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经济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经济论文

第1篇

(一)后工业经济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后工业时代"(thepost-industrialage)[7]。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以技术经济标准来划分经济时代:狩猎—采集经济时代(thehunter-gathererage)、农业经济时代 (theagriculturalage,亦称"农耕时代/agrarianage")、工业经济时代(theindustrialage)和知识经济时代(theknowledgee-conomyage)。Cohen的《健康与文明的崛起》[8]6775、Johnson的《人类社会演进》 [9]53、Clark的《世界经济简史》[10]、Lenski&Nolan的《人类社会:宏观社会学导论》[11]等书籍都对这种经济时代划分法有详尽介绍和运用。本文根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并定义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之交的过渡经济时代为后工业经济时代。

(二)协同动力研究

协同论(Synergetics)是"新三论"之一,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aken创立,后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领域,同时也给现代科学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国外学者Faulkner认为,协同概念可以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12]。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对"协同"的态度并非都是积极的,虽然协同效能使企业趋之若鹜,但企业取得协同效应之艰难却使其望而却步,甚至产生质疑,亦即"协同陷阱"[13]。而我国学者在动力学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如:田会从宏观角度阐释了不同经济时期企业动力系统模型[14];樊燕萍等应用系统思维方法、系统动力学来研究战略并购问题[15];王光辉等基于动力学视角构建社会舆论形成及干预的动力学模型[16]。然而,关于协同学与动力学结合的研究主要在于理论探索。如:孟琦等通过构建协同动力模型对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协同机制的建立进行理论探索[17];郭明彬、张陆洋等运用协同学的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动力学模型来研究风险投资的竞争与协同机制[18]。本文尝试构建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来解释企业联盟内在协同动力机制,并通过考察纳斯帕斯与腾讯的成功联盟进行例证。

二、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

(一)不同经济时代的主导要素

不同经济时代要素的构成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主导要素,可通过生产函数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方式都是以当时最短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自变量的一种生产函数。因此,在农业经济社会,谁拥有了土地,谁就控制农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社会,谁拥有资本(机器、厂房、原材料等),谁就控制工业经济时代;同样地,知识经济社会的主导要素就是知识。而后工业经济时代作为一种过渡性经济形态,知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所以此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要素便是资本和知识。

(二)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

后工业经济是以资本与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混合经济形态,此形态下资本与知识体现的是博弈关系还是协同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在投资与合作过程中,联盟企业要正确处理好两者(资本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促使协同力始终大于博弈力,从而使联盟发展壮大。在此,为了深入研究后工业经济时代联盟企业之间的协同模式与动态关系,引入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尝试建立模型来探讨企业联盟协同动力机制。我们建立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如图1,假设斜面上的球体为企业联盟,斜夹角α代表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速度。联盟中的投资与被投资企业分别是主导要素(资本与知识)的代表,其中:Fk代表资本动力,Fi代表知识动力,这两种力量成为推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中坚力量。而同时存在与前两种动力目标不一致的动力,即是企业联盟的耗散力F= {F0,F1,F2,……}。这个模型简明地反映了过渡期"后工业时代"联盟企业形成的协同动力模型的变化过程。1.耗散力从投资到资金回报过程,联盟企业既要受到市场经济压力的影响,又要受到来自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信息拥有等差异造成的分歧和摩擦,这些力的总和我们合称为耗散力(F)。对于企业联盟而言,在耗散力的作用下,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创造的价值将逐步减少,同时增大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图1可见,耗散力可以分解为与"协同动力"方向相反的企业联盟内部阻力Fx以及与斜面垂直的市场环境压力Fy。企业实现联盟后,关于耗散力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1)α=0时,双方积极共建和谐伙伴关系。最初联盟内部的阻力并不明显(Fx值趋向于0),耗散力取决于市场经济压力的大小,企业联盟处于一种对外竞争状态。(2)0<α<π/2时,内部阻力Fx逐渐上升,相反市场环境压力将逐步减少,联盟企业既竞争又协同,且后一种关系更为突出。(3)α=π/2时,表明企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此时企业联盟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Fy值趋向于0),企业间的耗散力大小取决于联盟内部阻力的大小,企业联盟表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2.协同动力企业联盟为了克服耗散力的负面效应,从系统内部形成序变量即"资本+知识"的协同动力,促使联盟企业相互融合来抵消耗散力以实现联盟价值。因此,协同动力与联盟利益的方向是保持一致的,协同动力越大,得到的利益越多,可以表示为:Fki=F2k+Fi√2Fk=Fk1,Fk2,Fk3({,…};Fi=Fi1,Fi2,Fi3{,…}),其中:Fki表示沿着斜面方向的协同动力,Fk,Fi分别是与横坐标和纵坐标平行的资本动力和知识动力,且随着经济转型速度α的加快,资本动力的引领地位逐渐被知识动力所取替,即资本动力趋于平稳,而知识动力顺应时势而越发强大,因此协同动力的大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动力的大小。

三、案例分析

近年来,中国IT行业公司中创始人离职案例渐多。诸如:盛大入主后,2011年酷六网创始人、CEO李善友离职;国美电器入主后,2012年库巴网创始人、CEO王治全离职;雷士照明引入风投资本后,2012年创始人吴长江争夺控制权失利而出局。从中容易引发我们思考,"外人"成为控股股东,公司由控股股东还是企业家(创始人)管理?或者说公司运营采取"谁投资,谁主导"模式还是采取"你投资,我经营"模式?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仍停留在" 谁投资,谁主导"模式上。然而,事实证明,后者才是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投资与合作的理性选择。下面通过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的成功案例分析来说明这一问题。 1998年纳斯帕斯曾经成立一家互联网服务公司,后因经营效果不佳而关闭,而同时期的腾讯也陷入困境———因为用户的激增与资源(资金、设备、服务器托管费等)短缺的内在矛盾,马化腾险些把腾讯转卖。纳斯帕斯作为一家跨国大企业资本充足,却缺乏一支知识丰富的经营团队,相反,腾讯缺少的正是雄厚的资金做保障。所以,现实境况反而为两者联盟提供可能。

(一)纳斯帕斯—腾讯联盟

从1998年成立至今,短短十几年间腾讯已发展到4.48亿(一说6亿多)活跃用户,成为坐拥国内外最大客户群的互联网企业之一,2013年实现净利润17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由2007年的100亿美元猛增到2014年的1416.8亿美元,7年增长14.2倍,年均增长率达46.04% (100×(1+x)7=1416.8,x=0.4604),其中2008、2009年环比增幅高达100%(见图2);相比近一年面书(Fa- ceBook,也作"脸谱")、苹果(AppleInc.)、微软(Microsoft)等世界主要IT企业的市值涨幅(截止2014年3月,见图3), 腾讯为106.93%,仅次于面书而远高于其他同类企业。可见,腾讯迅猛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互联网企业之一。纳斯帕斯成为这一奇迹的大赢家。2001 年纳斯帕斯斥资3200万美元入股腾讯,并以持股46.5%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此后腾讯虽通过股市融资几度调整股权结构,但至2013年纳斯帕斯(通过其旗下子公司MIH)仍持有腾讯33.93%的股权,若以收市价360港元计,腾讯的总市值高达6690亿港元,而MIH所持股票市值为2269亿港元。若将纳斯帕斯入股腾讯的32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约为1.95亿港元计算,则它12年来获利2267亿港元,为其原始投资的1160多倍,年均增值率超过80%(1.95×(1+x)12=2269,x=0.801)。如此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如此迅猛的资产增值速度,不仅让纳斯帕斯保持住非洲最大媒体公司的地位而且使其跻身世界IT投资巨擘之列。

(二)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协同动力机制

根据协同学与动力学原理,在后工业经济环境的作用下,资本、知识两要素就会产生"协同序变量",使要素系统从无序进入有序运行状态,并且序变量产生的动力将驱动着联盟系统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在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系统中,纳斯帕斯是资本的代表,腾讯是知识的代表,两者所形成的协同动力机制无疑可以很好地回答"后工业时代为什么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能取得辉煌成就"这一问题。在此我们将企业联盟与其发展的历程结合起来探析"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协同动力机制"1.初始期2001年纳斯帕斯斥资3200万美元入股腾讯,实现了两者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的优势互补。当年纳斯帕斯占股46.5%,按照常规投资管理思维,纳斯帕斯理应安排人员进入董事会或者掌控公司的经营管理,但纳斯帕斯采取的却是"被动投资者"策略,让腾讯的业务独立发展到今天———如2003年腾讯虽偏重即时通讯工具QQ业务,但为规避主打单一业务潜在的风险,同年腾讯推出集广告、游戏、新闻等于一体的门户网站。从图4—Ⅰ可见,两者联盟正处于初始期,纳斯帕斯(资本)成为驱动系统运行和完善的主动力,而腾讯(知识)在雄厚资金的支持下,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和改变投资战略和战术来迎合发展需要。2.成长期2004年腾讯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标志着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进入新的历程。在腾讯的发展过程中,纳斯帕斯加盟固然使腾讯"翻了身",而2005年职业经理人刘炽平的加盟也对腾讯的发展意义重大。纳斯帕斯作为腾讯的第一大股东,与腾讯秉承相同的管理理念———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积极完善激励制度、产权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从图4—Ⅱ可知,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速度(α)越快,腾讯的运营模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决定了联盟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大小。正因为腾讯重视管理、信息技术、制度等知识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了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的发展;同时在纳斯帕斯强有力的庇护下,2008年腾讯收购纳斯帕斯印度子公司的部分股份,加快了腾讯与大股东携手海外投资的步伐。实践证明,腾讯在自身"内修"和纳斯帕斯"外助"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更大的协同力,2009年腾讯QQ用户超4.5亿,高于微软和Skype在中国的用户数,同时当年股价屡创新高,成为了纳斯帕斯的最优资产。3.成熟期2010以来腾讯大大加快投资并购的步伐。2010年与纳斯帕斯联合斥资6.88 亿对Mail.ru集团(原名DST,美国facebook的主要投资方)进行投资,同年收购了Naspers泰国子公司49.9%的股份。并且据一项统计,2010 年之前的十年内,腾讯大约只进行了30次投资并购,而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已超40次[19]。国内创业板379家公司总市值为17000亿元,而腾讯市值就近万亿,一家公司竟超过创业板市值的一半,其高成长性由此可见一斑[20]。无论从跨国投资并购还是从公司市值状况来看,都可以体现出腾讯已是一家成熟的企业。所以,当今腾讯即使面临奇虎360、阿里巴巴等同行企业的激励竞争,也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潮流的冲击而海内外,进而日益彰显知识要素在新时代的主导地位,让知识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图4—Ⅲ)。

第2篇

 

1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

2 中国资源型产业及制造业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4 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 物质流指标下的工业经济解耦问题研究

6 金融危机下的工业经济发展困境:内因抑或外因——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工业经济的比较研究

7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8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9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10 江苏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及增长趋同

11 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以广东和广西为例

12 中国电力产业链与工业经济波动关系研究

13 工业经济新常态愿景下的分化与突破——2015年工业经济运行特征与2016年展望

14 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的分行业面板数据研究

15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实证分析(1978-2009)

16 稳中求进的中国工业经济

17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2011《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18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转型升级研究

19 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 环境规制与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基于经济增长分解视角的实证研究

21 苏北工业经济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探析

22 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强度与污染减排效果——基于“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23 工业用地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4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

25 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研究

26 我国金融发展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27 2030年中国社会经济情景预测——兼论未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前景

28 工业用地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29 基于WTP-DEA方法的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评价

30 区域科技人才、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我国18个较大城市的面板数据

31 宏观政策取向对工业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基于动态CGE模型

32 市场化进程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33 能源效率与工业经济转型——基于中国1998~2007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34 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35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6 深化改革开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研究——2012《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37 从业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38 通货膨胀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数据的VAR分析

39 步入“新常态”的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特征与未来趋势

40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41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

43 浙江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44 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

45 地区性因素、集约性特征与工业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省际差异成因的经验研究

46 发展低碳工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47 太原市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研究

48 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及反思

49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我国工业经济的转型效率研究

50 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以青岛市为例  

51 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52 辽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基于产业竞争力的视角

53 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54 2009—2010年温州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55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56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57 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以海宁市为例

58 当前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及发展态势

59 武汉市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

60 当前工业经济下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61 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选择与展望

62 对外贸易、FDI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基于1995—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63 负重前行:2014年温州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

64 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及对策

65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66 工业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污染的关系——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

67 环境失调与科技进步: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研究述评与展望

68 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

69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5年温州工业经济趋势前瞻

70 基于SVAR模型的气温变化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的影响研究

71 环境规制、环境规制竞争与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Durbin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72 工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73 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74 南通工业经济运行中投入与产出结构变动分析

75 平流缓进:2013年温州工业经济展望

76 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77 基于技术创新视角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78 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比较研究

79 2011—2012年温州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与趋势研判

80 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

81 高等工程教育与福建工业经济发展

82 重庆各工业部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兼论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83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动态关系研究

84 西部工业经济增长与污染治理效益分析

85 四川工业经济运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86 基于ARCH模型的工业经济预警系统

87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

88 黑龙江省工业人才资源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分析

89 镇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90 论洛阳市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

91 我国工业经济2015年景气态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92 加强金融对县域工业经济支持的模式研究

93 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94 霜降水痕收:2016年温州工业经济展望

95 延安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9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经济预警系统研究

97 西藏工业经济发展初探

98 广西工业经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柳州钢铁工业为例

第3篇

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这两个指标对比上,工业增加值肯定是小于工业总产值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越大,说明投入产出效率越高,发展质量越好。因此在地区比较上,由于各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差异,仅凭比较地区之间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不能够反映投入产出的效率,因此引入了工业增加值率的指标。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率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3]。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行业看,工业增加值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工业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烟草业、食品加工、医药等。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越靠近生产的初级阶段,越是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越是政府管制相对较强的垄断性行业,就具有越高的增加值。比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的采掘业均属于资源型行业,烟草业是管制相对较严的特殊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工业增加值率低的行业主要是出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或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一般也相对较低[4]。对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地区或行业而言,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优化等成效,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首先,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值率也更高。其次,中间投入和消耗少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第三,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也较高。在价值链构成中,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都是产品增值或附加值最多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主导其增加值也自然较高。

2影响工业增加值率的因素

2.1产业结构对工业增加值率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影响工业增加值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两国工业品竞争力同属世界先进水平,但2007年美国平均工业增加值率为44.85%,德国为28.51%,其中造成工业增加值率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两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别。以汽车产业和医药产业为例,汽车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美国和德国的汽车产业增加值率分别为31.78%和23.69%,都远低于两国的平均工业增加值率水平,而医药产业分别为65.05%和44.04%,均高于平均水平。但美国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德国只有2.86%;汽车产业恰好相反,德国占比为18.19%,而同为汽车大国的美国仅为8.67%。其结果比较说明:如果一个国家高增加值率的产业比重大,就会提高这个国家工业增加值率的整体水平,反之亦然[5]。

2.2行业差异导致工业增加值的高低

不同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有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源于不同行业资本构成不同,也可能源于行业竞争程度不同造成行业利润不同。根据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单位产业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单位产值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越大,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越低。反之,则工业增加值越高。二是单位产值中折旧所占比重。折旧是计入增加值的,大量使用固定资产的产业工业增加值较高。三是单位产值中人力资源成本所占比重,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计入增加值,劳动者报酬高的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较高。四是竞争格局。如果在某些产业或生产环节,企业供应低技术含量、同质化的产品,且进入门槛低,企业毛利率低,工业增加值也相对较低。反之,如果某些企业或生产环节,由于技术壁垒等原因存在垄断,企业掌握定价权,获取较高的毛利率,相应的工业增加值率也会提升。

2.3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工业增加值率不同

从产业链看,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一般零部件制造和原材料生产、组装与总成等环节的工业增加值分布不是均匀的,在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环节,劳动者主要是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人力资源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大,物质投入主要体现为设备的折旧(计入增加值),并且其成果往往兼具不可替代性与垄断性(如专利权)。而后两个环节,参与者以产业工人为主,人力成本较低,可变物料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很大,生产过程技术含量低、同质性强、竞争激烈,相比之下,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环节的工业增加值率要高于后两个环节[6]。

3以陕西省为例

2010-2013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陕西省工业增加值率在2001-2013年期间,始终在36%~38%之间波动,整体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从工业结构上来看,能源工业占陕西工业总量的半壁江山。以2013年上半年陕西省的工业总产值结构分布(见表5)为例,能源工业比例为40%,非能源工业占比60%。其中对工业增加值率贡献较高的就是能化工业。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型行业,靠近生产的初始阶段,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具有越高的增加值率。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从表5可以反映出陕西工业增加值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能源工业,非能源工业对工业增加值率的贡献较少,从总量构成上,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所占比例不均衡;非能源工业的效益和效率较低,获利能力和竞争力不高;从技术和产品层次角度,技术创新和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品体系总体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产品少。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