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技术科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实践能力是设计人员把其思维创新付诸实践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力也是研究能力中最关键的一项。要求大学生能对设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设计创新的目的。通过实践设计与思维创新的互动与调试,判断设计思维与实践是否符合时代需要和客观需求,把握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正确性与时代性。
二、注重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必须从以上三个部分着手。
1.制定科学正确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划定,其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闭门造车是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制定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以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例,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就不能在教学计划中只列入《手绘效果图》、《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系列培养学生设计技能的专业课程,应同时开设《中外设计史》、《园林美学》、《生态学原理》、《景观空间概念设计》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专业理解的学术性课程,并通过不定期举行设计前沿分享专题讲座、推广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涉猎学术前沿提供广泛的选择与丰厚的土壤,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企业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大学生日后参与设计项目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2.建设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实践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有学位、文凭,拥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外出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保持跟专业前沿的对接、对学术思潮的理解,并定期邀请知名设计人员或专家学者为教师做讲座、开展培训,或者选拔优秀教师送到知名企业和高等学府继续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如果不注重关注设计的前沿动态,其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就缺乏先进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对设计实践加以深度分析和总结,其设计成果也难以形成推广性,不利于行业提升。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设计行业、设计企业、优秀案例的对接,与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避免专业教师知识固化,高校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应只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更要引进一批走在设计实践前沿的知名设计企业、设计研究院所著名设计师、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以主题论坛、短期工作坊等各种形式与设计专业教师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不但促进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补足设计专业教师的能力短板,为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3.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出真知。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实际操作与感悟也必不可少。在国外知名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中,一般以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室更类似于一种实训室和工作室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为此,需加大对专业实验室、工作室与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教学活动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而丰富课堂作业形式,形成多样化课堂教学成果,培养掌握具有一定工艺技能、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改革
1.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应在注重知识渗透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践中,可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重点在项目调研、设计理论、参考案例、可能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课堂教学改革设计。①设计主题教学。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设计主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制定出设计思路,还可以针对这一主题展示知名设计师的设计示范,让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观察、借鉴、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设计形式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有助于学生逐渐构建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形成自身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主题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并且有针对性,且与所学内容相关。②项目调研参与。项目调研是研究能力的重要构成。教学过程是全方位的,应该囊括艺术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艺术设计理论课上,教师要注意项目调研分析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设计环境和市场背景做出合理分析,并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项目调研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动态和需求,了解社会上的流行元素,从而反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③科研项目渗入。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一些科研项目,可以这些把科研活动渗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把科研项目中大学生能完成的板块交给学生去做,通过深化课堂作业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2.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
艺术设计竞赛引入实践教学中,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将学生放到一个竞争环境中,不仅会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和潜能,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交流学习,还可以了解当今时代的流行特色,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制作工艺,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提升。实践操作是艺术专业设计的主题,加入竞赛的模式无异于锦上添花。平常的实践操作是竞赛中的脱颖而出的基础,而竞赛的督促又让学生反过来更加认真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因此,通过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四、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要研究建筑各构造组成部分的施工情况,包括施工工艺、材料应用、机具设备及工程质量验收等内容,知识涵盖面广,且与施工现场的实践操作联系密切,是用来指导学生后期顶岗实习或就业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修完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工程制图、建设法规、房屋构造等)学时后方可开设,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需掌握基本的工程施工方法,了解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的应用,能够处理常见的工程质量问题,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2现阶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现阶段大部分仍采用纯理论教学的模式,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差,这种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1)概念性知识点多,学生对课程内容消化能力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概念性内容比较多,普通的讲述方法是以理解概念、消化知识点为主,考核环节也主要以课本知识的重难点为主。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专业概念时对其理解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例如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时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放松等一系列施工工艺,学生在无情景的学习环境中就很难理解其施工过程,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也就很模糊,对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差,不能理解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一堂课的讲解对于学生而言就只能是徒劳无功。
(2)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差。通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以直接讲述或PPT演示为主,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详细讲解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缺乏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意识。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环节安排无新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差。初、高中式的填鸭式教育在大学阶段是行不通的,这个阶段主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为将来的任务型工作模式打好基础。
(3)无实践教学环节,知识应用受到限制。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情景教学无条件开展,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少之又少,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应用到工程现场。例如,钢筋工程中钢筋的加工制作,包括钢筋调直、弯曲、除锈等,学生在掌握技能后不能现场实践,则会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加深巩固,久而久之,这种理论性的知识就会被慢慢淡忘。再例如,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的拌制,坍落度检测,试样的制作、振捣、养护及拆模后的抗压强度检测这一系列实践环节如不进行,那所有的知识技能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3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形式及内容改革的几点建议
(1)知识点精讲,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对于理论性知识尽量做到精讲,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及辅助教学用具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多媒体演示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演示教学中添加图片、动画及施工视频,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熟悉现场施工情况;对于各个建筑配件,以模型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同时也可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比如梁柱节点构造,节点处钢筋绑扎形式,混凝土模板支护及变形缝的设置位置等,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便会发现问题,从而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也非常有帮助;对于一些较大难以制作的结构构件,可通过现场观摩讲解的形式,认识其构造及施工特点,加深理解。
(2)教学内容模块化,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传统的教学内容以章节为主,不能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以一个模块为一个项目单元,例如,砌体工程以一个工程案例导入新课,课程内容围绕此案例展开,从案例中涉及到的砌体工程材料、设备、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及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以此进行模块化教学,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教学过程设计更贴近实际工程施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也能够根据项目的设定以任务为导向,完成整个模块的系统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程内容均应设置与其相匹配的实训基地,例如,钢筋混凝土工程实训基地中应当有绑扎好的梁、板、柱及基础钢筋,有支设好的模板,有部分浇筑完混凝土的构件等可供学生观摩学习,把书本上的图转换到现实中,让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摸到这些具体构造;通过提供建筑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钢筋的绑扎及模板的支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4)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是为了向社会输出人才,因此教学模式应当适应将来的就业形势,工学结合是现阶段高教的主要模式。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这种联系实际,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及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环节的设置均应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同时工学结合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就业目标为动力,以学习实践为手段,实现从教师讲———学生学到学生问———教师答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4结语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建筑施工;教学
教育评价这个术语多年来一直被狭义地理解为教育测量,又进而被限定为教学测试。在教学实践中,只重视测试形式,忽视非测试形式的现象更为严重。其实,教育评价的对象十分广泛,教育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教育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过度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等诸多弊端。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能够为师生提供促进发展的信息,其目标在于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及提供决策依据。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的元化,适合建筑施工技术教学的特点。
1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形成性评价理论是综合人文主义、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从而设计出的一种评价方式。
人文主义将动机描述为可以使人成长发展及实践其潜能的内在动力。学习者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好的教育是鼓励学生将自己看作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可以自我学习,并且鼓励他们自觉地做到行为一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的驱动下,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学习和评价的观点都由原来的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从评价具体的、孤立的技能转变成整体和跨学科评价。
认知心理学已接受了一种构建主义的哲学,也就是当学生们构建自己的学习时,他们学的最好;运用自我评价时学的最好;目标明确时学的最好。
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盲目的,以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及进步。
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也就是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的过程,认为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人的潜能及其社会价值并无矛盾,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
人文主义、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在过去的四十几年中已对如何使学生们学习得更有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综合上述理论成果来设计评价方式,可以创建出更有效的评价模式供教师借鉴,这些评价方式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机会,使其能知道自己了解了哪些,可以做些什么。
2建筑施工教学中引用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大土木工程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工艺原理、施工方法,以及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因此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极强。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考核的方式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学生具体学到什么程度,将来工作中能利用多少都不清楚。而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性,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主动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弥补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3形成性评价在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1评价形式的多元化由传统的单一教师评价形式改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使学生从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将施工课程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例如施工技术中的混凝土浇筑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完成后,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到的情况,并与实际工程相对应,同学间互相评价,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学生可以说出他们的忧虑,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可以弥补教师评价等外部评价的不足,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2评价方法和内容的多元化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试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施工技术这门课的学习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形成性评价方式有座谈、访谈、测试、生产实践、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
例如布置实际工程情境作业。将在施工现场常见到的问题设置成情景作业,布置在课堂上,并且将大家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即培养了同学们交流学术问题的习惯,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进行几项施工实习操作,如施工技术中讲到绑扎钢筋的方法时,可以直接带学生到校内实习工厂进行绑扎钢筋的实践操作。在绑扎钢筋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了解绑扎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满足规范的要求。并对学生实际操作的结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认真领会其中的要领。
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举办专题讲座,主要讲授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法、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等,同时也可聘请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讲课,使学生了解现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前沿知识。同时讲座结束后,让学生自由提问,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2]。
加强生产实践的考核,生产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是整个实习过程仍是在指导教师控制下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工地的巡视检查与指导,分期递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检查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情况鉴定,在组织实习答辩和认真审阅学生实习报告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考核[3]。
改革课程设计内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作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也是为培养学生日后从事施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必要手段。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实际中的一部分,力求课程设计的最后成果达到施工的要求。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对课程设计内容的考核,有效的促进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