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经济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经济论文

第1篇

(一)后工业经济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后工业时代"(thepost-industrialage)[7]。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以技术经济标准来划分经济时代:狩猎—采集经济时代(thehunter-gathererage)、农业经济时代 (theagriculturalage,亦称"农耕时代/agrarianage")、工业经济时代(theindustrialage)和知识经济时代(theknowledgee-conomyage)。Cohen的《健康与文明的崛起》[8]6775、Johnson的《人类社会演进》 [9]53、Clark的《世界经济简史》[10]、Lenski&Nolan的《人类社会:宏观社会学导论》[11]等书籍都对这种经济时代划分法有详尽介绍和运用。本文根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并定义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之交的过渡经济时代为后工业经济时代。

(二)协同动力研究

协同论(Synergetics)是"新三论"之一,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aken创立,后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领域,同时也给现代科学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国外学者Faulkner认为,协同概念可以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12]。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对"协同"的态度并非都是积极的,虽然协同效能使企业趋之若鹜,但企业取得协同效应之艰难却使其望而却步,甚至产生质疑,亦即"协同陷阱"[13]。而我国学者在动力学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如:田会从宏观角度阐释了不同经济时期企业动力系统模型[14];樊燕萍等应用系统思维方法、系统动力学来研究战略并购问题[15];王光辉等基于动力学视角构建社会舆论形成及干预的动力学模型[16]。然而,关于协同学与动力学结合的研究主要在于理论探索。如:孟琦等通过构建协同动力模型对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协同机制的建立进行理论探索[17];郭明彬、张陆洋等运用协同学的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动力学模型来研究风险投资的竞争与协同机制[18]。本文尝试构建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来解释企业联盟内在协同动力机制,并通过考察纳斯帕斯与腾讯的成功联盟进行例证。

二、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

(一)不同经济时代的主导要素

不同经济时代要素的构成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主导要素,可通过生产函数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方式都是以当时最短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自变量的一种生产函数。因此,在农业经济社会,谁拥有了土地,谁就控制农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社会,谁拥有资本(机器、厂房、原材料等),谁就控制工业经济时代;同样地,知识经济社会的主导要素就是知识。而后工业经济时代作为一种过渡性经济形态,知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所以此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要素便是资本和知识。

(二)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

后工业经济是以资本与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混合经济形态,此形态下资本与知识体现的是博弈关系还是协同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在投资与合作过程中,联盟企业要正确处理好两者(资本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促使协同力始终大于博弈力,从而使联盟发展壮大。在此,为了深入研究后工业经济时代联盟企业之间的协同模式与动态关系,引入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尝试建立模型来探讨企业联盟协同动力机制。我们建立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如图1,假设斜面上的球体为企业联盟,斜夹角α代表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速度。联盟中的投资与被投资企业分别是主导要素(资本与知识)的代表,其中:Fk代表资本动力,Fi代表知识动力,这两种力量成为推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中坚力量。而同时存在与前两种动力目标不一致的动力,即是企业联盟的耗散力F= {F0,F1,F2,……}。这个模型简明地反映了过渡期"后工业时代"联盟企业形成的协同动力模型的变化过程。1.耗散力从投资到资金回报过程,联盟企业既要受到市场经济压力的影响,又要受到来自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信息拥有等差异造成的分歧和摩擦,这些力的总和我们合称为耗散力(F)。对于企业联盟而言,在耗散力的作用下,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创造的价值将逐步减少,同时增大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图1可见,耗散力可以分解为与"协同动力"方向相反的企业联盟内部阻力Fx以及与斜面垂直的市场环境压力Fy。企业实现联盟后,关于耗散力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1)α=0时,双方积极共建和谐伙伴关系。最初联盟内部的阻力并不明显(Fx值趋向于0),耗散力取决于市场经济压力的大小,企业联盟处于一种对外竞争状态。(2)0<α<π/2时,内部阻力Fx逐渐上升,相反市场环境压力将逐步减少,联盟企业既竞争又协同,且后一种关系更为突出。(3)α=π/2时,表明企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此时企业联盟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Fy值趋向于0),企业间的耗散力大小取决于联盟内部阻力的大小,企业联盟表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2.协同动力企业联盟为了克服耗散力的负面效应,从系统内部形成序变量即"资本+知识"的协同动力,促使联盟企业相互融合来抵消耗散力以实现联盟价值。因此,协同动力与联盟利益的方向是保持一致的,协同动力越大,得到的利益越多,可以表示为:Fki=F2k+Fi√2Fk=Fk1,Fk2,Fk3({,…};Fi=Fi1,Fi2,Fi3{,…}),其中:Fki表示沿着斜面方向的协同动力,Fk,Fi分别是与横坐标和纵坐标平行的资本动力和知识动力,且随着经济转型速度α的加快,资本动力的引领地位逐渐被知识动力所取替,即资本动力趋于平稳,而知识动力顺应时势而越发强大,因此协同动力的大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动力的大小。

三、案例分析

近年来,中国IT行业公司中创始人离职案例渐多。诸如:盛大入主后,2011年酷六网创始人、CEO李善友离职;国美电器入主后,2012年库巴网创始人、CEO王治全离职;雷士照明引入风投资本后,2012年创始人吴长江争夺控制权失利而出局。从中容易引发我们思考,"外人"成为控股股东,公司由控股股东还是企业家(创始人)管理?或者说公司运营采取"谁投资,谁主导"模式还是采取"你投资,我经营"模式?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仍停留在" 谁投资,谁主导"模式上。然而,事实证明,后者才是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投资与合作的理性选择。下面通过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的成功案例分析来说明这一问题。 1998年纳斯帕斯曾经成立一家互联网服务公司,后因经营效果不佳而关闭,而同时期的腾讯也陷入困境———因为用户的激增与资源(资金、设备、服务器托管费等)短缺的内在矛盾,马化腾险些把腾讯转卖。纳斯帕斯作为一家跨国大企业资本充足,却缺乏一支知识丰富的经营团队,相反,腾讯缺少的正是雄厚的资金做保障。所以,现实境况反而为两者联盟提供可能。

(一)纳斯帕斯—腾讯联盟

从1998年成立至今,短短十几年间腾讯已发展到4.48亿(一说6亿多)活跃用户,成为坐拥国内外最大客户群的互联网企业之一,2013年实现净利润17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由2007年的100亿美元猛增到2014年的1416.8亿美元,7年增长14.2倍,年均增长率达46.04% (100×(1+x)7=1416.8,x=0.4604),其中2008、2009年环比增幅高达100%(见图2);相比近一年面书(Fa- ceBook,也作"脸谱")、苹果(AppleInc.)、微软(Microsoft)等世界主要IT企业的市值涨幅(截止2014年3月,见图3), 腾讯为106.93%,仅次于面书而远高于其他同类企业。可见,腾讯迅猛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互联网企业之一。纳斯帕斯成为这一奇迹的大赢家。2001 年纳斯帕斯斥资3200万美元入股腾讯,并以持股46.5%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此后腾讯虽通过股市融资几度调整股权结构,但至2013年纳斯帕斯(通过其旗下子公司MIH)仍持有腾讯33.93%的股权,若以收市价360港元计,腾讯的总市值高达6690亿港元,而MIH所持股票市值为2269亿港元。若将纳斯帕斯入股腾讯的32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约为1.95亿港元计算,则它12年来获利2267亿港元,为其原始投资的1160多倍,年均增值率超过80%(1.95×(1+x)12=2269,x=0.801)。如此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如此迅猛的资产增值速度,不仅让纳斯帕斯保持住非洲最大媒体公司的地位而且使其跻身世界IT投资巨擘之列。

(二)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协同动力机制

根据协同学与动力学原理,在后工业经济环境的作用下,资本、知识两要素就会产生"协同序变量",使要素系统从无序进入有序运行状态,并且序变量产生的动力将驱动着联盟系统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在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系统中,纳斯帕斯是资本的代表,腾讯是知识的代表,两者所形成的协同动力机制无疑可以很好地回答"后工业时代为什么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能取得辉煌成就"这一问题。在此我们将企业联盟与其发展的历程结合起来探析"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协同动力机制"1.初始期2001年纳斯帕斯斥资3200万美元入股腾讯,实现了两者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的优势互补。当年纳斯帕斯占股46.5%,按照常规投资管理思维,纳斯帕斯理应安排人员进入董事会或者掌控公司的经营管理,但纳斯帕斯采取的却是"被动投资者"策略,让腾讯的业务独立发展到今天———如2003年腾讯虽偏重即时通讯工具QQ业务,但为规避主打单一业务潜在的风险,同年腾讯推出集广告、游戏、新闻等于一体的门户网站。从图4—Ⅰ可见,两者联盟正处于初始期,纳斯帕斯(资本)成为驱动系统运行和完善的主动力,而腾讯(知识)在雄厚资金的支持下,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和改变投资战略和战术来迎合发展需要。2.成长期2004年腾讯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标志着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进入新的历程。在腾讯的发展过程中,纳斯帕斯加盟固然使腾讯"翻了身",而2005年职业经理人刘炽平的加盟也对腾讯的发展意义重大。纳斯帕斯作为腾讯的第一大股东,与腾讯秉承相同的管理理念———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积极完善激励制度、产权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从图4—Ⅱ可知,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速度(α)越快,腾讯的运营模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决定了联盟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大小。正因为腾讯重视管理、信息技术、制度等知识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了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的发展;同时在纳斯帕斯强有力的庇护下,2008年腾讯收购纳斯帕斯印度子公司的部分股份,加快了腾讯与大股东携手海外投资的步伐。实践证明,腾讯在自身"内修"和纳斯帕斯"外助"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更大的协同力,2009年腾讯QQ用户超4.5亿,高于微软和Skype在中国的用户数,同时当年股价屡创新高,成为了纳斯帕斯的最优资产。3.成熟期2010以来腾讯大大加快投资并购的步伐。2010年与纳斯帕斯联合斥资6.88 亿对Mail.ru集团(原名DST,美国facebook的主要投资方)进行投资,同年收购了Naspers泰国子公司49.9%的股份。并且据一项统计,2010 年之前的十年内,腾讯大约只进行了30次投资并购,而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已超40次[19]。国内创业板379家公司总市值为17000亿元,而腾讯市值就近万亿,一家公司竟超过创业板市值的一半,其高成长性由此可见一斑[20]。无论从跨国投资并购还是从公司市值状况来看,都可以体现出腾讯已是一家成熟的企业。所以,当今腾讯即使面临奇虎360、阿里巴巴等同行企业的激励竞争,也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潮流的冲击而海内外,进而日益彰显知识要素在新时代的主导地位,让知识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图4—Ⅲ)。

第2篇

 

1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

2 中国资源型产业及制造业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4 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 物质流指标下的工业经济解耦问题研究

6 金融危机下的工业经济发展困境:内因抑或外因——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工业经济的比较研究

7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8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9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10 江苏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及增长趋同

11 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以广东和广西为例

12 中国电力产业链与工业经济波动关系研究

13 工业经济新常态愿景下的分化与突破——2015年工业经济运行特征与2016年展望

14 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的分行业面板数据研究

15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实证分析(1978-2009)

16 稳中求进的中国工业经济

17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2011《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18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转型升级研究

19 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 环境规制与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基于经济增长分解视角的实证研究

21 苏北工业经济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探析

22 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强度与污染减排效果——基于“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23 工业用地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4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

25 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研究

26 我国金融发展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27 2030年中国社会经济情景预测——兼论未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前景

28 工业用地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29 基于WTP-DEA方法的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评价

30 区域科技人才、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我国18个较大城市的面板数据

31 宏观政策取向对工业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基于动态CGE模型

32 市场化进程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33 能源效率与工业经济转型——基于中国1998~2007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34 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35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6 深化改革开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研究——2012《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37 从业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38 通货膨胀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数据的VAR分析

39 步入“新常态”的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特征与未来趋势

40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41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

43 浙江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44 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

45 地区性因素、集约性特征与工业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省际差异成因的经验研究

46 发展低碳工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47 太原市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研究

48 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及反思

49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我国工业经济的转型效率研究

50 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以青岛市为例  

51 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52 辽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基于产业竞争力的视角

53 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54 2009—2010年温州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55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56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57 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以海宁市为例

58 当前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及发展态势

59 武汉市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

60 当前工业经济下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61 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选择与展望

62 对外贸易、FDI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基于1995—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63 负重前行:2014年温州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

64 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及对策

65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66 工业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污染的关系——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

67 环境失调与科技进步: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研究述评与展望

68 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

69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5年温州工业经济趋势前瞻

70 基于SVAR模型的气温变化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的影响研究

71 环境规制、环境规制竞争与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Durbin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72 工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73 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74 南通工业经济运行中投入与产出结构变动分析

75 平流缓进:2013年温州工业经济展望

76 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77 基于技术创新视角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78 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比较研究

79 2011—2012年温州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与趋势研判

80 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

81 高等工程教育与福建工业经济发展

82 重庆各工业部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兼论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83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动态关系研究

84 西部工业经济增长与污染治理效益分析

85 四川工业经济运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86 基于ARCH模型的工业经济预警系统

87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

88 黑龙江省工业人才资源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分析

89 镇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90 论洛阳市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

91 我国工业经济2015年景气态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92 加强金融对县域工业经济支持的模式研究

93 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94 霜降水痕收:2016年温州工业经济展望

95 延安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9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经济预警系统研究

97 西藏工业经济发展初探

98 广西工业经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柳州钢铁工业为例

第3篇

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这两个指标对比上,工业增加值肯定是小于工业总产值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越大,说明投入产出效率越高,发展质量越好。因此在地区比较上,由于各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差异,仅凭比较地区之间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不能够反映投入产出的效率,因此引入了工业增加值率的指标。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率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3]。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行业看,工业增加值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工业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烟草业、食品加工、医药等。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越靠近生产的初级阶段,越是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越是政府管制相对较强的垄断性行业,就具有越高的增加值。比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的采掘业均属于资源型行业,烟草业是管制相对较严的特殊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工业增加值率低的行业主要是出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或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一般也相对较低[4]。对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地区或行业而言,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优化等成效,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首先,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值率也更高。其次,中间投入和消耗少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第三,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也较高。在价值链构成中,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都是产品增值或附加值最多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主导其增加值也自然较高。

2影响工业增加值率的因素

2.1产业结构对工业增加值率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影响工业增加值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两国工业品竞争力同属世界先进水平,但2007年美国平均工业增加值率为44.85%,德国为28.51%,其中造成工业增加值率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两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别。以汽车产业和医药产业为例,汽车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美国和德国的汽车产业增加值率分别为31.78%和23.69%,都远低于两国的平均工业增加值率水平,而医药产业分别为65.05%和44.04%,均高于平均水平。但美国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德国只有2.86%;汽车产业恰好相反,德国占比为18.19%,而同为汽车大国的美国仅为8.67%。其结果比较说明:如果一个国家高增加值率的产业比重大,就会提高这个国家工业增加值率的整体水平,反之亦然[5]。

2.2行业差异导致工业增加值的高低

不同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有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源于不同行业资本构成不同,也可能源于行业竞争程度不同造成行业利润不同。根据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单位产业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单位产值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越大,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越低。反之,则工业增加值越高。二是单位产值中折旧所占比重。折旧是计入增加值的,大量使用固定资产的产业工业增加值较高。三是单位产值中人力资源成本所占比重,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计入增加值,劳动者报酬高的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较高。四是竞争格局。如果在某些产业或生产环节,企业供应低技术含量、同质化的产品,且进入门槛低,企业毛利率低,工业增加值也相对较低。反之,如果某些企业或生产环节,由于技术壁垒等原因存在垄断,企业掌握定价权,获取较高的毛利率,相应的工业增加值率也会提升。

2.3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工业增加值率不同

从产业链看,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一般零部件制造和原材料生产、组装与总成等环节的工业增加值分布不是均匀的,在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环节,劳动者主要是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人力资源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大,物质投入主要体现为设备的折旧(计入增加值),并且其成果往往兼具不可替代性与垄断性(如专利权)。而后两个环节,参与者以产业工人为主,人力成本较低,可变物料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很大,生产过程技术含量低、同质性强、竞争激烈,相比之下,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环节的工业增加值率要高于后两个环节[6]。

3以陕西省为例

2010-2013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陕西省工业增加值率在2001-2013年期间,始终在36%~38%之间波动,整体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从工业结构上来看,能源工业占陕西工业总量的半壁江山。以2013年上半年陕西省的工业总产值结构分布(见表5)为例,能源工业比例为40%,非能源工业占比60%。其中对工业增加值率贡献较高的就是能化工业。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型行业,靠近生产的初始阶段,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具有越高的增加值率。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从表5可以反映出陕西工业增加值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能源工业,非能源工业对工业增加值率的贡献较少,从总量构成上,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所占比例不均衡;非能源工业的效益和效率较低,获利能力和竞争力不高;从技术和产品层次角度,技术创新和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品体系总体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产品少。

4结论

第4篇

中国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能源消费对工业经济的干扰探讨

根据Eviews5中分别对工业增加值个体gyit面板数据做LLC检验,先从水平(level)序列开始检验,检验结果LLC=19.24对应的p值近似于1,所以接受原假设,面板数据中的36个个体存在单位根,继续对该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继续检验,检验结果LLC=-17.28对应的p值近似于0,表明序列平稳,记为I(1)。同理,对能源消费量xfit面板数据做LLC检验,得知结果LLC=-22.6对应的p值近似于0,表明序列平稳,记为I(1),继续对两个面板做Fisher-ADF检验,得知结果的p值都近似于0,表明序列都平稳,记为I(1)。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我国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量的水平值经过以上两种方法检验后,均存在单位根,而二者经过上述一阶差分后,其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表现为无单位根,从而说明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由以上基于单位根的检验结果发现能源消费量与工业增加值之间是同阶单整的,存在着协整关系的可能,可以继续做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种:Pedroni检验、Kao检验、Fisher检验。分别得到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三种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了协整检验,说明能源消费量与工业增加值与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其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此时的回归结果是比较精确的。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混合估计模型,一种是固定效应模型,一种是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数据模型形式选择方法上,经常用F检验决定是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拟合优度,还是AIC值和SC值,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都优于混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做F检验,确定是选择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表5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因为F检验相应的p值小于0.05,结论是推翻原假设。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然后继续用H统计量检验应该建个体固定效应还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式。然后用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表6所示。同理,因为H检验相应的P值小于0.05,结果是推翻原假设。仍然还是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由此得到1998年~2010年间36个工业行业的影响贡献值,如表7所示。

我国工业36个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大多数行业对能源具有高消费与强依赖的特点,从静态依赖性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gy25)、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gy18)、煤炭采选业(gy1)、化学纤维制造业(gy19)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的特点;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而言,专用设备制造业(gy29)、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gy25)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gy31)、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gy32)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的特点。

对于上述能源密集型部门应该优先引进先进技术,更新与改造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推动这些部门的能源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产品的浪费,减缓社会增长对其产品需求的增长速度,保持或降低其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例不变或有所下降。

要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可以采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两种方法。这也与我国十二五大力倡导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一致。对于能源静态依赖性较强和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进行适度调整,如煤炭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抑制由于这些行业不合理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而对于能源效率系数较高的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特别应重点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创新和更新改造投资,尤其是对那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等,以弱化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对能源的高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论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指导思想上: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全面开创该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保持工业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明晰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是否明晰、准确,关系到空间布局、产业分布、关系到发展功能能否发挥、集群优势能否互补、牵涉到对基础设施配套的应求,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而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提升六大发展水平的发展定位。

1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发展县产业集聚区、三环工业园区、许河、南彰、孟寨板材基地、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基地、固阳、闫楼、红庙板材工业基地、黄河创业园。

2实施四大战略:(1)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将资源和产业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2)实施开放引资战略,以面向市场为重点,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3)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科技含量。(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人与自然和谐。

3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围绕工业强县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木制品、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2.4提升六大发展水平:(1)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2)科技创新水平;(3)对外开放水平;(4)信息化水平;(5)产业整体效益水平;(6)可持续发展水平。

谋划重点产业规划

1壮大优势产业:(1)木制品加工业。利用该县泡桐,以该县三环华兰实业集团为龙头,以高档家具、棺木为产品主线,以该县三环工业园区、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园区、闫楼工业园区、南彰工业园区为产品加工基地,在该县遍地开花,迅速带动该县桐木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速该县桐木加工传统化生产加工向高、精、尖产品方向发展。(2)吊装机械。该县县吊装机械生产,应充分利用专利技术,在该县建立吊装机械生产基地,通过与国内大企业联合提升该县吊装机械生产技术水平,建成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把吊装机械加工业发展为该县工业的主导产业。(3)纺织服装业。应充分利用该县棉花优势,大力发展纺织业,把该县的棉花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成为该县主导产业之一。(4)民族乐器业。民族乐器应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标准化工厂及车间,积极提升外部形象,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名优产品。

2发展其它产业。(1)化工业。应利用肥源化工创业的有利时机,在合成氨上,锰盐的产品优势,在产业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上做文章。(2)农副产品加工业。由于该县是农业大县,搞好小麦、花生深加工,形成名牌产品具有一定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链条延长,真正把农产品的原料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3)内蛋奶业。该县也是养殖大县,生猪、牛、羊加工,该县有一定优势,利用企业优势,利用养殖加工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公司加农户的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猪肉、牛肉、羊肉、加工项目、创出名牌、打出品牌。

梳清具体的工作措施

1应在拓宽发展领域上实现新突破。应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凡法律未明确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工业经济均可进入,应在巩固发展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项目、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工业经济建设。一是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应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全民创业激情,支持各种形式创业。坚持走规模扩张的路子。应依托四大支柱产业,在大力发展木制品加工业,同时,积极发展吊装机械、民族乐器、建筑材料、棉花加工产业集群。集中精力培育发展棉纺、面粉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各类工业项目落户该县提供良好的承接平台。

2应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依托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培育木材产业化加工专业村为重点,积极创办其它类型的加工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

3应在提高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应着眼于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着眼于规范管理,着眼于规模发展,大做提质增效文章。一是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机制,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应以加强管理为重点,进一步焕发工业企业内在活力。应继续坚持成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质取胜、争创品牌为目标,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应市场、应效益。三是应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账册凭证,开展会计培训,统一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是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执法制度等。五是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业企业应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应舍得花钱研制、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条件的应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

第5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信任危机处理机制企业文化

随着传播手段在的广泛,突发性公共事件对相关企业和组织的越来越大。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企业信用危机,处理好企业公共关系,日益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之一。

1企业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是现代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利用传播技能和作为主要工具,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其公众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和事件;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做出反应;明确和强调企业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驱动的监督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变动同步。

企业公共关系从属于企业宗旨,为企业的目标服务。它是企业面对外在的公众和内在的员工,通过运用长期有效地双向信息沟通、双向交往、双向利益调整等方法途径,建立企业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显然,企业公共关系是企业在现代商品经济和大众传播事业高度条件下重要的经营管理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公共关系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从市场营销中的策略组合,到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解决,到危机事件的处理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2企业公共关系的功能

2.1树立企业信誉,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威信、影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形象、知名度。建立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经营观念已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树立信誉首先要创名牌企业。按照公共关系学的观点,商品信誉是较低层次的,只是部分公众或消费者在多次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信赖程度,它只是企业技术经营素质的综合反映。而树企业信誉、创名牌企业,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企业日益强烈的要求。因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既可能给社会带来新的物质文明,也可能给社会带来公害和威胁。因此,公众对企业社会价值的评估标准发生了变化,评价范围由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扩大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硕士论文,这使公众舆论对企业产生更大影响力。争取舆论支持,争取公众信任,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良好形象和声誉是无形的宝贵财富。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具体工作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以取得公众理解、支持、信任。从而有利于企业推出新产品,有利于创造“消费信心”,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有利于吸引、稳定人才,有利于寻找协作者,有利于协调和社区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和管理部门对企业产生信任感,最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2搜集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保证

美国管家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正是信息”。企业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市场需要产品质量、产品开发、新技术方向、竞争者动向、潜在危险、企业形象等方面的信息,不断传递给企业领导,要求领导者做出及时而有效地决策。因此,现代企业把公共关系信息的获取划入企划之中,成为企业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共关系部门就是要利用各种渠道和网络搜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一切信息,为企业决策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搜集信息包括企业战略环境信息、产品声誉信息及企业形象信息等。

2.3协调纠纷,化解企业信任危机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任何组织都处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而且这种关系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由于企业与公众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在公共关系中必然会充满各种矛盾。企业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因自身的过失、错误而与消费者发生冲撞的时候。一旦发生,必然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不满,使企业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和冷漠的舆论环境。如果对这种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问题处理不当,就产生公共关系纠纷,甚至导致严重的公共信任危机。对企业、对公众、对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事实证明,企业与公众的许多矛盾和磨擦都起源于误解和不了解,缺乏信息交流是造成不了解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机制,增加企业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企业就有可能避免与公众的纠纷,并可通过公关手段将已经发生的信任危机所造成的组织信誉、形象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进而因势利导,使坏为好事。这种功能是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所不具有的。

3企业公共关系的构建

3.1以企业文化为核心,树立企业公共关系全球化思维

首先,要有特色形象意识。要形成特色形象,企业就要发展比较优势。我国仍属发展家,产品还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世界贸易的一个基本趋势是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价格疲软甚至下跌,高附加值产品和成套设备价格攀升,这意味着我国多数企业在产品特色形象上不具优势。世界贸易的另一个趋势是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一般商品贸易的增长率。我国企业要适应世界贸易的这种变化趋势,扬长避短,发展比较优势,就要在吸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尽快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在服务形象和技术形象的塑造上下功夫,企业形象的树立归根到底来自于企业的实力和特色。其次,树立企业公共关系全球化思维,要有文化融合意识。文化是制约企业与全球公众沟通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影响将是极其深刻的。企业在与不同国家、民族的相关公众进行经济交往时,文化差异会成为双方沟通与理解的障碍,导致矛盾和冲突产生。因此,我国企业公共关系要在全球范围求得发展,就要融合不同文化,以利于与全球公众的沟通和协调。要树立企业公共关系全球化观念,还要有企业公关全球化的全员认同意识。企业的股东、员工是企业赖以存在的细胞,他们既是企业内部公关工作的对象,又是企业外部公关工作的主体,企业全球化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有赖于每一位股东、员工的支持和参与。因此,企业公共关系全球化的全员认同同样十分重要。

3.2推行品牌经营战略,赋予公关实务以新的载体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目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品牌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经营的成功。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可口可乐、万宝路、柯达、耐克、富士、松下等,他们的品牌成功均与品牌的战略化密切相关。而品牌战略正是企业公共关系实务的载体,没有这样的战略目标,企业公关活动只能是浅层的、临时性的。我国已开始步入品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地倾向于购买品牌商品,市场竞争的最终局面必将是由品牌瓜分天下。因此,创品牌、树品牌、巩固品牌已成为我国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经营成功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众多企业只将品牌经营作策略化处理,陷入靠密集式、轰炸式、名人式的广告宣传,忽视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注意外在形象,忽视内在素质提高;重视价格竞争,忽视非价格竞争;停留于原状,忽视调整、开发、创新;注重自身利益,忽视公众利益等品牌经营误区中,品牌的存续期极短,如一些新兴企业秦池、爱多、飞龙、三株、太阳神、亚细亚、巨人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触礁”便是例证。因此,企业要把品牌经营成功,就应把品牌提高到战略化的发展高度:一是要建立品牌战略思维,通过品牌创造长期化的竞争优势以实现持续发展;二是要通过市场细分,确定品牌定位和品牌的核心价值,保证品牌的市场承受力和发掘品牌独特优势;三是要塑造品牌的个性。在产品的设计上、包装上、商标的酝酿上应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产品的生产上要精益求精,在产品的服务上要通过高超的服务和质量创造产品对消费者的亲和力;四是要通过广告、新闻策划、销售推广、主题公关活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一体化的市场传播整合,进行以双向交流为基础的品牌传播,扩大,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五是要发展高关联度的相关产品,给品牌不断注入新鲜感和兴奋点,以使品牌形象不断延伸,品牌价值不断增加。企业公共关系活动正是在以上战略步骤中一一展开。

3.3运用传播,发展新的公关媒介

当今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全球化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公共关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之一,首要职能是促进企业与内外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使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输成本、实时互动、即时反馈等方面均无法与之比拟。而网络传播的发展,可使企业借助网络将内部信息在瞬时之间公之于天下,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与之利益相关的企业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甚至直接对话。

在公共关系方面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以“外向型”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探讨新型的公共关系模式,将新型的公关模式与机遇电子商务下的ERP、CRM相互整合,重新界定其它外部公众的价值,如机构、政府、供应商、社区公众和企业内部公众价值等。

在公共关系的实务操作上要充分利用因特网等新的通讯和传播手段。例如,如何在网上开展新闻,网上展览等。

3.4转变竞争方式,建立以“和”为中心的公关理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它可以促使企业快速地发展。但目前国内较多的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竞争方式——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占领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负和博弈,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成功始于合作,随着企业间、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销商、企业与经销商及企业与其他相关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日益加深,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应从孤立生产、产品型、独立发展向协作经营、关系型、互联合作转变,走入互惠互利、求得双赢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行列。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原则也强调以“和”为贵,即在外部关系处理上强调企业与同行竞争者、客户、上下游企业、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正好与当代企业“竞合”关系的要求和特征吻合。因此,企业在处理对外公共关系时,应学会化敌为友,善待竞争对手:一要知己知彼,寻找与竞争者优势互补的合作领域,共同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注意与相关企业、公众保持经常性的交往和沟通,增进理解,建立融洽感情,营造和谐气氛,提高企业的对外吸引力。

3.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提高危机公关能力

一是建立预警机制、避免危机发生,要防止危机的发生,企业除了要具有较强的防止公共关系纠纷的意识。如自律意识、尊重公众舆论意识等,最根本的是要建立“预警”机制,尽可能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

3.2推行品牌经营战略,赋予企业公关实务以新的载体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目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品牌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经营的成功。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可口可乐、万宝路、柯达、耐克、富士、松下等,他们的品牌成功均与品牌的战略化发展密切相关。而品牌战略正是企业公共关系实务的载体,没有这样的战略目标,企业公关活动只能是浅层的、临时性的。我国已开始步入品牌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地倾向于购买品牌商品,市场竞争的最终局面必将是由品牌瓜分天下。因此,创品牌、树品牌、巩固品牌已成为我国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经营成功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目前众多企业只将品牌经营作策略化处理,陷入靠密集式、轰炸式、名人式的广告宣传,忽视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注意外在形象,忽视内在素质提高;重视价格竞争,忽视非价格竞争;停留于原状,忽视调整、开发、创新;注重自身利益,忽视公众利益等品牌经营误区中,品牌的存续期极短,如一些新兴企业秦池、爱多、飞龙、三株、太阳神、亚细亚、巨人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触礁”便是例证。因此,企业要把品牌经营成功,就应把品牌提高到战略化的发展高度:一是要建立品牌战略思维,通过品牌创造长期化的竞争优势以实现持续发展;二是要通过市场细分,确定品牌定位和品牌的核心价值,保证品牌的市场承受力和发掘品牌独特优势;三是要塑造品牌的个性。在产品的设计上、包装上、商标的酝酿上应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产品的生产上要精益求精,在产品的服务上要通过高超的服务艺术和质量创造产品对消费者的亲和力;四是要通过广告、新闻策划、销售推广、主题公关活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一体化的市场传播整合,进行以双向交流为基础的品牌传播,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五是要发展高关联度的相关产品,给品牌不断注入新鲜感和兴奋点,以使品牌形象不断延伸,品牌价值不断增加。企业公共关系活动正是在以上战略步骤中一一展开。

3.3运用网络传播,发展新的公关媒介

当今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公共关系作为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的战略之一,首要职能是促进企业与内外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使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输成本、实时互动、即时反馈等方面均无法与之比拟。而电子网络传播的发展,可使企业借助网络将内部信息在瞬时之间公之于天下,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与之利益相关的企业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甚至直接对话。

在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方面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以“外向型”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探讨新型的公共关系模式,将新型的公关模式与机遇电子商务下的ERP、CRM相互整合,重新界定其它外部公众的价值,如金融机构、政府、供应商、社区公众和企业内部公众价值等。

在公共关系的实务操作上要充分利用因特网等新的通讯和传播手段。例如,如何在网上开展新闻,网上展览等。

3.4转变竞争方式,建立以“和”为中心的公关理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它可以促使企业快速地发展。但目前国内较多的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竞争方式——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占领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负和博弈,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成功始于合作,随着企业间、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销商、企业与经销商及企业与其他相关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日益加深,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应从孤立生产、产品型、独立发展向协作经营、关系型、互联合作转变,走入互惠互利、求得双赢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行列。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原则也强调以“和”为贵,即在外部关系处理上强调企业与同行竞争者、客户、上下游企业、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正好与当代企业“竞合”关系的要求和特征吻合。因此,企业在处理对外公共关系时,应学会化敌为友,善待竞争对手:一要知己知彼,寻找与竞争者优势互补的合作领域,共同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注意与相关企业、公众保持经常性的交往和沟通,增进理解,建立融洽感情,营造和谐气氛,提高企业的对外吸引力。

3.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提高危机公关能力

一是建立预警机制、避免危机发生,要防止危机的发生,企业除了要具有较强的防止公共关系纠纷的意识。如自律意识、尊重公众舆论意识等,最根本的是要建立“预警”机制,尽可能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制定危机处理预案,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如能临危不惧,处理得当,便可化险为夷,并可使危机转为契机,让企业借此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因此,建立危机处理预案十分重要。三是采取积极主动的危机应对策略,要想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公众,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以公众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主动弥补公众的实际利益和心理利益。坚持勇于承担责任,如实宣传沟通,通过有意识地施加情感影响,树立企业值得信赖的良好形象。

1杨翠兰高健.发展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理性思考[J].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1(7)

2江林.经济全球化对公关的挑战[J].公关关系,2001(7)

第6篇

摸到自己的设计好象摸到自己的小孩子一样,特别亲切。各位好,我今天早上听了一句话,觉得是对设计和创意非常好的诠释,他说无聊是创意的源泉。这个题目对设计来讲是一个比较新的看法。大家看这个图,是大三浙江大学毕业生的做法,他是用手的触感来做模型方块。今天我讲四个内容,第一,什么是手感,第二手感经济的发生,第三,手感经济美学的趋势,第四,华硕的经验。

第一,什么叫手感,手感我们甚为是超越大量生产品的独特温暖质感。这上面有一些从传统的物品来的,有一些从传统的纺织品。从欧美和亚洲已经兴起手工制造品,你在网上搜索会查到有很多的手工香皂、手工纸等等。

第二,为什么会有手感经济的发生。我们相对以前的经济方式是零情感经济,最主要是来自生产力,也来自DFM,就是设计为制造的理念,然后是精品产品开始大量的接受。

1、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在一般的半导体业界,大家都非常了解摩尔定律,但是在机械加工领域里面也有一个摩尔定律,但是周期比较长,在五年。每五年机械加工能力增加一倍。以前我们加工一个台式机的机箱底座需要5分钟。现在我们到苏州工厂发现生产一个底座只需要2秒钟,这是非常惊人的。第二,刺激型营销,改变了产品生命周期。大家看到左边这个形状是从导入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到衰退期。大家比较注意消费性产品,大家发现手提电话在一个区间里面把量做到最大,但是一瞬间就改变另外一个机种,茶叶罐型已经影响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前是山形直线,现在是直接爬升的直线。

2、共同零件/制造平台。全世界70%的笔记本电脑,基本上由5家生产出来的,全世界手提电脑是用这五家制造商生产出来的,不管用什么牌子,都是这五个制造商。造成价值链分工,导致所有的材料、东西越来越窄化。成本的考虑,我们会变成使用模块化的零件。近几年兼容机处于市场一部分,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模块化的,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零件的独特性就会受限。

3、DFM,设计理念应该从“设计为制造服务”(DFM:DesignForManufacture)倒过来变成“制造为设计服务”(MFD:Man-ufactureForDesign)。。为了制造设计,会有非常非常多的限制,你设计的瓶颈就是你的制造瓶颈。在场可能有很多的设计师,你们有时候觉得是很非常好的创意,但是送到工程师那里,他会说这个无法开模。我们也会思考,开模真的是量产的唯一方式吗?我们开始反思这样的冲突。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这是iPLAS(音),大家对它的印象是后面镜面加工的不锈钢,开始第一批用日本传统的打光技术做后面镜面的不锈钢。以大部分公司来看,它到底是不是量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多少已经卖了成千成万个。

4、精品产品接受度的提升。这几个要素大家都看到,新富阶层兴起,有别于传统,工艺量产化产品。消费者会想我要买跟大家一样的产品,还是买我自己需要的独特性的产品。

这是在上海的一个展览,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精品消费国,更让大家惊讶的是,它的成长非常快,它以20%的速度在成长。

在这样四个环境之下,我们开始考虑到,到底我如何平衡工艺跟量产,等一下我会找几个例子,让大家看一下。手感经济美学的趋势是整合手工和量产,不是单纯的手工或者量产。量产设备提供劳工,一个生产设计中和工艺突破量产,工艺技术是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前段时间我看家具展览会,你会发现一些家具不会变形,而我们身边的家庭里面钢管都会变形,这是超过几百年的加工工艺,现在用于设计。在这样的趋势下面,我想给大家做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图)这个产品实际上索尼的一个系列,是属于量身定做、半手工制作的产品,首先把你的头的尺寸量出来,然后找着你头的尺寸去做。如果你现在要买这个产品,索尼会跟你说这个网站已经关闭。这是意大利一个家具博览会中的两个产品,左边是1978年做的,用的材料同样跟你们路上买的差不多一样,但是它加了一样东西,就是手工精制抛光的技术。当然,你可能会在路上买上百个,你发现拿到这个东西,它的质感跟以前的材料有着非常大的落差。

第四,我们来分享一下华硕的经验。这是我们以往在做设计时候的方法。当时的主角就是产品设计师的灵魂,他掌握机器设备。我们做DFA活动里面,掌握材料,掌握机器做出产品,但是在手感经济里面,设计师无法做整个流程的主导师,我们需要工艺师。在手感经济里面,我们不但要掌握材料,要掌握设备,还要掌握工艺。大家都有皮包,但是并不了解传统设计师的设计,我们强迫设计师跟皮件艺匠交流,如何变形,如何制作,这上面都是我们的设计师,我们用一年时间了解皮件包括染色等各个方面。我们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开始累积足够的对材料的支持,所以我们下了一个设计语言给笔记本电脑,就是皮革和金属为介质,来展现笔记本电脑的质感。

S6是贵金属衍生出来的产品,每一个产品件都是贵金属件组合出来的,每一个部件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做出来。大家看到这个皮革没有怎么样,但是也会想皮革如何跟我的笔记本金属外表结合。我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做了一种特殊的胶,开发了一个很特殊的胶,而且开发了一种很特殊的加工方式。只要大家把身上的皮包拿出来看,为了笔记本我要做到0.2—0.5之间,同样很薄。我们在这个手感经济里面做了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设计方法。

当时我跟设计师说给我两张图,这是两个砚台。告诉大家什么是手感经济。对于不知道手感经济的人认为就是两块石头,如果你了解的话,这就不是墨而是用来研墨的东西。

现场观众京工业促进中心的,我想问张总两个问题,第一,您如何看待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第二,设计创新对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有哪些作用?

第7篇

(一)工业共生网络

工业共生网络指包含工业共生关系的由若干在经济上价值共创共享、在利益上互补互惠的企业耦合而成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具有产业生态系统和网络组织的双重属性。链接是网络最主要的特点,内部无数活性节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结纽带结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网络。其是类比生态系统模仿食物链,使内部企业之间通过副产品有形资源和生态化链接技术无形资源两个联结纽带实现联系,建立低成本、具有反馈回路的物质代谢方式。

(二)循环经济共生网络

“资源—产品—废弃物”单线性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恶化以及能源价格飙升。“生产过程末端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开始注重生态问题,但是在生产过程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而循环经济是与上述两种经济增长模式有本质区别的深刻范式革命,强调按照自然生态循环的方式运行,从源头上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目前对循环经济最为一致的认识是: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3R原则为核心,通过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之间中循环和社会化大循环,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的循环发展,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和生态化。从循环系统的角度看:工业园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群落,是由能源燃料供应商、初级次级材料加工厂(生产者)、深加工厂或转化厂(消费者)、废弃物循环加工厂(分解者)等组合而成的一个企业群。企业之间是通过资金、信息、政策、人才流动为纽带的上下游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类似生态系统的网络。从资源利用角度看:企业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从而建立企业之间各种链接合作关系,形成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从规划管理角度看:宏观上依据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业园区共生网络,实现了其自我组织能力和网络创新能力的提升、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挥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高。微观上产业链嵌入共生网络,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企业间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互换,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基于循环经济的共生网络既是运用经济学分析工业园区生态化的有效方式,又是进一步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路径。共生网络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模式,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而基于循环经济的园区共生网络本质就是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过程。

二、形成机理

一般来说,工业园区共生网络由四大要素构成:企业主体、产业链、资源环境和管理者。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或缺,而且它们本身也形成网络。企业是参与经济活动和控制资源的主体,产业链是企业主体利用不同技术或工艺实现资源形态或用途的变化以及交换资源的通道和方式,资源环境则是企业主体完成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媒介,管理者主要指政府部门,对工业园区的经济活动进行人为规划。基于循环经济的共生网络,不仅仅对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进行连接,更重要的是将园区企业拓扑为纵向闭合、横向耦合与区域整合的联系,使园区同时具备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特征。即使在生态需求没有成为社会主流需求之前,共生网络的运作也能够达到经济性和生态性的双重效果。因此工业园区共生网络的形成是在以资源环境为约束条件,通过技术协同创新和政府调控引导的共同作用下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过程,进而建立工业园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向生态工业园区的演进。共生网络形成路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市场竞争下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一种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自下而上”是建立在市场响应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园区整体运作的需求。“自上而下”是政府依靠行政等手段,实现对原有空白园区的规划和对已有系统的改造。

(一)经济利益

循环经济虽然注重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但是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变革。经济效益仍然是循环经济首要考虑的目标,其次才是生态效益。同时,经济效益也是企业共生驱使的内生机制,是建立共生网络的首要条件以及持续的关键。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形成解决了资源运输难、成本高的问题,企业从而愿意成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并通过与相关企业建立共生关系,把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使得链上的企业都会有一定的收益,降低副产品处理成本。随着园区内构建的产业链逐步发展,会使得链上的各企业获益,并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链,由此,这些链上的企业集聚起来,从而获得规模效益,最终降低生产成本。另外,企业可以在这种共生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减少搜索成本,防范潜在的风险发生,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不完全市场通过信息不对称和规模报酬等因素强化这些关系,交易费用和经济利益增加了制度退出的壁垒,进入共生网络的路径依赖。

(二)资源环境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深层次矛盾。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开采、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已成为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园区经济短期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能源过度开发、环境的恶化势必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企业如何实现生产物质消耗最少,并尽量降低对整个生态可能造成的损害,是工业园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是解决资源稀缺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园区引入循环经济后,资源将流向园区内最有效率的节点企业和生产环节,在园区内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在更大程度上做到了资源的最小剩余,实现物质在企业间的逐级传递、多重循环以及能量在产业链上的分层利用,从源头上杜绝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高污染,形成园区资源环境的纵向闭合。而且,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运行又反过来提高企业间协作能力和园区整体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依赖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主体,使得传统生产技术在企业之间交流变得困难,成为制约共生网络建立的主要瓶颈。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要素在企业内部不一定都具备,需要与其他企业、中间组织、研究组织进行合作,这使得技术溢出和转移是经常的。企业之间的这种技术的溢出转移,可以使企业获得对其本身来说的技术创新,加速企业的合作和变革。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又会引起相关企业的响应,跟踪合作企业不断挖掘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的渠道,或者联合技术攻关,共同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实现整个园区的技术协同创新。同时,市场竞争结构变动引致技术创新变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生新的市场需求,当这些新的市场需求超过本企业的能力时,会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引导相关企业迁入园区。园区达到一定规模时,同样会吸引更多新企业、新技术的注入。事实上,单个企业不能支配创新的整个过程,为实现创新上下游企业就必须协同进行,企业间的联系程度越大,就意味着链接得越紧密,合作得越融洽,就越有利于创新的传播和发展。技术协同创新实现了企业间横向上的耦合,保证了园区企业相对于园区外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产生了建立共生网络的强烈动力。

(四)政府管理

尽管建立以共生网络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因具有经济动力能够持续发展,但这种动力却更多地体现在园区层面,而并非集中在诸如降低企业物耗和废弃物水平的微观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层面推动共生网络的动力缺失,政府因此成为共生网络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园区作为企业集合的实体,需要使系统内各个企业主动按照资源循环利用方式来发展的调控,也需要使系统外企业能够加入进来以扩大共生网络规模的引导,以保持并提高园区在更大区域的竞争力。因此,作为园区经济受益的主要负责者、区域环境的营造者以及网络营造的管理者的政府必不可少。按照政府制定的园区规划,可以从总体上减少企业的重复投资,为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动交换提供顺畅通道,减少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发生摩擦的机会。反过来,企业集聚结成共生网络后,一方面会节省当地政府的组织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会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激励企业改善当地环境绩效和经济表现,从而形成享受优惠政策上的专有性。

三、小结

第8篇

转型发展的逻辑对于某些地区的城市转型问题具有实际意义,但结合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发现“现代服务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壮大,同时其与工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更多的研究倡导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工业和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和完善各种产业链,实现现代服务业和传统工业、制造业“两轮驱动”。为了保证重化工业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选择适合重化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战略。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对于像葫芦岛这样的重化工业城市,应该从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来寻求重化工业城市的发展转型。

2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耦合发展

2.1现代服务业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等需求,现代服务业从传统的第三产业中延伸和发展出来,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就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范畴而言,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

2.2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耦合发展、和谐共生是推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结合重化工业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地区经济和运行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工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和运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发挥推动力作用。第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我国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推测,到2020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基本职能。现代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是促进现代城市与周边地区及全国、全球之间经济联系的“黏合剂”。正是通过这些服务活动,才能促进城市综合性工业部门与城市中心地带之间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因此,现代服务业越发达,城市就越具有跨区性和综合性的服务功能。现代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结合重化工业来看,主要表现在与重化工业的产业融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阶段产业融合的突出特征是,工业企业非主营经济活动的外包,带动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向重化工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重化工业内部逐渐由以生产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重化工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现代服务业和重化工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主要表现在重化工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重化工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该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汽油和煤气;二是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三是服务引导重化工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许多原有的工业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现代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

2.3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策略(1)宏观层面。推进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是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经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重化工业集聚为集成工业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规范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工业环节的“无缝式对接”。(2)微观层面。加强对研发与技术服务业的规划发展。葫芦岛市的石油化工业、船舶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行业的企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企业集群也已初现规模,具备发展研发服务的基础和条件。企业集群的发展必然要求对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整合,对研发服务的需求会愈来愈强烈。因此需要尽快形成研究开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3结论

第9篇

关键词:水泥工业;协同处理;废弃物(垃圾)重组化;系统化技术

引言

在2005年第4期的《关注循环经济》一文中,本人对什么是循环经济、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节能和冶金、石化行业及系统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几点作了初步的分析,回顾了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控制全球温室效应)等国际活动,指出我国把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基本国策等,并且对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资源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列出中国资源消耗占全球总消耗的比重,指出我们要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性;并列举了中央历届首长都提到要发展循环经济等等。目前循环经济已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着力点,逐步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有3R原则:Reduce(减量,资源消耗减量化),Resure(再使用,资源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资源再生化),另外还提出了Remanufacture(再制造)和EPR(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排放者责任)等。

在机械制造业、发电厂、冶金、石化行业实行循环经济,“一论”中已指出再制造、发电设备大型化、清洁生产等方向,这可以看出要从工艺着手,系统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与之配合,才能使循环经济达到更高水平,才能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才能使循环经济集约化。先进工艺和自动化技术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但作为自动化的从业人员,应该树立为工艺生产服务的思想,我们要学习工艺、了解工艺,正如Astrom所说,掌握生产过程特性等工艺知识越多,则设计的控制系统就越好。本文将结合建材工业中主要材质水泥的生产工艺的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于自动化的从业人员来说,就算是一种对工艺的学习了解吧!并从而举一反三,了解循环经济与许多行业的关系。

1水泥工业与循环经济

(1)水泥工业的发展现状

在“一论”中表1“中国的资源消耗占全球总消耗的比重”里指出,这些年发展最快的钢铁占全球总消耗的26.7%,而水泥独占鳌头,占全球总消耗的48.3%,这是2003年的情况。我国2005年水泥产量为10.64亿吨,比2004年增长9.7%,占世界水泥产量50%以上。从1986年起,我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产水泥大国。我国水泥出口也有较大增长,2005年水泥出口比2004年增长89%,同年水泥熟料出口1078.49万吨,比2004年增长949.66%。水泥生产结构调整得到突破性进展,2005年建成投产11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增能力为10,137万吨,累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15条,其中4000吨以上生产线104条,整个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处于最佳机遇期,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总产量的比重为45%。另外就是产业集中度提高,安徽海螺集团已成为第5位世界水泥企业集团,我国10大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13.3%;装备水平及装备制造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前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全球7个中我国占4条。所有这些为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和设备出口提供了保证,2005年沙特与我国签订了6条日产5000吨以上水泥生产线总承包合同,其中两条是国际最大规模日产10,000吨水泥生产线,总合同金额达13亿美元,这也证明我国水泥工业正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与电力工业一样,水泥工业也面临以大型化、新工艺取代小水泥及落后工艺的加快产业升级的局面,日产2000吨(欠发达地区)及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将会较快发展。我国水泥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都是当务之急。

我国水泥工业经历了模仿、自主开发研究、创新提升三个阶段,除普通水泥外,还研制了8大类6个体系的特种水泥(包括重交通路面水泥)、绿色高性能生态水泥等,而且以节能、环保、高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继续前进。

(2)水泥工业与节能

水泥工业的能耗量约占全国能源产量的7%~8%,又仅就新型干法生产来说,国内一般水平的水泥企业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能耗仍有很大差距,约多耗能3成,而国内其它生产工艺则能耗更大,也就是说节能潜力很大,所以我国“十五”中提出的节能十项重点工程中第一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工程”即包括水窑。如以窑外分解窑热耗折算系数为1,则湿法窑为1.82,中空窑为2.46,机立窑为1.3,普立窑为1.69,由此可知,湿法窑比窑外分解窑多耗能将近1倍,其余类推,所以工艺设备改造是节能的主要方法。

水泥生产的能耗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水泥中所用熟料在其煅烧(烧成)时所消耗的热能、水泥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电能、水泥生产中所用的原料、燃料及矿渣等混合材烘干时需消耗的热能。水泥节能的途径,除上面已说到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干法生产快速发展以外,尚有如下几点:回收废热进行发电、利用各种工业废渣废料、以质代量、技术装备的改进、水泥窑焚烧垃圾等,我们要按照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节约能源法”等,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中节能20%的目标抓紧工作。

关于回收废热进行发电,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节能途径。目前国内即使先进的生产线工艺,仍有大量350℃以下的余热不能被利用,浪费热量约占系统总热量的30%。目前正推广利用水泥生产中的废气作为热源的纯低温余热发电(不是补燃型),同时也减少“热污染”,改善了环境,目前新的国产的干法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而且投资成本降低,一般投资回收期为3~4年,详见表1(注:500~5000t/d生产规模),天津水泥设计院还自主开发了DCS系统,用于SP余热锅炉或AQC余热锅炉的控制。

表1新型干法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名称国产技术和装备国外技术和装备

吨熟料发电量(kw/h)24~2628~38

自用电率(%)

年运行时间(h)7,5007,500

供电成本(元/kwh)约0.5约0.2

单位千瓦投资(元)约7,000约8,000

劳动定员(人)1616

因为节能的各种途径与循环经济或环境保护关系很密切,所以将在以下各小节中阐述。

(3)工业废渣、废料的利用在“一论”中说到我国每年约有8亿吨工业垃圾(或称工业废弃物),实际这是2000年的产生量,2004年的产生量已为12吨亿,其中综合利用量为6.8亿吨,工业危险废弃物产生量963万吨。工业危险废弃物的处置方法以焚烧为主,但缺口很大。我们知道水泥行业是严重的资源依赖型行业,主要原料以天燃原料为主,但对无机固体废弃物具有很好的消纳能力。生产1公斤的水泥制品,大约需要0.75~0.9公斤熟料矿物和0.1~0.25公斤混合材料及其它辅助材料,在磨制水泥过程中已经大量使用矿渣、粉煤灰。生产1公斤熟料,大约需要1.3公斤的石灰石、0.3公斤的黏土质原料、0.15公斤的煤炭,替代原料和替代燃料的工作一直是主要的研究课题。虽然水泥工业自身不能形成主要原材料的循环,但是却可以消纳其它行业形成的废弃物,这就是所谓的大循环或中循环。废旧轮胎、废机油等可燃物质可作为替代燃料,作为替代原料,除去上面所说的矿渣、粉煤灰外,还有高炉废渣、冶炼尾矿、赤泥、电石渣、铸造砂等,平均1吨硅酸、盐水泥可以消纳300千克工业废渣,这样充分利用其中的硅、铝、铁、钙等有用成分,可配成合格的水泥生料,又可节约原料资源。特别是经过煅烧的废渣,可以降低熟料烧成热耗,所以说也节约了能源。为此,水泥窑外,要增加些预处理的设备,特别是作为替代燃料,要对应建设预分解窑或对粉状、液体废料设计出相应的燃烧器或喷射装置、投入装置。

关于工业废弃物中重金属问题将在第5小节中阐述。

(4)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在“一论”中说到我国每年约有1.4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量约8~10%,实际历年堆存量有70多亿吨,垃圾堆存侵占的工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我国处置生活垃圾主要有填埋法、焚烧法、物理化学法三种。目前焚烧法有纯焚烧炉和垃圾焚烧发电两种。焚烧法的缺点是投资大、成本高,另外就是其技术上的缺陷,即只有当垃圾发热值较高时才合适,另外,就是仍有二恶英和重金属排放等二次污染的难题。

又污水处理中(包括工业污水处理),全国已形成超过1亿吨的年污泥总量,目前污泥处置水平很低。

我国北京水泥厂从90年代以来开始了利用水泥厂回转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系统处置城市垃圾取得可喜成果;

2005年瑞士豪西盟(Holcim)集团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制定了“水泥生产过程协同处理废物指南”,足以证明这是一条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和实行循环经济的可行之路。由于认识到焚烧炉对人类环境和健康存在着严重的威胁,从1985年起美国就已有超过137座焚烧炉兴建计划被取消,1996年五大湖区52个焚烧炉结束运作,日本于1998年末开始永久或短暂关闭了2000多座工业废物焚烧炉,到2000年7月,全日本已有4600座垃圾焚烧设施被停止使用;欧洲也相继颁布“焚烧炉禁建令”后,所以我国对这方面的技术动向应密切关注。

经研究表明,无论二恶英的产生是哪种机理,其产生过程都具有以下特点:HclO2前体物的存在;生成温度不高,一般情况下在250℃~600℃之间;特定的金属离子(Cu2+、Fe2+)对其形成过程的催化作用;燃烧过程不完全,有一氧化碳存在;烟气的含水量较高,燃烧过程产生蒸汽。而一般生活垃圾焚烧过程具备生成二恶英的条件,因此出烟口气体中的二恶英含量较高。为此,提出“3T+E”控制要求,即燃烧温度(Temperate)、烟气停留时间(Time)、搅动现象(Turbulance)、空气供给量(ExcessAir),另外就是要求在焚烧过程中添加吸收剂或碱性抑制剂,以及从源头上控制进入的垃圾的氯含量。一般情况下要求温度大于800℃、烟气在高温区停留时间在1~2秒以上,垃圾与空气充分混合,保证过剩空气比为1.5~2.0,还要求尽量缩短燃烧烟气在处理和排放过程中处于250~600℃(尤其是300~400℃)之间的时间,而且对焚烧后的灰渣和焚烧过程中的飞灰要进行二次焚烧或水泥固化,防止灰渣中的二恶英的二次污染。如果说上述是对焚烧炉的工艺要求,还不如说水泥窑炉具有诸多优点,可以做到在水泥生产的同时进行生活垃圾的焚烧,替代传统的垃圾焚烧炉。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的优越性总结为如下几点:1、窑内温度高,物料温度约1450℃,气体温度约1750℃;2、物料和气体在窑内通过时间长,在大于100℃的通过时间为4秒;3、窑内高温气体湍流强烈,可使废弃物完全燃烧;4、水泥窑全系统在负压下运行,有毒有害气体不会漏出;5、水泥窑内的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吸收废弃物中的氯、硫、氟等,变成无毒的化合物;6、焚烧废物的残渣最终又进入水泥熟料,对水泥质量并无不良影响,这也防止了二次污染;7、可燃废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可减少水泥工业对燃料的需要量,节约一次能源,同时也可减少CO2等废气的排放;8、最后就是水泥窑可以将废料中的绝大部分重金属固定在熟料中,避免了重金属的再次扩散。

当然对垃圾分拣、除铁、破碎和喂料系统那是必要的,这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当然也可以单独建立垃圾处理工厂。

(5)重金属的渗滤性上两节末说到的重金属,一般是指比重大于4

或5的金属,约45种。铅、铬、镉、汞等均属于对人体危害较大的重金属,而砷有时也有人把它列入有害“重金属”,现实生活中,垃圾中的确有重金存在,具体如表2所示。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系统如上节所说的处理温度高、停留时间长,碱性工况、处理量大、不产生强酸性气体和灰渣等优点,而且被固化的重金属在水泥产品使用过程中,不会渗滤到环境中,所以,这成了处理含重金属废弃物的好方法。当然这些是经过实验认证的,如法国、德国、我国台湾和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都有研究成果发表,结论是:采用水泥窑炉焚烧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不会因为垃圾中所含重金属而在生产过程和水泥产品的使用中给环境带来影响。

同时水泥产品国家标准应增加重金属含量安全指标,这样才能做到使水泥企业协同处理垃圾的事业名正言顺。

表2垃圾灰渣中重金属量(mg/kg)

类别AsCrCuCoCaHg

L1220.0959110.1

M555380.51133113.5

H9020001.03054003070

注:其中L:重金属的低限含量

M:重金属的平均含量

H:重金属的最大含量

2循环经济及系统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再认识

(1)本文通过水泥工业的节能及协同处理废弃物进一步加深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循环经济作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优先排序是:首先是企业内部要考虑减量化,即减少废物产生量、天然资源的消耗量,然后才是对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在产品的使用和报废上,首先应考虑再利用,减少一次性使用的产品,然后才是再循环。我国不少企业,首先在减量化方面做得很不够,所以我们讨论再利用、再循环时,切莫忽视了减量化,就如低标号水泥的“泛滥”,这不仅是造成工程质量差的问题,还浪费了矿产资源和能源,所以水泥行业提供以质代量的节能途径。为此从系统结构优化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还需要增加重组化(Reorganize),即4R,我们应追求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前提下可持续发展。

(2)系统化技术之所以称为一门技术,是为了强调它不只是科学意义上的系统学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操作的一门技术,可以解决具体问题。如研究循环经济的物质流核算(MFA),要从各行业物质流平衡表做起,再作出全国的物质流平衡,从而得出资源利用评价指标、资源循环利用的评价指标、废弃物排放量指标……,我国在做了这些工作之后,才指出“十一五”规划的两个历史硬指标: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十五”末期降低20%,从而实现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在系统化技术的应用中,应分析出形成循环经济产业的经济动力,如“一论”中所述的模仿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将废旧家电、废塑料制品等废弃物循环利用各部分为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又如环保事业的核算应该确立环境管理会计(EnvironmentalProtectionAccounting)概念等。

所以推行水泥生产过程协同处理废弃物的循环经济,应从系统化技术着手在经济和政策结合上采取措施,形成良好的处置废弃物的市场环境。

(3)自动化技术是节能和节约资源、特别是循环利用废弃物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实践证明水泥行业在粉磨环节上采用自动化技术,节电效果尤为显著,吨水泥耗电量度998年时需要38千瓦时,而2003年国内先进指标已达到25千瓦时,如果按这个指标计算,仅2004年一年我国此项可节电126亿千瓦时,即折标准煤155万吨。除去变频调速以外,电控方面还有多项技术需要推广,智能化的马达控制中心和智能化配电柜等将使水泥厂向数字化、网络化前进了一大步,这也证明,在应用现场总线技术方面,电控比仪控领先一步。

作为仪控中常遇到混料流量调节和水泥窑的大滞后调节两个难题,经过DCS技术多年推广,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经验。如横河DCS的“内部仪表”中有混料PI调节器,它可以保持累积的总流量为所需要的数值;又采样PI调节器是专门为长纯滞后时间的系统而设计的,它总结了操作工人的经验,调节器自动地执行如下控制动作:模拟操作人员在手动状态下略为改变控制输出并观察其效果,连续进行这个“逐步改变并观察”的过程,以达到预定的目标性。具体采样周期为PI控制时间与输出保持时间之和,而且PI控制时间仅为采样周期的十分之一。这对于水泥窑的对象,可以把实际操作工人的经验与DCS的控制手段相结合,做到人机和谐友好。当然新的控制算法、数字模型等的研究,对于掌握水泥窑的运行机理并实现对其控制,也是有利的,上述这种简单易行的控制方法,也是在掌握水泥窑的“脾气”基础上得来的,所以并不矛盾。

4结束语

说到这里,看来自动化的从业人员对水泥工业或其它行业更应加强全面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多的系统成套工程,才能确立诸如特殊检测和应用软件项目,才能获取更好的商机。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提倡横向联合时,我所在的公司曾与黄石市经委联合,得知该市有1907年经慈禧太后亲笔御批的水泥厂,如今已成为我国500家重点企业的新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现在我国这样的大型水泥企业有10家,现在又提出了“倡导循环经济,推近节约型水泥工业建设”的方针,它将使我国做到由水泥生产大国向水泥生产强国的转变,步子将走得更坚实,我们从事自动化技术的人员将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卞正岗关注循环经济,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05年第4期.

第10篇

一、振兴*老工业基地离不开

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人们普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经济指标的提高,却往往忽略和轻视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人的观念、意识等软环境的建设。而这些要素既能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的作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要素的作用。这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国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科技、人文、法治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片面地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这是不可取的。

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央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关系密切。实践表明,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这场伟大的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调节和保障功能。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同时,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政企关系。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方面,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出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法律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和法规、规章等方面上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预期。政府应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完善重大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切实放开搞活企业,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各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有的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妨碍经济发展,妨碍振兴,应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大力引进民营资本涉及诸多法律与制度问题。近年来,老工业基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效益不高。事实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商机无限,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很大;同时表明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域外民营企业资本的参与。事实上,国家作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许多南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到*考察咨询,洽谈投资,政府应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大型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融资困难,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等,制约着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一些民营企业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诚信,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认真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应做到严格执法,遏止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

第四,健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法律制度的完善。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普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需要特殊的制度与政策扶持。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用好普惠性政策,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就业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针对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特殊政策。在研究制定政策时,要切实把着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放在就业和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上,强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衔接配套起来,形成具有合力的政策制度体系。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消费动力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第五,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诚信的缺失就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某些领域出现的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重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伦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当务之急。重新构建诚信伦理,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完善失信的惩治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奖励机制。为此,应构建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综上所述,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不可缺少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加强法治,实现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依法振兴,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有效保障老工业基地的顺利振兴。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稳定的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秩序。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可能有各种直接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犯罪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犯罪影响振兴;违背市场规则和法律,侵害市场主体的各种民事权益影响振兴;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影响振兴。解决这类问题有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充分运用体现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才能排除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种违法犯罪因素的干扰。第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是法治的经济。市场的竞争,应是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的竞争,只有公平和公正,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假如没有公平和公正,情况将会如何?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市场何以存在和发展?若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法治。第三,创新有效运行的机制和科学进步的制度。一方面,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了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

二、现实状况要求加快法治

环境建设

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程度和水平是否与全国法治进步的程度相一致,是否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完善程度;②行政机关是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执法,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服务群众;③司法机关是否能准确、合法、及时、公正地适用法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④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公职人员是否能带头遵守法律,抑制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既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进行法律监督,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⑥通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实际调整,使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治,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为此,笔者专门调查了*某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上述相关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状况进行简要评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的。

1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1)近年来该市行政执法的改进和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该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消除和减少各种“低级执法”现象。近年来,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执法环境的形势下,各级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同类权限”集中管辖的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同类权限”集中管辖,是指将原来的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对某一行政事务均可行使管辖权的管理,归口为一个部门管辖。其特点是:集中行使的处罚权范围广、项目多,执法重心下移;量化执法指标,执法行为程序化;机构精简,执法效率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执法机构多、处罚重复、职能交叉、多层多头执法、执法随意性大等弊端。从“同类权限”的集中管辖的特点可以看出,它能解决一些执法中的“顽疾”。

(2)行政执法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历史、人们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原因,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漏洞甚至违规违法行为。它不但背离法治的主旨和精神,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引发执法纠纷,而且还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伤害民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执法程序“随意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执法均有规范的程序,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机关的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胡乱执法、口头执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和随意处罚的情形比较常见。当前行政执法纠纷的另一个热点是,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所谓的执法权,或者无限扩大法定的权限,严重偏离法治精神。第二,执法行为“利益化”。尽管行政执法机关财政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极大地遏制了以法谋“钱”的行为,然而由于其中大部分单位实行按比例返还或超过基数返还的办法,即上缴的越多返还的也越多,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收入仍然与个人奖金息息相关,因此仍存在过度执法、乱执法、乱罚款等现象。还表现出在一些公共服务性、没有经济利益领域的“不作为”方面的问题。2司法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该市司法改革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该市的各级司法部门正积极努力工作,围绕“振兴”的主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和振兴上,努力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振兴老工业基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为:执行程序中的改革取得突破;审判监督中的责任体系形成;基层法院的基础工作出现新局面。

(2)司法实践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审判质量和效率仍有较大差距,审判作风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法院积案仍然较多,裁判错误、人为拖延、隐性超审限、消极不作为的问题仍明显存在。出庭不准时,接待不守时,庭审不规范,精力不集中,对当事人语言粗鲁,态度蛮横,办关系案、人情案的仍大有人在。

二是审判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完整科学的工作质量考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落实审判监督责任的规定不自觉、不认真、不敢负责任。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质量评价参数不完整,有漏洞。

三是以人为本、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创新,加大力度,持之以恒。一些法院不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部门和单位的消极落后现象乃至违法违纪人员不敢管。

四是基础工作仍是影响法院整体水平和形象的主要问题。虽然多数基层法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对有的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然意见较多。其主要原因不是物质装备条件差,而是领导班子的自身作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审判的质量和队伍的廉洁文明程度比较低,在率先垂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有一定差距。

三、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重视和

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法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要负起责任,全社会都应积极介入。在法治环境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可直接服务于振兴*老工业基地,有的虽直观看来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作用仍不可忽视。

1努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1)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果原则性较强,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才具备可操作性的,地方人大和政府应及时制定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此项工作做得好,既有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地方的法律适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出现的特别的法律关系需地方立法调整的,应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果国家法律已有原则性规定,应以已有规定为基础,适应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特殊要求,制定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果尚无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则应以宪法和其他法律精神为指导,制定出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3)对于国家目前尚未立法,现实又迫切需要强制性规范来调整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应加以研究,适时制定出新的法规、规章。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新的法律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做到有章可循,还有利于为国家的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制定全国性的法律奠定基础。当然,此类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避免盲目性,既要探索,又要稳妥;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努力建立执法、司法机关的良性工作机制

如前所述,行政机关的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司法适应改革的要求,特别是为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曾做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前,在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上,应重视解决如下问题。

(1)关于行政执法“随意化”、执法行为“利益化”的解决机制。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属“低级执法”行为,完全脱离了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其状态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执法者自身利益的因素,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准确限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空间过小,将限制行政执法行为,自由裁量空间偏大,将为随意执法创造条件,适度的自由裁量空间的规范,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的自由裁量权偏大仍是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法规规章自身的冲突、因利益驱使所作的利己解释、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等。

第二,要努力破除特权思想。执法机关运用权力、行使权力,较易形成特权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较易为特权思想寻找到根据。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行政人员对已实施的法规、规章不严格落实,一些行政官员在不准公众抽烟的场合随意抽烟等。如果行政人员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化身,那么在行政执法程序上的“随意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当前针对行政行为常设的监督机构有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各级政府法制办。由于职责分工和隶属关系等原因,目前其监督作用仍很有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还应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从法定程序上,要充分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

(2)关于执法、司法机关的独立行使职权问题。法律赋予了执法、司法机关对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才能使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得到公平的实现,才能使行政、司法人员的执法、司法水平受到客观的评价。但目前干扰因素较多,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干预,同级其他机关的干预,某一机关内部领导的干预、部门之间的干预、同志之间的干预等,都影响司法的独立性。应当建立一种良性机制,排除干扰和不良影响。

(3)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问题。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办错案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主观恶意的枉法裁判,因业务能力较低导致的对事实认定的错误和对法律理解、适用的错误等。无论何种原因,出现错误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视具体情况承担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目前尽管有责任追究的制度,但作用有限,效果有限,对错案的抑制程度有限。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司法人员谨慎从事,使他们认识到,如果出现错误,就将面对不利的后果,而不仅仅是扣发奖金了事。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司法人员的流动机制,多渠道选拔司法人员,不称职的、出错较多的,应及时调离,转到其他岗位。

(4)关于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问题。目前人们对超期羁押、超审限办案的情况意见颇多。一方面,司法人员抱怨工作量大,无法按期办案;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工作时间进行各种应酬,不在岗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仍然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解决的方式也很多。其中,解决法官超审限、提高审判效率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法官当庭裁决的机制。即改变目前的开庭、休庭、择期判决的状况,由合议庭将多数案件庭审后当庭判决。其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当庭裁决明确了主审法官的责任,有利于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②当庭裁决方式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增强裁决的公正性;③当庭裁决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节省诉讼资源。

(5)关于加大执行力度问题。人民法院对判决的执行难,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而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法院的威信,影响法律的尊严。虽然人民法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在媒体上曝光、对当事人拘留等,但效果仍不明显。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仍需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3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尽管近年来各级国家机关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不能满足于已有成就,面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实际,法治教育仍需加强。首先,在对教育对象的法律认知程度的评估上,应坚持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总体上评价,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年增强,对法律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理解逐渐深化,对法律的应用趋于理性。同时,不同主体的法律意识是不同的,法治教育应因人施教,突出重点。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对有些法律进行重复性教育,又要注意对新颁布的法律的宣传教育。曾经进行过的教育,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虽然曾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时间较久而导致有效性弱化等,对于有些教育对象,仍有继续教育的必要。对于新颁布的法律,或者修改后重新颁布的法律,应当有重点地选择与教育对象和现实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

第11篇

对于化工行业建设工程来说,它的建设分为化工行业工程建设投资前期、化工行业工程建设投资时期以及化工行业工程建设生产时期三个阶段,我们主要是对化工行业建设工程投资前期进行可行性研究。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投资项目进行规划,大概估计一下这里的地区情况、工业发展状况、资源含有量、劳动力是否充足、市场情况以及交通情况等是否会影响到项目的建设。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这里可以进行建设项目的实施,我们在进行下一步研究。第二个步骤就是研究建设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对市场进行调查、进行试验证明,调查收集的资料是否能够表明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对市场进行分析、预测的介绍。无论进行什么项目的投资,投资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尽可能取得最大的投资回报。能否取得回报的实现最终在于对市场的调查,看市场的需求量,消费者对投资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是否满意,能否得到顾客的认可和肯定。通过对市场调查的研究,取得充分的资料,对未来市场供求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最终实现盈利目标。在对市场分析完以后应该对市场进行预测,预测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选择相应的预测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预测的方法有根据专业预测人员的经验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推断、估计的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包括

(1)平均预测方法:简均法、简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均法

(2)长期趋势预测法

(3)回归分析预测法;经济分析评价的介绍。在对项目建设尽心市场分析预测之后,如果认为这里的发展情景不是很好,就可以直接否决项目经济可行性;如果项目建设市场分析发展前景良好,但是无法准确对经济可行性作出结论,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经济分析和评价。项目经济评价有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主要内容,财务评价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财务为主进行分析,根据国家税收、项目费用以及产出的收益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最后得出项目建设的盈亏经济可行性;而国民经济评价是以国家为主进行分析,按照资源合理配制原则,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得出国家所需付出的代价以及国家受到的具体利益。最后需要对建设项目进行最后的盈利能力分析,分析其以后的经营状况,获利能力。项目建设不确定性分析。因为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可行性结果不是很准确,所以我们应该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具体的分析不在这里过多的介绍,只介绍一些项目建设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有

(1)从预测项目最主要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中,找出敏感因素,确定影响程度的敏感性分析;

(2)对产品项目盈亏情况进行分析、预测的盈亏平衡分析;

(3)乐观悲观法

(4)概率分析法等。

二对化工行业建设工程概况分析

建设工程造价的介绍。建设工程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购买的商品一样,自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它的价值是由勘察、设计、设备、安装、材料等施工活动时间决定的。每项建设工程都是由许多部分组成,需要对各个部分具体分开计算,最后归纳总结才能得出工程总造价。工程概算介绍。工程概算就是以货币形式来反应建设项目经济效果。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对计算机模拟项目从经济上进行计算,用建设项目设计的实际费用、建设项目的实际人工费、建设项目的实际材料费、建设项目使用机器的实际费用等进行计算,最后进行汇总,得出总工程造价费用。在进行工程概算之前,我们应该将建设项目的图纸给牢记,然后开始计算工程量。工程量作为计算费用的基础,是进行计算的前提条件,建设工程计算量越准确,工程造价的费用计算的越准确。在进行费用计算的时候要利用相关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这样会使计算的数据更精确。定额直接费用=Σ(分项工程量×单价)+Σ(未计价材料量×单价)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或工程费)×费率工程建设项目的直接费用以及间接费用按照当地的规定进行计算。计划利润=直接费用(或工程费)×费率税金=直接费用×费率这些都是各项工程费用计算的基本方法。在计算的时候应该将设备费用和材料费用给分开计算,让费用计算的更加合理。

三化工行业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工程概算发展建议

现在的化工行业建设中,可行性研究应用非常的广泛,这是最值得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对化工行业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以及工程概算的发展进行创新建议。

1、未来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概算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简化其中的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工程概算时,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步骤来进行,不可随意打乱步骤;

第12篇

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1973年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正式提出,后工业社会由高科技所引发,是信息产业革命化的产物,在后工业社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①工业设计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至今已有250多年,随着人类由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社会走向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内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以外观设计、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设计,正在快速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高端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工业设计作为高技术服务业,明确提出要“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后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必须要在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将人们内心的安全感、幸福感等情感激发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物质层面,这其中的聚焦点,正是用户体验,谁的产品或服务更能贴近用户的使用心理和习惯,谁就是胜出者。因此,在后工业设计中用户体验将成为工业设计价值的核心。

二、后工业社会对工业设计师能力的要求

在后工业社会中,设计师将面对资源紧张、信息泛滥、情感疏远等社会与生态问题,需要将设计从“产品为中心”转变到真正“以人为中心”,设计对象也将从“物品”转向“服务”。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较以往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设计思想。后工业社会是高科技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需要通过设计将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因而迫切需要使世界变得温暖的设计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真、善、美的素质,它们分别代表着设计的三个方面,即科技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设计需要兼顾科学、道德与美学,唯此才能造福于社会。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树立设计的全局观,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仅定位于艺术造型这一较低层次的设计,特别在以人本主义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后工业社会,造型仅仅是设计的一个环节,而前期的设计调查对于设计来讲则非常重要,只有进行细致的设计调查,设计才能“对症下药”。此外,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美观因素外,可用性因素也必须加以考虑,使设计既美观又实用,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

三、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课程设置工业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其涉及艺术学、工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设计类的学生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将其进行有机整合。从后工业社会中设计师应具备的真、善、美三种基本素质出发,可将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工程类、人文类、艺术类三大模块。工程类课程的设置面应比较广,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种工程知识,在此基础上思考技术与人的关系,怎样将其与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专业工程类课程的设置除了材料与工艺、结构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以外,还应包括移动互联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人文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能从社会的宏观环境出发,发现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使设计能满足人的需要,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后工业社会中,老龄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应设置的人文类课程有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艺术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使设计作品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设计是一种实用艺术,并不是纯艺术的个人表现,设计师应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工业设计专业应设置的艺术类课程,包括造型设计基础、设计色彩学、设计美学等。

(二)理论教育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后工业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如慕课(MOOC)、网络论坛、微博等对所学的专业或课程有较好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势必发生变化,不能再完全沿袭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互动,教师的职责将更倾向于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设计类专业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任课教师必须对课程有深入、全面、系统的认识,必须时刻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信息。

(三)实践教育在后工业社会中,设计将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将会日益受到关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创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设计的成功与否将更多地由用户来决定。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如课程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等时,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握社会热点,并从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寻求设计切入点。此外,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走入用户的世界,认真研究用户的生活形态和行为习惯,使自己的设计能够融入更多人性化的东西,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为用户所接受,才能为社会所认可,才能产生市场价值。正是基于此,许多学者认为设计学院将会成为未来的商学院。

四、结语

第13篇

如果收费标准太低,会造成减缓投资回收,甚至无法收回投资,给高速公路投资带来风险。由于高速公路通行费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国务院规定,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收费标准由项目业主将方案上报到省交通主管部门,省交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物价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因此,积极争取较高的收费标准,能有效提高经营企业经济效益。

现行国家政策规定收费年限最长为25年(中西部地区30年),收费年限的确定原则是“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一般说来,收费年限越长。投资收益率越高。因此,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申报收费年限的过程中,要力争取得尽可能长的收费年限,以保证高速公路收费项目的总投资收益。

二、通过合理的诱导措施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交通流量

很多人把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比喻为山大王。认为只要路建好进行收费,车流量会滚滚而来。交通量的大小与营销策略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其实不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优势早已被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所取代,“奈条大路通罗马”的公路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以收取道路通行费为主业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出现了同业竞争的局面,典型的例子是杭州到上海的高速公路。1997—2007年间.仅有沪杭高速公路一条,可以说是垄断经营.但2007年底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一杭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毋庸置疑,沪杭高速公路的交通量会被分流掉一部分。积极、科学地营销宣传有助于增加交通量,杭浦高速公路开通初期知名度不高,更有必要借助广播、电视、完善的指路导向牌、向司机发放行车指南等灵活多样的市场促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促使交通流量增加。另外,做好道路养护工作,保证道路安全、畅通、快捷、舒适,收费人员的优质服务等,都有助于吸引社会车辆,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副业的经营管理。

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是指设置在高速公路上,主要为车辆、司乘人员提供餐饮、休息、加油、维修、通信、停车等服务的设施,因为高速公路的“封闭性”保证了横向无干扰、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从而实现它高效、安全、节时、舒适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它人为阻碍了车辆与司乘人员与外界的联系,给司乘人员及车辆带来了困难和不便,这就有必要借助高速公路内部的有关设施提供服务。因此,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优势,做好服务区的“品牌”文章,加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服务设施和内容,美化服务环境,为司乘人员及车辆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副营业务收入,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一个不可忽视的利润增长点。另外要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经济走廊”的优势,实现高速公路与沿线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广告业,把高速公路办成展示地方经济、文化形象的窗口,在拉动区域经济的同时,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

四、从项目前期到建设施工全程控制建设成本

在投资决策已确定的情况下,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成本,将建设成本控制在X.-程概算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公路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应做好从项目前期到建设施工全过程控制建设成本。首先,通过实施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可行性论证等措施来控制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本;其次,通过公开招标和资格验证方式选择有资格的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保证工程质量,降低这些环节的成本。最后,要加强对公路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的财务监督,这对公路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五、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机制控制运营养护成本

对高速公路养护成本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对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日常养护工程、抢修工程、道路绿化养护工程等实行公开招投标管理,以降低养护费用,提高养护质量;强化高速公路日常保养,加强路面、桥梁巡查制度,实行每日一巡或每周一巡,将高速公路病害控制在萌芽阶段,防止“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加大对超载超限车辆的管理力度,保障高速公路路权路产的安全完整。通过以上措施能很好地控制高速公路经营成本,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

六、优化资金管理控制资金成本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资金投入大,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少则投入几十个亿,多则投入上百亿资金,因此资金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高速公路一般通过直接吸收投资或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金,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债务资金,当债务资金和资本金保持一个合理的结构,也就是适合的资产负债率时.能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所谓合适的资产负债率就是指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资金成本最小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另外,债务资金筹措策略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及筹资风险。一个好的筹资方案,不但能降低财务风险,对提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起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做筹资方案时,需考虑到以下因素:(1)融资渠道:向金融机构借款取得比较方便,但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发行企业债券虽然限制条件较多,但资金成本比同期银行贷款低。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考虑适当提高债券融资比例,有利于降低综合债务成本,提高企业效益。(2)融资期限长短。根据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投资效益相对滞后的行业特点,车流量增长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通车初期车流量较少,通行费收入较低,很少的现金流无法还本付息,因此,宜采用期限较长的融资策略,否则会造成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不但要支付滞纳金.还会发生信用危机,加大财务风险,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无法持续经营的境地。虽然中长期贷款会加大资金成本,但此时如何避免财务风险应放在首位。随着车流量的增长,主营收入大幅度上升,当现金流相对宽裕时,可以考虑降低中长期融资比例,提高短期融资比例。以降低财务成本,提高企业效益。(3)财务杠杆作用。债务融资的目的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收益通过对交通量和收费收入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未来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债务成本率时,实行适度举债,发挥财务杠杆效应,达到提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经济效益。

此外,要向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先进管理水平看齐,推动营运管理科技创新力度,采用并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方式,无需收费人员就可以达到应收不漏的效果,可以减少大量的收费广场工作人员,从而大大降低营运成本,提高通行能力,最大程度达到提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之,实现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有很多,这就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寻求更多好办法、好点子,实现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总目标。

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对策

论文摘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有许多,总的可概括为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文章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特点出发,提出了如何争取较高的收费标准和较长的收费年限、通过合理的诱导措施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交通量通过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副业的经营管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如何通过控制项目建设成本、降低运营养护成本、优化资金管理控制资金成本等开源节流对策,以达到提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14篇

工业废弃地有一定的特殊性,自然环境比普通用地复杂,需要考虑修复的问题相对较多。景观设计师在进行适量的人工干预后,充分利用动、植物或其他自然因素来改善原生环境,使废弃地逐渐恢复成安全、适宜的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土地与水资源将不再是被污染或是污染源,创造了良性、持续发展的景观。

1.对土地、水的处理

由于诸多原因,工业废弃地的土壤存在污染、某种或多种物质含量高、PH值偏离正常值或容易板结等问题。处理土壤是为植物的生存生长和建设活动展开提供保证,处理土壤污染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是进行土壤置换,包括全部置换和部分置换,都具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但在追求生态性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更倾向于进行人工干预整治,利用植物或其他自然资源对土壤进行净化修复,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土方的运输量,以降低成本,同时用自然修复的方式,合理利用原有土壤资源,以实现低成本生态循环的目的。在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项目中,设计师在土壤中掺进了适宜种植的草籽和一定比例的腐殖质,改善贫瘠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为草籽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培植微生物和植物来吸收固体物质,消耗土壤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污染土壤的目的。[3]在以色列特拉维夫阅读公园,则是选择富有当地特色种子的表层土壤,放置在公园建设用地周边,远离工程场地,避免风吹日晒不良影响,种子逐渐适应公园原有环境。最后选取其中含有生长能力的种子在土壤里播种,其中要多次对种子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控制定植植物情况,取得改良土壤的效果。[4]土壤板结也是工业废弃地中较常见的现象,主要产生原因有某些物质超标和土地被铺地或重型器械夯实。板结对于建设和植物种植有很大的影响,在废弃地中这样常用的方法有人工松整土地、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改良土壤结构、利用适应力强的植物或使用有益土壤松动的动物生物改良土质,[5]改良手段需要根据土地板结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最合适的整改方案。在废弃地中,大多数现存水来自于原有建设、后天自然积蓄或人为排放而成。而在景观设计中,水是常见的空间活跃元素,柔化并融合硬质景观,流动的水更能创造相对独立空间,吸引使用者注意力,隔绝周围嘈杂环境。选择是否保留和利用水资源,除了根据设计需求还必须考虑其是否自身受到污染或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扩散的威胁。简单的水置换并不能解决整个环境将来可能对使用者产生的危害,需要利用固定和清除方式对污染带来的威胁进行控制、削减。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水公园按不同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组合,创造了丰富层次和景观效果,使植物延伸至陆地形成自然群落,植物群落美观的同时兼顾生态净化,使流经该路段的河流得到净化。韩国首尔仙游岛公园是在旧污水净化工厂改造成的,在功能上进行了延续,现用原有的净水设备为公园的庭院供水,其中的“水质净化园”成为可供观赏的自然净水模型,直观地展现原水厂运作流程,体现出污水处理厂的文化与价值。在处理废弃土地的手法上,大地景观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景观改造方式。由于用地的需要,大地景观改造一般应用在比较荒芜、偏远的地方。它是用土地去叙说历史,传达设计者要表达出来的东西。某些工业废弃地由于土地的限制,种植树木或建造建筑比较困难,而大地景观可以很好地处理土地与环境,同时传递工业文明精神和其他人文理念。美国加州拜斯比公园(ByxbeePark)在改造前曾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场地上垃圾随意堆放着,上面覆土很薄,缺乏能够种植和建造的条件。设计师在垃圾山上塑造地形,并把场地中的废弃电线杆选择性保留,组成阵列排布,平缓的地形和直立的旧电线杆形成强烈对比,共同营造场所空间。整个公园覆盖着低矮的草,以自然的姿态体现生机。整个场地简化了其他建设,强化了土地的特征,追求人工塑造、自然景观的相互交融。德国盖尔森基兴北星公园(NordsternPark)在设计时,把原矿中的堆积的废料塑形成几何形状山丘,整个场地以此造型为元素,构筑物也成为大地艺术的一部分,地面种植多以低矮植被为主,强调地形和景观融为整体。

2.对原有植物、动物的处理

工业废弃地原有的植物或动物也属于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对于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较正常生活在它们已经长时间适用的土地上,所以保留合适的植物、动物能维持原有景观,能够减少其适应时间和增大存活率,对自然修复存在重大意义。对于需要尽早对使用者开放和呈现效果的地区,则需增大保留比例。特别是有些工业地废弃后,长时间空置会形成一些珍贵动、植物的栖息地。在开发前应当从多方面考虑是否要进行保护和完善,这样就需要保留一部分的空间维持甚至优化现有环境,它能给有生物种提供和谐共处的条件。江西鹰潭白鹭公园设计时,在白鹭栖息的水塘周围形成一个保护隔离地带,减少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俞孔坚教授在设计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时,采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土地进行分割,形成绿色岛屿,既保护古老榕树,又满足防洪的需求。[6]刚开放使用的长沙市巴溪洲保留原生杨树,根据水位变化,设计季节性水生绿洲,创造生态多样性。朱育帆教授在青海原子城设计时保留白杨树,形成绿色走廊,用植物叙述记忆,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改造人文环境,体现历史价值

人工环境也是工业废弃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废弃地经常遗留下废弃的材料、器械、建筑和构筑物,若完全抹去痕迹则失去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让其以原始状态则不符合现代使用需求,所以也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复。

1.对废弃材料、器械的处理

大量废弃的材料和器械若采取全部移出场地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存在转移安置问题。废弃材料分为原料、非生产性的必须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设计师把废弃材料通过分解、重塑、组合与新建材料手段,使原有材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内铺装采用石材边缘铺设废弃钢材,照顾排水和安全的同时,体现园区特色,采用废弃钢材创作出铁栅涌泉,在强烈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追求和谐。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利用废弃材料制作矮墙及铺装,一些雕塑和娱乐设施就地取材,形成独具特色的园区风光。德国杜伊斯堡公园把红砖制作成红色混凝土材料,矿渣等直接作为铺设地面材料。原有器械在考虑视线、线路、完整功能等情况下,选择性地进行保留。完善器械处理方面,其处理手法多于相似遗留建筑物,但功能形式上更为多变。德国杜伊斯堡公园中心区,把煤气储存罐创造性地转变成人工潜水中心,使器械功能不止步于观赏,使人与工业遗迹更为亲近。

2.对遗留建筑物、构筑物的处理

工业废弃地的建筑、构筑物有着独特的形态和结构,在突显工业特色和记录历史上有着不能取代的功效。但是能够像德国老工业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那样大量、完整、合理保留是罕见的。首先,选取比较完整和有价值的部分保留,其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和变化,用场地内废弃材料或现代材料进行拼接,或把空间重新布置组合,使其不孤立于整体环境,而又体现工业精神。广东广州员村红砖厂,原厂区建筑进行改造中,有建筑直接在砖墙上覆盖彩色玻璃、钢架结构,利用现代材料形成过渡空间,彰显时代特色;有建筑入口把水泥柱和钢架改造成特色栏架,体现工业的力量;还有建筑在入口处用红砖拼接出新墙,使空间更适合现代使用,配合新中式的家具摆饰,工业建筑融入中国特色。在建筑设计层面,在保留特色同时需要考虑符合现代建设和环境。常见手法有:创造过度空间;工业元素和现代元素对比冲突;利用传统元素手法中和冲突;在视觉上新旧元素进行衔接;现代元素隐藏于工业建筑表层两者相互相成、两者交融衬托。有些构筑物由于时间久远和人为破坏,受到腐蚀、破损或呈现陈旧的现象。一些再利用的构筑物或建筑采用的是喷涂油漆或其他保护性质的涂料。如广东广州岐山公园厂房构架就涂上了鲜艳的红色,原有的机器进行改造涂漆。虽然保存时间延长,但简圣贤、何志华在《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一文中提出喷涂漆这种方式会使构筑物失去原真性,让人无法体验工业遗产的价值。[6]有些设计选择利用植物直接覆盖部分构筑物,减少了工业建筑给人带来的距离感。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铁路公园的少数铁轨和步道被爬山虎等攀沿植物覆盖,柔化了钢铁构成的硬朗空间,增加了生命气息,同时表现出时间在上面留下的痕迹。但爬山虎这种攀沿类植物会分泌腐蚀性的物质,影响建筑或构架存留时间和安全性。采取对建筑或构筑物进行表层处理,或使植物“悬浮”于建筑表面不直接与之接触,减少植物对于废弃建筑的不良影响。

三、协调周围环境,新旧相互交融

第15篇

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我国市场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等宏观的晴雨表。农村经济发展通常是以国家经济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同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市场环境等,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工业化背景下,我们要想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型,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2.1基层领导没有对发展农村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对上级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更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村领导往往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不能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投资,但农业项目收益率相对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而政府又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相当大一部分的集体经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基层人员,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受其思维和思想的限制,这些基层人员往往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体制也不健全,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农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受农业技术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仍然很低,有时由于种植不合理,还会出现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工业化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将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将通过信息化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契机,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及时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高水平地发展。

3.1使基层领导重视发展农村经济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从基层领导抓起,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市、镇两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村干部进行调研并撰写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3.2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是当务之急,资金是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对发展农村经济给予优惠的政策,对农业项目或农产品加工减免税率,同时也要采取强制措施使农村信贷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产品价格,最大可能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3.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一个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优势资源,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科学带领农民致富。

3.4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很多农村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已经开始转变个体经营为规模性经营,通过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打造“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带头作用。目前实现农村的产业化经营有多种方式,包括加工业、手工业及农产品的等。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小型手工业提供了优势,农村的手工业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农村得到了迅速规模化发展。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加快了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3.5加大农业科技的应用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一些学术成果也实现了转化。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