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梦我的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是第三届,主题是"我的梦 中国梦"。昨天,牛通社记者们也写下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见证梦想吧。
滑梯检测员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滑梯检测员,这可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
这样,即使以后年纪大了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滑滑梯,不用在小朋友面前脸红了,因为我是滑梯检测员,是来工作的嘛。
我知道当检测员需要很多科学知识,我会努力学习,掌握各种技能,拿到世界级滑梯检测资格证,这样我就可以去检测全世界的游乐园,玩遍各种各样的滑梯,真是爽啊!
牛通社记者 杨樱琪 文一街小学四(1)班
我想当旅行家
我的梦想是当旅行家,走遍世界上所有的地方,用相机拍下所有美丽的风景。了实现我的梦想,我要努力学习,特别是历史和地理,更要学会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我还要锻炼出强健体魄,翻山越岭都难不倒我。
牛通社记者 华心愉 学军小学 五(6)班
我只想慢慢地长大
我所有的任务都只有一个--学习,所有的理由都名正言顺--为了你的明天。
妈妈啊妈妈,我不想惹您生气,我只想慢慢地长大。小树要经过无数的风雨阳光,岁岁年年才能长大。为什么我的成长就不能慢一点,让我有时间看一看这一路的风景,让我有心情在暖暖的阳光下发一会儿呆呢?妈妈,我只想慢慢地长大!
牛通社记者 杨程 卖鱼桥小学 五(3)班
我的记者梦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梦想,从做青年时报小记者开始。为了体验社会,我独自到天桥上卖艺练胆,将卖艺所得捐给了藏北山区的儿童。时报记者报道了我,我的卖艺练胆还在牛通社网引起热议。很快,我成了牛通社小有名气的记者。
如今,我已经是牛通社的四星级小记者,学军小学记者站的组长,离记者梦更近了一步。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梦想就能变成现实!
牛通社记者 袁也 学军小学 六(2)班
我要创建糖果王国
我要做个糖果发明家,制造出各种各样不会伤害我们身体和牙齿,而且五彩缤纷、新奇美味。有治病健身的"速效中药糖",能当笔和尺的"百变文具糖",展开当书或报纸看的"随心阅读糖";吃了就调节身体温度的"暖洋洋糖"和"凉飕飕糖",甚至让人飞翔的"超人糖"……
我要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联盟,共同创建我们的糖果王国。
牛通社记者 郎天悦 现代实验小学 二(4)班
我想成为"白衣天使"
自从爷爷患上癌症,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我就发誓要成为"白衣天使"。
我知道,这个梦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需拥有坚强不屈的意志!我会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我要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牛通社记者 张雨沁 春芽实验学校 六(1)班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演说家。
从小,我说话有些结巴。是我现在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改变了我。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老师的眼光中那份鼓励和肯定,让我有如神助般流利完成了朗读。后来,结巴再也没有困扰我了。
牛通社记者 薛思宁 茅以升实验学校 五(3)班
文学璀璨之星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成为文学璀璨之星!从三年级开始,我一直坚持写作,终于写完了两部原创小说,一部是科幻小说《星尊》,另一部叫《李全传》,是白话文的古典演义。虽然还没出书,但我已经为梦想灌溉了一棵小树苗。
牛通社记者 雷哲远 现代实验小学 五(4)班
成为霍金那样的科学家
从小我就沉浸在新奇的生活中,每天都为我的发现而感到兴奋,甚至痴痴地想: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的存在?宇宙中有没有"地球的兄弟"?
当我读到关于科学奇人霍金的故事时,这给了我的心灵一次神圣的洗礼。虽然我还看不懂他写的书,但是懂得了科学需要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科学斗志。
牛通社记者 徐鸿健长寿桥小学 五(5)班
我要当村长
我的梦想是当老家那个村的村长。我要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一定实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让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有房住。还要把村里的羊肠小道建设又大又宽敞的水泥路 。我会像对待学习一样把难题逐个突破,成为好村长。
牛通社记者 陆炜 春芽实验学校 五(2)班
我想成为一名大侦探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位柯南那样的名侦探,为社会发现隐藏的犯罪分子。我最喜欢看《名侦探柯南》,侦探要具备清晰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一定可以做到,梦想可以变为现实。
牛通社记者 戚成康 春芽实验学校 五(1)班
为孩子们写童话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童话家,为孩子提供优美的童话,传递幸福和知识,并且让他们从书中获得自己的梦想,长大后为祖国增添一份力量,增添一份光彩。我要让我写的每一个文字传递美好的梦想,让每一个文字永不黯淡,永远光芒四射。
牛通社记者 徐珂崇文实验学校 五(3)班
新浪微博博友 晒梦想
@吴法天 我的梦想是,期待有一天,守法的人不再孤单,违法的人心有畏惧,
司法为我们许诺一个公平的审判,一个体现正义的社会。
@小程_0101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开一间流浪猫狗收留站,但是我现在知道一定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行,所以我要努力赚钱,无论到了多大的年纪,只要有了能力,一定要完成!
@阿拉辩证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位服装设计师。爸爸听到后告诉我说那没有用,我的梦想应该是考清华、北大。并要求我这样说。可这个梦想我从未曾忘记。
@zennM 小学的时候想做同声翻译,初中时想做服装设计师,现在高三了,翻译是我的理想,设计师是我的梦想。
@东门瞎吹 小时候就想做和环境、植物有关的工作。高考录取的时候填了相关的五个志愿,如愿以偿。尽管,没有想象中的好,我的许多同学考研时都转了专业,可我还是想固执一回,守护我最初的梦想。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那就是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
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严密的思维,也没有特别准确的判断力,但是我仍不会放弃努力。尽管这个梦想距我很遥远,但我仍不会停止追求。尽管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无数的磨难,但我仍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
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前,每当我看到科学家们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总会感到羡慕和敬佩。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他们,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是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赢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天。
因此,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每当我看到浪费时间的人时,我会为他们感到惋惜;每当我看到灰心丧气的人时,会为他们感到悲哀;每当我看到不务正业的人时,我会感到愤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汹涌之历史长河,淘尽世界诸国。三大文明古国的陨落,欧洲的崛起与掠夺,世界大战的洗礼,外族的大举入侵,使万国兴亡交替,盛衰易帜。而唯有我东亚神州,炎黄故里历经磨难而屹立于世界,促世界之发展而卫世界之和平。今闻之深远中国梦。吾夜不能寐,为其之中国梦与吾之中国之梦,欢欣和鼓舞。
吾之中国梦,是以中国成天子之邦,九合诸侯,使国之无人敢犯也。忆往昔,盛唐之时,吾之浩浩中国国力之盛如日中天,万国皆朝于中国,共称吾中国为天朝上国。何其盛也!然清末外族袭扰,国势倾颓,元气大伤,虽经历任总书记之励精图治,国势日长,然终不可比肩于极盛之时,故东亚日本之蕞尔小邦胆敢侵我国土,南越之鄙陋小国竟敢入我中国南海,犯我,使我中国上下皆怒发冲冠。假使吾之中国国力胜于西方之强大美国,诸国岂敢犯我中国乎?故吾之中国梦,是以中国成天子之邦,傲立于世界之林,无人敢侵我中华。
吾之中国梦,是以人民安居乐业,富裕而博识。儒家思想之大同社会乃吾日夜所盼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此言得之。若吾之社会,路不拾遗而夜不闭户,使男有分,女有归,则天下必大治,吾华夏之民魂乃团结如牢,不可破也。民魂即成,国即有魂,更可增强在国力耳。民之安居乐业,亦及国富,富则强兵,兵强则民魂生,国强矣。故吾之中国梦,是以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也。
(一)
《我的中国梦》
我们都会观看《开学第一课》。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可以亲临《开学第一课》的演播现场,全程观看和分享这精彩的一课。在这个暑假,我参加了泡泡采风营,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看了长城、故宫,还到天安门广场观看了神圣的升国旗仪式,之后还参观了两所名校——清华和北大。最让人惊喜的是在老师的努力下,我们所有的学员都有幸参加了《开学第一课》的录制。晚上七点多钟,大家一到达录制现场——长城脚下时,旅途的疲惫立刻被心中的喜悦所取代。当接到可以登台的消息时,激动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节目的第一个环节是小朋友一起进行诗朗诵——《我的梦,中国梦》。
接着就是功夫皇帝李连杰登台和我们畅聊了他自己的梦想,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功夫。
随后一个蒙古女孩完玛草上台了,她和她的姐妹们一起为我们展示了蒙古舞蹈,完玛草很喜欢唱歌和跳舞,所以她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可以将自己的歌声和舞蹈展示给所有的人,在日复一日的汗水浇灌下,她的梦想起步了,迎接她的一定会是一个更宽广的舞台。
接着两个失去胳膊的哥哥上台了,“要不就去死,要不就坚强的活下去”,带着这样的信念,其中一个哥哥努力练习用脚写字,最后考上了中山大学,另一个哥哥则用脚实现了自己钢琴家的梦想。看着他们来之不易的成功,我的鼻子一酸,眼泪不禁涌了出来。
在视频中我还看见了舟曲的一所学校在泥石流中瞬间崩塌,看到了灾区幸存的人们眼里流露出对生命的渴望。我忽然明白生命真的很脆弱,所以更加值得去珍惜。
最后在章子怡阿姨祝福舟曲的话语中,我感悟到,人生要有梦想,生命很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自己的梦想。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梦,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精彩演绎自己的梦想,那就是——中国梦。
(二)
《我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之路照亮光芒;梦想,可以让我们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梦想,可以让我们有目标,有追求······真正有梦想的人,会不懈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今天,我们在学校里观看《开学第一课》,受益匪浅。
梦想,是一个人的,理想是大家的。今天《开学第一课》就是谈自己的梦想。《在开学第一课》中,有许多让我们我们敬佩的人物:有生活在大草原,极渴望当一名舞蹈家的完玛草;有双臂残疾,但没有放弃的杨孟衡和刘伟;在试飞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但又一一解决的飞行员——李中华。他们种种的人生故事,都令我佩服不已。在这些人当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杨孟衡和刘伟。
刘伟和杨孟衡都是因为电击而失去双臂的。但他们没有向失败低头,他们振作起来,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刘伟小时候有很多梦想,但他听到过钢琴的声音,就决定学钢琴。刘伟用自己的脚每天练钢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刘伟能弹出优美的歌曲,但没有人知道,刘伟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
杨孟衡迷上了体育,但事实是残酷的,杨孟衡进不了残奥会。从此,杨孟衡失去了信心。但经过父亲的一番话后,杨孟衡心中又点亮了新的梦想——考上一所好大学,他努力学习,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他们的人。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个用自己的歌声卖艺赚钱的人。我很敬佩他,因为他不是坐着让别人施舍,而是靠自己的才艺去赚钱。我觉得他的梦想是唱好每一首歌,尽管这个梦想很简单,但完成这个梦想是多么艰难的呀!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钢琴教师。起初我只是觉得钢琴很好玩,很有趣。但后来钢琴慢慢地融入我的生活。于是,我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心中也燃烧了人生的梦想——当一名钢琴教师。刚开始,一路顺风,可渐渐地,路边的坎坷不平,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手的姿势不正确。五线谱看不懂,左右手很难配合······渐渐地,我对自己没有了信心,今天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对自己又充满了信心。人家是残疾的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何况我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为什么我连自己的梦想也实现不了呢_从此,我迈着进步的脚步,向自己的梦想前进! 从《开学第一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人生,需要梦想,但梦想要通过不懈努力才会实现。成功离不开泪水和汗水,每一次的成功背后都会有无数的失败和困难。我们要向困难挑战,努力的去克服它。有一句话说:摔倒了一百次,就要站起来一百零一次!尽管梦想之路是多么坎坷不平,尽管会在当中摔倒无数次,但我们也要无数次站起来。所以,让我们一起为梦想而进步,为梦想而变得更坚强吧!
(三)
《我的中国梦》
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梦想是灯,引我们走向成功!
梦想是一个人一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走向成功的动力、勇气和毅力!今天我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开学第一课”,而今年的主题就是“我的梦,中国梦”。
梦想可大可小,但如果梦想太大,总想一步登天,这就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幻想。梦想可以为自己,可以为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我们不能说为自己就是自私,但如果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国家的利益和他人的幸福,这就是自私、无知的表现了。李连杰叔叔的梦想是把中国武术发扬光大,这是为国家,是伟大的;马云叔叔的梦想就是帮助别人实现梦想,这是为他人,是无私的。
今天还有一位残疾人到场,他就是杨孟衡哥哥。他自幼截肢,可凭着不懈的努力,如今不但可以自理,而且在学习、体育方面也是好手。然而在他成功的背后,是汗水,是挫折。杨孟衡哥哥曾参加过国家队的选拔,但因为不够优秀,最终落选了。在被失败阴影笼罩的日子里他一度萎靡不振,但是最终他还是战胜了失败,努力学习,并最终考取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一个残疾人的意志尚能如此坚定,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健全的人呢_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每个人都有梦想,“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民族梦、百姓梦,也是每个工信人的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我的梦就是脚踏实地,做好本职
工作,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有一个工业“强起来”的梦。这“梦”里,有企业发展、有产业转型、更有工业强省,有期盼、有信念、更有实干。
十年前,我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十年来,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领导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同事勤奋苦干敬业精神,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个处室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个阶段我省工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这都激励着我做一个勇敢追梦的人。
五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对标行动,什么是对标?怎么对标?对什么标?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国家没政策,外省没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查资料、搞调研、捋思路、定方案,全处的同志边干、边学、边总结。那段时间,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一干就干到深夜。工作中有人鼓励也有不理解,有人说“对标一没资金二没抓手,应付应付得了”。但是,凭着一种干就干好的责任心,凭着敢为人先的拼劲儿,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任他东西南北风的韧劲儿,我们大胆创新,攻坚克难,下企业、走基层、搞座谈,终于打开了局面,取得了突破。那时候,从领导和同事的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是“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还有一个农村“富起来”的梦。这“梦”里,有农业发展、有农民增收、更有全面小康,有真情、有责任、更有奉献。
九年前,我到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扶贫。在那里,我们把农民当老师,把农村当课堂,把农业当考场,体会了农民的辛苦、农村的贫穷、农业的落后,看了很多、学了很多、想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驻村伊始,村里又脏又乱,经常没水没电,到处垃圾粪便,苍蝇老鼠围着灶台转。从驻村的第一天,我们就自觉把责任当动力,把艰苦当锻炼,做到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以村为家。为改变落后面貌,从水到电,从路到房,从医疗到教育,我们一项项的干、一个个的抓。经过努力,群众不出村能看病、能看书、能娱乐,村里吵架拌嘴少了、邻里和谐多了,打麻将少了、进农家书屋多了,对社会的抱怨声少了、对党感恩的多了。村民都说,村里干净了、漂亮了,垃圾也不好意思再乱扔了。
一年前,我跟随工作组到涞源下乡,王家井村是个穷村,很多人“种核桃怕羊啃、养牛怕得病、就是不怕穷”。俗话说得好,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思路。为了趟出一条致富新路子,我们多方联系,找思路、找项目、找销路,引进了三个加工项目,户均增收近万元。为了给村里办合作社,我们带着村民到县城,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共跑了7个部门。一年后,村子的活力增强了,等靠要的思想少了,发财致富的信心足了,干事的劲头大了,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下乡结束时,老乡拉着组长的手,激动地说:“能不能不走啊,你们走了,我们心里空落落的”。那时,从组长的身上,我体会到什么叫“扎根基层”、什么叫“心系百姓”。
追梦的路上,有付出也有收获,参加工作十年来,我曾经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次获得省级表彰,3次荣记三等功,4次获得嘉奖……虽然得到了一些荣誉,但我明白,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所有的荣誉都是过去,所有的一切为了梦想,未来的路还很长。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很高兴有这次评选县级骨干教师的大好机会,这是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己教学经验的好时机。因此,我诚恳的申请加入区级骨干教师的光荣行列。
教育,我的理想,我的梦。我始终坚持读书学习,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奉献于教育事业。2008年3月为广元市青川县马公学校募集50万元重建资金 .2008年9月被青川县教育局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2009年1月为广元市青川县骑马学校初中一年级全体学生募集到过冬衣物。2009年5月被青川县教育局评为《优秀青年》。2010年3月加入岳池县义工联合会多次走访贫困学生,敬老院等 .从2007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我已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整整6年了。6年来,我尽力以“高标准、严要求”对照自己、要求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我用“以人为本,用心热爱”作为工作理念,尽力做到“尊重学生__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__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__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__树立民主意识”。班主任工作始终坚持“关心、爱护”的原则,实行目标管理体制,着眼集体,针对个性,循循善诱,对“症”下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纠正恶习,既当良师,又作益友,逐步建立了民主、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研工作中,我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主动听课、评课,虚心求教,学习教育理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达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2009年5月撰写的论文《浅探高年级师生互动》经评议,编入大型综合性教育文献《中国当代教育科研与实践》,此文献由国务院研究室主管主办的国家出版社__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荣获“一等奖”。2012年3月论文《数形结合在求最值中的应用》刊登在《数学周报》教研版第38期(总第402期)第6版。2012年4月我在岳池县中学数学青年教师说课选拔赛中荣获“叁等奖”。2012年4月我撰写的论文《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在2012年广安市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研讨会上交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春华秋实,一次次的成功与欣喜也使我始终以饱满的激情热衷于教育事业。现在,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一名普通教师高层次的追求,申请加入岳池中学骨干教师行列。假如能够如愿,我将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 如有差距,我将痴心不改,追求不止!
终于,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小蒲公英舒服地伸展着身体。经过这次风雨的洗礼,小蒲公英更加茁壮了。没过多久,小蒲公英结出了种子。又过了几天,种子一个个成熟了,一阵风吹来,小蒲公英知道它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了。
三年后。
“妈妈,快看啊,有好多漂亮的小花,真多啊,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女孩飞快地跑向山坡。
“这些都是蒲公英。”看着快乐的女儿,母亲微笑着告诉她花的名字。
“有繁星,在天空,忽现忽隐……在黑夜孤单的一点微光,不在乎谁看到我在发亮,风吹起满天云有不同方向,再多苦,再多痛,我仍要飞翔。”
“多年后,回望那远去的风景,那些歌,还有梦,仍在风中飘荡,用泪水拨响那生命的铃,心中的花在脚下,已悄悄绽放……”小女孩在花丛中唱起动听的歌谣。
夜晚,空气中似乎还回荡着小女孩歌声的余音,又似乎是蒲公英的笑声。
(本文摘自网络)
有梦就有动力,有梦就有远方,梦想,让希望插上奋飞的翅膀,梦想,只要用行动去追求,就能让人生沸腾。考生深挖材料,以新颖的视角诠释梦想和奋斗的关系,写出了精彩。
1.拟题新颖,视角独特。材料作文需要自己拟写题目,考生以“暗夜微光,也若繁星”为标题,意蕴深厚,不仅点明了奋斗与成功的关系,而且诗意朦胧,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者的视线,赢得了第一份精彩。另外文章把蒲公英默默无闻比作暗夜,把它绽放后的美丽比作繁星,撇开“人”的视角切入话题,也别具匠心。
2.寓言构思,别出心裁。文章采用寓言式构思,将一株小小的蒲公英拟人化,用它追梦的过程,展现梦与奋斗的关系,不仅比喻形象,认识精辟,更能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避免了叙事的空洞和议论的空虚,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也使文章构思别具一格,避免了流俗。
3.描写细腻,情感真挚。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旁征博引,但读来仍感觉生动细腻,感情真挚,原因就在于考生独具匠心的安排和语言的功底。一方面考生巧用心理描写,用叙述性的语言,展现蒲公英追梦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细腻生动。另一方面,考生还安排狗尾巴草、无名小草等加以对比,用环境加以烘托,最后还用小女孩的歌来衬托,这样便使形象进一步突出。
你的梦想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天的柴米油盐,都是每个人在为自己的梦想打拼。老百姓千千万万个梦想,打包在一起,就是我们的中国梦……2013年2月27日,央视继去年推出“你幸福吗”随机采访活动,今年又推出“你的梦想是什么”随机采访,下面是不同人的不同回答:
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在一起。
退休老人:晚年要好,底层人获得更多实惠。
广东游客:周游列国。
高中生:呼吸到新鲜空气,吃不到有毒食品。
书法爱好者: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
指津:“你幸福吗”的春风刚拂面吹过,“你的梦想是什么”又迎面而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梦想。不论是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还是对精神的愉悦享受,梦想,都在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追逐梦想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那是山重水复的曲折,追逐梦想的过程又是快乐的,因为那是柳暗花明的明朗。有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的超越,就在于不断地奔波,奔跑。
阅读[热点素材],结合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
材料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林语堂
材料三:我的梦想,是祈望着一些“多一点”和一些“少一点”。愿我们的社会:多一点仁爱,少一点自私;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多一点公正,少一点不均;多这些“多一点”,就是幸福文明;驱除这些“少一点”,就是和谐美好。
――赵丽宏
一、重视诵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诵读水平
练口才最好从诵读开始。诵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由生活语言过渡到艺术语言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散文、诗歌、戏剧、小说、议论文等作品的诵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富有感情地示范诵读,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这样可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再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注意文章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掌握诵读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准确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再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诵形式,通过朗诵活动或比赛等平台,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和朗诵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故事、图片等,带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合适的音乐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诵读并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示范朗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朗诵的情感表达,感受自我实践的成功。如笔者让学生结合课堂训练,课后做充分的练习准备,在班内举行《致橡树》诗歌朗诵会、《雷雨》话剧表演等。通过同班学生表演相同的主题,学生得到一次有比较的交流和对决,做到学练结合。
二、注重营造气氛,激发“说”的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听说训练及用心感悟。多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训练,忽视说的训练,使得许多中职生难于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的时候,学生要么打开书找答案,要么张口结舌,语无伦次。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克服其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练气氛,帮助他们消除害怕失败的思想顾虑。教师要允许学生出差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那些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同学回答,培养他们由少及多地说。并引导学生表达时遵循“言之有的”、“言之有礼”、“言之有物”的基本要求,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也可以提供一些论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笔者提出“中职生毕业后继续深造上大学好还是直接就业好”等讨论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各抒己见,学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坚持练习类似的论题,学生发表的观点越来越鲜明,有的放矢,条理清晰,言辞准确,态度谦和,表达得体,内容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了进步。
三、注重观摩学习,传授演讲技巧
演讲是以口语为主、态势语为辅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培养和提高演讲能力,是中职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演讲的基本要求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势夺人。演讲要强化四种意识:身份意识、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场合意识。演讲的艺术包括开场白、结尾、理论、举例、反驳、幽默、鼓动、礼仪的艺术,对声调、重音和情感把握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演讲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演示和播放演讲视频让学生掌握演讲基本技巧。演讲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较难的训练内容。教师的演示最直观,最让学生折服,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播放邹越有关感恩主题的演讲,李强有关口才的力量的演讲,奥巴马在惠灵顿学校开学时给美国学生的演讲等视频,观看视频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所运用的演讲艺术及所收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白岩松的演讲、“壹周立波秀”、学生演讲比赛等视频,并且通过观摩了解演讲者身体的姿势、面部的表情、眼睛的视线、声音的控制、与观众的互动等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不同于平时作文的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积累古今中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名言警句等,及时记录在本子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在观看演讲视频之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授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注意事项。在一次“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征集活动中,学生写的演讲稿符合要求,内容丰富,实例感人,很有鼓动性。为了使演讲稿更加精炼,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互评互改,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修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四、反复演练,提供演讲展示平台
要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在教学中必须以训练为突破口,教师可安排每次课堂上由三位同学就自己写好的演讲稿上讲台作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师生点评,按学号轮流进行。在学生演练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学生为了提高自己,超越他人,对镜训练,在同宿舍同学面前训练,记稿子,练技巧,每次演讲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为了检阅学生的学习成果,可在班级和专业部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们为了展示自我,纷纷报名。学生的演讲有感恩主题、自信主题、梦想主题等,有的演讲自然亲切,有的演讲激情飞扬,有的演讲生动感人,有的演讲生动幽默,学生们通过演讲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为了让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突破性发展,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心绣未来”、“中国梦,我的梦”等演讲比赛。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学生演讲的能力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在普通话演讲中,他们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新颖感人的演讲主题、晓畅生动的表达、朴实真诚的感情、自然得体的态势、整洁端庄的仪表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赢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功。
总之,普通话演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逐步形成演讲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 写作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78-02
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个体的人,这也是教育的目标所在。如果把德育定位在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上,其实质都背离了德育实施的方向。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围绕“人”这个主体来实施德育,造就走向生命的德育。学校德育应该用生命资源来陶冶学习者的道德,而阅读和写作就是很有效的生命资源。
写作,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生积累和思想的一种展示。写作需要提炼思想,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寻找本质,揭示生活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的历程正和学校德育的进程相契合,所以,学校德育可以探讨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首先,以写作的思维训练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写作教学强调学生的审题立意,注重引导学生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立意的训练角度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性覆盖和考察。以2013年全国部分高考作文题为例:新课标II卷、海南卷明确提到了同学人际关系的处理,广西卷作文题捡到手机之后、浙江卷作文题三句话看童心、陕西卷作文题经验与勇气、湖南作文题我愿意、安徽作文题为什么不能这样则引导学生去挖掘学生的内心深处,多角度的深入探微人性弱点和闪光点,山东作文为作家作品挑错、福建作文题根据《忧天》写作文则努力通过提供的材料形象地打开思维,将学生思考的触角伸向文学、历史、哲学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德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而优秀的高考作文总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材料震撼读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在长期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情感与思想积累的一次真实的流泻,因为写作拒绝材料的堆砌、情感和思想的虚假。所以,阅读、写作和德育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学生的人格大厦,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承担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在讲授老舍《想北平》时,通过文本分析,我们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近乎于对母亲的爱,是一种说不出口只能铭记于心的爱,是一种只允许自己指出他的缺点却不允许别人说出他不好的、近乎于蛮不讲理的爱,这种爱的内涵之丰富、外在形态之复杂更容易震撼学生的内心深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这种震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寻找与其内涵相似的爱,诸如对集体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家乡的爱、甚至对亲人的爱。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时,我们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强大的思想活跃的唐朝。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已经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唐朝社会的风貌,外出壮游求学或求官的士子、在家日夜思念的妇人,有着离别的悲苦,但是却哀而不伤,因为唐朝社会让人充满梦想,给人追寻的力量。盛唐无数男人奔赴边疆,渴望建功立业,甚至认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盛唐有失意的李白,但是他依然潇洒飘逸,“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盛唐也有悲苦的杜甫,但是他一直关注着国家、社会、人民,心中一直涌动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他们都是有梦之人。语文教师可以联想到学校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的德育系列活动“中国梦,我的梦”对学生加以引导,我们期待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是由无数“我的梦”汇聚而成。教师的适时引导会将学生的思维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学时空中,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冲动,激发寻觅自我梦想的激情,这是一般德育教育形式所无法达成的。
同样,学校德育也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写作来源于生活,在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对生活的理解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作为省重点中学,长期的办学思想已经积淀成厚重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以“笃实”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德育文化内涵丰富。笃实的学风让学生更能坐得住板凳,拥有“博学之”的基础,笃实可以让学生形成“审问之、慎思之”的习惯,拥有独立之思想,继而实现“明辨之、笃行之”。精细化的管理塑造了学生的良好的行事和思维习惯,对于写作材料的占有、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以阅读、写作教学的系统化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阅读与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两者紧密相关。苏教版教材就每个教学模块都配备了相关的系列读本,通过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进而丰富并深刻学生的思想,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以苏教版必修一为例: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1)吟诵青春(2)体悟人生(3)设计未来(4)写作观 你的生活很重要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1)求学之道(2)经典的力量(3)写作指导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
(1)漂泊的旅人(2)乡关何处(3)写作指导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1)谛听天籁(2)感悟自然(3)湖山沉思(4)写作指导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一共有四个专题模块,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角度,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多角度引发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这和德育的目标正好契合。
高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青春热血涌动,需要“向青春举杯”,但是,更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当然,在求学的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故乡永远是其有力的支撑,“月是故乡明”让其在艰难的求学路上拥有了内心的充盈,于是,抬头继续迈向远方,攀登人生的山峰,但是,山也教会了其如何去思考。
我想,面对着高一新生,如何引导其在新的人生角色中找到位置是每一德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教材体系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完备的参照。
当然,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德育形式来有效的丰富了阅读和写作教学。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题班会如何系统化、序列化?如何为阅读和写作服务?
蹭了一身青泥的水牛缓缓在湖中流淌,像丝绸上的斑痕,散落在平静的湖面上,默默看着在山坡上静静欣赏农田的人们,用湖边的野草填满肚里的疑愁。
青鸟漫过了大山,从城里携回游子的归乡心房,记载在老家母亲苦含泪水的眼里。撩过了洗衣人终日洗掉沾满花香衣裳的的河,翠吟染遍寂静的山村,桑竹摇曳,青枣律动。院口的老井泛起了层层干涸的涟漪,井里的鱼禁不住睁大眼睛看着打水的人们,一口一口吐着泡对着他们吐露着孤独的心声。
耳边嘹亮的车铃,车轮碾在路上淡淡的喘息,面前的路是家乡的脊梁,几年不见,路瘦了,泛黄的路面变的憔悴。梯田淡柳,是不变的绿景。山顶滞留的夕阳含羞着啼笑,绯色染红了脸颊,忆流回了瞳前。地里的油菜花,每朵娇艳欲滴,吐露着芳香,这花的所有只为辛苦养育它的人们所绽放,只想在每日夕阳余晖,看着父母亲在山头肩扛着锄头,苍老的面容上溢出幸福的笑意,并独留在这山野里,为山野镀上层层金光,让游子回归之时好看见浓雾之后仍闪着金光的故乡。
田野的老人推着缓慢的踩着松软泥土的青牛,晨曦的薄雾在野地上慢慢散开,第一缕光找准方向落在这里,婴孩遗弃的桃核听见声响,听见昔日辉煌桃树果实满枝的赞赏,只是这刻又重回故土,在人们口中的结束,而吃桃恬谧的笑容,又是桃核一个新宿命的开始。
只是大山的前程倒在了工人们的炸药面前,大山上一个个惊悚的伤口,疼的百树垂头,痛的河流苦涩。人们抬走一车又一车大山的骨肉,只剩下寂静夜晚大山一人跪在原地,不为肌肤之痛,只为肌肤上滞留的花儿已逝愁眉不展,独自泪流,河水也一夜之间,涨过了人们眼前,变成宣泄的暴雨,落得痛彻。
老家门前的老树,老树下的老头,老是摆弄着容貌已被镀满岁月的棋子,儿时常常双手撑颊,思绪惆怅,听老人们红脸厮杀,看叶落棋盘的风景,数残壶涩茶的悲凉。老家隔壁的祠堂,那盏终日不眠的油灯,是我唯一看的清祖先容貌的荧光。昨年清明打扰故人的鞭炮,今日烛台半截思念的烛油。物是人非,梁柱粘灰,暗角的残瓦断木,是祠堂唯一透过天空的地方。青鸟依楼,靛白的羽毛落在祠堂前的匾额上,额头下,却是两行苦涩的热泪。道过乡亲们的问候,踌躇着前往阳台,日光缕照,阳台晒的白菜干和稻米艰难喘息着,掂掂脚越过来到青翠的瓦顶上,我看着湖面,看着大山,看着年久的岁月,看着路上一个个背着包袱即将远行的人们,行衣寥寥,只是这对家乡的思念背了一叠又一叠,轻轻摘走路边的一株野花,系扣在背包上,怕再次回头只好飞奔上通往城里的公车。村里,又寂静了一分。
静湖上野鸭惊恐的休息着,大山上熟透的果子一颗颗从树上坠落,坠落在早已被秋叶铺满了的大地上
野花绯红,青草蔓藤,装饰着老家沧桑的脸颊上,虽有皱纹,虽泛黄的年华已被偷换,但是家还是家,人还是人,井中的水味道却不知何时更浓了,原来是思乡的苦涩和着清澈的泉水,化作眼泪映入鱼儿的眼前。
野鸟轻吟,黄昏消逝,昔日人们璀璨的笑容染红了樱桃,脚下编织的草鞋踏绿了芭蕉。
今夜土地披上了微霜,入了眠。
湖北省阳新县实验中学初三:侯伟伦
【编辑推荐阅读】:
最新投稿作文 叙事作文 写人作文 写景作文 议论文 读后感 小学
作文
放烟花 父爱无痕 我的校园 做人要有诚信 《弟子规》与我 江中乐趣 阿凡达叔叔 看大海 带着微笑出发 读后感一则 麦子熟了 小小舞蹈家 游览莫愁湖 走出思维定势 读《凡卡》有感 第一次钓鱼 我的好妈妈 游峡山 请珍惜时间吧 不平凡的天鹅 风筝展 雨中的温暖 海南岛之旅 快乐是什么? 包容是一条五彩路 一场足球赛 节俭的姥姥 家乡的麦田 生命不分贵贱 那一刻,我流泪了 初中
作文
奏响校园曲 教道为邻 广州的秋 我的青春谁做主 人生方与圆 爱的力量 美丽的心灵 幽冥雁荡 笑的含义 读《金色花》有感 家有考生 默读父亲 谁的脚印? 星星的赞歌 读《水浒传》有感 快乐的童年 相携的手 星光夜景 谈感恩 微尘“不微” 初三的烦恼 我 ,不平凡 夕阳无限 拥抱爱 读《羞于说真话》 那一瞬间 瞬间=永恒 印象西湖 幻想与现实 《简爱》读后感 高中
关键词:自学探索 读议深究 练习运用
教了近20年的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更适合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几经尝试,我有了一些想法。语文教学,如果忽视指导读书方法,忽视学生的自学实践,热衷于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教师的问、学生的答,根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自序》时,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了课堂结构改革的尝试。
备课时,我根据《自序》的教学目的,联系学生的实际,弄清了三个问题:1.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读懂;2.哪些内容应该引导学生深究;3.我们应该进行哪些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发展为能力。之后,我把全课的教学结构分为自学探索――读议深究――练习运用三个阶段,质疑释难则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自学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我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解决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习惯。我的做法是,提出要求,指点方法,让学生自学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首先,我根据《自序》这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四点自学要求:1.弄明白“序”这种文体的特点。2. 自学“寂寞”、“困顿”、“川资”、“格致”、“随喜”、“不名一钱”、“愤懑”、“曲笔”、“悬揣”等词语;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提示三点读书的方法:一是通读全文,思考课文题目的意思;二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有的词可以放在句子中间来理解,有的词语要联系段落的内容来理解,联系上下文还不能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或词典。三是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自己分段,概括段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探索,然后检查自学效果。对于分段和部分词语解释有不同见解的,我引导同学小组讨论,达到正确的认识。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或者启发其他同学或者由师生讨论共同来解决,与教学重点有关的问题,则放到读议深究的阶段来处理。
这样,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涨,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极为深刻。
读议深究阶段。这个阶段我就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议论,从而达到较深入地理解课文。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水平、单元特点和《自序》文章本身的内容,我在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几个“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三个重点问题进行读议:(1)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2)《新生》夭折后的寂寞和悲哀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3)“铁屋子”能否毁坏、希望的有无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
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们边读边动笔做记号,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再引导学习小组内或学习小组之间的讨论,充分发表各人的意见。在读议的过程中,我注意做好几件工作:一是根据议论发展的情况,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议论,开阔学生思路,积极思维;二是引导学生推敲词句,领会把握作者的思想;三是教师作必要的指点或者讲解。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议论,学生明白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提倡文艺运动,去改变国民的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在科学救国的“美梦”破灭后产生的新的“梦”。这是一个比科学救国更现实、更有意义的“梦”。目的是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所以作者将之视为“第一要著”。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感受了鲁迅的爱国情怀,对鲁迅创作《呐喊》的动机也有了初步认识。漫长的封建统治,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他要通过《呐喊》鞭挞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下民众的愚昧麻木,去呼唤革新思想,追求文明进步。
通过第二个问题的议论,学生明白了鲁迅在东京和朋友们一起办杂志,希冀改变国民的精神。鲁迅从仙台来到东京,并投入到的倡导活动之中,发表过许多论文,翻译过许多作品,非常崇拜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这实际上标志着他已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然而对于国民,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又找不到根本的出路。《新生》的流产,使他倍感启蒙思想无望。他一方面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悲哀和寂寞”,暗示社会和国民如一潭死水,投入一块石子,激不起半点涟漪,并用“大毒蛇”来比喻自己被寂寞缠住;另一方面,经过深刻反省,终于看清楚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对自己,对社会现实估计过高,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认识还不深刻。现实太让他灰心绝望了,于是他“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泯灭于国民大众中浑噩度日,在复古的幻想中逃避现实。然而这麻醉法并未真正奏效,鲁迅并未彻底消沉下去,他从未放弃过追求。第十段中的“似乎”二字即是证明。在寂寞中,他在反省、解剖自己的精神并总结经验教训,这为他以后团结众人,进行“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为了驱散希望破灭后的痛苦,鲁迅开始了闭门蛰居的生活。在S会馆里钞古碑,让生命“暗暗的消去”。这反映出作者在“冰冷”的环境中求索,为日后的呐喊作准备。
通过第三个问题议论,学生明白了,像鲁迅这样意志坚定的先驱者,永远不会彷徨的。与金心异关于打破铁屋子的一番谈话,是鲁迅生活思想的一个新起点。这里的比喻,表现了鲁迅当时的思想感情。他对当时黑暗的统治势力,既怀疑其可能,又存在着希望。“铁屋子”比喻后依然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鲁迅最初把黑暗估计得过于强大,但对群众的力量估计不足。而金心异的话,使他看到了希望,他才答应替《新青年》写稿,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终至“积久就有了十余篇”,写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呐喊》。《呐喊》就是他的武器。他在呼唤民众的觉醒,使他们在获得希望、新生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希望、新生。
总之,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领会到鲁迅先生思想变迁的过程,也理解了他创作《呐喊》的动机和经过。
练习运用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发展为能力。“练习运用”并不是机械地安排在最后一课,而是有机地结合在各个教学过程中进行。
《自序》这一课,我安排了几项练习作业:一是理解字词练习;二是概括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三是围绕教学重点思考:(1)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2)《新生》夭折后的寂寞和悲哀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3)“铁屋子”能否毁坏、希望的有无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四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以“我的梦”为题,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
第一二题,我安排在自学探索阶段,引导学生练习,第二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项练习是重点练习题,我安排在读议深究阶段,让学生边读边练习,小组讨论或者小组之间讨论之后学生修改自己的练习,然后整理在笔记本上。第四题考虑到本课“序”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和即兴发言放在读议深究后面进行。
通过尝试,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几个优点:一是教学从“自学探索”开始,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习惯。二是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议深究,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四是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各个阶段进行,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并转化为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结构的安排,应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方法也应该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尽管我国独立学院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但我国独立学院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势人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学风建设不仅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习作风,而且使学生在探索未知、找寻真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更加严谨和务实。诚信教育作为独立学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风建设在目标、思路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过程中形成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学风,进而有效地推动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具体来说,学生诚信教育对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具有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独立学院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思想,特别是通过深入教育,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使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从诚实守信角度思考问题,特别通过诚信“正面”和“反面”典型的宣传教育,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独立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质、保量、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比如独立学院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内修诚信、外修制度”,将学生的规范行为“传达”到学生的心里,使独立学院的学风更加风清气正。
(二)有利于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诚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独立学院开展学生诚信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洗礼,特别在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诚信教育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思想道德的内涵,使学生的学习立场、学习观点、学习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务实性。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风气,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论文抄袭、考试作弊、逃学逃课等现象会减少,大学生会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方向,科学制订学习计划,以此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诚信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引导、激励特别是凝聚作用。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个体作用的发挥,形成越来越好的诚信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互助共进、团结一致、诚实守信的学习氛围,对于独立学院形成良好的学风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独立学院要想发挥诚信教育在促进学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将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协同性的诚信教育体系。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在开展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两课”还是“专业课”,都应当融入诚信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两课”教师应当多开展参观、考察、走访、座谈等活动,如可以将诚信教育与“我的梦、学习梦、中国梦”结合起来,将诚信教育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再如专业老师应当将诚信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当中,特别是充分发挥自身在诚信方面的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教育。
(二)创新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促进学风建设,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诚信的价值。比如独立学院应当将诚信教育作为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诚信实践模式,充分依托就业实习基础、社会实践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大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开展诚信教育,同时应当通过诚信缺失的“反面典型”,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诚信缺失的害处,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独立学院应积极探索学生诚信教育“学分制”,通过加分项目与减分项目相结合,学生只有获得一定的诚信学分才允许毕业,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诚信守信。
(三)打造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倾力打造诚信教育环境,特别是积极控制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诚信教育资源,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诚信教育深入开展。比如独立学院应当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合作,通过因诚信缺失而受到法律制裁人员的“现身说法”,极大增强诚信教育效果;再如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诸多平台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还可以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打造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特别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加强对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将“学生诚信档案”与“社会信用体系”进行对接,有效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树立良好的学风。
三、结语
关键词:文学创作;花间词人;文学接受;永恒
1前言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曾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从这方面看,对花间词派词人创作的历史阶段特征,词人创作的过程规律,花间词作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后代读者接受过程与成长这些角度与美学研究密切相关。
2世界:花间词派的衍生
谈及文艺创作,文艺美学思想家主张首先必须深入生活,要“身入闾阎,目击其事”,且认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只有善于体察,博闻多取,才能“胸中备万物”。在生活积累基础之上,应该善于立意构思,“神与物游”,“虚兼实用”,然后展开想象,“综物为象”,“以少总多”。创造出优美的意象与意境典型,力求达成情景交融,形神具备与美善相兼的高度,不仅是人人笔下所无,还是人人心中所有,具有相当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普遍性。
晚唐五代时期政治衰乱,一般的文化学术日渐萎弱,但是适应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却能够获得了繁衍的机遇。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形成几个比较安定的割据政权势力,割据者无统一全国的实力和雄心,也没有励精图治长远的打算,苟且以求偷安,慰藉声色和艳词来消遣。西蜀和南唐成为两个词的中心,但西蜀立国较早,收容了很多北方避乱文人,君臣纵情游乐词曲艳发,因此词坛兴盛也早于南唐,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花间词自衍成一派,并风行一时。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深度确立,把其作为词的集合体和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如欧阳炯《花间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花间词就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经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但是他们的才气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并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从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用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宫能感受与内心体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大量借鉴。词在晚唐五代成了文人才子填写,供君臣宴乐时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戕,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饶之态。”这决定了花间词的题材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花间词人”也由《花间集》而得名。
把社会生活为反应对象的美学艺术,一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美学艺术赋予新的表现,过去时代创作的文艺学基础和应用理论,不适用或不够用了,要求必须突破与创新。清代学者许印芳在《与李先生论诗书跋》中曾引用“精华”与“糟粕”这一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常见术语谈及创作过程,说:“凡我见闻所及,有与古人雷同者,人有佳语,即当搁笔,或另构思,切忌拾人牙慧;人无佳语,我当运以精心,出以果力,眼光所注之处,吐糟而取精华,略形貌而取神骨,此陶洗之功也。”这里指,在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对创作材料或是词语表达,都要剔除那些陈旧、粗糙、无用的东西,提取新鲜、精粹的东西。唯有作者本人作如此淘洗琢磨的功夫,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
2.1作家:诗人韦庄的文学创作
韦庄与温庭筠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一生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为仕蜀时期。他在蜀时,曾以成都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无外乎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如此。
情感上,韦词注重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五首,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用终老异乡的“誓”,更深层地抒发思乡之苦。风格上,不像温词那样浓艳华美,而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来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决绝之语,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己词情深语秀”和“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也是从这点着眼的。
2.2作品:《女冠子》内容结构赏析
《女冠子》
(一)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二)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译文: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个日子,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还有谁知道呢?
昨天深夜里,你在我的梦里翩然出现了。我们说了好多的话,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动人,就如同从前一样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细长的柳叶眉。看上去好像有些羞涩,又有些欢喜。该走时却又频频回首,恋恋不舍。直到醒来才觉知大梦一场,依然身边空空,自己仍形单影只一个人,心中难以逃脱孤独惆怅。
诗(一)在《草堂诗余别集》中题作《闺情》,是女子追忆与情人的相别以及别后相思,抒发了闺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词句质朴率真,哀惋动人,历来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上阕回忆与郎君相别。“四月十七,正式去年今日。”连用记载日期二句,在整个词史上少见。似乎是脱口而出,又似乎是沉醉之中的惊呼。“正是”二字传神表现出记忆之深,让人如闻其声。“别君时”直接地点明让这个少女如此痴迷的原因,原来是与郎君分别了,痴迷沉醉于苦苦的相思不仅忘了时间的飞逝,忘了四季的轮回,甚至忘了身在何处。好像只是在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别离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然而,这一年快是指别离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蕴涵了无数煎熬和牵挂。“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佯”是掩饰,却不是故意做作,而是基于感情的真挚的流淌。害怕郎君发现脸上的泪水,而牵挂担心假装低头,“含羞”是别时有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欲说还休难于启齿。这两句通过白描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送别时女子玲珑剔透的面部表情,以及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
下阕写抒别后眷念。“不知魂已断”,是过片。“魂断”紧扣上片“别君时”承上,只好“空有梦相随”启下,过渡自然且不留痕迹。“不知”故作糊涂,指知,却比知更深更悲。知是当时,还是如今,还是这一年,仍又不知。事实上,三者已融于一起,无从分别,也无需人分别。君去人不随,只好梦相随。日有所思,得以夜有所梦,但梦却是凄苦的,是不得不选择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见相思之深,苦,无奈。“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天边月”与首句“四月十七”时间上相应。“无人知”是不知,重复上文,加强凄苦。魂销梦断都无法派遣相思之苦,便就只有对月倾诉了,这是古人常用的寄托方式,没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仅知,还理解记住,作为见证。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更见其孤独寂寞。况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虚乌有,想要寄托相思,相思却更浓,想要排遣相思,相思却更深。真是令人欲哭无泪,又欲罢不能。少女所受相思折磨,为相思煎熬而楚楚动人,越发憔悴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动容流泪。
诗(二)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而成梦,梦后而悲的情况。恋人在梦中相见,有情人把臂欷[便是说不尽的离愁别苦。“语多时”,明写千言万语,但又暗扣山高水长。“依旧桃花面”,特别是“频低柳叶眉”“欲去又依依”的神态音容宛在眼前。然而,夜长梦短梦醒之后,更令人不胜伤悲。
2.3 读者:文学接受的过程与成长
受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认为,“文”是“道”的显现,是与天地同构并生的,因此“文”的“通”与“变”是相依相成,相生相和,合二为一的。换句话可以说,“文”是构成的,它的发生构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与“自然之道”。这类自然而然发生构成的“文”,即是所谓的“天文”,“地文”,“万物之文”,是“道之文”作为“道”之显现的文,既在场又不在场,既体现出“道”的无限性与永恒性,又可以体现出“道”的生成性与变化性;作为“道”之显现的“文”虽变化无穷又不离其宗,次即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构成体现为“道原为始”。
在中国文艺美学里,全部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审美创作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着大化氤氲而转,和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能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以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因此中国美学强调“目击道存”,要求审美者走进自然山水之中,于“此在”中,以自然万物为撞击自己心灵,是激发审美创作欲望和冲动的重要契机,为产生灵感兴会的渊源,去心游目想而缘在构成,寓目入用才即事兴怀。由此,遂形成中国文艺美学的缘在构成论,推崇境域构成论的自由自在的态势,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化精神。
诗歌中,“共鸣”现象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作品本身具有其深刻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者是读者期待视野中必须包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和情感体验。中方文学讲究潜入式般的柔美,追求一种永恒,至真至善形成的美,这也是读者与作家作品间在某一个切入点中达到的高度统一和融合。“爱情”是自古以来人类未曾避免的永恒话题,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各种职业的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过他们的观点,诗歌只是其中一种,而也是最能传颂与保存的珍品。现实和历史也并不是不相关的直线发展关系,我们当今在文学或者其他艺术作品中与古人达到的共同的情感体验也是历史与现实的一种完美结合。
由此我们能理解,事实上,万物都获得了永恒,哪怕它可能只在世界上存在过一秒钟。那一秒里就有永恒,诗人也许并不曾想去追寻虚无缥缈的永恒,因为永恒已经存在于生命之中。永恒是一种感觉,也是生命的波动。稍纵即逝而把握不住的感觉,无可名状也不能用任何概念得以表达的感觉。在时间的流程中,它终于会沉淀下来,凝成一个化不开的内核,深深地埋在人的心底。人类无法去解释它,因为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认识的东西,也就有了永恒的意义,永恒是寓在瞬息中的。所以,“别君时”的那一刹那间的感觉,压缩了人类亘古以来的经验,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是读者与作品的强烈共鸣,也是一瞬间“爱”的永恒拥有。
3结语
文艺心理学角度中,中方文学讲究潜入式般的柔美,追求一种至真至善形成的美,这也是读者与作家作品间在某一个切入点中达到的高度统一和融合。“爱情”是自古以来人类未曾避免的永恒话题。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各种职业的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过他们的观点,诗词只是其中一种,也是最能传颂与保存的珍品。现实和历史不是不相关的直线发展关系,我们当今在文学或者其他艺术作品中与古人达到的共同的情感体验也是历史与现实的一种完美结合。
中国美学的意蕴广泛而深邃,不论文学,哲学,都存在著丰盈的美感触发,文学和美学之间的联系初步由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展开。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所以从文学要素走进文艺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是不冲突并且能够互相包容得以深入的。
参考文献:
[1]李天道.《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现代转化》.中国社会科学,2010.
[2][五代]韦庄.《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2002.
[3]成复旺,黄保真,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二)隋唐五代、宋元卷》.中国人民大学,2009.
关键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54-05
“彰显大学生精神风貌、蕴含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大学班级文化本质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1]然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在充分发挥释放自由、渗透主流价值、促进对话交往、提升精神品质等功能的同时,也广泛存在着深度异化的问题。因此,探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问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式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学界对“班级文化”理论的阐释不断深化,诸如,亚文化视角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生活式样。”[2]文化综合体视角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3]虽然学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班级文化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文化维度,大学班级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并创新新型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最为牢固的根基;其次,从大学文化维度,大学文化通过促进、提升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产生积极影响,辐射到大学的各个领域,推动班级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从青年文化维度,“青年文化是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4]。大学班级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它是凝聚青年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着青年人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不同时期大学班级文化会产生变化,但大学班级文化中始终彰显着青年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的价值观。
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探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指在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下,发挥其释放、渗透、促进、提升等特有功能,并通过扩宽渠道、凝聚共识、联结生活、选择高雅文化,从而实现班级文化主体的认同和内化。
(一)释放自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5]。释放自由功能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生命自由,成为实现理想、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要义,并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陶冶、锻炼、反省、培养的精神摇篮。大学班级文化为学生绽放自由、释放生命的原始能量提供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释放自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释放班级学生自由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其一,激发班级文化主体的创新能力。自由使创造绵延,班级学生按照新的方式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想,从而形成独有的个性特征,进而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班级主体。其二,唤醒班级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倡导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人意愿表达的班级目标与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班级学生认同的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唤醒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渗透主流价值功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使这些主导文化进入班级,并被班级文化主体认同和内化。”[7]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把社会主导文化渗透到学生中并被学生吸收、内化的功能。所谓渗透主流价值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环境、活动等间接的文化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渗透性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功能。一是通过主题渗透。通过理论知识研讨、名师座谈等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内容的问题与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实践渗透。利用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引导行动,在行动中渗透知识;三是通过环境渗透。通过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渗透,使其发挥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对话交往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促进对话交往功能是指利用班级活动、班级网站等载体,以提升班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创造对话情境为前提,借助适宜的主题与时机,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并实现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首先,提升班级学生对话交往意识,创造良好的对话交往情境。辅导员以“激发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帮助与关怀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话兴趣。其次,找准对话交往的主题与时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正是激发学生思维与言语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促进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对话的深层蕴意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是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实现人心灵的陶冶和充实”[8]。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生命领悟、行为规范等方面,激发班级学生心灵碰撞,产生共鸣。
(四)提升精神品质功能
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着眼于教育者有意识指导和受教育者潜意识接受,主要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促使班级学生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9]为此,运用好班级文化形态中的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理性自觉,这种独特的理性自觉不仅将学生的生活意义、价值实现与美好生活的普世价值相联系,与校园、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且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班级成员的幸福生活相联系;二是培养班级学生追求卓越、优秀的精神动力,帮助班级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三是培养班级学生审思明辨的能力,引导学生明智地处理社会、班级以及个人事务。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
(一)在顺应中逃离自由
在当前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管理者遵循着马克思所说的“形成真正集体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自由,集体不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束缚和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在顺应中逃离自由”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自由”本质内涵的错误解读,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行动上发生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在充满种种利益诱惑的市场社会,存在着在顺应中媚俗的大学班级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哀叹的“我们在培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将自由等同于绝对自由,也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自由。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班级学生认为“随心所欲”最重要。然而,“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约束,二者互补互渗。”[10]因此,长期地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由、理解自由,将导致班级学生认识问题发生偏差、对待事情极端化。
(二)在功利中逃离价值
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班级文化异化为犬儒文化,一种顺应主义的文化。受网络媒体错误引导的影响,班级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辨不清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个人主义滋长;重视追求物质生活之梦,轻视对精神生活之梦的追求”[11]。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错误认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关注集体利益。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有帮助,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较强的目的性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目标以外的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而拒绝参与班级活动”[12]。二是功利主义使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学生认为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三是功利主义使价值取向个人化。学生一味地追求显性的、即时的效益,并不考虑对自己长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在形式中逃离对话交往
班级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但目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入、持续性。班级活动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沉醉于只有概念没有多少实际内涵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把大学生的真实生命丢得干干净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13];二是缺乏创新性。班级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的娱乐形式开展,未能实现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理念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14]而且,开展的活动过于重视数量而缺少对质量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倦怠,以及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削弱。“对待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也不应‘大呼隆’运动式地开展,必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一个实践的舞台”[15]。因此,班级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创新性、主导性将会影响开展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
(四)在追求外在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
“人的精神品味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1]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学生存在着在追求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的问题。一是班级学生主体选择具有盲目性,素质具有差异性,认识具有封闭性;二是功利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时尚。班级学生呼吁举行以时髦的节目、话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却“忽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班级塑造中独特的地位,并没有将行为、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班级文化深层融合”[16]。其次,缺乏精神自律。在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自动地获得相应的补充。因此,在追求时髦中丧失精神品味将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体现。
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保证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编排话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扩宽网络渠道。“调查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7]由此可见,网络渠道成为大学生最典型、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并起到促进教育渠道、宣传渠道的作用。网络渠道主要通过利用班级网站设立“班级文化建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讨论专栏,为班级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建立专栏维护、监督小组,以保证讨论专栏的持续性、话题的准确性以及班级成员的参与性。
(二)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18]。因此,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1]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幸福观教育与日常情感熏陶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将正确幸福观传递给班级学生,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其二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与推进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班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会、就业技能培训会”等,针对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要将培养批判能力与案例分析活动相结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与重建”[19]。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班级学生更应具有批判能力,班级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对社会的话题、行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自治能力与自律精神。
(三)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20]。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班级在偏远山区学校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学习梦;团队化。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常态化。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班级将志愿服务时刻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
(四)选择高雅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
精神品味凝聚了文化创造的智慧和理想,内涵着人本质的全部意义,将对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作为核心,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高雅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确立的坚定信仰”[2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先要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个性联结关系,联结世界,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高雅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同时,不盲目地追求“自我利益”,应拒绝现世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从而在帮助学生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参考文献
[1] 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大学文化研究,2013(1):109.
[2] 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9):79.
[4] 万美容.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7.
[5]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1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7-508.
[7] 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
[8] 成雁瑛.论大学教育的对话机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
[10]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 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8.
[12] 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7.
[13] 王泓.大学生文化的俗化倾向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9.
[14]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15]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 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9.
[17] 苏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J].教育探索,2012(10):124.
[18] 李琰,易连云.基于道德精神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4.
[19] 严振华.“中国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J].江苏高教,2013(5):134.
在生活方面,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环境、设施等一堆意见,却不从自身改变。第五,在平时的娱乐上,多寄情于网络、电脑游戏,虽然知道益处无多,但难于罢手,天天在玩,“玩风不止”,却没有真正得到玩的愉悦。在课外实践上,更在乎获得实际利益的多少,注重物质利益,追求实惠,功利色彩甚于关心是否对于自身成长有益。在人生规划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长期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梦想缺失。上述现象在当前高校已经普遍存在,带有群体性和普遍性,如何解决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教师或是辅导员队伍满腔热诚、敬业精神是不够的,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点在学生,以学生为本,明白当前环境下,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想其所想,从而找到突破口。
当前,学生为何如此的重视“现实利益”的获取,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说到底其实就是担心自身价值走向难以实现。例如在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的基础上,2015年增加到749万,就业的压力现实的摆在每一个学生面前。而就业的关键在除去外部因素后,还是在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工作来讲,能够提升学生能力,又能解决学生现实思维困境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但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又是一个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想学生之所想,尽可能的满足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愿望,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参与的热情。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动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初级阶段,不妨满足学生“急功近利”的愿望,制定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其从中获益,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例如当下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就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笔者所在高校就是一个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综合类院校,针对学校“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办学宗旨,在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就设置有针对不同就业趋向学生的“说课技能”“知识产权”“导游技能”等比赛专门针对就业,也有和国家、省内对接的“大学生创业”类的比赛,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从院系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这样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加的,这是校园文化活动带动学生工作的基础。
只有当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了较为普遍的参与基础,才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解决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前提。其次,利用当下学生的趋利心理,可以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但参与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工作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同志指出的“四个统一”,即“坚持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对于大学生的希冀和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立足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坚持“四个统一”,要有目的,有高度。例如我院组织参加“十精神知识竞赛”“‘我的梦中国梦’微博评选”“多彩贵州美丽校园摄影比赛”“我的贵州‘中国梦’大学生征文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该类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活动。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参加校级的文化活动比赛前,分院(系)层面一定要将工作做足、做好,可以先通过比赛选拨,这样既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可以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最大化。再次,作为在教学分院来讲,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搞。因为结合了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具备参与的学生基础,甚至学生的课堂作业就可以作为作品来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比赛,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也是获得了作品,无形中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例如我院承办的校园文化活动——“DIY手工制作大赛”“公益广告制作大赛”就是结合美术类、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提倡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变废为宝,这样的活动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倡导了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促进了学生道德修养。“‘源创’民族工艺设计制作大赛”“民族风采摄影大赛”是结合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在传承民族工艺,传播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主动收集素材,并积极的加工素材,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以后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毕业论文的写作等都有利。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不能只囿于校园,还要和更高级别的活动、比赛相衔接,从而做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再提升。
通过打造适合校情、院(系)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向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活动、比赛看齐。例如,我院通过组织制作大赛、摄影比赛、广告大赛等,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要求。例如我院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作品的提升,参加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即开阔了的视野,也极大的鼓舞了学生。总之,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创新。相信通过系统而扎实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能够将网络和电脑游戏前的学生“抢”回来。
作者:王至强 单位:凯里学院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材;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62-1
《课改》强调指出“审美教育,简言之即美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由此可见,美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
一、立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美
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体裁多样,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是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各种形象美和心灵美。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净化他们的语言去净化他们的心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营造一个美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学习,并在实践中去运用美的语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情绪,激发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
二、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意境美
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斗争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语文教材中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篇章很多,并且大部分文章都是从“文学作品”中精选的。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呈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真实画面,通过语言文字与画面的有机切合,让学生感受意境的美。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对“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的形象以不同的背景音乐和三种春的画面向学生展示春的气息,直观地活化了春天的美丽:勃勃生气美,艳丽容颜美,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又借助视觉、听觉等感官手段,把春天五彩缤纷的花色,蜜蜂的低吟,蝴蝶的翻飞,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立体的、充满神韵的春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同时还把“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声响、牧童的短笛声”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春的交响曲。这样学生就能较深刻地领悟作者笔下的春之美,看到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春美图,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
课改以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说得长篇大论,喋喋不休,而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一点活力都没,作文中尽是套话、空话、学生的思维都八股化了,就其原因,就是在写作中缺乏美的感受、美的欣赏。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渗透美的教育,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与写作能力。首先要转换学生的视觉,从刻板的课堂阅读中解放出来,把阅读中的感受美的能力放飞到现实生活中,从虚拟阅读中的美回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其次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是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如要求学生写《每当我唱起“……”的时候》这篇作文时,我引导学生既可以从小的方面去写,也可以从大的方面去写。但总的一点就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内心去抒发出对生活的“美”的感受与体会,甚至是对美的向往与憧憬。从小的方面,他们既可以写每当我唱起《生日歌》的时候,体会到朋友亲切和睦的美给自己留下的深刻记忆;从大的方面可以去写每当我唱起《国歌》的时候,既感受到祖国伟大壮丽的美,为实现“中国梦,我的梦”的理想而奋斗的伟大情操。由此可见,学生在写作中展示美需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学生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借鉴创造出美的文章来。
四、注重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其他学科的美育离不开语文学科的美育,语文美育认为“真就是美的”,而自然学科则认为“美是真理的光辉”。如果教会学生用语文美育所包含的知识去学习其它学科,学生就可以用丰富的语言去描绘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奇妙的黄金分割点这些美的形态。德国大数学家魏尔斯特立说:“如果一个数学家不具备诗人的某种气质,他就永远休想成为一个大数学家。”的确如此,语文美育中的“美”不仅与数学中几何图形美相通,还与物理现象、化学里的元素符号及其反应方程式的对称、和谐的美相通……应该说,语文学科美育因素是存在于其它所有学科中的,这种存在,就使学科间的联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