模型[2]。这个模型由逐日和逐时两个子模型构成。取日均外温、外温波幅、日均湿度、湿度波幅和水平日总辐射系数KT这五个参数作为逐日模型的基本量,通过平稳性变换将其变换为一个确定的时变过程和一个平稳的随机过程,利用多维时间序列方法建立ARMA模型来描述此平稳过程。在逐日参数的基础上,逐时模型则是用"型函数"的方法,直接由逐日参数表出:

(1)

其中φt,φw,φQd和φQf为根据大量实际气象数据统计出的型函数,tm,tp,Wm,Wp,KT则为上述五个逐日参数。这个模型通过大量统计方法检验,证明比较好地反映了实际的气象变化过程。对于室内热源热扰动,可以看作一个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但不同场合下其均值与方差的随机变量,但不同场合下其均值和方差的变化范围还有待于大量的统计工作来确定。

2.2建筑热过程模型的建立

现行的一些方法不适合于这种随机分析,为此采用现代控制论中"状态空间"的概念,提出"状态空间法"[3]。此方法可以对具有多个区域(ZONE)的建筑物的热过程给出用热平衡法描述的细致过程。对域内各表面间的长波辐射、各域间的空气流动、内外遮阳等过程,均能细致描述。对于一个建筑物的动态热过程,此模型可以表述为

C·t=A·t+B·u(2)

t为包括建筑物各围护体表面及其内部节点和室内空气节点的温度构成的向量;u为外扰向量,由室外气象环境及室内热源发热量构成;A、B、C则为由建筑结构热特性构成的矩阵,上式的解可以写作

(3)

y(τ)为我们所关心的输出参数,如室温、围护体表面温度等。φi,λi则为由A、B和C导出的系数向量序列和系数序列。式(2)、式(3)的形式使我们能比较方便地进行下一步的随机分析。

2.3随机微分方程的求解

将随机气象模型作为u代入式(2)即得到反映建筑物随机热过程的随机微分方程。它的解可由一个确定部分与一个随机部分之和表出。这样,确定部分即是随机过程的期望过程,而通过计算随机部分的各阶矩即可得到解的各种统计特性,这一部分的详细内容见[4]。

2.4过门槛问题的求解

仅得到室温这一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还不能直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分析问题是;对于一个随机过程,求此过程通过一给定上限或下限值的时间与总时间之比的概率。例如冬季供暖负荷计算,我们要求的是在已知设备容量下,在供暖期内室温低于一指定值(例如18℃)的时间占整个供暖期时间的百分比这一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由此才能真正得到在某一不保证率下所要求的供暖负荷。同样对于被动式太阳房的评价则是看此太阳房室温低于一指定值的时间占整个冬季时间之比的概率分布;对于评价建筑物夏季过热问题则是看此建筑夏季室温超过一指定值的时间占整个夏季时间的百分比这一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一类问题都是典型的过门槛问题,当室温t是一随机过程时,对于给定温度t0,求概率

(4)

式中g(x)为单位阶跃函数,C0为过热比,(τ1,τ2)为夏季时间。

STOAN给出一种积分方法可直接求取此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二阶矩,基本上得到它的统计规律,并用来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6][7]。已开发出的STOAN软件可以在PC机上运行,在PC386/33上使用,对于一个2~3个域的建筑,可以用2~3分钟得到全部随机解。

3方法的检验

STOAN方法在真正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前,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验证,证实其正确性。检验和验证按如下方法进行:

3.1随机气象模型的检验

检验包括对建模过程的检验和对比模型模拟产生的随机气象参数的检验,详细内容见[2]。建模过程的检验包括:

用已知的10年的实测气象数据,经过平衡性变换,检验其变换后的过程是否为平衡过程;

检验平稳性变换后的过程是否为正态过程;

用此平稳过程拟合成时间序列模型,再将原平稳过程代入,检查其残差过程是否为白噪声。上述三个检验均在95%的置信度上通过,因此模型的建立过程是正确的。

用此随机气象模型模拟出10年的气象参数,再将各月的温度、湿度和太阳辐射的概率分布与由10年的实测数据得到的结果相比较,亦表明模型的可靠性。

3.2状态空间法的建筑热过程模型的检验

通过IEA(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组织的annex21国际合作,对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十几个建筑模拟程序进行比较,BTP程序也被列为比较和检验的程序之一。检验的方法是对两个轻、重型标准建筑,使用丹麦哥本哈根的典型年气象数据进行模拟计算。计算无供热和空调时自然室温的全年变化情况和给定室内温度上下限,通过理想的加热器和冷却器,使房间温度处于此上下限之间,计算其加热器热量和冷却器冷量。各种程序的上述模拟计算结果被送到英国建筑研究中心(BRE)去进行统一的分析比较。从自然室温的变化、最大加热和冷却量、全年累计加热和冷却量等一系列指标上看,BTP软件均处于十几个被检验软件的模拟结果的平均值附近,从几个参数看均优于目前在欧洲浒的模拟软件ESP。由此证明了BTP亦即状态空间法的正确性,详细的比较验证文件见[5]。

3.3随机微分方程的求解与过槛问题的解的检验

这里检验的问题是,采用此种直接求解的方法所得到的各种统计参数是否就是实际随机过程的统计参数。也就是说,采用这种直接求解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与直接利用50年或100年的气象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再通过统计所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由于气象模型与建筑热过程模型均已通过检验,因此可以直接利用随机气象模型产生50年的气象数据,再用这50年的气象数据通过BTP程序进行模拟,统计其模拟结果再与STOAN方法解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TOAN方法给出的解与模拟统计得到的解基本一致,因此STOAN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4.实际应用

作为初步尝试,利用STOAN方法解决了两个建筑热环境研究的实际问题。

4.1冬季供暖负荷计算(详见[6])

要求建筑物在一定的概率P0下(如97%)室温不保证率为C0(例如0.02)时的供暖负荷,也就是计算在此概率P0下供暖期的1-C0的时间内(98%的时间内)房间无供暖的自然室温的最下限t0,亦即求t0使

(5)

这样求得的t0即可以作为供暖室外综合计算温度按照稳定传热计算供暖负荷。这样确定的室外综合计算温度便与建筑结构有关,[6]以北京地区一典型结构的房间为例,求得不同概率信度下不同室温不保证率下的供暖室外综合计算温度。

在对建筑形式和围护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后,有可能分别计算出北方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概率信度下的不同不保证率时的供暖室外综合计算温度,从而使供热系统的设计与实际更相符,解决设备容量偏大,造成投资高和运行效率低的问题。

4.2夏季建筑物室内过热度(overheating)分析(详见[7])

什么样的建筑物能在夏季室内温度不太高或过高的时间较少,这是做建筑环境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合理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又与建筑物所在地的气象条件有关。采用随机分析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建筑形式与结构下夏季室温的概率分布,和室温超过某一设定值的时间所占夏季总时间之比这一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对北京市典型住宅建筑的过热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室内热源、阳面外窗墙比和房间的换气次数对夏季室温过热度影响大,外窗的遮阳情况(如带窗帘否)和房间的通风制度也有一定影响,而围护结构的轻、中、重型的影响较小。

5.今后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建筑热过程的随机分析在实际建筑物HVAC系统及太阳房设计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进一步的应用性研究将包括:

5.1供暖负荷计算用室外综合计算温度的简化算法

通过对建筑物分类和对我国各地区气象模型的建立,得到各地区不同形式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在不同概率信度下的不同不保证率所要求的供暖室外综合计算温度,通过简单的图表或PC机Database的形式给出,以供设计人员在做供暖工程设计时使用。

5.2空调设备的选择

由于建筑物空调负荷实际上是随机过程,新风负荷也是随机过程,因此空调系统设备负荷是随机过程,设备容量选择应以设备负荷的最大值的概率分布为依据,只有这样设计出的空调系统才能体现出功能与投资的辩证关系,根据不同的概率信度去选择不同容量的空调设备,即节省总投资,又保证空调设计要求。

5.3被动式太阳房的评价和优化分析

被动式太阳房的评价应以冬季室温低于某一给定值(如18℃)的时间占冬季总时间的百分比或为维持室温不低于18℃所需投入的冬季辅助热源总热量为依据,这两个指标均为随机变量,用STOAN方法可以求出它们的概率分布,从而才能合理地评价太阳房性能,并指导太阳房的设计。

6.参考文献

1李娥飞.暖通空调设计通病分析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江亿.空调负荷计算用的随机气象模型.制冷学报,1981,(3):45

3JiangY.State-spacemethodforthecalculationofair-conditioningloadsandthesimulationofthermalbehaviouroftheroom.ASHRAETrans.1981,88(2):122~132.

4江亿,洪天真.建筑热过程的随机分析.清华大学学报,1993,(6)

5BloomfieldD,HamondS.IEA21SUBTASKBBENCHMARKTESTS,IEA21RN256/92

6洪天真,江亿.冬季供暖系统负荷计算用的室外综合计算温度.暖通空调,1993,(3):10

7JiangY.HongTZ.Stochasticanalysisofbuildingthermalprocesses.Building&Environment,1993,(11)

8TanthapanichakoonW,HimmelblauDM.Astochasticanalysisofasolarheatedandcooledhouse,ASMETrans.1981,103:158~166

9HaghighatF,etal.Thermalbehaviourofbuildingsunderrandomconditions.Appl.Math.Modelling,1987,11:349~35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