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

第1篇

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主要影响方面,选择提升创业意识的占56%,提升创业技能占21%,发现创业机会占20%。从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看,其对创业意愿实际影响主要是通过提升创业技能和开展创业实践实现的。通过提升学生自身知识和技能来增强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升创业意愿并引导其开展创业活动。然而在此过程中,很多本身创业意愿较为薄弱的人群对于创业教育持消极态度,因此很难对他们的创业意愿有实际的提升。并且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毕业就立即创业”的误区。然而学生在刚进社会并无某些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背景下创业往往会导致创业失败,因此打击创业者的自信。

通过前述两项调查发现,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创业意愿具有显著作用,然而学生在对创业教育功能的认识方面有所偏颇。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教育仅是针对于有创业动机的人,并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创业意识方面的作用。而从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可以发现,提升创业意识正是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通过对现行高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多侧重于创业技能、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教育,这些项目对于具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来说作用显著,但是对于创业意愿模糊的大学生来说效果较差,并且这部分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有明显的排斥情绪。

二、基于提升创业意愿的创业教育改进方案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作用

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明确创业教育的作用,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并非是接受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而是对创业机会把握的一种锻炼。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明确,接受创业教育并非一定要毕业即创业,而是为未来发现创业机会。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学生创业意愿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创业意愿的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创业意愿较为薄弱的学生,课程设置应该着力培养其创业意识;对于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创业技能和发现创业内容上。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念

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愿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得学生明白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业基础、经济实力和创业技能,并非是接受创业教育后便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合理的观念培养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有必备的创业素质的同时能理性的观察市场环境,从而使其具备长久的创业意识和技能,使创业成为其长久具备的素质。

三、结束语

第2篇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拥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还要有足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训练,向成功的企业家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和练就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业能力,然后再去创业,无疑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就感。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扩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700万,2014年已达到7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但传统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影响深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毕业后创业当作除就业、考研和出国等之外逼不得已的选择,缺乏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的雄心壮志。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便利随机抽样,通过网络直接发放问卷,利用微博、微信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进行相关传播,共收回320份问卷。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67人;大一学生125人,大二学生89人,大三学生69人,大四学生37人。调查主要针对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集中体现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行为特征。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汇总

根据问卷设计,将数据分成四个部分进行汇总和分析。第一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第三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第四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的需求。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1.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320人中220人现在或者毕业后有创业的想法,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8.75%;而家庭支持的有165人,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81人,分别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1.56%、25.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

2.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期间接受过创业知识培训的占166人,是总体调查对象的51.88%;专业课教学期间接受过专业创业教育的有197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1.56%;课外实践参与过创业大赛或者创业实践有161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0.31%。由以上数据发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艺术院校大学生仅半数对创业有所了解。

3.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占总体人数51.25%的164人了解政府新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形势看法发现88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创业困难,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7.5%,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才22人,仅占6.88%,整体而言,有62%的人认为目前创业困难;在调查创业最大的障碍时,有180人选择知识不足,占总体的56.25%;在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优势中发现有166人认为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是制胜关键,有165人认为艺术类专业特色是获胜法宝,还有167人认为是艺术专业的创新意识,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88%、51.56%和52.19%;但究其至今没有创业的打算的原因,有180人是选择缺乏商业头脑,占总数的56.25%。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商业知识的积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政策扶持需求。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政策扶持需求时,有占61.88%的198人认为政府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机构,有占50.63%的162人、占49.38%的158人和占41.25%的132人认为艺术院校应将商业运营、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建立配套的指导机构和创业网站,并组织或者参加各级商业创业大赛。可见,政府和学校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际。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仅半数对创业有所认识且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市场的特殊性,艺术院校大学生进入存在壁垒

艺术市场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艺术作品出炉后,往往由于知名度不够而无人问津。很多艺术院校缺乏对艺术专业学生艺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后难以适应艺术市场的特殊性。

(二)艺术教育多侧重专业教育,忽视创业教育且缺乏良性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尽管我国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但大多数创业教育研究及应用都是从国外引入的,它要适应中国国情与国内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还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艺术院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忽视了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指导、扶持和保护等仍是空白。

(三)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空间过于狭窄,实操性较差

学校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与设备有限,校企型的设计实践结构不够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设计实践机会更少。

(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内容空洞

部分艺术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根本没有创业理念,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创业教育课程也仅是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策划书撰写注意事项,亦或是创业团队组建及管理等,所有的授课内容都只是简单介绍或者是案例讲解,均没有从创业本身教学,没有商业运作、经营管理,更没有资本、风险和社会价值等相关知识的接入,造成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没用”。

(五)艺术专业教学无法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艺术专业教学还是采用大课堂、公共教室授课的方法,大量的实践过程都是学生在课后去完成,直接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违背了艺术教学的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规律,变成了单纯理论的教学,遏制了创新成果的产生。

四、艺商衔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路径

由此可知,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都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的积累和锻炼。而仅仅当前的创业教育是无法达到的,必须形成完整的科学有效的创业能力培育路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并对照国内外艺术院校发展情况研究,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可采取如下路径

(一)开展创业实践训练,形成创业学分制教学模式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对课程、师资、硬件等条件进行以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为根本的教学改革。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展创业实践训练,采用创业学分制模式,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学分模式,将创业学分纳入教学过程,积极辅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创业比赛等,并通过盈利、获奖等方式获得创业学分。

(二)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

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大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注重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素质,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对创业课程教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绩效考评。创业教育研究室可以面向社会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由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技术专家、政策专家、艺术行业协会成员、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行专家构成。研究室通过对艺术市场的政策分析、法律研究、风险投资等内容研究,指导学生在创意概念、策划方案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让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指导。

(三)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

艺术类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的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剖析艺术市场,增进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开设《管理学基础》、《项目管理》和《商业运作》等课程,在课程上可采取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形成创意并设计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撰写营销策划,并设计出产品推向市场。这种过程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全部内容,增强了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商业运用能力,诠释了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创业的首要条件。

(四)定义概念创新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的创意活动。概念创新集中体现在艺术、装饰、园林、环境和网络等新兴行业,创业者需要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创业欲望,善于观察周边环境、商业机会,在行业市场迅速占据先机,实现产品宣传、推广和销售。在创业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团队模拟和成功经验分享等课堂实践教学,或带学生去创业企业参观、考察的课外实践教学。如此双轨制教学过程不仅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就业者,还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创作和实践能力的创业者。

(五)积极备战商业竞赛,创建工作室,开展商业运作实践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商业竞赛活动。艺术院校大学生以自身专业特点或艺术创意参加各种商业竞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其敏锐的艺术视角,独特的创新意识,在各类商业竞赛中获得竞赛奖励,实现创业梦想。

2.创建专业工作室。创业并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互补的团队。艺术院校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社会的深入了解,挖掘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吸引一批有能力、有胆魄、学科交叉的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专业工作室,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创业。

第3篇

以上研究成果涉及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创业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创业教育等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层面,鲜有涉及具体操作及实证性调查研究,对目前最具创业价值的移动网络领域也未有谈及。

二、我国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现状

和传统创业行为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年龄上,年轻化是重要特征。从世界各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经历能够发现,在功能层面上,互联网的每一个层级都存在许多的创业空间与创业机会。无论在哪一个层级上,都有不同国家大学生参与创业的身影与痕迹,他们中的许多人,开拓性地创造了今天的互联网世界。2013年中国整体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3.8亿部,同比增长5%;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3亿部,同比增长44%。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刚进社会的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是一个很好机会,自主创业已成为时下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他们通过大学时代积累的人际关系以及掌握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小额成本,开设移动网络销售。自1999年四川大学学生王汝聪创办了成都亚虎网络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网络创业的大学生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10年来选择网络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借助移动网络创业已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的整体特点:创业主体泛化,从精英向普通学生延伸,创业呈现多元化趋势,移动电子商务开店日益盛行,LBS等新兴网络服务备受推崇,被动型和生存型创业为主转变为主动型和机会型创业,创业环境逐渐宽松,网络创业教育从无到有,创业的区域分布尚不均衡。

三、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模式研究

目前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手机APP开发等高科技领域创业

身处高新科技前沿阵地的大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校园外卖”、“超级课程表”等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就得益于创业者的技术优势。优势:依靠技术及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团体如果有一些好点子,可以尝试做一两款产品投石问路,与一些企业合作,利用已经成熟的渠道、平台和资源去推广产品,可以看作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更快熟悉行业、获取资源和竞争力的捷径。

(2)智力服务领域

目前主要有利用移动社交提供咨询服务等,他们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专业优势,提供了另外一条创业通道。

(3)移动电子商务

其最大优势是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只要拥有一台笔记本,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台pad,可以通过它们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获得你所需要的商业信息。尤其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智能手机,这就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手机app客户端各种功能齐全,比如滴滴打车,手机淘宝,校园外卖等等,根据不同的用户定制了不同的服务,快速有效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微信的兴起带动了电子微商的发展。这种潜伏于微信的电商,免去繁琐的交易流程,直接与卖家一对一交流,买卖意向达成后立即送货上门,同城内更是几小时便可到达。其实,不管是微商、淘宝商或是实体店商,在消费者眼中,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他们更看重的是服务态度和诚信的问题。微信网友“骑猪FLY原子”说:“其实关于主动要求朋友转发自己产品广告,不如踏踏实实做,做得好了自然有人会诚心推荐。”他还建议,如果要扩大知名度和便于查找,微商们可以建立“公众号”,平时适当送点小礼物、弄点小抽奖活动也是能吸引更多人的。“不管是实体买卖还是网络买卖,服务态度绝对是最重要的。”这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无疑又提供了一条创业途径。

(4)其他各种移动网络营销方式

优势:无线世界,无限遐想。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大学生;创业教育;西安体育学院

1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传统就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和日益高涨的高等教育需求情形下,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再单单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社会和政府也无力解决所有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有效解决就业必须大力发展创业教育。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如何发挥体育学院的优势,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当前我院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对我院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才无缝对接意义重大,也必将开创我院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对我院经管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是时代要求、社会所需,也是我院全体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 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人们多将“创业”一词理解为创建新企业。但当前“创业”一词的外延已有很大的延伸,创业可以发生在各种企业和组织的各个发展阶段。我国创业教育进行了近十年,国内学者也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不难看出,不同的定义各有特点。基于本文所指向的创业活动实践主体——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大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对“创业”定义应该是相对宽泛意义上的,融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表述为“个人或团体,依据自己的想法(即创意)整合资源,开创事业并获得财富的过程。”

创业离不开创业教育。不管在哪一领域实施的创业教育,不管创业教育要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也不管它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如何,都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综合能力。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得出更具广义性的创业教育定义:创业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因此,可以推出,高校创业教育是指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创新教育的深化。[1]

3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为获取经管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手资料,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涉及经管系三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解;大学生创业意识、动机;大学生对目前我院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的意见;大学生对我院创业教育的具体需求等,希望通过对经管系学生的调查,掌握一手资料,探悉我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共计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22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85%,见表1。

3.1 经管系大学生校内外创业实践成果及立项

3.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组织的大学生活动,例如2010届学生刘畅、于美至参加了2008年12月13日—15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东亚区特奥发展论坛。学生在近2年的校内科创活动成绩突出,有15人次在系2011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2010’西安体育学院首届大学生科创论坛大赛、2011年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奖。

3.1.2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建设中,尤为重视对学生实践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建基地等方式。2007年至今,该专业学生还多次参与校内外的科创类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另有7人次在2011年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奖,5人次在系2011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中获奖,有12人在系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其中07级经济班学生付蓉在2010年陕西省大学生在线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3.1.3 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建设中,非常对学生实践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该专业学生还积极参与各种科创类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6人次在2010年学院首届大学生科创论坛大赛中获奖,有6人次在系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

以上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院学生处、团委组织开展。2011年学院教务处推出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经管系立项6项。近几年陕西省和西安体育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经管系在校内外获得了许多立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3.2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学生创业教育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经管系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认识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3-05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区别于课堂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与延展,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创业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创业教育实践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路径之一,承载着拓展高等教育格局、开拓就业创业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与社会互惠共赢双向互动等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内涵的理解,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来被译成“创业教育”。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教育进行时代反思和未来展望,依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阐明教育的长期目标和哲学基础,并就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提出对策性建议。经过讨论,会议拟定了题为“学会关心”的总结报告。该份报告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全新理念:学习不单纯是一种认识和反映,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应成为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懂得了什么,更要着眼于他们能干什么,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应能引导出相应的行为。①这种让学生在“干中学、做中学”的观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早期的研究基础。随后,我国与印度、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9个国家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组织的“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并在此以后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并积极深入地开展起了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活动。②在早期探索中试点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并激励一批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取得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最早经验。经过20余年的推进与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对其实践层面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短板,还未形成科学的、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体研究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现有出版的研究著作看,学者彭钢1995年编著的《创业教育学》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从学理层面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阐述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书中将创业实践活动看作是“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质的区别,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学者李时椿等2004年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一书从创业教育的概念体系人手,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以及百森商学院等典型模式,重点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全书内容宽泛,涉及主题较多,但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院校实践的典型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编写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关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与研究的著作。该著作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目的、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实践篇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的9所创业教育试点学校为案例,介绍了它们在过去几年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和特色。此后,学者席升阳于2008年出版了《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的著作,相继一些学者也出版了系列关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方面的著作。如学者徐小洲与叶映华编著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梅伟惠编著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牛长松编著的《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李志永编著的《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候慧君、林光彬等编著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以及继2006年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11年编著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等著作。它们可以称之为当前我国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进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但也仅将实践层面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关于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且并未形成系统和体系。

其次,从现有发表的研究论文看,学者李政等人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学者王永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学者陆芳萍和吴静的《构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层分类菜单化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以及学者周青的《共青团组织构建一体化青年创业实践体系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等论文是当前对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代表性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分层次、分阶段”等观点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学者徐健和吴如林的《以实习基地为载体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一文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职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和研究。该文指出:依据职业教育以实践性为特征、以训练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要求,确立了以生产实习基地为载体,在不同类型的基地建设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内容的创业教育实践。该文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但该文的不足是仅限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学者舒铁等人的《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一文结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现状,就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实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层面的专题化、系统化的阐述,体系化的构建的研究论文成果极为鲜见,大多数研究是将创业教育实践作为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探讨,且在现有的论文中发表的期刊层次较低,多为省级期刊。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精确查询(查询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分别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以年为单位,即从2012年到2011年,以此类推对每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进行了查询(具体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1915年至今,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为题名的论文共有356篇。从1998年始,关于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07年始呈多倍增长的趋势,近五年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发表数量的87%。随后,我们又以篇名为“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进行查询,从2000年至今仅有5篇论文。综合相关研究数据和研究内容等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正在兴起。但相关研究论文总数还相对较少,且高质量论文和高级别期刊论文极少,研究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第三,在近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当中,实证调查类的研究和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的系统研究开始涌现。首先在实证调查类研究中,有的结论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有的研究结论则对我们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启示。其次,一些学者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余瑞玲在其硕士论文中强调了创业教育要多样化,要满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要考虑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等问题。王树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概述。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追溯。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期间,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和创业沙龙,对普及创业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9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2000年,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开始普及。应该说,从1998年开始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刻影响,不仅充分证明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国内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长足发展。可以说,在世纪交接的时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已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并注定在新的世纪里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试点推进、项目引入与政策支持“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首先,为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围,进一步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上,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2年4月,教育部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2008年,教育部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随后,教育部高教司将试点经验汇总整理,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公开出版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两本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著作。这一时期,各高校系统梳理了自身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形式与内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其次,2004-2005年,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实践教育项目SIYB和KAB等被引入国内,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应用,为传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块化、系统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6年,由国家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强调了创业指导与培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各类创业实践教育项目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第三,在2008-2012年教育部陆续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4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专项文件中,有3份明确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教学原则、活动开展、项目推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全面系统的开展与落实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总体来说,1998年-2012年这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试点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以其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及其活动形式,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诸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黑龙江大学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南大学的“八化”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大学的“三级联动”学生创业实践等特色模式,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系统化构建、科学化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虽以创业竞赛、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论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但其的创业教育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模式构建、师资储备、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诸多方面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为此,综合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及其活动发展情况,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或者偏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偏重创业实践的培训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存在着形式化、边缘化、浅层次的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实践差距较远。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多集中在事实呈现或经验介绍,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对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乏系统的且具有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这已成为困扰我国创业教育长远发展以及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性问题。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海西

一、研究区域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相互衔接,依托沿海厦门、福州、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的地域分工明确、经济联系紧密、市场体系统一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笔者走访了海西各重点高校、创业活动相关的部门,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科学分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问卷分析

(一)创业环境方面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在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据访谈了解,许多创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搭建成功创业者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搭建交流平台,对于带动创业氛围,促进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15.38%;2、对国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被调查着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可见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利用政策的人较少,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创业政策的普及。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

(二)创业实践方面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学校构建的制度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2、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可见家庭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获取资源来源,相对产生影响较小;3、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在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上,很多同学都是依靠家庭的支持,家庭网络在遇到创业的资金危机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方面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搭建的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创业教育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许多受调查大学生希望通过引入创业导师这个平台,拓展大学生创业理论指导的社会网络,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一)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政府提供的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创业优惠政策的普及,引入创业导师机制,在社会资源层面上,为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提供政策性帮助。

(二)拓展关系网络,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

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有毅力、锲而不舍,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网络,拓展自身人际关系,为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关系网络的建立对于丰富大学的人脉,遇到问题能够多应该关系网络来解决,对于大学生自身创业很有帮助。通过社会网络的拓展,对于抵御创业风险,创业资金的不足,分享创业经验,有效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意义、原则基础上,依托创业实践平台,探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实施创业实训项目,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信心,实现大学生创业的梦想。

为了促进我校积极探索和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学校制定了《白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方案》,白师院字﹝2012﹞130号,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该项活动的开展,为学生配备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反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意义

1、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营造高校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会提高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创业文化,激发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信心,有效地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为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做出了贡献。

2、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创业最根本的就是在创业之初就要充分认准和把握自己创业领域的市场饱和度、市场动向和社会环境,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又要考虑到自身的情况,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的使风险最小化。在创业项目的实训中,学生真实的体验如何创业,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设定目标与执行,如何制定营销策略与销售产品,如何谈判,如何吸引投资,如何控制成本与获取利润等等。

3、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行业危机意识

在实施创业项目过程中要预测当前行业状况的走向和可能导致的危机,创业者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并对潜在的危机做出相应的预警才能够真正独立于竞争的大环境中不败。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思维高度,通过这种高度的思维,创业者可以通过各种以实际为基础的动向来变换自己的策略,并对区域同行业者经营动态的整合分析,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形成对自己一个较为合乎实际的优势规划,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原则

1、自主创新创业。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学习创业者案例,从那些功败垂成或失败的创业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经验教训。

2、浓厚兴趣驱动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

3、创业实施过程

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创业需要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思维高度与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才能够克服在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变故与风险,坚定地继续创业之路。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拟平台

实施创业计划、创业准备、创业实践三个过程。

1、设计创业计划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创业之星软件、ERP软件的商业背景环境与数据规则,完成创业计划书的编写。创业者首先对背景环境进行商业机会分析,组建经营团队,制订资金筹措计划,撰写公司名称,制订公司章程,并编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热转印自制化艺术品,在进行市场调研基础上,制作出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特点的产品,满足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按需求者个性定制产品,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创意,产品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亲睐。

2、培养从业技能做好创业准备

学生通过创业项目的实训,对企业经营全过程一目了然,仿佛置身于企业经营活动现场。实训中会遇到企业实际经营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从中找到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和求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反复优选,优胜劣汰,形成最佳方案和做出最佳经营决策。

3、经过创业测试感知职业领域

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创业者综合能力素质的测试,帮助创业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倾向、创业能力等,使创业者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更好的做好创业准备,为将来的创业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了解职业领域,尝试在该领域遇到哪些问题,初次感悟职业,它涉及工商、法律、税务、财务、营销、环保、保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

(二)构建创业孵化基地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着教育、研发创新、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的功能。

1、创业教育功能

指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出版大学生创业教材等。评选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在地方高校推广。

2、研发创新功能

创业实践基地基地通过项目选择,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开展科技企业网上孵化服务及远程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孵化器的辐射作用。将创新项目带到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使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产业化,形成创新的知识流和技术流。

3、学生实训功能

首先,开展公益性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积极指导大学生确定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技能,并为他们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专业指导以及跟踪服务。其次,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沙龙活动。

总之,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锻炼了创业者实践操作的能力,学校要加大创业实践项目实施力度,为有梦想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自荣.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暨创办大学生创业基地探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管理;运营模式

创业教育,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目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各国竞相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提出创业教育的奋斗目标,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创业可以实现自主就业、持续就业,面对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无疑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高职院校里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对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进一步挖掘与优化,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园存在意义与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就总体情况而言,这一教育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广大师生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学院缺乏体系完整的教育课程;即便有创业教育课,也多为“纸上谈兵”,主讲教师自身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历;学院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即使有实践,也往往停留在大学生商贸集市、创意设计竞赛等层次;学院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保障体系等等。

大学生创业园集市场、创业学生、学校于一体,融产学研于一身,依靠其规范有效的运营机制,可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环节领域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在管理与运营模式上普遍受到了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其健康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一)创业教育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对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本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国高职院校尚未普遍推行有实效的创业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师生还未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创业离高职大学生太遥远,学生应该先就业,再创业,认识不到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方式。因而造成学生在申请大学生创业园运营项目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指导教师,遇到困难时也不能及时得到学校方面的支持,使得一些很好的创业项目胎死腹中。

(二)创业资金短缺

在大学生创业园运营的项目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想创业的大学生通常热情十足,但资金短缺。作为学生个体创业,他们大多只能投资千元左右的项目,故学生在创业时往往选择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行业,如礼品饰品店、书店、毛绒玩具店、纯净水配送店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可这样的创业项目更换频率高,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发展。

(三)管理制度未能健全并完善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始进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时,只是象征性地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中心,这一管理中心通常挂靠在学院某个管理部门。由于缺乏独立的机构管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不能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者即使有相应的制度,却不能保障顺利实施,使得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展开。

(四)地理位置不适宜

因大学生创业教育园是一项新兴事物,各高职院校在建校时还未有此项规划,所以在已建好的校园内找到适合大学生创业园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毫无疑问,大学生创业园的地理位置应尽可能靠近消费群体,才能保证有长期而稳定的客源。选址不合适将直接影响在园所有项目的经营状况,导致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从一开始的红红火火,到后来的生意萧条,门可罗雀。  (五)运营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多采用学生自主创业这一单一的运营模式。大部分学生是在学校学习了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后,一时兴起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但这种激情式的创业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常比较盲目。由于缺乏前期的商业调研与考察,只靠几个年轻人的热情与冲动,使得创业项目往往无法长久发展。

二、强化大学生创业园的管理,创新运营模式

(一)更新观念;健全管理;优化环境

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注意更新观念,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创业教育管理框架和一支强有力的创业教育专家队伍。学院需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仅要传授创业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经营管理和相关综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增强其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富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以解决目前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的问题。

学院需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院主管领导与相关部门领导共同组成,全面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全校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教育工作。学院要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确保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校内合适地理位置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同时,在创业园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园管理中心,该中心是园区运行的决策指导机构。管理中心人员由专职教师和部分热爱创业的学生组成,专门负责园区内所有事物的处理,全力做好园区运营项目的申报与遴选、确立项目名称、签订入园协议、登记注册、发放营业执照、新店开业宣传、项目运营指导、项目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工作,彻底实现大学生创业园的自主经营。

与此同时,大力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网络、院报、专家讲座、专题报告、大学生创业协会、社团组织等,进行创业教育知识、校内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报道,营造一种强烈的创业氛围。通过定期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SYB创业培训、学生素质拓展、WKB团队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其创业与团队协作精神,使之从中获得创业灵感。

(二)保障资金;创新模式;促进发展

高职院校需要在大学生创业园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创业园在运行的初期是由学校提供启动资金,学校为创业园提供生产、经营的场地、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费用。而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他们在创业初期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的积累,无法将创业项目做大做强。这就需要学校为大学生开辟融资渠道,为其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可结合当地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给予学生提供优惠的贷款与风险资金引入政策。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也可采用在创业园中设立“大学生无偿创业资金”的方法,以无息贷款的方式向创业者提供无偿支持。同时,学校还可设立创业奖励金,对园区内创业项目特别是业绩优秀的项目进行评审,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与支持。另一方面,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敞开方便之门。

目前,创业园学生自主创业这一单一的运营模式已严重制约了创业园的发展,改革和创新运营模式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可依托各二级系(部)所设专业的优势,结合各系(部)校外实训基地和与之有联系的校外企业、公司,共同建立系(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在系(部)挑选部分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由专业教师、校外企业家对其进行专门指导,使其亲身经历创业项目的研发、生产、经营以及产品销售整个过程。大学生创业园管理中心可以和学院各系、部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合作,选择适合在园区经营的创业项目,可由校方或校外企业投资,将该项目直接落户大学生创业园。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政策 扶持政策

1、省内外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是社会群体创业的一种,虽然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具有某些特殊性,但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政策实施,仍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制订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从历史上来看,虽然创业是很早就存在的一种现象,但创业政策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得到高度关注。

对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创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肖红伟等研究者对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政策操作难度较大,缺乏相应配套措施;政策优惠的含金量较小;政策设限的条件较多;政策导向的层次较低;政策治标不治本等等。陈成文和孙淇庭(2009)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进行了评价后认为:减少创业障碍方面的扶持政策日趋完善,但创业商业扶持上的政策略显不足;国家的信贷政策日益规范,但创业基金政策落后,创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创业硬环境政策不断完善,但创业软环境政策尚需改善。除以上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外,其他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政策限制条件多,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操作难度大,政策执行效果差等问题。

黄志冈、张汉龙、孟鹰认真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后,提出了提倡创业观念,培育创业文化,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相应的发展建议。王兆明等认真总结了国家鼓励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并对地方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进行了洋细的解答。

2、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但成效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政策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

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

2.1、政策执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2、创业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

2.3、创业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宣传;

2.4、社会创业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

2.5、创业社会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潜。

3、完善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建议

3.1、建立创业教育新体系。一是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创业教育;三是社会力量组织的创业教育;四是大学生自我的创业教育。

3.2、构建创业扶持政策新模式。一是健全组织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都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自主创业领导小组,做到机构、经费、人员“三落实”,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二是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要在优化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创业门槛等方面下功夫。三是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运行机制。四是加强创业指导和创业扶持。五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扶持和孵化服务。

3.3、建设四方合作新机制。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大学生要提升创业能力;政府要完善创业的扶持政策。一是鼓励风险投资机构资助大学生创业。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更多的创业扶持政策和措施;四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首先政府要设立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其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第三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4、结束语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数量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我省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就业者,还有数一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总体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创业政策十分必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大学生创业问题十分复杂的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鼓励大学生创业,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对我省自身的发展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但目前这一政策体系还没完全构建起来,政策的导向功能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

课题名称:河北省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 课题编号:JRS-20131075。

参考文献:

[1]汤耀平.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评价与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林嵩.大学生创业政策:现状评析与制度设计[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3]吕经建,赵云中.重庆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现状及思考[J].中国人才2010.9.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扩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系统、注重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提供服务和保障。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加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成为国家关切的大事,也成为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本文基于中医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中医院校大学生成功创业打开智慧之门。

1.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1 数量少,质量不高

中医药院校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专业分类主要以中医药和非医学类,从往届毕业生创业的情况来看,医学类中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业稍多,非医学类则以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学生创业较多,但总体数量较少。而涉及到的创业行业也有少许依托自身专业特长而自主创业的实体,如推拿馆、药店等,为数也甚少,更多的是礼品店、网吧、饭店等,特色不鲜明,进入门槛较低,竞争程度激烈,总体质量不高。

1.2 创业意识不强

医学专业学生的传统思想还是想进医院,,愿意从事其他行业的相对较少,因此创业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更大。而计算机、贸易营销等等其他非医学类专业就业相对容易,创业的意愿也不强。

1.3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大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对创业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劲,同时由于对创业困难估计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自主创业的实体生存时间不长,不能带来长期影响。

2.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

从2006年至2010年,中央共出台10项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涉及到大学生创业的行政事业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这无疑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极大地动力。

2.1.2 学校重视

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对此一直非常重视,在自主创业方面,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安徽中医学院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对于每一个创业实体都亲自上门进行指导和关心,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点。还专门设立招生就业处,督促和指导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并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强化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2.1.3 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创业者作为创业的主体,既要有精神、行为、结果[1],因此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态和勇于实践的踏实作风。而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有激情和上进心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具有冒险精神,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孜孜以求。这些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2.2 不利因素

2.2.1 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尽管大学生有着积极、上进、创新等优秀的特质,但是由于对创业的繁琐和困难,以及创业风险的忌讳,会产生对于创业的恐惧,因此也导致创业意愿的不强,主动性不够,有不少大学生创业者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转移到创业上来的,带着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2.2 创业资金的缺乏

金钱资本作为大学生最为短缺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像中医药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且家庭贫困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在本身学习、生活就已经困难的情况下,创业资金的筹措更是一大难题。

2.2.3 社会经验不足

学生在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单纯、简单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各种能力的成长也多是在校园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社会经验也相对表浅,当走出校门,自主创业,应付社会事务时,自然对外界的“干扰”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2.2.4 创业氛围不够

创业氛围的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一方面是在校创业学生的人数少,团队少,成功的案例也较少,缺乏典型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讲座组织的少,也没有专门的创业协会,创业活动的组织开展也就无从谈起。

2.2.5 创业宣传不到位

相关创业知识的宣传不够,如开公司办实体,大学生应该怎么去注册公司、如何利用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应该选择什么样合适的项目以及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2.2.6 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地方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到位现象,还需进一步到位和完善,如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的申办程序等要求较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5年,笔者所在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就业指导课也逐步走上正轨,逐步被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尽管如此,仅有五年的我校创业教育,还仍处在起步阶段,纵观其他中医药院校,情况也相似。

3.2 创业实践机会较少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2]。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创业实践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更显可贵。但目前,有些中医药院校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医药院校还尚无大学生创业示范点和创业实践基地,而大学生创业服务点的建设也尚待加强。

3.3 创业教育方式不够丰富

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方式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创业教育,多是理论教学,缺少针对性指导。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三是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做创业报告。但目前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实践教育。

3.4 创业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是辅导员在担任主讲教师,辅导员尽管对学生非常熟悉,对专业发展前景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这方面还是缺少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培训。

4.对于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4.1 重视认识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身兴趣和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人身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风险意识、团队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型思想的发挥,为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人才储备;也有利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

4.2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

大学生创业氛围营造的好坏和宣传的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好的氛围能产生发散效应,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认识创业,参与创业。因此在宣传方面应该做到:一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二要加强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学生了解、领会政策并利用好政策为创业做好服务。三要宣传如公司注册、店面开业等的程序,让学生明了于心,减轻创业大学生创业的畏难情绪。

4.3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无论是在大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更多的想法是毕业以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在现在来说,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如何让创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长理念,当前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创业能力成为其除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外的第三种能力,成为通向创业成功的有效“护照”。

4.3.1 创业培训应形式多样

作为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创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也一般,看问题容易乐观,缺乏市场意识,心理素质也较差,因此在创业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多样化,一方面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商业、法律、社会知识等,另一方面可采取讲座、参观、考察、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培训,甚至有的还可采用跟踪是的辅导和扶植[3]。

4.3.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完善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创业学这门课程,而浙江大学更是早在1999年就设立了创业管理强化班,并率先开展了创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创立了一种“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类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办学单位,同时也是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4]。由此给浙江大学带来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创业人才,创办了几十家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而中医药院校中的创业教育多源自于就业指导课课程,且里面涉及创业的内容不多,而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因自身欠缺创业的体验,提及创业的也较少。在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务之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就尤显重要。

4.3.3 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亟待建立

创业教育落实到根本,那就是要去执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稳定的执行平台,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两一方面可集约校内的创收部门筹集一定的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帮助和支持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5];或者拿出一定的校内资源,如相关校内政策的倾斜、学校门面房的支持、学校技术的支撑等设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大学生创业示范点,通过征集创业计划书,对参与创业团队进行面试选拔的程序和方式,让更多想创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创业体验。

4.3.4 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心态”[6],大学生毕业后急于实现个人价值,亟待社会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创业大学生的心态,急功近利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者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养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坚持去做一件事情,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仍若东南西北风的豪气。还要让学生学会面对利益,要让学生知道团队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不要舍本求末,损人利已。

创业大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能合理应对创业风险,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果断出手[7]。

4.4 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教育不应只是辅导员群体的的教学任务,而更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师的参与,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创业管理类专业课教师,可入编到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或者管理学教研室;其次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争取使得每位辅导员都能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认证或选送相关岗位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在岗再学习;再就是聘任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还需要聘请一些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教育部门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可确保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保证了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于大学生本人价值的实现、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中也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这也是对党的这项重大举措和战略的有力落实。

参考文献

[1]金晓龙.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业经济,2010(6):122.

[2]郭晶晶.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58.

[3]李晋东.大学生创业培训刻不容缓[J].安庆科技,2004(4):24.

[4]金雄伟.大学生创业:如何让成功率更高[J].人民论坛,2010(5):54.

[5]张玉贤,张利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科技教育,2010(07):131.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扩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系统、注重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提供服务和保障。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加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成为国家关切的大事,也成为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本文基于中医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中医院校大学生成功创业打开智慧之门。 

 

1.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1 数量少,质量不高 

中医药院校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专业分类主要以中医药和非医学类,从往届毕业生创业的情况来看,医学类中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业稍多,非医学类则以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学生创业较多,但总体数量较少。而涉及到的创业行业也有少许依托自身专业特长而自主创业的实体,如推拿馆、药店等,为数也甚少,更多的是礼品店、网吧、饭店等,特色不鲜明,进入门槛较低,竞争程度激烈,总体质量不高。 

1.2 创业意识不强 

医学专业学生的传统思想还是想进医院,,愿意从事其他行业的相对较少,因此创业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更大。而计算机、贸易营销等等其他非医学类专业就业相对容易,创业的意愿也不强。 

1.3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大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对创业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劲,同时由于对创业困难估计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自主创业的实体生存时间不长,不能带来长期影响。 

 

2.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 

从2006年至2010年,中央共出台10项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涉及到大学生创业的行政事业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这无疑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极大地动力。 

2.1.2 学校重视 

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对此一直非常重视,在自主创业方面,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安徽中医学院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对于每一个创业实体都亲自上门进行指导和关心,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点。还专门设立招生就业处,督促和指导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并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强化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2.1.3 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创业者作为创业的主体,既要有精神、行为、结果[1],因此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态和勇于实践的踏实作风。而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有激情和上进心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具有冒险精神,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孜孜以求。这些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2.2 不利因素 

2.2.1 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尽管大学生有着积极、上进、创新等优秀的特质,但是由于对创业的繁琐和困难,以及创业风险的忌讳,会产生对于创业的恐惧,因此也导致创业意愿的不强,主动性不够,有不少大学生创业者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转移到创业上来的,带着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2.2 创业资金的缺乏 

金钱资本作为大学生最为短缺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像中医药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且家庭贫困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在本身学习、生活就已经困难的情况下,创业资金的筹措更是一大难题。 

2.2.3 社会经验不足 

学生在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单纯、简单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各种能力的成长也多是在校园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社会经验也相对表浅,当走出校门,自主创业,应付社会事务时,自然对外界的“干扰”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2.2.4 创业氛围不够 

创业氛围的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一方面是在校创业学生的人数少,团队少,成功的案例也较少,缺乏典型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讲座组织的少,也没有专门的创业协会,创业活动的组织开展也就无从谈起。 

2.2.5 创业宣传不到位 

相关创业知识的宣传不够,如开公司办实体,大学生应该怎么去注册公司、如何利用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应该选择什么样合适的项目以及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2.2.6 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地方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到位现象,还需进一步到位和完善,如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的申办程序等要求较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5年,笔者所在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就业指导课也逐步走上正轨,逐步被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尽管如此,仅有五年的我校创业教育,还仍处在起步阶段,纵观其他中医药院校,情况也相似。 

3.2 创业实践机会较少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2]。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创业实践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更显可贵。但目前,有些中医药院校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医药院校还尚无大学生创业示范点和创业实践基地,而大学生创业服务点的建设也尚待加强。 

3.3 创业教育方式不够丰富 

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方式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创业教育,多是理论教学,缺少针对性指导。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三是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做创业报告。但目前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实践教育。 

3.4 创业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是辅导员在担任主讲教师,辅导员尽管对学生非常熟悉,对专业发展前景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这方面还是缺少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培训。 

4.对于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4.1 重视认识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身兴趣和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人身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风险意识、团队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型思想的发挥,为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人才储备;也有利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 

4.2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 

大学生创业氛围营造的好坏和宣传的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好的氛围能产生发散效应,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认识创业,参与创业。因此在宣传方面应该做到:一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二要加强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学生了解、领会政策并利用好政策为创业做好服务。三要宣传如公司注册、店面开业等的程序,让学生明了于心,减轻创业大学生创业的畏难情绪。

 

4.3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无论是在大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更多的想法是毕业以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在现在来说,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如何让创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长理念,当前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创业能力成为其除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外的第三种能力,成为通向创业成功的有效“护照”。 

4.3.1 创业培训应形式多样 

作为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创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也一般,看问题容易乐观,缺乏市场意识,心理素质也较差,因此在创业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多样化,一方面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商业、法律、社会知识等,另一方面可采取讲座、参观、考察、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培训,甚至有的还可采用跟踪是的辅导和扶植[3]。 

4.3.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完善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创业学这门课程,而浙江大学更是早在1999年就设立了创业管理强化班,并率先开展了创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创立了一种“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类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办学单位,同时也是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4]。由此给浙江大学带来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创业人才,创办了几十家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而中医药院校中的创业教育多源自于就业指导课课程,且里面涉及创业的内容不多,而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因自身欠缺创业的体验,提及创业的也较少。在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务之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就尤显重要。 

4.3.3 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亟待建立 

创业教育落实到根本,那就是要去执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稳定的执行平台,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两一方面可集约校内的创收部门筹集一定的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帮助和支持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5];或者拿出一定的校内资源,如相关校内政策的倾斜、学校门面房的支持、学校技术的支撑等设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大学生创业示范点,通过征集创业计划书,对参与创业团队进行面试选拔的程序和方式,让更多想创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创业体验。 

4.3.4 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心态”[6],大学生毕业后急于实现个人价值,亟待社会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创业大学生的心态,急功近利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者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养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坚持去做一件事情,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仍若东南西北风的豪气。还要让学生学会面对利益,要让学生知道团队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不要舍本求末,损人利已。 

创业大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能合理应对创业风险,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果断出手[7]。 

4.4 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教育不应只是辅导员群体的的教学任务,而更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师的参与,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创业管理类专业课教师,可入编到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或者管理学教研室;其次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争取使得每位辅导员都能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认证或选送相关岗位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在岗再学习;再就是聘任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还需要聘请一些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教育部门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可确保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保证了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于大学生本人价值的实现、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中也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这也是对党的这项重大举措和战略的有力落实。 

 

参考文献 

[1]金晓龙.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业经济,2010(6):122. 

[2]郭晶晶.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58. 

[3]李晋东.大学生创业培训刻不容缓[j].安庆科技,2004(4):24. 

[4]金雄伟.大学生创业:如何让成功率更高[j].人民论坛,2010(5):54. 

[5]张玉贤,张利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科技教育,2010(07):131. 

第12篇

关键词:“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5-02

大学生创业难吗?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何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张卫民为大学生创业量身定制的力作――《大学生创业方法》全面回答了上述问题。张卫民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同时,还作为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学基础研究”。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操作的实践对策。因此,该书既是一本少见的研究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难得的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书。

2014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金融危机时期。但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复苏显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迫切要求中国经济把握战略方向,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减缓经济增速,压缩产能过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创新性人才的后备力量,必将成为创新驱动促发展的生力军,正如于2015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的: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笔者极力推介《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就是要大学生理性地应对与适应“大众创业”的时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人类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失,也可能在一些有利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而个人不得不在这些环境中发展。”大学生实现创业是有条件的,是需要适应环境的。创业当然需要借鉴他人的创业经验,但是创业是不能复制的。因此,创业更需要积累知识、方法与技能,创业更需要特殊的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全民创业的浪潮不断涌现,“创业”已经成为有志青年趋之若鹜的理想。早在十报告中,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做出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笔者2014年在《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文中建议“大学应该实行规定学制下的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允许部分专业甚至所有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途暂时休学,进行创业或实践尝试,获得对社会、对自身的深刻认知”。各地各高校也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和重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方针的引导,地方政策的支撑成为大学生选择是否创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为高校毕业生们摆脱就业压力,为创业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49万人,加上2014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著作不断面世。然而,深入探究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从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创业机会识别,“手把手”地指导大学生创业的著作还很少见。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常常为找不到一本适合自己创业的指导书而苦恼,《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许正是为他们而写!

纵观国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

一、从学术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的成果较少,创业方法研究过于宏观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到的创业方法也比较单一,多倾向于对一些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经验的介绍和推广,创业方法的可靠性有待商榷,仍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方法体系。

二、从高校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指导的师资不足,教材匮乏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起步较晚,教授大学生创业方法的主要是两类教师: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大学中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备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行的教师严重不足。在创业方法专业教材方面,多为《创业学》《创业基础》等基本属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系列的教材,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从大学生角度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方法的著作少之又少。

鉴于上文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创业意义重大,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道路非常艰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指导仍然是隔靴搔痒。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比较低。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大约为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是20%~30%,创业成功率的比例是2%~3%,浙江省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仅有4%,与全球20% 的“生平均创业成功率”相差甚远。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现状,《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无疑给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带来宝贵的指导和参考。作者张卫民是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创业实训师,长期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第一线,外加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理论和实战经验非常丰富。该书基本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结合多年来在就业、创业、管理、用人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精心撰写,丰富的学术和实践研究会给大学生们开启智慧之门,让大学生们在创业的路途上少走弯路。笔者相信,《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面世,会影响更多大学生,激励更多大学生!该书中蕴藏的创业精神种子必将种在当代大学生们的心坎上。如若将来有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创业队伍,那么实现“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主要特色有:

1.模块清晰,可操作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创业生态系统分析入手,分模块(创业选择、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书撰写、市场导向、知识创业、创业营销、创业融资、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管理)逐一阐述,以解决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障碍,模块环环相扣,论述清楚、生动、具体。从内容呈现看,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困惑入手,在指导读者对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认清自我的基础上,阐述了创业机会识别方法与技巧,并给予读者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具体方法与要点。该书花了较大篇幅分析大学生创业及企业运作的一般原则与保障条件。书中的内容完全是“手把手”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创想转换为行动,让他们学会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内外部环境,学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科研项目、学校科研平台、身边的生活、产业分析等识别创业机会;教他们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把握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和特色及注意事项,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选择好目标;教他们怎样善于抓住市场,对创业营销、创业融资及新企业管理中所要强调的重点及大学生在这几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一一做了阐述。作者希望用自己多年来反复实践总结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排除他们创业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2.贴近实际,参考性强。该书在创业案例选择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挑选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小”案例,举出的都是大学生耳熟能详或能感同身受的事件。例如,湖南师范大学一学生因酷爱轮滑运动创立的“风火轮滑”专卖店,目前已拥有三家连锁店,为大学生们熟知;长沙理工大学七名大学生读书阶段参加了创业计划大赛,虽结果不理想,但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经营了“久创科技”电脑服务公司;还有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卖土特产,毕业后进军电子产品市场的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张宗华;由学习外语启发灵感,提倡“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国内最大外语学习门户网站――沪江网的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的伏彩瑞等。这些身边成功的“低”起点的平台,会给大学生们带来很大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创业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用书中提供的工具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性。

3.内容全面,系统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开始分析,涵盖了大学生自我评估方法、创业机会识别方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创业的市场导向法、创业营销的方法、创业融资方法、新创企业管理方法、创业风险管理方法等大学生创业的方方面面。作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优势是知识创业,创业成功的根本是市场导向,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创业营销,创业成功的助推器是创业融资,创业成功的组织基础是新创企业管理,内容系统性极强。

在大众创业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方法》的面世,既与时展吻合,也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相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们会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提高创业成功率一定大有裨益。笔者认为,该书独到的视角和精彩的内容必将吸引大学生创业者们,帮助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与从容。

第13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

当前,对农业院校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刻不容缓,意义重大。其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改变大学生难以下基层下农村局面的重要手段。农林院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和农村就业是祖国和社会的呼唤,而大学生难以在农村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是阻碍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的根本原因。通过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有能力回乡创业,一方面使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另一方面也为更多的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二,农林院校大学生回乡创业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企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学生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农业庄园、农产品加工与经营企业、农资生产经营企业,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障碍因素

1.认识观念滞后。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缺乏把握,很多地方存在分歧。一提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一些人会片面地误认为是引导教育在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业办企业,创办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创业公司”。这里所讲的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它使学生获得开展创业实践所必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为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创业奠定基础。还有很多高校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创业是一种独立的个体行为,作为群体的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涉足的。

2.教学体系不完整。在教学体系上,目前在国内各高校尚未达成共识,内容还不够完整,不成熟、不系统。主要表现在: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农业高校虽然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几乎都没有正式开设创业培训课程,也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在授课方式上,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缺少吸引力;在考核评价上,考核方式大多以应试教育类型为主;在教学管理上,与当前创业教育体系存在很多矛盾;在创业实践上,相应的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

3.教育机构不健全。绝大部分农业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健全,但创业的教育与指导服务明显滞后,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缺乏一个正式的研究和指导服务机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和学工部、团委各司其职,职能模糊,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与指导服务体系。

4.师资力量薄弱。与其他课程相比,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具备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这对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授课者既需要有扎实的创业理论功底,还要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而目前很多农业院校尚缺乏必需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常开展的需求。

二、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创业为核心的教育培养目标。首先,农业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逐步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与创新教育一致,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趋势。早在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要“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与其千万人去“抢饭碗”,不如大学生自己学会创设岗位,还能给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农业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地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不仅要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还要把创业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

其次,农业院校要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摒弃根深蒂固、陈旧的传统就业观念。农村基层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创业舞台,而目前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愿去农村基层和二、三线城市就业或创业,农业院校大学生应自觉适应社会需求,调整职业预期,将就业目光转向基层,转向农村,树立面向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的观念,才能学有所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力量。

2.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教学课程是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农业院校要把创业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中,优化创业教育计划,建立合理的课程计划,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公选课。其次,应构建以创业教育为龙头,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渗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相互结合的内容体系。学科课程主要应该体现在减少专业课程,拓宽基础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增加综合性课程,其中既包括文、理、工科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也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在活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与企业家的交流,学会可以把杰出的创业者吸引到大学校园里来,聘请企业家来校讲课,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激发大学生创业灵感。在社会实践课程方面,主要是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去观摩或实习,鼓励学生带着创业方案到企业去检验可操作性,甚至还可以安排学生在某个创业岗位上开展创业实训,从中获得一些创业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

3.做好师资匹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任何教育形式最终需要人来推动和实施,尤其是创业教育,没有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学生就不能正确而全面地接受创业知识与理论的系统教育。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农业院校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从外引进和内在培训相结合,培养一批从事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让他们掌握相关的创业教育所需的相关知识、创业指导技能,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和创业状况,了解毕业生的需求,积累创业教育的优秀个案,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组织教师编写创业方面的理论教材,通过举办讲课比赛、教学观摩或其他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创业理论素养和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学校还要不定期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演讲,介绍各种类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提高教师的整体创业教育意识。

4.增强创业实践,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最终要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得到巩固和发展。创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一是开展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开办“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人才论坛”、“成功创业者现身说法报告会”,成立“创业俱乐部”、“创业教育网站”,开展学术报告、研讨、辩论、科研竞赛和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和创业知识培训班等;三是开展课外创业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角度看,除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外,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报刊的构思与设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设计,一种新观点的提出,一个小实验、小制作和一些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都是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5.提供创业保障,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业教育如果缺乏支持和保障系统,将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农业院校应从多个层面建立系统有效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创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其一,建立政策保证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应着眼于形成创业教育理念,调动师生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使学校和学生形成合力。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项目、资金和环境支持和保证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开拓性,自觉开展和自主开发各种创业活动。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创业启动基金,鼓励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设计,扶持大学生创办高科技企业,建立创业公司。其二,健全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农业院校应当成立专门的创业研究与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机构。该中心集创业理论与创业教育研究、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创业实践活动指导与咨询等职能于一身,由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和兼职人员组成,专家团队由经营管理专家、农林与工程技术专家、工商行政管理相关的政府官员组成。其三,结合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和实习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以开展科技创新、毕业实习、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志愿服务、项目对接、技术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到创业园区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实践模式。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农业科技创业园等,构筑实践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学位硕士论文,2007.

[2] 戴育滨.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

第14篇

关键词 核心创业能力 需求特征 创业者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79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Core

Business Ability Demand Priority

SU Jin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 The core of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entrepreneur's personal quality related ability, the ability is unique, not by others instead, is a key factor in the success of entrepreneur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combed the 9 dimensions of the core system of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everal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s conducted a sample survey. 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on entrepreneurial students, in-depth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 on the core business ability demand priority, both overall evaluation, including of core business ability overall evaluation, different gender, different professional factors on College Students' core business can force demand priority, and to put forward constructing the cor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ree in one" training mode of policy proposals,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planning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re business ability; demand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 ability training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期,党和国家提出了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唤, 国务院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未来5年高校要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国上下齐动,地方政府、财政等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也在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虽然“大学生创业”成为了全社会瞩目的焦点,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的人数不到当年毕业生数的比例平均不到1%,创业成功的案例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创业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此项人类的实践活动又是充满挑战性的,大学生创业一组,他们缺乏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源,因此,了解在当前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对核心创业能力的需求侧重情况,从而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从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和紧迫的。

2 定义及以往研究方法

“创业能力“是一种与社会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经过多年的探讨和研究,毛家瑞[1]、肖红伟[2]、朱广娇[3]等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创业能力下了定义。通过以往专家们给予定义的研究,笔者认为,对核心创业能力的定义,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它是其他竞争对手不能模范提袋的能力和优势,具有个人独特性;它能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帮助创业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能力;它是创业企业成败、发生的决定因素。

总结以往的论文,众多专家、学者,例如:Man& Lau[4]、段美[5]、高耀丽[6]等分别对如何提升创业能力的意义、创业能力的划分、以及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等方面的内容做了研究。不难看出,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摸索阶段,相关方面的研究不多,而这些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研究,而实践运用更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专家学者只是简单分析了创业能力的种类,并没有指出这些能力中的核心是哪些,以及如何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因此,本文以天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以往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大学生核心创业能力的维度体系,重点研究自主创业大学生对核心创业能力的需求优先实际情况,以期为今后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和开展创业规划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3 前期调研准备

3.1 问卷设计

笔者结合文献查阅[7-12]与专家咨询,本文将核心创业业能力定义为九大维度,如表1 所示:沟通能力、机会把握能力、执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风险认识和决策能力、学习能力、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为使后续调研“本科生核心创业能力各维度需求优先调查问卷”的被调研方更清楚本文提出的九大核心创业能力维度,笔者列出本文所界定的核心创业能力九大维度及其定义,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核心创业能力的九个一级考察指标的重要性设定了1~10 分评价指标,如果评价指标越低,对应其评分越低(10~8 分:非常重要;7~5 分:重要;4~3 分:一般;2~1 分:不重要)。

3.2 调查问卷发放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985大学、211大学、市属高校等3类学校各1所,共计3所高校。每所高校按照不同学科分类发放,每所高校抽取样本60人,调查对象是已经创业的学生,总样本为180人。回收问卷167份,回收问卷率为92.7%;其中有效问卷163份,有效问卷率为90.56%。

4 调研结果分析

图1 创业者对核心创业能力各维度评价的平均值

4.1 创业者对核心创业能力的整体评价

调研结果显示(见图1),创业者对核心创业能力需求中,将解决问题的能力、机会把握能力、执行能力视为最需要的三项能力,甚至是已经达到“很需要”的程度;而将创新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放在最后的两位。这说明刚刚创业起步的大学生并没有形成一支队伍庞大的创业团队,而且现阶段只是将创业初始的项目进行推广,并没有到扩大企业涉猎范围的阶段,或许是因为目前他们已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2 不同性别、专业因素的大学生对创业能力需求特征

不同性别、专业性质的大学生对创业能力需求部分有差异。具体表现:

(1)从性别看(本次调查中男生比例62.13%,女生比例38.87%),(男女生对核心创业能力需求前三名的存在较大的差:男生需求前三名能力(解决问题能力9.2分,沟通能力9.0分,资源整合能力8.8分),女生需求前三名能力(解决问题能力9.5分,机会把握能力8.8分,风险认识与决策能力8.7分),除解决问题的公认需求能力以外,男生更注重沟通能力,说明男生在与人沟通协调方面不如女生懂得共情等柔和的沟通方式,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去结识人脉从中发现整合资源的契机。女生在面对创业机会时,可能更希望能将所有的风险进行排查,从而更快速地做出企业行为判断。这些差异或许是因为男女思维方式的不同,男生善于把握机会,做事雷厉风行,但缺少前瞻性,女生心思缜密,而缺乏行动力。

(2)本次调查各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语言类19.5%,管理类23.7%,理学类14.3%,工程类27.4%,文学类9.3%,其他类5.8%),不同专业大学生在核心创业能力整体需求及各维度的需求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语言类创业学生对“机会把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视度是其他专业学生中最高的群体。这与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于语言类课程有关,而比较欠缺发现市场资源、整合资源的实践;理工类专业学生日常学习得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对管理类的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在各系项核心创业能力总体比较重视沟通能力和组织领导与管理能力;比较特殊的是管理类专业。这个专业所学课程主要涉及企业相关的管理类、人际交往沟通等课程。所以在核心创业能力的需求上对各维度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5 相关建议

大学生核心创业能力的培养,一靠创业教育,二靠创业实践。要想针对性地提高这项能力,这就需要政府和高校之间密切配合,整合社会可用资源,构建一个以政府、高校和学生“三维一体”的核心创业能力的培养机制。

5.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优化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群体存在着能力欠缺、经验不足的劣势,此时,政府要发货主导和协调作用,制定政策,牵线搭桥,推动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优化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

(1)提高融资水平,完善融资环境。本次调查中,有82.9%的同学提出希望政府能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不难看出资金的筹集是大学生创业初期最关键的一步,是创业是否能实现的基础,虽然高校、教委设立了一定程度的创业基金,但对于学生创业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在这个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天津高校学生创业融资环境,给予学生创业者更大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政府配合国家创业政策制定我市创业贷款的优惠政策,扩大创业学生申请小额贷款的范围,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遴选一些给予创业学生一定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对天津市高校创业学生进行贷款担保。政府积极将国家帮扶学生创业的优惠补贴、精简办事流程等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宣传的路径,扩大宣传范围,让创业者了解创业贷款的办理手续流程,选择和企业发展规划相吻合的融资方式,尽可能地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2)提高奖励比例,提供经济保障。虽然天津市每年都评选创新创业奖学金,但是每年全市的特等名额只有20个,优秀奖也只有200个,但分到普通高校的名额更少,对于高校中想要创业扶持的大学生来说只能望梅止渴。政府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政府、银行和社会三渠道作法,并设立一定基金规模的专项基金,使得有意创业的大学生可以申请,从而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同时,建立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帮扶机制,例如专门对创业失败人员设立救助基金,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维持创业失败者的基本生活,降低创业者创业的风险,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5.2 高校: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创业指导

根据此次调查,有78.8%的创业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增加与创业相关的指导课。而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核心创业能力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创业学生对创业知识的渴求,让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创业指导、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更是迫在眉睫。

(1)加快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应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下工夫,旨在建设符合创业学生需求的创业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构建针对性、层次化的创业课程体系,例如,如给理工科类学生增加“创业管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投资项目评估”、“企业战略管理”等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创业内容相关课程;增加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类教学的比例,弥补他们对实践经验的缺乏,在第一课堂就让学生理性的认知并加深对创业知识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发挥第二课堂创业能力培训的作用,定期开展创业讲座、设计大赛、创业线上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并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业学生的实操能力,掌握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寻创业机会的能力。与此同时,为加快创业改革,可以改变原有专业的固有授课班级制度,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或者学生团队单独排班,组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创业班,单独教授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将创业企业规模大小、盈利多少等作为考核或者毕业条件,将人才培养分类化,既能符合学生兴趣,也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2)完成教师队伍建设。现阶段,高校中负责学生就业的辅导员、就业部门等行政教师构成了创业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他们并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而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学生们提出的创业相关的问题、政策指导往往“力不从心”,很容易打击学生们的创业热情,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不系统、科学。因此,组建一支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水平的高素质的创业型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一是要对现有的教师队伍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开展教学研讨、外出培训等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提升;二则提高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高水平教师所占比例,力邀创业成功人士、创业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校担任客座教授。

5.3 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把握实践机会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现实社会流行的新知识、新信息的保持同步是创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本次调查显示,学习能力以8.5分的平均分位于9项能力第4位,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比较缺乏学习能力,在发散式创新思维方面也是能力较弱,创业学生只有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掌握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才能制定出企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战略。

(2)把握社会实践机会。实践机会是锻炼创业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最好的途径。在校大学生应把握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积累自己的创业经验。首先,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创业理想参与创业俱乐部、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与同样有创业热情的同学在社团中交流思想,进行一场头脑风暴;积极参与各种讲座、创新创业大赛,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想专家学者学习社会经验、积累人脉;也可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团队精神,锻炼自己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创业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家瑞,彭刚,陈敬朴.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92(01):55.

[2] 肖红伟,晏红洁.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J].企业经济,2008(7).

[3] 朱广娇.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对策探析――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样本[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4] Man,T. W. Y. & Theresa Lau.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Manager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 A Qualit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8(3):235-254.

[5] 段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1-3.

[6] 高耀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与高校管理变革[J].江西师范大学 2002 年度硕士毕业生论文:8.

[7] 金昕.大学生创业能力分类培养的筛选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10):254-256.

[8] 谭百玲,董广振,马丽波.环境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创业机会选择[J].航海教育研究,2010(2).

[9] 张建民,于晓飞,范文兴,阳舒娟.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提升:研究现状及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89-291.

[10] 杨伦超.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结构及其对创业动力形成的影响[J].中国商 界,2009(10):330.

第15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中的价值

就目前我国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力度与情况来看,党和国家机构给予了包括教育、立法等多个方面的支持,从而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且伴随我国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工作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的第一步。因此,通过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工作中的借鉴价值,对创业培育工作而言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在此其中,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各个高校都纷纷积极推行与开展创业精神培育的相关教育活动,并大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与“打破陈规”的基本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真正的落实了中国传统文化并推动大学生群体创业教育的进程。比如,在儒家思想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基本理念中,其能够大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引导性作用,教导了大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创业发展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面对形形人们,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感恩给予你帮助的人。这些思想都对大学生的创业之路起到了点拨性作用,能够培育大学生在创业之初保持良好的应对心态,并不被艰难险阻所打败,保持自身创业的正确态度。即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仁”之心爱构建创业目的上;以“义”之行服务于创业行为上;以“礼”之姿融入在创业方式上,以“智”之举推动创业方法上;以“信”之态表现在创业经营手段上。正是这样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业精神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树立起了良好的创业思想观与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帮助大学生明确创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做出良好的贡献。就目前我国推行传统文化引导下的创业精神培育工作以来,可以看出,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并且是具有一定成效的。很多的大学生会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并选择主流化、合法化与积极性的创业行业,大批极具高素质、良好精神面貌的创业大学生不断出现。这从本质上推动了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创业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精神层次,并且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其真正成为传承与教育的良性循环,良好的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精神,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工作中的推动性价值、引导性价值与人性化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下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其不仅丰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底蕴内涵,更对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下面便依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借助相应的文化成果,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建立在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体系的具体路径。首先,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各个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工作中要注重发挥课堂教育的基础性力量,立足于课堂,发展于课堂,使课堂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在一起,以此来共同推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工作的高效化、全面化与科学化发展。高校通过专门设立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课程,选取更具借鉴意义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来作为开展创业精神培育的基本载体,如可以选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儒家文化与创业学》以及《创业文化建设》等多元化书籍,为开展良好的创业精神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开展大规模的校园中国传统文化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定期、具备一定规模的校园传统文化创业实践活动,能够从更具真实、更具多元性的形式上来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我国相关教育机构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这样在定期举办校园内部传统文化创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营造良好的创业精神培育氛围。例如可以以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展(创业设计理念)、创业文化论文比赛以及动手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群体的责任心、团结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再次,全面加强关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团队的是开展良好创业精神教育的重要引导者与引路人,所以说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程度、知识储备结构以及综合性素养对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发挥了关键的影响。通过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更为契合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人员队伍,发挥育人育己、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以及无私奉献的优秀传统品德,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思想。最后,优化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资源,营造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环境烘托,来有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工作中的运用,使大学生更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精神,在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理念与创业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以上论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路径,其主要包括为以课堂开发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以不同规模的创业实践性活动为动力,来全面促进大学生在文化环境中的创业精神得以良好形成;以优秀、高素质的师资资源为支撑,为有效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文化传承体系做出努力;以营造健康、绿色的、具备传统文化特色校园文化为载体,来全方位熏陶大学生内在的创业精神。可以说这种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业精神培育体系,充分证明了传统文化其发展空间的广阔、发展前景的多样,以及文化包容力的深厚。

作者:姚圆鑫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的反思与调适[J].高教探索,2015,(06):122-128.

[2]王长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4,(05):81-83.

[3]陈洪源,何小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