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设计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设计成果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考试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设计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动手。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设计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简要论述,供大家参考。一、选好课题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考试计算机专业应考者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设计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设计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设计什么”不明确,“怎么设计”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设计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设计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设计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一半。
㈠、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⒈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⒉,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设计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进行系统的设计工作:学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到实习单位或企业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稿、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三、 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3.1 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或背景 (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 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 作为这段结束。(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4)实验或测试(5)总结3.2 应用开发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总结3.3 分析比较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结论3.4 理论探索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四、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像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 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 “一 二 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 扉页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目录正文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 1.1……… (1) (a) (b) (c) (2) (a) (b)(c) 1.2 ……… 2.项目框图 及 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5.实现技术 数据结构 程序片段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6.1 问题16.2 问题2 ......7.结果测试,性能分析(图表等)8.结束语(或结论、小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目录可以用Word 插入—目录功能 实现,可自动编页自动更新五、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5.1 学术论文要求文字流畅,层次清晰,词藻不能过分华丽,近年国内外在计算机方面的论文的语言较以前生动,但用词都以准确,不过分夸张为度。5.2 标题要能反映内容。如有新意更好。例如,下面题目是个不好的题目:“图像处理的某些问题的研究”, 论防火墙技术”等,其中的“某些问题”不如换成最中心的词汇。论防火墙技术题目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作。5.3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一页(1000字左右),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摘要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再写。要简明,中英文摘要 应一致,要突出自己的工作,要提供几个key words。写英文摘要时,可先用英文的习惯和用语写摘要(可以借助于电子词典),然后英译汉,用中文摘要去将就英文摘要。反过来,如果先写好中文摘要,再汉译英,则很难把英文摘要写得地道。为了使得英文表达地道、准确,可以读十几篇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的摘要,注意一些表达词的使用,如present, implementation, propose, give, argue等。平行的内容宜用平行的句型。例如下面的例子中,一句主动,一句被动,语感就非常糟糕:"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lgorithm and a prototype is presented.....".5.4 前言部分要写问题背景,动机,要说明自己工作的工作有用,有意义(才能鼓励读者读下去),通常在介绍国内外工作后,用“但是”一转,指出前人工作的不足,引出自己的工作。在前言中简述自己作的主要结果,(例如明确地列出几条,说明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成果)。前言部分的末尾介绍文章的组织情况,各节内容。5.5 突出特色,一个项目中工作很多,有些是同行皆知,自己也无创新的,可以略写,要多写自己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创造的特殊解决方法。使人家读了能学到东西,看到作者的创意。为了突出特色,还可以在一节中分成小标题写,一个问题一小段,与计算机相关的论文中还可以把数据结构和程序片段夹叙夹议呈现出来,比只用汉字解释得更清楚。5.6 上升到理论,一般硕士论文会要求这一点。如果本科生能够在毕业论文中得出有意义的定理或命题,一般会认为是好成果。可能会被推荐到杂志上发表,或在考研、求职中得到承认。5.7 各部分应详略得当。 一般地,毕业论文应该主要写作者的见解和工作, 把自己的创新写深写透。综述要有述有评有比较。只要是作了实验,写了程序,一般是想写的太多,写不完。反之,会感到空虚,没有写的,有的学生抄书来充篇幅,效果不好。一般地介绍相关工作(前人的成果)部分不应该超过总篇幅的1/6。5.8 完整的论文应包括测试、运行结果及分析(图表或曲线)。5.9 结论,小结。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创新,下一步工作主要内容等。返回目录六、参考文献及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带着问题读文献或杂志上的论文,不但注意学习学术内容,同时也注意学习选题方法、格式、标准的套话、起承转合的语言和方式,参考文献的写法,字体的运用等等。在论文中明确给出参考文献的出处,既代表着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代表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崇,是科学研究中应培养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参考文献的写法:按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编码的方式给出,如[1],[2],等。参考文献包括专著、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技术报告等。七、 摘要样板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到1000字,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下面是可行写法之一。1.介绍项目意义背景,100-200字。2.本文作的主要工作, (1),(2), (3),..... , 400—600字3.本文组织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 ( 200字)
技术培训学校主要以基础性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性技术操作能力和相对的技术岗位认识为主,通过对技术培训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通过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学习,认识计算机专业在实际工作需求中可能会用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认识计算机的相关组成原理,学习实际的基础操作手法,了解相关的多媒体操作方法,学习实际的应用系统操作环境,完成办公软件、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相关问题的研究,从而保证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对于办公常用软件OFFICE的应用,利用网络信息获取知识,加深对于数据内容的处理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能力,保证职业性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
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加深计算机专业应用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合理的、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由浅入深的系统性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保证学生对于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场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计算机培训的有效目标,完成学生对于实际就业的需求。在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职业目标逐渐特显,为了加强求助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能力优势,加深市场的科技改革开放发展,保证计算机岗位的市场需求,合理的安排学生对于计算机培训的课程是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加强市场需求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的合理化,加强企业对于实际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认识,保证学生可以在技术培训学校学习完成后,直接在企业中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加深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软件维护的能力学习,加强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培养,保证计算机人才的相关市场实训经验,从而降低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培训时间,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应用。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应用,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树立合理的计算机能力的解决方法,保证学生在实际计算机应用中的能力培养,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拓展性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企业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培训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水平
1.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职业模拟环境的培养通过对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师技术能力的配需,加强技术培训学校对于专业技术教学的特殊性认识,合理的编排教学课程安排,合理的分配完成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工作的环境,模拟实验完成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工作场合的认识,与实际的工作过程相契合,保证实际工作的真实可行性。
2.提高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实际教学加深技术学校对于计算机实际教学的培养是保证对于计算机学生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加深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于教学的培训,以专业的技术能力加深计算机教学与市场的培养,深刻认识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认识,参与合理的课程培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教学能力,保证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计算机教学,增加计算机教室对于计算机培训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的知识体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于理解计算机硬件和通信原理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重要,为强化基础,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必须给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的重视。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设计及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时少,内容多
为了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电路分析课程的学时数,甚至取消了电路分析课程。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多且比较分散,它集高等数学、电磁学、物质结构理论和电路分析等知识于一体,该课程的学时数(含实验)一般在80学时以下,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老师感到困难,学生也有很吃力。
2.2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应该是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一般都有重视软件而轻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成就感往往不及其他课程来得快和强烈,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刚从中学过度到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找到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原理分析为主,而学生更多地相信精确的数值计算,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当实际结果与严格的理论演算结果有出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2.3课程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套用电子、机械类专业的那一套,有些学校甚至完全由机电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该门课程。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同仁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应该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我们也对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实践表明这些工作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为了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切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际,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内容的甄别与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别和整合课程内容。受学时数的限制,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无法系统开设电路分析等先导课程,但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电路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到模拟电子课程之中。在正式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之前,我们花4至6个学时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有KCL、KVL、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及密勒定理。经过对多部国家级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比较,我们选定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作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如加强了半导体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如加强了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新增了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内容。该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以紧跟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但我们不是全部讲解教材内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选讲解内容,其他内容留作学生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经过讨论,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信号产生与处理三大部分,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
(1)半导体器件部分简要介绍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它们的应用及经典电路的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三极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包括静态工作点的设计及稳定措施、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计算、输入输出电阻等特性,然后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等基本概念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知识。
(3)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重点介绍有源滤波电路和正弦波振荡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接口技术、理解芯片外围电路设计原理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知识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删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而且相当多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感,鉴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探索。
3.2.1理论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发、启发式教学法等,要生动有趣讲解好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老师一言堂,教师必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铺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不断引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比如,在讲解KCL时有学生对定律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用水管中水流的特性做类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借用中学电学中关于电流、电荷的知识来引出电荷在导线上不能积聚,从而得出任意时刻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巩固KCL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提出节点的相对概念,即电路中的节点既可以是一个电路分支的交叉点,也可以是任何一部分电路。这样扩大了节点的概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KCL的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讲到NPN和PNP型三极管时,发射极上的箭头标识的方向不同于集电极和基极上的电流方向,如果将三极管看作是一个节点,那么从宏观上就很容易得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有了宏观认识以后,再讲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微观解释就显得较为轻松。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学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学生具备了二极管半波整流的知识,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查阅资料,掌握常用全波整流电路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掌握了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演示一台卡式录音机的故障现象:单独用干电池供电时,录音机工作正常;单独用220伏交流电供电时,录音机不工作。然后拆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电源部分电路的结构特点,最后给他们布置任务:画出录音机电源部分原理图,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知识的教学彻底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理论与实验教学交叉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SPICE仿真软件。有了此类仿真软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有关理论或电路的宏观外在表现,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用物理器件做实验前也可以先用仿真软件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损耗。有了仿真软件,课堂上无法及时完成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所以,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交融,当然,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是同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学生德育和出勤率考查。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占总分10%)、课堂表现(占总分20%)、平时作业(占总分20%)、期末测评(含理论笔试和技能测试,占总分50%)。按时出勤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笔者的做法是全勤记10分,缺席一次扣2分,缺席三次者给予警告,缺席五次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为巩固理论知识,适当加重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是否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整个学期共布置、批改作业五次,每次4分,根据作业的质量分D、C、B、A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给为1分、2分、3分和4分。另外,为防止相互抄袭,限制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得补交,一旦发现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抄袭与被抄袭者双方本次作业都做零分处理。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表现考核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主动回答问题者,正确的一次记2分,错误的不扣分;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的计1分,错误的不扣分。期末测评包括试卷笔试和技能测试。笔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占课程考核40%的比重,专业技能测试是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占课程考核10%的比重。通过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期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石油企业;培养模式
目前来看,教育界对于企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很难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石油企业这样的大型基础能源产业单位,更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综合管理能力很强的高端人才,而教育界却很难于针对这种需求实现定向培养。石油企业需要更多的实践应用很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学校所培养的该专业人才却仅仅局限在知识水平上,缺少石油企业所要求的操作能力,面对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本论文针对适应石油企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1石油企业工行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的普通教育方式具有“大一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于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从理论知识开始,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从目前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形势来看,用人单位更需要应用性很强的人才。特别是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不但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从人才的培养以致人才的选用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一些诸如石油类的院校就已经具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在培养方向上没有体现出行业的特色,就造成了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脱钩。
2石油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目前石油企业对于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范围上来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应用范围很广,几乎每一个行业和社会领域都会有所涉及。石油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而且还要能够克服艰苦环境,并具有较强市场敏感度。此外,石油企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具备有关石油能源知识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并且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以对于企业制度的制定更为符合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在企业发展规划的设计上,必须要符合石油企业的文化特色,结合石油市场发展的时代性,形成企业改革发展战略。
3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在专业上进行有效定位,首先就要对于学校的办学特色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专业教学模式以这一方向为核心展开教学,其目的是要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实用价值的专业性人才,以符合石油企业的需要,而不是仅仅为教学而教学,使学生感觉接受课堂教育就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而对于毕业离校后的未来之路则是一片茫然。
3.1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
根据企业需求为导向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除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需要针对石油企业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基础知识占有一定的比重,使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掌握得更为扎实。还要设置一些与计算机专业有所涉及的专业,并与石油企业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对于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设置到选修学科的范围内。计算机专业的主课程以统计学和管理学为主,主课的设置具有普遍性,属于是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在进行主课教学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方法,以将学生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为未来的专业课定向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就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程度的外语水平。那么,石油行业学校就要对于石油行业的时代性和发展前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在学科的设置上有所完善。尤其是包括日语、韩语和西班牙语在内的小语种,学校都可以设置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在石油行业的竞争力上增强。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在课程上,做好是添加一些主干专业必修课程,比如石油工程概论等等课程,都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除了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之外,还要组办讲座等等,让学生领略专家的风采,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信息,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启发。
3.2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3.2.1完善实践教学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对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比较,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不足,以及时地弥补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并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于自己的未来工作环境有所认识,学校可以与石油行业建立项目研发工作,并请学生参与到其中。学生真正意义地走出课堂,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充分地结合,在提升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同时,还便于石油企业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发掘适合于本企业的人才。
3.2.2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
要带领学生经常走出校门去体验专业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将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和理解,对于学生的决策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教室的选派上尤其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好是聘请石油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是曾经承担过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教师来为学生讲课,不但提高了授课的威信,而且会使课堂教学更为具有感染力。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恰到好处,以便于学生发现质疑的时候可以与教师直接沟通和交流。
4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产业,面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趋紧迫,感受到了高端管理人才紧缺所带来的压力。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吸纳更多的高端管理人才,为企业建立起更为科学的、技术含量高的科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玉林.石油企业培训激励及运作机制[J].成人教育,2007(0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实验教材,建设
0引言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对中职学校和广大教师寄予厚望,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3.21)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博士论文,实验教材。因此,编写、选择和补充适合中职学生口味的“教材套餐”,既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精耕细作,精心打造,同时也是中职学校和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博士论文,实验教材。
1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源质量较以往下滑,出现了实验教材偏难,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脱钩现象。以往的中职生录取是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的分数段,而今是在普通高中分数段以下,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生源质量下滑,而教材内容和形式变化少,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佳。特别是近年来,这一问题不但没有改变,甚至更加突出。
二是实验教材和理论教材的风格接近,忽视了实验教学的特点,难以实现实验教材的创新。博士论文,实验教材。博士论文,实验教材。课程总框架上理论课重而实践课轻,而且专业课也是重专业理论而轻技能训练;授课模式上仿效理论教学,实践课无法形成体系。造成实验课成了理论课的附属。
三是实验教材建设未与市场需要接轨,与用人单位需求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实验教材建设没有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对市场了解不多不深,出现了编写实验教材所选素材的“信息孤岛”现象。
四是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慢,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实验教学教材和实验教学环境不一致的情况,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 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中职生的实验教学,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选择好的实验教材,不断完善教案、讲义,进行模块化整合,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本满足专业要求、学生爱不释手的实验教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并配套相适应的三类实验教材
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或编写三类教材,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版本级别的实验教材来满足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验教学,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博士论文,实验教材。学生按不同层次分组,使用不同教材,自主学习,并分别接受教师指导与训练,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分类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实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2)组织编写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的编写从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在课程结构、教学摘要有各种风格的视频和音频教材,同时辅之以虚拟实验室,为中职学生奉献教材精品和提供访问友好的虚拟实验室平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良性发展。博士论文,实验教材。
如何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我们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北大青鸟从教材到教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洪恩集团计算机教学软件使很多人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等等,我认为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要从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和实验课程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入手,建立和规范对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反馈机制,同时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其次就是引进、学习一些知名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以消化吸收,构建适合本地学生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就是加强职业教育校际间的交流,联合编写教材或讲义,通过实验教学研讨会、教师教学比武和学生技能竞赛等活动来不断完善和丰富本地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3 结束语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一定要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王兴玲,李春荣,刘士才,杜树杰,王燚,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bkpg.ouc.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56
[2]卫红,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9,9
[3]王小鸥,肖芳惠,实验教学改革对高职技能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07,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0-02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计算机相关行业迫切需要既懂计算机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身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描述工具。该学科目前正处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更新比较快,最新的技术和参考资料都是英文原版的。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都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性、针对性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学生有了专业英语这个工具之后,短期来讲为高年级双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从长远来看,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行业动态信息。因此,如何知道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教育活动必备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来讨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1 师资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深入计算机知识的英文版课程,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功底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要强,具备语言教学能力,并且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获取最新专业信息方面有突出的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这些师资要英文流利,科研素质良好,能站在学科的国际前沿。因此,最好的师资人选是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归国人员,或者是国外的大学教师,又或者是大型外资企业的研究人员。然而,目前普通本科院校中这类师资较少,大多数教师能力比较单一,普通英语教师不懂专业,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师不熟悉语言教学法,英语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口语发音不够标准,那么学生听课有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引进和培养两条腿走路。解决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师资问题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1)留学多年归国的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能站在学科国际前沿,并且中英文交流无障碍,容易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2)选派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提高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学师资;(3)聘请专业外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介绍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并提高英语水平。
2 学生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到应用英语学习阶段的过渡。英语语言应用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特点。该课程既涉及到科技英语的一般特征――专业术语多并且长句多,而且涉及一定的计算机专业内容及信息交流,因此课程对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阶段的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有要求。而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有差距,如果能针对各类型学生英语水平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还未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院校可以考虑先从专业中选拔部分英语水平较高(如英语过六级、雅思过6分等)的学生来开展教学。
其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授课宜采用小班上课,每个班的人数不要超过30人,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班级管理,而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
3 教学内容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主要针对专业阅读为目的,涉及到听说写译方面的内容很少。其教学内容多数为文献资料,其中涉及的技术比较陈旧,有些专业术语与现代技术还有差距,很难满足计算机相关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任课教师要慎重选择课程的教材。教材要能涵盖当今计算机专业中方方面面的内容,既要有计算机硬件知识,还要介绍软件使用、程序设计、算法实现、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完之后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技术理论和常用专业术语。除此之外,计算机专业中最常见的英文杂志、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科技文章和科技论文、新闻报刊中报道的行业信息、英文版软件的“帮助文件”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读写译的能力和水平。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还可以通过对照浏览中英版本的计算机软硬件厂商的官方网页来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
4 教学方法
4.1 教学模式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语言+翻译”、“阅读+写作”、“翻译+写作”、“词汇+翻译”,而最主流的教学模式则是“翻译+阅读”模式。这种模式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由任课教师逐句翻译课文内容并讲解语言点。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但是在这种“满堂灌”的模式中,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缺乏对英语实际应用的训练,达不到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他们才能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大量实施分组方法,并采取交互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方式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交互式:由教师提供计算机领域新技术的话题,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资料,每次课开始的十分钟学生按组轮流用英语对话题进行阐述,然后老师或学生进行提问,在这个环节的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开阔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新技术的视野;
2)启发式: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资料,由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阅读和翻译工作,课堂上教师进行辅助讲解和提示重点,只对难点语句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讨论式:小组讨论安排在每次课的最后十分钟,然后由部分小组进行发言,对该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4.2 教学手段
网络和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丰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资料。比如,可以向学生推荐计算机专业英语词典网站以方便专业术语的学习,推荐计算机行业内知名大公司的官方网站便于了解行业动态,推荐专业英语网络学习网站以便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经验交流,而推荐英文杂志网站则可以帮助学生跟踪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科技文章。此外,网络还可以用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后保持联系,答疑解惑,以及收集学生意见。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使用教材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中加入图片、flas、听力训练及对话的音频素材,还可以加入视频素材。而教师在积累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后,可以尝试制作微课视频,对专业术语、构词法、语法等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教学。
4.3 考核形式
灵活有效的考核形式有助于督促学生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需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因此传统的单一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并不适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过程考察、作业和期末考试是考核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比例分配三个环节的考核分数:教学过程考察占30%,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40%。其中教学过程考察包括个人演讲、演讲时的提问发言、教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发言等内容;作业用英语布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期末考试则可以采用非传统的小论文的方式,小组就某个话题搜集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阐述,最后每组上台用英语进行答辩。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英语写作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5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目前正处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更新很快,有大量的英文原版资料摆在从业者面前。另一方面,我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供借鉴的资料和经验都很少,因此这门课程涉及到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摸索双方都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如果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施的好,对教师和学生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了解国外最新的教学科研信息,增强学院乃至学校的办学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英语能力,使他们能够阅读原版资料并了解国外最新技术,进而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应该重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使计算机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勇, 段君玮. 计算机专业英语(第2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 刘艺, 王春生. 计算机英语(第2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 Timothy J.O'Leary, Linda I.O'Leary. 计算机专业英语(2014英文影印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4] 金志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第5版)[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5] 杨涛. 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时代, 2015(1): 62-63.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深入到各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这种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从以前的应用型人才向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转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着力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
随着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现代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请看以下数字:在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51JOB上,热门的搜索自动排列行业当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地区的计算机软件岗位搜索量都是排第一位。如图1所示:
另外,查询2010年前两个月、北京、上海的计算机专业岗位招聘数据分别是:北京有两万多个,上海有—万九千多个。如图2所示:
另据笔者所在的广州地区,某日报刊登统计数字: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通报的去年第四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报告中获悉,需求大于求职的工作,缺口最大的前四个职业是机械冷加工、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元器件制造,计算机工程技术,其中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职位需求91354人,求职只有59018人,缺口有32336人。
由此可见,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依然很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许多人都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与市场需求上存在着错位和脱节。到底应如何定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答案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
一、计算机工程技术简介
工程技术首先是工程+技术基础学科,是复合型的概念。工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为把生产要素组成更有效的系统,并从事的规划、设让评价和创新活动。计算机工程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从事各种计算机相关工程的组织、规划和设休以达到低成本、更高效的目标。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媒体与设计这三个大的方向,而一般与系统的工程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硬件和软件方向,因此计算机工程技术狭义上包括了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俗称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这两个方向。
当前社会上对工程技术这个词都普遍这样认为:工程技术是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代名词,没有硕士、博士层次水平,是谈不上工程技术的,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工程技术型人才抱怀疑态度。其实,工程技术的定义和范围很六工程的复杂性和深度也有大小之分,但工程组织、规划和建设的模式是通用的,规律是相似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掌握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流程,对于一些中小型的计算机工程,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必要性
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上看,主要分三个层次:应用型人术工程型人术研发型人术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研发型的人才更适合由高校或研究所来培养,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由高等职业院校来承担。在当前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上,IT企业对工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是最大的。而高等职业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的条件和层次上,是最适合大量地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因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是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的师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是继承、延续了高校的深厚知识、教学底蕴,先天优势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随着这几年高职院校与IT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能够为学校提供最新、实用的撰术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但当前许多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市场所需的工程技术型人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多以传统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模式进行。笔者对近十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计划进行比较,名称一般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软件技术”,一都很雷同,却没有一个招生计划的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含有“工程技术”字样的。可见在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都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还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当先从课程改革人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途径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来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经过反复的技能实训,成为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型人术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呢?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来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t.专业教学计划不科学、不合理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不是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压缩模式,就是相当于高等技工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不上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也比那些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系统培养而又懂一些电脑知识的人强不了多少,而且绝大部分教学计划根本没有引人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安排。
2.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大部分对学生进人社会后所从事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没有学到。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之外,缺乏对计算机最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基本上是没有关于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计算机专业发展职业性是发展高等性的前提,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术就是培养职业型的人术在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前提下,一味追求“层次”而发展高等性,只会导致简单沿用本科学科课程体系的倾向,高职的高等性不是和学术性高等教育相比较而言的,而是与中职教育相比较而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很好地体现了高职的高等性。职业性的高等性才是当前高职课程发展路径的明智选择。
5.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
(1)实现课程结构与工程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程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
(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工程组织、设让规划和建设的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职业能力是指:工作者能够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高职课程内容就应该围绕这种工程职业能力去设置。
(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程项目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课程模式,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程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IT业的迅速崛起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双师型”教师正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就大多数高职院校来看其“双师型”计算机师资却相当匮乏。为此,加强高职计算机专业“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该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途径。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现状来看,不容乐观。为此,有必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这对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1“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科学解释。“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基于当时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现象,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提出的。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就其内涵来看,“双师型”教师是复合型人才,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就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来看,大多数接受的都是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特性需要。“双师型”教师是时展的要求,“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与本质。
2高职计算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
就大多数高职院校来看,其“双师型”计算机师资相当匮乏,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种种原因,高职计算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
就高职院校来看,其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主要以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为主,缺少高学历和实践能力强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师资来源渠道极为单一。
2.2“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需要的是“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但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看,即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老师相当缺乏,比例很低,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二是教师个体所具备的“双师型”素质。高职院校应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双师型”结构进行界定,对现有的不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加以改善。
2.3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接受培训的难度大
对高职院校来说,“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健全的管理机制。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造成计算机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到了课堂教学上,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实践教学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因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过多,而培训体系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样一来就增大了教师培训的难度。
2.4缺乏真正意义的“双师素质”的师资支撑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对师资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就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体系来看,还缺乏真正意义的“双师素质”的师资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由于认识上的混乱和模糊造成制度和政策制订的偏差,不利于“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其二,对“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很多计算机教师参加实践性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其三,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影响了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高职院校“双师型”计算机专业师资培养的必要性
3.1“双师型”计算机专业师资培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技术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会社会培养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教师是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科技、管理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2“双师型”计算机专业师资培养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学校的竞争力,“双师型”教师适应时代的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在教师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现象,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刻不容缓。
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计算机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成为复合型的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多个方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开展培训,建立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4.1制定引进“双师型”人才的优惠政策
就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看,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要引进人才,需要优惠政策的保障,为此高职院校要在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并制定出有关的优惠政策,广泛宣传,积极实施。高职院校在技术人才引进方面要以本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积极引进社会及企业的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如可从电脑公司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来担任计算机专业课教师,从软件公司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不断改善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4.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师进行上岗锻炼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已成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挂钩,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与专业有关的企业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积极选送教师到对口单位上岗锻炼,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使教师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水平。顶岗实习可以使专业课教师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不仅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还能积累实践经验,为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有积极作用。
4.3自主实践,进行项目开发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正规院校全日制毕业生,由于他们接受的多是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就这一点来看,学校应该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多参加产学研项目,这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积极作用。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但是就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资金的限制,学校在科研设备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科研设备和力量都相对薄弱。同时,社会对高职院校缺少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高职院校难以在社会上找到相关项目。但是,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设计一些有关的小项目,如利用VB、ASP等计算机软件设计学生管理系统、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等。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项目开发程序,学校还应制定有关的政策,为项目的顺利开发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用从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项目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5高职院校对“双师型”计算机教师的几点要求
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者任重道远,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今天,对计算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几点要求:
第一,“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还需要具有职业指导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相关行业、职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相应的行业、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双师型”教师应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行业、职业知识讲授的同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第三,“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学习的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文化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除了具有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外,“双师型”教师还更需具备相当的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即懂得企业、行业的管理规律,又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能力。
第五,“双师型”教师应具备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科学技术等带来的变化,应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具备创新能力也是时代的要求,“双师型”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6结束语
总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同,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计算机师资的培养,建立一支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过硬专业技术的计算机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苏伟.对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1(26).
[2]严新.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教师领导[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it业的迅速崛起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双师型”教师正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就大多数高职院校来看其“双师型”计算机师资却相当匮乏。为此,加强高职计算机专业“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该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途径。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现状来看,不容乐观。为此,有必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这对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1“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科学解释。“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基于当时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现象,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提出的。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就其内涵来看,“双师型”教师是复合型人才,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就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来看,大多数接受的都是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特性需要。“双师型”教师是时展的要求,“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与本质。
2高职计算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
就大多数高职院校来看,其“双师型”计算机师资相当匮乏,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种种原因,高职计算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
就高职院校来看,其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主要以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为主,缺少高学历和实践能力强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师资来源渠道极为单一。
2.2“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需要的是“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但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看,即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老师相当缺乏,比例很低,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二是教师个体所具备的“双师型”素质。高职院校应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双师型”结构进行界定,对现有的不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加以改善。
2.3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接受培训的难度大
对高职院校来说,“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健全的管理机制。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造成计算机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到了课堂教学上,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实践教学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因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过多,而培训体系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样一来就增大了教师培训的难度。
2.4缺乏真正意义的“双师素质”的师资支撑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对师资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就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体系来看,还缺乏真正意义的“双师素质”的师资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由于认识上的混乱和模糊造成制度和政策制订的偏差,不利于“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其二,对“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很多计算机教师参加实践性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其三,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影响了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高职院校“双师型”计算机专业师资培养的必要性
3.1“双师型”计算机专业师资培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技术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会社会培养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教师是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科技、管理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2“双师型”计算机专业师资培养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学校的竞争力,“双师型”教师适应时代的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在教师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现象,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刻不容缓。
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计算机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成为复合型的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多个方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开展培训,建立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4.1制定引进“双师型”人才的优惠政策
就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看,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要引进人才,需要优惠政策的保障,为此高职院校要在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并制定出有关的优惠政策,广泛宣传,积极实施。高职院校在技术人才引进方面要以本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积极引进社会及企业的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如可从电脑公司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来担任计算机专业课教师,从软件公司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不断改善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4.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师进行上岗锻炼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已成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挂钩,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与专业有关的企业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积极选送教师到对口单位上岗锻炼,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使教师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水平。顶岗实习可以使专业课教师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不仅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还能积累实践经验,为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有积极作用。
4.3自主实践,进行项目开发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正规院校全日制毕业生,由于他们接受的多是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就这一点来看,学校应该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多参加产学研项目,这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积极作用。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但是就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资金的限制,学校在科研设备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科研设备和力量都相对薄弱。同时,社会对高职院校缺少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高职院校难以在社会上找到相关项目。但是,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设计一些有关的小项目,如利用vb、asp等计算机软件设计学生管理系统、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等。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项目开发程序,学校还应制定有关的政策,为项目的顺利开发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用从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项目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5高职院校对“双师型”计算机教师的几点要求
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者任重道远,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今天,对计算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几点要求:
第一,“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还需要具有职业指导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相关行业、职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相应的行业、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双师型”教师应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行业、职业知识讲授的同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第三,“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学习的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文化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除了具有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外,“双师型”教师还更需具备相当的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即懂得企业、行业的管理规律,又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能力。
第五,“双师型”教师应具备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科学技术等带来的变化,应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具备创新能力也是时代的要求,“双师型”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6结束语
总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同,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计算机师资的培养,建立一支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过硬专业技术的计算机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苏伟.对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1(26).
[2]严新.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教师领导[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教学内容;授课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57-0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教育的成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首先,计算机专业英语承担着“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献,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等任务。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实用性强、涉及面广、主题丰富的特点。该课程的学习对计算机前沿知识的了解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是有益的。其次,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的措施[3],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的好坏和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计算机专业英语既不同于基础英语课,又比一般专业课多了一道“英语屏障”,要求学生在英语氛围中掌握专业知识,这使得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性。
一、师资方面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口语水平之外,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将这两种专业知识进行优化整合[1]。为增强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综合能力,首先任课教师必须对专业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英语讲授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必须明确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不是单纯的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教师应重点讲授专业知识,切忌将这门课变为公共英语课的翻版。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有如下途径来,可与有海外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请教一些专业术语的说法、论文的写作,专业文章的选择等;与有经验的专业外语课教师讨论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
二、教材方面
一本优秀的教材虽然不是全部,但是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除了要做到选文具有代表性之外,还要注重英文原版文献、取材新颖、系统性强、可读性好等方面[2][5]。除了选择专门的计算机专业外语教材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的经典外文原著引入课堂。但通常这样的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比较难,所以,最好能够结合本学期所开设的专业课的教材来选择,这样,学生手里有汉语版的教材,讲解其对应的英文文章时,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在专业英语中,英汉表述的差异及其写作、翻译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1.课堂授课内容。在课堂上,任课教师除了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记忆一定量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和基本概念以及科技英语的常用结构、句式之外,还要增加科技英语的听说、翻译和写作知识,任课教师可以就某一主题,给学生分配查阅资料的任务,并进行小组的专题演讲。对语法的讲解和摘要的写作,可以从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翻译中抽取实例,进行分析、改错,来提高写作水平。
2.课后要布置任务。课程结束后,除了要求学生要完成课后的练习,以巩固专业知识以及科技英语的翻译和写作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6]。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不可能涵盖计算机领域的所有新名词和新术语,所以在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上,要不断地阅读和参考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教材、专著、论文、报纸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推荐。
3.两个学期循序渐进学习。专业英语两个学期的教学应各有侧重点。首先,从专业技术知识角度看,每学期专业英语课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应与本学期要学习的其他专业课程相一致,并逐渐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从科技英语角度看,开课第一学期,侧重介绍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实际区别,在第一学期后期加大对相应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量,同时灌输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第二学期给学生讲授简单的科技知识,同时加大学生语言应用的力度。在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的同时,做汉英翻译和简单的摘要写作。
四、授课形式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专业色彩很浓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大部分时间在解释词汇、讲授课文、分析语法、讲解练习,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师讲起来比较枯燥、单调[4]。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从授课方式上改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这已成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人结合近几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师生换位法。学生担任“授课教师”。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要以给其他同学讲授的心态去学习,这样,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从专业知识方面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从英语知识方面找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重点句型、常用的术语等,以及自己的难点;在每位学生讲授结束后,任课教师从专业知识方面和英语方面给出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常用的专业术语更容易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对于典型的句型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于自己的难点有进一步的理解。
2.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些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任务,规定学习小组访问相关计算机网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使用的英文文献资料,进行讨论并给出结论[7]。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的锻炼,并且还拓展了计算机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3.课外阅读法。近年来,专门的计算机专业报刊阅读教材的出现也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选取内容具有现实性强、信息新的特点的计算机类报刊,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是否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计算机知识内容。在阅读中,通常要求带着一些专业知识的问题去阅读,学生通过带问题方式阅读英文报刊,就改变了学生以往只注意个别语句、词汇的理解,而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句子、段落及全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有效地提高英语报刊的阅读能力。
五、总结
以上是近年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会遇到更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深知识的积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积极的教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董妍汝.浅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J].科教园地,2007,(9).
[2]王春生,刘艺.新编计算机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志梅,唐渠.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电脑,2005,(12).
[5]刘乃琦.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崔玉宝.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13(4):60-62.
目前,电大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可分三种类型,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后两种类型为主。其中,必修课和限选课的数量是:大专14门次,专科起点的本科12门次。
任何课程的教材内容与该学科最新进展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一点在计算机科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早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Dos操作系统,而社会上广泛应用的是新一代的Windows图形界面操作系统;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是Dos下的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而社会上广泛使用的几乎全是Windows下的各种应用软件,学用严重脱节。目前,计算机科学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情况依然很突出。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因其办学规模大、数量多,对教材的可读性要求高、大规模更新困难,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
举例来说,专科14门次课程中,直接涉及编程语言的仅有一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且只涉及c一语言,而实现交互式动态网页所需的语言(如JAVA、VBscript、JAVAscript等和数据库管理语言SQL等)却很少涉及。又如“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也只涉及其基本理论,而目前应用较多的为实现交互式动态网页所需的网络数据库操作技术却很少涉及。另外,教材对目前常用的三种主要方法,RDS方法、ASP和PHP方法基本不介绍。
相比较而言,作为以面授为主的普通高校,由于是“作坊式”的教学方法,故比较灵活。但是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由于其特点是远程的、教学分离的,是“工厂化”的,采取这种机动的补充方式相对困难。
二、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原则
为解决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与既定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矛盾,填平“供需鸿沟”,远程开放教育中最易嵌入、最易见效的措施就是:改造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力图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中,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此,毕业设计工作可确定以下指导原则。
(1)及时适应原则根据电大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计算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居首位的应是使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2)开放创新原则计算机专业领域中,创新是永恒的主题。鼓励学生突破旧的系统,尝试别人没有想或没有做过的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总的指导原则。
(3)辅导加互助讨论原则计算机毕业论文辅导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分组学习模式中,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的情况是否充分,小组是否有事实上的学术带头人,是小组成员设计水平好否的关键。
三、采取的综合措施
(1)专家高水准的讲座领路毕业设计期间,学校应组织包括外单位的专家在内的高水准的教师,甚至分工负责,针对学生需补充的专业知识作若干次高水准的讲座。讲座采用启发式,高度浓缩,有讲义、有多媒体的具体实例演示,并开出参考书目由学生自学。
(2)实用课题引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应是新颖的、实用的,能切合目前社会计算机应用的热点。指导教师如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好的选题,教务部门应不授权其向学生推荐。
(3)小组学习模式为加强自学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课题相近学生应组成小组。指导教师应为每一小组安排几名活跃的“小老师”,同一小组的学生安排统一的讨论时间、统一的上机时间。
(4)规范的教务管理高水平的毕业设计不会自然地产生与形成,需要严格的教务管理来实现。我校通过设计使用四个规范的表格,落实严格的教务管理。
在筹备毕业设计工作的上一个学期末,对有关教师下发第一个表格——“毕业设计辅导工作申请表”,其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实施的技术方案、已完成的研究工作、需配备的硬件、软件环境和指定的有关参考书等。
开学后,教师将收到两个表格,一是“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登记表”,登记开题报告成绩、期中检查成绩、小组讨论成绩、毕业论文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总的评分由以上诸项加权综合而成。另一个表格是“毕业设计工作进程安排表”。该表注明毕业设计过程中,各讲座的内容与举办时间,开题报告上交时间,中期检查时间,小组讨论时间,毕业论文初稿上交和举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等,以让教师和学员尽早知道毕业设计总的进程和安排。
最后一个表格是毕业论文登记表,这个表格由上级电大统一印制下发。除上,我校教务部门把历届的优秀毕业设计加以编辑,刻成光盘,本在校园网上推介。这对鼓励学生高标准要求自己也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很大。尽管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宽,但是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
就业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根据校情及社会需求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新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趋势,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提出思考。如何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办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论从生源水平还是教学条件方面都不能和国家重点院校相比,但是新建地方院校却学习和采取与重点院校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这就使得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既无科研优势,也无技术优势。
专业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期望呈现多样化,而新建地方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明显偏差,缺乏合理的分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盲目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2.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严重脱节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即出现理论多、实践少,基础多、综合少,讲述多、活动少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给学生留的发展和创造的时间较少。这直接造成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试过关而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
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跟不上。由于受资金.场地等原因的影响,实验室设备更新、数量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落实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该学科的实验要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时很少。其内容也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要求单一,没有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考虑也就是项目开发能力,也没有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往往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只为教学而教学。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用人机制欠缺,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使得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受挫,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影响分析
1.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脱节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建设滞后等众多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出现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加上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之多,这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加上学生项目经验缺乏,无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面试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用技术、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回答不出来。
2.就业指导工作肤浅,缺乏个性化服务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因缺乏经验和系统化,还停留在表层。一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和毕业班的辅导员兼任的。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专业化的培训,且对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只注重形式。例如:每年临近就业时,只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大致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特别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培育和指导,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3.学生个体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并不乐观,生源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没有兴趣,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毕业时无一技之长。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过高,而就业准备却不充分。如: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从众性。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总之,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学习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毫无特色,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建议
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变化了的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是提高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率,而且是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实际,课程设置要立足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出发点。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材料。
(2)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专业课程设计(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例如,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小方向,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财力,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加强与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与内容的安排,且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采用导师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导师不足,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班建制管理,课程也以班建制设计,不过要安排适当的校外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时,课程设计应细化培养领域,重在培养学生技术专项和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在做毕业论文时才选择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导师制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团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因材施教;可让学生提前为毕业论准备,有目的上好实验、实践课,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教学途径。新建本科院校没有经验积累,师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或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教学,为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失时机寻求与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便直接获得校外的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办学经费紧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与不足现状,可提升学校在培养创新方面的能力,扩展实际训练条件。
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可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一方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学校进修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
3.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大学生社团形式组建计算机科技协会,以社团为纽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学术科技论坛”、“计算机学术论文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linux大赛、案例制作和项目开发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采用导师制,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学生的的就业工作,将就业理论指导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使学生做好人生理想规划。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事业与生活、个人与集体等各种关系。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笼统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是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个人志向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规划。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模块式教学,培养目标
1、 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创新的需要。
“模块式教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是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一个实作项目以及该项目所涉及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作项目的完成而完成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
2、 计算机专业课程“模块式教学”背景分析
中职计算机课程是以培养中高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学生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但受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往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不少弊病,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不精,技能不强”的状况,不少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操作技能也不能令人满意,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2.1学生学习基础差。
众所周知,碍于生源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理论知识都比较薄弱,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一般兴趣都不大,缺乏积极性和热情,怕学厌学心理严重,单靠死记硬背来应付专业理论考试。当进入专业课实操教学阶段,由于专业理论知识当初掌握不扎实,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以致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上机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学习效果不好。
2.2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计算机专业很多教学内容存在着重复现象,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等课程都存在着重复,学生在第一门课程中学过后,其他课程就没有兴趣再听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刊网。而且很多教材还停留在旧版本,教学内容未能与社会需求对接,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2.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时间安排跨度大。
目前大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高、大、全的特点,缺乏实用性。同时专业技术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计算机教学往往被拆分为两个学期,导致了学习连贯性的破坏,容易造成遗忘,人为制造了学习难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专业技术能力得不到发展。并分派两套师资实施教学,致使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统一,教学资源不能合理筹划安排。
2.4缺少高素质专业课教师。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的,且学校对教师专业培训重视不够,教师缺乏或没有机会和外界同行交流,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少教师教学靠自学或吃专业老本。另外,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经历过普通教育的,有些传统的思想早已在上学的时候就已根深蒂固了培养目标,习惯于以“教师为主体”、“课程为中心”进行讲授,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3、 “模块式教学”在计算机专业的具体实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教学问题,可尝试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式教学”。
3.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同时掌握必要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中等应用人才。所以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实用,要有机整合理论和技能教学内容,把学科型系统性的课程结构调整为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块。
从“实用性”、“操作性”的大体方向出发,可把课程首先按适用工种分模块大类,各大类模块下再设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里具体设置课题模块。例如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可设置以下模块:(1)办公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Microsoft Office、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与维护、常用工具软件)。(2)多媒体、图形图像制作模块(PhotoShop、CorelDraw、平面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3)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网络维护模块(计算机装配件与市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这些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在安排教学时一定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开设各模块各课程,每一门课程都连续利用数周时间集中完成教学。“模块式教学”强调的是有讲有学,循序渐进,边学边练。此做法可以使学生学习目标明晰化,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用功,教学质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学生要求。
3.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课采用讲、演、练(机械式的模仿),学生不能运用所会的零散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在就业中处于弱势,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岗位。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被大多数人认可。教师讲完后让学生上讲台自己操作演示,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巧妙地将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蕴含于某个任务之中,该任务是面向知识与技能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教师引导完成任务,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工作,而项目本身是以开发某一个产品、建设一个工程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真实或模拟环境,教学过程是面向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整地经历项目的过程。通过完成多个这样的项目训练,学生就能够担任计算机行业某个岗位的工作期刊网。
例如,在上《计算机基础》中有关WORD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先具体介绍相关操作步骤,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制作一份海报。然后组织把全体同学的作业进行了展示,由学生自己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培养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评选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专职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着,应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职业实践,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增加职业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另外还需聘请有实际岗位经验的校外师傅(技术人员)兼课,设法组建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3.4分模块考核。
从考核方式上来看,中职计算机课程传统考核形式是在期中、期末考试时以理论、操作试卷分别检测,这种方式很难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而“模块式教学”可以以每个模块的学生活动能力和进步情况等为依据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在各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可以以实际工作的需求设置“作品”试题进行考核操作技能,以该“作品”在完成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注意事项等为理论考核,系统、综合、全面检测学生在该模块训练中达到的水平。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4、 结束语
“模块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模块化教学将会不断地完善,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
[3]刘重庆.关于模块课程的误解和澄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
[4]罗静.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2009;
[5]赵国莲.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6]董奇.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7]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25-03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服务社会和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为中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的期望差距很明显。现在市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IT学生与企业需要的IT人才二者“不对口”。一方面,企业需要招聘理论与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学习的技术和市场脱轨,动手能力通常较差。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招聘的大学生,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很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另一方面,近几年IT行业依然是官方最热门十大专业之一。在中国,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3倍。IT行业还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为改变软件人才短缺制约产业发展的状况,加快培养、选拔和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推出并组织实施“蓝桥计划”。该平台旨在搭建软件企业和高校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专业之间的桥梁,对初选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荆楚理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院整体实力不是很强,毕业生往往难以同重点研究型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其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通过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实施“蓝桥计划”,构建了以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毕业时有近2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一、确立订单式实训、顶岗式实习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目录,当前很多高校都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专业设置,名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尽管各个高校在不断创建自身的专业特色,但是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往往难以同重点研究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从自身特点出发,走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2012年春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实施“蓝桥计划”,确立了订单式实训、顶岗式实习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整个实践教学模式分为校内实践教学、校内企业订单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4个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在校内进行,主要由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历时2.5年。校内企业订单实训虽在校内进行,但由企业委派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行培训指导,历时近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则是在各个企业进行,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历时近9个月。毕业设计,以顶岗实习时的实际项目为题,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二、校内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实践教学,效果不很理想。主要是学生不重视实践学习。在中学阶段,受到高考模式、学习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关注的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答题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不高。很多同学上大学后,还是以为会答题,分考得高,是大学学得好的唯一标准。殊不知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系统等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如果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看书,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真正深入理解。再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如果不实际编写、分析一定量的程序,也很难有效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有的同学还认为,自己准备考研究生,只需把分考高就行了,编程的实践能力就不重要了。实践表明,没有很强的编程动手能力,在研究生阶段,你将寸步难行,因为你的算法的思想,最终还是要靠编程实现的。每一个计算机的高级人才,都是从编程的实践中走出来的,编程实践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2.改革课程实验。传统教学的计算机操作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的重复展示。单一地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验证性实验,因而使得学生并不能自己练习或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新,使得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以应付考试为主,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加大课程设计的力度。实际教学中,可将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交叉进行,解决实验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之初,布置课程设计题目,以整个学期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这样使得实验教学组织形成了两条线——以验证性为基础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和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实验。但这两条线并不矛盾,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知识理论体系是循序渐进的,同时内容正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理论支持;课程设计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设计性实验的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好这两条线的协调和配合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一些专业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的课堂教学开课之初,就让学生选择好期末要完成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克服期末课程设计时间紧而导致质量下降的问题,为后面企业订单式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学生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快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面向大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如程序设计大赛、数建模竞赛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和创业大赛”和“全国高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获得了湖北赛区的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5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决赛,获得国家级的5个三等奖和2个优秀奖的良好成绩。
三、校内企业订单式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场所,要营造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准方面模拟职业环境建设实训基地。为达到此目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引企入校”。根据“蓝桥计划”,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利用课余和暑假,由企业委派有项目开发经验的讲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企业订单式实训。实训期间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具备管理素质的学生为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在每个阶段重新轮换,由本组学员推举产生,新产生的项目经理负责本组学生在下个阶段的培训管理。按企业规范要求学生,将学生培养为IT企业规范人才。如2012年进行的JAVA EE开发方向订单式实训,整体实训课程分17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的授课课时按照30%授课+70%实践分配。总课时:488课时。这几乎是《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64课时的8倍。由此可见工程实践是多么重要。整体课程包含7次项目实训。7次实训均以项目组的形式展开,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能力。
四、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项目开发训练结束后,实训基地会把学生分派到相关的软件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整个实习时间为9个月,由所在企业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通过岗位实习了解企业的文化,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增强项目开发能力,这为他们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毕业设计,以顶岗实习时的实际项目为题,实习期间由企业工程师指导设计,返校撰写论文期间,由学校专业教师指导完成。有企业实际项目的背景,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避免了毕业设计不切实际、走过场等现象。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近2年的毕业论文中,近三分之二的优秀论文都来自“蓝桥计划”班的学生,他们的论文有企业实际项目背景,使用技术先进,内容充实,文本规范,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素质、自身实力以及传统教学模式惯性延续等因素,使得这个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障碍。荆楚理工学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实施的“蓝桥计划”,是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采用订单式的实训和顶岗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的质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文件.
[2]王爱民,李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没报告[J].计算机教育2010,(12):24-28.
[3]伍维根,钟玉良,文忠波,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53-55.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探究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其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各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
目前,各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培养,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对于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造成计算机课程设置、实践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实际教学需要不符。主要表现在:
首先,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高校都没有认识到,对于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只是简单的设置了一些,计算机导论、数据库原理等基础课程,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去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虽然开展的计算机导论等基础课,对于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很有帮助,但是却不能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也不能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其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较少,导致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不能在实践操作中得以巩固和应用,也就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时,而对于实践操作却常常得不到保障。学生也难以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造成学习计算机技术无法为学生本专业提供帮助。
最后,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还处在低水平的状态。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其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来讲,也往往没有形成积极的影响。单纯的运用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缺乏客观性和专业性,也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二、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进步,对各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要重视起,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学生本专业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必须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方案和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课堂、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部分,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必须要将课程的规范性、科学性、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第一,系统性。教师要认识到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充分认识到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然后还要细致的分析计算机基础、硬件、软件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顺序、内容、教学计划,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第二,专业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去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设置课程上就要尽量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第三,实践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研究的对象不是计算机本身,只是其具有的功能,学生不需要掌握计算机本身的构造和原理。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尽量多设置实践操作课程,从而加强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本专业间的应用联系。
(二)创建良好的实践环境
首先,就是在开展实践课程时,要摆脱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局限。教师要不断钻研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各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应用,巧妙地的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认识、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要将校园网与教学活动结合,组织学生多进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交流、竞赛、评价等活动。也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总结和反馈,对于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调整教学方案等方面有着关键作用。第一,权威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内容、成绩的方面,必须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缺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层次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评价,由于各专业间的性质和应用都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的侧重点和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在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强调其具有的层次性,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要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要求。第三,动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同时也带动着相关硬件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评价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更新评价内容和标准,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仅掌握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灵活的应用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探究创新,根据学生每阶段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方案和计划做出科学的调整,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琪锋.关于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28(3):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