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当代科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研究院经过三十多年的科研工作实践和积累,科技创新团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基础,基本能满足当前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的需要,但离研究院的长远目标和总部及公司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还有差距。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以技术研究方向为大的创新团队,以分化出的项目组为小的创新团队。大创新团队由学术带头人牵头,小创新团队由项目负责人、项目骨干、一般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组成。学术带头人负责对研究方向的整体把握,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的进展和工作协调布置;另外,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作为单位的最高技术研究组织机构,负责单位研究方向的讨论、确定,并对各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指导和考核。
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前沿性创新课题研究和装置优化运行为导向,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障,以领军人才的造就与引进为重点,以培育科技创新小团队为突破,以技术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目标,吸引、造就一批具有行业内外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学者,引进、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技术梯队,建成一批能够承担总部及公司重大科研任务的科技创新团队。
1.以项目凝聚创新团队。为了推动创新团队的发展,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工作理念。通过广泛调研,严谨论证,确定技术研究方向。团队人员采取竞聘上岗,由院技术委员会考评,确定项目组长、项目骨干、一般技术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提高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促进新产品的研制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改进,增强创新团队对企业发展的技术推动作用,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
2.引进合作方式,共建创新团队。因技术方面各有专长,为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部分的创新团队采取与各生产作业部、总院、系统内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多种合作方式,共同推动技术研究工作。通过合作,加强了交流与学习,以科研项目、专业学科发展为纽带,健全共享资源的新机制,探索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的新模式,建立起开放型、高层次、多元化的研发队伍,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团队合作氛围。
3.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创新团队的培训力度。目前,新技术日新月异,这对创新团队提出了新挑战。不断学习及培训是创新团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的有效法宝。因此,为增强创新团队的研发实力,研究院非常重视对创新团队的再培训工作。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聚氨酯年会、塑料加工协会、原油工艺优化等各类专业年会及与公司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技术年会,熟悉掌握行业的前沿技术,拓宽科学研究的思路,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
4.不断优化团队创新体制建设,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提高创新团队的研发积极性。在总部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技术奖酬金对科研创新的激励。除此之外,年底对完成技术任务的团队进行课题成果奖的评比,充分调动科研创新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改善“四个环境”,为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鼓励开展团队内部的技术交流,改善实验室的硬件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就困等等,提高为科研创新的服务能力,激发技术人员的内在创造力。
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创新人才缺乏,创新团队规模比较小。总体而言,研究院的研发人员缺乏,特别是高层次的研发人员。在142名职工中,从事科研创新的职工66人,占全部职工的比例为40%多,其中硕研以上人员只有17人。因薪酬体制的原因,很难引进专业能力适合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并且内部培养人才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科研创新快速发展的需要。
2.团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每年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大概30余项,与系统内的其他研究院相比数量不少,但是高水平的重点科研项目的比例少。其他分院有国家项目、中石化“十条龙”项目,研究院只有总部项目和分公司项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层次人才的缺乏。
3.创新团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创新团队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并未形成固定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有时会随着项目的变更而作调整,且团队人员之间流动频繁,这样不利于创新团队的长远发展。研究院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规划,但是离预期目标还有差距。技术奖酬金顺利实施,已极大缓解了科研创新的激励问题,但是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的健全完善。此外,科研创新的服务环境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其原因,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引进工作。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企业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科研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要继续加大引进创新人才,并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重视对引进人才的再培养工作,使引进的人才能够尽快符合企业的创新需求,实现学有所用。争取公司支持,通过吸引高层次的毕业生或是从作业部招收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等形式,继续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流动,优化团队结构,增强企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的研发能力。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内在活力。争取公司支持,健全完善优秀创新团队奖励制度,表彰优秀创新团队和创新团队领军人物,激励人才勇于创新,善于进取,争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完善激励过程中,不要简单地为了激励而激励,要因时因地因队而异,尝试工作激励、报酬激励和工作环境激励等形式,满足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兴奋感和被组织委以重任的成就感,强调责任、参与决策、个人成长、工作自由度等对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重点加强组织环境、团队文化和人际环境三个方面的建设,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团队文化,提高成员的活力和团队的凝聚力、创新力。
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深远意义。
在解决征用土地、地界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时,城建档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可以为维护相关组织和公民合法权益提供重要凭证。因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和处理档案管理中的问题,达到对档案资源的有效管理,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城建档案工作者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把依法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各职能部门也要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使城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机制。
制度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也是最高效的管理,日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城建档案工作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要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建设工程档案备案制、专项验收以及竣工验收等制度,通过与建设单位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等形式,从制度上强化对工程档案的监管力度,保证档案的接收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积累、归档、整理以及档案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相关制度,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并且要建立健全城建档案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执法队伍,确保各项制度能够落到实处,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应用现代科技,提高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把城建档案工作作为信息产业来管理、开发和经营,走科技强档之路;要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高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功能的实现水平,使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价值。要配备必要的档案管理现代化设备,实现档案储存缩微化、保护科学化、办公自动化。要采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保证已产生的需要长久保存归档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要选择好适合于城建档案馆特色的管理软件,建立档案数据库系统。
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科学文化建设的到来,建设系统的各项工作对城建档案的需求在内容上越来越广、要求上越来越高,为此城建档案部门要紧跟形势,加快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向深层次服务转化,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法、更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建设对档案利用的要求。要在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上下工夫,积极探索从档案收集保管型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型转变的路子,广泛开展编研工作,使城建档案在城市规划、勘测、设计、施工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科学研究、修史编志、社会教育、国防建设和应对突发事件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加强与政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机构的合作,做好重点工程档案的备份和安全保管工作,加强对重点工程档案信息的研究分析,为制定应急预案和抢救方案提供服务。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生成的课堂”是“六生课堂”的本质性、学术化表述,是一种容教育新理论、教学新境界和课堂新形态为一体的集成界定,倡行“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六生课堂”就是对此进行的通俗化约定,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课堂要素进行了逻辑对应,建构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图式。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在这个教育教学通识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学科教育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真切把握当代语文的特征,努力担当母语教育和课堂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学论;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课堂生成;六生课堂
序言:项目综述和研究大纲
该项目研究几近十年之久,内容详实,成果丰硕。作为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申请鉴定,现将项目综述和研究大纲作简要介绍于后:
一、项目研究的基础和意义
语文独立设科百年以来,一直在批判中发展。远的不说,“20和21世纪之交,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简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地步”(周庆元教授语)。客观地说,一时由于语文课程本体论的定性问题和语文课程价值论的学术争议,的的确确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种种偏差,二是源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面对世界先进教育文化必然的应激反应,也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当代语文的性质、特征及其历史使命”的探究骤然显得迫切;面对新的课程理念和众多的教育实验,当代语文教学亟待有一个,也应当呼唤一个相对完备的、前沿的通识理论,为此,2006年以来,我们从语文教育批判转向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以语文课程为突破口,进行了“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系列研究,后来又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了“生成的课堂”理论体系,就是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在全国的一些研讨会上,课题组的负责人又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得到大家的首肯和回应。虽说“生成的课堂”包容了诸多教育实验,集成了课堂生成理论的诸多精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理论追寻和教研实践的关注比较浮泛,只能说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总之,没有在其理论谱系上进行深入的追索和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在这一通识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语文作出专门的演绎实验和针对性研究。为此,近年来,我们着重关注教育大家和当代语文教学,期间课题组在深入追索哲学渊源和立体动态构建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由于逻辑不很缜密出现的某些疏漏进行了补救。一是对作为教育通识理论的“六生课堂”作了纵深研究,理清了“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比如近来发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集成性研究。远的不说,比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基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课堂”,坚定了对“生长(发)的课堂”的认同和追求;朱永新同志的“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界定。站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临界来看,他的“新教育实验”既是“永新教育”的试验研究,也是继陶行知“生活教育”以来的落实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国“全新教育实验”,有着“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要走向生本”、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及大面积的实验推广,都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明显感到上述课堂理论依然单薄而且失之偏颇,这是实验研究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率先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范畴,并廓清了它们的理论谱系。“新语文”、“大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等从表面概念上看似各执“本色”和“风雅”的旗帜,然而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可惜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和现实出发,对理论追索和形成共识缺乏理性的光辉,只不过一直在新概念和新理念上兜圈子。当然,他们的学识和见地非常令人景仰,只是在当代语文性质、使命和语文教学的个性、范式等方面的研究,新锐有余而耐久乏力,向度正确而质量不足。必须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母语价值等方面进行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诸多层面关注当代语文教学……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同质化的研究进行深入合并,对本质性的结论加以探究放大,对一些歧异加强梳理和辨析,以“六生课堂”理论为通识指南和逻辑起点,以当代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和关节点,对“六生课堂”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协同互动、鲜活集成研究,最终形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践行策略。
二、项目研究纲要
概括来说,项目主要解决三个层面涉关五个W的问题
一是事实层面的三个what:1.什么是“六生课堂”,包括该理论的提出、确立以及核心理念等在内的综述性问题;2.什么是“当代语文”,涉及当代语文的性质、任务以及当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等探究性问题;3.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包括命题的确立的基础,向度和内涵等概念性问题。
二是价值层面的一个why:为什么要倡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涉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等内容。
三是技术层面的一个how:怎么践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课程资源的生成、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育环境的改善等策略方面作出宏观规划,再通过当代语文教学的经典案例作出示范引导。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育新理论。 “六生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确立了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理论系统,构建了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特征。
首先,“六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生成,它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生发的效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课堂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从理论层面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其次,“六生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课堂,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第一乐园,让学习和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方式。再次,“六生课堂”作为涵盖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的代称,不仅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方式和方法,而且为称衡课堂教学的优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客观标准。
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
另外,“生成的课堂”为教师摆脱机械繁复的形式备课找到了依据,减轻了教师课前预设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不仅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追求,而且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典范的课堂。
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命题的提出和理论背景
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实施和新课标的颁布,“动态生成”又成为课堂研究的关键词;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新的课堂形态称之为“生成性课堂”,而把由于课堂偏离预设随机生发的教学机智表述为“课堂中生成”。虽然“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的生成”是既有密切联系而又有着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生成性课堂”具有明显的预设性是由教师的课前预设而生成的新型的富有活力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意外性、突发性和临场性,是由教师及时利用课堂中的生成因素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态的课堂。尽管表述方法上不同,关注的角度各异,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所形成“高能耗”和“低效益”的弊端,探讨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同时“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的生成”完全可以统一在“课堂教学”的生态时空中,并且均具有突出的“生成”特征,因此2006年前后我们将其整合为“生成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确立了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理论系统,构建了有效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了教育生态的根本特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成了“生成的课堂”的逻辑界定和命题表述:“生成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育新理论。它对应不同的课堂因素和生态本质包涵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这“六生课堂”,但由于它们都具有“生成”的特征和本质,因此,在理论探讨时沿用“生成的课堂”这一学术化表述,在基层实验和理论推广时,为了便于解读和实验,通俗的称为“六生课堂”。 因此,“生成的课堂”是“六生课堂”的本质性表述,“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通俗化代称。
2009年在全国的一些教育研讨会上,我们首次提出的“六生课堂”理论得到了大家的关注。2010年《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建构和实验研究》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加强课堂文化研究践行“六生课堂”理论》在2010年11月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大赛中荣获壹等奖,入选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并于2011年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生成的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堂生态理论研究》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以教育生态的子系统为特定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生成的课堂理论纲要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2011年7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6届学术年会上交流。
因此,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命题的雏形是“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理论依据是“生成的课堂”理论亦即“六生课堂”理论,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实践。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和现实支撑
谱系的英文为 [pedigree] ,中文的解释为“家谱上的系统”或“物种变化的系统”。这里借“记述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的书”喻指理论所依据的古今中外纵向传承和横向繁衍的文本。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在“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其理论谱系既有哲学理论的远程追溯,也有教育研究的近距关注。
(一)“六生课堂”理论谱系和现实支撑
王国维先生说“哲学是教育之母”,也有学者指出教育后设理论的核心是哲学。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她于1997年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因此“课堂生成”的理论溯源一般止于叶澜教授,因为学界多数认为这是中国原创的理论。其实不然。正如前面所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而在“生成的课堂”理论谱系里,其哲学后盾远及斯宾哥勒(1880—1836)20世纪初提出的“文化的比较形态学”。 通过对外国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大量比对和相关印证,我们为“生成的课堂”找到了真正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支撑。诸如:
1.文化的比较形态学是课堂生成理论的哲学后盾
2.教育生态学理论是生成的课堂文化的理论指导
3.建构主义是“生成的课堂”理论基础
4.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也是生成的课堂的理论参考
5.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生成的课堂的理论借鉴
6.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为生成的课堂实践提供了理论启发
另外,中国的事业多像红十字会一样,它与权力体系走得太近,又与商业世界结交甚欢,学校乃至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正视并且反思的问题。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普遍而深远自不待言,对中国的课堂教育不独见于作为教育资源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管理领域的课堂调控也概莫能外。
毋庸讳言,现代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也渗透于学校管理和课堂操控方面。因为教育产业化、学校行政化、教师官僚化、学问世俗化的争鸣抑或批判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特别是现代经济学以“人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或是“经济人”的理论预定,也就是假定人总是计算“成本和效益”来追求“成本最低或效益最佳”者,解释人类的历史,解释当今的世界,牵涉到的不仅仅有人的经济活动,而且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与实际生活有较高程度的吻合,它迅速地演化成了一种“通学”或是“显学”,为世人所推崇。今天我们探讨的课堂效率、高效课堂诸如此类的话题就是基于这种现代经济学原理。
关于其现实支撑,一个是现实条件,包括操作的可能性或实施的依据;二是实践的可行性或实证性佐例。在这方面,古今中外举不胜尽。近指就有如下:
1.素质教育理念为“六生课堂”提供了实施依据
2.三级课程政策为“六生课堂”预留了操作空间
3.现代教育技术为“六生课堂”创造了便利条件
4.综合课程的特殊性为“六生课堂”提供了实施当然
5.《义务教育法》赋予“六生课堂”充分的法理保障
6.现行教育的不良现象亟待“六生课堂”加以改善
7.课堂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呼唤“六生课堂”进行整合。
自古至今,中国的教育从来不乏坚持本真,重视生成的教育典范。自觉地践行该教育理论的探索从未停歇,只是理论通识没能系统建构而已。“生成的课堂”是借鉴西方的科教文化,按照中国自身的教育发展逻辑并运用本土的话语来表达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光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与中国文化不同凡响代代相传密切相关。从远古生活实践变为教育资源的三皇五帝,到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的老子,再到因材施教、愤悱启发的孔子,天人合一、同类相应的董仲舒以及格物致知、我注六经的王阳明……中国有着本土的优秀教育传统。五四以后西学东渐,可惜的是西风压倒了东风,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本土教育实践一直为西方的马首是瞻。这里并不是完全排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本土教育的传统合理合理迁延和生套西方的适应和存活问题。这里也需要说明生成的课堂是本土理论,但需要西方教育理念的支撑和论证,因为东方的哲学思想比较内敛,重视经验,少有开放的气度,是需要大量的实践体悟和丰富的理论阐释的事实上,生成的教育实践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向来不乏其例。先秦时期的教育活动中,所谓的"专家开(治)国"就是圣贤们以自我丰富实践、卓越智慧和特殊技能担负起化育黎民并带领部族趋利避害的历史;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子、鬼谷子)以自己对天地和生活的体察与感悟作为教育资源兴办私学,以言传身教、切磋琢磨、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等方法,在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顾随和叶嘉莹的中国诗词讲座、易中天和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所引发的热门话题和教学艺术……都闪现着生成教育的理念,饱含着"生成的课堂"的精彩和活力。
课堂作为教育生态管理的前沿,目的在于建设和优化课堂环境,进而控制和利用环境,管理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间的关系,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内生态环境改善,使课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让课堂变得更和谐、更具人文性,让课堂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和挑战;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机会,也应该给于人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机会。因此立足课堂形态研究,着眼于“生成的课堂”文化,构建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发的课堂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和现实背景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在全国的一些研讨会上,课题组的负责人又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得到大家的首肯和回应。虽说“生成的课堂”包容了诸多教育实验,集成了课堂生成理论的诸多精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理论追寻和教研实践的关注比较浮泛,只能说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总之,没有在其理论谱系上进行深入的追索和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在这一通识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语文作出专门的演绎实验和针对性研究。为此,近年来,我们着重关注教育理论探究和当代语文教学,期间课题组在深入追索哲学渊源和立体动态构建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由于逻辑不很缜密出现的某些疏漏进行了补救。一是对作为教育通识理论的“六生课堂”作了纵深研究,理清了“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比如近来发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才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集成性研究。远的不说,比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基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课堂”,坚定了对“生长(发)的课堂”的认同和追求;朱永新同志的“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界定。站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临界来看,他的“新教育实验”既是“永新教育”的试验研究,也是继陶行知“生活教育”以来的落实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国“全新教育实验”,有着“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要走向生本”、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及大面积的实验推广,都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明显感到上述课堂理论依然单薄而且失之偏颇,这是实验研究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率先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范畴,并廓清了它们的理论谱系。“新语文”、“大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等从表面概念上看似各执“本色”和“风雅”的旗帜,然而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可惜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和现实出发,对理论追索和形成共识缺乏理性的光辉,只不过一直在新概念和新理念上兜圈子。当然,他们的学识和见地非常令人景仰,只是在当代语文性质、使命和语文教学的个性、范式等方面的研究,新锐有余而耐久乏力,向度正确而质量不足。必须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母语价值等方面进行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诸多层面关注当代语文教学……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从横向来说,它依然属于新语文教学大背景下的产物。“新语文”作为教育领域内语文学科所使用的特有概念最早应当见于1999年任不寐先生编的《新语文》教材,他认为“新语文”首先是一种“大语文”的概念。2000年韩军先生将“新语文”定义为“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以‘举一反三’为语文教学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由此观之,传统的服务于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是“小语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是“大语文”,后来变称为“新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深度语文都是一种“新语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是一种新语文课堂观,因其有“六生课堂”理论的全面支撑,也可以当作一种学科的课程教育理论。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同质化的研究进行深入合并,对本质性的结论加以探究放大,对一些歧异加强梳理和辨析,以“六生课堂”理论为通识指南和逻辑起点,以当代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和关节点,对“六生课堂”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协同互动、鲜活集成研究,最终形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践行策略。
总的来说,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直接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作为课堂教学论的“六生课堂”;一个是作为学科教学论的“新语文”教学论。“六生课堂”的上缘谱系多是哲学文化,现实支撑为政策法规和理论实验;“新语文”的产生则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背景:一是上世纪90年代对语文教学集束式批判引发的全面深刻的反思;二是上世纪末各类新语文读本的相继出版,使“新语文”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第三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成为“新语文”“新语文教学”概念成熟与流行的双重平台;第四是民间语文力量的崛起,民间新语文改革实验不断涌现,促成了“新语文教学”的大气候。
三、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学术成果和理论价值
"生成的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也是一种课堂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境界",它包含有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系统理论,始源于南阳理工学院杨天志在2006年南阳市教师培训的专题讲座内容。他的专题探讨的系列文章作为“教育新理论”在《阅读与鉴赏》上发表后,又作为"课堂生成论"编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用于师范教育本专科学生的课程教学。2009年“加强课堂形态研究 构建生成的课堂文化”又作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以该成果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理论研究》2010年相继获得南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具体来说,围绕该课题的理论研究或成果计有12项:
1.《“生成的课堂”专题探讨》系列文章(之一:“生成的课堂”命题界定及其意义;之二:“生成的课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之三:“生成的课堂”践行策略与创生途径)作为“教学新理论”在《阅读与鉴赏》2007年第5期上头条连载予以推广;获得2007年度南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论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在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并荣获课程类一等奖。
3.《“生成的课堂”专题研究》获准2007年南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经专家组鉴定合格,通过验收。
4.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作为课堂生成论编入大学师范教育本专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中,成为该类教材的一个创新点。该书主编、全国高校教育学会小语教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赵绍军教授认为这是“创造性的理论探索”,“这项重要成果”编入该书,“填补了该类书籍在全国范围内的一项空白。”该书曾获2008年南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中南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5.生成的课堂---关于关于“生成性课堂”和“课堂中生成”的探究(上)(下)被《消费导刊》分期刊用(14、21/2008)。
6.《加强课堂形态研究 构建生成的课堂文化》作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管的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09年该书获得全国本色杯教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南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7.《生成的课堂》先后作为南阳市、焦作市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由杨天志进行专题讲座,培训教师3000余名,反响良好。杨天志被评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8.《“生成的课堂”文化溯源及哲学思考》2010年3月由《黑龙江高教研究》刊用。
9.《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建构和教学实验研究》2010年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
10.《加强课堂文化研究践行“六生课堂”理论》2011年月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大赛中荣获壹等奖,入选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并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11/2011)
11.《生成的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堂生态理论研究》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以教育生态的子系统为特定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2.《生成的课堂理论纲要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2011年7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6届学术年会上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首先着眼的研究是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早期的成果中皆有小学语文或当代语文的冠词,后来形成教育教学的通识理论,现在需要回过头来,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建构当代语文“六生课堂”。
从研究的机缘来说,具有将日常工作和学理探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学术推广相结合的职业优势。从研究时序来看,“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升级性和补充性研究,当代语文教学是“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六生课堂”在上述研究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全国各地相关的教育研究,特别是包括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一些成果作为现实支撑和校准参考。从研究思路上来说,先经历了理论到实践的演绎推广,而后又从教育实验到理论归纳集成的双重反复,现在的研究是再次从理论到实践中去。
该研究时间跨度几近十年,现在看来,它的导向作用、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非常明显:
“生成的课堂”贯穿了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发的课堂六种课堂文化的层累叠加,它的内涵分别指向特定的教育逻辑和课堂要素,这是正效课堂不能回避的前提条件,因此“生成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回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体现。
“生成的课堂”理论体系的模式建构及理论研究,包括“六生课堂”作为优秀传统教育的升级理论,基本上可以覆盖现行课堂教学的前沿理论和探索,是一个比较完备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必将牵引、助推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六生课堂”是集理论导引、课型示例、教学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它既包含课堂教学的理论认知,又兼备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南,也具有课堂教学的方法指导;既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又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提供了课堂生成的文化元典。在实践层面,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了经典的课程资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评估和课堂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作为家长和其他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精英提供理论参考,将会极大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落实新课标提供了理论支点。
本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从探究教育哲学的高度,为全面、系统、深刻地探讨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入手围绕这三个“W”: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为什么要倡行以及怎样倡行——这是理论研究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核心理念、解读其典型特征、实现六生课堂教育境界的基本途径——为实践应用提供通识性结论;进而提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元素——为语文高效课堂提供理论参考,为生态课堂确立典型案例。所以,从课堂的特定时空上来看它也是融教育理念、课堂形态、教学方法为一体的包括课堂认识论、课堂实践论和课堂方法论在内的模糊集成。当然,从系统的特定因素来看,它的子命题又是符合课堂要素和课堂流程的精准对应。
“六生课堂”是立足教育原点,探究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正如朱永新同志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一样,他认为教育的原点是“教育是什么?”、“教育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依然是目前最主要、最普遍、最常见的教育形式,因此,“课堂是什么?”“课堂上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课堂?”就是教育最基本、最元典的问题。而针对当代语文的应用性研究而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必须回答“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上该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语文课堂”这些本原的也是终极的问题。必然对传统文化形态和现行课堂质量进行反思,势必重建生成的课堂文化,基本上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也是教育科研和学科教学的奠基工程。
该课题的创新在于:a.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和历史时空的视域聚焦语文课堂文化,b.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寻教育的元典问题和高效课堂的本质,c.以实践的集成性理论总结和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互动生成,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元素。
所以,它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六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生成,它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生发的效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课堂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从理论层面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其次,“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课堂,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第一乐园,让学习和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方式。
再次,“生成的课堂”作为涵盖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的代称,不仅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方式和方法,而且为称衡课堂教学的优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客观标准。
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着眼于人格教育促使汉民族由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的转变进而实现“立人”的伟大使命;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听)、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
另外,“生成的课堂”为教师摆脱机械繁复的形式备课找到了依据,减轻了教师课前预设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不仅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追求,而且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典范的课堂。
四、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和践行策略
教育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点也是目的,只有基于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价值才可能促进本土传统的发展。“六生课堂”作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文化形态,倡行"生成的课堂"文化,目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和高效低耗的效益观,革除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关注现实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指在“生成的课堂”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当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境界,是运用上述通识的教育教学论进行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验,在生成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倡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可以说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践行生成的课堂。
(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一个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层面只能说是诗意的翱翔,只有提供“怎么办?”的结论才是诗意的栖息。教育需要灵魂的安顿,也离不开本体的营生;需要有能入的身心体会,又需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判断理论是否是哲学层面的通学,最关键的就是牵涉“how”的营生办法,在今天更是如此,毕竟民以食为天,生存和经济的生存、生活和高效的生活依然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向度。
吴蔼中在探索现代文课堂教学模式时,例举了四种效果较好的模式:一是资料汇编式,二是猜想争鸣式,三是随笔拓展式,四是活动排演式。每种模式适合的篇目类型不仅相同。
蔡伟、方蓉在《新语文教学辩证》一文中,也提出了四种“新语文教学”的模式:
1.体验性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并理解验证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性体验、参与性学习、实践性运用等原则。
2.生活化教学模式。新语文教学论者信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的观点,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融通。因此新语文教学的课堂里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生活化,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融汇贯通,最大程度减少刻板的匠气和斧凿痕迹。
3.探究式教学模式。形象感性思维与逻辑理性思维的紧密结合是新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色所在。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指运用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研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逐渐形成研究的意识和探究的精神。在这类教学过程中强调课题选题的价值性、探究目标的明确性、学生探究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的科学性。
4.协同式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协同关系,以使系统平衡有序,且“合作”日益成为新人类素养中的重要因素。协同式教学模式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庭、社会及其他学科等条件要素,使各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效应。
其所谓的“新语文”,就是该课题界定的“当代语文”,主要是区别于“传统语文”而言的;新语文教学是一个包含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笼统概念:
“‘新语文教学’是指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它以培养具有高超的的语文素养、丰厚的人文精神、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的现代真人为目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学),以语感和文感的培养为核心(语文教什么),以主体化、艺术化、情感化、实践化为操作内容(语文怎样教),以语文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途径,形成视域无限开阔、理念新颖超前、内容新鲜立诚、形式生动丰富的立体、全息、互动的教学范式。”
因此,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着眼于人格教育促使汉民族由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的转变进而实现“立人”的伟大使命;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以“六生课堂”理论为指导,以生活的课堂(教育资源)、生本的课堂(教学主体)、生命的课堂(教育对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法)、生态的课堂(教学过程)、生发的课堂(教学目的)诸多要素为逻辑重点的、区别于传统“预设的课堂”的“生成的课堂”体系,意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当代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科教育新理论。
理论具有指导和普遍的价值,模式和规程一般来说都有借鉴和参考意义。依据“六生课堂”理论,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操作规程为:
备课(预设生成):围绕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的理念(备课标),立足生本实际(备学生),文本细读(备教材),开发适切的生活的课程资源,一部分体现在教学案中,一部分暂置于素材库里。
上课(即时生成):首先按照预设生成的内容,选用生动的方法进行流程实施;遇到非常态情景,要动用素材库里的知识储备,运用教学机智即时生成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资源,变原来的流线设计的刚性贯彻为模块教学的弹性运演,尊重生命的本质,以突破课堂涩滞或阻力为目标问题,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流变生成。在生态的情景过程中实现知识模块化、序列化,从而内化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实现生发的教学目的。
课后(反思生成):及时把课堂情景变成反思性生成文本,置于新一轮的教学案中或者素材库里;同时要根据该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近期的教学中及时作出调整。遗漏的或者重复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效课堂来说都是大忌。课堂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
这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一般操作流程,是按照教学时空来设计的通用模式。在我们编著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一书中,我们将广大语文教师和名家的语文教学实践作了部分归纳,可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规程的具体参考:
1. 激趣--启发--提问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关注,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或可由教师提出,启发学生思考,解决。
经典案例例首选《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2. 互练--反馈--内化
由学生分组(或单个)练习,遇到障碍及时反馈,引导或合作解决,进而作为一个体现一般规律的模块加以内化,成为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参照或方法指导。这个过程对于学习者而言,也叫内隐学习。推荐案例为许地山的《落花生》。
3. 造势--讨论--点评
有人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不能缺失临场造势的能力,语文课堂尤其需要适度的煽情。造势的方法很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探究问题的学习角色中,以期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专注,激发其自由表达见解的欲望并能够投入到讨论中,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点评的语言要灵活多变,真挚诚恳、亲切委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肯定和正面评价,指向要多样,若就事论事的是非理性评价就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应用即时的评价,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经常可用以下方法:一是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二是用委婉的语言敦促学生,三是用具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4. 创景--涵泳--感悟
运用多媒体音像制品或互联网教学资源,或实物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意境优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走进课文,以个性化或移情入文进行涵泳体味,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感,达到神交古人或将心比心并移情于现实中进行观照,以习得语言和体验情感来濡染学生,进而增强其人文修养。
5. 异误--善对--逆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堂课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偶尔的教学失误甚至失败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这种失误和失败往往也是二度教学时一种可以挖掘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6. 诱思--探究--分享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学习有助于生活习惯和处事方法的改变。往往在学科交叉或边缘的地方触及到有价值的综合性学习话题。通过对这些综合性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开阔视界,学会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改善其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共同分享探究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那点知识本身,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7. 事件--重组--放大
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使之与教材、与学生产生关联,并着意把生活、教材、古今中外的时空打破,再进行重组,进入课堂,作为学习的媒介,让学生在过程和细节中,以小见大,以少知多,由人及已,由物及人,在体验和关注中促进心智的成长。
8. 寻机--融合--拓展
教学要打破原先单一的教材观,教师要面对现实,研究学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拓展他们学习的空间。生活中发生的新闻或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好素材,也是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见解的诱因。教材中有好多重复、同化、异化或异形同质的知识点,也是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难点。这一些问题都可以整合出不同的教学素材,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前题下大胆生成,独避蹊径,完成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9. 打乱—重构—评析
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不一而足,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要根据教育指向,在次序、内容等方面进行打乱分解,随机整合重构,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并将其引渡到现实世界,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评价赏析。类似将阿Q和孔乙己放在同一个时空里表演……
10. 主题—荟萃—活动
规定主题共同检索,荟萃语文教育资源,进行主题阅读活动。深圳黄田小学刘宪华校长的“主题式经典诵读”,从理论、教材到实践都有很好的经验。
11. 对接—转换—演习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常规,之间的对接和转换可以选择游戏活动的方式,把机械的练习变成有趣的活动,演课剧、接力竞赛、信息传递、讲课文故事等都是常见的活动。能够把握说话--听话--记录--写作 、说话—写话—写作、文本—读书—讲述等序列的练习,揣摩语言、文字、写作、阅读之间的逻辑关联及能力转换和传递,也是语文教师需要强化的要点。
12.细读—精思—体悟
注重文本细读,发挥自身优势,作出具有语文个性和读者个性的思考和体悟,这里我想重点推荐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也许他的教学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纯技术的操作规程又容易使语文教学陷入新的套路,只有抓住语文之本、当代之特、课堂之旨、教育之道,才能左右逢源进退有据,达到出神入化自由灵动的境界。
(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就是充分把握当代语文的特点,以“六生课堂”理论为指导,通过语文教学,担当起母语教学的历史使命。
1.探究当代语文的主体特征和终极价值。
当前的语文教育很不景气,这里边的原因很多。从学术层面上说,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资源、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概念往往混淆不清,甚至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也不太明晰,造成了学科定位不准、特点不清、目标不明;资源不充分、不经典、不系统;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不科学、任务泛化、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亟待正本清源。(10年前项目主持人写有《语文难教的N个原因》在网络上可见,近来似乎引起了一些同仁和家长的重视,《当代语文的性质、特点和历史使命》现在尤为紧迫。)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建构及教学实验研究》已获准中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这是一个集理论构建、学术推广和教学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除了贯彻“六生课堂”的理论通识之外,还要加强当代语文的特点和历史使命的研究,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之本:语文是以汉语为基础母语的中国语言文字交际系统和“百科之母”,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她的基础工具性和传统承继性构成了语文之特。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和言语文化的承继特征是语文学科必须通透彻悟的根本关键;
当代之特:基于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背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点要转向语言思维品质的提高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加强语文承载科学文化的功能,达成品质高效的沟通,担当新人立人的历史使命当是当代语文的当务之急。要注重言语的质地、言语的温度、言语的情意、言语的色彩、言语的节奏、言语的时空、言语的趣味、言语的声势、言语的风雅、言语的姿态等,特别是在表达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度、言之得法、言之合宜。
课堂之旨: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要求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性价比,课堂教学旨在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节约教育成本且适应教育批量化,提高了教育效率,是知识普及和技术养成的基本形式。多快好省、又好又快的高效的课堂是其中应有之意。课堂是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历程。
教育之道: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进而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教育使人学会担当且具备担当的能力。教育是立人的事业。教育改变命运,教育赢定终生,教育振兴民族,教育强大祖国。
现在的语文教学少了语文的个性和滋味。有的课好像是政治课,满堂说教和德化;有的课好似历史课,在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中纠结;有的课似乎又是自然课,环保理念、科学术语翻来覆去。如果说“怎么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那么“学的准比学得多更具意义”。语文课自然有语文课的特殊性,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语文味”。要想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必须在语文课的逻辑重心和语文特色上下点功夫。一是从文感和语感出发实现交际和沟通,古今沟通、人本沟通、师生沟通、中外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真立人。二是按照语文的逻辑起点确定教学目标。文本“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的3W原则一定要落实,常态和变态的问题情景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适切性。三是根据不同的语(文)体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语体文教学和文体文侧重点不同;不同表达方式关涉的语(文)感觉和思考方式以及表达要素乃至评价尺度也是不同的,四种文学形式的教学重点也各有特色。四是遵循4D教学传统多说、多读(听)、多写、多思。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艺术而非科学,需要更多的体验感悟较少推理运演,语文教学一定是较多感性的总结归纳,较少理性的逻辑演绎。因此当代语文是开放的系统、生态的过程鲜活的情景、诗意的栖息。
2.把握“六生课堂”理论和操作流程。
关于“六生课堂”,为方便浏览,兹作如下解读:
生活的课堂主要是指教育资源要立足生活、关注生活、吸纳生活、面向生活、服务生活;重点体现在课前预设环节,在课堂流变生成是可以是即时择选适切资源的参照。
生本的课堂是说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交教给学生,不能喧宾夺主。
生命的课堂是指充分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特征,他们有自己的意愿、情感、思想以及个性且有差异。他们不是装载知识的物品,而是有着独立见解和特殊性格的鲜活的生命。
生动的课堂是指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实现精彩和效率。
生态的课堂就是教育环境和教学过程要真实自然,摇曳多姿而又主次分明。
生发的课堂是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生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为目标,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初衷,通过学生的外在提高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
这是理念,也是尺度,更是境界。
⑴ “六生课堂”是六种课堂文化的层累叠加。
生活的课堂生本的课堂
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生命的课堂生发的课堂
⑵“六生课堂”的内涵分别指向特定的课堂要素。
生活(课程资源)生本(教学主体)
生动(教学方法)生命(教育对象)
生态(教学情境)生发(教学目的)
⑶“六生课堂”明显区别于“预设的课堂”,其核心特征和本质表述是“生成的课堂”。
预设的课堂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 任务中心
生成的课堂 --课程中心 学生中心 发展中心
⑷“六生课堂”是遵循教育时空逻辑的模糊集成。
教育新理念一种教育理论(现在进行时)
课堂新概念一种课堂形态(过去完成时)
教学新观念一种理想境界(未来进行时)
⑸“六生课堂”不仅重视课堂的“流变生成”,也非常关注“预设生成”。
“六生课堂”的本质是生成,根据生成时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即时性生成”,“即时性生成”又可分为“瞬时生成”和“流变生成”。
3.完善教育主体阅读,面向“五度”确立“大教育”理念。
一是要弄清教育的本真和现实中的异化,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把握教书育人的尺度;回归教育原点,尊重课堂本真,切实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历史和现状,明确自身职业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所然,拓宽师德的厚度。
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合法权益;增强教育效益的力度。
摘要: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基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现实社会无论什么样的人才,究其本质首先是一个劳动者,凭借自身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确定自己的位置。为使当代青年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定位,有必要从人才最基础的内涵给以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价值;劳动报酬;人力资本
美国心理学教授、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分析了职业差异性、层次性的客观存在,论证了人的劳动是一种有差别的劳动,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一个数量多少的问题,更是一个层次水平的不同。现实社会无论什么样的人才,究其本质首先是一个劳动者,凭借自身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确定自己的位置。为使当代青年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定位,有必要从人才最基础的内涵给以分析。
一、劳动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才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即人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一般的“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在马克思看来,创造价值的劳动即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这两种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在不同社会、不同科技的发展下,在不同的形式的劳动中,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会有不同,甚至区别很大,但绝不会有什么纯粹的体力劳动或纯粹的脑力劳动。
所谓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它是以人口为存在的自然基础,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种国民经济资源。
人力资本是经过开发的人力资源,是对人进行投资形成的。一般来说,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换言之,体现于劳动者身上以其数量和质量形式表现的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生要有两个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知识、技术、信息成为商品;二是整个社会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其中第一个条件,即知识、技术、信息与劳动力分离成为商品,是人力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尤其是经验型的知识,它直接内化于人的自身,形成某种特殊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就成为可能。但是,仅仅有这一个条件人力资本还不能产生。在工业经济社会中,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并且知识已经成为商品进入经济交易,其典型代表就是工业产权。然而,在工业经济下,承担复杂劳动的高级劳动力并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本。只有当第二个条件得到满足,即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围绕着知识而展开时,人力才可能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分配,获得经济剩余。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他将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一定社会一定时期普遍的、大多数劳动力可以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全社会价值量决定的标准或尺度;而复杂劳动则指必须经过特殊的培训的劳动者才可以从事的劳动,其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加或倍乘。
现代科学劳动同样是抽象劳动的支出,是高级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大量倍加,过去人们往往只注意劳动报酬而不注意贡献报酬。在研究劳动报酬时又不重视现代科学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倍加作用。虽然今天的技术水平对李嘉图、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来说已今非昔比,科学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它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无论现时的技术已经多么复杂,里面凝结着多么高级和复杂的劳动,它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又起着怎样的决定性作用,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多于以前的千万倍,但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则没有任何改变,它们仍然是只能把它本身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上,而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丝毫的新价值。
从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生产劳动逐步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替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若要从劳动力要素方面来提高劳动,就不能只是简单劳动的增加,而只能是提高劳动的质量,也即提高生产中复杂劳动的比重。所以,在商品经济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中,就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复杂劳动更体现着生产力的进步,它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正因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客观存在,才使劳动力价值出现了层次区分。
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体力劳动对于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劳动创造了人。生产力水平越低,体力劳动越重要,体力劳动的实践发展了人的智力。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纯的体力劳动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脑力劳动的认识已达到新的水平。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O)在当年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的内涵在通常意义上讲,就是以知识生产、应用、传播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形态。它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中智能性要素在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得以更充分广泛的认可。创造性劳动等于倍加的重复性劳动,在分配关系中其地位突出。这种划分既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特点和客观状态,又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融合在一起。
到了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商品的自然要素价值越来越小,劳动的价值越来越大。产品中所含的科技因素越大,其价值中的劳动要素越大。到了今天,许多商品中的自然要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的价值是人的劳动价值[特别是脑力劳动价值]。进一步说,在今天的知识经济里,知识性的商品中就根本不存在自然要素的价值,完全是人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因此,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中商品的自然物质成分越来越少,人的高级劳动成分越来越大。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完全出自人的头脑,这种商品的劳动价值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价值,而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价值。一项专利技术,完全是人脑的劳动价值,当它被用于产品的生产制造之后,产品也被赋予了脑力劳动价值。
由此可见,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客观存在,使劳动力价值出现了层次区分,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形成是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决定的,所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
四、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
尽管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职业间不必区分重要与否,或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实生活中,职业间的差别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人的主观意愿,因此承认和运用职业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从劳动报酬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劳动力价值的层次区分。
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赋予的天赐财富,在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如此细密、技术技能要求如此尖端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不经过正规教育和专业培训就能登上科学的殿堂。对人的投资在这个时代益发凸现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种投资集中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上,由此形成了人才的层次。如果我们以人才为主线进行分析,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是广泛的,具体来说包括中专、技工、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等各个层次。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知识经济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运用客观规律和人类创造的先进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不能依靠单纯的体力,而须有赖于智力即脑力劳动。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经验越丰富,复杂脑力劳动和创造发明的能力就越强,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就越快,体现在劳动者自身价值的劳动报酬就越高。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是根据职业的社会评价去区分不同的层次。职业的社会评价取决于各种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支出、工作的复杂度、工作的轻松性、教育资格条件、在工作组织的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工作内容的自、收入水平、社会声望、个人兴趣与才能的发挥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总的来说,职业的层次性高低的标志就是经济收入的多少。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下,劳动报酬都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大量增加,而对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知之甚少,影响了自身价值实现。了解劳动价值论有关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理论,有利于对目前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青年学生自身定位,使他们对高素质劳动者有深刻的理解,帮助引导他们科学的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托夫勒.力量的转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论文摘要: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注意基础素描教学理念的探索: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应通过鉴赏、研究、分析优秀素描作品等手段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决不可重实践而轻理论;要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要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练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艺术语言,提高造型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素描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曾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和灵魂.”19世纪俄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具有单独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因为其基础性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基础,不利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甚至认为素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急速扩张,从而人校新生的总体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基础素描课程的课时量有所缩减,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对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拓宽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路,给乏味的基础教学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素描架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这是构建现代素描教学模式的根本.
1、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从源头文化开始,把学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学习中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创造的特点的认识,提前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与学习过程并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底部应该由人文学科来支撑.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开阔,基础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美术层面上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点”.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艺术理想的实现不能只依靠技能,还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深厚积淀.
2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变“技入道转”为“由理入道”
绘画是一件需要动手的事情,因而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画室里摆静物上课.但是,一些教师极少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和表现物体,只是简单地讲一讲“三大面五大调子”,就要学生开始实践.这样,学生由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画面,往往无所适从,只好迷失于画面中,依葫芦画瓢,照抄对象;由于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对画面没有控制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心理.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就通过鉴赏、研究、分析名家和优秀学生的素描作品,把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素描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主动地把握画面.边分析作品边讲解理论的教学过程是极有活力的,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创造性地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素描都遵循以写实为主的固定教学模式,整个素描教学偏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因素,从而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素描学习中只知道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无法在画面中加上个人的感受和想象.
个性培养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而艺术个性来源于真实的个人感受,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性萌芽,尽管这些个性表现得不够稳定,但教师应该及时地把握住学生这种偶发的闪光点,不应该忽视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只能是千人一面、万物一形,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自主地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以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并能将绘画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即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没有内在的触动,素描习作只能是简单的图像练习,只能是一个模仿对象的过程.
论文的页码设置罗马应该点击“插入页码”,“样式”选择罗马数字,应用范围选择本页及以后,点击确定。双击目录页的页尾,点删除页码,选择删除本页及之后的页码,点确定。
论文是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意思不变,内容结构不变,专业名词不变,字数不减少,语句通顺,只改变表述,最终降低重复率。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要尽量地有变化,就如同黄色底纹那样,用自己的东西把原文尽量隔开,过检测也就不成问题了。
2、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写完了那么我们就要着手靠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写作了,首先我们要清楚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要求等。本篇针对学生公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来做范例,欢迎大家都来阅读借鉴。
学生公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黄美云.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4(13):216.
[2]韩晓军.浅谈高校学生公寓管理[J].科技视界,2015(11):114.
[3]张慧婷.浅谈当代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4(18):40.
[4]张丽华.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青年时代,2015(3):80.
[5]杨卫兵王务均.《大学生廉洁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运行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46
[6]刘建荣.《探索公寓文化建设途径,强化公寓文化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9
[7]郝丽丽宋岩蔡慧慧,《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学生公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何芳.学生公寓管理系统的探讨与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
[2]郝晓芳.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浅谈.科学之友.2010.4.
[3]张春艳.基于Qt的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研究与实现.大连海事大学.2008.5.
[4]霍亚飞.QtCreator快速入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5.
[5]郑何.Qt4开发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
[6]李琪,李聚宝,刘相坤.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1.
[7]施红峰.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大学生公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012.9.
学生公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庆国,等.对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问题的浅析及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7(3).
[2]陈翔.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6).
[3]杨志强.采矿业建立安全文化管理体系的设想[J].有色冶炼,1999(s1).
[4]金长星.高校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及建设思路[J].石油教育,2007(3).
[5]章学军.高校内盗案件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
[6]夏泽清,等.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维护学生公寓的安全稳定[J].高校后勤研究,2004(3).
[7]骆清.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护理论文是科技信息和临床工作经验交流的主要工具,更是护理科研成果进步的推动手段,护理论文的写作是涉及相关研究学术的内容。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简单的介绍护理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
1.突出护理特色
护理论文因为其基础性偏多,因此,写作时要注意突出护理相关内容,防止过多的讲述治疗、分析研究、药物方法等。重点突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和护理工作的相关事项,以及患者康复状况研究等,紧扣护理主题。
2.讲究实用性
论文一般介绍护理实践工作中的新发现或者对难题的解决。因此护理论文写作要讲究实用性,能对相关工作者以及人员有影响有意义。
3.保持先进思想
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因此要紧跟时代步伐,对当代比较关注的护理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4.重视科学性
护理学虽然属于医学中的基础学科,学术研究性相对其他学科较弱,但仍然要注意遵守科学性、客观性,护理论文写作时以可靠地资料为准,不可捏造内容。
商务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周桂凤.角色扮演法在中职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5
[2]王冬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
[3]吕亚君.“商务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
[4]蔡华妹.商务礼仪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4
[5]苏陈艳.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培养[J].校园英语,2014(21):84.
[6]徐小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188-189.
[7]石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8]陆娟,杨晓嫱,张婵依.外语专业商务礼仪教学必要性及教学改革具体操作设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29-130.
商务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吕冬梅.商务礼仪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7(21):136-137.
[2]王冬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4):146-147.
[3]李湘棱.电子商务实务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与教学应用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7):140-141.
[4]李军莉.远程教育中《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为例[J].才智,2014(33):43,45.
[5]宁艳珍.《商务礼仪》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师,2015(7):222-223,226.
[6]颜莉虹.面向高职学生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0-94.
[7]严军.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93-94.
[8]何剑霞.情景化教学法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1(6):132-133.
商务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宋峻峰从当前社会需求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32):123-124
[2]朱颖高职商务礼仪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7):145-146
[3]莫少红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6):148-149
[4]罗金凤高职商务礼仪课程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1):120-121,122
[5]刘秀荣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商务礼仪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5(27):72-75
[6]向立志,崔晓莉从企业需求探讨高职文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82-84
[7]萧琳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礼仪”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3(36):138-140
[8]张淑英商品经济市场环境下关于商务礼仪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商贸,2014(19):214-215
[9]史锋,张徽商贸类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教育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1(2):142-145
[10]邹亮商务礼仪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110-112
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现状
发表年份。自1991年以来各年度的数量上来看,2000年是重要分水岭,1991年至2000年为第一阶段,论文数量偏少,10年共发表40篇,占所有论文的25%;200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发展较为迅速,共发表117篇,占所收集论文的75%,虽然其中各年度论文数量仍有起伏,2006年甚至出现了一次低谷。
刊载期刊。我们还参照北大图书馆《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对期刊的分类,对刊载相关论文的期刊类型进行了分类统计。鉴于该目录的分类相对较细,为便于统计分析,我们在该目录的基础上对期刊类型进行了适当整合,比如把语言学类和外国语类期刊合二为一,通称为语言学和外国语类期刊;把综合性医药卫生、儿科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等医学各学科期刊归为医学类期刊。
如表1所示,1991年―2013年,对这一领域关注度最高的是出版事业类期刊,占发表文章总数的35.67%;居第二的是医学类期刊,占17.83% ;居第三的是语言学和外国语类期刊;其次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期刊。其余散见于体育、文学、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和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期刊。
研究内容。通过整理和分析这157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我们发现相关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一是英文摘要撰写方法和技巧。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英文摘要撰写方法和技巧的评介,在我们所收集的样本中,2000年前的论文大多数集中于此,比如杨寿康(1993)分析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与翻译的方法;马邦新(1995)探讨了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要点;周宗锡(1999)依据《工程索引(EI)》的要求,探讨了写作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基本原则。2000年以后,这一主题所占比例大幅减少,逐渐被其他主题取代。因此,从研究内容上来看,2000年也是重要分界点,2000年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介绍英文摘要撰写方法和技巧。
二是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写作错误及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错误和问题逐渐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比如李学军和马晓耕(2004)探讨了地学论文英文摘要中常见的表达不精炼问题;刘根林等(2008)分析了国内林业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问题;章丽萍和艾红(2011)探讨了我国水产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编辑加工的误区并提出相应建议。还有一些文章没有具体分析某一学科,而是综合分析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比如郭建顺等(2010)调查分析了英文摘要误用中文标点符号的问题;罗建平、黄伶燕(2011)分析了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英文摘要中的语法错误。
以上研究涉及了众多学科的科技期刊论文的英文摘要,反映出各学科期刊论文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语法错误、缩略语使用错误、标点符号错误、词汇误用、被动语态滥用、语篇问题以及语言表达不符合英文习惯等。这说明国内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不容乐观,如何提高我国科技人员的英文摘要写作水平是极具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三是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对比。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开拓新视角,从多角度对比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试图发现国内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与国外的距离,提高国内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质量。比如娄虎、颜军(2007) 统计了国内外体育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态分布和“头重脚轻”句的使用频率。结果显示,国内作者使用被动语态句频率低于其他国家的作者,而“头重脚轻”句使用的频率高于其他国家的作者。陈彦茹(2011) 分别从美国的《计算机与系统科学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和中国期刊网检索源期刊中各选取了15篇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论文的英文摘要,建立了两个小型语料库,对比了它们的语篇衔接手段,发现中外作者都擅长用指示代词来做前照应,都使用了较多的递进连词。但在人称代词、连接词、词汇重复等衔接手段上,中国作者和母语作者也存在差异。王志娟等(2012)归纳了6种国内外神经医学期刊论著英文摘要写作结构和内容特点,发现与同类型国外期刊比较,国内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篇幅较长,目的与题名、方法与结果内容重复,结论中缺乏研究意义的描述,各部分内容的表达不连贯等问题,指出国内期刊可以学习国外期刊摘要形式和内容结构的多样性,加强背景及研究意义的阐述,以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虽然此类研究尚少,所涉及学科各不相同,但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发现,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存在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国内作者撰写的英文摘要在语言和语篇上受母语迁移的影响;部分国内作者英文写作水平的局限;部分国内作者对国际学术界英文摘要的撰写标准缺乏了解。
2005年以后,有一些学者另辟蹊径,用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科技期刊的英文摘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邓芳明、龚学民(2007)以《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为例,通过比较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编委审校的英文摘要和其原文,总结出国内在编校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提高编校水平的建议。陆建平(2009)则揭示了当前我国“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英文摘要的语言与编校质量状况,并提出应注重学术期刊语言编校质量与“核心期刊”遴选之间的关系。
未来研究趋势
通过梳理1991年至2013年的研究,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发展较迅速,但总体研究数量仍然偏少,研究范围还不够广泛。虽然研究数量在不断增长,但20多年来,国内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总数只有157篇,这与国内科技期刊的庞大数量相比仍然偏少。如前所述,国内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总体质量并不十分令人乐观,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让这一领域的研究步入全新阶段,推动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关研究的未来趋势是: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中文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对比,因为提高国内英文摘要质量的根本应在于使英文摘要的撰写遵循国际标准和惯例,符合英文的书写习惯和规范。此外,开发设计英文摘要写作软件,为科技工作者撰写摘要提供高科技的助手,将是未来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则将会采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如基于语料库的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研究,利用语料库的海量数据优势,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推广性。
我们在写论文参考文献是要选择有一定可信度的书籍,引用当中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引用是可以作为论文的根据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鉴赏。
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玉.绿色化学的兴起与发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唐有祺.化学通报.1998.
[3]吴棣华.化学进展.1998
[4]王京.人民网北京.2000.12.
[5]汪恕诚.瞭望.1996.第49期
[6]颜苹菲.建立绿色化学,减少环境污染[J].现代化工,1998
[7]朱清时.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现代化工,1998
[8]黄培强.绿色合成:一个逐步形成的学科前沿[J].化学进展,1998
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闵恩泽傅军.化学通报,1999,(1):10.
[2]梁文平唐晋当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前沿――绿色化学[J].化学进展2005,12(2).
[3]AnastaRT,WarnerJC.GreenChemistryTheoryandPractic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4]王大全.中国的绿色化工[J].广州化工,2000,(4):1―3.
[5]田观领.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21―22.
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纪红兵,佘远斌.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J].化工进展,2011,5.
[2]杨海贤.绿色合成技术的新进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3]姚国欣.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30.
[4]林永达,陈庆云.化学进展,2012,10(2):228.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有标准格式的,不是自己随便乱写充数的,引用的文献资料是要有科学依据的,是真实可靠可以查阅的,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随时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标法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阅读欣赏。
商标法论文参考文献:
[1]休谟.人类理智研究[M].王江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5.
[2]沈关生.我国商标法制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257-258.
[3]余俊.商标法律进化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82.
[4]汪斌,董赟.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J].学术月刊,2005(2):30.
[5]冯晓青.商标权扩张及其利益平衡机制探讨[J].思想战线,2006(2):129.
[6]朱冬.商标侵权中销售商品行为的定性[J].法律科学,2013(4):175.
[7]钟书峰.补充修改次数最多的现行法律[J].当代法学,1995(1):43.
[8]王仲兴.中国对商标犯罪的认定和惩治[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3):99.
[9]郑成思.版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4-25.
[10]李扬.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67.
[11]芮松艳.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的构成要件[J].中华商标,2011(1):69.
[12]余晖.论商标侵权纠纷案件中销售者诉讼地位之独立性[G]//冯晓青.商标侵权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105.
[13]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4.
[14]孔祥俊.商标法适用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30.
[15]黄汇.商标撤销制度中“使用”界定基本范畴研究——运用比较研究、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的方法[J].知识产权,2013(6):6.
[16]张德芬.商标侵权中“使用"的含义[J].知识产权,2014(9):3.
商标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杜颖.社会进步与商标观念:商标法律制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邓宏光.商标法的理论基础—以商标显著性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
[3]孔祥俊.商标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出版社,2009
[4]J.ThomasMcCarthy.McCarthyonTrademarksandUnfairCompetition(4thed.),2008ThomsonReuters
[5]黄海峰.知识产权的话语与现实—版权、专利与商标史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MarkP.McKenna.TheNormativeFoundationsofTrademarkLaw,82NotreDameL.Rev.,2007
[7]张玉敏.维护公平竞争是商标法的根本宗旨.法学论坛,2008(2)
[8]罗晓霞.论商标法的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知识产权,2010(2)
[9]王太平.论商标法中消费者的地位.知识产权,2011(5)
商标法论文参考文献:
[1]蔡崇山.推定混淆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适用——以“重同使用”典型案件为例证[J].中华商标,2014(10).
[2]何鹏.商标法修改语境下的“商标使用”解读——以“百威英博”案和“重啤”案为视角[J].中华商标,2014(02).
[3]张玲.企业商标使用与保护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3).
[4]左孟魅.阻止商标进入公有领域——商标使用中又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10).
[5]齐云峰.在先使用:论对商标使用人权利的保护制度[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6]张梦迪刘昕昕.知名商品特有名称能否对抗注册商标——由荣华月饼纠纷案引发的思考[J].法制博览(中旬刊).
[7]张晶.我国农产品商标权保护研究——以韩国泡菜注册商标事件为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8]赵世桥,张晓伟.“微信”商标异议案评述——以美国商标法为视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8).
[9]黄从珍.商标权人应与产品制造者共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J].人民司法,2015.
以下提供一些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希望对各位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如何判断一个刊物为是否是正规刊物?
以下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高教版)》
《中国新教育》 《亚洲教育》
《当代教育科研》
《教育新发展》 《当代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教育新导向》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当代素质教育》
《教育管理与科研》
《教学理论与方法》
《中华素质教育杂志》
《中华创新教育》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中国教育研究》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中国教育纵横杂志》
《中国创新教育》
《当代教育》 《教育纵横》
《中国教育家杂志》
《中华百年教育》《今日教育》
《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现代全科》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
《中国研究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