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内科临床护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特点及临床护理。方法:选取136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3%。结论:在临床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临床护理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人类社会逐渐趋向老龄化,老年患者占患病人群的比例增加,就使老年患者实施的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
1一般资料
136例中男86例,女50例,其中65岁~69岁67例,70岁~74岁45例,75岁以上24例。病因依次有心血管疾病64例(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疾病35例(脑梗死、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2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11例、其他3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43例(占31.6%)。
2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1],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由于感觉、知觉、视听力、记忆力、想象力衰退,对新的事物缺乏好奇心,容易误听、误解,出现敏感多疑,表现为语言重复、缓慢、吞吞吐吐,对实质问题回避。患者做事缺乏毅力,喜欢凭经验办事,固执己见,情感冷淡,遇到重大刺激反应强烈,难以控制。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懒得交际,易产生自卑心理,行为古怪、易怒、不近人情[2]。
3生理特点
老年病人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病人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病人讲话含糊,不能选择正确的词及合适的语言,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
4护理措施
4.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人在心情愉快时,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把机体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并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3],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始终以和蔼可亲的面容、热情中添几分平静的表情来接待他们,介绍医院的环境、主管医生、护士,消除患者紧张、陌生感;尊重患者,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思想情况,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病人感受到温暖、诚恳,以及自己被尊重[4]。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忌讳用高频率、高声调的声音说话,应做到语速稍慢,声音高低适中,特别是当与听力障碍,反应迟钝的患者交流时,在提高嗓音、放慢语速的同时一定要配合柔和关切的眼神,微笑的面容及必要的手势,适当缩短说话距离,目的是让老人既能听清又不感到护士是在对其吼叫。老年患者精力不足,行走不便,要集中时间安排好其治疗检查,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和痛苦,使彼此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4.2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或采取心理问卷方式,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对于悲观绝望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让其将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对于孤独、忧虑、恐惧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详细介绍各种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外出检查时应有护士陪同,以消除其忧虑恐惧心理;同时多鼓励亲友前来探望及照顾,营造一种家庭化病房气氛。对于急躁易怒者,以温暖的情感和语言化解患者的情绪,多巡视、关心他们,及时解决患者具体困难,满足其合理要求;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听轻柔的音乐等,这样可以缓解患者急躁易怒的心理,调整好患者的情绪,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鼓励病人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要纠正他们的错误,避免情绪紧张。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
4.3临床护理老年病人由于抵抗力减弱,饮水进食少,患病后食欲更差,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病人易引起口腔内的菌群失调,出现口臭、口腔炎、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应用生理盐水、硼酸或朵贝尔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和湿润。做好口腔护理可降低老年病人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5]。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道感染、褥疮等,在病情允许时,应适当地进行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因病程长,体质弱,消耗蛋白质及热量多,加之牙齿脱落或残缺不全,应给予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软质饮食,少食多餐。由于老年患者睡眠时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干扰,造成入睡困难,长期的睡眠不良,病人性情烦躁,从而加重原发病,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做好睡前护理,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4.4用药护理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其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青人高[6]。因此,在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按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设计科学用药护理程序。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5结果
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136例患者的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3%。
参考文献:
[1]仇丽华,周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3):242.
[2]王英容.离休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2,1(3):5455.
[3]王含珍,徐晓露.现代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335.
[4]李国宏,耿德勤.护理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91193.
选取我院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间,肾内科收治的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在14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36.5岁。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9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3例。32例患者均符合第十二版《使用内科学》中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一般临床护理
2.1合理安排休息
肾病综合征患者不宜劳累,应该安排患者卧床休息,卧床时间的长短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一般至少为2至3周。此外,患者卧床期间,要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病房的舒适度,要保持温暖的室温,清新的空气,尽量减少探视和陪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出现特殊情况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其行动,避免其过度劳累,例如:出现严重水肿的患者,必须要等水肿和体腔积液消失后,才可以下床活动;出现感染的患者,必须严格控制其活动,感染控制后,才可以下床活动。
2.2饮食护理
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必须严格控制其饮食,提醒并指导患者家属注意饮食中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注重饮食多样化的同时,也要减少对过甚营养的摄取。例如:对于出现水肿、高血压、尿少的患者,要严格将其的钠盐摄入量控制在3g/d以内;尿少、血钾含量高的患者,要限制其使用含钾量高的水果、蔬菜。对于血脂高的患者,要尽量减少食用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的食用量。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依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规定进食。对于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方面,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于肾功能不正常的患者需要区别对待: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在0.8-1.0g/(kg*d)之间,热能摄入量在126-147KJ之间;肾功能不正常者,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在0.6-0.8g/(kg*d)之间;此外,对于重度水肿且尿少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其每天的进水量。
2.3感染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水肿,长期服用、注射大量的含激素药品,造成其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导致各种感染并发症。因此,在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中,首先要将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病房隔开;其次要保持患者病房的空气清新,最好每天消毒;再次要保障患者自身的卫生清洁,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最后,在对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此外,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加强营养,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并叮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不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等。
2.4心理护理
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者其心理上,都存在恐惧、烦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这些负面心理会严重影响病情的治疗。对于存在负面心理的患者,医护人员要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举止。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然后,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结合客观实际,向患者疏导正确的思想;确保患者在院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2.5药物治疗护理
在药物治疗护理中,医护人员首先要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用药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对药物治疗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有知情权,更重要的是,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后,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就可以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争取到急救的宝贵时间。
2.6出院前指导
肾病综合征的基本注意事项是合理饮食、防止疲劳,因此,在患者即将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让患者回家后,根据医嘱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注意合理饮食,注意防风寒,注意在不造成过度疲劳的前提下,加强体格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3肾活检术护理
肾活检是一项有一定技术难度、易出现并发症的检查,肾活检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判断愈后有重要的作用。
3.1术前护理
①做好心理护理:采用鼓励性语言,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态,使患者明确治疗的意义,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和依赖,主动配合治疗。②做好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准确送检肝、肾功能、凝血时间、血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等各种标本并做双肾B超检查,取得客观的检查结果。③准确的按医嘱执行术前常规用药:术前3d肌注维生素K10mg/次,每天2次。停用一切抗凝血药和扩张血管药物。术前30min给予肌注安定10mg,安洛血10mg。测量血压,血压高者给予心痛定舌下含服。④患者术前必须重视对呼吸配合的训练:模拟穿刺作呼吸及屏气训练。穿刺多数发生在患者呼气末,故呼气末有效屏气应作为重点训练项目。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保证足够睡眠,加强营养。
3.2术后护理
①术后常规仰卧6h,卧硬板床24h,每小时测血压1次,共4次,血压平稳后停止。②嘱患者多饮水,以便冲洗尿路,防止血块形成阻塞尿路。术后3h内每小时饮水不少于300mL,保证1次/h有尿标本,每次留尿标本于试管内,动态对照观察尿颜色变化,将前3次尿送检尿常规。如有血尿,及时报告医生,应卧硬板床至肉眼血尿消失。如血尿严重,密切观察血压、尿色、血红蛋白变化及红细胞比积的变化。如有排尿困难,可用热敷、温水冲洗会等条件反射方法帮助患者自行排尿,必要时可行导尿术导尿。③了解患者穿刺部位的感觉,注意观察伤口及敷料;术后3d内不能淋浴或盆浴,1周内避免激烈活动。④穿刺24h后可用频谱仪照射手术部位30min,每天1次。⑤常规当天应用止血药,如无血尿次日可停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d。⑥做好生活护理。术后患者卧床期间,应主动协助做好进食、饮水、大小便等生活护理。
4结果
我院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间,肾内科收治的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中,22例患者得到治愈、7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3例患者未治愈。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每组39例。康复组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6)岁。39例患者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人数分别为21例和18例。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6)岁。39例患者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人数分别为20例和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均给予了神经内科疾病的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了康复护理,采用的具体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一般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面对疾病残酷的打击,患者往往受到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因此医护人员应当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医护人员应当耐心和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目的在于环节他们自身的压力,鼓励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并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1.2.2运动护理:减少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关键之一就是知道他们尽早接受功能康复锻炼,其中肢体锻炼十分,需要保持被动和肢体功能位置,按关节活动范围和方向进行被动活动锻炼。例如指导患者采用侧卧位卧躺,这样一来能够使瘫痪的关节和肢体承受到足够的压力,增加肢体输入本体的感觉,以实现对肢体缓解的刺激并抑制痉挛。
1.2.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确保他们呼吸道通畅,且能够及时吸痰。护理过程中还应当密切注意导尿管及尿液颜色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关于输液部位也应当注意更换。
1.3疗效标准判定:严格按照卫生部病科质量控制标准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①基本痊愈:表示病残程度0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低于18%。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高于18%。经过护理治疗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3个月的护理治疗后,两组护理后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化情况1例,无效情况8例,康复组恶化情况0例,无效情况2例。康复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8%与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论文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症状,临床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与遗传、过敏、感染因素及某些药物等有关。急性发作期时,由于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伴不同程度的粘膜水肿,腺体分泌亢进,产生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伴可逆性气流受限,可经治疗缓解。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支气管哮喘13例,现将其急性发作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支气管哮喘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53~79岁;急性发作期均表现烦躁、全身大汗、严重弊闷、端坐呼吸、心率110~140次/分,经皮测血氧饱和度80~90%,可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疗程7~21天,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2、护理
2 .1心理护理
哮喘病人急性发作期,病情重,情绪紧张护理论文,担心治疗效果,惧怕操作检查。在进行治疗时,应关心体贴病人,通过亲切的交谈,真诚的态度,消除患者的恐惧与不适应。动作轻柔,操作熟练,赢的病人的信任和安全感。训练病人逐渐学会放松技巧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利用自我调节的方法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调节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心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哮喘的治疗成功率。
2.2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减低不愉快的程度论文格式。将患者安置在安静、通风好的病室,病室内不宜放置花草;哮喘发作时,患者全身大汗,常采取强迫坐位,应给予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清洁衣裤、被褥;不能平卧者,给予适合的支撑物,如移动餐桌、升降架等,指导患者两臂前撑,两肩耸起,以助用力呼吸,发作过后可采用侧卧位休息。至少2小时更换一次,避免骶尾部受压时间过长,导致压疮。
2.3病情观察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症状、体征的变化,询问其呼吸困难的程度,观察辅助呼吸肌的活动情况,有无冷汗、发绀、咳嗽、咳痰,胸部有无哮鸣音,测量和记录体温、脉搏和呼吸及哮喘发作的持续时间。配合医生监测肺功能指标,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便准确判断疗效。如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突然增多,呈黄色伴发热,可能为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如病人突然出现一侧胸痛伴严重呼吸困难,应考虑气胸的可能;当PaO2<8kPa、PaCO2>6.67kPa时,说明病人已经进入呼吸衰竭状态。 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护理论文,并做相应的护理;哮喘发作有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有窒息等危险,可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因此,床旁备好气管插管的设备和物件及各种抢救物品,配合医师抢救。
2.4.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等药物以缓解气道炎症和水肿。氨茶碱是有效解痉、止喘药物,静脉推注时,若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可导致恶心、呕吐,甚至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导致死亡。故在使用时,应在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激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药物,但副作用较大,须注意观察。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利于排痰。告知病人用口吸气,用鼻呼气。在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后,应注意帮助病人翻身拍背,引流排痰,必要时可吸痰,及时漱口。
2.5氧疗护理
病人哮喘急性发作期、PaO2<6.67kPa、发绀,给予鼻吸氧或面罩吸氧,一般鼻塞吸氧时氧流量2~4升/分,面罩吸氧时氧流量4~6升/分,吸氧期间15~30分钟巡视一次,保证氧疗安全,有效。使PaO2保持在9.3kPa以上即可。当PaO2>6.67kPa时,应改为持续低流量(1-2L/min)吸氧。因高流量吸氧会使氧分压继续上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消失,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诱发肺性脑病。吸入的氧气需加温湿化,以减少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2.6饮食护理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间也营养消耗大,体内的水分、蛋白质等大量消耗流失,应及时给予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论文格式。因此,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000~3000ML,并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护理论文,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同时,要向患者解释合理饮食对增强抗病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尽自己的努力多进高营养食物。不能由口进食者,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营养。
2.7排痰困难的护理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会伴有咳嗽、咳痰。痰液阻塞气道,可增加气道阻力,加重缺氧和呼吸困难。因此,促进痰液排除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鼓励病人主动咳嗽咳痰,帮助病人翻身,叩背。叩背时,手指并拢稍合拳,由两侧向中央,由下而上,必要时给予吸痰。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利于排痰。在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后,翻身叩背,引流排痰,必要时可吸痰,及时漱口。
3、小结
参考文献:[1]安静.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06
论文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症状,临床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与遗传、过敏、感染因素及某些药物等有关。急性发作期时,由于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伴不同程度的粘膜水肿,腺体分泌亢进,产生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伴可逆性气流受限,可经治疗缓解。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支气管哮喘13例,现将其急性发作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支气管哮喘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53~79岁;急性发作期均表现烦躁、全身大汗、严重弊闷、端坐呼吸、心率110~140次/分,经皮测血氧饱和度80~90%,可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疗程7~21天,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2、护理
2 .1心理护理
哮喘病人急性发作期,病情重,情绪紧张护理论文,担心治疗效果,惧怕操作检查。在进行治疗时,应关心体贴病人,通过亲切的交谈,真诚的态度,消除患者的恐惧与不适应。动作轻柔,操作熟练,赢的病人的信任和安全感。训练病人逐渐学会放松技巧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利用自我调节的方法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调节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心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哮喘的治疗成功率。
2.2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减低不愉快的程度论文格式。将患者安置在安静、通风好的病室,病室内不宜放置花草;哮喘发作时,患者全身大汗,常采取强迫坐位,应给予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清洁衣裤、被褥;不能平卧者,给予适合的支撑物,如移动餐桌、升降架等,指导患者两臂前撑,两肩耸起,以助用力呼吸,发作过后可采用侧卧位休息。至少2小时更换一次,避免骶尾部受压时间过长,导致压疮。
2.3病情观察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症状、体征的变化,询问其呼吸困难的程度,观察辅助呼吸肌的活动情况,有无冷汗、发绀、咳嗽、咳痰,胸部有无哮鸣音,测量和记录体温、脉搏和呼吸及哮喘发作的持续时间。配合医生监测肺功能指标,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便准确判断疗效。如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突然增多,呈黄色伴发热,可能为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如病人突然出现一侧胸痛伴严重呼吸困难,应考虑气胸的可能;当PaO2<8kPa、PaCO2>6.67kPa时,说明病人已经进入呼吸衰竭状态。 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护理论文,并做相应的护理;哮喘发作有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有窒息等危险,可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因此,床旁备好气管插管的设备和物件及各种抢救物品,配合医师抢救。
2.4.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等药物以缓解气道炎症和水肿。氨茶碱是有效解痉、止喘药物,静脉推注时,若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可导致恶心、呕吐,甚至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导致死亡。故在使用时,应在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激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药物,但副作用较大,须注意观察。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利于排痰。告知病人用口吸气,用鼻呼气。在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后,应注意帮助病人翻身拍背,引流排痰,必要时可吸痰,及时漱口。
2.5氧疗护理
病人哮喘急性发作期、PaO2<6.67kPa、发绀,给予鼻吸氧或面罩吸氧,一般鼻塞吸氧时氧流量2~4升/分,面罩吸氧时氧流量4~6升/分,吸氧期间15~30分钟巡视一次,保证氧疗安全,有效。使PaO2保持在9.3kPa以上即可。当PaO2>6.67kPa时,应改为持续低流量(1-2L/min)吸氧。因高流量吸氧会使氧分压继续上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消失,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诱发肺性脑病。吸入的氧气需加温湿化,以减少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2.6饮食护理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间也营养消耗大,体内的水分、蛋白质等大量消耗流失,应及时给予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论文格式。因此,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000~3000ML,并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护理论文,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同时,要向患者解释合理饮食对增强抗病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尽自己的努力多进高营养食物。不能由口进食者,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营养。
2.7排痰困难的护理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会伴有咳嗽、咳痰。痰液阻塞气道,可增加气道阻力,加重缺氧和呼吸困难。因此,促进痰液排除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鼓励病人主动咳嗽咳痰,帮助病人翻身,叩背。叩背时,手指并拢稍合拳,由两侧向中央,由下而上,必要时给予吸痰。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利于排痰。在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后,翻身叩背,引流排痰,必要时可吸痰,及时漱口。
3、小结
参考文献:[1]安静.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06
[2]阳凤华.11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关键词:内科护理;手段;护理标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辨证施护原则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传统疗法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1]。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护理已成为医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中医护理在医学中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2]。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现有的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加强无痛针刺、无烟艾灸方法的研究及灌肠器、离子导入机、刮痧器具的改进;还需要对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研究,即相关操作指标的量化研究。在科研验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用具的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高科技使某些中医操作用具现代化,如电针就是中医操作用具现代化的一个成功典范。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相结合,使中医护理规范化、科学化已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趋势。
2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2.1特需内科的护理 所谓特需内科护理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部分特殊需求的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3]。它是内科护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特需患者的需要。对于特需患者的护理。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应该对特需患者进行多元化的护理。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①首先,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便于治疗和护理管理;②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沟通和文化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掌握护理对象所在地区的语言以及他们的文化习俗;③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还要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特需护理基本功。
2.2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 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跌倒、猝死及出血等症状。对予以上3类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总结出以下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①对上述3类患者进行患病程度的评估:具体的从患者的年龄、病史、情绪状态、有无眩晕、检查有无明显的诱因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是心内科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的技术类的能力;②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3个"30s"的原则,即坐起30s、平卧30s、下肢垂下坐床边30s。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患者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4]。
中医医疗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施护亦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提出护理的基本法则,再根据这些法则按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制定出理、法、护一致的具体措施和方案。护理专家们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医病证的护理分科已越来越细。
3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3.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中医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不能正确辨证而影响施护的效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5];没有充分领会中医护理的内涵,只是将中医诊断、护理加上中医技术操作;大部分护士能够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但患者具体实施与否,效果如何,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3.2中医护理操作临床应用率相对不高 尽管护理技术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取材容易,效果可靠,但在中医院的使用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有: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局限性。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间长,疗效难以立竿见影。因此在中医院也只是在传统中医科或内科应用相对较多[6]。②护理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然而临床上医生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
3.3护理记录缺陷 临床护士往往注意操作,忽视记录,所做的操作没有及时记录时间、方法、效果,中医操作记录还应记录选择的穴位、皮肤情况等[7]。目前有关中医整体护理质控评估体系的设置、行业内规范化以及中医护理病历的内容、格式的具体要求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再加上护士工作的繁忙导致了记录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刘蓉蓉.论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及重要意义[J].HEALTH WORLD2010,04(8).
[2]付庆华,谢晗飞,江雪琴.内科住院患者意外事件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2008,(4).
[3]伊文波,佟丽华,韩凤珍,等.期刊论文.脑出血微创术后内科护理新进展-中国医学创新,2009,6(17).
[4]刘萍,潘光明.护理程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7).
[5]刘文红.中医护理的发展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6):96-97.
1.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自评问卷的研制
2.中医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3.提高中医毕业实习生综合素质的尝试及思考
4.对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进行中医传统技术培训的效果
5.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电子病历与中医毕业实习生病案书写问题刍议
7.中医院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改革在毕业考核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8."导悟式教学"在西医院校毕业新护士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9.高职高专中医养生与保健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思考——毕业顶岗实习生及其实习单位问卷调查分析
10.加强过程管理,提高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论文质量
11.中医妇科毕业实习带教方法探讨
12.中医本科生毕业临床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效果实践分析
13.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及建议
14.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构建
15.OSCE考核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中的实施
16.中医儿科毕业实习带教探讨
17.世界针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在京毕业
18.对中医函授生毕业临床实习之管见
19.关于中医儿科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建议
20.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临床技能考核的改革与实践
21.“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学员毕业
22.中医儿科毕业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讨
23.我们是怎样带教中医护士毕业实习的
24.振兴中医事业 广开人才之路——天津市首批高教中医自学考生毕业
25.辽宁中医学院函授大学中医医疗专业八七届毕业典礼在沈阳举行
26.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核实践探索
27.中医研究院83名毕业研究生首批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28.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2014年博士毕业盲审学位论文查新项目统计分析
29.《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30.中医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指标和方法
31.85级中医班中医诊断学毕业考试试题质量和成绩分析
32.586例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聚类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33.从辩证的视角看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
34.关于改革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综合考试”的构想
35.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
36.本院中医专业78级学生开始毕业实习
37.中医药浴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38.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9.中医住院医师毕业后教育初探
40.名老中医经验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比较研究
41.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举行毕业论文答辩
42.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43.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到底
44.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45.我院召开首次中医系专科定向毕业实习工作会议
46.新疆首届盲人中医函授大专学员毕业
47.我院运动医学系中医骨伤科专业举行医学士毕业论文答辩会
48.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修科毕业
49.省中医学校举行教学研究班、医科进修班毕业典礼
50.中医系中医专业七七年级学生毕业
51.辽宁中医学院八六届中医函大毕业
52.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分析——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
53.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技能考核模式探索
54.中医院校医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55.深化毕业考试改革 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
56.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的现状及对策
57.从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看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考试
58.中医儿科毕业实习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59.中医类学生毕业综合考试改革的初步探索
60.中医专业护生毕业实习现况调查与分析
61.加强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 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62.中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63.中医妇科学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64.中医院校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67名毕业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65.五年制中医本科生毕业考核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66.中医七年制妇科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67.试论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要求
68.浅谈中医医学生临床毕业答辩
69.“高等中医教育毕业实习评估体系”研究
70.试论中医专业毕业实习提前的教学配套改革
71.大肠癌中医辨证及治疗概况
72.中医护理大专生毕业实习质量调查分析
73.设立答辩考核环节 确保自考教育质量——中医自考本科毕业答辩考核规范化研究
74.基于临床病历数据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
75.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的判别分析
76.加强大专毕业护士再培养 造就高级中医护理人才
77.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78.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初探
79.转变观念抓改革 适应需要求质量──试谈中医高校毕业实习的改进与提高
80.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吴克清在光明中医函大骨伤科学院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81.为培育中医新苗贡献力量——介绍我院指导毕业实习的一些做法
82.继续发展中医药成人教育事业
83.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班79级毕业综合考试 《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
84.天津市93名考生获得中医大专毕业文凭
85.福建中医学院第四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
86.杰出校友屠呦呦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87.上海中医学院首届中医专业生毕业
88.中医护理培训小组的设置与管理
89.中医院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评价
90.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91.多项措施并举 提高中医妇科临床实习质量
92.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93.补泻兼施 以气为先——朱南孙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
94.中医内科实习中加强急症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95.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医院的应用研究
96.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访中医内科学专家白兆芝教授
97.我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技能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
98.浙江中医学院恢复中医函授教育
99.浅谈中医实习生急救能力的培养
100.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西苑班)招生通知
101.中医养生保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102.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规律与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103.关于构建中医恶性肿瘤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问题
104.定性访谈法在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中的应用:思路与体会
105.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比较研究
10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特点研究
107.中医辩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
108.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体质学
109.近30年大肠癌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
110.新疆冠心病患者(汉、维)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11.基于文本挖掘探讨中医外治法和食疗在糖尿病中应用规律
112.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
113.中医护理工作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114.《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修改建议及分析
115.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
116.中医养生探幽
117.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118.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与兼夹体质的综合评价
119.660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93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是反应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综合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各级医疗单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的主要手段,是进行人力资源科学设置、合理使用的基础和重要依据[1]。
1 聘任方案的制定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的正确政策导向及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的正确评价、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关系到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科学合理设置。深化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的目标是实行医学专业人员评聘分开。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量化评价标准,使之逐步从以往的片面注重学历、资历、论文、科研等方面情况转变到全面注重评审对象的业绩、能力、真实水平上来。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在实际评审中,由于没有很好的规范的量化标准,专家们只能侧重于医务人员的学历、资历、和科研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往往忽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称制度自身存在不足,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方式过于单一。在此基础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针对实际情况认真查摆了以往职称评审方法的弊端,专程走访了多家先进医院,参考各地市职称评审条件,结合医院实际对评审条件的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分类,根据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流程,确定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2 实施聘任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考察拟聘人员的学历、现任资格年限、工作年限、资格后奖励等方面的情况[2]。一方面是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取得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一客观事实,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0%。
“科研教学”包括“论文著作、科研和教学带教”,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5%。在制定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过程中,就聘任人员的论文著作、科研奖励、教学带教等指标进行量化,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计分。在论文著作方面,给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按照杂志等级和作者排名进行计分,如发表的论文著作被SCI等收录,则另行加分。在科研方面,则把它分为承担课题和获奖课题两类,按省部级、市厅局级不同等级进行加分,在同一等级按名词再进行细化赋分。对于“科研教学”的标准制定,分值比重在总量化评审标准中比例不宜过高,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来,放在患者身上,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考核拟聘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情况,按数据说话,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能力、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此项约占总分值35%。
“学识水平”包括“疑难病例分析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主要测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临床实践的能力等方面情况,此项约占总分值的35%。笔者相应引入“疑难病例分析”这一指标分析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拟聘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这项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及护理考查房、外科手术。因为内科及护理的查房及外科手术直接反应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及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是职称聘任量化考核的重中之重,能更加直观地反应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内科及护理系统考核查房”,重点是考核医务人员对每个专业病种和各专业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体现每位拟聘人员对疾病的诊断思维和诊断技巧,并进行病例分析,提高医生综合素质。“外科系统考核手术”主要是考核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思维的敏捷性。手术操作技能的高低虽然不是衡量外科医生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手术操作的成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精湛的手术操作技能是外科医生重要的看家本领。整个查房及手术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医院对此方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有效调查表720份。调查范围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评价指标共有22个项目指标,按照非常合理、合理、不合理三项合计统计,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合理、合两项合计比例在93.9%,不合理的仅为6.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认为笔者制定的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是合理且可行的。
3 实施聘任方案的具体做法
3.1 考前培训 按聘任实施方案,聘请医院内、外科权威专家对拟聘人员考前培训。
3.2 严格考核 根据取得任职资格人员分布情况,将职称评聘人员共分成5个组进行考核。理论考试由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监考,全程监控录像;技能考核通过光盘录制方式,拿到外省市医院组织专家进行点评,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保证打分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3.3 考后点评 考后由医院权威专家对全体拟聘人员进行查房技术质量、手术技术操作质量、疑难病例讨论质量点评。点评的重点是此次考核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考核点评后发给每人一盘录像带,让每一个拟聘人员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落聘人员心服口服。
3.4 聘后管理 医院采取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推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量的有序增长和素质提升,保障职称改革制度的激励性。凡被聘任的各级人员,按新聘任职称等级兑现工资及福利待遇。对聘用人员在聘期内如果有违规和违纪现象,按照医院规定取消已聘用资格,一切待遇按照聘任用前标准执行。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首次对拟聘专业技术人员特别增加了临床技能考核,推出了严密的双盲式考核方式优胜劣汰。拟聘人员认为,这种职称聘任考核方式公开、公正、公平,能真正引导医务人员做到能力和学历兼顾、临床与科研并重,大大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落聘者也能心服口服。通过三年的评聘实践,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聘任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职称聘任工作正逐步朝着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管理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明显提高了医院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保障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冯继.以临床考核为重点,探索职称评聘新机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27.
1.培训目标:
①具有良好的护士形象和行为,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中责任护士的工作。
②熟悉科室的配置与布局,工作制度、工作程序。
③掌握肝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④掌握肝内科常用药物的作用、剂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⑤掌握肝内科常见急症的临床表现、评估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治疗原则和护理常规。
⑥熟练掌握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
⑦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⑧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2.培训要求:
①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考核和护士行为规范训练。
②工作期间由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负责教学管理及临床指导工作。
③以责任护士工作为主,适当安排治疗工作,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④参加院内、科内的业务学习。
⑤每月护士长或带教老师提问不少于5次。每年每人一次护理查房或专题讲座……
⑥每月考核“三基”理论和基础护理操作,考试成绩均在80分以上者方能合格。
3.培训效果评价:
①轮转结束根据轮转护士工作表现、操作技能、晨会提问、护理记录书写、护理查房或讲座等进行教学评价。
②护理部组织科室护士对轮转护士进行综合考评。
二、工作3—6年护士的培训
1.培训目标:
①掌握肝内科的配置与布局,工作制度、工作流程。
②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肝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健康教育。
③熟练掌握肝内科知识和技能(包括专科疾病知识、疾病护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及常见不良反应等)。
④掌握肝内科基本的急救技能和专科抢救流程。
⑤掌握肝内科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⑥掌握整体护理有关的理论和方法。
⑦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
2.培训要求:
①熟练掌握各岗位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
②每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护理查房或专题讲座,由临床带教老师指导,护士长及其他带教老师参加并评价。
③3年以上护士,每年完成至少2次专题讲座或教学查房。
④每季度考核“三基”理论和基础护理操作,考试成绩均在80分以上者方能合格。
⑤参加科内、院内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
3.培训效果评价:
①临床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根据护士工作表现、考试成绩、操作技能、提问、护理记录、护理查房或讲座等进行评价。
②护士长每月对护士进行绩效评价、年终进行综合评价。
三、工作6—10年护士的培训
1.培训目标: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及慎独敬业精神。
②熟练掌握本科室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健康教育。
③掌握本科室常见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原则、抢救流程和生命支持技术。
④熟练掌握常用急救器械的性能、操作程序和故障的排除能力。
⑤掌握心理护理、职业防护等相关知识。
⑥掌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⑦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冲突、投诉的处理技巧。
⑧具有较高的护理教学、临床带教、指导下级护士工作的能力。
⑨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能力。
2.培训要求:
①责任护士工作以危重患者护理为主,并根据能力承担护理组长的工作。
②参加院内、科内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侧重专科、教学、管理及科研方面的内容。
③参加病房和科内护理科研设计及论文写作。协助护士长做科室行政管理及护理队伍建设工作。
④参与病房带教,表现突出者可选拔为病房带教老师。每年至少进行1次专题讲座或教学查房。
⑤鼓励参加护理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
3.培训效果评价:
①科室根据护士工作表现、操作水平、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护理查房或讲座进行综合评价。
②年终根据各项考核成绩,评估教学效果。
四、主管护师及以上阶段的培训
1.培训目标: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及慎独敬业精神。
②熟练掌握本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本科室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掌握专科疑难杂症的救治原则及护理进展。
③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性能、操作技能、维护和一定的排除故障能力。掌握心电监护、吸引器等抢救仪器的使用。
④掌握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护理风险控制措施。
⑤具有护理教学、护理管理能力,能承担病房教学工作,有指导下级护士的能力。
⑥能够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开展护理科研,逐步达到副主任护师水平。
2.培训要求:
①侧重病房教学和管理工作。
②参加科内、院内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理论知识学习以自学为主,承担本科室专科理论、操作考试的出题工作。
③能承担本科室专科护理操作的技能训练工作,并能够进行示范。
④每年至少完成1次科室业务讲座或护理查房,并指导下级护士的护理查房或讲座。
⑤主持完成本科室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改进工作。主持病区内的护理科研工作。
3.培训效果评价:
①参加院理论、操作技能考核合格。
②每年根据科室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综合评估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③对科室及医院培训工作能够提出建议,不断改进培训方法。
附:各层次护士重点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应急能力理论知识
1-2年
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常规。2肝硬化病因,肝硬化的并发症。3Braden和防跌倒评分。4专科健康教育内容。4常用药品和抢救药品掌握。1掌握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分型和诱因。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3肝性脑病的诱因及临床表现。4抗病毒治疗药物指导。1掌握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意义。2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表现及出血量估计和病情监测指标、周围循环的观察。3肝性脑病的治疗护理要点。1掌握上消化道大出血血象变化及再次出血的判断。2三腔二囊管相关知识。3人工肝治疗相关知识。4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技能操作应急能力
1基础护理操作,测生命停电、停水、失窃、职业体征,铺床法,口腔护理。暴露2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临床检验标本采集。3六步洗手法,穿脱隔离衣,吸氧。4简易呼吸气囊的操作。
【关键词】 细节管理;神经内科;护理;评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71-01
神经内科的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具有自理能力差、躯体意识感觉障碍、精神认知障碍及病情进展快的特点,任何小疏忽都会使患者的病情出现不良后果,因此对神经内科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护理模式中细节管理的提出,使护理细节更加规范化、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更加细节化,护理工作在有序的流程中有章可循的进行[1]。本文对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60例患者均于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其中男15例,占50%,女15例,占50%,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60.1±2.0)岁,其中10例为脑出血患者,2例为脊髓疾病患者,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8例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患者,5例为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占60%,女12例,占40%,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59.9±3.0)岁,其中12例为脑出血患者,4例为脊髓疾病患者,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5例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患者,2例为其他疾病患者。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分析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的护理在患者知情的条件下进行。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集中化的护理管理,且均有神经内科技术力量雄厚的人员进行,通过统一的集中化管理,对患者从入院、住院、出院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负责。观察组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针对神经内科疾病的特点,制订了如下细节管理模式。①通过规章法律制度的学习,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与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于新入职的护士更应该全面培训,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应确保护理人员的高度警惕性,避免细节差错的发生,避免细节差错出现的可能性。②加强心理护理。神经内科的患者都存在心理障碍、智能障碍、感觉障碍灯、运动和语言障碍等,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应多多沟通,消除因各种障碍所发生的坠床、跌倒、自杀和自伤等安全隐患。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积极配合治疗。③压疮的预防。由于患者长期处于固定的姿势,很容易得压疮,因此应在患者的床边建立定时翻身卡,保证每2h翻身去次,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的姿势[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管理等相关指标。如健康宣教满意度、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技术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30例患者,在宣传教育满意度、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技术满意度及患者的满意度上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
3 结 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管理护理模式也逐渐向人文化转变,“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是新的护理模式中的主要内容,其中细节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种新方法,它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通过过硬的护理水平,对患者开展循序渐进的护理模式,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3-4]。本文观察组患者给予细节管理,在宣传教育满意度、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技术满意度及患者的满意度上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0例患者,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
参考文献
[1] 李梅英.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0:113-114.
[2] 吴历,冯艳丽,聂小渝.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05:101-103.
[论文摘要]目前的分级护理制度与实际工作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在临床执行中存在许多困难,应做适当的修改。
分级护理制度作为临床护士的工作依据,要求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现代护理理论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之中,但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更新尚有差距,相对陈旧,与临床实际工作已不相适应,在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时存在许多困难。现分析如下,供同行讨论。
1 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
分级护理制度制定以来,以1994年山西锵主编的《新编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1998年中国总后勤部主编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作比较为例,其内容从病情依据到临床护理要点(或要求),一直没有做过重大修改,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ICU、CCU等各种监护病房相继建立,分级护理制度与实际工作已不相适应。2002年北京市卫生局主编的《护理常规》中,等级护理的划分、级别指征、护理要求相对适合临床护理工作,但仍有不完善的方面。
2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困难
2.1 医疗工作制度对分级护理制度的影响 分级护理由医生决定,通过医嘱再由护士实施,而医学院校没有设护理课程,医生对分级护理制度缺乏了解,往往根据主观或经验判断分级护理标准,以我院2005年11月内科和骨科相比为例,内科一级护理患者占本科住院患者的51.2%,而骨科一级护理患者占本科住院患者的87.7%,分级护理标准掌握不准,使许多患者难以达到一级护理要求,造成你开你的医嘱,我做我的护理的医护脱节现象。
2.2 分级护理制度带来的医疗纠纷 当一些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家属会从客观资料中寻找医院的薄弱环节,其中医嘱中的级别护理要求最容易被找出漏洞。如一级护理每15 min~30 min巡视1次患者,有时很难做到,虽然不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但患者家属也要以此为突破口,找到医院的不足,要求医院赔偿。
2.3 一级护理 每15 min~30 min巡视1次患者难以做到,原因如下。
2.3.1 一级护理患者增多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1980年至1991年平均增加了300万,近年有增加的趋势;交通事故逐年上升;由于看病难、看病贵,许多患者病情危重时才到医院就诊等原因,使危重、特殊护理及一级护理患者增多。我院2005年11月一级护理患者占住院患者的51.4%。
2.3.2 护士工作量增大 一方面,住院患者逐年增多,平均住院日逐年缩短,我院住院患者:1994年2 316人,2004年为9 119人,增加了约4倍;平均住院日:1994年11.9 d,2004年6.6 d,基础护理工作量增大,而临床护士人数1994年101人,2004年127人,加之,特殊护理、危重护理及一级量增多,一级护理患者比二级护理患者每天护理所需时间多2 h,住院患者的治疗以静脉输液为主,而且输液步骤较原来增多。一方面,医疗机构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数量少,由于临床护士数量不足,护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突出。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所医院的调查,病房护士、床位比平均为0.33%∶1.95%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的生活护理和部分基础护理工作依靠家属或者护士承担。每一患者所需的护理时间增加,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2.3.3 患者需求增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不仅需求有舒适的环境,高超的护理技术,而且需要了解相关疾病的预防、康复知识,要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不仅需要治疗疾病,还需要人文和心理上的关怀,以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3 讨论
3.1 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需要修改 根据《山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将护理费分为重症监护、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费用。有人建议将ICU收治的危重患者的监测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监测。分级护理制度从级别的划分、病情依据到临床护理要求均需要做出适当修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3.2 分级护理等级的确定 分级护理作为临床护士工作的依据之一,有人主张由护士或责任护士以护嘱形式下达分级护理等级比较合适。护士长下护嘱不太切合实际,现实中护士长行政事务繁多,当忙于行政事物或休息时,患者的护理级别就不能及时更改或下达。责任护士不能24 h在岗,患者的病情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而基层医院护士素质高低不一,对疾病的观察、认识也不一致,护士下护嘱也有弊病,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责任全部由护士承担,所以分级护理等级由医生以医嘱的形式下达比较合适。在医学院校中增加护理课程,使医生掌握分级护理标准,并将分级护理标准作为医生考取执业资格的内容之一。
3.3 分级护理制度中巡视病房的时间应作恰当调整 王晓梅在《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一级护理患者难以保证每15 min~30 min巡视1次”,以我院一级护理患者占51.4%的情况也很难做到,特需护理的患者要求24 h护理人员在身边的确困难,随着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护理内容增多,分级护理制度中巡视病房的间隔时间应做适当调整。
1999年我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校毕业后,一直在迁安市人民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17年以来,我立足本职岗位,踏实肯干,对病人态度和蔼热情,竭尽全力地为病人解决各种问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热情细致的服务得到了同事的肯定和患者的良好口碑。多年来,我先后荣获"唐山市级优秀护士"、"唐山市新突击手"、"迁安市政府嘉奖及三等功""迁安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同时,我认真总结临床工作经验,积极撰写学术论文, 2012年被任命为护理部副主任,现任唐山市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护理心理分会委员。
一、以身作则,任劳任怨。
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履行本职,经常早来晚走,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特别是在新院搬迁前后,更是加班加点,不分昼夜,新院、老院两边跑,积极参会领任务,认真部署干工作。在医院整体搬迁过程中,带领全科护士,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做到随叫随到,保证新医院门诊工作顺利开展。在医院搬迁后,医院为了满足病人更高的就医需求,筹划成立了体检中心,我本人还兼职体检中心护士长,在体检中心刚成立的日子里,从房间的清理、物品的准备、设施的摆放,到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安排,经常护理部、体检中心两边跑,因体检中心人员短缺,经常加班加点,制定体检套餐及录入体检人员信息,及时打印体检报告册交于体检单位,在体检中心一年的工作中,完成体检5000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二、优化护理管理,保证护理安全。
从事护理管理工作十几年来,使我深深体会到:护理管理者是一个护理团队的核心,护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工作作风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发展及方向。因此在注重自身提高的同时,我更知道我是一名护理管理者,我的职责是带领全体护士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病人。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职能,做好护理质量控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护理部全年工作计划,制定护理工作计划,特别是"三基"考核、专科护士培养等更是详细而具体。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全面检查,每周随机检查,及时找出护理工作中的隐患,解决护理疑难问题,推广护理新方法。制定每月随机考核计划,内容明确具体,并每季度组织一次理论考试,提高理论知识熟练度,培养护理新人才。积极参加科室业务查房和护理不良事件讨论分析会,听取护士心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工作,使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稳步提升。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知识培训,每季度组织内科系统业务学次,对护士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保障护理安全。
三、努力钻研业务,狠抓内涵建设。
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我深知护理技术的熟练与否关系着病人生命安危,因此首先从自我做起狠抓内涵,不断钻研业务,学习先进的护理技术,及时改进护理方法,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高护专科及本科课程,于2001年、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分别取得了专科及本科学历。同时积极带头参加技术竞赛,2007年,在唐山市卫生局组织的"天使杯"护理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秀选手"的称号,同年还被评为唐山市"优秀护士".2008年,在河北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省护士岗位技能竞赛中,我作为参赛选手参加理论考试,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2012年,在唐山市卫生局组织的护理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个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四、优化优质服务,患者满意称赞。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对内科各护理单元进行严格的督导、检查,保证优质护理服务正常有序的开展,全面推行"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指导各护理单元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并完善护士绩效考核方法和激励机制,调整了护理排班模式,实行"分床到人,包干负责"的小组负责制,使各岗位"能级对应",确保"环节时段和高风险时段"的弹性排班方法,保证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良性、稳步推进。其中内分泌科开展的"魅力健教知行糖笑" 为主题的糖尿病精细化护理健康教育活动,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的实施,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护患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大多数护士都曾受到患者的口头或书信表扬,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9%以上,年内无护理服务投诉事件发生。
五、开展护理科研,提升专业水平。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既注意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护理管理及临床实践中,又注意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还积极投入到各科开展的新项目、新技术等科研工作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参与科研及撰写论文。在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同时,不断的积累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参与科研。
撰写论文2篇,2015年1月, FHIT和HIF-1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第贰完成人;2015年5月,黄芪注射液治疗围产期心肌病的疗效观察,荣获迁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文关键词:关于内科护士巡视病房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
巡视病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护士及时主动地巡视病房,有利于随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输液不良反应等情况,并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以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对我院16个内科病区的临床护士巡视病房情况进行了调查,对相同病区的临床医生下达护理级别医嘱的依据进行了评估,旨在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有效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16个内科病区工作的160名轮班护士,女性,年龄18~55(26.07±5.18)岁。文化程度:本科64名,大专48名,中专48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8名,主管护师42名,护师46名,护士10名,合同护士44名。选取上述16个病区工作的120名临床医生,其中男65名、女55名,年龄24~59(38.03±9.99)岁。文化程度:博士5名,硕士48名,本科67名。职称:主任及副主任医师32名,主治医师40名,医师48名。
1.2 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对护士和医生进行调查,护士问卷内容包括各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的时间、频次,实际巡视病房的时间、频次,未按要求巡视的原因;医生问卷内容包括各级护理内容了解情况,下达分级护理医嘱的依据。每张表上有填表的简要说明,由调查者发放并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发放护士及医生调查问卷共280份,待全部填完后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对所得数据采用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护士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的情况及不能按要求巡视病房的原因 160名护士仅16名(10.00%)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不能按要求巡视者均为不能达到一级护理的要求,即每15~30分钟巡视1次[1],其原因见表1。
2.2 医生对分级护理内容的认知情况和下达分级护理医嘱的依据 病房医生下达分级护理医嘱较多是依赖于工作习惯(84名, 70.00%),依赖主观判断者24名(20.00%),仅有12名(10.00%)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等客观条件。医生对分级护理内容的认知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护士不能按要求主动巡视病房的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示,仅10.00%护士能按护理级别的要求巡视患者,90.00%护士不能按一级护理的要求进行巡视,护士不能按要求巡视病房的原因包括医生及护士两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3.1.1 分级护理不当影响护理工作的严谨性 表1示,100%护士反映护理级别与患者实际护理需求不一致,表2结果示,医生对分级护理相关内容认知情况不容乐观,仅16.67%~23.33%医生了解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和护理级别是按患者病情轻重确定,76.67%~83.33%医生部分了解或不了解;而医生下达一级护理医嘱时,20.00%医生是依赖主观判断,并没有考虑患者客观存在的护理需要,70.00%的医生依赖于工作习惯。笔者对调查科室的一级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一级护理患者占住院患者的90%以上。面对众多的一级护理患者,护士的劳动强度加大,护士无法按一级护理的要求每15~30分钟巡视病房。且护士觉得对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强的患者实施相应级别的护理没有实际意义。长此以往,护士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护理规范和制度产生麻痹思想,降低了对巡视间隔时间、病情观察、活动范围的限制等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的重视,使真正需要一级护理的患者不能得到相应的护理,一级护理只能流于形式。易使护士滋长不严谨的工作作风,导致护理质量滑坡。当患者对名不符实的一级护理收费提出质疑时,必然会引起护理纠纷。
3.1.2 护士依赖陪护及传呼器 目前医院对陪护的管理不到位,科室也难以控制陪护的出入,随着患者陪护的增多及床头现代化呼叫系统的配置,分别有90.97%、89.58%护士对陪护及传呼器产生依赖。护士认为患者病情变化、输液故障或其需求都可以通过传呼器或陪护传达。
3.1.3 护士人员缺编 58.33%护士认为各病房护士编制达不到标准要求。按医院管理学的标准,普通病房床位、护士比不应小于1∶0.40,而大多数医院达不到这个要求。我院床位、护士比是1∶0.33,加之地市级医院的患者治疗以输液为主,尤其是1名护士值班时,全部时间用以治疗性操作,根本没有巡视病房的时间。
3.1.4 护士缺乏责任心 38.19%护士认为,护士责任心差是导致巡视病房不到位的原因。责任心是护士言行在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利及需要的关爱和关注中的具体体现。如果护士责任心差,既使人员不缺编,也难以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尤其是年轻的合同制护士,由于医院聘用制度不健全,其工作待遇低,易使她们出现不稳定的工作情绪,缺乏职业责任感。
3.1.5 护士分工不明确 16.67%护士认为护士长排班分工不明确,奖罚不兑现,及时巡视病房也得不到表扬,不巡视的也没得到批评,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
3.2 对策
3.2.1 完善医院继续教育 医学院校教育应增加相关护理学科
摘要时刻规范她们的一言一行,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职业形象,经常给予奖励和鼓励,使她们锻炼成优秀的护士。
3.2.2 加强分级护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患者住进医院后,医患之间的契约建立,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护理服务需求,而告知服务要求是护士必须履行的义务,护士有责任将分级护理的具体要求告诉患者。科室可实行分级护理公示牌,使患者了解分级护理内容,发挥对护理工作评价者的作用。另外,建立一级护理巡视卡和输液巡视卡,将卡片放在患者床头袋内,巡视1次在卡片上记录1次,签名签时间,输液巡视卡上还要注明已输入的液体量,以利于患者及陪护的监督,尤其对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加强监督,能对制度的落实起到控制作用。
3.2.3 控制陪护率 医院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陪护管理措施,使陪护率达到标准。医院的硬件设施应采取人性化管理,切实解决患者的饮食、探视等问题,规范食堂管理,严格按患者的饮食营养要求将可口的饭菜送到患者床头,安排好陪护的住宿供餐,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这样既有利于病房管理,又可避免探视人员过多造成医院感染。
3.2.4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护士长排班要合理,目标要明确,要勤检查、勤督导,运用经济杠杆将工作业绩与奖金挂钩,拉开档次,奖罚分明,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
[2]徐微,张敏.论医疗民事责任的判定[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1(2):100-103
护理学专业课程
开设课程: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2、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预防医学、精神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礼仪、护理科研。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临床综合实习、社区实习、论文撰写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6周。
护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
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
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我国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却呈现出小型化趋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社区医疗保健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关键词] 护理安全管理;护理纠纷;业务技能;责任意识;法律意识
长期以来,护士习惯于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护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地去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随着“以人为本”的医疗护理模式的建立和患者自主意识的提高,在推进医院科学化管理的过程中,护理安全管理也有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涉及人、财、信息安全等因素,贯穿诊疗护理全过程。为确保患者安全,避免发生护理纠纷,我院自2010年1月起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病房护理管理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我院的做法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法
1.1建立健全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
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护理风险越来越大,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任何一项活动执行不当均可影响患者安全。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按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院内网上上报,方便、快捷,科室成立了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人人有安全管理意识。建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从制度、流程、环节、系统改进等方面深入查找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对应的整改措施。建立护理不良事件整改效果追踪制度,以利于持续改进。
1.2加强护士责任意识及服务意识
对护士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及失职行为,应采取公正的奖惩制度,以便护士反省总结,吸取教训,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并学习其他护士的优点,取长补短。培养护士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使其能认真对待每一项护理操作,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护士职业素质,逐渐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患者及其家属,避免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或发泄到患者身上,若与患者发生小摩擦时,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防止矛盾扩大化。
1.3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和培训
消化内科从大内科分出并扩床后,年轻护士增加,新分配来的护士占了一半,他们普遍存在护理经验不足、法制观念薄弱、对专科操作程序或专科知识掌握不熟练等问题。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让其尽快达到本科室要求。
1.4倡导人文关怀,提倡人性化的护理管理
倡导人文关怀,可减轻护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确保护理安全。管理者需充分了解护士的气质和性格特点,用人之长,调动护士积极性,发挥个人潜能,使每个护士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实行弹性排班,实现主管护士、高年资护师对低年资护士适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及质量把关达到降低护理差错的目的。经求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并根据护士性格、学识、能力,邀请他们参与科室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使护士责任心,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及意识增强。关心护士业务生活,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护士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团结、友好、轻松的工作氛围,减轻压力及负面情绪,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 效果
安全文化起到了导向、凝聚、约束、督察的作用,使各项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患者的护理安全处于有效的保护之中,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护理事故发生率为0,无差错发生。护理质量显著提高2010、2011年较之前均明显提高,均全面完成了护理部年初制订的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值。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护理部每季度均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2010年、2011年每季度的满意值均超过98.5%。
3 讨论
安全理念是人们对安全活动、安全行为、安全环境、安全事物、安全原则、安全现实条件的基本态度和理念的总和。安全护理理念是指从事护理活动中人们所持的安全文化。将安全文化视为管理思路运用到消化内科病房理管理中。从增强护士安全护理理念,明确护理目标,感悟工作责任,提高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可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降低消化内科护理缺陷,保证消化内科病房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昌懿.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54-55.
[2]凌碧珍.护理安全在心内科病房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334-335.
[3]阳军.消化内科病房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C].//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急危重病护理(杭州)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62-63.
[4]卢大秀.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