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素质教育理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设疑启智中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首要内容。英语课堂的教学包含多层步骤,只有按照一定的信息结构,层层递进,才可以使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英语的学习技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某些语言材料设计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思考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到相应的答案,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讨论、辩论使问题得到升华,加强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强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训练其独特的思维能力。只有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他们才会愿意参与到互动讨论环节,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为了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应该多多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自身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需要加以注意。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过程
为了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思考问题,教师需要多多鼓励和引导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对于质疑的问题敢于“sayno”,提高自身求异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组织者的角色,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敢于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学分享。教师对于大胆地提出问题以及勇于发表意见的学生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理解语言内涵能力,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基础。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自身的创造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要只以成绩论高低,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善于挖掘,及时鼓励学生,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风趣的课堂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课堂上可以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使学生掌握归纳语言学习的规律,使课堂教学得到高效的完成。例如,在语法结构的教学中,“therebe”和“have/has”的用法有一定的难度,初中学生对于汉语中均表示“有”的两个结构不能清晰地辨别理解。为了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含有“therebe”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自行归纳总结,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的意思,而“therebe”则表示“在……有……”的含义。教师不断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律。
(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现代课堂必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利用其直观性的特点,使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有趣的音频资料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其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添加思维引导。
三、在英语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不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在英语课外活动中也需要抓住时机提高。英语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灵活、自由地运用课堂知识进行英语交流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为依据开展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布置英语活动室,设计学生喜爱的“EnglishCorner”。英语角内添加HouseholdCorner(生活功能区),Reading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Corner(视听功能区)三个区域供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制作个性的英语报纸、设计英文的个人主页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在不断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运用能力,达到英语创造的目的。
四、结束语
无论是西方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还是中国以汉文化为一体、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元的多元一体化模式,其目标的实质都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期望透过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能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能体会和尊重文化的多元现实与相互的差异,并在此中差异之中相互依存,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世界。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该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了解异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从而最终实现消除民族之间因陌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公民的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的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基础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在人才数量、硬件投入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新疆地区高校的学生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为了凸显办学个性、发展办学特点、寻找适合本土区域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保留我国丰富绚烂的非主流民族文化,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将我国非主流民族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切切实实的措施和行为。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策略分析
新疆高校师生群体的多民族成分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条件,新疆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的各种保护政策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保障。在有利的形势和政策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多元文化因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展开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在他们的文化中凝结了大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比如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很多,截至目前,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六百多篇,民间故事多与骏马、草原、牧场和其他牲畜相关11。蒙古族也一直保持者讲述民间故事的优良传统,故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维吾尔族也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其中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经典故事中流传已久的神奇人物,成为智慧的象征。在课堂中,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能将理论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更快捷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专题讲授中,教师可以讲述“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的故事:一天,阿凡提到一位爱好音乐的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搬出他所有的各种乐器,一件一件地演奏给阿凡提欣赏。一直过了中午,阿凡提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那位朋友仍在没完没了地拨弄他的乐器,还边拨弄边问:“阿凡提,你觉得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是独塔尔呢,还是热瓦甫?”阿凡提回答说:“朋友,这会儿,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比不上饭勺刮着锅的声音好听啊!12”在“大学生恋爱心理”专题讲授中,教师讲授爱情应该专一真诚,可以讲述《可汗与卖酥糖的》的故事:有一个卖酥糖的人,他的妻子异常美丽,被可汗看中抢进皇宫。可汗施尽奸计想占有他的妻子均未得逞。有一天,卖酥糖的来到皇宫附近叫卖,妻子听见丈夫的声音露出笑颜,可汗便命人把卖酥糖的召进宫里,强行与他换了衣服。可汗穿着破烂的衣服进入美人房间,妻子急中生智,大声朝着丈夫喊道,“可汗,快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拉出去砍了。”卖酥糖的穿着可汗的衣服命令侍卫把真正的可汗拉出去砍了,从此,卖酥糖的成了可汗与妻子团聚了13。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如可以由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介绍,再鼓励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进行讨论或发言,也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去收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由代表进行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利用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教学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里,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诗歌、谚语等各种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犹如琳琅满足的宝石熠熠生辉,记载着、传承者民族文化的精华。如维吾尔族流传的叙事诗《花儿与春天》、抒情诗《爱苦相依》、《塔依尔与祖赫拉》和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吉别克姑娘》、《豁孜情郎与芭彦美人》都是极具感染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歌颂了美丽的人生和伟大的爱情。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大学生应该持有正确严肃的恋爱观时,可以通过作品的介绍,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认同爱情应该忠贞纯洁、真诚相处。教师在“讲授大学生挫折应对”专题时,《江格尔》这部新疆蒙古族英雄史诗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是有许多英雄故事组成的一部长篇巨作,是蒙古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引以为傲的作品,不同英雄好汉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各种邪恶和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可以作为讲授的素材。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巨著《玛纳斯》也是本民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旷世之作,可以被教师拿来辅助教学。
(三)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展开教学
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交际礼俗、民间禁忌有所不同,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心理剧展演的方式或者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地、互动地、真实地情境中了解新疆不同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
将来走入工作岗位与不同民族个体进行交流提供便利,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固有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模式,汲取经验、改善人际交往不良的现状。例如,通过心理剧展演,学生可以认识到,维吾尔族男性见面时右手要先抚左胸,点头鞠躬,握手问好,互问“萨拉姆”(祝福之意);女性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颊相贴,然后互致问候;若遇到贵客或长辈时,双手要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12。维吾尔族的见面礼仪可见民族文化当中传递出的个体交往的谦虚恭敬、亲切相待。蒙古族学生的心理剧展演或者情景模拟给学生展示了蒙古族同胞在迎送宾客时敬献哈达和敬鼻烟壶的讲究和内涵。哈萨克族学生的展演让不同民族学生领略哈萨克族的好客,正如哈萨克族人有句谚语“如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
(一)合理引导,利用教学中的例题、练习、数据等德育的好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
比如,教三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别人做练习的时候他把时间都浪费在玩格尺、玩橡皮上了。所以在教学《时分秒》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分钟时间你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同学们有的说一分钟可以做二十道口算题,有的说一分钟可以整理好被子,还有的说一分钟可以跳100下跳绳,等等。通过讨论汇报,同学们发现一分钟时间居然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真正感悟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并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数学教材中,部分教材具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属于显性德育教材,必须用好用透。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其中的德育因素,结合知识的传授,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节课,我出示四个情境图:天安门广场升旗图,教室墙面上五星红旗,校园升旗图和为奥运加油时使用的小型五星红旗。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得出不同场合所使用的五星红旗虽然大小不同,但长和宽的比都是三比二,进而推导出比例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五星红旗”这一中心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五星红旗,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设计练习的教育性要与数学知识的特点紧密结合。
练习的教育性不能与知识特点脱节,要准确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可行性,提高学生接受程度。比如,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节时,我提前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个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滴水量。”学生通过测量、收集、绘制统计表和计算结果,谈了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实践结果发现,一个小小的水龙头一天就会浪费这么多的淡水资源。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应该更注意淡水资源的使用,从自己做起,节约使用每一滴水。”这节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3.设计练习必须对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强化。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辩证思维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张叔叔2/5小时加工了36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张叔叔1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当学生掌握了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种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推导出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就这道题自主探究,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并鼓励他们:看谁用的方法最好?学生经过一番探求,得出以下几种解法:(1)36÷0.4;(2)36÷2×5;(3)36×5÷2;(4)36×1÷2/5;(5)设王叔叔每小时加工x个零件,列方程2/5x=36。教学中我充分地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辩证思维的欲望,并适时加以指导,同时建立相应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各种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措施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学习面积计算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自己家的住房进行简单的占地面积测量。”学生通过测量、整理数据、计算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和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时,我出示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方法时,我添加了这样一部分内容:“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该怎样测量呢?”学生对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量比较特殊图形的周长,可以借助绳子测量。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工具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利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寻找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经常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设置悬念情境。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抽签表演游戏,在一个纸箱中放入十个纸签,其中六个写着唱歌,两个写着跳舞,一个写着朗诵诗词,还有一个写着模仿喜欢的小动物。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正因为写着唱歌的纸签比较多,所以抽到的可能性就大。
现实中,高校教育理念缺失主要集中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高等教育受社会需求的侵蚀比较严重,以致于高校的日常教育目标深深的打上了社会欲望的烙印,使高等教育成为服务社会的工具。现在高校片面强调就业率就是其中一种表现。但并不是说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划清界限,而是应当在更审慎的态度上审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防止社会需求腐蚀教育理念。
好的教育必然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体制,教育评价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教育具体方面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从教育理念开始,通过教育具体方面的实践,最后再回到教育理念上来,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教育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理念与教育具体方面不断地矛盾运动构成了教育得以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从教育的具体方面上说,好的教育都必须根据人的共性和个性的差别,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关系。就教育基本理念的三个方面来看,疏导美好的人性和塑造良好的人格是教育在人的共性上的体现,是人的共性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人的本质在教育上的反映。个性则更多的体现在个人能力的培养上,是人的个性对教育的具体要求,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因材施教。故而,真正好的教育应该也必然是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尊重共性的个性化发展的辨证统一。因为不尊重个性,片面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必然是僵化的、呆板的、毫无活力可言的;而不尊重共性,片面的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就会变成不重视基本的人格与人性培养,导致乖张的个性崇拜,甚至大幅度的社会基本道德素质大滑坡。
高等教育理念缺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激烈冲突。素质教育是为纠正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并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彰显的教育观念。现实教育过程中,极端目的论的素质和应试区分使得应试这一种教育评价手段受到了最大程度的攻讦,好像一谈考试就是与素质教育为敌,使人们忘却了应试的教育评价功能,使整个教育改革完全素质教育化了。这种极端化的倾向使高校放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反而使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大为下降。而学生则由于这种导向使自己沉湎于混文凭,放弃了刻苦钻研探究学问和提升自己技能的机会。而相反,好的教育理念则会使得教育的各个方面充分的整合起来,呈现良性发展状态。
2 教育理念缺失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良影响分析
大学重要目标是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独特的有创造性的大学精神生活和科学研究。同时,对于高等教育赋予大学另一个理念――学术自由。这样可以使得教育者、受教育者或是专门的研究人员之间在学术上可以共同琢磨,相互批判,但不能对弱势的不同意见者进行攻讦、打压;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是平等的,自由的,可以相互批判的。而现实中,由于社会对教育的不合理需求,高校不仅不能在基本理念上保证教育的正常发展,而且这种不合理的需求同样危害学术自由,荼毒学术研究。
而由于教育理念的缺失,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已经演变成“教育形式”的工业体制,其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受教育者就是高等教育的原材料,生产线式的粗犷的生产着毕业生,各学科的论文等教育产品。由于人是存在共性和个性的,其与工业化生产的原材料完全不同。因此注定了任何标准的工业化式的操作都不会在教育这个领域生产出最大量的高品质的产品――毕业生,相反则只会生产出最大量的平庸产品,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在教育理念就被这种教育工业生产体制抛弃得无影无踪的同时,我们不仅丧失摆脱实际责任压力的创造性活动和富有成效的批判性研究,而且也提供不了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使所谓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成为泡影。正如汤因比所说工业化反过来重新产生出对工业化精神的病态夸张一样,把教育当成自然资源一样的开发也照样病态地夸张这种教育工业制造体制的精神,其结果就像汤因比所说的那样:“……个人或社会团体觉得自然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本身便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而这一过程所引起的任何后果对人类的价值反倒无所谓了。”
因此,我们不能天真认为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将教育生产线式的标准化,会使得教育在工业体制的支配下丧失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其结果只能是大量的毕业生走出学校这座工厂,人的整全性消失,学术论文大增,但谈不上创新,因为那只是学术工业体制的机械堆积。可以看得出来,忽略了大学教育理念的精神层面东西,我们甚至连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都做不到。然后就将责任推给大学,认为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其结果就是大学为就业率而披肝沥胆,沦为论文崇拜,将创造与创新变成可以计划的事情。最后,当我们的量在全球排在前列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原来没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体现作者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对学术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品德,所以论文参考文献的撰写是非常有必要的,关注学术参考网,随时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2]郭文安,王道俊.试论有关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1994,(4).
[3]崔相录.素质教育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玉华.大学生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叶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会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4.
[3]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J].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1997.
[5]龚珊珊.“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观念之辨[J].基础教育研究,2006,(1).
[6]刘海.军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7]于静.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探讨[J],情报探索,2008,(8)
[8]成亚梦.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8(1O)
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吉林教育.2015(22)
[2]王雷.浅析小学素质教育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3]潘旭,张勇.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善教育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
[4]张方明,陈蕾.金融危机下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5-27.
[5]段丽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J].安顺学院学报,2014,(3):73-74.
[6]林丽萍.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7-68.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效果甚至教育本身,本文结合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独立学院的特点,分析了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独特素质,并提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的途径。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而大学生要成功,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体成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大学生成功素质获取的主要途径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独立学院教育规律和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特点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呈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普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外;鉴于其独特性,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人文素质
当下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大众乃至对大学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抛开无节制的贪婪、商业上的巧取豪夺,制假贩假售假、腐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说,作为任何社会堕落之最后防线的教育事业,其有的腐败程度、人文素质的低下也令人触目惊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社会这样激烈的影响下,就会对学生形成腐蚀作用,出现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意识的缺失。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人”和阻碍大学生 “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
从当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学中讲到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是民族的希望。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没有大的的成功的。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对大学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创新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设想和想象,敢于实践。在复杂的否定之否定中,建立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这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对教师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当然,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本能地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强烈的教学互动下,学生的智力会得到经常性的开发,有利于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能力
在教育目标上,独立学院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更强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教授方式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断挖掘教学空间,将课堂搬到现场,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前提是大学教师要有很强实践能力素质。在教学和科研上,大学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四)身心素质
大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并呈现阶梯型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大学教师身心素质的考验。只用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谓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定。健全的心理素质诸如:耐心、信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耐心的讲解和多次重复的强调。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不断锻炼和提升大学教师身心素质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发现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潜质明显的特征;鉴于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就提出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同步推进。那么,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就要求必须具备发现素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内在的隐性素质升华为显性素质。二是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因子,指出和督促学生能够消除失败因子,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
往往不是学生缺乏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可见,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在学生的成功教育环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成功的体现是培养成功人才,那么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乃是该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国家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近年,国家不断关注和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赋予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政策诸如规范制度、经济政策等来加强大学教师素质工程的建设。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
1善于思考,加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思考,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素质缺陷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要加强与人交流,同事相互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共同素质提升。
2参加教学培训。参加各种教学培训诸如先进教育理念的陶冶,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竞赛的参与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
3努力实践。实践是最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投身实践,不断创新并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教学得失,在自我高素质要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结语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关键还是加强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高素质,进而培养大批的成功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 人文素质 教育途径 探析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成为人才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国情的人文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学生人格的完善、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无不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性、职业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专门人才,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中,单纯强调“就业导向”,而相对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高职”学生不能“高质”,结果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技术或知识的容器、载体,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以质量与特色取胜的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科学与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此形势下,高职教育如果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就很难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高职大学生势必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和途径,这对于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相对滞后,长期实用主义“重技术、轻人文”的主导思想和“技术能力”本位的价值观,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尽如人意,实践证明,那些全面发展、有理想、有责任感、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懂得团结协作的人,能更好地胜任社会生产实践任务,为社会所欢迎。因此,高职教育要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指导理念,注重将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在人才综合文化水平和行为活动中,在重视学科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总之,对人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初衷和原点。
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更新包括高职院校管理者与高职院校教师两个层次的转变。高职院校总体理念的设定和教育观念的贯彻,直接关系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看重技术的前提下,学校发展纲要、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等的设置,都缺少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引导,其结果不难想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是意料之中的事。通常教育者都深知职业技术是人的安身之本,却又常常忽略一个人拥有的人文素养是其最终发展的关键,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良好的人文内涵素养相结合,才具备成为优秀劳动者的资格。丰厚的人文素养是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品格,所以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学校长远规划目标,是坚持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发展的要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一线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教育成效,是人文素养教育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诚然,学业技能的传授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承担的教育任务,但引导做人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肩负的教育使命,从这一点上说,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可以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课堂上教师的学识智慧、治学态度、气质形象、处事原则、道德修养,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选择,最终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所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理念的修炼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以人文本、全面发展”是教育理念的核心。
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置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必须依托合理的课程体系完成,选择合适可行的人文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载体。传统高职院校更多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划归为第二课堂,以选修课形式出现,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人文素养课程并不重要”的印象,在主观意识中淡化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人文素养培养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一些前瞻很强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取得令人信服的教育效果。
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当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人文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更加完整,在课程层次的表现上愈加分明,在课程择课授课方法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多样。在课程内容这个维度上,着力拓宽课目广度,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律基础、心理健康、团结协作、自我管理、礼仪训练、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科目纳入必修和选修的课程体系中,学生凭兴趣进行文、史、哲、艺等方向的选择,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基础性和通识性的结合;在课程层次这个维度上,兼顾认识、实践、素质提升、人文精神养成四个教育层次,基础知识的掌握、人文能力的培养、健康审美生活方式的提升由浅入深,切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奠定全面的人文素养文化基础;在课程择课授课方法选择这个维度上,首先开拓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先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更新人文素养教育思想、转变人文素养教育观念、拓宽人文素养教育渠道、深化人文素养教学内容、深化人文素养教学改革、提高人文素养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果,促使学生追求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实现的保障。所以,具体、可操作、有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互相结合,使评价过程既有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的数量计算,又有以学生表现为根据的观察和分析,既关注学生人文素养“量”方面的分数表征,又发掘学生人文素养“质”方面的价值判断,如此分析评价的结果更为具体和清晰。
同时,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还必须具备完善的考核评价内容,兼顾评价机制本身和评价对象两个方面,才能使评价本身更具有信服力。所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案的内容可包括运行机制的评价、师资队伍的评价、课程体系的评价、校园文化环境的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素养的评价等,更细化为具体的指标,全方位立体式地对学生进行尽量客观的评价和引导。
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重新梳理、界定和总结,最终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高效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成五.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教育途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2]杨礼富,邵春妹.理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路径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3.
[3]龚爱蓉.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工业人学学报,2004.3.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07-01
一、澳大利亚大学素质教育目标
澳大利亚大学素质教育目标: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进一步掌握实践性的指导能力、开拓能力。
具体主要包括:1.鼓励并激发学生开发其最大潜力;2.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3.重视学生实践性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和事业心;4.树立环境意识;5.培养学生面向全球的视野。
二、澳大利亚大学素质教育培养路径
(一)素质教育理念
澳大利亚大学的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首先,学校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换之让学生自学为主,自己想办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助和帮助;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的重新思考。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学生遇到不懂的知识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也可以把问题提给老师,老师组织全班一起来讨论,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学生则更活跃更积极。其次,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的不是主导者而是促进者、指导者。
(二)人才培养模式
澳洲大学的培养模式分三种,分别是证书、文凭和学位,前两种是学分制培养,而学位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和独立思维能力。学校学习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参加考试,二是写论文,也可以将两者融合起来。如果有需要,学校还为想提前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选择余地。即:按规定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但是只能获得证书或文凭,而拿不到学位。
(三)课程设置特点
1.人性化
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和背景,在“纯课程选修”和“课程加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中进行选择,菜单式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学习的主动性。
2.科学性
学生除了学习指定的核心课程外,同时也可以自由选择与专业培养关系很大的选修课程,而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则不予开设。除此之外,还有免费为新生开设OFFICE培训课程和学术论文写作培训课程。
3.国际化
交流教学将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置于全球背景和国际社会中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跨国、跨文化的多元活动方式,形成基于国际化平台的一种先进的、开放的、充满活动的教学模式。
三、澳大利亚大学素质教育仍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综上所述,澳大利亚高校素质教育激发了学生的能力,使教育贯穿学生的一生,促进了国家的研究和创新,创造了多元文化环境,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
澳大利亚高校众多,有公立学校,还有更多的私立学校。因此学校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想招到更多质量更好的学生,就需要加大投入,学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也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开设新的课程。此外,澳大利亚大学课程重复率较高,几乎全澳所有的学校都开设有商科专业,几乎所有学校都有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法学等课程,不同的学校优势又不同,所以导致有的学校很多课程选择的人较少。重复设置和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二)学校管理
现在澳大利亚高校几乎都是综合类大学,而且都有几个不同的校区,学生的人数也日益增多,这对学校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些高校的管理部门还停留在旧的水平上,缺乏综合管理能力。另外,有的学校管理部门职能不清晰,责任也不明确,校本部和分部之间存在着重复设置管理部门的问题,导致管理工作互相交叉,使学校的运作缺乏效率。
【参考文献】
[1]马玉立.澳大利亚教学方法对中国高校的启示.科技促进发展,2008年,第12期.
[2]崔爱林.世纪初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评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1 革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医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医学教育的理念,现代医学不仅要研究人体的生理疾病治疗,还必须要关注人体患病的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已在医学界达成了共识。现代医学模式不仅需要医师具备高超的医学技能,还需要医师具备综合的医学人文素质。因此,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就必须全面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革新教育理念。为此,《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全面推进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革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医学人文素质知识的教育,二者的教育相互渗透,开展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
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调整医学教育的培养方案外,首先要调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课程体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改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走出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当作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纳人医学教育的大纲之中;第三要广泛地把医学专业学习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为一体,强化人文素质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第四要对医学生进行全程化医学人文素质训练,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延伸实行终身制的教育模式,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精神。
2 增加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设置
国外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由自然科学、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大模块组成,各国三大模块的课时分配比例不尽相同。其中美国、德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最多,高达20 %-25 %,英国、日本约为10%-15%;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比例,较国外医科院校设置偏低,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
借鉴国外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我国医科院校要增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起码也要达到国外医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平均水平,增加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的设置,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模块化教育。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美学、风俗文化、语言艺术、中西方医学史、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等开设为限定性选修课,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为行医能力服务的口的,提高医学哲学的思辩能力、语言沟通的艺术能力和文学艺术欣赏能力,研究中西方医学科学与文化风俗的交融,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跟上国际先进教育的水平。
4.3 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成共识,要求医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多渠道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模式。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体系,要实行全程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创新性地开展研究型教学、专题型教学、主题型教学、社会实践型教学、案例型教学和执业技能培训等模式,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教师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优秀的师德表现感化学生,营造宽松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促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内化,使其修养升华为内在的医学人文精神。
(2)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性地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互动研讨式、案例引导启发式、人文教育嵌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产生思想共鸣,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新性地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医学知识,促进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升华,陶冶学生的医学人文情操。
(3)校园活动融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科院校学生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主动参与医学人文素质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医科院校的共性问题。但只要我们能用现代教育理念,以多维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重实效轻形式,设计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人校园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内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设计与参与活动,促进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的内化理解,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与获得知识,实现人文精神的自我养成。
4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
针对医学生开设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融合的新尝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掌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医科院校要重视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的人文医学素质执业技能教学,建立临床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机制,以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为中心,提高临床医学人文执业技能水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在医疗工作实践中,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成绩的高低,与其医德的水准不一定成正比。医科院校充分利用医学人文素质执业技能培训,把临床执业技能培训和人文执业技能相结合,强化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把医德医风建设和人文医学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重实效轻考核,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实践知识能力的应用。
5 建立考核评价导向效应体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政治新课改;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比应试教育更加完善的教育理念,它吸收了应试教育的优点,抛弃了应试教育弊端的优化教育。
1.应试教育的优点
(1)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硬性知识的吸收和归纳比较理想;(2)基础专业技能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趋于标准化。
2.应试教育的缺点
(1)过度强调分数,扭曲了学习本身的意义;(2)脱离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扭曲了赏罚措施的本身意义,模糊了是非的概念,对学生价值的判断力造成干扰,同时还丧失了基本的原则;(4)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大部分教师给学生灌输了不少有待商榷的价值观,扩大了“官本位”思想的覆盖面积。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传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不限制学生充分发展的潜质。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尊重并且支持学生潜质的发挥和挖掘,使学生兴趣满足、思维开放、创造能力等方面变得更强、更加综合、更加全面。
需要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全面废除应试教育,而是对应试教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减少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与压力,拒绝刻板和刁难,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和满足自身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不被限制。
二、素质教育与政治新课改的联系
(一)根本任务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我们提出并且发展了新课改下中学政治的理念,它的根本任务是:(1)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有关教育方针及政策,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容等一切符合素质教育规定的全新的课程体系;(2)深刻分析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弊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课程的变革,提倡主动学习,让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价值观。
新课改下中学政治主要对教学方式、课程功能、学生学习以及学习目标进行了改革。如在教学的目标上,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其特点是:(1)它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基础性和实用性;(2)课程的内容注重“五性”(社会性、实践性、科学性、生活性和整体性);(3)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统一。这些学习方式的改变都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前提的,所以,新课改能否成功的标志就是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素质教育实施对中学新课改的推进作用
新课改下中学政治的根本任务是:重建制度、转变方式和更新观念。究其根本就是以发散和解放思维以及鼓励创新为主。这样看来,新课改的根本任务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因此,顺利开展素质教育一定会有助于中学政治课程改革。
三、中学政治新课改的主要措施
(一)对教学方式的优化
1.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主题
就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来科学组织教学,把哲学和政治学以及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与生活题材有机结合,以实现新的课程目标。
2.端正价值导向,灵活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多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在范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识别与价值冲突的观点,提炼探究过程中的观点,确认比较和鉴别中的观点,有效提高学生认知正确价值的能力。在新课程教学内容中以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以及基本情境教学来开展教学活动。
3.注重实践
以多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扩展学生的眼界。开展时事政策活动,组织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遥相呼应,使教学面向世界,并形成一个网络整体,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合作与和谐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单是师傅和徒弟的关系,同时也是朋友关系。只有师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的条件下,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二)科学发展观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主要包括发展的人才观、正确的学生观、科学的发展观。
2.具有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思想
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学生具备先进的思想和开阔的思维,锻炼他们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章平.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学政治新课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范海勇.新课改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一、小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小学升初中对文化课的要求保持了小学文化课教育的课时,从而将音体美等活动课时进行了无形的缩减,从而未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时间上的保障。二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实质认识不够深入,导致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流于形式,未能从本质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教育行为。三是家长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从而造成了孩子的认知矛盾,关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老师和父母长辈给出的意见存在较大分歧,这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二、提高小学素质教学实施效果的对策
1.弱化小升初的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素质教育也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观念还是根植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心里,这对于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设置了障碍。这一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升初中的压力,大家普遍认为升入一个升学率高的初中对于孩子的学业有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驱使下,很多学生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重心落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受到教学任务和教学成果检查的制约,大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培养也将成绩作为重心,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学生需要进行终身学习意识的渗透的关注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要将小学升初中过程中学生成绩的参考作用进行适度的弱化,从而能够降低家长对学生文化成绩的期望,进而有利于教师将小学教育的重心转移的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上面,最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曰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孩子乐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2.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效果一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践行者需要对素质教育理念有深刻的理解、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的前瞻性。只有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指导,从而切实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只有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够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研究,从而能够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法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管理者有优秀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将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推广,对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检查,有效地矫正部分教师教学惰性导致的素质教育实行失效,进而能够将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执行下去。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素质教育的成果并非像文化课教育成果那么立竿见影,对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业绩没有实时显著的印证。素质教育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成效主要体现在初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商,以及孩子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和良好世界认知的形成。
因此,相关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全面提升优化自身的育人理念和管理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需要教育界和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对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成果评估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能够让大家对素质教育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加理性的评价。
此外,小学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也是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除了文化课知识的教授,还有对小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小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要与幼儿园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进行衔接。因此,提高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职业能力水平是素质教育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对此,小学教师要自觉提高综合能力,学校也应加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3.加强家校沟通交流,共筑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高度配合。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出现5+2=0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5天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和学习的知识在2天的周末中消耗殆尽,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观念的重要影响。
因此,学校要肩负起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责任,可以通过开展家校交流会来加强对家长教育子女方法的教育,从而有利于加强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正向的引导。至少可以让家长学会如何让孩子在假期保持住孩子前5天养成的习惯和习得的知识。还可以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阶段性地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家校配合教育工作方法进行记录,从而保证在孩子的素质教育工作细节上,能够实现家长和学校的全力配合。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精神
一、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既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同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文理交融”。就医学院校来说,学生从进校的那天起,就基本上泡在医学专业课程里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得很少。然而医学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人塑造成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而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只懂专业技术而缺乏哲学思维和艺术气质的人,只能成为“工匠”而难以成为“大师”。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要能够以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的观念为指导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实践,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2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l世纪的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主张从整体性上来认识人、理解人,也就是不仅仅把人当做生物体来看待,而是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来全面分析和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医生,只见疾病,不见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把病人看成没有血性的生物学个体,而忽视人的社会学属性,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视角看待病人、看待病症。这种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意愿不相符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也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因此,我国的医学教育应积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交融。
3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医学工作者职业属性的内在要求。首先,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出现了一系列医学科学本身无法解决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这些医学高科技犹如一柄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使人类遭受巨大灾祸。在研究和应用它们的时候,如果没有高度的医学人文精神来引领,医学就很难保证完全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其次,医生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职业的崇商陛要求医务人员自身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会因人文精神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二、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功利主义教育观妨碍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教育理念是办学模式的灵魂,一定的办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则导致急功近利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反映在大学教育中就是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大学教育几乎成为清一色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形成强烈冲击。一方面,由于激烈的竞争和社会上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上,存在着重视医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倾向。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同样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轻视人文社科课程学习的问题,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助于自己今后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而人文社科知识的多少、人文素养的高低似乎并不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放松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2 片面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阻滞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当今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有着明显的缺陷。本科生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除了公共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开设外,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均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基本上是依据教师的个人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呈现出设置偏少、学时偏少、投入偏少的“三少”现状,各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在国外,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非常普遍。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大致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成为人文医学课程的主干课程。可见,人文社科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结合是世界医学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3 高素质师资的匮乏限制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学科范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承担人文社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对医学基础、临床治疗、医学科研知之不多,即使是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师,情况也并不乐观,而医学课程的教师则缺乏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同时,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缺少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公关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通才,视野比较狭隘和局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素质的“单向度”成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推进医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优化融合的对策
1 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素质教育。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将提高人文修养和增强科学精神有机融合起来。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仅仅从生物学的视角来认识和看待疾病是很不充分的,还必须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摒弃过去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观,大力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既培养其科学精神,又培养其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整合,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体系。主要是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作为必修课开设;注重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把医学人文教育以及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纳入到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加强人文社科选修课程建设,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美学、管理等门类丰富的选修课,满足学生求知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设置,教育和引导医学生确立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的医学观念,正确认识医学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病人、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强化实践训练环节。要打破原有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临床,使他们在与病人接触和沟通的体验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街道、乡镇,开展义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基层医疗卫生现状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增长才干,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3)鼓励科研创新。为促进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唤起他们从事科学的热情,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应鼓励和帮助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可建立“医学生创新平台”,将学校所有研究型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他们能够较早接触实验室。启动“医学生科研基金”,由学生组成团队申报课题,经答辩后可以拿到项目的资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科研训练。(4)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考评体系。改变一卷定优劣、分数定优劣的做法,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考核内容,使考试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平台。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历史时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和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中专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诸方面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本人结合自己在幼师学校十多年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对幼师学校体育教学作用和教法的理解。
一、体育教学中要秉承素质教育理念
幼师学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包括:1.增强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安排计划和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落实身体素质教育,采用以发展基本身体素质为主,以达标为辅的两翼战略,确保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特点是精力充沛、灵活性好、接受能力强,比较活跃、好动、多变、直爽、争胜好奇、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可塑性大,容易受社会、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竞赛、娱乐等兴趣教学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引趣”,因为“引趣”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趣”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球类练习等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这种情绪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二是“学习”和“练习”中进行练习指导,并采用一定的身体素质强化手段,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中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素质练习,既提高学生体能,又使学生不觉得疲劳和枯燥。
体育教学在进行身体素质教育过程中,也要强化德育功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本身包含着德育,而且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法。例如,通过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风尚;通过集体项目练习,可以发扬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风尚;通过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耐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体操等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高尚的情操和民族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二、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幼师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上讲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
非智力因素在幼师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提供学习动力。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学生对体育学习没有充足的动力支持,教师的体育教学效果就没有保障。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恰好可以参与并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和效率,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效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果积极地参与到智力和体力活动中去,就会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推动力。2.提供内在潜能。体育教学不仅是师生身体运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在各个方面不断深入交往和交流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更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兴趣、良好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3.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喜爱体育教师,就会主动捕捉教师的意图与期望,欣然按照教师的期望主动的发展自己,这样的体育课是每个体育教师都向往的理想境界。要达此境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关键性因素。如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好,那么,师生关系自然会变得很融洽,体育教学的效果也将很好。
三、针对幼师教育开展创新性教学
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科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适应知识化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幼师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要做好幼师学校体育课的创新性教学,教师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1.营造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注重促进探究、质疑和好奇心,应当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全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这样才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得以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体育竞赛中,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良好的纪律性,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其次,相互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坦诚协调一致的人际关系;第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宽容别人所犯的错误;第四,在竞赛中要兢兢业业,不论比赛结果如何,都要从一而终。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使社会责任力的形成。另外,它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驱除懒散,焕发热情,遵守规则,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占明.体育教师素质论[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2]曲爱英.论学校体育之真义[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
[3]张全新.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的使命[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5
关键词:项目管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述评
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尽管目前还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借鉴项目管理进行专题研究,但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深化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后逐渐发展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直至20世纪90年,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系,逐渐成为了一个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现代管理学领域。
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观点。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就提出“以身示教”、 “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也衍生出来近代学者“以情化德”、“美育育德”的隐性教育理念。国外,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佩斯泰洛奇提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原则,即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等。
目前,国外的研究侧重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能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应用“视觉文化”的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Baker,2008);还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者应用“体验教育”的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Raji,2007)。还有一些论文(Thiedke,2004、Roholt,2002)希望通过寻找不同教育载体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和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都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大量探索,从他们的专著和论文中可以窥见:龚志宏在他的专著《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详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白显良在《隐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国内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大致作从以下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讨论:一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如田淑青的论文《论当前我国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入手,分析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李铭在其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学生主体自主的需要。三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思考。周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初探》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其隐性育人、幽雅环境育人和文化氛围育人的作用。
三、关于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活动的研究
学生活动管理大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研究内容。例如,田慧生在专著《活动教育引论》、但武刚在论文《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教育论》探讨了活动的内涵,同时探讨了活动教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傅进军等在《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育》一书中研究了了大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资源配置与评价相关问题。
1.高校学生活动项目管理的模型。如张超等在《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学生活动的管理, 应以项目化管理理念, 优化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王建武的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学生活动研究》对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项目管理理论的角度尝试建构高校学生活动的理论模型。
2.从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高校中某些学生活动应该进行项目化管理。如彭程在《论项目管理视角下高校基层团学活动的开展》、徐纯赤在《项目管理在校外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应用》中指出,作为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可以适应高校团学活动的特点,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高校团学活动的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率。
3.将项目管理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行性分析。傅丽华在《以项目管理模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了、蒋旭在《项目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新抓手》、姚荣斌在《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论文中提出,把项目管理模式引进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提高。
4.项目管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管理的作用研究。例如,张波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叶彬强、黄介彬、、胡新宇的《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等论文指出素质教育活动与项目管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项目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级进行了研究, 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征、意义等等初始阶段, 理论深入不够,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臣之.活动教育引论[M]. 潘洪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张波.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水运.2007(5).
[3] 龚志宏. 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傅进军. 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5]张超, 杨军丽, 李洪霞. 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0(4).
[6] 李炎清,李太平. 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8).
[6]叶彬强,黄介彬, ,胡新宇. 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J].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6(12).
作者简介:
[关键词]理论知识 校园文化 学生活动
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大学应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虽然“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教育界也在热火朝天地谈论创新和创新教育,有关创新和创新教育的论文如“滚滚江水”,仅出版的专著就有百余种之多,但是创新教育实实在在走进高校,充其量还只是依稀可见的一线曙光,或者说,还有许许多多艰难的事情要去做。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素质教育一样,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然而这种理念所表达的愿望与现实之间却反差巨大。现实的情况是,应试教育的本质并无多大改变,而素质教育则成了粉饰门面的应时风景。不管有何种深层的原因,不改变应试教育的导向,素质教育难有立足之地,创新教育更难产生大脑风暴。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近年来,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教育理念有所提升,普遍加强了教学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了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变化,按业内人士的评价是总体上“成效斐然”。但是,如果深入到高校微观的教育教学领域去考察,就会发现这里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惯性巨大。因为以知识本身组织课程,就知识而学知识,致使本本主义、死记硬背现成结论的痼疾严重;传统的以“三中心”为特征的教学形态并无多少改变,陈述式的“满堂灌”教学依然统治着讲台;以知识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却较少考虑学生的参与、需要、兴趣和好奇心;“知识量太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让师生穷于应付、不堪重负等。所有这些,压抑淡漠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窒息了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并不理想。商业化的氛围,浮躁的风气,功利的色彩,不断侵蚀着青年学子的心灵。在某些高校,教师为评职称,学生为了学位,请人论文并不少见。这些现象的滋生难保正常的学术质量、教学质量,何谈创新教育。总体说来,教师中还是“评”出来的人才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少,有原创性成果的更少。中国所有的大学一年收录于SCI的论文总数不及美国一所大学(哈佛)。这种严峻的事实,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是深远的。
教育界有关人士对我国大学毕业生进行过大面积调查,几乎所有的调查都显示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要求。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如意志力、独立性普遍欠佳,存在着盲目自信、眼高手低、不脚踏实地等人格偏差。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文化素质培养平台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它有助于高校文化品位的提高。而这种文化品位是由高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管理规范、学风教风等校园文化及时代精神风貌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高校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它对学生自身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突变式的飞跃,而是连续性的渐变与升华,需要高校及校园人积极的营造,通过校园人对生活世界的向往,对真理的探索,对理想的追求等产生高品位的文化,积累起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三、培育激励创新的大学文化,重视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全面训练
创新,无论是科学创新、学术创新、教育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共同的基础是崇高创新的文化价值。今天的大学需要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意图贯彻到教学、训练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设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广义而不是狭义上提升大学文化的内涵,并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才能产生激发大学创新活力和人才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才能趋向统一,并使一定时空条件下总是处于“少数”的富于创造的人才茁壮成长。
四、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构建全方位学生思想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以提高思想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要达到教育的效果,不仅工作的内容要有新的充实和拓展。而且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载体把思想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以传媒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板、校报的舆论激励、导向和监督作用,创设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校园氛围。(2)以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的文化熏陶、感染和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品位,培养美好的心灵和情操。(3)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文明集体创建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科技体育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校园文明程度和学生的文明素质。(4)以现代科技为载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计算机互联网系统和多媒体教育软件等现代化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生动性、形象性和时代感。(5)以管理为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超前”位置。科学、民主、规范的管理本身即是一种“超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行思想工作的奖惩制度,通过例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实践之中,起到寓教于管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