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

第1篇

让学生快乐成长,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让事物适应时代和发展规律,就需要教师形成一切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思路。新的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学生、教师、学校,还有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反过来刺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同样,学习也是这样,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条件。首先,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开口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极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初一教材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学生自己提问,二元一次方程与我们前面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其次,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人们总是在思索中前进,归纳和总结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实施下去。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由此可见,总结、反省是让人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归纳,整理便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强烈的自律性,求知欲等都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要抓住时机,给予引导,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训练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提倡“技长者以为师”,说的就是教师要教授别人,首先自己的知识得丰富,可以说明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技能过硬,还体现在能够科学地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学会转变成会学,从而提高学生能力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学生面对问题时,那一瞬间的想法,他们会怎么办?当面对困难时,首先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各种性能,再把已知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它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要从思维的模式上去探索,去引导。从现象的分析对比中,得出初步结论,并在头脑中升华,做出总结概括,然后判断推理,从而指导行动。比如,在讲授“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一下整数,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对比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紧接着列出有理数的概念、范围,再出示无理数,逐步引导学生先分析,对比,再做出概况,然后具体化。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及课后的辅导及复习,学生就会对有理数与无理数部分的知识结构掌握得更加清晰。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第2篇

一是转变教育理念,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题海战术,它不仅需要学生对数学常用理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思想方法.二是习题转变的安排,传统的教学中对习题量格外重视,基本上有课堂习题,课后训练以及复习习题.在新课改中,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习题安排上改为:观察思考、习题、练习、探究和总结,这种习题模式的安排,虽然习题量有所减少,却使学生的探究、思考得到增加,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目标意识得到良好培养.三是教材素材引用的转变,传统教学中的例题较为数学化,不能结合实际生活,新课改后所采用的素材更贴近生活和实际.

二、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策略

1.与生活和实际紧密联系

在函数教学中,因为理论性的东西较多,而且对学生来讲理解难度较大,所以课堂氛围较为乏味和沉闷,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虽然投入很多的精力却得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创建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现函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例如,气象中心对一场沙尘暴进行全程的观察,最初风速:每小时平均增加2km.4h后,沙尘暴通过开阔的荒漠地,风速改变,每小时平均增加4km.在一段时间内风速没有发生变化,沙尘暴在达到绿色植被的地区时,风速每小时平均减少1km,最终停止.根据题目回答下列问题:沙尘暴一共经过了多少小时?当x为25时,写出风速y和时间x函数的关系式.对于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学生有较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如何使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在这种练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喜欢数学.

2.数形结合

曾经有数学家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以入微.因此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需要进行数形结合,可以凭借图形性质增加对公式、定理和概念的理解,并对公式、定理概念等进行几何意义的体会.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使抽象、枯燥的知识能够被学生较好的理解,而且在学习中还能了解一些生活上的知识和经验,使数学价值充分得到体现.例如,函数奇偶性这个知识点,需要教师充分对图象对称性进行刻画,包括关于y轴和原点的对称.其中一定要注重奇偶函数定义的讲解,在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偶函数需要满足f(-x)=f(x),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需要满足f(-x)=-f(x),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只是简单地将定义告知学生,要求其死记硬背,则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图象呈现出来,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深刻理解基础概念

第3篇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平时×20%+单元测验15% +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第4篇

上好课的关键是在于教师的是否有备好课,任何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如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推行,教师的备课内容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不仅仅是教学目标,而且还有备课的方式都出现了多元化。在备课的方式上,提倡教师、师生以及教师集体备课的相互结合。教师备课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理念出发,面向群体学生,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生探索学习过程上,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意向、查找学生的学习难处,根据这些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妙处。

二、优化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有趣的新课导入能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精神,理清他们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开端。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尤其注意几个方面:课堂内容要与学生的整体水平相适应,避免脱离实际;导入的教材要以学生能接受为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能积极的思考、主动探索学习;教师在导入教学时,语言要富有一定的艺术性,言简意赅,短时间的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课堂情境

情境是人们心理活动得到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1]。数学是一门比较死板的学科,许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觉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知识。所以情境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四、注重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开展,以练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的活动方式,同时还是艰难的练习过程。课堂上的数学练习不仅仅是记忆的强化、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习题的练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适度的练习是有效途径。“度”是关键:过度的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让数学教学变成“题海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乱练,没有方向、目标;但倘若不进行练习,学生就不能在脑海中构成知识骨架,从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数学课堂的有效练习是根据课堂的设计而设计。

五、启发式的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方法是手段和保证,然而启发式的教学是最基本的方法。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一味的采用“注入式”,片面的强调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智力、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束缚。新课改下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启发式的教学就转变了师生之间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间的引导者,将学生引入数学的学海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思维,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治疗。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能解决问题,它们形影相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问,学生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去寻求问题的方案。

六、精心布置课后作业

精心的布置以及合理的安排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业能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推理,探寻问题的答案。作业需要启发性,教师可将新内容布置成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进行解答完成。教师就可以不直接进行讲授,而是通过作业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完成工作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主要为了让学生巩固一天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吸收、分类、消化,构成自己能理解的知识架,为第二天要学的知识打下基础。但是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指导,对错误的要及时的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作业的布置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配,要有一定的阶梯性。总之,作业的布置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锻炼才有意义。

第5篇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以此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动力与能力。数学的发展历史表明,许多辉煌的成果的取得,往往来源于敏锐的数学直觉、惊人的想象力及追求数学美的思想。所有这些都表明:数学能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因素。美国心理学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基础数学教育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比赛中常常摘金夺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高分下的危机”,诺贝尔科学奖伴随着20世纪走过了百年历程,已成为全人类科学事业中最高荣誉,不愧为世纪辉煌!但迄今为止,尚无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荣。我们的数学“尖子”人材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也并不多,这一现象与数学教学中不注重数学的兴趣、应用性是分不开的。这些缺陷,恰恰表现在学生缺少数学的直觉意识、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情感因素。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把数学作为一个筛子,更多的是起到选择与淘汰的作用,其结果是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很多人以一种被淘汰的心态走向社会,这种心态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因为,在新课改中数学的感情教育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新课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首先是加强数学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这揭示了教师对数学的情感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在新课改的今天,要让学生的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注意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加强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教师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化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感染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激励。另一方面数学课改强调要开展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合情感教育的需求。探究性学习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完成课题。比如学了“概率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庭近几年收入与开支情况,统计班上同学家购置手机、电脑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与前两年作比较,分析数据增长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

其次是加强情感投资,贵有爱心。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积极健康的情感的核心是爱,爱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的基石。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爱,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老师的爱,老师的爱是和风细雨,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老师的爱是催化剂,能激发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爱学生,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关心、信任、欣赏、宽容、尊重和严格要求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爱心,爱得自然,爱的真切,爱得投入,爱得心甘情愿。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三、新课改培养数学情感中注意的几点

在新课改的教育状况下,结合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应变被动为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情感因素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是没有模式化的,好多情感是以渗透为主的。

初中数学是基础数学,也数学的入门时期,有很多时候学生学数学很苦,也很被动,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动机,要想方设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对学生进行赏识、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受到老师们的重视,而对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不少教育家们也呼吁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其实,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随意性地大夸其辞:“你很聪明”、“你回答得最好”,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不论是采取何种评价,都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把握一定分寸,使评价符合实际,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去努力扬长避短,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只有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改的标准,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21世纪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慧敏.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教学交流(下半月).

[2]盛小东.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探索[J].校长阅刊,2007,(12).

[3]董书平.论初中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教苑荟萃,2008,(18).

[4]张俊红.素质教育与初中数学教学[J].中国教研交流,2008,(4).

第6篇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教学方法,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包含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积极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对学生具有的实践、操作、探究、活动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加以考虑和了解,改变传统的只依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现状,提高数学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例如,在讲“简单随机抽样”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班级内随机选择10个同学,布置如下问题:如果从这10个同学中随机抽取1位同学的话,可能会出现几个结果?如果从这10个同学中随机抽取2位同学的话,可能会出现几种抽样值?让学生通过实际分配来得到结果.通过这种灵活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抽样取值的理解,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以人文本,使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环境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在此基础上能使学生脱离传统教学的禁锢.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讲解,发表自身的看法,然后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解,在加深学生理解以及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讲“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表看法,说说两条直线可能会出现的位置关系,如平行、相交等情况,然后让学生介绍生活中出现这些位置关系的具体情况,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此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扩散与延伸.例如,在讲“简单多面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多面体相关的知识以及其出现在生活中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面体具体的应用情况展示出来.这样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对教学结果实施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获取的知识量以及质量,并对其知识的认知与迁移能力提升与否进行评价.对教学过程实施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动机、反馈意见以及自主能力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使用教学评价方法时,教师应该对不同特点的学生使用不一样的评价手段,使用多种评价手段来保证评价信息的正确性.例如,在评价“圆与圆的方程”的教学效果和方法时,其中问题如果这样设计:在讲解圆的方程时,老师的讲解方法:A.简单易懂;B.没有讲解清楚;C.听不懂.通过老师讲解,你理解了圆的概念:A.完全理解;B.当时能懂,过后不太懂;C.不清楚.像这种涉及情感与主观意识的评价,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感情因素,采取不记名的书面调查问卷方法.又如,如果想了解学生学习“概率”的效果时,可以采用360°全方位互评方法,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自身的评价来完成评价工作,保障信息的合理性以及真实性.

四、优化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为课堂设置的时间有限,通常只有45分钟的时间就要完成教学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使用这段时间,避免课堂时间出现浪费情况.有些高中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点,一些无关本课堂知识的言语过分占用了教学时间,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及时完成,从而降低了课堂时间利用率,不能确保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五、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衔接

小学是中学的基础,中学是小学的延续与拓展。因此,搞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统一连续的发展,顺利过渡,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呢?

首先我们比较一下初一(上)新老教材的目录。老教材包括“代数初步知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新教材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种变化体现新课标的第一大理念,即“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新教材把“有理数”作为第一章,目的也是为了与小学衔接。

其次,由于新课标把初中数学课程定位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第三学段,教科书在编写上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前面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这也说明今天我们做中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比如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内容,《课程标准》在3个学段都有要求,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根据课标的这个特点,初一教材整理前面两个学段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同时注意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等。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但是我感觉老师们没有很好的体会编者的意图,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主要原因是中学老师不了解小学教材。尽管在教材分析时提了一些要求,但这远远不够。因此,我建议每所初中校应该至少配备一套小学教材,让老师们系统地了解小学数学教学。

第三,新教材特别注重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从数学学科的内部来看,整式及其加减运算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预备知识,而新教材不象老教材那样先安排整式,再讲一元一次方程,而是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通过例子解释了一些运算。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重点。事实上,在新教材中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的始终。

第四,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教材中,穿插安排了大量“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探求结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搞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学生对任课教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很容易对教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

因此,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授课时,要采用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走近教师,和教师一起求知,一起创新。

其次,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就、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此外,还可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有利时机,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二十四点游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拓展其心理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的衔接

1)、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从预习开始,由于中学数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有较强的要求。我们不妨从这五个方面指导学生预习:(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不管是哪种预习方法,有了预习我们必须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这样才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勤于思考

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中学后要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3)、强化训练及时复习

第8篇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每个教师都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改革是时展的需要,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只是一味的死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课堂改革是进行新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又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课堂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成为了当务之急。在实施课堂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现象足以让我们思考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是说说?难道我们只是在追赶流行?难道只是在随波逐流的改革大潮中盲目的模仿?我们到底应该在课改中重视什么改掉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和研究。下面我具体谈在进行课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效仿流行模式

时下,许多教师都已经了解和学习了先进的课堂改革模式,也有意识的把新课程引人课堂,这是好的观念,就像我们学校学习了杨思中学,衡水中学,搞了学案导学,现在又实行生本教育。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课堂改革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轻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能合理有效,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比较差。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缺乏对需讨论问题的合理选择,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就草草收场,或是问题还没得到解决,教师怕耽误时间而直接打断,甚至,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或是在说一些与课堂的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而教师却没有及时的督促或制止,使得讨论的意义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反而给使那些本来就不太积极学习的学生有机可乘,学习效果不佳。这就为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讨论?讨论的时间要多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避免个别学生不学习的现象发生?

2.过于追求形式,忽视课堂效果

丰富的课堂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是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是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是原来枯燥无味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有些教师却只师一味的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生间的合作与探究,一节课下来只见老师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花样迭出,而学生却只是扮演了观众的角色,缺乏思考和创新,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选择有尺度,不能只是追求形式而忽视了课堂效果,否则,只会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3.教师在课堂上把握不好少讲和不讲的尺度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之改变,学生主体地位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指挥并且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学习,教师只有少讲或不讲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也是教师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主要表现。 现在的课堂,许多教师把少讲和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是想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但是,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该讲的不敢讲,原本老师一句话就能点明的问题,非要和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叫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把少讲和不讲绝对化,不能把握少讲和不讲的尺度,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该明确一节课中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不讲,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不讲,对于学生探讨不出来的疑问教师必须要讲解清楚,而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探究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坚决不讲,这样,才是合理的少讲或是不讲,才能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才能提高课堂效果。

4.在活跃课堂气氛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师的课堂看起来乱哄哄的,仔细观察发现学生都在探讨、争论,一节课下来,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课堂效果很明显。而有些教师的课堂仅仅是表面上的活跃,甚至那些"捣乱分子"也在忙于乘机。这些教师就是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式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与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行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不叫乱。因此,活跃的课堂应该是活而不乱。而要让课堂活而不乱,教师不仅要设计出真正可以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教育教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要与学生讨论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悦的学习到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5.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

第9篇

【关键词】:转换角色、尊重、兴趣、信心职业高中数学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的弱点,作为一名职业高中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转换角色,改变已往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独自学习、同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如何辨明方向。当学生面对学习中的遇到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心的激情,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其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例如,在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争议不休、并且与正确结论之间发生偏差时,教师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语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教师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也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在讲“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容易出现“混乱”,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函数没有反函数。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懂得“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映射”的定义,从而得出:在定义域和值域之间只有是“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于是在课堂练习中“求y=x2(x≤0)的反函数时,能否把条件x≤0去掉?”,其结论当然是“不能”。如果去掉,则给一个y值时,就不是唯一确定的x值与其对应,从而该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之间就不是“一一映射”,所以在没有附加条件时,函数y=x2就没有反函数。

二、制作数学模型,调动学习兴趣

动手制作数学模型是立体几何教学的重要措施,数学模型易于表现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和各元素之间的实际位置关系,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建立空间观念。比如,在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我号召学生用一块硬纸板和几根小木棒,制作了简易的数学模型,学生通过演示数学模型,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实质,就能得心应手地解决与之相关的题目。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数学模型,降低了思维难度.从而使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进而发展到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三、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仔细观察,并充分估计,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传统教学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教师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关注学生全体的同时,侧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以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

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条件适当改变,请中等或较高水平的学生上台板演;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及时地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坚持这样做,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由于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他们片面地认为数学跟工作和生活联系不大,因而有部分学生在数学课上睡觉、聊天、看小说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讲《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我选用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某城市的电话号码由8位数字组成,其中从左边算起的第一位只能是6或8,其余7位可以从前10个自然数0,1,,9中任意取,允许数字重复。试问:该城市最多可装电话多少门?

在讲直线的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时,我告诉学生,这个公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际服务。比如,木工师傅用墨斗拉线,站队时如何将队列排列整齐,如何解释成语“一箭双雕”等。在讲线段的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让学生们设计自己的上学路线怎样走才能最近,才能节省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就记住了这个性质。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措施;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牵引着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亲身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则违背了这一理念,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把分数定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而忽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归纳、演绎等素质能力的培养.如,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我就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学不会举一反三,思维能力局限.比如,在讲授“概率”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买彩票、摸奖等活动都可以运用,但是如果教师将其换成这样的题目,学生照样不能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这就是在应试教育下,迫使教师灌输过多的专业与应试知识点,让学生的数学意识薄弱,不能够真正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

3.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改进

随着教师年龄的老龄化,教学方式也随之“老龄化”.很多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而学生对于这样沉闷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加上数学课程本身艰涩难懂,学生普遍对于学习数学的情趣不高,这样的教学水平自然不会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如,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设备不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等等.

二、对于改进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是不尽相同的,这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与特点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接受并且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挖掘,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我的个性化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作为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后布置“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体验式课题,这些都是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

2.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上面我们提到过,数学素质是一个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进行创造、归纳、演绎、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演绎能力.最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总结,让所学的知识进行章节与章节的联系,合理地转换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素质的养成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并乐于学习.

3.加强教学,研究与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钻研出更多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不变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学方式的不同,而变得丰富多彩.比如,第一章“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这是概念性比较强的一个知识点,并且学生不难理解,所以我采用的是学案制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都呈现在“学案”上,然后将基本知识点以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最后是对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则是两人小组以问答的形式展现.又比如,在学习“任意角”这一章节的时候,为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角”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回顾知识的课堂导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并且还在课后布置了一个“探究发现”的课后作业:寻找实际生活中出现一系列关于角的问题.这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的能力.又比如,在学习“向量”的时候,我设计了以问题导入式的情境:老鼠由A向西北方向逃窜,如果猫由B向正东方向追赶,那么猫能否抓到老鼠?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也隐含其中,通过这个问题,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当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还能够引入课题,一举多得.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有效地创造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就能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要能够改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其次,就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与改变,钻研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顺燕.关于数学教学的若干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4(1).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问题对策

一、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教学观念转变中存在认识偏差,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角色定位从单一的数学知识的讲授人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成能动的学习者。然而,教师在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没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的实质理念,而只是做表面文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刻意注重学生主观性的发挥,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有的教师认为,数学课教师就是要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不管这种解题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只要能得出答案就行,而且是越多越好,甚至有的方法是生搬硬套,扰乱学生思维方式;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答案的不唯一性,认为充分热烈的讨论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动学生脑筋,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这样一来,往往讨论毫无结果,搞混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科学实质和价值的理解。第二,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教师的正面引导。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做主,基于这种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漫无目的的学习,忽略了教师必要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模棱两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第三,过分强调表扬的激励作用,忽视错误的纠正,滋长了学生的自傲心理。受新的思潮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励表扬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应有的批评指正,如此一来,造成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和自傲心理的产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弱点并及时改进,对学生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其次,随意开发教学资源,弱化教材的基础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学资源不断被开发出来并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教材绝对化、单一化的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缺乏充分认识,在未能全面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随意开发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泛化、甚至模糊现象的发生。具体表现在:第一,弱化了教材的基础地位。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一本教材作为基础的知识支撑,数学也一样,万变不离其宗的数学知识和原理始终以教材为基础,把最基本的知识连贯起来。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学生未领悟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情况下,广泛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随意补充知识,一堂课看起来内容丰富,但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原理,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第二,情景设置脱离教材基本内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在设置教学情景时,对教材基本知识和运用问题自身就不明确,造成预设的情景缺乏明确目标,内容脱离实际,不能真实反映问题所在,使得情景成为讲桌上的花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随意发动学生搜集信息化资源,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节省教学时间,有的教师让学生自行搜集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某些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在没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不管有无必要,有无帮助,一概上网,盲目搜集下载编辑,结果花费时间做一些无用功,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而且,学生搜集的材料大多时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让学生觉得劳而无获,反而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首先,以数学基本教材为本,适度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教材教学必须自觉地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适度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处理和运用教材的具体做法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毕竟是经过数学专业训练和教学方法训练,主要的数学原理还是要先通过教师借助教材,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先明白基本原理,再消化吸收、运用;要注意让学生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创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要把教材内容中难以用活动表达和体现的内容,设置一些合情合理、浅显易懂的情景,使得学生通过这些情景活动,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精髓所在。当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照本宣科的简单教学活动,还要联系地方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把新信息、新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巩固并补充拓展学生所学知识。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情境教学

1.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投入学科知识中。情境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强调兴趣的培养,提倡学生以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步接受新的知识,在发展、创造中提高素质。

2.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发展导向的转变,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紧迫而重大的工作,过去单纯的书本教育转化为重在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向素质教育实行转轨。

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其本身就蕴涵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学生思维构造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是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示范者。教师主要通过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和谐、民主、积极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交流合作,反思概括,通过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策略

1.利用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中的数理关系绝对不是毫无根据的、“形而上”的空洞,而是对现实生产生活的逻辑概括和高度提炼,从本原上说,数学就是生活的映照。因此,数学的教学也不能离开生活的实验,只有最大限度地让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让学生从数学联想到生活,从生活联系到数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情境设置的教学就是基于数学的生活本源来开展的。案例1:某市出租计程车规定,乘坐出租车三公里以内收取费用5元,此后每增加0.5公里收费增加0.6元,请写出乘坐出租车不超过五公里路程时车费y与路程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既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同时又可以看成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而且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起来较难,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数学知识的形成。案例2:在讲“数学归纳法”时,由于数学归纳法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特别是对它的第二步不理解,这时可以设置试验情境:“多米诺”骨牌游戏:几十张骨牌放在桌上,玩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可以看到,要使每一个骨牌都倒下首先需要第一个骨牌必须倒下以外,其次前面一个骨牌倒下后面一个骨牌正要紧接着倒下。

3.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备性,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巧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案例3:如在讲双曲线时,可创设情境,以前初中学过双曲线,那么今天讲得双曲线与我们以前学得双曲线是不是一回事呢,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想探究结果,一定会抱着浓厚的兴趣学习。

4.利用典故及带有趣味性、知识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典故、趣味性的问题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案例4:在讲概率时,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产生历史:概率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来源也是生活现实问题解决的理论概括,主要是分赌金过程中研究随机现象规律。实际上,概率这一数学概念已经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统计、保险计算等领域。对于概率理论发展脉络的了解,学生会增强对学生与生活联系的深切感受,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来指导生活的浓厚兴趣。

5.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人对事件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在课堂上设置悬念,能使学生因好奇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质疑、思疑、释疑、再生疑。有益于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思维的火花。案例5: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传说在某个国家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满足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陛下,只要你在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放1粒,在第2个格放2粒,在第3个格放4粒,在第4个格放8粒,然后16粒、32粒,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子吗?

实践证明,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就要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探求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7).

[2]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第13篇

【关键词】困扰 课改 普通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63-02

我国新课程推行与实施至今,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进行了多次修订,让新教材更加具有了可行性、操作性。新教材的修订促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在农村普通中学里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我是新课改全过程的经历者,对农村普通中学实施新课程改革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体会颇深。现就“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如何走出新教材的“困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新课标困扰农村“普通”中学数学教学的原因

多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深感新课程给“普通”中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农村普通中学的诸多因素严重的制约了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我认为新课标困扰农村“普通”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原因是:

1.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学硬件现在依然跟不上新课改的教学 要求,教学设施、教学用具比较陈旧或不足,所有这些尚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要求。

2.学生基础薄弱,起点低,能力有限,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孩子的学习也不重视。这些严重影响了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实施。

3.课本编排不合实际。不论什么条件的学校,什么样的学生都是材,统一的要求,这样的统一恰恰忽视了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这就给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农村学生层次较低,新课标的有效实施甚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下层生面呈现上升趋势,这给双鞋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4.中老年教师对电脑技术掌握较差,不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由于这些教师教学方法已形成了习惯性的定式,故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难转变,或多或少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改革创新意识不够强。

二、新教材对农村普通中学困扰的剖析及改进策略

针对上面的四大困扰,现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探究改进的策略。下面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以下简称“04审教材”为分析对象,主要从课本编排和内容上进行探讨,结合农村普通中学的实际情况,就教材在使用上造成的困扰进行剖析:

困扰一:教学设施和教具跟不上教材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包含: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课改后部分内容的教学都运用了电脑、多媒体和电子白板。我们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学设施只能够提供给两个班同时使用,其余的班级只能用传统的方法教学。某些的教具、学习用具教师和学生都没有。

针对这方面的困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自制教具,提前叫学生做好准备,如:自己做转盘,黑白球和骰子等,这样既解决了教学的教具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困扰二: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加大了教学难度[1]。课堂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满足不同人学习数学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让班上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所发展。新教材虽然突出了数学的实用性和基础性,但我认为并不是把原有的内容进行删除或增加,降低目标要求,减少作业量等就达到要求,“04审教材”这套教材有的地方前后知识转变大,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提高,加大了学习难度。

针对上面的这方面的困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是在教材处理上,应注意知识内容梯度问题,注意教学难点分配的合理性。我认为应该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前加一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类比教学,减轻下一节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二是在教材处理上,还要注意知识内容的衔接问题。

总之,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优化,真正使新教材变为“活”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教教材。

困扰三:教学内容安排过重,学生吃不透。农村“普通”中学的学生基础薄弱,起点低,能力有限,如果一节课内容要掌握知识过多,那么接受能力不高的一部分学生反而得不到收获,失去兴趣,以致厌学。

例如:“04审教材”P88页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二)中都是由应用题入手既要学习列方程又要学习解方程,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于农村普通中学的学生是难完成的学习任务,我建议是先把列方程的引入放下来,把它放到下一节列方程一起讲授,引入改为观察、思考的形式,如:用“移项”解方程可这样引入:比较方程3x+20=4x-25与方程x+2x+4x=140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出现了新问题怎样解决?这样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降低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针对这方面的困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知识内容体系,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必要的知识内容调整,真正做到活用教材。

困扰四:有些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缺乏合理性。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要求降低了,却加强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但是出现的形式和顺序要讲究,否则会出现负面的效果。因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先入为主,学生认为自己感知或观察猜想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忽视了对结论合理性的探究,更没有兴趣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针对这方面的困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对新教材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有必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其趋于合理性。

三、从我做起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走出困扰

孔子《礼记?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学习,才发现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多;经过教学.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因此,想走出课堂的困扰我们必需做到:

1.转变教学思想与观念。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的被摒弃。现在学生的发展呈现多元化[2]。通过现代教育的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是必然的。因此,我们要正视普通农村中学教学的某些现状,从自身找原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符合普通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新思路。只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与观念,给学生营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首先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电脑知识的学习,学会制作课件,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在教学上要有创造性。其次教师要认真学习借鉴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3.认真钻研教材,领会课改精神。强调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论文题目所说的“普通”中学是指具有教学现状中的第一,二,四点的学校。新教材的“困扰”是指教材某些内容不适合这类“普通”中学的学生,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备好每一节课,把握好教学目标,才可以真正走出教材的“困扰”。

众所周知,新课改的实质就是体现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是否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的。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法和适合学生的学法。我们只有坚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用好新教材,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出摆在农村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学“困扰”,进行有效课堂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点其实并不多,但对于学生而言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和思路,即便有些时候老师在授课时已经放慢了速度,一些同学还是不得要领,收获不了知识,学习的效率极其低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抓好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后,教学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主体的角色,所有的学习和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师在进行,但是新课改后,学生开始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仅仅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展开。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中,学生只有处在了最佳的学习状态,老师的教学活动才会具有意义。所以,新课改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选择性吸收,在接受的同时应该注重对知识的创新和思考。在过去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往往只注重对于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虽然思考了不少问题,但其实还是缺少对知识的创新和深入研究。在新课改后,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老师应该做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思索和积累,告诉他们如何发现和探索知识,找寻学习知识的敲门砖。

新课改后,最明显的好处其实也是一种最大的改变――学生成了课堂上的主人。在教学中,不管老师多么有才华,教学方法多么先进,如果学生无法吸收其所传授的知识,那么该次教学就算是失败的。若某教师在课堂中能够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并研究出理论知识,那么该老师的工作效率将会非常高。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在学习上的方法或技巧比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更为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其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们的思考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新课改虽然已开始执行,但仍有许多学生学习时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愿意亲自去探索和钻研。因此,老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状,争取让学生将被动化为主动,在课堂中处于主体的地位,自觉地进行学习,这也是提升老师数学教学的一种优良手段。若想让学生积极扮演主人翁的角色,融洽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必不可少的。若课堂气氛长期是严肃的、紧张的,那么学生将很难真正进入到学习的情景中,自然也就不会有更多的学习和思考了。因此,教师应该将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当作目标,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行开展自主学习,从探索中发现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轻松和谐的气氛不仅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学习的潜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对自身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帮助老师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一种融洽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和教师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知识,让老师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组织者。教师在自身的教学中应该坚持好的教学方法,摒弃一些错误的方法,让教学的效率能够达到最大化。老师在教学中还应该贯彻情感教学,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用一些优秀的习惯来影响自己的学生,指引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和成长。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不能与生活脱离开,因此,教师应该尽量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活化,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尽量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相结合。学生们往往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凭借这一点来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摆脱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们都比较崇尚的,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点来制定教学方案,多让学生们参与到实践中。对于一些能够动手操作的东西可以尽量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国家非常重视教育行业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教学任务是艰巨而漫长的,需要耐心和细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新课标的出现,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越来越清晰,教学方式越来越先进,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初中数学的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平原.中学数学教学论文的写作方法[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1(5)

2.徐荣清.初中数学“双自主”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五个环节[J].教育教学论坛,2011(3)

3.高洪常.优化课堂教学推进初中数学新课改深入开展[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

第15篇

关键词:泰勒原理;改革;高中数学课程

新课程改革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学术界的争鸣,遭遇了各方的博弈。本文试图转换视角,在泰勒原理视角下再次审视新课程该改革。然而,数学课程的改革更是翻天覆地,笔者以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为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泰勒原理简介

在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How can the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二、泰勒原理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什么、改什么、怎么改”一直是新课改的焦点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曾有学者说“课程改革是桥梁”。这座桥梁使得应试教育通向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的教育现状里有一条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始终被高考牵引着。课改十年,让我们再回首,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课改走过的路。

(一)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泰勒原理讲述的教育目标来源有:对学习者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简言之就是对社会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也就是对知识的研究)[1],对这些研究所获得的教育目标,还应该有一定的筛选和综合。泰勒指出应该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经过筛选以后的目标,再综合形成陈述目标,方可确定为真正意义上可操作的教育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主旨是使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对于新课改的教育目标确定,当然也符合泰勒原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对学生的研究方面略显不足。因为课程改革的总体掌控是自上而下的。总体而言课改的教育目标宏观上适合我国的国情,适合我国的发展需求。

(二)新课改的教育内容制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提出了新课改对教育内容的宏观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在泰勒原理中将教育内容定义为学习经验,教育的关键手段是其提供的经验,而不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东西。通过纲要提出的宏观要求可发现新课改在制定教育内容时,遵循了这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这些恰好涵盖了泰勒原理指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这样的耦合表明新课改在教育内容制定时与泰勒原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三)新课改的教育实施

泰勒原理中有效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特别强调这三个标准是制定一套组织学习经验的有效方案的基本指导标准。[1]用泰勒原理对照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育的实施应该满足这三个基本标准。看看我们的新课改是怎么做的。我国的这次新课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阶段、试点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并且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有序的进行。在具体推广过程中也是有部分地区先推进,在慢慢遍及全国各地。还特别推出了整合性的科目,例如科学、历史与社会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泰勒原理的一些基本标准和要求。再次应证新课改理念与泰勒原理的一致性。

(四)新课改的教育评价

纲要还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泰勒提出评估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由此教育的评价重点。应该是检测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不要把教育评价作为过滤器,选拔能够继续深造的学生的一种工具。这样的教育评价是不够健全的,新课改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改革教育评价,实施教育评价。

综上,新课改的理念和泰勒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泰勒原理,结合我国的国情有自己独特的设置。这值得肯定,但还是有些方面不够明确。对于学生的需求还需要大量的调研,以期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宏观层面上的理论完善不能完全代表课改的成就。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科改革现状做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具体展示高中数学课改改革的实效性成果。

三、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现状

数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教育始终是课改的焦点,每次课改数学课程都会被推到课改浪潮的风头浪尖。尤其这次的课改数学课程更是翻天覆地,无论知识的编排还是课程的实施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争议颇多。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年风雨,再回首用新的视野去审视,去感受经受十年洗礼后的数学课程。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为主要依据,结合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还设计了一些具体的目标,这在课标中都有表述,论文不在赘述。就目前教育研究者反映的高中数学新课改实施的现状而言,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抱怨无法有效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空洞等等。当然,不能仅凭这些现象的存在而去批判新课改,只能说明对于课程目标的表述、制定有待进一步提高。打好课程目标的基础才能确保课改的顺利实施。泰勒原理中指出了三种关于教育目标的陈述方式,并逐一说明了各种陈述方式的利弊,那么由此要有所启发。制定教育目标、陈述教育目标要尽可能地具体、可行。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要灵活变通使宏观的教育目标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制定自己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编排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可谓是天翻地覆,课程内容的编排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采用模块化的编排方式。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包括两个系列: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必修课程包括了五个模块,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从课程内容的整体看高中数学新课改内容编排更加健全、完善、灵活。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其实也表现出了以下的变化:第一,高中数学增加了选择性。第二,高中生学新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人本化的思想。第三,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第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五,极力发挥数学文化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组织总体上体现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这些特性完整体现了泰勒原理的基本要求。

(三)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在不同的地区实施的程度不同,反映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作为课程改革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再回首我们只能去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将如何改进。

高中数学新课程具体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新方法就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也是从基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制定的。在一些调研中流露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触,许多一线教师表示,新课程的内容繁杂,教学过程感觉压力大,课时不够用等等,一些实际的问题。[4]课改的理念很受欢迎,但是要真正实施困难重重。所以教师依然采用老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式太过华丽,只是偶尔作为一种点缀,应用到课堂中。对于这些新的方式,一线教师望尘莫及。所以也就有了,关于新课改就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争鸣。[5]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还是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有异化,由此可见数学新课程的推进还是阻力重重。泰勒关于课程组织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更仔细的去研究这些理论基础,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启发与帮助。有一点也是值得深思的,关于课程评价也会影响整个课程的发展走向。

(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评价改革

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接纳发展性和多样性。[6]认同差异、推崇个性化。在评价功能上,中学数学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基于后现代课程观,中学数学课程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体现数学课程评价的多样性,真正与后现代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相呼应。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方法,促进教学及时的调整和改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理论还很薄弱,还没有健全的评价机制对数学课程进行去方位的评价。这还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关于课程评价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结合泰勒原理的启示更应该对数学课程评价做专项的研究,不要让高考牵制着整个数学课程的发展,倘若一直持续这样的现状,数学课程就只能是高考的奴隶,只能为高考服务,不可能完全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美]Ralph W.Tyler.罗康,张阅.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钟启泉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77——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12.

[4]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48.

[5]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 [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