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项目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是注重对方案的论证评估。从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入手,加强调查,做好预测、计算,并认真进行分析、论证,制定出多个投资方案。对净效益和利弊进行分析、计算和权衡。针对不同的投资方案,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方案,从经济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选出最佳方案。二是注重评审制度建设。根据需要选择专家组成评审组,严格评审前期论证,如果发现投资效益不高,就不能通过。如果发现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必须重新修改调整方案,直到达到最优为止。
2做好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指根据资料,采用相关方法,对投资额进行估算的过程。这是做好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工作,能够为项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投资估算额是最高限额,是控制设计概算的依据,任何设计概算都不可突破这个限额。从我国投资估算来看,其方法多种多样,有从生产能力角度进行估算,或从比例、系数、指数、指标、分类等方面进行估算,这些方法所使用的范围、估算的精确度等有所差异,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一是采用准确度高达投资估算法。根据可行性研究对估算准确度要求很高的实际需要,就必须选用准确度搞的投资估算法,一般用指标和分类两种估算法。这两种方法在同一行业中,因为地区差异性,在定额、费用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不同地区材料品种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二是改进估算编制法。为了提高估算的准确读,在采用指标估算时,可以用主要工程量代替单价指标,以此和地区综合单价相乘,就能得到单项工程量的投资,然后按照系数做出相应调整,就能估算出项目的投资数额。
3做好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投资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投资的决策性文件,是判断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结论是对项目技术是否可行、竞争及获益能力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中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分析论证资料,既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的依据,也是在工程寿命周期内进行事故责任追查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厂址、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经过批准后,就是详图设计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是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必须与法律法规相符合,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才能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从而获得许可。从变形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单位来看,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满足规定的深度及广度。要以石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内外环境为基础,确保分析论证的全面性,对多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确保经济评价的科学性。故此,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托付举报资质等级的单位。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要负责做好监理制度的制定,拟定有效的实施措施。监理单位必须加强对可行性研究的全程监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整改到位后,再进行编制。
4做好风险防范
因为石油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故此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到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制定出预防性的应对处理措施,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一是严格根据石油企业特点论证多种风险。根据石油投资项目的特殊性,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到投资风险,如从勘探、投资环境、工程建设、市场及不可抗击的风险等。二是在进行经济评价过程中,从对财务评价影响的角度,对可能存在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及不确定性分析,将其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找出来,从中找到项目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将风险等级进行揭示,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的策略。要综合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如决策树、敏感性、概率分析等方法,做好定量处理,以此确保决策的准确与科学。三是采用合理的综合评价方式。应构建投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并构建好权重体系,量化分析风险因素,加强对投资风险的评价与判断。在做好可行性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写好综合评价报告,这样就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必须统筹考虑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进行投资风险分析,既要考虑到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从而确保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并综合考虑项目规模、标准、地点、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综合角度,对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最大可能地增强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结论
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是指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包括人、材、机、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主要由直接工程费和间接工程费两部分组成。由于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建筑企业为了得到项目,采取降价竞标的方式,最终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危及其生存发展。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严格控制施工成本,维护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即施工企业为保证在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其目标,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和标准,通过采用各种方法,对被控对象实施中发生的各种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对比、检查、监督、引导和纠正的过程。
2工程项目成本的确定
施工项目一般通过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等工作程序,就能制订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成本实施性文件。其中成本预测是确立目标成本的重要手段;成本决策是通过对成本预测数据的细致分析,在规避经营风险的原则下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一个重要步骤;成本计划是根据成本预测与成本决策的结果,所编制的在合同计划工期内完成生产费用、成本投入及降本增效的措施和方案。是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的基础。比如,某公路工程项目实施合同价格为425935035.00元,假如经理部经过成本预测与盈亏分析,在成本决策与成本计划的基础上预定的目标利润率是合同实施价的3%,则经理部将按下表1所示,最终确定该项目的成本控制目标。
3工程项目成本的分解
目标成本确定后,对总目标成本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分解,大致包括如下几种分解方法。
3.1根据费用类别的不同进行分解
根据相关规定,一般将成本费用分解成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和税金等六大类,并作为实施建造合同财务核算的经营依据。比如上述公路工程项目的目标总成本可在成本测算的基础上进行分解。
3.2根据成本费用包含的内容或来源的不同进行分解
目标成本各项费用还可以在以上方式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本身内容和来源的不同进行明细分解,以便于在今后实施过程中进行分类控制。
3.2.1人工费
主要包括各种性质的劳务工资性费用支出。人工费可分解成劳务工资支出与当地劳务工资支出两大类,其中劳务工资又可分解为企业在册职工工资和聘用合同工工资两项。这样的分解可便于监测各种劳务类型的结构比例,为今后的人力资源计划与控制提供依据。
3.2.2材料费
主要指项目实施中消耗的各项材料费用支出,可按两条线路进行分解:一是按材料在施工项目的使用及属性分解成主材、辅材、小型机具型材料和周转材料,以便于成本控制时重点监测主材的消耗,做到抓大放小;二是按采购来源的不同分解成企业统一集中采购和当地采购两类。这样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分别监控不同来源的材料的市场变化情况,以便于今后的材料计划和控制。
3.2.3机械费
主要指设备购置费及项目实施中的相关机械费用投入,可按两条线路进行分解:一是设备购置费、配件修理费及杂费等三大项分类,这样可明晰机械费用来源的发生比例,使今后的目标成本控制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按采购来源的不同分解成企业统一集中采购和当地采购两类。
3.2.4其他直接费
工程项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的不同,将营地建设费、分包性管理费支出、风险损失预估费、不可预见费等纳入其他直接费进行分别测算与分析,因为这些费用既不能明确的划归生产直接性支出类别,也不属于纯粹的间接性投入,须在认真分析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费用测算与目标确定,以便于今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
3.2.5间接费
主要按上缴企业的产值管理费、各项基金及管理费、办公管理费、员工伙食费、各项福利费用、差旅费、医疗药品费、保险费、宽带设备及租用费、设备进出场费、财务费等类型进行分解,这样可掌握各项目标成本费用包干的超支情况,便于及时调整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3.2.6税金
一般按当地计缴与国内计缴、及相关规定的税率进行分解。
4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
4.1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成本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的控制;是减少施工项目成本的一项必要措施,通过成本管理可以间接增加企业利润,确保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无形中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意义深远。同时,成本管理也可以避免施工过程的混乱和无序,以及腐败及舞弊等不良行为,所以施工项目中,对成本进行合理有效控制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4.2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司的管理链条较长。
(2)项目经理部的责、权、利不明确。
(3)成本控制的管理体系落后。
(4)成本控制管理不严格。
(5)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原则与措施。
4.3成本管理的原则成本管理的原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实用原则。
(2)先进性原则。
(3)可控能动性原则。
(4)全员与分级控制管理原则。
(5)全过程的动态管控原则。
5成本管理的措施
明确成本管控的内容;建立成本的控制责任制;做好成本的预算和过程监督;通过对目标成本分解,形成项目成本运营的“监测窗口”。成本管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落到实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通过对目标成本的分解,形成项目成本运营的一个“监测窗口”,使得项目随时处于“受控”的管理状态;二是项目的管理、核算与成本控制应成为一种集合模块,统一协调,方向明确。重点是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与风险损失成本目标的基本控制措施。
(1)人工成本的控制:若通过监测窗口发现人工费超出相应阶段的标准范围,可考虑通过优化工种结构配置、强化当地用工、优化施工资源组合及方案、提高工效等手段,降低人工成本投入。
(2)材料成本的控制:若通过监测窗口发现材料费用超出相关预算,可考虑通过市场手段,调整相关主材或大宗材料的采购渠道,通过货比三家,尽量购进价廉物美的产品;同时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手段,提高工程质量一次性合格率,减少材料浪费。
(3)机械成本的控制:若通过监测窗口发现机械费用超支,须认真分析超支项目出自哪个环节,若是购进设备性能的问题,须在后续机械设备选型及采购渠道方面进行调整;若是发生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环节,须找准问题的症结,加强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与检修力度,注重对操作手的培训,做好备品备件管理,强化修理水平,努力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水平。
(4)风险成本的控制:若通过监测窗口发现相关风险损失超标,应有针对性地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以便做好规避风险的预案。比如原材料涨价、劳动力价格的提高等因素都是构成风险损失的主要成因,在市场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控制手段通常有两个: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与施工方案,提高人员工效与机械效能,控制压缩基本直接费与间接费的支出;二是认真研究合同,做好基础性经营索赔工作,加强索赔的力度,通过工程费用补偿的方式调补风险损失。
6施工项目成本的考核
成本考核的目的,主要是管理者通过量化成本与经济指标,采取奖优罚劣的手段,让作业层明确成本管理的责任与目标,促使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将责任与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形成全员参与的合力,以期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国际工程项目通常采取以下两种考核的方式:
(1)签订《年度目标成本与经营指标责任书》方式。
(2)实行项目内部成本效益核算方式。通过目标成本核算,可以为施工项目开展内部经营成本核算提供数据平台。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促进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效;而且提升了各单位的生产管理与组织能力,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杜绝了“二级库”的产生,减少了材料浪费,强化了目标成本管理的效果。比如某项目在土方基层施工环节制订的人员配置结构目标是:自有劳务汽车司机和当地劳务汽车司机的比例为3∶7,自有劳务重机司机与当地司机的比例为1∶5等等。但由于项目针对内部各厂队与班组实施了成本效益核算,各作业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益收入,在施工中便主动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或施工方案,积极改变用工理念,自觉地使用人工成本较低的当地劳务。这些工作成果不但推动了项目本土化的用工与管理水平,同时也为项目做好目标成本控制提供了保证。
7成本控制的奖励兑现
按照目标成本控制考核方式的不同,项目决策层应根据相关的条款,在对各责任单位实施目标成本的考核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奖优罚劣的原则适时进行奖罚兑现,以体现目标成本管理的严肃性。实施内部成本效益核算的项目,应根据每月的核算结果兑现落实,真正体现自负盈亏、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目标成本考核的作用。
8目标成本与建造合同的关系
施工项目财务会计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确定合同收入时,一般以经营预测确定的预计合同总收入与预计合同总成本为基本参数。施工项目测算的目标成本,在预期收入与成本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将预计合同总成本按照费用类别进行分解,并将项目合同总金额或委托实施总价作为预计合同总收入,目标总成本总额作为合同总成本,然后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的相关方法,在资产负债表日,依据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核定累计实际完成的收入;依据当期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核定当期实际完成的收入。
9结束语
1.有利于项目凝聚力增强
项目的有效完成,需要许多人的努力。一个工程项目开始的第一步,就是要征集人员,加强施工队伍的组成。将项目相关的决策者、设计者与施工者、管理者整合在一体,组合成一个团队,发挥队伍的功能,才能促进工程项目的有效开发与完美完工。项目文化,对于企业职工的个人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队伍的工作过程中能够相互支持与协作,才能让项目质量提高。项目文化可以让项目负责职工具有统一的目标,更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促进这种人力文化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融合。
2.有利于企业品牌辐射力加强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个企业要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达到特点明确,能力突出的效果,需要在每一个项目的施工中注重细节与安全。在项目工程的施工中,做好一图六版工作,加大彩旗标语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位项目参与者以及社会大众了解到企业的工作态度,会让企业的品牌有效建立。
3.有利于正面力量产生
社会文化,就是社会发展的力量。同样,对于企业来讲,文化也是一股重要的正面力量。项目文化的建立与传播,会让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知识自己应该做什么,知道企业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哪些规定是企业内不允许的,哪些是符合企业文化标准的。项目文化的建立,会激发项目员工的进取意识,让他们逐渐学会追求完美,在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让项目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
4.有利于品牌激励作用发挥
项目文化的有效建设,会让企业员工感受到精神上的力量,也会更加认可企业的决定,促进每一位员工发挥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己对于企业的贡献是值得的,在为企业的付出中感受到快乐中,认可自己与团队的价值。项目文化要会让企业品牌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项目文化在企业品牌树立中的问题
1.主观问题
加强项目文化的建立,是为了做好项目管理工作,让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在落实企业项目文化的建设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项目文化建设的最初阶段,一些人会认为项目文化的标准化建立投入过大,不值得。在项目的施工现场做好彩旗与标语的宣传工作,让工人统一他们的着装,显得过于形式主义,像是在给别人做秀一样。这些思想不仅存在于一线的工人思想中,也存在部分管理者的思想中。这种思想上的认知不足,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文化的建设效果。一些工作人员开始凑合,为了检查而敷衍项目文化建设工作。其次,在工作实践中缺少积极性。在过去的项目工作中,员工只要把自己活干好就可以了,无所谓工作的环境以及工作的整齐度。但是,在项目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这种传统的管理思想受到冲击。部分员工开始不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检查之前进行快速扫除。
2.客观问题
从客观上来讲,首先,工程本身的性质会制约企业品牌的建立。一些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较短,规模也不大,流动性强,项目文化的建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的外部环境也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一个工程具有诸多子工程,工程的施工地点精湛同,会给项目文化的建立造成负面影响。项目施工的工作环境可能会很艰苦,这是项目文化建立的一大阻碍。
三、项目文化在企业品牌树立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项目文化的建立去促进企业品牌的树立,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发挥项目文化的作用,做好企业品牌的树立,才能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条件。
1.发挥项目文化群众作用,积极树立企业品牌项目文化的有效建设,需要群众的支持。只有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才能促进项目文化的建设,而这也是企业品牌树立的基础。一个素质过硬的建设队伍,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项目文化的建设重点,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促进员工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企业品牌树立的目标。在项目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员工需要以企业长久利益的为准。通过项目文化建设的延展,促进员工将项目文化中的精华内化于自己心中,引导职工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项目文化的群众作用,推动一个学习型与进步型的企业文化建设,会让企业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强。
2.发挥项目文化凝聚力,帮助树立企业品牌
项目文化的建设,会提高企业文化凝聚力的提高,让企业的项目实施找到动力与目标。企业的长久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接受市场残酷的竞争,更要将良性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企业需要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化技术,加大市场产品的开发,让企业具有多个类型的项目文化。就像瑞典的沃尔沃公司,不仅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更是世界的五百强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完成,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口碑,让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员工之间的行为有所联系,让他们走出国内市场。建筑企业也应当利用建筑项目的凝聚力,去做好企业品牌的有效建立。
3.发挥项目文化实际性,促进树立企业品牌
项目文化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的。发挥项目文化的实际性,使项目文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与桥梁,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成功建立。项目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许多正确的价值观念会渗透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让企业职工认可企业的标准。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有自己的范围。根据不同的企业需求,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加强企业品牌的建立,让企业品牌促进企业成为行业内的闪光点。作为一个建筑行业,应当针对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将效率、质量以及安全作为企业品牌中的重要元素。施工进度有问题的企业,都重视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施工安全做得不到位的企业,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从实际出发。利用科学的企业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户,得到更多客户的依赖,让企业具有发展的动力。
四、结语
1.项目管理的流程
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术来贯穿整个项目,项目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流程:首先,了解项目的实质意义,掌握项目的基本内容,分析项目在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项目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因此,在制定项目时,对项目进行一个详细、准确的书面分析,以便项目的参与人员对项目有细致的了解;并对项目作出一个明确的计划书。其次,对项目实施的跟踪和规划,尽量取得项目中相关人员的支持,以便有效地对项目进行实施和推广。再次,严格监督项目的质量管理,优秀的质量管理是取得客户认可的重要条件,客户的认可对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更能够吸引客户对项目的投资,实现项目的商业价值。另外,在项目管理进行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对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和分析,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最后,在项目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有决策性,对决策要做到快速、准确、有效,有此果断性的表现才能够得到相关人员的支持,项目管理的效果才会更好。
2.项目管理的相关工具
每个项目的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相关工具来辅助,如:一、项目计划的实施时使用的应用软件MicrosoftProject2002,管理者运用此软件,可以有计划的分配项目任务和资源,能够全程的关注项目的实施进度和项目的实施状况,然而客户可以利用此软件与其他相关软件联合使用,可以全面地了解项目的进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市场对项目的需求度;这样就可以了解项目所能实现的社会价值。二、项目管理中常用的软件开发管理工具PVCS,这一软件可以对项目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变更进行跟踪,并对变更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约,以适应软件的开发环境。三、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制图软件,visio2002是项目管理中最常用的制图软件,使用此制图软件画出组织结构图、工作流程图等图来辅助项目的有效进行。
二、对IT企业进行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IT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人员已经慢慢意识到了对IT企业进行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由于IT行业技术含量高,IT系统集成项目经常会遇到客户的需求多变、技术更新、实施环境的快速变化、人员频繁流动等情况,因此更需要对IT企业进行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随着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外IT企业的涌入,我国IT企业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想要摆脱这一处境,IT行业不仅要在技术上进行提高和创新,更要在管理上进行改变;我国当下IT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组织结构陈旧、目标不明确、管理监督松散、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想要提高IT行业的管理水平,增长IT行业的价值,IT企业就必须推行项目管理的管理方式。
三、项目管理对IT企业的有效性
对IT企业进行项目管理,就必须先对项目进行了解,针对企业对项目的要求,组织团队对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出有效的方案;使项目管理能够成为IT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IT企业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IT企业项目的有效执行,必须对项目存在的问题要有高度的认识,针对自己企业项目的特定要求运用项目管理来探讨一条属于自己项目的管理模式。然而,通过项目管理可以有效地将技术和业务相融合,使项目更好的体现出来;通过项目管理可以使专业人士对市场价值和发展动态进行精准的评估。这就体现出运用项目管理对IT企业的发展优势。追求客户的满意和企业的利润价值永远是市场经济的方向;经过近几年的事实证明,项目管理对IT企业的有效性是无可否定的。
四、项目管理在IT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项目管理在IT行业中的应用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项目管理在IT行业中的运用还不够成熟。这就需要我们把项目管理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地运用在IT行业中,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将项目管理与企业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用以提高企业项目的价值是项目管理人士的主要目标。然而,当下时代项目管理在IT企业中还处于萌发期或是磨合期,项目管理和IT企业还存在一些不兼容性;如何使项目管理与IT企业有机的相结合,使其不会发生脱离,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分析总结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五、项目管理在IT企业中推广
经过许多事实证明发现,项目管理对IT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能够加快IT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IT企业的市场价值。许多业内人士观察出项目管理对IT企业的有利作用,所以许多企业也将项目管理业运用到IT项目中去,使得项目管理在IT行业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六、结语
项目化教学打破了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例如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结合工作实际选择了四个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每个项目都是经过调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岗位所选定的。对其每个项目的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我们通过项目教学法用四个步骤完成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举例说明其实施的流程如下:
(一)明确目标
1.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中:触动启动按钮SB2后,电机先作星形连接启动,经延时6秒后自动换接到三角形连接运转;触动停止按钮SB3后电机停止转动。
2.明确重点和难点:本次项目的重点在根据电路图连接硬件电路,难点在梯形图程序编写。
(二)项目实施
1.理解任务
制定方案将学生以3人为一组分为小组并定好组长,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已学知识完成:
(1)项目分析
a.硬件电路分析;
b.动作过程分析;
c.定时器的应用。
(2)制定方案
a.输入/输出分配表;
b.输入/输出接线图;
c.梯形图程序。
2.确定方案,师生交流
a.各小组讨论确定输入/输出引脚的选用,完成输入/输出分配表绘制;
b.根据已确定的输入/输出分配表完成输入/输出接线图,便于实际连接电路不出错;
c.根据输入/输出分配表,结合电路的控制要求编写梯形图程序。
3.项目实施,完成任务
a.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确定的方案,根据接线图连接硬件电路,将梯形图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转换,写入PLC,最后运行;
b.首先在不带负载的情况下运行,通过程序监控并对照I/O分配表及接线图验证程序是否正确性;
c.程序运行正常后连接负载,观察电动机运行情况是否满足控制要求;
d.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情况,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量不主动提出,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发现,必须确保线路连接正确后才能通电调试。
(三)项目检查,组组对比
a.各组之间相互检查,对于没有运行成功的小组,其他各组一起帮助检查出错原因。
b.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同时对于在各组检查讨论后但项目实施任然没有成功的小组,教师找出运行失败的原因,同时对典型问题给予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四)师生交流
评价提高教师再次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常犯的错误,同时评价学生表现,对各个小组中程序最简洁,线路连接最美观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存在不足的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二、改变评价方式
1.1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还包括对工程进度的管理,从项目建议书批准日开始,就需要加强项目进度管理。对电力工程中各项工作进行分析,明确各项工程的需要的时间,并制定完善的工程进度规划。电力工程项目是一项重大的项目工程,对进度管理过程汇总,除了对施工承包单位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加强对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施工设计、设备材料等资源的采购等。
1.2电力工程投资费用管理
电力工程建设中,对投资费用的管理也是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实施投资费用管理就是为了保证在合理预算的范围内完成整个电力工程项目。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根据市场、工程计划等测算工程项目所需的资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资金利用计划书,将各项资金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具体的工作中。加强对施工设计变更的控制是降低额外工程费用的有效手段,对工程项目投资费用控制有重要的意义。
1.3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管理
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也是项目管理中关键的环节,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也是保证工程在工期内高质量完成的前提条件。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需要各个施工部门严格地按照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并定期对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评估,判断施工是否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加大对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其次需要不断地完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过程中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不足以及强化措施
随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就目前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等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系逐渐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来说,一些电力企业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理念依旧在沿用,这就对电力工程的投资、进度等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具体工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都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却不够统一,这就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分成了若干个部分,如监理单位只负责质量与安全的管理,这样就削弱了各个项目管理部门的联系,影响了项目管理的质量。
第二,目前一些监理企业还沿用着依附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电力工程项目监理控制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监理企业的存在价值一般是依附在某一个具体的企业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理企业就需要完全地脱离这个母体,如果还存在依附关系,就会造成依赖性存在,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没有一个独立的运行空间。另外,一些工程项目监理企业不具备该项目的监理资质,监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对工程整体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制约,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2.2强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加以强化:
第一,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这对于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市场上多数电力企业采用矩形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适用于大型的工程项目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结构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这种组织结构实现了工程资源、信息共享,大大节约了施工的成本;(2)利用这种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短时间内可以调配所需的人才,将不同工种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实际的问题;(3)在这种模式下,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地与不同部门进行接触,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自我发展。
第二,建立和完善电力工程项目评价管理机制,这种机制是指,在电力工程项目完工并运行一定时间后,对整个电力项目涉及施工、生产等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根据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价。评价管理机制需要具有很高的客观性以及公平性,保证电力工程管理机制的完善性。
第三,在电力工程施工前,要先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建筑整体施工结构,合理地进行电力工程施工工艺流程;然后,做好对相关图纸的会审工作,并且组织有关参建部门进行技术交底,解决施工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种隐患;对于电力工程项目难度较大的施工部位,要特别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能安全进行,并保证能在工期内完工。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形势变化、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不得不对原先制定好的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在实际的电气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召开一次工程平衡进度会,结合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施工材料成本的变化,对施工人员以及设备等做出相应的调整,控制施工的进度,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施工。
第四,在电力工程人力资源方面,对于施工人员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并明确了每一组、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工作职责,面对施工问题时,能够及时地找到负责人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种施工人员的有效调配,大大激活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避免了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对人员安排不合理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另外,由于对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所以施工人员的职能意识被逐渐地增强,在进行施工中,由于对每一个施工人员施工内容以及资源利用等情况都有据可查,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也能对施工的各项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并合理利用。
3结语
1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①为各层次、各部门的项目管理人员提供收集、传递、处理、存储和开发各类数据、信息服务。②为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手段、模型和决策支持。③为中层的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自动化手段。④为项目计划编制人员提供人、财、物、设备等诸要素的综合性数据。
2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前提
满足项目管理的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其前提条件之一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组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是根本前提之一,具体地讲它有如下含义:①项目管理的组织内部职能分工明确化,岗位责任明确化,从组织上保证信息传送流畅。②日常业务标准化,把管理中重复出现的业务,按照部门功能的客观要求和管理人员的长期经验,规定成标准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用制度把它们固窟下来,成为行动的准则。③设计一套完整、统一的报表格式,避免各部门自行其是所造成的报表泛滥。④历史数据应尽量完整,并进行整理编码。
二决策支持系统
1决策问题的分类
决策支持系统解决的问题分为非结构化决策问题、半结构化决策问题和结构化决策问题。①非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主要是指决策过程复杂,制定决策方案前难以准确识别决策过程的各个方面,以及决策过程中前后各阶段交叉、反复、循环的问题。对非结构化的问题,一般没有确定的决策规则,也没有决策模型可依,主要依靠决策者的经验。②结构化决策。是有确定的决策规则和可供选择的模型,是一种确定型的决策,决策方案都是巳知的,决策者借助计算机仅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决策时可以依靠决策树及决策表加以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比较容易实现。③半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是介于结构化及非结构化之间的决策。这类问题可以加以分析,但不确切,决策规则有但不完整,决策后果可以估计但不肯定,决策者本人对目标尚不明确,也无定量标准,所需信息也不完全、不确切,对事物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因而无法准确描述问题。
2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
①识别问题。判断问题的合法性、发现问题及问题的含义。②建立模型。建立描述问题的模型,通过模型库找到相关的标准模型或使用者在该问题基础上输入的新建模型。③分析处理。按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或信息,按模型库提供的模型及知识库提供的处理这些问题的相关知识及处理方法分析处理。④模拟及择优。通过过程模拟找到决策的预期结果及多方案中的优化方案。⑤人机对话。提供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回答决策支持系统要求输入的补充信息及决策者主观要求,同时也输出决策者需要的决策方案及查询要求,以便作最终决策时的参考。⑥按决策者最终决策执行结果修改、补充模型库及知识库。
3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组合;实物期权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多个项目的决策,企业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排序,以此确定项目的投资次序。这种决策方法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项目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均衡。因此,我们在多项目决策,即决定资源如何在项目间分配时,不仅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风险特征,还需要衡量各个项目以及新项目和企业现有业务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在确保投资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
鉴于项目投资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坚决杜绝决策程序的随意化和形式化,要深入的考察和权衡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将项目纳入到企业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考量。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项目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做了简要的思考,并对企业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备注】
【1】许世刚,茅宁.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1:65-69
【2】陈海芳,宋平.管理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0
【3】郭百钢,韩玉启.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科学管理研究.2004.2:73-76
【4】李向红.内含报酬率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不足与完善[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2-33
针对供电企业来说,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其中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同时技改和大修项目的改造费用也是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后续支出的重要手段之一,技改和大修项目同时也是电力企业正常运行时的重要保证,因而强化对技改和大修项目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加强对电力企业中技改和大修项目的管理,也能保障电力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合理地进行技改和大修项目的管理,对电力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技改和大修项目管理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合同管理意识薄弱
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对合同的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往往忽略了对合同采用动态式的管理,使得在对合同进行管理时的体制不够健全,致使在对合同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难度性;第二,供电企业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对合同成本的管理成本状况没有进行综合方面的分析,在对合同进行签订时,并没有对供电企业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致使合同管理中的一些条款制定的不太清晰,就会导致出现一定的歧义性;第三,在对合同进行签订时,签订合同双方对合同中的条款没有严格执行,并任意改变合同中的内容。
2.2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针对供电企业在进行技改以及大修项目环节中,基础性质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也没有对整改项目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而导致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超支的状况。
2.3在技改以及大修项目中缺少工时定额
针对目前的供电企业来说,都是采用固定的单价计费的方式实行外包的模式,针对这种只是包工而不包料的工程结算方式来说,对供电企业中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有一些企业缺少相应的[1]检修工时的定额计算手段,只是单纯地按照其他类型的供电企业公司中的工时定额标准进行计算,但却往往忽视了不同供电企业之前具有的设备状况以及施工技术水平都是不相同的,因而就会造成技改和大修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2.4技改和大修管理体系薄弱
现阶段,针对我国供电企业进行技改和大修项目的管理工作中的制度都是依据维修的计划来进行制定的,这也使得供电企业中的其他管理项目像工期安排、检修周期以及检修的具体内容都是依据以前工作中的经验来制定的,就会使得其管理体系变得十分薄弱。另外,加之在供电企业中一些维修人员的技术工作水平不够,就会对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给技改以及大修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2.5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在供电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一些看似合理的施工项目,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突发性的因素,例如,在施工时出现的原材料不足以及自然天气变化所导致的情况的出现,在施工之前的计划工作中,并没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提及,从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项目都不能正常实施。针对项目施工中的结算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依据合同以及各种发票的单据才能对项目资金进行计划和支配,这样往往会造成施工资金不到位,以及设备和招标的具体方案不能满足具体的施工计划。
2.6对固定合同之间内容的变化不能及时掌握
现阶段,大多数供电企业都是采用固定单位进行计价的方式对项目进行承包和管理,在综合形式的单位进行计价的过程中,通常包括有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以及和其管理过程相互联系的利润水平。针对固定合同的单价进行审核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合同文件中明确规定的每个合同依据甲方的要求对工程设计提出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但是有的供电企业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会将在综合性计价已经包括的内容又在单价计价中罗列出来,若是供电企业在审核时不够认真,就会导致出现成本增加的状况。
3强化技改以及大修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强化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是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合同双方进行签订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具体的合同签订程序进行执行,在经过具体的相关部门的审核之后,才能在合同上进行盖章,同时这也保证了合同在签订过程中的全面性,避免发生补签状况的发生。另外,针对那些[2]敏感性质的经济性问题,可以在工程实施结束之后,再进行详谈;第二,针对供电企业中应当制定的合同规范和制度,可以提高其进行签约的成功率;第三,对于已经签订完成的合同来说,合同制定中的金额已经不能改变,若是做出相应的变动,就需要另外补充合同进行制定;第四,要充分保证合同制定内容的全面性和清晰性。
3.2对供电企业核算制度进行完善
在对供电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资金预留改造方式和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从而及时掌握核算不能完成的原因以及资金的结余的具体状况,针对概算复批制度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资金运行的手段,这样不但可以简化技改以及大修项目中的审批程序,还能提高供电企业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对核算体系中资金的流转情况进行审批,并将技改中使用的资金归结到辅的账目之中,做到将核算体系及时反映在技改以及大修项目的过程中,对供电企业的管理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对成本控制制度进行健全
针对供电企业的管理来说,需要制定具体的检修项目以及具体的维修费用情况,从而对其能够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对设备进行日常检修的工作中。要依据维修中的具体费用情况制定具体的维修计划,因而,针对供电企业中的技改和大修项目的检修工作要针对实际施工时的具体费用支出状况,对成本控制的力度进行严格审查。
4结语
摘要: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中成长性最快的一个分支,已经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企业项目管理,对企业管理进行全面的项目管理改造。实施企业项目管理的七个基本要素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一、前言作为企业管理学科中成长性最快的一个分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项目管理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改善了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的方法,对管理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市场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组织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客观上要求经济组织对资源进行最大效用的利用,本论具体来说就是对资源在成本、时间、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同时以目标导向的价值观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项目管理方法符合这种要求,因此,在传统的项目行业之后,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广泛应用项目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此时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应用相同的原理来管理大量持续发生的企业活动,即如何进行企业项目管理(enterpriseprojectmanagement,EPM),也就是“按项目管理(managementbyproject)”。传统的项目管理中对项目范围定义过于狭窄的缺陷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得到了改善,所谓企业项目管理,就是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角度对企业中各种各样的任务进行项目管理,其主导思想是把任务当作项目来进行管理,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长期性组织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基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企业项目管理是伴随着项目管理方法在长期性组织(如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以长期性组织为对象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其早期的概念是基于项目型公司而提出来的,是指“管理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项目”(managingprojectsonanenterprisewidebase),即着眼于企业层次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中诸多项目实施管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项目管理方法在长期性组织中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项目型公司,传统的生产作业型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非企业型组织中也已广泛地实施着企业项目管理。企业项目管理的概念进而有了较大发展,逐渐成为一种长期性组织(不局限于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代名词。
二、实施企业项目管理七要素要实施企业项目管理,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符合企业项目管理方法的要求:
(一)建立企业资源库在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方法之前,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企业拥有什么样的资源。一般来说,可以将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等类型,企业项目管理需要各部门多种技能之间相互的配合,因此对于企业项目管理来说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才考核系统,对员工所拥有的技能建立档案并进行评价,这个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随时高效地遴选项目经理、组建项目团队。在国内企业中率先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方法的长天企业集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们采用了自创的技能指数法,将把需要度量的知识实体分为固定知识(项目成果)和流动知识(参与人员),再把知识实体的价值体现划分成不同的度量平面,根据所有知识实体在不同度量平面上的知识度量值,形成不同的知识平面指数和公司知识指数,通过这种对公司知识积累状况的研究,企业可以迅速发现自己缺乏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立即进行人才的选聘、培养以建立知识结构全面的项目团队。企业其他的资源和人力资源一起构成企业项目管理的约束条件,因此对企业的其他资源也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并进行考核,企业资源库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实施基础。
(二)标准化的企业工作程序大多数组织,无论管理正规与否,都会有一些工作程序存在。这些程序主要应用于整个企业的业务或产品,例如,人员雇佣程序、采购程序、报销支出程序以及其他支持企业运作的程序,如果企业起初并不是实行企业项目本论管理,在向企业项目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就必须对这些程序进行标准化,最终形成三方面的标准工作程序:11项目选择程序。在项目启动的初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最大效用利用资源的论证过程,其目的是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常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是否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2)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3)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合理的投资回报?(4)是否能够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项目的选择程序包括了项目的一般机会研究、特定机会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等阶段,是确保项目成功的第一步。21项目工作程序。在确定项目之后,需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实施项目并对其考核。包括采用项目管理的常用技术例如甘特图、净值分析等来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把项目管理分为9个大类,分别是:项目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费用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在各个方面按照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方法来进行管理构成了企业项目管理的工作程序。31项目资源配置程序。项目资源配置程序要求对企业的各个项目进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评估,根据投资回报、成本节约等指标来安排项目资源的分配,实施企业项目管理的企业必然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可以采用ABC法、价值分析方法等工具来评价这些项目,并根据其重要程度相应分配资源。企业必须建立一个能评价资源在其项目中的利用效率的系统。企业可以根据标杆学习法(benchmarking)建立明确定义的、高效的标准工作程序,这样在各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对工作方法进行口径上的统一,减少管理过程中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冲突。
(三)团队型的企业文化特质企业项目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将企业的组织结构从等级森严的职能组织形式改造成为等级界限模糊的矩阵式组织,或者不形成矩阵结构,而将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这样都会影响到企业原有结构的既得利益者的不满,这种不满非常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士气,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推行企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企业原有的层级文化向新的团队文化的转变。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11在推行企业项目管理之前向全体员工进行充分有效的宣传;21妥善处理原有领导职位的转岗问题,尽量减少职位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波动;31对全体员工进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41更新人员考核办法以强调集体合作,以项目目标的实现作为考核的指标,鼓励团队合作;51在企业中推行平等合作的工作观念,消除过分严格的企业等级观念。
(四)有效合理的授权体系项目管理的运作是通过公司高层管理者对项本论
目经理的授权进行的,由于项目通常牵涉到项目委托人、业主、项目监理等多方面的利益,而项目经理只能调动本组织内部的资源,因此,项目经理所负担的责任要大于他所拥有的权力。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运作中,对项目经理授权的“度”非常难以把握,一方面项目经理要有足够的权限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完成项目;另一方面对项目经理过多的授权又会影响到其他组织的利益,高层管理者也会由此失去对项目的严格监管和控制。因此,建立一个有效而合理的授权体系就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首先要决定应该对项目经理授予什么样的权力,一般来说,项目经理具有决定项目团队的人事权,一定额度下的资金调用权和物资调用权,紧急事件处理权。而以下的权力是不应该授予项目经理的:合同文件签署权,项目标价谈判权,超过项目总价一定比例(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资金调用权和物资调用权。总的来说,授权的原则是:项目经理的权力应该仅限于完成项目交付成果本身,牵涉到各方重大利益的决策制定权力都不应该授予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应负的责任则包括:在预算费用内按时按质完成项目,带动团队合作与建设,处理团队内部的各种争端,指导督促团队队员的工作,与项目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密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等。建立有效的授本论权体系对于顺利实施企业项目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管理者应该在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详细研究基础上,根据授权的原则制定授权的标准。
(五)以矩阵式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就专业的项目型公司而言,最通常的组织结构是项目式组织结构,即公司按照项目来设置不同的部门,项目经理是项目唯一的领导者,为项目的目标负责,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目标明确、利于项目控制和全面型人才的成长,但同时也会造成机构重复设置和资源闲置、不利于企业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稳定等缺点。项目式组织结构适合于建筑、研发、军事工业等项目专业化比较强的行业。对于进行企业项目管理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项目式组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对资源的浪费和团队的不稳定性,因此更多的是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在组建团队时,项目经理从各个职能部门抽调项目成员,项目团队受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双重领导,职能经理注重对项目效率的评估,而项目经理则注重对项目效果的最终获得。矩阵式组织结构最大程度体现了项目管理组织柔性的特点,项目在结束后成员回到各自所在的职能部门,在项目进展中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执行和考核,确保每个项目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些大型的公司来说,采用企业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项目技术支持部。大型企业通常同时面临多项目的任务环境,而且这些项目投资大,工序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项目技术支持部是非常必要的。项目技术支持部是独立的职能部门,该部门由熟练掌握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的专业人员组成,面向整个企业提供
(六)强有效的沟通平台企业项目管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紧密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的内部需要形成有效的沟通系统,企业的信息化在这个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具体来说,要实现企业文件传输的电子化和项目监控的软件化。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项目沟通的及时和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在每个时点上对项目进行成本、质量和时间三个维度的全方位及时监控。对于企业与外部的关系来说,有效的沟通就更为重要了。根据调查研究显示,项目管理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客户需求的变动导致的项目范围①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11不正确的需求定义。也就是说客户在项目初期对于自己项目的目标没有本质上的理解,而在项目开始之后才发现按既定的做法不能解决自己目前的问题,因此提出变更项目范围。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已经进行到一定程度,重新变更项目范围不论是从成本上说还是从组织的士气上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项目经理要在项目的初期与客户充分地沟通、合作,透彻地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真正满足需求的项目服务。21项目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需求变更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项目组织要做的就是随时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定期向客户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并听取客户意见,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客户及监理方进行联席会议合作,获得客户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即使项目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比较稳妥的方式获得客户和监理方的支持。
(七)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的应用对于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来说,最重要的是项目管理理念在企业中的推广,同时,项目管理专业技术对于企业项目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切实运用项目管理的专业技术,企业需要拥有一批具有项目管理专业技能的项目经理,对项目经理培养应该在企业项目管理推行之前就开始进行,通常许多企业要求项目经理持有项目管理的专业资格证书或者具有相当的从业时间,这些证书或经验表明了项目经理对项目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和他们对于项目管理的经验级别,是专业技术运用的人力保障。项目专业技术的运用还需要信息化的支持,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MIS系统和项目管理专用软件来进行项目文件的传递和项目进度的跟踪,这些软件系统使用了项目管理中绝大部分的常用技术,对于企业项目管理的实施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企业项目管理的技术平台,国内外都有许多厂商生产这样的软件系统,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自身情况的系统进行项目运作。
三、结论实施企业项目管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震荡,但企业项目管理同时会给企业带来以下的竞争优势:11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决策;21对经营活动更加严格的监控;31更柔性的组织结构;41以目标为导向的决策方式;51促进团队合作和人才培养;61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趋势,企业项目管理在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应用中还并不广泛。然而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项目管理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在多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改造以适应企业项目管理方法的要求,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注释:①项目范围:为交付符合规格的最终成果而必须完成的工作。(PMBOK,2000edition,P51)参考文献:
目前,ERP在各个行业中已被广泛应用,ERP系统也覆盖多数企业,是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基础平台,信息、资讯在企业内部各环节集成化,从而达到信息化的共享。而其核心管理理念就是达到对企业生产、销售、财务、乃至于供应链进一步优化,对企业的管理起到有效帮助。例如,ERP系统通过分析所处理事项的有关核算情况和实际情况,从而在之后相同核算情况下自行生成核算情况分录,确保资金链的顺畅。通过当前的资金链现状来掌握资金的流向,还可以追溯到之前进行的项目、事物等,改善资金和供货情况,更易于掌握企业发展动向[2]。
2、ERP应用需关注的原则
ERP的开展,最优先确定项目的规划,也是确保ERP在企业开展的重要根基。ERP项目的要由企业的管理部门制订,成立以公司管理部门策划负责人,带领项目团队,研究企业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要立足于企业目前的状况、找到改进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确定哪些问题可以用ERP来解决;实施ERP要达到的目标;对实施期限、成本、风险制定项目指导书,由企业策划讨论商定,这也是煤炭集团企业ERP实施的关键。制订ERP项目的规划有几点重要原则,包括煤炭企业未来的整体战略规划与当前的管理方式、生产业务的相结合。ERP实施的阶段性与扩展性相结合,客观发展前景的规划需求等。其中,实施ERP的煤炭企业的前景规划应包括3点:宏观战略方面、实施技术方面以及经营管理方面。从宏观战略方面来看,主要有下面几个要素:第一,确立煤炭企业的整体方向;正确认识本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态势;根据整体战略的引领,结合本企业的状况、生产水平和竞争态势,制订详细的ERP信息化指导。第二,从实施技术方面来看,当前市场的供需情况决定了当前煤炭企业对信息化的能力的需求状况,包含企业当前推行信息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员工的水平能力;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结构,涵盖了信息化平台、内网、外网、软件、数据库等各个方面;遵循本企业在长远的发展中对信息化水平的要求,认清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蓝图。第三,由经营管理方面来看,市场供需的详细剖析、管理内部结构、部门衔接、人员调控和任务考评体系;信息化调控方式,包括有关的信息化条例、细则、指导、各部门相互及内部的学习等。市场供需的分析需清晰地指出对整体资源调控的关键。除此之外,应保持供需关系和项目实施两者的协调。在ERP项目的开展进程中,还要和企业内部环境、外界形势相适应,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持续调整的[3]。在明确了ERP开展规划后,实施ERP应有以下几个实施进程:一是需要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汇总。而这些信息在ERP运行前是没有确切规定的,所以详细的分析工作必不可少。这其中包含有产品、工艺、库存数据等。这个阶段,需要ERP实施方帮助企业对数据进行分类,规范,但在具体的汇总和录入由企业来实施,过程中,实施方应就汇总工作灯提供帮助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之后,在企业的ERP系统调整过程中。在相关使用者和技术人员、信息数据汇总完毕的前提下,方可将系统安装在企业,并进行一系列的调试。二是对ERP软件功能进行模拟测试,因为信息管理系统是集成化的系统,所以模拟测试也应是整体系统的全面测试。相关部门应共同参加,认真提出不足之处,以便实施用户化和二次开发。如需二次开发首先应确定内容,再进行调研,制订开发和测试流程。三是在理解了ERP系统的前提下选择一些产品进行录入汇总,由模拟运行的项目小组进行测试,对于不足的地方,及时修改。在用户化工作完成后,正式安装运行前需企业管理决策者审核。依据本企业的现有状况确定实施细节,除模块的全体实施外,还可以首先实施几个模块。四是在ERP项目的实施进入正常使用后,进行项目的验收。五是之后的维护和改进应始终贯彻实施,保证系统的稳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谨慎选择ERP软件的供应商。与小型企业相比,中大型煤炭企业开展ERP信息化,耗资较大,组织结构的复杂化也使项目推进的时间较长,哪怕是在一些小细节方面的考虑不周,很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生产,严重的话还会带来管理方面的麻烦。所以,在选择ERP供应商方面,应引入第三方评估。同时还可以通过与本行业、类似规模的企业比对,评估。ERP项目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实行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实施,ERP项目是一个集成的、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巨大工程,是需要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使用人员具体学习理解,而不是仅仅物资供应部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几个部门及管理者了解就可以的。需要认真细致地学习,学习ERP的重要理念和方法。在企业计划开展实施ERP的前期,专业的相关信息管理咨询机构可以首先为高级管理人员教授ERP原理之后时,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需进行集中学习,具体学习ERP原理和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具体应用ERP的内容。并且之后加强部门内学习,使相关人员对ERP项目了如指掌,才能确保ERP进程稳步开展。
3、结束语
传统的项目管理活动一般认为始于二战之前,而现代项目管理是近20多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科学的新领域。所谓的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现代项目管理不再仅限于工程建设项目的传统项目管理方法,目前也广泛应用在当代社会活动中各种活动项目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内运用频率和效率较高。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是在系统考虑并购中利益相关者的种种策略和利益基础上,在特定时间内、一定费用下进行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一次,并且并购各方在人员任用、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特征。人力资源整合的这些特征也是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因此应用专业化和结构化的项目管理方法于人力资源整合活动中,必然能够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二、RISK金字塔模型的提出
本文对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基于三方面的基础:一是项目管理理论。一般说来在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模型中,实施项目管理需要经历启动、计划、执行、监控和反馈几个阶段,本文提出的模型贯穿了这几个阶段;二是并购整合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结合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因素诸如人员、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三是借鉴了巴巴拉•名托的金字塔原理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用以解决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依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把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信息真空的风险、人员整合中片面整合管理的风险、执行力缺位风险和缺乏反思及可持续风险。笔者取各阶段任务所包括因素的首字母自下而上恰好组成英文单词“RISK”,由于项目的独特性、一次性、风险性等特征,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项目风险(risk)管理成为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管理领域。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RISK金字塔模型。
三、RISK金字塔模型的结构介绍
因为上述“RISK”的组成顺序是自金字塔底端自下而上取各阶段任务包含的首字母组成的,为了符合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逻辑顺序,我们按照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发展顺序介绍RISK金字塔模型的结构。
(一)K层。
也是项目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成立并购整合小组(称之为Keyteam),防止信息真空的风险发生。由于企业并购的过程是一个震荡激烈、各种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由于各方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果并购企业双方存在信息盲区,容易导致并购双方人员的猜测和臆断,如果是负面的猜疑,会给企业带来混乱,此时,成立一个由并购双方和第三方共同组成的并购整合小组全面关注、策划及实施并购双方的人员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S层。
并购整合小组成立之后,对人力资源的整合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人员(staff),文化(shared-value),结构(structure)。防止并购后人员整合中片面管理的风险发生。对并购双方的人员的整合是人力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被并购企业经常会出现员工消极怠工、人才流失等严重阻碍并购顺利进行的情况,所以,如何留住人才、稳定人才、合理安排员工以减少并购带来的人力资源损失是并购整合小组首要考虑的问题。并购后企业间的文化冲突亦影响人力资源的稳定,尤其是精神层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最难复制和改变的部分。企业并购后利用任何一个企业的旧有的组织结构模式都很难实现并购双方人员的接洽融合,因此考虑并购后组织结构的再造,利用现代知识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构建学习型组织,有望提高并购整合的效率。
(三)I层。
它是并购整合的第三个阶段,整合计划的执行(implementing),避免执行力缺位风险发生。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需要并购双方的员工共同参与(involvement),并购双方之间注重信息(information)交流和沟通(informed),并购双方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integration)。并购双方的员工做好以上工作,才能高效的实施整合计划,达到预期的整合目标。
(四)R层。
是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并购整合计划执行的结果的识别(recognizing)、反馈(return),避免缺乏反思和可持续的风险发生。尽管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是一次性的活动,在整合计划的时限内,要遭遇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整合计划的执行结果的反馈能够为整合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对整合效果的绩效评估可以为企业以后运营提供建议。
四、RISK金字塔模型的任务分析
对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进行项目管理,结合我们建立的RISK金字塔模型,从并购业务开展后的混乱局面中,整理出系统、科学的整合的方案和步骤。这里仍从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角度对我们构建的模型在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中的任务进行分析。
(一)成立并购整合小组
整合小组应该由整合经理、专家组、并购双方的管理者等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保障并购后企业的稳定,在最短时间内构架双方其都能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观念,该小组是整个整合工作的领导核心。组建整合小组应该注意机构精简,效率至上,同时也要考虑小组成员的自身角色、具备的素质技能和领导风格等个性特征的互补。人员确定以后,应该清晰划定小组内的职责分工,协调成员开展工作。整合小组的成立为并购企业提供了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机会。通过整合小组成员对并购中人力资源政策的解释、处理突发事件和制定人力资源整合战略等工作,为企业的顺利并购提供优良环境,并购整合小组是过渡性组织,当人力资源整合任务完成以后,这一临时性机构可以解散。
(二)制定整合计划阶段
在上述的模型结构介绍中提到制定整合计划要从人员、文化和结构三个方面着手,不可顾此失彼,在人员整合计划制定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考虑到项目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预期效果。
第一是在人员整合方面,要确定合适的管理层员工、留住核心关键员工、必要时候妥善辞退员工等计划。首先,对于企业任用员工,要注意合理安排岗位,做到人尽其职消除其惊慌心理和不公平感。并购会对员工特别是目标企业员工的心理和感情造成巨大的冲击,由于他们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往往会猜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担心自己在合并后的新企业里是否会被留用、当前的职位和薪水待遇是否会变化等心里疑虑。员工在这个磨合期会更在意自己是否被公平对待,所以应该结合并购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人员任用的计划,从物质、岗位安排和精神疏导全方位出发,尽量降低各层次员工不满情绪。
第二是制定适合并购双方以后发展的企业文化整合计划。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人力资源整合的进程。企业文化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相对物质层和制度行为层文化来说,精神层文化的冲突对人力资源整合会产生更深层的影响。所以,整合小组应该在全面考察和研究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后,依据并购各方的文化特征重构企业的价值观,考虑到并购双方各层次员工的接纳水平和认知程度,加强与双方员工的沟通,实现双方之间,打造适合并购双方的和谐企业文化。
第三是对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正确评价,制定出规避风险的方案,进行企业的组织结构再造,构建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做到企业间信息流动上情下达、畅通无阻。尤其是员工和上级沟通渠道有效,效果显著。为了增强并购各方组成的新企业的运行效率和人员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对组织结构再造的重点是将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再造为扁平化组织结构,将企业的权力进行合理的集中和下放,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让组织内各层员工有更多的参与意识,创建一种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三)执行整合计划阶段
在执行整合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执行力。首先应该并购各方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沟通传达整合的计划、促进各方信息的流通。在执行整合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两点是:一是整合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整合风险,二是整合的速度。尽管制定的整合计划已经最大程度的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是实际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险,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识别风险后,进行风险监督和实时跟踪,在风险事故发生时要实施风险管理计划中预定的规避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并且能够合理的利用权变理论来应对整合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并购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表明了整合过程中整合速度的重要性,资金有时间价值,从心理行为视角来看员工的热情也存在时间价值,因为持续的长时间的不确定环境容易导致员工胡乱猜忌和谣言传播,容易引起员工的不安定心理和不公平感的产生。快速的整合可以缩短整合中员工的模糊和慌乱心理的时间,降低谣言的破坏指数。从组织结构变革的角度来看,快速整合能够使得混乱的组织结构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营状态,组织结构的不稳定因素得以减少,通过组织内部的融合减少实际操作中的无效。
(四)整合的结果的识别和反馈阶段
并购各方企业的人员整合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还应该注意人员的后续活动状态的管理。企业并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对并购结果有不同预期,人力资源整合成功与否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他们的预期。对整合结果的识别和评价首先可以检验整合小组是否按计划完成了项目,对整合结果的反馈不但服务于项目需求者,还能够收集到服务于后续项目的信息。
五、 结论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应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人员选择、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因此,必须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教育的力量加强人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了在循环经济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设置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力。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公司的政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政策,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动态这些都是重点信息,应该根据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创新和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现代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应该结合社会背景,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下的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条件吗,强化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职能。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加大循环经济的文化经济建设,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循环经济创新的工作,鼓励这些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把这些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
为了促进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激励,确保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有效进行,应该制定全面、科学的薪酬制度。促进薪酬制度在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中的制约和激励作用。第一、在制定企业薪酬制度时,应考虑到循环经济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企业薪酬管理目标提高循环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协调和配置作用。第二、建立系统和全面的工作效绩考核体系,把这个体系和薪酬管理系统相结合,突出循环经济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对循环经济有贡献的企业员工可以进行奖励,以此提高企业员工对循环经济的认同程度,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二、结束语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控制
一、加强工程项目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财务控制从广义的解释应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就控制主体而言,既包含所有者(出资人)对经营者的控制,又包含经营者之间不同层次的控制;财务控制的是对企业各个层次上的财务活动进行的约束和监督,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收益分配。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工作,从严治企,实现管理创新,是国有施工企业适应市场、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从总体上讲,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经营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财务账目不实、采购和销售环节“暗箱操作”,生产经营过程“跑冒滴漏”等问题仍然很严重。对此,企业应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加强企业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尽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的管理方式。
财务控制的重要性是保障现代企业制度顺利实施的核心机制。首先,对企业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财务控制做保证。其次,对经营者而言,财务控制是其履行受托经营责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再者,财务控制能够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使控制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在现代企业中,其主要作用如下:一是有助于管理层改善经营方式,实现经营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和损害;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四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可见,财务控制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责、权、利失衡。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的束缚,施工企业的改制进行不够彻底,特别是工程项目承包机制和人事任用制度改革的力度不够,造成责、权、利失衡,责、利不能同时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权力过于集中;二是成本在手中,效益不在心中;三是项目经理负盈不负亏。
2.“管”则死,“放”则乱。权力过度回收企业层,不能充分调动项目经理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权力下放过大,则难以有效控制,必然引发滥用权力的负面效应,这是施工企业授权管理普遍遇到的尴尬局面。
3.内部控制观念陈旧。由于施工企业的改制不彻底,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很多缺陷,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局限于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甚至有些企业以为内部控制就是俗称的内部监督,这种认识与现代企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
4.委派会计人员监督不力,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控制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授权管理的控制。授权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是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这里指在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经理行使管理权限的范围及内容加以核准所进行的控制。授权管理控制的方式是通过书面授权书(或正式文件)来明确授权事项,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
授权控制按实施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对工程项目部的一般授权应包括:在保证总工期的前提下有权对自行施工项目及负有管理责任的分包项目的施工工期进行安排和调整;有权制定自行施工项目的作业承包方案;有权建议选用或辞退分包队伍;有权自行决定选用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有权直接向项目业主进行现场施工数量变更、索赔等事项的签证和相应的经营工作,对自己的跟踪中标的工程项目有优先承包权;在符合国家法规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有权决定项目可控成本的支出。对于分包项目的确定、分包队伍的选用、分包合同的签订、分包工程结算、分包工程款的支付、大宗材料的采购、大型施工机械的租用、非生产性开支、项目资金的借贷和分配等必须符合国家法规规定和企业管理制度,并得到上级特别授权项目经理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就施工企业流动性大、管理跨度无限延伸的特点,实施对项目经理的明确授权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之一。
总之,授权控制应实现以下几点:(1)工程项目部的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得审批。(2)所有业务未经授权不能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2.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控制。预算管理在西方可以说是流行的财务管理方式,在我国以宝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国有都实践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一种新的控制机制。这里所指的预算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以预算管理,是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文件,它指明了施工阶段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是整个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控制必须在授权管理控制的制约下,上升为事前及施工过程等一系列细化的财务控制目标。根据工程的预算情况结合本企业的定额水平将工、料、机,责、权、利关系落实到各部门、各工序乃至每个员工,将项目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类。变动成本(主要指工、料、机)中的数量部分为作业层的可控成本,实行定额控制;单价部分为项目管理层或公司职能部门的可控成本,实行预算和市场孰低原则控制。固定成本(主要指间接费用、管理费、利息支出)实行总额控制,将项目计划总费用按计划工期分配到各职能部门的每月中进行控制或包干使用,使之明确他们各自的权限空间、责任区域和责任成本以及相应的奖节罚超配套措施。实施工程项目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强化工程预算的财务控制功能,便于在施工过程对项目成本和资金使用的监控与考核,以利于随时发现成本水平的偏差,及时调整决策。施工过程的成本水平真实与否来自信息的质量,如何控制会计信息在过程中一贯真实可靠,是有效实施预算控制,防止寅吃卯粮、项盈后亏的关键所在。
3.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管理的控制。完善企业的资金内部控制,必须有完善的相关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企业成立财务结算中心,集中管理内部单位的现金收付;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企业的资金需要;办理内部各单位(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往来结算;实施财务控制等。
4.改进项目会计主管委派制。实行对工程项目部委派会计主管,是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保证。上级委派会计主管确定了会计监督者的地位,在会计工作中建立一个约束工程项目部权力的关口,有效实施对项目活动的日常及过程监督控制,防止经营承包者利用占有和掌握着会计信息资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决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粉饰会计报告,实现短期的个人价值最大化。
5.不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授权控制、预算管理、资金控制、委派会计主管等约束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禁止经营承包者的投机行为。企业对属下的工程项目经理能够做到合理的设计“约束+激励”控制方式,去引导经营承包者的行为,使其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减少或可以预期。即应该让经营者为企业付出的劳动和贡献获得“满意”的回报(包括经济上的报酬和名誉地位的满足),但是仅此还不能阻止经营者会想方设法去获取报酬之外的收入。因此必须在制度上规范管理程序和设计控制方式去禁止经营者的投机行为,以及一旦发现“经营越轨行为”所采取的严厉惩罚性措施,使得经营者能够在得失之间进行理智的权衡,引导他们放弃“非分之想”,心安理得、稳定地获得“满意”的报酬。
财务控制是企业治理控制权的一种体现,有效的财务控制有赖于完善的、良好的控制环境。在企业中,委托人拥有财务资本,企业经营决策人员拥有管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资本,工人拥有人力资本,可以说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同时,由于企业是一个不完备的契约,它不能消除每个要素所有者行为所具有的外部性,个人价值最优化的选择一般不等于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的价值最优化选择。所以,笔者认为,最优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使一个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使企业每个参与人行为的外部效应最小化。为了消除个体行为的外部性,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也必须贯彻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只有实现这种对应,才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内部制约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起到控制的作用。
:
1.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实务与案例。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石本仁。公司治理与中国会计改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刘炳瑛。主义市场经济论纲。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李兴山。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过程审计是对工程项目的事中控制,是对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动态监督,在防范违法违规事件发生的同时,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
0引言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其服务宗旨和任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施工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工程项目,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是否有效。近几年对一些亏损项目审计发现普遍存在成本控制观念差,管理混乱,有关职能部门疏于监督,导致管理失控。对工程项目进行过程审计,加强对项目管理事中监督,发现并及时纠正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堵塞漏洞,提高效益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工作。下面我对如何开展工程项目过程审计做一些初步探讨。
1开展过程审计的有效组织方式
各职能部门组成联合审计组是开展过程审计的有效组织方式。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项目审计的一部分,而对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成本的施工组织方案、材料物资供应、施工机械的配置与调度、合同签订的严密性、分包工程成本计量等重要因素的审计,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的参与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也会使审计结果存在较大风险。‘因此,由审计部门牵头根据需要组织各有关职能部门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组成联合审计组,是进行项目过程审计监督控制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实施项目过程审计的有效方式。
2开展过程审计具体实施办法
2.1工程初期开展审计调查,着重进行内控制度健全有效性检查。督促项目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初期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工程开工初期之际,保证各项工作能有计划的规范运作是很重要的,因为受人员调配、工期、施工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项规章制度还未建立健全,人员、机械设备未完全到位;针对这种情况,在新工程开工后几个月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调查,督促检查项目部的工作:
2.1.1检查公司与项目部有没有签订工程项目经营责任承包合同,有没有进行责任成本测算,编制成本预测报告,公司有没有下达目标成本及利润指标,有没有根据合同价及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单价分解和控制,使公司和项目部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情况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项目究竟是盈是亏,可采取什么措施扭亏为盈,只有做了预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1.2检查是否与施工队伍签订相关施工合同协议,合同签订是否符合程序,有无采取会签会审的制度,有无明确承包单价、工程量的计量和工程结算方式。签订承包合同首先应该对劳务队的实际施工能力及信用状况进行审核,避免因没有施工能力中途退场造成损失。其次,承包合同内容要规范、严谨、合理。主要包括工程数量的计量原则、单价的约定及其包含的工作内容、设计变更的处理、合同履约保证金及工程质量保证金的扣留与返还、竣工结算的办理与款项的支付等,尽量保证不因合同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另外,与业主合同方面的变更管理要及时,随时掌握和运用索赔条款。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挽回成本损失、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它将成为项目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职能。
2.1.3检查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材料物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使项目部的经营活动和经济业务程序化、制度化,有效的堵塞了管理漏洞。
2.2工程项目中期开展财冬盼古审计.重点针对项日的解昔管理、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工程中期由于施工任务较紧,管理者更多的是关注施工生产进度,往往忽略了成本控制,很容易产生财务收支、经营合同签订、工程量计量确认等手续不完善的现象,产生管理环节上的漏洞,如果不能及时扭转过来,很可能会滋生损公肥私行为,加剧管理混乱局面,给整个项目的经营带来人为的不确定性。通过中期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核查资金来源及使用,鉴证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有无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检查项目责任成本的控制执行情况,披露成本控制或管理控制环节存在的控制缺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健全性。通过与有关部门人员交换意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规范项目经营管理及会计核算行为,提高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意识、成本控制意识,促使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治理薄弱环节,保障资金周转的安全与效益,强化项目经营管理,挖掘内部管理潜力,实现“管理出效益”的目标。具体实施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容易发生问题的方面开展审计工作:
2.2.1工程结算方面,抽查承包合同,核对结算单据。主要核查:结算手续是否完善,有没有工程结算单或工程量验收单,相关部门人员签证手续是否完善,对外结算有没有完税发票;是否存在非法分包或分包控制管理不到位现象,如:不注重分包队伍领用材料管理,安全管理,结算是否代扣税金及工程质保金;与业主及分包队伍结算资料整理是否及时充分,是否按照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确认结算收入和成本真实反映当期的经营状况;机械费是否已按规定摊销进成本;职工集资设备、外租设备租赁台班费价格与当期市场价格对比是否有较大的偏差。
2.2.2会计核算方面,主要通过抽查会计凭证方式进行。检查核算行为是否规范,会计帐务处理是否存在乱挤乱摊成本费用现象。如:发放奖金、加班费不通过“应付工资”科目,直接在间接费用或工程施工成本项目核算;项目经济活动是否违反财经纪律,不依法纳税,偷逃税现象,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经济损失风险。如;材料采购无发票,工程款结算及工资支付未按规定履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等。是否存在帐外资产、潜亏挂帐问题,是否存在帐实不符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有存在应督促其及时纠正,防止漏洞产生。
2.2.3财务管理方面,着重检查制度遵循和管理效率情况,查看是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财务信息反馈是否滞后,施工过程中是否及时核算反映、传递财务信息,是否影响经理层进行人、财、物的调配与控制,从而降低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二是财务管理有没有发挥预测、反映、监督、控制等作用,财务收支活动是否违反有关制度规定,开支有无计划性、效益性。
2.2.4资金管理方面,检查现金及银行存款帐,主要检查:结算工程款、材料款是否存在大额现金支付现象;是否存在违反资金管理规定,违规拆借资金行为或借用银行帐户进行其他经济活动。
2.2.5物资管理方面。材料费占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的比重很大,所以对材料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审计非常重要。材料的采购、验收、消耗环节是材料成本的控制点。在审计中重点检查材料采购是否通过招标的方式采购;是否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将材料的实际消耗量与预算定额进行对比分析;为了控制材料的浪费,是否对超出合理损耗的主要材料明确责任由责任人来承担损失,有效抑制不正常的浪费现象;材料验收保管人员是否把好材料质量和数量验收关,是否登记材料出入库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