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内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作者:左嘉琳 鲁薇 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团体,来学校为师生普及高雅艺术,使学生们近距离享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感受经典、学会欣赏、懂得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受到师生热烈的欢迎,在校园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坚持长期开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艺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现代社会脱节,也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享受的专利,学生们希望学校能更经常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高校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期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倡导红色校园文化,营造高雅艺术氛围。红色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举办一期青年者团学干部培训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续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红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访三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通过主题班会、我的团日我做主、广播台、QQ群、微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各个高校都应当组建自己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团招收有一定艺术素养背景的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组建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和话剧社等艺术团体,并给艺术团提供相应的场地、教师等资源,使其成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主力军,在校内外各种文化交流与艺术教育展演活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本校从200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0届。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一次盛会。参与人数和获奖人数都是全年学生活动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学生社团80个,学生中不乏会小提琴、钢琴、古筝的同学,且有几位达到八级、十级水平。学生参与各个协会的兴趣也很大。可以说,全院师生对文艺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期盼。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普及高雅艺术,让艺术的气息充满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参与高雅艺术,构建真正符合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艺术。这不仅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校园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与繁荣,更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成功的广告往往有其深厚的时代文化内涵,它是时代进步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拟从一些广告实例入手,对部分广告所反映的背景文化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流行文化的展示
广告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形式。广告必须在紧追时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创作,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因此,广告是流行文化的施展舞台。如利用名人效应、权威效应所做的广告宣传,表现了当代文化的特征。许多商家往往会借助名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力,树立商品或品牌的良好形象。宝洁公司的“舒肤佳”香皂和“潘婷”营养洗发露,分别以“中华医学会”和“瑞士维他命研究院”两个权威机构的认可向消费者推荐,很快使商品流行起来。这些广告的成功,无疑都巧借了当代人对名人的崇拜和对权威的信任心理。另外还有的表现为:标新立异的物质追求、自我完善的个性显示。如南京天纬无线寻呼台的报刊广告画面登载了一个十分聪颖的小伙子的头像,他的头上居然还有头的叠影,广告词让我们恍然大悟,“既然你目标更高,为什么在乎人家说你眼界太高?”这个广告是在消费者个性追求上找到了连结点,反映了富有朝气、不敢平庸的的年轻一族强烈的自尊、自信。再如,宝洁公司“飘柔”洗发水的广告主题为“表现最好,自然全国流行”,充分运用“赞赏”手段来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期望值,反映的是人们渴望在大众面前展露自己的优点,并获得众人的认可和赞赏。而非常可乐——“年轻没有失败,非常可乐,亮出你自己”;雪碧——“我就是我,晶晶亮”等饮料广告,更是代表了当代青年人突出个性,尽展个人风采的心理倾向。
二、地域文化与混合文化的碰撞
除了上面所讲的流行文化这个主流外,广告还反映了一定地域的特定文化。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许多广告以此为创意背景,反映了文化的差异。如“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的广告。“金利来”原名金狮,虽然在广告上做了一番努力,但领带的销路还是不佳。原来香港“狮”、“输”读者相近,与粤港澳人特有的“好意头”心理相悖。自从有了吉利的好名称“金利来”后,广告引起消费者心理活动的有选择地指向,“金利来”也就名扬四海。“雅戈尔”品牌从最初的“青春”到“北仑港”,都获过全国服装金质奖,但知名度并不高,最后更名为“雅戈尔”(英文younser青春的译音)后,才使“雅戈尔”一路高歌。原因是“雅戈尔”的名字符合人们心理,人人都希望拥有年轻人那样的朝气。
当然,广告业是跨时代、跨民族文化的融合。如美国HVM美健军系列高级补品的宣传口号是“一年之计在于春”,采用的是汉语成语;比如“内衣外穿不是从麦当娜开始”的广告口号,从当代性感女星的服装跳跃到一百多年前的《天鹅湖》中芭蕾舞演员的服饰,在古代与现代之间跳跃自如,反映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各类文化的糅合信息。
三、超前文化的演绎
广告向人们展示着一种超前的文化形象。这超前的文化形象从内容的角度,总是向人们展示一个新世界,并且是一个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新世界。例如“雀巢”咖啡。中国人素有喝茶的习惯,很少喝咖啡,但“雀巢”咖啡却敢于打进来,并且一举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味道好极了”这句话以及它的广告形象画面:如果你喝“雀巢”咖啡,你就能够得到一种高品位、高档次的生活。这就是“雀巢”咖啡带来的超前文化。这种超前文化从视觉的角度,利用“图底关系”,把要宣传的东西凸显出来,同时借助于摄影、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给人造成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种身临其境之感往往会被消费者误认为身同其境。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管理当中的核心要素。在这种情势下,营造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支持,无疑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因为它涉及了有关企业的价值观、员工士气以及领导方式等诸多领域。这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构建企业文化,也成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具有延续性的共同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2.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
首先,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企业目的的文化形态,并不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的文化。
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是企业群体共同认可的,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超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
再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职工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的形成,更谈不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①企业哲学②企业精神③企业目标④企业道德⑤企业风尚⑥企业民主⑦企业形象⑧企业价值观⑨企业素质⑩企业行为规范等。
3.企业文化的功能
(1)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
(4)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辐射功能
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八十年代,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管理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1.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人才争夺日益国际化,然而在这个人才争夺战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企业文化”。
如果单纯以金钱报酬为标准,只会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频繁跳槽,企业不敢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长此以往,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在世界许多优秀的企业中,企业会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设计自己的未来。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可想而知。这样可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以及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也是紧密相连的,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伟大的人格魅力以及人性化的领导方式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2.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的竞争对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都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扑面而来的全球化经济浪潮。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的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文化是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和优良的企业环境,使企业能够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迈克尔·波特指出,“如果企业文化与竞争战略相适合,企业文化可以强有力地巩固一种基本战略以寻求建立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3.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随着营销组合内容的不断发展充实,人员(people)、公共关系(PR)都成为营销组合中的新内容。而公共关系的一个核心目标即是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使雇员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助于雇员感到自己这个角色在整个公司形象中的重要性和个人责任感,让雇员感到“自己拥有这个组织”,并通过与顾客的接触,让顾客知道他们的这种感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顾客加深对这个组织的良好印象,更加信任依赖这个组织。这样消费者的任何细小的要求都会很快反馈回组织,使组织依据原始的
信息反馈来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来成功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可见,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企业文化,外层是企业物质文化,包括企业的产品包装设计、环境空间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企业经营者的特点、风格和作风等;中层是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员工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内层是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要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入手,规范企业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使之为企业管理服务。
首先,规范企业物质文化层,如统一标志、企业名称,统一服装、环境空间、产品包装设计等等。其次规范企业制度文化层,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要使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有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战略等深入人心,被所有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并在实践中成为自己行为的唯一准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员工要不断学习,使学习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唯一方式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各阶层所有成员全心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当然,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型的新形势下,必须调整和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以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①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②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中要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③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将更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④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到底如何有效地激发组织的创新和创建成功的学习型组织早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两大主题。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到来使得企业为了适应新形势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如何成为学习型组织将成为新的管理革命的重要内容。企业要通过学习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这样描述一个学习型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人们不断地开拓他们的创造能力……新颖的、扩展型的思维模式被培育起来……而且人们不断地学习如何在一起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让员工更快地学习,使企业进入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郭纪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土家族舞蹈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产生离不开文化的土壤,主要有以下文化背景:
(一)古代战争背景“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人每有重大的军事活动都要以歌舞来助阵,以振己方士气,减敌方威风。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有说起源于土家族先民巴人,参加武王伐纣所跳的“巴渝舞”;有说在明代嘉靖年间,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平剿倭寇,凯旋而归后演跳剿倭杀寇战况,讴歌狂欢;还有说某土司被朝廷征调广西平寇,攻围某县城时却屡攻不下,遂令士卒着女装连臂扬袂睢舞歌唱,守城官兵观之后动于歌而士气低下,遂被攻克。由此可见,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都和战争有关,这足以说明了土家族舞蹈艺术的起源与古代战争密切相关。
(二)古代祭祀背景土家族人崇拜祖先,祖先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神祗,祭祀祖先的英灵可以庇护本民族繁荣兴盛,因此土家族人常用舞蹈来表现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在土家族地区最常见、场面最盛大的摆手舞即是土家族一年一度祭祀活动中必跳的舞蹈,相传是为祭祀土家族的祖先八部大王。除祭祖之外,土家族人还以跳丧舞和八宝铜铃舞等舞蹈形式来祭奠故去的老人。可见,古代的土家族人是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和生存的需要借用舞蹈来与祖先亡灵或神灵沟通,用舞蹈特殊的语汇连接人与鬼魂的世界,向活着的人解释人生、解释世界。
(三)生产劳动背景古老的土家族人长期生活在森林莽莽偏远的山区,为了觅食,其先民们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了农耕时代,在这些生产劳动中,土家族先民们创作了以原始生活和劳动为题材的各式舞蹈,表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联。如毛古斯舞,就是以土家族先民原始生产生活习俗为题材的舞蹈,就其动作内容来看,有反映渔猎、农耕生活的,有模仿大自然中动物形象的,还有表现生活场面的,再现了土家族先民早期生产生活的民俗风貌。
(四)娱乐生活背景舞蹈是肢体的语言,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土家族人用舞蹈来参与社会生活,解释社会生活。在喜庆的节日里,在闲暇的生活中,他们用舞蹈来表现自己欢乐的情绪,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跳高脚马舞》《灯舞》《舞土狮子》《板凳龙舞》等均为土家族逢年过节时欢乐热烈的自娱性舞蹈节目。
二、土家族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的舞蹈艺术是土家族人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烙印和表现着土家族人深刻的文化思想、,体现着独特的土家族人文个性和精神风貌。
(一)土家族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1.“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土家族长期生活在落后而偏远的山区,他们以山地农业为主,期间或从事捕鱼或狩猎生产。在生产力不太发达的远古时代,自然的力量神秘莫测,面对无法解释的庞大自然力量,土家族人产生了神灵观念和神的意象,形成了具有广泛意义的“泛灵信仰”。在生产和生活中,他们借用舞蹈的形态、意象来表现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和信仰,如山神、树神、花神、日、月、太阳等,从而体现了“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2.图腾崇拜思想。图腾是一个民族或部落的标志,是体现人类精神的原始体,腾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一种宗教形式。土家族人结合自身的文化文化传统和精神基因,逐渐形成了别具地域特色的图腾崇拜理念,如白虎崇拜、竹枝崇拜、龙蛇崇拜等,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了舞蹈表演艺术中,运用舞蹈的动作来表现其思想内涵。3.祖先崇拜思想。土家族人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崇拜的理念提升到了祖先崇拜的层面上,并表现于舞蹈艺术之中。这一思想在土家族舞蹈的祭祀舞蹈中最为多见,舞蹈活动以祭祀为主题而展开,表现对祖先的膜拜、崇敬、缅怀,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护和保佑。4.群体思想。舞蹈是一种群体的艺术,表现的也是一种群体的思想。土家族的舞蹈同样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在长期的生活中,土家族人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汇表现着整个民族对丰收的祈求、神灵的膜拜、胜利的庆祝,传达着浓浓的民族集体思想、信仰、情感和观念。
(二)土家族舞蹈传承着古老的宗教文化信仰土家族人长期生活在偏远而落后的山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闭塞的居住环境,他们在对大自然、对生命、对死亡以及灵魂等问题的理解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上,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民族特色的宗教思想观念,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们传统的。在这种背景下,舞蹈就成为了土家族人传承的载体,表现着其民族共同的宗教传统。如跳丧舞,就是土家族人协助亡灵为实现阴阳世界顺畅沟通而创造的舞蹈,在表演中舞蹈动作辅以咒语、表情、巫术、跪拜、盘坐及坛场等外显形式,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生命、死亡、灵魂及亡灵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又如土家族传统的祭祀舞蹈摆手舞,其“砍火畲”的舞蹈动作既蕴含着传统的内容,又表现着土家族人对于“火畲神婆”的怀念。
(三)土家族舞蹈展现着土家族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舞蹈艺术是土家族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凝聚着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着土家族人独特的文化精神风貌。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在遭遇艰难困苦或面临强敌入侵时,他们无所畏惧,敢于斗争,保持着独立自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并用自己的双手改造着世界、美化着生活,在与自然相处的斗争中,养成了艰苦创业、积极奋进、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品质,这些品质又体现在他们的舞蹈艺术之中,通过各种舞蹈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农事舞中常常有土家族人播种、栽秧、打谷、畲田、薅草、绩麻纱、织布等生产生活形式,将土家族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优秀品质和精神用舞蹈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一)校园文化在内涵认识上存在误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由来已久,并不是新近的事物。对于如何理解校园文化,其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形式众说纷纭,有些看法和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存在对校园文化认识上的误区。譬如有的学校偏重精选院歌、征集标语、院标等,使校园文化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没有使校园文化的内涵真正融入广大教职工的内心,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被师生广泛认可的理念与价值取向,离散了学校的向心力,对学校的建设和成长也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系统不完善
新形势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教学、科研、行政及学生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对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没有明确认识,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清晰,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过于肤浅,使高等职业教育扮演了本科院校的学术型或是本科学校的压缩型,甚至有些教育管理层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的建设,强调控制功能、物质功能的实施,缺乏整体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培养方向,使得校园文化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能彰显出来,没有真正意义的实际操作功能。
(三)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提升,说到底是人的建设与提升。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员管理过死、过僵的现象较为普遍,除了离退休外,可能多年不进一人,一人不出。一方面,不适应高职院校工作的人员清退不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准入条件不完善,不能从机制上确保复合型人才补充进来。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还需净化,不然就会出现人才引进来了,却留不住,人才储备出现缺失,高职院校的后续发展缺乏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建构高职院校发展内涵式校园文化的途径
(一)明确认识,端正思想,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不是一簇而成的,是在长期办学历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不只是表现在有多少高大、漂亮的校舍,多少名人像,警句格言及校园绿化美化的程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大背景,以校园环境为存在空间,以学校的全体师生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形式,既要有物质及精神因素,又要有外显和内隐的形态,既要有动态还要有静态表现的特征。随着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变化,学校更应该深入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明确办学特色,明确发展目标,注重机遇发展期,稳住提高期,立足现实期,在管理工作中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努力达到教育质量优良、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享成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质品牌学校之愿景。
(二)准确定位,全面规划适宜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
系统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的建立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指明灯、方向标。目前,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定位不清晰,偏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特色,不是“高攀”,一味地仿照普通高等院校建设模式,就是“低就”,成为中职学校的翻版,没有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内在依据,找准校园文化的坐标,提升全员的人文精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理论又有技术,能够从事与其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人”。建立适宜的校园文化总体规划,应着眼长远,不仅在教学、科研方面,而且包括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方面不断审视自问,统一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为了学校的总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去实现。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团队意识
(1)瑞云塔佛菩萨像所处的位置较为隐蔽,更像是其他雕刻题材的配景,塔的整体佛教气氛相对较弱。(2)群众喜闻乐见的罗汉、高僧形象较多。瑞云塔每层塔壁都有许多高僧、罗汉造像,数量和体量比佛菩萨像更多更大,人物动态更像是将寻常百姓的生活形态加以提炼与夸张,表情活泼,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印记,具有社会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趋向世俗化特征(图5)。(3)瑞云塔的神将、力士显得温文而雅,贴近百姓的生活,其中须弥座束腰有两尊负塔力士用手拿着海螺拼命地吹着,仿佛在用号令指挥其他力士们努力托住高大的石塔,形象地反映出福清当地海边渔民日常的生活情景(图6)(4)瑞云塔的动物形象有龙、凤凰、狮、麒麟、马、鹿、鹤、猴、兔、金翅鸟、喜鹊等,均为常见的瑞兽,具有吉祥的象征含义,反映了当地官民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生动有趣的瑞兽上。(5)瑞云塔与纯粹的佛塔不同,浮雕中一些植物与山水是作为主要形象来表现的,具有明代文人画的风格特征,如瑞云塔第三、四两层上的假山造型颇为奇特,表面纹理纵横,姿态奇特竣削,曲折圆润,通灵剔透,具有苏州园林中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因此,这些假山应是太湖石。塔上雕山石在许多塔中也有出现,但雕刻太湖石在我国古塔中却极其少见,在福建300余座古塔中也绝无仅有,颇具生活气息,说明福清当地官民向往江南地区文人士大夫抒情悠闲的生活情趣。从瑞云塔雕刻中可以领会到,它的样式和表现手法均已突破了佛教仪轨的制约,体现工匠们的创意思维,反映了佛塔中国化的特色。瑞云塔雕刻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理想的向往,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渗透着佛性的宗教崇拜,而且还洋溢着世俗人情的诗意光辉,使之成为既和谐,又矛盾的建筑艺术,佛教雕刻的宗教性逐渐减弱,崇高的佛性与俗世的人性在瑞云塔雕刻中得到统一[3]。5.塔心室为穿塔绕平座式结构瑞云塔为八角空心塔,每层均有方形塔心室,但空间较小,其塔壁、楼层和塔心室紧密结合为一体。登塔时由塔门进入,从一层到上一层,先需登七至八级台阶进入塔心室中心,然后拐90度弯,再登七至八级台阶,方才登临到上一层平座,如要再上一层,需环绕塔半周,才能进入通往上一层的塔门,这样逐层循序渐进,这是标准的“穿塔绕平座式”结构(图7),在我国一些楼阁式空心塔中经常出现。
二、瑞云塔继承了福建沿海地区
楼阁式石塔的建筑样式通过以上对瑞云塔建筑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建筑构造继承了福建楼阁式石塔的样式,大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瑞云塔的外部特征,特别是斗拱与塔檐结构,明显借鉴了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之前的莆田释迦文佛塔、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7年)和嘉熙二年(1238年)的泉州东西塔、建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的石狮六胜塔等石塔,虽然它们彼此之间略有差别,但基本样式十分相似,瑞云塔斗拱与塔檐是在这些早期楼阁式空心石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另外,瑞云塔整体造型也与福清当地较早的楼阁式石塔比较类似,如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的龙山祝圣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万安祝圣塔和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鳌江宝塔等,这些塔与瑞云塔一样,皆是七层八角仿木楼阁式空心石塔,造型笔直细长,玲珑秀气。(2)瑞云塔的内部结构与福州、莆田地区早期的一些楼阁式塔颇为雷同,比瑞云塔年代更早的建于唐大中2年(848年)的连江仙塔、建于五代永隆3年(932年)的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建于北宋大化年间(1107—1110年)的莆田龙华双塔、建于北宋郑和七年(1117年)的长乐三峰寺塔,以及上面提到的龙山祝圣塔、万安祝圣塔和鳌江宝塔的塔心室均为“穿塔绕平座式”结构。因此,可以推断出,瑞云塔在修建时参考了这些古塔塔心室构造,继承了福建早期穿塔绕平座式石塔的建筑模式,从中可以梳理出福建此种楼阁式石塔建筑技术的发展脉络(图8)。综上所述,瑞云塔不仅吸取了福清当地古塔的特点,而且还参考福建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唐宋元时期楼阁式空心石塔的特征,是福建楼阁式石塔的典范。
三、瑞云塔多样化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研究一座建筑,不仅要关注它的结构特征,还需进一步探究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中国古人往往把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思想感情等融入塔的建造之中,形成独特的古塔文化,瑞云塔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种功能性质。
1.风水学思想
我国从明代中叶开始,南方各地大量兴建风水塔,主要起了三个作用:①弥补地形的不足;②祈求文运发达;③镇煞压邪,保一方平安。而瑞云塔兼具这三方面的功能。瑞云塔原是由福清人时任明万历年间首辅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和县令凌汉聊募捐而建的,据说建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点缀融城风景之不足”,“补龙江地势之旷”,因此,瑞云塔首先是座风水塔。叶向高博学多闻,对堪舆之学颇有研究,重视风水地理,叶成学造瑞云塔无疑继承了父亲的思想观念,据说塔建成之后,叶向高非常满意,称赞儿子的胆识和能力超过自己。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环境艺术思想,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天、地、人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的建筑文化生态系统,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环境。我国古代无论建造一座城市,还是修建一栋建筑,都需考虑风水学上的因素,如果城市有一方空缺,就需建一座塔来弥补,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瑞云塔首先是弥补地形之不足的,但也具有其它风水塔的作用,如瑞云塔塔顶的形状如尖锥,类似笔锋,既有龙角之喻,又象征文笔,可振兴当地的文运,因瑞云塔是由一班儒士所建,自然有祈求福清当地文风鼎盛的作用。作为风水塔,就需遵照传统风水的思想,在堪舆文化中,城镇的兴衰,决定于河流的出口,按风水理论来说就是“水口”。由于福清地形西高东低,龙江是当地最大的河流,自西往东流入福清湾,每年4—9月是汛期,龙江水肆虐,福清城关会遭到洪水的侵害,故叶成学等人选择在福清城区的东南向,龙江畔的山坡上建塔,以镇河妖,防止水患。另外,在风水学理论中,“水”是财,在城区东面的龙江边建塔,还可防福清的财运外流。瑞云塔的建造,体现了福清当地官民重视教育和人文取仕,反映了中国人注重地理环境和景观对人文的影响,蕴含儒、道两家学术思想。总之,瑞云塔有利于福清地区民众的生活,四百年来,它静静地保护着四方群众,完美地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亲和性[4]。
2.佛教意蕴
瑞云塔是座风水塔,具有儒家和道教以及民俗的文化特征,但是,瑞云塔上的雕刻也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与义理,有着佛教文化的因素,所以也是座佛塔。瑞云塔上的佛、菩萨、罗汉、高僧、飞天、莲花等造型,组成一幅生动的佛国缩影,而且每层的塔心室内,都设有一佛两菩萨造像,可供信徒礼拜。因此,瑞云塔具有一定的佛教意蕴。据史料记载,叶向高经常参加佛、道两教的活动,多次倡义兴修寺庙、道观,在家乡福清重修不少佛寺,终身与佛教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叶成学建塔必然会考虑到父亲的意愿。我国许多风水塔,其实也是佛塔,主要是因为人民渴望通过佛菩萨的神力,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幸福。
3.船舶航行标志
瑞云塔同时还可做为航标塔,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龙江岸边,可以为往来龙江的船舶提供导航。每当船舶经过福清湾,即将进入福清县城时,远远的就能望见山顶上高耸的瑞云塔。如今,站在塔上,东望福清湾,西望层峦叠翠的群山,南北皆是平原与丘陵,龙江蜿蜒曲折地流过塔旁,福清全城尽收眼底,风景美不胜收,我们不禁感叹古人建塔的智慧。
4.多种功能性质
瑞云塔具有多样的功能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供民众礼佛拜佛;②以塔来弥补福清风水上的缺陷,完善当地的景观;③振兴文运,希望能多出人才,多中科举;④镇龙江的河妖,预防洪水的侵害;⑤防止龙江水带走财运;⑥作为船舶的航行标志。瑞云塔既是佛塔,又是风水塔和航标塔,因此可以理解为何塔上的雕刻除了佛教题材内容外,还有许多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瑞云塔与其它传统的佛塔不同,在严肃的宗教气氛里,流淌着民风民俗的气息,这也体现了明代以后,我国古塔功能逐渐多样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趋势。瑞云塔是由多种塔文化形式的组合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明清时期建塔的总体思想,说明我国古塔经过千年的演变,已由原来珍藏佛祖舍利的圣物、佛教的标志性建筑,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瑞云塔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思想与民俗特征,融合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包含了对人生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创造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功能建筑物,将崇高的宗教世界同普通的现世生活联系起来,达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和谐圆满的精神追求[5]。
四、结语
在当前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浪潮中,网络媒介和网络文化日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网络文化竞争的重要性和综合效应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竞争中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在于,网络作为一种文化介质和文化场域对社会文化各领域具有广泛的融入性、辐射性和关联性,从而使得网络时代的文化范型具有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诸多构成形态与影响效力。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构成
其一,网络文化不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它关涉到网络文化时代的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多位一体”综合发展,在新型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提升中,关系到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多元综合发展。
其二,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是文化发展中的子构建,而是对文化各部分都具有广泛的融合与承载、体现。例如,就公认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传媒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构件而言,网络文化以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强势融入,使得它们发生了表现、运作、途径等多方面的转变与提升。
其三,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传播互动性、信息便捷性和公众影响力,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强势文化媒体和文化介质。
其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网络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和霸权势力对他国进行信息侵扰,文化侵蚀,社会组织、经济扩张的主要战场和手段,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网络实力的构建处于国际竞争和对抗、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
综上,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在网络文化平台和网络信息空间中,通过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而体现的文化软实力。它可以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竞争力、控制力、吸引力、影响力等,使得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中取得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实力的发酵和提升。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六个维度
根据网络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包含和体现于如下维度: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新力、网络文化安全力、网络文化感召力。它们构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成为网络文化软实力目标层得以实现的主要支撑,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发酵和推动作用。
其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性标度,网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于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和文化生产力承载。学者鲍宗豪指出,“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从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电子网络。”网络时代带来了新的以网络文化为基础和承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如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诸多领域。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体现出超越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发展态势,也将成为未来文化生产力推进和增长的重要构成。
其二,网络文化传播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是增强文化互动和交流、增强文化内容输出并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的不可或缺的维度。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崛起,对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一是数字网络传播成为媒介传播中具有广泛受众与覆盖度的主流媒介传播方式;二是网络传播产生着深入而多方位的社会文化效果,对相关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具有强效关联后果;三是网络媒介以其强大的“媒介融合”效能对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介形态形成多媒介、全媒体的整合,甚至成为一种“媒介的媒介”;四是全球化的互联网体系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全球化、传播全球化也带来现实的挑战和要求。网络传播以其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乃至重构,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模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新兴关键要素。
其三,网络文化服务力。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学习中所需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丰富性、优质性,关系到公共文化软环境对各种文化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服务能力,关系到文化环境体系的吸引力和对文化再生产的保障力。我国在当前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完备,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文化服务力和文化信息保障力的提升提供了跨越发展的良好契机。许多主要国家或地区都高度重视新兴网络文化在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世纪以来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Content、eContentplus(2005—2008)等项目,旨在让欧洲范围内的数字内容变得更易于获得和使用。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服务基础环境的完善、各种基于数字应用的文化服务,有效改善了公众获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也为文化服务力的提升提供着具有战略性、未来性的发展路径。
其四,网络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强效的内在活力,不断推动着文化表现载体、文化表达形式、文化内容形态、文化媒介、文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实践创新的主要来源和场域之一。移动互联网、数字模拟、网络互动、网络多媒体等网络文化技术的发展带动和催生着新兴网络文化内容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网络文化的网众参与和群体性文化书写也极大地释放着文化主体的创造力。在我国强调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双轮融合战略背景下,网络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介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的有力抓手。
其五,网络文化安全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文化信息的控制能力、对文化安全的维护能力。这其中,主权国家对其文化信息流、文化内容的有效引控是其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主权的基本保障之一。网络文化是国际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信息干预、舆论操控、社会动员、文化侵蚀的新空间和主要战场,“网络帝国主义”、“带宽殖民主义”等现象和机制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六,网络文化感召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其是否拥有强有力的感召力,并进而产生如约瑟夫·奈对“软力量”所界定的“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所愿的能力”。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和数字内容成为文化接受和文化消费中日益重要的对象,优秀的网络文化创作和文化精品、文化经典成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发散中必需的文化承载,例如韩国在其“文化立国”战略中对数字网络化的文化内容的重视。我国的文化战略也必须把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塑造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文化价值的传承发扬、提升文化认同度的重要构成,在网络文化中实现从文化经济、文化工业维度向文化品质、文化价值维度的转变和提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魅力和世界影响力的网络内容中心。
在数字信息时代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网络文化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对文化软实力的模式和构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转型作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能只把网络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子构建,而要充分重视其全局性的渗透、融合作用以及时代性的突出地位,通过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加速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高效、科学发展。(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徐翔 编选:)
休闲服饰的“流行色”,讲究的是一种“情调式的色调”,通过不同的色相、色度来表现服饰的情感,其实是人的情感。例如高调,则色彩明亮、热烈而欢快;低调,则色彩浅淡、灰暗而沉静。并且,休闲装可以在每个特设的“色调”中,实现多彩的组合,这也是为满足运动、艺术活动、学习等不同的休闲需要。休闲装的材料,以满足人的衣着感觉,即最大限度的舒适、自然为首选。因此,许多松结构的梭织物、柔软的针织物等纯天然材料,以及能够表现大自然特征,轻松飘逸,具有良好的悬垂感,不规则起皱、起毛的化纤织物,都在休闲装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材料角色。配饰与服装在风格、设计语言、材质以及色彩运用等诸方面是否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影响着服饰的整体效果。休闲配饰包括休闲鞋、便帽、手带,以及耳环、吊坠、戒指、胸针、时装表等饰品,在与休闲服的搭配中,注重个性,体现自然风格,追求洒脱而决非矫饰。在随意与和谐中,构成了整体的休闲效应。
休闲服饰的文化内涵
“画眉深浅入时无”,服饰是流行浪潮的尖谷,又从来都是文化形态和审美形态的反映和诠释。当下的休闲服饰正以款型、色泽、材质等组成的叙事链,通过开放并富有动感的服饰语言,精心编码了21世纪的时尚信息,也表达了时尚背后现代文化的审美某些特征。
(一)休闲服饰代表了闲适的人生境界
21世纪是一个喧嚣的世纪,人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里,经历着超负荷、快节奏的生活颠沛和熬煎,这是一种现代式的沉重。人们通过服饰语言也直白地表露出这种沉重。曾几何时,色调单暗、款式齐整统一的西装,作为男装的范式,风行全球。健全的人性是自足的个性。从沉重中获得解脱,或者在沉重的间歇尽可能地体验到愉悦和自足,这是属于现代的人生理想,也是闲适人生面对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杜马泽德认为,现代生活的特征是闲暇时间及其重要性的增加。他进一步定义了“闲暇”的概念,“所谓闲暇,就是当人们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投身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完全随意进行的活动的总体”。①我们看到现代生活为抗拒紧张单调和还原自我而作出的种种努力。人们不再囿于家庭到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奉行工作和闲适并存,进而相互调剂的人生态度。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终于汇就了休闲服饰发达的时尚潮流。休闲服饰突破了传统的设计范式和格套,象征着人们从秩序围城的出逃。比如,当下一种盛行的休闲服饰选择和审美的TPO原则,要求在不同时间(Time)、地点(Place)和场合(Occasion)应有不同的服饰搭配,于是系列的上班服、上班鞋、购物装、娱乐装等,围绕着多彩的现代生活,进行着轻松的服饰分类。而运动、健身服饰融于休闲领域,更为直接地表达着现代人拓展生活空间的理想。总之,休闲服饰像是一道自由的溪流,从严密的控制、单调的秩序和灰色的氛围中奔涌而出,正契合着现代生活走向自由闲适的步履。
(二)休闲服饰装点平民人生
服饰曾是人们地位和等级的象征和标识。人们是这样赞美着宫廷的晚礼服:“柔柔褐色,丝丝绒织,映在绵绵金色中,一派雍容。”把晚礼服喻为点燃暗夜灯火的人们,领略到的是扑面而来的贵族气息。贵族化的服饰重在华贵而美丽,美丽而冷艳中,表现的却是服饰对大众人生的疏远。直到20世纪初,人们仍然对贵族气派的崇高和超凡脱俗分外衷情。表现在服饰文化中,各种设计理念广泛地借用理想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抒情气质,将服饰制作得格外超脱而端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美丽和富足毕竟要走出圈定的地界。于是,20世纪中叶兴起了“回归人间”的涛声,人们在抗拒崇高的同时,体会到了平民人生那种无限的真实和轻松。平民人生并不等于理想主义的危机以及向世俗化的堕落,而在于让人们走出虚拟的象牙塔,去体味平淡中的从容和自足,这是一种真实的美丽。我们看到休闲服饰为适应这种人生境界,最为直接地向高贵般的冷艳挑战,转向灿烂的平民生活。于是,休闲服饰悄然地弥补着阶层裂痕——千姿百态的运动装,既装饰总统也适合平民;仿真首饰的流行使奢华首饰不再是地位和阶层的象征,日益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的兴致。于是,街上流行的休闲装不断地变换着款型和色彩,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大杂烩。这里充满了鲜花、条纹和方格,茄克衫、牛仔装仍是不变的主题,再加上T恤、罩衫以及坎肩等组成的跳动音符,处处充满多彩的生活情调。
(三)休闲服饰蕴含着都市情怀
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包豪斯主义(Bauhaus)设计思潮②就揭示了服饰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人口密集;二是信息快捷、交通便利;三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这股产业设计潮流以“街上的人们”为商业对象,引导着服饰向都市群落靠拢。当这股设计暗流逐渐为20世纪中叶兴起的生活设计大潮淹没的时候,服饰对都市文化的展示和观照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强烈和深刻。事实上,这不是设计者对都市的神往和偏袒。流行服饰是社会的晴雨表,时尚在有意无意中泄露了这个时代的秘密。当社会不断走向平稳、走向经济、走向繁荣,背起行囊走进城市,就是这个时代的人生主题。都市人生本身就是光怪陆离的现代情感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仅带给人们无处不在的现代文明,城市人在沐浴现代化的阳光里,又日渐沉重地背上了匆忙、疏远、物化的包袱。生活在都市,有无以言状的城市孤独,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告别家园的流浪感,有往日重现的怀旧温情……总之,这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承认,休闲服饰尤其能够体现都市文化的经典,因为休闲服饰是一种更快速、更便捷、更随时的抒情载体。我们看到,休闲服饰为了体验都市人复杂的情怀,并非简单地流于随意化,反而尽量于随意中装点一些神奇和美丽,而成为一种抒情的方式:有时是领上的一束白花;有时是减少几粒纽扣;有时是针对不同时令的季节感受;有时是短装长裙的强烈反差……似乎是不经意的改造,却倍显温情。为每一个人抒情,这是休闲服饰的另一种理想。人们可以通过服饰,不断变更自己的都市形象,契合波动的情绪,以此来化解越来越深的冷漠和异化。比如,“城市牛仔”系列的仔裤、T恤,简单宽松的风雨衣,刻意设计出流浪的装束,象征着都市的人们一直走在漂泊的里程。女装裤化是休闲服广泛采用的手法,而裤式的变化为抒放自我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背带装裤具有清纯的魅力,充满青春气息;男式吊带裤显示出典雅的绅士派头;花卉的图案的长裙裤富于浪漫主义的端庄;白卡其的短裙裤一派学生气;横贡缎的热裤凸现现代派的奔放……总之,休闲服饰就拖着这些潜在的心灵景物,一天天地在城市上空飞翔,一年又一年在城市的街头流行,这是休闲服饰的深刻,也是人文精神的深刻。
休闲服饰设计新追求
设计作为时尚的先导,从来都肩负着文化和教育使命。以下是对休闲服饰设计理念的几点思考:
(一)体现人本主义追求
休闲最看重的是“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使人的身心放松,以人的舒适为度。因此,休闲服饰的设计,应首先体现对人的关怀。另外,休闲服饰极具个性化,突出个性化是休闲服饰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尽量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尽可能多地适应个性的张扬。所以,休闲服饰的衣着搭配,无论上与下,内与外,以及色彩搭配,均以随意和谐为最高境界,并且没有特别的规则,着意留出一定的创造和再创造空间,使穿着者在点与格、格与条、大与小花型、不同色彩、不同纹样的搭配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服饰语言。这正是休闲服饰以人为本的魅力所在。
(二)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休闲服饰摒弃矫柔造作,讲求从大自然中撷取美质,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首先,来自自然界中色彩的启迪。大自然美丽动人、奇异惊人的色彩是最为直接触动休闲服饰设计灵感的因素。水果色、海滨色、晚霞色、原野色、南极色等自然色彩,往往会牵动设计者的情思,充分地表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休闲服饰更好地传达人与自然的亲和。其次,自然纹样在休闲服饰设计中的运用。宇宙间的万物都内含着不同的图案形式。浮游的云彩,起伏的山脉,流动的河水,飞禽走兽的姿态以及日、月、星辰的变幻,无一不展示着自然美的形态和广阔的纹样世界。蝶翼、鸟羽、珊瑚、贝壳、木纹、石纹以及显微镜下的细胞组织,到处都有自然的肌理美存在。自然肌理具有朦胧美与抽象美,它没有明确的外轮廓线与内分割线,它可以因小见大具有无限的外延和内涵。这些表象正是符合休闲服饰自由随意的个性。因此,有意识地将自然肌理纹样运用到休闲服饰设计中,将使服饰呈现出自然、丰富、生动、别具一格的特色,充分地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然纹样的情有独钟。再次,自然材质在休闲饰品中的广泛运用。琥珀、玳瑁、贝壳、珊瑚石、松石、琉璃珠、动物角骨等,始终是休闲饰品的主要用料,或用作装饰的主要材料。苹果、香蕉、草莓等造型元素直接用作配饰品,也将自然材质、造型、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达到了休闲饰品与休闲装的和谐统一。
(三)体现民族元素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很大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据报载:去年的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因此,师爱是魂。
回想5.12汶川大地震那最危难的一刻,教师用生命为学生开道,其行感天动地、山川哀鸣!
谭千秋、瞿万容、张来亚、王周明、汤鸿、向倩、周汝兰、赵霞……还有许多留下了姓名的、没有留下姓名的教师和许多已经被发现的、还没有被发现的英雄教师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学生;有的为了抓住一线生机,奋不顾身,为了一个学生生命他们逃出去再回来;有的忍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坚守一线,抢救被掩埋学生;更有的用自己家庭的不幸换取千家万户的幸福……。
在那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在接受生死考验的危机时刻,我们的英雄教师们心里装着的还是学生。就是在那一刻,英雄教师们仍没有忘了他们身为教师的职责,不放弃最后一次的教育机会,用沉着、冷静、机智的义举教导着他们最爱的学生,奏响的生命颂歌成了最好的教材,学生成了他们延耀生命光辉的继承人。他们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良知,用顽强的意志和滚烫的热血染绘了最可敬的师德风采。
学高为师。教师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四千名研究生,从全校457名教授中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杰出教授”。荣获该校荣誉称号的陆谷子、苏步青教授等十人,个个都是在专业领域里造诣深厚,无一不是师德高尚和教风严谨的顶尖楷模。
关键词:文化;社区;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社区建设中人文内涵的多维观照――地域性、传承性、创造性
1.历史地域性
一个社区拥有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以及人文内涵。地域性差异较大的社区,我们不难认识其文化的差异,如东西半球形成的中西文化,我国东海西域、北国南疆的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长三角”地区就因为滨江临海,又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征,其居民大多讲甜软的吴语或越语,水乡的秀丽和大海的宽阔铸就了他们细腻委婉、善于思考、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但在同一个城市中的不同社区,会不会因为地理位置微小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的差异,这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其实只要我们稍稍调查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各个社区,我们就会发现其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其地域性同样构成了相对不同的人文内涵。随着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意识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知识分子群居地、商贸人士群居地、公务人员群居地和普通市民群居地等,这些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群居体,其地域性的差异形成他们独具特色的人文内涵,同时,又自然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文化社区建设中,不能忽视地域性对于特色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2.历史传承性
新型的城市产生新型的社区,新型的文化社区不会缺失历史的传承。虽然,城市社区不同于自然村落,其文化传承也不会那么原始,那么直接,那么固守,但是,任何现代化文化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聚居一体,他们虽然都有各自的文化历史和文化性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逐渐成“地域性趋同”的文化特质和传统性格相互碰撞、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新型的人文内涵。例如江苏的海安龙舞、海安花鼓就是在挖掘当地传统民间龙舞、花鼓的基础上,并融人了现代舞蹈理念创作而成的。在文化社区建设中,尊重社区人的历史传承,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历史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之一。文化是人创造的,所有的历史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一个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化社区,必然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个创造性也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中人文内涵的量要内容之一。在文化社区建设中,认识和开发这个创造性,把文化社区真正办成一个现代人生活的精神家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属于人文内涵的创造性不是外部强加给社区人的,而是社区人本身已经具备的人文内涵,作为文化建设部门或社区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认识这个人类的创造性,在不同居住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居住群体中,让文化社区建设始终有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创造性将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使人文内涵得到更加充分而美好的张扬。
二、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政策导向、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1.政策导向
文化社区建设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并制定各种文化政策来推进文化社区的建设。如日本,1996年文化厅制定了《文化立国21世纪方案》并在这一年开始实施“文化街计划”,文化建设的重心由“地方文化的普及”转为“地域街区建设”。各地的自治区主动采取措施,建设文化会馆、美术馆,开始了以文化为中心的街区建设。政府奖励并支援各地的文化街区建设。美国也有许多城市倡导要把社区建成学习型场所。在我国,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文化经济政策等。这是一种政策导向,为文化社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论文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
一、文化全球化之"文化"与"全球化"界定
文章采广义文化说,即"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其内容的系统。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物质文化;作用于社会,产生了制度文化;作用于人本身,产生了精神文化。"[1] 因此,文化包括三个层面:显露在外的是物质文化层,它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中最易于变化的层面;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层,作为人类行为和活动的习惯、规则,它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同时也制约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精神文化层面居于文化结构的里层,它是一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精神文化层是人的实践活动长期积淀的结晶,是文化中最保守的因素。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文化的有机统一整体。
"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内在的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二律背反"[2]。一方面,全球化包含着同质化。各国各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某种趋同化,国际组织的增加及其作用的增强,国际性标准、规范的制订、接纳与遵守,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这一趋势。另一方面,"它在推进同质化的同时也导致异质化",它是"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并存与辩证统一"[3]。本土民族主义的复活以及本土认同的增强,民族独立与民族自治运动的此起彼伏以及遵守、解释、实施国际准则中的本土化倾向,无一不体现着全球化过程当中的特殊性。
二、"文化全球化"的内涵
作为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文化全球化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在统一的"全球场"内的交流与互补,使各民族文化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走向世界,推动人类文化普遍性的增强。文化全球化呈现趋同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又是以承认各民族文化差异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了民族文化的个性,人类文化的共性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多元文化又使自身民族性的某些因素由于吸收外来因素而得以丰富与强化,文化全球化又表现出游离化的趋势。
因此,文化全球化是这样一个过程:不同民族文化在统一的"全球场"内、在"融合"与"互异"的同时作用下,不断交流、互补,实现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并存共进。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走向呈现出由强弱文化态势向共同发展演变这样一种轨迹。目前来看,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差别。发达国家由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其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也就较强,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将其文化称之为强势文化。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其文化相对而言就被称之为弱势文化。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落差,这种文化落差使得强势文化会有意无意地向弱势文化的国家、民族进行文化输入和文化渗透。而弱势文化的反向输入与传播作用则是非常微弱的。因此,在实际的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并未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强势文化的扩张下,弱势文化处于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的危险。但是这种不平等不可能通过弱势文化的自我封闭和隔绝而得以消除。作为弱势文化,要争得平等地位,就必须抱着开放的心态,融入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不断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文化全球化还逐渐呈现出趋同性增强、融合性增强以及多元性增强的特征。多元文化在它们的外在层面,即物质文化层面上更多地呈现为趋同化的倾向。但这种趋同是有限的,它更多的是提供给了人们一种"非领土扩张体验","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与我们的文化实践、体验和认同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型"[4]。这种转型并没有与人们的原有文化认知发生激烈的冲突,而是为原有文化所接纳、吸收,呈现一种流行元素本土化的倾向,即融合性增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基于不同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又不断强化了自身的基本特点,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即多元性增强。
三、对文化全球化的误读--文化同质化
对于文化全球化的以上特征,往往有人只看表面,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以文化全球化趋同性增强的特征掩盖其他特征,将文化全球化等同于文化同质化。因此,有必要在此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同质化作一比较,以避免对文化全球化的误读。
文化全球化不同于文化同质化。首先,文化全球化并不否认文化的多元性和本土化,它以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为前提,强调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与互补中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和强化自身。而文化同质化恰恰相反,它刻意追求同一,因此它必然是以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试图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划定某种单一的发展轨迹。其次,文化全球化并不以某种单一的全球文化模式为行动诉求,各民族文化在统一的"全球场"中冲突、碰撞、沟通、理解。它不要求单调的统一性,而是在承认民族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的丰富性,不是文化之间的排斥或者用某种普遍性去压抑或排挤个性、特殊性,而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机整合。而文化同质化既然追求同一,必然强调统一的全球文化模式的建立,这一单调的统一性必然抹煞民族文化的个性,而离开文化多样性之光的全球文化必然是黯然失色的。最后,文化同质化要求建立单一的全球文化模式,这就促使某些强势文化将自己的文化作为摹本在世界范围内强行兜售、推广,将各民族文化"化"为一种唯我独尊的特殊文化,夸大自己文化中的普遍性,将自己文化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视为中心或标准来衡量其它文化模式,从而造成"文化霸权主义"。而文化全球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平等地看待各民族文化,无论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元。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一方面使自身得到修正、丰富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不同文化在更多方面达成共识,增强人类文化的共性,是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的过程。因此它不会造成"文化霸权主义",而只会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机整合。
实际上,在任何条件下,文化的世界化与文化的民族化、全球文化的共性与民族文化的个性都是共生的,互为前提的。正是多元文化的互动,才促进了世界文化共性的形成与增强,而世界文化共性的增强又促进了多元文化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汉明. 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419.
[2] [德]特茨拉夫. 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 吴志诚, 等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99.
[3] 蔡拓. 全球化认知的四大理论症结[J]. 教学与研究, 2002,(3):29-36.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儿童形象 童真世界 文化内涵
19世纪丹麦的世界童话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4.2-1875.8.4)有过一段清贫、孤独而不乏温馨幸福的童年生活经验。他曾经形容人生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他,是一个童心永存的“老小孩”,或者说在深层精神心理上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老小孩”。他一辈子拥有抹不掉的儿童崇拜情结,这使得他的童话创作心理有儿童心理特征。他总是用儿童清纯的目光描写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儿童的生命、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心灵世界。正如中国最早研究安徒生的周作人所说:“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心……”[1]“他能用诗人的观察,小儿的言语,写出原人――文明国的小儿,便是系统发生上的小野蛮――的思想”。[2]
19世纪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曾在《童话诗人安徒生》的研究论文里,高度赞扬安徒生是丹麦发现儿童的人,说他在童话里找到一块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肥沃土壤。事实也如此,安徒生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文人童话的开创人。在童话这块土壤中,他以儿童为本位,推崇儿童生态和儿童文化,改变丹麦当时落后的成人本位的儿童观。他在创作的大量童话经典中,成功地塑造天真烂漫、圣洁纯真、坚韧忍耐等各种类型众多的儿童形象,构建了一个飞扬童年独特生命体验和诗性特征的童话小主人公形象画廊。笔者以安徒生笔下天真型、圣洁型、坚忍型等类型儿童形象塑造为例,咀嚼、品位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背后蕴含的丰厚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从而感悟安徒生童话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启示。
一、天真型:活泼稚气儿童形象的塑造
安徒生童年生活在丹麦一个风光绮丽、落后迷信、民风淳朴的小镇欧登塞。他的童年孤独而清贫,但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鞋匠父亲和拥有一颗爱心的慈祥母亲疼爱中,倒也拥有过纯真简朴、自由率性、奇异快乐、飞扬着想象翅膀的童年生活。这些珍贵的童年生活经验和体验,在他脑海里刻有深刻印记,一直影响他日后的童话创作。他笔下童趣盎然的童话小主人公们,与民间童话的主角一样,天性亲近大自然,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向往自由梦幻的幻想世界,可以任意变形穿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难能可贵的是,安徒生始终保持童真的创作心理,以儿童纯真的视角、儿童化的言语、朴素可爱的幽默感,刻画了众多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天真型童话小主人公形象。
《小意达的花》是安徒生早期童话的代表作之一。安徒生塑造了一个天真、简单、好奇、好幻想、有爱心的小意达。这是他以自己朋友诗人蒂勒的小女儿意达为原型刻画出来的童话主人公。故事写小意达很爱听那个快乐的学生一边为她剪出美丽图案,一边为她讲一些非常美丽的故事。故事情节在小意达天真地相信那些“病倒了”的花儿们是因为夜晚去参加跳舞会之时缓缓展开。小意达因担心而让自己心爱的小玩偶苏菲亚让出床来给病倒的花儿睡,用小被子把它们盖好。而后,我们跟随小意达在梦中,看到花儿们快乐地呼朋唤友举行的一个别开生面、热闹非凡的“大型舞会”:那些“生了病”的花儿还有在国王宫宫殿花园里的花王和花后――两朵鲜艳的玫瑰花带领下,一大群美丽的花儿也进来了。花儿们在地板上团团跳起娇美的舞。小意达心爱的玩具:狂欢节别人送给她的一根桦木条,小小的蜡人、扫烟囱的人、最后连那个原来不情愿让出床铺的玩偶苏菲亚,也在花儿们友善亲切的慰问中,羞愧于之前的行为,其乐融融地和花儿们一起跳起舞来。童话诗人还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诗意化的结尾:让小意达和两位来自挪威的――两个活泼可爱而不乏男子汉气度的表兄弟,一道“隆重”地为这些花儿举行葬礼。他们都坚信死去的可怜的花儿们,到来年夏天会再长出来,成为美丽的花朵。这是一个精彩纷呈、飞扬着儿童独特生命体验的童真世界。在这个童话境界里,读者可以跟随小意达展开自由自在的幻想的翅膀,穿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
《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敢于率真坦诚指出成人世俗世界丑陋的小男孩儿,《红鞋》那个控制不住自己爱美欲望的小女孩珈伦,《踩着面包走的女孩》那个顽皮、傲慢、虚荣但又知错想改的小英格儿……这些顽皮可爱、率真童稚的童话小主人公,他们是如此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以儿童天马行空的奇异幻想、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天性、敢于认错、包容、充满怜悯之爱的天真可爱的童心,为我们展示有别于成人世俗世界具有原初意味的童真世界。正是在心理上还是孩子的安徒生,才能用一种儿童的视角,还原一个飞扬着童年健康快乐生命体验的诗意化的童话意境和童话审美氛围,奠定安徒生作为经典童话的审美价值取向。
透过安徒生笔下的儿童形象,我们还发现一块可以净化当代人心灵的精神净土――童真世界。这块净土正好可以比照愈来愈麻木世俗的成人世界。在当代,不仅能启发我们重新发现儿童、回归纯真善美的童真世界,还能用来抗衡成人钝化的感官,审视和批判自私、虚伪、丑恶、愚昧的成人世界。正如《皇帝的新装》的结尾,那个天真小孩凭着自己看到的真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以其童言无忌的真诚、自然、率直发出尖叫声,在保持沉默的成人世界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引起人们对现状的反思。由此可见,具有浓郁宗教情愫的安徒生,用一种憧憬彼岸理想世界的深沉目光,找到一个值得人类永远珍爱的精神家园,无疑为提倡以儿童为本、重新发现儿童的当代儿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启示。
二、圣洁型:“小天使”形象的塑造
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之歌》赞美过天使般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孩子,从你的脸上,/我能找到那神圣的形象;可爱的孩子,有一回就像你,造化躺着为我啜泣。”[3]在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们发现并赞美纯真美善的儿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布莱克在诗歌里就有许多对天使般圣洁儿童形象的赞美。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喜欢以童话创作模式表达对儿童的讴歌。浪漫主义诗人对儿童的崇拜来源于圣经文化传统。在《圣经・新约》里,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13:20)当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18:22)《圣经》认为人也有神性的,因为上帝按照自己模样造了人,并且看着是好的,所以人性本善,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带着原罪的。尤其像圣婴一样圣洁纯真的儿童,自然是真善美的化身,因此得到上帝的特别恩宠。
安徒生显然传承了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讴歌纯真善良的儿童和与赞美诗意化自然的文学传统。他笔下童趣盎然的童话小主人公们,与民间童话的主角一样,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向往自由梦幻的想象世界,可以任意变形穿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他们既有儿童好奇心强、爱幻想、爱自由独特的诗意生命体验,安徒生又赋予儿童小天使般美善、纯真、圣洁的神圣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他们就是天国小天使在人世间的小使者,是圣婴耶稣在人世间的表征:纯真、善良、圣洁而神秘。
《白雪皇后》写小女孩格尔达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小玩伴――小男孩儿加依的故事。童话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温柔可爱、坚强执著的童话小主人公――小女孩格尔达的形象。她和男孩儿加依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好像兄妹一样亲密无间。小加依的心因为粘上一块可以把伟大和善良,鄙俗和罪恶的东西颠倒过来的丑恶玻璃碎片,变得像块冰块一样。加依终于在寒冷中被冰雪皇后带走。万分悲伤的格尔达凭着一颗对玩伴纯真的心和对基督虔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吃尽苦头,终于在冰雪皇后的宫殿里找到亲爱的小加依。她以自己善良的热泪温暖融化加依心里的雪块,分化那片魔镜的碎片。结尾时,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他们回到祖母家。祖母正坐在上帝明朗的太阳光里,高声地念着《圣经》:“除非你成为一个孩子,你决计进入不了上帝的国度!”一瞬间已经长大成人的加依和格尔达,听着奶奶念的圣经,豁然开朗,立刻明白打小就懂念的那首圣诗的意义。“山谷里玫瑰花长得丰茂,那儿我们遇见圣婴耶稣”。而此时此刻,“他们两人坐在那儿,已经是成人了,但同时也是孩子――在心里还是孩子”[4]。读者这时才豁然开朗:正像故事中那个芬兰女人所说那样:“我不能给她比她现在所有的力量更大的力量:你没有看到这力量是怎样大吗?”“她的力量就在她的心里;她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这就是力量。”[5]原来,天真无邪、善良的童心是格尔达力量的源泉,也是使她能达成愿望,过上温馨幸福的理想生活的根本。安徒生由衷地赞美了儿童的天真、纯洁,告诉读者只要一直保持一颗童心,回归童真的善与美,就会拥有一个像夏天一样暖和、愉快而充实幸福的人生。在《顽皮的孩子》、《野天鹅》、《雏菊》等童话故事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些“小天使”的身影。他们都有一颗质朴、天真、纯洁、善良的童真之心,给人生带来更多希望和朝气。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安徒生具有儿童崇拜的情结,这与他的童年生活经验有关。他出生在具有浓厚基督教文化氛围的丹麦菲英岛的欧登赛,那里的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再加上有着虔诚信仰的父母影响,使他从小就拥有强烈的宗教情愫。他秉承基督教文化将儿童神圣化、赞美儿童的传统,崇拜儿童。另外,安徒生爱旅游,他除了是个童话作家闻名于世外,我们也不能忘记他是一个天性崇尚自由、爱漂泊旅游、广泛交友的文化旅行家。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大陆。这使他自然受到19世纪欧洲这些作家的影响。安徒生童话对儿童的崇拜景仰,从儿童身上发现“天使”圣洁的影子,有益于今天的我们把儿童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关爱珍惜,有益于尊重儿童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诗意化生存的意义。
三、坚忍型:为美好梦想而甘于坚忍奉献儿童形象的塑造
如果说侧重天真型和圣洁型这两种类型儿童形象的塑造,体现安徒生对儿仰慕和崇拜的目光的话,那么,在另一种坚忍型的儿童形象塑造上,则凝聚安徒生一种悲悯、和蔼、恩慈的目光。他带着一种忧郁和悲悯的姿态描写这些童话小主人公。他们都忍耐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具备乐观、和蔼、仁慈、谦卑、博爱、坚毅、隐忍、无私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有一颗信仰基督的虔诚之心。在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安徒生本人自传性质的影子,还可以看到为世人得到救赎而无私奉献、忍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神圣的影子。
比如,《拇指姑娘》描写在花园一样美轮美奂的童话境界里,有一位柔弱、娇嫩、明朗、纯洁、美丽可爱的拇指姑娘。她能唱着“从前没有任何人听到过”的柔和甜蜜的歌,但她的婚姻路却坎坎坷坷:先是老癞蛤蟆想要她下嫁给自己那个不能讲话,就只是“阁!阁!呱!呱!呱!”的笨儿子,后来老田鼠要她嫁给自己穿着“黑天鹅绒袍子”的“有钱”和“有学问”的邻居――鼹鼠。他们都不是拇指姑娘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她对幸福和未来有不懈的追求。尽管生活上有许多悲苦和不如意,丝毫不影响拇指姑娘拥有一颗悲悯、温柔、善良、懂得关爱帮助比自己更不幸的弱者的心灵。在一整个冬天里,拇指姑娘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一只被误以为冻死了的小燕子,救了小燕子的生命。出于感恩,小燕子带着她一起飞到了那个遥远美丽温暖的国度。让她终于能与自己一见钟情的小小王子――花中的安琪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坚信上帝“可以指向不同的方向,不管可能发生什么事,对我而言,其结局都是美好的。在我心中,这种信仰牢固地扎下了根,并且使我活得快活自在”。[6]梁工先生说:“在福音书中,‘光’意味着一种启示,象征着耶稣基督。”[7]在《圣经》里,耶稣曾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8:12)既然光和圣洁在《圣经》中象征耶稣基督,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部分,写小女孩在“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中看到远在天国的奶奶,与奶奶一起,“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8],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小女孩心目中,上帝代表光与圣洁,代表着幸福和美好。与上帝在一起,就意味着与善良、和蔼的奶奶在一起,意味着找到了幸福和温暖的归宿。小女孩在临死之前嘴角仍带着微笑,面对生活的苦难,仍乐观地期待未来,幸福地憧憬着与奶奶一起。“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9]。我们可以体验到小女孩此时此刻的幸福感,与对上帝虔诚坚定的信仰紧密相连。
安徒生以一种悲悯同情的情怀,塑造了许多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虽然遭遇生活的不公与苦难,但仍怀有虔诚信仰,为了美好的梦想而坚强、隐忍,善良、纯真,甘于奉献的儿童形象。比如《海的女儿》中为了得到一颗不灭的灵魂,情愿忍受“每一步都好像是在锥子和利刃上行走”苦痛善良的小人鱼;《野天鹅》里一心只为帮助哥哥而忍受着荨麻的刺痛的英达尔;《丑小鸭》那只尝尽苦难,但从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小鸭子”;《雏菊》里那朵外表可怜、卑微,但内心高尚、伟大的谦虚朴素的小花雏菊,等等,他们都与上帝一样,有一种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博爱精神品质。透过这些儿童形象,我们感悟到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圣经・新约》说:“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24:9-13)“爱是恒久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圣经・哥林多前书13:7)童年饱尝苦难与痛苦、一辈子没有结婚的安徒生,始终对代表光明和幸福的上帝抱着坚定信仰和感恩之心,并拥有基督式对人类的爱与悲悯之情。他自身就具备一种为了憧憬幸福美好生活而隐忍、坚毅、谦卑、和蔼的基督徒人格。“人首先应该遭受打磨难,而后才会成为有名的人物”[10]。哪怕是成名以后的他,都与变成美天鹅的那只“丑小鸭”一样具有谦卑、和蔼、悲悯博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爱与同情是每个人心里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感情,对底层人民的爱与同情当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撇开宗教元素,我们依然透过他笔下坚忍型儿童形象,感悟到安徒生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及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他的童话形象永远激励身处底层的人们在遭遇苦难坎坷时仍需怀揣梦想,执著追求,坚忍善良,保持一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心。他为他们展示像丑小鸭终究会展翅高飞的美好景象,对倾注了对“小人物”深情的同情和宽厚的爱。
综上所述,安徒生成功塑造了一批深受世界儿童喜爱的童话小主人公。他们天真无邪、自由乐观、善良可爱、坚忍圣洁的自然天性,顺应儿童好奇、爱自由、爱冒险、爱幻想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对童话的审美需要。安徒生笔下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蕴含丰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体现作为虔诚基督徒的安徒生谦卑悲悯的情怀和高贵人格。安徒生童话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可以从小培养和熏陶儿童纯洁、高尚的人文素养。正如乐黛云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认为安徒生童话的真正价值是给人一种人文素养。”[11]当代儿童从安徒生童话那些纯真善美儿童形象身上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认同感,逐步形成成熟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完成“社会化”成长的历程。总之,安徒生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原初味道、天真无邪、童稚拙朴的童真心灵世界,既可以培养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对儿童的道德成长和心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可以呼唤人们返归童真,回归这一块可净化心灵的净土,重建一个爱与善、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11.
[2]周作人.读安徒生的《十之九》[C].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872.
[3]〔英〕布莱克.摇篮曲[C].袁可嘉,译.布莱克诗选[M].袁可嘉,查良铮,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99.
[4][5][8][9][丹麦]安徒生.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卷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05;399;484;484.
[6][10][丹麦]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玄之,译.我的一生[M].东方出版社,2006:361;30.
汇的重要性。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定文化内涵,就
不可 能正确的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就更谈不上如何使用语言。在本文中,
笔者将从汉英语言的词汇空缺、汉英词汇的不等值现象、由对词汇的体验
不同所引起的不 同的联想及随英语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词汇等四个方
面对词汇研究 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让初学者对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词汇教学词汇空缺词汇不等值词汇联想词汇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而词汇又
是语言信息的载体,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
民族特性,语言的民族特性自然会由词汇反映表达出来,这就使得词汇具
有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
定的文化内涵,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也就更谈不上如
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很多语言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为缺乏对所学语言的
文化的了解,或是受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的影响,所以不能完全
正确地理解所学语言的词汇,影响了阅读效果。由此及彼,语言学习者在
写作和交际中所发生的词汇错用现象、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也可以归为这
一原因。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语言教授的教师,在讲解所学语
的词汇时,除了要讲解词的意义和用法外,更加要介绍词的丰富的文化内
涵,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篇小论文里,本文作者将就如何
在词汇教学中挖掘、讲授词的文化内涵发表一点个人的拙见,希望能给语
言词汇教学和词汇习得者些许帮助。
一、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空缺介绍
由于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
的语言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一种语言中所具有的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
也许并不存在。比如在汉语中,我们有“干部”一词,然而在英语中从不
用“cadre” 表示“干部”。我们只能用“official administrator”或
“functionary”来代替“干部”。又如汉语中的“红娘”,“望子成
龙”等会让外国人感觉吃惊而不知所云。再如英语中的“motel”、
“brunch”、“Hippy”、“cowboy”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单看其字面
意义,是很难把握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汉语中的“饺子”、“麻
将”、“太极”、“叩头”、“阴阳”,英语中的“egghead”,“ice
box”,“decadents”,“Punk”等。英语老师只有解释清楚这些词语才
能确保学生的正确理解。
二、汉语和英语词汇的不等值现象介绍
产生词汇不等值现象的原因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某一词在一种文
化中具有多个意向,而当转移到另外一种文化中去时,就未必如此。比如
英语中的“uncle”可以指代汉语中的“姑父”、“姨夫”、“叔叔”、
“舅舅”等。又如英语中的“board”不仅仅表示汉语中的“板子”,还
可以指“船舷”、“海岸”、“伙食”、“委员会”、“部门”、“舞
台”等,甚至可用来做动词。这类词汇不等值现象是因为词义大小不等所
致,还有因褒贬色彩相反或相左而导致的词汇不等值现象。如英语中的
“inpidualism”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格外值得推崇的精神,可以说其
中蕴涵着“个性的价值地位超过一切”的美国文化核心,它包含独立、奋
斗、创新的意向。而在汉语中,“个人主义”却具有贬义色彩,人们把它
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相联系。再如“ambition” 一词,具有褒贬
两种色彩。我们习惯上把它译为“野心”。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根据语境
还可以译为“抱负”、“理想”和“雄心壮志”。 三、由对词汇的体验性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联想介绍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同一所指的特点与表象的感觉和体验是完全
不一样的。如汉语中的“南瓜”与英语中的“pumpkin”具有相同的概念
意义,然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联想却是不同的。中国
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人,看到南瓜可能会想起苦日子,南瓜与艰苦的岁月联
系在一起。而英美人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他们会想到感恩节,想到万
圣节,南瓜是与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再如“蝙蝠”一词,在西方
文化中指代邪恶,而“蝙蝠”在汉语中因为谐音的关系而指代“福”,象
征着幸福。又如“竹”代表清新脱俗,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一种高风亮节
的人格,而在西方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生长极快的植物而已。“宁可食
无肉,不可居无竹”,如果不了解竹的象征意义,所学者是无法理解此句
的含义的。
四、随英语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词汇介绍
语言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缓慢的发展
过程中,某些词汇逐渐有了新的含义。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
生词和旧词新义现象层出不穷。如“hard-ware” 旧的词义表示金属器
具,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普遍应用,它被用来表示计算机的硬件,并同时
衍生出了它的反义词“soft-ware”(软件)。又如“ath”原本只是用来
指实实在在的小路,现在还可以用做计算机术语,表示“路径”。再如
“game industry”,在美国实质上是指赌博行业。尽管赌博由来已久,
但将之称为行业, 恐怕还是受了经济学的影响。类似这样的词还有
“ nuclear family, single mother, Sunday father, loneliness
industry, suburban inhabitants”等,不一而尽。
在词汇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
列举。语言词汇乃至语言本身的习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文化的习得。
英语教师教授英语实质上就是深层的文化转换或“视界转换”。诚然,掌
握了英语语言知识,学生就能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
能够用所学语进行成功的交际。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词汇的文
化内涵并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中英文中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的提
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乃至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词汇学习的管窥一斑,肯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广大语言研究者共同继续探讨。并作进一步的
研究。
参考文献:
[1]Aitchison, J.《语言变化: 进步还是倒退》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
[2]刘鸿莫《时髦语》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汪榕培、王之江等《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读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6.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红山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北疆地区比较早的一种史前文化遗存。同时,红山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透过研究红山文化,能够深层次地了解红山先民史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物质文明、人们的信仰和祭祀活动等多个层面;同时对外宣扬红山文化,推动文化旅游和提高其知名度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人们对红山文化的翻译研究却起步很晚,对红山文化缺少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尤其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已成为红山文化英译中一大障碍。
关键词 :红山文化;内涵;词汇;翻译
中图分类号:K878;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16-03
收稿日期:2014年12月20日
作者简介:任振涛(1978-)男,内蒙赤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任教于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执教多年来,一直对英语翻译、英语文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良好的科研成果。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苏秉琦先生关于辽河文明之红山文化思想英译研究”(2013J147)
一、红山文化的渊源与内涵
红山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赤峰城东北方向那座红色的山峰而得名。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在古代北方及中国新石器时,以崇龙尚玉,尊祖敬宗为特征的宗教礼仪活动极为盛行,各个群体之间已经有了较多的社会活动,族群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其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足以证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率先进入相对完善的社会发展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社会化模式”的发展便成为日后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红山文化对世界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也是史前文明的典型标志。红山文化现已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红山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认识红山文化,品鉴红山文化。而“玉龙”是红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研究红山文化,学者们就一定要跨越东西方文化障碍,以正确的态度来认识“龙”的文化寓意。
二、红山的“玉龙”文化与西方“龙”文化的分析与研究
人们通常称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为“中华第一龙”或“华夏第一龙”。其实真正的“玉龙”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它是红山先民的一件装饰类玉佩。这件玉龙做工精细,质地优良,其龙吻部突出,双唇紧闭,鼻骨隆起,体型宽厚,全身弯曲呈椭圆形,头部则凸起,整体构造体现了一种流线型的美。更重要的是其龙头两侧有向后飘起的宽代式龙发,背部有穿比,供人挂配使用。
从整个玉龙的材质到做工,再到精美的图案设计,足可以证明红山地区早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生产力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工具”。而“玉龙”佩件的出现则证明远古的红山人已经开始了有关龙的图腾崇拜,并把龙形玉佩戴于身上,与龙同在,与龙同行。龙的形象已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与渊源。龙在中国的文化中被视为勇气、力量、美好甚至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实上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这一生命体,只是上古先民想象出来的一种“神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的将龙的形象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给予这种万人膜拜的神兽各种美德与智慧,它可以预测未来,它可以惩恶扬善,它可以上天入地,祈福百姓等等,所以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总是正义的化身。而红山“玉龙”作为饰件佩戴在人们身上,与“玉龙”形影不离。由此证明在远古时代的红山人早已将中国最初的“龙文化”发挥到极致,以至后来的中国文化词语中有了如:龙的传人、龙子龙孙、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等,彰显中国龙的精深与博大。因此,红山玉龙做为“中华第一龙”的代表也就不足为奇了。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学者们对红山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红山文化、了解红山文化,但想真正的走进红山文化,就不可能避开红山文化的“玉龙”情缘。有的西方学者把“红山玉龙”翻译为Chinese Dragon或Chinese Jade Dragon(中国玉龙)。初看起来,这种翻译在定义范围上有些过大,不够具体。现在大多数的译者,直接将其译为“Hong shan Jade Dragon”这种翻译更直接、更具代表性,也体现了红山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地域特征。
在西方文化里,可以说是“谈龙色变”,西方人认为“龙”是邪恶、是魔鬼、是怪物的化身,这些说法主要来自于古希腊传说,人们称之为Drakon,是一个巨大的海怪,或是巨大的毒蛇。例如英文里有一个有关龙的成语“Sow dragon teeth”,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一个传奇的神话故事:卡德摩斯为了建立底比斯城,他派同伴到附近的泉水里去打水,但他们全部被看护泉水的一条恶龙杀死。于是卡德摩斯一怒之下,杀死了恶龙,并按照雅典娜的指示拔下龙牙,将其播种在田地里,顿时从地里冒出一些龙牙武士向他扑过来。于是卡德摩斯向他们当中抛出了一块宝石,那些武士为争夺宝石开始相互残杀,最后仅剩下5人。后来希腊人就因卡德摩斯播种龙牙引起的争斗,使用“Sow dragon teeth”来表示挑起纷争,播下不和的种子。在西方的经典著作《圣经》里也多次提到龙的形象,总是把龙描述得性情凶狠,长着翅膀,能喷云吐雾,轻而易举的置人于死地。在圣经故事里充满邪恶的Satan(撒旦)通常被人们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总之,在西方文化里,龙扮演的角色是不光彩的、不受欢迎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龙”文化,这种文化影响了人们对待“龙文化”的观点和态度。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现象。但我们要研究红山文化,就务必要了解红山玉龙的文化内涵,对于西方学者而言,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中国的“dragon”,并用正确的英文词汇来阐述“红山龙”或“中国龙”的寓意。
三、红山文化中有代表性词汇的翻译
充分认识和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是做好翻译的前提。而掌握某些代表性、特殊性的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是进行英汉互译的关键。翻译就是跨文化,跨交际性的活动。翻译有时并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切换成另一种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衔接,甚至是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接纳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让国外学者了解红山文化,务必处理好英汉互译时的文化差异,既要保留我们自身的文化特色,体现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顾及到译文传递的信息能否被外国人所接受。
(一)红山文化有术语的翻译
在红山文化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有些词汇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和使用的:如红山先民最初的墓葬形成,即把把石块堆积在一起,把逝世的人葬于其中,人们将其称为积石冢。简单的说来,这是一种墓葬形式。如果译者直接将其译成“stones-accumulated tomb”,并不能完全表述出这种墓葬本身的含义。按照翻译中“信、达、雅”中“信”的要求,莫不如用双语译出来:Jishizhong---stones-accumulated tomb,后加英文进一步解释其效果会更好。采用这种汉语与英语结合的译法,更直观更形象,也更有说服力,也让读者轻松的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积石冢”这一术语。另外从汉语文化角度来讲,保持“冢”的音译,也有其特殊含义。“冢”在汉语中固定的解释为“隆起的坟包”,那么“积石冢”的含义便为:用石头堆起来的坟包。鉴于“积石冢”一词在红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远古红山先民的常用词汇,应留下其文化特征,使英译与原文发音保持一致,也便于中外学者的沟通和交流。再如另一个红山文化中常出现的词汇“灶子”,主要是红山先民来生火做饭或取暖,在英文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等的词汇。“灶”在汉语中译为英文时,大多数是“kitchenrange或cooking stove”西方文化中没有用灶子来取暖的方式,因而“灶子”译为英文时也得考虑时代特征,即汉语拼音与英文解释相结合的方法:Zaozi(use it to cook or make warm)。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翻译时注意保留民族特色,时代特征,文化意义,传承古老的文明也是每个译者应负的责任。
(二)红山文化中与“玉”有关词语的翻译
红山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器物都与“玉”有关,玉佩、玉龙、玉环等等。可见当时红山先民崇玉、爱玉的程度之深。甚至在红山文化后期出现“唯玉为葬”的特殊文化现象,起初的学者只是将其译为“Only jade can be with the deaths”表面含义为:只有玉器才能够作为陪葬品与逝者一同入葬,这种译法在汉语上能够说得过去,但对外国人而言,他们却未必将“唯玉为葬”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理解清楚。首先从汉语文化来分析“玉”这个会意字,很简单的“王”字加上一点。在中国文化里,“王”是权力财富的象征,“王”加上极有象征性的一点,变成了“玉”,这“·”(玉子下面的一点),很形象的体现了玉除了作为饰品佩戴在远古先民身上,深受人们喜爱之外,同时也象征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红山先民们以玉为尊,唯玉为葬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我们深入的了解以上文化现象的含义和相关背景之后,再同有关学者探讨,将“唯玉为葬”译成:Only jade is a object placed in the tomb (it symbols noble象征着高贵),这样外国人便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么在接下来所出现的与玉有关的词组的翻译就相对简单多了,如玉佩:jade plate;玉器:jade article或jade object;玉帝:the jade emperor等等,“玉”与英文中的jade一词息息相关。实践证明红山玉文化对整个华夏文化影响之深、之远。
语言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与红山文化相关知识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内容也务必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和观念,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有些红山文化研究内容的翻译还不够完善,值得探讨的方面还很多。因此红山语言文化翻译的标准化,规范化也势在必行。如最简单的“红山文化”一词的翻译,有的为:Red Mountain Culture.有的是:Hongshan Culture。还有的是:Hongshan Culture in Chifeng.“赤峰红山文化”尽管是同一个词,在英语中却给出多种翻译,给人以鱼龙混杂的感觉。这类常用的词组,翻译家们应该统一标准,寻求共性,使其翻译内容趋于完整,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总之,古老而悠久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富有里程碑的标志,我们要将红山先民时代的文化发展弘扬,让更多国家的学者,甚至是普通民众来认识古老的红山文化,就要一定做好语言方面的翻译和解释工作。翻译的好坏与用词的标准与否,是关系到能否开启红山文化走向世界之门的关键钥匙。愿所有热爱红山文化研究的学者联合起来,把翻译工作做好,为更好的宣传红山文化,倡导文化旅游和提升红山文化知名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孙国军.赤峰历史漫谈[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2)郑笑然.红山文化翻译的文物译名统一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3)孙岿.“红山文化”区域生产方式的两次转变[J].大连民族学院民族与高教研究中心,2012(12).
(4)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7(03).
(5)施光.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J].重庆工学院学报.
(6)汪城峰.希腊神话故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0.
(7)蔺辛建.红山文化与古史传说[J].北方文物,1987(03).
关键词:韩城花馍;品种;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78-01
陕西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韩城花馍是韩城面塑的代表,是关中民间妇女以面团的可塑性为基础,结合传统民间工艺创作出来的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造型艺术。使用上等的白面(也称胚面),加水搅拌和成面后,用擀面杖、剪刀、筷子和篦梳之类的工具,点缀有颜色的豆子、包谷粒、大枣之类,通过“揉、捏、搓、掐、剪、压、编、贴以及涂色、镶嵌、蒸制等程序①”制作而成。陕西韩城人自幼浸润在花馍构建的文化环境之中,形成了淳朴厚道、善良实在的气质。
一、花馍的品种
据记载,花馍最早被用于祭祀,以后演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日祝寿、婚丧寿宴、、年令时节。外型多为方、菱、圆、三角、六边、葫芦等,对称、平稳、易放。花馍品种繁多,可从四方面加以归类
(一)年节花馍
年节花馍反映了原始社会黄河流域人类的社会生活图画。过年蒸食有接神糕子、系头子、献神馍、子福馍、法王馍。献神馍(亦称献爷馍或枣马虎),用于在除夕的“接神”、“祭祖”和正月初一的“敬爷”、“祭祖”等场合。正月十五的灯节花馍形象逼真;门墩上的灯旁放“看门狗”,灯笼旁有“看灯鸡”,水缸的灯旁是一条鱼,墙角的灯旁是驮宝的刺猬,水眼、水道的灯旁边放一只青蛙。台阶上的灯旁有祭祀月亮的“兔儿馍”,院中间的灯旁天心石上放“麦草垛”馍②,个个古朴素雅,栩栩如生,饶有情趣。所有这些面蒸的动物和事物,寓意着对于吉祥、风调雨顺和丰衣足食的祈愿。
(二)结婚花馍
用于婚姻的喜庆面花形式多样,最为典型的有老虎馄饨、鱼馄饨和枣糕子。订婚时女方送给男方老虎馄饨,丈母娘希望女婿像老虎一样威武强壮,保护自己的女儿。男方送给女方的是鱼馄饨,婆婆期望自家未来的儿媳像鱼儿那么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到结婚时,娘家妈给女儿蒸的是圆形枣糕子,内边包三层枣,它以一朵盛开的莲花为底座,其间有鱼儿游动,水草沉浮,凌空还插有一层面捏的莲蓬、花蕾和各种象征吉祥的飞禽。意思是希望女儿结婚后,能和丈夫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早生贵子。
(三)老人(儿童)花馍
给老人祝寿要蒸的花馍是“寿桃馍”和“寿盘馍”。寿桃一般多是偶数,如四个、六个不等,其造型有的简单,形状如桃而已。与寿桃配套使用的是寿盘,呈圆盘形,中间夹包蜜糖、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等碎粒馅料,上面除点缀一些“花”之外,还有“五福捧寿”、“寿”字和小寿桃的造型等花样。若老人去世,则要送“盘子馍”和“小圆馍”给丧家为礼。盘子馍呈扁圆形,寓意过世的老人一生功德圆满。
儿童花馍种类最多,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圈圈子”,其形如项圈,意思是要套住新的宝贝,让他(她)得以健康成长。待孩子满百日,又要送“虎馍”,有猛虎护卫,病毒邪魔不得近身。孩子过周岁时,外婆送给外孙岁猫。传说猫有九条命,意思是希望外孙像猫一样长命百岁。七月七日给女孩蒸的是巧儿馍,内边做有针线之类,希望女儿心灵手巧,会做家务。给男孩蒸的是砚台馍,内边有笔墨纸砚,意在希望儿子能够好好读书,有所成就③。另外还有能传宗接代,承嗣血脉的清明糕子、独食子等。
(四)节令花馍
二月二蒸“咬虫馍”,端阳节蒸“簸箕馍”,清明时蒸“沙锅馍”,中秋节蒸“月饼馍”。清明节扫墓时,男人不分老幼,还均要携带枣馍或“独食子馍”(这是一种包着鸡蛋的园馍)作为献祭④。举凡节令岁时,均有花馍作为礼仪食品来应景。
二、花馍的寓意及文化内涵
在韩城,多许人家门口的照壁上都立着一个“福”字,韩城民间这样解释“福”字:左边部分象征“衣”,右上方的一横是屋舍的意思,口表示人丁,田表示土地。有房住、有田种、衣食无忧、人丁兴旺,这种解释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全部渴望。人们将这种朴素的愿望体现在了花馍中,给予花馍丰富的寓意及文化内涵。
(一)表现对上天神灵的崇敬
腊月二十三,为了迎接灶王爷,敬献接神糕子和用于悬挂在接神杆子下方的系头子(一种用枣显示,形似提笼的馍)。期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大年初一用献爷(韩城音“牙”)馍供奉神明,敬献主管生男育女的王母娘娘子福馍;供奉韩城的土神医房寅“法王馍”⑤,祈求来年无病无灾,身体健康。正月十五金字塔形状的枣山(馍),借以祭祀山神,使来年庄稼免受猛兽侵害。还有“年灯馍”,前文提及二月二的“咬虫馍”、端阳节的“簸箕馍”、清明时的“沙锅馍”、中秋节的“月饼馍”,无不显示在自然经济下,人们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衣食无忧、人丁兴旺。
(二)表现对繁衍子孙的渴望,对生命的珍视,对人个体的敬重
结婚和婚后送节花馍集中体现了人们对于繁衍子孙的渴望。结婚这一天上席的长条卷馍,是女性生殖的象征,用它来宴请客人,酬谢亲朋,昭示自家已有了繁衍后代,壮大家族的能力。结婚后,所有的送节馍都在祈求生育。正月十五的油花子呈长条圈状,中间裹着个小卷,内夹一颗枣,娘家祈求女儿的肚子早点孕育生命。如果已经怀孕,送“串串子”,希望儿女一串一串连接着生出来。即将临盆了,娘家要蒸几十个角子馍(一种形似饺子,裂口,有馅的馍),在角子中间镶嵌一颗核桃,送给男方,一方面通知族里准备迎接新生命,一方面预祝女儿生育顺利。
另,从祈求生育的油花子开始,到寓义套住生命,长命百岁,呱呱坠地的圈圈子,再到过岁的岁猫(长命),青少年时的独食子、清明糕子、馄饨馍,结婚后的油花子、子福馍,再到年龄稍长,有了儿孙祝贺的寿桃、枣马虎,一直到寿终正寝的盘子馍。每个年龄段都能得到相应的蒸食,对生命的珍视,对人个体的敬重,寓含在了各式各种的花馍之中。
(三)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在古老的中国北方,妇女们千百年来都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之流。她们似乎只能生儿育女、下地干活、在家做饭,没有念书受教育的权利,文化创造领域没有她们的属地。然而,勤劳能干的韩城妇女不仅默默无闻地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华浇灌在花馍里面,而且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及希望都倾注在面团之中。做花馍时,案板多放在热炕上,农妇们围坐在一起,揉面的揉面,做“花”的做“花”,一梳一剪、一压一捏,大家分工合作,一边说笑,一边劳作,将辛苦的劳作看作一种享受,氛围愉悦而又明快。一块块面团,在她们手中经过夸张、变形、概括,揉捏出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在面团上剪上几刀就成了翅膀,信手一按就成了虎爪,两个红豆就是一双眼睛,塑面成形的过程附带着每个手工制作者愉快的心情。馍做好后,妇女们往往会选择色彩明艳的豆子、枣及各种颜料进行点缀,“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这样五彩绚丽的颜色给花馍增加了审美情趣,是她们真、善、美的自然流露。
花馍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当地民俗文化的视觉载体,是民众文化智慧的结晶。在社会和科学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同样遭受了“信息革命”的洗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花馍已经成为保护的对象,但是在今天的农村依然是很难见到这些了:手工制作已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传统的炊具早被现代家电取代,手工制作者是越来越少了。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更需要大家来整理、传承,一起保存韩城花馍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结晶。
注释:
①李文英.民居瑰宝党家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218页.
②党康琪.党家村人说党家村. 1999年12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版,陕渭新出批(1999)字第20号.72-78页.
③党康琪.党家村人说党家村.1999年12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版,陕渭新出批(1999)字第20号.79-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