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产类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总结了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的授课及教学改革的切身体验,提出了对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测试方式进行改革的措施,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专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
一、当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实行四、六级考试,就业单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对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语言基础明显扎实了。但是,基础英语后续的专业英语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多数水产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两年教学计划内英语学完后即放松了英语的继续学习,思想上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明显少于基础英语阶段。首先,由于没有材,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目前使用的教材一般是任课教师从专业文献中选编的材料,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知识特点和连贯性。学生使用这些教材犹如随意阅读专业文献一般,很难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3]其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味输入。教师的教学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科技文章翻译阶段,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是“阅读+翻译”,仅仅讲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就足够了。课程缺乏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倾向。这样就造成学生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相关专业知识,对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具有严重的抑制性和长期的不良影响。[4]
二、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水产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材建设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水产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落后的水平,因此必须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科学发展动态,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尽快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教材是决定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考虑到语言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在大量搜集和检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的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材,将一般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结合专业特点,收集各种不同文体的期刊论文、专著节选、文摘索引、单证图表等等,同时也应包含常用的科技词汇和一定的专业术语。[1]
2.建设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
传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形式死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形象、生动、有趣的影像资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我们的改革建立了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效果。
3.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教师做指导,学生当主角。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学习角色的转变。过去是学生被动地学,是配角,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去学,当主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授课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要综合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师主导集中学习后,让学生分组分别对课程的不同专题进行扩展学习,并以答辩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讲解和接受提问。最终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具体步骤为:
(1)教师按专题讲述教材中专业知识,播放相关英文科教片,让学生用英文对所学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对课本中的一个专题进行扩展学习,通过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撰写小论文。
(3)在课上小组成员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首先以论文内容汇报的方式对材料作介绍,然后听讲者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回答。以上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表达。
4.丰富专业英语课程考核的形式
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搞好专业英语课的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将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作为专业英语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口试在班级统一笔试前进行,重点测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一组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类似seminar形式的讨论,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其分别打分。口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对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改革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学有所用,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主角,使其在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我们根据专业英语的改革措施,针对改革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水产类专业在读本科生以及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
我校是从以培养学生生产技能为主的中等专业教育(历经6年),发展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高等专科教育(历经20年),再发展到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为主的高等本科教育(历经30年)。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决定了学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我们学校以水产和海洋等工程类专业为主的教学型学校,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的面向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近些年来,我们按教育部要求,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上,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深刻领会实践教学重要地位,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
首先,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各种练习和操作,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再把这些现象和问题带到理论学习中进行讨论,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会学到并逐步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学生不是静听、静观,而是既动手又动脑,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愿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了就业形式多元化、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层次基层化的形势,这就更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实际动手参与生产,学会掌握一些典型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要进行一些实验研究和设计,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科学试验能力、观察与调查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等。
第四,实践教学架起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培养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学生在校外进行的各种实习和所做的各种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与社会交流的实践活动中,会遇到经济、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多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了一个良好的准备。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的良好过渡,是理论课教学无法完成的。
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要把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充分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学校已取得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作为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学校对各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1)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都应由实验、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部分组成,各专业可按其具体培养目标,对上述组成部分的要求和时间分配上有所不同;(2)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要贯穿到课内、集中实践教学周、课外和假期,整个四年全部时间内不断线。在空间分布上要延伸到实验室、实现基地、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部空间中;(3)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要求分别为:农学、工学和理学类专业在28%~35%(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5%~20%),管理学类专业在23%~30%(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0%~15%),人文学和社会学类专业在18%~25%。
实验课:安排在课内(课表中),在实验室中完成。
实习与实训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安排在各学期的集中实践教学周(教学校历中),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机房)中进行。
文化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也有的假期进行,在大学生创新基地进行,也有的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内进行。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人文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类专业在集中实践教学周内也安排有社会调查、专业调查等实践教学,有的社会服务等实践在课外随时进行,活动空间是整个社会。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活动空间分布于实验室、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至用人单位等整个社会。
二、逐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学校近些年来在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立项、重点课程建设等工作中,都把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上。
在2001年立项进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39个项目中,包括实践教学改革的项目有23项,占总项目数的61%,其中完全是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有12项,占总项目数的31%。从1997年开始学校先后确立30门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其中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有23门,占77%。
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其成果也必然会固化到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决定了各自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而学校的总体定位和服务面向,也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共性。
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认识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和研究创新性实践构成。
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技能,提高基本素质。通过认识实践,知道本专业技能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同时要了解社会,为后续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这个层面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军事训练、认识实习、工程训练、初步社会调查和一些科技文化活动等。
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综合应用技能的职业技能,增加对生产工序、产品质量、安全操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这个层面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综合性训练、专业调查、市场调查和社会服务等。
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了解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也是通向产业、接触社会的桥梁。这个层面主要包括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教师科研、自主立项科研和创新活动等。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的要求,在不同层面上,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水产养殖学专业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教学改革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29280611)],针对改革前各门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简单、分散,缺少综合应用等问题,将分散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水化学”等4门化学类课程中的实验,优化整合为“化学实验”,成为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又把“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研究动物体内变化机理的实验整合优化为“动物技能学实验”,构成了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教学实习是把“水化学”、“水产饵料学”、“动物学”、“鱼类学”和“贝类学”等5门课程的单门课程传统教学实习模式,以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为实习内容和结合点,通过密切协作的方式,改革并创建为多门课程的综合教学实习的新体系。生产实习是按鱼类学、虾蟹类、贝类等三个方向,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内容,要求学生跟班参加典型生产环节劳动,有目的收集有关数据,定期召开生产效果分析研讨会,根据生产和教学需要,开展小型科学实验,构建起综合应用性层面上实习与实训实践教学新体系。毕业论文是在综合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基础上,通过研究性实验和参加教师的一部分科研项目研究后,初步具备了收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后,学生可在水产经济动植物、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水环境和遗传育种学等方面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在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联合办学企业与科研单位设立的课题,申报科研课题先期工作等项目中进行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构成了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能得以保障,科学建立起一套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并按标准严格实施和检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中,理论课质量标易制定和实现,正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总会说到某老师课(理论课)讲得好,很少有学生会提出某老师实验(实习)指导得好。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难度更大。
我们根据制定质量标准的目的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制定出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并努力贯彻执行。
以实习课程为例。从实习教学大纲的讨论制定、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实习计划的安排、实习准备工作和实习备课笔记的完成、实习记载簿的记载(包括对学生考勤、实习中学生表现、出现问题与解决情况等)、学生实习报告的完成及教师批改、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及实施、实习教学总结和完成等项,都作了具体要求。教师按要求逐项完成,中期进行检查,课程结束后进行评价。
论文摘要:总结了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的授课及教学改革的切身体验,提出了对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测试方式进行改革的措施,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专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
20世纪以来水产科学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获得了很多突破性成就。然而,在记载这些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中,英语占到85%以上,[1]为了能够了解、赶上世界先进技术的进步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式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书写技术文件,能够进行语言交流。如今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多,在各种海洋科技论坛上,学生们对国外学者带来的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新的理念是非常渴望的,但苦于专业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进一步交流,师生都觉得十分遗憾。此外,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质量较差,英文文献数量极少,原因也是专业英语的基础不好,对英语有恐惧心理。[2]因此,要本科生熟练运用专业英语,尽早在专业上与国际接轨,这就给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实行四、六级考试,就业单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对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语言基础明显扎实了。但是,基础英语后续的专业英语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多数水产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两年教学计划内英语学完后即放松了英语的继续学习,思想上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明显少于基础英语阶段。首先,由于没有材,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目前使用的教材一般是任课教师从专业文献中选编的材料,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知识特点和连贯性。学生使用这些教材犹如随意阅读专业文献一般,很难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3]其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味输入。教师的教学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科技文章翻译阶段,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是“阅读+翻译”,仅仅讲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就足够了。课程缺乏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倾向。这样就造成学生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相关专业知识,对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具有严重的抑制性和长期的不良影响。[4]
二、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水产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材建设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水产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落后的水平,因此必须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科学发展动态,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尽快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教材是决定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考虑到语言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在大量搜集和检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的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材,将一般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结合专业特点,收集各种不同文体的期刊论文、专著节选、文摘索引、单证图表等等,同时也应包含常用的科技词汇和一定的专业术语。[1]
2.建设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
传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形式死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形象、生动、有趣的影像资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我们的改革建立了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效果。
3.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教师做指导,学生当主角。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学习角色的转变。过去是学生被动地学,是配角,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去学,当主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授课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要综合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师主导集中学习后,让学生分组分别对课程的不同专题进行扩展学习,并以答辩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讲解和接受提问。最终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具体步骤为:
(1)教师按专题讲述教材中专业知识,播放相关英文科教片,让学生用英文对所学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对课本中的一个专题进行扩展学习,通过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撰写小论文。
(3)在课上小组成员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首先以论文内容汇报的方式对材料作介绍,然后听讲者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回答。以上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表达。 转贴于 4.丰富专业英语课程考核的形式
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搞好专业英语课的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将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作为专业英语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口试在班级统一笔试前进行,重点测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一组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类似seminar形式的讨论,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其分别打分。口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对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改革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学有所用,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主角,使其在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我们根据专业英语的改革措施,针对改革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水产类专业在读本科生以及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材满意度较高,认为教材做到了专业性和科普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教材学习能够接受更系统、更具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专业词汇及当前常用的新词汇。大部分学生对所采取的“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是认可的。学生们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过长,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新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方面的听说能力,培养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章的技巧,并在专业领域具备了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堂时间宜在20分钟左右。对于口语考试,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督促口语练习,克服紧张、害羞心理的一种有效办法,希望能够继续推行。特别是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反馈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撰写英语专业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中的要求。
虽然此次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学改革是一条漫长的路,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形势,需要实施不同的改革措施。因此,如何通过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更加有机结合在一起,还有待于广大的英语和水产科学教师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晓阳,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8):78-79.
[2]张艳玲,胡青.大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81-83.
[3]张恒,金叶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淮阴工学院学报,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本文就荆门市渔业发展的实际,从渔业的结构调整、渔业产业化、渔业服务体系、渔业项目和新渔村建设五个方面,分析了渔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围绕渔业工作的市场规划、特色布局、措施管理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旨在拓宽发展思路,水产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推进渔业健康、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努力实现渔业增产、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三增”目标,结合荆门市渔业发展实际,我们认真研究,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渔(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为动力,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充分利用资源,狠抓养殖结构调整,实行水域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走出一条水产强市的新路。东风催帆帆竞发,渔业待起起宏图。我们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加快”步伐:
1、加快渔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荆门市渔业尽管规模较大,但多数仍然沿袭着粗放经营模式,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任重而道远。一是要完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和发展十一大区域特色,即以河蟹、虾类养殖区;淡水白鲳、罗非鱼、彩红绸等热带鱼养殖区;甲鱼、乌龟等特种养殖区;黄颡鱼、大口鲶养殖区;斑点叉尾鮰养殖区;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区;鲟鱼养殖区;网箱养鳝养殖区;石头鱼、武昌鱼养殖区;银鱼、鮰鱼、鳜鱼养殖区;湘云鲫养殖区。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主导产品,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一县一业的渔业特色,突出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主业与二三产业并重发展,提高渔业综合效益和发展后劲。三是要调整品种结构。按照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四是要优化养殖模式。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优化种质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积极开发占地少、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现代化新型渔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扩大水产品外向度。“十一五”期间,一是要建设苗种和成鱼大基地,重点建设沙洋、钟祥、掇刀、京山、东宝等地十个名优水产良种生产供应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多元化、品牌化的要求,继续推进水产板块建设。二是要促进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发展,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前景大的龙头产业化企业,如长湖启芸水产品公司、宋河楚龙兹露公司、漳河水产总公司、立光鲟鱼公司、东方实业公司等一批有基础、有发展后劲的水产加工企业和南湖渔场淡水鱼加工、东宝区牌楼镇杨家桥腌熏鱼加工厂一批初具规模的加工企业。使全市水产品加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三是要开发水产大市场。进一步扩大城东水产养殖协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使其吞吐和消化能力突破3万吨。同时,积极进军西部,建设好重庆活鱼批发市场,还要组织和引导各类水产运销协会、经纪人、运销大户举办并参与产销对接会、渔业博览会,积极开展网上销售、期货贸易,开拓国内外市场。
3、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夯实渔业基础。全市水产系统要逐步完善和落实六大体系:即苗种繁育体系、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质量监测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水产加工及流通体系、渔政执法体系。苗种体系主要抓好市鲸源渔业有限公司的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良种场的挂牌,为申报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创造条件。同时争取成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教学基地和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主要抓好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技术信息、病害防治等,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重点组织推广生态养殖、网箱养鳝、种青养鱼等先进养殖模式和技术;质量监测体系主要是建立市、县水产品检疫站,筹备质检、病害防治站;信息网络体系主要是完善荆门市水产网,并网络县市区和重点水产乡镇;加工流通主要是培育壮大水产品生产企业,完善各类中介协会,确保出口创汇再创新高;渔政执法体系主要是改善渔政执法车、船装备,坚持汉江禁渔制度,加大对各种渔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抓好渔政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进行渔政机构改革和争取渔政人员能否纳入公务员管理。
[关键词]水产养殖 养殖专业 实习平台改革 大学生能力 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03-05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的背景
大学的专业教育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面对新的要求、新的形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因为它关系到日后用人单位的活力和发展。
以前,校企合作因为企业初创或弱小,企业对专业学校和技术的需求小,仅仅单个老师或专家参与技术指导就可以,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不再是单个老师或专家参与技术指导就可以,而是需要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这样使校企联动形式或机制更加灵活多样。
多年来,在校企联动的机制下,湖南农业大学坚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育人活动直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 突出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开发,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地提高了人才质量。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处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问题需用到较强的实践知识,同时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知识与技术更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要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的要求,自身的专业知识要与先进技术相融合。因此,在学校的教育培养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在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方针的指引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资源,并借鉴同行学者的经验,新构建和逐渐完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创新科研的各类体系,如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创新实践体系、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等,这些体系构建成了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
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学校的实验平台、校内渔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部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借学校和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的东风,整合学校与学院资源,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水产动物营养实验教学平台、水质环境实验教学平台、组织胚胎实验教学平台、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平台、微生物与水产病害实验教学平台,并规范了各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各项制度即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固定资产使用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须知、仪器药品保管领用制度、仪器设备报损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毕业实习工作制度、科研教学借用仪器制度、精密仪器使用规则、实验考评制度等。
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和实习基地各项制度等。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委员会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学生职责;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选和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专业基地的建立与管理制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基地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基地孵化车间值班制度、实习基地住宿制度、实习基地就餐制度、学习学生优惠措施、实习生考勤制度等。
另外还有教学实习制度、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等。水产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度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构建
为了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综合创新平台,在水产养殖专业原有的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刘焕亮、赵文、何洁等人研究,在学院一级开展的工作就是组建水产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团队及构建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每一学科课程由几门相关运行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如把水产专业相关运行课程整合成11学科课程,如水产增养殖学课程包含:内陆水域增养殖学、池塘养殖学(双语)、水簇动物养殖学、淡水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学、海藻栽培学、海水鱼类养殖、淡水观赏鱼养殖;水产疾病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簇动物疾病学、鱼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包含:水产微生物学、水簇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品检疫检验;水生生物学课程包含: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簇观赏动物学、水簇观赏植物学;鱼类学与鱼类生理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捕捞课程包含:淡水捕捞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经济植物栽培鱼类行为学;渔业管理课程包含:水族产业经营管理、水产标准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休闲渔业、渔业经济管理;生态与景观工程课程包含:水簇馆创意与设计、水簇景观生态学、水质净化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水簇工程设计、鱼类生态学;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包含:鱼类遗传育种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基因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包含: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
每一学科课程由一位老师作为负责人,运行课程则基本上由两位老师组成,这既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力量,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该课程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不同老师互相组成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避免重复能起到一定作用。
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课程上组建教学团队外,另外重要的是实行导师制和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组建和运行。导师制是在2008级开始在新生入校时实行,主要是对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指定一位导师,从专业思想、学习方面、就业发展、科研实践等学生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两级关工委主要是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有一些还是同时担任学校关工委的专家。这些关工委专家在学校和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把关,成为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
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展开。两个方面主要是指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层次、科研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
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校内基地有面积103亩,其中有大的成鱼池、亲鱼池、苗种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环道及实验室与相关房屋设施,交通方便。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陆续地扩建和添置了许多循环水处理实验槽。
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正式签订协议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洞庭水殖公司、东江水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市水产局等。以及多年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着深浅不同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如:湘潭水产科学研究所、宁乡水产局、常德市畜牧水产局等。
教学实习层次是在校内基地和校外各实习基地及各实验平台内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专业老师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态有限公司、益华水产公司等;学校双百工程基地也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库等,每年基地都会安排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科研等活动;科技特派员基地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为加速科技下乡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湖南省及市、县都开始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挑选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的形式,进驻比较贫困或有一定发展实力的企业,来推动和加速其发展,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共有六位成员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有三位湖南省省级特派员,三位长沙市科技特派员),这样他们所联系的基地同样成为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
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在学校安排的地点、科研实习基地及家乡进行。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则根据情况的变化,主题和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如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和双百工程基地为主题的等等,都很好地为专业水产养殖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
(四)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
创新实践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学院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而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一直都获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五)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实行了毕业论文的考核细则,在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目前还处于调查和讨论之中。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学生产实习
在生产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创新事迹。例如,2012年2009级水产养殖学生李伟在湖南澧县竹天湖渔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把渔场的卫星地图、地形图、渔场的进排水系统画出来,一一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并对鱼苗的孵化培育程序进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实习的学生将匙吻鲟胚胎发育全过程制成标本,做成ppt材料;还有几位学生一毕业就自己筹集资金,在长沙城边黄金乡一水库下方承包40多亩水面,进行观赏鱼繁殖开发、经营工作,目前进展相当不错;另外许多同学毕业实习期间由于专业技术掌握到位,每月可以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实习公司领导的好评。
(二)专业技能教材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为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针对每门专业课程都加重或重新设计了创新和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水产养殖技能学》一书。
(三)考研率、免推生
近3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考研成功率达33%以上,2013年考研率达52%。自2007年学校开始实行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以来,水产养殖专业已有11位本科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只要上了分数线都会被录取,因为往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而被认同。
(四)大学生创新项目
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地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而且由于选题多与专业切合很好,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成功申报的多。
(五)企业调查
学院在2007、2008年对用人企业的随机调查中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也展开了调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很满意,评价很高,在知识面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方面总体评价也较高。在文化素养的各项调查中,素养较好的毕业生均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100%。
近年来,水产养殖毕业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达到良好以上的毕业生均超过了90%,其它各项指标也大多超过80%。
(六)毕业学生调查与发展
1.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
图1 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
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极少数毕业生(6.7%)认为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毕业生定位、所处岗位有关。
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可以通过现工作岗位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相关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企业,从事工作主要还是以营销、生产为主。这种就业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关企业的项目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联系的。
2.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
图2 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
从图2可看出,毕业生普遍对我院专业建设评价较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都较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评价为合理或较合理的分别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
图3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
从图3可知,有9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的改革措施比较得力,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仅有4.4%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
(七)就业率
尽管这几年来大学生分配日趋困难,但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7%-100%间,一般每一个同学都有3-5个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在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时就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工资,开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没立即就业的,那也是因为要继续考研、手里已经有多个选择的单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选择。
四、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资金和观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气和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
政策方面来说,主要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财权等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政策、人事和财权等比较少,更不用说一个专业了。因此,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都难以开展。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学生毕业前怎样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个考核的方法和成绩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怎样与学生的毕业评价和成绩联系等,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这对后续的改革和试验很有益。
(二)资金方面
在改革中许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时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资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执行,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水产养殖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因为不同的鱼繁殖和孵化时间不一致,在实习中实习内容比较难兼顾,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只能开展一类鱼的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尽管已经考虑到了气候、季节因素,但实际操作中仍然还会出现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等情况。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就是,生产实习经费和毕业实习经费近20年来都没有变化,生产实习经费为80元/人,毕业实习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时还要扣除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费用、教师指导等费用,到学生身上所剩无几。这样数目的费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适合的,但目前物价已经上涨了十几倍以上,由此可见,资金方面的缺乏是相当严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观念方面
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办学就像办产业一样,办学中投入的费用要在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产出,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就像文科类专业一样,新办一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很大投入,产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策方面
学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专业在培养目标、质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确保的前提下,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给予一定的自由和权限,就像目前部分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样。
(二)资金方面
学校应与时俱进,增加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样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更充裕地进行安排。如学校和实习地的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专题的讲座和交流,实习学生或小组应该带着一些调查报告、观察和小实验等项目进入实习单位等。
(三)观念方面
在办学观念方面,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农学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产出不能仅仅计算其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投入产出,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四)整合资源,用足政策
学校办学历史近60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对于各类有用资源、数量庞大的校友资源、国家、省市等各级政策,还需要花大力气去挖掘、整合和用好。另外要做好各类实践活动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与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德凤,王树民,王杨.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教育与科研探索, 2006,(3).
[2] 汤永杰,赵明宪.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
[3] 肖调义,陈开健,章怀云.水产养殖本科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3,(1).
[4] 肖调义等.水产专业“学研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3,(3).
[5] 张定群,赵丽娜.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启示[J].实验室科学,2006,(1):110-111.
[6] 马洪连,吕蕾蕾,张益嘉.国内高校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4).
[7] 王永建.实习方式改革与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
[8] 刘焕亮,等.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6).
[9] 赵文,刘青,刘焕亮.水生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3,(08A).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建设;培养模式;班主任;就业
渔业产业包括以养殖、捕捞、种苗等为主的渔业第一产业;以加工、渔机制造、渔船改造、饲料、药物为主的渔业第二产业;和以流通、存储、休闲渔业等为主的渔业第三产业。《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数据显示,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4761.2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占49.73%,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6.37千克(人口139,008万人)。水产养殖业不仅在世界食品供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还能够带动全社会渔业经济中很多环节的发展。与2012年相比,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7.5公斤,增加2.1公斤,增长39.7%[2],以上数字充分体现了水产养殖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其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对标战略需求
广东是水产养殖大省,也是水产养殖强省。2016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额为2863亿元,仅次于山东和江苏,位列全国第三。广东省水产养殖面积55.5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但养殖产量却全国第一,说明广东省水产养殖技术领先,同时也表明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水产养殖生产各环节提供的优质服务,体现的重要作用。我校地处广东省西部,毗邻南海,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水产一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拥有水产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珍珠养殖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学校正全面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强化办学特色,以更加先进的理念培育社会英才[3]。
二、加强专业教育
有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高校学生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产生厌学情绪的比例高达40%[4]。历来农业院校或者农学类专业的招生相对困难。水产养殖专业属农学,我院招到的大部分新生多为调剂生,他们对于水产养殖简单地理解为“养鱼”,有的学生直接表示对专业不感兴趣。针对于此,在强化专业优势的同时,我院制定了专门的招生和就业宣传画册,安排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学科专业推介,对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内涵以及大家最关注的就业逐一进行介绍。作为班主任,接收到对专业的不理解更多的来源于学生家长。在新生入学时,除了接待新生,还会接待很多送学生的家长。有的家长提出转专业的要求,有的家长质疑“我家里就是养鱼的,培养个大学生还是养鱼?”“这专业毕业了除了养鱼还能做什么?”“养鱼还需要上大学?”等。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外,有必要以学院或教学系为单位,对家长的误解进行专业疏导,就专业性质、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途径和前景做详细地介绍,强化学科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就业渠道优势。
三、改善培养模式
我校“水产学”为“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水产养殖”为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水产养殖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即水产养殖和饲料安全。在大学四年间,学院设立导师制,大一至大二阶段导师在学生选课、生活和参与社团活动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大三至大四期间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对就业给出专业性建议。这期间的两个导师可以为同一人也可以换人,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导意义。在党的十会议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于2010年7月29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纲要明确了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院设立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项目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实践。学院和导师分别给予一定资金的支持,并鼓励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文章。同时,学生可以结合此过程的学习和科研的经验撰写科研申报书,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攀峰计划等,以此更加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四、重视班主任工作
如今的班级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很难集中在一起,同学之间很难体现集体的概念。因为现在教学体系实行学分制,学生自主在网上选课,最终导致同样的一门课,学生所选的教师不同、时间点不同而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课室上课。课余时,每个人又有不同的社团活动需要参加。因此,一个班级能够聚在一起的时间微乎其微,最多是以宿舍为单位的小聚,班集体的概念涣散。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时,将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进而将产生新的班级,原来的班集体将不复存在。因此,对班级集体意识的培养必须及早介入,否则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成员之一,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的关键引导者。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发现班级的问题,要有技巧、负责任地协同班委同学积极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宿舍的矛盾、班委之间工作的协调以及同学们的上课状态不佳等问题。同时,农业院校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这些学生不仅存在课业压力,还有家庭经济压力。因此,在班级建设方面也需要特别关注。大一初始的军训,是同学在一起较为集中的时间,由陌生到熟悉,是建立班级概念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了,后期大家上课又都较为分散,不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第二个建设时期就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初始,过了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大学慢慢失去了新鲜感,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的圈子都已逐渐成形,再改变就很难了。能让大家集中在一起的方式之一是团日活动。尽管班主任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大家上课时间不同,参与的社团活动多样,况且还有部分同学不是团员,团日活动也很难聚集所有同学。主题班会是另一个聚集方式。在大一第二学期初始,针对大一上学期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适时提出召开主题班会。首先,在班会召开前,先由同学们提出问题,并由宿舍长和班长集中收集。其次,班主任针对各问题进行梳理,最终召开主题班会“唯有努力不负光阴”,并通过PPT的形式,在班会上集中解答。该方式首先让同学们自我反省,去寻找自身的问题,学会提出问题;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在班会上集中解答,可以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节约时间,同时还可以将某些同学已经意识到而其他同学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该次主题班会很高效地解决了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学会了处理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矛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表中给出了该次主题班会中同学们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反映了同学们初入大学、初识水产养殖以及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疑问。
五、专业建设与就业指导
有毕业的同学在入职一个月后和老师反映“被骗了”,了解具体的情况后得知,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对公司和市场的了解不够充分,期望值过高。在如今的市场背景下,大部分公司的淘汰机制是很严格的。如果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公司运作机制,了解市场,了解自身,往往会被淘汰。因此,针对往届学生对专业导向、课程学习、职业规划以及最终就业的情况,专业建设和就业指导的工作应该在大一就开始逐步实行。专业建设应该融会贯通于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囿于长期粗放式的养殖模式,水产养殖在我国一直没有摆脱低端的形象,导致初入高校水产专业的学生对水产养殖的认识不充分,存在偏差,专业认同度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中应不断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6]中提出,大力倡导和推行研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探索式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此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效统一。在强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和服务产业的影响力,在本科生进实验室、教学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的实践操作中,带动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服务地方产业的活动,让学生尽早接触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感受所学专业对国家、社会和产业的贡献度,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合理地做出职业规划和继续深造的选择。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就业将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和水产相关企业,例如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国联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粤海水产种苗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有限公司和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设立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和见习锻炼,为学生毕业后尽快就业提供良好机会。同时,我院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结构合理,分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厦门大学等,不仅能够汲取各高校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做到广采百家之长,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与母校学科点的联系作用,鼓励和带动部分优秀的学生积极报考研究生。此外,学院同UniversityofStirling(UK)、UniversityofFlorida(USA)、JamsCookUniversity(AUS)、东京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国内外20多所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制,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关键词:食品工艺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53-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逐渐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学生的培养体系中更加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以及专业口径的拓宽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工艺类课程主要包括食品罐藏工艺学、食品冷藏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三门课程及罐藏工艺实习、冷藏与制冷技术实习、毕业实习三个实习环节。与其他院校食品专业的工艺课程相比,我校侧重于水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工艺。学生通过对食品工艺类课程的学习,可掌握各类食品低温保藏的原理和冷加工工艺,冷加工及低温贮藏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了解速冻食品加工的新工艺;了解各种常见的罐藏容器的特性,掌握罐藏加工的原理,了解各类罐头生产工艺;掌握水产品综合利用新技术。这些课程是该专业十分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具有专业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加工的基本理论与工艺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对食品工艺类课程中所设的课程及实习环节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强调食品工艺共性理论,整合课程内容
充分研究食品工艺类课程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少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将食品罐藏工艺学、食品冷藏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中的共性理论进行整合,减少原课程的重复设置;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典型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整个体系围绕水产品加工技术进行讲授。例如,在水产品加工工艺学中会重点介绍鱼肉的冷冻变性、鱼糜及鱼糜制品等方面的知识,在后续的食品冷藏工艺学中可用五分钟的时间简略介绍,以保证在其他内容上的学习时间。这需要各门课程的老师之间相互协调沟通,将学生对食品工艺知识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既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要保证授课时间真正用在该讲授的内容上。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推行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采用交流、提问等方式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课程中有意识的增加教师课间答疑的次数和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讲授主要的知识点外,常结合之前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去联想和思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是否都能理解的现象,结果是只有部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掌握。通过分组讨论,让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用学生们自己的思维和表述方式把知识传达给其他同学,这样效果会更好。通过布置作业,学生查找资料,总结后书写小论文,制作PPT,回到课程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书写论文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类食品的加工工艺前,可布置学生分组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该产品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授课时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工艺的差异及原因,教师点评讨论的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途径和展示想法、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既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互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在教学中,增加讲述和分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食品中发生有关质量安全问题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实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掌握分析方法和相关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课程中,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产品实际加工生产的录像或视频,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鼓励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目前人才培养的要求,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与相近学科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机械、食品营养学等学科配合开设模块式的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进行食品工艺学实验时,运用已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新产品研发制作比赛”,激励学生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角度,更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工艺学的知识;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组合,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国家海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辽宁省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产品分析检验及加工技术科技服务中心和大连市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及加工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四个科研实验平台,结合水产品加工相关课题,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使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的申请、开展、总结及项目经费管理等环节,提高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2.校内外实习模式的改革。食品工艺类课程侧重实际应用,工艺过程中的操作技术都需要掌握。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和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中,让学生围绕某一类产品,自行设计,亲手加工,使学生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掌握工艺技能。并对加工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对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实习,使他们熟悉原辅料的整个流程和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生产中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学生可掌握操作原理和操作技术,增强理论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积极联系当地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为学生争取去企业进行短期实习(1~2个月)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接触每个加工环节,熟悉产品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生产实际中。将此实习方式替代原有的参观实习,大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学院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进行校外实习基地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产、学、研基地,这不仅加快了学院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和就业率。
食品工艺类课程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通过对食品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全面高效地掌握水产品加工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同时,随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对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除了要掌握所授课程的知识外,还要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方向,并且要经常与相关加工企业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已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今后要对实践环节进行深入改革,建立更有效的理论-实践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文伟,贾振宝,黄光荣等.食品工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232-233.
[2]刘丽莉,朱文学,康怀彬等.浅谈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4):112-113.
[3]刘春娥,刘峰.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36-38.
关键词: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工学结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20-02
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建设实训基地,以学生顶岗实习的形式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文化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也便于企业利用学校的优势为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科技园实训基地建设
科技园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重要产学研基地,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水禽、生猪、宠物、农业观光旅游四大产业。科技园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获得了“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公共服务平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科技园基地的主要优势特点
1.学生实训。学生实训作为科技园最主要的功能,可以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主要采用专业、产业和就业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园可接收校内动物科技学院、宠物科技学院、园林科技系、水产科技系、经济贸易系等其他二级院系的学生在园区进行工学实践。除此以外,还承担过校外友好学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培训工作。
2.教学科研。园区积极开展水禽的基础研究,加强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系培育,苏姜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承担过市厅级以上各种科研项目,编写科普书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若干。利用教学科研这一突出优势,在2012年,科技园承办了国家级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项目。
3.资源保护和生产。基因库将濒危或具有特殊价值的地方水禽品种作为重点收集保存的对象;种猪场主要承担姜曲海猪的保护和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种的培育任务;丰达水禽育种场和宠物藏獒繁育中心主要负责水禽和犬的生产扩繁等,其他功能区各尽其能。
4.社会服务和示范推广。为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工作,在科技园内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到目前为止,已举办农民培训班百余期。另外,在盐城、连云港、宿迁以及泰州周边等地建立了扩繁场。通过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提升我省畜牧业发展水平做出了贡献。
5.观光旅游。园区以绿色为主线,建有草原风情园、素质拓展中心、斗鸡馆、畜牧文化展览馆、长寿岛、瓜果长廊、休闲垂钓区、宠物表演场等功能各异的游览区,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不错的畜牧文化风情。
三、六大专业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在科技园,各专业的学生在各个领域直接参与到生产和实际工作中去。目前园区已接纳水禽、生猪、宠物类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园进行实训。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个人觉得,科技园的基地建设已满足其他二级院系专业的学生的工学结合,比如水产类、风景园林类、旅游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在原有主干专业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其他专业实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水禽类专业。动物科技学院学生主要在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和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进行水禽实训。在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学院联合江苏高邮鸭集团建立的“校中厂,厂中校”的经营管理方式,更好地帮助实施学生的工学结合。在这里,高邮鸭集团的技术管理人员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理念。学生由生产一线的个人师傅带教,亲手实践育雏、育肥、照蛋、饲养加工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2.生猪类专业。动科院学生的另外一个平台在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级姜曲海种猪场。猪场平均每年接收400多名学生在猪场进行专业实训。在猪场学生顶岗实习一个月的时间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直接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现场指导学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猪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的实践经验,手把手教学生养猪技术。
3.宠物类专业。宠物行业作为新兴崛起的产业,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江苏省宠物藏獒繁育中内饲养有德国牧羊犬、拉布拉多犬、哈士奇犬、泰迪犬等各类品种200余只,充分满足学生实训的开展实施。宠物训导、宠物美容、宠物饲养等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有关犬的品种外形特征、性状表现、幼犬培育、疫病防治等现场专业实践学习。在科技园举办的江苏省首届文化旅游节中,宠物表演作为主导表演,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成果更是充分体现。
4.水产类专业。整个园区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在这里,水产科技系可以充分利用园区的河道,养殖各种鱼类,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鱼类的发育、生长、繁殖进行阶段观察和解剖研究,对水质资源、种群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5.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主要针对经济贸易系的学生,配合利用园区已建设施,可以让学生进行跟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学习,主要包括导游、酒店管理和餐饮管理等方面。科技园在对外营运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安排在各种岗位和环节中,将学校课堂上模拟情境学习运用到实践中来,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处理、解决遇到的问题。具体操作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分配下,轮岗负责不同的岗位,熟悉导游的接待工作、酒店宾馆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在经济营销方面,学生可对外营销宣传园区自有品牌,将科技园内部的绿色有机蔬菜、林下生态草鸡蛋和周博士黑猪肉对游客进行营销。这些工学结合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互惠互利。
四、关于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思考
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和提前适应社会环境的机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工学结合的实施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科技园实训基地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学校方面。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应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做好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准备。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有些专业的实训时间是一个月,在这阶段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接纳新技能、新知识的时候还是有点类似“填鸭式”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立刻了解掌握并运用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距离达到上岗就能顶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可以考虑延长实训的时间。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根据实训发展的需要,考虑聘任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老师,来提高实训的效果,事半功倍。
2.学生方面。学生作为实施工学结合的对象,在基地实习时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面对学习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角色迅速转换格外重要。同时,在工学结合时,应端正学生态度,不怕脏不怕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持工作热情,使学生成为实训的主体,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必须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时各位学生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应主动及时地请教老师或师傅。
3.基地方面。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除应按照企业文化制度进行管理,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基地还应配备经验丰富且技能水平高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指导教学,并按照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基地作为“协办方”的角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多的和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有时会因为部分学生的个人原因,不得不考虑到生产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现实制约因素。有时基地还需考虑空间、时间和能力等的限制因素,比如生产教学时,鸭鹅育雏和生产周期的时间不能跟实训时间同步等。此时,就需要基地和学校协调利益相关,与实际教学需要相互适应,以使工学结合顺利进行。同时,基地应适时地扩大其规模、完善其设施,使教学、生产有机结合,达到良性循环,资源利用最大化。
实训基地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迅速成长的保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实现了校内模拟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学习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具体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科技园这一实训基地平台的潜力还未全部开发,我们应不断改善科技园基地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不断探索最佳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逐渐提高学生实训的比例,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实训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农业现代化;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53 ― 04
2013年底至2014年初,笔者所在课题组走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就涉农专业建设、农科教统筹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科研等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能力研讨会,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省两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自优劣之处基础上,通过梳理两者在环境影响、制度设计、政府角色定位和实践举措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试图探索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改进策略。
一、引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通过更名,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是一所以培养畜牧兽医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2010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院以农牧专业为主,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形成一系列专业建设、服务“三农”发展的模式和做法,在全国涉农高职院校中享有极高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3年6月,由安庆市农业学校、安庆市师范学校和安庆市财贸学校等四校合并组成,2010年被确立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单位。学院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等五个涉农专业,初步形成农林类专业建设群,其立足于区域发展,根植于农业大市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方式,创新手段,推进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绩效突出。
二、四个维度的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
本课题组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研究所紧密合作,取得第一手详实资料,同时,对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教务处、实训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教学科研单位,统计与核对有关数据。所有数据来源,源自三个渠道:公开性和经常性登记数据、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和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
(一)专业服务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52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农牧产业链相关产业,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四分之一专业(方向)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有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兽药生产与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4个专业,另有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是非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该院紧扣江苏生态健康养殖标准要求,优化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类专业;紧扣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需求,优化发展动物防疫与检疫类专业;紧扣泰州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需求,优化发展动物医药类专业;紧扣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要求,优化发展食品营养与检测类专业;紧扣宠物饲养的公共卫生要求,优化发展宠物饲养安全与卫生类专业。根据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012年涉农专业建设情况督查报告显示,该院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布局趋向优化。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在原安庆市农业学校基础上组建学院园林园艺系,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园林建筑、都市园艺、食品加工技术六个涉农专业,另外,其他系部部分专业如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也涉及到农产品营销,但不能划定到涉农专业范畴。其中,植物保护是安徽省高职院校中唯一涉农省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和服务能力较强,2013年,园林技术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专业布局与全省农业产业尤其是农牧产业发展要求匹配度较高,专业设置基本合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安庆市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接安庆农业大市市情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设涉农专业,主要服务领域分布在种植业和园林园艺领域,服务领域相对逼仄。
(二)服务平台承载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15个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对接农牧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对口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2011年6月,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行业部门、泰州市政府、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企业、行业协会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共138家单位及个人组建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见图1)。〔1〕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庆市发改委、安庆市教育局、安庆市属高校等部门合作,通过对安庆市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大规模调研,剖析地区职业教育供需关系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并结合江苏、浙江等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整合的有效做法,于2013年12月底,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安庆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试图通过职业教育联盟整合安庆市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安庆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见图2)。〔2〕在此联盟框架体系下,成立现代农业类专业群建设协作组,该协作组旨在通过政策上的引导、技术上的支持、信息上的交流和项目上的服务,提升安庆农业类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依托省教育厅“高职农林类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创新实验区”和“园林植物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与省内外20多家涉农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化依托基地建设。
(三)农科教统筹模式服务能力
基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对接城镇化、一线涉农企业和农业经济的天然优势,整合农业、科技和教育多种资源,发挥各种利益攸关方主体作用,农科教统筹是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上述两校也不例外。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比较典型的农科教统筹有“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在原有的对接滨海县“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基础上,2011年新增姜堰市作为对接县,进一步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3年来,为滨海县制订了猪、鹅、水产和草鸡等4个产业规划,建立苏姜猪扩繁场2个,对接养殖企业(户)26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和2个养殖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12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621户,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250万元。为姜堰制订畜牧水产发展规划,对接养殖企业(户)35家,建立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7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536户,2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300万元。实施“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培育了苏姜猪、黑羽番鸭、“苏牧1号”白鹅、“苏邮2号”麻鸭配套系等畜禽新品种(系),配套相关饲养技术,教师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带着技术服务,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对养殖户(企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发展,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基地、合作组织、规模养殖户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将畜禽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安全用药、产品加工等技术组装集成,形成“品种+技术+基地”立体推动的套餐式服务模式,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3年来,推广“苏姜猪”种猪总数达5860头、商品猪销售27.15万头,“苏牧1号”白鹅68.22万只,带动农户1018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639.38万元,成果技术转移收入1529.69万元。〔3〕另外,通过“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工学研融合,将科研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4〕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结合的新模式。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私人定制”模式,贴近农业合作社实际需求,展开面对面技术服务。过去,安庆职院主要通过科技下乡、项目定点等形式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但服务范围有限,服务的实效因服务覆盖面不大而难以尽如人意。在对安庆望江、岳西、潜山等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中发现以种植业大户、渔业大户等为代表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非常迫切,学院顺势而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优质的合作平台,为安庆“三农”发展提供更加优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点单式”服务。《中国教育报》在实地调查后认为该院农科教统筹模式“紧密契合区域发展,在服务区域产业建设、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服务教师职业发展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院事业健康、快速、创新发展。”〔5〕
(四)研发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全省创建全国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优质科研平台和较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近五年先后承担部、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300多项,累计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 〔6〕应该说,其研发能力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截止到2014年4月底,共争取世界银行“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提升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高教学会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研究项目、安庆市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委托项目等100项项目,据教务处和财务处初步统计,既有科研项目经费和学院配套经费共计977.3万元。其中,涉农专业科研课题经费数额达三分之一以上。单纯从数量指标看,位居安徽省领先位置,个别领域项目在全国也处于领先状态。
三、结论与改进策略
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所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平台搭建、服务模式和研发能力基础上,本课题组试图作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涉农高职院校服务能力之间形成互相倒逼的互动关系,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集群要高度契合,方能夯实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综合类农业高职院校,其开设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基本覆盖到农牧产业结构各个基本面,每年为农牧产业转型升级输送3000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群是重点建设的七大专业群之一,涉农专业面不广。在既有的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师资力量、选择路径和办学成本等系列制约影响,建议可以围绕安庆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大别山片区现代农业发展市场需求,增设茶艺、农产品营销等二至三个涉农专业。
政府支持力度是实现涉农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政府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和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举措可以在短期内产生对涉农高职院校的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办学驱动力,江苏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农委关于校企合作的意见、泰州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论是在政策力度,还是资金数额,或者提供条件的优惠度方面,都给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创设了极佳的环境。安庆市政府在高校债务化解方面为地方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主导成立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也搭建了能承载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还需要在项目资金配套支持、人才引进渠道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政策等方面出台新的举措。
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同步推进中需要处理好政策性研究与技术性研究的关系。江苏农牧科技职院瞄准农牧产业的技术研发力量非常雄厚,成果也很丰富,对接一线农业生产力衔接度非常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世界银行、教育部人文社科和中国高教学会等高级别研究项目,致力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性研究,在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工培训模式、农科教统筹模式、农业企业现代化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但农业技术研发类项目偏少,这是职业院校实践性的定位略有偏差,需要在科研政策、科研环境和人才积累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参 考 文 献〕
〔1〕〔3〕董海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科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3
〔2〕储诚炜,吴一鸣,谭维奇.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构建和运行机制实践探索与研究――以安庆市职业教育联盟为例〔J〕.职教论坛,2014,(12):21-24.
〔4〕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研究,2014,(07):50-52.
〔5〕王寿斌.扎根区域沃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N〕.中国教育报,2013-04-16(5).
〔6〕苏农牧.举世瞩“牧”如你所“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成果掠影〔J〕.江苏高教,2014,(03):156.
[收稿日期]2015 ― 01 ― 08
[关键词]海洋文库;建库;广西;北部湾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持续深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立海之根,聚海之力,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成为当前和今后的重大任务。开发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文献信息的支持,如何开发海洋信息资源,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服务,便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钦州学院“北部湾文献资料库”建设正在探索之中,本文仅以其中的“海洋文库”建设为例子,谈谈看法,以之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 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处我国西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海岸线总长的1/10。沿海(钦、北、防三市)居住人口560万人,沿海滩涂1005平方千米。这里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海洋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油气资源、风能和潮汐能资源、海岛资源都亟待开发,把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正是基于北部湾海洋资源的突出优势和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那么,要开发北部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对海洋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就势必日益增长。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目前,北部湾海洋文献信息服务还比较薄弱。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海洋文献库,且各个图书馆现有的海洋方面的文献资源也及其有限,因此,大量搜集海洋方面的文献信息,开发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北部湾海洋文库,为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便成了当务之急。
1.2 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的地方性不断增强,为所在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钦州学院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全日制综合性公立普通本科院校,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服务是义不容辞的。
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学院,在海洋科学办学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学校结合北部湾地区和东盟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特点,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设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海产品储运与加工等专业,填补了广西高校中海洋类专业的历史空白;2007年3月,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北部湾大学筹建办公室”,同年8月又批准建立“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这更加体现了钦州学院特色办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凭借这一良好的机遇,钦州学院一方面可在专业设置上设立更多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科研上也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以更好地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将肩负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提高为北部湾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钦州学院的海洋特色办学,离不开海洋文献资源的支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科学教材、教参以及科研用书,还有以海洋科学为核心的由大量涉海文献信息构成的极具特色的馆藏体系。由此可见,北部湾海洋文库的建立是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1.3 沿海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应与学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发展,钦州学院海洋学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高校图书馆,钦州学院图书馆应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融合起来,构建具有丰富海洋资源的特色馆藏,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搞好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海洋文库的建设正是为了实践这一理念而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钦州学院图书馆工作的创新理念。
2 海洋文库建立的目标及思路
建设海洋文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为北部湾经济发展和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书馆进行海洋文库的建设,应本着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同时建设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北部湾收藏涉海文献最全面的特藏书库。为此,我们以钦州学院图书馆为基点,以建设“北部湾文献资源库”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大量收集涉海文献资源,并对广泛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整合,按科学的方法将资源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个集中、有序的海洋专业化的特色馆藏,并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服务人员专业化。努力使海洋文库既能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也能满足北部湾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3 文库建设的内容及形式
海洋文库建设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涉海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涉海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三是海洋文库的管理及服务。
从文献内容来说,包括一切涉海文献。无论是纸质文献或电子文献,其收集海洋文献内容都应广泛涉及科研、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包括海洋调查与观测、区域海洋学、海洋基础科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港口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法规等,还有与北部湾人才需求相关的水产养殖、捕捞、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海技术等。此外,海岸管理与利用、港口资源利用、滩涂资源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海洋研究、集装箱技术、水环境科学也应收人其中。海洋文库的建设还要注意地方特色,根据本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特色,将有关本地区信息资源完整系统地采集收藏。
从文献的载体形式来说,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纸质文献如涉海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电子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音像资料、海洋专业数据库及搜集加工网络资源而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还可以收集图书情报界公认具有较高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文献类型:学位论文、科学技术报告、会议文献等。
4 文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资源问题
文献资源是组成海洋文库的第一要素,但涉海文献资源的搜集是海洋文库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馆藏资源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由于历史的原因,钦州学院图书馆曾一度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馆藏资源缺乏特色、枯燥、乏味。尤其是海洋文献资源建设得不到重视,致使海洋文献的严重匮乏,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海洋信息服务非常有限,主要表现为海洋文献馆藏量少,文本类型单一,在所有馆藏中,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馆藏,更不用说海洋特色数据库了。如此薄弱的基础,让我们深感窘迫。因此,开辟多渠道、多方位获取海洋文献,建立海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海洋文库建设的当务之急。
4.1.2 涉海书籍出版发行量少。海洋科技类图书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实证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成熟、稳定、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它的出版发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出书率低,出版周期长,出版种类少等。加上市场利益的驱动,促使出版界减少了科技图书的出版,而销量较好,紧急效益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文学艺术类图书出版量剧增,这样就在客观上给涉海文献的搜集增加了难度。
4.2 人员问题
图书馆人员是海洋文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者的专业程度、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库的质量的高低。目前,钦州学院图书馆人员缺乏,力量薄弱,尤其是海洋专业、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非常紧缺。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大大地制约了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利于海洋文库的建设。
5 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成立海洋文库建设小组并制订海洋文献开发规划
任何科学劳动系统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理想的人员结构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建立海洋文库是钦州学院图书馆的一项科学系统的重要工程,建立一个有合理人员结构的工作团队,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也是海洋文库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从事海洋文库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馆员团队,必须努力实现知识结构配套化、智力结构多样化,要实现这一切,一是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使海洋文献开发人员具备相应的海洋知识及知识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等;二是招聘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把海洋科学及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吸引到海洋文库建设团队来,让他们在文库建设中发挥作用。
成立以海洋科学和图书馆情报人员为主力军的建库团队,是展开海洋文库建设工作的基础。加强建库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合理文献资料的采集工作方案,则是顺利进行建库工作的重要保证。建库团队必须在摸清馆藏家底和做好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海洋文献开发利用计划,明确开发步骤和预期效果,然后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
5.2 拓宽渠道,多方搜集文献资料
5.2.1 加强文献源信息的采集。广泛搜集国内各种图书征订目录(出版社目录、发行商提供的目录、各种单独发行的书目等)建立多方面的采购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洋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如国内的《台湾海峡》《中国海洋文库》《海洋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国外如美国的《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海洋科学技术杂志》(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国的《海洋学电子出版物》(Oceanography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等,这些都是反映海洋科学的前沿和发展动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5.2.2 拓宽国内外非贸易渠道,获取更多的文献资源。
(1)书刊交换。用书刊交换书刊是获得海洋文献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文献馆历来重视国内外书刊交换。北部湾海洋文库建设可以参与书刊交换活动,通过这一渠道,获取更多的海洋文献,既可以弥补文献资源的不足,又可以减少经费的投入。
(2)征集个人收藏的海洋文献。在个人手中,散落有为数不少的海洋文献,其中有相当数量海洋文献没有收藏到图书馆中,特别是因公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会议的会议文献,或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学术社团获得的海洋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许多甚至大多数被个人收藏,长期禁锢,无法利用,有的随意存放,造成丢失,这实在是资源浪费。通过征集活动,把这部分的文献收集到图书馆来,既能增加海洋文库馆藏量,也能使这些文献得到充分利用。
(3)鼓励个人向“海洋文库”捐赠稀有的海洋文献,提供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等。目前,国内外海洋研究工作者不断增加,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呈现出来,如论文、专著或实验报告等,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他们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向“北部湾海洋文库”捐赠自己的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为海洋文库建设作贡献。
5.2.3 开发网上免费的海洋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免费信息,而这些免费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海洋科学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连接、下载或安装到图书馆服务器上等方式,把这些免费的资源整理、分析、归类加工并合理地利用起来,以弥补馆藏的不足。
5.3 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情况更为严重。面临如此状况,资源共享对于北部湾海洋文库资源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联合起来,实行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是解决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钦州学院图书馆应积极加入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参与国内外海洋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涉海文献资源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与国际的涉海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这样才能广泛利用他馆资源,提高文献保障率,同时也能使本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还可以避免海洋文库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建库效率。
5.4 购买和自建海洋特色数据库
海洋特色数据库是组成“北部湾海洋文库”的重要部分,购买和自建数据库是实现海洋文库数据库建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海洋信息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渔业水产管理法规》,上海水产大学的《渔业专题数据库》《黄鱼专题数据库》,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全文数据库》,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水产题录数据库》等。国外主要有《海洋、海洋学和淡水资源(Ma-fine,Oceanographic &Freshwater Resources)》(该数据库目前为光盘版),《水科学与渔业文摘(Aquatic Sci-enee and Fisheries Abstracts)》等。我们可以根据经费情况,选择购买其中的数据库,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主建设或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海洋专题数据库,如《北部湾港口群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沿海工业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海水养殖专题数据库》《北部湾鱼类专题数据库》《三娘湾白海豚专题数据库》等,以充实海洋文库的馆藏资源。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需要尽可能多地参加生产实践、实验实训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会使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延长,与产业生产一线接触的机会增加,进入实验室参加导师课题研究的机会增加,参与产业一线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较高,且农科类专业的公司基本多数位于农村,位置相对偏僻,交通多数不太方便,信息相对闭塞,人文环境和基础配套相对落后,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当代大学生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对学风的建设是阻力还是动力,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二大学生学风现状
课题组对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对目前学风的认可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学习态度、大学目标定位和专业满意度、纪律状况、学习动力及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专业认识、最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和改善学风的措施等多个方面。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出,目前农学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学风表现出了诸多特点或趋势,具体包括:第一,缺乏专业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在调查的学生中,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不足50%,且有近2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约有85%的同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超过7小时。第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且学风有随年级升高而减弱的趋势。大约1/3的学生认为旷课、迟到或早退,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等现象严重或普遍存在。只有约1/3的学生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约50%的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第三,对目前学风满意度不高。认为目前学校整体学风很好的学生比例仅为60%左右,认为学生所在班级学风很好的比例仅为40%左右。说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志趣、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如何创建适应新形势的优良学风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和学术文化氛围三个方面考虑学风建设的思路。(一)专业志趣培养尽早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对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志趣培养。1入学初的专业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相关人员、知名校友进行产业现状,发展前景及创业经验和学生成长建议等介绍和指导。2“大一”开设专业介绍相关课程根据专业特点,由领域内知名专家教授面向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至少一门专业导论课或概论课,内容包括学科前沿、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规划、知识结构等,旨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教育渗透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志趣培养。3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尽早接触产业在专业老师的引荐和指导下,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入行业相关企业,切身体验专业实践,早接触专业,早融入专业,有利于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学风建设。4为学生配备导航师围绕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学院从大二开始为学生配备校内导航师,为部分学生配备校外导航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尽早确立科研型、创业型、就业型人才的成长方向,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接受良好的实验技能、科研素质训练、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个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科研论文的写作、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知识竞赛和科技发明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高水平是指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和高的师德师风及教书育人水平。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吸引力,提高学风的重要因素。学校和学院应加大力度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教师,创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国内外诸多现行的方法可以借鉴,如新教师第一年助教制度、年轻教师进入产业一线挂职锻炼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所访学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等。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优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管理体制,激励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等。(三)教学实验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企、校校、校所联合培养。改善校内办学条件,成立院级科研实践平台,形成院级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开放实验室从事科研创新创业活动;创建校内实训基地,做到基本专业实践和小规模生产实习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种苗基地完成,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校外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校校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目前学院已经与中国海洋大学、美国苏必利尔湖大学和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签署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奥本大学农学院签署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科研所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为学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与学生接触的相关人员、家庭成员、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周围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相关人员主要包括政治辅导员、学院党政领导干部、班主任、教师(包括通识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及学校的其他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成员主要是指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兄弟姐妹及亲戚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主要是指校外知名校友、企业家、业内成功人士等;周围学生主要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与其频繁接触的同学或学长、学弟(妹)等,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学生;全过程育人是指从学生一踏进校门一直到毕业,从每天的清晨起床到晚上入睡,从每个学期的开始到假期,都要精心安排学生的学风建设和人生规划指导;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学生的教育融入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如学生的综合测评、评优、奖学金评选、入党、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干部的选任、学生会的组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将学风建设寓于其中。总之,学风建设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学风建设。
作者:李玉全 张海艳 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省重点大学”将成历史,山东省属高校将分三类办学[OL]./news/201211783241.htm.2012.11.7
论文关键词:涉海企业;工程类专业;人才;互动平台
一、国内外海洋产业的发展状况
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种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按三次产业法分类,海洋产业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农、林、渔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矿砂业、海洋盐业、水产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涉海企业中的工程类专业”一般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等行业。
1.国外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美国海洋经济与海岸经济息息相关。海洋经济和海岸经济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而海岸经济则是更为人们所认知的一个领域。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的GDP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只有8%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1998年,加拿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4亿美元,占加拿大国民生产总值1.4%,为社会提供了12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日本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其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所谓海洋经济区域,是指以沿海陆地为依托,向海洋延伸的陆海部分,它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经济中心,以广阔海域为重要经济腹地的经济区域。第二,海洋开发纵深发展。海洋开发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开发;二是海洋技术开发。通常所说的海洋开发多指对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这四种海洋产业已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左右。第三,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近年日本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相关经济活动也在急剧扩大,正在形成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2.国内海洋产业发展也很快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5062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5023亿元。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52万人。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到2005年止,浙江海洋经济的状况是: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3123.34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6.8%;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稳健发展,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7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8%。
舟山市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市,海洋产业突飞猛进。全市临港工业发展强劲,特别是依托舟山港口及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船舶修造业发展亮点最为突出。2006年全市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43.4亿元,同比增长97.1%,发展速度为全市工业行业之最,高出全市平均72个百分点。在船舶修造业发展带动下,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海运运力进一步增加,全市现有航运企业159家,运输船舶1546艘,海运运力达到210.26万载重吨,居浙江省第一位,海运大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在运力不断扩大的同时,运力结构也加快了调整步伐,船舶大型化、多样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海洋经济发展保持旺盛势头,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突出。2009年舟山市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涉海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
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人才的需求。“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涉海企业欢迎呢?”据浙海院机电学院学工办日前对舟山40多家与海洋产业有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70%的企业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条件是不求企业地域限制(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往往在岛屿上),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不苛求名校出身,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其次才是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涉海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的素质也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尤为突出。
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许多普通高校大量接收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进入教师队伍,一方面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着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硕士、博士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过或锻炼时间少,分配到学校就马上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一学期教好几门课,根本没有时间接触生产实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想的问题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有的教师虽然从教多年,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时间经常下基层、下车间,长期脱离生产实际,不能跟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由于师资缺乏,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海洋背景。
2.培养目标宣贯不力
有些学校重视招生,但不重视后期的教育,特别是始业教育,有相关调查表明,约有70%的同学在大一进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专业、生活都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4]学哪些知识,怎样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么锻炼能力等等。学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及对就业情况的了解,只是按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盲目学习,虽设置多个培养方向,但每个方向培养什么、提高哪些能力不清楚。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近几年大量引进师资,有些教师没有海洋教育背景,对涉海企业的特点了解不够,导致毕业生很难适应涉海企业的需求。
3.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
工程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涉海企业更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受扩招和购买设备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越来越少,教学的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另外,我国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动力不强,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的操作能力比正式职工差,生产效率和所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比较低,企业往往必须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培训,学生给企业迅速创造利润的可能性很小,不愿意接受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工程的管理,动手能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转贴于 4.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定位不准
目前涉海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类课程挤占,但人文素质尤其是海洋人文素质不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80后”、“90后”,对于新一代劳动者,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择业观念除谋求获得高薪外,更加注重对就业环境的选择,许多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普遍分布在悬水岛屿或偏僻地区,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相对滞后,船舶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跳槽人次与频率越来越高,眼高手低,还缺乏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5.与企业联系不够
在与企业联系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学生去企业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和利润等,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直接拒绝,高校教师也碍于面子,与企业联系不够,办学效益较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做得不够,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创新能力不强。
四、互动平台构建
1.改革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改革传统的大众化知识系统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增强涉海专门知识为原则,确定富有海洋特色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在对涉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开放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由操作型向实物制作型转变。
(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有海洋特色的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企业—高校互动的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4)校企合作体系改革。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第一,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二,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构建企业—高校专家的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第四,成立由涉海企业为主、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将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引入企业中,实施现场教学,让企业参与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熟悉企业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6)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根据企业需要,对于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企业提供,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高校监督考核,有利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系统化培养。
2.平台构建
(1)构建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实践实训互动平台。[5]创建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改革单一的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使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紧紧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应对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
(2)成立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指导平台。教学改革委员会负责工程类专业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使改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符合现代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工程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特色与优势明显、很快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
(3)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教材平台。工程类专业涉海课程的可选教材数量较少,版本陈旧,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大量学生面向涉海企业发展的要求,但单纯由高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往往存在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操作性等问题,成立由企业与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与审定委员会是当务之急。
(4)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学生在第七学期就与企业联系,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最后由企业决定要不要学生,企业只会得到利益。实践证明,企业非常欢迎这样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五、实施方法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涉海工程类人才专业工作能力要求。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在基本培养计划实施的基础上,着重根据涉海企业特点及企业的要求,在涉海工程制图能力、工程计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艺和工装设计能力以及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船舶及配套产品设计与建造)等进行强化培训。
构建由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根据企业需求,提出对涉海工程类专业的实习与实践内容,完善相关实践手段,建立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素质。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涉海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海洋工程设计能力,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见长。
改革毕业设计方法,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特别是涉海类企业实习,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提供,高校监督考核,实施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这种方式能大大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实习时间,企业也非常喜欢这种模式。
关键词: 海洋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思考
一、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时代背景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海洋的世纪,也是海洋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其根本出路在于向海洋开发。研究海洋、规划管理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濒海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日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海洋科学、开发海洋技术、加强海洋管理、维护海洋权益是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我国可管辖的海域有300万平方公里。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占全国13%的陆地面积养活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GNP。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基于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省份都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如,90年代初,辽宁省首先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战略,很快,山东省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战略思路,随后,从北到南,一个个“海上”经济发展战略相继出台。
然而,我国的海洋问题严峻、令人担忧。首先,就总体而言,全民族的海洋观念薄弱。国人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刻骨铭心,但对于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却茫然无知。其次,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的海洋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海洋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蓝色国土”正在受到周边一些国家的觊觎。最后,中国已经加入WTO,如何按照WTO的规则来管理、运作海洋,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海洋科学技术,又懂海洋经济管理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同志指出: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管理,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事业,要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鉴于我国海洋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青岛海洋大学受国家海洋局委托于2002年向国家培养输送了第一批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并于2002年按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海洋管理专业向全国招生。
江苏是海洋大省,有945公里的海岸线、2.44万平方公里的浅海、占全国1/4的滩涂,海洋区位优势明显。江苏海洋资源密度指数列全国第二,丰度指数列全国第六,综合指数列全国第三,海洋自然资源的分布在我国处于重要地位。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已成为江苏跨世纪的战略举措。“九五”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的产值年平均增长24.6%,大大超过了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已达到360亿元。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十五”期间,江苏的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期年平均增长15%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工业将成为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
江苏虽然是海洋大省,但是海洋高等教育却比较薄弱,至今既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海洋大学,又没有主要面向海洋的高层人才的培养基地,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江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海洋人才的缺乏,江苏这个海洋大省却是海洋经济的弱省,江苏海洋产业的总量仅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9%;江苏“九五”规划中海洋产业的产值目标,实际完成量不到规划目标的50%,只占广东海洋产业产值的14.1%,山东的19.8%,辽宁的44.7%。这一“大”一“小”的数字对比,向人们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要把江苏建设成海洋强省必须构建人才高地,实地调研表明江苏各地海洋管理部门迫切需要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人才。
二、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优势
1.有江苏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强力支持。淮海工学院地处江苏沿海的连云港市,面向海洋办学是我院办学的特色定位,我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大力发展海洋学科,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建设海洋大学寄予了厚望。早在1998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就曾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课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专门议案。2003年10月,在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上,季允石同志指示我院要借鉴国内外海洋大学的办学经验,加快相关专业建设。《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把淮海工学院列为江苏海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求为江苏海洋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
2.淮海工学院在设立海洋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海洋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江苏连云港市是江苏“海上”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区。《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和《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都将连云港市的海洋开发列为重点,连云港市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海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在淮海工学院设立海洋管理专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二级学院――海洋学院,前身是隶属江苏水产局的一所老牌学校――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有着50多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以“海洋、水产”为主的办学特色。海洋管理专业依托的经济管理系,其工商管理学科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法学本科专业近年正式招生,该系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基础扎实,且有相当成熟的办学经验。因此,我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具备凸显的办学优势。
3.淮海工学院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海洋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首先,淮海工学院属于多科性的工科院校,涉海专业较多,海洋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专业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绝大部分教师都由本院师资提供。教师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现有教师中,教授8名,副教授30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22人,硕士学位教师20人。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从有关部门聘请从事海洋管理实际工作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同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湛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相关院系建立了横向联系,尤其是与比邻高校、国内第一个设立海洋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院系在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资源共享上达成了合作意向。
4.专业师资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成果颇丰。自1985年建校以来,淮海工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院系两级建立了多种科研基金以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考评、职务聘任直接挂钩。近五年来,教师开展科研蔚然成风,教师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海洋管理专业教学任务的全部教师,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4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已开展的各类课题140余项,其中,有3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市级和院级科研成果奖励。
5.教学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学生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研究与生活的需要。我校有馆藏图书近百万册,中外文期刊报纸1400余种。图书馆已链接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镜像站、万方数据库镜像站等多家专业网站。馆藏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图书10余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报纸130余种;馆藏海洋学科及相关图书资料14余万册,订阅海洋学科专业期刊20余种,建立海洋认识和调查的校外实习基地6个。
6.为开设海洋管理专业做了充分的论证。我院从2001年7月就开始筹划海洋管理专业。在2001年暑假、2002年暑假召开了两届海洋特色专家论坛,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江苏海洋渔业局等单位的专家与领导,为我院的海洋特色出谋划策。为提高现有涉海专业师资的专业水平,派教师到有关院校调研、访学和进修,并从青岛海洋大学、省海洋渔业局、省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聘请资深人士任我院海洋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这样既有利于拓展专业的办学空间,又有利于利用社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三、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的依据
海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领域和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海洋开发活动的展开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是指政府和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海洋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海洋开发主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海洋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和执法管理;海洋科技机构和海洋企业等海洋开发主体,主要是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和海洋科技活动进行微观管理。海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经济管理、海洋科技及其产业化管理、海洋信息管理、海洋权益管理、海洋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因此专业定位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海洋管理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围绕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五个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模块(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管理通论、管理信息系统、海洋调查、海洋资源与利用、国土规划学、海洋资源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必修课模块(海域使用管理、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行政管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模块(生物海洋学概论、海洋化学概论、环境海洋学概论、海洋生态学、海洋政策选讲、海洋科技发展动态等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块(海洋调查实习、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在课程设置上还需体现实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生源状况女生和文科生较多,以及学生就业与考研深造等实际需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和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原则,加大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即在原有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和《财政与税收》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专业方向和特色选修课程。通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产业经济学》等课程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经济学科知识面,而《金融学》和《管理学》等应用型课程则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且知识结构体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体现科研能力培养的原则上,改进相关课程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安排科研讲座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
经过多年专业建设及发展,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管理专业从专业定位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到实习都创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毕业生在国家海洋与渔业局的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海管031班的胡永歌同学在公务员考试中以笔试和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录取。二是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历年来的录取率都在50%以上,如海管031班的冯炜同学以408的高分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郭境同学以342的高分考入厦门大学海岸带综合管理专业,张珍宝同学以325的高分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管理专业,黄康宁同学以375的高分考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专业,等等。三是毕业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海管041班的张飞同学取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杨倩同学取得2006年第十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奖赛大学组三等奖,赵青同学获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赛区大学组优秀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级二等奖,等等。四是课程设置专业满意度逐年上升,不满意度逐渐下降,如满意度从2003级的81.25%上升到2004级的87.76%,而不满意度从2003级的18.75%下降到2004级的12.24%。总之,成绩是主流,但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对海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了新的知识技能要求,因此海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建新,李谷祺,方涛,李玉.如何提高海洋管理专业《海洋调查实习》的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6).
[2]冯士.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等多门学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但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对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潍坊学院在2003年第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施的情况下,经过2006年不断调整修订,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相对不合理、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原有专业课程模块需要重新调整等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势在必行。2010年,我们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特色,根据潍坊学院实际,注重改革方案的地域特色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构建了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2]。
2构建和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教学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落脚点。依据学科、社会和学生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的措施,建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厚基础、宽课程、长实践”特色,从而拓宽了专业基础,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3]。
2.1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突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优化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平台,由通知教育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专业选修课程(限选和任选)平台,加大选修课比例,推行套餐式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农工结合的综合性优势,鼓励学生跨院、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坚持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实行分级教学,建设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坚持计算机全程教学与应用,强化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教学由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重视艺术与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严格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核准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根据该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三个学科的特点,改变了原培养计划中农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工程和环境类课程缺乏的局面,实现了农学、工程和环境三大学科的有机结合;精选课程,推行小课制,对农学类课程中与专业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进行了删减,对与学科专业关系密切必须保留课程的学时进行了压缩,使农学、工程、环境三类课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工程和环境类课程中增设了工程力学、画法几何、测量学、自动化控制原理等课程,生物类课程中压缩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等的学时,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由专业基础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限选课中,密切结合潍坊特色农业,浓缩、精选核心课程,科学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模块方向。设施农业科学方向包括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两大内容,主要设置设施园艺学、设施植物保护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等核心课程;设施农业工程方向包括设施工程设计建造和设施工程环境调控两大内容,主要设置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设施农业工程环境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等核心课程。在任选课的设置上,以提高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力求体现专业特色,丰富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鲜明个性,新增设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除军训和公益劳动外,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因课程设置不同每个部分对应1~3门课程,学科基础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专业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综合实践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重在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后,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共达到33周,实验和实践课程在总学分的比重达到37.5%。经过调整,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达到5.2∶1.8∶1,这与我国试行学分制以来的各大著名高校的比例基本一致,既考虑了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更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需要,促进了三元课程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具有较高技能和丰富个性人才的培养;实践课程学分得到提高,实验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比例增加,构建四学年“三四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设置实施特色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优化,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培养实行学年学分制,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6学分,选修课程32学分,实践环节和其他共33学分。课程设置具有“厚、新、宽、活、长”的特点。“厚”主要是强化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如在基础课设置中就包括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较一般的农学类和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有很大的不同,数学、化学的基础显著加强。“新”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结合潍坊是农业大市、寿光设施蔬菜发达和诸城畜产品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实际,充分考虑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限选课上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方向,其中设施农业科学方向中同时设置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的相关课程,这在全国其他高校中是没有的;设施农业工程方向中,除了设置农业设施工程环境学、农业设施设计与制造课程,还设置了设施植物栽培学等农学类课程,从而将农学、工程和环境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宽和活”体现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我们将选修课分为三大类:专业类、拓展类和前沿类。
专业类课程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如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饲料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拓展类课程则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前沿类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对学生科研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化学专题、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自主选择相关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积极性。“长”体现在长实验、长实践上。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重点提高实验课程时数和质量,实验学时达476学时。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四层次实验课程,依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依次提高,特别是专业综合实践,在第7学期集中进行,此时专业课程已经学完,设置8周到寿光高科技园等校外合作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践,深入实践、到实际生产一线获取增长才干的机会。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含科研训练)在第6~8学期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开始进行,主要集中在第8学期。通过以上四年不间断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树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把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人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1)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合理调整了专业课程,避免了课程重复、交叉等问题。增加了设施农业工程方向模块,重点开设温室设计与建造、温室自动环境调控技术、设施作物栽培、设施养殖等课程,真正体现了理农渗透、农工结合的宽口径特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他省份的学生可根据家乡地域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
(2)结合潍坊设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优势,依托校外寿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绿博园等联合教学基地,能够到现代化的生产一线得到实践操作和锻炼机会。
(3)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年学分制,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自由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来拓宽知识面。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农业发展的实际,更加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教学改革;管理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87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现代企业日益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现代企业管理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许多高校为顺应这一趋势,在非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了企业管理课程,旨在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得企业管理的多元化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熟练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专业技术知识,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必不可少。科学合理地设置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多维知识面,而且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提高他们今后就业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地处中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除管理类专业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专业开设了企业管理必修课。但由于非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基本背景各不相同,学习思维方式存在差距,学习态度和专业心态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一般说来,非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比较浮躁,平时不认真听课,考试前集中突击现象较严重,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着较大落差。因此,转化传统教学观念,为大学生今后走上现代企业管理工作打下良好专业基础,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重任。
1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大纲陈旧,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潜力的培养和激发,受到教学目标设定的引导,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也局限在所用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事务的分析和讲解。由于有些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缺乏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无法有效的理论联系实践,使得学生认为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造成某些学生不听不学习,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一些课程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这样很难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当中,无法形成企业管理思维意识,缺乏分析解决问题及不能有效提出决策的能力,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目的与效果。
1.2 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有待改革,必须有开放的视野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设定只有32个学时,所用教材设计的内容几乎包含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各个方面。在这么短的时间课时内,要想实现系统的把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结合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只能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创新。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普遍反响课程的理论性过强,课程缺乏企业动态实践活动的分析,使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渴望学习更多企业管理实务知识的热情。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课表的安排,根据教学大纲通过课程讲授完成理论知识教学任务,教学授课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模式。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和学生分不同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但案例的介绍、分析等工作都是教师来完成,教师习惯从头讲到尾,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对授课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接受,也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教与学分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1.3 企业管理课程设计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必须让学生为活动主体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企业管理课程没有对大学生实践环节给予足够重视,忽视大学生作为企业管理参与活动的主体地位。
比如说,目前我校企业管理课程考核方式是同一考试形式进行。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50%。其中卷面考试题型是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计算和案例分析。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的上课的出勤率有课堂表现来计算的,考核相对简单。由于课堂教学教师抓紧时间讲授,还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2.1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目前企业管理的教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大同小异。教材中的案例、图表等都一样,甚至换个方式表达,本质差异区别不大,无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还是不同受众学习群体参考学习角度来看,都不利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发展。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在学习还是企业,课堂还是实践课程,都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后成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安排和加强发展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运用到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多种方式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管理学和领导艺术的科学综合体现,不但要求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熟悉掌握运用管理知识,还要对企业的活动可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学会如何控制与指挥并做出有效的决策,为企业实现既定目标。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教学需要老师用引导的方法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课堂中会结合案例教学法,还有教师分享在企业工作过的工作方法和亲身经历的工作经验给学生们,以吸引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教法可以取得不错的课堂效果。
2.2 多样化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是《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课题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如何选择案例?怎样引导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解答学生提出的观点及看法?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验。现如今教学过程中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很广泛,书本上的案例选材较陈旧,增大了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师可以给大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引导,还要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无疑对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提高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平时在网上或微信关注企业管理章节内容相关知识的案例,尽可能贴近大学生生活,耳熟能详的,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加对案例的细节讨论。通过分析过程使大学生对理论应用和实践相结合有更深刻的认知。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知识面窄,影响教学效果。
团队合作,分组,每组4-5人,角色扮演,经常进行沟通、协商,大学生思维敏捷,观念超前,接受能力强、知识更新快。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技术和基本方法的教授,培养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能学会团队合作。通过大学生实践自己课外知识的收集和整理学习,让大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经营理念模拟中充分体现和体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才智的展现。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效果要比“填鸭式”教学效果好。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企业管理课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根据所学课程的相应内容,邀请企业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到校园给大学生做相关的报告或各种互动的讲座,增进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解答疑惑;也可以和企业做一个协定,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现场一线进行参访和讲解,就企业实际运作中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课堂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生动有效。
2.3 优化师资结构建设
完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教师,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多学习不同的教学经验。为了提升中青年教师知识结构水平和素质,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多进行学术交流。可以安排有多年教学和科研经验的老教师针对性的培养青年教师,从教学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经验传授。科研工作方面可以邀请青年老师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创造适当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氛围,营造一种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的前提和认真对待知识的接纳态度,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设计及互动环节,让大学生自觉自主的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发现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性,结合新思想新方法,创新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知。
2.4 改善教学条件
管理和建设实验室,运用有关的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软件,对大学生加强模拟训练,加深大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论和模拟实操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分析、协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网络资源学习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关课程的相关阅读材料、课件、习题辅导等电子文档可以公开,并及时更新。
2.5 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传统企业管理课程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要方式需要改变,需要建立全面准确的考核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检验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分析所学的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的能力结合起来,将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指标。应对适当的调整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出勤成绩为20%,课程论文20%,增设课程论文部分使学生通过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型学习,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学习成果。增大卷面考试成绩所占比例,由原来占总成绩的50%增加到60%,减少理论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适当加重计算和案例分析比重题型,改变注重学生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前集中突击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
3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展需求,对企业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化人才成为发展市场经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关键因素,对企业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企业管理专业是开设比较广的一门课程,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教W成果已经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系统思想及多维思考的培养,成为当今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