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一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办公条件的改善,在机关工作和各类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声像档案。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生动、形象的特殊载体档案,我们就房山区161个立档单位的声像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声像档案普遍存在着归档不完整、保管条件差、管理混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完整和声像档案的保管及利用。声像档案管理严重滞后于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已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声像档案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一、声像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声像设备存在着"一硬一软"的现象
"一硬"是指声像设备数量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工作需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声像设备有了很大改善。在调查的161个单位中,仅有21个单位没有声像设备,占13%,87%的单位都有1台以上的声像设备,设备总数达671台(架)。从总体讲,声像设备可算比较"硬"。"一软"是指声像设备管理之乱。有101个单位没有制定声像设备管理制度或相应的使用要求,占62%,致使有的设备闲置,没人会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设备存放在科室或个人手中,没有合理利用;有的设备使用人员不明确或频繁变动,设备不能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了"硬件硬、软件软"的现状,而且"软"的方面直接影响了"硬"的方面作用的发挥,最终造成一些重要活动没能及时摄录,档案没能完整保存下来,给以后声像档案的产生及归档留下了隐患。
(二)摄录人员中存在着"一强一弱"的现状和两种误区
摄影录人员在各自单位中直接从事着产生声像档案的工作,并决定着声像档案的数量和质量。调查反映出在摄录人员中存在着"一强一弱"的现状。"强"表现在所调查单位的443名摄录人员中,有专职156人,兼职287人,平均年龄3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2%。队伍强大、年龄适中、文化程度较高这是"强"的一面;"弱"表现在443人中,专业工龄1至5年者381人,占86%,5年以上者仅占14%。经过专业培训的共68人,仅占16%,其中1至3个月短训(摄录专业)的66人,专科毕业2人,有84%的人都属"自"。专业工龄短、专业知识及技能普遍较低这是"弱"的一面。
调查中还发现摄录人员中存在着两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一种是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声像档案。他们一直误以为只有上级来文、红头文件才是档案,而他们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照片、录音、录像带等,认为拍完、录完就算完成任务了,不需要归档保存;另一种是部分人误以为谁拍的照片就归谁,送往报社、电台的用完就算完了,怎么处理这些声像档案属于个人行为。由于这些同志缺乏全局观念,档案意识不强,仅考虑个人或本部门工作方便,致使部分声像档案长期在个人或科室内部保存,不移交档案室或档案馆统一保存。特别是随着人员变动和机构调整,造成声像档案的失控或流失,致使单位档案不齐全完整,严重影响了声像档案的长久保护和开发利用。
事实证明,摄录人员"弱"的一面影响了"强"的一面发挥作用,加上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声像档案管理上的不规范。也就是说,产生声像档案的第一关棗形成和归档不把好关,待用时再靠档案员去催要或档案馆去征集,那只能是"亡羊补牢"了。
(三)声像档案管理混乱,问题复杂
1、管理制度不健全,声像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
调查中有75个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声像档案管理制度,占47%,有半数以上的单位处于无章可循的自由形成、自由处理状态。据调查,声像档案的管理主要存在着3种形式:一是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随时形成随时移交,仅占26%;二是各科室一年一次移交档案室,占35%;三是由科室分散保管或个人保存,占39%。由此表明有五分之二的单位声像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有的单位虽有管理制度,但落实不够,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2、档案意识不强,声像档案难以及时完整归档
声像档案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特殊的归档要求。例如照片底片需同时归档,影像需辅以文字说明,如果不及时归档,日后就是摄影人员自己也难以追忆齐全和准确。调查发现,有近20%的单位有积存照片没归档,且多数照片、底片早已分家或已无底片,文字说明更难说清。本来是很珍贵的照片,却由于没有及时归档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从录音、录像带的归档情况来看,更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单位都是"一盘带子反复用",原始录音(像)没有保存下来。另外有些部门或个人手里保存着部分珍贵的声像档案,虽管理不规范,但当档案部门去收集时,往往不愿交。究其原因,主要是档案意识不强,对声像档案管理缺乏重视。
3、管理状况"喜""忧"悬殊,发展不平衡
调查单位中设备、人员、声像档案管理都比较规范的有11个单位,占6.8%;而无设备无声像档案、有设备无声像档案、有声像档案没集中统一管理的单位48个,竟占40%,两极所占比例悬殊。从照片数量看:最多的一个档案室存有20000余张,其余160个单位20860张,平均130张(其中多者上千张,少者几张)。仅从照片档案一项看,声像档案的管理水平就很悬殊。
4、保管条件差,声像档案难以长久保存
声像档案的保管条件比纸质档案要求更严格。而调查发现,只有广播电视局、韩村河村等少数几个单位设置了声像档案室或配备了声像档案专柜,其余各单位都将声像档案存放在文书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存,不具备恒湿、恒温、防磁等保存要求。致使一些照片变黄褪色,底片粘连变质,磁带受损等,不利于声像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利用,一旦发生问题,悔之晚矣!
5、收集渠道不畅,声像档案馆、室藏匮乏
区档案馆是全区永久保存档案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基地。但目前馆藏声像档案极为匮乏。基层单位中有近四分之一的照片档案散存在个人或科室内部,没有集中统一管理。正是由于多年来沿袭下来的声像档案分散保存,难以及时完整归档统一管理,致使基层档案室声像档案不齐全,档案馆的声像档案也就没了来源。源头没控制住,加之征集措施不得力,渠道不畅,造成今?斓呢逊Α?BR>
6、区域性重大活动档案失控,声像档案流失严重
众所周知,每次区里或基层单位组织重大活动,召开重要会议,都安排人员摄录像,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声像档案。其中一些在报刊上刊登或印成图书、画册对外发行,但在档案馆(室)却找不齐这些原始档案。分析原因:一是多个单位同时参与的大型活动,档案管理不集中统一。各部门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的,各自负责一块工作,相应形成的档案材料缺乏协调、统一、集中,活动结束后,档案材料也各归东西,声像(包括文书、实物等)档案流失在所难免;二是从筹备到结束没有归档要求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及贯穿始终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也造成档案材料流失;三是有关专业人员档案意识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形成的档案不及时归
档,用完之后就归为已有或是下落不明,又造成档案的流失。二、加强声像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意识,争取领导重视
搞好档案工作不仅是档案主管部门的事,更是各立档单位乃至全社会的事,而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从这几年的经验看:一要争取宣传主管部门、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档案意识,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二要抓住机遇,服务中心工作。档案主管部门、各立档单位要善于抓住机遇,结合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通过馆、室藏档案以及生动的利用实例,发挥档案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加强管理,制定办法,狠抓制度落实
要改变声像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来规范此项工作很必要。区档案局将与有关部门配合出台《房山区声像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各立档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规范管理,对产生的声像材料从收集、归档到移交档案室统一管理,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防止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己有。对声像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永久、长期保存的声像档案应定期向区档案馆移交;在此基础上要狠抓落实。要确保有关法规和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明确责任,依法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使之逐步变成自觉的行动,以确保声像档案归档质量。
(三)加强监督,分类指导,注重业务培训
针对声像档案管理现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声像档案的监督指导力度,并把其作为档案目标管理、年度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单位现状,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力争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人员、设备、档案管理都比较规范的单位,要巩固提高,在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对有设备、有专业摄录人员,而档案管理没跟上的单位,应在依法管理、建章立制上加强指导和监督,促其逐步规范管理;对问题较多、基础薄弱的单位,要限期建档,加大指导监督力度,不留死角。注重业务培训,全面加强对摄录人员、档案人员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形成好、保管好声像档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力求妥善保管
从长久保护和利用考虑,声像档案要求恒湿、恒温、防磁、防震、防光、防火等。而目前声像档案保存条件普遍不符合上述要求,短时间内都配齐专柜或设专室又不现实。我们认为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力求妥善保管是当务之急。首先,声像档案要独立成卷,使用声像柜或密闭铁柜单独存放;其次要严格控制库房温湿度,远离光线、磁场等;录音带、录像带采取定期倒带检查等保护措施,尽量延长声像档案的寿命。
(五)全面出击,形式多样,疏通收集渠道
要实现声像档案收集完整,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物质保障,建立并疏通收集渠道,运用多种形式收集也很重要。结合地区实际,各立档单位、区档案馆要全面出击,采取多种形式收集。主要有:①通过正常移交接收。科室移交档案室,档案室移交区档案馆。②重点单位、重点科室重点收集。对本地重点单位、立档单位重点科室产生声像档案比较集中的,要有重点地强化收集,经常沟通及时掌握情况。③重点人物(摄录人员)直接征集。有一部分摄录人员除担当本单位的摄录任务外,还被指派(或聘请)摄录本地区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城市建设、外事活动等。对保存在这些人手中的属于归档范围的声像档案,要多方努力,登门收集和征集。④广泛的社会征集。对散存在民间的声像档案,运用发公告、发文件、上门实地寻求等形式,采取有偿征集、无偿捐献、建立名人全宗、个人代存等方式广泛征集。
络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统一的网管系统SNMPCMIP面向对象CORBA
MethodofImplementIntegratedNetworkManagementSystem
AbstractThenecessityofintegratednetworkmanagementsystemsisdiscussedindetailinthispaper.Andthenthelevelandcontentsofintegrationareinvestigated,thestrategiestoimplementanintegratednetworkmanagementsystemarepresented.
Keywordsintegrationnetworkmanagementsystem,SNMP,CMIP,objectoriented,CORBA
1引言
当今网络越来越重要,网络的规模、复杂度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网络有良好的性能,必须使用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监视和控制网络,即对网络进行配置,获取信息,监视网络性能,监视和管理故障以及进行安全控制。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的网络管理系统存在着缺陷,不同的网络运营商拥有各自分割的网管系统,有些厂商发展自己专用的协议。同时,针对不同的网络管理功能,存在着大量功能单一的网络管理系统。这些管理功能相互独立,甚至不同厂家同类设备间的管理系统也做不到很好的统一。这些情况致使网络协议不兼容,管理信息分离,不能更好的共享管理资源,缺乏对整个网络的统一管理,从技术方面看,管理内容庞杂、操作界面多种多样,从管理方面看,不同的网管系统需要更多的人员学习、维护,浪费人力,同时随着网络的复杂度增加,分散管理,不容易进行问题定位和对网络的优化。
针对以上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网络运营商希望能够在目前网络管理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的网络管理系统,以实现网络管理的统一。这就有了综合网络管理的需求,即把现有的独立的不同网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兼容和互操作性,形成一个界面友好、功能齐全的网络管理系统。
2网络管理概要
网络由互相连接的诸如路由器、交换机、网桥、工作站等网络设备组成。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进行监视对网络设备进行控制。网络监视是指在不加影响的情况下对网络的状态进行监视,而网络设备的控制包括主动地参与和影响网络的状态。
一个典型的网络管理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网络管理站(NMS),运行在网络设备上的管理,协议和管理信息集。NMS是一个计算机系统,他执行网络管理功能,对不同设备提供了基本的网络管理功能。一个典型的NMS有以下部件组成:
一个图形用户界面(GUI)
管理进程
NMS核心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信息处理机制
管理协议
GUI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使用NMS的界面。NMS使用标准的方法去请求网络设备,从不同网络设备中收集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存放在DBMS中,管理应用使用DBMS进行存储信息和建立间的联系,用于网络分析和维护。NMS使用管理协议和运行在被管理节点上的管理进行通信。NMS和管理间进行通信的信息由管理信息库(MIB)来定义。使用的管理协议为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
3统一不同的网络管理系统面临的问题
3.1统一的不同层面
网络管理的统一存在三个层次。
站点级的统计,这是最低级的统一,不同的网络管理系统在同一服务器上运行,相互独立,是不同的NMS。
GUI级的统一,指不同的网络管理系统操作界面风格统一,运用的术语相同,管理员面对的是一种操作语言,这是一种表面上的统一,具有友好的一次性学习的界面。
管理应用级的统一,这是最高级别的统一。在这个级别上,不但实现了GUI的统一,各种网络管理系统的管理应用程序按照统一标准设计,应用程序间可进行信息共享和关联操作。在这一层面上的统一实现了对异构网的综合分析与管理,进行关联操作,网管系统可具有推理判断能力。
3.2统一的内容
网络管理系统统一可从三个方面依次去实现,即操作界面的统一、网管协议的统一、网管功能的统一。
界面的统一
网络管理系统是管理的工具,但归根到底是要人去操作管理,操作界面的优劣会对管理员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网管系统具有不同的操作界面,要求管理员分别学习,或增加管理员人数,形成人力浪费。现在没有统一的网管用户界面的统一标准。现有的网管系统几乎都实现了图形界面,但既有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又有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且界面的格式千差万别,给管理员的工作增加困难。
网管协议的统一
管理协议是NMS核心和管理之间进行信息交换遵循的标准,是网管
系统统一的关键所在。目前流行的两种网管协议为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al)和CMIS/CMIP(CommonMangementInformationProtocal).SNMP是由互联网活动委员会IAB提出的基于TCP/IP网管协议,CMIP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发的基于网络互联的网管协议。网管协议的统一就是指这两种协议的统一
网管功能的统一
在ISO标准中定义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等领域。现有的网管系统在网管规范尚未成熟就进行了开发,大都是实现了部分模块的部分功能。这些网管系统功能单一,相互独立,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不能从宏观上实现管理,不利于网络的综合管理。
3.3统一的策略
将多个网络管理系统统一在一起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格式转换法,即各个子网管理系统通过程序进行格式的转换,以便相互识别和共享资源,是一种分散式管理方式。另一种使用分层网管平台,即建立更高级的管理系统,高级网管系统和低级网管系统间进行通信,分层管理,是一种分布式管理方式。第三种是标准化方法,是遵循标准的规范和协议,建立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使用分层的网管平台是当前较为流行的方法,如现在广泛研究和讨论的基于CORBA的TMN(TelecomunicationManagementNetwork)就是将TMN中的管理者通过ORB(ObjectRequestBroker)连接起来,实现不同管理系统的统一。
格式转换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如运营商要求网管系统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收集、告警信息。
协议标准化方法是统一网络管理系统的趋势和方向,电信管理网TMN就是在电信领域内的一种标准协议,使得不同的厂商、不同的软硬件网管产品的统一管理成为可能。标准化实现统一的网管功能,包括网管协议的标准化、管理信息集模型的标准化和高层管理应用程序功能的统一规划。
格式转换和应用网管平台的策略是基于现有网管系统的基础上统一网管系统,而标准法策略则不考虑现有网管系统而重新设计一套新的标准,或是对现有网络管理系统进行较大改进,考虑到我们当前的网络管理发展的现状,还是以格式转换和应用网管平台方式统一网络系统。
4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的方法
当前网络管理的统一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网管协议的统一。另一种是分布系统的统一,即在CORBA环境下的统一。它是基于面向对象的网管平台和格式转换的策略。
4.1网络管理协议SNMP和CMIP的统一
SNMP和CMIP在它们的范围、复杂性、以及解决网络管理问题的方法方面有很大的不同。SNMP被设计的很简单,使它非常易于在TCP/IP系统中普及。目前这已经成为事实。可是这一特点也不太适合大型的、复杂的、多企业的网络。相对应的,CMIP被设计的比较通用和灵活。但这也同时提高了复杂性。SNMP和CMIP的统一是指分别支持这两种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信息互通,互相兼容。
SNMP和CMIP统一有两种思想,一种是两种协议共存,一种是两种协议的互作用。
协议共存可有三种方法实现,一是建立双协议栈,二是建立混合协议栈,三是通用应用程序接口(APIs)。双协议栈的方法要求被管设备同时支持两种体系结构,但这要求被管设备要有很高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开销大,不实用。混合协议栈就是建立一种底层协议栈同时支持这两种协议,这样运行在该协议栈上的管理系统可同时管理支持SNMP的设备和支持CMIP的设备,为了使CMIP能在内存有限的设备上运行,IBM和3COM联合为IEEE802.1b开发了一个特殊的逻辑链路控制上的CMIP(CMOL),因为它取消了很多高层协议开销,减少了对设备处理能力和内存的需求,并且不需要考虑底层的协议,但同时由于缺少网络层,失去了跨越互联网络的能力。多厂商管理平台定义了一套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APIs),允许开发商开发管理软件而不用关心管理协议的一些细节描述、数据定义、和特殊的用户接口。如图2所示为HPOpenView利用XMP(X/OpenManagementProtocol)API来实现多协议管理平台的结构。其中Postmaster用来管理在网络对象间的通信,如管理者和之间的请求和相应,而ORS(ObjectRegistrationServices)为每个产生一个目录,纪录它们的位置和采用的协议。
协议共存虽然能实现SNMP和CMIP的综合,但协议之间没有互作用能力不能很好的实现协作对网络的分布式管理。对于SNMP内部不支持SNMP的设
备可采用委托PROXY的方式解决。对于TMN/CMIP内部非Q3或Qx接口的设备可通过增加适配器进行转换。因此可通过增加中间的方式来解决SNMP和CMIP之间统一问题。由于CMIP的强大的对等能力和对复杂系统的模型能力即事件驱动机制,使得它更适于跨管理域实现对等实体间的互作用,以分层分布的方
式管理网络,由于它对设备的性能要求较高,因此在这种层次结构中,可充当中央管理站和中间管理站,而SNMP可用于下层管理简单设备。如图3给出了协议互作用的管理模型。
4.2基于CORBA的网管系统的统一
利用面向对象的的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描述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分层的网络管理平台上,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将网络资源和网络管理资源进行抽象。管理平台为不同应用系统和高层管理者提供的是一组管理对象,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
成。利用对象的封装性可以使管理应用和高层管理者面对在较高层次上进行抽象的管理对象,屏蔽了实现各种管理功能的细节。为应用提供了对网络资源进行描述和管理的高级抽象,易于实现各种管理功能。而对象类的继承性便于扩充和增加管理对象类,继承性支持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可重用性。
在应用环境中,管理应用和高层管理节点与管理平台是基于C/S(顾客/服务器)模式的分布式结构,即管理应用节点和高层管理者节点与他们所以来的平台节点可能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因此考虑基于何种结构,采用什么样的协议实现分布对象的访问。
多厂商设备的环境的网络管理一直是网络管理研究和实现的难点。鉴于CORBA的分布式面向对象的特点,在网管系统的开发中加以引用。
本文采用OMG的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做为实现分布管理对象访问的设施。CORBA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系统集成标准,它提供了面向对象应用的互操作标准。CORBA位分布对象环境描述了面向对象的设施-----对象请求,他提供了分布对象进行请求和应答的机制。这样CORBA提供了在异构分布环境下不同机器的不同应用的互操作能力和将多个对象系统无缝互连接的能力。CORBA机制是独立于任何程序设计语言的,对象的接口描述在IDL(InterfaceDescriptionLanguage)中。CORBA支持两种标准协议-----GIOP和IIOP。GIOP是信息表示协议,描述了所传输信息的格式,而IIOP则描述了CORBA所支持的传输协议,即GIOP信息如何进行交换
管理不同厂商应用和高层管理者如何使用CORBA机制访问相应的管理平台所提供的管理对象。使得处于不同节点的不同厂商的管理应用和高层管理者能无缝使用分布对象提供的功能。在这两种情况下原理是相同的,只是功能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不同厂商的管理应用脚本程序通过CORBA机制访问管理平台上的应用管理对象,以实现同一层次上的管理功能。在第二种情况下,高层管理平台上的脚本进程通过CORBA机制访问底层管理者为高层提供的管理对象以实现高层对底层的网络管理功能。
CORBA机制除支持客户端对服务器端所提供的分布对象的访问外,还提供分布对象服务功能------COSS,它包括分布对象访问的安全机制、事件机制等。在网络管理应用中,除主动询问网络管理信息以管理、监视网络的运行状态外,还有一种应用是被管理对象在发生故障和事件时,向管理者提出事件处理请求。CORBA中的事件服务机制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5结束语
现在,网络管理系统统一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业界的重视,并且已有了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朗讯、诺基亚、富士通等电信设备厂商都在研究将CORBA技术应用于网络管理,如朗讯的CDMS2000的网络管理系统就是基于CORBA技术并且在实际中也得到了应用,但统一网管的发展还不规范,没有标准规范和体系可借鉴,应该说尚处在起步阶段,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261—263
2MeyerK.ErlingerM.Betser,J.etal.Decentralisingcontrolandintelligenceinnetworkmanagement.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ntegratedNetworkManagement,May1995
3So,Y,Durfee,E.DistributedBigBrother.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Applications,1992
4Coldszmidt,German.Distributedmanagementbydelegation.Proceedingsof1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istributedComputerSystem,June
6胡谷雨.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本系统对仪器申购、仪器计划报批、仪器招投标、仪器入库和仪器管理等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具体的系统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仪器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仪器管理系统主要通过申购管理、计划报批、招标管理、入库管理、领用管理、调拨管理、报废管理和库存管理共8个模块,实现对仪器从采购计划到报废的全程管理。申购管理模块实现的功能包括仪器申购类别建立、各岗位仪器申报表、采购申请汇总表输出等。每次申购由管理员先建立一个申购项目,主要应对不同经费来源的计划进行有效地区分,同时可在建立申购项目时选择申购过程中要求的仪器参数类别。各实验岗位在以往实验教学的情况基础上,提出采购仪器的申请,申请过程中要求对所采购的仪器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项目要求详细填写采购参数。计划报批模块实现的功能包括申购仪器批复修改、学院申购汇总表输出、仪器申购表更新。实验中心管理员可与库中原有仪器的情况进行比对,对上述各岗位的申报表进行审批,在审批过程中可以修改采购仪器的数量、仪器的预算单价等参数,经批复后返回各岗位(有效回馈)。对各岗位申报表进行批复后,可进一步汇总,导出汇总表上报学校审批。申购表更新功能主要体现二级学院管理的特色,由于在学院通过后还需经过学校的审批,在学校审批过程中出现的对数量、参数等方面的更改,通过本模块进行删减和更新。仪器招标管理模块实现的功能包括仪器招投标情况的录入、中标单位录入、中标单位仪器参数更新。仪器招投标情况包括招投标时间、招投标参与人员信息、招投标的情况备注等。
1.1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医院现存的涉及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有的对合同管理只做了笼统规定,内容并不具体,有的只是简单的规定和说明,还有的规章制度落后,与现实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不适合,有的制度建设只是表面上应付相关部门检查,实际参考价值不高。
1.2缺乏一套完整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医院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归口不一,合同登记不全面,有缺失现象,还有合同重名,大部分合同没有编号,不设专人负责等混乱的现象,合同相关资料保存不完整。
1.3合同文本不规范,内容不完善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存在大量不和规格的合同文本。现实操作过程中由于工程市场不依据建设部出台的合同示范文本订立合同的现象比比皆是,发包商与承包商之间很多情况下采用自制承包合同的形式来签订合同,由于自治文本合同在条款的词语用法、条款前后衔接及格式方面与范本差异较大,双方在拟定合的同时,都想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会出现规避自身风险、逃避责任、甚至故意欺骗的现象发生。
1.4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是导致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出现众多问题的根源,还表现在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由于工程的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轻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忽视他们的劳动成果,工程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另一方面,由于具体操作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工作能力普遍较低,加上没有深刻认识到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不到位。
1.5合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不强,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由于长期忽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缺乏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建设工程合同一般由财务、造价及其他专业人员保管,他们的知识有限,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缺乏科学的管理水平。
1.6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已经不断深化合同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实现无纸化办公,这一点我国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国计算机网络普及力度不够;二是由于我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相关配套软件创新开发不足,导致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软件落后;三是我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手段落后。现如今,采用的主要是分档管理的办法,缺乏统筹性,导致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人员忽视整体性的合同管理,监管不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手段粗放,没有进行精细化管理。
2完善医院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建议
2.1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结合本单位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及时增补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完善具体实施细则,在合同签订、施工、验收及违约赔偿等方面的都予以详细规定,出台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建设工程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从工程承包的招投标管理审核、合同的签订、施工期间的安全管理、工程价款的支付、工程结算审核、责任落实管理等工作都要详细规定,将责任落实到实处,从而达到规范医院建筑工程市场,促进医院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科学化的目标。
2.2完善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医院原有的建设工程合同文本具体实用性不高,太过笼统,有些甚至还使用简易工程合同版本,因此,导致自拟合同现象严重,合同中的双方权利、义务、争议、违约责任等重大条款约定不规范,因此,我们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工程规模、性质,制定并完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建设工程合同的示范文本,使建设工程合同文本既满足承接工程项目的要求、又能满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现有工程建设的需要,减少合同纠纷的发生,控制主体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为后期的合同纠纷做出合理的规定,保障相关医院的合法权益。
2.3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不仅是跨专业的综合管理体系,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医疗事业中还属于新兴的学科,这方面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财务人员本专业的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基本的建设工程核算体系;其次,要加强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相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培训,如经济合同管理的知识、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工程造价管理的知识等,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拓展知识领域;最后,要增加财务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素质。
2.4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要全面了解工程项目概况了解工程项目招投标事项,掌握工程进展情况,按期参加工程项目的监理例会,参加工程设计方案、工程洽商变更论证会,参与工程项目重大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投标管理,参与工程项目的有关专项调研工作,定期巡视施工现场,及时掌握工程项目变化情况,准确做好记录
2.5加强工程洽商加强工程洽商、变更的签认管理,重大、重要的洽商变更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调整工程概预算。
2.6加强合同的登记管理建立建设工程合同统计台账,发挥三级明细账的作用,全面、及时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登记,准确记录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如开工、竣工时间,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开户行、账号,名称、项目经理等重大事项变动情况、是否签订补充协议,工程预算、结算情况,合同的争议、纠分情况,详细记录工程款支付情况。合同档案编号要唯一、稳定、合理,档案号结构分类体系财务部门与基建部门必须相适应,便于查找账目核对,档案号一经确定,一般不随意改变。建设工程合同统计台账必须妥善保管,一律用碳素笔填写,字迹整洁。有条件的可使用计算机管理,并作好文件备份。此外,更换财务人员,必须作好交接记录。
2.7加快合同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医院现存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方法弊端很多,信息化程度不高,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计算机普及力度;同时,要鼓励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系统的创新及开发,建立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积极引入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工程合同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有利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3加强医院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1有利于加强医院建设工程的内部控制的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是财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合同管理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通过加强合同管理程序,及时发现疏漏纠正不当之处。
3.2有利于对工程项目的效绩评价对大、中型工程项目施工中、完工后绩效评估,其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非财务指标,部分数据均来源于工程合同统计台账。所以,必须认真做好工程合同统计台账工作。
3.3有利于对医院工程项目的总体控制和管理在大、中型工程项目中除包括总承包施工合同外,还包括若干辅助工程项目,而医院的在建工程账套中,只能设置到二级科目,即某某工程,对其工程没有具体的分类记录,而工程统计台账弥补了这一缺陷,可清晰记录每一工程项目的信息。
3.4有利于工程资金的管理,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通过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各工程项目的工程款已付、未付等数据,能及时与财务账套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及时纠正误差。对于大、中型工程项目,还可按工程进展情况安排各年度资金使用额度。
3.5有利于工程竣工备案,包括工程档案的备案大、中型工程项目竣工后应向建委等部门申报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工程合同统计台账为此提供了许多有用数据。
3.6有利于工程造价的预算管理和控制通过工程合同登记的管理,能对预算外、超预算的工程项目及时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
1.1体系建设缓慢。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势必加快体系的完善。然而当前的医疗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由于体系不完善,就必然会使得信息无法完整的体现出来,最终影响到单位领导作出合理的决定。当前我国的医院在开展统计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手工模式或是单机运作,很显然这就会使得信息不能够直接的使用,负责统计的工作者要重新抄录,这就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1.2没有正确的认识统计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意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今很多医院的负责人都没有正确的看到统计工作意意义,一些人觉得统计不就是将数据汇聚到一起这么简单的事情,它的存在对于单位的发展来讲是可有可无的,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很显然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存在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信息得不到合理的使用,把统计科归为后勤,不愿意在该项工作中花费太多的资源,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这就在无形中削弱了工作者的活动热情和主观能动意识。
1.3统计检验方法太少导致数据不真实。
当前我国医院的信息收集模式并不一样,通常科室按照日期或是月份递交材料,负责统计的工作者再把递交的信息收录汇总。不过到底递交的信息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却无从得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医疗敏感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实现共享,可给予院领导层、相关科室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如对手术分类分级的统计、分析,可以体现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通过正确的利用统计专业软件实现对临床一线药品的使用情况分析,可以明确反映出某类药品在医院使用占比,通过反馈信息,可为保证合理药品库存,规范用药等提供参考。在医院管理中,对临床重点工作的跟踪检测,实现数据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进行各个阶段的数据比较,对临床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需要对统计数据管理流程、数据安全加强相关的安全保障。
1.4工作团队配置不到位。
当前的统计人员总体上面对着素质不高的现象,这些从业者大部分都不是科班出身,本身的知识功底较差,对于医学统计理论等不是很了解,而专业人员的数量又过少,这就导致了统计工作无法有序的开展。加之当前的统计工作一般都是手工进行的,活动量非常大,长久的处在封闭的环境之中,导致工作者无法深入的分析信息,无法和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
2加强医疗统计信息管理的对策
2.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投入,使医疗统计信息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
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将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相结合,提高医院统计数据质量。医院统计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同科室通过医疗统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前者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后者为前者提供数据挖掘的完整数据库。医学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充分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等功能,只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才能满足医院统计信息工作的新要求,做到“数出有源、有据可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2提高认知水平,强化管理力度,创建完整的核查系统。
如今,很多医院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科室,很多都是由其他的工作者兼职来完成的,很显然这就导致统计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无法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统计工作对于信息的精准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如果制度混乱,并且无法统一口径的话,就必然会使得信息有误差,干扰到统计工作的开展。所以,必须要不断的完善体制,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账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信息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2.3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强化总体素养。
要想做好统计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要有一批有专业知识的工作者。负责统计的工作者要认真的落实相关法规,牢记自身的使命,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多了解一些和学科内容有关联的知识,同时还应该紧跟时代脚步,学习电脑知识,强化统计服务思想。能够按照管理的规定来分析信息,调节项目,灵便的使用统计措施,分清时展的特点,不应该过分被动,要主动的去分析并且论述问题,要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3结束语
随着O2O电商业务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内的“线上营销”与“线下统一配送”结合的新模式逐渐兴起,传统的单一形式的物流配送运作模式已不适应日益增多的此类订单业务需求,为了提高多订单处理效率与车载配送作业服务的速率与质量,本文提出一套以线上线下结合的统一配送为核心的物流管理监控平台,该平台以Java编码语言为核心,采用B/S架构基于J2EE研发,方便有效地管理和监控各项物流配送作业流程。
2方案概述
2.1系统输入输出
物流配送监控系统的输入输出方式是以订单为需求下发的配送作业流程。线上系统接受订单任务之后,通过管理层审核确认订单,分发到对应配送中心,然后配送中心选定配送车辆进行订单配送作业。
2.2系统功能概述
本系统包括的主要功能模块有:“客户管理模块”、“线路调度管理模块”、“配送作业监控模块”、“车辆运行统计模块”。各模块功能说明如下:(1)客户管理:对于物流配送的客户对象实施可视化地图数据及业务数据管理。其中包含客户与线上系统CRM模块数据的同步更新、报表打印和导出、地理信息导入数据库以及按路网推荐线路等功能。(2)线路调度管理:针对物流订单业务需求,管理订单配送线路。根据任务执行状态,对未提交的订单预测配送线路,对已提交的订单生成并下发车辆配送线路,而且对已配送完成的线路,可保留为经验线路,便于再次执行配送。另外还包含车辆管理、订单数据报表打印及输出、线路优化等功能。(3)配送作业监控:根据已下发的任务配送线路,管理车辆配送业务。该模块通过与GPS车载导航定位模块连接,实时获取在线车辆的地理数据,实现电子地图车辆定位功能,而且还与视频实时监控模块连接,实现车辆运行状态的真实监控查看。对已完成配送作业的车辆,可查看送货详情与其对应的车辆轨迹,如果发生其他事故,发引发系统车辆报警。另外,该模块还提供客户查询、当日配送任务汇总、影子线路查询等。(4)车辆运行统计:对于可配送任务的车辆实施基础信息管理。其中包括配送车辆的基础信息管理、配送线路设置、行驶里程管理以及车辆运行统计等。
3系统核心功能
3.1客户管理
3.1.1模块流程图
3.1.2客户数据同步接口此接口是与线上CRM系统户信息建立数据同步更新操作,通过页面脚本事件驱动后台存储过程与当前业务数据库进行异步数据同步,功能完成后,返回信息同步结果提示。
3.1.3客户信息管理对客户属性信息执行更新操作。系统中针对某一客户记录进行信息编辑,比如更改客户的配送中心、订货信息及提交状态等基础信息,用户还可以针对无坐标的客户点执行在电子地图取点,添加地理经纬信息。
3.1.4客户地图定位单一客户可根据记录所在的地理经纬信息,执行GIS地图服务查询功能,将图元定位在一定比例尺范围内,并且显示相关的属性信息。
3.2线路调度管理
3.2.1模块流程图
3.2.2订单数据同步接口待处理订单数据需要与线上系统订单任务数据保持数据同步,功能执行方式与客户数据同步实现机制一样,功能完成后,返回信息订单同步结果提示。
3.2.3线路信息条件加载查询线路信息按线上下发过来的订单数据匹配配送车辆和客户点加载更新。其条件约束有指定的配送中心与订单日期。
3.2.4配送线路优化线路优化功能是指在匹配相应配送车辆的同时把临近或同一配送范围内的客户点优化到推荐线路上,使得指定配送车辆到各个客户点达到最短最优距离,从而完成配送作业任务。根据最优线路调度,下发配送任务到送货员,并生成当日配送线路,以区域地图方式展示配送线路轨迹。
3.2.5线路区域定位线路区域定位是指把当前选定的配送线路按照此线路所经过的客户点在电子地图渲染显示,线路是一条不间断的客户点按照配送目标连续生成路径。
3.2.6客户点圈选调整线路地图工具栏提供配送线路上的客户点圈选调整功能,在执行地图选定客户点之后,选择其它配送线路,可实现线路调整。
3.2.7经验线路管理根据配送任务已完成的订单线路,建立经验线路存储管理,便于配送线路的重用。编辑的属性有配送中心名称和配送线路名称等,此外,针对某一经验线路系统提供线路分配车辆功能,按照“操作”执行移除或添加车辆到线路。
3.3配送作业监控
3.3.1实时监控系统根据GPS实时返回的数据,进行配送车辆实时定位及对应信息状态刷新显示,其中包含车辆的运行状态、形式速度和当前所在的经纬位置。同时,系统与车载终端视频像头模块连接,实时传输视频信号数据,实现在线配送车辆运行的实时视频监控。
3.3.2车辆轨迹回放针对已完成配送作业的车辆线路记载为轨迹,系统可根据车辆的停留时间和运送状态以地图动画形式回放轨迹。
3.3.3车辆警报相关的车辆的报警的设置和报警信息查询。例如未归班报警、违法使出、超长停车、越界、盗抢等。
3.3.4影子线路根据车辆调度任务下发和生成路径,则显示对应配送车辆的“影子线路”信息。其中包括行驶路线、服务客户、配送货量、应收现金等信息,并且与实际行驶线路进行比较。
4结束语
1.1技术上的威胁导致的网络突发风险
技术上的威胁主要是指移动通信设备自身所带软件或是硬件出现故障、系统本身的设计存在缺陷或是软件存在Bug以及在节假日期间引起的话务冲击等等现象。技术威胁除了上述几种之外也有可能是来自外部连接设备对用户移动通信设备的恶意攻击,比如SP设备。这种现象会导致无法对用户设备的接入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不容易对终端内容进行控制。
1.2因环境威胁引发的网络突发风险
移动通信设备在长期使用之后较为容易受到静电、断电、电磁、温度之类的干扰,这就可能会导致通讯线路发生故障。而一些自然灾害,比如说像鼠蚁虫害、洪涝灾害、火灾、台风地震等等也会引发网络的突发风险。
2识别风险
识别风险主要是指,通过对网络业务热点区域的快速定位来提出有效性强的防护措施。比如可以对全网都出现异常的小区进行监控,利用网络指标对突发风险进行快速的定位。这是识别风险的基础功能。如果想要对突发风险进行快速的识别,则需要制定详细的分组指标,并根据自我经验构建出一个分组指标库。比如可以在高速路、机场或者是市区内制定典型的小区浮标定位。然后对其进行定点的网络监测,以此来查找出突发风险和网络故障的原因以及位置。定期的对移动通信设备的使用质量进行检查,并通过气象部门告知异常天气预测的情况来对移动通信线路设备进行必要的防护。同时也要与交通部门取得联系,及时的获得各个交通路段拥堵情况的预测信息,并据此对网络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于人为方面的威胁,则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定期考核的方式进行规避。
3对突发风险的管理
3.1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对网络中的存在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对风险的影响范围以及时间。影响的用户群进行预测。为了对各个风险的影响情况作出更加准确的定位,可以设置一个颜色警报。比如说红色代表很强的风险、黄色代表略强的风险、橙色代表中度风险、白色代表轻微风险而蓝色则可以设定为正常。
3.2信息传送
如果经预测所得的风险程度仅属于白色预警,那么对其只需做好记录,并进行适度的处理即可;如果所得的风险指数已达橙色预警,那么在做好备案工作的同时也要对该风险进行及时的处理。如果预测得到的风险上升到了黄色预警,则在进行备案以及风险的处理之后,还要将风险的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情况及时的上报给上级部门,如果预警信号达到了红色,就要立即组建的风险管理应急性小组,及时研讨出科学的处理方法。
4对突发风险的处理方式
4.1应急方式
在移动通信网络出现突发风险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的开启话务,对存在突发风险的区域进行及时的话务切换。在对网络通信进行紧急避险的同时也要利用资源调度的方式对风险区域内的小区进行PS/CS时隙配置,调度射频阀和载波池。如果突发风险在黄色以上或者是已经达到红色的状况下,那么则需要启动应急通信车。在对网络的工程参数调整方面,可以对天线方位角进行临时调整,在必要情况下可进行紧急扩容处理。
4.2避险方式
为了避免移动通信网络突发各类风险,一定要建立一个风险资料库,并对资料库中的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更新。与此同时,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完善网络的亢余度。在学校以及比较拥挤的机场,可以开启半速率的载频。准备话务调度硬件的同时,也要积极准备好射频阀和资源池,并将紧急调度的一切硬件设施预备齐全。如果网络基站处于长期拥塞的状态,那么则要对工程的执行力度进行加强处理。政府部门开设文体活动的时候,可能会因此暂时性的话务高峰。这个时候可以利用资源配置准备出更多的亢余,来减弱话务高峰。
5总结
首先要制定施工质量目标,目标展开就和目标实施中,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首先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应该熟悉施工图纸,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对施工现场进行条件检查,应符合施工要求。施工中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都要深入细致,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其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第三,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步调一致。
二、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一是编制进度计划,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二是确定计划工期。施工单位或人员应参照工程规定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三是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谨防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到位。四是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监理人员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工程量计量验收,及时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签署进度、计量方面的认证意见。
三、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项目施工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而成本在施工当中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
(一)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
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国家现行法律和规定、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实施造价控制,对工程费用实行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二)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应是室内覆盖系统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和全员控制,成本控制人人有责。
(三)动态控制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四)目标管理原则
室内覆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资源是有限的,这些无线资源包括频率,时间,空间,功率,码字等资源,那么,如何能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无线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无线业务需求,这就是无线资源调度分配机制需要完成的任务。资源调度分配机制的定义有多种,但是广泛认同的定义如下:基站上的调度器要能实时动态的控制时频资源的分配,将时频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分配给某个用户。调度算法要求在用户的Qos和系统容量的最大化之间取得平衡。资源调度算法的三个重要的指标分别是频谱利用率,用户公平性以及用户Qos需求,从网络角度来说,频谱利用率是重要的,但是从用户角度来说,用户公平性和Qos是重要的,好的调度算法就是达到三者的折衷。无线资源调度主要需要化解用户对于资源的竞争,广义的调度要进行时间,功率,频率等资源的分配和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这里的资源调度其实也就是资源分配。调度的目标一是要实现无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和网络容量的提高,二是要保证用户的各种服务需求的质量。无线调度技术就是在多个用户等待接受服务的时候有合理的规则对资源进行分配,这种对无线资源分配利用的规则就是无线调度技术,他的几个判决原则包括最大化系统吞吐量,保证用户的公平性,保证不同业务流的服务质量。典型的无线调度包括盲调度和智能调度。盲调度是不需要用户的信道质量反馈信息,根据用户的性能参数或完全不考虑用户任何因素进行调度,智能调度需要根据用户的信道质量反馈信息进行调度。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基本模式是在基站实现,主要用资源估计器resourceestimator完成算法实现,对于分组业务,资源估计器resourceestimator通过接入控制(admissioncontrol)裁决决定是否介入用户请求,为用户请求选择基站和信道,用户业务信号随后进入业务优先级排队,并提供相应信息给资源估计器resourceestimator,资源估计器resourceestimator然后经过时间或码资源调度,再进行速率和功率控制,通过以上的流程完成无线资源管理和分配。
2传统的调度算法
传统的调度算法主要有轮询RR算法,最大C/I算法,比例公平PF算法等。轮询RR算法主要的方法如下:系统遍历其中所有的用户,循环的进行调度,提供信道。RR算法主要的特点是循环调度每个用户,使得每个用户在任何时刻都有相同的调度机会,保证用户的公平性,而且复杂度低,容易实现;但是在RR算法中,完全没有考虑用户的信道质量,将不同用户的优先级设定为相同的,系统吞吐量很难提高,而且被调度的信道质量较差的用户不能很好的利用资源,从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频谱效率。最大C/I算法的主要方法是为信道条件最好的用户服务,信道条件最好即为最大C/I,所以在此算法中优先级可以用在某个时刻用户信道的载干比值来表示,载干比较高即优先级较高。最大C/I算法的特点是,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可以一直占用信道资源,而信道条件差的用户调度机会较小,所以此算法中,用户公平性差,但是系统吞吐量可以达到最大,频谱效率较高,而且算法复杂度也不高。比例公平PF算法是对上述两种算法的一种中和,使用较为普遍,比例公平算法同时考虑用户信道质量和前面一段时间内此用户在调度中获得的吞吐量,用户的优先级可以用用户某时刻信道质量和用户在此时刻前的一段时间窗口内的平均吞吐量()的比值,这样信道质量好的用户在一段时间的持续调度后,优先级就会减小,因为()增大了。这样在用户的公平性和系统效率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该算法为每个用户都分配了一个优先级,每一个调度时刻,优先级高的用户会优先进行调度,该算法优先级计算公式如下:()=()()其中()为用户的优先级,()为的瞬时数据速率,即当前信道质量,()为用户在时间段的平均吞吐量。()的更新规则为:()=(11)*(1)+1*(1)比率公平算法的时间窗口的选择是比较复杂的,实现相对复杂。改变不同的参数,该算法就可以带来不同的公平性程度。
34GLTE系统的无线资源调度
无线通信系统的目前的发展方向是多载波,多天线,目前LTE系统已经引入了OFDM技术,而OFDM信道的空时频变化非常复杂,有很高的随机性,故而在目前的无线资源管理需要考虑面对多维资源的合理分配。LTE系统中下行使用OF-DMA,上行使用SC-FDMA。下行资源包括频率资源、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上行使用频分多址复用FDMA。LTE的最小资源单位是时频资源块RB。OFDMA是OFDM-FDMA的简称,它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一个OFDM符号的一组子载波来实现多用户接入,用户用子载波频率来划分。基于OFDM的优点,不同用户间是不需要保护频段的。LTE系统中,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研究是重要一点,资源分配主要考虑对时间,带宽和功率的动态分配,实现系统性能的优化,资源调度指如何安排不同用户接入OFDMA子信道,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OFDMA系统的资源调度可以考虑为非线性的带约束条件的优化,包括子载波,功率,码字,以及用户的质量需求和公平性需求,信道越多,用户越多,算法复杂程度越高。LTE在无线资源调度的过程中,要求基站调度器实时动态的控制时频资源,并将时频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用户。对LTE系统而言,调度最终体现在不同用户占用的虚拟资源块的数量和位置,这通常和用户的质量需求,信道状态以及和系统的整体需求有关。在调度中,对于下行链路,采用智能调度的模式,需要利用上行链路反馈的信道信息,进行资源分配,用户设备通过下行控制信令得知下一个传输周期内的具体的下行资源块和格式。在LTE系统中,功率分配一般和子载波的分配一起进行来保证用户Qos和系统容量。其中简单有效的下行功率分配一般有如下两种:第一是平均分配方法,将功率平均分配到每个子载波上,用户的发射功率则取决于占用了几个子载波;第二是路径损耗补偿方法,基本上为系统采用方法,取系统功率的一部分补偿部分用户的较大的信号衰落,其余的功率用于功率注水。LTE系统下行资源分配中,分配子载波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子带方法和间隔扩展方法,基于子带的分配是将用户分配到一组相邻的子载波上,基于间隔的分配中每个用户的子载波是不连续的,将扩展到整个带宽。LTE系统上行资源分配在LTE的调度中,下行链路用来通知用户所获得的具体的资源块和传输格式,上行如果是基于调度的接入,那么用户根据获得的时频资源,选择相应的时隙和频率资源进行信号的发送。
45G移动通信系统的资源调度方案探讨
5G移动通信系统
希望实现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融合,峰值速率希望达到10Gbps,希望引入更先进技术,通过更加高的频谱效率,更多的频谱资源和增加更多的小区来满足移动业务增长的需求,实现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高可靠性。5G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方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4.1异构网络技术
异构网络要求在网络多样性和终端差异性的前提下依然保持移动用户在任何条件下都拥有无缝业务,异构的无线资源不仅包括无线频谱,也包括其他资源,例如接入权限,连接方式等,所以未来的异构网络资源管理在多个方面进行扩展,首先在资源的内涵,资源的取值范围和资源之间的关系都有所扩展,其次,由于资源内涵的扩展,一维变量已经不能表达出资源分配的状态,需要多维变量动态表征,所以5G移动通信系统的资源分配需要为异构网络中的不同接入网动态分配资源,进行频谱管理。
4.2链路自适应技术
链路自适应技术基本的方法就是要以当前无线信道的变化状态为基础,快速确定要选择的链路速率和调制方式以及其他资源,这被称为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AMC)。链路自适应技术对资源的选择是不断动态变化的,目标增加系统容量。若使用AMC,在空中无线环境的不断变化的状态中,系统不再改变终端的发射功率了,而是改变调制和编码方式,这就是调制编码方案MCS。AMC改变的是调制和编码方式,取代了改变发射功率,以此方式在不同的信道状态下获得最大的吞吐量,所以需要建立一个MCS调制编码传输格式集合,每个集合包括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当信道发生变化的时候,系统会选择相应的传输格式。
5总结
未来用户多媒体信息,视频,音频等数据业务的需求将不断发展,需要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更合理的无线资源管理与资源调度算法来解决有限的无线资源和不断发展的无线数据业务之间的矛盾。目前,5G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研究已经在不断开展中,随着5G制式、网络结构、关键技术的不断标准化,对于5G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也将不断深入开展下去。
作者:姚伟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5GWhitePaper.5GRadioAccess:Requirements,ConceptandTechnologies[Z].2014.
[2]闫丽生.5G系统技术标准与进展[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28(4):33-37.
[3]王映民,孙韶辉.TD-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赵训威,林辉.3GPP长期演进(LTE)系统架构与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十多年前我国精神医学和美国精神医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进入90年代以后两者正逐渐靠拢。美国精神医学从精神分析方向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我国精神医学正在心身统一的整体观基础上不断地整合现代的理论与技术。当我们将西方的诊断系统和评估测验用于中国病人时,焦虑和抑郁的发现率似乎比过去想象的更和西方的情况接近。这表明一旦我们应用相同的临床语言整理各自的经验时,我们将发现,人类的相似远多于其差异,精神医学同样如此。
系统模式的构想
在本文中,作者在上海中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系统模式,并采用两个时段的临床资料说明这种模式的运作情况。根据一般系统论[1],我们将人视为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处于生理和心理社会的稳态之中。每个人由若干子系统组成,依次为外部较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心理系统也能被分为三个子系统:行为的、情绪的和认知的[2],介于其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这些系统和子系统构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层级,这种层级的任一层次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层次的功能。因此,一个人的功能不仅可被器官病理变化所影响,而且可被人际或家庭层次的功能失调所影响。
为了描述病人的功能状态,理解其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素并作出合理的治疗计划,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要考虑全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既然生物心理社会层级可在多个层次受到影响,那么,多维评估和多层次干预显然是唯一合理的方法[3]。
一个人的稳态不是固定的,它不断地被调节。如果一个人的功能状态发生障碍,通常有三种途径可用来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或达到另一种稳态:①物质交换:例如,药物、饮食或给氧;②信息交换:很多刺激,包括言语,能进入信息加工过程,对人的系统发挥调节作用;③“意识反馈”:根据R.W.Sperry的意见,人的系统最高层次的功能是意识,这是将人和其他生物区分开来的唯一特征。意识能对人较低层次的系统功能进行调节,显然也调节社会层次的功能[4]。这对治疗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反馈技术如认知和行为反馈常在心理治疗中应用,自我监测、治疗会谈时情感反射和言语复述、行为再塑造、识别负性想法(功能失调想法日记)和识别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都是认知行为反馈的例子[2]。这三种途径在恢复病人正常功能方面是互相补充的,成为综合医院心理咨询中对病人进行干预的基础。
1987年中山医院建立了上海市综合医院第一家医学心理门诊,旨在对非精神病[5]如神经症、抑郁症、进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病人提供帮助。这些病人通常到综合医院寻求帮助,他们易被忽略或误诊,造成过度的医药资源消耗,但大部分病人的问题依然如故。
为了帮助这类病人,我们组织了一个小组实施多层次干预的治疗项目。小组由临床医师或精神科医师、心理测试人员和心理护士组成,每周门诊两次。每位病人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他们的问题。临床工作中应用DSM-III-R和ICD-10诊断标准。
评估与治疗内容
一、多维评估:为了决定治疗途径,每位病人都要进行多维评估,即对每位病人的生理、情境、行为、情绪、认知和人际/社会诸方面进行评估。多维评估不仅提供了诊断的资料,而且为病人的主要问题提供了比较准确的信息,为选择适宜的多层次干预方法提供了基础。二、治疗目标:医学心理咨询的一般目标是帮助病人解决现在的问题,减轻不适与痛苦,并使他们能对付将来发生的类似问题[6]。
三、治疗性医患关系:正如Rogers指出,建立促进成长咨询关系的唯一方式是治疗者体验并表达三种互相关联的态度:无条件地积极关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和真诚[3]。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很有价值的。医生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是平等的,好像是一个研究小组的成员,但医生采取主动、指导和鼓励者的角色。为了达到治疗目标,他们一起协同工作。
四、多层次干预:对一个特定病人,干预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多维评估的结果。对一个病人使用的方法可能和另一个病人很不相同,认知行为方法是这一治疗项目的核心。如果生理评估表明,生理因素在病人的疾患中起了显著作用,那么,有时也应用药物。药物被视为整个多层次干预中一个互补的环节。疗程和短程心理治疗相当,通常不超过3个月。
[关键词]:无因管理,保险利益,财产保险合同,人身保险合同,责任保险合同
一、关于无因管理的认识
在罗马法中有一句格言:“干涉他人之事为违法”。但也正是在罗马法时代,无因管理被列为了准契约,视为债的发生依据之一。《法国民法典》沿用此分类,该法典第1371条将准契约解释为:“为个人纯属自愿的行为而对第三人发生的义务,有时为当事人双方相互的义务”。第1375条具体规定为:“所有人的事务如管理良好者,所有人应履行管理人以所有人名义所订的义务,补偿管理人因管理而负担的一切个人债务,并偿还管理人支出的一切必要的费用”。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开始将无因管理作为债的独立发生依据而进行专门规定。之后,许多国家的法律,诸如瑞士债法、日本民法等均将其作为完整独立的债。无因管理之所以在各国民法中都加以肯定,这主要是从无因管理的社会功效方面考虑,无因管理的存在发扬了人们之间互助的美德,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因而立法者赋予它在法律上对于无法律依据而干涉他人事务的行为具有阻却违法性的效果。
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对无因管理的规定是:“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从这一条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到无因管理有三个构成要件:1.管理他人事务2.需要为他人利益管理他人事务之意思。3.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目前学界关于无因管理的界定不一,笔者倾向于台湾郑玉波先生的观点,将无因管理分为无因管理和准无因管理中的不法的无因管理。
二、无因管理在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
我国《保险法》第12条规定,投保人应当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从该条可见,保险合同除具备一般合同成立生效要件外,还以保险利益作为评价合同效力的基础性原则。何为保险利益?我国采用的是利害关系说,《保险法》第11条概括性地规定为: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无因管理这样一种带有公益色彩的行为在保险领域是否能张显出保险利益?笔者以下将按郑玉波先生对无因管理的定义详细探讨关于在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问题:
《保险法》第33条规定,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财产以及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保险合同。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具体体现为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因保险事故的发生以致保险标的的不安全而受到的损害的利害关系,或者因保险事故的不发生而免受损害的利害关系。
(一)无因管理分为尽适当的管理义务的无因管理和未尽适当的管理义务的无因管理两种,对前者而言,它会产生利于本人,并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依一般的民法原理,管理人对于本人有费用偿还请求权,负债清偿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并且三者的总额即使超过本人所受的利益,本人也要悉数偿还。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立法上对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是十分赞许和推崇的,此时的无因管理充分发挥了助人的功用,维系人们之间的情感,合乎相互扶助的理想,为道德所奖励,并为法律所提倡。同时于此对于本人而言更是有益无弊,因而从一个市民社会的经济人角度来说,本人理所当然不会拒绝这种管理,而应为欣然接受。虽然以上仅为推定,然而也要看到立法为避免无法适从,更多的是以常态推定作为模型。故在这种无因管理的行为下所订立的财产保险合同也应是立法者所积极鼓励和提倡的,同时由《民法通则》规定对特定财产具有保管和保护的责任,类推可知投保人基于无因管理行为在订立财产保险合同时对于保险标的是有保险利益的,在具备合同成立的一般条件的时候此时订立的财产保险合同是成立,保险人对于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有危险承担的义务。
对于未尽适当管理义务的无因管理首先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考虑:
1.不利于本人,且违反本人之意思。
2.不利于本人,不违反本人之意思。
3.利于本人,违反本人之意思。
笔者认为在厘定无因管理的范围时,其它任何要素相对于结果而言都应是次后的,应以结果为主要划分依据。如果在结果上事与愿违,不仅没有使本人受益反而因此受到损害,这与无因管理存在本应有的社会功用相悖,显然不能成立无因管理之债。因而对于以上前两种情况应排除在无因管理之外,在此不作分析。对于第三种情况,因为无因管理是站在公益的角度突破侵权,因而有必要进行限制,防止流于专恣。所以笔者认为此时在判断是否有保险利益的时候应该赋予本人一种选择权,让本人来决定他是否接受这种管理,当本人接受这种管理时应该肯定保险利益的存在,由此订立的财产保险合同成立,保险人有危险承担义务;但本人拒绝这种管理时,财产保险合同当然不成立,保险人不用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承担任何责任。笔者认为这样区别对待相比那种一刀切的做法,既发挥了无因管理的美德效应,也维护公民的自由权利,是双赢之道。
(二)准无因管理中的不法无因管理是指明知为他人之事务,仍作为自己之事务而管理。这种管理是具备了无因管理的客观要件,而不具备主观要件的管理。不法无因管理的存在能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就是出于保护本人的考虑,让该不法管理人与无因管理人负同一义务,从而本人能请求不法管理人返还全部利益,因不法管理的利益仍归属本人享有,从而除去经济上的诱因来减少不法管理的发生。因而笔者认为对于基于不法无因管理而订立的财产保险合同,也应从本人角度出发,通过赋予本人对无因管理行为的选择权来决定保险利益的存在与否。
三、无因管理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
我国《保险法》第52条规定,人身保险合同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在人身保险合同上,保险利益体现为投保人对自己的寿命或者身体所具有的所属关系,与他人之间所具有的亲属关系或者信赖关系。
对于人身保险合同来说,笔者认为人们对自己的寿命和身体享有的权利是人类在自然状态就有的自然权利,带有强烈的专属性,这种权利排除他人的干涉,不需要他人意志和行为的介入也无需征得他人的同意就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行使,到了国家状态,人们虽然让渡了自己一部分权利,但是这些关乎生存的自然权利应该不仅不可限制和剥夺,也应该完全不允许他人来干涉。而无因管理是法律在奖励人类互助行为的考虑下对“干涉他人之事为违法”规定的突破,它是法律为鼓励行善而对人类道义行为嘉奖的产物,但相对于先于法律存在的自然权利而言,无因管理没有适用的空间是其应有之义。并且笔者认为在目前这样一个提倡“人权”的国际环境下,把出于无因管理行为投保的人身保险合同一概认定为没有保险利益能切切实实地保障好公民的自然权利,符合国际潮流趋势,有利于国际交流。
四、无因管理在责任保险中的保险利益
我国《保险法》第50条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现行《保险法》中并没有把责任保险合同单列出来,而是放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规定,它的保险利益的概念与根据法律利益理论产生法律责任类的保险利益相关联。一个人对于许许多多的个人负有潜在的侵权责任。对他人负有潜在侵权责任的人就对投保责任保险以保护自己不受他人责任的侵害具有了保险利益。笔者认为侵权行为是不适用的,据此类推,责任保险合同中所蕴含的侵权责任也不应该由他人代为管理。不过,当管理人与被保险人具有某种关系或者与标的物有某种关系时,可能使得投保人要负有替代责任,这时还是有保险利益的存在。例如;父亲已经把汽车的所有权转让给了儿子,父亲虽然不是所有权人,但根据家庭车辆原则,他负有潜在的责任,有订立责任保险合同所需的保险利益,保险人在承保后负有危险承担义务。
最后,笔者认为行为人基于无因管理去投保,无论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如果保险人与之订立了保险合同,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相对于“术业有专攻”的保险人而言,其它的普罗大众鲜有保险专业知识,他们基于一种最纯朴的心境去投保,如果事后又得不到补偿的话确实有失公允。更有甚者,倘若保险人是觊觎那份保险金可以带来的利益而承保,此时若一概以无保险利益抗辩而不负任何责任,不仅促进了道德危险的滋生,更是对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相对人利益的亵渎。故笔者认为适宜的处理方法是保险人要么事前就尽足先契约义务,合理勘查一番,如果认为这种管理是不会有保险利益的,就应及时告诉投保人自己不能承保,以避免损害他人期待利益;要么同意承保后,当保险事故发生时,如果有基于无因管理行为没有保险利益的抗辩理由,那么保险人也要以公平原则给与被保险人一定的补偿,一方面可以照顾到相对人的期待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不谨慎勘查的惩罚。
参考文献
[1]郑玉波:《民法债则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4年3月修订2版
1.1医疗系统人力资源会计的含义
人力资源会计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人力资源会计应包含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和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根据上述对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的描述,可对医院人力资源会计作如下定义:即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医院的人力资源为核算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医院的人力资源信息,以货币和中介变量的形式反映、控制医院人力成本、价值和效用,为医院管理者和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人力资源现状及变动信息的一种会计分支。上述定义可延伸到整个医疗系统,作为医疗系统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与其他会计方法相同,医疗系统人力资源会计也应包含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方面。
1.2医疗系统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必然需要;从微观上看,医疗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管理是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掌握人力资源信息,为医疗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运用人力资源会计方法,对医疗系统人力资源价值进行可靠计量与科学确认,更为规范地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的管理,从而在宏观层面上更好地掌握医疗系统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为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基础。
1.2.2更为准确地反映医院的经营情况和运营成果
在医疗系统现有的财务核算体系基础上,将其与人力资源会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其方法对医疗系统人力资源价值进行科学地确认与计量,才能全面反映医疗系统的整体经营情况,合理计算其经营成果。在更为准确的计算医疗服务成本的同时,也为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提供依据。
1.2.3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更为科学化、系统化,不仅能够保持医院人才智力优势的持续稳定,而且能够实现以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目标。
2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现状
人力资源会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传入中国。自此以后,中国理论界就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展开广泛研究,目前而言,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尚未完全成熟,对于具体实践与应用仍处于初级萌芽阶段。近年来对于医疗系统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论述也有很多,但是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与研究中,究其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使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存在着巨大障碍,其中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确认的科学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得以检验和证实,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的可靠性以及高运营成本都严重影响了它的广泛应用。由于上述原因,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与应用在理论上存在缺陷,在实践中其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差,因此国内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没有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纳入其中。在此情况下,如果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纳入其中。在此情况下,如果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到现行财务会计的系统中,既没有政策支持,也会对现行的财务核算产生冲击。因此,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实施缺少成熟的条件,医疗系统还不能真正实施人力资源会计。从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及应用的必要性上看,医院未来管理的完善与提高需要引入人力资源会计,但是从其应用条件看,实现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职能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办到,并且在习惯于会计为管理提供信息的思路指导下,总是停留在对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应用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与讨论上,而没有实际应用的检验,这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进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展。
3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实践
管理会计是以“管理”的形式,促进“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是推动医院实现科学化经营和合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医院管理会计,使会计职能上升到综合管理的高度,是从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上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要想使人力资源会计尽快在医疗系统得以应用,可以先从实现人力资源会计的管理职能入手,这不仅完善了医疗系统管理会计体系,而且在其管理职能的实践中可以为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实施提供经验,从而实现从管理向会计提供信息的思路,为医疗系统全面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奠定基础,这也是在医疗系统首先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所在。根据以上思路,提出按以下步骤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应用。
3.1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引入到医疗系统的管理会计体系中
建立含有人力资源信息的完善的医疗系统管理会计系统,在此系统内视为人力资源会计已经应用于医院的会计处理中。具体方法:(1)以传统的医疗系统财务会计为基础,根据人力资源会计目标,充分研究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特性,完成医疗系统会计框架体系的构建。由于会计框架构建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财务会计概念组成的框架体系,可以用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检验准则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用性。因此,完成包含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医疗系统会计框架构建,是为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正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2)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因此要充分掌握其与财务资本的不同点,从会计假设、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资本所有权特性和资本要素等方面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使人力资源会计与医院现行的财务会计在管理会计系统内做到很好的融合。
3.2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搜集整理基础资料
在此基础上,根据医疗系统不同岗位性质及其相关业务分析,对人力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做好医院人力资源特点的分析工作。
3.3制订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以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为依据,在目前对人力资源会计达成的共识基础上,结合医疗系统人力资源的特性,制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形成医疗系统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细则,营造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环境。
3.4造就专业管理会计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关键词:文化差异;管理沟通;能力提升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过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行为准则的差异就会对沟通方式产生影响。在沟通的语言、语气、方式、背景、时间场合等因素上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沟通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开始创建简单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促就了人类沟通方式的不断完善提高,文字和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产生了,文字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随之孕育发展。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沟通方式。
一、语言表达方式
进行沟通时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东方人则会采取比较婉转隐讳的方式表达观点。西方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人对事进行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东方人则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要考虑周围人的看法、影响等,尽量考虑各方的影响,追求和谐,由于顾虑重重而使得表达出来的观点有时不一定客观真实。作为信息接受者,西方人能直接得到对方传达的信息,但东方人有时则要分析揣摩对方传递出的信息背后的真实意思才能准确地领悟到对方的意图。特别是在纵向沟通上,西方人会直接表达和沟通,东方人会含蓄地沟通,东方人会在沟通过程后继续花时间去回味和分析接受到的信息的准确含义。中国是受集体主义、高背景文化沟通影响的国家,内敛、含蓄、隐讳的表达方式常给人留下神秘、深不可测的印象。同时,交际圈划分、重视面子、回避冲突、讲求和谐等特点对中国人的人际沟通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二、沟通的场合和方式
西方人会选择正式的场合和渠道进行沟通,在工作中会设立较完整的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渠道,使信息得到完整及时的沟通传达,信息接收者也能通过正规方式进行沟通反馈,沟通渠道比较通畅,沟通中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效率也更高。东方人含蓄的沟通方式使得很多沟通会选择采取非正式的沟通方式进行,在沟通渠道上,较注重从上至下的沟通,缺乏对横向及从下至上沟通渠道的构建,因此信息接受者无法正常进行沟通反馈。在管理中就较容易出现误会,也容易形成沟通渠道不畅,使不满情绪长期积压无法得到有效释放,造成管理中积怨的产生,也会使得非正式渠道的信息传播盛行。西方人很少议论和传播从非正式渠道得来的消息,但中国人则很愿意传播和相信小道消息。
三、沟通的效率
西方的沟通由于比较注重互动和双向的沟通,因此沟通中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不容易发生偏差,效率较高。西方在沟通中很重视对人性和个性的尊重,允许对方提出疑问和看法,并及时通过沟通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不会使抱怨情绪积压无法得到疏导而成为影响行动的阻力。西方人在工作环境中都会比较容易抱着开朗积极的心态去工作与沟通,有什么想法观点也会及时表达,很少为人情世故烦恼。而中国由于受封建统治思想的禁锢和影响,下级服从上级的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对个性的尊重与关注,因此在沟通中以命令为主,互动沟通很少,员工即使有想法和意见或者疑惑都无法及时表达,由于沟通的单向性,使得沟通中信息会发生偏差并得不到及时纠正,沟通效率不高,在行动中员工也难免带着情绪做事,甚至事倍功半。沟通效率的高低就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的高低,这也是我们在管理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因素所在。沟通是管理中最基础的一环,如果沟通不到位,企业的管理活动将寸步难行。
美国国家训练发展协会公布了对世界各国经理人的综合能力评鉴测试结果。在过去6年中,中国有7000多名经理人作了这项管理才能评鉴测试。结果显示,英国经理人的12项关键管理能力的平均分数为57%,美国为56%,加拿大为55%,而中国为48%,其中,中国经理人行政能力明显比欧美高,目标与标准设定高达75%,但是中国经理人的沟通能力却远远不如西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思想中形成了接受统治、服从上级、追求中庸与和谐的观念,对于人性和个性的尊重较缺乏,这些观念因封建统治的需要产生和形成,步入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后,市场竞争的发展对人们的观念和思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崇尚自由、公平,尊重个性与创新。封闭保守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已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因此在由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我们在管理中的差距被显现出来。中国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和销售都是受计划指导,没有竞争机制,企业的效率水平较低。在管理中也习惯于领导决策后由上至下的传达,不同层级之间的互动式沟通很少。作为组织的管理者,也不太关注管理中的沟通问题和提高沟通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常常抱怨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很大。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管理中70%的错误是不善于沟通造成的。国内许多企业在管理沟通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员工对企业没有统一的认识;内部沟通渠道单一或不完善,缺乏灵活性,进而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进程和决策效率;沟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甚至用个人感情影响沟通,严重时到了希望他方犯错误的地步;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企业内部的沟通发起者根本无从了解信息的传递进程和决策的执行程度;信息不畅,上向下多,下向上不少,横向几乎没有;信息过滤,管理者难以获得全面准确信息;信息扭曲,管理者无法准确了解情况,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正式沟通少,主要借助非正式沟通,小道消息常被使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背景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领导者的风格等。
四、沟通水平的提升途径
由于我国的文化思想背景的影响,加之发展市场经济的历程也很短,在管理素质上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文化中的从众和中庸思想影响了我们对个性的尊重和关注程度,习惯于对上级的服从也影响了管理中对互动沟通渠道的建立和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企业工作量不饱满,使得员工喜欢聚在一起谈论和制造小道消息,造成信息的曲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变革和完善,要生存就要提高竞争力,竞争力和发展的潜力就要从提高管理水平中来。管理沟通水平的好坏是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没有沟通企业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体系,所有成员都将变得盲目。
面对竞争的挑战,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去审视我们的文化,去客观的分析文化底蕴对我们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因素,我们需要建立一种自信和对个性的尊重,转变观念上固有的一些消极和被动,积极地去看待事物,善待身边的人与事。心态调整了,思想的束缚解开了,我们才能轻松上阵。我们民族的文化是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的,但文化影响中形成的封闭、消极、中庸的思维模式却是应该转变的。对人性的尊重,对创新的尊重是我们应该树立的观念。世界是变化的,任何人都无法阻碍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跳出自己狭隘的心理空间,我们需要更多客观的理念去看待分析事物。我们如果解决了观念上的问题,就能很顺利地找到改善沟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企业中,我们必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体系,形成无障碍的信息沟通。在企业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建立起创新的激励机制,讲求效率和业绩,使员工更多地将思想和精力投入到提升个人工作能力中去。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体系就能使员工与企业、员工与管理层决策层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企业能很快形成的凝聚力并转变为核心竞争力,为此,在企业内部如何强调沟通都不为过。高效沟通才是个人乃至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文明,不同的文化也对人们的沟通产生了影响,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沟通方式。沟通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加剧,沟通在组织中的任务越来越重,管理沟通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管理沟通能力的增强是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在,因此我们在面对市场经济挑战的今天,必须勇于面对我们在沟通能力中的弱势和差距所在,以积极的心态反思问题,寻找突破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为军.浅谈管理沟通的作用及途径[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7(05).
2.张霞,胡建元.管理沟通的障碍与疏导[J].企业活力. 2005(01).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5]赵雯.搞好医院统计要处理好八个关系.医院管理杂志,1999;6(3):237-238.
[6]董军,朱士俊.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研究与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2;22(3):23-24.
[7]代伟,胡湖,董军,等.医院信息采集质量的监控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2):102-103.
[关键词]统计信息管理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