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园艺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奖励与惩罚是行政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促进医院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显著的作用。然而,各个单位间对奖罚机制的运用在行管工作中存在着很大差距,一些诸如奖罚不当或不讲标准、不计效采的评先发奖,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医护员工争先创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使原有的奖励“含金量”大为降低。作者通过观察、调查、了解和总结,就当前医院奖罚机制的有关问题,论述了奖罚不当的主要表现:奖罚不当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奖罚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正确实施奖罚措施的对策。并提出奖罚机制必须坚持五项原则,四条标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奖励与惩罚是现代企事业行政管理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激励手段。实践证明,在整个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随着《院长目标管理责任制》、《职工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逐步健全与完善,正确操作和实施奖罚机制,已成为各个单位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它对促进医院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然而,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由于奖罚不当或不讲标准、不计效果地评先发奖,不仅大大影响了有关科室、班组和个人争先创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使原有的奖励“含金量”大为降低,应有的荣誉感变成人们心中的疑惑和不屑,应有的示范作用也化为乌有,实是有悖于精神文明建设。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奖罚不当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负面影响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1奖罚不当的主要表现
1.1奖罚制度不完善
据笔者对6家单位调查发现,没有一家单位有完善的职工奖罚制度,3家单位仅在一些管理制度中有“视工作表现给予奖励”的笼统阐述,显然不能也完全不适应现代科学管理。如在奖金的分配上,不少单位仍然采取以考勤为主要内容的平均分配方法,解决不了“出工”与“出力”的矛盾;有的单位虽然以科室为奖金核发单位,虽然解决了科室吃单位“大锅饭”的问题,却仍然解决不了个人吃科室的“大锅饭”问题;有的单位采取了计分核奖的办法。可是由于这些单位人员结构或科室设置不合理,以及定额核算方法不完善等致使有的科室容易增收,有的科室不易增收。另外还有诸如考核办法不够科学等因素,致使在同一单位付出相同劳动代价的职工,得不到相等的奖励,使奖金分配的不合理现象很难得到解决。特别是一些行政职能科室,工作无定额,考核标准又缺乏可定量的客观尺度,造成有定额的科室奖罚分明,无定额的行政人员“早涝保收”的极不合理现象,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原先为坐科室的人员要到临床第一线去,而一些临床医护人员挖空脑筋想坐办公室的不安定现象。
1.2奖罚不够分明
主要表现为该奖的不奖,该罚的不罚,或者不分青红皂白,也来个平分秋色。常常是在与科室、班组签订责任状时,把怎样进行奖罚兑现条款说得头头是道,致使许多科室、班组开始有些喘不过气来,可时间一过又来个急转弯,让人又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年终评奖时,不间这个科室、班组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一律照样下发20%的先进指标,免得分出个你高他低,影响情绪。而到了下边,科室班组的领导为图省事,怕麻烦、得罪人,干脆“删繁就简”轮流做先进,使得有些被轮流坐上“先进”的一上光荣榜,还出现过真正够格当先进人员要求不上光荣榜的事。
1.3奖罚不够严肃、严格
这主要表现在有极少数单位在实施奖罚时太轻率,动不动就罚、就惩,好像不奖不罚就没有“杀手钢”了;有些单位则把奖罚面搞得太宽,次数太多,奖励有月奖、季奖、半年奖、年度奖、竞赛活动奖、科研奖、单项奖等等。惩罚的有:除了违犯院规院纪的以外还有如延误承诺的、协调不好的、卫生不达标的、无故不参加学习的等等,五花八门,凡事都有奖罚。可就在这也奖,那也奖,这也罚,那也罚的同时,医院整体工作仍无大的起色,常常使医院内部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处境尴尬,十分被动。
1.4领导层获奖过多
调查发现,在每项奖励中,班组、科室、院级领导所占比例占整个年度奖励的90%以上。也就是说,所有的奖励几乎全奖给了大小干部。评奖时,总是把头头们作为第一人选,一人发言,大家附和,其实很少有人说的是真话。这里不是说干部就不能获奖,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比如,一个职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超过本职工作范畴且有利于人民和集体利益的事,则该职工就应该奖励。而作为一个科长、院长,自我工作非常出色或几乎完善,但科室、整个单位或分管部门的工作成绩一般,奖励也就失去了意义。
2奖罚不当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领导干部思想方法片面,主观因素干扰严重
主要表现为有的领导以为奖得越多,成绩就越大,医院工作就越好;有的则认为罚得越多,管理就越严格。常常以奖罚论是非,在实施奖罚过程中,不能全面地从勤、绩、德、能等多方面综合评定,总是受他们自身经验、智能、情绪、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或是掺人一些亲疏好恶和主观爱憎等因素。再有者,有些领导特权思想严重,习惯于个人说了算,不按组织原则办事,不经集体讨论研究全凭个人意愿决定奖惩。
2.2管理教育虎头蛇尾,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一些领导干部常常借故工作忙,单纯依赖奖罚,有的会议一开,任务一布置,好像就万事大吉了,最后用奖罚来吓唬人,忽视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忽视做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遇到问题绕道走,怕得罪人,碰到钉子怕戳手,不敢面对现实,为自己留下后路,不是脚踏实地地去解决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是在不同场合宣布一下,奖罚了事,结果奖也奖了,罚也罚了,可问题依然存在。
2.3工作不实不强,优劣心中无数
有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忙在嘴上,动在会上,写在纸上,浮在面上,类似葫芦掉下井,看上去落实下去了,但实际上没有沉下底,差在何处,摸不到点子上。有的检查考核,做做形式,看看样子,不按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核打分,你好、我好、大家好,只要不给领导出难题就好。
2.4奖励也爱搞综合平衡,照顾方方面面
特别是奖,这个科室有的,那个科没有不行,职工有了,干部没有不行。团员有了,党员没有不行,结果是这里出一个,那里冒一个,不管三七二十一,发奖总比惩罚来得容易,皆大欢喜。
2.5不正之风渗入奖罚体系
有些领导把奖励当礼品做人情,工作好坏,成绩大小不要紧,只要关系好,照样榜上有名;有的把惩罚当小鞋给人穿,只要你“目中无人”他就叫你面子难看。有的不是把功夫下在工作上、学习上、科研上,而是下在应付检查考核上,下在弄虚作假上,下在了阿谈奉承上。
3奖罚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综上奖罚不当的表现和原因,结合当前医院现实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3.1不利于调动医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任何一种积极性都是基于一定的内外条件而形成和发挥的。假定我们的奖励工作不严明,干多干少,或是干不干的都一个样,谁还能抢着去干呢?因此奖罚不明就会严重挫伤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3.2不利于医疗工作深入细致地延续开展
奖罚不明或乱奖乱罚,就发挥不了现代管理中的激励、制约机制的作用,先进不再先进,后进不想赶先进,工作就不会有朝气,奖罚也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就更谈不上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间的差距,消除不公平的感觉,满怀信心地投人工作。
3.3不利于树立“模范、先进”的表率作用
奖罚工作搞得不严肃、轻率、庸俗,就会大大削弱人们对模范、先进的敬重。一方面会使人们越来越对奖罚工作感到无所谓;另一方面各种矛盾和一些消极因素也随之发生,什么事都得被奖励的人去干;再一方面有些单位,只图省事或怕得罪人,则光奖不罚,使应承担的责任人受不到应有的追究和处罚。久而久之,奖罚工作,就失去了严肃性,从而也失去了权威性。
3.4不利于弘扬正气、制止王风
医院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人员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如果奖罚不当,势必导致先进的感不到光荣,落后的感不到羞辱,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被动,也可使极少数思想腐败分子钻空子。只有严格奖罚,赏罚分明,激励与制约恰到好处,正气才能得到弘扬,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调动和发挥出来。诸如“收红包”、“假医济私”、“以医谋私”等不正之风才能得到遏制,那些工作措施不落实的科室和责任人也才会扎实整改,迎头赶上。
4正确实施奖罚措施的对策
奖励与惩罚是管理人员全面落实目标管理,完成医院内各项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医护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有力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因此,医院管理者在使用奖罚措施的方法上,必须力求公平、公正的心理;以充分发挥奖罚的管理效能。
4.1必须坚持奖罚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正确实施和操作奖罚的基础,是充分发挥其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的前提,要把实事求是原则始终贯穿到奖罚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二是民主公开的原则。奖惩必须公开进行,增加其透明度,且评出的先进能与管理者、职工心理相容,达到奖励先进,带动一般的目的,必要时应登报、广播、上宜传专栏,以扩大教育面。
三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实施奖励措施,应采取群众评选,领导培养的办法,既要积极主动,大胆操作,又要核准查实,慎重进行,确保达到奖罚一个、震动一片、促进全面的效果。
四是全面衡量,轻重相应的原则。要认真看待奖罚措施的典型性、严肃性,奖罚的对象必须是正反两方面的突出典型,且还须根据其工作成绩的大小与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程度,决定奖罚的方式,偏轻或偏重都将发挥不了奖罚应有的效果。
五是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正面的典型是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能达到示范作用。在奖励时,应摆正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关系,坚持政治上与生活上关心并举,注重净化激励意识,优化激励环境,强化精神支柱的作用。
4.2制定科学的奖励标准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只有标准科学、合理,奖励才能以功论赏,按绩给奖,具体应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4.2.1奖罚标准应有较高的效价
在制定奖励标准时应能够让职工明确:达到奖励标准所获得的奖励,是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所产生的效价,并能使其发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对完成目标责任强大的吸引力,如果达到目标后,收效甚微,这个标准就不能吸引和鼓励大家为之奋斗。
4.2.2奖罚标准必须明确具体
奖罚标准要求有具体的数量和质量指标。能够定量的指标都应该定量,不容易定量的可采取定时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办法,切实不能定量的,也应该具体明确,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拉开功绩的差距,激励先进。
4.2.3标准要认真研讨成功概率
具体地讲就是标准的制定要从本单位、本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过高了使人望而生畏,不敢攀登,太低了,人人都能轻而易举获得,起不到奖励的作用。实际标准应定在能使本单位具有中上等水平的同志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达到或超过为理想标准,这样,大家才能有信心,有干劲,加倍努力地去完成。
4.2.4注重标准的相对稳定
在制定标准时一定要根据各项工作的不同性质、范畴,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确定公布。切不可因为达到奖励标准的人多了,就认为标准低了或重新盲目地提高标准,或是拖延奖励的兑现。所确定的标准必须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即使确有修改的必要也应该在兑现后,经职代会提案与执行者协商修订,以增强职工对管理者的信任和能力的认定。
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是医院为取得、开发以及使用人力资源而付出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代价,包括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等。取得成本是指在招聘、选拔、录用和安置员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使用成本既包括传统概念中的工资、奖金及福利,同时也包括医院向劳动者提供的使其劳动力价值实现增值以及保持劳动积极性的文化、卫生、教育、娱乐等项目的支出。开发成本主要是指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支出,包括岗前、在职和脱产培训学习等方面的费用。离职成本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员工离职而产生的成本,二是重新配置新员工替代离职员工而产生的成本。在医院人力资源成本中,使用成本是主要成本;开发成本是最具附加值效益的成本,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特点;离职成本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一种机会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是医院资源管理的三要素,在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三要素中处于首要位置。“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众多医院管理者的认同。随着人力资源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客观上要求医院能提供比较可靠的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信息,这既是医院内部经营成果的重要内容,能反映医院财务管理和经济运营实际情况;也是反映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工具,为提高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效率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因此,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医院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建立人才梯队,从而实现医院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最大化。总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1.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多数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者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耗成本的控制上,对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多数医院虽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往往不足,由于缺乏财务和人力资源相关管理专业知识,因此基本谈不上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例如: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谋划,盲目地唯高学历、唯高职称,导致医院付出了高引进成本和高使用成本,但引进人才的专业和技术特长与医院自身的学科发展和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尴尬局面;员工是医院的宝贵财富,但目前仍有很多医院不能秉持“人事相宜、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不关心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未将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医院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能给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极易导致员工的流失,不仅造成用人成本增加,更给医院的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2.缺乏风险意识,人力资源成本高
造成医院人力资源成本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医院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由于我国的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一般根据病床数来核定人员编制,因此将人力成本视为医院的固定成本,医院管理者难免会缺少风险意识,未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医院的经营状况结合起来进行风险分析,极易忽略人员成本问题对医院经营绩效产生的隐性影响。(2)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高。医院人力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素质、高知识水平,有较长的准备期,无法简单地从劳务市场获取。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是以人作为实践对象,与人的生命健康直接挂钩,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保障无任何差错与失误。因而必须要求医护人员有专业化的技能与素养,同时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与培训。因此,对人力资源实施连续性投资的期限较长。有些医院很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但往往忽略对员工的挖掘和培养,既缺少长远规划,也缺少相应的持续投入。在这种情形下,当出现职工离职时,极易出现人才断档和专业闲置,既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开展,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加大。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损失和因岗位人员空缺造成的高离职成本,是助推医院人力资源成本高的重要因素。
3.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人力成本管理效果差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人力成本约占医院总支出的30%~40%,远低于医生自由执业的国家。由于缺少一套健全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体系,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效不高,具体表现在:人力成本总额逐年攀升,但投入与产出效率不高,员工得到与付出不成正比,关键人才激励失效等。这些势必会导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盲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4.医院缺乏合理的薪酬评定体系
在人力资源薪酬分配方面,大部分公立医院依照职工的专业技术职称而定,未将实际劳动报酬与其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紧密挂钩,薪酬分配体系欠缺一定的合理性。医院缺乏科学合理的岗位价值评价,导致以职称为导向的薪酬制度严重僵化,员工无论到哪个岗位,只要是同一技能等级,其岗位工资的水平就是一样的,严重缺乏公平性,极易导致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片面追求高职称,而忽视了对专业技术及能力的培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力资源成本的非合理性支出,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进一步增加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
四、加强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1.正确认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内涵
现代医院管理需要强化成本意识,其中之一是加强人力成本的管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绝非简单的“缩减”,更不是克扣员工的工资、福利,而是要更好地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面做到有效管控,通过精细化、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有效激励,获取最佳的人力成本使用效益。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公立医院中,财务人员普遍习惯将人力成本作为固定成本来管理,忽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医院的凝聚力。医院的管理核心是人,如果能把人作为一种投资,加以很好地运用和发挥,无疑是最大的一笔财富。因此,医院应努力挖掘人力投入与产出的潜力,以第一资源的高度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成本管理。
2.优化人员和机构设置,有效控制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和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是削减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重要举措。重点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其核心内容是提高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减少冗余人员,逐步建立以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从而实现医院工作人员的供需平衡,减少人员短缺成本和过剩成本。二是定岗定编,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确定医院学科和专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根据医疗工作的实际需求,分析不同岗位的技能需求,合理安排岗位,合理招聘人才。招聘工作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自然有助于提高招聘效率,节约招聘成本。
3.健全薪酬激励机制,合理控制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传统的财务管理将人视为一种成本,而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倡导的是把人看做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决定医院未来发展的不可替代资源。因此,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要以人员保护、开发和增值作为工作重点,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在培养、吸引以及使用人才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尤其要调动关键人才、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激励有效时,员工的工作潜能可以发挥至其实际工作能力的80%~90%,当缺乏激励时,员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可见,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是极为必要的。在制定员工薪酬激励机制时,必须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具体分析不同岗位的劳动价值,还要综合考虑行业特点、社会平均工资、同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员工的个体期望值,以及医院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成本效益等因素。在控制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上,还应注意不要片面唯学历、唯身份选拔人才,坚持以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只要是符合岗位所需条件,能胜任本职工作,肯钻研能吃苦,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就是适用性人才。
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降低离职成本
医院文化决定着员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良性的医院文化不仅可以为医院发展锦上添花,而且具有稳定职工队伍的重要作用。医院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对员工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管理与引导,从道德和伦理上调整医院与社会、医院与医院、医务人员与患者、医院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医院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达到员工个人成长与医院和谐发展的目的。医院文化在凝聚人心、激励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员工认同医院文化,不但不会离开医院,反而会加深对医院的依赖度与信任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离职成本。
五、结束语
一、人力资源成本内容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是指通过计算的方法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所引起的经济价值。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有招聘成本、雇佣成本和离职成本等。间接成本主要有机会成本、人员短缺成本和其他负面成本等。间接成本虽然难以用货币来准确衡量,但它的意义和价值可能会远远高于直接成本,所以重视间接成本也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成本核算的资料显示,许多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20-30%,在成本构成中的比例较高。但是,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并不是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越低越好,而是要启动、协调和促进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医院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取得最大收益。
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措施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要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使大家明白人力资源同样需要成本核算。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绝非是简单的少花钱、多办事的问题,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要用高水平的管理,来获得最佳效益。
要坚持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避免人才消费上的误区,片面唯学历选拔人才的做法,直接结果只能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对增加。只要符合岗位规范和岗位描述的要求,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就是适用性人才。
要正确把握不同岗位的人才评价标准,切实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要过于看重荣誉的光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目前,许多医院在自身的规模和效益上的前景规划都相对比较清晰,但对于达到相应业绩目标而必须提供的人才支撑却比较模糊,也就是说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投资规划。这种制度性规划的缺失,势必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盲目性,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规划包括提高个体工作效率和减少冗员,尤其是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压缩人力资源成本规模。更有前瞻性的做法是雇佣超前性人才,或者说聘用未来型人才,这是使医院提前跨越时代的关键。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实现医院人员的供需平衡,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员短缺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员过剩成本。
(三)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在医院管理上,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的部门组织,在管理模式上政府化倾向严重,管理多采用刚性的金宇塔形垂直层级结构模式,偏重于直接的“人头”管理和“指令性”管理,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医院的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功能等界定不清,体制上也没有理顺,需要通过改善管理流程再造来提高效率,降低医院行政成本。医院应根据流程设置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彻底改变臃肿的组织机构。
首先,简化和合并功能部门,其方法是“兼、并、代、托、空”。“兼”是用兼职的方法,让一个人干几份事,压缩医院编制;“并”是根据医院规模和工作量的多少将部分部门加以合并,减少部门或职务名称;“代”表示代管,即当医院的某些功能不能独立时,由其他部门或岗位代管;“托”是把医院的某些功能委托给专职公司或机构进行管理;“空”是医院必设的岗位,在找不到合适人选时可以空着,一旦发现合适人选,立即补上。
其次,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形式,能根据需要迅速做出调整。扁平化组织结构中最高决策层直接面对一个个的团队,中间层次取消,让管理者、决策者直接面对操作者,直接接受操作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
再次,每个职位都要有明确的职位说明,做到岗位职责清晰、权责到位、分工明确和考核有据,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通过组织调整和岗位设置。为员工施展才干提供相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员工间的内耗,提高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效益。
(四)提高员工素质,控制人员流动
要对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培训、开发,这实际上就是对医院人力资产所进行的一项长期投资,以实现其未来的增殖。医院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要有全面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针对医院内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主要进行管理理论、决策和领导能力的培训;对学科带头人,要根据学科发展及专业力量薄弱环节,有计划地送到国内外指明院校重点培养;对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进行系统的规范化学习及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
就管理效率来看,医院内外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促进员工间的竞争,提高整个组织的运转效率,对增强医院活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过于频繁的、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却会给医院的正常运转带来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的稳定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但流动必须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员工队伍的流动分为一般员工的流动和人才的流动。对于医院来讲,一般员工的流动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最可怕的是人才出现异常流失,导致知识资产外流,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医院容易形成“知识孤岛”或“诸侯割据”的局面,导致整体协调困难和效率下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一套管理办法和激励方案,保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五)实行灵活的薪资分配制,控制成本
对于不同的人力资源,可以根据收益与费用配比的原则,结合资源的稀缺性,实行灵活的分配制度。对于医院这种专业技术人才聚集的部门,必须建立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灵活的分配制度,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可以实行年薪制、科研成果的利润比例提成制、节约成本奖励制等多种分配制度。薪酬体系的设置既要考虑社会平均薪资水平、同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又要考虑医院行业特性、岗位设置情况,既要考虑员工个体的期望薪资,以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又要考虑医院经济承受能力、成本效益。
(六)有效的绩效评估与考核
针对不同成本项目开展全面考察,进行动态监督以及控制。在实施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建议将医疗工作中消耗的各种费用添加至成本核算重要内容,针对医疗工作,开展全面成本核算,同时将各项责任成本有效进行分摊处理,合理分解至不同的核算对象身上。医院在制作财务报表时,应保证报表能够对医院各项医疗经营业务中的各种成本项目进行全面反映,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应避免对药品收入以及医疗收入做分开处理,而应该将两者合并起来,设置“医疗收入”会计科目。针对药品支出以及医疗支出,同样做合并处理,设置“医疗支出”会计科目,这属于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改革的重要一步。
二、促进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有效结合
建立健全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不但要明确成本项目以及具体的成本核算对象,保证成本核算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全面反映医院不同成本信息,同时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强化成本管理力度,提高成本管理效果。成本核算管理能够针对事前预算发挥有效的监督控制功能,尽早挖掘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有效方案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减少医院经营成本的目的。医院必须要针对各项成本实施事后核算以及控制,同时,促进事后核算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有效结合。其次,医院在开展成本管理的同时,应加强预算管理,有规律开展核查工作,按照实际支出状况对预算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促进预算方案的完善和优化。医院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以及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科学开展医院成本管理,综合分析医院实际经营状况,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成本管理规范,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在市场经营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具有一定特殊性,财务、会计岗位对于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及单位的财务水平。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必须要充分重视会计、财务人员的素质问题,会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丰富的财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会计专业技能,能够针对各种专业软件进行熟练应用,拥有较好的操作能力,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财务会计处理程序以及方法,还必须要熟悉各种会计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严格根据各种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管理。医院必须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此外,不断完善财会人员的业绩考核制度以及奖惩激励制度,提高其业务技能,使财会人员均能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念。针对那些个人能力欠佳,无法胜任财务会计岗位工作的人员,建议及时进行撤换处理。
四、加强医院信息系统中成本核算软件的研发
1.医院的价值工程
价值评价是当前人们广泛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对于医院而言,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时代,往往也需要进行价值评价,积极改进自身的不足,努力创建适合医院特点的价值工程,提高医院的社会价值,服务于民。为了更好的促进医院的发展,发挥医学的价值,医院的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和运用价值工程理论,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在医院中,运用价值工程就是要使用有限的费用、人力等实现更好的服务,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医院应用价值工程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进而能够将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好的表现出来。在决定医院服务功能水平高低的因素中,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因子,这些因子往往涵盖了多方面,但是这些因子都存在一定的主次,因此,运用价值工程就是对决定医院的服务功能水平的因子进行研究,不断加以改进,使医院内部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发挥最优的功能,如降低医疗器械使用成本、降低人力资源的浪费等。当前,医院的基本功能是向病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要想实现这一基本功能,往往最直接参与的就是医院的门诊部门。所以,本文以医院的门诊部门为例,研究价值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一般医院的门诊部门在实现医院的基本功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能深刻地找出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对于医院的门诊部门,其工作水平和成效不是简单的只考虑医疗技术水平或者是医院的门诊经济收入,还需要从医院的人文价值方面出发,考虑医院的人文关怀等。因此,可以综合考虑相关因子,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笔者结合自身对医院门诊部门的调查分析,认为在门诊部门的工作当中,影响医院服务功能的因子主要有诊断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人文关怀和临床护理,相关因子的功能系数经过计算得到。在影响医院基本功能的门诊部的工作当中,人文关怀是最能影响医院的功能价值的。只有给予病人足够的人文价值关怀,才更能体现出医院的价值,更能展现医学的价值,因此,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应重视医生的人文关怀方面的能力的培养,管理者对医生进行人文关怀,医生对病人人文关怀,社会人士对医生进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促进医患纠纷的化解,减少医患矛盾,促进医院、医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总结
医学的价值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救死扶伤的价值,还应向人文价值方向不断深化发展。在医院的管理中,重视人文价值的功能,才能为医院价值的体现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赵骞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
3.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平台。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4.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做老师,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5.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即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教学与考证结合起来。很多学校也没有制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相关制度,导致学生只学课本,与职业技能相脱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应地设置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
2.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既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做到真实型、典型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3.加强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狠抓教师培训,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职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推行“双证”教育制度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双证”教育制度,即高职生通过二年或三年的学习,一方面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另一方面,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力。作为国际商务人才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应使用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国际惯例,应该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单据的缮制能力,使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
[2]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5,(5)
[3]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2007
医院在2005年起开始逐步使用成本核算软件对医院进行成本管理,初步形成了医院及科室成本,但还只是借鉴其他医院一些经验,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核算管理,没有统一行规,至2008年10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成本核算与管理规范》,形成了医院成本管理基本规范。2012年1月起医院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及成本核算最新管理要求,确立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利用成本管理软件平台对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
二、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情况变化
(2012年新医院财务制度前成本核算管理简称“旧”,2012年后简称“新”)
1.核算对象范围的发展
旧:核算对象简单分为院部成本和科室成本。医院成本核算仅限于院级成本及临床、医疗技术等科室级成本。新:随着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在以上述核算对象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将财政、科教项目补助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非支出类)等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而在旧制度前财政、科教等专项补助支出并未纳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计算出各项目单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各项目收入比、工作量等。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归集相关费用计算病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为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是以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进一步分摊到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中,计算出诊次成本、床日成本。
2.科级对象类别划分的发展
旧: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行政后勤管理类成本。新:除上述类别,新制度增加了医疗辅助类科室、药品供应类科室成本。临床服务类科室指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指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外的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3.科室成本的归集形式的发展变化
旧:直接成本一般是指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如人力成本、药品成本、材料成本、公务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能耗类公摊成本和管理成本、医技成本等转移成本;新:直接成本除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外,能耗类如水、电、气等日常运行费用也作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非本科室发生的分摊成本等。成本核算部门按照规定标准、格式及报送程序要求,各成本统计科室及时报送核算部门,将支出直接或分配归属到耗用科室,形成各类科室的成本。成本按照计入方法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科室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直接计入的各种支出。间接成本是指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支出。
4.科室成本的分摊模式的发展
旧:原科室成本分摊采用二级分摊模式,管理科室向医技分摊,医技再向临床科室分摊,最后形成科室及院级全成本。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管理费用不向临床医疗进行分摊,但在成本核算制度中,管理科室成本、医辅成本、医技成本等各类科室成本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也称“四级分摊法”。先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再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最后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5.间接成本分摊方法的变化
旧:原有管理科室成本分摊一般是以人数作为分摊标准,医技科室以其临床在医技科室的执行收入作为基数。如某临床科室分摊医技科室超声科成本=该临床科室超声科收入/全院临床科室发生的超声科总收入*超声科成本新:新成本管理分摊方法更具体化、更多样化。管理科室向医辅类科室、医技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参数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回访办公室、病案室成本,可按“出院病人数”分摊到临床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也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住院结账部门成本,可根据出院病人数或床日数分摊、如中央空调成本可根据房屋占用面积分摊;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工作量、业务收入、收入、占用资产、面积等,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6.成本核算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相关性情况
旧:原有成本核算管理软件是以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产生后月末一次导入成本系统。新:新成本核算系统解决财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明细收支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照关系,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并轨作业(由成本核算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底稿供会计核算调用),确保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授权范围内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并能有效地与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对接,能够对成本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分析。
7.意义与作用的升级发展
旧:原来医院成本核算为“核算”而核算,院级和科级成本只涉及人力成本、药品、卫生材料成本等直接成本,管理费用只进行简单分摊,其成本无法真实反映各核算单元的资源消耗和利用效率。新:⑴利用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进行结构等趋势分析、保本分析,在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按规范的临床路径和实际路径归集单病种成本,进行单病种的收支余分析,为单病种收费提供依据,找到开源节流的着力点,进而为医院整体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⑵利用成本核算的成果建立优化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和流程,实现绩效核算的流程化和程序化。⑶以医院全成本核算基础数据为起点,通过经营分析系统向医院管理者和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经营分析查询和分析。⑷成本核算与医院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相结合,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和预算,事中监督和控制,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全面科学管理的转变。
三、结束语
随着医院为扩大收入而产生的营运成本不断增加,片面追求营业收入而忽视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BY医院借鉴企业管理的医院全成本核算新模式,力图寻觅成本降低和成本控制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医院利润最大化。
医院经营管理触及到医院经营者经营决策的科学制定,经营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经营管理制度的规范执行等。具体表现为主营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及重点学科项目的战略性确立、把握病患群体选择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评判标准(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费用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和诊疗环境)、重大业务拓展及贵重医疗仪器设备购置前的市场调查及可行性论证、医疗技术人员的梯队建设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密切融合、灵活机动的人事制度与充满激励机制的分配制度间的相互促进、注重医院品牌形象建设及市场宣传效应等无形资产的积累、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有效的成本控制及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等内容。本文着重论证成本控制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作用。
一、医院成本目标控制的内容和意义
(一)成本目标控制的内容
1、控制费用。这要从物资材料的计划、采购等方面开始,严格控制费用开支,严格健全审批手续,严格坚持开支标准。
2、控制消耗。这要从采购、仓储、保管、领取、回收、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规定,严格控制消耗定额,提高利用率。
3、控制经营。对医院来说就是控制诊疗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要抓住中心环节,是促进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成本目标控制对于医院管理的意义
1、成本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离开了成本目标控制,就无法完成成本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2、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开支。只有通过成本目标控制,才能将医疗成本开支降低并保持在合理的经济的水平,达到减轻病人负担的目的。
3、是实现医院技术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条件。成本目标控制可以促进全院医务人自觉地为实现降低成本而主动承担责任,可以促进各科室实现技术经济责任制的责任心得到落实和加强。
二、医院成本目标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分解控制原则
就是全院的成本目标控制必须依靠各部门、各科室的控制,要将全院的控制计划要求分解到每个科室、每个部门,各尽其责。例如业务科室主要对控制物资材料消耗负责,物资部门必须对合理采购、减少过期失效变质等储存过程中的浪费负责,财会部门必须对资金使用和资产购置把关负责。
(二)分级控制原则
所谓分级就是要将医院成本目标控制体系分解为对院部、科室、小组甚至个人,提出要求,定期检查落实,才能保证计划定额的实现。
(三)全员控制原则
要将成本目标控制变成医院各级各类人员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少数人的孤独行为。
(四)综合控制原则
不能将成本目标控制单纯理解为纯经济行为,而必须将它与业务技术、医院文化、组织管理、科技教育等各项工作融合起来,将经济措施与技术措施、文化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五)例外控制原则
就是在成本目标控制中要有标准、有要求、有重点、有成效,要注意一般和特殊、常规和例外等情况的区别,尤其要观察和重视个别明显违反惯例的情况,以查明情况,及时解决,决不能待问题发展到涉及面较大时才解决。
三、医院成本目标控制的基本程序
成本目标控制的程序比较明确,主要是采用两个步骤:一是制定控制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达到有效控制,特别对于各种费用开支、物资消耗必须制定定额标准;二是控制监督,要注意各种信息反馈,对照标准,保证目标实现,在控制监督过程中对事先、事中、事后三个环节都要重视并认真对待。
四、医院成本目标控制的方法
医院进行成本目标控制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将成本目标控制与技术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只有明确责、权、利,才能取得效益和效率;要坚持严格管理、严格核算、严格考核、严格评分;要充分发挥医院信息的传递、沟通、调整功能。
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各统计科室的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即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医疗服务过程中构成的一切耗费进行科学严格的计算、限制和监督,将各项实际耗费限制在预先确定的预算、计划或标准范围内,并通过分析造成脱离实际计划或标准的原因,积极采取对策,以实现全面降低成本目标的一种会计管理行为或工作。成本控制的前提是标准的确立,通过医院管理的标准化来实现。核心是成本差异的分析。事实证明,成本控制对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最突出,因此它也必将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本控制是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降低成本,而是在获取最大利益的前提下,相对降低成本支出。通过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的探索和体会,BY医院在成本控制上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做法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减员增效合理控制人力成本
1、我院建立起因事设岗、以岗定员、逐级聘用、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的人事制度,推行全员聘用制,实行减员增效。2、压缩合并职能科室。
(二)多劳多得充分引入激励机制
BY医院规范《目标管理责任制合约》,在兼顾医德医风和医疗护理质量考核的情况下,严格按照个人工作量的考核进行浮动工资的分配,逐年扩大超产奖提成比例。科室超产结余=科室总收入-科室总支出,将职工的个人收入直接与科室超产结余挂钩,进而与科室成本直接挂钩。
(三)全成本核算牢固树立成本意识
医院经济管理的重点是医疗经费的收支管理,要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大对医疗收支的监管力度,将所有开支打入科室成本,包括医疗业务用房、仪器设备折旧、工资、福利奖金、公务费、业务费、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夜班费、水电费、洗衣费、维修费、消毒费、清洁费、一次性用品、其它材料费和部分病人欠费等。将科室的成本消耗与科室、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牢固树立成本意识,讲求投入与产出,节约成本。
(四)调查论证保证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
对基建工程、医疗设备购置、新技术和新项目开展人才引进等重大投入,必须由有关科室写出可行性报告,经有关科室负责人会议、院领导班子会议等集体研究讨论后再付诸实施。对病源少、产出低、效益差的仪器设备进行严格的购置控制,有效遏制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保证投入有效益,业务有发展,技术有提高。
(五)后勤社会化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后勤系统
将清洁、保安、洗衣等后勤工作推向社会,社会服务医院后勤,医院与物业服务公司签订合约,物业服务公司提供后勤保障,医院负责对这些后勤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质量控制。水电、车辆维修费用则采取院内定额承包的方式,后勤社会化改革明显减轻了后勤压力,有效制约了后勤物资使用中的铺张浪费。
(六)招标采购实现质优价廉的物资供应
推行招标采购制度是医院遵循市场运作规律,规范医院物资供应途径及程序,保证采购物资质量和节约采购成本的有效举措。四年来BY医院通过在招标采购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和积累,探索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招标采购程序。
1、明确招标采购的宗旨和原则即在医院后勤物资供给环节上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在物资质量和采购价格上由市场进行调控,提高物资采购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维护医院利益为基点,保障医院物资正常供给为中心,按章办事,规范操作。
2、确定招标范围目前BY医院已相继将药品、医疗器械、一次性卫生材料、检验试剂、低值易耗品、食堂原材料和办公用品等各种物资纳入了公开招标采购范围,随着招标采购工作的深入推进,招标的广度和深度还将不断拓展。
3、严格招标采购操作程序参加投标的公司购买标书,理解标书中的招标事项和招标项目内容;各公司填写报价,并由医院将标书进行汇总;召开招标工作现场会,现场进行开标、唱标;对唱标情况进行统计,公布评标结果;宣布各中标公司及中标价格,签订供货合同。
4、招标采购中注意事项招标前进行粗略的市场调查,拟定各招标物资的底价,防范投标方可能存在的串标行为;通过电视台、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站广泛招标信息,吸引更多的公司参与投标竞争;严格审定各投标公司的生产经营证件(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经营许可证及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及复印件、法人委托书等)和投标资格;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市、区统一招标、医院自行招标或跟标等不同方式;参加投标的公司交纳保证金,招标会结束后,未中标公司给予退还,中标公司则作为合同履行保证金暂由医院保存,合同期内无违约行为,再返还投标方。
5、几年来的成效显著降低了物资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工作透明度。通过招标,医院药品零售价格平均下降41.5%,检验试剂平均下降26%,医疗器械下降17.42%,每年节约医院采购成本上百万元。
五、科室成本控制
(一)临床科室的成本控制
由于医疗服务是针对每一种疾病而提供的,因此,以每一病种来作为基本成本核算单位进行成本控制,建立单病种的标准成本,进而建立以各病种为基础的科室成本控制中心。临床科室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的消耗、医疗器械的使用、医护人员的服务以及水、电、气等管理费用。由于是专科医院,科室的业务提成=(科室收入-成本)×2.5%。
(一)没有较为完整的规范科学性的成本核算的方法体系
原来的医院成本核算的方法体系,在管理费用的分摊、成本核算的初次划分、间接费用的分配和医院的财务数据与成本核算数据的匹配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问题。这样也就导致了核算之后的数据有较大的出路,缺乏真实可信性。
(二)没有统一的成本核算的定性标准
原来的制度,每个医院的成本核算标准和范围都大同小异。但往往在成本的项目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某些医院在开展不完全成本核算的时候,将直接成本耗费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内;某些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的时候,它的范围就包括了直接的成本耗费和间接的成本费用;另外的医院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标准。总之由于具体标准的缺乏,导致了医院之间的没能双方面的比较,也没能为收费和补偿的标准提供行之有效的依据。
二、关于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的新变化
(一)全成本制度的实施
新制度的内容包括医院应该根据具体核算的对象的不同,把成本的核算划分为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核算这几个方面。核算的对象分为科室、诊次、床次,相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应该还要以病种和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进行核算,之后就进行多次分配成最终报表。标准的统一使得各家医院取得更进一步的联系,也解决了收费和补偿的标准的一系列问题。
(二)使用新的固定成本的核算方法
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的清理等科目,把原来的固定基金科目和修购基金取消了。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全方面的折旧,使得资产负债能够更加全面如实的反映医院的实际情况,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三)实行新的会计核算基础
过去的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而新的制度则实行以权责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方式确立新的会计核算基础。新的制度的实施也实现了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和配比性的原则要求。
三、新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员缺乏和设施薄弱
医院往往对于这些关注的程度不够,这些就必然导致了全成本核算所需的人员缺乏和配备设施的薄弱。现在医院普遍在自己的财务部门下设全成本的核算部门。而这些又往往不是拥有独立建制的部门,难以形成切实有效的权责体系,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不能将财务的核算和医院的业务、医疗业务流程所带来的耗费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都很难进行精确的全成本核算;大部分医院拥有的HIS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不能很好的和医院的财务软件地对接,信息无法共享,也就使得全成本核算无法进行。
(二)医院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医院的决策者,往往重视宏观的战略,而忽略了微观的全成本核算。在大多数的医院,尤其是公立的,常常希望以质和服务来取胜,相信这些做的就足够了。全成本的核算这些只适用于不好的医院,这些就使得医疗资源过度浪费、成本大幅度提高,制约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对全成本核算的理解不足
全成本核算制不仅扩充传统成本核算的范围,而且在系统的层面上,提出了一系列现代企业或者是经济组织在运营上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都往往是传统概念所没有涵盖的,这也是新制度下全核算成本制的一种创新。全成本核算的主要是以组织自身的整体的资源、整个的核算过程和系统的绩效作为基础来深入研究成本的投出和所带来回报之间的函数量化的关系,最后通过这些函数量化之后的关系来反映现代企业和经济组织所运营中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从而得出解决的对策。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就比如传统习惯和配套设施的不到位或者是缺乏等等,使得医院在成本这块就很难提取和收集,成本核算就只凸显于表层上,没有深入。
四、新制度下全成本核算工作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医院之间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
单从工作内容来看,全成本核算算的上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人力,精确细致的核算工作是难以进行的,这就必须一款优化的全成本核算的软件,来减少人力和物力,提高效率。所以,医院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实力和需求,及时的采用先进成熟的成本核算的软件,并且将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医院的财务软件以及医院的HIS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医院数据的真实精确程度,并且使得院内的数据可以很好的共享,以提高医院的办事效率来促进医院的很好地发展。
(二)增加全核算成本人员的配备和加大业务的培训力度
全成本核算属于一项较为负责繁琐的任务,并且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全成本核算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会人员本专业的知识以及能够很好的掌握软件的应用,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临床管理。所以,医院在开展全核算成本的同时,需要派一些优秀的人员深入临床工作,通过临床将自己所看到的和学习到的,通过财务核算的方式将具体业务流程所带来的耗费反映出来,这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财务核算与业务流程之间的计算所带来的问题。最后,财务人员应该向这些医疗流程线上的工作人员传达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流程线上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方案的有效进行。
(三)普遍实行,鼓励全员参与
要想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全员的参与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参与性很高,领导又不重视也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这就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领导的重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职工的参与也是必要的保证。按照新制度,就应该将全成本的核算包括进年度的目标考核中,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也使得全成本核算工作得到重视。考核过程中,各个部门应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也鼓励领导们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来提升资源的整合度,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保证成本的合理性。
(四)资源有效重组,保证资源有效配置
在医院,浪费物料是十分常见的事,物料的领用和分发应该试着要以病人为单位,所有的按照医嘱上的说明,能够很好地做到物料的领用分发和收费消耗的紧密连接,不产生浪费的现象。当然,属于部门公用的物料,应该采取定额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分发。并且,将医院的物料和本院的计算机系统相连接,进行网络现代化的管理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认为所带来的浪费和闲置,或者是一些错收和乱收的漏洞,是的资源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结束语
首先,进行医院成本控制有利于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从医院购进药品、医疗器械以及相关的物流费用及资产折旧等方面对经营成本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在不降低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缩减成本。这样就有利于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从而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再者,进行医院成本控制对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加强医院内部控制也起到关键作用。医院从事的主要是公益性的经营活动,员工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为了能充分利用资金,合理利用医院的资源,就必须通过系统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运用恰当的财务管理方法对医院的成本进行控制,提高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从而达到加强医院防范风险意识的目的。
2该院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该院目前有关成本控制的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员工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对成本控制认识参差不齐;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了医院物资的流失与浪费;缺乏很好的监管制度,对医院的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采购,以及各部门的费用申报、审批等监管不严,使资金不能落实到实处。成本控制除了跟以上因素相关以外,它跟成本控制的分析方法、分析体系以及财务成本管理组织机构的人员布置等有着密切关系。从人员结构上来看,该院目前没有完整的人员录用机制,未设立专门的总会计师的职位,而大多数的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的管理者都是医疗技术方面的人员,缺乏对会计知识的了解,因此对成本控制的方向和方法也把握不够。医院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淡薄,也没有针对性的考评机制,在落实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成本控制分析的体系也相对落后,针对各部门,各个医疗环节的各项信息的录入、处理以及分析的系统尚未开发出来,因此无法给成本控制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依据,从而导致成本控制方向出现偏差。
3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分析
3.1培养员工成本控制的意识成本控制的主体是人,培养员工成本控制的意识是做好成本控制的关键。但是医院的不少员工都认为成本控制只是一个财务问题,与自身无关,缺乏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识。因此,应该在全院上下广泛地宣传有关成本控制的相关知识,将新医院财务制度进行普及,让相关人员都明确意识到自身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了解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培养医院所有工作人员成本控制的意识,积极配合医院成本控制工作的进行。此外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也不够,单纯地认为增加成本只会导致利润的减少。其实在某些方面的投资,虽然会在短期内增加医院的成本,但从长远看却是会给医院带来利润的。所以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也是提高有效性的关键。总之,提高员工成本控制的意识以及普及相关的财务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3.2制定相关制度进行约束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几乎涉及到医院的所有部门和员工。因此,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是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的保障。目前,该院在成本控制方面,很多管理层对其认识的程度不一,掌握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对成本控制的关键把握不够,因此需要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可以通过成本控制的管理制度对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具体可以细化到各部门的管理者、每个员工的权责划分、奖惩制度等方面。再者还应采取预算管理的方法对各部门的资产及资金流量情况进行控制,重视固定资产以及库存物资的占用比率。医院的成本控制的管理者应该从医院全局出发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建立成本控制的体系,对医院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的成本控制,从而保证其有效性。该院自2013年以来针对药品及医疗器械的采购、各科室对药品及医疗机械的配备比例以及使用等方面都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条例,并每月对各个科室进行了考核,将结果直接与个人绩效挂钩,有效地降低了药材成本,减少了浪费,实现了成本控制。
3.3健全成本控制组织机构及分析体系设立总会计师的职位,直接对院长负责,并设立责任会计直接对总会计师负责。以科室为单位,每个科室设立一名核算员,对各个科室的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并定期地向科主任及财务科进行上报,为预算和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财务人员根据上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整合,分析出成本控制的相关因素影响并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正的措施。因医院各科室上报的数据覆盖面大,具有不稳定性,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把握,因此必须对其预算进行严格、全面的控制,对成本消耗制定严格的计划,充分把握好在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变化状态,对各部门的日常消耗活动进行控制,在保证其日常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可以重复利用的各项医疗器械等,并鼓励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3.4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能节省人力、物力,更重要的还能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目前医院各部门的管理学经常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这必定会造成一些物资的浪费。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对医院的资源进行了统一,将医院的物流、财务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系统相互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并及时地将医院的库存商品、各科室的药品配备情况等反映出来,有利地节省了医院的资源。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采用最先进、最全面的预算系统以满足成本控制科学化及标准化的要求。将各科室的原始数据通过数据库来进行保存和检索,对成本控制的有序进行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因此,推动信息化建设是实行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平台。
3.5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是实现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医院可以通过延长门诊就诊时间,增设门诊服务项目,开设专家门诊,加快住院部床位周转率从而增加患者住院治疗率等手段来增加收入。另外,医院还应提高技术方面的服务,从而降低药材、血氧等成本性收入比。降低成本则可以从鼓励员工节约、控制各个科室的医疗物资消耗量以及药品、器械等物资采购等方面进行控制。医院还可以对其水电成本、医保费用的结算以及新的设备投资等方面来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
4小结
1.1课堂教学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根据政策文件要求开设了《艺术概论》《音乐欣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舞蹈艺术》《书法鉴赏》《美术鉴赏》等八门课程,然而公共艺术课程仅局限于这八门是不够全面的。在教学上我们既要抓基础,又要注重普及中的提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向两头延伸,将限选与公选相结合供各类学生选择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次,实践教学环节是公共艺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与内化而言,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学校可考虑在上述八门课的基础上增添开设实践教学方面的课程。例如,合唱、绘画、戏剧表演、形体训练、器乐演奏等,并定期在课堂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提高他们艺术表现的自信心。最后,艺术教育还要注重与专业的融合,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氛围中加深对文化的认同,提高对艺术社会作用的认识。
1.2课外拓展鉴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应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艺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第一,网站建设。开发专门的公共艺术校园网站,设置政策文件、艺术风采、艺术知识、资源下载、艺术沙龙等板块。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内外艺术信息,学习先进的艺术理论知识,并通过留言板块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群,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交流学习心得。第二,微课建设。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其以流媒体形式展示了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学活动,短小精悍、活泼新颖的特点使学习者可以达到自我学习的最佳效果。艺术实践活动不能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也需要课内外的紧密结合,使实践与理论相对接,做到学以致用。艺术社团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组织,同时也是带动其他学生参加艺术训练的主力。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社团活动,对于在艺术社团中有突出贡献者可以在三好学生及各类奖学金评定中获得优先推荐。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2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艺术教育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保障。课程评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对课程过程的评价。广义的是以课程评价来分析教学的有效性、学习环境、课程合理性、学生取得的进步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涵盖课程设计评价、课程需要评价、教材教学成果评价、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由于公共艺术课程有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几方面的教学工作,这种特定的教学形式就需要学校加强管理,采取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督导部门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模式。以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反馈情况、教学思路创新等方面为基本依据,同时结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水平,通过综合角度考核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3外引内培,建立高素质师资团队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艺术师资团队是艺术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各院校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配备足额的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社会艺术团体和外校艺术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形成公共艺术课程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发展,必然要依托于科研工作,在科研中完善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共融共进、互补发展。因此,学校要积极动员和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并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推进公共艺术课教学动力,及时解决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实际,凸现办学特色。
4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1.中医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改进方向
中医系统思维方法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渐形成的。中医药院校要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就应在中医教学改革中重视中医系统思维方法的培养,使中医院校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过程中都养成用中医系统思维方法去分析、处理疾病的习惯。
目前中医院校成人继续教育课程设制缺乏中医特色,是全日制人才培训计划的压缩版,缺乏继续教育的特色,不符合中医药教育的培养规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是很合理,较难担当起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根据我们的调研及研究,认为中医成人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现在成人继续教育中非医学课程所占学时数过多。我们对一些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中医学成人本科生培养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平均中医类课时仅占32.86%,西医课时则占37.12%,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占30.02%。很多成人教学计划中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不够重视,多数列为选修课。此外,现在的中医院校将中医、中药、针灸等设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中医成人学员对针灸、按摩等非药物疗法不精通,不会辨识中草药、饮片,不能在临床上灵活辨证遣方用药。不能从不同层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养生防病中不能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环境,在治疗中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在成人中医教育中,课程设置要按照中医学的特点进行课程编排,对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联系要给予足够重视,要注重对学生的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果,缩短教学时间,有效地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不能人为地将理论与临床分割,要加大中医基本理论课的学时,重视经典课程的教学,并将中医基本理论与中医临床课程打通,从理论教学开始边学习边临床,加大中医学教学课时,适当减少非医学课程学时。我们在调研中很多学员提出取消成人中医教育英语课的教学,减少计算机等非医学课学时。因为中医成人教育学员大多数来自于基层,工作中很少能用到英语,计算机基层最多是文档的处理及系统的应用操作,编程等较复杂的问题在基层根本接触不到,学而不用很快就会遗忘,用去了成人本来就不多的宝贵时间,并且没有多大提高,还影响了医学课程的学习。
2.加强四大经典课程学习。
保证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理论中汲取精华。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对学生形成整体观念,打好中医学学习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三者作为学习完中医理论经典后的提高课程,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其理论主要来自临床治疗效应的反证,建立了外感、内伤杂病和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同时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放前,中医教学大多是师带徒的形式,学生可跟一师或多师,从学习初期就一边诵读经典,一边跟着师傅出诊,能直接的观察到运用经典理论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对经典的理解会更深,长时间临床,自己就能举一反三,随心应手,终身难忘。现在中医院校成人教育中不重视中医经典课程诵读学习。学生也普遍认为教科书理论与实际临床脱节较为严重,经典考核不注重临床应用,教材也有一定的缺陷,教学倾向于应试教育等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把经典课做为临床课为学生进行教学,加大学生对经典的背诵数量,并做为考核的重点内容,会在中医教学上对学生临床技术提高产生较大影响。纵观历代中医名家,他们不仅有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技,而且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中医教学改革中应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中国传统文化,为阅读、理解中医古籍和经典打好基础。
3.加强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生;情景;教学;素质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性应用性学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施,模拟医疗护理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将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融于教学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互动、与患者及家属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响使护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体现护生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1教学方法
1.1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独立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超级秘书网
2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黄戈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1.
从1995年到目前,我国和上合组织各国的贸易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2001年,各国与我国的贸易较为停滞,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浅谈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现状。
从这两个阶段数字,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个特点:首先,对俄罗斯的出口额在在不断上升的同时占比却在迅速的下降,近几年,由2001年约为85%的占比下降到2009年(注,1-11月数据)55%;并且我们认为随着我国与中亚国家贸易进一步加深,这种趋势将会持续;其次,对成员国出口额具有层次性。虽然我国对俄罗斯出口额在占比在迅速的下降,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对我国来说最大的进口国,拿2006年来说,我国对俄罗斯出口额为158.3亿美元;对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出口额分别为47.5亿美元和21.1亿美元;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出口额分别为3.06亿美元和4.06亿美元;分别在百亿美元,十亿美元和亿美元这样的数量级上;这些差别是源于各成员国经济体大小不同,贸易结构不同,以及对华贸易政策的不同。
与出口相似,从我国对上合组织进口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如图3所示(哈俄在左轴,剩下三国在右轴),从2001年以后,我国和上合组织各国的贸易额不断快速增加,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是对我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主要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木材、化肥等能源,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和铜矿石等原材料。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乌兹别克斯坦进口额大幅提升,主要是是向我国出口能源及皮棉,得益于我国纺织业需用大量的皮棉。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塔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非贵重金属及其制品,也是我国需求量较大的商品;今年中国一跃成为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8年中国已成为吉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主项是农产品和纺织品。
关键词:传统工艺;高职院校;工作路径
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门类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1]。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逐渐成为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3月,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一、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紧迫性
(一)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比较脆弱
香奈儿首席鞋匠称:“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2]。传统工艺的流传方式古老而传统,口传心授是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师傅向徒弟传授,长辈向后辈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传统工艺都是靠民间艺人的记忆手把手世代相传,没有文字的描述,缺少固定的媒介,而且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传承方式相当脆弱,一来时间久远,有些技艺变形甚至面目全非,二来如果传承不及时,就可能出现“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导致有些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边缘。
(二)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
一是愿意学习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手工技艺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期的手工练习,无法短期内速成,充满了艰辛。现代文明带来了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人心浮躁。当代的年轻人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择业也越来越带功利性,他们不甘寂寞,不甘清贫,更吃不了苦,学习传统技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越来越低,能潜心学习传统工艺的越来越少了[3]。二是传统工艺从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至今,仍然较少有开设与传统工艺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传统工艺依然延续传统的师徒传艺模式,大多数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和系统的艺术基础理论辅导,必然导致其发展潜力受限。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高,创新、创意能力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行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特更无从谈起,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先进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机械化的流水线,使得工艺品可以“规模化”、“集成化”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品较为精细化,但更费工、费时,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上无法体现价值,明显处于劣势,手工艺人的生存面临危机。穷则思变,生存的危机决定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1]。传统工艺振兴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举办相关传统工艺专业,将传统工艺融入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优势
1.人才培养优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部分高职开设了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不断克服传统师带徒和传统高职课堂教学的弊端,为传统工艺在高职校园的传承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2.教学及科研优势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扎实,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都聘请生产一线匠人、工艺大师担任实训教师,成立大师工作室,教学中以实践为主,突出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优良的师资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中坚力量。而且高校容易集聚政行企校多方的力量,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4]。3.文化传播优势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时性强、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也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高校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系统进行传统工艺知识报道,介绍传统工艺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师生开展网上讨论、交流,可以有效覆盖全体师生并提高师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吸引更多师生自觉参与到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
(二)高职院校传承传统工艺的契合点
1.有利于形成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传统工艺一般都经过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工艺理念、技法技艺及设计观念,凝聚了历代以来工匠的实践经验,物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动力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可以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传统工艺的产生与地理背景和历史发展密切联系,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工艺风格。传统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区域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区域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区域性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可以说,传统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高校建在地方,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以当地的人文底蕴培育大学文化特色,势必催出生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化校园。在高职办学,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将地方传统工艺纳入学校办学体系,也是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丝绸、陶瓷、漆器上的鲜艳色彩、美工图案,雕塑摆件、民族服饰中的高超技艺、精美设计,既实用又美观,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流露出古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意义。审美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传统工艺的审美功能,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的品味,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工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是中国技术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口授心传,将匠艺传承,也将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传递[5]。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办学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校园中传承传统工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有利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传统工艺既具观赏性、艺术性,又具收藏性、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很多地方政府都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工艺文化,并作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高职院校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可以为当地产业培养一大批“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手工艺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等培训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三、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路径分析
(一)要以文化传承为定位,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传统工艺极具人文底蕴,以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校园文化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通过文化传承,可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积极性、自觉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活动载体,找准结合点,力求工作成效。通过开展传统工艺宣传、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建学生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开展活动,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传统工艺;举办传统工艺作品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效等。
(二)要以“校行企”合作为基础,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更加重视传统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工艺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职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得到行业、企业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的优势资源、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整合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院校通过聘请知名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直接进入教学一线充实教师队伍,立足课堂面对面向学生传授技艺;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科任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同时,发挥院校科研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科学研究。
(三)要以技艺传承为导向,培养新生代工艺大师
传统工艺融入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实现技艺传承,通过高校培养人才,使得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并将传统工艺进一步创新发展,发扬光大。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开发教材,收集整理传统工艺优质资源资料,采用网络、新媒体等先进技术,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建成一流的传统工艺教学资源库。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入研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匠心素养、技艺传承、创新创业等多层次开发特色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大力探索现代学徒制,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创意,着力培养新生代工艺美术大师。
(四)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振兴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的传承要依托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传统工艺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服务产业发展。将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以此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服务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并承办大型的文化艺术展,搭建技艺交流平台。通过及时关注、各种传统工艺品博览会、传统工艺大展、大赛等信息,不定期开展岗位能手竞赛等,组织指导学生作品创作,推荐优秀作品参展、参评,提升学生工艺素养、技艺水平。同时要以创新创业为指导,建设校内创业产业园,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基金、创业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以传统工艺产品作为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N].中国文化报,2017-03-27(1).
[2]李晓岑,朱霞.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2):98-103.
[3]陈昕.非遗进校园的实现途径与实证研究[J].美术大观,2016(1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