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业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银行业务论文

第1篇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二)物流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目前我国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的发展,仓单质押的利润率肯定会提高,随着融资额的扩大,将会产生规模效应,效益将会逐步增加。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对于这项业务的贷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所以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为仓单质押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撇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要以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为中心构建市场平台,如何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则是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重视的问题,银行还必须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山东省临沂立晨公司依靠“物流银行”业务融资2000万美元的出现就是在于银行做好了客户市场的拓展工作,和邻近地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必须设立科学的业务审批制度,广发行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强调“物流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对企业的审批相对严格”。但是这种审批制度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更不能对中小客户带有歧视性,审批要求和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业务审批中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反对一刀切的作风。

(三)拓展的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种类。限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法规政策,目前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品种主要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授信、保兑仓等,因此,银行打破传统思想,吸收海外经验,根据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产品,围绕物流、资金流和物权的转移实现服务创新。在较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在尽可能的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下提供给企业量身定做的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创新中打出我行的品牌效应。

(四)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①.对物流银行业务开展的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对融资企业和担保物流企业的风险识别上。我国目前的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在执行时还有注意警惕道德风险的出现。在进行项目筛选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物流银行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商贸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如果中小型制造企业申请该项业务,则还要求它的产品销售比较稳定,业务发展迅速,而且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销网络。只有符合上述条件,银行才有可能为其开展“物流银行业务”服务。比如在广东佛山的家电、布匹、原材料、钢材和塑料等市场上有一大批竞争力强、产品销售顺畅、价格比较稳定的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这些企业的特性都是“物流银行业务”选择的方向。据了解,目前广发行佛山分行已经和保力得物流有限公司、志高空调、一家纺织企业、一家陶瓷企业和一些贸易、进出口公司等生产企业和物流公司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合作,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比较畅销、价格比较稳定。同时,广发行在审贷时,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②.注意对物流公司和企业抵押资产的风险控制。虽然在物流银行业务过程中往往有了物流企业在中间做担保后,生产企业直接从银行手中获得信用,但购进的原材料必须存放在由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这样才能真正控制抵押资产的灭失风险。此外,我国目前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物流银行业务中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因此,银行在注意加强对抵押资产实控性的同时,还有注意对物流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其一是物流银行业务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其二是商贸企业做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其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是实力比较雄厚、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峰,物流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金融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6期

2.任文超,从“物资银行”到“物流银行”,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9期

3.向群,物流银行:助力中小物流企业速效解困,中外物流,2006年6期

4.彭永芳,“物流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科学与管理,2005年2期

第2篇

(一)外部问题

1.缺乏足够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型业务,在交易合同的有效性、有关交易规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等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都更加复杂和难以界定;目前我国也尚未就电子银行业务来专门制订和完善相应法律条文。法律法规上出现的空缺,不仅非常容易产生“球”现象,一旦出现纠纷亦很难解决。同时,银行监管机构及各商业银行对电子银行接触时间短,相关监管措施、管理办法、制度规定也存在严重滞后的情况,其规范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均亟待加强。

2.社会认知度低,目标客户群窄。电子银行业务近年虽有所发展,但与中国泱泱十三亿人口相比,认知深度和广度均明显不足,客户群体集中且狭窄。如个人客户主要集中在20-35岁、受过良好教育、收入较高、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少年中;企业客户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机构客户、重要公司客户中,而在县域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优质客户少、行业结算量小,则普遍发展缓慢甚至存在空缺。大量占用着银行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低端客户不愿甚至排斥接受使用电子银行业务,直接导致此项业务的强大效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发挥其应有的实际效力。

3.信用体系存在瓶颈制约。纵观国内国际金融领域形态,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是阻碍电子银行发展的关键。使用电子银行办理业务无法像现实社会中那样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进行交易,而对于在现实社会中都存在信用缺陷的“先预付款后收货”和“货到付款”,在网络中将更加难以建立信任关系。

4.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手段有待提升。电子银行业务多涉及用户银行资金,如果在安全方面出问题,会直接影响银行声誉,导致客户流失;如果损失面过大,还会造成社会问题。所以安全性保障是电子银行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虽然电子银行一直力图采用最先进的安全加密措施防范风险,但系统不断升级更新也可能直接导致系统不稳定因素增加。从目前发生案例来看,如何不断提高电子银行技术安全水平和风险防范手段,已成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内部症结

1.思想认识有差异。表现在认识上的不一致。目前,银行各层次对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仍缺乏足够认识,有的甚至还存在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会造成信贷资金无序流动和网点柜面无法控制存款流失等片面认识。

2.组织结构框架有待完善。单位组织结构设置粗放化,对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市场调研、客户维护、信息反馈、售后管理和技术支持等工作缺乏统一规范。

3.业务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发展快,手机银行发展慢。

4.业务培训滞后。电子银行属于不断完善的新兴业务,由于培训工作未能及时跟进,或培训方式单一、乏味,使得客户经理和业务主管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熟悉和了解产品优化、更新及新增功能,给市场营销、业务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5.风险意识淡薄。电子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员工和客户两方面。内部员工方面:一是岗位操作上。由于相关柜员对电子银行业务操作环节不熟或是不按规定流程操作,从而引发了结算纠纷或案件事故。二是安全意识上。操作人员密码不严格管理、密码口令使用周期过长、密码泄密、操作人员离岗不签退等。三是制度管理上。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重视不够、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或违反规定设置和配备操作岗位和操作人员,以致产生违规操作和安全隐患。客户方面: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意识淡薄,未认真按步骤操作,导致付款信息、指令发错以及未按规定保管客户证书和密码等。

二、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建章建制,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大势所趋,随之行业间竞争也将愈加激烈;但有序发展才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为此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作保证,使其有关交易合同、交易行为、消费者权益以及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等方面都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除国家应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外,金融监管机构、各家商业银行也应切实落实监管措施、完善电子银行业务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规定,同时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对现有各类产品从内部管理系统、客户信息资源、服务功能配置、技术处理平台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加强电子银行系统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使之具有高度的完整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渠道带动产品与服务创新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渠道,是与现有柜台服务相对应来说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电子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只能照搬相应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更应着重于渠道特色,注重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在寻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促进后台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来实现银行柜面无法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三)提高认识,上下联动促营销在电子银行领域无银行规模大小之分,竞争优势完全取决于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以及创新意识。金融业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行负责人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以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抓紧机遇,并坚持:

1.围绕客户群体制订整体化营销策略,统一规划,联合营销。

2.细分市场,确定营销重点;找准目标,培植优良客户群。

3.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电子银行发展,按客户群体实行差别营销和集中营销,充分调动各方面营销积极性,实现发展名牌战略目标。

4.积极开展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调查,不断丰富完善电子银行产品功能。

5.加大培训力度,迅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电子银行从业队伍。

(四)防微杜渐,加强风险防范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由于其业务独特的虚拟性和广域性,在提供给客户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不仅要面对原来存在的客户道德风险、信用风险,还要面对新增的技术风险,主要包含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方面。防范外部风险主要是通过监测对外防火墙和网络检测等防范外来攻击,同时保证交易过程中交易主体的身份识别,保证网上交易数据传输的保密性、真实性,保证通过网络传输信息的完整性和交易的不可抵赖性。内部风险。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初期,内部风险因其最容易被忽略而最难控制、所以也最容易产生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

1.建立内控缺陷报告制度。根据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某些环节存在的缺陷,可规定所辖支行按期逐级上报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建议,总行集中解决。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物流银行业务创新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触及我国实体经济,作为我国重要金融创新业务的物流金融,物流银行业务同样受牵连。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物流银行业务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物流业是现代产业经济的“晴雨表”,金融危机使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对物流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对于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许多以航海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汽车运输方式进行物流的企业面临着破产。这种影响会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不断渗透而变得更加严峻,整个行业前景不容乐观。银行放贷需要抵押,物流企业的资产大多是仓库、车辆等,银行不承认这些能做抵押,因此物流企业贷款难。在目前这种经济不景气导致业务量锐减的背景下,企业亟须资金支持。

物流银行作为近期兴起的一种重要金融创新业务,通过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主要以供应链上的动产担保为依托,给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有助于提升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发展物流金融创新,还可以改变银行担保贷款集中在不动产领域的状况,对降低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金融业与物流业应以创新为契机,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

物流银行的产生

物流银行也称为“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物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商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商业银行的资金流与物流商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因此,物流银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金融服务抑或物流服务,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的一项综合服务。物流银行以商业银行与物流商两个支点,为商贸公司架起了资金融通的大桥。

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机构创新意识增强。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这就促使了物流银行的诞生。物流银行是在运输与库存过程中,将凝聚在运输的资金剥离出来,让其“”流通,而没有占用生产资金,从而达到资金快速回笼,提高了资金利用率。相比较而言,引入物流银行的物流服务后,减少了资金占用,加快了资金流转,生产企业能用1元钱做10元的生意。物流银行可以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物流瓶颈”——质押物仓储与监管;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

物流银行表现为物流金融服务,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通过向企业提供“物流银行”的服务,构建相关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可以促进供应链上下游间的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结合,有效简化付款流程;银行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凭贷,从而降低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风险,因此银行便可向中小企业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使其融资成本大幅下降。

物流银行的发展现状

物流银行发展起源于物资融资业务。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谷物仓单。而英国最早出现的流通纸币就是可兑付的银矿仓单。

(一)发达国家的物流银行业务

国际上最全面的物流银行规范体系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其物流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美国的物流银行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这一体系的诞生,不仅成为家庭式农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农业营销系统的效率,降低了运作成本。

(二)中国物流银行的发展

国内物流银行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银行服务是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生,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更加复杂,除了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外,还要跟银行合作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务。在国内实践中,中国储运集团从1999年开始从事物流金融部分业务。物流银行给中国储运集团带来了新发展机遇,最近该集团公司总结了部分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并在集团所有子公司进行推广。据了解,“物流银行”在山东省最早的“样板”是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近几年,“物流银行”被山东省物流企业所采用,目前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也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

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

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1/3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1/3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

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物流银行运营模式

物流银行运营要求银行针对现代物流运营的特点,提供相应的资金融通服务。物流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一)资金贷款融资

大型融资贷款业务。主要针对物流规划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或关键技术合作等与物流经营相关项目,提供技术性融资或大型设备租赁和技术参股;或采用票据性融资业务,使物流企业获得必要的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业务。物流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固定可抵押资产的状况而设计金融综合业务。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质押为授信条件,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后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多项银行综合服务。一般最多见为融通仓业务。融通仓业务主要提供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变现综合性物流服务。融通仓业务主要有仓单质押和保兑仓两种模式。(二)资金结算业务

国内物流业务结算模式。资金结算是物流业最普遍的金融服务需求。我国现行的结算方式主要运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信用卡等八种代表性的结算工具。

国际物流结算。物流金融业务延续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结算的传统做法,并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使之更加便捷、规范,成为实现物流全球化的有力支撑。银行为物流企业提供L/C(信用证结算)、T/T(现汇结汇)、D/P(付款交单)、D/A(承兑交单)以及多币种结汇、打包贷款等全功能贸易融资服务和非贸易国际结算服务。同时开办银行保理业务,主要包括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付款保证、为港口施工企业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退款保函等。

(三)银行保理业务

在物流银行服务成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物流业为保证资金及时安全回收、减少资金占用,需要银行提供与其贸易结构相适应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及其它保证业务,主要包括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付款保证、为港口施工企业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退款保函等这些带有国际金融性质的物流银行服务产品。

(四)物流保险

供应链运行的各环节,无处不存在风险。物流保险作为物流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物流供应链条各个环节,合理的规避物流风险的方案是保证物流供应链安全的必要环节,也是物流银行服务的重要职责。

物流银行发展的策略

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还在于金融机构过度开展金融创新追求最大利益,而忽略了对相应风险的承担与控制。这实际也给物流金融创新以重要的警示: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监管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促使其对业务风险进行识别及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一)加强物流银行的风险管理

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目前主要存在的风险包括:一是法律风险,主要是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合约欺诈及质权是否成立的风险等;二是操作风险,主要是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的管理等;三是信用风险,主要是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四是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的价格风险和变现风险等。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历程,彰显了从系统角度考虑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关注与控制物流银行新增风险

类似于住房抵押贷款,物流金融创新可以缓释信用风险,但同时又会增加一些新的风险,例如担保品价格风险、变现风险等,对新增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业务能否正常发展以及风险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将最终影响银行资产的安全。

(三)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建立物流银行分散机制

物流银行应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建立物流金融风险的分散机制,比如,构建担保池、应收账款资产池,促使物流金融资产证券化等,这些有利于将业务风险有效分散和转移,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即便在业务蓬勃发展时,实时的监管、贷款审核条件的严格遵守等等仍然需要,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四)建立物流银行的保障机制

开展好物流银行业务,需要在银行内部确立和完善制度保障。首先制定科学的定价机制,其次制定独立的考核机制。再次建立专业的培训机制。最后制定快捷的信息传导机制。

另外,应该鼓励银行基于物流金融的风险采用内部评级模型来设置相应的资本金,确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防止流动性问题产生。

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银行服务的支持,同时银行本身也需要物流这个巨大的市场吸纳、消化金融资金,实现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业务的持续创新,对银行的资金营运和盈利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物流银行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而且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唐少麟.发展物流金融.强化整合[J].中国国际物流期刊网,2007

第4篇

关键词:电子银行,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一、电子银行业务概述

电子银行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方式或渠道,客户不需要到银行网点,只要通过电脑、电话、手机、ATM、POS等电子终端,就可以方便地获得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基金、保险、股票等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讲,电子银行家族成员包括自助银行、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

自助银行以ATM、CRS、DCD及POS机为主,体现在客户可以自行选择和操作机器设备进行自我服务。这种服务方式1972年3月起源于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顾客已经可以在自助银行的各种终端设备上,享受到几乎与柜台业务完全一样的一整套银行服务。

家庭银行以电话银行为主体。基于设施的不同,家庭银行可大体分为电话银行、视频终端家庭银行等形式,目前以电话银行(TelephoneBanking)为主。家庭银行(HomeBanking)服务使得客户在家里便能办理各种业务,其服务大都具有灵活方便、反应快捷等优点,因而吸引了大量顾客,提高了银行服务效益。

企业银行企业银行(CorporationBank)服务,使得银行的企业客户可以利用位于企业办公室的计算机(主要是PC,PC银行故此得名)、电话等处理终端,通过专用网络连接到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客户可以通过操作设备发出各种指令。但从未来趋势看,PC银行将被Internet银行取代。

网上银行以Internet为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Internet逐渐普及。以Internet为服务发送渠道,用户通过访问银行网站,就可获得各种银行产品与服务。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个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出现之后,网络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手机银行以手机为基础,也称移动银行。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用以手机为主的各种移动设备,使客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获得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基本上都提供了手机银行服务。

电子银行业务具有如下特点:

(1)“3A”式服务(3A=Anytime+Anywhere+Anyway)。全天候(Anytime)电子银行全天候24小时连续运行,对其使用可以不分昼夜,摆脱了传统银行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银行的使用同样可以不受全球时区的限制。在任意地方获得(Anywhere)只要拥有合适的工具(电话、电脑、手机、ATM等),客户所处的地域就无关紧要,随时随地都能获得银行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访问自己的开户银行。多种方式提供(Anyway)客户将不仅仅通过银行柜台才能办理银行业务,而是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手机、ATM、电话等多种方式享受各种银行产品和服务。

(2)以人为本的服务。电子银行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尤其体现在网上银行。它不仅可以同传统银行一样提供各种服务,还可以推出一些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这些业务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个人情况单独设计。比如网上银行可以实现服务使用界面的个性化,根据个人喜好定制页面内容和色彩等等。通过电子银行,银行还可以以各种方式积极与客户联系并获取反馈意见,如通过电子邮件、自动电话调查、ATM提示等,按照客户的要求及时增进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

(3)综合性的服务。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提供的服务,除了全面了解自己的账户信息,还可以了解银行提供的相关信息,如证券信息、保险信息等等。随着银行业分业经营界限的慢慢打破,这种综合功能将越来越强大,银行客户通过电子银行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不再是梦想。

(4)高度程序化的服务。与传统银行提供的面对面客户服务相比,电子银行能应对的业务复杂程度显然有限。一般而言,电子银行常常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高效处理的优势,低成本地提供程序化的、可以自动完成的常规业务,如信息查询、转账服务、修改密码等。而高附加值的、非程序化的企业客户服务往往需要在网下通过客户经理开展。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

“竞争激烈,新品迭出,效益显著,前景喜人”是电子银行业务目前发展的现状。随着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和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已开始转向网上支付和电子转账等方面的中间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国内商业银行也正在改变传统的柜台业务模式和业务结构。

90年代起,银行卡、ATM、POS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应用,国内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开始萌芽。交通银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组建以来,以电子科技手段为先导,进行品牌塑造,赢得了消费者,业务迅速发展。特别是率先推出的自助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之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各种电子理财产品的推出,使电子银行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为例,在隆重推出神通卡、神通网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提供的代收话费、电费、收视费等收付功能,以及提醒服务业务,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肯定。工商银行于1997年12月在互联网上开办了自己的网站,是最早推出网上服务的国内银行之一,并率先在国内同业中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诸多产品、服务归为一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电子银行的概念,打造了“金融e通道”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电子银行整体品牌。该行2004年底已拥有1000万户的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和11万余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在线支付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底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达到389万户,交易额1019亿元;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68705户,交易额32937亿元。

有关人士分析,到2005年底,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将飙升到1.4亿户。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制定市场策略,推出理财新品。如招商银行,2005年初推出了理财新品“财富账户”,随后在今年的4月,同广东TCL集团签订了“票据通”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商业银行都以创新姿态加入金融产品的市场大战之中。中国工商银行继“电子银行”、“金融e通道”后,又推出个人网银业务金融@家,为客户提供帐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网上汇市等12大类60余项服务功能。到目前为止,有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业务指数已占到整个业务量的25%,就是说,100笔业务中有25笔是通过电子银行的渠道进行交易的。起步更晚的招商银行,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网银、个人网银、网上支付、网上商城、网上证券五大产品系列为主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在国内商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美洲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这项数据揭示了电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共存的价值所在,显示出电子银行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重新瓜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电子银行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各商业银行所预计的目标和效果,电子银行的客户占总客户的比例较小、客户使用的满意度不高、实际使用率偏低等等,而制约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主要以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细分不够严谨、营销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高、低端客户资源相差悬殊,低端客户占比过大,客户资源不容乐观。面对低端客户占比较大的现实,市场细分工作不足,客户结构调整不力,流于一概而论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另外,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相形之下,目前电子银行的宣传更偏重于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产品宣传上的投入乏力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深层次推广,如在街头难见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广告,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高。对于客户而言,没有对产品的深入了解,何谈“认购”热情。

2、系统性能尚待优化,产品功能尚待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大都表现为将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所推出的电子银行产品也大多限于对银行现有业务的电子化改造。真正的产品创新远未涉及,创新特色不明显,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还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业务外的全部需要。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不能办理分行的一些特色业务(代缴费、外汇宝等);同时,比之于网上银行来讲,电话银行业务由于缺乏可视性,所以操作起来相对繁琐,表现为语音报读菜单冗长,16~19位的账号输入时间过长,造成客户不必要的话费浪费,影响了客户使用该产品的热情。而网上银行虽具直观性,但操作计算机本身就要求客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Internet知识,由于天津地区电脑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熟练使电脑的客户人数亦相对较少,加上认识不足、收入偏低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与推广。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操作过程中需客户输入的内容偏多,客户感觉不方便,自然就降低了使用热情,致使部分客户与电话银行渐行渐远。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对于系统升级来讲,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改版升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使客户产生陌生感。对于可以任意选择服务银行的企业来讲,其稍感不便或使用中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转投他行,这样极易导致客户流失。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尚属传统业务的补充手段,所以产生的效益不明显,直接创收能力仍然显得薄弱,造成了在重视直接效益指标考核的情况下,支行对难见直接效益的电子银行业务乏力可推。领导层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业务的发展。事实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分流柜台压力,缓解柜员劳动强度,并为我们带来直接的业务收入和高附加值的潜在效益。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柜员在全力忙于传统柜面业务的时候,面对排队拥阻和嘈杂人流并无主动推介离柜业务的意识,导致“越来越忙”的“马太效应”频出,电子银行的潜能优势无从发挥。

4、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市场培育力度差

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所反馈的意见得不到及时解决。虽然网络银行业务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相对于客户来说,我们产品中的部分功能仍有待改进。比如,企业网银中一个客户号下面仅允许一个账号进行交易,这对于拥有多个账户的企业来说,使用网银进行交易是很麻烦的。

对电子银行客户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相当一部分客户在初次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存在疑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会极大地挫伤客户的使用热情。而开户以后再放弃使用网络银行,不是一个简单增加睡眠户的问题。在越来越强调量本利分析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不仅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来自客户的声音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及时收到效果,也使得产品调整因缺少市场依据而失去针对性。长此以往,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四、发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必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要在营销网络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并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联动营销、全员营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客户数、交易量、提升人工网点替代率,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2、加强领导管理,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加强客户服务手段、丰富产品功能、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分销渠道和新的效益增长空间。同时在物质、人员、技术、业绩考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但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3、优化系统结构,完善产品功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效益普遍不甚明显,创新特色不显著,与国内先进行相比,不能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老化,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外的全部需要。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科技投入,大胆引入电子新科技,积极培育推出新产品,有效疏通营销渠道,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创造最佳效益。

4、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宣传口径

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宣传中,应以网上银行为宣传重心,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多渠道的交叉宣传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产品的集中宣传等手段,形成本行电子银行产品广告系列,不断扩大本行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形成本行的品牌产品。

5、健全营销机制,构建立体营销格局

一是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丰富营销手段。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二是以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等方式,构成立体营销格局,以不断丰实的营销手段,使电子银行产品深入人心。三是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市场培育。首先把服务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唤醒睡眠客户,激活盲点客户,努力减少客户流失。四是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树立品牌,培育市场。

第5篇

【关键词】支付清算金融报文网关SWIFTCNAPSCFXPS

随着金融一体化、银行业务发展以及国内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银行间的往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报文标准,如SWIFT组织制定的SWIFTMT、MX报文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大小额(CNAPS)报文标准、境内外币支付系统(CFXPS)报文标准以及人民银行即将推出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报文标准。在此背景下,将有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务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需要通过金融报文与同业或清算系统间进行交换,完成业务处理。另外,随着金融产品对多币种、跨地域、跨国界支持的需求,提供这类金融产品服务的业务系统将需要与多个不同的清算类系统进行报文交换,才能完整实现该产品的功能。这些都要求银行系统能够处理多个金融报文标准。

从我国金融行业目前报文系统的建设现状看,大多数中小银行仍然没有专门的报文系统,对业务报文的处理仍然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的处理模式。如采用SWIFT的PCConnect或WorkStation、CNAPS前置MBFE等。这都使得银行业务的处理效率低下,耗费大量人力,无力支撑业务的大量开展。

另有部分大中型银行虽然已经建立了针对某一标准的报文系统——例如针对SWIFTMT标准的报文系统,但这些系统或者不提供报文的路由与分拣功能;或者是独立的系统,难以与银行内的业务处理系统集成,无法支持业务的直通处理。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一般都仅支持一种报文标准,无法满足银行加入多个清算体系的需求,不利于金融产品功能的延伸,造成资源的重复投入,对系统维护和业务管理也带来不便。下面,本文就如何建设金融报文网关系统提几点建议。

一、建设目标

鉴于银行目前的业务背景,可以看出金融报文网关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将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动态的支持多个报文标准

系统需要支持多个报文标准,并且支持的报文标准必须是可动态增加的。一方面随着银行业务开展的需要不断增加业界已公布的报文标准,或者因为替换银行原报文系统时,需要增加原报文系统处理的报文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新的报文标准,系统必须能够在不影响已有报文标准的使用上,增加对新报文标准的支持。

2、动态的支持报文标准升级

SWIFT的MT和MX标准几乎每年都会进行升级,国内支付清算的报文标准也会有升级的需要,这就要求报文系统必须能实现报文标准的动态升级。一方面必须紧随各标准制定组织的步伐,在尽量避免系统改动的前提下,实现报文标准的参数化升级;另一方面,在某个标准进行升级时,不影响到系统中其他报文标准的正常使用。

3、强大的应用整合能力

报文系统必须具备与银行行内业务系统快速集成的能力,只有实现了与行内业务系统的集成,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报文系统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支持,同时减少银行的人力投入和管理成本。具体要求体现在:一方面必须对业务系统屏蔽报文标准,同时实现报文内容与业务数据间的自动转换,支持实现业务的直通式处理;另一方面,支持银行内各业务系统的不同通讯协议和连接方式,减少行内业务系统的改造。二、设计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要求尽可能的实现业务处理与报文处理的分离,报文处理系统将作为处理网关,统一向业务系统提供报文接入、报文标准升级、报文标准解析、报文标准转换等服务,业务应用系统仅需关注客户的业务需求,从而提高业务的应变速度,降低整体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标,金融报文网关的核心设计必须是提供一个弹性的规则库,该规则库包含组织关系、权限管理、报文格式标准、格式检验标准、路由策略、接口参数等,使得业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业务处理流程,动态的修改系统配置,实现“应需而变”。具体设计思路如下:第一,系统支持多个报文标准,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标准,并可支持标准的动态增加;第二,报文标准以参数配置的形式保存及升级,实现标准的互不干扰、动态化、非程序化更新;第三,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向外系统屏蔽复杂的报文标准,以业务数据的形式实现与外部系统无缝集成;第四,参数化的业务流程控制和路由分发,可以按照用户需求灵活配置;第五,严密而丰富的用户角色及其业务权限管理机制;第六,提供增值的可定制的报文监测预警能力,如OFAC、黑名单检测等。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报文网关的建设将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将为银行带来以下价值。

1、整合现有业务系统的报文需求

金融报文网关实现报文的统一转换及接入,向各业务系统屏蔽复杂的报文标准;同时提供灵活的系统接口,实现与相关业务系统的无缝链接,从而帮助用户降低开发难度及成本。

2、提供集中的报文处理平台

金融报文网关是一个大集中的报文处理平台,在用户权限控制下,提供完整的报文收发、路由、编辑、查询、打印等功能。在该集中处理平台上,各操作用户通过行内网络,在同一系统内完成各自权限范围内的操作。

3、为用户带来丰润的经济效益

金融报文网关作为一个大集中的系统,降低了系统部署及后续维护的成本;集中、直通的业务处理降低了资金的在途占用,提高了业务处理能力,为银行带来更高的资金利用率及更大的业务收益。

四、典型应用

基于金融报文网关的设计思路,东南融通公司研发了金融报文交换系统E@bleSwitchman。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利用东南融通的E@bleSwitchman陆续完成了新一代报文系统的建设,在系统中包含了CFXPS报文标准、SWIFT的MT报文标准等,并计划在将来增加SWIFT的MX报文标准。这些系统的上线,使银行能够集中管理进出全行的所有报文,为银行内部的业务系统建设(如整体清算)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S.W.I.F.T.SCRL:SWIFTStandardsMTNovember2008[Z].2007.

[2]S.W.I.F.T.SCRL:SWIFTNetExceptionandInvestigations1.1[Z].2006.

[3]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大额支付系统与商业银行接口方案v2.3[Z].2006

第6篇

手机银行作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兴业务在近年来发展如火如荼,这一业务作为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移动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在开通手机银行功能后,多数业务可以由客户自行在手机银行进行操作,并且在客户观念中,手机银行较之第三方支付平台软件具备更高的客户信任度,更能及时对银行业务进行推广。这就要求银行在业务上相应进行改革,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发展趋势。

在2014年开始兴起的另一项新兴服务--智慧银行是传统银行、网络银行的进阶,是银行企业以智慧化手段和新的思维模式来审视自身需求,并利用创新科技塑造新服务、新产品、新的运营和业务模式。智慧银行由全息投影技术、远程视频技术及相应的银行自助机具创新等组成。并且智慧银行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柜台业务流程。

客户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流被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代替,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并且对于现有银行网点也进行了有效利用,降低直接成本。由此可见,在科技推动下的银行新兴业务服务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增长方式,优化了现有业务流程。

二、未来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初探

银行业务如何适应科技发展是作为金融服务企业最为关心的。从我公司长期服务于银行的一些经验和理解出发,笔者认为在近期科技发展推动下,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1.互联网金融推动银行业务,线上线下业务趋于一体化互联网金融有着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来业务有很大影响。未来银行业务将对客户进行全方位大数据的收集,并据此进行客户习惯的分析和挖掘,预测客户行为,进而做到有效的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当前市场案例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成功的企业都有很强的用户黏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快捷的转账、汇款等服务,更需要包括理财、咨询、贷款等在内的便捷金融服务,如果满足客户的这些金融需求,需要银行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使客户能够在线上体验到线下办理业务的满意服务、高度安全。因此可见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的趋势将是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2.离柜业务高速发展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各种软、硬件技术的突飞猛进,银行已经逐渐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手机银行、自助银行、智慧银行等不需要进行柜台服务的业务操作方式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发展,扩展了银行原有内涵。手机银行,让客户体会高效与便捷,利用手机下载相应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办理相应业务。智慧银行作为科技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实现客户自主办理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服务内容,丰富了客户在业务自主上的内容,应用了更加智能化,更加先进的自助机具,给予客户更大的便捷。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监管

2007年,因三家中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相继成立私人银行部,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而被银行业称为中国“私人银行元年”。今年,国内的主要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陆续开展了这一业务。可见,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又一个重点。与业界的趋之若鹜相比,目前国内并没有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出台专门的监管法规。那么,私人银行业务这一金融创新有哪些特点,其面临的风险有哪些,出现这些风险的原因是什么,现有的针对理财业务的监管制度是否适用于私人银行业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完善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促进业务的稳健发展。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

私人银行(privatebanking)的发展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它通过客户经理向拥有高额净资产的私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高质量、专业化金融及相关服务获取收入。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客户的特殊性。其目标客户群不是一般大众客户,而是高额净资产客户(HNWIs);二是服务多元化、个性化。私人银行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易导致利益冲突。由于银行无法完全掌握客户的准确信息和客户无法了解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信息,存在较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利益冲突问题的产生;四是服务期限长、私密性高;五是账户复杂、交易金额巨大。私人银行业务和理财业务不是同一个范畴,私人银行业务更为广泛,包括投资、融资、保险、咨询顾问等多项业务在内,跨多部门、多业务领域;而理财是纵向的,理财服务只是私人银行业务的一小部分内容,所以不能将私人银行业务规范划归到理财业务框架之中。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的特点

私人银行业务是一项高风险业务,需要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与理财业务相比,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特点表现为:一是面临的风险多。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范围远远丰富于理财业务,因此其面临风险更多。二是风险发生的概率大。私人银行业务更复杂,存在更多的潜在风险事件和风险点,需要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但作为一项新兴业务,银行相应的内控管理较弱,因此更容易引发风险。三是风险复杂,有较强的关联性。私人银行业务集多种风险于一体,各种风险的抵补或交叉关系更为复杂,更容易相互传染、转化。四是风险计量难度大。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是针对极少数的客户,面临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等许多新型风险,传统的计量方法较难预测和计算。五是从风险分类来看,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是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

私人银行业务由于其组织形式和业务特点,导致了其风险生成有如下特殊的原因:一是私人银行业务与利益冲突。私人银行的存在和发展降低了市场的交易费用,改善了市场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但私人银行的中介地位决定其难以规避利益冲突,由于私人银行获得信息的机会和能力远胜于客户,客户不得不依赖私人银行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当一项交易为客户服务而可以有两种解决方式时,私人银行可能会选择从自己的利益角度看更为有利的方式,进而引发“利益冲突”。“回扣”是利益冲突的典型表现形式。私人银行可能会选择给予自己回扣多的产品与服务推荐给客户。私人银行给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时,利益主体也随之多元化,利益冲突就更为激烈。二是私人银行业务与合谋行为。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合谋主要是指私人银行可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协助客户从事“洗钱”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社会福利。

三、我国现有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私人银行业务实施的监管主要是依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进行的。尽管他们都是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监管手段、指标设定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性,但对私人银行来讲,它毕竟与理财业务有不同的业务特点,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对它的监管还应考虑其经营模式的特殊性,否则监管就极可能出现低效率的情况。具体来说,私人银行业务在风险监管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私人银行监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暂时采用理财业务的监管规定,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理财业务只是私人银行业务的一小部分,因而不能将私人银行业务划归到理财业务框架之中。二是上述的管理规定与办法,或主要针对某一种产品,或主要针对某一种风险,而私人银行业务是一种产品多元化且具有复杂风险的业务,这些规章制度不能替代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

(二)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从监管部门来看,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进行监管。但从整个业务范围看,涉及的部门更多。如,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反洗钱,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外汇,证监会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等。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须与不同监管部门沟通,得到不同部门的许可,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监管职能的重复与真空,造成商业银行的被监管成本提高或是逃避监管。因此,私人银行这一金融创新实际上对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

(三)缺乏风险监管,监管能力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对于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客户构成、产品定价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循,对风险性监管和规范性监管涉及不多,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来抑制利益冲突与共谋行为引发的风险。从风险监管角度分析,这样的监管措施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一旦私人银行业务出现经营风险,监管部门只能被动地事后处理,这影响了私人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

(四)与国际监管标准还没有接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私人银行业务已从传统的自律型监管向政府型监管方向转化,各国监管机构出于保护消费者、控制业务风险的角度提高了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要求。如,欧盟2007年11月1日开始生效的“金融工具市场法规”,几乎涉及到私人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国内目前较为宽松的监管要求易使中国成为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洼地”,对业务发展迅速、业务范围相对复杂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难以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四、改进私人银行业务监管的建议

(一)制定私人银行监管条例,加强协同监管。监管的宗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围内。银监会应尽快制订私人银行业务监管条例,在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业务范围、信息披露、监管流程等方面参考国外立法做出相应规定,使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同时,应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协助监管和补充监管,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提供监管对象的活动情况和通报监管要求的变化与考虑。

(二)加强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准入监管。监管当局应通过一系列定性和量化指标,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监管。其中,最重要的市场准入标准有三方面:一是银行的准入标准。由于银行经营私人银行业务后其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加大了,因此可考虑对经营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提出资本充足率要求、合规记录要求、经营范围要求等,以保证银行的安全与稳健经营。二是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制订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对高层管理人员、客户关系经理的任职资格提出严格要求,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三是客户的准入标准。监管当局应规定私人银行客户的最低个人净资产要求,并要求商业银行实施“认识你的顾客”(KYC)的测试。

(三)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并举。私人银行最大的责任是充分的信息披露、确保交易的公正及良好的风险控制。监管当局的监管不能有效替代私人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与合规职能,监管当局应对私人银行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披露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服务提供方的行为,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促使服务提供商高度重视业务流程,严密监控主要的风险集中及其传递,保护消费者利益。

(四)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目前,银监会正积极推进与国外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并与英美等国的监管机构达成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和监管合作,建立监管高层的互访和磋商机制,实行跨境联合现场检查。同时,还应努力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促进监管制度国际化,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新规则的形成与发展,以适应金融监管新形势的需要。

第8篇

一是业务必须是双赢或多赢。业务是单位与被单位合作的产物,开办业务至少应该对双方有利,同时不损害第三方即客户的利益,最好还应该惠及客户。一项业务如果只是对一方有利,肯定不会长久;如果对合作双方有利却可能给客户造成不便,这项业务最终也不会有市场。通过业务实现与被单位和客户的互利互惠、合作多赢,这是银行开办业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二是要选准选好被的单位和业务。首先被的单位必须合法,依法成立,合法生产经营,社会形象好;其次的业务和产品要符合法律规范,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批准且符合有关标准,质量上无瑕疵,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为客户所接受。如了不合法合规的金融产品,不但损害了客户利益,也给银行带来麻烦,损害了银行形象,这是金钱难以弥补的。

三是必须充分考虑银行效益。效益是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银行开展业务同样不能忽视效益。前些年有的商业银行开办业务收费,没有经过认真测算,结果一年干到头,员工受累不说,单位还亏了。这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当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社会效益也同样重要,但是对那些费率低、工作量大、产品功能设计有缺陷易招致客户投诉的业务和产品,银行应该坚决将其拒之门外。

四是要明确与被单位及客户三方的责权利关系。业务、产品的供需双方是被单位和客户,银行作为方,只是充当一个媒介。应当说被单位即提供业务、产品的一方应对业务、产品的质量、性能、安全问题等负主要责任。因此,银行在与被单位洽谈业务时,在向客户营销业务和产品时都须明确说明。对于一些流程复杂、专业性强的业务和产品,银行应要求被单位先搞好培训,以对即将的产品和业务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尤其是对业务和产品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和不利影响更不能忽视,并应在此项业务或产品时如实向客户讲明。银行工作人员切记不能为了完成营销任务而夸大业务和产品的功能,隐瞒缺陷,误导客户,给银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9篇

关键词:电子银行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一、电子银行业务概述

电子银行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方式或渠道,客户不需要到银行网点,只要通过电脑、电话、手机、ATM、POS等电子终端,就可以方便地获得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基金、保险、股票等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讲,电子银行家族成员包括自助银行、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

自助银行以ATM、CRS、DCD及POS机为主,体现在客户可以自行选择和操作机器设备进行自我服务。这种服务方式1972年3月起源于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顾客已经可以在自助银行的各种终端设备上,享受到几乎与柜台业务完全一样的一整套银行服务。

家庭银行以电话银行为主体。基于设施的不同,家庭银行可大体分为电话银行、视频终端家庭银行等形式,目前以电话银行(TelephoneBanking)为主。家庭银行(HomeBanking)服务使得客户在家里便能办理各种业务,其服务大都具有灵活方便、反应快捷等优点,因而吸引了大量顾客,提高了银行服务效益。

企业银行企业银行(CorporationBank)服务,使得银行的企业客户可以利用位于企业办公室的计算机(主要是PC,PC银行故此得名)、电话等处理终端,通过专用网络连接到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客户可以通过操作设备发出各种指令。但从未来趋势看,PC银行将被Internet银行取代。

网上银行以Internet为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Internet逐渐普及。以Internet为服务发送渠道,用户通过访问银行网站,就可获得各种银行产品与服务。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个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出现之后,网络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手机银行以手机为基础,也称移动银行。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用以手机为主的各种移动设备,使客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获得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基本上都提供了手机银行服务。

电子银行业务具有如下特点:

(1)“3A”式服务(3A=Anytime+Anywhere+Anyway)。全天候(Anytime)电子银行全天候24小时连续运行,对其使用可以不分昼夜,摆脱了传统银行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银行的使用同样可以不受全球时区的限制。在任意地方获得(Anywhere)只要拥有合适的工具(电话、电脑、手机、ATM等),客户所处的地域就无关紧要,随时随地都能获得银行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访问自己的开户银行。多种方式提供(Anyway)客户将不仅仅通过银行柜台才能办理银行业务,而是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手机、ATM、电话等多种方式享受各种银行产品和服务。

(2)以人为本的服务。电子银行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尤其体现在网上银行。它不仅可以同传统银行一样提供各种服务,还可以推出一些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这些业务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个人情况单独设计。比如网上银行可以实现服务使用界面的个性化,根据个人喜好定制页面内容和色彩等等。通过电子银行,银行还可以以各种方式积极与客户联系并获取反馈意见,如通过电子邮件、自动电话调查、ATM提示等,按照客户的要求及时增进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

(3)综合性的服务。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提供的服务,除了全面了解自己的账户信息,还可以了解银行提供的相关信息,如证券信息、保险信息等等。随着银行业分业经营界限的慢慢打破,这种综合功能将越来越强大,银行客户通过电子银行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不再是梦想。

(4)高度程序化的服务。与传统银行提供的面对面客户服务相比,电子银行能应对的业务复杂程度显然有限。一般而言,电子银行常常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高效处理的优势,低成本地提供程序化的、可以自动完成的常规业务,如信息查询、转账服务、修改密码等。而高附加值的、非程序化的企业客户服务往往需要在网下通过客户经理开展。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

“竞争激烈,新品迭出,效益显著,前景喜人”是电子银行业务目前发展的现状。随着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和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已开始转向网上支付和电子转账等方面的中间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国内商业银行也正在改变传统的柜台业务模式和业务结构。

90年代起,银行卡、ATM、POS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应用,国内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开始萌芽。交通银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组建以来,以电子科技手段为先导,进行品牌塑造,赢得了消费者,业务迅速发展。特别是率先推出的自助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之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各种电子理财产品的推出,使电子银行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为例,在隆重推出神通卡、神通网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提供的代收话费、电费、收视费等收付功能,以及提醒服务业务,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肯定。工商银行于1997年12月在互联网上开办了自己的网站,是最早推出网上服务的国内银行之一,并率先在国内同业中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诸多产品、服务归为一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电子银行的概念,打造了"金融e通道"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电子银行整体品牌。该行2004年底已拥有1000万户的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和11万余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在线支付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底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达到389万户,交易额1019亿元;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68705户,交易额32937亿元。

有关人士分析,到2005年底,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将飙升到1.4亿户。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制定市场策略,推出理财新品。如招商银行,2005年初推出了理财新品“财富账户”,随后在今年的4月,同广东TCL集团签订了“票据通”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商业银行都以创新姿态加入金融产品的市场大战之中。中国工商银行继“电子银行”、“金融e通道”后,又推出个人网银业务金融@家,为客户提供帐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网上汇市等12大类60余项服务功能。到目前为止,有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业务指数已占到整个业务量的25%,就是说,100笔业务中有25笔是通过电子银行的渠道进行交易的。起步更晚的招商银行,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网银、个人网银、网上支付、网上商城、网上证券五大产品系列为主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在国内商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美洲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这项数据揭示了电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共存的价值所在,显示出电子银行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重新瓜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电子银行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各商业银行所预计的目标和效果,电子银行的客户占总客户的比例较小、客户使用的满意度不高、实际使用率偏低等等,而制约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主要以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细分不够严谨、营销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高、低端客户资源相差悬殊,低端客户占比过大,客户资源不容乐观。面对低端客户占比较大的现实,市场细分工作不足,客户结构调整不力,流于一概而论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另外,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相形之下,目前电子银行的宣传更偏重于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产品宣传上的投入乏力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深层次推广,如在街头难见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广告,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高。对于客户而言,没有对产品的深入了解,何谈"认购"热情。

2、系统性能尚待优化,产品功能尚待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大都表现为将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所推出的电子银行产品也大多限于对银行现有业务的电子化改造。真正的产品创新远未涉及,创新特色不明显,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还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业务外的全部需要。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不能办理分行的一些特色业务(代缴费、外汇宝等);同时,比之于网上银行来讲,电话银行业务由于缺乏可视性,所以操作起来相对繁琐,表现为语音报读菜单冗长,16~19位的账号输入时间过长,造成客户不必要的话费浪费,影响了客户使用该产品的热情。而网上银行虽具直观性,但操作计算机本身就要求客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Internet知识,由于天津地区电脑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熟练使电脑的客户人数亦相对较少,加上认识不足、收入偏低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与推广。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操作过程中需客户输入的内容偏多,客户感觉不方便,自然就降低了使用热情,致使部分客户与电话银行渐行渐远。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对于系统升级来讲,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改版升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使客户产生陌生感。对于可以任意选择服务银行的企业来讲,其稍感不便或使用中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转投他行,这样极易导致客户流失。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尚属传统业务的补充手段,所以产生的效益不明显,直接创收能力仍然显得薄弱,造成了在重视直接效益指标考核的情况下,支行对难见直接效益的电子银行业务乏力可推。领导层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业务的发展。事实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分流柜台压力,缓解柜员劳动强度,并为我们带来直接的业务收入和高附加值的潜在效益。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柜员在全力忙于传统柜面业务的时候,面对排队拥阻和嘈杂人流并无主动推介离柜业务的意识,导致"越来越忙"的"马太效应"频出,电子银行的潜能优势无从发挥。

4、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市场培育力度差

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所反馈的意见得不到及时解决。虽然网络银行业务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相对于客户来说,我们产品中的部分功能仍有待改进。比如,企业网银中一个客户号下面仅允许一个账号进行交易,这对于拥有多个账户的企业来说,使用网银进行交易是很麻烦的。

对电子银行客户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相当一部分客户在初次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存在疑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会极大地挫伤客户的使用热情。而开户以后再放弃使用网络银行,不是一个简单增加睡眠户的问题。在越来越强调量本利分析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不仅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来自客户的声音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及时收到效果,也使得产品调整因缺少市场依据而失去针对性。长此以往,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四、发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必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要在营销网络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并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联动营销、全员营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客户数、交易量、提升人工网点替代率,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超级秘书网

2、加强领导管理,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加强客户服务手段、丰富产品功能、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分销渠道和新的效益增长空间。同时在物质、人员、技术、业绩考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但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3、优化系统结构,完善产品功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效益普遍不甚明显,创新特色不显著,与国内先进行相比,不能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老化,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外的全部需要。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科技投入,大胆引入电子新科技,积极培育推出新产品,有效疏通营销渠道,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创造最佳效益。

4、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宣传口径

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宣传中,应以网上银行为宣传重心,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多渠道的交叉宣传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产品的集中宣传等手段,形成本行电子银行产品广告系列,不断扩大本行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形成本行的品牌产品。

5、健全营销机制,构建立体营销格局

一是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丰富营销手段。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二是以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等方式,构成立体营销格局,以不断丰实的营销手段,使电子银行产品深入人心。三是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市场培育。首先把服务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唤醒睡眠客户,激活盲点客户,努力减少客户流失。四是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树立品牌,培育市场。

第10篇

(一)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和服务礼仪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基本技能包括基本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人民币鉴别、翻打传票技能以及小键盘录入技能。这些基本技能是综合柜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是柜员能够正确、迅速完成各项业务操作的基础,因此在仿真教学中不能忽视这部分的教学。基本书写技能,涉及到票据和结算凭证等的认识及作为柜员能否、是否填写标准、规范,而这关系到支付结算业务办理的准确、及时和安全问题。手工点钞方法多,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重点介绍手持式点钞法,由于手持式单指单张点钞法较其它更常用,教学中可主要训练和考核。作为银行柜员,必要掌握鉴别人民币的方法及假币收缴程序。识别人民币真假,有机器识别及人工识别。人工识别通常采用“一看、二摸、三听、四测”的方法,这就需要熟练掌握人民币的各项特征,且不仅能识别,还能准确的向客户解释。翻打传票技能主要训练和考核运用计算工具如计算器计算一定量数据的速度和准确度,包括传票的整理、传票的翻页及计算。而小键盘录入技能主要训练和考核运用计算机的数字小键盘进行数字输入。这些技能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快、精和准,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并配合专业工具如记账本、练功券等不断的重复练习。银行业作为服务业,柜员的服务行为一方面体现员工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体现银行的服务水平和经营理念。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各商业银行在不断推进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调整,而在现在有的技术条件下,要让客户满意,一线的柜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礼仪就至关重要。在于客户的接触交流过程中,员工的形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客户对银行所提供的整体服务的感受。因此,服务礼仪的教学就应涉及到服务形象、形体仪态和语言举止方面的内容。

(二)银行业务操作流程仿真教学银行柜员业务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流程化。作为临柜柜员主要负责办理直接面向客户的柜台业务操作机相关业务查询、咨询等,其每天的操作流程是签到——出库——日间操作——日终轧账——签退。因此教学中,我们需让学生谨记这一正确的工作流程,并了解办理现金出纳业务的原则、认识重要空白凭证、掌握会计印章的使用及日间操作中对公对私各项业务的具体办理流程等,而日间操作涉及众多业务,由于整个课程才36个课时及实验室使用时间的限制,很难一一介绍,但在模拟系统配套实训指导书的支持下,可部分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并尝试练习,教学中重点训练开户、查询、挂失、存款业务、票据和结算方式、贷款和贴现业务的处理,并了解业务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等。银行业务操作流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外,还需要学生自身不断进行仿真训练才能显现效果。在练习前将同学分组若干小组,每组中不同同学扮演不同角色,包括客户、综合柜员、主管兼柜员、主管等来进行情景模拟,并在任务完成后角色互换多次模拟。考核时采取给定工作任务书的方法考核,由系统自动打分。工作任务书中可包括任务名称,任务描述、完成时间等内容。

(三)围绕个人客户经理制度开展讨论据有关数据统计,一些国际大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个人零售业务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巨大,汇丰银行在2008年甚至将个人金融业务列入其战略说明书,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来看,个人金融业务的贡献率也呈现增长趋势,中国工商银行业曾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的战略目标。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提高个人银行业务的服务营销能力,对于个人客户经理的人选遴选、队伍建设就将更高重视。因此在仿真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们了解个人客户经理制度及重要性,并就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个人客户经理进行讨论及案例分析。除了课堂讨论,课后可围绕个人客户经理营销能力的提高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银行杯理财模拟大赛等。

二、加强仿真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思考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开放,更全面辅助理论教学目前虽然有实验室、配备了较齐全的硬件设备,有专门的实验教学软件开发商对软件不断完善,但由于教学课时有限,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立风险管理平台、综合会计核算系统等,最终实现商业银行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真正地融于一体。另外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并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由学生根据个人的未来就业方向或侧重点的不同,如银行柜台业务、国际结算等,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或练习某些实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第11篇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自身资产,以中介人或人身份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活动中,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而是扮演中介或的角色,业务的发生一般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也不受中间业务的影响。

金融网络化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其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网络技术,网络银行的出现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证实了金融网络化的促进作用,从80年代开始,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到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由30%上升到38.4%,英国从28.5%上升到41%,日本银行业也从20.4%上升到35.9%,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发达国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推广的时候。近年来这一趋势有加速的态势,美国花旗银行以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20%.中间业务已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结算类、类、担保类、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及其他中间业务。结算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各类汇兑业务、出口托收及进口代收、信用卡业务等: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经营管理上职能和优势,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引起的有关业务,如发行承销和兑付政府债券、代收代付业务(包括工资、社会保障基金发放、各项公用事业收费)、委托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等贷款业务、资金清算、其他银行银行卡的收单业务(包括外卡业务、各类销售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客户出售信用,或为客户承担风险引起的有关业务,如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的担保类业务、贷款承诺等: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类交易引起的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其他中间业务是指除上述业务以外的各种中间业务,如各类见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融资顾问、国际银团贷款安排)、保管箱业务等。结算类和类中间业务属于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担保类和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属于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

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较小等特点,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开拓和发展中间业务,将对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发挥的功能和充当的角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调整银行的利润结构,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提高国内银行在对外开放中提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迎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融电子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国外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益的经营收入大大降低,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达到30%-70%,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在业务品种、服务范围、收益比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平均仅为8.5%左右,中国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很明显,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然处在一个起步的初级阶段中,虽然近几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相应的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竞争能力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举步维艰,似乎中间业务难以深入开展,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完整的开办中间业务的管理办法及具体操作程序,即使是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也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于如何开展审批制的中间业务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缺乏对中间业务的有效监管和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容易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考核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致使各商业银行难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中间业务经营制度和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其次,国内商业银行思想观念陈旧,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我国银行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理论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派生业务,而资产负债业务才是商业银行的本源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为客户应尽的义务,甚至有些商业银行用经营传统业务的思想去经营中间业务,把开办中间业务当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和稳定存款的一种附带的服务项目,忽视了中间业务本身具有增效创收的功能,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进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对中间业务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中,绝大部分产品品种属于结算类和收费类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信息咨询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类品种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上还没有开展。

再次,中间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少、起点低、手段单一,如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工资转账、兑付、收付、买卖等方面,并且报批手续繁杂,业务发展空间限制较多。中间业务发展不快,涉及的客户数量较少、金额较小,普遍存在质量差、效益低、手续繁琐的状况,缺乏高质量、高效益的中间业务品种,没有把金融电子化、计算机网络化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造成了银行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的难度较大,收费标准不统一,业务竞争不规范,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竞争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养成了广大客户不能接受银行收取中间业务手续费的观念,致使中间业务的收入成效难以体现,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中间业务一时不能为银行带来明显而直接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各级行进行业务开发的积极性。

最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需要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它科学技术,需要掌握先进科技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现阶段各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中间业务的人力投入上明显不足,造成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欠缺,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科学历以上的职员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为9.6%,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职员仅占0.4%;高中以下学历的职员占35.6%;大部分职员为专科生,占全部职员的55.8%,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重要因素,制约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和有效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结构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功能的定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将逐渐向中间业务转移,完成从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的功能转变。在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发达,银行业务单一,业务品种以信贷为主,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与西方美英等发达国家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大批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将会利用拥有的经营中间业务的强大优势,给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带来强烈的冲击,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条件开展中间业务,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改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改变对中间业务是“副产品”的看法和做法,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将中间业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等同起来,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以便付诸实施。

二是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三是在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下有效地进行市场拓展。首先要健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协调配合不力等现象;其次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现有的营销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以及带来的存款收入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第三,把握好市场拓展与业务管理的关系,树立拓展与管理并重观念,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继续修改与完善管理制度。

第12篇

业务创新给银行服务带来了可喜变化,今天只要你走进任何一家银行,都会发现它不仅只有存取款业务,还可以为您提供缴费、金融理财咨询、外汇兑换业务、电话银行等业务。

金融业务创新应该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主要部分也属于业务创新。70年代末80年代初,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利率协议、期权和互换作为四大金融创新。此后,金融衍生工具更掀起金融创新的新浪潮。然而,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新产品和工具上的创新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当今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步伐的加快,如何进行业务创新将成为新的热点。

一、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

1、资本业务创新。在“巴塞尔协议”公布以前,各国的资本充足条件大不相同,一般在2%—7%之间波动。1988年,“巴塞尔协议”要求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分别为4%和8%,这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因此,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和措施:一是增加资本投入扩张股本规模来增加核心资本,具体可以鼓励那些效益好、经营稳健、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公开发行A股、H股、红筹股等,通过上市来募集股本金。二是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增加附属资本,具体可以发行7—10年的债券来筹集资本。

2、存款业务创新。各种新型存款有共同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功能趋于多元化;二是可以在限额内透支;三是存取无一定期限;四是活期与中长期可以互相转换。

一是开发新存款业务品种,使存款在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更具灵活性。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存款业务的科技含量,推出高品味、多元化的金融工具。例如: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存单、可转让定期存单、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礼仪存款、住宅存款、个人退休存款等。另外,可以开发使用个人支票、旅行支票、多功能的银行卡,大力发展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手段。

二是注重存款的可转化性。既增加客户的收益又增强流动性,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存款证券化是将银行的存款凭证变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流通交易的有价证券,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这是银行的主动性负债,其中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都属于存款证券化的内容。

3、贷款业务创新。

一是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和住宅放款。消费信贷是7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贷款业务,住宅放款虽然是一项老的传统业务,但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创新,这两项信贷是我国金融政策的导向。消费信贷在金融工具上必须不断创新,更加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采取活期透支形式的一次性偿还的消费信贷;二是以非抵抵为基础,分期偿还的消费信贷,如医疗和教育费用贷款;三是信用卡透支信贷。住宅放款创新主要有:流动利率抵押放款和可调整抵押放款等。

二是推广票据贴现业务和并购贷款。

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进一步加强后,商业银行应将票据贴现贷款作为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主要形式。并购贷款是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营运活动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用于企业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张。在我国企业的转制转轨时期,发展并购贷款前景广阔。

三是试行贷款证券化和证券抵押贷款。在现阶段,商业银行可将一部分贷款转为证券投资、购买国家建设债券、企业债券等,或试行债权转股权、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形式。证券抵押贷款则又是我国政策所允许和导向的一项业务创新。

另外,商业银行可发展和创新的业务还有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等投资业务创新;租赁业务、信托业务、担保业务、业务等中间业务的创新;自动出纳机、电子付款系统、销售点电子转账等支付方式创新;互换业务、期货业务、期权业务等衍生金融工具创新;以及离岸银行业务的创新。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几点思路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引入竞争机制和激活金融市场,事实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管理机制及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市场更为贴近,从整体上讲,他们已经无愧地站在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最前列。应当看到,他们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出我国金融改革脉搏的跳动。所以,它们的创新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可操作的范畴来看,可在诸多方面进行选择和突破。

1、资本增加方式的尝试。除了应当考虑将符合上市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计划地推进资本市场筹资外,还可以积极考虑在香港及海外证券市场挂牌,可以探讨通过认股权证的配股以及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来进行资本扩张。

2、负债和资产业务创新。一方面从政策角度上应该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放宽外汇拆借市场业务,争取发行金融债券,探索贷款出售和贷款证券化等。另一方面应拓展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消费信贷,试点保理贷款和证券抵押贷款。

3、表外业务创新。大力开展本外币结算和种种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客外汇买卖等,争取基金托管、委托业务、个人资信咨询、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

4、兼营投资银行业务。在国家重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形势下,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活动较为频繁,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机制、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发展顾问咨询、信息服务等投资银行业务。

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业务定位混业经营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及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与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了挑战。在此情形下,中国商业银行开始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探索。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经央行审批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内探索投资银行业务拥有了巨大的实践空间。而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变化,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也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1.1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盈利能力和优化收入结构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人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金融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突出问题。为竞争优质客户,各商业银行被迫下调贷款利率,贷款收益率逐年减少。投资银行业务绝大部分品种具备高附加值的业务特点,这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的支柱性业务。中间业务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具备风险较低回报可观的特性。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普遍占利差收入的40%~60%,而中间业务收入中投资银行业务又是主要收入来源,其他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也可以通过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分散和化解风险。因此,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和优化收入结构。

1.2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

对商业银行而言,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在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之中,有些风险银行可以通过适当的风险识别、评价和监控机制,运用某些金融工具来防范。近10多年来,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和债务证券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规避风险。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有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需要。

1.3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外资金融机构将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开展全方位的金融业务,由此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肯定会越来越大。国际全能银行和一流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必将竞争中国商业银行的一流客户,达到投资级以上信用级别的优质公司客户可以通过国际全能银行和一流投资银行直接到海外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筹集低成本资金,也可以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吸引公司和个人存款通过基金等投资管道流入资本市场。客户资源和资金来源的相对甚至绝对萎缩,必将对已经存在过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冲击。因此,处于包夹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创新业务品种(主要是投资银行业务品种),提供与国外商业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才能适应金融市场一体化竞争的需要。

2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劣势

2.1优势

(1)客户资源优势。我国商业银行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客户基础,与广大企业客户有着长期紧密的业务往来关系和有效沟通渠道,对企业乃至所属行业生产情况、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前景、财务状况都十分熟悉,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金融需求十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客户“量体裁衣”的投资银行服务,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2)信息优势。商业银行网点遍布全国,业务触角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这些遍布全国的庞大分支机构网络,在日常经营中,各地分支机构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商业银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信息中心”,完全可以从信息的角度,掌握经过资本市场分配的资金在社会经济各层面的使用及运作效率情况,为其开展资本市场业务提供决策依据。

(3)综合服务优势。当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需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也需要信贷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的支持。因为商业银行有着门类齐全的资产负债业务,能向客户提供从财务顾问到配套融资、会计结算等“一条龙”式的综合服务。

(4)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投资银行业务尽管属于典型的批发业务,很难作为标准化产品进行全面推广,但同类业务的基本做法和操作思路仍有触类旁通之效。同时还可分摊向客户提供服务中所发生的固定成本费用,凭借范围经济效应降低服务成本,这是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

(5)资信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级别最高。优良的信誉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先决条件,可以获得客户的依赖,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6)资金融通优势。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中介服务,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存款等负债业务聚集了大量资金,为其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资金保证,尤其对于企业的购并贷款、项目融资等,都可提供巨额资金支持。

2.2制约因素

(1)业务范围受限制。在分业经营的监管条件下,银行只能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业务项目需要作变通处理,因而束缚了银行的手脚。目前商业银行无法获得IPO经营牌照,堵住了商业银行直接为客户进行IPO业务的大门;《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

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的现状

自1995年10月加拿大皇家银行在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以来,网上银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无疑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热点。

从1996年中国银行首次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Internet上,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或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2005年,中国排名规模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中设立银行网站的已有37家,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的有25家。一些目前尚未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正在加快网上银行建设步伐。中国的网上银行业务正保持着快速发展之势,截至2005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数更是飙升至3000多万户,网上银行业务已高达72.6万亿元,网上银行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创新、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方式。

在网上银行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同时,网上银行业务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国内网上银行除了普遍提供一般信息服务外,大部分银行都能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账务查询、资金转账、账户管理、支付、网上支付、银证转账、挂失等服务。一些银行对企业集团客户还能够提供资金监控、指令转账、财务管理、资金划拨等服务,对个人客户提供电子汇款、国债买卖、外汇交易等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网上银行业务还是一种新鲜事物,如何看待将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处理的好就会像脱胎换骨一样得到重生,处理不好反而会割伤自己,所以对待网上银行这个敏感问题有待我国商业银行去摸索和总结。

1.我国商业银行安全性与立法制度的滞后

网上银行是新生事物,我国的各家银行可以说是仓促应战,相应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都没有及时到位。目前,我国涉及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立法工作还相对滞后,有关金融法规更少。《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均未涉及网上银行业务,仅有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一部门规章,致使银行在可能发生的与客户的纠纷中处于无法律依据的尴尬位置。电子合同形式是否合法,电子记录可否作为证据等均无明确规定。

2.我国银行电子化基础薄弱,网络环境存在技术风险

按照《网上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金融机构要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必须由经过人民银行认可的独立的、权威的、有能力的机构进行安全检测评估。但由于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在前,《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后,金融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大部分没有经过安全检测评估,安全状况堪忧。

3.我国还没有就网上银行业务制定可行的技术规范和实施标准

对于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数据加密强度、商用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技术,传输数据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卡)标准等关系行际互联的技术参数,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各家银行各自保密,互相制约。更有甚者,某一商业银行系统内部也不统一,其各省级分行自行开发运行网上银行业务,自己建立身份认证中心。这种状况后患无穷。商业银行自建认证中心,自己为客户颁发数字证书,自己验证客户身份的做法,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商业银行将处于被动局面。

4.行业的经营水平不高

我国尚无纯粹的网上金融机构,网上服务大多通过金融机构自己的网站和网页提供,业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同时,我国的网络金融各业发展不平衡。银行业、证券业的网络化程度大大高于保险业及信托业,这种结构的不平衡,不仅影响到网络金融业的整体推进,还有可能会影响网络金融的稳定及健康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业务的对策分析

1.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

要想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是指对银行内部操作网上银行系统、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机构和人员建立逐级管理和分级授权的制度。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机制。如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必须进行审核一样,商业银行总行或管辖分行对下属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营业机构也需具有相应的报批和验收手续,进行业务、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和安全评估。只有满足规定技术条件和具有良好风险防范措施的营业机构,才能取得受理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申请、处理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发起的各种交易的资格。

(2)对网上银行业务内部人员的管理。虽然网上银行的各种交易由客户通过网络发起,但进入银行内部网和业务主机系统后,一般仍需由银行内部业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后续处理,如打印网上银行的交易凭证,然后通过同城交换或电子联行等资金汇划渠道将付款人的指令发送收款人。例如中行的网上报税业务,因为是时实走帐,选择的业务人员就是熟悉网络和业务操作,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处理客户提交的交易税单,定期与客户核对交易信息,避免未出帐、走错帐或重复出帐。

2.加强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

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是指银行对哪些客户可以使用网上银行,客户可以使用哪些网上银行服务,以及客户操作网上银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对客户的管理是网上银行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对申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资格条件的审查。鉴于网上银行业务的风险性,商业银行应对申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规定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申请网上银行的客户分为单位和个人两大类。单位客户又可分为一般客户和集团客户(如总公司或母公司)。由于账户管理和结算制度方面的要求不同,银行一般对单位的资格审查严于个人,对集团客户严于一般客户。另外,银行还需依据《合同法》等法规,制定规范、严密的网上银行业务服务协议文本,根据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明确银行与客户在网上银行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2)网络银行可以使客户群体进行重新划分并对银行业务范围重新定位。网络银行为银行吸引主力客户创造重要条件,频繁使用网上银行业务是那些已经成为网民的年轻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客户群体,能为金融服务业带来丰厚利润。抓住这个客户群体,将是银行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网络银行与资本市场在资金层面的互动对接,必然导致两个市场业务的交叉产生,所以,带动金融业务范围逐步向资本市场边缘业务、部分核心业务甚至衍生业务拓展。3.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和营销

网上业务创新应该从方方面面体现,而体现的是否完美就只能从实践入手,使网络银行可以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金融产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广大商家和消费者希望金融界能提供更丰富、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使用新型的电子金融工具产生了强烈欲望和要求。借助网络银行,各种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项目不断产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各种产品需求和多样化服务需要。

第1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

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经央行审批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内探索投资银行业务拥有了巨大的实践空间和发展空间。

一、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大意义

1.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更好满足客户的需要

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也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大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又需要更多和更好的金融需求,需要有实力的银行对其给予帮助和支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2.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完全打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对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造成不小的冲击。

随着外资银行的逐渐进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从事投行业务有利于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通过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提高风险规避能力;通过对客户提供存贷款传统服务的同时,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上市财务顾问等多种需求,提高银行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等。

3.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业务转型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符合未来综合经营的中间业务、增值服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实现,而投资银行业务则是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具有占用资本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盈利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分析

1.平衡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关系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业务,其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取得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新的收入来源;其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占领新兴市场、竞争高端客户、营销优质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解不良贷款和保全信贷资产等,带动并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

因此,在兼顾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促进,实现各项业务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主体业务,注重和追求投资银行业务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依托传统业务促进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带动传统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初衷。

2.以投资银行部为核心,建立与行内和行外机构的有效合作

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需要与公司业务、同业业务、资金业务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在竞争中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大多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在保证自身权利的同时,应该多向外资银行学习这方面业务,多开展一些相互交流学习的活动,借鉴他人的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己。

另外,投资银行部可与行外金融机构建立策略联盟,并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间接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以满足客户对综合性投行业务的需求。

3.提高投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塑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的投资银行家团队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智力密集型金融中介业务,需要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所以,商业银行既要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又要引进证券、法律、营销、IT通讯、房地产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塑造一个具有“能力纵深”并具有合作精神的业务团队,是实现投资银行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

4.金融主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