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级技术职称论文范文

中级技术职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级技术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级技术职称论文

第1篇

在合作办学之前,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都是把培养3000kW及以上无限航区操作级船员(三管轮)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两条平行线。在此次“3+2”模式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青岛海运职业学校学完3年中职课程,学业成绩合格者颁发中专毕业证书;第四、第五年,进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专科)。1.职业能力分解根据对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调研,参考STCW公约和我国有关船员条例及值班标准的规定,远洋船舶轮机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英语能力、轮机工程能力、轮机维护和修理能力、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能力、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7大能力模块,各模块具体能力分解见表1。2.人才培养任务目标定位在职业定位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中明确规定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后,可以申请沿海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若要申请无限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则需要不少于12个月的海上服务资历。结合有关国际、国内相关公约和法规的要求,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和目标进行分段定位,具体做法是:中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750kW及以上无限航区值班机工;高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3000kW及以上无限航区三管轮。学生在中职毕业后若不愿意继续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可以凭借中职阶段学到的知识和取得的船舶值班机工证书上船任职值班机工。3.岗位能力及资格证书分析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值班规则》以及中远集团船员职务规则的有关规定,船舶不同职务的工作职责以及所需要的相应证书均有明确要求,通过对照值班机工和三管轮的岗位职责,确定了对应的岗位能力。远洋船舶值班机工:在轮机员的领导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执行机炉舱和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所需要的证书有:值班机工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合格证书、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书、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远洋船舶三管轮:在轮机长和大管轮的领导和监督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质量方针,履行8~12时的轮机值班职责,主管负责管理甲板机械及泵舱、应急救火泵、救生艇发动机、辅锅炉、船舶空调及其附属系统,确保主管设备适航。所需要的证书有:甲类一等三管轮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精通急救专业培训合格证、高级消防专业培训合格证、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分段安排

1.课程体系构建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STCW公约对轮机部船员的要求,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学习领域的思路,通过对轮机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出本专业“3+2”培养模式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明确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轮机职业资格的国际标准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三管轮职务必须满足的四个职能块,构建轮机职业背景下的“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遵循上述思路,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即职业素质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设计出各个模块对应的具体课程(见表2)。由于各个模块都是基于共同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需求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各模块之间、各课程之间都存在紧密联系。

2.课程体系分段安排中高职“3+2”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安排是重要一环。在综合考虑船舶三管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也考虑了船舶值班机工和船舶三管轮对知识的具体需求,按照课程体系的“一条线”的思路进行两阶段课程的设置,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分别作为这条线的一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可以使中职阶段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不再是围绕适任证书考试进行的应试教育,使中职教育回归原有的形式,保证其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利于船舶的安全营运。针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在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采取的措施如下:(1)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职能块。围绕STCW公约对远洋船舶轮机岗位的四个职能块———轮机工程、电气电子与控制工程、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作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确保所设置的每门专业课程都服务于对应的职能块。(2)课程内容围绕岗位综合化。中高职教育均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重在实践技能方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面向岗位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综合化处理,弱化了学科的界限,将课程进行分解、优化并进行重新组合,重点放在应用性以及岗位的实用性。(3)阶段教学分工避免重复。按照“一条线”的思路,课程的安排、整体设计以及前后分段以避免重复作为主要原则。两个阶段都需要的课程均前移至中职阶段完成,如船员专项技能培训中的熟悉与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精通艇筏、精通急救、游泳等课程。部分课程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同时开设,如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机械制图等,虽然课程名称相同,但课程内容是有递进的,是作为一种加强,而不是简单重复。中职阶段重在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高职阶段则重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在课程安排时,前三年中职阶段的课程尽可能作为后面高职阶段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将中职阶段除了值班机工考证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后移至高职阶段,如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辅机等课程,同时保证中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高职阶段则进一步加强三管轮岗位所需的轮机值班、轮机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船舶管理、机舱资源管理(ERM)、船舶电气设备、轮机自动化、船舶机舱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学习,满足现代化船舶轮机岗位工作的需要。(4)课程体系两个阶段的具体安排。根据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情况,结合我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围绕轮机工程技术专业“3+2”模式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两个阶段的课程安排。中职阶段3年:中职教育的相关文化课程、船员专项技能培训、游泳课、机工业务、轮机基础与金工工艺理论、金属材料学、轮机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一)、认知实习、金工工艺训练以及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等。高职阶段2年:表2中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相关课程,职业能力中关于英语应用能力、实操、实作技能、人员设备等管理技能、适应船员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劳动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相关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二),同时增加三管轮适任考试强化课程。

三、结语

第2篇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3.2017年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第3篇

1.1走访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通过多次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及对多家医药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决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为北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能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饮片加工、药品质量检验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分析就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

针对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将中药原药材的鉴定与炮制、中药制剂的生产与质量检验、生产工艺的质量监控、常用制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学习领域中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药设备”等四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1.3课程性质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是在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技术、微生物学等前导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检测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

1.4课程目标

针对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的要求及能力,参照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标准,将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学会如何使用药品标准、检品取样的方法、检品的前处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检查(常规、杂质、微生物)及含量测定的方法等。(2)职业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所学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与方法对中药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检验;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及做好仪器的维护;会配制各种常用的试剂、缓冲液;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进行判断;正确填写药品检验原始记录及药品检验报告书。(3)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质量第一、依法检验”的思想,培养正确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良好习惯;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课程设计与实施

2.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从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入手,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依托中药生产企业生产中药制剂形态不同而具体检验项目也有所不同,对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及考核方式的进行性设计,均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2.2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中药制剂多数以固体状态及液体状态形式存在,其质量检验过程均是由阅读理解药品标准(国家标准、企业内部标准)、取样、样品前处理、鉴别、检查、填写检验记录等六个步骤完成,因此将本门课程教学依托在三个教学项目上,每一教学项目又分设有多个检验任务,具体检验任务以常见中药制剂为载体安排教学的实施,其中取样、样品前处理、试液的配制、计算、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的填写、检验室卫生及安全在每一项任务完成过程中均有所体现,在这一设计中遵循了知识由易到难的顺序,体现了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注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满足了岗位技能对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进性、通用性与实用性。

2.3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的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托学院现有药物教学实训楼内教学做一体化制剂检验实训室的有利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营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教学。三大教学项目中任一检验任务的实施均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的:创设问题情境与下发任务请验单、探究问题设计实施方案、汇报实施方案、教师点评、具体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每一环节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施任务前将学生按人数平均分为8组,每组3~4人),着重培养学生设计质量检测方案,顺利完成检验项目与任务,规范填写检验报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下发任务请验单。请验单的发放是项目具体任务完成的首要环节,除第一节课讲解对学生的要求及上课模式转变的学习外,均是利用上一检验任务完成后的20分钟进行的。针对请验单,向学生提出有参考性的问题或列举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行为,可使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为下一步骤的实施明确方向。第二环节:探究问题,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针对教师引出的问题,学生课下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相关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设计出能完成本组待请验任务的实施方案,包括检验方法的选择及理由、所需材料及仪器的详单、操作时分工问题、步骤实施细节问题、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第三环节:汇报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在课下设计好的实施方案,在课上随机选取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教师、其他组成员与之共享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其他组成员可以在汇报完后对自己思考不清楚及不懂的地方向汇报人提出疑问,并由汇报人进行回答;如果答不出,教师与学生可以一起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第四环节:教师点评,确认各组实施方案。教师通过随机选取的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未能充分考虑到的及存在异议的地方进行补充与解疑,确认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包括方法选取是否得当、所需材料及仪器是否合理、操作步骤顺序是否准确等,并对此提出意见。第五环节:具体实施。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关键的环节,学生根据确认后的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根据操作填写相应的检验记录单、试剂试药配制单、取样单、样品发放记录单等各种记录,培养学生原始记录要详细、检验结果要准确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而此时,教师在一旁进行巡回检查并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第六环节:检查评价。学生实施过程中及完毕后需要填写原始检验记录及形成检验报告书,上交后,各组之间轮换进行检查,对记录不详细及不正确的地方进行组间探讨与纠正,这一环节是在充分掌握所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懒于思考,不善于动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课程考核设计

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设计。对学生的出勤情况(旷课、迟到、早退、事假、病假给予不同的分数)采取与企业相同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用本人的笔记在出勤表格中填写自己的名字,不许他人,发现则两人均视为旷课,扣除相应分数,此部分分数占总成绩的10%。过程性考核:考核成绩由教师评价及学生评价构成,占总成绩的50%。以小组为单位,每一检验任务设置一定分值,教师及学生评价各占50%,最后综合形成每一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教师从每一项目下的具体任务的准备、汇报情况、实施及完成的速度与质量,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环境清理是否洁净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学生评价则是小组长扮演质量负责人对其组员进行评价,从着装、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参与清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完成每一检验任务后所形成的请验单、检验记录、成品检验报告书及试剂试药配制单等各种填写记录是否完全,可视为作业,占总成绩的10%。终结性考核:即理论试卷考核,减少至占总成绩的30%,但卷面成绩要达到最低标准(卷面成绩不能低于50分)。此种考核方式与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相吻合,注重考核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更趋于合理。

3教学效果

第4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第5篇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中职教育下的学生普遍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方案设计水平也大大提高。相比之下,高职教育还在部分复制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不具备明显优势,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明显好于环境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校内实践基本局限于工作室虚拟项目教学和校外考察,造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与中职实践设计课程“倒挂”的现象,特别是材料工艺和模型制作等课程。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国家在2001年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现行指导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在指导方案的规定下制定教学计划。不难看出,中职学校的理论课程较多,理论知识涉猎较全,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受本科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完全从其课程模式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点,不论是课程的模式还是体系,还以大量的理论课程作为专业支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相关课程部分重复。

(二)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较之国外的职业教育还具有较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就目前的状态来看,我国教育部并没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划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分类标准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等级。这就会造成职业教育的混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制定各自的课程,因此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时常出现,中高职教育出现“断档”的现象

(三)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辽宁省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招收两类生源的学生,并且进行育培养,一类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一类是来自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高职院校采用混合教学。普高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而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时往往以招生人数较多的普高生为对象,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也是造成中职、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的根本原因。近两年辽宁省3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教学模式均采用混合教学。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是“职业化”,我国职业化教育一是中职,二是高职,因此两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只是层级不同,为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中职教育应和高职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涉及二者衔接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机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衔接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中高职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能力本位原则

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要搞清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向,这就是明确“能力本位”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中职阶段,还是在高职阶段都要明确“能力本位”,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什么培养手段,教授给学生哪些知识,使学生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虑清楚的问题。所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意思维,扎实的艺术表现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市场导向原则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市场提供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遵循市场导向,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充分开展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因此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并且要针对岗位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避免课程重复和实践能力重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各自岗位的要求,进行技能划分,高职培养的职业技能要强于中职培养的职业技能。

(三)多元化原则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编排课程,中职和高职两个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易到难。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过难,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职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中职的知识点,否则容易造成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根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的教材选用,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编写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多数较缺乏行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行业人才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当中来,把教师的理论知识与行业专家的实践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同时,要加快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于2009年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模拟公司化管理,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中高职课程衔接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衔接,中职学生毕业升入高职,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进入高职后与高中生并班学习显然不适当。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较好,但是专业知识基本空白。两种生源的混班授课必然会影响课程质量。对于普高生源来讲应该对其进行技能补课,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快速将技能操作课程基础夯实;对于中职生源来讲,文化基础薄弱,必须对中职生源进行文化基础知识的补习。在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优化高职的课程结构设置,中职生源的学生在项目设计类课程中要体现出设计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体现出高职的高层次职业教育。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

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衔接应以学分制为基础,施行动态弹性的衔接。这就给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可以由教育部门下达学分标准,中职和高职两种学历对应相应的学分总数。学分制可以解决不同生源学生授课的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合理。在学分制的大环境下,通过不同生源的导向,让高中毕业生多选择专业基础课程,让中职毕业生多选择文化基础课程,经过一年的学分制课程导向和因材施教,在二年级的时候,两种生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有所减小,项目设计课程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就不难开展,同时也符合高职的高层次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第6篇

1.1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智能电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提高电网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降低智能电网建设的投资成本,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

1.2实现环保的目的

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避免传统电网建设中对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电网建设对环境的污染。

1.3保证网架的强硬度

网架的强硬度决定了电网系统的承受能力,而智能电网可以保证网架的强硬度,从而保证电网系统在建设和日常运行中的安全性。

1.4全面实现自动化

传统的电网建设对自动化程度并不是很重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当电网系统在日常运行中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采集到相关数据,更无法自动对故障点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智能电网由于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技术,所以当故障出现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对相关故障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故障的后期处理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促进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5提高市场的认同感

智能电网避免了传统电网中的一些问题,使得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了保证,可以为用户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电力,同时,也可以对突发故障及时响应。这些优点会提高市场和用户对电网系统的感知度,从而提高对电力系统的认同感。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主要涉及到发电、输电、配电、变电、调度、用电等几个方面,并与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工程等有所融合,所以智能电网的建设也将会带动能源、信息、电子工程等产业的发展。但不论是哪种技术的参与,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还是电力工程技术。以下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出发,分析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2.1发电环节

能源危机使得全世界都在对新能源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比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这些新能源的开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清洁、高效的能源,但同时也对现有电网也提出了并网的要求。新能源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地域性、季节性、发电的不稳定性等。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学者要更多地研究如何高效、安全地与这些新能源实现并网,降低新能源对现有电网的影响,使新能源能够高效、安全地接入现有电网。

2.2输电环节

我国的电网建设有着自身的特点,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提出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特别是在电网的整体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华东电网、华中电网、华北电网三大交流电网的规划,并着重提出了这三大电网之间的直流互连。我国的电网建设正稳步向着特高电压、大容量、交直流电互联的时代迈进,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统的问题,比如,电网的结构日益复杂;所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端,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各大电网之间的互联给电网本身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能电网在输电环节上使用的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该技术与其他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系统中间没有落点,所以这种技术适合远距离的输电,而对于交流电网之间的互联,该技术有着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特点。所在在由交流与直流所组成的特高压输电网络中,使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保证整个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电力工程技术在此输电环节上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对电网整体系统运行的监控、对运行状态的检测、对运行故障的管理和应急等。

2.3变电环节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在变电环节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这是对传统变电站或者说是对传统电网的一次突破,也是智能电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最好体现。在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就是对变电站中的物理结构、网络设计、信息的采集、通信协议等进行统一的设计和管理,使变电站的各个环节实现互联,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变电站系统的智能化运行、自我诊断与恢复。这其中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高速传感器的使用等电力工程技术。

2.4配电环节

配电环节是整个电网系统内直接接入用户的一个环节,在智能电网中,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根据智能电网的总体规划,配电网还要承担各类中小型新能源的接入工作,这就对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故障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配电环节中,所使用的电力工程技术主要有:配电自动化技术、智能充电技术(主要是指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智能化的高级储电技术和高级的检测技术等。

2.5用电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也在日趋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电能市场供需双方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对于用户来说,需要稳定、可靠、便宜的电力能源;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则要实施精细化的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智能电网的建设对智能城市和智能小区的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使用到的电力工程持术有:智能化的测量技术、高效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技术以及智能电表等。

3结束语

第7篇

作者:郭银燕 单位:浙江奔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商务标的准确编制对整个投标文件由为重要。招标文件提供工程量清单,则根据工程量对清单中的每个分部分项进行报价分析,并确定综合单价。综合单价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利润、风险因素及措施费、规费和税金等完成分部分项工程的全部费用。用所报的综合单价乘以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即为投标报价。使用工程量清单报价的项目,在工程结算时工程量一般可以按实调整,但一般不调整单价,投标报价时可采用不平衡报价,即在确定综合单价时,充分考虑可变动的工程量,充分考虑早收工程进度款,充分考虑提高今后发生机率高的暂定工程单价,在总价不变的情况下策略性报价。

技术表主要包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及计划参与本工程的项目组成人员情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指完成所投工程采用的具体施工措施,包括:施工布置、施工技术方法、施工管理人员、材料、机械的组织情况,工期、质量、环保、安全、文明保证措施等,一般都要求采用文字和图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阐述。项目部人员组成情况是指拟投入本工程的项目管理人员情况,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园林施工员、园林质检员、园林安全员及资料员等,并附上相关人员的上岗证书等证明材料。资信标。资信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投标人基本情况表;投标人财务状况表;拟用于本工程的人员安排表、拟用于本工程的机械设备表、进三年的类似工程业绩;投标人法人营业执照、资质证书、项目负责人证书、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人员的证书复印件(原件备查);投标人自行组织的其他内容。复核投标文件。投标文件的制作人员至少应有2人组成,投标文件制作完成后,应先由另一人员进行初核,修改错别字,检查报价是否合理,检查是否存在废标等情况,再由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进行复核,审查技术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合理可行。最后按照招标文件要求进行封标。

招标文件的相应。在编制投标文件前,编制人员需要认真研究招标文件,严格相应招标文件及相关补遗书,对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废标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学习,避免出现废标现象。报价的合理。在编制投标文件时,首先必须保证所投报价低于招标机构给定的拦标价,再则要踏勘现场,了解施工现场情况,详细阅读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结合本公司的特点和优势来确定投标报价。合理确定施工组织方案。每个园林工程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独特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施工工期。投标文件应当在详细勘察工程状况、认真分析施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统筹安排,使投标文件施工组织措施与现场实际情况很好的契合,针对性地解决工程地点实际情况。提高投标文件制作质量。首先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工程投标队伍。投标单位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成立专门的投标机构,配备专业编制技术人员,如造价员、造价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等,在实际的工作中,编制人员可根据招标文件深入地研究具体施工工艺,切身体会施工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编制投标文件,制作出高质量的投标文件。其次要建立健全投标文件的制作程序。制定投标文件制作制度,分工明确,奖罚分明,针对具体投标工程具体实施,落实到人,杜绝出现推卸责任、工作懒散等现象,在投标文件多,时间紧的情况下,能分工明确、团结合作,从而提高投标文件的质量。园林工程的投标活动是园林企业开展施工业务的先端,而投标文件的编制是园林企业投标工作的重要一项环节,是日后项目具体施工的组织依据,是项目竣工结算、决算的重要依据。投标文件编制人员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积累工程报价资料和总结以往的投标文件的编制经验教训,编制出一份高水平、高质量的投标文件。

第8篇

1、交通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类型和原因分析

交通工程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在交通工程施工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存在着施工裂缝质量问题,裂缝类型也比较多样,笔者就对这些裂缝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1.1 荷载裂缝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交通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类型中,荷载裂缝是比较重要类型,在道路桥梁施工中承受比较大的动静荷载,如果超过了道路桥梁自身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裂缝[1]。在荷载变化下也会引起次生应力产生次生裂缝。这些裂缝不会对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产生直接未接,但受压区的混凝土会出现起皮以及短裂缝,如果不能及时性对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就会对道路桥梁的结构稳定安全带来威胁。

1.2 收缩裂缝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裂缝类型中收缩裂缝是较为常见的,结合不同原因也有着不同类型,有塑性收缩以及干缩和自生收缩等类型。发生比较多的就是塑性收缩,在混凝土的养护中发生频繁。主要就是混凝土水化反应比较剧烈,骨料自重情况下出现吸尘,造成混凝土失水收缩,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沿着钢筋方向产生裂缝。在钢筋混凝土构件当中钢筋对混凝土收缩产生约束作用,这会进一步加剧裂缝产生。

1.3 沉降裂缝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由于在施工中对道路桥梁施工要求比较高,在其承载能力的要求上就有着严格要求,在工程的基础对其承重要求不能得以有效满足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出现地基的沉降,这一不均匀的沉降就会造成混凝土构件产生附加力。在这一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就会造成结构开裂,对道路桥梁的使用安全性造成很大威胁。

1.4 温度裂缝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类型中温度裂缝也是重要裂缝类型。这一类型的裂缝产生主要是混凝土的热胀冷缩造成[2]。在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比较大的情况下,混凝土体积就会产生变化,混凝土变形会受到约束,在内部就会产生应力,温度的加剧变化在产生的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时候,就会产生温度裂缝。结合混凝土施工角度,造成这一裂缝的主要因素就是水化热散失比较慢,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没有做到位,从而就出现了这一类型的裂缝。

2、交通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应用

为保障交通工程施工混凝土质量,对裂缝防治技术的应用就比较重要,笔者就交通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应用提出了几点方法,如下所述:

2.1 加强混凝土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在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上就要充分重视,要在满足强度以及抗裂要求基础上,对水灰比要尽量小,减少水化反应的热量释放,这样就能减少裂缝质量问题出现。在对集料级配的选择方面也要充分重视,选择集料级配不能得以优化,就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会造成混凝土收缩加大[3]。对粗细骨料的质量要加强控制,最大化减少骨料中出现杂质。对水泥的型号选择以及质量的控制要充分重视,选择水化热小的水泥材料。

2.2 充分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

避免混凝土裂缝出现,就要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方面加强重视,对混凝土浇筑方面要注重优化,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高温季节的施工中,就要采用符合要求的低温地下水进行拌和,并对碎石实施降温处理,避免阳光暴晒[4]。混凝土浇筑前要实施坍落试验,保障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浇筑的时候可采用斜向分层以及薄层循环和二次振捣等工艺实施,混凝土浇筑每个分层进行布设两道振动棒,首个可布置在混凝土入模处,对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度要能保证,再个进行布设在斜向分层斜坡,对两层混凝土整体质量要能保证。

2.3 科学对混凝土施工养护工作实施

避免出现混凝土裂缝,就要在混凝土养护工作方面能科学化实施。在立模施工混凝土方面,拆模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要充分重视时间的有效控制,拆模的時候昼夜平均气温要注意观察,混凝土养护环节是避免裂缝出现的重要环节,对于交通领域混凝土裂缝质量控制,就要能遵循施工规范的一般要求,对养护时间以及温度和养护的湿度等进行充分重视,在路面纹理制作后半小时就要实施洒水养护方式,最大化减少干缩裂缝的出现。

第9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农业有害生物突变频率和危害趋势不断加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的风险增大,作为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的植物保护事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新理念,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绿色农业转型,突出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及时准确农作物病虫情报,积极开展电视预报工作;实施“绿色植保”战略,推广病虫绿色防治技术,经济有效地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强化植物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加强农药监管,严格限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充分发挥植保公益职能,努力构建新型植保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农业需要掌握和应用最新的信息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优势,农业传播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认识并利用好农业传播信息与技术,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现就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如下:

1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

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在中国,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但是,这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不能形成合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这就对体制改革提出要求,改变职能与行为。

在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入WTO后,已经不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而增加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应在WT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以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2.1报纸、杂志

优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了解所关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被读者奉为权威。

缺点: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较高,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太原市植保植检站每年的“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均在《太原日报》和《太原市农业信息》上,向读者及时介绍当时病虫发生情况、发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主要针对粮、菜、果农,实际《太原日报》在农区个体农户中的普及率不高,报纸由乡镇村级传递到农户手中,造成信息的时效性较差。

2.2书籍、小册子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种植、养殖信息的材料。

优点: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覆盖面相对较小,但面向广大农民,符合受众需要,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效果显著。相比其他媒体,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能反复传播。

缺点: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近年来,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印制《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利用手册》、《中国植保手册》系列(苹果、水稻、玉米病虫防治分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手册》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护实用指南》、《植物检疫技术手册》、《农药监督管理手册》、《山西蝗虫》、《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技术手册》、《无农药残毒放心果生产技术手册》等实用农业技术书籍,供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农业行政许可法疑难问题解答》、《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宣传材料》、《农药使用注意》、《购买农药技术》、《溴敌隆使用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宣传单,内容精炼、方便实用,印刷成本低,但发放效果快。

2.3广播

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广播失效性强,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缺点: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应用情况:现阶段,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种子、化肥、农药、药械)在广播中的介绍以宣传为主。

2.4电视

优点: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报道、阐述,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实质。

缺点:在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收视群体,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则导致中国农业电视从业人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同时,中国庞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看到他们喜欢的节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情况: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每日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固定模式、固定结构在山西省太原市电视台新闻频道试开播,节目针对当前全市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当日18时54分,重播在当日22时47分,次日6时48分、7时59分、12时29分,每次播出时间30s。据统计,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内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红蜘蛛、茄子黄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虫(趋势预报、白菜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秋播病虫防治、秋季温室病虫(趋势预报、绿叶蔬菜根结线虫病、软腐病、芹菜斑枯病、叶菜类霜霉病、野蛞蝓),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农林害虫、捕虫板诱杀微小害虫、性诱剂诱杀害虫、防虫网阻止外界成虫进入温室大棚)等。此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西省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固定栏目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检站的影响力,生动有效地向群众传播了植保信息。

2.5多媒体

优点: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交互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其信息存储量大、读取简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缺点:要求播放硬件高,成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应用情况:在各类植保技术培训班授课时应用较多,能够全面生动的介绍培训内容。

2.6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集中影像、声音、文本等媒体优势,传播速度快,复制容易。时效性强、速度快、具互动性,实现信息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

缺点:硬件要求高。

应用情况:各级农业网站第一时间快速传播农业信息、农业专家系统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面对面植保信息交流。

2.7人际传播

优点:农技员、亲友邻居和示范户经过亲自解说、示范传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但农户对此种传播手段较为信任。

缺点:传播速度慢、扩散效率较低。

应用情况: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晋源植物医院在当地有较高的声望,农民对其中的农技员极为信任。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清徐大常村、小武村、晋源五府营村、小店示范区等)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其带动周围村镇,植物技术应用辐射范围广。

2.8现场活动

主要包括新闻广场宣传与咨询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动。

优点:具有现场活动独具的互动性、参与感和亲历感,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进行重大题材宣传的好方法。

缺点:组织耗时,投入大。

应用情况:每年参加山西省太原市3·15南宫大型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介绍植保工程内容。2008年4月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召开“山西省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太原)现场会”。

2.9村喇叭

优点:村委会组织,负责播送各种农业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弥补电视、报纸等信息传播不到位的不足,报纸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及时入户。

缺点:应用范围仅限村级类小单位。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给排水技术施工质量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整个工程施工中,给排水施工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对整个工程施工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要想提高施工质量,就必须运用相应的给排水技术,使这些技术在施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方便人们生活创造有利条件。然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施工人员、资金、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工程施工中的给排水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工程质量,还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探讨分析工程施工中给排水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程施工中给排水技术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给排水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安全管理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检查工作不到位,对于施工现场,缺乏相应的指导和检查,也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使得施工人员不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出现大量违规操作的情况,影响给排水施工质量。第二、安全意识缺乏。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缺乏,也缺乏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他们的安全意识不强,在施工过程中不遵守相关规范,给给排水工程留下安全隐患。第三、忽视防火工作。在使用电动工具的时候,一些施工单位安全检查工作不细致,忽视对工具的安全性的检查,忽视对导线的绝缘性的检查,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火花进而引发火灾。

2、施工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安全方面的问题之外,在工程施工给排水技术中还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不精确。给排水技术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于施工工艺不精确所致,例如,设备的尺寸不符合标准,水管连接处出现漏水现象。材料的质量不达标,在施工的时候没有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出现阀门不严,水管开裂等现象。此外,建筑设计还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使得在施工的时候无法准确定位,接口无法对准,引起位置、标高、坡度等出现问题。第二、施工流程不规范。在给排水施工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影响工程质量,甚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第三、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缺乏施工经验,在施工没有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影响给排水施工质量。

三、工程施工中给排水技术存在问题的防治对策

1、做好给排水工程施工的图纸审查工作。图纸审查是给排水施工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审查工作的细致与否,对给排水施工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给排水施工的实际情况,在审查的时候,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审查设计图纸是否与国家的相关设计规范符合,是否符合当地的技术规范、经济政策和其它相关规范;审查图纸是否符合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满足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审查图纸是否与给排水施工技术装备条件相符合,对于需要特殊技术支撑的施工,在技术上是否已经克服困难,能否保证给排水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安全;审查图纸上的尺寸、标高、管线交叉连接是否符合给排水施工技术要求,器具安装的空间、基础是否满足要求,审查施工中所需要的设备、材料是否满足给排水施工技术要求。

2、编写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对给排水施工发挥指导性和纲领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在编写的时候需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工程概况,也就是需要将工程建筑物的形式、层高、结构写清楚,让人们有全面的了解;第二、编写依据,对于施工所采用的相关文件和标准,必须是有效的,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包括施工合同、施工图纸、图册、施工验收规范、检验评定标准、劳动定额等等;第三、施工准备,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技术、物资、人员、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第四、施工技术方案。根据给排水施工的要求和相关的验收规范,对于管材及附件、连接和敷设方式、保温防腐要求、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允许偏差等的步骤、要求和标准做详细的规定,为施工提供指导。

3、做好材料的采购工作,保证给排水施工材料的质量。工程给排水施工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设备,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保证其质量和安全。做好给排水材料的采购工作,加强与材料供应方的沟通,选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材料供应商,保证材料供应及时到位。同时,要做好材料和设备的验收工作,填写测试、验收报告,并做好防雨、防碎、防锈工作。

4、提高给排水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作业素质对给排水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给排水工程质量,必须重视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组织讨论,观看视频,现场讲课等等,都可以提高给排水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此外,施工单位还要注重吸收和引进高素质的施工人员,不断充实施工队伍的素质,使他们能够胜任给排水工程施工的各项工作。

5、落实给排水施工的监督管理制度。除了做好上述几项工作之外,为了提高给排水工程质量,还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建立并完善质量领导机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给排水工程质量监管严格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单位。另外,还要强化给排水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对于给排水工程的合同、技术规范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验收,将给排水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提高工程施工中给排水工程的质量。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着操作不符合规范要求、施工工艺不达标,材料质检不合格等情况,应该立即采取处理措施,保证给排水施工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提高施工质量。

6、完善给排水工程验收制度。给排水工程按照合同和设计文件的规定全部完成,达到设计要求,检验合格之后,可以办理移交手续。给排水竣工验收标准为: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满足验收规范,给排水工程全部完成,施工资料齐全并满足归档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给排水竣工验收。竣工验收一般包括施工单位自检、项目负责人复检、项目竣工验收等过程和步骤。在给排水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竣工验收管理制度,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检查工程的质量,确保给排水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同时,严格执行相关的验收规范和标准,确保给排水工程质量。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给排水施工是整个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好给排水施工技术,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当前给排水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加强质量控制,充分利用给排水技术,提高给排水工程质量,促进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贺刚.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浅析[J].华章, 2011(25)

[2]赵海涛.浅谈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3)

[3]郭庆彬.浅析工程施工中给排水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防治[J].建材与装饰,2013(9)

第11篇

【关键词】质量问题;土建工程;土建施工

一、土建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原因

1土方工程中场地积水

一些施工企业在建筑场地完成场地平整后,场地范围内局部或大面积积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场地平整时,尤其当挖、填方面积较大或较深时,填土碾压密实度差,或填土的土质不符合要求,有的在平整场地时甚至用淤泥、冻土、膨胀土做回填土,遇水后就会产生不均匀沉陷,低洼处造成积水;二是排水措施不当,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泄水坡度不合理,地势较低的建筑场地周围无截水沟;三是场地平整过程中测量人员不够重视,测量时误差较大,或出现测量错误,使场地标高不一,致使场地积水。

2挖坑槽时出现塌方

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主要原因:一是基坑(槽)开挖较深,经过不同的土壤时,没有根据土壤特性分别放成不同的坡度,致使个别土层边坡不稳定,造成塌方;二是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槽)时,降、排水措施不当,地表水较多时,边坡上土容重增大,凝聚力降低,滑动力增大,造成塌方;三是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3砖砌体组砌混乱

混水墙面组砌方法混乱,出现直缝和"二层皮" ,砖柱出现包心砌法,里外皮砖层互不相咬, 形成周圈通天缝,降低砌体强度和整体性;清水墙出现竖缝宽窄不匀,影响美观。主要原因:一是进行砌筑施工的操作人员不具备进行砌砖的水平,不宜进行此项工作;二是混水墙砌筑时对组砌形式无规划,或有规范但未对实际进行施工的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操作人员砌混水墙忽视组砌形式,致使出现多层砖的直缝和"二层皮"现象;三是砌砖柱需用大量七分砖, 打砖较费工时, 操作人员为省事常不打七分砖, 用包心砌法;四是在同一单位工程,采用几个砖厂的砖,致使砖的规格,尺寸不一,造成累积偏差,而常变动组砌形式。

4地下防水工程的预埋件部位渗漏水

沿预埋件周边渗漏水,或预埋件附近出现渗漏水。主要原因:一是预埋件周围,尤其是预埋件密集处混凝土浇筑困难,振捣不密实;二是没有认真清除预埋铁件表面锈蚀层,致使预埋铁件不能与混凝土黏结严密;三是暗线管接头不严或用有缝管,水渗入管内后,又由管内流出;四是在施工或使用中,预埋件受振松动,与混凝土间产生缝隙。

5钢筋表面锈蚀呈鳞片剥落现象

钢筋表面出现黄色浮锈,严重的转为红色,日久后变成暗褐色,甚至发生鱼鳞片剥落现象。主要原因是保管不良,现场存放时无铺垫,雨雪天气不采取措施,或存放时间过长,仓库环境潮湿。

二、建筑土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1建立各部门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为质量技术责任人。施工队各级同时也建立质量责任体制,做到真正的层层把关、各负其责。其次是要对有关设计、勘查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是放在对设计、勘查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当发现其触犯到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造成的质量责任。通过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处罚,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归纳责任主体进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形成信用约束力,促使建设主体重视并改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效促进质量体系良好运作。规范所有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控制。

2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达标,设备的安全运行

工程材料是组成建筑实体的基本单位,材料质量的微小差异,环境对材料的细小影响都会引起工程实体中的质量问题。因此,应严把原材料采购关口,采购员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在选购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在价格和质量上多进行比较,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原材料。施工企业要掌握全面的材料信息,了解其质量、价格及生产企业的供给能力,材料进场应经过监理工程师验收并合格,一些材料需要复试合格后方可用于建筑土建工程施工中。其次,加强对施工设备质量的管理。作为建筑土建工程的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在设备的选择上要注意设备之间的配套,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实行定人、定机和定岗“三定”的措施。同时,加强日常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严格的执行相应的维护和保养制度,维持设备始终具有良好的运行状态。

3保证施工全方位质量

建筑土建工程不同于其他一般施工工程,建筑土建工程关系到了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建筑土建工程质量成为了该工程实施的根本以及该工程实施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对建筑土建施工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是一项十分系统并且具体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该工程进行总结,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要求建筑企业自身必须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中坚持自身的原则,实施深化改革,进而将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提升,在实施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来将建筑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提升。在建筑土建工程实施施工的过程中,企业要对自身的施工劳务作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实施严格的控制,将现场施工照明、现场施工天气情况、项目安全防护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将建筑土建施工的进度进行及时控制,通常情况下,施工企业都必须要在保证自身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来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安排。

3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单位工程竣工后,必须进行最终检验和实验。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应按编制竣工资料的要求收集整理资料、设备、构件的质量合格证明材料,各种材料的实验检验资料、隐蔽工程记录、施工记录等质量记录。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的技术、质量、生产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检验评定。对查出的施工质量缺陷应予以纠正,并且应在纠正后再次验证以证实其符合性。确认工程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要求后,向发包人、监理部提出工程竣工报告。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各方主体参与的竣工初验、验收程序。

4提高施工企业应将施工质量控制作为重点工作,首先要从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方面抓起,主要包括:(1)展开由上至下的全方位宣传教育工作,让现场的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树立起质量控制意识;(2)加强并落实一线施工人员技能培训工作,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3)作为管理者应注重对下级员工的监督和引导;(4)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奖罚制度,一次调动施工人员的经济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管能用性。

综合上述,工程质量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设计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要彻底解决工程质量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抓设计、抓施工、抓监理外,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监督,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只有这样,工程建设才会有一个新的变化,工程质量才会有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职称 论文认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将发表的职称论文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1],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更是衡量学术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职称论文认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难点也是针对发表的核心期刊进行甄别。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认定主要针对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规期刊进行甄别。该校从2013年起开始承接职称论文认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学在职的教师及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医院的医生群体。

1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读者缺乏对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

目前在高校的职称论文中,评审的形式主要还是以科研论文为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被普遍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并作为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晋升高级职称、取得硕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2]。

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职工为了能快速的,将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费很快就会发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常常将文章寄给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几年随着对晋升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成了必要条件。很多教职工不是通过正规途径而是通过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这些中介会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个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现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与正版期刊一致,目录和正文不一致。

1.2 教师及职工科研人员填写论文认定表不认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评审职称的高峰期,在评审前图书馆都会发一份如何填写论文认定的通知到每个单位的人事机构,而且在每个认定表的下面都会有个填写说明,但是准备晋升职称的教职人员,很多都不认真阅读填写说明,在填写认定表时发生一些低级的错误如论文题目经常有错别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发表的刊物的名称也写错。上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做论文认定的老师必须再次帮助重新填写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让读者重新填写,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无形中又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更延迟了认定报告完成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1.3 医学类院校在社科类论文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是非综合类大学主要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在订购数据库资源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以医学类数据库和纸质期刊为主。但是除与医学相关的学院,该校还有一些是非医学类的学院,如:社会科学类、语言类、工程技术类和体育类等专业,在认证这些社会科学类专业老师的时候遇到社科类的资源不足。在订购数据库时首先得考虑医学类数据库,比如万方数据库,由于从2008年起,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万方收录了自1998年至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全文。在获取高质量的医学期刊文献全文时,万方(期刊)数据库有很大优势[3]。而社科类的期刊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而且该数据库每年的订购费用涨幅比其他数据库高,因每年订购数据库的经费有限不能全部订购,不能满足全学院老师的需求。还有对社科类的核心期刊不熟悉、不了解,无法认定或者认定时没有把握,必须跟社科类的院校如,新疆师范大学等联系沟通后才能确定是否为核心期刊,还有一些教职工的的是民族语言,没有专门的民族语言的数据库可以认定。

1.4 委托单位与认定机构之间缺乏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每年的职称论文认定工作当中发现很多委托单位的人事部门与认定机构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在每年的认定工作开始阶段,认定机构首先要发通知到每个单位的管理职称的部门,大部分都是学校或者医院的人事部门在负责晋升职称的工作,然后再由各个人事部门把文件传达到拟进职称教职工。在这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环节沟通不清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在某个附属医院通知晋升职称的人事部门因不清楚哪些条件的职工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导致该附属医院的很多拟进职称的职工误以为都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最终和该认定机构和医院的人事部门沟通后解决了问题。

1.5 对往年做的论文认定报告缺乏规范的存档及整理

该校自2013年开始开展论文认定这项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论文认定报告,完成的报告也共计千份,缺乏规范化的存档,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电脑里而没有进行集中和系统的存档管理。比如一个读者今年晋升职称,今年给他做论文认定的是一个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晋升通过,明年还要继续评职称那么就不能保证还是去年的老师给他再次做论文认定。或者因老师进修休假等其他原因,还得再次重复去年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是不同部门的老师做的论文,可能今天刚好调休不在,使得读者不能按时拿到报告。再次就是由于电脑存在感染病毒的隐患不得不重做系统,存档的报告就可能存在丢失的情况。

2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和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1.1 开展专题讲座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3]。在开展论文认定工作前期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学科馆员对口的单位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门针对学校及各所附属医院进行专题的讲座,在工作开展前即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

2.1.2 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图书馆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通信手段推广论文认定工作的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扩大宣传,推广多元化服务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2 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加强合作

在解决社科类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加强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合作如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类院校完成论文认定的工作。再次可通过维普数据库和超星Medalink数据库中的文献传递功能弥补社会科学类期刊资源不足。

2.3 加强认定机构与委托单位的沟通

在每年的论文认定工作开展前积极与委托单位联系,找到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这些负责人的通讯录,积极与他们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4 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

在每年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后,督促每位老师做好论文认定报告的存档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存档并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建立该系统可以实现提交论文认定报告、检索、存储、统计分析的功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3年的论文认定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有的问题比较复杂。该文主要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出最常见的问题以期能够给从事该工作的其他单位提供借鉴,通过问题的提出最终提出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能更好地为新疆医科大学教职工及附属医院的职工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康玲,李艳超.国内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资源状况对比分析及特点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8):157-161.

第13篇

【关键词】科研;职称;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the trend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dis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in research institute at pres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ndency in aspect of breaking the thesis-oritented pattern in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ssing 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 It is essential to set up a rational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thus, talents can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title; Development; Trend

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水平。然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研队伍,因此,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选拔出优秀科研人才的机制。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学识、价值与能力的体现,与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这种机制给科研人员设定了一条相对稳定、看似公平的职业发展道路,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这种评审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社会认同是现有评定机制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

1 职称评定制度的概念

职称评审是指已通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并经过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后,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提交评审材料,经由专业评委根据所提交的材料来确定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国务院在《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2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最初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定的方式和方法,来自于建国初期、从前苏联学习和引进的计划经济那一套体系,即:上级下指标、定条件、设门槛,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搞审批,这样才能彰显上级的威权;下级找关系、要指标、走后门、学文件、套条件。这种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政府主管部门的和腐败作风,另一方面也让被评者身心疲惫(张晓冰,2015)。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都采用“量化评定模式”,针对不同序列的职称,制定相应的“门槛”,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学历、任职年限、科研资历、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要素(彭立静,2006;李珂, 2012)。一位科研人员如果想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就必须首先满足这些门槛中的各项硬性要求,在满足申报条件后,还要经过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给予确认。同时,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再下达硬性的科研指标,要求其在任职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如承担各类各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定期对科研人员按照相应指标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反过来决定其福利待遇和职称的晋升。这种职称评定模式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基本能力和工作业绩要求,具有标准固定、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审工作效率等优点,为激励科研人员、保证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弊端

职称评定是事业单位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了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方面肯定了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对待科研工作工作的主动性。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技术职称的评定已经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职称评价体系中,论文的比重过大,几乎就是一条硬杠杠,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称本身是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外在评价,应当能够真正体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但“唯论文”的考评机制,只重视写作型人才,而忽视了实用性人才,与职称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其二,众所周知,由于职称评选的专业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职称论文的整体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甚至是抄袭之作,造成了大量的“垃圾论文”,浪费人力物力不说,也降低了职称评选的公信力。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认定和选拔,应当是多元化,唯有如此,才能涌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人才。而“唯论文”的职称评定,则相当于跛足而行,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丰富性,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

另一方面,行政主导下的职称评定,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客观标准,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依赖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指标,从而显得粗放而失之科学。反过来,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标准,也有利于行政化的管理。只是,这种外在的公平,导致了内在的不公平,因为人才多种多样,有人动手能力强,有人动笔能力强,用同一套标准来界定,难免有失偏颇。这种相对刚性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基础研究以及研究型人才,却不利于应用型的人才,因为其技术创新并不能通过论文或科研项目来体现,以至于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相脱节、职称与人才评价无法匹配的问题。这种评价机制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那些在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能够获得职称晋升,因为他们可能很擅长实际操作,而不专长于著书立说;或者可能他们习惯了踏实苦干,而苦于无法通过权威的形式予以表达。

4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

“唯论文为王”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目前,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呼吁破解“唯论文为王”的职称评定“紧箍咒”。

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 突出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相当于承认市场的重要性,这是职称评定制度的一项非常务实的改革。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科技必须为生产服务,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论文而论文。再高端的研究再美妙的论文,如果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其意义也便大打折扣。多元化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对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正向激励。

给职称评定“松绑”,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改变目前相对僵化的职称评定制度,以更宽松和灵活的姿态评价科技人才,一方面有利于改进人才,给人才以更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创造更大的空间。

注重成果转化。对于能够证明取得较好业绩的,可以不用论文要求。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有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且交易额累计达到数百万元,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其就可以用技术报告代替论文,也不需要去申请科研项目,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避免为如何发论文或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

总而言之,对科技人才应该采用多方位、多要素、多方法的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提升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晓冰.彻底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J].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9.

第14篇

关键词:职称评审 规范化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CP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36—02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开发的有力手段,在人才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如何科学公正的做好职称评审,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通道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突出能力和业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一、夯实基础,确保职称评审工作规范化

1.强化评审组织建设。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评审组织体系,逐步实现评审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一是坚持分级管理建设。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授予的评审范围和权限,企业组建相关工程和政工等系列高、中级评委会,授权企业二级单位组建工程系列中级或初级评委会。二是坚持优化结构,建立专家库,在企业人才库中,优选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公道正派、品行端正的人员组成职称评委专家库,担任评委会专业组成员,人数不少于评委会人数的2倍。同时,根据人员和岗位变动的实际,及时补充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在召开专业组会议前,随机选派专家出席会议,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健全工作制度。围绕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评审程序,用制度约束评审行为,用制度保障评审质量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规范性。要定期修订完善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规定,使评审程序、方式方法、评审管理等符合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总体要求。二是注重实用性。制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试行量化评价工作的办法》,主要选取学历、资历、发表的论文论著、成果奖励、荣誉称号、送审论文评阅结果、年度考核情况、专业组评议情况等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同时区分不同评价指标在评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达到规定的高级或中级任职资格评审基本条件为基准点,并根据质量和数量级的变动情况,区分层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按照量化评价总分及各评价指标的量化评分累加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H=∑Li(其中:H是量化评价总分,Li是各评价指标量化得分)将量化评分结果供评委会在评审工作中参考,提高评审质量和公信度。

3.搭建服务平台。任职资格评审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措施,搭建服务平台,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一是开展政策解释服务。每年组织各单位相关人员学习文件精神,坚持把政策解读、规定办法宣传作为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召开会议、转发文件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政策宣传不漏一个,不缺一项。二是开展申报提醒服务。重点关注符合条件人员的申报,对在规定时间内符合条件未申报的人员,及时提醒,做到不漏报、不晚报。三是开展网络下载服务。将职称文件、评审要求、结果公示等定期在企业信息门户通知公告栏上,并提供表格下载,提高工作效率。

二、创新模式,注重职称评审工作实效性

1.提高评审要求。在国家职称评审有关政策框架内,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完善,注重能力和业绩导向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主要是各环节把关严,晋升比例、业绩考评、论文质量及答辩等提高标准和要求。一是控制指标总量。根据岗位设置,优化职称晋升总量控制指标,实现评聘平衡。综合企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专业人员状况,合理测算当年度晋升职数申报比例,尽可能使各层级职称人数比倒与岗位比例相近,为岗位聘任打好基础。同时企业下属单位要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现有岗位人员聘任情况,统筹考虑各专业工作需要、人员结构及近年绩效考核情况,择优确定推荐年度晋升申报人员。相关责任部门要认真把好资料审核、业绩审查和考核推荐意见关,授权下属单位推荐委员会要根据业绩、专业水平考评情况组织推荐,为企业总评委会把好第一道关。二是抓好答辩环节。答辩是职称评审工作很重要的环节,为专家与申报者之间交流和辅导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检验了申报者的专业水平、能力和业绩,另一方面也为申报者提供了解惑答疑的机会。答辩包括论文答辩和业绩答辩。论文答辩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全面审报人员答辩或主要针对审报人员的送审论文有一个专家认为不具备或两个专家认为基本具备申报资格水平的情况,组织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每一位申报人员就近五年来的业绩情况进行答辩。业绩答辩过程既是评价环节,更是教与学的过程,不但检查论文是否抄袭,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申报人员专业技术功底,促进申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总结提炼能力的提升。

2.突出能力与业绩。注重能力与业绩导向,提升评价要求。为解决“说”与“干”两张皮,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履行职责,日常管理注重夯实基础。企业通过修订完善岗位说明书,对各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任职条件要求。评审过程注重单位考核评审和推荐,在统筹强化岗位管理、聘任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认真对申报者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作实绩和潜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申报者的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核实,并如实出具考核推荐意见,择优推荐专业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日常表现好、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对在艰苦环境工作、新装置或重大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人员,准予破格申报,发挥职称评审对能力强、有本事、实干的人员激励的导向作用,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服务于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作用

职称评审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要,做到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在实际工作和自身发展方面的作用。

1.评与聘相结合。职称评审要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防止职称与自身工作脱节,出现评到未能聘到。要充分根据专业人才的专业和工作实际做好引导,确保审报专业职称与自身工作相符合;对岗位变动要及时做好职称的转评,使职称评到都能及时聘到,以充分调动专业人才参与评审的积极性。

2.聘用与考核相结合。一是职称聘用后要有一定的薪酬激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岗位薪酬晋级或晋档政策,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聘用与考核结合。要根据聘用后签定的聘用协议,每年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实现素质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联动。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职称评审与其它工作有效对接、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激励政策,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学技术、学业务,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上台阶。

1.评审与培训开发相结合。通过职称评审工作,强化两者间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现状,了解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及时发现人才队伍素质薄弱环节,实时反馈信息,调整培训方式内容。依托“以带促学”平台,将职称评审工作与“导师带徒”有机融合,开展专家与专业人才间的“一问一答”、“经验传授”、“学习督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共享互学”平台,倡导“人人当老师、人人当学生”的理念,按照“人人备课、人人授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要求,由专业骨干人才讲解职称论文中涉及的装置优化及技术改进措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成才的积极性。

2.评审与通道建设相结合。按照企业经营、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如何搭建好人才成长通道,职称评审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岗位竞聘中,将职称评审转变为对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评价,以任职资格作为履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职责的必要条件,结合能力素质与工作业绩,实现“总量控制、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

3.评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分析人才队伍的职称状况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各类专业人才制订个人“职称晋升计划”,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根据制定的目标组织培训,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和素质提升提供帮助。企业根据每年引进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职称工作前移,在毕业生入职教育时增加职称评审政策和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相关宣讲,宣传因业绩突出而破格晋升的员工事迹,使他们丰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认识,增强通过职称评审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第15篇

大家下午好!

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经过连续六届的成功举办后,今天又以分论坛的形式移师杭州,并且得到了在座各位专家、学者、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向前来参加论坛的仲呈祥先生、董长侠先生、陈汗青先生,以及各位院校长和各位朋友们、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去年,我和在座的各位一同参加了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作为当代有作为的艺术家,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我们的艺术家要用眼睛去观察,用笔去书写、记录,给历史、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我们的作品,无论水平高低,应是对生动的社会现实的记录,它的价值就在这里。百年以后,我们在研究这些作品时,就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能够对当时所处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所体悟。这是我们对历史的贡献。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同样都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记录,这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为什么要“三贴近”?为什么要进行“走转改”?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的体验生活,反映鲜活的内容,这些鲜活的内容正是人民群众平凡的生活的凝练和积累。我们可以从中吸收营养,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就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眼进行剖析、提升,来反映社会。我们这个论坛、包括杭州发展基地,就是要给各位艺术家搭建一个平台,给大家营造一个宽松的、和谐的、融洽的、开放的氛围,让大家的思想和意识无限奔驰,给大家一个广阔的空间,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社会、为人类留下宝贵的财富。正常的文艺批评是允许的,正常的文艺批评是激发我们改进和创作的基础,激发着我们如何深入生活,反映最鲜活的生活当中的精华,是帮助我们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环境,就是要吸引大家的参与,大家的参与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对我们艺术工作者来说,责任感和担当非常重要,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基地,能够有一大批传世佳作,若干年以后,我们这里创作出的作品应该是对国家、对杭州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希望我们的艺术家能够利用好这个基地,成就艺术创作生涯中辉煌的一段。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凸显。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文化蓬勃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高。从大众层面来看,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丰富而巨大的成就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众所周知,被历代文人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原本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全球闻名的旅游城市,近几年来,因为拥有了“天堂硅谷”“动漫之都”等文化名片而享誉全国。杭州在文化建设上出奇制胜,成为国内众多城市学习效仿的对象。一踏进这座城市,你就会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对文化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衣食住行,无处不在。我想,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如果用我们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可能会更加深刻。

文化建设也在影响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的事业。去年年初,在以仲呈祥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的长期呼吁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将艺术学科独立为“艺术学门类”的决议,使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成为新的单独的学科门类。这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和美好的前景。而美术学科也由以往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美术教育发展的条件不断完善和优化。我们今天的论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举办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持文化产业和艺术教育产学研融合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精神,总结交流全国艺术院校产学研发展的经验,推动全国艺术院校在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