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机械工程大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新网3月27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为提升两岸机械制造技术水准,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育工作,台湾“机电股王”上银科技26日与北京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委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北京举办“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
据台媒报道,这是台湾企业首次在大陆举办,也是全球仅见机械业学术研究的最高博士论文奖项。总奖金高达人民币335万元,金质奖(一等奖)每篇奖金人民币40万元。
据悉,这个“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征选的对象,涵盖台湾、香港、大陆两岸3地机械工程领域博士学位者的论文,参与竞赛的博士生必须获得该大学/学院/系所的推荐,推荐名额不得超过该机械工程学科毕业博士学位人数的10%,同一个大学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测试技术与仪器学科的总名额最多5名为限。
上银董事长卓永财指出,中国大陆2009年工具机总生产值达到150亿美元,正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工具机生产国,而大陆有86所大学设有机械博士班(台湾约10所左右),大陆机械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与实力不容小觑。加上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架协议ECFA后,经贸交流将更趋紧密,台湾工具机的高附加价值优势,在大陆内需市场极具竞争力,上银希望藉由机械博士论文奖的举办,作为推动两岸机械业产学合作与交流平台的新开始。
此外,“上银机械博士论文奖”除了高额奖金之外,获奖师生还可获邀参观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获金、银、铜质奖的学生与教授,上银将再邀请参观日本国际工具机械展(JIMTOF),费用由上银科技全额负担。
关键词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学术型研究生;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85-03
1 前言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起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扩大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因此,对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研究成为当今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与发展较好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还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随着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原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已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因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相比起我国发展较为成熟,他们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成功的教学实践是我国学习的对象。美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性的人才,所以英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重点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虽然起步比英美等国家晚,但是发展较快,效果较为明显。日本研究生院设有研究型学位课程和职业型的专业学位课程,强调把专业学位和职业资格联系起来。所以日本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符合社会各行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学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完善做出巨大贡献。江慧云[1]从教育实践性的角度,首先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刘红[2]首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强调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改进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王燕萍[3]从职业性的角度,分析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认为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揭示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胡玲琳[4]首先比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的不同之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论文评价等几个方面分析这两种研究生教育形式的区别,并相应地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学术界对其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具体专业上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从多方面系统分析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3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生产制造、机械设计、测试与控制、使用和维修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所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测试技术及控制工程技术等,培养新成品设计和研发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的能力、生产设备使用及其维修的能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这一点显然与学术性研究生有所不同。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教育质量方面都取得显著发展,但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并没有与招生规模相适应的改观,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相同,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直接体现一所学校的培养方案。虽然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虽然有的高校提出明确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与操作中,对这一目标的贯彻和落实做得不够好,导师和学生本身都没有真正明确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毕业要求上,大部分学校对机械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有严格的要求,不过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却没有明确的论文要求,甚至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也没有明显的区别,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毕业论文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与此同时,很多高校把教育重点仍然放在对学术人才培养上,而对于实用性和实践的培养缺乏力度。
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应用性 课程是研究生教育最基础的工作,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就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专业性和应用性,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充分突出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应用。但是就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来看,对于所开设课程还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完全没有体现出实践应用能力,有个别高校甚至直接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照搬过来,这样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其以后的就业产生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实践性是专业型研究生的精髓所在,我国高校应该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来开设生产实践课,没有去车间生产一线更直观地学习产品的工艺流程经历,就体现不出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的特征。
导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双导师”制度形式大于内容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领路人,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和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甚至以后的人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导师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区别没有明确的概念,基本上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都是之前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于是自然而然延续着对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法。
“双导师”制度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即设置两位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对研究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指导[5]。不过,就目前高校的培养情况来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落实得并不理想。
一是因为校内导师的工作主要是科研工作,缺乏在一线岗位的实践经验,所以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指导。
二是因为企业导师一般都是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本身和学校没有直接联系,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指导。据了解,身边有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甚至在毕业前都没有见过校外导师,有的学生最多只是在刚开始给校外导师送聘书的时候见过一面,整个研究生生涯没有任何联系,更别说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因此,许多高校的“双导师”制度只是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研究生教育中,尤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实践部分是重中之重。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了高校必须保障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但是,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得到校方的真正重视,个别高校甚至将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直接删除,或者只是在培养方案里面规定必须有实习环节,根本没有真正去落实。校企合作方面,虽然学校和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模式,但具体实施还是以高校为主,企业只是走个过场,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有让学生到企业真正实践。高校为了应付培养方案的完成,企业为了宣传自身品牌,所以联合培养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双赢”,并没有真正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6]。
学位论文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标准,缺乏与实践结合 就目前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论文仍然是衡量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成为评判研究生是否可以顺利拿到学位的重要依据。但是经研究发现,很多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单一,没有体现机械专业的应用性。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没有考虑实用性特点,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对企业的某些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只是为了更容易完成毕业目标而去选题。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用性较差。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早已习惯了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所以他们也很难做到结合专业型硕士的实践需要,也就无法解决学生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校外导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用性得不到保障。
4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几点建议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量补充各领域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别开来,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是到企业工作,社会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要紧随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行业角色,其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典型的理工学科,机械工程专业注重培养研究生扎实的机械工程理论功底和杰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和动态,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探索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有独立开展项目研发和科学探究工作的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学校应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职业素养,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就业创业优势。
优化课程体系,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应确立理论学习的中心地位,同时加强实习任务的布置。专业课应重点强调职业性,结合行业需求灵活规划设定课程体系,学以致用。针对专业基础课程,优先聘请拥有丰富工作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针对实践培训课,可结合具体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接受现场教学。
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每部分课程都设有最低学分要求,学生只有修够了规定的学分才能合格。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学校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适当降低理论学习的学时,代之以相应的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是和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人,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责任意识决定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对于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仅需要理论型导师,还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首先,学校在确定导师时,不仅要对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进行考察,还要考察导师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在聘用校外导师时,要选定多个候选人,并对每个候选人进行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的考核,聘用那些技术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人。
关键词:机械工程 校企联合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08-02
“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学术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增强研究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企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1]。
2009年之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在工程等专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术型研究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为此,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并颁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颁布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2011―2014年近4年来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进一步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及比例逐步增大,学位类型结构日趋合理。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扩大招收,研究生的生源结构调整,需要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积极推进和发展具有郑州大学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1 专业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的涵义及意义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是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培养以国内高校为主导,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科学预测行业企业人才资源的前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设计指导等,提高实践训练针对性,坚持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通,突出能力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行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和论文研究的三段式培养模式[2-3]。
校企联合培养能够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财政资源,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利于校企资源共享,形成“产学研”结合,实现企业的产品、技术更新,优势互补;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就业及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可以同时满足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目标,实现“三赢”。
2 现有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岗位的能力仍未达到满足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受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和科研实验条件的限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念认同度较高但实际认同度较低,较多地照搬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毕业论文选题、论文评价等方面,没有进行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缺少一套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以致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能凸显,未能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郑州大学机械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包括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四个专业,每个专业下有4~6个研究方向。而机械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仅有“机械工程”一个专业,一个研究方向,随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快速增加,研究方向的细化问题日渐突出。(3)专业型硕士生培养过程的不完善,现有培养模式虽然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但在实际运行中校外导师的选聘方式、合作培养学生的过程及导师的管理等环节没有系统化,统一化[4-5]。(4)现有培养模式虽然建立在校企双方配合的基础上,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实际培养过程中校企未能紧密有机地配合,校外导师沟通和指导不足,学生不能保证至少一年的实习时间,未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能力。
综上所述,调整优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培养实践新模式,从而实现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变得更为迫切。
3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对象,改革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方案,拓展研究方向,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使得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专业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在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同时,又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原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改革的目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建立双方对口的管理部门,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需求,共同修改和制定机械工程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培养基本要求(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制与学位、学分要求、课程设置(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开设特色课程)及学时分配、课外培养计划、综合性实践教学及毕业要求等。这既保证了保持和加强校企间的联系和沟通,也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6]。(2)“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健全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在新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在保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掌握好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同时,保证至少有1年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以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校企双方联合实行三段式培养:第一阶段在学校进行1.5学期的课程学习(入学年9月至第二年4月);第二阶段在企业进行一年以上的工程实践训练(第二年5月至第三年9月);第三阶段根据现场课题进展情况,可以返回学校或继续在企业进行论文研究工作(第三年10月至第四年6月)。这种三段式培养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3年不断线,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3年不断线。(3)联合设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把高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重要科研平台。以校企合作项目、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为依托建立新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企业产品技术及创新需要提出研究课题和项目,双方提供研究人员共同成立项目攻关小组,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基地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具有实用性、适应企业技术攻关的论文选题,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保证。(4)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聘请合作企业人才到我校兼任硕士生导师,改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加强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硕士学位论文负责制,共同完成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评审和答辩。制定严格的导师考核标准和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给予警告或取消导师资格,对于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设立奖励机制,促进校企之间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起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5)构建基于“订制+联合培养”协议的定向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根据用人企业单位的职能和标准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制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型硕士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形成一种合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保证了研究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的目标性。从信誉、业绩、专业对口等多方面对参与“订制+联合培养”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综合考察,以保证“订制+联合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学校与企业根据订制培养目标,协调落实教学计划,检查培养过程,及时作出修改和完善,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8]。
4 校企联合培养中的典型案例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三门峡中原精密有限公司近来保持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该公司作为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双方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已顺利联合培养两届数名“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直接参与该公司磨加工主动量仪产品的研发和调试工作,解决了公司原量仪只能够监控简单的孔、轴和平面的加工过程等系列问题,通过开展大量面向不同特征工件的磨加工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资料,为完善的磨加工主动量仪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受到企业的好评,同时,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 结语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核心。该模式的改革将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相关建设成果亦可在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得到共享。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的实施和改进,“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将在相关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到示范性作用,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轶,何晓琼,陈维荣.工科类研究生实践阶段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80-182.
[2]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6-80.
[3]沈豫浙,王成军,张瑞.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269-271.
[4]刘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011(9):176-178.
[5]陈兴文,赵丕锡,马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3):558-561.
[6]王艳,施志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4):69.
英文名称:Journal of Drainage and Irrigation Machinery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机械会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排灌机械分会;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镇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8530
国内刊号:32-1814/TH
邮发代号:28-8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机械工程 产学研 企业导师 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0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2-02
自2009年国家开始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以来,我国现今的研究生中有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术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三种。特别是工科,三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研究生的导师队伍要求更加全面,对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和稳定的导师队伍,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导师选拔和考核制度迫在眉睫。
1.企业导师在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1)企业导师的实践能力。研究生在学校只能学到理论知识,脱离实践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人才。研究生需要理论课程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校内导师只是精通理论研究方面,而校外的专家精通专业技术实践。因此,在研究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应当经常依赖于企业导师,在自己的课题中形成学与研的统一。
(2)开放的学术氛围。通过产学研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学校与企业相互联系,课题相互捆绑。通过研究生的培养和产学研的培养协议,学校与外界频繁沟通,加强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的形式,为学校注入新鲜的学术血液。
(3)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企业导师大多从事本专业很多年,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完备,但是知识缺乏系统性,通过对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既可以作为企业导师科研上的助手,又能够作为导师享受学校良好学术资源的媒介。且经过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无需进入实习期就能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因此,产学研给研究生提供了很多潜在的就业渠道。
2.我校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工程研究生主要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2009年,国家开始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以来,机械工程专业由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需要,率先在我校招收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且从2012年开始,专业学生招生人数(44人)已经超过了学术学位的招生人数(37人)。
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向有:油气装备检测与控制技术、油气装备设计及理论、海洋石油装备技术、油气装备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装备失效与防护、车辆工程、非常规能源装备技术、工业工程、设备工程与管理、流体传动与控制等。多年来,由于研究生培养重视理论教育,研究生毕业进驻企业后,并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工作,而是必须经过半年的现场实践能力培训。甚至有些研究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而不得不降低自身的要求以本科生身份进驻企业工作。
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已经成为研究生进入企业和社会的一大劣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适应现今的研究生培养要求,传统教育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研究,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建立优秀的导师队伍,充分发展企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完备的企业导师队伍才能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3.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主要依托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石油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在研究生企业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根据学校研究生导师课题的需要,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积极探讨,并指导研究生跟进这方面的课题工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一方面增强了导师解决现场实际工作的经验,另一方面满足了企业技术专家的理论知识的培养。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培养1~2届研究生之后,学校综合考核企业技术专家的综合能力,聘请为学校的在职工程硕士导师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为我校的校外兼职导师提供人才储备。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这几年来研究生导师和中海油、中石油及中石化联系较为紧密,经常与各四大石油石化企业洽谈横向课题,在课题的合作过程当中,发掘了一大批企业技术骨干,并聘为了我校的工程硕士导师和专业学位硕士兼职导师。
(2)依托机械工程学科的工程研究中心,高薪聘请国内的高级技术专家为机械工程的技术顾问和兼职研究生导师。这种模式主要还是利用学校和学科良好的专业特色及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能力培养工作。
在聘请为兼职导师时,需要有明确的激励和考核制度。为此,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对兼职导师有着明确的兼职补贴,并在横向的课题合作时有意倾斜。在考核时,每两年或三年进行一次导师资质认证,并坚决杜绝兼职导师的终身制。
(3)根据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与各企业建立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按照产学研培养协议,企业提供科研项目和相应的研究生培养经费,我校承担理论教学和学位的授予。学校和企业各出一位导师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称为“双导师制”。双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规划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并组织好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双导师中,第一导师为企业导师,由企业中具有专业水平和丰富实际经验的导师担任,第二导师为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专业导师。研究生第一年在学校攻读理论课程,第二年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并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
企业导师考核应该考核该导师所带的研究生的成绩,制定导师绩效模块,导师绩效由学校和企业分别制定,分别对导师予以考核。
通过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基地的实施,高校与企业建立了牢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且由于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高难度的课题工作,对学校而言,研究生课题来源更加广泛、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都能够得到明显提高。对企业而言,可以解决企业生产任务重及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缺陷。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和产业需求的完美结合。
4.结束语
通过企业导师的队伍建设,研究生不论是兼职企业导师培养,还是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题论文都能够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联系起来。因此,企业导师制度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敏, 薛意茹. 关于研究生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4-29
[2]谭志敏, 刘社欣. 关于研究生创造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4): 44-48
[3]赵万春, 李士斌, 闫铁, 等. “双导师”队伍建设应用于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价值工程, 2012(34): 271-272
[4]别敦荣, 陶学文.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30(3): 42-48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外高校;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45-02
一、我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导师对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预先指定,给出具体实施步骤和解决方案,学生被动接受并完成,许多问题分别存在于选题、开题、设计或研究、论文撰写、答辩、评价等环节中,表现在:无论是以软件设计为主的计算机编程类题目,还是以工艺设计或以结构设计为主的工程设计类题目,综合性不够。选题环节中导师的课题题目大而空洞,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不明确。
作者对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4级(2008年毕业)、2005级(2009年毕业)、2006级(2010年毕业)、2007级(2011年毕业)、2008级(2012年毕业)、2009级(2013年毕业)毕业设计的选题类型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80%以上为自拟课题,务虚化严重。
设计类课题所占比例不足4成(2008年及2011年除外),有理科化的倾向。设计类选题(包括机电专业硬件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或工艺设计)较论文类(包括以软件应用和程序编写为主)题目比重所占比例过小。学生识别能力下降。
国内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人一题虽然可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但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不利于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毕业设计任务书代替开题报告,设计环节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低水平,重复多,创新能力不足;设计任务不明确,进度不合理;外文资料与设计内容相关性不强,综述缺少整体感,文献数量不够;毕业答辩环节中提问简单,学生回答随意,成绩评价不够客观;很少做出物理样机或经过实验验证,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毕业设计成绩对就业和升学没有太大影响,也是导致设计质量下要原因之一。
大学考核或排名主要依据的是科研而非教学水平,导致对教学不够重视!高校扩招,教学和科研资源紧张,现有经费难以做出一定水平的研究。毕业设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动手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不良学术风气造成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就业不容乐观,设计与工作几乎毫无关系,重视度不够。毕业设计质量与指导教师有直接关系,选题深度广度不够。扩招后,师生比例呈放羊状态。
二、国外高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与要求
1.美国高校:许多研究型大学一般在大四开设顶峰(又译尖峰)体验课程,通过研究难度项目,把本科教育零碎知识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顶峰体验”。
美国工程顶峰体验课程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模式为: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打通技能和知识间的壁垒,可使学生发现技能与技能、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有机关系;反思过去改进不足;把学习经验融会到知识和技能体系中。
(1)师资保障:ASEE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所有工程类高校教师均参与了顶峰课程及项目。教师主要担当指导(57%)、咨询(34%)和评价(16%)等三种角色。
(2)经费保障:经费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成本在1000美元以上项目:硬件成本55%,物资成本63%,旅行成本26%,软件成本36%,其他成本26%。
(3)项目保障:项目数量关乎质量。2005年,每个项目团队有10个以上的项目的占4%,有7~9个项目占3%,有4~6个项目占10%,有1~3个项目占12%,有1个项目占71%。每门工程顶峰设计课程有16个项目的占12%,有11~15个项目的占11%,有6~10个项目的占23%,有2~5个项目的,所占比例是38%,有1个项目,所占比例是17%。
(4)设计流程保障:综合考虑需求拟定科目,工程课程的主题定位为:首先要易于整合以往学生的学习知识和经验,其次要易于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所学技能和知识。
专家经过评估后,编写大纲,即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考核方案等。
2.英国高校:有些专业要求写毕业论文,有选修有必修,较多部分是以课题为主。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简称IC)为例,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可分为:(1)及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2)依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考察、调研、查阅资料,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进程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样机制造及装配;(5)样机性能测试、实验和综合分析;(6)撰写总结报告;(7)考核答辩。英国IC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时间为15周。
IC的毕业设计不是一人一题,而是四人组成团队,题目一样,但参数不同,成员共同完成。之后,将实验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成绩评定由实验测得实际效率决定,最后评定出最佳设计和最佳工艺奖。
由IC的毕业设计,可看出英国高校毕业设计的特点:选题综合性强,熟练运用AUTOCAD、SOILDWORKS、FLUENT、ANSYS等各种CAD/CAE软件包;3~5人组成小组,进行设计,培养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成绩评定基本基于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实际功效做出;对深造或就业影响重大,因此学生们一开始就投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
3.德国高校:德国工程应用型大学除必要外,不开纯理论课程。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需自己到企业寻找。政府制定法规、优惠政策和提供经费。
(1)德国大学本科机械专业教育阶段:德国本科生教育第一阶段为两年,学习各系共同基础课程,进行选拔和淘汰。第二学习阶段也是两年,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完成选修课、必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第五学年,花3~6月时间写毕业论文。
(2)毕业设计选题:大公司在本单位的报纸杂志上或网站课题信息,学生提出选题申请,企业对学生选择录取与否。小公司直接与学校联系。
(3)毕业设计管理方式:如果申请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被公司选中,公司会安排工程师来指导毕业设计,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内容及要求、课题时间进度、预期结果等。学生在公司做毕业设计课题一段时间(如2~3个月)后回到学校,导师进行审查。一旦导师和学生均认为能够完成,该课题就可作为学生正式毕业论文课题。
(4)毕业设计基本要求:包括100页左右的文字材料、需要的图表及说明论文格式。论文以应用为本进行质量控制。课题未完成,但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样可获得通过。
(5)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及评定:毕业论文与专业考试用五分制进行评定。毕业总分是由论文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得出平均分数。考核评定毕业论文原则上一般由两位考官完成,一位(教师或毕业设计单位工程师)由考试委员会主席委派,另一位是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定者。如果两位考官在评定考核中有意见分歧时,则采用地方性考试的评分规则。成绩由学校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单位不参与成绩评定。
4.法国高校:对应的课程设计:从题目到项目开展及检查,都与企业联系密切,等同于我国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课程,但在形式与方法上有差距。
法国课程设计的特点:(1)法国的课程设计学分较多,为本科总学分的1/16,我国高校毕业设计平均占总学分的1/20;法国工程师学校与我国的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都是16周,一个学期,但法国工程师课程设计每天2学时,一周5天,共16周,总计160学时,而我国毕业设计总学时数是640,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每周5天,每天必须保证8学时,总共16周,法国学生只需要每天2学时。(2)法国工程师院校工程师阶段的第二年,即四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通常以公司题目为主,经过主题演讲阶段、题目选择阶段、演讲阶段。(3)组织形式:以团队形式完成。为保证科学及结果上的正确性,每一个“项目设计”小组均配备相关专业教师。(4)指导方式及要求:主要集中在实验、选材及答辩等方面。教师提供参考资料供学生查阅,提供方法和思路供学生开展实验、表述过程及结果,定期报告,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获得结论,准备答辩。教师给予指导。(5)考核方式:在学期末,课题进行最后答辩,以此作为企业工程师第一年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答辩考核既有企业教师,也有本学院教师。
法国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强调团队协作,课程设计及答辩各个环节均以团队――组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学时占学年全部课程的20%,学生每周有专门时间参观公司、做项目。“项目设计”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占到3~6个学分。
三、对我国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启示
淡化专业方向,加强通才教育。选题综合性强,不局限某一方面训练,选题采用校企联合形式。3~5人以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加强合作精神、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研究经费筹备由学校、企业及教师共同分担。毕业设计考核成果多样化,图纸、毕业论文、报告、实物及程序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成果,只要能反映创新成果,就可达到目的。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开始,主要是基础知识及研究(设计)工具熟悉、对设计项目进行理论知识及文献准备。
参考文献:
[1]夏伯乾,冯静,郭红.中外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比较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6):64-67.
[2]王乐梅,张巍,唐宏哲.中法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的毕业设计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32-135.
[关键词]科研;机械工程;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29-02
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985高校和211高校中更是如此。但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高校通过教学工作来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其根本任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高校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又要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相互提高。[1][2]高校只有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3][4][5],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办学的特色、强势和品牌性。[6][7][8]有关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及科研对教学的作用,国内外学者、教师都做了很多研究,如文献[1]、[2]、[3]对高校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做了论述,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文献[4]论述的是科学研究在促进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文献[5]强调科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上文献中都没有涉及科学研究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群中的应用。可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就是从这方面入手,探索科研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群中的应用。
一、我校教学与科研现状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综合性院校,是一所以工为主,专业涵盖工、管、理、医、经、文、法、艺术、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近4700亩,面向全国27个省(区、市)招生,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5000余人。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水平和特色。为建设成为国内先进、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过多强调科研
多年来,我校对本科教育口头重视多,实际行动少;教师教学考核强调数量,缺少质量。由于过多强调科研等显性数据指标,如高水平论文、高级别研究项目、高科研经费等,对大学定位存在误解,以及扩招等一系列因素,本科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处于相对弱势甚至是边缘化的地位。然而,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其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都很重视。尽管这些大学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果,但最让这些大学感到自豪并最终确立他们高水平地位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他们响当当的本科教育质量。时至今日,这些大学仍然在不断地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科研与教学缺失
由于学校一味强调科研,教师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但研究成果出来以后,只有小部分应用于生产实际或教学,大部分研究成果只能躺在成果库里睡觉。教育教学改革呼唤着科研,但在学校科研中,教师科研与教学缺失的现象却并不少见,具体表现为:教师在研究中充当着资料的提供者、失语的研究者和被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造成教师研究与教学脱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教师对高校科研实质的理解不到位 ,以及学校对科研的评价方法不科学。
二、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
我校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机械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并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能从事现代机械工程领域内的机械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专业主要课程中有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气液压控制、数控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置设计、机械CAD/CAM,这些都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在三类课程中具体所占的学分为公共课学分占37.0,学科基础课学分占85.5,专业课学分占15.5。
机械工程专业是我校办学最早的几个专业之一,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多年来,学校一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凭借多年沉淀的教学资源优势,不断加快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我们教师所做的科研,绝大多数与这些课程有关。如果能把教师的科研应用到这些课程中,无疑能对教学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实践应用
为探索科研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群中的应用研究,我们做了如下具体实践。
(一)项目调研
机械工程专业是传统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体系中,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学科基A课和专业课等,其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的比重较大,课程门数较多。由于教师所做的科研较多,有些科研与这些课程群有关,有些则比这些课程群超前许多,再加上由于机械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长,有些课程内容较陈旧,因此,我们首先要进行调研,看看兄弟院校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
(二)科研项目、内容的整理
由于大多数科研骨干历年来所做的项目较多,这些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开发项目、柳州市科技开发项目、教育厅科研项目和校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等。在这些项目中,有些项目所研究的内容、研究成果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有些项目比较前沿,这些项目对本科生来说有些超前,这样前者可以直接应用到本科教学中去,后者则要储备起来。因此,要对这些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梳理,找出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的内容,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三)科研项目、内容与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群相结合
根据前面梳理出来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我们结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特点,以某一门课的某一章节为切入点,删减一些陈旧的内容,增加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并将其作为一个案例或一个章节来处理。比如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桂科能05112001-7B)《信息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钢圈系列产品虚拟设计开发平台》的科研成果,就可以与机械工程专业课机械CAD/CAM相结合,把研究内容《钢圈参数化设计系统》结合到课程的第五章――机械CAD/CAM建模技术中去,作为一个案例来讲授,这大大丰富了课程内容。
(四)相关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教案、课件的修改与融合
找到结合点后,就要对原来的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补充:有些陈旧的内容该删减的删减,新的内容该补充的补充,要相互融合;有些内容较简单可直接修改,有些内容较多较复杂,要采取各种手段满足教学要求,比如将科研内容编制成软件。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公差与配合应用技术系统的开发研究》就是以软件形式编制出来后,融合到机械工程专业课机械CAD/CAM第三章――设计/制造数据的处理技术中去,作为一个例子,这既补充了教材的热荩又能使学生接触到前沿知识。
(五)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
把结合科研成果做好的教案、课件和软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受益。应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对这些教案、课件和软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提高。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对相应的教材进行修订,使科研成果进入教材。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具体实践,我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群中,使学生能学到机械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冬梅,卜长,郭树东.试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6):119-122.
[2]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教学科研比翼双飞[N].人民日报,2005-12-01(04).
[3] 韩俊峰,冯德芬.浅谈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J].广西高校研究,2000(1):91-92.
[4] 王铁行.科研促进本科教学之浅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0-31.
[5] 符杨,胡荣.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初探[J].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教育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0(9):34-36.
[6] 陆根书,顾丽娜,刘蕾.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J].教学研究,2005(4):286-290.
今年已经是我在交大的第七个年头了。在三九严寒中,我又一次迎来了毕业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身边的同学大多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许多原本一起努力打算申请出国深造的同学也都放弃了出国的计划,而我,依旧坚持着我最初的梦想,申请出国读博,继续我的科研之路。这份坚持源于我对机械工程的热爱,也源于我对科研的执着。申请出国的过程,是对我科研之路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和展望。在交大七年的生活中,我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从最初的院长奖,直到近日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这许多荣誉的背后,是科研带给我快乐的享受。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7年前,作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新生,我踏入了交大的校园。入学的第一周,我通过面试转入密西根学院,成为了密西根学院的第一届本科生。密西根学院在大二的时候进行了专业的选择,在电气信息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选项中,我选择了后者。我的选择在当时有很多人难以理解,一个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转过来的学生为什么没有选择本专业?为什么选择机械工程?其实答案很简单。大一时候,我们有一门课,名叫《工程导论课》,授课老师是一名外教,名叫Jason Daida,老师说,医生一次辛勤的努力只能挽救一个生命,而工程师的辛勤工作却能拯救千万人,使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有了工程师的辛劳,才有了高耸入云的大楼,才有了跨越大江大河的坚固大桥,才有了通达世界各地的信息网……工程师所创造的产品已成为我们每日必备的生活用品,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彻底地改变了世界。这番话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而现在,谈及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莫过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空中浩劫》。这个节目记录了全球重大的空难事故以及工程师们对这些空难的调查,从中人们吸取教训,不断改善和发展航空工程。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工程师不懈地努力和调查,才有了我们今天最为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是工程师的伟大之处,也正是我选择机械工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于对机械工程的热爱,我的学习生活变得轻松快乐。平时,我总是学院里最早完成课程作业的,因为我把课程学习当成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课程学习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也正因如此,我在平时便掌握了课程知识,考试之时,我无需突击,便可轻松地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也使得我本科的课程成绩排名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第一。同时,我也获得了许多殊荣,从学院颁发的院长奖和杰出学术成就奖,到学校颁发的交大优秀奖学金,再到上海市颁发的上海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国家颁发的国家奖学金等。在轻松快乐的本科学习生活之余,我积极投身科研活动中。我本科时设计的供血管内微型手术机器人使用的微型电动机获得了密西根学院设计展示金奖。正由于我本科优异的学习和科研表现,我顺利地直升本学院硕士研究生,继续着我轻松快乐的学习生活。
一支笔和一张纸的科研
谈到科研,人们总是首先想到硕大无比的实验台架和实验室里忙忙碌碌的实验人员。然而,科研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实验固然重要,然而,人们对科研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却更为关键。我的导师Robert G.Parker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科研所需的其实并不太多,一支笔和一张纸足矣。机械工程虽然是工科学科,但是进入了更专业的硕博学习阶段,同样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我所从事的就是机械工程专业理论研究。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科研方向,我总会回答他,我的科研就是数学加上物理。Parker教授所做的科研项目大量地应用了数学和物理知识对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和振动问题进行推导研究,这正是我所喜爱的科研方向,也正因如此,我在三年前选择了留在学院读硕,在Parker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我的科研工作。
我并不像许多刻苦工作的人那样起早贪黑,相反的,我总是工作日才来到实验室,而且每天总是“朝九晚五”。在同学们眼中,我的学习和科研生活是轻松的。这样轻松的科研生活得益于我一根笔和一张纸的科研。正因为我的科研无需笨重的实验器材,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着我的科研,即使我不在实验室中。
据说英国牛津大学的洗手间里放置着许多的纸张。这些纸张不仅是为了人们使用卫生间所用,同时也让大家在想到一些新的想法时能够写下来,据说有不少科研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纸上解决的。研一的时候,也曾听其他学院的一位学姐说过,她曾经被+错误的推导结果困扰了很久,却在一次梦中推导出了正确的结果。梦中推导结果虽然有些夸张,但我却真曾躺在床上想通了一个困扰了我一周的科研问题。思考是科研最为关键的步骤,而思考随时随地皆可,正因有了思考,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乐趣,科研也因而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得以享受科研的快乐。只要我们身边有一支笔和一张纸,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拿起笔,写下我们思考的问题,推导出我们思考的结论,解决我们所遇到的科研问题。
正是在我一支笔和一张纸的科研中,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第一作者,我在SCI级别的期刊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发表了针对对称离心摆减振器系统的模态特性和稳定性研究的论文。另有两篇作为第一作者的针对离心摆减振器系统的研究论文也已分别提交到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和另一SCI级别期刊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这些论文成果都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我也曾在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国际会议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该会议的论文进行了口头报告并获得国际同行的好评,而我的另外两篇会议论文也已提交另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目前,我仍对离心摆减振器系统进行研究,另有两篇论文正在写作中并将提交到其他SCI级别的期刊。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amus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佳木斯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1402
国内刊号:23-1434/T
邮发代号:14-17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刊,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佳木斯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理论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早在2007年就率先进行了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分别制定了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和探索,为贯彻执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面对工程硕士招生的逐年增长,也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具有悠久的工程实践传统,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面向国防,服务航天的工程教育特色,在整合学科、学院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依托重点学科优势,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实验、实习实践、学位论文3个主要实践环节,承担着不同的实践教育任务,课程实验的任务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围绕某一(某些)具体知识点进行感性认识训练。学位论文是训练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某一具体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是完成实习实践的教学任务,其功能定位为:培养学生熟悉本领域产品研发全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研发工作;熟悉生产和管理模式以及设备和工艺流程配置;在实践中发现、提炼和总结学术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使学生基本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各类典型工作流程、关键核心技术的实现途径、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的选题指导工作,为进一步进入企业深入实践奠定前期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知识储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定位,校内实践基地在构建中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综合考虑到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及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在平台的建设上避免围绕某一(某些)具体方向进行实践环节建设,而是通过整体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接触机械工程领域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实践场所。(2)综合性。在平台所完成的实践教学功能的设计上,注重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将培养方案内的实验、实践等各环节单元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与具体实施。(3)开放性。为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构建了自行设计、自由探索的开放环境,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4)示范性。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平台,在保证其教学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应最大化地体现出对机械工程领域典型企业的示范作用。(5)学术性。面向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更为注重的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从中总结规律、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环节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内涵。
2校内实践基地硬件平台的构建
与课堂理论教学不同,实践环节的教学需要依赖于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因此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来构建完成预定实践教育功能的硬件平台组成。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包含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精密与微纳制造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7376个二级学科,年招收硕士生350人,其中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工程硕士240人左右。机械工程学科覆盖的各个二级学科各具内涵,互相独立而又互为支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大型/复杂/先进机械系统设计能力;②各种传动及其检测、控制技术应用能力;③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能力;④机电融合应用能力;⑤科技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系列超出单个课程的综合实践平台来提供学生从实践中锻炼和掌握工程技术能力的实践机会。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一个独立于课程教学之外,支撑全院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框架下,培养其对各相关研究方向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出知识面广博、适应性广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因此,校内实践基地所建设的教学平台应体现出综合性,并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加强硕士研究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相关研究方向的了解,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所建立的校内实践基地硬件平台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1校内实践基地硬件平台的总体结构校内实践基地硬件平台包括实验平台和实践平台两个部分,其中实验平台用来支撑培养计划中的实践学分,由传感及测试技术实验子平台、数字化制造技术实验子平台、机器人技术实验子平台和微纳米测量技术实验子平台组成;实践平台用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主创新、自由探索的实践环境,由金属零件少无切削制造技术工程实践子平台、空间机构及机械系统设计与实践子平台、数控运动控制综合实践子平台和液压伺服传动与气压传动综合应用实践子平台组成。
2.1传感及测试技术实验子平台传感及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偏重于基础的技术,并且是其它众多技术的基础,因此该实验子平台的建设侧重训练研究生对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典型应用,使学生不但对传感技术中所涉及的各种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性能指标有深入具体的认识,而且还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完成相应的检测任务,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实践基础,提高应用型研究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的认知、加强对专业技术工作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数字化制造技术实验子平台该实验子平台以对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原理和核心技术的理解为主,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的设计和加工子系统,两个子系统共享一个服务器,实现信息共享。以现有的CAD/CAM软件和自行开发的数控技术、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装配等软件为基础,为数字化设计、建模和仿真、加工技术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掌握数字化制造技术在产品的设计、分析、制造、制造系统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2.3机器人技术实验子平台该实验子平台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模块化的、可扩展的机器人系统开放实验平台,子平台的建设以常规机器人技术教学为主,并兼顾机器人智能运动控制和机构空间复杂轨迹的实现等相关教学实验。能够进行14个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教学实验,各实验间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联合进行;能根据教学的需求及课程的变化需求进行迅速调整,以适应实验教学的需要。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编程和实施,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动手能力,促进机器人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2.4微纳米测量技术实验子平台随着超精密加工技术和纳米加工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加工表面形貌的微观检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微纳米检测技术成为机械工程学科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原子力显微镜测量原理、测试参数的选择,数据处理知识。掌握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获得力曲线,根据纳米压痕法的理论基础及弹性接触理论计算材料的机械力学特性,分析研究测量仪器的原理、精度、误差及适用范围。
2.5金属零件少无切削制造技术工程实践子平台本子平台对学生进行金属零件少无切削制造技术的实践训练。学生通过设计制造零件的实践,培养研究生:先进绿色制造技术运用能能力;产品制造生产线管理与运用能力;数控等先进装备控制与运用能力。
2.6空间机构及机械系统设计与实践子平台通过先进传动装置的学习和拆装,使学生了解、学习高性能谐波减速器等国外先进传动装置的原理、设计方法、结构和工艺;由学生利用基本元部件设计并构建机械系统,如多自由度关节串联机构和行走机构等。根据学生自己构建的机械系统,运用机构设计与动力分析软件建立虚拟样机,进行仿真。学生为自己构建的机械系统配备运动控制系统,利用计算机和PID控制来控制交、直流伺服系统,实现其构建的机械系统的预期运动目标。
2.7数控运动控制综合实践子平台以机床运动形式为主要控制目标,运动控制为主,顺序控制为辅,训练学生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能力。实践子平台以单轴运动模块为基本单元,可搭建一轴、两轴和三轴运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PC-Base运动控制控制器为核心,交流伺服系统为基础,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学生可实际搭建的(包括内部控制软件)实践系统。
2.8液压伺服传动与气压传动综合应用实践子平台该实践子平台对学生进行流体传动与控制重要基础和综合应用的训练。平台包含竖直液压伺服搬运、水平液压传动搬运、气动插拔销三套子系统,训练学生:流体传动与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能力、液压伺服系统(位置和力及其切换)设计调试能力、液压传动系统设计调试能力、气压传动系统设计调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实践基地硬件平台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两类平台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依托实验平台下设的4个子平台建设了一门具有特色的实验课程“机械工程学科应用型研究生综合实验”,综合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立足机械工程学科的主干课程,从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角度去组织实验教学的内容,规划建设的实验项目既是对若干门学位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对某门课程课内实验的强化,支撑研究生培养计划中2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完成总计66学时的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设置和培养计划,要求研究生从中选择22学时进行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加强硕士研究生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实践平台是对实验平台的进一步深化和运用,目的是注重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践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利用平台所提供的基本元件和模块,根据给定的技术参数和指标,自行搭建系统,独立完成相应的实践训练项目。结合实践平台的硬件设备,建设了一门面向全院硕士生的实践课程“机械工程综合实践”,以独立实践课程的形式来实现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使本领域的应用型研究生能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械系统设计、制造、检测和控制的工程应用过程的基本训练,支撑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课程的设置和培养计划,要求研究生从中选择若干实践项目进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开设的两门实验实践课程,初步确定了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确立了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以独立的课程形式来加深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满足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为进一步的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实践。
4校内实践基地的运行效果与深化建设
[关键词] 机械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装备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取决于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机械工业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加强机械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机械专业具有实践性强、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特点,仅靠理论教学无法培养出创新型机械工程高层次人才,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机械工程人才的必要环节,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方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 、传统实验教学的问题
1、传统教学中,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只起到验证理论知识的作用,学生往往在实验之前就知道了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致使学生轻视实验、敷衍实验,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学生求实科学态度和严谨工作作风的培养。
2、实验室配备的器材较少,有些实验只能分组进行,使部分学生缺少了动手的机会,缺少了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和培养。
3、在当前高校教学中理论课学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实验课课时也有所压缩,于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指导书的“指导”越来越详细,几乎每个实验步骤都在指导书中列出,一些较难的实验干脆就改成了演示实验。如此,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锻炼反而减少,实验教学也就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结合学生机械工程知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掌握过程,将机械工程实验划分为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机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专业基础实验、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手段为主的专业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能力的机械工程综合实验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拓展训练四个层次。专业基础实验由独立开课的机械工程实验I、机械工程实验II组成,专业课程实验由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和机械制造工程课程的实验部分组成,机械工程综合实验由独立开课的机械工程实验III组成,综合拓展训练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主要是机械工程综合训练,课外则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SRTP)等第二课堂环节。
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实验预习创造条件
在实验课课时普遍偏少的情况下,预习成为在有限实验课时内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针对学生预习期间无法接触和了解具体实验装置致使预习效果不佳的实际情况,我们实行了实验室定期与预约开放等措施。某些有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定时开放,让学生参观。有些实验室与学生预约在实验课前某个时间开放,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某些不便开放的实验室,可在实验课的第一节课将相关的实验器材做一个集中的介绍,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观摩和预操作仪器,了解某个仪器是干什么的,在哪个实验中会用到,这样也可起到与开放实验室相当的效果。
3、在实验课中增设实践性的内容
实验课在其功能上不仅要用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应该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将实际工程问题引入到实验课中。比如机械工程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是要测绘一些从实际机器中抽象出来的机构,并画出其机构运动简图。这个实验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完成,但是一旦要他们去画出实际机器的机构运动简图,就有很多学生既看不出其机构类型,也画不出机构运动简图。因此在实验课中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具体的实际问题,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比如测绘实验就可以拿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通过装拆来了解机器的运动情况,并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4、适当增加创新性的多学科综合实验
机械类综合性实验是融合机械、电子、控制等多学科知识的实验项目,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综合性实验任务,可使学生所掌握的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与渗透,培养和提高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例如,在学生学过《电工电子学》后,我们设计了一个与电工电子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在课程之初给出实验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过程、选择实验器具,到期末交一份综合性实验的报告或论文。同时,在相关的实验课中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与前述综合性实验有关的实验项目,助益学生顺利完成综合性实验。
5、建立完善的实验课考评制度
实验课的期末评分通常是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情况做出的,这样的评分容易使实验成绩太过平均,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态度。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课考评制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学习情况。实践中,我们在实验课的考评中综合考虑实验预习、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笔试等环节,给每个环节一个相应的分数,最后加权平均。同时,还在考评中加入用以鼓励学生创新的分数,例如,如果学生针对现有实验提出了创新性的设计思想或实验改进,就给予相应的加分。这样的考评不但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实验课的表现,而且能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我校机械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近几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竞赛等屡屡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素质提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84-02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构建机械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需要。[1]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对专业工程师进行资格认证是国际惯例。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开展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在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环节增设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技术基础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并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助力。
一、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本课程设置的思考
掌握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受工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都还是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创建,强调论文的发表,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工程领域涉及面广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工程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该紧跟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 而不应该只拘泥于现成教材的讲授。[2][3][4]本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顺应了工程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通过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以及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满足行业需求,又达到专业学会对人才工程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
本课程以机械工程学会冯敬之编写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指导书》为主要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涵盖7大部分:一是工程制图、极限与配合,机械工程相关标准;二是工程材料;三是机械产品设计;四是机械制造工艺;五是企业管理、工程经济;六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七是数字控制技术及机械制造自动化。
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的企业管理,工程经济,产品质量控制及制造工艺中的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车间平面设计及装配等教学内容对于传统的工科在校生来说是陌生的,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基本见不到这样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工科学生对于上述知识基本都是在工作实践中片面地了解一点,既不系统又不全面。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不是脱离实际的高雅教育,而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务实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的教育。[2]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既对其已有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升,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其知识范围,提升了其实践能力。
三、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及考查方式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一年一次,属于全国范围的国考。这个考试在1天之内完成,上午下午各3个小时,教学内容的7大部分在考题中均有涉及,基本做到了考试内容的均衡性。上午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20分,考试题型分为80分的选择题和40分的简答题,其中简答题每小题5分,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下午考试为开卷考试,满分80分,考试题型分10分的综合题和20分的综合题2种,每种均为6道考题,其中10分题6选4必答,20分题6选2必答。开卷考试题目综合实践性非常强,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本课程自设立之初各位教学相关人员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全面丰富学生工程理论,打造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己任,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动力,以机械工程师技能要求为标尺,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研讨,并制定了下述相关措施。
(一)专家组团授课
由于本课程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参照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丰富,考核范围广,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采取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及各专业教师组团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邀请的专家有的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的来自科研院所,他们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授课过程中他们引用的各种实践案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点拨和引导作用。接受授课任务的专业教师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学骨干,他们知识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精准全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在校研究生,这些学生在读研之前来自不同的院校或企业,他们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学时又短,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内容,丰富实践经验,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课程结合课程组的优势,最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理论授课过程中,相关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并有专业教师负责答疑讲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
(三)开展专题训练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目的也是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课程组研读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以及历年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试卷,结合一些典型题目给学生讲解,并组织一些项目研讨来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训练。
(四)开设学生研讨课
由于学生的实践经历互不相同,即使接受的是相同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总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整体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师专门针对学生开设了研讨课,并在课程中期和末期分两次进行,这样做克服了时间跨度长、知识遗忘多的弊病。为了增强研讨课的针对性及效果,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陆续收集学生问题,对问题进行记录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学习的疑惑点,形成研讨课的研讨内容。同时把要研讨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层进式的小问题交给学生课下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写出讨论结果并在上课前交给老师。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反馈给学生,同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工程背景及相关案例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继续在课上讨论,要求学生辨别讨论题目的共性及差异性,形成思维要点。
五、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参与选修的学生都在用对待必修课的劲头在用心学。2014年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学生有34%多顺利通过考试,与全国平均30%左右的通过率相比,这样的成绩是喜人的。2015年参加考试的人员与2014年持平,通过率也差不多。
大部分考生都感觉到,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对以前学的机械基础课程做了一次大的知识梳理,而且所了解到的很多工程案例为解决综合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在以前的课程中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诸如设计中要有人本思想,设计的产品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安全便捷等因素。
在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的同时,课程组也询问了各位硕士生导师对本课程设置的看法,大家也都表示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知识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碰到实际问题时思路更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总之,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士兵,包志华,徐晨,等.“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1-23.
[2] 曾泽斌,汪建英.对我国工程类研究生教育际化发展的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3-134.
关键词 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95-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地方高校,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参考同行专家意见进行探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以下方法和途径,求教于同仁。
1 课堂教学要突出基础性
从教育对象上来看,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大学生主要是二本和高职类学生。这部分学生在高校机械工程类大学生中比重较大,人数较多。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将这类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放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来培养,这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这类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主要是工厂一线,他们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作为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教学环节,任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位,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精心准备课程内容,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详细讲解基本的概念原理,让学生学会弄懂。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对于敏而好学的学生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多给他们灌输创新思维方式方法教育,指导他们博览群书,特别是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 实验教学要突出熟练性
实验教学是机械工程类大学生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作为地方高校,尤其要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所讲授知识的验证,利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者实践创新。对于以学习专业技能重在应用的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把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教给他们,让他们把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便于在生产实践中熟练应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基础性,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学好、学扎识。
实践验证是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操作的第一步。作为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要克服重课堂轻实验的错误教育观,加大投入,确保基本的实验教学条件,加大本学科和专业的基础性实验课课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实验内容,讲解实验方法,做好演示实验,检查学生实验;要给学生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实验报告,讲评实验报告;对于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给学生讲清讲透,亲自示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或者配合做实验的能力,提高独立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熟练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实验基础。
3 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性
机械工程类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实验教学之外,还有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些环节对地方高校培养机械工程类学生尤为重要,是让学生接触生产实际最直接的手段。金工实习可以让学生把机械原理、画法几何、工艺等书本知识变成最基本的机械操作。生产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生产领域的技术操作要领,把书本上的概念原理变成实践技能。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专业领域生产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专业性的实践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了专业方向。
4 课外实践活动突出多元性
机械工程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类教育之外,还有开放性实验、各类创新性学生实践活动竞赛等课外实践学习形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学校倡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运而生的学生课外活动形式,常常以主题创新的竞赛形式出现;另一方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的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校要关心呵护学生的课外学习热情,注重选配学生适应的指导教师。确定指导教师之后,指导教师要在创新思维方式方法上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学生所感兴趣的学科专业领域进行悉心指导,重视指导的多元性,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从实践来看,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是机械工程类学生创新教育成果最为突出的表现时机。因此,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5 毕业实习突出实效性
毕业实习是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在校实践学习的最后环节。当前许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毕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了,学生也把毕业实习和岗前使用结合起来了。这样做,可以将学生与生产实际对接起来,是学生真正走向社会,直接走向职业岗位的有效形式。但是,许多学校和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不到位,简单地视同学生有了就业工作岗位,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了,学生即将走向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不大了。对学生的管理有所放松,有些学生急于就业,忽视了校内的教学任务,致使大学生最后一年的教学任务无法落实。
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对机械工程类大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和指导,确定专人管理大学生毕业实习,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指导,着眼于就业,重视毕业实习的实效性,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充分结合起来。针对毕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完善所需专业知识技能,以便于将来工作需要。
6 毕业设计突出创新性
毕业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测试。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是否有创新性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从选题阶段开始,指导教师就要严格把关,看看学生选题是否恰当,是否具有创新性,要看学生的写作提纲是否突出创新性;在毕业设计的实验环节审查上,要看学生的毕业设计实验是否是亲力亲为,是否具有创新性;在学生毕业设计的审查中,要看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创新点在什么地方,毕业设计论文是否符合规范,等等;在学生毕业设计答辩中,要看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看学生创新能力在毕业设计中的体现。总之,要将创新性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的重点来抓,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及答辩教学环节,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在校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在校教学教育阶段能按照以上6个方面来做,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进,沈学会,李明辉.工科院校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1(1):78-80.
论文摘要:阐述了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学习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习专业英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分析了专业英语本身具有的特点,介绍了一些学习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自觉地培养兴趣,把握专业知识,联系生产实际,积累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加强阅读,掌握翻译技巧等多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在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方面取得进步的有效途径。
专业英语又称专业科技英语,随着科学技术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门重要的学科。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机械工程专业英文资料的训练,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了解科技应用常用的表达和科技英语的特点,能初步具备阅读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学完基础英语后学习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笔译速度为每小时250个左右单词,译文基本准确、通顺。”所以,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深入学习机械工程知识的英语版的课程[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机械工程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用英语组织表达机械工程、机械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语句、描述专业英语语句的基本格式和主要的语法,通过课本中选编的原版教材的学习,了解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机械工程专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为将来阅读机械工程英语文献资料和书籍,进一步交流和学习国外机械工程先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习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1.岗位需要
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随着我国机械行业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正在加速产品与设备的更新与改造,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各技术领域也正在实现进一步的合作,许多企业引进了很多进口设备,大量资料是英文原版的。因此,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否读懂这些资料就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实际中碰到现场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可能需要查阅原版英文资料或与相关专家用英语交流专业技术来谋取解决途径,所以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掌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教育部为使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适应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提出今后部分专业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2.进一步发展需要
社会迫切需要复合型、实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目前,机械工程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非常紧缺,而懂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个人读懂外文说明书、图纸以及其他资料,快速、准确地获取国外最新机械工程技术、动态信息的必备语言工具,所以学习这门学科是学生提高发展潜质、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谋求发展的需要。我们经常能听到毕业学生反馈回这方面的问题,从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感叹可以看出,越往上走,对英语的要求就越高。所以,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一个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与推动作用[2]。
二、专业英语的特点
1.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多
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是专业英语这间大厦的砖瓦,掌握它们是学好专业英语的基础之一。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所涉及的大多是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在翻译的时候能准确使用机械工程领域专业术语。有些词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但在专业领域内的含义却完全不同,比如spring,bearing,bar等等。并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而即使是同一个专业领域,也可能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具有不用的含义。因此,判断某个词的词义时,必须根据文章想要阐述的内容、概念、知识点,以及上下文联系、专业特点和具体语境的来判断其确切含义。
2.大量使用名词性词汇
在基础英语中,多用名词是英语的一个特点,在专业英语中这方面的特点就更加突出。专业英语文献大多以以原理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来叙事说理,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力求见事见物,而名词正是表示人、事、物的词汇,而且在专业英语中,名词性词汇能使得句式简练,结构紧凑,表意清晰[3]。
3.长句多
为了阐述清楚,句意表达严谨准确,科技文献一般用陈述句,且长句较多,一句话可能要包含几个分句。长句中的定语多,从句多,包含的信息量大,翻译时不易处理,所以如何理顺逻辑关系,再恰当准确地表述出来,让读者获得原文的准确信息显得至关重要[3][4]。
4.被动语态多
机械工程英语使用被动语态的占l/3以上,在专业文献中,叙事推理强调的是客观准确,而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可能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并且有时叙事还不需要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或者无法指出动作执行者,所以通常以非人称的语气作客观陈述,从而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还有,使用被动语态可以把需要强调的内容(受动者)前置于主语部分,这样可以使读者印象深刻。这些都是广泛使用被动语态的主要原因,而专业英语的这个特点是与汉语言的的表述习惯截然不同的。
三、大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英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没必要
许多学生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认为自己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一般用不上,学起来又不容易,不想花功夫去学习和加强专业英语方面的能力,即便有专业英语课程也是抱着及格万岁的思想,敷衍了事。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即使作为一名操作工,也有很大可能要面对纯英文的说明书、加工图纸等专业文献,更无须说将来担任管理和领导岗位对专业英语的需求了。
2.感觉自己的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有排斥和畏惧心理
部分学生在高中英语成绩不理想,自述基础差。其实,事在人为,任何事情,肯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机械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学习,逐步积累专业词汇。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努力在其中寻找乐趣,使学习的过程愉快起来,一点一点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让自己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成功,你就会感觉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令人望而止步了,这样积极的心态也一定会引领你取得最后的成功。
3.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的缺乏是专业英语学习和翻译的一大障碍。只有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人才能适应全面的对外开放,
4.无法适应专业英语本身的特点
专业英语一般内容较为枯燥,阐述的是原理概念,结构严谨,不注重文字修饰,重在客观事实;专业词汇多,逻辑性强,理论推导多,有独特的文体形式和表达方式。部分学生可能不太适应,特别是初学者[5][6]。
四、大学生学好机械专业英语的方法
1.把握专业知识
必须将机械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相结合。缺乏专业知识,翻译专业文献就没有了根基,成了无本之末。也许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翻译出来的东西拿捏不稳,或者自己都不明白,更不能保证对错了。所以,学生必须加强开设本课程前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本课程的学习扫清这方面的阻碍,减轻负担。也有学生反映,专业英语学完以后,英语和专业两方面都有所巩固和加强,所以学生要做的仍旧是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
2.积累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
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巩固基础词汇,也要学习专业词汇,更要注重基础词汇的习惯用法、含义和在专业英语中的特殊用法、含义,同时,学生还需要在识记专业词汇的同时,掌握一定量的词根、词缀[7]。提高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能力必须扩大词汇量,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如果词汇量掌握得不够,阅读时就会感到生词多,障碍大,不但影响阅读的速度,而且影响理解的程度,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还容易使人产生挫败感。而学生要想扩大词汇量,就必须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识记,并扩大阅读范围。
3.加强阅读,掌握翻译技巧
要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必须对每个句子作出正确的语法分析,这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
(1)翻译的一般原则。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包括原文的思想、精神和风格)。译文不得随意对原文的思想加以歪曲、删除,也不得有遗漏和篡改。译文语言必须符合规范、符合译文民族语言的习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以求通顺、畅达。在翻译科技文献时,译文应力求逻辑正确、术语定名准确、语言简洁明确、数据无误。
(2)虽然被动语态经常出现在科技类英语文章当中,但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为了符合汉语言的习惯,便于理解,被动句往往不直译为被动式,而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3)专业文献中长句一般较多,要做到长句译文准确,首先要弄清楚原文的句法结构,找出整个句子的中心内容,即找出句子的骨架,抓住最重要的主体成分,再将每一层意思分清,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再用中文表述出来。中文表述时,还要考虑到一些机械工程上的规范专业词汇和汉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但也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完全直译,这样翻译的内容看起来才一目了然,避免了直译可能造成的意思混乱或词不达意[7][8]。
对于长句翻译方法一般有三种: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
其它还有许多翻译技巧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学生需要在巩固英语基本语法的基础上,掌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4)联系生产实际。第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形势下教学与科研、生产劳动的结合”。专业英语的学习和翻译,也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生产实习、实训是学生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关键,所以学生必须紧紧抓住这些学习实机,提高自己的专业认知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机会还要多深入生产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知识,这样才会使得专业英语的学习少走弯路,翻译的内容也更贴合生产现场和实际。
翻译举例:
例1:Machine steel and cold-rolled steel,which contain from 0.08 to 0.30 percent carbon,are the most common low-carbon steels.
全句可译为:含碳0.08%-0.3%的机件钢和冷轧钢是最常见的低碳钢。
*which引导一个非限制性的定语从句,修辞Machine steel and cold-rolled steel。
*全句为主语+名词性谓语的结构。
例2:The sizes and locations are all correct so that the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later to create a program to machine the part.
这些尺寸和定位都是准确的,这样这些信息随后可以被用来编制加工该零件的程序。
*so that引导一目的状语从句。
*machine:在这儿是动词,意为加工。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英语专业文献的翻译必须利用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才能准确表述原文的含义。
4.培养浓厚兴趣
培养对英语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喜欢的事,就容易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必须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习。多让自己去尝试,通过努力让自己体会成功的愉悦。
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巩固、复习和深化专业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愉快的经历。翻译专业文献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慢慢量变到质变,就会很轻松了。
需要说明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英语的一种,所以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在进行专业英语学习的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基础英语的学习,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练的训练同样不能放松和忽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学习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五、结语
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是学习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由于翻译过程是个创造性的、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具备刻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一定的英语水平、专业水平和汉语表达水平,才能充分理解原专业文献的含义,把握原文的想要表述的实质内容,运用种种表达手段和翻译技巧,用准确流畅的符合汉语言习惯的语言生动地再现原文[8]。所以,为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大学生必须把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积累专业英语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加强英文原始专业文献的阅读,扩大知识面,迅速而切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高素质工作岗位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钱丹,卢珊.基于学术英语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32):311-312.
[2] Orr,T..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for specific professional needs[C].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1,44(3):207-211.
[3] 颜科红,殷蕾.结合专业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2):140-141.
[4] 秦艳.浅谈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5,(3):38-40.
[5] 郑勇,阚子振,吴传山.浅谈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翻译方法及技巧[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1):158-159.
[6]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论文摘要:阐述了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学习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习专业英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分析了专业英语本身具有的特点,介绍了一些学习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自觉地培养兴趣,把握专业知识,联系生产实际,积累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加强阅读,掌握翻译技巧等多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在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方面取得进步的有效途径。
专业英语又称专业科技英语,随着科学技术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门重要的学科。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机械工程专业英文资料的训练,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了解科技应用常用的表达和科技英语的特点,能初步具备阅读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学完基础英语后学习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笔译速度为每小时250个左右单词,译文基本准确、通顺。”所以,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深入学习机械工程知识的英语版的课程[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机械工程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用英语组织表达机械工程、机械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语句、描述专业英语语句的基本格式和主要的语法,通过课本中选编的原版教材的学习,了解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机械工程专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为将来阅读机械工程英语文献资料和书籍,进一步交流和学习国外机械工程先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习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1.岗位需要
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随着我国机械行业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正在加速产品与设备的更新与改造,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各技术领域也正在实现进一步的合作,许多企业引进了很多进口设备,大量资料是英文原版的。因此,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否读懂这些资料就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实际中碰到现场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可能需要查阅原版英文资料或与相关专家用英语交流专业技术来谋取解决途径,所以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掌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教育部为使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适应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提出今后部分专业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2.进一步发展需要
社会迫切需要复合型、实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目前,机械工程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非常紧缺,而懂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个人读懂外文说明书、图纸以及其他资料,快速、准确地获取国外最新机械工程技术、动态信息的必备语言工具,所以学习这门学科是学生提高发展潜质、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谋求发展的需要。我们经常能听到毕业学生反馈回这方面的问题,从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感叹可以看出,越往上走,对英语的要求就越高。所以,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一个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与推动作用[2]。
二、专业英语的特点
1.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多
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是专业英语这间大厦的砖瓦,掌握它们是学好专业英语的基础之一。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所涉及的大多是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在翻译的时候能准确使用机械工程领域专业术语。有些词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但在专业领域内的含义却完全不同,比如spring,bearing,bar等等。并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而即使是同一个专业领域,也可能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具有不用的含义。因此,判断某个词的词义时,必须根据文章想要阐述的内容、概念、知识点,以及上下文联系、专业特点和具体语境的来判断其确切含义。
2.大量使用名词性词汇
在基础英语中,多用名词是英语的一个特点,在专业英语中这方面的特点就更加突出。专业英语文献大多以以原理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来叙事说理,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力求见事见物,而名词正是表示人、事、物的词汇,而且在专业英语中,名词性词汇能使得句式简练,结构紧凑,表意清晰[3]。
3.长句多
为了阐述清楚,句意表达严谨准确,科技文献一般用陈述句,且长句较多,一句话可能要包含几个分句。长句中的定语多,从句多,包含的信息量大,翻译时不易处理,所以如何理顺逻辑关系,再恰当准确地表述出来,让读者获得原文的准确信息显得至关重要[3][4]。
4.被动语态多
机械工程英语使用被动语态的占l/3以上,在专业文献中,叙事推理强调的是客观准确,而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可能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并且有时叙事还不需要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或者无法指出动作执行者,所以通常以非人称的语气作客观陈述,从而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还有,使用被动语态可以把需要强调的内容(受动者)前置于主语部分,这样可以使读者印象深刻。这些都是广泛使用被动语态的主要原因,而专业英语的这个特点是与汉语言的的表述习惯截然不同的。
三、大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英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没必要
许多学生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认为自己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一般用不上,学起来又不容易,不想花功夫去学习和加强专业英语方面的能力,即便有专业英语课程也是抱着及格万岁的思想,敷衍了事。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即使作为一名操作工,也有很大可能要面对纯英文的说明书、加工图纸等专业文献,更无须说将来担任管理和领导岗位对专业英语的需求了。
2.感觉自己的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有排斥和畏惧心理
部分学生在高中英语成绩不理想,自述基础差。其实,事在人为,任何事情,肯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机械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学习,逐步积累专业词汇。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努力在其中寻找乐趣,使学习的过程愉快起来,一点一点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让自己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成功,你就会感觉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令人望而止步了,这样积极的心态也一定会引领你取得最后的成功。
3.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的缺乏是专业英语学习和翻译的一大障碍。只有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人才能适应全面的对外开放,
4.无法适应专业英语本身的特点
专业英语一般内容较为枯燥,阐述的是原理概念,结构严谨,不注重文字修饰,重在客观事实;专业词汇多,逻辑性强,理论推导多,有独特的文体形式和表达方式。部分学生可能不太适应,特别是初学者[5][6]。
四、大学生学好机械专业英语的方法
1.把握专业知识
必须将机械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相结合。缺乏专业知识,翻译专业文献就没有了根基,成了无本之末。也许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翻译出来的东西拿捏不稳,或者自己都不明白,更不能保证对错了。所以,学生必须加强开设本课程前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本课程的学习扫清这方面的阻碍,减轻负担。也有学生反映,专业英语学完以后,英语和专业两方面都有所巩固和加强,所以学生要做的仍旧是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
2.积累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
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巩固基础词汇,也要学习专业词汇,更要注重基础词汇的习惯用法、含义和在专业英语中的特殊用法、含义,同时,学生还需要在识记专业词汇的同时,掌握一定量的词根、词缀[7]。提高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能力必须扩大词汇量,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如果词汇量掌握得不够,阅读时就会感到生词多,障碍大,不但影响阅读的速度,而且影响理解的程度,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还容易使人产生挫败感。而学生要想扩大词汇量,就必须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识记,并扩大阅读范围。
3.加强阅读,掌握翻译技巧
要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必须对每个句子作出正确的语法分析,这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
(1)翻译的一般原则。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包括原文的思想、精神和风格)。译文不得随意对原文的思想加以歪曲、删除,也不得有遗漏和篡改。译文语言必须符合规范、符合译文民族语言的习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以求通顺、畅达。在翻译科技文献时,译文应力求逻辑正确、术语定名准确、语言简洁明确、数据无误。
(2)虽然被动语态经常出现在科技类英语文章当中,但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为了符合汉语言的习惯,便于理解,被动句往往不直译为被动式,而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3)专业文献中长句一般较多,要做到长句译文准确,首先要弄清楚原文的句法结构,找出整个句子的中心内容,即找出句子的骨架,抓住最重要的主体成分,再将每一层意思分清,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再用中文表述出来。中文表述时,还要考虑到一些机械工程上的规范专业词汇和汉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但也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完全直译,这样翻译的内容看起来才一目了然,避免了直译可能造成的意思混乱或词不达意[7][8]。
对于长句翻译方法一般有三种: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
其它还有许多翻译技巧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学生需要在巩固英语基本语法的基础上,掌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4)联系生产实际。第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形势下教学与科研、生产劳动的结合”。专业英语的学习和翻译,也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生产实习、实训是学生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关键,所以学生必须紧紧抓住这些学习实机,提高自己的专业认知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机会还要多深入生产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知识,这样才会使得专业英语的学习少走弯路,翻译的内容也更贴合生产现场和实际。
翻译举例:
例1:Machine steel and cold-rolled steel,which contain from 0.08 to 0.30 percent carbon,are the most common low-carbon steels.
全句可译为:含碳0.08%-0.3%的机件钢和冷轧钢是最常见的低碳钢。
*which引导一个非限制性的定语从句,修辞Machine steel and cold-rolled steel。
*全句为主语+名词性谓语的结构。
例2:The sizes and locations are all correct so that the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later to create a program to machine the part.
这些尺寸和定位都是准确的,这样这些信息随后可以被用来编制加工该零件的程序。
*so that引导一目的状语从句。
*machine:在这儿是动词,意为加工。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英语专业文献的翻译必须利用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才能准确表述原文的含义。
4.培养浓厚兴趣
培养对英语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喜欢的事,就容易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必须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习。多让自己去尝试,通过努力让自己体会成功的愉悦。
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巩固、复习和深化专业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愉快的经历。翻译专业文献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慢慢量变到质变,就会很轻松了。
需要说明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是英语的一种,所以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在进行专业英语学习的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基础英语的学习,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练的训练同样不能放松和忽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学习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五、结语
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是学习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由于翻译过程是个创造性的、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具备刻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一定的英语水平、专业水平和汉语表达水平,才能充分理解原专业文献的含义,把握原文的想要表述的实质内容,运用种种表达手段和翻译技巧,用准确流畅的符合汉语言习惯的语言生动地再现原文[8]。所以,为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大学生必须把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积累专业英语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加强英文原始专业文献的阅读,扩大知识面,迅速而切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高素质工作岗位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钱丹,卢珊.基于学术英语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32):311-312.
[2] Orr,T..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for specific professional needs[C].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1,44(3):207-211.
[3] 颜科红,殷蕾.结合专业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2):140-141.
[4] 秦艳.浅谈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5,(3):38-40.
[5] 郑勇,阚子振,吴传山.浅谈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翻译方法及技巧[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1):158-159.
[6]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