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博弈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博弈
会计信息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决策服务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保证。而会计信息造假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扰乱了资本市场
一、博弈论的基本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在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均衡问题。当人们的利益存在冲突时,每个人所获得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己所采取的行动,还有赖于其他人采取的行动,因此,每个人都需要针对对方的行为选择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反应。一个完整的博弈模型包括局中人、行动、信息、策略、
(一)会计行为博弈的假设1.假定政府、投资者和其他利益
2.博弈的双方对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不对称的?乙方是企业的经营者毕业论文格式,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充分透彻的了解,甲方作为外部
3.假设会计行为的双方博弈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静态博弈指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选择行动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即,在静态博弈中,所有的参与人都是同时行动的, 没有任何人能获得他人行动的信息。
(二)经营者与监管部门之
假设C1(假设为30)为管理当局提供真实信息的收益,C2 (假设为50)为管理当局提供假信息而没被查出的收益,- C3 (假设为-50)为管理当局提供假信息而被查出的收益,C4 (假设为-60)为监管者监管严格的成本,C5(假设为40)为监管者监管不严格的成本?其中C1,C2,C3,C4
单位 监管者
严格
不严格
提供真信息
C1,-C4(30,-60)
C1,-C5(30,-40)
提供假信息
-C3,-C4(-50,-60)
C2,-C5(50,-40)
假设管理当局提供真信息,在此情况下监管者会选择监管不严格,因为C5<C4?当管理当局提供假信息时,监管者也会选择监管不严格?假设当监管者选择监管严格时,管理当局会选择提供真的信息,应为C1>-C3&
(三)投资者与经营
我们假设经理有两种战略选择,且必须选择其中一种。我们把第一种选择称为提供真信息,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为了保持一个非常健全的内控系统并提供相关可靠的财务报表。第二种战略
表二 经理人员与投资者
投资者 单位
提供真信息
提供假信息
购买
60,40
20,80
拒绝购买
[关键词]网上保险博弈论得益措施
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与此同时,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基于互联网、电话等通信网络的电子商务,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为新型购物方式与时尚生活方式之一的网上购物,也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成为计算机世界中又一重要领域,受到了包括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内的广大学者,以及社会不同群体的关注。
网上保险交易作为网上购物的一种,在这个网络浪潮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但与一般的网络购物性质不同,网上保险交易的实质是无形的,实现的是资金的流动。因此它比一般的网络交易具有更大的不可测性与管理难度。下面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网上保险交易发展的利弊。
一、网上保险交易的博弈论分析
考虑到网上保险交易时间上的特性,本人认为相较之于静态博弈,动态博弈更能体现出网上保险交易的特点。因此本文这里选用了一个博弈树的动态博弈结构来分析保险公司开展的网上交易。
在这个博弈中,我们有两个参与方,即经营网上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与网上投保人,为了给他们的行为有个合理的解释,我们采用经济学里的经济人的解释。即他们的行为都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另外我们还假设两个参与方的行为具有独立性,即一个参与方的行为与决策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另一方的束缚。
在博弈过程中,我们假设博弈参与双方对信息和博弈过程均是了解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这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
有了以上假设,我们可以开始我们的博弈分析。
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网上交易博弈的博弈树描绘如下:
在这个博弈树中,顶上第一个白圈表示的是投保人在第一阶段的行为,在这里,投保人作为选择的第一顺序人。可以选择是否通过网上进行保险的交易,如果选择是,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如果选择否,则双方的得益为A(0,0),均为0,既没有损失也没有得益。(当然这是一个简化的描述,保险公司的网上开办费与两管理费等成本被省略了)
在第二阶段,黑圈表示保险公司在第二阶段的决策。保险公司接受了投保人的投保,这时他开始作为博弈的主体进行选择,在这阶段,他可以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有差错的经营方式(这里所指的“差错”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的种种不规范,也包括保险公司网络外部管理的无力与缺陷),一种是规范的经营方式,即能通过有效监督使得网上保险交易能够顺利进行,投保人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保险公司的两种经营状态将导致B和C两种得益情况的出现。
在得益B(-a,b)中,投保人获得的得益为-a,之所以为负数是因为保险公司的差错经营方式,往往会对投保人造成信息外泄、退保金被人冒领等等的意外损失。而保险公司仍然可以获得投保人缴来的保费b。
在得益C(c,d)中,投保人在保险公司通过规范的经营管理的状态下获得了自己的理想投保得益结果c,而保险公司的经营得益为d。
让我们来对博弈的结果做一个简单分析,很明显,投保人的得益依赖于保险公司的不同经营状态,在投保人能够有效预知得益结果的情况下,他会在保险公司选择差错经营时选择不投保,因为投保会给他带来负得益;而当保险公司规范经营时,投保人会选择投保,达到他购买保险的理想状态。因此在这个博弈的第二阶段,保险公司的经营状态对投保人起到决定作用。但要保险公司选择得益C而不是得益B,则需要保险公司在得益C下的结果d大于得益B下的结果b,这样保险公司才有动力去选择得益C。
但从实际出发分析,我们了解:如果没有有效地对保险公司网上经营情况的监管,而投保人又不能对保险公司的行为做出约束(出自我们的独立性假设),则保险公司的得益C下的结果d往往和得益B下的结果b没有区别。甚至由于规范经营要付出更多的经营成本,很有可能出现得益d要小于b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出于经济人的思维自然会毫不犹豫选择得益B,而投保人在预见到保险公司在第二阶段选择得益B自己获得负得益的结果后,选择在第一阶段不投保。于是博弈在第一阶段即告结束,网上保险开办失败。
幸运的是,我们博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修正。一是投保人可以对保险公司的行为进行约束,只要放松我们的独立性假设,从而使得单次博弈的结果中第二阶段保险公司的得益C的结果d大于得益B下的结果b(投保人可以通过投诉、联合抵制等手段促成上述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出于经济人的目的自然会选择得益C;二是我们可以进行重复博弈。很明显,重复博弈需要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长期关系。而刚才的博弈树分析显然是“一次买卖”,保险公司不能奢望投保人参与一个他自己此次吃亏的博弈。而N次重复博弈的得益Nd,则是一个相当巨额的利润,远远大于保险公司通过一次投机所获得的得益b。因此,在预见到N次重复博弈的理想结果下,保险公司有足够的理由去选择在第二阶段的得益C,从而获得投保人的信任与继续支持,让博弈能够一直进行下去。
二、结论
从以上博弈分析我们了解,要发展网上保险业务,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大网上保险业务的宣传。很明显,投保人要在我们的博弈树中第一阶段选择投保,必须是在他知道已经有网上保险业务存在的条件下。因此,要让投保人能够在投保时选择我们的网上保险,前期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在宣传中,我们需要开动脑筋,用能为大众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网上保险。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网上银行的宣传经验,成立专门的宣传部门,通过宣传人员的不间断、连续的工作。从网上保险的使用到网上保险的优点,真正为客户全面解读网上保险的功用。解除客户的疑惑,消除客户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接受网上保险,理解网上保险。
2.完善网上保险的法律环境。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我国的网上保险才会取得迅速的发展。有了法律制度框架的保护,投保人才能够放心地选择网上保险进行交易。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针对网上保险的特点及风险成因,从我国网上保险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较为系统的网上保险法律体系,通过法律保护网上交易者交易的安全,为我国网上保险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的网上保险法律体系,应既包括关于保险资金的流通、网上保险欺诈与犯罪、网上保险监管等公法的内容,又应包括涉及网上保险与客户、网上保险与网络服务商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私法内容;应既包括确立网上保险法律关系中各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实体规范,又包括实施各项权利义务的程序性规范。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由于网上保险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而各种法律法规为维护其权威性,不能频繁地进行变动、更新,都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将眼光放长、放远,要在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
3.加强对网上保险的监管。监管部门应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网上保险进行有效的监管,这对于网上保险业务的发展能起到较好的规范作用,能够确保网上保险业务有序、健康的发展。但很明显,只依靠上层监管的单方面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网上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和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可知,网上保险业务的监管体系应是一个由上层管理者、保险公司自身、投保人、专业媒体等多方构成的立体监管结构。市场调查公司或会计咨询公司可以对网上保险的服务进行监管,投保人集团也可以对网上保险的服务质量及价格进行监管,新闻媒体也可以对网上保险遵守执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管。只有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提高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让网上保险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而有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网上保险势在必行》.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合作者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法律保护仍不健全的情况下,发动社会力量来促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力救济,值得研究。笔者对河南省武陟县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乡镇的调研资料整理后发现,当前社会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三种力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外力保护人。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颁行相应政策,成立相应机构,投入大量财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泛演出,广收学徒(但作用、效果有限),以达到传承、保护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外力保护者鼓励、引导传承人进行传承活动,不断发掘处于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争取政策、财政支持,同时为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献策,向国家切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护需求,为政策导向提供相关现实依据,外力保护者扮演着沟通国家和传承人的桥梁作用。这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的成效在于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解疑释惑、指引未来方向,并转化为广大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1]理论研究的不足可能对实践保护产生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对“为什么要保护”的理论研究不足,只停留在“因为要保护,所以要保护”的基础层面,没有给出保护的具体理由,亦没有给出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等外力保护人介入的充分理由。例如,国家作为保护主体之一,其保护义务源于职责使然,自不待言;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同处于保护主体行列,不禁令人心生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基于其传承地位(身为传承人,自然不能令其在本代失传)或基于其生计需要(混口饭吃)?但笔者经调查发现:75%①的传承人生活殷实,年收入大约为两万元,其并不靠卖艺为生;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5人,平均年龄为75岁,由儿女供养,不用为生活而发愁。②外力保护人大多为高校学者,这与他们的工资或者职称评定关系不大,他们为什么会介入,似乎个人英雄主义还有些道理。[2]显然,一句“因为要保护,所以要保护”根本无法解答上述问题。从博弈理论看,世界上任何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博弈,任何两者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显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合作中,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关系。通过博弈论,我们可以数学建模的形式,将三方主体之间的合作问题给予清晰的解答,帮助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协调三方保护者的合作关系,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效果。
二、博弈论下的合作原因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博弈圣经》中将博弈论定义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博弈论研究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环境中主体如何行动,预测博弈者在特定博弈情况中的行动选择,为分析人类行为提供了一套有力的工具。同时,博弈论坚持理论选择的均衡分析思路,“运用理性行动者模型,设定博弈者希望最大化其个人收益”。[3]博弈结果由所有人的行动共同决定,既然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会运用他所有的知识和信息追求效用最大化,则他选择行动时就会考虑别人同样为理性的。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体现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上文中提到,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都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国家出于责任而合作,传承人出于传承而合作,外力保护人出于学识及研究而合作),他们都基于不同的期望,在平等的对局(指保护的准入)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以期待达到均衡效果,从而实现自己的期望。可见,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围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因和互动,可运用博弈论做出恰当的解释。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关系———国家与传承人之间、传承人与外力保护人之间和国家与外力保护人之间的理性博弈。据笔者调查资料显示,影响三者间博弈均衡路径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传承人不合作的预期成本,包括可能受到的财产损失,名气衰落,历史负罪感等;二是保护的可执行性,这又取决于国家的倡导力度,外力保护人(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信息构成以及信息搜索和检验成本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依据他们在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掌握的信息,将博弈分为三种形态: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国家和传承人之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博弈模型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国家与传承人的博弈)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国家与传承人之间的博弈类似于斗鸡博弈。假定两人举起火棍从独木桥两端走向中央火并,各有两种战略:前进或后退。都前进则会两败俱伤;一方进一方退,进者胜退者丢面子;若都退,双方皆丢面子。[4]数字表述见表1。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进一方退。国家和传承人的博弈与此类似。双方目的明确,国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发扬文化,提高国际影响,传承人为了该技艺被开发而获得财政补贴,两方目的明确。可以假定他们在法律中债权债务关系明确,B(传承人,下同)欠A(国家,下同)100,金额可以协商。若合作,A可以获π=90,减免B债务10,B可获π=10;如果一方强硬一方妥协,则强硬方π=100,而妥协方π=0;如双方强硬,发生暴力冲突,A无法收回债务,损失-100,则A的收益支付是π=-200,B的收益支付π=-100,支付关系如表2所示。A、B各有两种选择策略:合作或不合作;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时都假定对方的战略给定:若A合作,则B不合作是最优战略(100>0);若B合作,A不合作将获得较大收益(100>0);于是双方都不合作,企图获得100的收益,却不曾考虑这一行动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负效益的100。即国家和传承人为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不合作,因而陷入囚徒困境。就上述博弈而言,须外力介入(如引进可协调的推动行为)才有可能改变博弈支付,走出囚徒困境。
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在上述博弈中,究竟哪方应合作,需要通过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来解决。尽管形式上有两个纳什均衡,但由于当今我国保护机制不佳,故B首先会选择不合作,因此,这是一个动态博弈。A在B选择不合作后,不会再选择不合作,因为收益支付为-200<0,故A只能选择妥协(合作)。上述结论也得到了田野调查相关资料的印证,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区)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议,其目的正在于通过这种途径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与上述外力保护人合作,达到共同保护的目的。而在双方不合作的情形下,B虽然收益-100<0,但B会预期,他选择不合作时A必然会选择合作,故B的理性战略为不合作。因此,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实际上是:B不合作A合作。但在这一博弈中,传承人即便是实力相对弱小,但可选择抵赖,其可视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合作。故即使B实力相对弱小,上述纳什均衡仍成立。公权力如需打破上述均衡,须引进第三者:外力保护人(专家或学者,当然还可以引进民间社团,声望绅士)。该条件下外力保护人和传承人的博弈可以如图1所示。设外力保护人(专家、学者等)成本为10,保护成功则在收益中扣除,不成功则自行承担,保护成功后专家或学者的收益是全部收益的40%。外力保护人介入后,传承人可选择合作与不合作。若传承人选择合作,有完全合作和部分合作两种情况,前者外力保护人与传承人收益支付为30,0,后者收益支付为26,10。传承人选择不合作后,外力保护人也有合作与不合作两种选择形态:如双方都不合作,学者无法完成学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得不到保护,故收益支付为-110,-100;若传承人合作,双方皆耗费成本10,收益支付分别为-10,90;90>-100,-10>-110,说明外力保护人不合作,传承人亦不合作、此后外力保护人的最优战略选择则应当是合作。而与其介入获益-10,还不如不介入。可见,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外力保护人难以达到保护和研究的效果,这一点也得到田野调查结果的支持。
3.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外力保护人与传承人的博弈如图2所示。N为自然,外力保护人可调度资源分为丰富和欠缺两种情况,Χ代表外力保护人可调度资源大小的概率。假定外力保护人介入保护的成本为10,保护成功则在收益中扣除,保护不成功则自行负担,保护成功后外力保护人的收益可设定为40%,传承人不合作需承担成本10。若传承人不合作,外力保护人合作,则收益支付分别为90、-10。本论文中所调查的专家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保护行动开始阶段,受保护传承人不知道外力保护人的社会可调度资源,外力保护人也不知道传承人的信息。如外力保护人的社会资源可调度力度不及,则双方可能各导致损失-100,因而可能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至使其衰败、没落甚至灭绝。此时,外力保护人,传承人收益支付分别为-110,-100。如果外力保护人的社会资源可调度力度强大,无论如何必定要比传承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因为外力保护人作为外来力量,不能“坐吃空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需付出一定努力方可启动保护行动,故双方都不合作将导致外力保护人损失-5,传承人损失-200。在该博弈中,Χ值可通过如下不等式计算:-200•Χ+90(1-Χ)<10Χ>0.276,即当外力保护人的社会资源可调度力度大于0.276时,传承人的最优办法是选择合作。而外力保护人基本上都是专家、学者或者财力强大的人士,所以其社会资源可调度力度通常会大于0.6>0.276,故传承人为避免更大的损失-200,最优策略选择只能是合作。此时,外力保护人、传承人的收益支付分别为26、10,传承人的收益是通过达成一定意向协议,争取到收益是剩余(90)的40%再扣除成本10,国家收益为(100-10)60%=54。因此,国家发动公权力之外的外力保护力是合适的,也是合算的,大多数情况下达到了保护的目的。但个别情况下,外力保护人不合作,传承人不合作,国家最后放弃,外力保护人、传承人的收益支付分别为-10、90(减少即失败,因没有将手中的资源转化为财产)。至此,从博弈论—纳什均衡理论角度分析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的合作关系完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博弈论清晰地解读了为什么国家、传承人和外力保护人会相互合作,同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合作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传承人的发展
针对传承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问题,传承人首先应该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艺进行整理和完善,加强自身的储备。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录音、录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保存,不至于某传承人去世后他人再无从知晓该遗产内容。再次,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场”的保护,[5]传承人可自发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团(例如戏曲可成立剧社等)使其处于活态的演绎当中。同时配合外力保护人的采访和帮助,在申报国家项目过程中展现自身的特点。但是,传承人也会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事项:没钱维持该艺术的继续存活;工具破烂不堪,无法使用;外出汇演没有经费,吃住行全都要自己掏腰包;由于自身小农的局限性,传承人没有高度的纪律性;不服领导者安排等。剧社运作逐渐困难,没有成绩,效率很低,且该运作弊端自身无法解决,剧社运作处于恶性循环之中。①这时就需要外力保护人的介入和帮助。
(二)外力保护人与传承人的合作
外力保护人在传承人自身无法解决困难的情况下介入,帮助传承人成立剧社,并与同行进行交流。同时外力保护人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以及其他方法帮助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期得到国家或者财团的资助,使剧社能够良性运行。同时,外力保护人需要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乡村文化,它无法离开生它养它的地方存活,应将其置于“适宜的生活场、自由的生存场、给力的艺术场”中才能不断发展[6]。因此,外力保护人应暂时退出运作行列,将该社团组织置于乡村的自治状态之中(虽然乡村自治仍会有很多弊端)。但由于传承人普遍具有的局限性,没有高度的纪律性,不服统一管理,致使该社团组织处于不良的运作状态。这时,外力保护人需再次介入,采取一系列措施,盘活该剧社,使其回到良性运作中。
(三)国家与传承人、外力保护人的合作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一种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由于冲突、合作、竞争等行为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很多领域都能应用博弈论,例如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政治外交,解决诸如战术攻防、国际纠纷、定价定产、兼并收购、投标拍卖甚至动物进化等问题。
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1944年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随后发展壮大为一门综合学科。1994年三位长期致力于博弈论研究实践的学者纳什、海萨尼、塞尔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权威性的肯定。
2.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献[1][2]用浅白的语言叙述了博弈论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概念。文献[3][4]更注重理论上的分析和数学的严谨。概括起来,博弈论模型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描述
G={P,A,S,I,U}
P:为局中人,博弈的参与者,也称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组织,局中人以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A:为各局中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动的集合。根据该集合是否有限还是无限,可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后者表现为连续对策,重复博弈和微分对策等。
S:博弈的进程,也是博弈进行的次序。局中人同时行动的一次性决策的博弈,成为静态博弈,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局中人行动有先后次序,称为动态博弈,如下棋。
I:博弈信息,能够影响最后博弈结局的所有局中人的情报,如效用函数,响应函数,策略空间等。打仗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在博弈中占重要的地位,博弈的赢得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度与多寡。得益信息是博弈中的重要信息,如果博弈各方对各种局势下所有局中人的得益状况完全清楚,称之为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各种马的组合对阵的结果双方都不严而喻。反之为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投标拍卖,博弈各方均不清楚对方的估价。在动态博弈中还有一类信息:轮到行动的博弈方是否完全了解此前对方的行动。如果完全了解则称之为“具有完美信息”的博弈(gamewithperfectinformation),例如下棋,双方都清楚对方下过的着数。反之称为“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gamewithimperfect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结果只能是概率期望,而不能象完美信息博弈那样有确定的结果。
U:为局中人获得利益,也是博弈各方追求的最终目标。根据各方得益的不同情况,分为零和博弈和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变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局面。
还有另一类型博弈称为多人合作博弈,例如安理会投票表决,OPEC联合限产保价等问题。这类问题重点放在联盟利益的分配上,它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利益损失的共同分担问题。多人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特征函数模型。以个可能的联盟为定义域,特征函数表示各个联盟的得益(N是局中人的数目),它的分配解必须符合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它的解的概念也发展成多种多样,包括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解的多样性符合现实世界复杂多样的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或创造合适的解的概念是博弈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竞争、威胁还是暂时让步,博弈论模型的求解目标就是使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解建立在对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为前提,各方最终达到一个力量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无法通过偏离均衡点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求解的本质思想。
3、博弈论与电力市场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电力工业走向放松管制、引进竞争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是一个研究方向。用博弈论模拟电力市场,模拟的结果可能更加接近实际,为市场模式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电厂或用电用户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市场,研究如何报价获利最大。
正确运用博弈论关键要针对电力市场的特点正确选择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当的两个区域电网之间交换功率的情形比较适合用古诺模型和Nash谈判解方法;而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可能更适合用Stackleberg模型。还有局中人结盟问题:如何识别合作伙伴,结盟利益如何在联盟内分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输电作为一项服务,它的网损、固定资产投资如何在网络使用者之间分担。这些分配问题有不同的概念的解: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如何合理选择或创造最接近实际的解的概念也是面临的课题。
博弈的结果是依赖于拥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设计电力市场模式的一个方面。例如:电厂竞价上网,一个成功的报价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有赖于他人如何报价。但是各方往往不清楚互相之间成本、报价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各自的商业秘密。如何处理这种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的博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反过来,博弈的实验结果也为电力市场披露怎样的信息提供依据。
博弈论和电力市场理论都是很年轻的科学,两者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两者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
4、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4.1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
开放发电市场的进程中,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是一类特殊的市场参与者,它既是用电用户,也可以是电力的供应者。随着电力市场深入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自备电厂将成长为一支生力军。
文献[5]用博弈论来分析评价在分时定价的环境下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对定价的影响作用。NCP既可以从公用电网购电,也可以自己发电来满足自身需求。为解决两者的冲突,作者提出了三种博弈模型:非合作Nash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超博弈模型。作者构造了三个局中人:公用电网,普通用户,带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并且假设它们的需求函数、边际成本、收益函数等均是线性的,通过数字模拟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①NCP的加入促使公用电网降低出售给NCP的电价;②冲突还使普通用户得到更多益处。该文为解决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有用的分析思想。但是尚有三点可以进一步改进:①该文尚未考虑NCP将自己多余的自发电卖给公用电网的情况;②该文将公用电网和NCP置于平等的市场地位可能不符合实际市场,如果公用电网规模很大,NCP数目很多但规模小,考虑Stackerlberg模型更符合两者实际;③该文假设公用电网的目标函数是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而并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假设不符合电力市场需要解除管制的发展方向。
文献[6]部分解决了以上问题,它重点放在自备电厂和公用电网相互作用的方式的选择:公用电网回购NCP多余电力(buy-backsystem)或者公用电网收取NCP运转电力的过网费(wheelingcharges)。该文分析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各方的得益情况,得出了一些可能只有用博弈论才能得出的结论。
4.2区域间输电交易分析
互联网间短期电力交换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手段。白晓民等在文献[7]中应用Nash博弈论来分析简单的两区域系统单时段交易分析,得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在此基础上,文献[8]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迭代计算方法来处理外部交易计划与内部经济调度的协调。该文所用的博弈模型是二人非零和对策,采取合作型对策,应用Nash谈判公理作为仲裁程序,决策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应该指出,白晓民等的分析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即博弈双方均对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得益了解非常清楚。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信息,又应该如何分析处理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4.3转运市场中电网的固定成本分摊问题
运转市场中一个难题是网络输电服务定价,这个定价能够给网络使用者一个信号,以达到全网最优化;并且能够补偿网络的投资者,网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费用在网络使用者中合理分摊;同时能够正确激励网络增容。节点实时价格(nodalspotprice)制度可以解决网损和网络阻塞问题。但是文献[9]的作者认为节点实时价格制度不能完全回收输电系统的固定投资,为了解决双边贸易中输电系统固定成本公正分摊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可以计算出逐条线路逐笔交易的分摊费用。文中使用“核仁”作为模型的解。该方法的优点:①使用“核仁”而不用Shapely值,因为“核仁”处于核心,分配值更加稳定和易于被各方接受;②提供了一种激励,减轻线路过载。
4.4基于Pool或PX模式的多边贸易市场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博弈具有行动策略随机性、信息隐蔽性,这些特点都给建模和计算造成困难,从而限制了实际应用。各种文献在处理这种不确定信息环境下的决策问题中,通常需要假设或者估计对方的信息,方法各有特色。
在文献[10]作者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相对于市场规模都显得很小,市场影响力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报价决策不需要博弈的思想。文中作者认为电力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是有影响力的,其模型本质上属于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例如:每个参与者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信息,而不知道对方的成本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情况下,参与者如何投标(选择高价投标还是低价投标)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该文通过转化的方式把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变为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动态博弈来求解。每个市场参与者均对自己的对手可能的出价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形成一个概率意义上的期望收益矩阵,用Nash平衡点的概念求解矩阵,得到问题的解。
文献[11][12]作者提出了一种谈判模型。每一个局中人进行决策时,都同时执行以下两个步骤:①对可能的合作对象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优先排序;②按照谈判优先顺序,逐一进行讨价还价,谈判的规则与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该文的特色是谈判对象的优先顺序表的形成。排序的准则基于该局中人A对关于他人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先分别对其他局中人的成本信息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然后假设与某局中人B进行合作,互相交换共享所拥有的信息,联合成博弈的一方,剩下的局中人结合为博弈的另一方。这样的博弈模型的Nash平衡点是概率意义上的期望值,作为与B合作的优先指标。对每个局中人都进行一遍以上计算,得到了A的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每个局中人都有自己的一张优先顺序表。最后按照预先设定的谈判规则与程序,各方同时进行合作谈判,谈判要解决如何合理分配或均衡比单干多出的利益。
该文关键的一点:正确掌握对方的成本、策略等信息。各方可能从每一次博弈的结果中得到有用的反馈信息,并用这种反馈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提高对他人了认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提到如何实现这样重要的学习过程。该文的模拟算法中的一个缺点:计算量随局中人的数目和每个局中人类型的数目的增长呈指数增长。
对于多边贸易模式的电力市场,文献[13]提出了多理论模型,解决贸易合作问题,文中的模型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模拟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确定自身成本等信息;②与对方互相交换信息,互相寻求合作伙伴;③按照预先设定的准则和协议进行联合分组,形成一个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这个顺序表获得方法于[11][12]的方法不一样。作者采用公平性合作标准和Shapely值来确定这个顺序表;④按照优先顺序表进行双边谈判。作者认为这四个阶段可以反复迭代进行,直至没有人愿意改变合作格局为止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计算时间。作者在文中考虑了多种情况,但是模型仍偏于简单。
4.5用博弈论解释和实现算法
文献[14]用博弈论来解释拉格朗日松弛法法解决机组经济组合的算法。该文认为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竞争各方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旋转备用的约束变得软起来,PX(powerexchange)机构可能通过松弛这一约束进一步降低成本。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算法获取最优的旋转备用。
作者认为拉格朗日松弛法的拉格朗日乘子是有经济含义的,松弛旋转备用的乘子被看作是提供备用的价格信息,各时段的旋转备用根据这个信息不断在规定的高低两种备用水平之间调整(例如:为t时段负荷)。根据优化原理,如果拉格朗日函数存在鞍点,则鞍点是原问题的最优解。
鞍点的概念与博弈论中的Nash平衡点有非常相似之处,如以上公式所示。基于此想法,作者构造了两厂商博弈模型。其中一局中人P代表整个实际电网的利益,它控制的决策变量是p,u(p向量表示各机组分配的有功,u向量表示机组启停),目标是使整个系统成本最低。另一个局中人Q,是一个假想的发电商,它以价格向P销售备用容量和有功容量。双方就旋转备用交易进行讨价还价,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作者证明以上博弈过程的Nash平衡解就是拉格朗日函数的解。基于以上结论,作者设计了自适应的次梯度算法寻求平衡点,其中一个关键技术作者设计了厂商P对厂商Q备用容量报价的反应函数该函数将映射到备用容量的两种水平之间(例如:5%Dt-%Dt,Dtt时段负荷),形成一个随价格信息变动的备用容量。根据厂商Q是否了解厂商P的反应函数,模型可细分为两种:Nash模型(不了解对方反应函数)和Stackelberg模型(Q了解P的反应函数),作者认为后一种模型掌握的信息较多,因此收敛的速度和优化的效果梢好于前一种模型。
用博弈论来解释并且设计一些算法是一个新鲜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博弈论本身就是带有优化功能的一门严谨的数学,不过它更具有人的逻辑思维的色彩,融合了一些用别的方法难以表达的信息。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确定投资份额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的措施。
一、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现状
1.政府投资逐渐转向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在发展国家经济时,政府和市场有着明确的分工:凡是由市场提供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应当由市场提供,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宏观调控,解决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遵循这条思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职能不断转换,逐步从盈利性行业退出,从事个人和企业不愿从事、无力从事和不能从事的事务。相应的,政府的投资重点也开始逐渐转向基础设施建设。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9,2000,2001,2002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分别为2116.57亿元,2094.89亿元,2510.64亿元,3142.9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050013.190o}13.28%和14.250o}’},投资总额不断提高,投资比重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2.中央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某些跨区域或外溢性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常会采取中央和地方联合投资的方式对地方进行补助,目的是为了协助地方政府完成仅靠地方不能完成的项目.地方政府本应积极配合完成项自建设,然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很多时候会利用中央对投资项目的关注,与中央讨价还价,尽量减少地方的投资份额;或者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中,以较少的投资总额获得中央的审批,在项目建设期间又要求中央追加投资,导致中央的投资额远远超过预算.另外,中央政府有时会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单方修改或终止合同,使地方政府遭受损失。.
对中央政府而言,如何确定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额,达到既能完成宏观调控的目标,又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节省投资额,尽量缓解僧多粥少的状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博弈模型
1.基本模型介绍
投资之初,对于如何确定双方的投资份额问题,本文将用一个讨价还价模型来分析中央与地方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双方决策的博弈行为。
基本模型如下:中央和地方均为理性人,即中央和地方政府会按照各自效用的最大化来进行决策.博弈的基本规则:博弈中有两个参与人,中央政府(甲)和地方政府(乙)。假定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遵循以下顺序:首先由甲提出一个投资分配方案,对此乙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如果乙拒绝甲的方案,则他自己应提出另一个方案,让甲选择接受与否。若甲接受,则博弈结束;若甲拒绝,则甲提出新的方案,由乙来选择。如此循环.在此循环中,只要有任何一方接受对方的方案,博弈就宣告结束。如果方案被拒绝,则被拒绝的方案就与以后的讨价还价过程不再有关系。每次一方提出一个方案和另一方选择是否接受为一个阶段。
2.具体模型分析
(1)模型的假定
①地方政府知道中央政府投资额的范围和最低数额,地方政府可以据此确定自己的投资数额,因此这是一个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问题。
②中央的目标是在不超出预算支出的前提下,使各地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同时使支出成本最小;地方政府的目标是追求支出成本的最小化.另外中央政府还需要承担基础设施的外滋性问题,因而有一定的额外成本,而地方政府则不需要.
③由于中央政府需要投资的项目很多,它不可能在一个项目上拖延很长的时间,而时间的拖延会增加双方的机会成本,谈判不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因此,假设博弈只进行三个阶段。
④讨价还价每多进行一个阶段,由于谈判费用和利益损失等,双方的成本都要增值一次,设增值率为so凡>0,令s=1+so,总投资额为to“元。
(2)博弈过程
第一阶段,中央政府(甲)先确定方案,自己出s1,地方(乙)出106-s1,乙可以接受或不接受。若接受,则双方的投资为s1和106-s1,若谈判的结果是乙不接受,则开始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由乙确定方案,甲支出s2,自己支出106-s2。由甲选择是否接受此方案,接受,则双方支出为s2和106-s2,若甲不接受则进行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甲提出自己支出s,乙则支出1O6-s,此时乙必须接受,双方的实际支出为s和106-s,这个博弈过程可以用博弈的扩展形式来表述.
(3)模型的求解
我们采用逆推法解此博弈。
在第三阶段,甲出价。,乙必须接受,甲乙双方支出分别为扩Xs和兮X<106一:).因为博弈只进行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乙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选择接受。
在第二阶段,乙很清楚,进人第三阶段后,甲必会出。,则乙只能出护X(1Os一。),甲实际投资为了Xs。为使投资成本最小,则乙的投资106-s2不能使甲在第三阶段投资更少.因此,乙在第二阶段能让甲接受的最高投资额必满足sxsz=护xs,即Sz=sxs。此时,乙自己的投资为sx(lossxs),又s>1,故比第三阶段乙的投资额要小一些。
在第一阶段,甲在开始讨价还价时就知道第三阶段自己的投资是护x5,第二阶段的投资是Sz=sxs,且自己的投资仍是梦x5,此时乙会满足于最小投资额sxclofi-8Xs).如果甲在第一阶段就允许乙的投资额为sx(106-8Xs),而自己又能投资的更少,这种方案对甲而言最好.只要令s1满足to‘一sl=sxclosxsxs),即S1=los-losxs十护xs.此时,乙的投资与第二阶段以后的投资不变,而甲的投资却比第二阶段后的投资更小.从而,在第一阶段甲出资金sl=los-loftxs+护xs乙方会接受,双方的投资额分别为s1’=to‘一losxs+s}xS,s2’-losxs-s}xS为该博弈的均衡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个三阶段博弈存在纳什均衡解,即中央与地方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能够达成共识。将这种共识形成合同,中央与地方政府就没有理由在对资金纠缠不清了。
三、博弈模型的分析
1.对占的分析
由于S=1十筑,而80>0,从而s>1。故对s1’-1O6-1O6X8+b’}xs,当s-}1+,即&-"o+时,当时(5X105)/s<l,sl’单调增加,即甲的支出越来越大。对于s1’-106-106X8+b}Xs,s2’单调递减,即乙的支出随着谈判成本增值率的降低在不断减少。当((5X105)/s>1时,则乙的支出递增,而甲的支出递减。
2.对s的分析第一种情况,当中央的投资额s之5X105,此时成本增值率乱>0。当成本增值率逐渐减小趋近于零时,s1’单调递增,s2‘单调递减.说明若中央的投资额超过5X1OS时,随成本递增率的增加,中央有弊无利,对地方越来越有利。因此,相对地方而言,中央更不愿拖延谈判时间,希望早点做出决定。而地方可以利用这种状况,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但地方政府也明白,若自己要得太多,可能给中央留下不良的印象,中央会因此而减少投资额,转向投资其他地区,也可能影响中央对地方以后的投资,所以地方政府也不敢要求得太过分。因此均衡解可能发生的变动是中央的投资额稍大于。1’,地方政府的投资额稍小于s2’。
第二种情况,中央的投资额sW5x105,当成本增值率趋近于。时,s1’单调递减,s2’单调递增。说明当中央的投资额只能小于5X105时,随成本增值率的减少,对中央将会比较有利,此时地方政府可能采取行动与中央妥协。中央政府的投资不会大于s1"。
以上分析是在假定中央和地方均是理性决策者的前提下做出的。针对上述情况,中央和地方在共同合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更精确的知道彼此之间合理的支出划分,杜绝地方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投机取巧以及各种门类的“钓鱼项目”.
四、结论
互联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w具体来说,国内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网络舆情发展的一般性理论: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的概念、功能、传播途径、形态特征等理论问题121.2)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控制.如曾润喜提出了网络舆情预警的系统构成、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M.黄晓斌提出了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分析模型’并以实例说明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4].齐佳音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了突发事件发展和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臥史波提出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吒余廉借鉴传染病模型SIR分析了非常规事件下的群体行为171?3)网络舆情对不同领域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分析了负面舆情与上市公司市值的波动.周如俊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形成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国外在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成果.如Wu等的研究表明.舆论的形成与社会网络的结构有关丨91.在舆论演化方面,最经典的模型有两个:一个是“Sznajd模型”,另一个是“有限信任模型”."Sznajd模型”借用铁磁体中的磁性粒子等概念为理论基础,利用蒙特卡罗等仿真方法对封闭社区的舆论演进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舆论最终的演化结果只有两种:全部赞同、全部反对和赞同与反对各占一半P叱模型比较简单,不足之处在于磁性粒子的性质过于简单,个体的观点与交互方式与实际差别较大.“有限信任模型”提出当两个人观点相近时,才会相互影响,当两人观点差距太大时,不会相互影响I1、模型的优点是采用了信用阈值来限制个体间的交互,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现实中的交互过程.国内外在网络舆情控制方面,传统研究思路都是将非线性不规则的网络传播系统化约为线性系统,以获得确定的结果'12'.相关的技术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涉及诸如话题检测与跟踪、Web信息挖掘…丨、文本倾向性分析丨15]、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舆情预警[161、迁移元胞自动机网络演化模型[17]和网络事件的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分析等.通常使用的控制手段主要有接种疫苗和隔离接种疫苗的具体方法包括对非法网络传播进行事后追惩,加强站的自我审查,网络实名制等来约束自我的行为.隔离的具体方法是在网络中安插把关人,加强对网络传播内容的日常监控,对敏感话题进行屏蔽或删除,也有一些部门采用雇佣网络水军,对信息进行大面积覆盖等.隔离、屏蔽等管理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管理方式有剥夺公民表达自由之嫌,“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20].当前应用博弈论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较多,一般集中在研究传播机制方面的问题.王杨等人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真情传播模型(POBGT)l21],模型能够从动态和交互两方面描述传播过程,最终能够形成稳定的状态.刘锦德等认为,网络舆情传播过程是以大部分人对事实不了解为前提的.指出羊群行为的集聚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与采取分析策略的交互利益、成本系数以及记忆长度有关[221.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深刻地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和监测、预测以及一些相关的调控策略,但是,多数研究都把民视为一个整体,并且大多从网络事件_、网络结构、传播规律等角度进行研究,很少从线下形成网络舆情的民个体入手,深入研究民如何在网络上聚集形成网络舆情的机制,更没有把根源事件的发展和舆情的演化联系起来,仅着眼网络结构等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强调舆情应对中的各种技巧,以至于忽略了舆情发展的根本动力.大都就舆情研究舆情,而未深入到社会政治生活具体目标设定、政府行政目的、行政方式和民众行为逻辑的深度,因而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应对对策的恰当性和有效性1231,从而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网络舆情疏导策略,反而使网络舆情愈演愈烈.现实中网络舆情是一个群集演进过程.而集群演进过程是一个很难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271.本文将民作为个体,以群集动力学为基础,基于博弈论来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的聚集过程,结合舆情产生的根源事件发展变化,最终给出网络舆情疏导模型.
2网络舆情群集动力学过程分析
2.1网络舆情民特征分析
复杂性理论将人群看做由许多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并借用物理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性工具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24],民作为独立的智能体在网络环境中,与其它民共享信息.民能够感知它所处的环境和其它民,感知和其它民行为的挤压、碰撞、推动、吸引、排斥等相互作用.根据复杂性理论,对网络舆情中每个民自身的运动能力可以从外部感知、内部状态和行为产生系统等3个基本方面描述.定义1外部感知每个民具有发现事件及感应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同时环境中的其它民会对民的感知能力产生影响.夕卜部感知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S=So+5feel(1)其中S表示舆情环境中民对某事件的感受,So表示民个体对事件的感受,5fee,表示舆情环境中其它民对该民感受的影响,n表示民数量,j=nSfeei=(2)3=1定义2内部状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导致人的行动,即:Need^Motivation^Action,同样在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每个民的表达都源于内部动机,动机来自民的需求,需求源自民的感受.用iV表示民的需求,G(S)表示为S的分段增函数,马斯洛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设况=(1,2,3,4,5),不同的需求层次表现为不同的内部状态,即凡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凡=G(S)(3)内部状态可以表现为忍耐程度P,时间用t来表示.P=P(Nt)/t(4)其中巧况)为凡的减函数.此外,用M表示民动机,H(Nt)表示Nt的增函数.M=H{Nl)/t(5)当实际发生的事件发展速度达不到期望速度时,随着时间的增长,个体的忍耐度会下降,动机也会下降.当忍耐度下降较快时,民呈现“好斗”趋势,产生灌水、谩骂行为;当动机下降较快时,民表现为放弃行为.定义3行为产生系统网络舆情中个体是自驱动的,在自身行为规则的作用下,可以对周围实体和环境的刺激做出本能的反应,产生自驱动力和期望速度,根据每一时间步上每一个体的外部感知和内部状态,行为产生系统为个体产生一个行为,且对内部状态进行修正.用F⑴表示民受力状态:F(t)=a[(M-P)dt+/i[(Mfeei)df(6)JoJo其中表示某时刻民感受到的外力.亡表示时间,a和/X为常数.当F(t)>0时,民为活动状态;当F(t)<0时,民为沉默状态.为分析方便,假设"=0、1、一1,分别表示外力与自驱动力无关、同向和反向的关系.可以看出,即使当内部动机为0时,也可能受外部影响而持续活动.此外,用民在受力变化下会更新运动状态:V{t+1)=V{t)+uAF(t)(7)其中乂⑷表示tB寸刻民的运动速度,AF⑴表示民的受力变化情况,uj为一常数,表示民加速度系数.公式7刻画了民的行为更新机制.
2.2网络舆情群集特征分析
网络上民聚集成群会产生群集现象.群体流动动力来自于民的合力,整个群体对外界环境呈反沉默螺旋特征:1)群体中存在异向群集,也存在异质群集.群体中的个体运动力(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矢量)熵最小时,群体合力最大,反之合力最小.2)民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个体动力消失>最终导致群体动力消失,同时,群体有可能提高或者降低个体的需求.3)网络舆情群集方向取决所有民合力.
2.3网络舆情群集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分析
从混沌学的观点看,在舆情爆发前民众心态是个混沌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突发事件使民众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感到深度优虑和不安全,相对稳定的混沌态心理被打破,事件就成为舆情的初始触发条件在网络中,以舆情话题涉及民个体的聚集和互动为环境背景,以民参与舆情的可察网络空间为边界,结合定义1、定义2、定义3,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命题1当民所处外界环境与民需求期望有偏差时,即A_A#0,网络中进行诉求的民个体,以追求成为某种话题的舆论领导者位置为手段(虽然未必获得领导者位置),期望获得舆情的直接或者间接最大利益,达到个体需求得到满足的目的.如图1所示,个体需求所处等级越低,内在动力就越大,F1>F2>F3>F4>F5且容忍度越低,P1<P2<P3<Pi<P5.F表示内在动力、P表示两民容忍度,朽至F5,P1至P5分别对应需求从低到高5个层次的内在动力和容忍度.命题2民个体动力大小、方向可变.民个体动力受自身可见范围内所有其它个体合力的影响,即:F合=+外;ff=-l或丑=1或i7=0(8)为方便分析,假设个体动力方向只有同向H=1、反向H=-1和无关H=0三种情况.相关研究发现,当获得新的信息或者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群体成员评估信息的正确性主要是通过参照他人达成的,这就是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从众效应”命题3民个体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不断更新.即公式(7)所示:V(t+1)=V(t)+u;AF(t),随着时间的变化,民个体的受力不同,因此对舆情事件的反应状态不同.命题4民个体在网络舆情中影响力不同.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民的影响力不同,邻居节点多的民、处于领导者位置的民以及把关人位置的民影响力相对更大.个体选择往往依赖于群体中的“领导意见”1251.命题5民个体具有聚集特性.民个体是处于外界环境的力场之中,个体尽量与邻居个体靠得近一些,避免被孤立(如图2).个需求层次关系图图2S集特性民个体聚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群集力,抗外界力场.只有舆情中民个体观点被邻居感受到,才能聚集成为更大影响力的群体,甚至使民个体达到成为领导者的目标.民聚集过程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当发起人个体强大到足以对抗外力,能够独立达到期望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群集行为,而个体无法对抗外力或者无法独立达到期望的情况下,个体会产生对群集现象的需求.聚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5种情况:其中6>0表示个体的安全承受力,a>0表示容忍度,a〈b.对于个体来说,G表示群体聚集并趋向极端化的现象,即群体期望将比个体期望更具有冒险性.D表示对聚集呈排斥状态,但不反对他人行为,—G表示聚集并趋向沉默螺旋,即外力过大时,群体期望甚至比个体期望更低时,表现为沉默螺旋.公式(9)中第一^式子表示事件超过个体容忍度,政策管理相对宽松时,将会发生聚集?公式(9)中第二个式子表示内力过大,即使政策高压管理,仍将会有聚集的需求.式子三表示事件超出个体容忍范围,但由于内在动力没有比外力高到一定程度,不但不会发生聚集,反而排斥聚集.第四个式子表示高压政策下,由于内在动力不足,即使事件超过了个体容忍度,也不会发生聚集.式子五表示事件在个体容忍范围内,不会发生聚集.命题6民个体之间具有排斥性.民为了避免与周围民个体同化,希望保持个14.舆情中观点力求个性和新意,否则无法达到自己为领导者的目标,从而无法获得最大的群集动力如图4.社会学研究发现,个体从众行为会产生群体极化,同时人们也有独立作出判断的意愿,以及过于自信的行为倾向[261.命题7民观点匹配,网络舆情中个体保持观点上的同步,当民观点的熵越小时,获取的群集合力才会越大,因此,个体获得群集力的过程中,要以使群集观点熵减为手段如图5.根据物理学的力与作用力原理,在复杂系统中,熵越小,群集力的互相抵消就会相对变小?命题8民群集也是个体,是由民个体形成的更有影响力的个体.因为发生群体极化时,可以把统一发声的民群体,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是比民个体更有影响力的个体.命题9民群集是有生命周期的,生命周期发展过程如图6.由于民在舆论环境中感受不同,敏感者(某事件处在需求层次较低层的个体)将在被动的情况下,率先提倡聚集,以期获得群集动力.而非敏感者(某事件处于需求层次较高层次的个体)看到一个话题,是否参与,取决于该话题的引力和阻力.由于个体视野问题,集群越大的话题,越容易被个体所发现?因此发展也越快.群集的发展和生命周期取决于该话题对民的引力和民外界力场的阻力.
3基于群集动力的舆情演化博弈分析
根据网络舆情的群集动力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对社会网络中的民个体作出如下假设.假设1在一个话题事件发生时(话题已经存在),群体中有随机的两个人A和B,有可能从话题中实现个人期望,话题对A有固定影响,对B可能有影响,每个人都对该事件有自己的观点A(0,1).假设2在信息不充分情况下,A和B会根据对方进行决策(信任时羊群效应,不信任时不跟随),其中A选择增加投入,以使话题对B引力大于斥力的概率为P,选择默认的概率为1-P.假设3如果对A采取投入策略,B采取的策略是参与,那么A获得固定收益(无论参与与否,话题通过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固定影响)以外,还会得到额外收益Re,即群集力(正负不一定).同时付出成本C,B的收益为Rb,如果B选择不跟随,A的收益为当A采取默认时,B采取参与的策略,A的收益是i?A,而B将损失RB-d,d表示参与话题对B的阻力减去动力之差产生的损失.假设4假设Re=x/d,C=d/y(效益、投入和阻力产生的损失之间的关系,cc、y为常数,d+0),由于阻力越大,^将越大,因此,这里也可以看成效益、投入与外在阻力的关系.构建博弈树如图7所示.在上述假设条件下,计算A的期望收益和平均收益,U~+Re—C)*g+(RA—C)*(1—^)=RA+RE*Q~C,由假设4上式可转化为:Ra-\-q(x/d)一d/y,U⑷狐二RAi?7(^4)平均=p(U(A)&x)+(1—p)(U(A)^)=Ra-\-p(qx/d—d/y).当投入效益和默认效益不相等时,得益差的会模仿效益好的策略,则投入策略与默认策略的人的比例是时间的函数,分别表示为P⑴和1-P⑷.投入策略的动态变化速度可以用如下复制动态方程表示:dp/dt=p(U(A)^-C/⑷平均)=p(l-p){qx/d—d/y).稳定性分析,令dp/di=0,当qxld=d/y时,d=时,为一稳定点,且d随g变化,0<g<1,范围是[-_,_],由假设3可知:d=(、-Fn)*6,6为力差与损失之间的系数,则由公式9可知:^fqxy/e>b或者(一VP^/0<~b(此处(_v^/0只表示F外一F内)或者0<v^/0<a,因此,柞-&>&和(F外-凡<-b以及0<-<a时,为稳定状态(可以求得q的阈值).所以,而且稳定点和民个体在舆情力场中受力情况、个体的容忍度和个体的安全承受能力有关.p=0,p=l两点是否为稳定点,取决于P在这两点附近时qx/d-d/y是否大于0.相位图分析如图8所示.A根据力的变化,使办/出=0的点中,斜率为负的点是稳定点.可以注意到,0、1两点位稳定点仅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图8只画出了一种‘情况.结论1当A最为犹豫时{p=0.5),B是否参与对A的决策影响最大,力场中力的调整对A的影响最大.结论2由于g和d是变化的,不是B只要参与就可以影响A的决策,只有q在一定范围内才可以影响A,这个范围和民个体的安全承受力、忍耐度有关系.结论3A的决策与B的观点有一定关系,但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和力场中的力有关系,存在B和A的观点对立,但增大了对A的助力情况(例如一些网络炒作等现象).同理,计算B的情况:U(B)^=RbP+(Rb-d)*(1—p)=Rb—d(l-p),U(B)称^=0,C/(S)平均二g(ii;s_d(l_;p)),则dg/di=q{U{B)m-U(B)^)=q(l-q)(RB-d{l-p)).稳定性分析,令dg/dt=0,当办_<1-p)=0B寸为一稳定点,d=Rb/(1—p),(此处RB也在随V变化)由假设3可知:d=-F内)*e,6为力差与损失之间的系数,则由公式9可知:Rb/{9{1-p)):^或者RB/、Q(l—V))<-b(此处RB/(e(l-p))只表示—F内)或者0<Rb/(0(1-p))<a时为稳定状态,可以求出(rb-ea)/ea<p<(rb-eb)/eb时,a的决策才会影响b的决策.g=o、g=i两点是否为稳定点,取决于q在这两点附近时Rb~d(l-p)是否大于0.对B的相位图与A类似,不再赘述.结论4当B最为犹豫时(p=0.5),A是否参与对B的决策影响最大,力场中力的调整对B影响最大.结论5A的话题参与情况在一定范围时,是可以对B的决策产生影响的,但脱离这个范围时,将没有影响,不是A参与比例越大,影响就越大,这个范围和民个体的安全承受力、忍耐度有关系.这和传统的羊群效应理论有差异.例如网络水军提出的主题,对非水军民来说,不一定引发羊群效应,反而可能脱离话题.结论6在一个话题中,当A选择增加投入策略人过多时.达到一定范围,B将达到稳定状态,只有从该话题中发掘新的相关话题,才能吸引B选择参与策略,这是蝴蝶效应的原因.
4仿真
由于A、B情况类似,仅对上述博弈中的A进行仿真,用Netlogo创建民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博弈环境,同时考虑民个体策略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观察在不同外力影响下演化过程中不同策略转化形成的轨迹.具体仿真如下:民Agent300个,初始策略为参与舆情比率p为0.35,初始策略为不参与舆情的比率1-p为0.65,Agent的个数和初始比率可以为其它值.为考虑:1)—F内)>b和(巧卜-F内)<-6以及0<(&-<a情况,设民所受外力取均值0,标准差0.06,仿真200步(都可为其它值):由图9可以看出,A在p=0.35时达到了稳定状态,所以0和1不一定是稳定点,主要看舆情场中力的平循况.2)(F^—F内)〉a>0情况下,即设力取均值0.3,标准差0.06,仿真200步:publicopiniondevl.ppublicopitdoi由图10可以看出,力在一定范围内时,A会采取投入策略,如果力场变化不大,甚至可以达到1,即群体极化的稳定状态.3)考虑-a<(4-<0情况下,即设力取均值-0.3,标准差0.06,仿真200步:由图11可以看出,在外力较大(与内在动力差值较小)的情况下,A会采取不投入策略,如果力场变化不大,甚至达到0的稳定点.4)其它不变,力均值取0.3,力口大标准差,标准差取0.9仿真200步:由图12可以看出,力场的变化标准差大的时候,A在达到稳定点之前会经历更多的策略选择波动.5)其余不变,均值取-0.3,标准差取0.9仿真200步:由图13,可以看出A对力场均值变化的影响,当合力呈负的范围时,A采取不投入策略,甚至达到0的稳定状态.
5网络舆情疏导分析
网络舆情中的民个体,经过碰撞、聚集,形成各种观点为核心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再相互影响,决定网络舆情的总体群集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14所示,在集群中各种力的熵小时力的绝对值大,熵大时,力的绝对值小.就像船上的人有不同的目的(乌合之众),但为了暂时的一致目标聚集在一起(甚至目的不同,比如小偷乘船目的只是为了偷钱),舆情主体事件成了船一样的载体.舆情的发展从熵值最大到最小形成诉求,经过问题解决,产生新的争议,又从熵值最小到最大,之后经过平衡处理,熵值又发展到最小,形成新的看法.根据视野,每个民个体只能受到网络视野内的力的影响.群体由于信息量大,视野也大.同时视野的大小对个体的决策有重要影响.一个事件解决之后,仍有有需求的民还会找其他的事件,来实现自己的舆情收益.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疏导舆情可以从个体的动力,个体受到的阻力,个体观察到的其它人参与的概率来入手,其中力场的调整是舆情得以平息的关键.在建筑学中,对于封闭场所疏散时间和人流流量之间的关系,Togawa提出了如下数学模型1271,将其引入舆情疏导问题中,改变其中各变量的涵义,P为事件群集合力,n为地方各级管理部门,Qi表示各级管理部门积累的群集动力,Q中央管理部门对群集力的处理平均速度,T0为事件开始到需要中央管理部门插手的时间.为验证疏导模型有效性,对管理部门实施疏导和管理部门不参与疏导两种情况下,对上述博弈A的动态策略选择进行仿真.考虑现实意义,令RA=3,Re=1,C=1(可以为其它值)仿真1000步如图15.可以看出,在没有管理部门以动态惩罚手段参与.群集外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仅凭舆情利益双方博弈,策略选择出现无限振荡,且振幅越来越大,无法达到均衡稳定.如果管理部门根据舆情相关民的参与概率,凭借法律对相关者进行动态惩罚,即惩罚力度随参与概率的大小而变化.仿真中假设C=2+p*2(可为其它形式),图16中可以看到,随着博弈次数和时间的增加.舆情参与民采取参与的概率将逐渐收敛,稳定在纳什均衡点.如图17,降低管理部门的动态惩罚力度.假设C=2+p*1.5,随着博弈的深入,依然能够趋向稳定点,但明显疏导效率低于图16情况.结论7从仿真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要疏导的是人群产生的群集动力,而不是单一解决某一事件,即使单一事件被解决.民还会寻找类似事件来实现其需求,即民在舆情博弈中表现出无限震荡现象.结论8高效的疏导是实现民博弈均衡的重要条件.无效率的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将会导致集群流向中央管理部门,造成上访事件,无法或者达不到期望速度的将会增大不耐烦程度.导致发生.结论9上述疏导模型是舆情发生时的应急疏导方式,在舆情尚未形成时,保证民所感受力场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衡.增大民的忍受度,降低安全承受能力.是预防网络舆情爆发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The incentive problems have been the focus of the company. Company incentive problems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any. This paper analyzed company incentive problems,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owners and operators, managers and employees, and the employees, with the use of the Prisoner's Dilemma model, Kreps-Wilson reputation model and Pig Game model, and made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ly. Meanwhile, it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problem for other researchers.
关键词: 博弈论;激励;探析
Key words: game theory;incentive;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140-02
0 引言
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围绕所有者与经营者,经理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三个层面分析其博弈关系,从而抓住公司激励问题的本质,据此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这种研究视角能为公司管理者和学者提供参考。
1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博弈
1.1 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假设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有两种选择:“合作”,“不合作”;只要一方提高合作的程度,对企业的总绩效提高都是有利的,如表1所示。所有者选择“合作”,即所有者认可经营者,相信经营者会尽全力工作为公司创造最大价值;经营者选择“合作”,即经营者会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公司,尽全力为公司创造价值。所有者和经营者选择“不合作”,即双方都按契约办事,所有者对经营者没有额外的激励,经营者的努力水平也不会超过所有者的激励水平。当双方都选择“不合作”,公司会失去契约之外的发展机会,双方也失去各自发展受益,双方只获得3个单位的收益,不能达到双方都选择“合作”的5个单位收益,这是纳什均衡,双方博弈进入“囚徒困境”。
如果要改善这种状态,那么所有者与经营者必须提高合作水平。由于博弈双方会按照“社会习俗”选择策略,习俗会迫使博弈双方选择与习俗相适应的策略。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激励不单纯是一个“最优激励契约”的问题,在不完全契约之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激励离不开社会习俗的影响,创造使所有者与经营者愿意合作的社会习俗或能提高双方利益的机制是走出囚徒困境的有效手段。
1.2 基于克瑞普斯—威尔森声誉模型的激励对策 克瑞普斯—威尔森声誉模型表明,只要消费者经常地重复购买垄断厂商的产品或服务,就会导致厂商树立一种高质量的声誉以吸引消费者,即利用重复博弈原理,进入艾克斯罗德实验,达到走出囚徒困境的目的。
从克瑞普斯—威尔森声誉模型可以看出,职业经理人为了获得长期收益,应该树立良好的声誉。然而,职业经理人本质上是不合作的,他总想在一定的条件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如果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这时职业经理人侵占企业所有者的剩余就可能受到企业所有者的干预,从而未来收益的损失就超过短期侵占剩余的所得。所以,职业经理人通过使所有者收益最大化,提高企业效率,建立一个良好的声誉,就是职业经理人在特定条件约束下的最佳选择。因此,理论上可以说,在一定时期内,职业经理人的绩效应该是好的。只有在博弈结束时,如退休、调动、免职或对企业失去信心时,职业经理人就会考虑到短期收益很大而未来收益很小,就会把自己过去树立起来的良好声誉用尽,大量侵占所有者的剩余。但是,不到博弈的最后关头,职业经理人轻易不会做这种选择。
所以,建立职业经理人声誉管理机制,发挥声誉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应该尽快制定一套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长期薪酬的占比。具体操作可以从降低固定报酬比例、加大浮动报酬的比例开始。在企业的分配制度中,年薪制实际上已成为固定报酬,应该增加与企业绩效相关的浮动报酬在报酬中所占的比例,加大长期激励,比如采用以期权、股权等长期报酬激励为内容的激励手段。二是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对职业经理人的业绩进行考核,可以每年根据独立评估机构对经理人的评估结果,决定下年度是晋升还是降级,业绩好则晋升或者增加报酬,业绩差则降级甚至解聘。三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声誉评价体系,推动经理人市场的建立。政府、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应该设立独立评估的中间机构,对职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且定期公布评估结果,给企业提供参考,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声誉体系,并逐步建立经理人市场机制。
2 经理与员工的博弈
经理与员工的激励博弈,也是从囚徒困境到重复博弈,与上文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激励博弈分析相似,在此不做赘述。针对重复博弈下需要达到的均衡结果,提出的建议有:一是善意地对待员工。企业善待员工,员工就会感受到精神上的鼓舞,进而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有利于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二是制定长期的企业激励制度。长期的激励制度能让员工有持续努力工作的动力。三是正负激励相结合。这符合针锋相对策略中“对合作欢迎,对背叛不姑息”的做法,采取适当负激励措施,如淘汰激励、降职、罚款和开除激励等。四是准确、及时、到位的回应。对于创了业绩的员工,企业一定要给予准确、及时、到位的奖励,这一方面激励获奖员工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带动其他员工积极表现争取以后得奖。对于犯错误的员工,企业也要在第一时间对其做出合理的惩罚,以儆效尤。
3 员工与员工的博弈
3.1 智猪博弈模型分析 员工与员工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博弈关系。基于员工彼此之间职位高低,职业技能,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不同,这种博弈关系往往是一种非均衡的博弈关系。如不同职位的员工之间,就存在着不平等的博弈——部门经理可以独吞其管辖员工的成绩得到升迁,而原本成绩斐然的底层员工却被埋没;同等职位的员工之间也有可能存在不均衡关系——人际关系好的员工往往可以得到领导的庇护及赏识;即使是同一团队中的员工也存在着由于工作能力不同而出现的“搭便车”式的不均衡博弈关系。由此可知,大多数员工之间存在的是“智猪博弈”式的博弈关系。大猪与小猪式的博弈关系,由于员工之间的强势与弱势地位而形成。这种强势与弱势的不平衡,往往造成员工中的弱势方倒向“小猪”式的等待作为最佳策略。从而导致,大猪疲于奔命,小猪坐享其成,企业的资源不但无法优化配置,而且大量浪费。最终,大猪小猪都疲惫饥饿。企业效益也随之减少。
3.2 员工与员工激励对策 一是薪酬激励要具有公平性、竞争性和公开性。公平性是指依据业绩状况,只要是做出贡献的员工就应该激励,而不能偏袒和照顾某些人,任其“搭便车”。竞争性是指企业的薪酬标准应该是有吸引力的,在企业外部和内部都形成竞争的压力,刺激员工积极向上。公开性是指薪酬的发放应该是公开和透明的,按照职位等级、技能等级、工龄等级和绩效水平公开各种等级的薪资范围,使员工能够把报酬与绩效联系起来。二是建立合理的业绩考核标准和监督机制。业绩考核是奖惩的依据,考核必须要合理、公正,否则就会造成员工间的不平衡。健全和客观的监督机制更是合理业绩考核的保障。三是实施因人而异的激励措施。企业的激励制度应该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企业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激励。
4 结语
激励问题是公司的一个焦点问题,解决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虽然博弈论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但是运用博弈分析方法探析公司激励问题是不够的。因为激励机制涉及到人复杂过程,需要考虑员工需求、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尽可能多角度,多种方法研究公司激励问题,才能为激励制度科学化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有效解决公司激励问题,提高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洪怡恬.博弈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论文摘要:博弈论与保险业有着密切关系。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知识,建立一个关于投保与理赔的博弈模型,来解释保险人与投保人间的博弈现象。最后,对模型进行了改进。
1前言
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在解决了吃穿住行的基本问题之后,开始为自己的未来着想。随着保险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和观念的改变,人们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同的险种进行投保。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投保人数越多,出险的机会就越大,同时,也要承受更多的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的风险。所以保险人在选择承包之前,先对投保人进行审核,如果投保人事故发生可能性超出了一定范围,保险人将拒绝承包。那么,当投保人出险的概率是多少时,保险人才会承保呢,保险人应该怎么规定限额,使得投保人投保之后,依然选择尽可能地避免损失发生。本文从博弈论知识出发,建立一个投保与理赔博弈模型,来找出上述所说的概率。
2投保与理赔博弈模型
2.1模型简介
在模型建立之初,为了分析的精确和方便,我们需要建立几个假定条件:
2.1.1假设投保人和保险人都是理性的,并且不考虑信息不对称问题,如逆向选择问题;
2.1.2假设被保险人发生事故后,必定向保险人索赔,而保险人必须照约定金额赔偿给被保险人;
2.1.3每个投保人都有一个可接受承担损失的上限。投保人不投保,心理会产生负担,假设这个负担会给他造成的损
失,该损失为这个投保人的可接受承担损失的上限,并且保险人知道,只要投保人投保,他就是不愿承担这个损失,即保险人事先大概知道投保人的风险意识。简单起见,假设这个上限跟投保人的风险意识成反比,与损失额度成正比,并且投保人的风险意识保持不变;
2.1.4投保人在投保时要根据保险人要求递交自己的一些情况,假设投保人递交的这些情况真实,并且保险人根据这些情况判断投保人发生损失的概率,即保险人事先知道投保人发生损失的概率;
2.1.5只要投保人索赔,保险人将根据损失进行赔付。由于所有的数据都是事先知道的,并且保险人只有在投保人投保之后选择承保或不承保,被保险人只有在承包后在会像保险人索赔,保险人也才会理赔(一个参与人在决策之前知道的事情必须出现在参与人的决策结之前),即这个博弈树的信息集都是单结的,因此,这是一个三阶段完美信息博弈,可以使用逆向归纳法。
这个博弈有两个参与人,投保人t与保险人b。行动顺序如下:(1)投保人或者向保险人提出投保请求,保费总额为m,保险金额为m0,或者选择风险自留;(2)如果投保人提出投保要求,保险人将对投保人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如果信息真实并符合保险要求,那么保险人将承保该风险,手续费为c,如果信息不真实或者不符合保险要求,那么保险人将拒绝承保,设投保人事故发生的概率为p,如果投保人没有提出投保要求,保险人不会承保该风险;(3)在保险期间,投保人有可能发生事故,造成损失m,如果保险人承保了该风险,,如果m≤m0,保险人将赔偿投保人的损失m,如果m>m0,那么保险人只赔偿m0,理赔费用为v,如果投保人不投保,p1为他的风险意识,那么心理负担造成的损失为。
针对以上模型,我们使用逆向归纳法求解。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得益函数(u,v),其中u、v分别为保险人和投保人的得益。
(1)当m≤m0时
第三阶段,对投保人来说,如果保险人承保了他的风险,那么即使他发生损失,保险人也会赔偿,所以,投保人无论发生损失和不发生损失的得益都相同,均为-(c+m+n)。如果投保人选择投保而保险人不予承保,或投保人不选择投保,由于,所以他都会努力使事故不发生。
第二阶段,对于保险人来说,如果投保人投保,那么只要m+c-p(m+v)>0,即(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小于),那么保险人将承保该风险(如果,保险人不会承保,因为承保对他没有利益可言),否则保险人将不承保该风险。如果投保人不投保,那么无论投保人发生损失与否,都跟保险人没有关系。
第一阶段,对于投保人来说,如果,那么只要已超出了投保人可接受的范围),那么投保人选择投保(如果,投保人也会选择投保以求安心),否则,投保人会选择风险自留。
所以,这个模型的结果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且,那么投保人投保,保险人承保,投保人发生或者不发生损失。第二种情况是,且,投保人选择投保,但保险人拒绝承保,投保人将尽量使事故不发生。第三种情况是,那么,无论,投保人均选择风险自留。
(2)当m>m0时
图二
第三阶段,对投保人来说,无论保险人是否承保他的风险,他都会努力使事故不发生。
第二阶段,对于保险人来说,因为m+c>0,所以如果投保人投保,那么保险人将承保该风险。
第一阶段,对于投保人来说,只要即已超出了投保人可接受的范围),那么投保人选择投保(如果,投保人也会选择投保以求安心),否则,投保人会选择风险自留。
所以,这个模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那么投保人投保,保险人承保,投保人不发生损失。第二种情况是,那么,投保人均选择风险自留。
2.2模型结论
一般来说,每个投保人的风险意识是不同的,只要超出了他可以接受的范围,那么投保人均选择投保。对于保险人来说,只要投保人的损失的可能性(与保险金额成反比,与保费成正比)在他的可接受范围,他会选择承保。如果损失全由保险人承担,那么对投保人来说,损失是不是发生都无所谓;当投保人要承担一定损失时,他们会尽可能的规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1)保险人的承保的可能性与保险费成正比,与保险金额成反比。因此,如果投保人预期的损失很大,要想保险人承保,就必须缴纳比较高的保险费;(2)如果投保人发生的损失全由保险人承担,那么对于投保人不会尽量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所以,保险人选择和投保人成比例承担风险或规定一个保险金额上限是明智的决定。
3模型改进
根据模型的假设5,只要投保人索赔,保险人将根据损失进行赔付。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比如投保人故意隐瞒一些影响保险人决策的重要信息,即逆向选择,或者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在除外责任之列等等,保险人将拒绝赔付。这里我们对模型进一步拓展。那么它就是一个五阶段完美信息博弈。
p2为投保人诉讼时赢的可能性(假设如果投保人理由正当,那么他赢的可能性p2=1),l为诉讼费用,l0为保险人的抗辩费用,其余符号同上。(只考虑m>m0的情况)
第五阶段,对投保人来说,只要p2pm0-pl>0,即(即赢的可能性比较大,超过了),那么投保人选择起诉,否则投保人将放弃。
第四阶段,对保险人来说,如果,那么保险人将理赔,否则保险人不理赔。
第三阶段,对投保人来说,无论保险人是否理赔,投保人均选择不出险。
第二阶段,对于保险人来说,因为m+c>0,所以如果投保人投保,那么保险人将承保该风险。
第一阶段,对于投保人来说,只要已超出了投保人可接受的范围),那么投保人选择投保(如果,投保人也会选择投保以求安心),否则,投保人会选择风险自留。
所以,这个模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那么投保人投保,保险人承保,投保人不发生损失。第二种情况是,那么,投保人均选择风险自留。
4结束性评述
由于很多因素,比如说投保人的逆向选择,续保,都没有考虑进去,还有,保险人之所以承保,是基于大数定理的,所以模型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因此,把这个模型进一步改进,就能适合于分析投保人-保险人之间的博弈,这也正反映了博弈论与保险学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博弈理论 图书馆员的特征 图书馆员排班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分类号 G251.6
Use Game Theory to Solve Library Staff Scheduling Problem
He Haizhao, Xu Ying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variable-sum gam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brarian. In this model librarians are simply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one need work time, another need impartiality. Based on the game theory, it will form four kinds of game’s income. The overall revenue and two sides benefit will be the largest in the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when both requirements are satisfied.
Keywords Game theory. Characteristic of librarian. Librarian scheduling.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开放时轮流上班,会因馆员上班时间段不同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公平合理性是影响图书馆员们工作行为与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因为节假日与晚上是所有图书馆员的非意愿上班时段。据调查,现代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与内容已具备良好的吸引力,但许多有才华能力、热爱阅读、乐于奉献与交流的人不愿意成为图书馆员,并不仅仅因为图书馆工作枯燥单调、为他人做嫁衣等,工作时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实际工作中,馆员的排班时间表由该组织的领导做决定,组织领导对组织内成员存在亲疏关系,会直接影响组织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绩效[1]。本文试应用博弈理论解决馆员的排班问题,消除组织领导对组织成员亲疏关系在排班中产生的影响,从而保持团队凝聚力。
1 研究背景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其他需排班的行业如机场、医院、火车站等对排班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唯有图书馆行业对馆员的排班问题鲜见研究成果,仅有魏红翠的《基于排队论方法的图书馆人员排班问题的优化模型》一文研究了图书馆员排班问题[2]。该文将图书馆员的排班问题用排队理论进行阐述研究,分为读者需求第一及图书馆员时间意愿需求第一两种排队模型,发现图书馆员的排班问题处于两难境地。追求读者需求第一而又考虑馆员的需求,一直为管理者的理想值,因为馆员的工作状态决定服务质量。图书馆员时间意愿需求第一模型是非读者至上型,这种模式与图书馆发展规律相违背,演化的结果是读者疏离图书馆,这与笔者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相符。本文试图在排班过程中根据馆员客观存在竞争的事实,用博弈理论科学地阐释馆员的排班问题,以促使馆员从竞争动机演化成合作动机,主动适应图书馆职业要求特性,使所有馆员的个人时间与工作时间达到平衡、个人时间与他人时间达到平衡,不因组织领导个人因素而影响服务质量。
博弈论又常称为对策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理方法。个人、队组或组织,在确定的环境条件与规则下,可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选择最佳方案并加以实施,最终取得相应收益的过程。博弈问题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详见图1。
根据博弈中各博弈方得益之和,常将博弈问题分为三类: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变和博弈的结果是博弈方总体效益大小的区别,即博弈方之间可以通过相互配合获得更大的各博弈方总体利益[3]。本文建立的博弈模型即变和博弈,整体收益值还能体现是否有利于工作。
图1 博弈问题分类图(按博弈过程分类)
2 基于博弈理论的排班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中女性馆员约占69.7%,公共图书馆约为64.1%[4]。女性馆员有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心思细腻、小气、容易嫉妒、爱攀比等。工作一方面给予她们金钱收益,另一方面给予她们心理收益,即工作的满意度[5]。排班问题中一般不考虑金钱收益问题。为了简化博弈论模型,各博弈方的收益以女性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来衡量。公平度与满意度成正相关关系,自身感觉越公平,满意度就越高[6]。由于图书馆的开放服务特性,存在馆员上班时间段不一样,同一岗位不同时间段工作量不一样的客观现实,馆员认为自身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多源自上班时间段的安排。为了消除上述情况带来的负面作用,图书馆界一直采取倡导职业精神,建立图书馆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等方法加以解决[7]。笔者试利用博弈理论,通过制定规则,消除人为竞争因素,让馆员由同质竞争走向合作,客观上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
本文建立的博弈模型中,认为馆员们是完全理性人,他们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且有准确判断选择能力,也不会“犯错误”。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员们的年龄、家庭环境、学历、职业追求、个人能力、性格、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使她们对上班时间的需求不一样。根据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中多年的排班工作经验,排班时馆员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区别对待。一种馆员对上班时间有刚性需求,如孩子年龄小,孩子面临升学,爱人工作时间不固定,家里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照顾等情况引发的客观性需求;一种馆员为公平性刚性需求,她们在意工作安排的公平性,如在非意愿时间段内大家上班时间长短是否一致,晚上上班次数是否一致等。这两种类型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博弈。
博弈模型中,我们将上班时间点刚性需求类型,取名为time类,简称为T类;公平性刚性需求类型,取名为just类,简称J类。公平性刚性需求是一个模糊自身感受值,会随着信息不对称性的高低而增强或者减弱。博弈双方对排班时间表的满意度为各方的收益值。排班时有两种博弈过程,一种是T类与J类同时做出自己的决策,这是静态信息博弈;一种是T类与J类不同时做出自己的上班时间段安排,后者能看到前者的上班时间安排,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这是动态信息博弈。排班时,双方进行沟通,如告知对方自己某些时间点需照顾家里而不能来上班,我将非常感激你对我的照顾;或者向对方提议这次排班你照顾我,下次我将照顾你;或者向对方示好并为之付出感情或物质等等,此种为完全信息博弈。排班时无信息交流与沟通,双方互相不知对方的行为与决策,为非完全信息博弈。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各博弈方同时决策,并且所有博弈方对各方得益都了解的博弈。博弈双方的收益如表1所示。
表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该模型在排班决策时双方互相交流沟通,清楚对方的收益值。由于时间具有客观上的唯一排他性,当博弈双方同时做出决策,不可能满足双方需求,但此时双方没有损失,所以收益值都为零;当只满足馆员中一方的要求而未同时满足另一方的要求时会激化排班矛盾,降低双方的收益。如要求被满足方,一方面因为满足要求而有收益值,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模型方式中,双方有过信息交流与沟通,互相清楚收益,所以结果将影响同事之间的工作合作,从而降低满足方的博弈收益值,假设为6。未能满足要求的博弈方,也因为双方排班策略收益清楚,这种结果将激化排班矛盾,所以未能满足要求方的收益值设为-2。当双方需求都不被满足时,女人的心理特质将使双方对排班不满升级,这种决策结果都会减低博弈双方的收益值,假设为-4。
(2)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博弈双方同时进行排班策略选择决策,但双方互相不清楚对方收益。因为时间具有客观方面的唯一排它性,当博弈双方同时做出决策时,不可能同时满足双方需求,但此时双方没有损失,所以收益值都为零。当只满足一方的意愿要求时,因为是同时做出策略,互相不清楚收益,所以没有激化排班矛盾,这样被满足要求的博弈方的收益值没有被降低,假设为7。当博弈的另一方,也即要求未被满足方,因为是同时做出博弈决策,未激化排班矛盾,所以未被满足要求方收益为0。当博弈双方要求都不被满足时,这种方式没有激化排班矛盾,这时双方收益值为不满足情况下的最高收益,设为-2。博弈双方的收益如表2所示。
表2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参与者对其他参与人的战略空间和战略组合下的策略与收益没有完全了解,但行动有先后顺序,后动者可以观察到前者的行动,了解前者行动的所有信息。
表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双方先后进行排班策略选择,但双方的意愿需求互相隐瞒,相互间不完全了解对方的具体收益值。博弈双方中后动的一方虽能了解先动者做出的决策,但因为双方策略未做沟通与调整,先动的一方设定满足自己策略后,后动的一方不满足对方的要求但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不可能实现同时能够满足双方需求,所以收益值都为零。因为是先后做出的策略选择,双方需求没有充分沟通,这种单独满足个人要求的自私行为将激化同事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双方的收益值,满足方假设为6,不满足方设为-4。当双方需求都不被满足时会激化排班矛盾,这种决策行为减低了博弈双方的收益值,假设为-4。
(4)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博弈模型中的各方先后做出决策,所有博弈方决策时都互相了解各方的收益。
表4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8]
这种方式下,后选择策略的馆员能根据对方的策略进行调整。博弈双方有信息交流沟通,双方收益互相透明,所有人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决策前积极商量调整需求,从而让双方都满足需求。当所有方意愿都被满足后,双方会因为这种决策过程增进双方的团结合作度而获得较高的心理收益,这样提高了收益值,假设为8。因为先后做出的策略选择,双方需求又有沟通,这种单独满足个人要求的自私行为将激化同事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双方的收益值。博弈方中被满足方的收益假设为6,不满足方设为-4。当双方需求都不被满足时,这种决策过程将急剧地增加排班矛盾,从而减低了博弈双方的收益值,假设为-4。
博弈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博弈收益改变博弈方的动机。综上所述,管理者制定排班博弈规则后,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使两方进行博弈决策,客观地将她们的竞争动机演化成合作动机,从而达到个体与总体收益值中的最优。
3 博弈理论在排班中的实际应用
以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阅览部为例。排班人员组成:共17个人,其中只有1名男性;平均年龄全馆最大,年龄分布段为25岁到53岁;学历层次为全馆最低,60%为大专及以下学历,40%为本科学历;其中有13名馆员是带有安置工作性质的博士后或教授家属。工作内容与情况:保证19个不需刷卡可带包进入的阅览室每周开放80个小时以上;一年内除法定节假日外需天天开放的新报刊阅览室;阅览室内书刊类型复杂且管理方式各异,馆员的日常工作主要为新刊记到、旧刊装订上架,阅览室清洁,复印并收费,图书上架与整架,读者咨询等工作。排班工作难点:(1)图书馆开放时间需要4名馆员同时值班,4个岗位的工作量大小差别很大;(2)阅览部的馆员工作为轮休制,很难见面,客观上沟通交流困难;(3)阅览部的馆员大部分为家属,工作中小矛盾容易被外部环境放大;(4)图书馆无物业管理公司,需要图书馆员带领勤工助学学生负责阅览室的清洁工作,而各阅览室人流量不一样;(5)阅览室管理工作时间段忙闲不均,忙碌的时间段大约是开学后三周、期中考试时两周、期未放假前二周。综上原因,每到新学期预计排班时,部门内乱成了一团,小道消息满天飞。馆员们找部主任要求照顾、找馆领导哭诉;内部分成五六个小团体,部门内人员不团结。
应用博弈理论排班时,部主任先制定排班规则,以利达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双方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最佳情况。如规定某些特殊时间段大家协调不了时采取抓阄的方式做决定;将男同志与部主任这种明显合作意愿强的人分离出来,不让他们成为博弈方。第一次博弈排班时,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家对各岗位工作量的差异性不清楚或者故意隐藏个人私有信息以便混水摸鱼,都不公开自己的时间需求。在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博弈模型成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其中所有人需求都没被满足,收益都很低。第二次博弈排班时,馆员们就分成了两拨,一拨是刚性需求T方,将自身的客观事实理由完全公开,要求获得同事照顾,一拨是无时间要求。博弈过程中先满足T方的馆员,其博弈结果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中,时间T方满足而J方不被满足的收益。因为J方碍于情面,不能明确地向同事表露她们的公平要求。第三次博弈排班时,所有馆员都主动要求参予排班,主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时间刚性需求的T方与事实中存在的J方进行博弈,大家互相合作,很快达到了双方需求都被满足的情况。这样的排班方式实行两年后,阅览部馆员由矛盾的不和谐群体变成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团结群体。究其根源,博弈排班方法科学地促成馆员们由竞争动机演化成为合作动机,发挥了馆员们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此过程中还促进了馆员们的沟通协作,提高了个人沟通协作与科学安排时间的能力。博弈式的排班过程中,男馆员的加入更容易满足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情况下的T与J方需求。因为,男馆员们的合作动机更强,他们很乐意与女馆员们合作。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所有馆员都为时间刚需方,则要采取重复博弈以达到平衡,每次博弈时只满足一方的需求,下一次博弈满足另外一方的需求,这样总体收益、各方收益也将同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国际舆论大众传媒
在媒介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舆论具有鲜明的媒介化特-征,大众传播不仅是国际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国际舆论产生的主要土壤及其体现的主要平台。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一般倾向于认为国际舆论就是指国际媒体的言论,认为,“国际舆论已经约定俗成地特指外国媒体上的言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认为,所谓国际舆论,是指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以大众媒体言论和报道倾向为主要表现形式,反映大众媒体、国际公众、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对国际事务,问题的相对一致、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信念和态度的总和。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就国际舆论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
一、媒介技术与国际舆论
从技术角度看,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所形成的媒介形态直接决定了受众如何获取外界信息和传播信息,并改变了信息的性质;媒介本身也成为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acLuhan)提出了“媒介(体)即讯息”的论断,认为。传播媒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何种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影响和培养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有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正是媒介的形式上的特性革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理解世界的进路,因为媒介对信息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它决定着信息呈现的清晰度以及信息的内在关系;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意味着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以及新社会类型的出现。
当代舆论处在全球化传播时代,依靠的主要是电子媒介,形成的主要是媒介舆论场。媒介技术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舆论生成的时间快慢、范围大小,以及国际舆论本身的质量问题,如理性成分的大小、偏见的多少等。
二、媒介信息与国际舆论
与媒介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是,媒介内容的革新以及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消费需求对国际舆论生成和发展具有同样重要而显著的影响。媒介技术、媒介信息以及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消费需求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起作用,就像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化时代一样,媒介技术的革新迫使(或者允许)媒介内容的形式和种类都发生了改变,我们对这些媒介内容的需求也改变了,旧有的媒介使用习惯被打破,当新兴媒介提供崭新的内容选择的时候,新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在形成,从而完成媒介的“功能置换”,即当原有的媒介功能被新的技术所代替时,原有的媒介往往不是就此消失,而是通过自身的某些转型抑或直接赋予自身某些新的功能。从而获得“新生”。
因此,从媒介内容上看,其承载的信息本身也决定了受众如何观察和认知周围环境。当信息与公众认知形成共鸣,并产生一致效应时,国际舆论就能够形成。在国际信息传递过程中,各国媒体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与国际信息传播,并在影响国际舆论上发挥中大小不等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信息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而从普通人的认知能力上说,由于我们不可能直接面对如此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现实环境,我们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大众传媒来认识外部世界,特别是众多的国际事务远离一般他们的视野,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借助于大众媒体来认识国际事务。
这其实说明r,虽然国际事务的相关信息与我们具有某种相关性或我们有了解的兴趣,但由于这些信息远离我们的直接认知范围或超越我们的认识能力,而且一般人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真正客观、独立地思考这些国际事务,尤其是国际性公共危机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公众对媒介更为依赖,依靠大众传媒来作出判断和通过大众传媒所构建的“虚拟环境”来认知世界。而一旦这种从媒介获取的认识形成,就会慢慢的被“固化”,“人们会对相反的一面视而不见,于是很容易对一个国家形成‘明显的态度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信息对国际舆论的形成具有某种导向和指示器的作用。
然而,在分析这种影响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各种干扰媒介信息对国际公众和国际舆论的因素。关于这些干扰因素,传播学界先后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来说明在媒介的影响力到达现实舆论(或公众)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缓冲体(区域),阻挡、分散、曲解、消融着媒介发出的信息,或减缓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对此,美籍华人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李金铨认为,“受众不完全被动,他们隶属于各种团体,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也有七情六欲,这些都构成媒介信息的‘缓冲体’,而这些‘缓冲体’(buffers)或‘过滤器’(filters),把媒介的信息加以解释、扭曲、压抑,信息一旦到达受众身上,已经和原来面目不同了”。
虽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提出了受众对信息进行主动“解码”(Decoding)的三种立场更是体现受众主动性、能动性的理论结晶,因此。有人提出了媒介信息对国际舆论形成究竟有多大影响力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回到“魔弹论”的老路上,但在当今信息交流高度发达,人们对信息依赖程度在逐步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媒介信息对国际舆论的重要建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戴维?莫利(DavidMorley)和凯文,罗宾斯(KevinRobins)所说的,“不应过高估计媒介消费者个人随意评说传送来的节目的自由。即使他们有这个自由,他们选择重新解读的节目也局限于势力强大的媒介机构建立的‘菜单’之内。再说,这些节目通常制作成‘更倾向于’某种解读的样子,从而即便人们永远也不会同意这种‘解读’,也诱使观众以某种特定方式‘领受’该启示。”。
综合来看,媒介信息对国际舆论的影响是明显的。在短期内,受众从媒介上获得了认识外部世界的信息,知道了超出自身经验范围之外的人和事;从长期来看,受众在获得信息时。也会受到媒体对信息如何解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受众自身对事物的态度倾向。因此,在媒介对国际舆论倾向性形成的影响来看,国际受众是在对信息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会逐渐形成自已的某种态度、倾向、意见等,只是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是一个逐渐发挥作用、不断修正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更有效的开展国际舆论营造和引导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三、媒体言论和报道倾向与国际舆论
国际舆论的生成和发展与大众媒体有着明显的内在关系。对此,我国大多数学者一般倾向于认为国际舆论就是指国际媒体的言论,因为在国际事务上,大众传媒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
一方面,大众媒体是国际舆论生成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今世界,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信息的传播极大地扩展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范围。从早期的印刷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当今的数字化媒体,它们不仅时刻在向人们构建“拟态环境”,而且其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增大,人们对外界世界的了解越来越依赖媒介机构,以至于将“拟态环境”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在这种由媒体构建起来的‘拟态环境’基础上,媒体决定了人们关注什么,决定人们从哪种角度看待问题和用什么逻辑来分析问题”,因而国际舆论的媒介化特征就愈发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支配着媒介,谁就控制着媒介话语权;谁支配着媒介话语权,谁就拥有掌控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舆论全都负载于大众媒体之上,国际公众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的对国际事务或对某一,某些涉及民族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的态度、意见等也是国际舆论。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态度调查项目”(thePewGlobalAttitudesProject)每年就全球范围的若干重大问题在很多国家进行舆论调查,年度报告。当然,对于能否将舆论(包括国际舆论)简约为个人层次上的意见聚集曾有争议,但目前人们普遍倾向于将舆论调查测量出的意见作为舆论的一种呈现方式。
另一方面。国际媒体言论和媒体对事实报道的方式及其倾向直接影响受众对国际问题、他国事务的认识。虽然对媒体传播效果的认识不能回到“魔弹论”的老路上,但大众媒体对受众态度的影响一直是相当明显的。从国际舆论形成角度看,大众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国际事务的知识结构,而且也改变了国际公众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想过程,并促使人类社会由相对分散、孤立的发展逐渐走向相互依赖与融合,从彼此陌生到相互有所了解。传播学理论中“启动效应”、框架作用以及议程设置能力等,就明确指出了大众媒体言论和大众媒体对事实报道方式和报道倾向对国际舆论倾向性的生成和发展趋势的内在关系。
从短期来看,国际媒体言论和媒体对事实报道方式及其报道倾向构成了国际舆论的表层结构,这更多的是国际舆论影响中对某国际问题、他国事务的情绪性表达,如在国际贸易中,往往为了现实的经济利益而出现的“经济利益至上”倾向。当前,国际传播特别是国际新闻传播在时效性上已实现了时时传播、同步传播、跨区域传播。因此,国际公众对某国际问题、他国事务的认知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全面的程度,在一些敏感性媒介事件上很容易受到这些媒体言论和报道倾向的影响,情绪化的反映也就难以避免。
【关键词】异化翻译 文化传播 关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25-02
一、引言
在如今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包括外国文学作品在内的大量外国语言文字材料引入国内,通过各领域翻译工作者的努力,国内民众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日益加深,人们希望了解外国文化的这种需要也在不断上升。这便要求我们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将外国的语言、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展现给国内读者。从翻译策略上来讲,异化翻译策略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途径,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异化翻译的涵义及其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一)异化翻译的涵义
谈到异化翻译,便不得不提到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两者主要是在语言和文化的层面划分的。归化翻译是指语言形式上或者语言形式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倾向于目的语的翻译策略;而异化翻译则是指在语言形式上或者语言形式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上倾向于源语的翻译策略。
(二)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表现出来的活动,以沟通两种语言文化。使一种语言的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他国文化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目的。翻译承担着传播文化的使命,翻译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文化传播。可以说,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两种主要策略。
另一方面,异化翻译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这是由异化翻译的特点决定的。异化翻译强调保留源语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文化意象和语言表现形式,译文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及再现原文的异域性。韦努蒂把异化翻译定义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差异。”因此,异化翻译避免了归化翻译造成的源语文化的缺损,将译语蕴涵的外国文化尽可能完整地展现给了国内读者,从而更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三、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异化翻译的理论依据是语言的开放性与渗透力,因为语言文化不是封闭的,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强大的吸纳、包容能力。因此,异化翻译可以将大量的源语表现形式引入本族语之中,充实和丰富本族语的表现形式,在本国文化中注入异域文化,使本国民众和译语读者感受异国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且增进文化间的了解、缓和文化冲突。
(一)异化翻译能够极大地丰富本族语的语言
异化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处理原文中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因素时,必然会将一些不同于母语的新的表现形式引进到本族语之中。而这些新的表现形式蕴涵着原民族的文化内涵,一旦被社会接受,就会使这些本民族原本不存在的新兴语言进入到本族语之中,丰富本族语的语言和增强其生命力。
在翻译过程中,有很多外来语在本族语之中都很难找到与之对等或文化意义匹配的表达,尤其是英语习语。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等。这时,采用异化翻译就可以尽量保留源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例如,早年“honeymoon”一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林纾将这个合成词的两部分分别按字面意义译出(honey“蜜”,moon“月”)构成“蜜月”一词,指“新婚后的一月”。如今,该词已从最初的洋味十足变得人人皆知,完全融入本族语体系之中。
(二)异化翻译有助于拓宽读者文化视野
翻译负有文化交流的使命,即尽可能把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介绍给译语读者。鲁迅先生就特别强调译文要“保留原文的丰姿”。而且,越来越多读者希望通过译文欣赏外国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底蕴,了解中外之间的异同。因此,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在翻译时,应着力于全面、完整地向译语读者介绍源语作品的全部文化意蕴。异化翻译更强调保留源语作品的语言表现风格和文化蕴涵,并且使译文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异域特征,因此能在文化交流和拓宽读者文化视野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其实,中国文化本来也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五四之后,中国文化始终善于甚至急于接受异质事物”。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英语谚语、习语通过异化翻译进入汉语,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户,例如: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滚石不生苔)。
对于英语谚语翻译,“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套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包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套译英语谚语”。因此,像那些在汉语之中根本没有对等或者类似表达的英语谚语,异化翻译能够把原文所承载的有关异域历史背景、民族传统、社会习俗等文化信息如实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从而有助于通过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拓宽其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三)异化翻译有助于缓和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实现文化多元化
由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地球村”、“全球化”正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熟悉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异化”翻译便架起一座桥梁、搭起一个平台,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也能让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直接接触西方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树立文化差异意识,通过了解进而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改变对策,缓和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实现文化多元化。
例如在英语和汉语一些谚语中,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同一个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指代意义也完全不同。如英语谚语“as timid as rabbit”,按归化译法可以译为“胆小如鼠”,但是这样就会造成文化上的减损;而采用异化翻译将其直译为“胆小如兔”,就能够使中国读者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可以将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和汉语中的形象进行比较,发现两者间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文化传播是翻译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而异化翻译是源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的翻译,异化翻译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异质,从而有助于丰富本族语的语言和文化体系,使译语读者了解更多的源语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并有助于缓和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实现文化多元化。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异化翻译必将涉猎更多的领域,为文化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张南峰.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J].中国翻译,2000,(2)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
论文致谢一:
值此课题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三年间曾给予我指导、帮助、关心和支持的所有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陈楠教授,是陈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可以在瑞金医院肾脏科继续我的博士生涯。
三年来,陈老师正直的为人,高尚的医德,务实的作风,宽广的胸怀都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她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她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和对肾脏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将是我一生的学习榜样。在本课题中,从选题、课题设计、到病例家系收集、试验操作直到最后的论文完成,多次得到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点拨。陈老师给我很多临床、科研、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工作的机会,使我从中得到锻炼,是我这三年来最宝贵的收获!
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我将时时刻刻牢记陈老师对我的教诲,踏踏实实做一名当之无愧的好医生。感谢瑞金医院肾脏王伟铭老师一直以来在实验及课题进行中的悉心指导和生活中对我的关心,在六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给予我莫大的支持。
感谢王老师在我课题进行中对我的帮助,让我可以少走弯路顺利完成实验。感谢瑞金医院肾脏科谢静远老师三年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谢老师在从我课题的选题、课题设计及课题进行过程中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关怀,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谢老师都会给予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可以顺利完成三年的博士课题。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科研思路及平易近人的品格将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谢任红主任、张文主任、陈晓农主任在我课题进行中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沈平雁老师、李晓老师、王朝晖老师、潘晓霞老师、马骏老师、冯晓蓓老师、徐耀文老师、史浩老师、陈伟红护士长、杨俪及肾内科病房全体护士。感谢肾脏实验室董晓蓓老师、倪莉燕、盛征、俞建民、俞夏莲等老师。衷心感谢瑞金医院科教处徐勤毅老师在学习上的关心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衷心感谢与我同甘共苦的肾脏科的师兄弟姐妹:张倩颖老师、严富洪老师、戴芹、章晓炎、林力、刘剑、徐丽梨、杜云蕾、邹彦芳、杜琇、仝君、高琛妮等。我们在一起学习工作的日子值得永远珍惜和回忆。感谢与我同窗三年的好友赵雪松、石娟、刘威,与你们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三年中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我们是一起苦中作乐的好伙伴,相信这份珍贵的友谊将是我今生宝贵的财富。
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默默的支持可以让我毫无顾虑的顺利完成三年的博士生涯,感谢你们三年来对我的理解,你们的理解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学生生涯即将结束,我将会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报达你们三十年来对我的恩情,很荣幸能成为你们的女儿,相信在你们的支持下,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最后还要感谢为本课题默默付出的患者,特别是连锁分析大家系的先证者和全体成员,他们所承受的病痛、他们超乎寻常的勇气以及对我们的理解和信任,促使我也能够面对所有的困难不断前进,祝他们平安幸福!
论文致谢二:
行文至此,文章已经圆满画上句号。同时,也意味着长达八年的大学马拉松终于跑到了尽头。当恍然从临床实习、执业医师考试、工作面试以及毕业论文撰写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时,心中既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同时又隐约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喜悦的是即将顺利完成学业,踏入社会,以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忧伤的是马上就要离开这停放了八年青春的校园,离别那些曾经给过我喜怒哀乐的兄弟。八年时间,说长不长,可说短也不短,仔细数数这匆匆的一生又会有多少个这样的八年。
恰是这八年,应该是人生舞台上最充实、最美好的场景。此时,情不自禁的回想起八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从一个少不更事的愣头小子逐渐成长成一名能担当、有作为的有志青年。我深知,在这八年的成长历程中,有太多太多的人默默的支持和帮助着我:在我迷茫时,有人给我光明;在我颓废时,有人给我警醒;在我失望时,有人给我鼓励;在我犯错时,有人给我宽心;在我犹豫不决时,有人给我出谋划策;在我失望无助时,有人给我鼓舞关心…...平时,大家有机会在一起时,全然没觉得可贵;可如今,马上就要离别时,才懂得好好去珍惜。心中有好多话,既然不能当面道来,只好借此最后机会一一倾尽。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生身父亲。我很庆幸,感谢我的家庭,这么多年来,不管多苦多累,始终没放弃给我不断学习的机会。父亲常说,只要你有能力,就算砸锅卖铁我也会供你继续上学。如果没有父亲的这种坚持,就不会有今天我所有的这些成绩。好在艰苦的日子终将过去,我会用自己的双手好好报答您。我还要感谢我的母亲是您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教育我,支持我,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鼓励我,但正是因为如此,造就了我坚韧、成熟、不屈不挠的精神,一路坚持着我走到今天。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婧雯,以及婧雯的家人,在我大学最后最累的日子里,你如夭使般的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给予了我爱情的滋润,是我在前进的路上更有动力。感谢你们,我的家人,感谢你们的牺牲,感谢你们的付出,感谢你们的默默无闻,感谢你们的勇气和坚持!
论文致谢三: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一转眼,八年的医学生生涯在这个夏天即将结束。毕业在即,不久就将开启人生的另一个全新阶段,此时此刻,我感慨良多。回首过去八年的求学生活,深感自己收获颇丰。能够顺利完成这八年的学习、实习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努力的生活、交友,与我的导师、家人及同学的帮助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郭小梅教授。我进入专科学习后,就深深的感受到了郭教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研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他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我的毕业论文从设计到最终完成的过程中,郭教授一直非常关心、耐心指导,让我受益颇多。
同时,感谢师母郝巧玲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怀备至及正确引导,感谢他们八年来对我的无私奉献和支持。也要感谢我所有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帮助。没有他们做我坚实的后盾,我无法如此顺利且偷快的完成这八年的学业。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给我提供的求学机会,感谢同济医学院给我提供的学习平台,在这里,我不断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科研水平。感谢同济医院所有科室医生、护士老师在我实习期间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心内科全体教授及肖志超老师、秦瑾老师等在专科学习中对我的谆谆教导,他们给予我的指导与帮助为我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感谢一起走过八年的所有同学,是他们这群一起奋斗的小伙伴,让我原本艰辛、枯燥的医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感谢和我一起做实验、上门诊的课题组同学贺超、李丹、夏南、白静、周颜慧、刘纯、彭稳中、钱翠平、郑立胜、喻敬文、张弃、葛北海、刘聪、温玉祥、鲁泽浩,是你们无私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在专科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收获颇多。
衷心感谢所有曾经关心和鼓励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论文致谢四:
光阴荏苒,八年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毕业季,回首八年异乡求学生涯,真诚感谢所有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人!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廖玉华教授。廖教授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对待患者耐心温和,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在廖教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临床知识,更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作为学者,廖玉华教授科研功底深厚,博学多才,作风严谨,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
在我心中,廖教授永远是风度翩翩、气质高洁的长者,祝愿廖教授身体健康,平安快乐!感谢袁璟教授为我细心规划安排实验课题和临床实习工作,手把手将我从对实验.一窍不通培养到现在可以熟练掌握常用实验技术进行课题研究。“严师出高徒",衷心感谢袁教授对我的严格要求,指导我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博士课题研宄并积累的一定的临床经验,谢谢您!我还要感谢余淼师兄。余淼师兄的严谨、细致、热心、真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做实验中最难熬的日子里,余淼师兄的鼓励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余淼师兄身上,我学习到了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学术素养与工作态度,谢谢!
感谢心研所的王敏、刘奇志、郭和平等诸位老师,感谢你们几年来给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你们营造的优秀的学习与科研环境。在心研所科研的时光,格外的开心和快乐。感谢梁薇师姐、李欢欢、朱明鑫、龙琦师妹、文爽师妹、张雨濛师妹、丁培武师弟给予我的支持帮助,一起做实验的日子总是那么快乐,祝福大家实验顺利,多发文章!特别感谢梁薇师姐和文爽师妹对我实验的无私帮助,你们的辛勤付出,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确保了我的论文工作按时顺利的完成。
感谢朱明鑫,八年同学情谊相知相伴,一切尽在不言中。一见欢欢,心情永远是晴天,感谢李欢欢带给我的轻松和欢乐。感谢实验室的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无论是借用试剂仪器还是请教实验方法,大家总是那么热心和无私,谢谢你们给我的帮助!我还要感谢亲爱的室友蒋顺、蒋蔚蔚和许琼元,八年来一起学习、生活的时光,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是我美好的回忆,马上就要各奔前程了,祝你们一路顺风!
最后,感谢26年来一直陪伴我的父母,女儿一直是你们最大的牵挂,在千里之外求学,每年陪伴你们的时间都很短暂,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理解,你们永远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希望爸爸妈妈永远开心、健康!就要开始工作了,我会继续努力,向下一个人生目标奋斗!谢谢你们!
论文致谢五: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年的博士生涯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感恩之情如泉水般喷涌而出。首先感谢我的恩师郑家伟教授,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学习中谆谆善诱的指导让我在求学之路上不断前进。先生宅心仁厚、虚怀若谷,他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帮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成为他的学生是我此生莫大的荣幸!临床工作中,从最初的叩开口腔医学之门到现在对常见病的熟练诊治,都离不开恩师的悉心培养。科研工作中,恩师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及不懈探索的科研精神将永驻吾心,正是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本课题研究得以圆满完成。此刻,学生只想由衷地对恩师说声:谢谢您!
在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学习期间,得到叶为民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致以衷心感谢!同时还要感谢竺涵光、季彤、王延安等老师的帮助。
万分感谢口腔肿瘤生物实验室陈万涛教授、韩泽广教授,张萍、徐骎、严明、王旭、张建军等老师在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无私帮助和指导。
在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下,博尔赫斯认识到传统的现实主义已经不能深刻地反映拉美的现实,也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因而不再沿袭传统手法,而是更多地借鉴了欧洲作家的艺术技巧,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实验和探索。博尔赫斯对传统文艺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为巴罗克风格的展示,“巴罗克是一种演绎方式的名称;18世纪时,用它形容17世纪的建筑和绘画的某种过滥的风格。我想说,一切艺术到了最后阶段,用尽全部手段时,都会流于巴罗克。”
这种巴罗克造型艺术的演绎方式不仅代表着过去的历史形态,而且是文学艺术外观性、结构性操作的某种必然趋势。传统文学作品中作家直接的自我人生体验、所处族群和社会的集体经验痕迹明显。但博尔赫斯将书本之类的“间接经验”当作直接的文学资源加以运用,甚至以此来排挤、否定自我的直接体验。博尔赫斯描述他写作《恶棍列传》的构思心态和特征时说:“本集小说的冗长的标题表明了它们的巴罗克性质……当年我年少不更事,不敢写短篇小说,只以篡改和歪曲(有时并不出于美学考虑)别人的故事作为消遣。”
“篡改和歪曲”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于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的创作,因为文学作品的基础,只有很小一部分来自生活经验,重要的是一名作家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因此,作家应该凌驾于时间和空间之上,如果摆脱不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就会囿于现实,文学创作同文献记录或新闻报道就没有区别了。传统意义上的以结构流畅、情节清晰、语言优美让读者得到阅读的小说逐渐被以情感化宣泄为基本内容、任由作者感觉兴趣进入迷宫般的无所谓的“结构”、扑朔迷离的意境所替代。
博尔赫斯总是在孤独中自由自在的想象,通过语言和幻想对宇宙、时间、死亡、梦幻和生命加以迷宫似的组合与重建,使时间消失或者固定,使空间倒置或者穿插,从而形成了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存在的混乱与无益、时间的周而复始与理性追求的失败、对不可能事物的可能性追求以及对诸如永存与不朽等人类伟大梦想的反讽性实现便成为博尔赫斯创作的主调。
世界是一团混乱,时间的循环与空间并存的交叉,充满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和偶然性。人活在世界上就如同走进了迷宫,既无目的也无出路。博尔赫斯生活在一个伤害和侮辱人的时代,要想逃避它,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做梦”,更恰当的说,博尔赫斯在用“梦”去思考,去虚构那些飘忽离奇的意境。写作也就成为一种个体化逃避现实以实现自我确证的方式。阅读和写作编织的博尔赫斯在对待间接经验上,他是个作家,但却一直是个更好的读者。
博尔赫斯将诗表述为“透过文字艺术化的交错处理,表达美的事物”,3([2]18页)“每当我们读诗的时候,艺术就这么发生了” 4([2] 6页)中不难发现:诗在所有的文学艺术样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是艺术发生的内驱力;诗要注重形式的美,诗的语言、结构需要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诗要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表达美的事物;诗的最终确立发生在阅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诗是通过吟诵来刺激阅读者的美感,从而表达美以“唤醒生命”。他还认为“生命就是由诗篇所组成,诗并不是外来的――正如我们所见,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他可是随时都可能扑向我们的”。
在诗的形式美的追求上,博尔赫斯以电影的画面形式、通俗歌曲的声音形式和隐喻的编排来结构自己的诗;诚然这是诗人文艺思想开出最美的花朵。在文学载体的问题上,博尔赫斯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的意涵将会超越原先使用的目的,文字经由具体事物尤其是诗人精心雕琢之后产生了魔力。诗人的信念、情绪和感受在读者“主动而不确定的怀疑”中产生信服力,轻松的美感体验便生出平淡朴实的意义来。文本与读者沟通要强调“初次”阅读真实的感官与印象,继而那些“新奇”在“沉溺”中“再度浮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美的呈现。
博尔赫斯认为:所谓“经典著作”,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或一段很长的时间决定阅读的本书,仿佛在这本书的书页之中,一切都是深思熟虑的,天定的,并且是深刻的,简直就如同宇宙那样博大,并且一切都可以引出无止境的解释。这样的经典著作界定是全面的合理的:在接受主体的时空界域中实现传播主体的潜在魅力,这一过程是伴随着阅读和再阐发实现的。当然,文学所激发的情感是永恒的,永远维持不变的经典也是不存在的。博尔赫斯认为诗在所有的文学艺术样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是艺术发生的内驱力。当代文艺最大的危机就是忽视诗性精神,诗面临着改变,既不能够拜物的一味挖掘诗歌里的意义,也不能够破坏诗歌的诠释构架牵强附会,当然作者的长篇的铺陈中,自我意识也不能过重。
《论对书本的迷信》说“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写一本书”。文字作为共同的记忆符号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人生在了解和面对自我的一天时光中。生命重心在文字编织成诗歌的可能性上。因而“诗歌中的感触”是“忠于想象”的“梦想成理念的层次。”一本本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忧郁各种原因的推动,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所阅读的书是美的事物,“美是普遍的东西,它隐藏于任何平庸者的书页当中,隐藏于街谈巷议中。”因而诗人的荣耀在总体上取决于一代又一代无名的人们在孤寂的书斋中对其诗所表现出来的激情或冷漠。
作为小说家的博尔赫斯,多篇优秀小说在形式上达到诗的凝练,在意蕴上则臻于诗的完美。博尔赫斯对1985年之后中国的先锋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以马原、余华、孙甘露、格非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派的影响一直贯穿至今。受其影响最大的作家格非这样说道,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存在为二十世纪的文学挽回了尊严。作为诗人的博尔赫斯一进入中国,就以智慧与玄幻结晶的诗篇与那些漠视现实、偏好玄想的年轻诗人心灵相通,得到无比的推崇。尚仲敏《献给博尔赫斯》写道:“博尔赫斯,你使用过的形象,纵使我们闭上眼睛,也感到奥秘刺骨……”孙文波、光的《博尔赫斯》和余刚的《博尔赫斯之歌》中“玫瑰色街角”“交叉小径的花园”“手杖”、“圣马丁札记簿”等意象也数见不鲜。
参考文献
[1]豪尔赫•博尔赫斯著,王永年译:《恶棍列传》,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2]豪尔赫•博尔赫斯著,凯林-安德•米海列斯库编:《博尔赫斯谈诗论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 冉云飞著:《陷阱里的先锋――博尔赫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 制度; 文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65- 02
1 建立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普遍的自觉,会使这一文化族群的某种能力达到巅峰状态。文化是某一族群普遍自觉的东西。这一文化的自觉越普遍、越深刻,那么这一文化能力也越有力、越持久,也越有竞争力。制造企业需要有规则的文化支持以使计划、工艺、质量、销售等一系列生产和市场的要求得到全面实现。这样,越是讲规则的文化,其制造能力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2 万马电子制度的建设、实施、管理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以制造业为主的万马电子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光辉历程,各项规章制度从以前的一无所有到目前日臻完善,这也是万马电子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原因之一。规范程度高,治理结构就牢固,企业有健康运行的基础,企业的财产就不容易流失和产生重大损失。万马电子的各项企业制度简洁、透明,执行起来具有刚性,这样企业才能摆脱因资源价格上升导致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的困境。
万马电子虽然企业规模大、产品种类多、员工队伍庞大,但整个企业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井然有序,发展稳定,分工细致,管理上层次分明,权责明确,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它是企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学、有效、务实、有执行力的企业制度可以使企业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可以做大做强销售市场,可以培养出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员工,更可以体现出高层领导管理智慧,赢得荣誉和地位。良好的制度总是通过实践总结完善再实践再总结再完善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而形成的。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一些内控机制不健全、刚起步、处于亏损边缘的企业,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反映在制度上也要求是动态的。制度要稳,但切不可一成不变;要变,但切不可朝令夕改。市场反馈有严重问题的制度不能总是修修补补,要认清形势。大刀阔斧地进行制度再造;不要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斩钉截铁,方便执行;不能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制度不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领导不能认为“我制定游戏规则,你照章办事就行了”。有问题是好事情,看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而制度执行中重复出现的问题则是作风上的问题。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们正在做着各种‘正确’的事,但却做得毫无成效。”我们大多数企业都是如此。
3 企业制度管理如何走向企业文化管理
3.1 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的必然性
我们所有的制度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制度只不过使企业管理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之间弱化为人与制度之间。而人不同于物,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理念的,还有利己主义倾向,因此不能期望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人们能够彻底铲除自身的劣根,自觉消除不良思想。这就如同人类自身缺乏对某些病毒的免疫力一样,为了获得这种免疫力,我们必须增强体魄,接种某些对这类病毒有克制作用的疫苗,使肌体内产生出抗体,从而产生对这些病毒的免疫力。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增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必须依靠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和自身修养。在这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产生独到的功效。通过营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忠于职守、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报效企业的文化氛围,筑起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以优良的企业文化来抵制腐朽思想和落后意识对员工的侵蚀,压制歪风邪气,截断险源祸根。
3.2 万马电子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观念。通过什么方式,以何种载体来整合员工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使之与企业需求、目标相融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点面结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这方面我们已有许多有益的尝试。2011年万马电子十佳明星员工隆重揭晓,他们赢得掌声和荣誉,获得大家的尊敬。他们是各个岗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骨干、销售精英、服务楷模,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理应成为全体员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是他们让全体员工体验到什么是企业文化所积极倡导的理念。还有每年年终都评出本企业的十佳销售精英、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等,这些都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使全体员工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良好氛围。此外,一年一度的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排球比赛,也是公司员工共同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用激情共同打造优秀工作团队的一个很好的展示。在球场上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球员之间产生矛盾,事实证明:相互抱怨的球队往往是输球的一方;而众志成城、相互谅解、相互鼓励的球队,即使与对手在实力上有一定差距,也常常能爆出冷门,精神的力量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给对手以震慑。优秀的工作团队也是这样,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人充满活力和激情,促使大家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共同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只有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无往不胜,无坚不摧,才能满怀自信地迎接挑战,才能经受住实践中的一切考验,成为优秀的团队。
4 总 结
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制度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的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线”,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则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文化最高境界”。只有用文化建设辅助制度建设,用制度建设丰富和提高文化建设的内涵,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忠英. 企业文化——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J]. 商业研究, 2004(3).
[2] 谢健. 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度创新[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