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糖尿病病人护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护理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早期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及足部保健护理,可显著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致残率。
一、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长期下肢血管病变使血管硬化狭窄、影响血供。长期神经病变可使足部皮肤痛觉、压力感觉阈值上升,足底压力承受部位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足部如出现损伤极易引起感染、溃疡和坏疽。另外,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因蛋白质的糖基化使动脉壁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破坏,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再者,高血糖导致的代谢异常是神经病变的潜在启动与相关因子,持续高血糖组织内的蛋白质发生糖基化,使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神经递质的运输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末梢感觉减退或异常。总而言之,血管和神经的病变,再加上感染,共同促成了糖尿病足的发生。
二、糖尿病足的症状
早期表现为肢体皮温下降,足部发凉,上举后变苍白,下坠后发紫,静脉充盈迟缓,肢体抬高45°1~2min后才出现浅静脉充盈,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后期皮肤变薄、萎缩、趾甲增厚,最终出现溃疡和感染,如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坏疽。
三、糖尿病足的分级
参照Wagner分级标准。0级:指有发生溃疡的高度危险足,如周围神经、植物神经、血管病变,以往有足溃疡病史,足畸形,下肢水肿等;1级:足表面溃疡,无感染,常为神经性溃疡;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和骨髓炎;4级:足局部或特殊部位坏疽,足缺血性特征,常合并神经病变;5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
四、糖尿病足的预防
4.1预见性健康教育对防治糖尿病足的作用预见性健康教育是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病情进展进行评估,及时针对病人的健康问题,制定预防性健康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对重点、难点的健康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系统的指导、随时评价教育效果。预防教育应从低危者着手,中、高危者列为重点预防对象,早期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病人早期对糖尿病足的防护重视不够,缺少足部护理的有关知识。因糖尿病病人大部分在院外治疗,对足部的防护知识极为缺乏,盲目错误的足部护理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足部组织抵抗力减弱、损伤、感染。因此,抓住病人在院的机会,系统有效地灌输预防、诊断、治疗糖尿病足的有关知识非常必要。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
4.2通过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糖尿病足强调并注重糖尿病患者自我关怀的七个行为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首要任务。①吃健康食品,知晓最佳饮食时间是控制糖尿病的核心。②坚持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整体健身、控制体重和血糖非常重要。③监测病情:每日自我血糖监测将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的即时消息。④药物治疗:有效的药物治疗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配合,将降低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复发的风险。⑤解决问题:糖尿病患者自己必须有一套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高血糖或低血糖疾病都要求患者对食物、运动和药物作出明智的判断与决定。⑥健康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⑦减少风险:
防止糖尿病复发并保持健康取决于减少一些具有风险性的行为,例如做到戒烟或定期做身体检查等。只有具备这些积极的自我保健知识,并掌握了自我管理技能,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的发展,从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4.3强化足部保健措施,消除诱发因素足部皮肤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常见诱发因素。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足部真菌感染及其他皮肤病。当糖尿病足部病变出现时,血管壁的结构损伤已不可逆,治疗困难。因而要向病人特别强调这方面的知识。穿鞋不当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指导患者保持足部卫生,鞋袜要合脚,袜口宽松,以棉质、透气性好的面料为佳;最好选择下午购买鞋子,双足试穿;穿新鞋时要逐渐延长试穿时间;每次穿鞋前均要检查鞋内有无杂物,不要穿有破损的鞋子;养成穿袜的习惯,袜子应每日换洗,保持清洁。注意足部保暖,预防足部冻伤。对有鸡眼、胼骶的患者,禁止乱用成药或手撕死皮,可将足浸泡在温肥皂水中,用砂纸、浮石磨掉死皮。有脚癣要及时治疗。经常检查足部有无危险因素,并妥善处理。指导患者每年至少全面检查足部1~2次,包括感觉的改变、血管搏动情况,尤其要重视提高患者对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危害性的认识,学会识别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是糖尿病足预防的关键。
4.4局部皮肤护理由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皮肤循环障碍使皮肤屏障防御能力下降,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温水泡脚5~10min,水温在40℃左右,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足部皮肤。经常检查足部颜色,比较足部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查看足趾之间的部位,可用一些柔软的棉物保持足趾之间的干燥,特别干燥的足部,可用护肤油脂轻轻涂抹于足部表面皮肤(不能涂于脚趾间)。皮肤瘙痒或脚癣切忌挠抓。剪趾甲时应沿着足趾甲平行修剪,不能剪向趾甲边角的深部或剪得过分朝里。冬天禁用热水袋,防止因周围神经感觉迟钝而烫伤。夏天禁止赤脚行走,防止坚硬物碰伤,诱发溃疡。尽量减少足部小静脉的穿刺机会,以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4.5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生物全息学原理认为,人体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故全面按摩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可有效激活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启动人体的调节机制调节代谢,从而快速而有效地调节血糖;其次,足部在血液循环中相当于“第二心脏”,刺激足部反射区和穴位,能使血管扩张,全身血流量增多,血液循环加速,血液黏稠度降低,改善组织缺血缺氧,使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从而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生。
五、糖尿病足的护理
5.1积极控制血糖长期的高血糖是糖尿病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应积极配合医生控制血糖,遵循有效、平稳地控制血糖的原则,力争达到空腹血糖<6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5%。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剂量服用降糖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服药,更不允许私自停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须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并教会患者自行注射技术,注意抽吸胰岛素时每毫升所含单位量,确保时间、剂量准确;注射部位经常轮换,以免皮下硬结影响吸收;了解胰岛素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每日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5.2足部护理每日评估四肢感觉、知觉,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皮肤色泽及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弹性。如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变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动脉的搏动逐渐减弱,提示局部缺血缺氧,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疽,应引起高度重视。
5.3皮肤水泡的护理糖尿病性水泡病是诱发肢端坏疽的危险因素,好发于四肢末端及循环不良的部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保持水泡部清洁,对紧张性水泡避免切开,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预防继发感染;对于小水泡一般不需抽液,可给予无菌纱布包扎,微循环改善后可自行吸收。水泡干枯后形成的痂皮,利用其保护作用可预防感染,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
5.4创面护理5.4.1感染伤口的护理对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可采取局部渗液作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一般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局部用生理盐水10ml加胰岛素10U加敏感抗生素混合液浸湿敷料敷于创面,每日用注射器抽上述混合液,将纱布滴湿2~3次,在肉芽组织生长并有治愈倾向时停止使用。对有感染的伤口首先进行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应以不损伤正常组织或不出血为宜。对于合并有化脓性感染的创面,可用封闭式全创面持续负压引流,此方法效果好,创面愈合快。此外,应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膳食,以增强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5.4.2皮肤溃疡的护理对皮肤溃疡者的局部护理应保持创面清洁,必要时盖无菌纱布。如溃疡面较大,用胰岛素加生理盐水均匀滴于创面,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溃疡面明显缩小后改为每日1次,以加速溃疡的愈合。
5.5心理护理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的可能,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容易丧失治疗信心。随着对糖尿病的进一步了解及并发症的出现,患者易过度紧张焦虑,表现为苦闷、焦虑、抑郁、焦躁不安。糖尿病足溃疡、异味,使患者自尊心下降,依赖别人增加,社会支持减少,生活满意度下降。因此医务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介绍同类患者康复的实例,指导患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宣传自我防护对控制病情的意义,尽量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平静、乐意地接受治疗,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六、小结
通过合理的足部护理预防措施和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可以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目的,降低截肢率。临床护士或专科护士不仅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而且要进行跟踪评价,了解患者对糖尿病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合格患者要反复讲解、多次指导、重新评价,直到正确掌握为止。只有在患者充分掌握了正确的足部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7.
[2]常保成,潘从清。糖尿病足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1):25-28.
[3]南海荣,许玲。神经缺血性及神经病变性糖尿病足患者足底压力增高[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20(6):332-333.
[4]王晶,元梅,张静波。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易患因素分析[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10(4):13.
[5]张梅,梁秋蓉。糖尿病足的病因与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451.
[6]范丽凤,张小群。糖尿病患者足病预防护理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94.
[7]陈巧妃,褚玉珍。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08.
【关键词】糖尿病;营养膳食;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病因复杂,病理基础主要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血糖及尿糖升高。有一些病人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的“三多”症状,重症病人可伴有心、肾、脑等器官的并发症,也有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
一、临床资料
糖尿病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76岁,病程30d~10年,职业有退休工人、农民、教师、自由职业者等,正常体重25例,肥胖13例,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28例。
二、膳食护理
根据个人身高、体重、劳动强度、血糖高低、是否患有合并症等情况,制定一日所需的营养素和总热量。
(1)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少吃含油脂高的食物如:硬果类(花生、瓜子、核桃、开心果、杏仁等)、鸭蛋、松花蛋、鹌鹑蛋、蛋黄、蟹黄、鱿鱼、鱼籽;不吃肥肉、动物外皮、油炸油煎、动物内脏;烹调以蒸、煮、炖、烩为主;全日用植物油20g。尽可能选用花生油、茶树油、大豆油、葵花籽油、橄榄油(凉拌)等。
(2)限制蜂蜜、蔗糖、麦芽糖、果糖等纯糖制品,冰激凌、奶油、饮料、糖果、冰糖、甜点心等。适当增加粗杂粮等含膳食纤维较多的食物的摄入,利于延缓餐后血糖升高,每日保证一餐粗粮。
(3)全日用盐6g,不食咸菜、酱、腌、熏等咸食。避免刺激性调味品及食物,如咖喱、胡椒粉、辣椒、芥末、浓茶、浓咖啡、含酒精的饮料。
(4)若血糖平稳,空腹血糖<8mmol/L,随机血糖<10mmol/L,则每日可予4两低糖水果,如西瓜、草莓、苹果、梨等,同时需减少半两主食。
(5)三餐后休息半小时,选择适量有氧运动。
(6)低血糖饮食要求:①症状较轻者,神志清醒者可用白糖或葡萄糖20~25g,用温水冲服,通常几分钟后即消失。②症状较重者,除饮糖水外,再吃些馒头或面包或水果等,一般十几分钟后即消失。③症状严重出现神志不清时,应立即送医院抢救,或将白糖、红糖、葡萄糖放在病人口颊与牙齿这间,使之溶化咽下,或调成糊状,慢慢咽下,以防引起肺炎或肺不张。
三、护理体会
3.1心理护理,患者一旦受到疾病的折磨,心理波动很大,需要从心理上给予耐心疏导,讲解有关糖尿病知识,以达到最佳配合,并能使患者能及时做到自我监测、自我调节。
3.2饮食护理制定食谱应对患者基本情况、病情、饮食习惯而制定。同时,纠正病人不正确的的饮食观念和生活习惯,食谱多样化,一日三餐比例恰当,合理分配。
3.3进餐注意事项应用胰岛素治疗,须按时进食,在注射后30min进食,以免发生低血糖。
3.4加强营养咨询和宣教工作使患者懂得控制饮食对疾病治疗重要意义,主动配合治疗,长期坚持。
3.5注意观察观察患者血糖波动范围,进食情况和体重变化,及时调整饮食治疗方案。如有的病人喜吃面食,可以把部分米饭换成面条等。
3.6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用药,并保持有规律的饮食制度,避免过度劳累,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制定家庭食谱,介绍可用食物及成分,如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含量及食品交换方法,并嘱患者定时复查。
四、结果
30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平均1个多月合理饮食,并配合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后,均见临床症状缓解,结果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饮食治疗前与饮食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五、结语
合理的膳食护理是糖尿病的首选疗法。合理的膳食护理可以:控制血糖,稳定病情;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以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供给合理的营养,满足人体的需要;预防和延缓并发症。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164.
[2]胡晓燕,叶倩。临床中的营养教育与饮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15~216.
[3]崔丽英,吴泳冬。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支持应用状况[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8,6.
参考文献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就是引用参考他人的学术研究,我们参考了他人的作品就应该列出参考文献,这是每一个作者应有的基本品德和素养。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做个借鉴。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3]向红丁.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M].知识出版社,1999.1
[4]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5]胡鹏,陶静,徐蓉.饮食体验卡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9):233-234.
[6]刘桂英,杨桂云,李琦.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1(5):186-187.
[7]袁丽,杜军艳,吴伯鹏,等.糖尿病患者应用简明饮食处方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1(1):199-201.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张灵秀,阿依努尔·买买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2,10(7):163-164
[2]吴莉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12(9):382-383
[3]杨黎,乔玉环,刘伟靓.血糖控制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16(7):101-102.
[4]吴凤会,钱雷,孙长虹,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2):1939-1941.
[5]万金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1,46(11):1034-1036.
[6]刘晰岚.人性化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2,23(6):48-50.
[7]文笑.饮食指导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巨大儿出生率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6):78.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关玲.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J].辽宁医学杂志,2011,25(2):102-103.
[2]范岩峰,王宏,蔡李倩,等.糖耐量试验结果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饮食调理效果的预测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380-5383.
[3]景小凡,乔蓉,李鸣,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孕妇饮食及生活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J].卫生研究,2010,39(2):209-211.
[4]董蔷,崔丹,李秋洁,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10,18(1B):31-33.
[5]宋伶.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7,22(5C):1334—1335
[6]富爱.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4C):1058
无
(f0003)移动护士站电子扫描仪在心脏专科中护理巡视的应用 张春霞
(f0004)征文启事 无
科研综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论模式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孔淑贞 蒋文慧
(1540)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为的研究现状 贺美玲 郭志华 王红星 丁伟华 程艮
(1542)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自我效能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 王海燕 许燕玲 胡三莲 钱会娟
(1545)我国伤口护士角色功能的研究进展 王雅琴 宁宁 陈佳丽 廖灯彬
(1547)我国护理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韩金凤 王? 李书梅 黄叶莉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549)耳挂式象鼻型呕吐物收纳测量袋的设计 胡晓岚 张缤
科研论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体重管理相关知识一信念一行为对称体重依从性的影响 鞠阳 汪小华 仇静波 庞建红 冯萍 陆敏霞 赵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程璐 孙国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数变化与肺功能关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园 周娟 吴军 彭毅志 彭代智 罗高兴 罗奇志 颜洪
李晓鲁 张家平
调查研究
(1558)本科实习护生文化胜任力与职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研究 张瑜 李秀艳 richard pescador
(1561)门诊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彭霞 莫霄云 宁余音
(156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小慧 刘海波
(1565)日间手术病人术前访视需求调查 杨霞 胡文娟 赵爱平 卢惠娟 陈哲颖 周亚芬
(1567)护士对医院不良事件报告氛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孙晓 万文洁 吴茜 朱晓萍 施雁
(1570)口腔专科医院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冬叶 万丽红 陈佩珠 黄秋雨 周凤
(1572)低年资护士工作应激及影响因素分析 杜鑫 王维宁 丁芬芳
(1575)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的调查与对策 张敏 何华 张亚婷 吴红娟 徐岁云
(1577)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吴祝凤 林细吟 卜秀青 方蘅英
临床研究
(1580)老年肾病病人长时间输液治疗对外周静脉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 马莉冰 马国栋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毛羽佳 张先庚 李凤燕 梁清芳 王红艳
(1583)药护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英萍 张宁
(1585)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病人吞咽障碍的影响 王滨琳 徐德保 唐运姣 陶子荣 贺爱兰 贺莲香
(1587)卧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头车洗头的效果观察 黄秀华 梁秀萍 谭意
萍 陆丽芳 杨记英 吴肖梅
(1589)两连线作为成人胸外按压定位方法的评估 罗卉 黄素芳 汪晖
(1591)穴位按摩对高血压痰湿体质病人体质积分的影响 王翔 沈翠珍
(1593)静脉输注低温加药液体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及脑保护作用 徐桂花 朱丽莎 张玉琴
(1595)综合干预促进胃肠道手术病人快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陈丽 许勤 刘林
(1597)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郑丽军 孟朋民 杨泉林 苏心镜
(1598)手足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 华影 亓新学 毕清泉
(1600)led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及护理 黄霞 胡蓉 关敏
(1602)冲吸式口护吸痰管在脑卒中昏迷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叶日春 李彩红 覃小静 刘淑莹 侯伶
(1604)分腔式医用护理背包在海上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黄叶莉 李书梅 韩金凤
(1605)音乐疗法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 杨园园 蒙景雯 魏宁宁 李春华 梁爽 陈华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 裴? 赵紫琴
(1610)生理盐水冲洗法在预防封闭式负压引流管堵塞中的应用研究 覃红桂 肖远琼 韦雪 廖燕湘 赖微
(1611)记录糖尿病生活日记对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金伊俪 胡颖 罗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肿瘤病人情绪状况及护理干预 钟雪莲 唐小梅
(1615)三镜联合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加鼻胆管植入术的护理配合 韩娟 王超 任晓琼 柳莎
无
(1616)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无
临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颅面裂患儿围术期的护理 宋丽娟 翟凤英 张广霞
(1618)经口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护理配合 姚娇 陈纯清
护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妇“三证”审核护理管理标准化流程的研究 舒军萍
(1622)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张莉 颜萍 刘畅 汪惠才
无
(1623)法令条例著录格式 无
护理管理研究
(1624)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 刘迎春 于颖 李新红 赵晓?
(1625)医护协作一体化模式在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探讨 李育玲 李丽红 张利 张敏
(1627)我国专科护士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 高青 许翠萍
护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学习投入的影响 穆晓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学对本科实习护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叶艳胜 曹群英 丁芳 鲍翠玉
(1634)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陈丽霞 洪迎迎 李辉 林佩璜
(1636)高级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郑长
花 赵国玺 彭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强高职护生毕业实习期间隐性护理知识管理的探究 满力 郭宏
(1642)浅谈医疗改革视角下高校社区护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李瑜 董钊杨 吴小婉 黄红 吕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李为华 左凤林
无
(1645)辞书著录格式 无
护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国际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刘幼昆 邓三妤
社区护理
(1648)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胡明 李小明 钟美容 林何梅 任洁娜
(1649)应用握力圈扩张手背浅表静脉的实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护生网络课程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李鸿艳 刘宇 冯琼 毕瑞雪 章洁 周湖燕 雷琼琼
(1653)老年综合征评价量表的性能实测分析 刘祚燕 龙纳 淳雪丽 陈? 胡秀英
(1655)护理人员激励问卷的编制 樊现岗 王维宁 孟繁洁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57)一次性多功能无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个案护理
(1658)1例桡动脉穿刺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沈磊 温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动脉置换加左肺切除术的术后护理 陈林 郑静
(1660)维生素k1与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应用引起肢体麻痹1例 鲍隆梅 刘俊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61)防治足下垂牵引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肖秋香 陈仁英
无
(f0003)移动护士站电子扫描仪在心脏专科中护理巡视的应用 张春霞
(f0004)征文启事 无
科研综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论模式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孔淑贞 蒋文慧
(1540)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为的研究现状 贺美玲 郭志华 王红星 丁伟华 程艮
(1542)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自我效能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 王海燕 许燕玲 胡三莲 钱会娟
(1545)我国伤口护士角色功能的研究进展 王雅琴 宁宁 陈佳丽 廖灯彬
(1547)我国护理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韩金凤 王玚 李书梅 黄叶莉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549)耳挂式象鼻型呕吐物收纳测量袋的设计 胡晓岚 张缤
科研论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体重管理相关知识一信念一行为对称体重依从性的影响 鞠阳 汪小华 仇静波 庞建红 冯萍 陆敏霞 赵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程璐 孙国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数变化与肺功能关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园 周娟 吴军 彭毅志 彭代智 罗高兴 罗奇志 颜洪
李晓鲁 张家平
调查研究
(1558)本科实习护生文化胜任力与职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研究 张瑜 李秀艳 richard pescador
(1561)门诊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彭霞 莫霄云 宁余音
(156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小慧 刘海波
(1565)日间手术病人术前访视需求调查 杨霞 胡文娟 赵爱平 卢惠娟 陈哲颖 周亚芬
(1567)护士对医院不良事件报告氛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孙晓 万文洁 吴茜 朱晓萍 施雁
(1570)口腔专科医院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冬叶 万丽红 陈佩珠 黄秋雨 周凤
(1572)低年资护士工作应激及影响因素分析 杜鑫 王维宁 丁芬芳
(1575)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的调查与对策 张敏 何华 张亚婷 吴红娟 徐岁云
(1577)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吴祝凤 林细吟 卜秀青 方蘅英
临床研究
(1580)老年肾病病人长时间输液治疗对外周静脉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 马莉冰 马国栋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毛羽佳 张先庚 李凤燕 梁清芳 王红艳
(1583)药护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英萍 张宁
(1585)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病人吞咽障碍的影响 王滨琳 徐德保 唐运姣 陶子荣 贺爱兰 贺莲香
(1587)卧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头车洗头的效果观察 黄秀华 梁秀萍 谭意萍 陆丽芳
记英 吴肖梅
(1589)两连线作为成人胸外按压定位方法的评估 罗卉 黄素芳 汪晖
(1591)穴位按摩对高血压痰湿体质病人体质积分的影响 王翔 沈翠珍
(1593)静脉输注低温加药液体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及脑保护作用 徐桂花 朱丽莎 张玉琴
(1595)综合干预促进胃肠道手术病人快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陈丽 许勤 刘林
(1597)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郑丽军 孟朋民 杨泉林 苏心镜
(1598)手足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 华影 亓新学 毕清泉
(1600)led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及护理 黄霞 胡蓉 关敏
(1602)冲吸式口护吸痰管在脑卒中昏迷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叶日春 李彩红 覃小静 刘淑莹 侯伶
(1604)分腔式医用护理背包在海上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黄叶莉 李书梅 韩金凤
(1605)音乐疗法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 杨园园 蒙景雯 魏宁宁 李春华 梁爽 陈华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 裴璠 赵紫琴
(1610)生理盐水冲洗法在预防封闭式负压引流管堵塞中的应用研究 覃红桂 肖远琼 韦雪 廖燕湘 赖微
(1611)记录糖尿病生活日记对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金伊俪 胡颖 罗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肿瘤病人情绪状况及护理干预 钟雪莲 唐小梅
(1615)三镜联合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加鼻胆管植入术的护理配合 韩娟 王超 任晓琼 柳莎
无
(1616)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无
临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颅面裂患儿围术期的护理 宋丽娟 翟凤英 张广霞
(1618)经口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护理配合 姚娇 陈纯清
护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妇“三证”审核护理管理标准化流程的研究 舒军萍
(1622)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张莉 颜萍 刘畅 汪惠才
无
(1623)法令条例著录格式 无
护理管理研究
(1624)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 刘迎春 于颖 李新红 赵晓甦
(1625)医护协作一体化模式在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探讨 李育玲 李丽红 张利 张敏
(1627)我国专科护士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 高青 许翠萍
护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学习投入的影响 穆晓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学对本科实习护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叶艳胜 曹群英 丁芳 鲍翠玉
(1634)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陈丽霞 洪迎迎 李辉 林佩璜
(1636)高级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郑长花 赵国玺 彭
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强高职护生毕业实习期间隐性护理知识管理的探究 满力 郭宏
(1642)浅谈医疗改革视角下高校社区护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李瑜 董钊杨 吴小婉 黄红 吕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李为华 左凤林
无
(1645)辞书著录格式 无
护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国际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刘幼昆 邓三妤
社区护理
(1648)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胡明 李小明 钟美容 林何梅 任洁娜
(1649)应用握力圈扩张手背浅表静脉的实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护生网络课程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李鸿艳 刘宇 冯琼 毕瑞雪 章洁 周湖燕 雷琼琼
(1653)老年综合征评价量表的性能实测分析 刘祚燕 龙纳 淳雪丽 陈 胡秀英
(1655)护理人员激励问卷的编制 樊现岗 王维宁 孟繁洁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57)一次性多功能无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个案护理
(1658)1例桡动脉穿刺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沈磊 温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动脉置换加左肺切除术的术后护理 陈林 郑静
(1660)维生素k1与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应用引起肢体麻痹1例 鲍隆梅 刘俊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61)防治足下垂牵引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肖秋香 陈仁英
无
(f0003)移动护士站电子扫描仪在心脏专科中护理巡视的应用 张春霞
(f0004)征文启事 无
科研综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论模式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孔淑贞 蒋文慧
(1540)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为的研究现状 贺美玲 郭志华 王红星 丁伟华 程艮
(1542)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自我效能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 王海燕 许燕玲 胡三莲 钱会娟
(1545)我国伤口护士角色功能的研究进展 王雅琴 宁宁 陈佳丽 廖灯彬
(1547)我国护理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韩金凤 王玚 李书梅 黄叶莉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549)耳挂式象鼻型呕吐物收纳测量袋的设计 胡晓岚 张缤
科研论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体重管理相关知识一信念一行为对称体重依从性的影响 鞠阳 汪小华 仇静波 庞建红 冯萍 陆敏霞 赵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程璐 孙国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数变化与肺功能关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园 周娟 吴军 彭毅志 彭代智 罗高兴 罗奇志 颜洪
李晓鲁 张家平
调查研究
(1558)本科实习护生文化胜任力与职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研究 张瑜 李秀艳 richard pescador
(1561)门诊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彭霞 莫霄云 宁余音
(156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小慧 刘海波
(1565)日间手术病人术前访视需求调查 杨霞 胡文娟 赵爱平 卢惠娟 陈哲颖 周亚芬
(1567)护士对医院不良事件报告氛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孙晓 万文洁 吴茜 朱晓萍 施雁
(1570)口腔专科医院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冬叶 万丽红 陈佩珠 黄秋雨 周凤
(1572)低年资护士工作应激及影响因素分析 杜鑫 王维宁 丁芬芳
(1575)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的调查与对策 张敏 何华 张亚婷 吴红娟 徐岁云
(1577)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吴祝凤 林细吟 卜秀青 方蘅英
临床研究
(1580)老年肾病病人长时间输液治疗对外周静脉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 马莉冰 马国栋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毛羽佳 张先庚 李凤燕 梁清芳 王红艳
(1583)药护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英萍 张宁
(1585)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病人吞咽障碍的影响 王滨琳 徐德保 唐运姣 陶子荣 贺爱兰 贺莲香
(1587)卧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头车洗头的效果观察 黄秀华 梁秀萍 谭意
萍 陆丽芳 杨记英 吴肖梅
(1589)两连线作为成人胸外按压定位方法的评估 罗卉 黄素芳 汪晖
(1591)穴位按摩对高血压痰湿体质病人体质积分的影响 王翔 沈翠珍
(1593)静脉输注低温加药液体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及脑保护作用 徐桂花 朱丽莎 张玉琴
(1595)综合干预促进胃肠道手术病人快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陈丽 许勤 刘林
(1597)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郑丽军 孟朋民 杨泉林 苏心镜
(1598)手足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 华影 亓新学 毕清泉
(1600)led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及护理 黄霞 胡蓉 关敏
(1602)冲吸式口护吸痰管在脑卒中昏迷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叶日春 李彩红 覃小静 刘淑莹 侯伶
(1604)分腔式医用护理背包在海上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黄叶莉 李书梅 韩金凤
(1605)音乐疗法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 杨园园 蒙景雯 魏宁宁 李春华 梁爽 陈华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 裴璠 赵紫琴
(1610)生理盐水冲洗法在预防封闭式负压引流管堵塞中的应用研究 覃红桂 肖远琼 韦雪 廖燕湘 赖微
(1611)记录糖尿病生活日记对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金伊俪 胡颖 罗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肿瘤病人情绪状况及护理干预 钟雪莲 唐小梅
(1615)三镜联合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加鼻胆管植入术的护理配合 韩娟 王超 任晓琼 柳莎
无
(1616)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无
临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颅面裂患儿围术期的护理 宋丽娟 翟凤英 张广霞
(1618)经口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护理配合 姚娇 陈纯清
护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妇“三证”审核护理管理标准化流程的研究 舒军萍
(1622)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张莉 颜萍 刘畅 汪惠才
无
(1623)法令条例著录格式 无
护理管理研究
(1624)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 刘迎春 于颖 李新红 赵晓甦
(1625)医护协作一体化模式在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探讨 李育玲 李丽红 张利 张敏
(1627)我国专科护士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 高青 许翠萍
护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学习投入的影响 穆晓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学对本科实习护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叶艳胜 曹群英 丁芳 鲍翠玉
(1634)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陈丽霞 洪迎迎 李辉 林佩璜
(1636)高级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郑长
花 赵国玺 彭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强高职护生毕业实习期间隐性护理知识管理的探究 满力 郭宏
(1642)浅谈医疗改革视角下高校社区护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李瑜 董钊杨 吴小婉 黄红 吕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李为华 左凤林
无
(1645)辞书著录格式 无
护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国际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刘幼昆 邓三妤
社区护理
(1648)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胡明 李小明 钟美容 林何梅 任洁娜
(1649)应用握力圈扩张手背浅表静脉的实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护生网络课程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李鸿艳 刘宇 冯琼 毕瑞雪 章洁 周湖燕 雷琼琼
(1653)老年综合征评价量表的性能实测分析 刘祚燕 龙纳 淳雪丽 陈 胡秀英
(1655)护理人员激励问卷的编制 樊现岗 王维宁 孟繁洁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57)一次性多功能无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个案护理
(1658)1例桡动脉穿刺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沈磊 温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动脉置换加左肺切除术的术后护理 陈林 郑静
(1660)维生素k1与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应用引起肢体麻痹1例 鲍隆梅 刘俊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61)防治足下垂牵引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肖秋香 陈仁英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441-04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59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除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外,还对病人及其家属传授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预防方法及自我保健的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和交流互动,提高对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的意识,能够自觉地行使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扩展,为探讨适合我国医疗现行体制与有利于健康教育发展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就“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及应用前景”等问题作一综述。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传统教育的概念是指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泛指对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对受教育者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知识。教育是有目的和要求的,就健康而言,健康是指机体发育良好,功能活动正常,适应环境能力强,反应敏捷,身心协调的一种精神状态。健康教育也就是按照这种精神状态,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刘明慧[1]研究认为,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从护理健康教育评价,其实健康教育是一种干预,它为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技术及服务,使人们有能力作出决策,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一词面世之前,我国卫生部门专设有卫生教育所,其职责是卫生宣传教育,也就是常说的“卫生宣教”,具体执行的部门挂靠卫生防疫站宣传科。“卫生宣教”与“健康教育”意思相似,但前者只是面向“普及卫生知识”,教育效果评价无从谈起。而后者具有目的和具体操作规程,通过行为干预,达到提高健康认知能力的目的。对于教育模式的转变,高德彰等[2]认为,从卫生宣教过渡到健康教育,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不难理解,卫生宣教在于普及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则是建立健康行为,其操作体系是从知识灌输转变到计划的实施。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对这些疾病不能单靠药物来治疗,还要靠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对疾病状态下的人群进行与疾病有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教育,对普通人群进行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知识的教育,两者共同构成了健康教育完整的概念[3]。 WHO对健康教育十分关注,提出了新型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咨询、健康指导是医院发展的趋势[4]。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医疗观念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使医疗服务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转化,以个体服务向群体服务转化,以单纯的技术服务向社会全方位服务转化,医院在诸多的工作中,健康教育展示出举足轻重的角色,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5]。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合同号:Z2011139)。
作者简介:陆柳雪(1972-),女(壮族),广西德保县人,副主任护师,学士学位。
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这明确了护士教育的义务,健康教育成为护士的职责。在医院工作条例中,强调要向患者及其亲属提供面对面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肃静、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6]。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不停留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上,而在进一步地向“咨询—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一体化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也在向“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方法、效果评价”方向拓展,并进入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7]。 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多,学者钟勤[8]认为,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林清然[9]报道,美国医院健康教育内容更具体、更全面,不但介绍护理机构、医院设施、就医指南,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具体到解剖、病因、病理、治疗、护理、预后、康复、功能锻炼等。就手术而言,具体到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活动、用药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康复锻炼、居家护理、饮食调理等。在教育方法上,王玲玲等[10]认为,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各类住院病人的不同健康问题,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慢性患者、病情稳定者,重点介绍治疗效果、病情现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并发症、生活起居、饮食等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11]认为,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除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在具体做法上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这是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沟通与交流是最主要的手段,在向病人宣教时,注意做到少而精,短而明,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具体指出病人应知道的内容[12]。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取决于教育的时机,当入院病人处于心情不定、顾虑重重、或正在病重急诊、疼痛不安的情况下很难接受教育。此时应让病人住院,经检查治疗,病情稳定后选择合适时机,结合病情进行宣教,病人才能专心倾听,提高认知能力[13]。正如学者郑维英[14]总结的那样,做到“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刘建萍等[15]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高血压基本知识与服药依从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对照研究,实验组的健康信念综合度和服药依从性分别为61.67%和40.75%,高于对照组的33.00%和15.50%,表明护理健康教育既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信念,也提高了治疗用药的依从性。在评价指标方面,目前多数医院单纯采用“卫生知识知晓率”指标,我们认为该指标只是其中之一,评价指标应建立在患者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或掌握某些相关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提升健康水平等方面。刘斌报道[16],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与病人建立一种指导与合作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解决病人存在的实际问题,病人的满意率由92.6%上升981%,满意度得明显提高。用这些指标的满意率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也许最能够说明问题。学者温丽芳[17]在对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中,指出其近期效应能协调医患关系,使患者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远期效果是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显示出医院健康教育的巨大潜力,肯定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应用前景随着医院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如何搞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国内诸多专家、学者都对医院健康教育的对策作出有益的研究,也探索出一些特色模式和值得借鉴的经验。陈启超等[18]认为,要把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搞好,还应在管理上将健康教育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经常讨论。同时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工作各个环节的指标要做到量化、标准化、制度化。南京总医院医务部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在构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着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信息系统、考核系统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在患者及家属、医务人员、系统帮带、社区人群等四个群体中,建立立体网状式的全面医疗健康教育体系[10],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健康教育的模式有计划性、自主性、护理程序、健康信念等,计划性健康教育为临床普遍采用的模式,一般是根据科室护理的特点,制定不同病种标准健康内容,由责任护士实施。范丽凤等[19]通过有计划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培训,结果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评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自我血糖监测、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提高,血压和糖代谢控制明显改善。自主性健康教育是让患者自行选择,根据自己病情提出相关问题,由护患双方共同制定,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20]。在护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中,有提到“优势内容递增教育法”,其核心内容是根据患者的需求,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达到自己希望掌握的知识,这其实是自主式健康教育的一种补充,对患者而言,教育效果、满意度及主动咨询方面可能优于计划性健康教育。但有的则认为,计划性健康教育只是按计划的教育内容照本宣科,会使听众失去学习兴趣,教育工作容易流于形式;自主性健康教育模式强调的只是患者主动参与的理念,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有人认为护理程序才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也同样适用于健康教育,运用其对患者实施教育,是提高健康教育实效的一种有效方法[21]。在临床整体护理中,护理健康教育又有新的扩展,有不少学者把企业的PDCA管理循环方法应用于健康教育工作并作有益的尝试。PDCA循环管理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用中文表达是按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循环管理,将每一次循环的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戴莉敏等[22]采用这种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与常规随访模式管理对照研究。按既定的时间随访观察,结果全程健康教育形式管理的知识掌握情况、糖尿病自我行为评分、生化指标等均较常规随访模式管理优。学者黄敏[23]也把该管理模式应用到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管理中,经与常规健康教育比较,观察发现PDCA管理健康教育干预后,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行为方式、肝功能指标恢复效果都较常规健康教育好,患者的满意度非常高。表明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能提高患者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健康信念模式理论运用于护理健康教育,更充分体现教育行为改变的实质。王井霞等[24]报道,近年来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更加广泛,教育过程呈现一体化,教育对象也进一步扩展,形式上研究更加深入,显示出护理健康教育应用的前景更加宽广。
综上所述,护士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明确健康教育是护士的重要职能;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形式有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实施教育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口头讲解是直接、简便、有效的方法;效果评价应建立在病人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等指标上;护理程序式是能循序渐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适用于临床护理,也适用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纳入医院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同时强化医院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拓宽医院健康教育思路,逐步将其扩展到全民健康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明慧.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形式及方法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4):6768.
[2]张玥,高德彰,孙月刚,等.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志,2000,35(6):366368.
[3]李旭,刘箴.肿瘤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749.
[4]郑海智,曹秀风,白智刚.医院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486.
[5]张艳萍,韩雪.现代医学模式下医院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4446.
[6]刘丽,胡敏,韩韬.医院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增刊):4952.
[7]武美娥,厉兆春,孙清海.浅谈医院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58159.
[8]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364366.
[9]林清然.美国医院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启示[J].广东医学,2008,29(7):12321233.
[10]王玲玲,杨国斌,汪春晖.强化健康教育 促医疗质量持续提高[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9395.
[11].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9):141.
[12]刘化侠,李蓉琼.提供有效的病人教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8129.
[13]何永芳.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时机选择和语言运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268.
[14]郑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26.
[15]刘建萍,何晓俐,任晓丹.健康教育对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5860.
[16]刘斌.我院实行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初步实践[J].广西医学,1999,21(6):5253.
[17]温丽芳.基层医院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2):11971198.
[18]陈启超,陈清蓉,陆高刚.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1):8182.
[19]范丽凤,陆菊明,田慧,等.全程糖尿病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与管理[J].现代护理,2005,11(8):575579.
[20]张锦玉.我国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杂志,2009,26(1A):3233.
[21]魏碧蓉.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J].中华护理教育,2010,7(6):264265.
[22]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 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23]黄敏. PDCA管理模式在乙型肝炎病人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2):475476.
【关键词】 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规范管理率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3.1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 2]。糖尿病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糖尿病庞大的患病人数, 持续增长的患病率以及沉重疾病负担, 已引起世界各国重视, 近年来的循证医学的发展促进了糖尿病治疗观念的进步, 糖尿病的控制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转变为系统管理, 最好的管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式管理, 并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独山子地区自2009年开始实行社区糖尿病管理工作, 于2011年被评为“全国慢性病管理示范中心”[3], 2013年独山子地区进行了社区诊断, 其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5.74%, 远低于石河子糖尿病患病率10.8%[4], 且低于全国9.2%的水平。为更好的了解独山子地区社区糖尿病管理情况, 进一步做好糖尿病的社区管理工作, 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克拉玛依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中调取2010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在案管理的≥35 岁的1769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资料。
1. 2 方法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2011年、2016年版征求意见稿)强调了以社区为依托[2],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糖尿病管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要求以及评价指标均有详细、明确规定。《规范》要求对纳入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4次随访, 随访内容包括测量空腹血糖、血压、测量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检查足背动脉波动、询问症状、生活方式、了解服药情况等, 有针对性地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进行改进目标。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方式、体质量指数、血糖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 3. 1 管理情况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年内已管理≥35岁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35岁2型糖尿病患者总人数×100%。注:年内辖区内≥35岁2型糖尿病患者总人数指通过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卫生诊断获得或是选用本省(区、市)或全国近期≥35岁2型糖尿病患病率指标按照当地人口构成比标化后进行估算。
1. 3. 2 规范管理情况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35岁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年内已管理的≥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1. 3. 3 管理人群血糖控制情况 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的≥35 岁的 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管理的≥35 岁2 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注:空腹血压达标是指空腹血糖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利用克拉玛依市居民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调查结果显示, 本区常住居民共计64611人, 目前本区≥35 岁 2 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1769人, 按照本地区社区卫生诊断获得患病率5.74%;本区2 型糖尿病理论患者人数3708人, 计算本区≥35 岁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管理率47.7%, 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规范考核标准。
2. 2 糖尿病社区管理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行为比较 糖尿病社区管理患者干预前后体育锻炼、吸烟、饮酒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3 管理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比较 管理干预前后w质量指数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4 管理干预后血糖控制达标情况 管理干预后血糖控制达标率为68.50%, 血糖控制不达标率为31.50%。见图2。
2. 5 社区糖尿病规范管理情况 社区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为96.40%, 不规范管理率为3.60%。见图3。
2. 6 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 独山子地区糖尿病患者根据用药情况, 依据用药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胰岛素, 使用率依次为:93.78%、76.42%、59.01%。
3 讨论
糖尿病的管理须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5-8]。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1]。从本次调查中发现, 独山子区糖尿病管理率为47.7%, 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考核标准(≥35%), 且高于石河子市社区糖尿病管理率41%[5];规范管理率达到96.40%, 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考核标准(≥80%);血糖达标率为68.50%, 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考核标准(≥50%), 且高于石河子市社区糖尿病血糖控制率55.9%。
经过长期的糖尿病随访,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体质量指数均发生了变化, 吸烟、饮酒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健康锻炼频次人数增多, 体质量指数有所下降, 表明社区糖尿病管理对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糖尿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独山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当地政府管理的事业编制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运行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较大, 实现独立的专项经费以保障其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案, 以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尤其是对慢性病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虽然本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存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普遍存在问题, 如社区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 但是就以上指标, 独山子地区的糖尿病管理工作达到了慢性病管理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41-256.
[2] 陈红. 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贯穿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尝试. 护理学报, 2013(10):10-12.
[3] 董建群, 张惺惺, 毛凡,等.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推进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思考//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3:641-643.
[4] 胡傲容, 郭淑霞, 唐景霞,等. 社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7, 25(4):468-470.
[5] 王玉林, 唐景霞, 李述刚,等. 石河子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调查.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 33(6):740-744.
[6]朱丽娜, 吴君平, 汪晓静. 医院-社区联动模式下的农村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 健康研究, 2015(4):367-369.
[7] 易春涛, 朱莉珍, 田文栋,等. 康健社区糖尿病“知己”健康管理效果分析. 社区卫生保健, 2011(5):327-328.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病; 老年人; 综述;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ll chronic disea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using holistic nursing concept,nursing staff can integrate unique nurs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ursing techniques of w estern medicine and take dialec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tients-oriented concept.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iming at providing better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elderly.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有数据显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稳,需要的是用药依从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坚持[3]。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护理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护理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护理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5],对老年人较规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应用效果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点
1.1、 生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定义为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缓慢的疾病[7]。中医认为慢性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8]。在老年人漫长的病程中,正邪相争会耗伤正气,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亏虚之证。虚则气血、水液运行不畅,继而可能会出现气郁、湿郁、痰郁等症状,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细节,稍有不慎则易出现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以及减缓康复进程[11]。
1.2、 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缠绵、经济负担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饮食,生活质量下降,这都会导致老年患者产生郁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损及脾肾。且在漫长的病程中,当病情加重时,患者往往会产生厌世感伤,甚至会拒绝接受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七情不快,始而伤气,继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护能力有限,在疾病过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给予更多额外的照顾,这可能会令老年患者对其自身照护能力缺乏自信、主观能动性降低,从而过度依赖他人,形成退行性行为,影响疾病的康复。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综述
2、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设定的护理图式或日程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手段为纵轴,对何时该做哪项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进行详细说明与记录,在患者因病情变化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需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做好记录与标注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等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使护理计划更具指向性,依照证候的差异性分别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将传统护理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国当前医疗形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患者为最大获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慢性病高死亡率的严峻形势[13,14,15]。临床应用中其内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专业小组;制定路径、形成最佳护理方案;实施;监测、评价以及改进。
3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6年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84%,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仅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会依据自身“经验”任意加减药量,依从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较低,一般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很难让其彻底认识到依从性差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现有研究证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中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康复流程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及膳食指导等有序的护理过程,不同于在常规护理中将所有知识和注意事项在短时间内一齐授于患者,耐心、细致、有序的讲解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加强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17]。
3.2、 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
WHO统计发现,在中国医疗费用预计中,慢性病的防治费用将占据80%,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18]。而且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长期带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操作,保证各项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随机性、盲从性,从而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1]、脑卒中[22]等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而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还可提高医院住院床位的周转率[23],较好地体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符合[24]。
3.3、 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老年患者自护能力较差,病情易发生变化,而紧凑、有序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人员能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5]。例如,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常并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损伤等并发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把健康教育知识贯穿于整个过程,连续反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主动预防并发症,从而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还有研究表明,中西医护理对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压疮预防中起到了很好的护理预防效果,在降低压疮发生率和提高病患护理满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7]。
3.4、 对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对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等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知识掌握率及总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护理程序相结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为科学,使患者及家属知道在治疗的过程中需做哪些检查与治疗,了解如何正确调节膳食结构以及如何进行情志疏导,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轻护理人员多、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从而达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识的同时,还可增强患者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包含参考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护士个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护理缺陷[25]。路径中注明每天应该实施的内容和患者需达到的目标[19],确保了各项护理工作按计划分次少量进行[31]。而且每完成一项内容,都需在路径表单上打勾确认记录,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况带来的漏项缺项,也避免了非必要项目的实施[19]。这可增加护士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资源,符合当前我国护士短缺的现状。护士在该路径中扮演着制定者、实施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督促护士不断学习中医护理技术和知识,利于护士的个人成长。再有,对管理者而言,护士长需要依据路径表的内容督促、检查每天的护理实施情况,且需对路径进行评价和改进,利于提高护理领导管理质量。
4、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认同不足
根据对我国14个省份进行的调查,在认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确诊后愿意选择在中医医院进行治疗,对中医相对较为认可;在疾病不同阶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时选择应用中医药来治疗,35.24%的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应用中医进行治疗[20]。总体上,大部分患者对于应用中医防控慢性病较为认可,但整体满意度较低[14]。患者不仅会对中医护理技术本身的疗效存在疑虑,还会对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否可靠存在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临床上较少选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率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中医中药,消除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临床护士中医知识水平有限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中医底蕴欠缺成为制约中医护理服务水平的瓶颈[33],护士对常见证候要点、特色技术的培训需求仍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临床上的护士大都是西医院校毕业,中医院校的护士所占比例仍旧较小。即使是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培养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内容西化等现象,导致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临证能力缺乏,整体知识构架未能显现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等诸多问题[32]。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的理论知识在中医的传播和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医院中会接受短期培训,但这对中医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高校和医院共同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临床护理人才[31],促进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
4.3 、中医饮食调护未能落实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治病、补体的作用,若饮食调护得当,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缩短疗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以及提供结构合理的饮食。然而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仅局限于健康指导层面,无法真正实施。护士虽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饮食调护指导,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导内容进行日常的膳食,其依从性是护士无法控制的,所以饮食调护也只能仅限于健康指导这一层面。
4.4 、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虽然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强调的是护理工作,但检查类、医嘱类等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医疗小组、医技部门等相关专业的支持。在制定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前,首先需要研究医生版的中医临床路径,同时还要对诊疗、检查、用药等医嘱类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并把初步拟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版和患者版)交由医生评阅,避免由于医护之间的工作不够统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误会,从而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19]。而有研究显示,93.8%的护士认为医生很少开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34]。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提高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开展。
5 、小结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7—2025)》强调应加强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以医养结合、中医养生保健为措施降低老年群体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实现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基本疾病控制体系中[16]。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正是融入了简便、易行、价廉、有效[36]的中医情志护理、饮食调护、耳穴压豆等多种传统特色疗法,中西并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护[37]。不仅规范了临床护理流程,保证整个护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14],还可通过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达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等目的,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该护理路径还在初步发展阶段[38],仍存在着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医护协调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这需要学校、医院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构建适合我国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梦雅.亚太地区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药物价格和可及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何爱萍,黄玉蓉.“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3]于红.应用知信行模式在养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艳.临床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63-1164.
[5]傅贤芳,李丽,曹雪.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与重要策略[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8]邱银莲.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55,62.
[9]潘晓,黄惠桥.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医内科慢性病证治特点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9-160.
[11] 云华.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伟,王启帆,付宇.中医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马常兰.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56-158.
[16] 庄一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康复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1):1159-1161.
[18]单大圣.中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及管理体制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20]蔡秋杰,张娟,党海霞,等.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4-7.
[21]梅花,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张勇勤.论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护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岁松,董超雄,金洪长,等.减少一天住院日对医院经营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S1):199.
[26]邓红星,邓红春,邓月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韩莉.初探中西医护理对策在预防心血管患者压疮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46.
[28]程艳,潘园,梅海云.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30-33.
[29]丁劲,李向丽,宋宗惠,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44.
[30]武红,杜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张雅丽.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9):37-40.
[33]柏亚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6-204.
[35]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81-83.
[36]杨平,莫惠彬,林晓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8):172-173.
老年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其年龄和用药特点,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漏服等不当行为。研究该人群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以及如何才能选用更可靠、简便的具体指标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服药依从性的定义及意义
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的服从或遵守,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1〕,亦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指一个人所选择的行为与临床医疗处方的一致性评价,是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2〕或“病人服药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3〕。若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欠佳,必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服药依从性是评价病人是否按照医嘱积极进行治疗的一项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有关文献指出用药种类越多,疗程越长,服药依从性越低〔1,4,5〕,而为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复发,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的用药恰恰具有用药种类多、疗程长的特点。且大量调查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多发生于老年人群〔6~8〕,该人群由于记忆力减退、自理能力降低,较其他年龄段更容易出现漏服等不当行为。因此研究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2 老年心肌梗死病人服药依从性的评价
有学者指出病人依从性的评价指标可分为5大类:①健康结局,如血压、生存率、复发率等;②直接指标,如血、尿中的药物浓度或血糖、血脂等;③间接指标,如药物清点和补充药物记录等;④病人或他人的主观评价;⑤医疗机构使用情况,如门诊预约情况以及是否按时复诊等〔9〕。其中前4种是评价服药依从性的常用方法,但如何才能选用更可靠、简便的具体指标,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学者努力探索的目标。
2.1 健康结局
病人的依从性差可严重降低治疗效果,该领域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可选用的指标包括血压、复发率、生存率,其中后二者要求较长的追踪时间,故限制了应用范围。而血压虽然是一个常见的生理指标,但若要保证结果的可靠,必须选用正确的测量方法。
2.1.1 诊室血压
是诊断高血压、进行分级和治疗高血压的金标准方法。但有3个主要的原因使其测量变得不可信:常因操作不规范,使所测血压值误差很大;血压本身具有变异性和“白大衣效应”〔10〕。
2.1.2 动态血压监测
具有测量结果连续全面、避免白大衣效应的优点,较准确,为目前临床评价药物疗效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且可影响正常生活(有噪音,可能会影响睡眠)〔10〕,限制了临床应用。
2.1.3 家庭自测血压
可使用电子血压计及传统血压计进行检测。但总体来说电子血压计的精确度低于传统血压计,且有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血压计持有率仅占15.6%〔11〕。而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教会病人传统血压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其具体操作要点可见多个自测血压的国际指南〔12,13〕。
一般正常人血压波动呈长柄“勺”型,凌晨2~3时处于血压低谷,清晨起床后血压急剧上升,约8~9时达第一高峰,下午16~18时为第二高峰。故建议家庭监测高血压病人病情时,这2次血压高峰期为最佳测量血压时间,若在血压高峰时不能使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14~16〕。每次测量间隔2 min,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记录〔15,17,18〕。
2.2 直接指标
是检测依从性的基本方法,准确性较高。但在临床上应用并不普遍,主要与检测方法复杂、所需费用较高、病人不易接受等有关〔19〕。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较难通过测定体液(主要是血液)中的某一种药物及代谢产物来反映其服药依从性,因此可测量血液中的相关生化指标如血脂、血糖等。
2.2.1 血脂
1997年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0〕指出,血脂的测定项目应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于使用调脂药物治疗开始后6 w复查,如能达到要求,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开始治疗3~6个月复查血脂仍未达到要求则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3~6个月后复查,达到要求后延长为每6~12个月复查一次,未达到要求则考虑再调整。而受检者的准备及取血具体方案〔20〕为:①空腹12 h(可少量饮水)后取前臂静脉血;②取血前应有2 w时间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近期内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意外情况;③取血前24 h内不饮酒,不做剧烈运动;④静坐5 min后取血。血标本的处理方法〔20~22〕则为:①血标本应尽快送实验室,室温下静置30~45 min后离心,即时吸出血清,在密闭的小试管中保存;②血清放在4℃冰箱中,4项测定值在3 d内稳定;③测定TC与TG采用氧化酶法,HDLC及LDLC用直接法。
2.2.2 血糖
判断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金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23,24〕。因此,血糖的控制值有条件的地区以HbA1C为准,没有能力测定HbA1C的地区可用点血糖做参照。由于红细胞在血循环中的寿命约为120 d,因此HbA1C测定可反映取血前8~12 w血糖的总水平,故此糖尿病病人应每2~3个月定期复查HbA1C以了解糖尿病病情控制程度〔25〕。因HbA1C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等因素无关〔26,27〕,故病人无需空腹,以肝素抗凝管采集静脉血2 ml即可。HbA1C的测定方法有层析法(微柱层析法和高压液相层析法)、比色法、等电聚焦电泳法和放射免疫法等,其中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层析法应用较广泛〔28〕,而高压液相层析法则是最准确、最具有应用价值的金标准方法〔29,30〕。
2.3 间接指标
最常用的是药物计数法,即医护人员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期随访时,应用以下公式比较病人药瓶中实际剩下的药片数和应该剩余的药片数(可以从处方和用药时程推算出),以衡量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依从性(%)=(NDP-NME)/NDP×100%(NDP为处方或医嘱规定的用药剂量,NME为病人服药的失误剂量)〔19〕。亦有使用电子药瓶来进行药品计数的研究报道〔31〕,但由于电子药瓶价格昂贵,目前在我国不适合广泛开展。
这种方法较主观汇报方法可能更为客观和准确,但其局限性在于无法证实服药方法是否正确。不仅如此,不同的心肌梗死病人由于病情及主诊医生的不同,其接受的用药方案亦可能千差万别并随时进行调整,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要求调查员熟知每位病人的处方药量、服用方法以及每次给药的日期,调查工作量会很大且较容易出现差错。
2.4 病人或他人的主观评价
Pineiro等〔32〕曾对6种服药依从性的间接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包括自我报告(selfreport interview)、药片计数(pills counter)、医生的评价(doctor′s judgement)、高血压控制程度(hypertension control)、病人随诊情况(attendance at appointment)、疾病有关情况(information about the illness),结果表明“自我报告”的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都是最高的。但在使用该类主观评价的方法时,应注意询问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以获得真实的结果。
国内有多位学者〔33~35〕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询问病人或由病人填写用药情况报告,主要包括询问病人是否按医嘱定时服药、是否能按医嘱要求的次数服药、是否能按医嘱要求的量服药以及是否能按医嘱要求长期坚持服药,但问题的设计容易使病人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拒绝回答或不给出真实的答案〔36〕。
Morisky等〔37〕曾设计了4条服药依从性量表(Fouritem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并在400名高血压病人中进行了为期42个月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得分能够较好地反映血压控制情况,其灵敏度为0.81,特异度为0.44,阳性预测值为0.75,证实其在测量服药依从性方面较为可靠。近来,Morisky等〔38〕在该量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而成8条服药依从性量表(Eightitem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并在1 367名高血压病人中进行了信效度的检测。结果显示该量表较可靠(α=0.83),且其得分与被测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知识、态度、治疗满意度、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压力、药疗方案的复杂性均密切相关(P<0.05),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度、预测效度以及同时效度。
综上所述,老年心肌梗死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可直接影响其预后、治疗效果,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健康结局、直接指标、间接指标以及病人或他人的主观评价四大类,在临床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既要考虑其科学性,亦要注意其可行性,以便对老年心肌梗死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做出正确的评价,为进一步提出和评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 丹,伍俊妍,严惠明.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223.
2 汤红玲,代 莉,林丽曼.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3):134.
3 石红英.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8):368.
4 Gordon T,Mcinnes GS.Intergrated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promoting treatment acceptance〔J〕.Am Heart J,1999;138(3):2525.
5 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社区高血压病人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1;9(1):657.
6 Tresch DD,Alla HR.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angina) in the elderly patients〔J〕.Am J Geriatr Cardiol,2001;10(6):337.
7 Rich MW.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Geriatr Cardiol,2001;10(6):328.
8 张 梅,黄体钢,李广平,等.急性心肌梗死近20年住院临床诊治和病死率的比较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9):796800.
9 Roter DL,Hall JA,Merisca R,et al.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a metaAnalysis〔J〕.Med Care,1998;36(8):113861.
10 谢晋湘.家庭自我血压监测的优缺点〔J〕.高血压杂志,2006;14(5):334.
11 俞伟珍,介丽霞,章玉珍.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计持有及家庭自我血压监测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6):202.
12 O′Brien E,Asmar R,Beilin L,et al.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working group on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recommendations for conventional,ambulatory and hom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J〕.J Hypertens,2003;21(5):82148.
13 Imai Y,Otsuka K,Kawano Y,et al.Japanese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apanese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JSH) guidelines for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pressure at home〔J〕.Hypertens Res,2003;26(10):77182.
14 邢绣荣,华 琦.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14(4):2457.
15 石湘芸,朱智明.家庭(自我)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的应用〔J〕.高血压杂志,2000;8(3):2467.
16 张付泉,王玉玲,张宪军.人工测压与动态血压监测的对比研究〔J〕.菏泽医专学报,2003;15(1):267.
17 曹少军,毕 磊,武云涛,等.认识自我血压监测的重要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4):4467.
18 陈 刚.雷米普利和尼群地平对不同危险程度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D〕.安徽医科大学,2004.
19 朱大乔,李雪玉,何丹丹,等.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评价方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1002.
2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73.
21 王月明,刘慧颖.冠心病患者血脂测定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7;18(2):734.
22 方 军,马 建.201例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的检测与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5(2):2056.
23 付 勇.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与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UKPDS35):前瞻性观察研究〔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BMJ),2001;3:67.
24 杨文英.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糖尿病治疗指南要点解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5(4):24.
25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8.
26 何英武.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研究新进展〔J〕.当代医学,2008;139:589.
27 韩文静.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7):95960.
28 叶山东.糖尿病的血糖监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1):78.
29 兰丽辉.糖化血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12(2):1446.
30 包 韧.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方法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21(14):29379.
31 Vaur L,Vaisse B,Genes N,et al.Use of electronic pill boxes to assess risk of poor treatment compliance:result of a large scale trial〔J〕.Am J Hypertens,1999;12(4):37480.
32 Pineiro F,Gil V,Donis M,et al.The validity of 6 indirect methods for assessing drug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arterial hypertension〔J〕.Am Primaria,1997;19(17):3724,376.
33 刘建萍,何晓俐,任晓丹.健康教育对提高原发行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5860.
34 周向东,张荣健,郑霞荣,等.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与高血压知识之间的关系〔J〕.中国疗养医学,2000;9(4):401.
35 叶晓青,刘雅玲,陈维清.高血压患者有关该病知识、信念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6256.
36 姚广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3):512.
关键词:人性化服务;妇科护理;满意度;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17-01 人性化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以人性科学认知为基础,充分尊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关注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为悉心的服务。妇科疾病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种类较多,诸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1],如果治疗不及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还会影响夫妻关系,严重者甚至留下终生遗憾[2]。由于部分患者存在抵触、恐惧的心理状态,隐瞒病情,影响了治疗效果。现通过人性化服务的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根据我院妇科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妇科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将40例妇科患者病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0例。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病人及其家属同意后进行临床护理治疗研究。妇科患者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2±4.98岁。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精神病史;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对比表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表
组别例数
(例)平均年龄
(岁)子宫肌瘤
(例)宫颈癌
(例)异位妊娠
(例)葡萄胎
(例)子宫脱垂
(例)对照组3038.97±4.12124211观察组3039.24±4.35142220组间比较t=0.202X2=2.154P>0.05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介绍住院环境,为患者提供常规的护理服务。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服务,实行全面的护理方式,避免出现护理纠纷,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在患者入院时,建立患者档案,评估患者病情,为后期护理服务提供依据。医疗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换关系,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关心患者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贯穿人文关怀理念,医疗护理人员需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如果患者出现身体或精神方面的痛苦要及时予以安慰,做好患者的心理抚慰工作,提升治疗效果。重视患者的独特性,尽可能的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护理满意度:治疗结束后发放我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表内设10题,每题1分,满分1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评价标准:9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9分为满意,6-8分为一般,6分以下为不满意。
1.5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整理与统计患者出院时填写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采用人性化服务应用于妇科护理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临床疗效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对照组20例446670.00%观察组20例946195.00%X25.495P
人性化服务应用于妇科护理中,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医疗护理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医疗工作者关爱生命、尊重患者的思想,对提高我国医疗护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人性化服务主要体现医疗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尊重,不仅尊重患者的隐私,还尊重了患者的独特性,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开展人性化服务,明显的提升了护理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4]。人性化服务开展后,明显的降低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人性化服务应用于妇科护理中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与治疗效果,降低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俊.人性化服务应用于糖尿病护理中的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3(30):180-180.
[2] 肖莎莎.人性化服务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6(15):151-152.
医学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我们随便在网上找一些观点套到论文里,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医学论文写作要求,给大家阅读借鉴。
㈠、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㈢、理论性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㈣、简洁性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㈤、逻辑性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㈥、可读性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进行学术交流,最终是给人看的,因此,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即文字通顺,结构清晰,所用词汇具有专业性,而且是最易懂,最有表达了的字眼。使读者用较少的脑力和时间理解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并留下深刻的影响。
医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收集xxxx9年1月—xxxx0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措施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临床资料
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即我院从xxxx9年1月~xxxx0年1月共收治10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40~50岁38例,50~60岁52例,60岁以上14例,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可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浅谈如下:
2.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但心理护理不同于躯体护理,例如腹壁结肠造口的护理,要求护士教会病人自行处置腹壁肠造口的操作技巧(躯体护理),并对病人关心、体贴(心理护理)。
2.2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从整体看待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对病人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以使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3心理护理措施
护士要必须做到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安慰、暗示、保证等手段,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护理。还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强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责任护士的严格要求。
2.4.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5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3.护理措施
3.1适量运动
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但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可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有氧运动项目。坚持长期做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但患者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3.2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了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
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3.3自我管理
患者应学会自我管理,应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并伴有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医。如病情危重,请求120急救中心救助。
3.4合理膳食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要做到合理的膳食,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宜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还要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果患者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再次,要限制盐的摄入量。如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滞留。最后,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每天可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同时,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最好在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3.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如有头晕、头痛、心慌、手指发麻、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症状时,应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同时要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在我们护理工作中是同等重要的,家属也要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同时要细致观察患者的不同心理,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申涛.防治高血压从点滴做起[j];医药与保健;xxxx5年08期;17
[2]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xxxx4:97~102.
[3]韦公远.静默练习治疗高血压[j];健康科学;xxxx6年02期;37
1.充分运用20XX年“用心服务,用心呵护”护理主题活动中组织实施的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护理服务特色品牌。
2.制定全院护理服务语言、行为规范,并组织实施。
3.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加强对“晚前护患谈话”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病区每周、护理部每月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协调与其他科室的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病人需要。
二、重视护理质量管理,各项质量指标达标。
目标:基础护理、特护、一级护理合格(90分)率100%,急救物品、药品完好率100%,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
措施: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方案,修订护理质量标准,每月以随机检查和重点检查为质量督查形式,护理部每季组织召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将存在问题作为下季度质量、安全动态督查的重点,实行PDCA循环式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探索表格式护理病历书写的新举措,从护理安全的角度,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
2.以消毒供应中心改建为契机,制定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提高人员素质。
3.改善儿科输液患者就诊环境,优化服务流程,使儿科输液室的就诊秩序有根本性的改观。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目标:护士长管理知识培训率100%,培养专科护士1名,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率100%,考核合格率100%。
措施:对科护士长、护士长进行护理管理新知识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召开护士长经验交流会,进行管理知识研讨。
1.在20xx年培养一名肿瘤专科护士,20xx年培养一名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基础上,20xx年培养一名糖尿病或危重症专科护士,选送护理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或参加护理学术交流会。
2.制定急诊、ICU、手术室、肿瘤科专科知识培训计划。
3.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专科护理常规及专科技能操作规程。
4.建立专科护理会诊制度,规范、执行静脉治疗专业小组、伤口护理专业小组工作制度。
5.开设PICC置管、维护门诊,提升医院形象。
6.加强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并将护理核心制度、应急预案、护理质量标准、护士礼仪和护患沟通技巧纳入考核内容。
7. 护理部组织理论考试:全院护士每年2次,10年内护士每季1次,1年内护士每月1次;操作考核:全院护士每季1次,5年内护士每月抽考1次,1年内护士每 月1次。有计划地安排护士长于每月初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以统一操作要点,规范执行操作流程,提高护士长三基操作水平。年内组织一次三基操作竞赛。
8.鼓励护士参加高一等学历的继续教育,积极撰写论文,开展护理科研。争取20xx年底本科学历达到14(7)%,大专以上学历达到 65(57)%,力争全年撰写护理论文≥10篇,20xx年申报立项的两个科研课题通过专家鉴定,并开发新的科研项目。
四、加强对工勤人员的管理,提升医院服务形象。
配合劳务公司,加强对保洁员的管理,制定护工培训与考核方案,并督促执行。
1、 巩固三甲创建成果:继续完善三甲医院必备护理资料,使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
①制定我院专科护理操作规程并成册。
②完善安全评估及上报制度以及常见不良事件评估表(压疮、跌倒、坠床等)的修订
③各种导管的警示标示全院统一规范使用。
④完善抢救车交接班的管理
⑤修订完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2、 注重护理质量管理:在护理质量委员会的领导下,各护理质控组按三甲医院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督查,加强护理环节考核,每季度将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 评价,结果在护士长会议上通报并与科室效益挂钩,使各项护理质量指标有很大的提高。保证全院护理质量稳步提高,以保障护理安全,
1.奠定学科基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养基地院校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理论、实训基地大多设在医院,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理论培训的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医院与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由高校负责理论培训,设置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养课程,打造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将专科化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资深教授、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还可选配跨学科师资,讲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基地设在医院,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实践基地,由符合资质的临床带教老师承担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临床实践培养需求。
2.专科定位清晰,发展领域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普遍认为其共同点是满足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的特殊要求,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由权威机构考核并获资格认定,在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综观国内专科护理发展,在临床认可度高、成长迅速的专科护理通常在医疗所不能顾及或无暇顾及的岗位或领域,专科护士发挥的作用是医疗无法替代的,有专门针对一种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肾病;专门针对一类疾病的护理,如肿瘤、骨科、心血管科;专门针对一类人群的护理,如产妇、婴儿;拥有专门一种护理技术,如血液净化、静脉输液;拥有专门一类护理技术,如手术室、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就属于专门的一类技术,在西医护理无法涉及的领域,解决西医护理所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或症状,其专科性在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专科性及护理理论的独特性,这是中医护理区别于其他专科的表象和内涵所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思路
1.培养层次多元化
中医护理队伍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间开设中医护理专科培养课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让高年级护生接受专科理论、技能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提升专科能力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基于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面向临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在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可根据学历、职称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专科护士型培养及临床护理专家型培养。专科型培养指学历、年资较低的护士要求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病人提供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养生、康复等指导;专家型培养指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以知识更新、拓宽特色护理项目为主,培养能够在中医护理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展现中医护理工作价值的专家型护理人才。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层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
2.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的专科护理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教育与临床经验不能兼顾的情况。因此,中医护理专科培训采用课程模块,因人制宜,已通过学历教育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完成规定的专科实践操作,保证足够的临床训练时间;在职教育者给予理论培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开辟多途径培训通道,提高培养效率,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教学方式灵活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借助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临床实习、论文撰写等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可强化专科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
4.核心课程特色化
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课程着重于体现中医特色,通过递进式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综合才能的中医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专业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其中理论培训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以中医专科理论为重点,逐步提升护理科研、循证、教育等能力;专业模拟训练包括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营养食疗运用、情志调养方法、养生康复知识指导等,着重训练中医护理临证运用能力;临床实践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实际案例分析提升辨证施护能力,强化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营养食疗、情志调养、养生康复等技能训练,逐步提升创新运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能力。
5.能力考核综合化
专科护理人才注重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为专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个案护理、综述、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以评价其专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为中医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明确中医护士的角色定位,规范专科工作范围与内容,提高中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发挥中医特色、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专科型人才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为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精通中医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家队伍,引领中医护理的发展。
2.开设中医护理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门诊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疗失眠、咳嗽、高血压;脐部贴敷可治疗便秘、腹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特别对于病情较轻且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中医护理专科无疑是最佳选择。发挥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作用,开设中医护理专科,主要承担以下服务功能。
2.1咨询、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中药服用、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体质识别、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相关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贴敷、热熨、熏洗、中药换药、中药灌肠等。
3.开展社区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推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开展教学科研
中医护理虽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素养,将成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核心力量,组织教学讲座、传播中医护理知识技能、开展护理科研、搭建护理学术平台,引领中医护理在教学中继承、研究中创新,不断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 专科护理; 发展策略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护理专家就已经意识到发展专科护理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医院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以专家带动专科,以做强一个或多个专科来发展医院,跟进世界医学发展脚步成为共同法宝。改革和发展使医疗分科不断细化和专科专病诊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每个三级甲等医院都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重点专科和专病治疗中心,各专科、中心或拥有国内多项先进医疗技术,或拥有多项甚至数十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等,对专科护理提出挑战。如何发展专科护理以适应时代需求,已成为我国护理人员面临的迫切解决的新课题。
1 我国发展专科护理的难点
我国专科护理水平相对落后,表现在护理教育阶段理论架构上的不完整,造成护士专科知识不系统;医生有太多的机会到国内外访问、学习和参加学术研讨会,及时地学到医疗领域的新技术和获得学科前沿信息,而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较少,到省外访问学习难,到国外学习就更难;对专科护士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不够,缺乏培养专科护理人才之人才;专科护理发展未引起医院领导足够的重视,他们对护理的偏见还存在;护理管理者缺乏发展专科护理的紧迫意识和具体办法,对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存在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方面的明显不足。
2 发展专科护理的可行性策略
2.1 发展专科护理,教育先行在不断要求提高临床专科护理质量和护士专科技术能力的形势驱动下,美国20世纪初开始实行培养硕士以上水平的专科护士教育,并扩展到临床许多专业,包括ICU护理 、急救护理、糖尿病护理、造口护理、癌症护理、临终护理、感染控制等各领域,目的是提高临床专科护理实践水平。1954年以Rutgers大学设计第一套专门培养临床护理专家(ONS)的硕士课程,用于培养精神学方面的护理专家成为CNS培养体制正式建立的标志[1]。由此可见,教育先行是发展专科护理的科学方法。如果不在学校阶段做专业基础教育建设工作,单从临床继续教育着手,就会有事倍功半之感。所以,一方面呼吁我国教育部门和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联手,借鉴国外经验,在提高护士的学历教育的同时,科学设计融有专科知识的护理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让护士在专业理论学习阶段接受专科理论的学习和专科思想的培养,是发展专科护理至关重要的一步。
2.2 开辟科学培养临床阶段专科护理人才的途径在美国已经在200多个专科护理领域培养了10万余名专科护士。荷兰、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近年来,临床护理专家和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开始实施,并且在ICU护理、糖尿病护理、感染管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精神护理等13个护理专科领域培养专科护士,目前日本有40名临床护理专家和1 256名专科护士。在国内,浙江邵逸夫医院借鉴美国罗马琳达医学中心的管理经验于2000年率先在国内设立了高级临床专科护士角色(advanced praotice nurse ,APN)。北京、江苏等地已经开始在ICU护理、糖尿病护理等领域开展专科护士的培训,例如,由香港大学、香港造口治疗师协会和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合作开办的造口治疗师培训认证[3]。这些仅能证明我国的专科护士培养和专科护理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与世界先进国家专科护理相比差距悬殊。因此,我国医院管理部门有必要尽快地为发展专科护理做更多的工作,如要求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在哪些专科培养专科护士,并且成立相应专家组,制定专科护士培训课程、工作标准,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办培训班,对参加培训班的人员规定资质条件,臂如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并且有3年以上专科护理经验等,有条件的培养专科护士或临床护理专家,培训合格给予资质认可,期待她们在护理实践中充分发挥专科业务指导作用,促进专科护理的建设。
2.3 医院要加大培养专科护士、发展专科护理的力度专科护理人才培养和专科护理建设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靠学校教育和培训班形式培养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还远远不够,医院领导应十分重视,一方面,院领导在护理管理岗位上要重用真正懂得现代护理业务的管理人才,因为她们懂得如何去管理和指导专科护理的发展;另一方面,院长要在培养资金和学习机会等方面给予护理部门大力支持,加大年培养资金的额度,为专科护理骨干的培养,专科护理的发展创造条件。
转贴于
2.4 医院护理部促进专科护理发展的做法
2.4.1 护理部力争院领导支持护理部常有较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但往往苦于缺乏资金来源不能达到目的。护理部主任要善于与院领导沟通,宣传护理发展现状和迫切性,尽可能多的争取专科护理人才培养资金,为护士争取较多的外出访问和学习机会。
2.4.2 专科护士培养对象的选择选择大专(或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专科工作3年以上、有专业发展潜力、品质优秀的护士作为专科护士培养对象。护理部门有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保证她们专科工作岗位的稳定性。
2.4.3 积极外送学习和培训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ICU、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资源,积极选派相应专科的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的护士参加学习培训。
2.4.4 护理部为发展专科护理建立护理专家组根据本院重点专科发展情况,借鉴国际上相应专科护理发展经验,如癌症护理、精神护理、社区护理、小儿护理、老年护理和产妇护理等专科方面,开展专科护士培养的前期准备及专科护理发展的基础工作。针对专科护理的实践、交流、咨询、指导、管理、教育的职能,对重点发展的专科进行护理知识的系统科学架构、制定各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根据香港护理界和白求恩医院发展专科护理的经验,制定有关专科护理工作标准,对专科护士的培养、专科护士对下级护士的指导、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十分必要,也是发展专科护理的有效途径,要求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在专科知识方面学习,并按专科工作标准工作。在一定时期内专家组及科室对她们进行分阶段考核,要求达到基本掌握的水平。
2.4.5 重视培养专家式的专科护士长护士长是临床一线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质量的管理者,所以护士长首先应该是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最好是专科护士,并应该吸收成为护理部专家组成员,否则专科护理的发展工作将面临重重困难。
2.4.6 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有计划培养和考核,争取尽早获得资质认可对每个重点专科要求制定发展目标,按目标制定出专科护士培养对象阶段性培养计划。每年对培养对象进行能力和职能考核,包括掌握本专科护理发展动态情况、每年完成本专科学术论文1~2篇、为本专科制定新的有价值的护理服务技能标准、定期撰写主攻领域的综述文章、主持本专科危重病人护理讨论和护理查房、定期做专题报告会、每年作出专科护理工作总结报告(包括所在专科当年的工作进步情况和下一年的发展方向)等。当资质认可机会到来,护理部积极帮助培养对象取得资质,以推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 小结
如果说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护理服务是护理工作在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等专业范围的拓展,那么不断提高护理的专科化程度即发展专科护理则是护理学在专业深度意义上的发展。世界专科护理的发展和我国医疗的专科化进程迫切要求迅速发展我国的专科护理工作,因此,探讨发展专科护理的可行性策略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要任。
参考文献
[1]宋丽华,王永梅,周银铃,等.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及发展近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