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配置论文范文

计算机配置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配置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配置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域名地址服务器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潮中,人们不仅重视信息及其集成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集成的反应和运用。互联网上的域名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因此,了解域名及其对应的IP地址的关系,正确地配置域名服务器,就成为设立网站、使自己在Internet上注册的域名得到体现的关键。

1.IP地址

IP(InternetProtocol)地址就是网络协议地址,是分配给网络节点的逻辑地址。这些网络节点可以是网络中的任何一台主机,提供节点之间的交换信息服务。由于在Internet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节点,为了能够在网上找到这个节点,就必须给予标识。IP地址就是一种标识方法,它独立于任何特定的网络硬件和网络配置,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在发送或接收信息时先把数据打包,然后将目标IP地址翻译成MAC(Medi-umAccessControl)硬件的物理地址,这样就可以把数据包准确地发送或接收过来。

每个IP地址是由4个字节共32位组成,每字节之间使用小数点分隔,一般用十进制数字表示。每个IP地址包括两个标识(ID),即网络ID和宿主机ID,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用同一个网络ID,而网络上的每个服务器、路由器、计算机等都有一个主机ID。比如202.98.180.194即是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一个WWW服务器的IP地址。

2.因特网域名及结构

由于IP地址全是数字代码,既不直观又难于记忆,因特网在IP地址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面向用户的主机名字,即域名。如istiy(InstituteofScientific&TechnicalInformationofYunnan)为我所(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英文缩写。即为我所在因特网上注册的域名,而(主机名+域名)为我所DNS服务器的主机域名,对应的IP地址就是202.98.180.193。

3.域名解析系统DNS(DomainNameSystem)就是提供域名与IP地址相互映射的网络服务。事实上,DNS是遍布于全世界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它主要负责控制整个数据库中的部分段,每一段中的数据通过客户/服务模式在整个网络上均可存取。DNS的数据库结构,同UNIX文件系统(或MSDOS文件系统)的结构很相似,整个数据库(或文件系统)将根放在顶端,画出来就像一颗倒转的树。在DNS中,根的名字以空字符串“”表示,DNS简单地称其为“根”(Root)或偶而称之为“根域”(RootDomain),在UNIX文件系统中,根以反斜杠“/”表示,被称为“根目录”。如图1所示.

图1在DNS和UNIX文件系统中名称的读法

DNS数据库“”

cn

第2篇

1.1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工作预期相差较远

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仅仅注重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解,且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也普遍浅显易懂,不能深入挖掘学生对于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忽视对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未来工作的预期相对较高,而忽略了实际社会情况,与工作职位情况,从而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工作预期相差较远。

1.2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本身就存在缺陷,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同时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专业性较强,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找到一个相对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模式,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从而也不能满足与该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

1.3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一般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对一般职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培养。但针对于计算机行业的特点,一般企业对学生要求较高,且同一实习单位能够容纳实习学生的数量有限,致使学生在实习阶段很难遇到较为合适的企业与岗位,从而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一般,错过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

1.4不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般高职院校仅在最后一学年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学生即使学习了相关内容,但在短时间内确难以形成变化,从而错过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最终导致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普遍认识不高,最终降低了其职业能力。

2.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应对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问题,而这些正是笔者所要探索的,但是仅仅发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问题的基础上为培养、提高其职业能力提供相应的对策:

2.1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校应帮助教师多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后活动;其次,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分配给学生相应的项目,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该项目,在学习之中逐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好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最后,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

2.2开展课程改革,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分组实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分组内都能找到对应岗位,确保其参与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享受学习的过程。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构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建立实践之前的知识储备。

2.3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加强校企合作,开辟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提高对于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积极为学生寻找较为合适的企业与实习岗位,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实习阶段,从而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2.4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建议在新生入学初始,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还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人员或往届学生到校开展关于专业发展,就业前景、企业文化等专题介绍,使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职业规划体系。提高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培养自身职业能力的热情与积极性。

3结语

第3篇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操作要求高,知识更新快,应用领域广”的特殊专业。目前,大部分的高职计算机专业都采用了“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特质、人际关系、沟通管理等因素无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具备所需要的各种人文素质[1]。目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在企业,通过实践不仅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环境适应、沟通交流等能力,使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运用中,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符合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求、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的培养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目前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联系不够紧密,“放羊式“管理,评价体系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校企联合”的人文素养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社会、院校、企业等各层面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政策、甚至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加大管理力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人文价值引导和培养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人文专业教育的专业融合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计算机专业学习占有的时间比重非常大。如果将计算机专业学习和人文培养看成不交叉的学习个体,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进一步加大计算机专业与人文专业的融合。既要在课程设置中,科学合理地将人文课程纳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也要在教学方法上,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暂的高职学习生涯中,快速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课程设置上,用系统论原理[2]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人文专业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将人文课程科学、合理的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去,从而达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以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为例,在IT行业中,管理能力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如何去管理团队,如何去管理项目,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因此,应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专业建设等过程中,科学地融入管理学专业相关知识和课程,使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有效融合,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管理才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2.在教学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性提问、团队协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主动性,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认可。鉴于计算机专业“动手能力要求高、应用针对性强”的独有特点,学生所学的所有实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项目开发中去,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种特点正好符合项目教学法的本质要求。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未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项目的开发必须通过全体小组人员共同努力、协作才能完成,而这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际等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能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人文素养。

三、加强高职计算机系的人文建设

第4篇

1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会计电算化就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纵观国内,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2 师资力量薄弱在会计专业中,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因而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一方面对原来的会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软件知识方面的短期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计算机的实践知识比较薄弱,只能把计算机当做处理会计工作的工具来讲解;另一方面是授课教师来自计算机专业,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缺乏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而将会计电算化当成软件开发课。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交叉性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整合。再有,近几年会计电算化教师师资队伍比例失衡,老中青教师队伍脱节比较严重,中流砥柱力量日益减弱。

1.3 教学内容落后,方法单一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在这种大环境下,进而带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现实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例如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逐渐成为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与技术的发展速度之间明显存在着差距。导致社会应用水平高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高于教材的内容。在会计电算化课时方面,很多学校给予的课时较少,以及教学软件的滞后性,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简化或省略一些章节和模块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未很好地融入教学理念。

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会计市场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学生比较认可会计职业,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本不顾忌自身的教学条件,导致将会计电算化误认为是计算机与会计学的叠加,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就是所谓的既懂会计又会电脑的人。在论及培养目标时,由于对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缺乏周全的考虑,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会计电算化工作难以相互匹配。

2.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后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基本会计电算化操作是会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仅局限于培养技能,进而满足于通过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着眼于某种商品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使用某种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处理,以及编制报表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们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学习一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践,并且在一个学期完成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人才质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应变方面,适应性都表现出不足。

2.3 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条件简陋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现有的校内会计电算化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使得会计电算化校内模拟实训流于形式。会计软件的单一,版本的滞后,都给培养条件带来了困扰。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味地以市场为中心,在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教师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就盲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质量非常低。

3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构想

3.1 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严谨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科学培养人才的首要环节。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这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构建严谨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加强理论基础教育,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学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来强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操作。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业务素质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关键。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其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接受财务软件公司推出的师资培训,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接受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技能,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建立高水平、高业务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再次,让教师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交流,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将经验成果融入实践工作。

3.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本文认为,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第一对于会计电算化原理部分,对于电算化专业来说,这部分知识是基础,专业性相对较强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方式主要以实施计算机CAI为主。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形式多样、界面美观、操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声形并茂,直观易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是财务软件应用,这一部分是对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原理,教学方式通常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向学生演示软件操作的具体流程,然后将备份的练习账套通过网络系统传递给学生,结合教师演示的步骤和要点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和操作。第三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在对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全程跟踪,教学方式主要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利用网络软件接收、评阅学生完成的账套,并进行在线评阅打分。

3.4 促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表现为“合作教书育人”与“合作发展就业”。第一,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岗位中去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流程和操作技能,比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异同。学生可针对校内实训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请教专业的会计人员,从根本上消除知识盲区,培养其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其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4 结束语

第5篇

现结合本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的改革情况与感悟,现对怎样培养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1专业群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将重心落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1.1本专业群的人才培养重心就是专业技能的培养

本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广泛充分的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调研了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应用应用人才培养情况,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专业群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确保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内容。

1.2校企合作、课程设置都是以培养专业技能展开

大力加强专业群与行业企业联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把行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先进理念引入到课程当中,让课程教学对接社会发展需求。目前我们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与苹果公司共建《IOS应用开发》课程,由苹果公司设计课程,完成课程教学,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IOSAPP应用开发设计,准备创建“创客工作室”;与新开普公司共同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与东软公司共建《javaWeb开发》课程,并由双方合作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引入企业的项目实施教学,通过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新编、整合或优化,使行业企业“渗透”到课程建设之中。同时,专业群内实施企业、学校“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实施工学交替培养,企业参与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供真实项目资源、教学案例、兼职师资,并且参与专业教学、学生评价和学生就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尽最大努力实现市场效益驱动下的紧密型深层次校企合作。双方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建共用课程资源、教材和实训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全面贯彻重点培养专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改革培养模式。

1.3本专业群的以本院自创特有的CRP(校园资源计划平台)为依托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CRP”(CampusResourcePlanning)即“校园资源计划”,是一个以教学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化系统,通过识别和规划校园资源,更有成效地实现和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招生就业、校企合作、行政后勤保障管理等任务的信息平台。我们学院研发成功的此CRP系统,已内含50多个功能模块。我们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在教学中以CRP(校园资源计划平台)为依托,教师带领学生组团体参与到本校的信息中心的研发团队中,进行了学院CRP(校园资源计划平台)模块的设计。这些模块的一个个实现,学生们的信心与日俱增,关键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在一个个模块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2以赛促学,快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本专业群内,全面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从竞赛作品中选出优秀作品,在教师的帮助下改良作品。同时,让学生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演示关键制作步骤,以及发表优秀作品制作心得。从第四学期开始,选拔校内比赛的优胜者进行集中培训,全力挖掘优秀设计作品去参加广东省选拔赛和国赛,让他们与别的学校进行PK,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同学们专业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创建了“计算机应用群云教育平台”,开放、共享立体教学资源库,是提升本专业群学生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

云教育平台就是一个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云”理念和“一站式”应用,试图打破教育的信息化边界,让为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拥有一个可用的、平等的多样化平台。我们专业群建的这个平台可以让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后,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融入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等各类应用工具,让“教育真正的实现信息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遵循“调研论证-框架设计-资源建设-推广应用-评价反馈-持续更新”的工作方式,以校企联合、团队共建为基本途径,构建“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行业典型案例+技能训练+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共享于云教育平台。有了这个“计算机应用群云教育平台”的开放、共享立体教学资源库,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

4建设“双元师资团队”,从而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保障

专业群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运作和项目开发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既增强项目开发和科研能力,又能把项目开发的思路和理念嵌入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企业负责选派学生顶岗實习的指导教师,学校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到校授课。通过“校企互聘、人才共用”机制,企业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和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经打造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高层次“双师型”人才为龙头、专业群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的高素质的“双元师资团队”教师队伍。有了这支高素质、高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5深化校企合作,本专业群正在积极努力地进行探索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构建中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学校、企业、学生、政府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企业、政府都要有专人负责跟进平台的即时信息,并即时处理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高职能人才。学校方面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的职业岗位技能;企业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参与学校系院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课程论证与课程建设、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平台的建立拓宽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减少了合作上的交流成本,能使信息得到及时传播。这样的平台应该是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了这样的平台,重组了产教融合作流程,能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度,可以很好地解决因空间和时间而制约产教融合作发展的瓶颈问题。

6结束语

第6篇

论文范文: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与实践

1、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会计电算化就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纵观国内,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课程设置普及化,但培养模式略显落伍20世纪90年代,在《关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财政部层明确指出:到2010年的时候,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力争超过80%以上,对于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将有明显的提升。为此,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全国会计类院校中都有设置,几乎所有的会计类专业必开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设置一门或多门“会计电算化”类似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实际上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上只是稍微调整一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为实现通过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的会计人员的目标,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长期以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习、考核设计等环节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致使该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学不到精髓,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挑起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大梁,更无法胜任网络时代对会计工作的新需求。

1.2 师资力量薄弱在会计专业中,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因而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一方面对原来的会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软件知识方面的短期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计算机的实践知识比较薄弱,只能把计算机当做处理会计工作的工具来讲解;另一方面是授课教师来自计算机专业,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缺乏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而将会计电算化当成软件开发课。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交叉性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整合。再有,近几年会计电算化教师师资队伍比例失衡,老中青教师队伍脱节比较严重,中流砥柱力量日益减弱。

1.3 教学内容落后,方法单一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在这种大环境下,进而带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现实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例如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逐渐成为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与技术的发展速度之间明显存在着差距。导致社会应用水平高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高于教材的内容。在会计电算化课时方面,很多学校给予的课时较少,以及教学软件的滞后性,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简化或省略一些章节和模块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未很好地融入教学理念。

2、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会计市场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学生比较认可会计职业,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本不顾忌自身的教学条件,导致将会计电算化误认为是计算机与会计学的叠加,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就是所谓的既懂会计又会电脑的人。在论及培养目标时,由于对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缺乏周全的考虑,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会计电算化工作难以相互匹配。

2.2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后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基本会计电算化操作是会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仅局限于培养技能,进而满足于通过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着眼于某种商品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使用某种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处理,以及编制报表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们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学习一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践,并且在一个学期完成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人才质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应变方面,适应性都表现出不足。

2.3 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条件简陋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现有的校内会计电算化实习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使得会计电算化校内模拟实训流于形式。会计软件的单一,版本的滞后,都给培养条件带来了困扰。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味地以市场为中心,在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教师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就盲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质量非常低。

3、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构想

3.1 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严谨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科学培养人才的首要环节。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这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构建严谨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加强理论基础教育,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学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来强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操作。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业务素质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关键。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其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接受财务软件公司推出的师资培训,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接受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技能,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建立高水平、高业务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再次,让教师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交流,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将经验成果融入实践工作。

3.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本文认为,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第一对于会计电算化原理部分,对于电算化专业来说,这部分知识是基础,专业性相对较强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方式主要以实施计算机CAI为主。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形式多样、界面美观、操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声形并茂,直观易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是财务软件应用,这一部分是对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原理,教学方式通常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向学生演示软件操作的具体流程,然后将备份的练习账套通过网络系统传递给学生,结合教师演示的步骤和要点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和操作。第三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在对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全程跟踪,教学方式主要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利用网络软件接收、评阅学生完成的账套,并进行在线评阅打分。

3.4 促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表现为“合作教书育人”与“合作发展就业”。第一,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岗位中去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流程和操作技能,比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异同。学生可针对校内实训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请教专业的会计人员,从根本上消除知识盲区,培养其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其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4、结束语

第7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是高职信息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根据这门课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对计算机网络的教改措施进行了探讨。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用学科,而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社会对网络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门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有极大的影响。文通过分析此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并着重分析了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网络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内容,以达到提高此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1课程的主要特点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涉及的内容也主要包括这两方面:数据通讯技术、网络软硬件技术。其中网络软硬件技术含网络基本结构、拓朴结构设计、设备安装配置、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学起来比较枯燥。掌握好会有一定难度。因而《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

同时,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势必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本课程具有时效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另外,《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许多实践性的内容,如不同类型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等,这些实践性强的内容,光靠课堂上讲是不可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也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

2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却是招聘单位用人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改措施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是高职信息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根据这门课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对计算机网络的教改措施进行了探讨。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用学科,而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社会对网络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门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有极大的影响。文通过分析此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并着重分析了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网络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内容,以达到提高此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1课程的主要特点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涉及的内容也主要包括这两方面:数据通讯技术、网络软硬件技术。其中网络软硬件技术含网络基本结构、拓朴结构设计、设备安装配置、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学起来比较枯燥。掌握好会有一定难度。因而《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

同时,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势必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本课程具有时效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另外,《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许多实践性的内容,如不同类型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等,这些实践性强的内容,光靠课堂上讲是不可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也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

第8篇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确定系统目标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

数据词典

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相关推荐:

精品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维护,素质

 

一、计算机维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计算机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具有工作责任心,在工作中就能寻找、发现、处理问题。除了事业心、责任心之外,计算机维护人员还需具有爱心。只有具有乐于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才能够热爱这项工作,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做好这项工作。

二、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

计算机的日常工作就是处理计算机故障维护,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范围,必须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调试程序或发生软硬件故障时。出错信息、计算机的鸣叫、指示灯的闪烁状态和显示颜色等,都会从一个侧面提示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对故障现象观察得越细致。越全面,排除故障的机会也就越大。主要包括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两部分,下面就说一下出现故障时我们需要遵循的方法:

1、硬件部分。(1)由外到内。由于外部设备上的故障比较容易发现和排除,我们首先根据系统上的报错信息先检查键盘、鼠标、显示器等外部设备和工作情况。排除完成后没问题再来考虑复杂内部设备的主机部分。(2)先电源后部件。作为主机的动力源泉,电源的作用很关键。电源功率不足、输出电压电流不正常等都会导致各种故障的发生。很多时候用户把主板、显卡、硬盘都检查遍了都还找不到原因,殊不知这是电源在作怪。因此,应该在首先排除电源的问题后再考虑其他部件。 (3)先简单后复杂。电脑发生故障时,首先从最简单的原因开始检查起。很多时候故障就是因为数据线松动,灰尘过多,插卡接触不良等引起的。在简单的方法测试完了后再考虑是否是硬件的损坏问题。

在排除故障时,日常情况下可以用以下方法排除故障:(1)拔插法。拔插法是排除电脑故障最常用的法方之一。具体操作是有故障的电脑关机后拔出一块插件板再开机,如果故障依旧,则插回插件板,重复以上步骤。一旦拔出某块插件板后故障消失,说明故障点即在该插件板上。此方法的优点是能迅速的找出故障点,缺点是对一些故障如显示字符不正常则不能使用(因为只有一块显卡,无法拔插)。常见的例子是内存块故障。(2)替换法。替换法也是排除故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不能使用'拔插法'来找故障时,可采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此方法是用好的插件板换下可疑的插件板,若故障消失,说明原插件卡的确有问题,此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可靠,尤其是对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如CPU);缺点是一般用户很难有较多的备用件,所以在电脑维修部门此方法被经常使用。(3)敲击法。机器运行时好时坏可能是虚焊或接触不良或金属氧化电阻增大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用敲击法进行检查。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4b28735a0100d94u.html)- 电脑故障检修之“望、闻、听、切”法_弱水三千_新例如,有的组件管脚没焊好,有时能接触上,有时接触不上,造成机器时好时坏。通过敲击插件板后,使之彻底接触不良,再进行检查就容易发现了(4) 直接观察法。利用“望、闻、听、摸”的观察法。“望”对电路板,有时要看仔细看一下有没有断线、焊锡片、杂物和虚焊等。对焦色、龟裂、组件字迹颜色变黄等,应更换该组件;“闻”一般机器内部某芯片烧坏时会发出一种臭味,此时应马上关机检查,不应再加电使用;“听”一般要听有无异声,特别是驱动器更应仔细听。免费论文,维护。免费论文,维护。如果听与正常声音不同则应立即检修。免费论文,维护。免费论文,维护。例如驱动器被启动后,若有撞车声,说明没有寻到零道;“摸”般组件发热的正常温度(指组件外壳的温度)不超过40℃~50℃,手指摸上去有一点温度,大的组件摸去有点热,但不烫手。免费论文,维护。如果手指模组件烫手,度组件可能内部短路或是散热不行,而发热,应将该组件换下来或是换散热装置。。至于硬件上具体出现的故障和排查方法,有时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亲身体验,才能够做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2、软件部分。主要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用户在使用系统软件过程中,如XP/2000系统的时候,使用过久在系统中会有很多垃圾文件产生。轻则占用系统空间,重则阻碍日常的系统运行,使系统变慢甚至出现系统无法工作。而在使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很多应用软件安装好后,会在系统里面出现莫名其妙的系统冲突现象,一些正常的功能在用久了也出现不正常的现象,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讲,软件出现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1)软件与系统不兼容引起的故障。软件的版本与运行的环境配置不兼容,造成不能运行、系统死机、某些文件被改动和丢失等等。(2)软件相互冲突产生的故障。两种或多种软件和程序的运行环境、存取区域、工作地址等发生冲突,造成系统工作混乱,文件丢失等故障。(3)误操作引起的故障。误操作分为命令误操作和软件程序运行误操作,执行了不该使用的命令,选择了不该使用的操作,运行了某些具有破坏性的程序、不正确或不兼容的诊断程序、磁盘操作程序、性能测试程序等而使文件丢失、磁盘格式化等等。(4)计算机体病毒引起的故障。计算机病毒将会极大地干扰和影响计算机使用,可以使计算机存储的数据和信息遭受破坏,甚至全部丢失,并且会传染上其他的计算机。大多数计算机病毒可以隐藏起来像定时炸弹一样待机发作。免费论文,维护。(5)不正确的系统配置引起的故障。系统配置故障分为三种类型,即系统启动基本CMOS芯片配置、系统引导过程配置的系统命令配置,如果这些配置的参数和设置不正确,或者没有设置,电脑也可能会不工作和产生操作故障。电脑的软故障一般可以恢复,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有的软件故障也可以转化为硬件故障。

平常我们使用的维护电脑软件步骤有:(1)对系统备份(C盘备份),对所有的系统软件要做备份。当遇到异常情况或某种偶然原因,可能会破坏系统软件,此时就可以用备份的系统软件,将使计算机短时间恢复工作。现在用的最多的是一键恢复系统或者是ghost的备份恢复功能。(2)杀毒软件、防火墙的安装。现在电脑病毒越来越多,被感染的电脑也随之增加,尤其联网的计算机一定要安装杀毒软件,因病毒更新非常快,最好每周升级一次杀毒软件。现在联网的电脑也越来越多,而现在90%的病毒通过网络传播,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网站和邮件,尤其是附件。重要文件、数据记得要备份,重要的数据最好不要和操作系统放在同一个分区内。(3)系统补丁升级。软件现在越来越复杂,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易出现各种漏洞,尤其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补丁包每月都会公布一次,及时打补丁升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4)系统优化处理。计算机维护人员可以掌握使用Windows优化大师、超级兔子,360安全卫士等辅助工具,提升系统的性能,删除垃圾文件,增加使用空间,还可掌握使用Msconfig去掉启动中不必要的选项。(5)死机的处理。死机有时只是内存不足,只要减少运行的程序窗口就可以。在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注意查看进程、性能中的CPU及内存使用情况。遇到不同的情况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解决。

三、怎样提高计算机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怎样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勤勤恳恳的实训管理人员队伍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1、服务意识要加强,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作好服务,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在高校里电脑维护员面对的对象是办公室电脑,使用的人都是教师或者其他行政人员以及教辅人员。他们在电脑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电脑专业维护员,所以提高服务性是我们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2、专业知识的提升。目前在这个充满缤纷的网络世界里,各式各样的病毒或者各式各类的硬件故障的出现,对我们电脑维护人员将是一个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不断积累经验,供我们以后在同样的故障出现时,能在短时间里处理完毕计算机知识很多,更新很快,作为电脑专业维护人员,我们必须先给自己定好位置,我们是服务育人,除了在本身专业知识要很好地去提高外,同时也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维护人员的一切工作围绕教师所需,以教学为中心,教师满意,我们的工作就到位,我们的工作绩效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唐红亮等编著,新世纪-计算机机房管理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彭海深主编,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技术实训教程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第10篇

一、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需要企业逐渐提升对软硬件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小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管理水平较低,许多软硬件的投资力度较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二)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

当前的计算机信息化与应用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点,比如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没有正确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去促进企业的运行,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使得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模式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较为片面

在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只应用于部分部门较为落后片面,例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只注重对财务状况的信息化管理,而销售和生产部门总注重生产技术和销售技术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没有把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联系,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不完善的,导致企业的管理散乱,无法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2]。

二、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抓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点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抓住建设的重点,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能够提高掌握能力,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投入适量的资金,软硬件设备进行完善,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得以提升。

(二)寻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要寻找建设的突破口,进行信息化建设,虽然当前的企业发展不平衡,存在众多的问题,但是,在应用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时,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状况来进行计划,把企业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优点和特色,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强化企业的薄弱环节,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制定规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措施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信息化建设能够与企业的战略进行有效的融合,全面分析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比如企业的使命发展前景怎么与计算机和信息化建设相融合,除此之外,管理者要充分把握企业当前所处市场环境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综合的利用信息化来分析关键业务流程和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优点和弱点,通过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建立关系,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资源能够推动企业不断的发展,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四)促进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运作机制的完善

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长期的规划,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由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共同的贯彻落实建设资金问题[3]。同时,针对于大多数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没有达标,主要是因为缺乏一定的资金,所以在进行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做出合理的预算,根据多种渠道进行融资时,资金能够达到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使企业的基础工作能够得到开展。除此之外,在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建设电子商务的网站能够使企业的合作范围拓展。其次,要建设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五)提高企业人员对信息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要提高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使企业能够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来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奠定人才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把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手段更好的去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内的员工要熟练的掌握现代化技术,增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够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实现内外部信息化管理模式优化。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锋.浅议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7):8.

[2]卢宜.浅议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J].南方农机,2019(05):106-107.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案

0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尤其IT产业,一线技术工人接触的都是最先进的设备,这就要求生产一线的骨干、技术人才不仅要有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计算机专业学生理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应用性、实践性又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配置管理等技术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本文将通过自身教学体验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就《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1.1教学条件的准备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基础上需要改善实训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工具等教学硬件资源,充分运用一些演示软件、模拟软件、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网站等组织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老师需要较高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应为专任教师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也可聘用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关项目的兼职教师。

1.2课程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应采用组长负责制,并明确规范组长职责及成员间的协调关系。组长应全面负责该课程,既要抓好授课又要组织好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精心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制定实训课程质量标准和编写实训指导书。该组其他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协助组长不断完善该课程设计开发。

1.3课程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把课程设计为十三个项目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项目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项目序号

项目内容

学时

地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参观

4

“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数据通信、OSI的物理层/标准网线制作

6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组建

8

网络层/IP地址、子网掩码的配置及网络地址规划

6

传输层及应用层/常见命令使用

6

交换机的原理及配置

6

子网规划/VLAN子网的划分

6

路由器的原理及配置

6

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基本设置及用户管理

6

Windows Server2003环境下服务器配置及应用

6

十一

计算机网络管理命令及管理软件的使用

4

十二

网络安全知识、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配置

4

十三

第1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改革 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适应江苏省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又能在本专业范围内承担科学技术任务的复合型人才,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入手,全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仅以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为例进行全面总结。

一、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过去,高校各专业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较少,教学评价也主要是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过去,实践教学以灌输为主,主要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教师提前规定好实践课程的目的、内容、步骤,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规定动作,得出预期的结果,就能得到满意的分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创新性的愿望被日渐销蚀。

3.实践教学设备短缺

高校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无力添置、更新设备,有些设备由于年老失修只能成为摆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缺乏或不完善,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

1.开设开放式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技能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和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式的实验,其训练内容包含多个知识点或涉及多项技术。其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设计性实验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进行的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进行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理论依据,选择实验仪器,确立观察内容,设想实验结果,实现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要搞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就必须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创造实验条件,给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选有兴趣的方向向纵深发展。优化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结构。同时,配套多样化认真严肃的考核程序和实验室的开放的新型的运行模式,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此,我校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通信系统原理、局域网工程、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了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意义和检测目的, 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分小组集体研究、讨论,选出一个恰当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待老师评价其可行性后,由学生自行研究、设计制订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日程的安排、实验中选用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准备、源程序的编制、实验步骤地设计等,最终在实验课中按计划实施。从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都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自主空间,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局域网工程课程开设的设计、实现、维护和管理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实验,涉及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配置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TCP/IP参数、配置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文件服务器和打印服务器、配置PC机和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连接到Internet等多个步骤。各个步骤相互依赖,学生在完成实验时必须认真仔细操作,其中某一步骤不正确,均可导致实验的失败。一旦实验失败,实验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并证实出错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又如,计算机通信课程,学生通过“高级TCP/IP 分析、数据报结构分析、病毒分析与防御”的系列实验后,将计算机通信技术理论运用于实践,掌握了基本的保障小型局域网信息安全的方法。

再如,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开设的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指纹识别技术试验、地理信息系统试验,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图像的采集、变换、压缩、编码、传输、重现、编辑、共享等一系列实验内容,参与了从课题设计、方法选择、器材准备、原程序编制到具体操作、结果分析、方法评价的全过程,对计算机多媒体图像建立与评价有了全面、深刻地认识。

2.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和开放实验室

多年来,根据教学计划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情况,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如通信系统原理、局域网工程、计算机通信课程新开设设计、实现、维护和管理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实验,通过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配置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TCP/IP参数、配置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服务器、配置入侵检测设备等实践活动,使教学直观化,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设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管理、指纹识别技术、图像处理、GIS、智能监控系统等新实验,首次将网络平台用于该类课程的实验。同时,实验室在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

3.重视实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过去学生做完实验,交了实验报告后这个实验就算结束了,很难再有接触的机会。为了使学生对所做的实验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进行了实验课的专题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在实验课后安排一次实验专题讨论会,让同学回忆前几次实验内容,重温实验的原理、目的、意义,回顾操作程序;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正确解决;实验结果如何,如何解释这些结果以及实验的影响因素,应怎样避免和克服等等。学生普遍反映实验收获大,加强了对实验环节的理解,巩固和进一步验证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了相互交流,互学互助,提高了学习效果。

4.强化毕业论文阶段的综合能力提高

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的最后一次模拟演练。强化毕业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基于前面三个方面的实践改革,学生在完成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实习的同时,一方面及时跟踪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一方面与教师一起工作,学习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目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增设了部分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据统计在通信系统原理、局域网工程、计算机通信课程中占40%,在计算机图像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程中占35%,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课程中占30%。以改革创新求发展,实验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质量提高,得到学生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一致好评。

1.实践教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深化和拓宽

促进了实验技能的提高,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实习基地普遍反映学生上手快,能迅速进入角色,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有较大程度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前对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加强了学生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自己提交计划、领取,试剂自配,实验进度自己掌握,训练了学生统筹安排实验的能力,并学会如何简便快速、经济有效地完成实验。强化学生系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纵向、横向思维能力。

3.促进了学生创新于产业意识的加强

大学生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而积累的感性材料和实验数据,再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近几年,在学生中各项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团队精神。2009年,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大力扶持下,四位志趣相投的大学生创办“南京多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多火网络)”,现为从事南京网站建设,南京网站设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移动客户端开发的技术型公司。学院网站建设是他们接到的第一张订单,目前公司整体运营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第二届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天融信杯”网络安全技术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学生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少大学生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的培养,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显示了其科技创新的能力。

4.培养了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强化了学生的全局意识,通过实验,对团队协作精神有了新的认识,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更加注重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失败与挫折,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5.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发挥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经过多年的培育,大学生校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实践的规模与影响逐渐扩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与装备优势,有效弥补学院在设备、技术与技术人才方面的不足,构筑大学生实践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2012年,为深化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作为江苏省首批20家软件服务外包试点高校之一,我校加紧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开展软件服务外包试点工作。我校软件服务外包试点的建立,将深化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也对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全面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高教司编.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颖强,祁随元.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9-72.

[3] 冯志刚,陈明明.“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4):95-97.

[4] 赵炎.高校应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位置[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7):83

[5] 卢雅红,陈启元,汪明朴.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1994-2006http://

第13篇

关键词:微灌,计算机控制,推广应用

 

1.工程概况

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是中国黄金桃之乡,优质黄金桃种植生产基地,该项目位于黄庄镇东北部黄金桃主产区,控制灌溉总面积4000亩,项目区原无灌溉设施,经常遭受干旱威胁,严重威胁黄金桃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实施了计算机控制微灌工程项目,共建成了中心控制管理房及附属设施1处、蓄水池5座、各类灌溉管道 40km。自动控制部分安装中心控制计算机1套,在田间埋设各类控制信号模块40个、进口2英寸电磁阀40个、土壤墒情传感器4个;沿干、支管道铺设电源线、信号线、计算机网络线、电磁阀控制线8km,金属屏蔽管3km,在支管管道安装水表、压力表等量测设备,另外还配备UPS电源、避雷器等稳压和过电压保护装置。

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配置

2.1 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是接收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当采集数据达到土壤含水量下限值时,控制系统发出开阀指令,控制器打开电磁阀门,按照预先设定的灌水强度和灌水量进行灌溉,本组灌溉完毕打开下一组电磁阀,同时关闭本组电磁阀,直到整个灌溉过程结束。在整个灌溉过程中,灌溉强度、灌水量均可根据不同作物品种、当时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人工设定。系统可对土壤含水量、管网压力、流量、灌水量等进行实时控制,并将灌水时间、日期、灌水总量等数据存储并可随时打印。

2.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配置

自动控制系统由上位机和采集控制模块相结合,是目前配置较为可靠的方案。采集控制模块对于系统的扩展灵活方便。土壤水分传感器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其灵敏度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能否适时启闭供水设备可靠灌溉。论文格式。管道上的电磁阀均按照预先分组连接到控制模块上,启闭受计算机软件控制。

2.3 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功能

系统软件分为上位机监控软件和采集控制模块软件两部分。上位机软件包括通讯程序、监控画面和打印程序。采集控制模块采用梯形图编写。

系统硬件设计按功能可划分为监控、控制两部分。系统监控部分由上位机和打印机组成,用来实时处理采集控制模块采集的数据并据设定值进行逻辑判断,向控制站采集控制模块发送控制命令。系统控制部分由采集控制模块、土壤水分传感器、压力流量传感器及电磁阀等组成。该部分作用是采集流量压力信号并送入上位机进行处理,同时执行上位机发送的控制命令,对电磁阀进行控制操作。

3.自动化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1 自动化控制系统站点布局

整个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内,控制灌溉总面积4000亩,全部采用小管出流灌溉,分布于项目区内的5座蓄水池为灌溉水源,由安置于中央控制室内的计算机分别负责控制5座水池按需供水。每种灌溉区域和每座水池都安装一套中心测控单元——测控终端。包括:采集控制模块,用来完成数据采集和控制驱动任务;传感器,完成数据测量与传输任务。测控终端通过Rs485信号网络与中心控制室内主计算机相连,自动进行数据采集、传输、指令接收和驱动控制,实现远程测控功能,从而使田间地块灌溉自动化。

3.2 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结构布局

由于本项目区周围需灌溉的农田面积较大,各测控点距中央控室距离不等,为此,控制系统采用了二级分布式网络化测控系统拓扑结构。该结构具有以下先进特点:(1)保持网络距离、测控终端的扩展、传感器和伺服机构的增加,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扩大系统规模。(2)不同种类、不同通讯协议、不同传输速率的智能终端共用网络介质,进一步提供了系统扩展的灵活性。(3)部分远程测控终端的故障或脱网维护,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正常工作。

3.3 自动化控制系统布线

微灌工程中埋设了各类管线,其中有不同管径的灌溉输水管道、强电电缆线、弱电信号线等。现场弱电信号总线采用4芯1.5mm2铜芯电缆,其中2芯传输 24VDC电源,另外2芯传输RS-485网络信号。论文格式。电磁阀驱动线采用每电磁阀1.5mm2的2芯24VAC电缆。通信网络采用RS-485双绞线,通信波特率9600bps、自定义奇校验、帧协议、帧校验格式,自动切换。

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本项目系统测控选择了高性价比的测控设备,具有高可靠性、直观性、安全性等特点。系统不但支持测控对象数量、测控终端数量、软件功能、远程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开放扩展性,而且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低,技术维护工作简单易行,完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野外工作环境要求。本项目实现了以下技术创新:(1)设计了多媒体动画界面,可对全灌区实时动态动画模拟,对灌溉作业远程实时操作。(2)根据作物品种、土壤含水量,编制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避免了大水漫灌和灌水不足,为作物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3)使用了1:1隔离变压器,有效避免了雷击、过电压等强电干扰对设备的损害,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4)测控终端使用了通用采集控制模块代替了传统PLC可编程控制器,既方便了管理又降低了工程造价。

5.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微灌工程中的成功应用,是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其适用领域内一个很大的突破,实现了根据不同作物不同需水量,实时科学灌溉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论文格式。工程运行证明,该系统具有节水、省工等特点,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果园小管出流与地面灌相比,桃树每亩增产220kg,每亩年节水175m3,节水61%。该工程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减少了深层渗漏和棵间蒸发,节省了水资源。为微灌计算机控制和微灌工程建设探索出了成功经验,推动了微灌技术的发展。

第14篇

【关键词】在线考试系统;计算机基础课程;C/S模式;.NET;平台

一、研发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该课程的特点是:

1、内容涉及面广。

2、实践操作性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课程内容主要是操作性的,如果仅仅通过笔试考核理论知识是不全面的,所以考试形式宜采用上机考试。

二、系统要实现的目标

① 对教师来说,系统应包括试卷管理、题库管理、成绩管理、基本资料管理等功能。试卷管理指:在学生考试时,由系统根据试卷规则自动组卷生成满足教师要求的试卷,而不用手工组卷。题库管理应允许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三种基本操作:添加新的考题、删除旧有考题、修改原有考题,其中试题类型包括判断题、单选题,Microsoft Office 操作题(包括 Word 文档操作、Excel 文档操作)、Web 操作、Windows 文件操作题和打字测试(中文,英文)。成绩管理是指:教师可以查看考生的考试成绩,管理基本资料(包括教师、学生资料的增、删、改以及个人资料修改)。

② 对学生来说,有如下要求:登陆、答题、交卷、评分、二次登陆。

三、本系统具备功能

1)可以创立电子题库,方便地实现试题的数字化管理。

2)按照科学的策略智能组卷,从而提高出卷效率。

3)具有操作性和交互性。

4)使考试和判卷更具规范性和合理性。

5)实现自动判卷和数据的有效保存。

6)具有较强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四、需求分析

经过对该课程的考试环节的分析,系统要能完成如下要求:

1、笔试与操作考试一体化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考试集中在计算机上完成,理论题采用选择题(单项选择)、判断题,以利用计算机自动评分。这样减少了笔试环节,节省了笔试、制卷、纸张、印刷等费用。

2、考试试卷随机化。采用题库技术,考试时从题量很大的题库中随机生成试卷,每位考生的试题均不一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试卷泄密、考生作弊等情况的出现。

3、评分自动化。考生在客户端计算机上提交试卷后,即由服务器端计算机自动完成试卷的评分,成绩可以马上评出。节省了教师的大量时间、精力,避免了考生长时间等分数、阅卷工作中的暗箱操作等情况的出现。

4、试卷分析科学化。在整次考试完成后,可以自动完成成绩的登记、统计、分析等工作,且可以做到精确地分析出考试中均方差、信度、效度等数据,可科学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五、开发语言的优势

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 2012+Sql Server 2008为平台开发 Web应用程序。是在服务器上运行的编译好的公共语言运行库代码,它可利用早期绑定、实时编译、本机优化和盒外缓存服务。这相当于在编写代码行之前便显著提高了性能。

(1)世界级的工具支持。框架补充了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中的大量工具箱和设计器。WYSIWYG编辑、拖放服务器控件和自动部署只是这个强大的工具所提供功能中的少数几种。

(2)可管理性。采用基于文本的分层配置系统,简化了将设置应用于服务器环境和Web应用程序。由于配置信息是以纯文本形式存储的,因此可以在没有本地 管理工具帮助的情况下应用新设置。此“零本地管理”哲学也扩展到了框架应用程序的部署。只需将必要的文件复制到服务器,即可将 框架应用程序部署到服务器。不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即使是在部署或替换运行的编译代码时。

(3)可缩放性和可用性。在设计时考虑了可缩放性,增加了专门用于在聚集环境和多处理器环境中提高性能的功能。另外,进程受到运行库的密切监视和管理,以便当进程行为不正常(泄漏、死锁)时,可就地创建新进程,以帮助保持应用程序始终可用于处理请求。

(4)自定义性和扩展性。随附了一个设计周到的结构,它使开发人员可以在适当的级别“插入”代码。实际上,可以用自己编写的自定义组件扩展或替换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运行库的任何子组件。

(5)威力和灵活性。由于基于公共语言运行库,因此Web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利用整个平台的威力和灵活性。框架类库、消息处理 和数据访问解决方案都可从Web无缝访问。也和语言无关,所以可以选择最适合应用程序的语言,或跨多种语言分割应用程序。另外,公共语言运 行库的交互性保证在迁移到时保留基于COM的开发中的现有投资。

(6)简易性。使执行常见任务变得轻易,从简单的窗体提交和客户端身份验证到部署和站点配置。例如,页框架使您可以生成将应用程序逻辑 和表示代码清楚分开的用户界面,和在类似Visual Basic的简单窗体处理模型中处理事件并不相同。另外,公共语言运行库利用托管代码服务(如自动引用计数和垃圾回收)简化了开发。

(7)安全性。借助内置的Windows身份验证和基于每个应用程序的配置,可以保证应用程序是安全的。

六、考试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实现基于B/S架构的中小型在线考试系统,可以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并且可以自动对考生的答案评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系统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界面美观友好,信息查询灵活、方便,数据存储安全可靠。

(2)实现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试题。

(3)对用户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数据检验,尽可能避免人为错误。

(4)实现对考试结果自动评分。

(5)实现教师和后台管理员对试题信息单独管理。

(6)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易维护性和易操作性。

七、考试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系统进行的需求分析、功能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的确定,规划出系统使用的数据库实体对象及实体E-R图。主要的数据库表包括:考试科目信息表、考试记录信息表、试题信息表、考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等。

结束语:本系统的研发,可有效地解决传统考试的弊端,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无纸化考试,节省人力物力,确保了试卷的覆盖范围和正确性。在线考试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考试过程中的工作量大、效率低、反馈周期长、反馈能力弱、资源浪费等缺陷,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研究的方向。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采用网络化在线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考试测评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尝试。通过在线考试系统有针对性地随机抽取试题库中的试题进行考试和评卷,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容易评测出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对节省教学管理资源、提升教育评价的理念水平,以及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际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素香,基于.NET 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2年。

[2]乔显亮,基于 B/S 和 C/S 混合模式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实现:[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10 年。

第15篇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数据库相关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容忽视。笔者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探讨教学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教学软件是否应一味追求最新版本

有人认为,数据库归属于计算机专业,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教材和教学软件都应该力求使用最新版本。这种观点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往往不是这样。首先,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电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脑配置更新较慢,很难运行最新版本的数据库软件。举例来说,Oracle数据库软件的运行就面临困难。多媒体教室电脑的内存容量就不能满足需求,而且每个多媒体教室安排多种课程,电脑上安装的软件繁多,新版的Oracle数据库教学软件基本上无法运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电脑配置较高的机房往往早已排满其他课程。目前较新版本Oracle11g(最新12c版本)的配置要求较高,内存1G的电脑实际运行速度太慢,不能同时打开其他软件,尤其是开发调试更难以进行,因此内存最好大于等于2G,同时,相应的CPU、主板等硬件也要配套更新。如果要求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电脑配置迅速地更新换代,那么在具体实现方面确实也存在困难。

其次,虽然数据库软件不断更新换代,但是相关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很大变化。例如,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等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数据模型、关系代数、标准SQL语言、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备份和恢复、并发控制等基本理论和操作,无论是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版本,还是用2005或2008版本作为授课软件,实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别。然而,软件版本越新,对电脑硬件配置的需求就会越高。

另外,数据库教材《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2011年版)是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指定教材之一。书中以Visual FoxPro 6.0软件为例,介绍数据库的设计开发等基础知识。虽然早在2007年,微软公司就宣布停止对VisualFoxPro的开发,但是很多学校教学和教育部门依然沿用经典版的Visual FoxPro 6.0。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桌面型数据库的处理速度很快,比较适合百万条数据级别系统的日常应用。

由此可见,并非最新的软件才是唯一最适合的教学软件。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你想把知识传授给别人,不如把学习知识的方法告诉他,道理其实很简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方法,给人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饥,但无法长久地解决问题,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在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软硬件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味地追求最新、最前沿的教材和教学软件并不是万全之策,也不应该是教学唯一关注的重点。

2 严密完整与通俗易懂的抉择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需要给学生解释一个描述得很严密完整的定义,而且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抽象的概念。一种方法是用很标准、很晦涩的语言,一字不漏地描述它;另一种方法是用通俗易懂但并不那么绝对正确的比喻解释它。哪个效果更好一些呢?有人会担心,作为一个教师,怎么能让学生建立一个错误的概念呢?用不那么正确的比喻解释严密的定义或概念,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诚然,如果能直接让学生明白晦涩抽象的概念,而教师的描述又不出现任何偏差,那是最理想的效果,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过于死板的讲解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很可能抹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往往就会全力以赴,认真钻研,想方设法弄懂它。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要善于影响、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讲解Oracle数据库几种关闭方式的区别时,可以给学生打个比方,数据库关门时有4种情况:第1种(Normal),主人今天很有耐心,等待所有的客人自行离去后,再关门;第2种(Transactional),主人今天没有耐心,他亲自监督每位客人,当客人做完各自的事情后,就让客人立即离开;第3种(Immediate),主人今天非常没有耐心,它揪着客人出门,不让他们做完正在做的事;第4种(Abort),主人今天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他直接拉下电闸,把客人赶走,房子里一片狼藉,系统不得不在下次开门时清理混乱的现场。这个例子中,把数据库实例SID比作主人,把客户端连接比作客人,把事务比作客人在做的事情。任何比喻都没那么严密,这个比喻也并不是十分经得起推敲,但这样能深入浅出地描述关闭数据库的几种情况,生动具体,容易让学生理解。

又如,讲解SQL Server的登录账户和用户账户以及权限分配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SQL Server比作一栋大楼,那么数据库就是大楼里的房间,一栋大楼里可以有许多房间,登录账户是一个人进人大楼的通行证,用户账户是这个人进入某几个房间的钥匙,因此,一个登录账户可以对应多个用户账户,针对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用户账户,而每个房间里还可能有许多文件柜,权限就是打开这些文件柜的钥匙。

初次接触DBMS的学生,容易把SQL Server和数据库这两个概念混淆,也很难理解登录账户和用户账户的区别和必要性。运用浅显易懂的比喻可以达到直观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使用一些不那么严密的解释和比喻,变抽象为具体,变晦涩为鲜明,从而不断刺激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点,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达到学生乐此不疲、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好学不倦的目的。

3 善用多媒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教师能合理地使用比喻,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那么可以使原来一些 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授“管理权限和角色”相关章节时,会讲到“系统权限不会被级联回收,而对象权限会被级联回收”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动画,就会有更良好的表达效果。

图1和图2中的三角代表用户,菱形代表权限。系统权限不会被级联回收的情况如图1所示。

如果授予的权限不是系统权限,而是对象权限,情况就不同了,对象权限会被级联回收的情况如图2所示。

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具体掌握了“系统权限不会被级联回收,而对象权限会被级联回收”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明白两种权限回收时的区别。正所谓“一图胜千言”,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使原来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教师要能够合理地运用图片、动画声音、影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应该喧宾夺主。子曰:“过犹不及”,意思是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一样。多媒体只不过是一种教学辅助措施,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性的启发。如果课件内容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教学实质,变为以多媒体表现手法为重心,一味追求各种图片、动画和视频,反而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或者教师仅仅是按照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令多媒体课件从辅助手段变为主导,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开始对狗实施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无法逃避,非常痛苦,经过多次实验之后,改变实验策略,在给狗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然后再按响蜂鸣器,此时,狗不是选择逃出笼子,而是一听到蜂鸣器的声音,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离痛苦,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数据库教学和实验过程中,学生也会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如果这门课程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难度很大,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而且在后续的学习阶段中,课程作业和实验也都让学生感觉很难正确完成,那么这时学生往往会产生倦怠、不自信的心理。此时学生如果得不到帮助或鼓励,久而久之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彻底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根本学不好这门课,最终选择“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努力。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时尽量做到以人为本,循序渐进,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重新找到信心,克服自卑和焦虑感,愿意努力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5 结语

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笔者从教学软件的版本选择、教师授课的表达方式、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以及注重利用教育心理学鼓励学生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指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多种授课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书育人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责任,这关系到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如何使学生在学校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国良.Oracle DBA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9-182.

[2]朱智清,谢丽丽.“双主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1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