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神经病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常常惊叹我们的大脑竟然具备如此发达的功能:当大脑某一部分受到损伤,我们就会活动不能,感觉异常,无法言语,还可能情感反应失常,甚至影响食欲,心率,呼吸这些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功能。诚然人类已经获知了许多关于大脑的解剖和生理知识,但神经系统的复杂性远非我们目前所知可以揭示。因此,相比其他医学专科而言,神经病学教学显得难度更大,往往被同学们形容为“天方夜谭”,让很多同学望而生畏。如何让神经内科课堂教学易于领会?实践教学易于施行?我们发现,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常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遵循与感知相关的心理学规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各种感觉的结合,即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知觉来源于感觉,但不同与感觉,它比感觉更为持久,也更具有理解性和整体性,是掌握知识方能达到的认识层面。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人类认识每一个事物的过程都是从感觉到知觉,从事物的个别属性逐渐升华到整体属性的过程。《神经病学》课程设计也应遵循从感觉到知觉,从个别到整体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学生既往的知识经验。
比如说,《神经病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定位定性诊断,而这正是缺乏临床实践和神经解剖知识的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内容。比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分为功能各异的大脑、小脑、脑干;脊髓不同节段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同一节段症状又因为前角、后角、后索、侧索等位置不同症状各异。神经系统疾病定位上讲显得内容复杂包罗万象,如果试图一下子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定位诊断势必难度太大。因此,课程设计上应该遵循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整体,不能急于求成,灌输式教学。按照我们的经验,定位诊断在每个章节开始时分别讲述,这种效果明显比从中枢神经系统讲到周围神经系统的单独定位诊断授课更为易于领会。比如在大脑疾病章节中按照额叶,颞叶,基底神经核,脑白质等部位讲授大脑的定位诊断,脊髓疾病章节也按照横向定位和纵向定位讲授脊髓定位诊断,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中再讲述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定位诊断。当学生们对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各个部位的定位诊断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总体课程最后再总结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的规律,这样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也就自然地上升到能够更为持久记忆、更为深刻理解的知觉水平。另外,根据感知觉的认识规律,讲课时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发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各种感觉传入,比如插入音乐,图片,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注意色彩的搭配,还可以利用一些教学模型复习学生的神经解剖学知识,这些相关知识经验也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性。但是,需注意的是避免过多重复刺激造成条件反射的抑制,引起感觉性下降。课堂上也需有意识增加一些提问,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由于不正确的知觉引起错觉产生。
二.课堂讲授把握与记忆相关的心理学规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所有学习过程的奠基石。记忆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规律,即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的,为了取得良好记忆效果,要及时复习。人类有三个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主要以感觉后像储存,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一般维持在1秒内;短时记忆系统容量有限,主要以听觉编码和形象编码储存,一般维持在1分钟内;经过复述后,短时记忆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一般维持在1分钟以上,以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种,具有较好的理解性。
医学课程具有记忆量大的特点,课堂记忆效果往往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神经病学》课程也是如此,短短一个学时有大量的新知识要求学生快速记忆,我们经验发现课堂讲授中如能遵循与记忆相关的心理学规律,将能更好地提高授课效果,也降低了学生考试复习的难度。比如,课堂讲课中注意三个记忆系统的规律,从瞬时到短时,从短时到长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的知识尽量初次讲授时增加图像,影片等强化形象性,以形成较好的瞬时记忆,然后可以通过图表,语言等以形象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形式提及,帮助形成更好的短时记忆,每堂课最后采用简要复述的形式,帮助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比如,讲授横贯性脊髓病时,先给学生看一张桑兰或者张海迪的图片启动瞬时记忆,然后讲授脊髓损害后的运动症状,感觉症状,植物神经症状等,主要内容讲完后用表格形式列表总结,帮助形成短时记忆,最后结束前再复述一次所学内容帮助进入长时记忆。另外,根据遗忘规律,在每节课前可以简要复习下前面内容,这样就可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但是,由于记忆中还存在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两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效果好,又可称为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因此每堂课的设计也不应内容太多,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尽量分小节分段授课,形成多个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这样学生课堂利用率会大大提高。
三.教学互动注意与沟通相关的心理学规律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组成。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心理状态的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上的互相感染。沟通中反馈和背景也非常重要。反馈是沟通得以顺利进行达到最终目的的重要前提,沟通时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
教学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神经病学》课堂上最常使用的教学互动手段有提问、点名回答、自由回答、自问自答、朗读英文术语、说出幻灯片上图片中的标记物、大家想一想……大家说说看……等;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等等。总结近年来教学工作,为了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互动涉及的环节从心理学角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提高信息源的趣味性。设计的教学互动方法应新颖有趣,使得学生好学乐学。(2)创设良好的沟通背景,根据学生特点可以适当使用诙谐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保证互动背景和谐。(3)充足的信息必不可少。应提供与学生互动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使学生可以易于领会互动内容。(4)及时反馈,比如在课堂互动中随时提了解大家的理解程度,尤其对于某些神经系统难点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否则容易引起厌学情绪。(5)如果互动中出现障碍,比如提问后无人回答,或者学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互动,要分析原因,是否与教师本身相关,或是与所授内容相关,或者与教学互动方式有关。及时调整,更好地完成教学互动环节。
四.诊疗思路侧重与思维相关的心理学规律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思路用顺藤摸瓜来形容一点不差,医生常常在蛛丝马迹中寻找证据。相比其他医学学科而言,神经内科教学更侧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了解与思维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至关重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过程的基本形式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四种。
在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思路的培养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常常交互使用,缺一不可。有些疾病初期的病例的体征不够完全,到底损害部位是哪里常常显得扑朔迷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妄下结论,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动态观察总结。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受迁移和定势的影响,前者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后者是指事先的心理准备对思维活动的影响。比如,学习了脊髓炎的诊疗后,再学习脑炎的诊疗思路可能相对容易;教学中首先讲周围神经的组成,然后再学习髓鞘和轴突损害的相关周围神经病,这样学生更容易领会贯通。另外在培养神经内科诊疗思路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问题的策略。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前者是把所有解决方法都一一尝试,这种方法能保证问题的解决,但在临床思路中不可取,容易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后者是运用已有经验,把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然后逐个实现问题解决,这种方法在临床思路中较为常见,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常常用排查法逐个解决问题,比如先除外颅内病变后再除外颅外病变,除外脊髓病变后再除外周围神经损害等。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思维活动的这些规律和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神经内科临床思路。
五.临床实践围绕与动机相关的心理学规律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和内部动力。动机与效果之间一般说来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良的动机会产生消极的效果。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为了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两种动机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在推动个体的行为活动中都发挥作用。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如果外在动机的作用大于内在动机的作用,个体行为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
对于医学生而言,临床实见习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理论联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前的重要技能培训。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病种多,涉及面广,学生必须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行为才能较好掌握神经病学临床实践。近几年来,由于医学生就业的难度增大,考研升温,许多学生为了考验而舍弃难得的临床实习机会。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临床实践能否搞好的关键所在。根据我们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将较好地保障临床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提高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学习兴趣,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多增加一些观摩,比如舞蹈病,锥体外系疾病,癫痫等症状体征的观摩活动,还可以把实践教学安排多样化,神经系统查体和腰穿这些实际操作与病史采集相结合,门诊与病房相结合以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小范围的集体会诊,用集体的气氛来感染个人,提问还可以附带一些奖励措施,结合考研内容进行教学等,这样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外在动机。但是,必须注意因材施教,不能强迫教学,尽量让实践教学在严谨和轻松的原则下顺利进行。
总之,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始终,掌握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并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利用心理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相长,值得推广发扬。
[参考文献]
[1]陈洪霞.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教学的启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111-113,
[2]王佳伟,李丹.神经内科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186-187.
[3]陈家麟.基础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方法
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教学具体步骤如下:学生分组和主题确定:将30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小组6人,授课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要求,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一个个讨论主题,教师提前1周将每个讨论主题的题目发放给各组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各小组按照讨论主题,通过预习课本及网上查阅资料等方法来准备相关讨论材料,并制作课件及讨论提纲。小组讨论:教师先讲解重点知识点,并引入讨论主题,各小组选1名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和参与讨论。总结评价:授课教师总结本堂课关键知识点和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目标。课后以讨论小组为单位上交学习报告。对照组应用讲授教学法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和教学满意度调查。
2.考核与评价
(1)理论考试。学期末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采取同一试卷,试卷评阅根据评分标准统一进行。
(2)问卷调查。自行设计满意度问卷,问卷共设十个项目,每项均按Likert(李克特)5分量表计分,非常同意为5分,同意为4分,不确定为3分,不同意为2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
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试成绩对比
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85.66±6.00)分,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80.33±6.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问卷调查分析
1.1攻击方式口头威胁、辱骂,吐口水100多次;徒手攻击(抓伤、撞伤、扯头发等)45次,持物攻击(泼热水等)8次,嘴咬3次。
1.2攻击对象攻击的主要目标是护士,约占所有攻击行为的60%,其次是同室病友,约占20%,医生和管教干警受攻击的比率各约为10%。
1.3攻击原因精神症状影响41例,占66.13%;与病友闹矛盾10例,占16.13%;自知力缺失5例,占8.06%;护士态度问题2例,占3.23%;病房环境影响2例,占3.23%;药物不良反应2例,占3.23%。
2攻击行为分析
从以上对攻击行为发生原因可以看出,导致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受精神症状的支配,而攻击的主要目标是护士。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常带冲动性和突发性,这与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妄想、幻觉、被控制感、敌意猜疑、易激惹等因素有关。因为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感到自己正遭受迫害,从而做出对他人攻击和伤害的行为;患者自知力缺失,不适应医院环境,与病友闹矛盾以及抵制住院治疗等,也是导致其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此外,患者的一些心理需求或行为得不到满足,医护人员的解决手段或态度处理不当,他人的频繁活动等,也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由于药物治疗过程中导致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也会导致少数患者产生攻击行为;对于女性精神病患者,尤有特殊原因就是月经周期的影响,因为月经可使病情复发,促使精神症状加重。雌激素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女性的情绪变化,而月经前期是体内雌激素水平最低时期,最低水平的雌激素加重了女性精神病患者抑郁、焦虑症状而控制冲动和自杀的能力下降,容易使其产生自杀观念和攻击行为;加上女性感情脆弱丰富,易伤感,这些生理、心理特征成为女性精神病患者在月经前后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3护理
3.1关心新入院的患者首先应热情接待,住院环境及作息制度向患者逐一介绍,协助做好卫生工作;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患者由于从关押单位转送到医院治疗,住院环境的陌生以及监管人员的改变,常感到焦虑与不安,护士应主动与其交谈,解释其病情;对情绪不稳定、自知力差及不愿住院的患者要多给予关心体贴,做好心理护理,使其对自身疾病有一定认识,从而产生亲切感,积极配合治疗,早日重返关押单位继续劳动改造。
3.2安抚易激惹的患者对于易激惹的患者,护士的接触方法尤其重要。在与患者交谈时需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以消除患者的戒备心理,在交谈过程中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避免使用过激性语言,以免激起患者的攻击行为。同时,对患者的过激性语言采取不辩论,不说理,不注意,但不过分迁就的方式。住院期间,尽量避免将易发生冲突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防止因争执等情况而引发攻击行为[1]。
3.3注重服药护理护士发药时要认真负责,做到“药物到手,服药到口,看药服下”;对有藏药、拒药行为的患者,要注意做好服药后的检查工作,不要训斥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其认识服药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4掌握患者月经周期规律因为女性精神病患者的暴力倾向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要建立起女性患者的月经周期登记表,这对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在每位患者的月经期前后,要严密观察其动作、行为及心理的变化情况,有无配合治疗护理及饮食、睡眠改变等,做到心中有数,班班交接,发现可疑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通过心理疏导,热情关心和安慰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从而逐渐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2]。
3.5沉着应对发生攻击行为的患者当遇到患者发生攻击行为时,护士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管教干警的陪同下,迅速到达现场,尽快制止患者的行为;当语言不能有效制止时,果断采取保护性强制约束措施;置单人房,派专职卫生员专岗看护;在保护期间,注意让患者保持舒适的,经常巡视查看约束带的松紧度,向患者解释保护性的限制约束是为了患者及他人的安全,而不是惩罚;对极度兴奋,虽经保护性强制约束措施仍谩骂大叫,躁动不安或吐口水的患者,应给其戴上口罩,或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待患者安静并表现出合作态度后,可以解除保护性约束,并及时进行沟通,鼓励患者继续配合治疗及护理。
3.6充分的预见性护士在平时的治疗护理工作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言行[3],对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尤其对新入院、躁狂症患者、近期有思想波动者、拒服药者、月经期患者等要重点观察,一旦发现患者语调高、坐立不安、挑剔、无理要求多或有怀疑、敌意表情时,护士应高度警惕,尽量避免刺激患者,有条件时安排患者到安静的场所,并及时把环境中可能的伤人或毁坏的物品移除,尽量不接触患者的身体,适当满足患者的一些合理要求,允许患者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
3.7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视病犯为普通患者,一视同仁;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这样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冲动后冷静下来的患者,让她们讲述冲动原因和经过,以便进一步制订防范措施;平时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各种工娱疗活动,减少或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根据患者的不同性格、爱好、特长等,针对性向患者传授如何缓解压力及控制情绪、如何应对愤怒等的技巧和方法等,以提高患者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3.8严格安全检查精神科患者的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日应定期检查病房设施的安全,如有门、窗、床铺损坏应及时维修;平时加强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如刀、剪、绳(约束带)、输液用的玻璃瓶、打火机、棉签、药膏壳等锐利物品,用后及时回收,并不定期进行清点;新入院、外出检查或活动后回病房的患者,要严格检查危险物品,禁止危险物品出现在病区内;同时,定期开展护士防身技巧培训,严格带教新上岗的护士,尽量将受伤害程度减小到最低。
4小结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娱乐治疗,娱乐治疗的方式主要为下棋、打牌,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步骤如下。
1.1针对精神分裂患者,在进行娱乐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并进行一些适当的辅的治疗,例如认知康复、家庭治疗等,在使患者获得一些认知行为的同时,逐渐减轻患者的精神病症状。
1.2采用心理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教育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同时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有效的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采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利培酮和奥氮平,一日两次,一次0.35mg。这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的症状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且镇静作用较弱,椎体外系反应较少。
1.3放松治疗。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放松治疗有着积极作用。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稍微出现一点差错对患者的健康会产生巨大影响。放松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舒缓患者的情绪。具体操作为让精神病患者以轻松的方式坐下来,同时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上,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同时进行深呼吸训练,上手平伸,每天进行10分钟的深呼吸训练,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身边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患者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自然的形成一种放松的心理,从而舒缓患者的情绪。
1.4心理疗法。对患者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本院精神病患者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程度不一样,有轻度的,有中度的,有重型的,因此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5统计学分析: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我们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疗法在患者的心理以及情绪方面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观察指标①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状况,该量表包括24个条目,大部分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条目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很重。小部分条目采用Likert3级评分法对条目进行评分,其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1分:轻度~中度;2分:重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情况越严重。②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症状从无到极严重分为5个等级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患者依从性分级内容如下:①完全依从;②1周内拒绝服药,但次数<5次为部分依从;③1周内拒绝服药次数>5次为不依从。
1.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HAMD评分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SCL-90评分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的SCL-90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治疗依从率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为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张丽的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其发病诱因一般为心理上受到超过其忍受程度的创伤。张培芳的研究显示,在精神病患者诊治过程中,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心理护理为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有效沟通,发现患者精神上的异常,然后有效应用医学心理学等方法帮助患者排除负性情绪,使患者心理上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精神病患者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其原因一般为:①治疗精神病的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②负性情绪为患病的一部分诱因;③随着患者自知力的恢复,对前途感到绝望等。
1.1评价指标入组时对患者家属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由患者家属自填,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要求陪护家属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独立评定,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总计发放70份,回收有效率100%。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患者入院后3天内对其家属进行第1次评定,第2次评定是在实施护理干预2周后进行。问卷内容:①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包括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陪护家属与患者的关系、对患者病情了解的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属的各种心理状态等项目。②应用SAS、SDS量表各由20个项目,将20个项目的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得到标准分,用于评定受试者有无焦虑或抑郁以及焦虑和抑郁的程度。评分标准为4级,≤40分为无焦虑、41分~59分为轻度、60分~79分为中度、≥80分为重度。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并标明产生负性心理的相关因素,统计各项例数及百分比。
1.2统计学方法将干预前后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患者家属SAS及SDS评分比较(表1)。
2.2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相关因素排序(表2)
3讨论
上述评定结果显示:综合干预后患者家属的SAS、SDS评分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精神卫生知识缺乏;患者的病态表现;陌生的住院环境等共6项,针对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不同原因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后,其焦虑、抑郁表现明显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因此,护士应重视家庭、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4],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使社会能给予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鼓励患者家属在面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时,积极争取,勇敢接纳,以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为患者家属普及了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了对精神病患者相应的应对方式,增强了家属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降低了患者家属的心理紧张,减少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4小结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排查;伦理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07-01
重性精神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同的变化,在生活节奏日益快捷的同时,精神病患者在出现该病后思想认知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家属或者监护人对其监护不当,常常发生肇祸肇事事件,在社会上形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同时影响着社会治安和居民的安居乐业[1]。因此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工作就成为关键所在,但在排查工作中如何保障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和伦理学问题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次我们在2011年1月-2015年10月间对我市904人进行排查,现将排查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一、重性精神病患者排查中遇到的问题
1、排查体系尚未完善
在进行重性精神病患者排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相关的规范中对于排查的实施方案均未明确指出,例如《全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行动方案》[2]中对于排查的办法均未完全明确,而我们在进行排查的工作中只能将任务逐层布置到卫生服务中心,但由于排查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居民对于工作的配合并不积极,再加之不完善的体系下专业的管理人员人数较少,使得排查工作中投入过大,但效果甚小,而将排查的任务也很难落到实处,本次排查过程中死亡62人,存活842人。
2、排查工作与法规冲突
通过细读执业医师法我们可以发现,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是其中主要强调的问题,如果将患者的隐私泄露,则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3],但是我们在本次对904人进行排查的过程中需要将患者姓名和性别等基本信息进行书面化,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排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另一方面却与相关的法规背道而驰,即便患者家属并未真正追究责任,但是与我们医疗服务中心而言,却始终认为未将执业医师应该进行的义务落到实处[4]。
3、排查工作无法可依
在进行排查的工作当中我们总结,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是为了防止精神病患者在未能察觉的情况下对公共场所或对人民人身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因而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和谐[5]。但是非精神病患者肇事也同样是在未能发觉的情况下对他人造成伤害,排查却也仅仅是在其发生伤害或肇事之后才进行的,对于该项法规的不完善,有很多认识觉得虽为精神病患者,但其没有对社会和人民造成影响就不应该进行排查,而我们排查工作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精神病患者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排查工作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很难顺利开展。
二、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的伦理学基础
精神病患者虽然对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形成一定威胁,但是其始终是我国公民,享有自身隐秘权、自等多项权利,因此在进行排查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始终以患者的权利为基础,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对其隐私的保护,体现不伤害原则和有利于原则,即就是对患者心理不要造成伤害,如果在患者不能完全配合排查工作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剥夺患者的基本权利,同时不能强制进行,应该与其家属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并对家属进行简单的阐述,使其配合和支持排查工作,保证排查工作在保护其隐私和自主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三、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的伦理学方法与建议
1、完善排查体系与工作流程
在进行排查工作之前要充分将患者的权利考虑进去,相关部门如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等要取得紧密的联系,同时对于工作的流程进行反复推敲,由专业的医师对排查工作进行指导和建议,并且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排查工作能在完善的体系与流程下顺利完成。
2、尊重相关法规中患者的权益
我们已经明确精神病患者同样应该享有自身应有的权益,所以我们在进行相应工作时应该处处留心,使患者的隐私得到保护,因为在精神病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上会存在自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疾病,所以我们要对其人格进行充分的尊重,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排查工作的目的,对患者的知情权进行充分尊重,在保证患者权益的基础上实现工作的进展[6]。
3、周密部署、隐性排查
因为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的过程中很多患者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不愿意参加到排查工作中来,这给我们的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使排查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在进行排查工作前应该进行周密的部署,例如将精神病排查工作转换成健康调查的名义对人民进行宣传,使全员在心理上打消对于排查工作的抵触,同时使全员参与进来在进行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精神病患者排查,例如设置常规血压、视力等检查,再将精神病检查融入进去,充分体现对于患者的尊重,如果发现有异常或者疑似情况应该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确保排查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卓剑芳,杨志芬,赵燕华,等. 舒适护理在精神病患者单排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J]. 广州医药. 2011, 42(4): 77-78.
[2] 汪冬泉. 生命伦理视角下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 12-16.
[3] 周海斌,章丽彬,宋因力,等. 保护性约束在院前急救精神病人转送中面临的伦理学问题与对策[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6): 782-783.
[4] 张军根. 精神病患者院前救治转送的伦理学问题探讨[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5): 38-39.
论文关键词: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体会
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常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日益受到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重视。丙戊酸钠,是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属GABA转氨酶抑制剂,作为一种情绪稳定剂被广泛用于躁狂症的治疗,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住院用丙戊酸钠治疗的30例精神分裂症且具有攻击行为患者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住院治疗具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总分>38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评分总分4分以上。≥2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以上;排除脑器质性疾病,无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癫痫、药物过敏、白细胞减少史及严重的慢性衰退症状等。男26例,女4例,患者平均年龄(32.4±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3)年,住院时间0.5~3年,平均住院时间(2±0.5)年。
1.2方法 治疗以原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不变药学论文,其中氯丙嗪15例,氯氮平8例,利培酮5例,喹硫平2例。加用丙戊酸钠,起始剂量为0.6g/d,平均剂量1~1.2g/d;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用包括言语攻击、对财物的攻击、自身攻击、对他人躯体攻击4个分量表的MOAS各评定一次。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共18项,分别计算加权分及5个因子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各评定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末各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1次。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患者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5个因子分比较无显著变化。30例治疗后MOAS比较:降至0分者8例,占26.7%,不同程度改善者10例,占33.3%,无改变12例,占40%,总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60%。
2.2不良反应 加用丙戊酸钠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5例(16.67%)患者在治疗开始的2周出现轻度胃肠反应,饮食差, 恶心,8例(26.67%)患者出现椎体外系症状,7例(23.33%)患者出现嗜睡、口干、头痛,4例(13.33%)患者出现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减轻或消失。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者。
3讨论
有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更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往往与命令性幻觉、被害妄想、易激惹、猜疑、敌意和怪异行为有关;经抗精神病药治疗,大部分患者其攻击暴力行为会好转或消失,但对部分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疗效不是很理想。临床上常联合应用苯二氮革类药物治疗,可短时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和激惹,但苯二氮茧类药物较快耐受、镇静和成瘾性的问题不易解决。有报道采用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可快速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冲动攻击行为[1]。另外,神经松弛剂氯丙嗪、氟哌啶醇急性期应用虽有良好效果,但较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近年来,抗癫痫药丙戊酸钠作为心境稳定剂被广泛应用精神疾病治疗中,丙戊酸钠可强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结果显示:合用丙戊酸钠治疗具有兴奋躁动或攻击暴力行为、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有效率为60%得以控制或显著改善。Casey等通过多中心的双盲研究实验也发现,用奥氮平或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比单一用奥氮平或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起效速度快、疗效好,可不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缩短了住院时间药学论文,安全有效,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丙戊酸钠可强化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单一治疗时无效,这些效应显然不能为稳定心境、减少冲动或抑制攻击所解释,而是改善了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如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本组8例以氯氮平长期治疗,仍具有攻击行为,加用丙戊酸钠1~2周后攻击行为得到控制。原因可能是合用丙戊酸钠后提高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3],阻断了电压敏感钠通道,减少神经递质释放,强化了不典型抗精神病药阻断D2和5-HT2A受体的效应有关。本资料中加用丙戊酸钠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常见轻度胃肠反应,椎体外系症状,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减轻。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者。
总之,丙戊酸钠可强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可不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安全有效,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孔军,刘铁榜,杨海晨,等.MECT联合治疗伴兴奋攻击行为的难治性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9):485-486.
[2]左代英,吴英良.抗癫痫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6,1(1)62-65
[3]贾晓.丙戊酸钠对氯氮平血液浓度和疗效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1):310-311.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82;
2.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统计比较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平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论文比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论文比呈下降趋势(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别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关键词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术影响力;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60200005)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期刊质量发展的的“指挥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以指标评价为主。为探讨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本研究依据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1-5],统计比较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7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以期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今后的办刊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其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比较结果见表1.
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源文献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丰富,代表期刊的生产能力越大,但期刊载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就越高,部分期刊发文量少、质量也较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载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载文量229,年均载文量215篇,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无大的变更。
平均引文数即期刊平均每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数,衡量科研工作者对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况,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单项指标来说,期刊的平均引文数越高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期刊质量越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平均引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3.01,2013年最高为16.74,增加28.7%。提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学术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
基金论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009~2011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年达最高点后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0.362~0.338),提示近年来神经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国内发表量降低,可能与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交流领域有关。
2.2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情况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总次数,反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学术价值越大。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472,2013年最高为1968,增加33.7%。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学术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的值。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同类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稳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均增加,虽然各刊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均在各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即年指标是期刊在统计当年在来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期刊当年的数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越高,期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且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了实质性的增加。说明在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非常活跃,即时有效地传播了新近的学术成果,反应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衡量期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被引量),反应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2009年~2011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无明显变化(7~7),2011~2013年H指数呈上升趋势(7~8)。
2.3 各项评价指标较高期刊的筛选及其评价指标的比较
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结果显示:连续5年来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数较高;基础类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论文比较高;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连续排名第一。精神医学领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较高,神经医学领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较高,2009~2011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2011~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影响力较大。计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载文量
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神经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量的新论文等待发表,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缩短刊期将是期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出版周期是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另外在保证每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缩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载文量,从而获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双月刊很多(20种),可考虑改为月刊,季刊(3种)可考虑改为双月刊,如果不具备变更条件可以考虑出版增刊、专辑或者增页、改版、压缩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和编辑处理时间等提高的时效性。
3.2 重视基金论文的筛选,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近年来关于基金论文比的争议较大,俞立平等[7]认为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几乎无关,刘雪立等[8]认为基金论文比与科技期刊实际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建议舍弃此项来源指标,但也有作者证明了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9]。笔者认为基金论文比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和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金论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肯定不会低。基金论文仍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不一致,原因可能为:(1)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2)近年来基金论文的挂名现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称与论文内容不符的现象使很多基金论文的质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数下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期刊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基金论文比,加大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筛选高质量基金论文,因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
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论文比连续5年均较高,可能与这2本期刊刊载的均为基础类研究,专业特色较强,我国神经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来源丰富有关,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各期刊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内容的专业化、特色化,定位适合本刊特色的读者;紧密联系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创办特色栏目和策划专题,从而赢得更多的优质基金论文。
3.3 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的平均引文数连续5年较高,一方面说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数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语种,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编辑部正确地引导作者利用文献有关。因此各期刊应鼓励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国外读者群对我国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译文,设立英文专栏,引导作者正确的利用文献。2009~2014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其在神经医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及广大作者对该刊论文的认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被引频次上升很快(22~417),与其较大的载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关;从影响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精神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神经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各刊虽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均在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年指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论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应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说明编辑在挑选稿件的时候偏向于学术水平较高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H指数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影响力较大。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H指数近3年增长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影响力还不够,但呈上升趋势。优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前沿信息的及时者和提供者。学术期刊必须有渠道、有能力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外,各期刊编辑部还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参观访问,交流和学习优秀的办刊经验,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本刊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国家医学类核心期刊,名誉主编为著名神经病学专家饶明俐教授。本刊1984年3月创刊,现为单月刊,每期定价16.00元。本刊以刊载脑血管病为主,兼报道其它神经内外科的疾病及临床各科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发表的论文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能够反映本专业、学科较高水平。读者对象为以神经内外科、内科、儿科为主的临床医师及研究、进修生以及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欢迎广大作者、读者投入及订阅。
主要栏目
论著与经验总结
治疗通讯
短篇与个案报告
综述
教学园地
获奖情况
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
1 日常医疗工作中的提问式教学
在现行的三级查房制度(每天至少2次住院医生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1次教授查房)中,每一级教师都抓住查房这个时机对实习医生进行提问式教学。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向实习医生提问,并启发他们去复习、思考,寻找正确答案,同时,及时对实习医生的答案及操作手法给予肯定或纠正,并在临床实践中要求学生掌握神经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这种提问式教学侧重于基本功的训练,教师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尤其有利于症候学的学习。此外,我们也鼓励实习医生多提问题,这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2 讨论式教学查房
神经科的临床工作比较繁忙,带教教师难以对每一种疾病都讲解透彻,故对实习医生在神经科实习的2周里,每周安排1次住院医师和1次主治医师的教学查房。被安排查房的病例多为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f如脑血管病、脊髓疾病等),而对某些症状与体征均典型的少见病种更要及时示教。因此,要求实习医生在查房前先了解病情,并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倡导学生主动询问采集病史,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参与神经系统查体,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对枯燥的疾病学习变为对活生生的病人的学习。查房时由教师示范正确的询问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方法,然后详细讨论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治疗措施。讨论时变“一言堂”为“大家秀”川,学生主动感受和自己观点的表达能使个人思维充分发挥,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总结。通过教学查房,激发了实习医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使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加深了他们对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典型的少见病种的认识,提高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3 神经影像学的教学阅片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颅脑或脊髓的CT扫描、磁共振及脑血管造影(CTA、DSA、MRA、MRV)检查的照片很多,实习医生对这些照片很感兴趣。为此,我们邀请放射科教授每周对实习医生进行1次教学阅片,简明扼要地告诉实习医生脑梗死、脑出血和急性脊髓炎等常见疾病的CT、MRI表现,指导他们学习如何从片子上找出病变部位,如何估计病灶的大小继而决定处理方法。同时在临床实践中,把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神经影像学相结合,有利于定位诊断的掌握。通过学习,实习医生们不仅掌握了初步的阅片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神经科实习的兴趣。
4 动手能力的训练
神经系统查体是实习带教的重点,也是难点,实习生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查体的正确手法和理解病理体征的临床意义。针对这一难点,在每天查房的病人体格检查中。带教老师示范和实习生动手实践相结合,力求手法准确到位并理解每一项目的临床意义。出科时组织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促使实习生对神经内科基本技能操作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帮助其由医学生顺利过渡到临床医生。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是除了神经系统检查以外的另一个要求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一向重视腰椎穿刺术的训练,规定来神经科实习的每个学生除要观摩临床医师的操作外,还要争取做至少1次腰椎穿刺术。操作前,要求实习医生复习腰椎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规程,再由带教教师讲解腰椎穿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实习医生正式操作时带教教师在旁边认真地指导,腰椎穿刺结束后进行总结,肯定成绩,纠正缺点。通过对临床操作的系统指导,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5 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临床实习应该以接触病人、向病人学习为主,但神经病学的实习有时间短、内容多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大量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增加信息量,降低理解难度,以便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5,1 CAI课件集图像、声音、文字、图表、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互动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神经传导通路”及“癫痫”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CAI课件,并结合临床进行讲解,使实习生觉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听课的热情非常高。
5,2在本科室教学中还会涉及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如在讲授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疾病时会涉及免疫学,脑寄生虫病、脑脊膜膨出需观察实体或标本。以往的教学通常是先课堂讲解,再到实验室观察镜下或实体结构,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再加上各实验室的条件不同,易影响教学效果。如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软件,在讲授某一类疾病时同时显示该病的典型形态特点,则有利于学生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克服实物教学的局限性,能生动显示内窥镜所见的活体结构,有助于改善并提高教学质量。
5,3锥体外系疾病有发病率低、症状多样的特点,并多于门诊诊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机会少,印象不深刻,多媒体课件是对这部分内容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神经科疾病。
6 综合能力的培养
厦门市仙岳医院检验科,福建厦门 361012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水平,分析血脂异常的发生和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60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半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测定其血脂水平并分析结果。结果 137例(22.83%)患者在检测中出现了血脂异常;将患者按照病程15年为界分为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氯氮平引起血脂异常明显高于其他药物(与氯丙嗪比较χ2=4.42,P<0.05),其次为利培酮和氯丙嗪。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血脂异常的高危人群,与病程、抗神经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等有关,在临床上应引起医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血脂;抗神经病药物
[中图分类号] R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37-02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必须要长期服用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来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导致代谢紊乱[1],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该研究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60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生化水平的改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厦门市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8例,女162例,年龄(54.62±12.5)岁,病程(24.56±13.35)年,住院时间(11.99±10.45)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间为(7.83±8.94)年。
1.2 病例选择标准
入选病例的诊断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半年以上;排除严重的心肾肝功能不全以及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脂代谢异常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学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制定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3]。
1.3 方法
采用该院自制的资料调查统计表,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文化程度、精神疾病病程、抗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所有患者在确定符合入选条件后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静置30 min后3 000 r/min离心5 min待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脂水平:直接测定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4]。
1.4 仪器与试剂
贝克曼DXC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用试剂为贝克曼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血脂水平异常情况
137例(22.83%)患者在检测中出现了血脂异常,其中TC升高35例(5.83%),TG升高94例(15.67%),TC与TG均升高8例(1.33%),利用χ2检验上述三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患者按照病程时间是否>15年作为界限,将600例患者分为两组,病程<15年患者187例,血脂异常者73例(39.04%),病程≥15年患者413例,血脂异常者64例(15.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
2.2 患者血脂水平异常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的关系
该组600例患者,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341例,其中血脂异常者57例(41.61%,57/137),其中TC升高者16例,TG升高32例,两者均升高9例;使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259例,其中血脂异常者80例(58.39%,80/137),其中TC升高者17例,TG升高52例,两者均升高11例。两组比较,使用非经典抗神经病药物治疗患者血脂异常明显高于使用经典抗神经病药物治疗的患者(χ2=8.42,P<0.05)。常用抗神经病药物与血脂异常关系见表1,由表1可知氯氮平引起血脂异常明显高于其他药物(与氯丙嗪比较χ2=4.42,P<0.05),其次为利培酮和氯丙嗪,其他药物因使用例数少不列入比较。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5],中国18周岁及以上人群的血脂异常发生率为18.6%,该研究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半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水平异常率为41.61%,这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和国内一些研究[6]得出的结论相似。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水平异常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可能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疾病的特点和长期服用抗神经病药物有关[7]。
该研究中,将患者按照病程15年为界分为两组,两组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病程<15年患者血脂异常者73例(39.04%),病程≥15年患者血脂异常者64例(1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提示病程的长短与血脂的异常呈负相关性,这可能与病程较长的患者因为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疾病特点而逐步发生精神衰退、营养不良、饮食不规律等情况有关。
该研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血脂水平异常明显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χ2=8.42,P<0.05),而氯氮平(33.66%)引起血脂异常又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其次为利培酮(18.46%)和氯丙嗪(18.43%),这与相关研究[8]得出的结论相似,分析原因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影响患者体重和患者因为疾病原因而造成的生活习惯不规律有关,而抗精神病药物对体重的影响非典型抗神经病药物明显高于典型精神病药物,尤其以氯氮平最为显著。另外当体重增加时会引起胰岛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加,继而导致脂代谢的异常。
该研究表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血脂异常的高危人群,尤其长期服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脂代谢紊乱的危险性更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应对具体患者具体治疗,密切监控患者体重和血脂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静,张志珺,王丛杰,等.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对脂肪酸与血糖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5):259-261.
[2] 罗小年.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讨论(四)CCMD-3在编写中存在的问题[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13(2):103.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
[4] 黎柱培.利培酮和舒必利治疗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糖脂代谢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03-104.
[5] 赵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
[6] 周联军,杨忠,李正华,等.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0):1932-1933.
[7] 张向荣,张志瑁,姚志剑,等.抗精神病药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代谢相关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2004,30(5):271.
[8] 汪卫华,赵汉清,王焕林,等.抗精神病药治疗与体质量和血脂等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1):21-22.
(收稿日期:2014-04-15)
临床毕业生简历模板基本信息
姓 名:xxx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85-1-12
民 族: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医生·医师,医疗管理人员,疾病控制·公共卫生
应聘行业:医疗/保健/美容/卫生服务期望工作地区:石家庄市
期望月薪:面议
英语水平:
英语具有优良的听说读写能力,口语一般,能在一般社交环境和职业场景运用英语进行沟通,能独立完成初级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翻译。
主修课程:
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影像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口腔科学等。
实习经历:
20XX.9-20XX.7 XXX医院实习。
实习期间,先后在心内科、消化、儿科、内分泌、呼吸、肾内、普外、脑外、骨外、妇产、血液科及心电图等科室实习。经过近一年的认真实习,积累了很多的临床经验,熟悉和掌握了各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及治疗原则,能够正规全面系统的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完成医疗文件书写,了解常用药物的剂量及用法;多次参加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进行了专业的“三基”培训,实习期间可独立分管病人,能够与带教老师达成共识,得到了医院领导及老师的肯定。可熟练完成临床基本操作,能够顺利进行一些小手术,如脓肿切开引流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关键词〕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知识图谱;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041-07
个人健康信息管理(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PHIM)是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PIM)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HIM通常包括为预防潜在疾病,帮助处理可能的健康危险,治疗或是照料自己和家人所进行的关于信息交互、使用、检索和存储的活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都是一个终身的活动,比如需要保存哪些健康信息、预防哪些疾病、什么时候进行健康检查等。鉴于个人健康信息管理这一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对国外PHIM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希望得出的结论能够给我国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 数据来源、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本文于2011年12月21日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使用主题词“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816篇。将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2011年,文献类型设定为期刊论文(article)、会议论文(proceeding paper)和综述(review),Refined retrieval was 739 literature本文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itespaceII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2 研究现状
本文对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领域中的文献信息量、论文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
2.1 文献信息量统计分析
发表的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发展趋势。表1和图1显示的是2000-2011年PHIM领域发表的文献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其中2011年的数据只统计到12月21日,还存在一些发表但未被检索的文献,因此暂不做分析。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PHIM领域的文献量,除2006年略有下降之外,其它年份均呈上升趋势。
核心作者(或高产作者)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发表了多篇文章的作者。通过对作者的发表文章数量和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该领域中的核心作者及其学术影响力。本文选取发表文章数量为4篇及以上的作者为高产作者,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作者是Kim Y.,他来自华盛顿大学,主要研究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及其在转诊管理中的作用、个人健康记录、尤其是应用于老年人这一群体的个人健康记录的使用。Soh C.B.来自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他主要研究面向远程诊断的分布式架构、应用于家庭护理的基于PDA的心电图检测器、以及应用于个人移动健康监控的基于知识的心电图分析器。Brennan P.F.来自威斯康辛大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并从技术角度提出了如何更好的管理个人健康信息的对策。Kim E.也来自美国的华盛顿大学,他主要研究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该系统的开发、使用和评估。Blobel B.来自德国的雷根斯堡大学,他主要从事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和机遇网络的电子健康记录中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研究。Horan T.A.来自美国的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他主要从隐私和技术的角度研究了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并提出将云计算应用于PHIM,此外,他还特别研究了残疾人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问题。Kim E.H.和Lober W.B.都来自于华盛顿大学,他们与Kim Y.多次合作撰写论文,研究重点也相似。Lavanya J.也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他与Soh C.B.多次合作撰写论文,他们的研究领域类似。Siek K.A.来自科罗拉多大学,他主要从药物治疗与管理的角度研究了个人健康信息管理。
2.3 主要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本文统计了在7篇以上的机构,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从论文的发表数量上来看,华盛顿大学以24篇的数量名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多伦多大学。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
从地区来看,美国(6所)占了发文机构总量的一半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在个人健康信息管理这一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加拿大(4所)的发文数量也相当大,位于第二。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较多的高产机构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说明北美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在这11所高产机构中,有10所都是高校,另外一所是美国的布莱根妇女医院,这表明目前为止,高等院校仍是PHIM研究的主要场所。
3 研究热点及前沿
本章利用citespaceII对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学科领域和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3.1 研究学科领域分析
从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来看,关于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研究学科共涉及94个小类,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涉及的学科有计算机科学、医学信息学、心理学、社会学、工程学以及各类医学。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蹈症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12例老人脑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蹈症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2例病人中基底节梗死6例、内囊前肢梗死2例、丘脑出血2例、尾状核出血2例,治疗后舞蹈症状完全消失。结论:脑血管病是老人半侧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多为脑梗死所致,病灶部位以基底节为主,治疗效果及预后良好。
老年人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蹈症临床上比较少见,现将我科199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2例分析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60~81岁,平均68.1岁。病程1~7d,平均3.5d。有高血压病史9例,糖尿病史7例,脑卒中史6例,冠心病史3例。
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人均表现为一侧肢体快速、不规则、大幅度、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面部挤眉弄眼,舌不自主伸缩。精神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中消失。右上下肢8例,左上下肢4例,伴有一侧面部或舌者6例。受累侧肢体肌张力减低10例,正常者2例。受累侧肢体肌力Ⅲ级5例、Ⅳ级7例。受累侧感觉障碍5例。病理征阳性者6例。伴头痛者5例,其中4例为脑出血病人。12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动脉硬化改变,全部病人均无发热,无痴呆表现。
1.3 辅助检查:所有病人血常规正常。7例查抗“O”正常,血糖增高5例,血脂增高6例,5例脑电图检查中轻度异常3例,正常2例。12例心电图检查中异常9例(左室肥大劳损6例,慢性心肌缺血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1.4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人入院均做头部CT检查,异常8例,正常4例者3d后复查均有异常改变。MRI检查4例异常。表现为左侧尾状核出血2例,丘脑出血2例(左右各1例),出血量3~5ml。右侧尾状核腔隙性梗死2例,壳核腔隙性梗死4例(左侧3例,右侧1例),左侧内囊前肢腔隙性梗死2例。大脑萎缩8例。与本病无关陈旧性梗死未统计在内。
1.5 治疗与预后:本组3例给予利血平,9例给予奋乃静控制舞蹈症状。脑梗死者同时应用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剂,脑细胞活化剂。脑出血者应用脱水剂治疗。1~2d舞蹈症状开始减轻,3~20d舞蹈症状完全消失,患肢功能恢复正常。
2 讨论
半侧舞蹈症为局限于一侧上下肢或面部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它可以是风湿性舞蹈病,慢性舞蹈病的一个部分,亦可以是基底节发生血管损害的结果,多见于中年或老年病例,突然起病的偏瘫或不完全性偏瘫及偏瘫肢体的舞蹈样动作[1]。本组病例全部为老年人,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无舞蹈病遗传史,其中脑梗死者8例,脑出血者4例,表明脑血管病已成为半侧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锥体外系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苍白球、黑质、红核、丘脑底核、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和前庭核等,纹状体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它们构成功能不同的环路对运动起着调节作用,维持肌张力和运动协调,参与半随意、不随意运动和习惯动作。当纹状体损害时,解除了对苍白球的抑制,致使苍白球对脊髓前角的抑制机能增加,大脑皮质发动的运动无法中断与停止,而产生肌张力过低和运动过多症候群[2,3]。此外,丘脑底核内的谷氨酰胺神经元对基底节神经核的传出部分苍白球内侧段和黑质网状部起兴奋作用,它们二者又对丘脑和脑干的去抑制,导致运动过多[4]。本组中有2例内囊前支腔隙性梗死表现为半侧舞蹈症,与国内文献报导的血管病变部位不同[5]。推测可能的机制是: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被内囊前支隔开,但有由神经元胞体构成的灰质桥梁将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壳相连接[6]。因此当内囊前支损伤时可能会出现舞蹈样运动,由于例数较少,有待于今后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观察。治疗:本病除了针对原发病治疗外,可选用利血平、奋乃静控制舞蹈症状,亦有人应用氟哌啶醇控制舞蹈症状[6]。全部病人出院时舞蹈症状完全消失,即使有轻偏瘫的病人肌力也恢复正常,说明本病的预后是较好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利血平、奋乃静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如鼻塞、嗜睡、直立性低血压等。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96
[2] 朱长庚主编.神经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9
[3] 中国医科大学主编.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527-529
[4] 朱长庚主编.神经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7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