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写作思维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思维训练 作文 写作
思维训练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形成对生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
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最终形成,而客观生活又是那样纷繁复杂,且有曲折变化,这一切都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需要他人引导,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生活呢?
1. 要教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面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负面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体,如果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就会出现片面性、以偏概全的错误。
2. 要教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所谓联系的观点,就是必然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分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
3. 要教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应该从发展上去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变动性,否则就会出现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
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议论文之所以难写,就是因为“它的思维要求高,已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的依托,是在理性概念的范围内对某一道理进行抽象思考”。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世间的任何道理,往往是隐藏在一定的事物之中,要想把这些道理发掘出来,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等能力。下面着重从分析与综合两方面来谈。
讲分析,就应该讲综合,因为“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贯穿于思维的整个过程”,并且“只有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矛盾的总体,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1)分析,就是把一个较为复杂、庞大的事物或问题分割开来认识,肢解开来考察,从而将大化小、将难化易、将暗化明、将隐化显,以便于掌握事物、把握问题。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挖掘道理的一种方法,表现在论证中是:通过对论据的分解、比较、发掘其中蕴含的规律,找出其中隐藏的道理来。
如何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a. 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来分析。它是将事物发展的纵向过程分割成若干阶段或若干部分,然后一一认识、辨别和考察的方法。例如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在分析了人的认识过程之后,从而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b. 从事物本身或与其周围联系上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既包括将一事物本身分割成若干部分来进行考虑,也包括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再分割若干侧面来认识,从而很好地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例如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为了认识并批评自由主义这种无政府意识,首先指出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并且对每一种表现都做了分析,其次指出了它的危害、产生根源和克服办法,这种分析是科学的、深入的。
c. 从事物的由表入里中分析。这就是将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从外向内、从表面向中心逐层分割、逐层考察,渐次加深认识,以至最后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如此,对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科学与革命事业所进行的科学而精辟的分析,就是由表入里,层层加深。
论证借助分析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能将隐藏在事物内的道理发掘出来,将那些不易被人发现的规律提取出来,上述的三种方法,在具体使用时常常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相辅相成。
(2)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的结果概括和归纳,剥除其表面现象,排除偶然因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将分散的个别的认识集中起来,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论证时,借助综合能力,帮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要害,将很深刻的道理,用简明、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在综合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a. 综合要自然。就是在综合时,要做到合情合理,不牵强,不生硬,顺乎自然,令人欣然接受。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结尾:“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种综合,是在蒋氏以及村人的悲惨遭遇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自然、合乎情理。
b、综合要科学,少而精。就是说综合要合理、恰当、科学,要抓要害,揭示本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韩愈的《马说》一文,在分析了千里马的品质,并指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事实之后,颇有感情地写道:“策之不以其道,食者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的综合一针见血、一语破的,这样的综合促人深思,令人回味。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注重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又要注重它们的联系。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
新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a.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首要环节,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学生,往往顽强勤奋,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b. 倡导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求答的思维。善于发散思维的学生,其思维应是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点兼备,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使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应注重改进评分标准,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见解。
c. 鼓励逆向思维。这是由目标发出,往回推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逆向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在人们普遍认可的事物或现象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校里,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反叛性,他们对书本上的内容、教师的权威、已成定论的东西,通过逆向思考,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富有创造性的逆向思维,但也要把一些学生钻“牛角尖”与逆向思维分开来。
以上是笔者对思维训练与议文写作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62页.
[2]王宝大.议论文的写作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3]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4]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321页.
[6]睢文龙.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7]魏灿金.谈谈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确立科学的论文写作理念
马哲认为,矛盾既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这就启示人们,论文写作作为一个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或问题而试图对其给出科学认识或合理解决问题的活动,无疑须将“及时发现问题、深刻揭示问题和完美解决问题”视为写作者应该确立的写作理念。该理念表明,论文写作既要正视和分析问题,更应探索问题的妥善解决方式,因为任何不能在及时发现和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去完美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即使它创造性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及规律,但如果此写作活动只是片面地追求合规律性的科技价值而不追求合目的性的人文价值,该写作活动就会因背离了“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写作的真实追求,而难以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欣赏的高质量论文。
(二)提供必要的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是为完成论文写作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或程序。在论文写作中,尽管写作者会采用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譬如分析与综合、想象等,但由于一些作者受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这些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往往呈现出单一化或固定化的倾向。而马哲思维强调用整体、联系、系统和变化发展的视野来对待写作,可以为写作者提供必要的写作方法。
(三)指明具体的论文写作路径
首先,马哲的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为论文写作指明了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也指明了写作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唯实思维提醒人们,论文写作只有在尊重论文创作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辩证思维则告诉人们,论文写作只有运用辩证思维,突破单一性,实现多样性,突破孤立性,实现整体性,才能达到写作目的。其次,马哲的实践思维为人们标识出了一条“在写作实践与写作计划辩证关系的展开中完成写作”的路径。论文写作是一个“写作实践—写作计划—写作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人们只有沿着这一写作路径,才能逐渐接近写作目标。
(四)激发积极的论文写作精神
首先,马哲的实践思维和唯实思维,能够让论文写作者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拥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使写作者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和臆想之中。其次,马哲的矛盾思维能让论文写作者在承认、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拥有寻根究底、勇对困难的开拓精神,使写作者能够把那些人们不大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和追问,为设计新的写作方案找到突破口。最后,马哲的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能让写作者拥有对其写作的前提、基础、方法、过程或结论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写作者以独立思考取代人云亦云、以自主建构取代依葫芦画瓢所必需的。
(五)促成有独创的论文写作成果
马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哲学,其思维特征与致力于形成独创性学术理论成果的论文写作,在尊重实践、注重批判及反思等方面是一致的,这使得马哲思维一旦融入论文写作中,就会让写作者在立足实践的同时,一方面能够展现自觉进取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将自己置于写作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够以实事求是、批判反思的态度去尽力发挥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创新能动性,使论文写作目标由可能变为现实。这对于提升论文写作者的能动性并促其形成富有独创性的论文成果,无疑具有现实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论文写作中的哲学思维缺失状况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马哲思维运用状况,笔者经过对湖南理工学院365名大学生的论文分析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马哲思维贫困”的现象,马哲思维的缺失状况令人担忧。
(一)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缺失程度较大
实践思维、唯实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是五种常见的马哲思维。为测定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运用这五种思维的程度,笔者将它们被运用的程度设定为四个可参考的项,即“运用很充分”“运用比较充分”“运用不大充分”“运用毫不充分”,并分别记4、3、2、1分。按照这种方法对大学生论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五种马哲思维在论文中运用程度的平均数值分别为2.89、2.90、3.08、1.10、1.00,其均值大多处于1分至3分之间。这说明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而且马哲思维的运用程度都欠充分。
(二)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马哲思维教育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给每一个影响马哲思维教育的因素子项列出了四个可选答的项“很认可”“比较认可”“有点认可”“不认可”,并分别记4、3、2、1分。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马哲思维有效教育的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体现为:(1)教师因素,包括马哲思维教育内容缺乏,马哲思维教育方法不当,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脱节等,影响均值为3.54分;(2)学生因素,包括学习马哲思维无兴趣,不用心把握马哲思维,不主动在论文写作中运用马哲思维等,影响均值为3.52分;(3)学校因素,如不重视马哲思维教育在论文写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影响均值为3.39分。如果各因素分值在3分以上的为影响大,4分以上的为影响很大,那么可以看出,这三大影响因素的均值都处于影响大和影响很大之间,说明教师、学生、学校都是影响马哲思维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如果马哲教师只是一味强化其教育的德育功能而疏忽其论文写作的教育功能,或者大学生学习马哲思维态度不积极,或者高校不善于处理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都将极大削弱马哲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功效。
以提升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对策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培养大学生的马哲思维以提升其论文写作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已迫在眉睫。恩格斯曾经告诫人们:“哲学思维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2]465问题是,我们在加强马哲思维教学的同时,切忌泛泛而谈,而须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安排马哲思维培养内容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如自以为是、探究问题能力不足、满足于即时求解等问题,借助相关的马哲思维教学,让大学生把握论文写作的技巧。其一,学会对论文写作的正本清源。马哲的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主张人的思维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并且强调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活水源头,为人们写作论文给出了“本”“源”问题上的答案。所以,在马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揭示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的科学性、客观基础和必要性,引导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尊重客观实际和实践,自觉摒弃神秘主义、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以确保自己的写作活动能够立于可靠之本、始于本来之源。其二,擅长对论文写作对象的穷根究底,即将写作对象所涉及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或第一原因发掘出来,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此,教师可以运用马哲的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矛盾思维启发学生。其三,在论文写作中展示具体理性。为了帮助大学生揭示论文写作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应特别向大学生阐明马哲在揭示自然界、人的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时是如何运用“从抽象到具体”这一辩证逻辑思维的,使大学生面对论文写作对象时能够从对该对象的感性认识出发,经抽象思维,形成对其某一特性的简单理性认识,再通过拓展和深化,达到对该对象诸多特性乃至本质或规律的复杂理性认识。实践证明,大学生只有经常接受辩证逻辑思维的训练,其在论文写作中才能不为细枝末节所惑,而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求解出写作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其四,精于对论文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对参考文献予以理性的质疑和评判,既善于发现其不足,又要确保其合理性,使大学生自觉摆脱落后观念的束缚,培养其运用参考文献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有必要向他们阐释马哲是如何运用实践的武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使他们在领悟马哲的卓越批判能力之后,也能精于对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其五,反思。对基于批判他人文献而形成的论文,作者要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以进一步完善论文思想。
一、立论思维指向要明晰
教材中指出“找有针对性的角度”,正是切中议论文立论的要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论的针对性直接影响学生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四篇议论散文针对性各有不同,立论的思维角度各具特点,或许给我们一些提示。《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问题,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治国措施,提出“王道”主张,先否定对方后提出自己的主张,思维上重在论“辩”。《劝学》开篇点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以学习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分别从学习的好处、作用、方法和态度论证,其写作思维重在规“劝”。《过秦论》一文贾谊站在汉文帝对百姓实行宽松政策的角度,借“秦之过”规劝汉文帝以秦为例,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写作思维重在劝“谏” 。《师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论点,写作思维重在针砭时“弊”。
综观四篇议论散文针对立论思维指向各有不同,借以启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立论思维指向要明确清晰,且论点出自现实生活某一方面,而不是学生自己凭空造出来的。
二、论据源于自我生活
议论文论据的要求,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观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可是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选取什么样的论据才是典型的、新颖的和能证明观点的。同一话题的作文,选择的材料十之八九是一样的,既做不到典型,又无新颖可言,甚至离题较远。这是因为学生在选择使用论据时不知道如何选取而导致的,因此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选择使用论据的思维导向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在阐述实行“王道”时,孟子并没有大张旗鼓的给梁惠王灌输实施“王道”能够给梁国带来多少益处的大道理,而是从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直接具体地交代治理百姓的措施,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这就是养民,发展生产。孟子除了主张养民外,还须教民,办学校,反复地把孝悌的道理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让人知道孝顺,懂礼仪,这都是用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例形象地阐述了“王道”政治,借此鼓励学生向经典学习,以熟悉的具体生活,形象地论述中心观点,更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再如,《劝学》选择的论据是自然界中的“物”的性质、状态等,例如第一段议论学习的意义,择取“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自然界“物”的变化比喻说明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够达到“智明则行无过矣”。第二段择取“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马”、“假舟”,用自然界“物”的作用比喻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第三段择取“积土”与“积水”、“不急跬步”与“不积小流”、“骐骥”与“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蚓”与“蟹”,用五组相反的“物”的对比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贵在积累、专一、坚持不懈。荀子选择的论据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说理通俗易懂又入木三分,贴切自然又形象生动,避免了文字的枯燥乏味和空洞之感。但是学生在选择论据时忘记了自己身边的事物,缺乏必要的生活发现,老师有必要借此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事物。
总之,论据材料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古人如此,学生写作文亦是。
三、逻辑论证心存论点
“论证”是议论的三要素之一。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是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摆出论点和论据后便草草收兵。对此,这四篇议论性散文在论证方法上也带给我们写作思维方面的有益启示。
首先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各具特色。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正面阐述“王道”政治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后又从反面批评统治者的虐政,是整体结构上的对比。《师说》整个的论证结构是:递进提出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反面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写作缘由,紧扣论点。因此,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可以用在整体结构上,又可以用在局部段落上,根据中心观点需要自主选择。
其次是比喻论证。比喻的使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把道理隐喻其中,如“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治理政事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有的先设喻后说理,如用“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比喻的本体选择也多种多样,有的以动态的事物变化设喻,如直木为轮的变化比喻说明人经过学习才能达到“智明而行无过也”的境界。有的以大量常见的“物”设喻,如“骐骥”与“驽马”、“蚓”与“蟹”等。通过阅读发现以上不同的比喻论证的形式,可以打破和扩展学生运用比喻的原有思维模式,但是不管怎样始终围绕观点来论证。
最后是举例论证,即“摆事实讲道理”。这是学生常用的论证方式,可是学生是讲“故事式”的解释论点,与论点无关的文字过多,原因在于学生裁剪事例的思维导向不明确。《过秦论》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举例以秦的兴起、强盛、灭亡的“不施仁义”的历史过程为例,并没有顾及到历史细节,同样没有与观点无关的语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举例子的时候只叙说与论点紧密联系的语句。学生在具体论证时,做到心中有中心观点的思维意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辩证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在日常的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研究对象的双方表面上对立实则统一。即进行对立统一思维法。
例如:张爱玲的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如果不对其进行辩证思考,这里我们就无法感受到张爱玲本人“三恨”后面的“三爱”,“恨”得越深,“爱”得越深,正所谓爱恨一线间。
辩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外界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
因此辩证思维也要求我们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二、辩证思维的几个思考维度
基于以上阐释的辩证思维的特点,我从四个维度来对辩证思维进行定向思考和衡量。
基于对立统一的看法,提出文化度向的批判性思维。
基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提出空间度向的比较性思维。
基于发展变化的观点,提出时间度向的发展性思维。
基于从本质上认识对象出发,提出心理度向的深刻性思维。
即:
时间度向――发展性思维;
空间度向――比较性思维;
心理度向――深刻性思维;
文化度向――批判性思维。
三、实战展示
1.展示文题,引导学生尝试对“喧嚣与宁静”这个主话题进行辩证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周国平)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2.辩证思维精析
(1)从心理度向来思考
宁静,其实就是于锦瑟流年中添一抹淡然;宁静是我们心中狭小而精致的土地,一湾轻妙而安静的风景。喧嚣源于汲汲于世间的功名利禄,盲目地顺从社会的标准;利益往来、娱乐浮夸的阴沟滋生了喧嚣;喧嚣是功名利益相互摩擦的聒噪刺耳声……
(2)从时间度向来思考
任何现象的产生,早期都是喧嚣的,后期经过摩擦、融合趋向宁静;有价值的会因宁静沉淀为经典,无价值的会在“安静”中消逝。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观点:宁静,应是喧嚣积淀后的冥思,是思想的翕合搏动,是内心的反刍咀嚼……
(3)从空间度向来考虑
同一场合,同一时间,不同的人,有的人在喧嚣中喧嚣着,有的人在喧嚣中宁静着;不同的时代中的人,宁静与喧嚣的表现各不相同。
(4)从批判性思维来看,我们必须在喧嚣中存在着,生活着,要批判地对待,清醒地以一N态度或姿态生活其中,批判的过程是宁静地生活在喧嚣中,而非逃离、归隐,否则批判没有意义。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存在。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观点:宁静不是被逼后的逃离,而是主动拥抱的精神;宁静未必一生偏安,只需在翻滚的一生中的几十个瞬间去感受那份安宁;安静是在熙攘的人群中仍能保持安静的姿态……
3.思维定位及优秀范例
【思维定位】
“要寻得宁静,要远离喧嚣;要做到‘心远’;远离环境的喧嚣只需我们找一静地即可……”这样的见解是空话,是没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心静世界宁,心闹世界喧;携宁静与喧嚣共舞……”这样的见解才是有效有深度的。
【优秀范例】
宁静不是被逼后的逃离,而是主动拥抱的精神。
未必一生偏安,只需在翻滚的一生中的几十个瞬间去感受那份安宁。
安静是在熙攘的人群中仍能保持安静的姿态。
4.优秀辩证思维范文:
沉淀喧嚣
阚浩东
喧嚣的潮汐不曾退去,被潮汐涤荡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喧嚣流行在街头闹市,发起于一群人的聒噪与计较;是蜂拥而至的人们对特价商品的围堵抢购;是货摊上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是穿金戴银的豪奢游客望向金字塔顶的占有目光……
喧嚣还潜伏在文学的原野中,《易经》走向十字街头,成了给人算命的“百宝箱”;僧人走向熙攘大街,成了披着袈裟的推销员;孔子被抬出来祭拜,成了政府赚钱的表演秀……
世界沸腾了,不在乎再加点“料”;世界粘稠着,不在乎再多些“汤水”,这样一锅喧嚣,人们只能被熬煮着,熏染着,浸润着……我们无法逃避,因为我们都是局内人。
局内人的我们,要明白喧嚣只是表象。有如水面,波澜起伏下必有暗流;当社会的大铲搅起一个个个体,我们棱角与棱角磨合,想法与想法碰撞,唇舌与唇舌交锋……所以早期的喧嚣是必然的。早期的喧嚣是意见不一时的杂乱起哄,也是齐步前进前必经的推搡,没有喧嚣也就无所谓宁静。一旦,外物来袭,没有了喧嚣,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复制品,没有了灵魂与自己的声音,这种死寂与喑哑是最可怕的。
但千万不能让喧嚣持续,喧嚣熬煮得过猛,人们会“糊掉”!
宁静,应是喧嚣积淀后的冥思,是思想的翕合搏动,是内心的反刍咀嚼。喧嚣过后,来一剂宁静的思索,来一剂静心的辨别;来一味让自己神清气爽的荷叶,溶于降火去燥的黄连……让自己静下来。
静下来,让宁静成为一种气质。
诚如王开岭所说:“我们的生命关怀力,精神爆发力,信仰执行力,远远不够,不够辽阔,不够高亢,不够硬朗和健壮。”因为有了对物欲的疯填,我们不愿去或来不及关怀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没了质感;因为对社会价值观的妥协,我们在喧嚣中放弃了自己的喜好与追求;我们不去眺望,不去关怀,不去扩张生命的宽度,不去抹亮生命的色彩,不去为自己的生命而活……喧嚣让我们走向了平庸!
唯有宁静,才能让我们掌握生命的主动权,重归博思和深思的内在,去净化、去思考、去剔除名利的喧嚣,抽离无理的叫嚷,让宁静的春风吹醒内心的原野。
我们不要做喧嚣的“侨民”,要做自己的主宰,让宁静化为喧嚣背后的倩影。
四、探究的意义
一、议论文写作教学如何体现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通常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其是高二、高三学生应在思维品质方面达到以下指标: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4.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 1.给材料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高二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结构模式,只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构思时,习惯于顺向思维,难以突破思维定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动逐步发展的成熟期,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批判能力,所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可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对议论文命题进行反向立意
2.指导学生突破旧有的分析构思模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论证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命题进行逆向分析,反向立意。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归纳—训练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今天我们就努力让我们的思维开出花朵。我们先来看一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
1934年,匈牙利的比罗和奥格尔两兄弟发明了圆珠笔,马上风靡全球。但这种笔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当用它写到2万个字左右时,笔上的滚珠由于磨损时常崩出,油墨随之污损书本、弄脏衣服。圆珠笔销量一落千丈。许多国家进行研究,力图找到妥善解决办法。但是始终无任何突破。
你有什么好办法替他们解决这个难题?
(答案)大家的主攻方向是进行滚珠耐磨损研究,希望找到一种能提高滚珠耐磨度的办法。
1950年,日本的中田藤三郎一反大多数人的做法,不再在耐磨损上下工夫,而是设法控制笔中的油量,使它刚好在写到15000字左右时油墨用完,这就彻底解决了因磨损而漏油的问题。他把这种笔芯放进自动铅笔套内,制成了“自动圆珠笔”,重新为圆珠笔赢得了信誉。
中田藤三郎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
2.逆向思维的定义
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式,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
3.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
仔细观看动画:邯郸学步,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运用逆向思维对传统思维进行质疑,获取新的立意。小组讨论(2分钟)
小组展示归纳“邯郸学步”逆向立意
第一,燕国人不顾路途遥远,不辞辛劳前往学习,勇于尝试,去实现自己的追求,精神可嘉。(人物的做法)
第二,他不愿故步自封,这种随时随处都能发现自身不足的虚心好学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人物的做法)
第三,故事结局虽意在嘲讽,但却提醒我们,凡事不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难免弄巧成拙。(结果)
4.巩固练习
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初步感受到逆向思维的魅力,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再来做几个练习,这里有四个俗语成语,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先找出它的本意,然后运用逆向思维立意,力求把每个成语的逆向新意分析透彻。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原意是做事情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不理睬别人。逆向新意: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提高,就应该勇敢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分析改进,不断进步。
(2)班门弄斧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这样可使人少走弯路,更快地向别人推销自我,扩大知名度。
(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强调规矩对方圆的重要性。逆向思考却是过分强调规矩,限
制过死,就会束缚人们的手脚、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创新意识。
(4)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本意是做事情不思进取,逆向新意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应大力褒奖。
5.本段小结
逆向立意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脱离了特定的语境,这种说法就未必是正确的。
“反其意而用之”即对原观点进行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切不可把“反弹”误为“乱弹”。
6.学以致用
“在一堵墙上有一块糖果融化了,汁水流了下来。墙壁上,有一只小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当它爬到一大半时体力不支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第五次失败了。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又从原处开始,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
运用逆向思维去寻找新意:
由“蚂蚁爬墙”的事例运用逆向思维得出的反向立意:(1)失败后应反省自己;(2)敢于创新。
7.逆向思维在论证中的运用
其实不单单可以在立意时运用逆向思维,在论证时也同样可以运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假设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请学生围绕
“蚂蚁爬墙”得出的两个观点中的一个,同桌合作:一位同学写一个开头引出观点,另一同学选取恰当的论据,运用假设论证(如果/假如……)或者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进行一小段论证。3分钟小组内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给2分钟内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分。
8.写作示例
“滚落下来”“第五次失败”“又从原处……艰难地往上爬”,
在小蚂蚁的身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注意1先肯定材料中积极的一面)但我认为,它还缺少一种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便是不断地反省自己,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成功的进程。(注意2指出它不准确的一面)
在历史上,有哪个发明创造不是在多次失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606”药物的发明者欧立希经历了605次失败,在每一次失败后,他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随时调整配料及实验方法,不然,光靠他百折不挠的精神,“606”药物怎能与世人见面?爱迪生如果不是在上百次的失败中总结了教训,从而选择钨丝做灯芯的话,不知人们还得在黑暗之中生活多少年。
9.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逆向思维及逆向思维的运用。我们在作文审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卡壳”现象,此时如果折回来从话题或事物的反面去思考,往往能收获新的立意。
行文时切记先肯定观点正确的一面,再指出它不准确的一面,然后对观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中不断尝试带有逆向思维智慧
王尧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对两种文体表现出比较轻率的态度,于是有了散文和长篇小说数量上的膨胀。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散文的要素并具备散文的品质。
南帆认为,“散文”的“散”字要义不仅在于“形散神不散”之类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其次,敞开文体的边界对于创造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自由并不意味着轻松。形式在文学和生活之间设置了必要的距离。一个作家的形式风格往往尖利地挑开了平庸的生活。然而,那些鸡毛蒜皮式的散文显示不出冲出生活的力量。
王兆胜认为,散文写作最难的是达不到“平衡感”、“平常心”和“平淡美”,而极容易陷入失度、浮躁和雕琢之中。没有高尚中正的境界和品位,散文只能越写越差,以至于最后美丑和香臭不分,直到走火入魔。
陈剑晖则指出,散文的难度不是入门的难度,也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方面的难度,而是思想或精神的难度。散文不仅呼唤思想,它更适合思想的生长,更渴求有个性、原创和深刻独特的思想的支撑。可以说,任何文学都需要思想,但散文对思想的渴望超过任何文学。世纪之交的中国是一个大转折、大变动、大重组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更是特别地企盼有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散文。
当前,散文创作、理论与批评变得越来越困难,散文在许多作者的笔下没有了难度。然而,这是否是散文创作的正常状态?几位散文评论家和作家在《南方文坛》今年第5期撰文就此进行探讨,指出散文应是有思想深度和有难度的写作。
王尧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对两种文体表现出比较轻率的态度,于是有了散文和长篇小说数量上的膨胀。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散文的要素并具备散文的品质。
南帆认为,“散文”的“散”字要义不仅在于“形散神不散”之类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其次,敞开文体的边界对于创造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自由并不意味着轻松。形式在文学和生活之间设置了必要的距离。一个作家的形式风格往往尖利地挑开了平庸的生活。然而,那些鸡毛蒜皮式的散文显示不出冲出生活的力量。
关键词:公安法律文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9-0040-02
作者简介:章锦(1962-),女,湖北通山人,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从事文书写作、逻辑学研究。
一、逻辑思维训练的作用
多年来,笔者在公安法律文书教学中始终关注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不断对教学模式,训练方法进行改革,但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虽然较好地掌握了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知识、规范和技巧,在写作中仍难免出现用词不准、语义不明、条理不清、表达不畅,说理不充分等问题。笔者经进一步研究认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人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材料,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并据此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包括识别、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支持、反驳、评价等能力。公安法律文书是在公安实践中办理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时所使用的文书。公安工作中办理案件的过程,就是收集证据材料,分析证据材料,综合归纳,根据案件事实和有关法律得出处理意见的过程,公安法律文书是对这一过程的科学再现。公安法律文书写作始终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为主要方法。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才能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做到事实清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表达通畅、说理充分,写出高质量的法律文书。因此,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逻辑思维存在于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提炼,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各个方面,都是逻辑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写作过程的不同环节,训练学生的逻辑技能。
(一)训练概括主旨的逻辑技能
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是指文书表达出来的看法、主张、结论、请求事项、呈请事项等等。例如:刑事法律文书中诉讼类文书的主旨是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轻罪重、是否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等;呈请类文书的主旨是有无犯罪事实,是否立案、立为什么性质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应该采取什么强制措施等等。公安法律文书主旨的要求是正确、鲜明。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錯误是定性不准,主旨不明。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案件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真正把握案件事实的本质。对于呈请类文书,如立案阶段的文书,因为初步获得的材料往往是鱼目混珠、零散杂乱、真假相间的,需要识别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真实的;分清有无犯罪事实,有什么犯罪事实,进而预判案件性质,在此基础上呈请批准立案;对于诉讼类文书,如提请批准逮捕书、起诉意见书等,则要分清有罪无罪,此罪彼罪,做到定性准确。要训练学生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然后通过缜密推理和多种逻辑方法给案件定性。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提出案件的处理意见,形成明确的主旨。
(二)训练选择材料的逻辑技能
材料是文书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安法律文书的材料包括案件事实材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公安法律文书写作过程也就是用事实、证据证明犯罪(或无罪)的过程。所以,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在选择材料时要遵循逻辑论证的规律规则,要保持论题的同一、保证论据的真实性,充足性。要训练学生学会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围绕主旨选择材料。怎样保证选择材料的真实准确?同样需要遵守逻辑规律规则,要选择经过调查核实的、有证据证明的、相互印证的材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侦查假设当做事实材料,必须经过调查核实,取得相应的证据进行验证;材料与材料之间不能有矛盾,材料与证据之间不能有矛盾。围绕主旨选择材料,首先是材料与主旨相切合、相一致,不能矛盾;同时,选择典型的、反映案件本质的、有证据证明的材料。这就要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析,鉴别,找出最具证明作用的材料,剔除与证明犯罪(无罪)无关的材料,从而有力的表达文书主旨。
(三)训练安排层次结构的逻辑技能
文书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公安法律文书总体结构是固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主要问题一是笔录类文书,如现场勘验、检查、复验复查、侦查实验、搜查、辨认、提取等笔录,过程记录层次混乱,结果记录不明。二是叙述性文书在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材料的写作上,容易出现层次混乱,条理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证据列举主次不分等问题。这都是文书写作的“序”的问题。要解决写作上的“序”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构思上要有“序”,思维要有“序”。归根结底是要正确认识事物本身的“序”,即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上有内外,数量上有多少,性质上有轻重,意义上有大小,程度上有低高,距离上有近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训练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联系和规律,并且按照从先到后,从外到内,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近到远,由主到次,由重到轻,或由因及果,由果溯因……的“序”来安排文书的层次结构,就能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如:笔录类文书在写作时可按时间的先后,空间方位的变换、采取的方法、以及取得的结果的“序”进行记录。叙述性文书对于案件事实的叙述,都要反映案件本身的情况,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罪责有轻重、责任有主次、事件有因果。首先分清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变换、罪责的轻重、前因后果,然后据此采取横式结构、纵式结构或者纵横交错式结构,科学安排文书的结构。在证据的列举方面,则要训练学生根据证据的不同分类,分清主次,合理排序,进行列举。
(四)训练语言运用的逻辑技巧
作为实用性文体,公安法律文书的语言必须准确、规范、精炼。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用词不准,语义不明,表达不畅的问题,本质上还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语言表达思维,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相互联系;语词表达概念,语词表达判断,句群或语段表达推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一方面是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正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没有准确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掌握明确概念、恰当判断、正确推理的能力,又要训练其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要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确定含义,进而选择恰当的语词来进行表达,这样就能做到用词准确;判断要恰当,就是准确反映各种不同的事物情况,然后选择恰当的语句进行表达,做到语义明确;推理要正确,就是推理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推导关系,从而做到因果明确,表达顺畅,论证严密。
三、逻辑思维训练的其他途径及保证
(一)多渠道多方式拓展,加强课外学习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时间有限,效果也有限。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多说、多写,多方式、全方位进行训练。
1.多读。首先,读逻辑书。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系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方式方法和规律,要引导、鼓励学生阅读逻辑学著作,仔细体会逻辑知识在法律文书写作中的作用。其次,品读名家演讲词,辩护词。这些著作大多富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能在阅读中领悟论证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阅读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文章,这类文章语言规范,论证严谨,观点正确鲜明,贴近生活,不但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严谨的思维模式,而且在思想素质上得到提高。第四、读法律文书典范文本,通过阅读分析,找出写作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技巧。
2.多说。要“会说话”,就必须首先会思考。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多开口说话。一是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按学号顺序,每节课由2到3名学生进行演讲,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几次演讲的机会,可以最大范围的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使训练效果最大化。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就某个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这就促使学生在语言形式和材料选择上下功夫,既做到语言精练,又做到材料典型,论证严密。二是演讲比赛。可以是班级、年级、校级的比赛,先在班级“海选”,逐级选拔,做到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辩论活动。逻辑本是随辩论而生并在辩论中发展,辩论活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3.多写。写作训练是通用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多写,就是要以写促“思”,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
首先,授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并且自觉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學中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表达严谨。这样既能保证逻辑思维训练的有效实施,还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只有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才能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张靖.法律文书制作精解[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一、问卷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不可否认,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的问题,论文的质量有明显的下滑趋势。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组织了一次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在2243名受访者中,71.3%的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42.5%的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应取消。[1]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是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要改革以往管理中不合时宜的政策,管理中心要下移,要赋予教学院系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要实行分级管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监督,院系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和推动,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形成上下齐动,共同推进的局面。
1.科技写作:是科技信息的书面贮存活动。科技写作的结果,是形成科技文献。
2.科技文献:是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科技信息物质的载体。
3.科技写作的特点: 1)科学性和先进性。2)写作目的,是总结科学研究成果,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功利性和及时性:科技写作必须及时、准确,方能收到应有效果。3)它的写作对象,是专业科技工作者,因此表现出对象的专门性和狭隘性。4)写作手段和工具,主要是自然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外,还广泛采用图相、照片、表格、公式以及其他各种书面符号或手段。以期有效地展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5)由于科技写作是用文字等书面符号来记载科技信息和客观规律,故必需符合其逻辑性和语言的基本要求,条分缕析、文通字顺,使本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平易可读。6)具有自身许多特殊性。
4.当今的科技写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类型繁杂:科技写作除了传统的专著、论文、报告的写作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情报文献、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科技应用文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写作。2)作者众多3)数量庞大4)更新加快
5)应用缩短6)体裁成熟。
5.科技写作主体的素质:素质,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先天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表现在内外感官,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方面,也称为生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个人天赋禀性经过后天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品质和在各项精神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人们通常说的素质,一般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
6.写作素质通常是指作者在收集素材、运思谋篇和书面表达等写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对于科技写作主体来说, 要提高自身素质, 重要的是在心理素质、政治品格、学识修养、审美理想四个方面下功夫。
7.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内容很丰富,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对科技写作活动有影响的主要是写作主体的气质、性格、兴趣和情绪
8.气质:是人类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上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过程的快慢、强弱、显隐、灵敏迟钝等。心理学界将人的气质分成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9.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独特的、带有本质属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方面的特征构成:I. 态度特征。II. 意志特征。III. 情绪特征。IV. 理智特征。性格即是上述各种特征的综合体。性格是气质的外在表现,并且有发展或遏制某些气质特征的作用。
10.兴趣: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通常具有四种品质:I. 兴趣的倾向性。II.兴趣的广度。III. 兴趣的稳定性。IV.兴趣的有效性。
11.情绪:字面含义是指一种被激起的心理状态,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情绪都含有三个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关于情绪分类、情绪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在发展之中。但是,情绪对人类所有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却是被反复证实了的。
12.思维与科技写作的关系:1)思维活动贯穿始终2)思维活动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来说,科研工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一方面,它必须遵重客观事实,对研究客体取承认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活动,它又总是和研究者持的认识论分不开的。在科学发展中, 由于科学家在认识上的差异,而造成对同一客体的研得出相反结论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3)写作是思维的手段、是思维的描述工具: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又始终与人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维是认识活动中的核心成分。
13.科技写作中的思维过程:1)选题——创造性思维的运用。2)收集与利用资料—或然判断到必然判断的过程。3)从提纲到执笔——严密的逻辑推理:从拟定提纲到执笔成文,这是写作的主体工作。4)修改与最后定稿——反馈的运用:科技写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工作,从初稿的完成到最后的定稿,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修,要对全文的观点,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调查、补充、完善,不恰当的要删除,修正。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反馈”。
14.在科技写作中的思维特点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即思维活动的复杂性和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1)科技写作中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人的思维活动一般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抽象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抽象思维又被当作逻辑思维的同义语。形象思维则以直觉、形象、想象作为自己认识世界的基础。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科技写作是以揭示、证明事物的某一规律为目的,
这就决定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思维活动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15.逻辑思维的主要方法:1)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它是从个别事实去异求同得出一般的结论。演绎,则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概念、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它通过对个别事物的研究概括出一般原理,它的终点也就是演绎的起点。演绎则是归纳的前导,帮助解决归纳的目的与方向,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其两者是互为补充、相辅为用的。2)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并个别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联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3)抽象与具体:抽象,指思维中对客观事物某方面的属性的认识。具体,则是事物矛盾内部各方面的对立统一在思维中的再现。
16.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学点形式逻辑:学习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原则和方法,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经。2)学点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科学。3)学点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数学逻辑。
17.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培养吸收和储存信息的能力。2)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3)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责任感、顽强的毅力、学习新的科学方法。
18.科技论文按其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两类:1)纯学术性论文:是指科技工作者向科技部门送交的或供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纯学术性论文反映了各学科领域内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它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2)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论文。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是这类论文更突出的作用还是为授予学位提供依据。
19.学位论文又依学位的高低分为三种: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20.学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取得学士称号的一项重要考核。篇幅一般应为1万字左右。
21.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学术水平要高于学士论文,篇幅一般应为2~5万字左右。
22.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应为5万字以上。论文应反映出该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独创性成果。因此博士论文被视为重要的科技文献。由于学位论文都要经过考核或答辩。因此无论是论述还是介绍实验方法、实验装置都要十分详尽。
23.科技写作的意义与作用:1)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2)科技研究的手段3)科技成果的标志:所谓发表,就是把科技成果公之于世。4)科技交流的工具5)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24.科技写作的学习方法与途径:1)应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所谓写作基本功,是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行款格式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篇的训练,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写日记、板报稿、广播稿、读书笔记、书信等方法逐步提高基础写作的能力。2)勤学苦练,多读、多写,多改。科技写作的实践包括读、写、改三个方面。
25.科研课题:是指科研所围绕进行并企图得到解答的某一具体问题。
26.论文题目:通常是科研课题完成之后,在课题基础上,以整个科研成果或其中的某一部分做为论文题目。
27.主题:既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同于论文题目。在课题研究中,主题是指课题研究的结论部分。在论文中,主题是指该论文所提出的论点。所以,主题又称为基本结论或中心论点。
28.选题的基本原则:1)要有科学性。2)要有应用性:所谓应用性,即所选的课题应能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能应用于生产实践。3)要有可行性。
29.选题的具体途径:1)站在前人的肩上,选取“前沿性”的课题。2)人类对自然及自身的认识并不是一次可以完结的,永远处在一个过程之中,它需要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在人们忽略的地方深入探索。3)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有其不足之处,就是同代人也会由于站立的角度及其它因素不同而出现一些偏差与空白。选题时不要轻易放过别人忽略的地方,要能在这些地方寻到矛盾,发现问题,深入进去。被人们忽略的地方是大量存在的。4)从事科研时不应人为地设置不可逾越的禁区,在选题时要敢于从自己熟知的学科跨入到生疏的学科,敢于修订自己原来的计划。5)勇于开拓新领域,善于独辟蹊径6)不要拒绝意外的获取。
30.论文主题的确定:1)论文主题必须明确集中2)要能迅速成文。
31.科技资料的积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所需要的积累,包括思想认识、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资料素材等等方面的积累。
32.积累资料的重要意义:1)掌握了资料,学术上才有发言权:掌握资料,一要多、二要精。“多”,就是所掌握的资料要达到足够的数量。“精”,就是根据选题的需要选择精当的资料。2)资料是形成论点的基础。3)资料是撰写论文的血肉。
33.收集资料的方法:1)直接信息的收集方法:a.在实验中获取直接信息实验。b.调查或考察。C.测量:对实验现象进行定量测量。D.观察。2)选取信息要做到针对性强即针对科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
3)所取得的信息一定是事实:因为直接信息储存于事实中,调查报告必须尊重客观实际的,它得到的结论以调查事实为基础,考察或调查报告是以充分确凿的事实为依据。用事实去阐明道理、说明问题。4)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
34.收集整理资料需注意的问题:1)择其思想精华,增补自己的感受2)择其争议之处,说明自己理由3)收集资料,要广而深4)阅读资料,要详而略5)记录精全:即精当、准确地记录那些令人神思游移的精言妙语,同时尽可能把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作全面记录,不得疏忽遗漏。6)整理资料,要思而辨。
35.文章的结构也叫文章的布局:科技文章的结构就是对以科学技术为内容的文章的组织与构造,也即对要写材料的安排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
36.科技论文写作的特点:1)科技文献相对固定的程式;2)体现内在逻辑:科技文献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靠文献的结构来体现的。在执笔写作开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结构如何安排。结构是文章逻辑的展现。一方面,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它又因每个写作者思维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3)运用标题和序号: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由于电脑排版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上述程式基础上,现在的科技文献多采用如下程式:1?????(标题)1.1?????(一级小标题)1.1.1?????(二级小标题)1.1.1?????(三级小标题)等等。具体编排形式可灵活掌握和运用。
37.科技论文的结构程式:
A. 标 题:标题是文章的总题目,它仿佛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人们可以看到全文的精髓。它可以在文章写作之前拟出,也可以在文章写成之后确定,往往是后者居多。文章的标题,必须简明、确切、具体、传神:a.简明是指用字要少,但这少并不等于简而陋。它必须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少而明确才称的上简明。如果用字少而意义含混,那就宁可多用几个字,以便题目的意义明确。b.确切是指题目的用字一定要准,不能有歧义;若题目有歧义,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这是拟题的大忌。c.具体即确定题目的弊病之一是失之抽象,贪大求全。d.传神是指拟题的技巧。同一内容的文章,可以拟出若干个题目,其中必有一个是能传达文章精神的。它能概括文章的课题,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使论文发挥更大的作用。
B.作者与单位:为论文署名,并标明作者所在单位,是论文的第二大结构程式。它表示作者对论文负责,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成果)的珍爱,同时,当公开发表时也便于科学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也要负学术责任。署名要放在标题之下,独占一行正中的位置上,不应放在文后,也不应用化名和笔名, 这样做往往会给导师或读者带来许多不便。应按其作用和工作量的大小安排名字的次序,工作量相等者则按姓氏笔划的多少排序。
C. 摘要(关键词或主题词):较长的论文一般附有摘要。刊登在正文之前的亦可称为“提要”,正文之后也可叫做“摘录”。摘要不是正文的解释,而是正文的高度概括或浓缩.它是传达全文的主要信息,使读者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所有摘要中,一般不列图表、不引例证、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摘要字数以300~500字为宜,不可过长。在摘要的下方应列出与标题和内容相关的3-5个主题词或关键词。为了加强交流,论文往往附有英文摘要和主题词或关键词。
D. 引 言:引言又称前言或绪论、导语等,是论文的序论部分。其写法如同所有文章的开头一样,要简捷、明快、概括。即要以简练的语言,交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概括地介绍或提示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果。 E. 本 文:本文又称本论或正文,是科技论文的主题部分。论文的重要内容全在这里。由于科技写作的题材极其广泛,不同学科、不同方法的研究都使得论文的写作有所不同。因此,要规定一种万能的本文结构程式是困难的。但本文的写作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归纳起来,可分为理论性的阐述和实践性的阐述两方面。a.理论性的阐述:提出假说的事实的或理论的前提条件 假说的要点,适应范围,论证所据的资料,具体阐述与计算,运用的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等)。结果 理论的内容、规律等。讨论 应用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见解的评价等。b.实践性的阐述包括调查或考察的阐述;实验观察的阐述。 F. 结 论:结论是全文的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结论并不是重述本文中的研究结果,而是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科学的结论,也就是使研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要以本文的论述为基础,但较本文的表述更精炼、更集中、更典型、更有价值。结论的写法样式,要根据作者的写作习惯、风格,文章内容的规定性等不同而异。但是其写作的要求有如下几点:a.要有明显的辩论性b.要有高度的理论性c.要有内在的联系d.要有相对的独立性.
G. 谢 词:谢词的文字要简短,致谢的言辞应该恳切和实事求是,而不应该失之浮夸或单纯的客套。至于“拉
大旗当虎皮”的做法,当然是不足取的。
H. 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的正文之后要列出本论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参考或引证的主要的文献资料。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a.表明论文作者言之有据 便于研究相同或相似课题的同行从文献目录中得到启示和进一步探讨。b.表现论文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c.供指导教师或审稿专家了解论文作者对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努力的程度。d.为进行论文答辩向指导教师提供信息,便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I. 目次(目录):长篇论文在标题之后多有目次,并标有页码。
J. 附 录:在论文中不便收录的研究资料、数据图表、修订或再版说明,以及译名对照表等,均可作为附录列文末,以供读者参阅。
38.列出参考文献的要求:1)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依次列出,不以文献的重要程度或名家非名家的顺序排列。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应该是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行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别人不便考证,最好不要列出。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3)列举参考文献时,要标明序号、作者姓名、著作或文章名称、页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等。
39.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1)客观性2)规范性3)科学性。
40.考察(调查)报告的写作:1)前言:基本同实验性论文;2)主体部分需要详细叙述如下问题:对哪些部门或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对被考察的现象和事实作详细说明,指出它们的意义;对上述现象和事实进行分析。3)结论:结论部分是报告的结尾,应列出考察所得的全部结论,并对结论的意义作评价。
41.综述是总结某一科技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做出综合性描述的科技情报文献。
42.综述的特点:综述的第一个特点是“综”,就是说它综合了某一个问题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发展概况,它既有纵的描写,又有横的对比。综述的第二个特点是“述”。所谓述,不仅是指对某一段时期内文献资料的综合描述,而且还是指综述的工作者在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后,对以前的工作适当的评论,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
43.综述的写作要求:破题:综述的开端就要接触到所要讲的问题,绝不能绕圈子。综述的题目是经过仔细选择后确定的,它应当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符合当前生产与科学研究需要,也应能反映全世界的最新科技成就。
44.综述的写法:1)常见的写法是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的。主要讲清下面几个问题:A.课题研究的主要方面;B.历史过程概述;C.已解决了的问题,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等。2)目前发展水平:即要指出目前各国的发展状况,综述的作者往往要概括出当前有代表性的几种型号产品,说明每一种型号的原理、特点和待解决的问题。3)发展的方向预测:通过上述纵、横对比与分析,有可能认清课题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做出较可靠的预测。4)综述中列出的参考文献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人们利用综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根据综述提供的线索去查找原始资料,以便深入研究.
1、培养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初高中议论文教学衔接的过程中,首先很有必要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列提纲的能力。议论文的写作中,列提纲是首先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清晰的列出提纲后会让学生的写作思路非常明确,写作的方向、内容也会更为具体。然而,学生在初中作文训练中很少会主动列提纲,教师也不会特定的训练学生的这方面技能。这使得很多高中生在刚刚入学时对于列提纲几乎一无所知,议论文写作时的障碍也表现的非常明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种基本状况,要结合学生在初中作文训练中的一些不足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尤其是要给学生讲授列提纲的一般方法与思路,让学生掌握列提纲的技巧,这是议论文教学中首先需要落实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实现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的一个重要教学方面。
很多高中生作文的条理不清,写作思路不明,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学生习作前没有作出合理的安排,哪些内容先说,哪些内容后说,习作者对此未能作充分的考虑;二是本身的思维能力薄弱,不善于组织安排习作的层次结构。对于这两种状况,有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加强对于学生列提纲的训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提纲的形式将说理内容层次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清晰起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对于学生的思维层次的训练,教师可指点学生思维条理化的基本形式,或从浅到深,或从易到难,或从特殊到一般,或从现象到本质。只有在明确的提纲的指引下,学生的文本写作才会规范有序的展开,有了提纲后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对于如何找准论点、提供论据等学生也会有更好的把握。训练学生列提纲的能力是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中首先需要完善的一个问题,学生只有具备娴熟的列提纲的能力,议论文的写作质量才会有所保障。
2、让学生的逻辑更加清晰
初中时期学生已经一定程度接触过议论文,但是,学生对于议论文这种文体以及文本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与掌握。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议论文可以说是绝对的主流,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会选用的一种文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式以及写作技巧等有更为深入的掌握。在所有这些教学目标的实践中,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因素,那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清晰性,这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初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并不会对于这一点有过多的强调,大部分学生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进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后,训练学生逻辑的清晰性却是一个根本要求,这既是初高中作文教学的差异,也是二者间需要实现有效衔接的一个方面。
对于还没有经过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议论文写作时经常会产生一些典型问题。比如,以下是学生以《勤学》为题展开的习作的一个片段:“勤学就需勤问,因为只有问,才能发现问题,也才有可能把不懂的问题理解清楚。如果有了问题不敢于发问,或者不善于发问,那么,许多疑难问题就越积越多,最后象一团乱麻无法理清。这样显然对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问,敢于发问,努力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勤学必须勤问”,文章应在“勤问”这一点上做文章,但习作者却置“勤”而不顾,大谈“问”的重要性,这样,“勤”这个写作主题就被忽略,文章的逻辑也产生了明显问题。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类似问题的范例还有很多。教师在抓到学生的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要加强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够弥补学生在思维上的漏洞,让学生写出更为优质的议论文。
3、让学生掌握分析说理的方式
1.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98.英语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引言
英语毕业论文设计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必经环节,其撰写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的检验。纵观近年来关于我国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现状的文献,相关文献综述包括论文写作选题、规范、对策、管理和评估等(朱艳敏,2014)。本文基于现存文献的研究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实践,分析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并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提出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论文写作现状
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由于主客观因素,完成任务常会感到困难。客观因素包括:我国大多数高校把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学期。虽然理论上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本科四年所积累的知识与能力,但是在第八学期,有的学生在忙于找工作、面试求职,时常奔波在全国各地;有的学生在准备各种考试,比如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复试;找到工作的学生也要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由此,指导教师很难期望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上投入时间与精力。
另外,毕业论文设计是一个系统任务,要完成查阅文献、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毕业答辩,需要学生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训练,绝不能在短期突击而速成。在本科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于习得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动接受,自主性学习能力有限,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查阅文献,也不知道怎样阅读文献,对文献的阅读既没有归纳总结,也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且,历届来,写文学、文化方向的论文居多,文学、文化吸引力强,但学生心中有个重要的主观印象,认为文学文化方面的文献丰富,文献易懂,投入的工作量相对数据收集统计、实证研究要少一些。黄春梅(2007)曾对武汉四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88.1%的学生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却写不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论文拼凑及抄袭现象严重。李淑琴(2012)课题组曾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2010年三届英语专业毕业生近300篇毕业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优秀率不及 6%。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缺乏新意、论证缺乏逻辑、语言表达欠流畅、英文参考文献短缺、论文存在拼凑现象、非正当引用等等。(卜友红,2009;王春,2010)
(二)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应采取应对的策略:首先,建立“大论文观”的理念(蒋亦华,2009)。“大论文观”与“小论文观”有别,前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只是把本科论文设计视为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四年的学习中,打好写作基础,扫除写作语言障碍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做到写作课程四年不断线” (李淑琴,2012)。比如,为了避免母语负迁移,摆脱中式思维习惯写作英文,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文段篇章,从文化思维模式的视角给学生以指导,启发学生意识到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汉英两种思维对语言的不同影响,了解汉英语言表达差异,使学生逐渐克服母语迁移心理,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熟悉英语地道表达法。
论文设计也需要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由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专业课程教师应加强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做好铺垫。比如,刘庆元(2011)在教学中尝试采用翻译实践加翻译评论的模式以及实地调查研究加翻译评论,先后做过“湖南省博物馆翻译调查”、“岳阳楼景区、君山景区、张谷英景区翻译调查”、“武广高铁乘车指南及沿途车站翻译调查”、“岳阳市超市(沃尔玛、心连心)翻译调查”等,同时主张把论文写作融入到其他课程教学,从平常点滴做起,培养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由此,要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整个四年的所有课程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思辩能力。
(三)结语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生要端正态度, 正确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 静心写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四年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辩和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JGY22)
参考文献:
[1]黄春梅. 本科毕业论文不宜取消―对武汉四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0-83.
[2]李淑琴. 基于“大论文观”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12(3): 229-232.
[3]刘庆元.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与对策[J]. 云梦学刊, 2011(2): 143-145.
[4]卜友红.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42 -145.
[5]王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与对策[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1): 30-31.
一、走出议论文的写作误区
大部分人认为写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论证要素齐备。论点、论据、论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要素”观点雏形最早出现于192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几十年以来,在议论文教学中一直被沿用,人们已经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潘新和教授站在理论批判的高度上,批判了“议论文三要素”,并发表了《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他认为“议论文不是有论点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论点,而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作为要素,它要有明确的实质界点。其次,论据更不能称为要素,论点与论据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再次,论证是动词,应称为论证过程或方法,与其他两个名词要素并列不妥。”潘新和教授认为,议论文的“三要素”影响深远,弊大于利。他通过批判反思“三要素”后对议论文“三要素”进行重构。他认为,重构是走出以“形式(论证)逻辑”定位、以“证明书”(证实)来建构说理系统的迷津。“三要素”的认知取向,不应是文本做浅陋的结构、形式(推理方法)上的规范,而应做功能、本质上的规范。他提出了议论文的“价值性”,“发现性”、“说服性”。潘新和教授对于“三要素”重构的观点一提出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新三要素,不太符合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能力,这样的要求,只能成为议论文写作的教学方向而不能成为目标。反对者还认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不能刻意拔高,高中生都在十八岁以下,现如今学生都在学校学习,没有太多社会经验,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内在和外在,确实是为难他们了,不能硬赶鸭子上架”。
不管是对于议论文写作改革持支持态度还是反对态度,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在通过高考作文阅卷,我们可以发现普遍现象,学生为了“取悦”批改试卷的老师,大部分写的作文是模板作文,就是所谓的“三段论”作文,毫无新意。写关于励志的举例子都是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写关于历史的举例子都是司马迁,屈原等。引用材料出现了“审美疲劳”“堵车”现象。正因为在高考这根严厉的“指挥棒”影响下,学生不敢写,老师不敢教,大家都被束缚在已有的思想下,教师鼓励学生写所谓的“保险作文”,就是那种可以得中间分数的作文,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写的都是“三段论”的模板作文,开头一段排比,中间列三个观点,结尾呼应主题。这样的议论文写作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锻炼,写一百次也是一样的效果。
二、写创新性的议论文
写具有创新性的议论文,需要学生思维的突破,使思维能开出最美的创作之花。现在高中生写作文,常常以使用华丽的辞藻为傲,错认为情感是唯一的价值,而不知道把它升华为理智。议论文离不开概念和逻辑的紧密联合、贯通,以及对矛盾的具体分析。议论文讲究概念严密,主题明确,不要转移,不要被相邻的概念牵走。夏D尊说过:“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写议论文,一定要有深刻的思考判断,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深入分析。深入分析材料,是深刻思考问题的前提。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议论文要得高分,就要有排比句,有亮丽的例子,开头要文采华丽等等,其实这些只是花边的修饰,关键是要对材料做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例如,写“水”,一般都会写水的可使用性的价值,从而想到水的宝贵,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发展水利工程等等,学生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要学会从相关的事物去引发思考,这样可以找到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可以扩展的写,联想的写,“水主沉浮”联想到“水与人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联想到“水与政权”,“溪水汇入到海”联想到“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想到“持之以恒”等等,再如,“雪化之后是什么?”,“雪化之后变成水”、“雪化之后能滋润大地”、“雪化之后是水滴从屋檐滑落的瞬间”,“雪化之后是春天”等等。这样写不仅新颖而且产生美感,使人能产生审美的愉悦。
创新性不只是学生应具备的思维品质,也是应具备的性格品质。学生在写作文时应积极主动的创新,让思想自由的放飞。高考作文评分特别划出一个“创造”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创新性的重要性。写具有创新性的议论文,需要学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才能成为智慧健全的人,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属于个人思想和意志,大方的成为真正的人,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创新性作文通俗地讲,视角要独特、立意要新颖,情感要真挚、思想要深刻、语言要含蓄等。写创新性的议论文,要真实,新颖,灵活,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命题创新,可以巧用歌名,广告名,修辞,文言;语言要创新,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富有个性了,文章才有新意。
三、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
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们学业负担沉重,在学习中,渐渐远离了生活。学生没时间去关心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缺乏生活的基本体验,这就使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没有什么感情可以抒发,导致写出的文章空洞且虚假。例如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品味时尚》、《拒绝平庸》,从题目就让考生无法着笔,“时尚”似乎离高中生活很远。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当代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和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新理念。“生活”在新课标中出现了不少于二十多次,由此可见,作文写作也必将要回归生活。
议论文写作需要生活的再现。作文来自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怎样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议论文呢?首先,学生要认识生活,作文的内容其实十分广泛,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介绍,政治理论研究,生活及生活经验介绍,风俗人情,对山川河流自然风光的描绘等等。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有关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从而对历史与现实、时代与人生、社会与自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从中了解、认识自身,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学生需要在生活中愉悦,学生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除了学习外,还需要休息娱乐。娱乐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文体活动之外,在空闲的时间读些短小且精悍的、赏心悦目的文章,可以消除学习中的疲惫和烦闷,学会阅读,能使人增进智慧,获得生活的乐趣,增进身心健康。最后,学生要学会提升生活。在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事物。高考的主题大多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性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生活,通过文字使得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在作文中得到提升和深化。这样学生写出的议论文,就会摆脱空洞和虚构。
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需要学生的真诚,能够贴近自我。好多学生的议论文写起来像在“喊口号”,写关于人生励志的主题,论点大都是“拼搏需要坚持”、“拼搏需要理想”、“拼搏需要勇气”等等,这样的组词造句可以写出十几个,论点空洞,论据又能举出什么真诚的例子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深刻的本质的,深刻的、本质的反映必然要求学生要真正的走进生活,而不是走近生活。所以学生在写作中,要积极主动的体验生活,说真话,谈真实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只有捕捉到生活场面、生活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具体的题材氛围中,学生才能避免写虚假作文,写出的议论文才具有说服力。
总言之,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议论文的写作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学生们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了,缺乏创新性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只有敢于创新,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才能真正的贴近自我。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思导疑,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改革教学方法,不能束缚在传统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中。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我写故我在[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2]彭小明,刘亭玉.写作教学模式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杨海棠.诊断式作文教学探索与教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
[4]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论文写作 语言 阅读 学术论文
目前,关于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要求、学术论文选题研究深度、摘要的语篇和语言特点是否符合规范、引言的研究状况是否准确等方面。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和深度之间的关联。高校教学中写作模型大多是描述非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缺乏在课堂中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学者Nunan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包括3个方面:(l)一个问题或假设;(2)数据;(3)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即研究要用证据、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设计研究工具)。因此,如何科学地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语言和内容形式,才是学术写作的关键。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由三部分组成: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科学思维。在以上理论框架下建构出论文写作过程,用以解释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术写作能力。
一、语言表达与论文写作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语言是科学思维能力的体现,科学思维通过学术语言来展现。科学思维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用到的对科学内容进行论证的过程。科学思维包括了很多认知活动,例如归纳、演绎、类比、因果论证等写作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有:定义、解决问题、理论构建、检验假设、数据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综合论证。以上的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准确的学术语言表达。
学术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要求,表达的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所需使用的语言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学术语言之所以难,除了信息复杂之外,原因还在于交际情景不明析,读者对象不确定。学术语言中的人际立场是客观的和权威的。学术语言要求一个非对话体独立观点的构建,而且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作者作为博学的专家提供客观信息”。学术语篇的信息量具有简明和高密度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避免无谓的重复。学术写作注重简洁、逻辑明晰,用很少的描述语言概括大量的信息。学术语言在信息组织上,语篇意识通过语篇和章节深入来实现。学术语言中信息的组织根据逐步的逻辑论证,在词语使用层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学科的精准术语。最后一个层面是表达一致性,或者说是语言和它所要表达的事实之间的对应。
二、阅读与论文写作关系
任何学术研究,无非都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论文写作”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与“论文写作”密不可分。“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学习型阅读、娱乐型阅读、研究型阅读。学习型阅读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知识记忆;娱乐型的阅读在于休闲、消遣;而研究型的阅读,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区分了这三种阅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论文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便是研究型的阅读。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所谓“研究型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搜索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鉴别、诠释,从而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阅读方式。在论文写作中,比较常用的“研究型阅读”有以下方式:
(一)疑问式阅读法。在学习型阅读阶段,阅读者往往把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作品和权威学者的学术著作就更是如此。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毫无疑问,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时候,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学生在阅读所有著作时应持有的态度。无论你所阅读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都不应该被置于疑问的眼光之外。特别是理论著作和研究型的论文,读的时候就要质疑它,他的结论有根据吗?他所采用的论据可靠吗?他所运用的推理合乎逻辑?
疑问式阅读对于学者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无非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构成的,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有无提出质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套用古人的话说叫“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宋・陆九渊)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
(二)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把知识归纳成条或要点,然后努力把它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说这一点和那一点之间,这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差别,一般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还比较笼统,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识就是主要目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比较强,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他在遇到一种新的理论、一个新的观点、一条新的材料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对解决其所研究的课题有什么用处和帮助,这就是联想式阅读。
进行联想式的阅读,有两个环节很重要:第一个环节是要建立学术基点。什么是学术基点呢?所谓的学术基点其实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或者是一个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学术观点,总而言之,应该是自己相当熟悉、经常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东西。当研究者阅读其他著作的时候,就会和自己所关注的学术基点产生学术性的联想,许多新见解就是在这种联想中萌发的。第二个环节是要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就是说通过联想,发现新现象与自己的学术基点的内在关联,体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具备了上述两点,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学术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即:学术语言、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这三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是中介工具,语言表达准确和学术内容深度是规则。学习者通过科学思维的中介作用,依照学术语言和内容深度,达到学会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学生学术论文习作中常出现语言和思维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给出准确语言表达、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三方面的建议和反馈。当学生知道如何论证,该写什么,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