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资源保护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就目前来看,我国面临的水问题主要有三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
1.1洪涝灾害频繁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几大江河流域频频发生洪灾,1998年发生在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造成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hm2,死亡4150人,房屋倒塌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这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堤防薄弱、湖泊调蓄能力较低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防洪工程的投入,一些重要河流的防洪状况得到了改善。
1.2水资源短缺
农业方面,现有的0.44亿hm2灌溉面积中尚有0.067亿hm2灌溉保证率低,不能满足干旱年份的灌溉要求;工业及城市用水方面,230个被调查城市中,严重缺水的有40多个,占17%,一般缺水的140个,占63%。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五大淡水湖,面积已缩小1/4甚至1/2,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1.3水污染严重
中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23个重点河段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类的占25%,符合3类的占27%,属4、5类的占48%。具有监测资料的200多条河流中,有850条受到污染,230条受到严重污染,有60%的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有11%的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有6%的毒物含量超过污水排放标准。
2生态工程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工程定义有不同的认识。Teal(1991)认为生态工程是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设计而非传统的工程技术。美国H.T.Odum将生态工程定义为“人类利用自然能源对环境进行控制”,20世纪80年代后,生态工程在欧洲及美国逐渐发展起来,提出了生态工程技术,即“依据对环境生态的了解,以最小的投入达到对环境损害最小的一些技术”。我国生态学家、生态工程建设先驱马世骏先生给生态工程下的定义为:“生态工程是借助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结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3生态工程的应用实例
3.1生态工程在解决水资源污染中的应用
3.1.1湿地生态工程设计
湿地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水位接近地表,或以浅水形式覆盖地表。湿地中有周期性的水生植物生长、终年饱和的土壤水分和不透水层。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使湿地中污染物降解。刘鹏指出可以通过自然人工湿地减缓水流的速度,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吸收输入湿地的营养成分,湿地植物如芦苇和水葫芦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截留了68%的氮、43%的鳞;除此之外,还指出人工湿地利用可以吸收氮磷的经济作物,一方面减少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另一方面,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朱棣等以山东南四湖为例,进行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设计,利用不同植物种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状不同,吸收水体中的特定污染物质,分别设立了浮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三级处理污水工艺,对BOD5处理率为90.8%,COD为80.9%,悬浮物为91.1%,N和P的处理率为80%和75%。
3.1.2缓冲带截留技术
缓冲带,全称保护缓冲带,最早是由美国农业部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缓冲带是指利用有一定宽度的植被与受纳水体隔开,减少污染源和河流、湖泊之间的直接连接并且能够控制土壤侵蚀伴随的养分流失。刘鹏指出水体岸边的缓冲林带通过控制侵蚀,减少径流中氮、磷浓度,防止流失泥沙、养分进入河道水体。毛战坡等指出氮在缓冲带内的截留作用主要是随泥沙沉降、反硝化作用、植物吸收;磷在缓冲带内的截留主要是磷随泥沙的沉降及溶解态磷在土壤和植物残留物之间的交换,以及缓冲带土壤中植物根孔的形成有利于过滤作用的增强和吸附容量的扩大。
3.1.3水塘系统
天然的或人工的水塘,通过其间歇性的雨与河流进行水、养分的交换,同时降低流速,使悬浮物得到沉降,增加水流与生物膜的接触时间,水塘对非点源污染物的滞留和净化能力很强。刘兴国等以水塘系统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通过水质交换,使水体水质变好,同时还起到节水、减排效果。刘鹏利用多水塘系统,以水塘为点、沟渠为线的流域系统,表明多水塘系统能截留来自农业的氮、磷污染负荷94%以上。
3.1.4土地处理系统
土地处理系统是将土地处理技术与多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技术整合成一个系统,实现区域污水的循环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刘明辉等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转化和植物吸收等来净化污水。刘鹏利用高分子如PAM能与水相互作用增加入渗、减少径流的特性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增加土壤中团聚体的稳定性。
3.2生态工程在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中的应用
当前最主要的就是雨水的资源化,不仅可以减轻区域洪涝,还能够充分地利用雨水资源。汪毅将生态工程应用到雨水收集利用中,指出利用南方院区普遍存在的水塘和鱼塘,配以必要的钢筋混凝土调节池,利用天然防渗材料,实现了利用自然条件来为工程服务的初步设想。王一钧等采用了自然回收净化、部分间接利用的雨水回收利用生态工程,指出利用雨水生态塘调蓄雨水净化的同时,也提高雨水的利用率上;另外提出水保耕作技术如带状间作技术、粮草等高带状轮作技术、等高耕作技术等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拦蓄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
4展望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一、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1.1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1.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1.3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1.4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2.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4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5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结束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1法律体系缺乏有机联系
在制定有关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时应该令各类法律法规保持有机的联系,如此,才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保护,标本兼治。我国目前对于地表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健全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不应仅仅是针对于水资源的获取利用以及破坏保护的,更应该将该法律体系延伸到水资源被开发之始、被利用之初、被利用之后以及利用的具体方面、过程等均进行详细的保护以及合理的规范。同时,法律法规对于地表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检测规定,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地表水资源的水量、水质问题,更应该对于整个地表水资源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1.2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政府责任的缺失
我国既有专门的地方设立的水行政管理部门,又有专门进行水资源污染和防治工作的环境部门,此外还有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分管对于大气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保护。但是,造成现今水资源保护力度小、水资源污染情况改善差等现状的,也恰恰是由于过多的部门参与以及部门分工没有明确的法规制度规定造成的。由于并没有伴随各部门职能落实的法规颁布,导致了我国各级水资源保护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能落实不到位、责任推诿等现象。各水资源管理部门在遇到水资源管理以及改善的瓶颈问题时,处于对于自身保护的立场原因,往往会钻职能的空子,推诿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导致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质改善工作得不到推行与落实,从而使地表水资源保护工作搁置,水污染以及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严重。
1.3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不够全面
我国已经制订了一定数量的法律法规对水资源进行相应的保护,而具体的行政实施部门也做了相应的建设,但对于水资源遭到破坏之后的法律责任刑事追究仍然十分缺乏。尽管水资源保护立法对于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教育和提示意义,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逐利性,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仍有部分不道德民众会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对水资源展开肆意浪费与破坏,而这时,就需要国家通过政治权利进行刑事立法,不仅能够对该类行为的发生产生震慑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严格的事后问责对社会大众起到整体的教育引导意义。尽管我国也已近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在相关刑法中进行了明确的刑事追究规定。但由于水资源破坏行为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显现且很多对于水资源超量使用或者非法使用的行为很难通过简单的几条规定进行界定,所以,我国对于水资源破坏行为的刑事立法力度仍然不够,仍需对相关的刑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2完善地表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所谓法律体系,是国家依靠其政治权利所指定并强制保证实施的一套国家制度的载体,同时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价值观。而国家对于水资源保护所指定的相关法律体系,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质量改善,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建设以及国家发展、人们生活有序正常开展的重要环境保障。因此,应及时发现并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而实现国家的稳步可持续发展。
2.1对于《环境保护法》进行全面完善
自1989年制定以来,《环境保护法》就对我国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水资源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该法律对于我国水资源的保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将该法律作为水资源保护法的基础来看待。在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中,各项立法的有机配合应该是法律对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形式。因只有《环境保护法》对于我国整体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改善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才可以为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改善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和行政环境。而在对《环境保护法》具体的条例完善中,不仅应该强调环境保护对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应该体现法律对于人类权力的保护。此外,还应该对于经济发展中的排污指数进行明确的规定。虽然排污许可证制度已然在我国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水资源的保护领域仍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借鉴了其他领域排污许可证的有效经验之后,水资源保护制度中的排污许可证的颁布也应尽快做出规定。
2.2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的法律规定了对地表水资源开展保护的原则以及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法律以及法规上的缺失,应该及时填补该类缺失,健全我国的地表水资源配套法律法规体系,从而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加以完善。
1)应加强对于法律的制定,从而完善对于地表水资源的法律保护。
尽管我国已经从国家、单位以及个人3个大的领域对于地表水资源的节约使用进行了整体规定。并且从工业技艺以及产业发展方面也对水资源的节约运用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以上各类法规的制定却过于原则化,不具备足够的实施效力,使得相关部门在进行执法监督时缺乏对于该类法律法规实施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具有综合运用效力的节水法规,对全国各行业以及各部门、个人的节水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2)还应加强对于各河流流域内水资源保护的立法。
引言
一般我们将与人类社会用水有密切联系而且能够不断进行更新的淡水统称为水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水。在这众多水资源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且它更新的周期也是最大的,因而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中的首要任务。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地下水资源具备两种特性,一个可再生性,另一个是不可再生性。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一般是一千四百多年,因而对其在参与现代水循环中的补给速度就比较小,而且地下水的大部分储存资源都不能进行到现代水的循环之中,所以这部分水资源就是地下水中的不可再生部分,所以我们在对地下水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在含水系统中,地下水资源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水力的联系,而且对于地下水资源本身来讲就具备着系统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整个含水系统中,地下水的任何一部分水资源的加入或是排出,所造成的影响都会涉及到整个含水系统,这也正是地下水资源系统性的体现。
1 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二十年内,我国的地下水的平均开采量都是逐年增长的,与此同时,我国百分之九十城市的地下水都遭到了污染,这其中包括有毒物质的污染。地下水资源污染的状况由而向面的进行扩展,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高达近百亿。近几年来,相关部门对我国的一百一十八个大中型城市进行了地下水的监测,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地下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就占据了百分之六十四,而污染较轻的城市占据了百分之三十三,从区域上来看,我国地下水的三氮污染最为严重。在农村中,有近三点六亿的人已经喝不到健康的、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了。另外从我国的地质环境公报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三十一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地下水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也存在些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疾病,由此可见,地下水污染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推进,众多环境问题纷纷涌现出来。森林的无休止砍伐,大气污染程度的加剧,使得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政治问题。其中水污染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成为当下社会最热点的话题。
由于工业用水量之大,排污及处理污水的系统的不完善,商家环保意识薄弱,人们用水危机意识的淡薄,导致地下洁净的水资源越来越少。随着地下水水位的不断下降,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威胁。许多生态景观遭到破坏,例如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湖面几经干旱,水面大起大落,严重影响到鱼虾的繁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驰名中外的济南泉水,山西的晋祠泉等都因水位年年下降,最终导致泉水的枯竭。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过大,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青海的湖水水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青海主要补给的河流出现多次断层,甚至有些小河已经干涸。这一系列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都源于地下水资源供给的不足,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及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2 我国地下水资源/!/稀缺恶化的原因
我国的建设的起步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许多专家学者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都是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我国工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水资源被大量的开采,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不能被很好的使用,导致工业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最终导致水污染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地下水污染的危害认识存在欠缺,没有把对地表水的保护灌输到对地下水的保护中来,这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之我国降水量分布不均,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给,当地人们对地下水的依赖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
3 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快地下水资源组织结构的建设步伐,构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心
从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建设可以分析,尚需完善的水资源组织结构在联网系统构建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往往生态灾难之后水资源流失问题才被发现。从避免水资源灾难性后果方面考虑,关于地下水的开采问题需要积极构建专业的国家地下水资源保护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管理,合理设置地下水资源动态管理网络,在不间断动态网络监控过程中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从储量及水资源更新速度我们可对水资源的利用量进行合理估算,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快地下水资源预警系统及地面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地下水资源的早期预警工作。此外,针对西部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还应采取严密的水资源监控管理制度,及时预警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问题,尽可能阻止地下水资源生态灾难等严重问题的发生。
3.2 做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规划工作,平衡水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水资源 开发利用现状 保护问题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又是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同时还是生态系统的支持。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展环境水利的研究,使人类与万物生命攸关的有限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本文试图通过对分析大理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2、大理市水资源的总量构成与特点
大理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99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2068立方米,而全市河川径流量6.408亿立方米,降水总量17.702亿立方米,其中76.9%形成地表水,地下水约 2.769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构成见表1。
表1大理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构成表
我市地表水的PH值都普遍很高,在8.0左右,略显碱性尤其洱海水,经测试,它随水位的降低而表现显著。所以,控制水位,保持生态平衡乃是当务之急。从毒理指标上,据卫生防疫站的水质调查。境内溪河下游、湖塘、井泉等饮用水源,按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有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超标,氨氮超标和局部碘超标。地下水主要是裂隙水、孔隙水、岩溶水和部分承压水。由于水量交替强烈,活动频繁,水质一般是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五毒对其没有污染,所以,水质要比地表水好。总的来说,大理的水质是好的,局部小范围地段水质较差外,其余大片地区,无论地表水或地下水都算洁净的“重碳酸钙镁型”淡水,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和农、林、牧、副、渔的用水标准。
我市主要河道水质情况统计表
综上所述,我市水资源的特点是量多,质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条件。从水质方面看,我市碳酸盐分布较广,降水强度大,雨水淋溶强烈,因而天然地表水属矿化度低的淡水,PH值普遍偏高,总硬度适中,水体中主要离子含量,都在正常范围内,根据目前手段分析所得的天然水体中所含化学成分除少数水域内的水体污染较严重外,天然水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适合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用水的标准。
从资源分布的特点看,由于我市河川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年内分配不均,按同步期年径流资料表明,径流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其量占年径流量的80%~85%,枯水季节(11月至次年4月)仅占年径流量的15%~20%,从总体来看,全市不属资源性缺水,而是工程性缺水问题,因此,在开发利用上必须实行因地制宜原则,宜提则提,宜蓄则蓄,宜引则引,统筹规划,全面安排。
3、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全市水能资源蕴藏量为29.705万千瓦,全市河流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29.705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如全部开发年发电量13亿度,相当于 52万吨标准煤,按我市人口平均计算,每人拥有可开发装机容量0.5千瓦的可开发电能度。
现已开发的有省属西洱河梯级电站,装机25.5万千瓦,年需水量7亿立方米;茫涌溪电站装机4000千瓦,年需水量0.3125亿立方米;阳溪电站装机5000千瓦,年需水量0.3456亿立方米;灵泉溪电站装机3200千瓦,年需水量0.1678亿立方米。
3.2农业方面采用提水、蓄水、引水、挑灌相结合,供我市18.885万亩耕地的用水,到2012年,全市有效灌溉17.7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6.53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约92.2%和85%,年耗水1.1659亿m3,现有提水泵站132站237级401台,总装机23099千瓦,其中:洱海环湖泵站57站172级328台,总装机20931千瓦,以库塘为水源的泵站有28站37台,总装机1090千瓦,在洱海泵站中,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先后建成了控制灌溉万亩以上的骨干泵站有波罗江、前进、城南、江上、富美邑、白塔河城北、石岭等8座,共计29级85台,总装机7476千瓦一级站提水流量达16.338立方米/秒,占洱海环湖泵站一级站提水流量35.13立方米/秒的46.51%,总控制灌溉面积占洱海环湖泵站总控制灌溉面积的52%,蓄水工程方面有三哨、麻甸、干海子小(一)型水库3座,库容1103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28座,库容661万立方米,小坝塘135座,库容238万立方米,蓄水工程总库容1764立方米。
3.3引水工程方面,引苍山十八溪,山箐水源灌溉农田的引水渠道共有63条,年引水量总计2465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0462.29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4%。
3.4取用地下毛细管水,裂隙水和层压水的地下水机电井,共有60眼,装机62台1220千瓦,年取用水量136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0.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约1%。
3.5工业用水方面,我市主要工业产业有啤酒卷烟、水泥、烟纸、生物制药、建筑建材等,2012年市辖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00亿元,我市较大的企业有理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云南力帆骏马有限公司、云南红塔滇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理哇哈哈有限公司、大理水泥集团等,其中大多数企业均有自己的泵站,年供水1283.53万立方米,其余用水较少的企业均有自己地下井抽水,山箐引水或城市管网供水,全市工业需用水量为6959万立方米,就工业耗水量以我市辖区工业产值对比而言,仍存在水利用率低,循环、重复利用情况较差,仍需在企业更新设备,加大节水宣传,树立节水观念,才能保证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3.6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综合利用现状
到2012年,我市城市建成区面积44.5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42.5万人,城镇化率为63.45%,城镇布局和功能不断完善。在供水方面,拥有团山水厂北区水厂、大理水厂、下关老水厂、鸡舌箐水厂、荒草坝工业区水厂、凤仪水厂、龙泉水厂等8家城市供水水厂,年供水能力达2237万立方米。保证城市人均每天167.69升的用水,解决于城区公用,绿化美化用水,保证了城市部分商业、饮食业用水,也保证了我市近481.47万中外地常住流动人口的用水。十一五期末,DN100以上管道总长达300公里,比“十五”期末的137公里增加了163公里,增幅118%,供水普及率达100%,比“十五”期增加五个百分点。
4、大理市水资源预测与保护措施
2012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255亿元,耕地面积18.0195万亩,人口66.8万人,城镇生活用水量将增加3935.7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将增加7916万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1488万立方米,水利发电用水增加2113万立方米。从预测分析计算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需求量持续增加,但如果对水资源问题不予足够的重视,则供需矛盾更日趋突出。为此拟提出以下建议,认真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各种问题实在必行。
4.1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严格控制水源污染,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法规,强调进一步开发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节制用水。节制用水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水节约,它是为了社会的永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水环境的恢复和维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与技术手段,强制性地使社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它除包含节约用水的内容外,更主要在于,根据地域的水资源情况,制定、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工艺效率,提倡节水产业,清洁生产,通过技术、经济手段,控制水的社会循环量,合理科学地分配水资源,减少对自然循环的干扰。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废水的排放量防治水污染。城市污水与工矿企业污水治理早已为世人所关注,我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大渔田污水处理厂已开始运行。现将下关、大理两城区及开发区的污水归并在一起,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节制用水与节约用水的区别
4.2加强洱海水资源管理,通过设置禁渔期,保护湖泊湿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施退塘还海,退田还海,退房还海和双取消、湖边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扩大湖泊水面面积,扩大洱海的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步恢复已经破坏的生态功能,以调节气候,促进生态平衡发展。保护洱海水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洱海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现已达到Ⅲ类水质,局部Ⅱ类水质。
4.3挖掘地下水的开发潜力,重视地下水资源保护
在流域规划和治理中,有必要挖掘地下水的开发潜力,调整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比例,以达到最佳利用的目的,同时由于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因此,控制地下水污染源,保护地下水资源也应引起极大的注意。
4.4使用污水处理技术,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用生态技术处理污水比较成熟的方法有土地处理,氧化塘、湿地处理等。氧化塘包括厌氧、兼性好氧等类型,具有广谱、高改稳定的净化能力。现在洱海治理的重要手段土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经过土壤一生物系统,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出水水质等于或超过传统三级处理的出水水质,同时没有污泥处理的问题,土地处理系统主要有慢速灌溉,快速灌溉和坡面径流三种类型,在适宜的污染负荷条件下,对总磷、总氮的去除效率超过70%。
4.5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一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用水和弃水的污染;二是要积极鼓励施用污泥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用;三是对养殖场污水和粪便进行处理,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毛战坡、彭文启、李贵宝、周怀东.利用生态技术治理农村水环境.《中国水利》. 2004.7.
[2]张洁、熊必永.水环境恢复方略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2003.6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水法
1、水资源保护的含义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
水资源保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养活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2、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2.1、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2、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辽四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然而水资源才占全国的9%。从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水量有多余,北方耕地多而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因此改变水量的空间分布,使水资源合理地被利用充分发挥其效益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
2.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季风影响,在年内年际之间有很大变化,汛期四个月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集中程度超过了欧美等国家。
1.1地理位置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分布于湖北、河南两省境内,行政区域隶属于两省6个县市,水域面积750km,其中湖北省境内约占水库面积的50%,其回水长度汉江177km,丹江83km。
1.2自然环境
丹江口水库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水产的综合性水库,由汉江和丹江组成,简称汉库和丹库。丹江口水库总的趋势由西北向东面倾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lO00mm,其中5~10月份占70%~80%,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95亿m,正常蓄水位时库容为175亿m,水量较为丰富。
2水环境状况
2.1水环境质量
(1)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为汉江和丹江及主要支流,而汉江来水量占总来水量的75%以上,汉江全长1577km,干百年来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水资源,根据30多年来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特别是对近10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以上)的水质除个别项目个别汀段超过地丧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外,其余都达到了II}类以上标准,I~III类水河长占90.3%,丹江I~III类水河长占93.2%。
(2)目前丹江口水库是丹江口市的生活饮用水源以及河南、湖北两省的部分工业、农业灌溉用水。根据近年监测资料进行水质评价,丹江口水库水质达I~II类的监测断面占86%,HI类的监测断面占10%,IV类的监测断面占4%,可以看出总体水质是优良的。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巨大的库容有超强的自净能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理想水源地。
2.2水环境监测
(1)承担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监测任务的是长江委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动工兴建开始,为了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长江委就在汉江中上游的各个江段开展水质监测分析,196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后及时增加了坝上等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为了调查水污染情况,先后多次对水库流域内8个县市进行了污染源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污染源基本资料。另外为了了解水库蓄水后的水质变化和底质情况,进行了3次普查采样分析,从入库站白河至大坝下游老河口,从丹江荆紫关至大坝,在汉江和丹江干流以及污染较大的8条支流进行了监测分析。现如今长江委在丹江口水库内已设置了十八个水质监测断面,分析项目达50余项,由于丹江口水库涉及三个省,又开展了省界监测任务。每月向国家提供水环境监测资料,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向国家提供“全国水环境状况通报”信息。
(2)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评价以及环保设计工作的需要,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的水环境监测,对水库周边及其支流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水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价工作,并开展了库区的生物监测,从而进一步摸清了水库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几十年来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做了大量的水质调查、监测以及评价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分析积累了详实可靠的水环境资料,为水源地水质保护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3存在的问题
(1)点源污染增多,对库区造成潜在的威胁。
根据多年来监测资料表明,丹江口水库因其水量丰富、库容量大、稀释自净能力强,多年来水库水质一致处于I~II类标准,但随着近年来地方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不断增多,一些库区支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库区造成了污染的隐患,比如库区支流神定河,其上游即是因汽车工业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十堰市,她是丹江口水库坝上流域最大的工业城市,占库区污染负荷的70%左右,虽然近年工业废水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但根据监测结果,神定河目前的主要污染物氨氮、COD、BOD、粪大肠菌群等超标,这说明生活污水的污染仍严重,市区70%的城市污水由神定河排出流入汉江,成为丹江口水库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虽然人库水量比例很小,但其径污比很大,且有污染加重的可能;再比如支流老灌河,在丰水期水量大时,污染较轻,但进入枯期,水质污染明显加重,水质都达到了Ⅳ~V类。
地方污染企业超标排放污水,屡禁不止,这与地方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丹江口水库上游及周边大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人们环保意识淡薄,致使污染事故经常发生,比如2000年汉江上游旬河及丹江上游铁河的氰化物倾入事故等等,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水资源管理缺乏统
一、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作为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状况,水库及上游涉及河南、湖北及陕西三个省,水资源管理、监测部门重叠,监测断面重叠,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出现了省与省间的矛盾,地方与地方间的矛盾以及系统与系统间的矛盾,由于没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协调,发生污染事故时,缺乏应付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化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缺乏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机制。
(3)水环境监测布局不合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丹江口水库范围大,面积广,静库面积达750km,有主要支流20余条,现在有一些水域监测是空白,不能满足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同时对水库全流域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则代表性不足,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有一些水域监测又重叠,各地方、部门的监测方法、监测能力差异较大,很难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不能对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水事纠纷等问题有效的解决,所以没有真正起到对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作用。
3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及对策
3.1依法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由于丹江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范围大,各地方、部门着眼于本地区利益,很难顾及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虽然近年来各地方在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上认识得到了一些提高,但涉及地方利益时,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经济,重效益,轻环保的思想,光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流域机构,在行使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我国新《水法》已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规定了流域机构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化了流域管理,既然国家已明确了法律地位,流域机构就要承担起责任,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部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使管理工作纳入更具体的、科学的、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统一管理轨道。因此,结合丹江口水库的特点,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制定保护水源区的相关法规,比如制定“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措施,从政策上、行政上来约束影响水环境的行为,制定法规是为了有法可依,所以,流域机构要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并强化法律责任,确保一库清水向北流。
3.2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
(1)应采取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流域与区域、省与地方、f:游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协调的水资源保护机制,具体可成立一个流域机构与各有关地方行政部门组成的“水源区协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由水源公司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定期进行会商,对以前的监测管理工作进行总结、经验交流,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部署。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2)流域水资源保护部门对丹江口水库及主要支流实行控制,进行定期常规监测及眢界监测,对水库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的入库口设置重点监测断面,按照各河段具体情况制定出水质保护目标,根据河流上游来水量、排污口排污量以及水质标准制定出水库的纳污总量,进行宏观总量控制,对各主要支流及排污口进行监督监测,发现超标,则利用协调委员会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3)地方水资源监测部门要加强对进入各级支流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进行水质水量的控制监测,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完成,对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河流及水域,要通告其上游城镇,对达不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单位,要通告其主管领导,限期整改,在限期内仍未达到标准的,可依法追究其责任。
3、3加强入库河流监测,控制水污染
目前丹江口水库的各主要支流,有的还没有开展监测,有的由各地方水利部门监测,有的是流域机构监测,有的是环保部门监测,甚至有的监测断面重叠,一个监测断面几家在监测,检测信息互相封闭,这都不利于水污染的防治,更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加强入库河流的水质监测,就是要科学地规划,合理的布局,严格控制进入各级支流的废污水总量,切实当好水资源保护的耳目。丹江口水库是我国水质最好的水库之一,但它也承载着一定的污染压力,主要是支流及上游河流。因此必须加强入库支流的水质监测,对神定河、老灌河、旬河等进行常规水质监测,支流神定河的径流量虽不大,但她是十堰市的一条排污河,十堰市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的重点就是神定河的治理,现在治污的重点正在转向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2002年十堰市的环境统计显示,神定河年排放污水38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为1600万吨,生活污水2200万吨,目前正在建设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在2005年完工后的总设计能力是l6万吨/日:老灌河也是一条污染较大的河流,这些河流都需要进行常规监测,以确保进入库区的水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
3.4建立水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为了确保持续优质的水源,不仅要及时地获取水源区内各监测站点的水质监测信息,而且要对未来的水质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报,这样才能保证水源区的水质,为此,就需要建立水源区水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1)充分利用流域机构具有水质水量的优势,水质水量并重。根据上游水资源量及水质分布情况,一方面对水量做出预报,另一方面对各监测站点的水环境检测信息统一分析、统一评价,并进行变化趋势研究,统一分析研究各支流对工业、城市废污水、农田灌溉退水等进入水源区时,会对水源区的水环境质量带来多大的影响,对未来做出预测。这样也能避免地方利益保护之嫌,通盘考虑,协调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
(2)为了及时掌握水源区水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水源区内各机构的监测站点,可象水文测验一样向流域机构及时提供水环境监测信息,此为公益性的工作,流域机构作技术上的指导,这样根据各种监测信息,统一分析、评价水质成果,减小点源污染及面源污染,最后根据对未来做出的分析成果,定期发出“南水北调水源区水环境状况通告”,及时地与各地区、各部门进行沟通,对于未达标的水域及河流,监督各地方、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限期整改,消除对水源区水环境污染的隐患。
4结语
综上所述,丹江口水库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水资源,其水环境质量的优劣决定着调水的成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兴建的前提。我们要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减少污染负荷以及突发性污染事故,控制点源污染,并依法采取行政手段,保护好丹江口水库的水环境质量,同时,也要协调各地方、各部门,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共同保护好水源区的水资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百年大计,其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不仅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在当前已显得非常重要,由于丹江口水库范围大,水源广,污染事故肯定会出现,这需要我们有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科学的监测手段。对于水源区水资源的管理,要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范围,要积极地、认真地作好水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以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进行,这样才能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资源。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16-02
1 水资源的涵义和特点
水资源指的是人类长期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的综合水量,其中包含了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水资源的自然特点:水资源的划分是按照流域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划分的,但是各流域之间的水资源又是相对独立构成的。从时空分布上看水资源的划分是非常不均匀的,在同一时间内,有的地方就会出现干旱的情况,有的地方就会出现洪灾的情况。
水资源的经济特点:水资源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资源,它还是一种公益性较强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又是在各种经济活动中难以替代性、基础性的一种资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水资源已经成为工业时代初期一文不值演变成为了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严重制约着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2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
尽管我国拥有着辽阔的疆域,但是水资源的总量却是有限的,只占到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水污染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让原本就匮乏的水资源更是雪上加霜。
从水资源的分类来看,水资源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就包括冰川、河流、湖泊等,其动态水量河川流经量一般被称为地表水。地下水的存储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相对较少,主要是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我国水资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2.1我国水资源极度匮乏
在我国,城市普遍缺水的同时,在农村的广大地区,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出现了淡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许多地区饮水困难,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过度的采水,出现了很多的降落漏斗。
2.2我国水域污染严重
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极差,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了城乡企业“三废”的重叠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前不久,甘肃兰州水污染事件苯超标就让民众对生活饮用水的高度关注。
2.3我国生态破坏导致饮用水源缩短
干旱的天气导致水资源更加的短缺,湿地的不断萎缩,江河断流等现象突出,破坏了原来的引用水源,水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水的承载能力也在持续下降。在许多的地区也逼近了极致。
3水资源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各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的保护,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做好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推进节水型社会的进程,做好节能减排的总体性要求,要明确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不断的探索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做好切实可行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在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时候,应该处理妥当,应对有序,确保居民饮水、用水安全。不断的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减少人类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水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变对于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实现规范化管理,不断的提高水资源工作的科技含量,促使科技创新,保护好水资源。面临着水资源稀缺问题,所以要建立起水资源的危机意识,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强化公众的参与性,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宣传工具,广泛的开展教育工作,把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传递到每一个家庭之中,还要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公民在享受水资源权益的同时,自觉的履行好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4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在对资源的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对水资源实现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综合发展、保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资源环境的保护为前提,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手段,谋求一种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水资源保护理念,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为人类进步最重要的载体,为了保护物种多样化的发展,保障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必须坚持好可持续发展战略。
4.1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张是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造成威胁的一种模式。水资源作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把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都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层面上,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能。全面推行节水的政策、实现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的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4.2用生态技术不断解决水资源的各种问题
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用生态学的思维考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建立起保护生态系统的体系,利用生态的相关技术去解决水资源的各种问题,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生态的缺损。这样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防止污染,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善于发现、利用生态系统的功能去解决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坚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大力推广水资源节能消耗技术、积极发展水资源保护相关产业,不断的提高水资源保护的科技含量和生态技术,在满足当代人用水的需求的同时,也要调控好水资源的利用效能,不对后代人的用水造成威胁。
4.3用综合战略的角度去考量水资源的问题
保护水资源重点要保护好和人民密切相关的那些饮用水源,制定好水资源保护的长远规划,合理调整水资源的布局。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建立健全产业水资源发展的市场化、法制化、多元化的相关策略,让城市水务的运行更加顺畅。这就需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新思维,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的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要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三个方面去统筹规划,以水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去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关注眼前利益,还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坚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在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寻求平衡。在维护水资源的持续性和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
结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做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解决好水资源的问题任重道远,必须严格做好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始终坚持水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雄健,向来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9):14-16.
[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2.
[3]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2005(2):60-62.
[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2005(2):7-8.
[5]中国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国水利部,2004.
[6]岳书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解决山东省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2005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周勇.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和保护措施的思考.学园,2011(6).
关键词:科学调度,预报调度,洪水资源化,生态调度
黄壁庄水库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干流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生活、环境供水为一体的大(1)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2.1亿m3。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
1黄壁庄水库调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库预测预报能力不足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下垫面情况发生重大改变,给水文预报带来很大难度。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目前水库常用的常规预报和河北雨洪两种预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预报的精度仍不够高。洪水遇见期短,水库防汛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基本没有实现实时制定和比选洪水调度方案的目标,仍停留在基于事先制定的洪水调度方案开展洪水调度的阶段。
1.2水库洪水资源利用低,防洪兴利矛盾突出
水库承担的防洪任务越来越重,兴利要求也越来越高,防洪与兴利的矛盾非常突出。目前水库汛期调度采用分期汛限水位,但主汛期调度仍采用汛限水位“静态控制法”,严格按照设计的汛限水位进行控制,不考虑实时降雨预报和洪水预报成果,只要水库超过汛限水位,洪水过后必须降到汛限水位,许多地区多数年份仅在主汛期来一次洪水,往往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后,再无洪水可蓄,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
1.3 岗黄水库调度方式严重影响了下游的生态环境
20世纪60年代以后,滹沱河下游逐渐成为一条泄洪河道,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河道常年断流。滹沱河河道常年干涸,河滩裸露,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二是石家庄市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三是流域内大量洼淀、湿地逐渐消失。调蓄流域洪水的主要场所从平原洼淀转移到了山区,由于洼淀干涸多年,大都被开辟为农田。
1.4 水库水污染形势严峻, 威胁供水安全
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和Ⅲ类水质,水库水质明显改善,达到了国家地表水饮用水标准。但是由于上游沿河两岸分布着许多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乡镇企业,这些小企业产生的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库区农民在征地线以下种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高水位时淹没耕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偏高,造成夏季水库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色度等指标超出国家地表水饮用标准。
2 加强水库科学调度管理的基本思路
目前黄壁庄水库调度现状还满足不了新时期对水利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水库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根据治水新理念,水库科学调度管理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不断提高水库预测预报水平,实现防汛调度指挥科学化,确保流域防洪安全。二是水库防洪调度要承担适度风险,实现洪水资源化。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三是把生态调度纳入水库调度统一考虑,建立防洪、兴利与生态协调统一的水库综合调度运用方式,不断改善下游生态环境,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四改善库区水生态环境,确保水库供水安全。
3 水库实现科学调度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预报预测能力建设,实现防汛调度科学化
解决水库预报预测能力不足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水文遥测站网的建设,还需增加一倍才能满足预报的需要。二是加快遥测、遥感等新技术的应用,以获取更多更精确的水文气象信息和森林植被、土地利用、水库塘堰等下垫面信息。三是研制高精度水文预报模型。人类活动对流域下垫面的影响很大,用过去的观测资料率定的集总式模型参数,显然难以正确模拟当前的水文过程了。可以借鉴模拟在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和下垫面及土壤含水量存在空间差异条件下的水文过程。四提高降水预报的精度,提高水文预报预见期,建议在岗黄流域采用新一代雷达测雨技术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视能力。此外还要不断完善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洪水调度方案实时制定和比较分析系统,改善防洪调度分析手段,建成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实现防汛调度指挥科学化。
3.2开展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工作,探索水库洪水风险管理模式,实现洪水资源化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课题在2006年正式立项研究,2008年初提交初步研究成果。应根据研究成果编制水库调度规程,进一步明确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时间与条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水库洪水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对雨洪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大大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和雨洪利用率,使水库更好地为下游经济发展服务。
3.3 结合下游河道的综合整治,适时开展水库生态调度,逐步修复下游生态环境
黄壁庄水库应结合滹沱河的综合整治工程在近期重点解决城市河道断流问题,在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水体水质改善、湿地保护、城市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南水北调通水后水库要考虑进行维持下游河道生态流量的调度,改变几十年来下游河道断流的局面,恢复河流基本生命。
水库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和水库弃水,向下游河道、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在适宜地进行地下水回灌,有效遏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不断涵养地下水源,明显改善石家庄市地下水生态环境。
3.4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质,确保水库供水安全
水库应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力度,把改善水库水质,确保省会居民饮用水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一是加强水库库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取缔网箱养鱼、库区旅游等一切可能污染水源地的活动。二是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围乱捕、电毒炸等不法行为,保持水库渔业生态平衡。三是对水库实行封库禁渔,每年定期向水库投放鲢、鳙、草等滤食性鱼种,有效抑制和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四是加强入库排污口管理,狠抓流域内污废水的达标排放,从根本上截断污染源。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 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 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 自然 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 发展 。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 经济 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WWW.133229.COM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 科学 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 农村 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 工业 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的写作能帮助读者研读更多的原始资料,本文针对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写作格式案例来给大家作参考,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文献,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8(4):301-307.
[2]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9(1):1-6.
[3]王先甲,肖文.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4):458-465.
[4]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傅春,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水利)原理的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0,11(4):436-440.
[6]金菊良,丁晶,魏一鸣,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插值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10-615.
[7]李继清,张玉山,王丽萍,等.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41-43.
[8]楼文高,刘遂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2):113-116.
[9]宋松柏,蔡焕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89-92.
[10]陈守煜,柴春岭.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可变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5):1-5.
[11]吴季松.用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水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03(5A):14-16.
[12]花建慧.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1,34.
[13]宋超,吕娜,栾贻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5-10.
[14]盛代林.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水利,2010(6):37-40.
[15]谢继锋,胡志新.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水资源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59-262.
[16]陈琨,姚中杰,姚光.我国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120-121.
[17]马忠玉,蒋洪强.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2):416-423.
[18]张凯.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9]李雪松,伍新木.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93-29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02:116-120.
[2]闵庆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J].资源科学,2002,04:49-55.
[3]夏军.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J].地理科学进展,2002,06:517-526.
[4]邹波,安和平.贵州省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战略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5:529-534.
[5]刘斌涛,陶和平,孔博,何兵.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4,03:454-465.
[6]李锋,王春月.虚拟水贸易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49-54+91.
[7]夏军,刘孟雨,贾绍凤,宋献方,罗毅,张士峰.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05:550-560.
[8]焦士兴,李俊民.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6-28.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苏明,王敏,张振卿等.中国水资源费政策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0(12):37-44.
[2]姬鹏程,孙长学.对我国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8):18-19.
[3]林洪孝,管恩宏,王国新等.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52-157.
[4]许晓萍,王留军.节水型社会差别水资源费征收模式探析[J].水资源保护,2013,29(3):87-90.
论文关键词:水环境,污染,囚徒困境,博弈
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受人类影响和破坏最严重的地域,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成为当今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当前, 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为2200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属于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近20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我国水体污染形式严峻,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增长速度,水污染正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局部河段扩展到整个流域,全国江河湖泊及近岸海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质量呈继续恶化的趋势。如去年爆发的的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等,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生活,同时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加强水环境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
2水环境污染管理问题博弈分析
2.1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博弈[1]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用户的环保意识有所加强,对危及自己身心健康的污染也开始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制止。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仍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假设在一家造纸厂附近有两家用户,对排放的废水出面干涉上诉,所付代价为T,两家同时参与保护,每家支付的成本为T/2,而两家的收益为增加的总福利W的1/N,即W/N;其中W/ N - T < 0,若两家都持无所谓态度,则每家得益为0,其收益距阵如图2所示。在此博弈中,若用户甲采取行动防治废水污染,则用户乙的最优选择同样是不行动,因为W/N - T < 0。即不管用户甲采取哪种行动,用户乙的最优选择均为不行动,这是一个占优策略,反之,无视用户乙的选择如何,用户甲的最优策略是不理睬,不行动。因此,纳什均衡是(不理睬,不理睬),双方都不会出面防治废水污染。
用户乙
理睬 不理睬
W/N-T/2, W/N-T/2
W/N-T, W/N
W/N, W/N-T
0,0
图1 用户之间的博弈
2.2厂商与厂商之间的博弈
假设有甲、乙两个规模不大的厂商,他们对排污有两种选择:排污和不排污。如果都排污,则他们的收益分别是R1和R2 。当投资于环保不排污时,则收益为T1和T2 。其中R1 >T1,R2 > T2。收益矩阵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个数字为厂商甲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厂商乙的得益,以下方法类同。很明显,双方的最优选择都是排污(R1 > T1,R2 > T2),结果为纳什均衡(排污,排污),也即达到了”囚徒困境”。于是就有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千方百计的以各种方式偷排污、暗排污。
厂商甲
不排污 排污
T1,T2
T1,R2
R1,T2
R1,R2
图2 厂商之间的“囚徒困境”
2.3厂商与用户之间的博弈
假定有厂商和用户两个参与人。厂商从事生产活动时有污染水资源和不污染水资源两种战略选择,当其选择污染时,可以不考虑产量限制和治理成本等问题,收益为R;当其采取措施不污染时,正常收益为N(容易判断R > N)。用户也有两种选择,要么向有关部门投诉参与污染治理,要么听之任之,不参与环境保护。假设环境改善后给人们带来的总福利为W,附近共有n个用户,每个用户分得的利益为W/ n,参与保护需付出T 单位的成本,则收益矩阵如图3所示:
用户
参与保护 不保护
N, W/n
N, W/n
R, W/n-T
R,[W-(R-N)]/n
图3 厂商与用户之间的博弈
由于用户制止厂商污染或直接参与保护付出的代价往往大于从中得到的直接收益,即W/n - T < 0;而R - N 单个厂商转移的外部成本一般而言小于环境总福利[2],即[W- (R - N) ] > 0。因为[W- (R - N) /n] > [W/ n - T],故用户的最优选择是不保护。同时有R > N,N≥N,即厂商的最优策略是污染。因此,博弈的纳什均衡为(污染,不保护)。
2.4厂商与政府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厂商对政府各次制定颁布的环境标准和法规比较清楚,但政府很难或很少了解厂商的成本、效益、执行环境标准情况及是否履行其它环境保护义务,这时往往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即信息不对称。此外,短期内环境改善或污染的损益不易表现并很难计量。因此,厂商与政府就形成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或动态贝叶斯博弈)。将所有有关的厂商看作厂商A,而政府为B,就构成了两个博弈方的动态博弈。图4表示政府与厂商之间博弈的一个子博弈,p1 、p2 、p′1 、p′2 、q1 、q2 指博弈方选择对应策略的概率,对方很难准确把握,(W、U) 指A、B博弈方的得益。在此博弈中,如果p1 = 1,p2 = 0,那么博弈提前结束,等到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时,政府又开始制定新的环境标准,博弈又开始,环境质量将得到不断改善,即虚线以上部分就成为动态博弈的一个子博弈。但政府的“行政干预、经济调控法律”等手段对于厂商来说是一种威胁,如果q1 > q2,则它是可信的威胁,那么厂商在上阶段很可能选择执行标准,履行环保义务,即p1 > p2;反之q2 > q1,博弈继续向下进行,形势将越演越烈,环境向着恶性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的环保法规不够十分严厉,罚款金额还不能致使严重排污企业倾家荡产,甚至对他们来讲,环保论文即使上交罚金,但仍有高额暴利,因此,政府的干预、法规只是一种不可信的“威胁”。
图4政府与厂商之间的动态子博弈
3结论与建议
从博弈分析可以看出,在无政府干预下的厂商、用户等博弈方因受理性的支配,趋于不合作的结果,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对水资源保护是不利的或低效率的,这正是目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厂商与政府的动态博弈说明,虽然政府参与,可是没有发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所以这方面的政府失灵才使得动态博弈无限次地进行下去。所以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
(1)对于企业偷排废水的行为不应仅仅进行简单的行政罚款,企业还应承担
因自己的排污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2)政府相关部门应负有对辖区内相关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责任,应定期对这些企业及其附近的水质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受到污染或企业有排污行为应及时制止并处以相应的处罚。
(3)建议政府应收集污染源企业的周边有可能受到污染区域的水源的分布情况,并根据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的化学成分分析其对河流的污染状况,以及企业偷排废水将会给下游造成的污染状况和可能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政府应将这些信息告知企业和下游的用户,并制定执行“谁污染谁负责”的惩处机制,同时加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督,鼓励他们对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举报。除此之外,政府也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如果政府由于疏于监管而造成相关企业严重污染河流的,应承担相应的部分责任。
总之,要改变厂商之间、用户之间以及厂商与用户之间的博弈结果,关键因素是要改变各博弈方的收益,即使投资于水资源保护的博弈方和先投资于水资源保护的博弈方得到更大的收益,从而使博弈达到新的有利于水资源保护的均衡。而在厂商与政府的动态博弈中,尽量避免或减少政府失灵,制定高额罚款标准,严厉的法律制裁及严格的执行程序,同时减少水资源管理中的租寻行为[3],使之成为该博弈中的可信威胁。
参考文献
[1] 韩贵锋,马乃喜.环境保护低效率的博弈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1):45-49
[2] 李芮遐.中国环境资源低效率配置的原因分析[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32
关键词水资源;恢复;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 A
1.莱阳市水资源现状
1.1水资源概况
莱阳市位于胶东半岛中部,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784个,总人口87.52万人,土地面积1732平方公里。500米以上河流、沟溪共187条 ,其中流长15公里以上河流13条 ,内有11条归为五龙河系,西部有2条归为莱西大沽河系。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09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95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28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6。根据有关数据,现状灌溉面积在保证率50%的状态下,缺563万立方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非常短缺,莱阳市的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水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1.2水污染状况
环境污染对莱阳市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的危害,致使水生态平衡失调。
首先,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入,造成五龙河水质恶化,根据有关数据,莱阳市2004年工业污水排放量为114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40万吨,大部经五龙河流入黄海,废水中有害物质年排放量3048.4吨,其中化学耗氧量为1832.5吨,氨氮127.1吨,生化需氧量为311.3吨。未经处理的污废水经排污口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五龙河污染日趋严重。根据环保局统计分析,2004年该市五龙河水系出现超标的项目有溶解氧、PH值、高锰酸盐指数、COD\BOD、挥发酚、氨氮、非离子氨,各监测项目平均超标率为13.7%。这致使五龙河下游特别是韩格庄、崔疃等取水断面河水有机物浓度过高,从而引发河水缺氧、变质;同时由于连续多年干旱少雨,五龙河流域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局部河流自净能力严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河水的渗透污染了附近的地下水,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由于长期的矿业活动和地下水的无序开采,引发了莱阳市羊郡、穴坊两乡镇的部分村庄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局部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及土地盐碱化现象。
2.水资源恢复与利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1水资源的破坏导致严重水资源危机
虽然不加快经济发展就没有出路,但如果沿袭粗放经营、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不仅无法实现发展的目标,反而加大发展的成本,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增加导致排入五龙河的废水量增多,再加上近几年降水量减少,莱阳市农业用水奇缺,五龙河流域的村庄不得引污灌溉,致使大面积土地受到严重污染,大大降低了农作物的收成。农药不合理使用,过量施用化肥与残留农膜及畜禽养殖业又带来新的污染问题。2000年莱阳市农药使用量为1300吨,而生物农药仅有50吨;化肥使用量为25180吨,生物肥料为500吨;农膜的使用量为4758吨,残膜回收量仅为1094吨。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而这些污染物又被农作物及水生物、鱼类吸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加快了农村生态的恶化趋势。
2.2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环境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发生都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水资源的可恢复能力也是在必要的内外界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然而社会的主要在有意或无意间却打破了水资源恢复的循环链,造成水资源的可恢复机理破坏,人类水量需求不能得到持续供给。为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对受到破坏的水资源系统进行适当的恢复,以支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3水资源保护中的不合理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资源的无偿或低价使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水资源保护存在“少数人负担、多数人受益;贫困地区负担、富裕地区享受;上游投入、下游得利”等不合理现象,这些现状都加速了水资源数量的衰减和水体环境的衰退。
3.水资源恢复及利用的实践研究
3.1以保土、蓄水、节水为目标,开展水土保持和水利建设
只有开展水土保持和水利建设,才能为工业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几年来,莱阳市紧紧围绕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这个目标,把兴修水利工程和开展平原绿化工程、海防林体系建设工程 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环节来抓,确立了“以治上,治坡为主,以生物措施为主”和“封山育林与植树造林相结合”的原则,宜拦则拦,宜蓄则蓄,层层设防,节节拦截。“十五”期间,投入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一是通过个水平梯田、蓄水谷坊、塘坝、拦河坝增加蓄水能力350万立方米;二是计划在柏林庄、沐浴店等乡镇发展育苗基地,培育适合流域种植的灌木和黑松功等,发展高级、优质水保林、经济林。同时在流域内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新技术,扩大管灌、滴灌农田面积,以减少大水漫灌造成的损失;三是建设拦截地表水、地下水等蓄水工程,在清水河的上游末端建一中型水库,引清水河水入沐浴水库;在五龙河汇合处,建120米长的截潜流坝,在上游钻井20眼。同时为了改变羊郡、穴坊两乡镇的部分村庄因海水倒灌而引起土地盐碱化的现象,对胡城灌区进行全面修复。通过工作实践,保水效果良好。
3.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领导层应加大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莱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在《莱阳“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中对无公害种植及绿色食品生产都有具体规划。其次,加大对生态农业相关课题的研究,解决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莱阳市农业部门对生态农业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早在1997年就把“城郊型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建设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实践。部分龙头企业已看到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市场前景,并率先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建起了各种各样的有机食品基地。通过引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开展生物治虫,减少化肥、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等手段大力发展生态种植。
3.3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治理,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
虽然“发展是硬道路”,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必然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怎样才能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而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污治污制度和措施,发展生态经济就是一条使经济和环境的对立在发展中统一起来的有效解决方法。自开展“IEQ”和“ESD”系统工程以来,莱阳市工业企业虽然已完成相应任务,但仍然存在着部分企业不能稳定达标、偷排污染物等方面的问题。莱阳市把环境保护同发展生态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水污染治理成效显现。
3.4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全民参与环保事务
广大农民养成符合水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明,开展全民节水环保科普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促进公众参与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对涉及公众水资源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完善水资源环境举报制度,提倡全民积极参与。同时,及时处理水资源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维护公民切身利益,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保护水资源的氛围。
结语:综上,本文以莱阳市水污染情况为例,提出了水资源恢复与利用实践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后,对莱阳市在水资源保护和恢复方面的工作措施及效果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莲;杨平;;贵州省人口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关键词】建筑 水资源 论证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仍是为取水许可制度服务的一项新工作,这对建设项目的正常建设和运营期间水量和水质安全提高了可靠的保证,对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障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是此项工作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模糊认识的情况。
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论证工作开展阻力较大
在某些地区,政府更重视当地GDP 值得增长,他们认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在于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在通过招商引资过来的许多建设项目都是具备用水多、污染大等特点,甚至有的被冠以“明星工程”等称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其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工作。在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论证工作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水资源问题,或者只把水资源论证工作当作是争取项目建立的一种手段和捷径。这些领导干部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极低,这也是阻碍水资源论证工作开展的一个因素。
2、水资源论证在项目审批中的次序不合理
建设项目申请取水,已经列入政府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管理时,应当委托具有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实行审批制的项目在批复同意建议书之后组织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会误导论证人员更倾向于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这就产生了论证误差。因此,应该控制所有建设项目都在项目建议书批复之前就组织进行水资源论证,这样才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把水资源论证结论作为建设项目是否立项的可靠依据。
3、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缺乏,论证宏观依据不充分
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的基础是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现实条件。在我国很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还没有出台,这就要求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加快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各个专项的编制工作,将本地区的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做好,进而还要保证能明确全流域和各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上述所说的水资源条件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协调建设项目与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保证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布局和流域水资源基础条件,并使二者相互适应,进而达到水资源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4、收费标准欠缺
在我国目前状况下,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收费办法,一般都是按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作为标准来进行收费。但是这个收费标准只包括在原有的资料基础上进行汇总和分析的费用,并不包含水平衡测试、环境评价需要的费用。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区水资源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不是单纯的为资质单位收费提供收费平台。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大有不同,收费的标准应该更具有灵活性,但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性,用以防止无秩序竞争的发生。
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要点
1、做好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须强化地方政府的领导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的重要性,切实履行监察和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执法,强化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必须严把取水许可审批关。
2、做好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须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只是项目“点”上的论证,缺乏对重要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面”上的论证。单纯的建设项目是从单个项目角度出发,无法论证区域多个建设项目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累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将水资源论证工作上升到规划水资源论证上来,避免造成微观合理可行,宏观规划控制失衡的局面。也可以通过规划水资源论证明确各项目取水后的累积效应。从理论上讲规划水资源论证对建设项目项目水资源论证提供宏观指导。
3、坚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质量标准
要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除了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的要求开展工作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坚持论证的全面性。 对于一个建设项目,不仅要把取水水源论证好,还要把项目本身的用水论证好,更要把项目退水以及退水后对水环境的影响论证好。同时,项目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状况和其它用水户的影响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如果有影响还要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以及具体的补偿方案,不能“绕弯路”“避重就轻”。
(2)突出重点,强化论证深度。 结合项目特点展开综合论证,如对于采煤、洗煤排水要突出河流生态保护的论证,对于工业项目要突出项目用水和退水的论证,对于城市生活用水,要突出水的质量和用水保证率的论证。
(3)科学严谨,客观公正。尊重科学,坚持原则,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不带任何偏见,不受业主主观意见的左右;充分了解工程项目,掌握事物本质,遵循自然规律,是论证成果反映客观实际,用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观点指导和探索论证工作新途径。
(4)做好外业勘察勘测工作是做好论证工作的保证。外业工作的多与少以满足论证质量为标准,具有详实的基础资料和充分的外业工作成果是论证成功的一半,在没有详实的基础资料和充分的外业工作成果条件下进行的水资源论证只能是“纸上谈兵”,经不起推敲与实践的考验,甚至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5)多单位联合进行论证,提高水资源论证的深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多专业交叉的工作,涉及到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水环境、生态和建设项目相关专业,论证的方法涉及到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一家论证单位很难有上述各方面都齐全的论证专业技术人员,所以,目前论证报告书的论证内容深度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己熟悉的专业或者有比较齐全资料的论证内容,论证的都较深,而对于自己不熟悉或资料不够的内容,论证深度较浅。因而应联合多单位进行论证,提高论证的深度。
4、做好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须加大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的管理力度
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质量。评审委员会的组成是保障评审水平和公正性的关键,评审委员会一般建议由评审专家、项目影响范围大区水行政管理单位的代表和项目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特别应要求可能有争议的地区代表或者敢于发表意见的专家参加,这样可以保证各方,特别是反对方的意见能够在评审会上得到充分发表。逐步建立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等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群,细化专家业务范围,提高水资源论证评审的专业性,不同专业的专家对特定的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评审,有助于论证单位拓宽论证的专业面,逐步提高论证水平。而且评审会对参会人员起到教育和培训作用,使业主认识到水资源论证不仅对项目的申请是必要的,而且对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也有重要保护作用,有助于建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预防水事纠纷和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发生。使水资源论证制度逐渐成为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
结论
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绿色环保方针,我们不应只重经济发展,在乎应国家发展政策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工作,作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专业人士,更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公正客观地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进行评审,做到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关键字】生态景观,水网,基本思路,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27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除了可以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还能够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首先,促进水资源发展模式的创新,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水环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亟需提供治理保护的措施,为城市水资源的治理积累创新的经验;其次是景观水网的工程实施,为人类提供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台,保证城市的饮水安全,并不断提高城市的特色品位和个性魅力;再次,生态景观水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工程,尤其是生态重点保护 区域,通过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三者的结合,提高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城市生态景观水网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态水景观存在问题的分析,是针对性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基础依据,水体恶化、生态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现实的问题纵横交错,成为目前城市生态水景观发展的绊脚石:
1.河道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与人类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某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城市,也逐渐沦落为污染严重的缺水城市。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内城河水质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工业废水和船舶废油等不断排入河道,而水体本身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将制约着河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2.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商业项目的启动,大部分河道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被填埋,或者被改为暗沟,使得水系被分割,无法满足景观的水资源畅通要求。
3.为了满足防洪、泄洪和排污的需求,河道往往被人工化和渠道化改造,虽然有利于航运、发电和灌溉等实际需求,但水系将和土地等生态环境分离,对河岸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破坏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地下水系循环、地表水系循环和河道的自净等功能的实现,使得水资源污染的程度加重。
三.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思路分析
1.不断加强生态景观水网的重点环节建设
(一)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水网构建工程属于水利规划的一部分,需要与国家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纳入河道污染防治规划当中,以获得生态水网构建构成的资金技术支持,为水网构建工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协作机制的建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涉及到水务、环保、园林和房产等领域的内容,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协作机制,使得水网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协调性构建,因此必须抓住政策支持的时机,建立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管理制度的理顺和各方资源的整合,以便破解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保证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稳步建设。
(三)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针对生态景观水网构建需要大批量资金的要求,在建设施工之前,要拓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融资的力度,一方面是争取银行机构的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推广的手段,推行生态补偿,将土地开发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以便从土地升值中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
(四)制定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此作为规划方案细化和完善的参考依据。目前,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的处理等是生态水网构建的工程重点,我们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将工程项目一体化,根据批复的意见和整改要求,不断完善工程规划的方案。
2.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
(一)提升水系的景观生态效益。现在城市的高密度开发建设,影响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因此,笔者认为要针对城市的生态水资源环境特点,构建水系网络生态格局:
(1)是结合水资源结构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譬如针对淤泥填塞的河道,进行现场的治理和保护,沟通断头的河道,形成水系的流动,并采用继承和再生的方法,调整水资源系统,重新设计结构清晰的水网架构。
(2)是恢复被填埋的河道,改善缺乏绿化的水系生态价值,譬如重新开挖直河,通过以河流水系为轴心的绿化建设,汇集规模比较小而且分散的公园、绿地和园林,使得景观水网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化开放空间。
(3)就是利用水网建立相互联系的敞开式绿化空间,发挥水系的综合效益,并发挥水系本身的水网特色。
(二)是治理水污染,恢复生态水景观的生机。
水污染的治理和生态水景观的开发,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据调查,城市90%以上的的排水系统存在问题,在暴雨季节,所排除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
(1)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水污染河道的问题,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雨污合流排水方式,将雨水和污水分流处理,截留进入河道的污水,减少河道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减缓暴雨季节地表径流冲入河道的速度,通过在公园、广场、湿地、河岸等公共空间设置休闲绿地,发挥绿化植被存蓄雨水和减少径流的作用,发挥其自然排水和水域净化的自然能动性,使得污水处理方式趋向于简单性、高效性的自然需求。
(2)是合理开发土地,增强水空间再生能力。土地是宝贵的资源,与水资源同宗一脉,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而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加强土地的有效监控和科学引导,一方面要加强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整治,以便对水系区域的开发内容和容量进行合理掌控,保证水系周边绿地和植被的连续性,同时保证水系的自然属性和周边土地的融合性,也便于为水系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发挥水系的生态廊道功能。另一方面则是重新塑造水系自然的生态环境,譬如增设水系周边的开放空间和文化设施等,创造生动的生态教育基地。
3.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属于人性化的工程项目,工程的最终受益群体和参与群体都是人。因此,要构建生态景观水网,实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不仅要克服构建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还要改变人们对水资源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目前很多城市水资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比例不断上升,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进行水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知识水平,以便在保护水资源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则要对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改善生态水资源环境,以生动的水资源环境建设为例子,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让人们在水资源生态环境中受益,将自身的生活环境融入到水资源生态环境当中,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自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景观水网的建设和发展。
四.结束语
生态景观水网与自然环境存在同宗一脉的长期磨合关系,水网的构建,需要结合自然水资源环境的空间动态和自然模式,通过对城市水资源景观问题的研究,寻找合适的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具体方法,以便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和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总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水资源景观进行优化建设,方可提高水资源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景观水网的环保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呈荣 黎华寿 基塘系统:现状、问题与前景(被引用 11 次)[期刊论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期
[2]杨晓英 罗兴章 隋国栋 郑正 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期刊论文] 《自然杂志》ISTICPKU-2012年2期
[3]罗燕敏 文常春 城市中生态河涌水网的构筑--论南昌市玉带河整治中生态景观设计(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规划师》ISTICPKU-2004年11期
[4]吴琼 武汉市城市森林结构规划研究[学位论文], 2009 -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5]安介生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被引用2次)[期刊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PKUCSSCI-2006年4期
[6]仝杰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以内蒙古磴口县城为例[学位论文],2010 - 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