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视新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视新闻论文

第1篇

1、培养细节观察能力

新闻记者要想将画面细节的作用充分运用在新闻采编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细节的能力,形成自觉捕捉细节画面的意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细节画面的作用。作为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记者,传达新闻的同时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这就需要借助于传统的图像信息。超强的洞察力也是新闻记者职业特征的一种体现。敏感度训练需要新闻记者切实融入到实际社会实践中,体现真实的新闻现场,全面掌握新闻事件。

2、做好新闻采编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记者在进行实际的采编工作之前需要制定详细且明确的采编方向,这对掌握采编内容具有重要作用,甚至严重影响新闻采编效果。除此之外,新闻记者还应该全面了解新闻的相关资料,熟悉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相关联系事件,便于新闻采编人员能够应对新闻现场的突况。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有针对性、有突破点的问题访问,使整个采编过程有逻辑性。新闻采编的拍摄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员在采编工作进行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拍摄地点,注重拍摄地点的细节问题,这样能更好的捕捉细节画面,保持整个新闻内容的清晰完整。

3、选择有视觉影响力的细节画面

新闻记者才整个访问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新闻事件源的细节画面,这样的细节画面才能够吸引观众视角。例如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报道中,总书记和连战会面,整个新闻报道中,两者握手的镜头长达一分钟,同时用固定镜头显示连战不断点头的画面。可见,要想在短短几分钟的新闻报道中将新闻事件完美展现,就必要做到简洁精干,力求使用细节画面展现新闻事件的关键点,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新闻传达效率。

二、结语

第2篇

所谓本位意识,就是没有将观众的兴趣纳入到新闻编辑过程中去,从而呈现的都是一些没有趣味性的新闻,难以激发观众看下去的欲望。对于大多数电视观众来讲,电视新闻能够传递很多的信息,如果新闻报道过程中,内容空洞,新闻价值观不强,枯燥乏味,势必会引起观众的反感,甚至由此使得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进入到固定模式的怪圈,对于激发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是很不利的。在本位意识缺失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态度也难以保持到专业化的水平,存在得过且过的倾向,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事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纵观多数电视新闻报道过程,我们发现很多的新闻事件被翻滚播出,但是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但是,现阶段的观众希望看到更加多样化的新闻,其不仅仅对于新闻编辑内容提出了要求,还对于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提出了要求。如果还以单一的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形式为主,忽视新闻传播规律和观众的需求,势必使得新闻的收视率不断降低,甚至达到被观众所厌恶的程度。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基层电视台广泛的存在,也是不利于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单一化,会成为阻碍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倡导将创新理念运用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去,是改变现阶段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现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目前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的缺陷,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进行探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齐头并进,是现阶段我国新闻媒介发展的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样的态势将长期存在。对此,电视新闻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新闻供应能力,还应该在此过程各种实现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以保证电视新闻信息报道的质量。要想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编辑的效能,首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端正意识。具体来讲,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明确信息把关人的定位,积极引导和帮助受众去理解新闻信息,做好新闻的加工处理,规避单一的新闻报道模式;其二,合理区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将电视媒体界定到更高层次的解读上,以便补充新媒体快餐式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弊端,从而达到更加好的新闻报道效应;其三,在明确自身电视新闻编辑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改变编辑方式,研究受众的心理,以便实现电视新闻质量的提升。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现实经验为基础。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经验教训,在现实过程中去树立正确的新闻编辑意识,找到自身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缺陷,对照现阶段市场需求,积极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保证自身经验体系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在电视新闻企业内部建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交流平台,鼓励电视新闻编辑参与进去,为促进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其二,积极结合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经验,对于现阶段的编辑工作模式进行改善,尝试以全新的方式去进行革新,以保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仅需要编辑过程的调整和改善,还需要强化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应该涉及到:其一,政治素养的正确性,避免出现与形势不吻合,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出现相互违背的情况;其二,夯实的理论素质,无论是新闻传播学,市场消费心理学,还是大众传媒学,都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有所涉猎,这是保证其新闻报道专业化程度的关键所在;其三,新闻信息判断和处理能力。尤其在现阶段信息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在这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对应的素材,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素质之一。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其实也涉及到很多技术操作上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素质,也是难以保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效能的。因此,在促进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利用先进的编辑技术,以实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效能的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依照实际工作的需求,采购相应的专业化编辑软件,并且组织专业化的编辑培训,使得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可以迅速的适应新技术去进行工作,以便实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质量的提升;其二,鼓励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针对于技术操作经验进行交流,营造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以实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其三,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该不断利用空余时间去接触全新的技术,并且将其利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由此实现电视新闻编辑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

除了需要从技术的角度入手,积极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之外,还需要从配套设施体系构建的方面入手:其一,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电视新闻企业的文化建设体系,以营造良好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氛围;其二,对于在参与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应该积极给予鼓励,以此去激发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实际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工作中去;其三,积极给予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电视新闻编辑创新体系的构建。

4结论

第3篇

要遵循画面切换的规律,即遵循视觉匹配中的轴线规律,连接好上、下镜头的剪接点,呈现出蒙太奇节奏。以县级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经验性深度报道为例来说明,这种新闻的长度多在3min左右,需要运用的切换规律较多。其中,以笔者剪辑的《科技为先导——祥云工业跨越发展》为例,此新闻为长消息,时长204s,内容涉及“十二五以来”“年处理1.0×105t低品位氧化锌矿的电锌冶炼新技术和产业化示范”“低品位氧化锌矿生产电锌冶炼关键技术研究”和“铅锌冶炼厂废水零排放工艺装置研发和应用示范”等多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且采访了2位新闻当事人。在此新闻中,如果不注意镜头组接,则必将造成画面混乱。在充分理解稿件和熟悉视频镜头后,从工业园区的远景开始,运用轴线规律,将镜头切换至飞龙公区,展示飞龙公司正在运用的多项新技术;以动、静画面切换的方式,过渡到水的综合循环利用,引出第一位采访对象,进行同期声剪辑,在处理同期声过长的问题时,切换进水处理车间的不同生产场景,这样既丰富了画面,又遵循了蒙太奇原则,确保了新闻应有的节奏;通过轴线切换,画面再次回到飞龙公司的全景,通过配合稿件和遵循动接静的画面剪辑原则,引入中天锑业公司的企业文化、生产场景,通过一个个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反映出祥云工业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诠释引用新技术给祥云工业带来的变化,再顺理成章地引出中天公司的业绩,引入第二位采访对象,以画龙点睛的同期声采访与由北向南的移动镜头相结合的方式结束整条新闻。此外,还应把握好新闻的长度。后期编辑时,电视新闻的长度主要依据新闻的内容确定。新闻过长会令人生厌,而过短则会让人难以了解新闻内容。因此,应根据新闻要表达的内容确定镜头的长度。对于比较重大的会议新闻,比如两会报道,其内容严肃、气氛庄重,政治性强,抽象的理论多,因此,新闻节奏应沉稳、舒缓,远近景宜远不宜近,镜头宜长不宜短,推、拉、摇、移的速度应缓慢、有节奏;当播报文艺表演新闻时,应活泼、欢快,镜头宜短不宜长,可多用近景和特写,拍摄角度也应多变。

电视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因此,要处理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声画合一”最多的是同期声,即将声音与画面同时录进一条新闻中。它能有效地增强气氛,使观众的视听一致。因此,编辑在处理同期声时,要考虑是否必须采用同期声。要想在较短的新闻中运用好同期声,就要避免拖沓、冗长的讲话,并删去废话、废镜头。同时,要做到声画对位,即将蒙太奇的组接技巧运用到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中,使声音和画面保持完整、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采用单纯声音或单纯画面无法产生的效果,使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力得到新的拓展。以笔者多年的编辑经验看,同期声越短越好,最好控制在20s以内,且必须选择最能说明新闻事实的台词。在特殊情况下,同期声也不应超过40s。此时,还需要加入一些场景镜头,以改善同期声的节奏,使其与整段新闻相融合。

字幕是电视图像、声音的补充和延伸,可独立表情达意,能够使电视画面更加丰富、完美,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字幕的制作并不是直接嵌入字幕,字幕的颜色、字体、摆放位置和出入屏方式等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字幕制作得当,则会为新闻增添许多色彩。以我县目前正在播出的《党的群众路线》为例,除应用了同期声字幕外,还加入了标题、标榜字幕等。这些字幕采用红、黄、白、蓝等多种颜色,且字幕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大小、停留时间,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从而提高了此新闻的感染力。

4结束语

第4篇

(一)画面信息的碎片化

我们在观看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如果关掉电视的声音只看画面,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甚至很多的元素和信息都不复存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些不太连贯的画面。其实道理很简单:解说词在该画面中没有向观众说明环境背景和时间的前因后果,没有发挥出叙事的作用,而只是呈现出一些相关的新闻画面,这就是画面信息的碎片化,从而不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内容和含义。目前,大部分的电视新闻对于解说词太过于依赖,从而出现空镜头的现象,导致了电视画面资源的极度浪费。

(二)同期声失语

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影响影像叙事的因素除了画面语言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即现场的有声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同期声,它在影像叙事中也有重大的功能。众所周知,电视新闻不仅要让观众看,也要让观众听,从而让观众对于电视新闻有着全方面的了解。同期声一般可以分为人物采访声和现场环境声两种,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和感染力,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因此,一旦出现同期声失语的现象,就会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严重的削弱。例如,在央视《暮色血戾》中,有一个小女孩在失踪后,所有人都帮助小女孩的亲人进行寻找,但是结果却是凶手就是帮助寻找中的一个“好人”。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新闻画面中没有任何的现场声和环境声等,观众会不会怀疑该事件的真实性,或者是对该事件有没有深刻的印象?

二、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影像叙事方法

(一)完善事件框架,整理叙事线索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传递信息主要是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因此需要一个视觉逻辑作为基础。具体说就是从影响的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宏观层次进行分析。首先,从影像的微观层次来说,镜头需要从一些细节信息进行表现,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利用较小的镜头画面反衬出主体的内涵;其次从影像的中观层次来说,是联系事件的细节和整体的桥梁,这种层次一般都是过渡的重要环节,使得事件中的每个元素都有条不紊,从而保证了叙事的流畅性和真实性;最后从影像的宏观层次来说,是向观众交代地点、人物、时间及内容等之间的关系,其中画面的表达主要是以社会背景为主,而对事件的主体或人物的说明很少,从而比较适用于全景。

(二)展开叙事过程,给观众亲身体验的感受

所谓的影像叙事就是指利用镜头对故事进行构造,从而向观众传递信息。为了提高新闻的真实性,这种传递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亲身体验的感受。因此,一个完整的影像叙事表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镜头中的画面向观众展开叙事过程,使观众身同感受,除此之外,它还增加了文字解说的动态性,这种感觉动态性完全向观众阐明了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再加上镜头有意识的回避和同期声的作用,使观众对电视新闻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三)总结叙事的中心支点,升华故事的内容

电视新闻再向观众展示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时候,除了结构和布局外,必须还要一个叙事的中心支点,通过该中心支点来突显事件的主题思想,并进行总结,从而对故事的内容起到升华的作用。电视新闻不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而且也还是教育宣传的工具,但无论是怎么样的目的,只要电视新闻立足于客观事实上,并用现实中的例子进行宣传和教育,不能超出真实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失去电视新闻本身存在的价值意义了。

三、结语

第5篇

(1)电视新闻应该与网络实现互动

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的电视新闻主要是以立体化和全方位的声像作为主要媒介内容生产和传播。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内容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自由度,从而能够较好地实现受众互动,但是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起来,宽松的网络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网民,言论发表也更加方便自由。因此,电视新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添加与网友互动的内容,以便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在开展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对网友的言论进行点评,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网友参与的激情。不断强化电视台与网络结合,积极拓宽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切实增强电视新闻的宣传力度。[2]例如,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央视网实现了由央视网络版向大型视频新闻网站转变的局面。

(2)电视新闻与移动媒体相结合

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手机作为重要的通讯和交流工具,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快速沟通联系。随着使用手机的人员不断增多,手机网络快速发展,电视新闻多媒体化逐渐显现出来,甚至促使手机成了人们随时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手机接收信息成本较低,手机上网人数不断增加,从而直接推动手机成了电视新闻重要的传播途径。[3]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不仅仅是传统媒体,还应该充分借助新媒体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报道,从而有效实现新闻与移动媒体较好的结合。

(3)电视新闻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

在全媒体时代下,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主要是因为新闻传播过程中,讲究的第一原则便是真实性。除此之外,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反应党的路线和方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电视新闻还应该在舆论快速传播背景下,坚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合理地将社会新闻报道和舆论结合起来,充分凸显传统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效实现社会效益和新闻价值双赢,以便推动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好的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策略

(1)积极联合新媒体,有效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力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播放时间固定、接收地点限制的局面,同时逐渐摆脱了人们单单依靠电视新闻来获取信息的途径,促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利用互联网来观看电视新闻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优势的传媒力量。在2010年1月,我国通过了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发展的方案,这个政策为电视新闻媒介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媒体也逐渐开始实现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变,较好的改变了以往单一终端服务向多终端服务的现状,有效提升了电视新闻的传播力。更重要的是更新了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理念,创新了新闻信息传播技术,拓宽了传播手段,这样便为电视新闻节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因此,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新闻应该不断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紧紧围绕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及时反馈受众对信息的意见,通过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受众的参与度,切实提升电视新闻的节目质量。

(2)加强媒体监管,切实保持电视新闻公信度

1)尽量避免出现播出失误现象

在全媒体时代下,由于拓宽了新闻信息的来源,扩大了受众沟通交流的空间,这样便促使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更加全面和生动,但这样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信息的安全风险,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安全和监管工作增加了负担。尤其是在近几年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口误门”、“哈欠门”、“补妆门”等各类失误问题。

2)合理规避娱乐化趋势

在通常情况下,判断一个新闻节目是否存在过度娱乐的倾向,便需要以最终传播效果为判断标准。这主要是因为新闻信息传播主要是宣传真实、善良和美好的一面,而娱乐化的新闻信息传播却只是以增加收视率和吸引更多的观众为主要目标,盲目的满足受众感情宣泄的需求。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获取途径不断增多,新闻内容更加多样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信息判断的标准。再加上当前电视新闻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收视率,这样便直接导致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的过程中偏向娱乐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电视新闻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不断鼓励创新,坚持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进行严格监管,合理规避娱乐化趋势,从而确保电视新闻节目在坚持创新性和思想性的原则下,不断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性,合理清楚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低速化现象。

(3)强化电视新闻互动性,创新电视新闻节目形式

为了激发受众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加大参与新闻活动的力度。将单一性的电视新闻向互动性过渡便是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性质的过渡,能够有效地让受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彻底将受众群体从传统的被动接收模式中挣脱出来。其具体的方法是:首先,通过电视直播、热线电话、手机短信以及异地切换实时视频等手段,来对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进行有效地提高。其次,对于网络媒体(如博客和微博)的嫁接而言,要加大合作的力度,从而从根本上实现电视直播与网络在线的双向实时互动效果。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媒体的发展为电视节目增添了活力,这不仅体现在新闻内容的选取上,还充分体现在新闻节目表现形式的独特上。因此,可以通过网络BBS论坛、微博评论、短信互动等多种形式来有效增强电视新闻与受众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合理增强电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例如,安徽省芜湖市广播电视台的《第一看点》是一档民生类栏目,从2014年初开始,通过植入“芜湖第一帮”微信平台、短信互动等多种形式,同时栏目主持人也在节目中抛出一些与观众互动的民生话题,节目的社会关注度明显提高,收视率也是一路上扬。此外,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程度要求很高,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很强,在一些突发、紧急的事件发生之后,电视新闻可通过网络、移动通讯等平台,以直播、连线等方式为广大观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现场信息,融合多元媒体,为受众带来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4)积极完善深度新闻策划和报道,提升新闻信息价值

毋庸置疑,新型媒体在时效性上是具备了相对优势的。但在新闻详实性的保持上,其终极的砧码是在于电视新闻之上。因此,作为电视台应该加强新闻团队的职业化程度,大力完善深度新闻的策划与报道,将往日受众群体的“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方向过渡,从而为电视新闻能在深度性上独占鳌头提供有效的保障。新媒体的应用,不但能够改变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传统习惯,还能彻底颠覆电视新闻为主的地位。新媒体的应用,代表着用户为主力军的时代即将到来。其快速、准确、全面以及博大人文情怀的完美展现,势必会对人们未来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第6篇

电视新闻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媒介,它在新闻事件的播报中可以借助画面和声音等多种表现元素开展现场同步记录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有学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是由故事和话语这两部分组成的,也就是说,故事就是叙事描述什么,话语则是如何去描述。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叙事文本仍然是话语的建构。其中,新闻题材的选择,镜头的选取,画面的组接以及节目的编排,声音的处理等环节的工作都使得电视新闻的制作具有建构性,久而久之,建构性也就成了电视新闻叙事的另一大特性。

二、电视新闻节目中控制节奏的叙事技巧

节奏代表着一种连续又有间歇的运动,其本是使用在音乐上的术语,将其运用在电视新闻中,能有效地调动受众的情绪变化,吸引受众的观看。具体而言,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受众在面对平淡无奇的新闻内容时是很容易疲倦的,当在新闻报道的叙事中通过语言速率和强弱的变化来促进起伏变化节奏的形成,能使受众的情绪紧跟着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绪来变化。叙事技巧中的节奏有很多种,如在以人物为主的叙事文本中,人物所表现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种节奏,在新闻报道中,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将这些情绪凸显出来,从而调动受众的内心情感。在以事件为主的叙事文本中,事件的发展进程本来就是有节奏的,形势缓急的强弱和进程快慢形成的速率都是事件发展节奏的表现。

三、电视新闻使用镜头语言的重要策略

(一)要做到“无技巧”的技巧策略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无技巧”是指当运用镜头记录现实生活时,应尽量使用直观、节奏平和的镜头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的表述。其实质是指在对镜头语言的要素、技巧、策略等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真实性还原的叙事方法。而这种叙事方法,在电视新闻的事件摄像中,可以通过使用抓拍、长镜头等技巧来实现。不管是抓拍还是长镜头,都要求摄像师具备极强的画面捕捉能力和娴熟的摄像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

(二)要做到灵活适度的运用摄像技巧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是承载着新闻信息的重要载体,新闻工作者应该在突出新闻事件主题的基础上,深入实际去发现和挖掘最能体现出主题的拍摄对象,然后根据新闻拍摄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逻辑主线来对镜头语言进行灵活多样的组织和创造,从而使拍摄到的画面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使观众较为容易详细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新闻摄像时,采用一些对比镜头,能使新闻事实的特点和主题更为突出;或对新闻事件采用叙事情节的拍摄,能有效加强新闻事件的叙事性,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要做到与其他造型的“语言”相配合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镜头语言虽然是电视新闻表达和叙事的重要手段,但其并不是电视新闻中唯一的“语言”类型。其他的造型语言包括主持人、字幕、音效等,它们都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工作人员,不可以只对镜头语言进行考虑和完善,还需要做到将镜头语言与其他造型语言之间协调和配合,从而使整个新闻节目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节目系统,进而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全面、深入的表述,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四、结束语

第7篇

尽管在电视新闻中恰当运用长镜头能使新闻报道更真实,但实际工作中运用的也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主观而言:当前部分的编辑记者未能对长镜头的写实作用有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一组短镜头会比一个长镜头更具有表现力、信息量大,不舍得在短短几分钟的新闻中拿出一大段时间编入长镜头;客观原因:新闻素材中本身的动态较弱,在很多的成就新闻、会议新闻中,长镜头几乎极少用到。此外,当前的现场报道较少,人们较为关心的社会新闻,现场直播也是凤毛麟角,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场报道深受观众喜爱,因而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拍摄经验,期待更多现场直播能促进社会风气,提升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2电视新闻中长镜头的实际运用

一条新闻的产生是突如其来的,普通的观众都有一种好奇心理,想对新闻事件探个究竟,一睹为快,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长镜头的运用就与人们的这种惯性思维相吻合,长镜头也成为最直白、最通俗的表现形式。长镜头在实际运用中,是对分镜头记录方式的一种革新。起初,摄像师可以运用分镜头方式,将眼前现实空间的新闻事件,从事件的各个侧面去进行拍摄,之后再利用一定的逻辑关系与结构形式将它们组接在一起,也能完整地呈现出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取材方面或结构上有些不合理之处,会给人一种不自然、不真实的感受,若是条件允许,可在实践中,大胆运用长镜头,是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生活表现,比刻意“做作”出来的更真实、生动。那么,在实际拍摄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长镜头呢?首先,一个新闻事件较为集中的出现在一个场景之内,依据分镜头的表现方法,需要10-15个镜头才能完成。此时,摄想师就可以考虑下用最快的速度用3-5个镜头去展现事件,通俗而言,就是用3-5句话将事情说清楚。当新闻事件集中在一个现场,我们可以用几个长镜头表现它,具体的操作步骤是:第一,正确选择长镜头的行动路线,从开始到结束每一部分都做到心中有数,也要考虑周全,在这个行动路线中尽量避免出现障碍物,也就是由始至终行得通;第二,行动路线中,紧抓新闻事件中需要突出的那些内容,推、拉、摇、移等技巧的合理运用,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才能取得最佳的拍摄效果。其次,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有多个,假设有四个现场。为了更好的显现出其中一个场景,摄影师可以运用一个长镜头或几个长镜头构成一个大段落。然后将这四个现场的大段落组接在一块,也就形成了一条电视新闻。

3结语

第8篇

众所周知,作为目前主流的新闻传播形式,电视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画面呈现新闻事件。其较之报纸及广播,具有视觉优势,不仅可以运用语言、声音和文字进行新闻表达,还可以使用视觉效果传达新闻信息。根据人类感官学研究,由视觉刺激获取的信息量占人们感知信息量的60%以上,而电视新闻就是依靠视觉刺激进行画面传播和表达的②。从电视诞生开始,电视新闻的素材采集都是采用镜头拍摄的,无论是ESP还是ENG、SNG都是如此,它们只不过采用的电视信号传输不同而已。电视新闻采用摄像机获取电视新闻素材,并制作生成电视画面,进行新闻传播。电视新闻透过光学镜头摄取的现实事物映像,真实性是其重要特征和原则。依照传播学理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求所采用的影像都是采用光学镜头摄影机客观拍摄的真实场景。而动画的原理却不尽相同。动画是基于设计而形成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人工参与性,似乎很难和客观真实性挂钩。这就导致了很多学者对其是否符合新闻传播核心理论——真实性理论的争议。说起“动画”,很多人只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会动的画”,这样的理解是不科学的,其与动画概念的本质有着较大的偏差。在理解现代动画时,不能单纯从绘画与造型的层面去理解,因为基于摄影的动画占了很大比重。比如将一组新闻照片组合在一起进行动态表现,那就是基于现实的动画呈现。随着数码相机的不断普及,很多定格动画开始出现,它的造型手段就是真实场景。动画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完整呈现各种基于现实、但是又与现实有所区别的“动”。从动画的本质来说,动画是以逐格制作、连续播放为本质的。因此动画不一定是艺术的,动画也是可以展现现实场景的,其可以承载非虚构内容。其既可以实现艺术的美,也可以展示现实的真。严格意义说,动画不存在与新闻真实性的对立,其并非是电视新闻的对立物。在传统的新闻报刊,比如《中国时报》中,可以看到漫画作品占据着重要的版面,这些手工绘制的漫画作品虽然很夸张,但是却可以真实地展现新闻事实,同时还可以进行新闻评论。同样,即使在以真实性为第一特征的电视和电影纪录片中,也经常采用动画来反映客观现实。早在1918年,温瑟•马凯先生就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纪录片《鲁斯特尼亚号的沉没》,当时采用的还是无声的影像。最近也有很多充满动画元素的纪录片上市,包括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消失的军团》和BBC制作的《与恐龙同行》等纪录片。所以说,动画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新的展现方式,是没有问题的。它不但不会对真实性造成影响,而且可以更好地反映新闻事实。此外,动画运用于电视新闻报道还有时效性问题,由于动画制作具有难度大、周期长的问题。比如三维动画就需要制作脚本、建立场景、建立人物模型、模拟表演、镜头拍摄、渲染等诸多环节,所以制作动画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可能会影响新闻事件传播的效率,拖电视新闻报道的后腿。而当动画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必定给新闻从业人员带来新的挑战,也提出新的要求:第一,相关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坚持职业道德,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能滥用动画手段构建虚假报道;第二,相关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坚持实地采访,积极获取第一手资料,不能因动画手段的可替代功能就放弃实地采访,让动画成为了放弃实地采访的偷懒理由;第三,相关新闻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动画技术运用水平和审美品位。目前很多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动画都是简单的画面堆砌,审美价值和新意缺乏,因此要求相关新闻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动画运用和制作水平,并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只有记者编辑们的审美品位提高了,才可能为观众奉献好的动画作品。

二、动画在电视新闻报道的运用新趋势

从动画的制作原理出发,人们不难发现其具备高度的可控性,逐格制作、连续播放令其拥有很高的发挥空间③。通过现代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动画的制作变得非常高效,但是这些高效并不影响制作者对其每一帧画面的控制。由于这种可控性,促使了动画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拥有了无可替代的优势。众所周知,在采集电视新闻的时候,很多现场画面是无法获取的,但是通过动画却能完整地呈现所缺少的画面,而动画的广泛利用,有利于更好地反映新闻事实。动画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主要起到以下几点作用:

1.动画可以预演事件趋势

在电视新闻中,记者可以实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拍摄,却无法穿越时空局限获取未来的真实影像,即使新闻事件在下一秒就会发生,也无法获取。面对这种将来时态的叙事,动画却可以轻松完成。动画可以直接展示即将发生的事件,对未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演,诸如“神舟九号”即将发射之前,央视就开始对其发射和运行轨迹以及与天宫一号对接进行模拟。这样一来就让电视观众在屏幕面前获得了较为直观的印象。这样,动画在新闻中的运用构成的动新闻,能够演示事件规律,带来可视化的画面演示。尽管观众可以从电视上明显分辨出这是动画制作的画面,但是观众都不会否认其具备的客观真实性。

2.动画可以再现没有拍到的画面

新闻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人们无法预见大多数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更无法提前架设摄影器材进行拍摄录制。在新闻报道采录的规范里,除去新闻会或者约定采访之外可以提前架设设备,其他提前营造新闻采访或者进行摆拍式采录都是违反新闻伦理规范的。因此,新闻事件发生后,许多关键画面是无法摄取的。要解决画面素材缺乏的难题,只好采用其他方式弥补,包括字母、画外音、主持人口述、外景记者出镜等方式。但是这些方式对于以视觉画面为特点的电视媒体来说,并不是最好的补充方式。为了让观众获得更直观的印象,有的电视台甚至聘请演员来重新展现事件场景,这种做法无疑是“劳民伤财”之举。而动画的出现,则更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动画再现新闻场景,既直观又可以降低成本。

3.动画能凸显重点信息与细节信息

新闻事件的实拍画面具有时空一体性,虽然可真实反映新闻内容,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无法集中表达空间形态内的情感和理性内容。但是动画则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将零散的信息集中化,可采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现新闻事实,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与此同时,动画的很多特技效果可以对重要信息进行特殊化处理,有助于凸显重点信息,展现事件关键部分,呈现事件的细节,让画面更加生动,让观众获得更好的感官享受,更简明且深入地获取信息,也为观众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理解信息创造了条件。

三、电视新闻报道中动画广泛运用的新思考

1.动画滥用可能影响新闻客观真实性

在电视新闻报道的制作过程中,摄影机实拍是维持事件真实性的最好手段和重要保证。而电脑动画通过电脑设计就可以完成画面构建。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画面由动画制作者设计,是虚拟世界的映像,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因此,其动画有被滥用的可能。伴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影像和现实事件的相似度会越来越高,甚至可能高到无法辨别④。现在,合成画面已经被广泛地采用。比如前面提到BBC制作的《与恐龙同行》的动画纪录片,它们几乎可以将动画角色与实拍场景(或现实角色与虚构场景)进行完美地混合,这种画面看过去,几乎让观众无法分辨虚拟和现实⑤。这样一来,就可能带来真实性的危机。毫无疑问,动画技术可能获得超越现实镜头,让观众获得最佳感官体验的同时也难辨虚实,这种动画画面,用于虚构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固然没有问题,但是用于电视新闻报道中,却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甚至触犯相关新闻法律法规,这是动画在新闻报道运用中必须避免的。

2.动画的滥用可能导致娱乐过度引发侵权

第9篇

新闻节目制作,要推陈出新。要定期组织新闻节目改版。打造亮点、体现特色,把新闻做成服务发展、社会关注、群众喜爱,既有新闻节目共性又有自身特点的地方台新闻节目。从报道内容来看,从重时政向重经济重民生转变,严格压缩会议新闻报道时长,加大经济和民生新闻报道篇幅。将每日新闻时政部分控制在不超过6分钟,以经济和民生新闻唱重头,工业、农业、三产服务业和民生新闻不少于8分钟。过去每档新闻除了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的消息外,其他类的新闻很少。改版后将宣传视角面向基层群众,让群众当主角,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对于受众渴望了解致富典型、当地的典型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透过表面深挖内涵,让群众对事件有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报道的过程中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人物采访、细节描写和人物行为的方式,活化新闻形式,增加受众的趣味性。从报道方式来看,改作风,改变“抄报纸、剥材料”的陋习,深入基层一线,多听、多记、多思考,采写有价值、尊重事实、把握有度的新闻作品。报道形式灵活,尽量避免采用画面加解说词的单一形式,充分调动电视采访的多种有效手段,强调现场同期声的运用,增加现场真实感。从包装形式来看,要美观大方。如新闻片头可以采用三维包装,新闻内容调动一些必要的特技手段,这样就使得报道内容更加显得层次分明,报道形式更加灵活生动。从栏目设置来看,在“走基层”、“和谐社区”等栏目基础上,增设“我在现场”、“你需要,我帮助”等民生栏目。打造品牌栏目,提升新闻关注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受众。

二、精兵强将,打造高效新闻从业人员队伍

基层电视台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尚需提高是如今多数基层电视台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根据队伍人员实际,对人员岗位再调整、再优化,从由人员定岗位向由岗位定人员转变,将有能力、肯做事、做成事的人通过竞争上岗放到合适岗位,通过绩效考核拉开收入差距,以此形成精简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和公平合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同时,本着对每一位同志负责的态度,思想上多交流,业务上多帮助,生活上多关心,突出一线采编播人员业务训练,通过“传帮带”和交流学习,培养以一当十、精而强的新闻骨干力量。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做新闻采访时,要提前做好相关的新闻功课,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并且处理好前期采访和后期编辑制作的关系,避免下去采访时事先准备不充分,到现场后不构思,理不清要素,抓不住重点,出不了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三、有效管理,保障新闻宣传工作高质运转

制度即保障,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新闻作品正常高质产出的保证。可以进一步强化《新闻工作流程制度》、《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岗位值班制度》、《好新闻评比制度》、《人员工资绩效考核制度》、《摄像机管理制度》等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各项工作做到有部署就有落实,有安排就有回音。首先,新闻宣传重策划。严格落实《新闻周策划》、《新闻月度策划》、《新闻季度策划》要求,通过周晨会、月例会,集中集体智慧,找重点补不足,力争做到每档节目有思路、有内容、有亮点。其次,新闻流程重效率。采编播紧扣新闻时效性特质,按照“高效运转”要求,紧盯时间节点完成岗位工作目标,不拖沓、不延误,日事日毕。再次,新闻审精细。严格新闻审查关口,采编播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以高度的新闻敏感严把文字、图像、制作关,确保新闻作品无错误、无瑕疵,新闻宣传万无一失。最后,日常制度重执行。将日常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将日常考核工作纳入绩效工资核算,形成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第10篇

对于现代人而言,看电视新闻并不全是为了“娱乐”或“打发时间”,很多观众更需要从新闻中挖掘到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电视新闻不能再停留在泛泛而谈的走流水账式的播报层次上,而应不断深入挖掘新闻背后蕴藏的价值,彰显出实用性。观众看重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的新闻事实,还有从这些新闻事实中体现出来的理性思考。例如,对某项国家新出的政策文件的报道,就必须把该政策将会为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百姓应如何去申请才能享受到该项政策等问题讲清楚,这样观众才能体会到该条新闻的价值所在,自然也会提升观众对该档栏目的口碑,从而大大增强节目影响力。

二、突出服务功能

目前,电视新闻记者为新闻当事人“跑腿”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也符合新闻“贴近民生、服务民生”的内在要求。一档新闻栏目要想办好,取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是前提,因而自然就离不开深入大众、为大众服务这条途径,使观众感觉到“有困难、找媒体”是条不错的路子。而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应重点突出服务的效率和结果。真正做观众的贴心人,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座右铭,忧百姓所忧,急百姓所急,尽快帮百姓把事办好,让群众满意。例如,农民工讨工资问题,记者应竭尽所能,有效利用采访权、监督权,依法依规、破除障碍,带着真情感帮助农民工兄弟排忧解难,突出新闻媒体为民服务的价值。

三、关切弱势群体

当前,社会中弱势群体普遍存在,而媒体的介入,往往会使弱势群体获得新机和希望,这也是加强新闻贴近性的重要方式。例如,对于地震灾害中的困难群众救援问题,对于重大疾病患儿的资金筹集问题,对于老年人、失独家庭或留守儿童等各类弱势群体的帮扶问题,在我国法制建设还尚不完善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紧迫性。此时,就需要我们电视人心怀强大的责任意识,做好公众“良心”表率,和广大群众一起,出谋划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四、疏通当代情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情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的普遍问题。诸如婆媳关系不和、离婚、赡养老人等情感问题,屡屡见诸报端。因此,电视新闻栏目在新闻报道的同时,也肩负着疏通当代人内心繁杂情感的重任。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切忌蜻蜓点水、猎奇式的报道方式,应注重协调、沟通,从多方面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理好当事双方或多方的矛盾纠葛,化干戈为玉帛,使人与人之间走向和睦与和谐,使当代情感找到合理有效的释放和溶解渠道。

五、优化传播渠道

互联网时代,几乎“人人都是网民”,从网络渠道关注和收看新闻的人数量极其庞大。因此,电视新闻要想获得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与网络进行“贴近”也变得愈发重要。目前,微信、微博、网站等渠道,是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来源。电视新闻栏目应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与民众建立更为便捷的传播与互动通道。一方面,这些渠道能够进一步拉近新闻与民众的距离,使民众看新闻更便捷、更迅速,促进节目知名度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与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搜集民意,可以为节目的优化调整和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获得双赢。

六、结语

第11篇

电视新闻个性化播音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对于新闻语言播报一种更高的语言要求形式,这也是现阶段个性化播报的一个重要特征。现阶段的新闻播报内容涉及的范围更广,所以主持人在播报时不要一成不变的采用同一个风格,可以根据具体环境进行适当改变。同时播音主持人可以适当地在节目叙述中,展现自己独特的学识与修养,让自己在观众面前展现一个独特而有内涵的自我。其次,对于新闻内容的个性化加工是个性化播报的另外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因为每一个的观点都不一样,播音员将自己独特的见解完全可以贯穿到新闻播报中,这样节目自然就鲜活,更容易让广大观众接受。电视新闻播音个性化同时要求播音员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因为电视观众多种多样,在表达自己个性观点的时候一定不能太偏激,要营造一种相对和谐的氛围,让观众易于接受。

二、常见的成就个性化新闻播音的技巧

(一)投入感情去工作

对于任何一件事,只有自己足够热爱,同时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将事情做好,新闻播音的个性化同样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用心以及感情投入。只有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播音工作中,才能认真地为每一位观众服务,更加注重观众的反应,才能对自己的工作有不断进步的要求。而对于现阶段的新闻播音工作,工作人员投入感情后不仅能深入了解稿件的内涵,更是通过自己的声音,将故事声情并茂地传播给了观众,让观众爱上新闻播音,进而爱上新闻。

(二)时刻以最佳状态面对工作

任何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能够有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而播音工作更是如此,良好的播音状态对于播音节目,尤其是新闻播音节目是至关重要的。播音主持人只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观众,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活力,不是纯粹死板的氛围,让观众爱上新闻。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整体工作的准备就会越到位,播音时一些简单的错误就不会出现,同时在整个播音主持过程中,思路清晰,对于整个播音的声音都会把握得很好。新闻作为对于事件的真实反应,播音主持人适时地增加一些播音技巧,更会让观众朋友对于整个新闻事件易于接受。良好的工作状态还会让播音工作人员在播报时声音洪亮,让观众不自觉会被其所感染。此外,播音员在整体播音过程中,要注意与周边工作人员以及荧屏前观众朋友的互动,让整个新闻节目更有活力。电视新闻播音与一般的电台播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里的播音员要上镜,所以妆容也很重要,简单的淡妆,既突出了层次,也给观众朋友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增加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相反,极度夸张的浓妆不仅让整体新闻节目分散,更是让观众不知道在看些什么,让观众反感,整体节目失真。

(三)使用规范性语言

第12篇

如果就这一题材要再做深入采访,查明爆炸起火的原因,追究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防止类似事故发生,以一条新闻专题进行报道的话,那么确定的采访对象就要更广些。可以采访这家玩具厂的老板,采访工商、安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当地政府有关官员。即根据采访深入的程度不同,体裁的需要再确定另外的采访对象,让采访的点更均衡些,保持话语权的平衡。特别是一些批评性报道,你必须要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不能仅仅听凭一方的说辞,就进行报道,这样往往不客观,有失公允。另外,当采访涉及某些专业问题时,记者一定要找到这一领域有权威的人士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身份帮助证明新闻事实,为新闻事实提强有力的证据,增加新闻节目的权威性。

二、做足准备,巧妙提问

既然已经确定了采访对象,接下来就是要提出问题进行采访了。那么如何让采访对象说出你想要的采访内容,说出对主题有烘托作用的话语,这一点很重要。采访前需要充足的准备,如果是对人物进行采访,可事先收集采访对象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生活背景,如有时间的话,包括他的性格特点也可以了解一下,这有助于你采访的成功。有些记者采访前准备不充分,对采访对象及相关信息了解不够,也没拟好问题就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的问题让采访对象难以回答。如2004年7月,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生到澄海察看在建的易初莲花大型购物中心,当时有很多媒体去采访,并提问为什么正大集团要在澄海投资建设易初莲花大型购物中心,笔者记得,当时谢国民先生并没有做正面的回答,于是有些媒体就追问,是不是热心家乡建设,帮助家乡发展的一个举措,谢国民先生笑而不答,于是又有一个记者追问他,那是不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而在澄海投资建设购物中心,谢国民先生还是不置可否,脸带笑容继续往前走,看得出这两个问题跟他的想法有出入。笔者之前曾经采访过谢国民先生,对他有所了解,这次采访前又再次翻看他的一些资料,笔者知道祖籍澄海的谢国民先生一向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在这之前他已捐资建设了很多学校、医院,其中谢易初中学、澄海华侨小学就是为了完成他父亲谢易初先生的遗愿而捐建的。然而,这次与宜华集团合作在澄海投资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是经济项目而非公益项目。当时澄海经济快速发展,澄海新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外迁人口很多,想到这,笔者心中似乎已有答案,于是开口提问:“这是谢先生在家乡澄海投资的第一个经济项目,您是不是看中了澄海良好的投资环境?”笔者话音刚落,谢国民先生立即停下脚步,他正视着笔者对周围的记者说:“她说得很对,我就是看中了澄海的投资环境,澄海这几年经济蓬勃发展,在澄海投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过来了,这也是我在澄海,在我的家乡投资的第一个经济项目,我相信它的前景会很好的。”面对镜头,谢国民先生打开话匣子,亲切地跟笔者交谈。这次的采访非常成功,让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环节,只有这个环节做好了,你才能拟好中肯的问题,当你的问题问到对方的心坎上,他才会跟你谈起他心里面真正的想法,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有价值的采访内容。如上述这个访问,通过被誉为亚洲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这么有分量的海外华侨说出对澄海投资环境充满信心的话语,这对宣传澄海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来澄海建设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也进一步升华了新闻主题。与采访对象交流,让采访对象在短时间说出有价值的内容,有时像是在打一场心理仗。最好是你对对方的心理有所了解,然后你再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年龄、职业身份,不同的性格特点设定问题。应该说,当你的问题是采访对象感兴趣的、他愿意表达的话题,你只要拟出比较中肯的问题就可以,而当你所提的问题是他有意在回避、不愿回答的时候,你就要比较有方法地引导他回答,有时会比较费时,绕了一圈,但最终你让他说出你想要的内容,就成功了。笔者曾在做一条曝光“算命先生”以消灾为诱、骗人钱财的新闻时,就花了点心思让他自己说出他会算命其实是骗人的。当时,笔者与澄海公安局民警一起去澄海公园后门清理整治几个临时算卦摊点。路上,笔者与公安民警商量,到达公园后,他们先“埋伏”,等笔者与摄像记者在附近隐蔽拍摄录音后,他们才开展清理行动。到达现场5分钟后,一名“算命先生”拦住一过路的年轻人,说他最近会有凶险,必须及时消灾,才能逢凶化吉。并吹嘘他一向算命很准。在暗处完成拍摄后,笔者打了个信号,公安民警立即行动,对公园后门几个算卦摊点进行清理。这时笔者让摄像记者把镜头对准刚才为过路青年算命的那个“算命先生”,笔者采访他:“你算不算出今天你会倒霉,公安民警会来抓你?”那位“算命先生”先是惊愕地摇摇头,然后又颓废地低下头说“:不知道。”这就是笔者想要的镜头画面和采访内容。其实,单单这一个问题就击中要害“,算命先生”自己都算不出自己的命运,他又如何能预测他人的未来呢?至此,观众一目了然,所谓会算命其实是坑人的,算命人员落入法网也是罪有应得。因此说,提问要抓住重点,不要问些不痛不痒的话,要切中要害,让采访对象说出中肯的、观众想知道的、对主题有帮助的话语,这样,不仅你采访起来很舒畅,观众看起来也过瘾。

三、妙用同期声,为电视新闻增色

第1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后现代;拼贴;复制;解构;多元

勿庸讳言,当代电视节目因其创造了斑驳陆离、叹为观止的媒介景观而成为了后现代研究的绝佳范本。当人们沉迷于后现代气息炙烈的MTV和电视广告时,对于体察电视新闻的后语境却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其实,在大众文化的漫天硝烟下,电视新闻从形式到内容都或多或少地隐匿着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法则。

拼贴、复制与电视新闻的时空幻象

拼贴与复制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性状,也是最受争议的后现代命题之一。本雅明曾对这种技术表现出倾心,他认为:“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尤其是摄影技术在表现事物时,通过拼贴式组接或蒙太奇技巧的运用,不只为观者带来视觉的全新体验,也使“展示价值开始整个地抑制了膜拜价值”,从而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

如今,当我们置身于大众媒介营造的视觉王国里,也会深深感受到拼贴与复制的无所不在。电视新闻就是经由电子技术显像,按照特定的镜头语言逻辑,对新闻元素进行声画拼贴与复制的一种媒介形态。其带给人们的新闻资讯无所不包、无远弗界,这种时空体验是以往那种亲历体验方式所无法企及的。面对媒介社会的信息泛滥,电视新闻为了高效快捷地给大众提供资讯服务,使表达当下情感和精神成为可能,也在不断催生着新的节目表现形态。

例如《东方时空》子栏目《时空连线》在国内首创多视窗节目形态,其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是主视窗中的主持人与三个分视窗中的新闻当事人的对话。在这里,传统的一元电视画面被切割成若干影像单元,通过技术拼贴使来自不同时空现场的画面被统一在节目当下的时空维度中,这种虚幻的时空景象无疑强化了新闻的即时性。另外,目前频见于各档新闻节目中实时滚动的字幕新闻,也是通过拼贴复制技术使得字幕在画面下方快速滚动,使新闻演播室的直播时空与由文字不断生成的拟态时空互相交错,这样造成了信息空间相对膨胀,而时间因并轨被相对压缩。技术的进步使得新闻的进行时态不断得到强化,而观众也仿佛置身于永恒的当下和永恒的变化之中,随时体验着新闻资讯的鲜活。如此看来,拼贴与复制法则在粉碎我们以往时空体验的同时,也延伸了我们的感官,并找到了当下的存在方式——一种新的时空体验,而这使我们通过电视媒介感知新闻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然而,技术带给新闻的也并非完全是福音。创立了诸如类象、内爆、超现实等后现代话语的社会理论家波德里亚,在对媒介技术进行阐释时就走向了激进的批判。在他的社会学视野中,传播的扩张性和影像的蒙太奇一起构成了后现代的社会体系,而“真实已经在形象和符号的迷雾中完全消逝了”。由于传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整体性,瓦解了曾经为人们提供了统一感的时空量度,因而在电视新闻为大众提供的信息符码中,“历史”就演变成符合编码规则的视觉文本,零散、平面而无深度。在编码过程中,生产者会对一些真实事件的影像声音碎片进行任意地拼贴复制,由此产生的媒介文本会令人们推演出整个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然而就是在媒介技术的过滤、切割和操纵下,真实世界的面貌往往被窃取甚至取消,过往历史的深厚也会变得萎缩和平庸。因此,波德里亚悲观地断言,“人们越是接近真实资料、‘直播’,越是用色彩、突出等手段来追踪真实,对世界真实的缺席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就会越陷越深”。

在现实的媒介事件中,关于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种种矛盾成为波德里亚的追随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对电子技术的仿拟功能采取批判态度的同时,他们进而对电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进行质疑。由于声画符号是电视新闻报道现实的重要手段,因此符号与现实的断裂也就在所难免,对海湾战争的怀疑就是一个极端的案例,波德里亚曾断言海湾战争根本未曾发生,只是传媒制造了一场影像战争。这种说法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对于电子媒介竞争,尤其是战时新闻中愈演愈烈的媒体大战而言,则不无反讽效果。确实,电视媒介对新闻事实的主观再分割,肯定会导致观众对真实状况的无所适从。传媒对关于“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的反思,就代表着生活于后媒介景观中的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理性自觉。

解构之维与电视新闻的“去中心化”

在风起云涌的后现代思潮中,由德里达、巴特、福柯等人创立的解构思想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反结构主义是解构主义的徽章,其解构的目标就是拆除那种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主体。因为在解构主义者的眼中,这种结构根源于对永恒意义和恒定结构的先验性设置,而其本身往往无法逃离权力中心的控制和话语制约,因此需要对这种抽象结构进行消解,最终使得“社会从所有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

解构大师德里达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去中心化”,例如对某一文本的关注点不在于其中心,而在于其边缘,在于被隐瞒、被掩盖的那些环节。当电视新闻被视为媒介文本时,其去中心化过程就是建构那些与观众切身经验相关,但以往却处于边缘的意义的过程。

电视新闻诞生之初基本上沿袭的是政党报刊的路数,把宣传与教育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而电视机构的体制属性无疑催生了电视新闻的话语权威性。在我国,长期以来,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宣教新闻是国内电视新闻的主流模式,政治教化成了这类新闻的第一要务,与之对应,那些引领潮流的社会精英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新闻中的主角。然而,随着新时期国内新闻理念的进一步演化,新的节目形态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都市民生新闻成为新的热点。在这类节目中,关注社会普通层面、再现都市生存状态成了新闻首要的价值诉求,而生活在平凡世界、忙碌于街头巷尾的普罗大众就成为节目重点捕捉的新闻人物。如今,随着一批民生态的电视新闻如燎原之势蔓延全国,一度被观众视作政治传声筒和领导见面会的电视新闻正在以其前所未有的亲和力及创造力,倾力建构着“新闻,为民所用”的全新话语体系,而这类新闻节目大多在各种花哨的技巧外衣下隐含着“去教化中心”与“去精英中心”的策略。

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活跃在电视新闻改革中的这场“去教化中心”和“去精英中心”运动实则暗合了后现代的解构之风。因为在当下这种后乌托邦式的平民生活中,在反精英主义情结日益普遍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对深度意义、终极价值、永恒真理等精英话语的灌输已渐生抗拒,他们开始放弃对终极价值的追求,转而开始向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生活原生态回归。而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传播语态由教化向沟通的过渡、选材向度由唯上向亲民的转变等等,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新闻领域的政治情结与精英情结的一种消解。

然而,正如“后现代”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亦正亦邪的矛盾综合体一样,解构主义也有其与生俱来的思维罅隙,特别是当其一味流连于文本的游戏和差异,却对真理、意义的构建无动于衷时,就会有滑向价值虚无主义的危险。詹明信曾视“去中心化”的文化逻辑为“把生活中无数卑微的细碎一一混进他们切身所处的文化经验里,使那破碎的生活片断成为后现代文化的基本材料,成为后现代经验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种观点作为对时下电视新闻某些弊端的概括颇为到位。例如以表现世俗民风见长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在初创时期,为了尽可能淡化新闻的政治色彩而不惜出位,以肤浅琐碎的新闻噱头来取悦观众,致使一些未经证实的市井传闻、鸡毛蒜皮的邻里矛盾甚至百无聊赖的猫狗打架都曾一度堂而皇之地步入新闻殿堂。而当节目沉湎于再现这些偏离新闻基本属性、一味媚俗的伪民生题材时,民生新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化与琐碎化。其实,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并不等同于低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味,还原百姓生活也并不意味着就此取消价值导向和伦理规范,毕竟,电视新闻在传承文化和传播信息方面是责无旁贷的。因此,电视新闻在吸纳“去中心化”的合理价值内核时,同样需要审慎地把握解构这把双刃剑。

新闻谈话节目与元话语权威的消解

受德里达、福柯等人解构思想的影响,法国思想家利奥塔在反对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而质疑现代知识的合法性地位,并发展出一整套解合法化的后现代策略,从而成为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将知识定义为类似于一种普遍真理和终极价值的元话语体系。在分析了知识的状况、地位的变化以及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范式不可通约”后,他认为“知识元话语权威下的综合原则”已经不适用了,所谓元话语只不过是多种话语中的一种话语而已,不再是绝对真理。因此,把知识重新加以合法化,意味着应该尊重各种话语的差异。他同时还指出,人类对话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因为“那种一致的共识,是一条永不可及的地平线”,相反,对话的目的在于追求谬误推理,目的在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据此推断,倡导以更深广的气度来包容差异和多元才是后现代的知识法则。

当我们为利奥塔的犀利和颠覆性思维喝彩时,却发现身边的传媒世界也浸染了这种反叛权威、崇尚异质的后现代色彩。受其影响,媒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这种转变如此深刻而迅猛,以至于一贯以承载意识形态教化为己任的电视新闻也无法逃避。在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传播理念下,将谈话与沟通机制引入到电视新闻中就多少带有了必然性。这类新闻谈话节目一改过去主持人或专家独家掌控新闻话语权的局面,引进了开放、平等的多人或群体对话机制,话题的参与者都是具有平等发言权的独立个体,现场成为汇集众议的公共论坛。在这个开放的话语空间里,各种信息多向流动,多元价值观相互撞击,宽容代替狭隘,民主超越独断,不再有先验性的思想框架,对话是产生文本意义的唯一渠道。

我们试举央视王牌节目《对话》的一期内容作为例证,节目围绕高校收费居高不下,寒门学子上学难这一社会问题展开讨论。高校把持教育成本分摊制的观点,家长却认为工薪阶层负担沉重;学生抱怨助学贷款申请困难,银行回应欠贷不还现象非常普遍;社会希望政策支持企业救助,而政府认为捐款抵税与国情不符……,多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一个就学话题带出了教育体制、收入分配、银行信贷、税收政策、社会救助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潜在矛盾。的确,在当代这个多元异质的社会中,对与错、是与非的二元维度似乎已很难应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纷繁复杂的差异与矛盾,因为任何话语只能是在历史视点之内的有限性话语。因此,节目秉承“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的宗旨,让差异各方尽可能通过对话达到沟通,并鼓励各方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看待矛盾,以一种更宽容的态度来面对现实。

然而,与解构主义所面对的困境一样,多元主义如果片面追求知识的异质性,推崇差异而贬损共识,力主谬误推理而拒斥宏大叙事,其结果就有可能形成“狂欢节式的”众语喧哗。在这里,由于缺乏共识,多元话语之间相互讥讽、语无伦次、前后矛盾,于是“社会联系的纽带被离断肢解了,有秩序的社会转变成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无序的大众聚合”。当然,波德里亚的这一结论未免过于耸人听闻,但这对于当今这个充斥着话语碎片的传媒世界来说,无疑是具有警示效果的。

第14篇

三网融合之后,互联网为民生新闻的选题的来源提供了条件,记者和编辑可以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筛选能够作为主题的素材,同时可以更多地倾听网民的想法,他们的实际需要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关注点之一。节目制作者也要认真斟酌来自观众或网民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节目,争取受众的认可,这才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的关键。

二、应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参与性

三网融合后,电视新闻可借助网络传播的强大的双向互动性弥补自身单向传播的不足。要实现互动,最根本的就是让观众参与进来,与节目实现“交往”。广电网与互联网、电信网融合之后,不仅丰富了交流的方式,也增加了观众参与节目的机会,更体现出一种平等的互动,这样,观众的话语权才得以有效实现。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时,增强与主持人的沟通,激发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情况改进节目。三网融合下传授双方的界限模糊,观众可以根据收看节目后的感受,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上传视频或图片表达自己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看法,这样不仅真正体现了观众即传播者这一精神主题,也可提高观众参与节目的兴趣;而节目制作人也可以将观众发来的各种反馈作为改进节目不足的素材。网络可以帮助电视新闻节目完善自己的价值。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民意表达的有效渠道,因此,网络是民意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公共领域。2009年网民最重大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为59%,在79%的重大新闻事件中,网民积极评论对媒体增加报道量具有推动作用。鉴于网络舆论的优势,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和播出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点达到和观众的有效互动,并应积极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坚决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互动环节中的“不良”信息,要坚决过滤掉,这也是其职责所在。这样,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利用互联网为民众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也加强了节目的参与性。

三、应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

三网融合之后,手机与互联网抢占了电视新闻的很大一部分市场,分走了大量受众,鉴于以上两种媒体具有获取新闻信息快速、及时的特点,以及受众在阅读时不受地点限制的优势,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找到突破口以争取受众。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不断提高时效性,同时这也是其生命之源,动力之泉。新闻的及时性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一定要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最快地呈现给观众客观公正的新闻画面,使现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场直播,是一种“最能彰显电视媒体特点与优势、最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形态,以其对一些重大突发或实证事件淋漓尽致的披露,不断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前进历程”。伴随着互联网的加入,对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节目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制作流程与播出方式,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的迅捷优势进一步提高时效性。电视新闻节目采用现场直播的播出方式也避免了后期制作所带来的失真因素的介入。此外,电视新闻也可利用多网实现多个现场并联直播。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开通,浙江卫视推出“高铁新时代”大型电视直播。在空中,为这次直播特别准备的直升机俯拍下行进中的高铁;在地面,运用卫星、光缆、移动3G、电信“全球眼”等手段,设立10个直播点,实现全程接力式报道,近距离展现高铁的快速与便捷。事实上,在现场直播的过程中,电视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借用电信、移动网的力量。技术的进步让电视新闻节目摆脱了转播车的高成本运作。对于电视台来说,利用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进行现场直播是最便捷、经济和有效的选择。

四、电视新闻节目记者需由“专才”变“全才”

第15篇

第一,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宏观意识。新闻节目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为准确地把握全局,编辑必须熟悉国家政策,必须对党和人民负责,必须正确理解运用党的路线方针,站在时代的高度处理具体新闻、编排新闻节目。第二,树立编辑工作前置化编排理念。编辑作为新闻栏目的大脑中枢,要把整体编辑思想贯穿节目整个制作流程的始终。这要求编辑工作前置,从自采新闻选题、策划阶段就要全面介入,使新闻在采编全过程中都体现整体编排思想。第三,树立节目观念。编辑要明晰自己节目的定位,明确节目受众群体,结合节目特点形成特色鲜明的编排风格。只有这样,编排出节目才能不盲目跟风,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才能在激烈的竞中争脱颖而出,获得观众的认可。

2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所要遵循的原则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要想使其更加艺术,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原则。同时,只有在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下,所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才能层次清晰、详略适中,才能获得电视新闻观众良好的评价。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工作中要坚持和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要遵循重要性的原则。要想使所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就必须抓住观众观看节目的心理特点,如观众都比较喜欢新鲜的、显著的、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节目,所以,在电视新闻节目初始阶段,要编排一些新闻价值大、信息量足的新闻信息,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激发电视新闻观众的观看兴趣、观看欲望。第二,控制内在节奏原则。在新闻节目编排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感,使节目更加艺术。我们知道,电视新闻是一个持续性的节目,所以,要想让观众持续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让所编排的节目具有内在的节奏。这种节奏感主要体现在节目时间长短的搭配,节目播出中要将严肃与活泼合理搭配,以及口播新闻与图像、视频新闻的有机组合,最终把电视新闻节目推向。决不能使观众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后,过度紧张、或者过度愉悦,要张弛得当,节奏恰当。第三,发挥整体优势原则。一档电视新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排要从整体着眼,既要全面,又要有所侧重,强调整档节目的和谐与协调,以求达到播出的最优化。既要注意挖掘每条新闻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又要注意各条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新闻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发挥整档新闻整体优势,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3对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的技巧分析

电视新闻编排工作是衡量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如编辑人员的审美能力、编排技巧、艺术手法等。一种灵活有效的编排技巧,可以使编排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编排技巧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质量高低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在新时展下,如何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得更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董鸿梅(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计算机与艺术传媒分院,哈尔滨150025)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就包括电视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所以,具艺术性,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达到最佳的观看效果,与电视新闻编辑者的技巧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以下通过研究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所总结出的几点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技巧。第一,重要性编排法。这一方式是众多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电视新闻节目时所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简单地来说就是根据播出新闻题材的重要程度,或者是新闻的价值,来选取这些新闻在这档新闻节目中的播出顺序,播出时间,使节目的重点得以突出,来扩大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从现阶段我国新闻电视节目播出的顺序来看,新闻的切入主题大多都是些有关政治的新闻,因为各地方的电视新闻节目是党和政府关于方针、政策推广实施的主要新闻媒体,这就要求在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时,将党的方针、政策始终作为电视新闻编排的首要任务,要为社会安定团结、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所以,政治新闻通常都安排在显著的位置。第二,板块化编排法。即根据新闻的内容和时效性的不同,对各条新闻进行分类组合成板块,最后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联成整套节目。这种编排法使同类信息集中,不仅加大了信息量,还使报道更富有气势,使观众印象深刻。第三,峰谷编排法。美国学者特德•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说.要将电视新闻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这种编排法是将当天若干条有价值的新闻分散编排,使其成为节目不同时段的兴奋点,使整档新闻节目像一系列山峰和峡谷一样,有高有低、层峦叠嶂,形成交替变化的节奏,整套节目出现多个兴奋点,使观众产生对节目持续关注的兴趣,一成不变的新闻节目编排形式会使观众感到厌烦。新闻编辑要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编排技巧,在合理的范围内尝试新的编排手法,根据新闻内容,把各种编排方法进行有机巧妙地组合。同时,在节目编排时可以采取一些新颖的方式来提升节目的节奏感,即将个性充分发挥,如利用图像、字幕、图标等辅助手段进行新颖创新。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