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工业药剂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药剂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药剂学论文

第1篇

在高等教育阶段,课堂仍是重要的教学阵地。在工业药剂学课堂教学时,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创新思路,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采用类比式教学、分层教学、分阶段目标实施法等。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工作能力

实验教学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平台。根据工业药剂学课程的特点,要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学会用工业药剂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培养学生科研工作能力,笔者结合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2.1采取参观实习的教学方法:利用校外药厂的优势,完成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之后,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与药物制剂专业相关的教学基地。只要让学生接触到实际设备及实际操作过程,亲临其境后才能加深对课堂所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2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大学新生入学起,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积极主动参加学术论坛及学术报告,加入课题组,协助老师检索文献资料。假期到实验室向在校研究生学习最基本的实验技能,熟悉实验操作步骤,掌握实验动物的处理、药物的提取分离、有机溶剂的正确筛选、数据的整理统计、论文的撰写工作等。这一切都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很好的尝试。

2.3开设综合应用型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工业药剂学是综合性技术科学,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增加设计综合性实验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贯通起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作者的建议是在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下,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采用新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增设综合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实验过程,需要对原料药的前期处理、提取有效成分、进行薄层鉴别和HPLC法测定有效成分,评价药物疗效,成品质量检测等环节。从而加深掌握了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

3工业药剂学教学改革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工程特色;科学训练方法;生产工艺;车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124-02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 discussion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LIU Xianjin, LI Jiaming,LI Chuanrun

(College of Pharmacy,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link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is the bottleneck in teaching resul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in the fields of concept innovation, design innovation and method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 The teaching link of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Project features; Scientific training methods;Production process;Workshop design

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其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制药过程中的工程、科研、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严谨的学习及工作态度。毕业(论文)设计也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总结和综合应用,又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实际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2]。笔者将对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方法从理念创新[1]、设计创新、方法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力求完善制药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1 教学理念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在教学理念上

以新的“学生―医药工业发展―医药工业实践” 三个中心代替旧的“老师―书本―课堂” 三个中心。改革教学方式,鼓励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助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1.2 培养创新意识是工程能力提高的核心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创造性的思维可发掘。教师指导作用是引导学生突破对实习产品的思维定势,鼓励设计创新。优秀的毕业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并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优秀的设计方案还能够推广应用。

2 选题注重突出工程特色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全国制药工程教学领域的工作者在教学各环节都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然而,根据2009年全国制药工程教学研讨会获悉的信息,也发现存在如下的一些共性问题:即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工程特色不够突出,生产实习靠短期见习完成;既具有工程教育背景,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偏少;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做工程设计的比例偏少,仅20%左右;多数进行专题实验,依据实验数据,撰写毕业论文等。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不高而使得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特色不够突出这一严重问题。由此可知,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是目前严重束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的瓶颈。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点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尝试和改进:

2.1 确定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主题思想是毕业实习的根本出发点

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有化工制图、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药剂学、制药工程、药物分离技术、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制药工艺学等等。然而,笔者认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工程设计过程是巩固和获取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知识及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建议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应全部进行工程设计。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紧密结合,以实际应用问题推动设计创新,邀请药厂工程技术人员和设计专家到校任兼职教师,一起指导毕业设计。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观点,提高工程能力。

2.2 狠抓工艺和设备两条主线是提高工程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

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内容中构架新的知识体系,坚持选题科学性、内容系统性、知识前沿性、理论新颖性和原则规范性,构建优化的工艺设计知识结构。选题与过程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实例培养、训练学生使用工程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方面的选题主要有:某药物成分的提取、分离、合成工艺设计;某药品剂型的工艺设计;某药品剂型生产设备及厂房设计;某药品生产设备的再验证等。通常,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从大四下学期开始,本科生集中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一般学校都安排16周左右。以具体的产品为载体,按照药品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及单元操作过程,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践,使学生掌握不同药品的生产工艺及工艺控制要点,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突破重点、难点和薄弱点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关键

通过各种工程设计的选题,要求学生掌握、串联和突破各专业课的知识重点,通过工程数据的计算、训练来化解工程计算这一知识难点,通过工程中的非工艺设计条件的处理和解决,弥补交叉、边缘知识的薄弱点。注重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性教学方法。训练和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

2.4培养动手、观察、分析、综述四种能力,促使工程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在工程设计的所有题目中,有关某个药品的生产工艺及车间设计方面的题目所涉及的专业课内容最多,因此,笔者以年产一亿粒胃康灵胶囊的生产工艺及车间初步设计为例重点介绍其设计的基本程序及涉及到的专业课。

2.4.1 胃康灵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其生产工艺包括前期的中药预处理和剂型生产两大工艺内容。在生产工艺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充分比较,尤其注重前沿工艺技术的应用。最终确定最优工艺路线。专业课涉及到中药学、中药炮制学、药剂学、药物分离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内容。

2.4.2 根据确定的生产工艺,选择各工艺所需设备。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选型原则,掌握所用药物的物料衡算和所选设备的能量衡算,学会依据选型原则中的计算数据和GMP中的具体规定,择优选择所需设备。画出工艺布置框图、设备布置图。专业课涉及到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制药工程原理及设备、药事法规等课程内容。

2.4.3 根据已选工艺和设备,确定所用车间的整体布局。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车间布局的原则,学习管路设计,学习空调系统的选取,学习空调净化系统设计,熟悉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处理,画出车间布置图、车间风管布置图。专业课涉及到化工制图、制药工程原理及设备、药事法规、化工原理、三废处理等课程内容。

通过上述工程设计课题的完成,学生们复习、掌握了专业课的知识,掌握了各专业课在工程设计中的地位及相互间的联系,明确了制药工程专业的学习重点和今后实际工作的重点,将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特色落到实处。

3 教学途径、手段多样化,实习、参观与论文同步进行

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根据选题,确定基本思路,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资料。

3.1 校内论文

50%学生在校内由导师的科研项目组进行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毕业论文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的各项实验设备,完成药物合成、提取、分离等工艺过程及各种剂型的工艺和车间设计。融会贯通专业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熟练使用CAD画出生产工艺图、设备布置图、管路布置图、车间布置图。在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环节,要求学生将设计内容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系统演示并表述设计全过程,通过自己归纳、介绍及评委和听众点评、提问,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实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有创新性成果。

3.2 校企结合

还有50%左右学生因已与就业单位签约,本人及就业单位都希望先期进入应聘单位实习工作,就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在就业与实践教学基地(科研院所或制药企业)进行制药过程的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毕业设计工作,由校内和科研院所或企业组成双师型论文指导教师队伍。这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就业或实习单位的生产情况,选择有关的工程设计题目,在就业单位一边工作,一边理论结合实际,完成设计。这部分学生普遍积极性高、论文的针对性强,既使得论文数据具体、设备及设施真实,又借助老师的帮助,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组织参观

为了强化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特色,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当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参观各种设备一应齐全的全国性制药机械展览会和具有一定特色的药品剂型展览会。使学生们对专业课中学过的制药设备及工程设计中用到的制药设备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及操作方法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以便学生们进入不同制药企业时,适应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角色投入迅速,能较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4 结语

笔者按照以上程序和内容指导了若干届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设计,学生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各门专业课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工程设计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通过论文撰写,掌握和总结了大型工程设计的思考方法和程序。增强和提高了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工程素质。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专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途,对发展制药行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会对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我们所有从事该专业教学的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将努力探索、不断改进。相信只有作好充分准备,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确保制药工程专业向着我们预定的目标走上成功之路,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英.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纵横,2004, 2(7):31.

[2]祝宏,刘永琼,巨修炼,等.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及实践[J].药学教育,2005, 21(5):17-19.

[3]欧阳臻,宁德刚,徐卫东,等.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4):71.

第3篇

1.1丰富实际案例,模拟实训在中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限资源,开展好模拟实训课。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讨论、研究具体问题,完成知识学习。教师可利用一些常见疾病,如头疼、咳嗽、感冒等设置好案例,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患者及医生,扮演患者的学生要体现疾病的临床症状,扮演医生的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病检、分析、小组讨论,并从药架上搭配好处方药物的整个过程,最后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总结,使学生掌握所用中药的性能、功效、配伍等系列知识。

1.2将实践课堂延伸到野外学生在学校中见到的中药绝大部分是成品或半成品,对野生草药的了解并不多。若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是医疗设施相对落后的地方时,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便无用武之地,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所在地区山林的中草药资源,将实践课堂搬到野外,如此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野外采药的技能。

1.3开展中药兴趣小组活动中药学课程知识点丰富,如单靠教师的力量,学生学习的内容将十分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中药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研究中药知识。由学校提供中草药栽培场地,学生自行栽培种植中药,弥补野外实践认识中草药品种不全的缺陷,使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中药知识。

2灵活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2.1改变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中药使用历史悠久,目前记载的能作药用的资源已超过12000种,本科目教材在经过高度概括、浓缩后,所涉及的药物也仅有400种左右。教师上课时若将精力平均分布在400多种中药材的讲授上,授课任务将十分繁重,学生听课也会感到烦闷、无趣乏味,学过便忘,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新梳理教学内容,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如此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理清主线,学生理解记忆也会变得有章可循。笔者在教学中,先将第一章中的中药理论及每章节对药物的概述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后将同药效的中药归纳后集体讲授,从中选取一到两种代表药物重点讲授,其他药物略讲。如讲到活血行气药物时,选取川芎、归尾等详细讲解,其余药物先让学生尝试自行归纳,后由教师用图表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

2.2强调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中药学内容记忆点较多,怎样快速高效地记忆知识点是老师、学生都头痛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形态、功效等类似的中药归纳记忆,在“同”的基础上掌握其“不同”,可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1)药源相同药物归纳比较。中药知识博大精深,相同药源的药物因入药部分、采药时间不同,其性能都会有所不同。如桂枝和桂圆,桂枝为肉桂树的嫩枝,而桂圆则为肉桂树的果实。两者药性均干、平温,但桂枝多用于风寒表症的治疗,而桂圆多用于脾虚、血亏、病产后体虚的治疗。药源相同,采集时间不同的药物药性也有所不同,如青皮和陈皮,青皮为幼橘果皮,具有消滞积食之功效,陈皮为成熟橘果皮,具有健脾、化痰、理气之功效。(2)药名相近药物归纳比较。许多中药药名相似,容易混淆使用。如泽兰和佩兰,泽兰为唇形科植物,而佩兰为菊科植物,两种药物虽外形相似,但功能却有很大差别,泽兰有行水消肿、活血化瘀之功效,而佩兰却主要用于醒脾开胃。再如破故纸和故纸、石决明和草决明等。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工业药剂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41-02

21世纪高等教育逐步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解决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1]。以实践教学模式为切入点进行改革,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新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将他们逐步成为知识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工业药剂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学科,在制药工程专业教育上位于核心地位[2]。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等理论教学和制剂工艺、技术及设备等实践教学两部分[3],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科学生而言,它的实践教学是整个工业药剂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协作精神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改革,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观察、搜集、处理实验数据及撰写实验报告等能力,为今后独立从事科研与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贯彻学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教育方针,工业药剂学实验室不断改进、添加新的实验设备。基本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建设,在基本实验如“片剂、散剂的制备”基础上,结合学科科研活动改进实验内容,如补充“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脂质体的制备”、“醇质体稳定性的测定”、“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等体现制剂发展最新热点等内容。

通过巩固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及相关专业课学习到的实验技能,结合药剂学剂型特点,进行如粉碎、粒径测定、崩解度、溶出时限及称量差异等基本技术的实验教学;将一些剂型实验进行有机组合形成系统性的综合实验,如将阿司匹林片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组合成大型实验,使学生系统掌握片剂相关理论及技术。将软膏剂的制备与现代的透皮吸收研究、外用醇质体等新剂型结合在一起形成研究型的实验。

2 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

2.1 开设学术研讨会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或本专业的热点,精选某些专题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自己撰写综述,分组在课堂上或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每年暑假,安排本科生与研究生组成小组,开展科研训练,进行学术研讨。同时,不定期邀请校内外药剂学专家,如校外药剂学专家、业类知名教授、优秀制药企业资深专业人士对药物新制剂、新型辅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型制药设备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2.2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

组织专业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工业药剂学知识的能力。鼓励有浓厚科学研究兴趣的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或参与项目组老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兴趣。如许多学生积极申报2010年大学生创新课题“壳聚糖衍生物提高载药醇质体稳定性的研究”,2009年大学生创新课题“微波辅助水提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工艺研究”等多项大学生创新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创新科研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历年来的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都居学院领先水平。

3 加强产、学、研结合

3.1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与当地各制药企业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由本专业的教师带队,组织学生深入当地优秀制药企业进行认识实习,通过现场学习了解企业的发展史、制剂生产环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认证等与工业药剂学密切相关的环节。通过与本地或附近的制药企业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活动,深入了解、参与到药品生产的整个过程,熟悉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大输液、注射剂等剂型。通过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熟悉它们的制备工艺、生产工序、制药设备、制备原理和操作方法,各工序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要点,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同时也了解GMP在各个生产环节中的体现。

3.2 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

通过与大型制药集团公司、药物研究所、医院药剂科制剂室产学研联合基地的建立,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究或设计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在校学生今后走上实践工作岗位或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先后与清华紫光古汉集团、湖南康普制药有限公司、湘潭一笑堂制药有限公司、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实习、见习联系,其中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它是一家集生产、销售化学合成原料药及制剂产品为一体的现代化制药企业,曾荣获“湖南省十佳医药企业”,拥有先进的药品生产条件和雄厚的技术研发力量,该实习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在工业药剂学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4.1 采用多媒体教学

工业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剂型种类繁多,涉及片剂、胶囊剂、液体制剂、气雾剂、栓剂、注射剂、缓控释制剂等。每种剂型的制备原理、处方工艺及制药设备差异很大,如片剂的制备工艺包括粉末直接压片、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栓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冷压法、热熔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个授课过程将单调而乏味,也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缺乏兴趣和热情。因此,网络、多媒体等能辅助教学[4-5],利用包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素材资源及网络资源,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实物的展示,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工业药剂学的浓厚兴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讲述片剂章节时,准备一些形状、颜色各异的药片,圆形片、异型片、包衣片等;讲述注射剂时,展示小针剂、大输液、混悬剂、粉针剂等实物,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些重要的理论如胶囊定向理论通过动画的演示,能更生动形象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药剂学各章节还涉及到很多药械设备,如球磨机、混合机、一步造粒机、全自动胶囊灌装机、包衣锅、多冲压片机、滴丸机等,而通常学校缺乏这类设备,所以讲授这一类知识必须借助电教媒体展示,给学生带来感观上的刺激,加深对工艺流程、设备构造的理解,为他们今后到药厂参观、实习以及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4.2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工业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及制药设备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由于其中涉及大量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沉默的教学氛围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师生交流互动,使学生从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思考,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如在完成某章节知识教学后,可以提出相关章节的知识点或研究热点,进行分组的综合讨论课,对课堂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或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和主动思考。

5 小结

按照制药工程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工业药剂学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与实验技术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娜.医药业全球化新形势下药剂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与药品,2011,3(13):144-146.

[2] 吴卫,黄洁.工业药剂学的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08,24(5):32-33.

[3] 杜永忠,应晓.《药物制剂工程学》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应用[J].海峡药学,2010,8(22):259-260.

[4] 王文喜,熊素彬,徐敏,等.工业药剂学网络课程辅助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66-67.

第5篇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 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 现代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01-02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理论课程。经过近六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课程内容系统、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平善、教学资源多元、课堂组织生动的“五位一体”体系,于2005年被认定为我校精品课程。在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与不断创新,本文将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法改革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几个方面介绍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

一 构建合理高效的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具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任务导向和共同目标,通过团队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加速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明确的教学建设目标、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鲜明的团队精神和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和预期成果。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在组建之初就建立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建设优质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团队负责人由药学院院长担任,药学院院长是我省药剂学领域的著名专家,近年来发表制剂方面文章百余篇,培养研究生数十人,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除药学院院长外,整个教学团队中57%具有高级职称,43%具有博士学历,42%具有硕士学历,平均年龄37.6岁。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六年共有2名博士毕业,5名硕士毕业,引进博士1名。建立逐步形成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教学团队,通过发扬团结协作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团队精神,建立切实可行的团队内部制度,如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名青年教师指定专任导师,从教学、科研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建立青年教师定期听课制度,规定青年教师每年安排公开课3~4次,并通过组织授课比赛、教案评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建立青年教师学习交流制度,定期安排他们到省内外培训,规定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一次;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上向中青年教师倾斜。近六年中青年教师承担市级以上教改课题4项,科研课题7项。使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团队日趋成熟,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为特点的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不断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创新。

二 构建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

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03064)、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编号:MY090102)

三 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

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著、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四 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药临床使用会对中药药剂学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和新课题,这是促进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丰富和深化本科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如在“固体分散体”的讲授过程中,以我们在研发姜黄素固体分散体时的经验,讲授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和难点,如何针对具体药物选择合适的载体以及优化药物与载体的比例,结合我们制备的溶解度曲线、差热扫描图谱讲解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等,使学生对这一技术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名考上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向我们反馈说,正是由于这种将科研融入教学的授课方式,使她基本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思路,不像其他刚进实验室的同学那么茫然。每年约有1/4的同学在毕业实习结束后撰写并发表了专业论文。科研工作不仅对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近年来,药剂学科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7项,其中有多项取得了省级科研成果奖项。同时,教师得益于教学中的启发,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改课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并且将教改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我们的课程建设始终以提高学生药学综合能力为宗旨,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更新,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从高等院校自身来讲,精品课程应服务于教学,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因此,我们还应从内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材教案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多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课程。

参考文献

[1]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生态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2]贺福元、罗杰英、郭建生等.中药药剂学与相关学科内在关系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0(6):18~19

[3]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3):20~22

第6篇

1.1教学方式的调整

1.1.1采用引导式案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体,是“一堂灌”的模式,学生上课忙着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考前临时“抱佛脚”背笔记,整个过程学生大部分是被动接受,思考的比较少,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考完试的同时也基本忘完了[2]。为改善此现象,笔者在该课程的讲授中,采用了引导式案例教学方式。如在剂型的讲解中,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以“为什么要开发该剂型该剂型的处方组成是什么该如何制备质量该如何评价”为主线,进行讲解。特别是在新剂型的讲解中,以电视广告宣传的药品为切入点,“该剂型与普通剂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种特殊的释药方式是如何实现的有什么特殊的辅料该剂型的质量评价的关键点是什么”,通过这种引导式讲课,不断的抛出问题,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再比如:通过“齐二药事件”使学生深刻理解药用辅料同样重要;通过安徽华源“欣弗”事件,以临床上使用该药品后出现的不良事件为讨论起点,最终由老师给出事故的起因,使学生深刻理解最终灭菌制剂灭菌工艺及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不同灭菌方法、灭菌参数的含义及无菌制剂的相关检查方法。

1.1.2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制剂相关设备、药物新剂型的原理等方面的讲解,传统的板书和老师的上课讲授,使学生较难理解,也很抽象。通过采用多媒体,将设备,特别是企业车间的现场设备,通过拍成图片,制成动画、甚至对制剂的车间生产过程进行录像,会极大得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加深理解。如片剂的压片过程,通过flas制作,可以形象的将单冲压片机、旋转式压片机的结构原理、压片运行过程形象的反映出来;如一步制粒过程,通过flas,可以形象的将物料在机器内部的“流化状态”情况、喷雾的方式、一步制粒的原理及其与其他制粒方式的最大区别点均能很好的反映出来,非常便于学生理解。

1.2作业的布置传统的作业布置,无非是老师上课讲的重点,学生通过查阅教材,基本可以回答。但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发现,对于这种可从书本上“现成”找到的答案,学生并没有多大的做题兴趣,且抄袭率较高。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作业方面适当的加大课外知识(特别是前沿性知识)的作业布置(甚至以小论文、综述的形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同时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你对‘质量源于生产’和‘质量源于设计’两种观点如何理解?”;“通过查阅文献,举例说明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请说明水分散体和普通包衣有何区别?已上市的水分散体产品有哪些?其应用及生产厂家各是什么?”;“举例说明缓释片的设计原理并阐述相关关键辅料的作用及其生产厂家”;“举例说明经皮吸收制剂的设计原理”等等。通过这些作业题,使学生扩展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市场的相关产品,使其扩大视野,甚至对其以后的就业都有很好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作业抄袭现象。

1.3考核方式传统的主干课程考核,一般均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基本上是“一张卷子决定成绩”,且学生大部分是突击复习、突击考试,考完试后真正能掌握的知识并不是很多,纯粹是为了考试而考试。鉴于工业药剂学的实用性、重要性、内容复杂性,笔者在该课程的成绩评定方面,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且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占40%),平时成绩由考勤(5%)、作业及小论文(25%)、上课问题回答情况(10%),这样可督促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

2实践教学的改革

工业药剂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重视工业药剂学实验、实践过程。笔者就我校的工业药剂学实践教学总结如下:

2.1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基本上是照着书本、按部就班地“模仿”实验。这种方式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学生的处方设计能力、制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积极思考、探索的能力锻炼力度不够。我校的工业药剂学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数量,使学生从文献的查阅、原辅料的准备、处方的设计、制剂的生产加工实施、所得产品的质量检测到产品质量的原因分析全称独立参与。如炉甘石混悬剂的制备、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茶碱缓释片的制备、维C注射液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传统的实验,老师会给出处方和制备过程,学生“照做就行”,结果部分学生做完了还不清楚处方设计的原理。将这些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老师不给处方等资料,只提前给出题目,由学生提前分组查阅资料、设计处方和制备工艺、领取所需辅料、并进行实施。结果不同组的学生处方不同,制备工艺不同,结果不同,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如其他组好?他们和我们组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等等”。通过这些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对常见剂型,混悬剂、普通片剂、缓释片、注射液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评价、稳定性考察有了整体的认识和学习,实验效果较好,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知识的探索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2.2建立制剂生产线,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为使学生在学校更好的理解制剂生产加工过程,我校建立了一条固体制剂生产线,包括粉碎、混合、制粒、干燥、压片、抛光、包衣等相关设备及制剂的相关检测设备,供学生操作使用。学生以分组的形式,从查阅资料,设计处方到实际生产、检测、问题分析,全程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种亲临一线的锻炼方式,使学生完全深刻地理解了固体制剂的生产过程,也熟悉了固体制剂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和相关设备的使用,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较好基础。

2.3建立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参与制剂的生产、检测,对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规范操作意识;熟悉制剂的现代化生产过程、相关管理制度;熟悉相关的仪器设备的维护、操作等方面均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与中国医药城及江苏省内多家药企达成了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协议,这些企业既包括小型的新药研发公司,也包括化学药、中药及生物工程制剂生产企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结语

第7篇

目的提高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方法结合近年来高等药学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和体会,对医院药学部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及提高进行浅析及探讨。结果药剂学专业研究生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需高校、导师及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协同努力,更需要与企业的高效联合。结论提高高校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对高等药学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药剂学;研究生;课题研究;能力

研究生是我国教育培养的核心人才,也是教育链的最高端[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构建一流的学术平台,配备与之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立较完善的分析测试中心及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提供较雄厚的师资力量。药剂学是实现药物活性组分顺利给药的一门学科,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生存质量及生活水平,这就决定了药剂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因其研究的对象是药,治疗的对象是人,事关每位患者的生命、每个家庭的幸福、医患关系的和谐,甚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然而,大多数高校在培养药剂学专业研究生时以是否或是否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或是否发表SCI收录的论文及影响因子的高低作为其可否顺利毕业、获得学位的关键衡量指标[2]。为此,对研究生课题内容的研究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导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方法及人品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就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其课题研究能力的几点体会归纳如下,以供高校导师及学生参考。

1导师培养的重要性

研究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导师的培养能力、培养模式及培养水平。在当前重大新药创制的大背景下,以及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以仿制为主,兼具新药研发的格局下[3],1名合格的导师不仅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试验规范操作能力、毕业论文书写能力,更应结合国内制药行业的发展环境、制药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同时结合全球药物制剂研发的现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不断努力摸索出一套科学、动态、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题立项前期应充分调研每个药物制剂品种在国内外的研发、注册、上市、专利保护、市场占有率、市场销售情况等,并结合制药企业的研发技术平台、研发实力,密切联系企业,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4],使高校学生能切实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从而真正实现药物制剂科研技术产业化[5]。我国多数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责任制[6],即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都由其导师负责,充分说明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因此,导师应从其自身角度出发,思考对其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及最终培养的质量水平。

2课题立项能力的培养

课题即研究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而课题的立项即是研究人员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本着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的原则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研究方案及预期研究结果,以标书形式递交有关部门,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市科研相关部门进行评审,经过相应的评审程序,评审通过后正式认定为项目并编号,有关部门分拨一定数目的款额以支持此项目的研发。最后,高校或导师以研发成果即、申请专利或其他形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1)课题调研能力的培养课题是研究生科研的主要内容,了解课题来源、充分调研课题背景,对提高研究生课题研究的能力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课题来源于高校教师在从事多年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感到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或是学校相关部门提供参考的课题或供申报的课题。一般情况下,研究生本人无需自己发现课题,而是直接参与导师已指定或已从事的课题组中。故课题调研尤为重要,课题调研的充分性、科学性、及时性直接关系着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此,高校、导师及学生三方面都应对课题调研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首先,高校应开设文献调研相关的课程,如药学文献检索[7]、药学专利检索[8]、自主知识产权等,且将其设为必修课,同时分配更多的课时,这样可使学生接受更长课时的学习,也可从客观上使学生感受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在导师责任制的情况下,导师的培养就显得更为贴近、更为有效,也更为直接。一方面,导师应从学术方面培养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定期如每周、每月、每季度或每个实验阶段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重点涉及本课题专业组的研究进展、前期已毕业师兄师姐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导师应从长远角度出发,从教育培养的目标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外,还应从就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生存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最后,学生本人应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技术资源平台、智力资源,如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导师及学生的指导;转变自己的学习思维,即从以往本科生之前以学习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变至现在研究生以科研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效应能力为主的观念;科研思维的转变,形成思维科学、设计合理、操作规范、标准符合法规、工艺适合放大、项目注重社会意义等严谨、科学的科研习惯。文献的查阅:文献查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常规数据库的查阅和学习,如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等,还应提高外文数据库的检索能力,如Elsevier,SciFinder,Springer,Wiley,PubMed等;药物产品有关方面的调研,如某产品在国内外注册申报情况及上市情况、原研厂家的说明书、原研厂家网站公布的药品相关信息、原研厂家研发或上市药品的有关质量信息等;药品临床应用方面的有关情况调研,如药品临床的疗效、患者依从性、药品不良反应等,另外还应关注药品上市的价格、市场效益、生命周期等;药学专业方面数据库的检索学习,如丁香园医药数据库、药智网、CFDA,CDE,FDA,CDER,Drugfuture,Drugbank,Dailymed,Rxlist,NLM,EMA,Orangebook等,并应明确各网站或数据库的特点,侧重点是什么,药品各种特性对应的数据库及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可靠性等。高校与企业的联合:课题的立项不仅应对项目进行充分、可靠地调研,还应了解项目立项的背景、研究进展情况等,除了需学校、国家有关部门的科技、基金支持外,更需企业的强有力保障。企业作为科研创新的主要平台,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更是推进新药上市的直接动力。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强强合作,有必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体系[9],并大力鼓励研究生导师与企业之间进行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及技术共享等,以提高其培养学生的质量水平,输送给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健康的快速发展。高校与企业的高效联合首先需要进行项目合作,使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如人才智力资源、科研技术平台、基金支持、产业化平台等,实现互惠互利、相互促进。一方面,课题的立项得到了保证,即可以利用高校、企业的各自优势,使项目立项更科学、更有效、更具有社会、经济、人文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可到企业实习或工作,借助企业的科技、产业化平台,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产业化运作制度及企业需要的人才导向,进而提高项目研究能力、项目转化能力及其自身未来的工作能力。

2)专利调研能力的培养专利是申请人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及其独占权利而向国家专利局申请的,授予权利的专利申请具有受法律保护的状态,任何人不得利用专利申请的技术及其有关信息。因此,科研人员只有充分调研项目相关专利,才能充分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项目相关专利所属的法律状态、项目研发方案包括处方及工艺等是否侵权、项目研发的进度、上市情况及未来上市的国家趋势等[10]。同时,通过对专利的调研可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选择性,如某企业研发实力较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完善,其主要目标市场为美国,那么高校或导师与该企业合作相对应的项目产品应尽可能为美国市场。当然,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该项目相关的美国专利或采取规避专利的研发策略,进而实现项目产品的顺利开发。为此,应高度重视学生专利调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充分了解常见的专利数据库,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之星、SooPAT、中国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中国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Freepatent等,同时应了解专利所属的法律状态、申请日期、公开日、专利实施许可情况等,以较深入地了解项目有关的专利情况,这样才可充分把握项目产品的研究动态;其次,高校应积极开设专利相关的课程[11],如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书写及申报、药物研发过程中如何规避专利的策略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专利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再次,高校或导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邀请专利方面的专家、校友或兄弟院校的相关老师进行学术交流,筹措学术研讨会,重点讲解药物行业的典型专利法律案件,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专利的实用性、重要性,尤其是规避专利的方法、策略及其对项目产品研发的影响[12]。

3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经过项目课题的充分调研,对课题研究进展、国内外注册申报情况、项目相关专利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研发课题产品的质量属性也有了了解,这将为课题试验研究方案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课题的设计需符合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导师的职责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使学生具备设计课题方案的能力,导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定期开展培训,培训学生起草、自我修改、审核课题方案的能力。可制订评价方案好坏的综合评价标准,标准中应至少包含试验的可操作性、试验的可重复性、工艺的稳定性或可控性、处方的合理性、原辅料选择的科学性、试验成本的高低、试验周期的长短及试验工序的复杂性、安全性等,使学生拿着已制订的标准去对自己的试验方案评分,给出初步的评价分数,之后提交导师复核,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结果通过后方可按照方案进行试验。此过程也许初期需花费较长时间,但从长远看来,对提高学生设计课题方案的能力意义重大。2)导师可制订项目研发试验方案的基本模板、基本标准框架及关键的工艺步骤,让学生结合自己不同的项目创造性地设计出不同项目的研发方案。3)设计思路的培养。导师应对项目研发的整体研究思路进行培训,让学生明确研发思路、研究目标,即知道自己研究到什么程度、满足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可行的、可接受的。在此重点讲述课题研究思路的培养。研究思路是整个项目试验的指导路线,也是项目研究的基本流程。一个好的研究思路设计需从项目整体出发,有理有据,循序渐进,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这样设计出的课题试验方案及后续的毕业论文才能清晰,具有逻辑性和完整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设计出了课题研发思路图,仅供参考。

由图1可见,一个课题项目产品研究方案的设计是由多方面共同决定的。它是一个科学、系统、完整、具有应用性、适合于产业化的研究思路。一个研究方案设计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项目产品整体的把握程度及对细节的了解程度,即一个好的项目产品研究方案需对产品相关的学术文献、专利文献、国内外注册及上市情况、产品注册质量标准或其自身质量属性、动物试验情况、临床研究情况、临床使用情况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熟知,设计出的研究方案才能更科学、合理、可行、适合于产业化。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科学、系统、循序渐进、逻辑性较强的科学工程,加之当前研究生的培养推行导师责任制的情况下,这将大大提高对导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对高校培养药学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多挑战、更多反思。为此,只有高校、导师、学生三者之间高效、协同、互相促进、互相反馈,不断提高各自对自身的要求,同时结合企业、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当今药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进而培养出企业、社会、国家需要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立新,李岳.如何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23.

[2]熊娜.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2):151-152.

[3]蒋晓萌.国外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模式及分析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36-38.

[4]王春才,汪秋菊.双向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培养会展人才的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28-30.

[5]张超锋,高岩.分析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4):785-789.

[6]祁瑶瑶.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责任制的利弊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4,21(1):159-160.

[7]陈辉,郝志友,孙彦君,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文献检索课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3(7):98.

[8]佟岩,徐颖峰,杨错.网上检索中国药学专利的方法例析[J].中国药业,2009,18(14):12-13.

[9]陈胜璜,喻娟,王炜.校企合作培养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建议措施[J].时代教育,2013(4):37.

[10]魏聪,马文霞,卢阳.我国抗体制药企业专利保护状况调研及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6):23-28.

[11]刘明霞,韩广义,吴娜.关于高校培养专利人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1(1):54-56.

第8篇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实验;协同创新;实验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13-01

高分子化学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以及高分子工艺。高分子化学主要就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加工成型以及应用等方面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高分子化学实验研究

霍夫曼和库特尔在1909年第一次提出C5H8的热聚合专利。一年后1910年海利斯和麦休斯用钠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C5H8。长期以来,人们对高分子物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机化学家毕克斯在1920年的《关于聚合反应》一文中,明确提出,成为环状化合物和成为共价键结构的长链高分子化合根本不是一回事。在1922年,发现橡胶“溶液”仍然具有胶体性质。又于1924年明确提出了天然橡胶分子是高分子量的大分子,同时,将其溶于任何物得到的胶体和小分子结合得来的胶体不一样。分别在1926年和1928年,斯本先、多尔(1926)以及施道丁格(1928)同样认为纤维素分子可以从一个晶胞长入另一个晶胞而成为直链形状,而施道丁格并进一步提出,纤维素和橡胶分子的晶胞的大小或晶体的大小与线形高分子的长度无关,之后又在1930年,更进一步提出了高分子稀溶液的粘度和分子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引起了定量测定高分子分子量的兴起。1932年,施丁格发表了一部关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结性论著,标志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在此之后,高分子化学理论迅速发展,高分子工业也蓬勃兴起。尤其是1949年之后高分子化学的系统研究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协同创新影响下的实验教学项目建设

在新形势下,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高分子材料也被广泛应用,这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提供了可能,加强了其与其他科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

1、有机结合高分子化学、物理实验

由于高分子材料合成后是要对分子量和其分布量测定的,同时,对于高分子的乳液、溶液镍都也要进行测定,所以必须做到有机结合高分子化学实验和高分子物理实验。通过对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安排,完成这些必要性能的测定。

2、结合高分子化学实验和食品质量标准

在实验中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索,将知识结合到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是以获得的丰富经验。就如环氧丙烷交联淀粉的制备,考虑它的应用范围,它属于一种粘稠剂,之前还做过食品添加剂,但是,它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其里面含有一定的氯元素的毒。因此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作了研究,为保证聚合物的化学实验进行做了保证,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这种食物添加剂的检测办法。

3、结合高分子化学实验与药剂学实验

随着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结合高分子化学实验与药剂学实验并且在实验中心增设了药剂学实验室。如高分子材料中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就是药剂学常用的一种,我们同时也做过很多羧甲基纤维素钠方面的合成实验,甚至在最后得到一种混悬型液体药剂。这种药及对一些皮肤炎症(湿疹、荨麻疹以及丘疹等)效果十分好。

4、高分子化学实验结合固体废弃物处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有逐步提高,但是白色污染也日益困扰这我们,因此我们对这些高分子材料的废物回收工作必须加以重视,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我们喝过的矿泉水瓶,它们都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这种高分子材料的矿泉水瓶进行回收,同时思考解决方案(乙二醇降解法),对其加以回收再利用。

5、协同创新影响下的高分子化学实验和水处理技术的结合

自2004年起,环境工程方面的水处理实验室就已开始运行,并将高分子材料运用在其中。为此,我们还专门开设聚苯胺的制备和它对铬离子吸附性进行研究。第一步,用溶液法制备聚苯胺;第二步,把制好的聚苯胺放在有铬离子的水质中;第三步,通过单因素分析实验得出结论:PH值对铬离子的吸附性影响很大。特别是PH值等于3时,去除率是最大的。通过实验,让我们认识到高分子材料对环境和水质方面的影响,为保护环境做了巨大贡献。

6、结合高分子化学实验和塑料成型工艺

由于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对学校中实验基地建设,对学生接触塑料成型工艺一高分子化学实验结合到一起讲授,对学生开拓视野以及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同时加强学生对此的了解。

综上所述,结合多门科学对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为此,我们在《高分子化学实验》中,增加了其与其它学科的紧密联系,保证实验内容的全面性、创新性以及导向性。

参考文献:

[1] 李青山,徐明双.微型高分子化学实验与思维创新教育[J].大学化学,2010(12).

第9篇

张教授从教多年来,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我国萄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药剂学、中药学、工业药剂学、粉体工学等课程。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课条理清楚、深入浅出,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并将生产、科学实践的内容、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动态渗透到教学中,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深受学生的欢迎。张教授自1982年担任硕士生导师和198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已培养毕业博士生11名和硕士生22名。

张教授十分重视教材的改革和建设,并为之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多年来,他参加了《药剂学》3种版本(朱金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年;顾学裘主编、张汝华副主编,统编教材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奚念来、顾学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的编写。他主持编著和与人合著的书还有《常用药物制剂》(辽宁人民㈣扳社,第1版,1975年;第2版,1979年), 《药物制剂注解》(顾学裘主编、张汝华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1981年), 《片剂的制造工艺和原理》(与郑俊民合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是我国第一部侧重于片剂理论著), 《工业药剂学》(张汝华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 《国家级药物制剂新产品开发指南》(张汝华主编,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1998年出版)。

张教授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药剂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对药剂学及其下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率先在国内开展粉体学新领域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粉体学是物理药剂学近年发展起来的重要领域,是固体制剂研究和生产的重要理论基础。固体制剂的原料、辅料及中间体的粉体学参数国体制剂的处方设计、生产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是固体制剂从传统的经验生产向科学的量化生产转变的技术之上纪70年代末,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对粉体学在固体制剂中的应用极为重视,且广泛用于生产,而我国存此领域的研究还处空白。张教授为改变这种情况,积极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中。两年中,他埋头于资料室、图书馆,查阅近30年米就爱关的文献资料,记录卡片上千张。与此同时,他带领其团队大胆实践,克服多种困难,自己设计纽装了测定”力参数的仪器以及润湿角测定仪等。这些仪器成本低、性能好、精度高,可测定压片过程中多种参数,为进一步研究原料、辅料的压缩特性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全国统编教材《药剂学》中,第一次写进了“粉体学”一章。其研究成果对改善我国固体制剂的质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教授能急国家之所急,积极地进行科研立项。他承担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可压性淀粉”的研制。由于对粉体学已有研究,此项目方案设计科学,提前两年即完成了任务。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并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受到国家医药管理局的表彰。“八五”期间,他组织承担的“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和“粉体工学及其在片剂中的应用研究”两个攻关项目均按期完成,通过了国家验收。他指导完成的另一个攻关项目“粉状纤维素”的研究,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彰。在中西药物制剂研究中,他与人合作研制的“妇宁康”片获辽宁省科学进步奖;合作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益津降糖口服液”获国家新药证书;主持研究的“盐酸尼卡地平葡萄糖注射液”获国家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在药物细粉末包衣技术研究中,他研究出具有肠溶性、缓释性和掩盖不良嗅味等特点的微型胶囊生产技术,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其“制备无味药物微囊的喷雾干燥工艺”专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三等奖。他又将上述专利技术应用于“红霉素肠溶散剂”、“阿奇霉素细粒剂”、“罗红霉素细粒剂”等多个国家级新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均获国家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并转化生产,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新药阿奇霉素细粒剂(微囊化专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张教授一生为人正直、心胸坦荡,不为名利、不计得失,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勤奋工作、不懈追求。张教授一生工作出色、成绩卓著,发表学术论文134篇,申请专利10项,荣获国家优秀专利奖、辽宁省技术发明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沈阳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曾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劳动模范,于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殊荣。

张汝华教授作为我国药物制剂学科的前辈、学术带头人,成为了我们后来者的光辉榜样!发表文章

1.鸦胆子抗肿瘤的研究抗癌中药――鸦胆子制剂的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78),2,片剂的辅料和工艺对药物溶出的影响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荆分册(1982)3水溶性剂――月桂醇硫酸镁在片剂中的应用研究,医药工业(1984)4输液的微粒检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5,糖衣片隔离层的透湿性及强度考查医药工业(1985)6粉体的可压性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85).7粉体的可压性研究2沈阳药学院学报(1985),8药物固体制剂的接触角与湿润性,沈阳药学院学报(1986)9.压力对全粉末直接压片片剂性质的影响,医药工业(1986)10.影响去痛片崩解因素的研究,药学学报(1986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多品型及其片剂的溶出度研究,医药工业(1987)12磷酸淀粉对片剂崩解度和溶出度的作用,医药工业(1987)13,影响牛黄解谍片崩解因素的研究中药通报988).14.三硅酸镁、铝镁原粉对抗过敏药物――扑尔敏吸附作用的研究,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1988)15可压性淀粉作为粉末直接压片辅料的应用医药工业(1988).16羟甲基淀粉钠作为粘台剂对片剂崩解和溶出的影响,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9)17眉产羧甲基淀粉钠的崩解性能考查沈阳药学院学报(J989).18.国产微晶纤维素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沈阳药学院学报(1989).19.国产微晶纤维素制剂性能的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20.吡哌酸缓释微囊的体外溶出特性考察,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21呋喃妥因肠溶微囊体外溶出试验及人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22.可压性淀粉压缩特性和成型机理的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23.药物,预肢化淀粉研磨混合物体外溶出及提高溶出机理的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1)24中药片剂压缩特性的研究1.中成药(1992)25.中药片剂压缩特性的研究2.中成药(1992).26.可压性淀粉对片剂溶出度的影

第10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b)―114―03

2007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了2 700万人,居世界第1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2003年全国设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学校共有98所。到2006年底已经发展为154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559万,2009年将增加到610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与日俱增。尤其是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与有多年办学历史的院校相比,办学条件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使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基础,采用较灵活的办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层次和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低到高可分为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和理论性4种,这4种人才应呈金字塔分布。这一分布的合理性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所证明。目前,在我国大学本科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同时,硕士和博士生人数也在快速递增,截至到2006年3月,在校硕士生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校博士生人数也达到了12.5万,比1978~1999年20年间的总和还多25.5万人,加上教育部属重点院校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我国对理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层次应定位在技能和设计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上。

对武汉市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药品市场营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根据调查结果和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统计数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并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瞄准在制药企业。随后,我们又调查了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概括起来,他们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①业务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②爱岗敬业,愿意从基层做起;③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④自信。诚信,懂礼仪。根据以上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研发、分析检测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2008年我系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是合适的。

2 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无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不同,但从目前来看,培养模式区别不大,这有可能导致我国合格工程师短缺,并成为约束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在瑞士洛桑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程度”指标被排在倒数第一,也说明培养模式应该随人才层次而有所不同。

根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从2006年起,我们先后对2004、2005级本科专业实施了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和和实践。所谓“3+1”,即利用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基础和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用1年的时间在工厂和研究所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达到了36.5%。“3+1”模式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模块:

2.1 理论课程体系

采用“3+1”的教学模式。实践时间较长,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是实施“3+1”办学,保证学生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关键。课程体系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共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我们主要参照了高等学校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范(讨论稿)、我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及学院关于本科专业学时和学分数的上限规定。理论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模块:

2.1.1 人文素质类课程。此类课程除政治理论、体育和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诗歌欣赏”、“戏曲欣赏”、“公关与礼仪”和“桥牌”等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共分,144学时,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养和陶冶学生情操。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人文科学有利于开拓视野,超越传统规范,增加想象力,培养交融互补的综合思维。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就对历史、音乐、绘画和诗词都很有兴趣。

2.1.2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外语、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四大化学,电子电工、化工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和中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共56学分,896学时。

以上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包括了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共31学分,约500学时。

2.1.3 专业选修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了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开设了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和波谱分析等1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名学生选修的学分数不得少于17.5学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目前暂设有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中药方向,二是市场营销方向,每个方向又开设了8学分的选修课程,还规定学生选修本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从课程设置上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校内实践课程,二是校外生产实习,三是毕业设计(论文),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做校外实习基地的课题,由基地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完成。

2.2.1 校内实践课程制药工程专业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的工程技术专业,是实验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习课程主要有四大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制剂实验和制药工程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化工仿真实习和金工实习,等,共23学分(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和化工仿真实习等四门课程每周计1学分)。除了开设基础实验外,还能够开出一定数量的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并将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例如,合成水杨酸,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合成路线,拟定实验步骤,搭建实验装置,完成合成任务后,再进行分离提纯,分析检测并计算原料转化率和主产物的收率,使学生受到了较好的综合训练。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校外生产实,在第三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不少高校老师呼吁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方便高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不利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专家们关注的这些问题的确是我国工程教育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搞好生产实习,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关键之一。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们在省内选择了几家经济效益较好,技术力量较强,产品类型较多,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企业,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建立了7家稳定的实习基地,签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公司实习基地合同,并与这些单位一起申请并获准了湖北省教改项目“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20060393),基本上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我们还先后与省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使这些企业也成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有些基地不仅能够接收学生实习,而且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和一定的补贴。同时,这些基地也是我系毕业生的协议就业单位,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聘请了工厂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定了实习管理规范,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规范主要有: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守则、实习学生守则和生产实习考核办法等。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天要撰写实习日志。学生轮岗时,必须提交岗位实习报告,经兼职教师和带队教师审查认可后方可进行。实习结束时,还要进行考试。实习成绩=岗位技能+考试成绩+实习结束时厂方的综合测评+实习日志,公式右边前两项的权重均为0.3,后两者均为0.2。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重要保证,我们对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到车间轮岗,熟悉各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参加工厂的工艺革新,并与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因此,通过实习,增加了教师的工程背景,促进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并较好地实现了厂校互利双赢。

2.2.3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离校前进行的又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安排在同一年进行,其好处是有利于厂校协作,有利于弥补学校资源不足。我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根据工厂或科研单位的需要由指导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拟定课题完成的。武汉市某研究所的中试基地是我系的实习基地之一,2004级几个学生前半年在该基地实习,后半年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工厂的科研课题,在学校聘请的基地兼职教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进行文献查阅和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很快就合成出了目的化合物。产率达到了专利文献报道的最好水平,其中一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学院的优秀毕业论文。

3 实践效果

“3+1”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又要培养过硬的实践本领,满足企业对技能性和设计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4和2005级本科生的实践结果表明,“3+1”办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较好的模式。

3.1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尽管我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但实施了“3+1”课程体系后,巩固和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级有一名学生获得了我院唯一的一名省级三好学生和国家奖学金资助:外语四级通过率为70%,六级通过率为15.2%;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为28.3%,在全院2004级中排名第一;我系2008届(首届)毕业生共4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重点大学2人,二类学校4人。2006级学生参加2008年湖北省化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3.2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工程转化难度较大,科研趋向基础研究,软课题增多,实验课题减少,导致了有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下降,使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3+1”办学,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参加工厂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既加强了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研究所中试基地指导2005级学生实习的一位带队老师说,将实验室小试数据放大到中间试验。尽管是间歇操作,但由于有时传热和传质等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使中试时的反应时间、反应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等也与小试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一个简单的过滤操作,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和工厂技术人员一起解决中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

第11篇

作者:石晓萍 单位:广西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开展药学科研的必要性

随着医药工业的迅猛发展,新药、进口药品的大量涌现,使医院药物频繁更新,如何指导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生产流通,促进医药结合,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控制过度上涨的医药费用,这给医院药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先进的医疗设备在临床推新,使医院的诊疗水平、药物治疗水平相应提高,医疗市场对药物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用药、科学用药、个体化用药、以最少的费用和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医院药学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药学服务。医院药学是医院三大骨干学科之一,它在医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开展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药学部门必须适应和转变原有的工作模式及观念,调整自身的队伍建设思路,提高整体素质,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开展临床药学课题的研究。临床药学是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关键是研究、实施临床合理用药。临床药学的开展程度标志着医院药学科研工作的水平,因此,医院要积极开展临床药学研究,组织临床药师参加会诊查房、病例讨论、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咨询、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组织新药临床实验,围绕合理用药开展药动学、药效学、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监测以及药物经济学等研究。通过开展科研,可以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炼、思考和归纳。开展医学研究是医院的主要任务之一:卫生部颁发的《医院药剂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与二十七条中对医院药学科研工作做出明确规定:药学科(部或处)应积极开展以下科学研究工作,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①结合临床进行有关药物的性质、剂型、药品检验质量、配伍禁忌等研究,以不断提高药学水平;②积极开展临床药学研究,结合临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围绕合理用药开展药剂学、药化学、生物利用度、监测药物在体内的作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研究;③必须进行科学管理。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完善各项措施,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④医院领导对药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保证,逐步实现医院工作现代化、自动化、科学化。药学科研工作是三级医院药学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药学部门如果仅满足于药品供应,对其他部门不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则不但在医院内部功能弱化,在整个医药行业也将被边缘化[3]。因此,必须将医院药学科研作为提高药学部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工作来抓。

对策

只有学科队伍的壮大、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业务水平和学术地位的逐步提高,加强人才的储备,才能使医院药学工作在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中向前发展。运用激励机制提高科研能力的实践要做好药学科研,在药学科研中引入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对获得科研成果的重奖,对卓有建树的科研人员实行物质、精神上的奖励,对科研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按等级给予经济鼓励。以此促进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及积极性,推动科研工作不断走上新台阶[4]。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科研思维知识结构决定人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知识不是简单的累积,而是多种知识的复合。因此,必须加强科研人员的学习,使其知识结构优化,并在实践中向能力和素质转化,不断提高药学科研人员的自身素质。强化竞争意识,激发科研潜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没有科研成果与基本要素的组成就不能称其为学科[5]。医院药学科研一定要坚持以临床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开展。因此,我们要关注热点,从学科交叉中寻找研究课题。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开展药学科研的困难,有的放矢地逐一攻克我们前进中的困难,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挖掘药学科研的各种资源,缩短药学科研与临床医疗科研的距离,与多学科的结合及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解决科研难题,促使药学科研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第12篇

高分子材料是指由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化合物分子构成的材料。按其来源,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合成,半合成材料,包括了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涂料,粘合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从1907年高分子酚醛树脂的出现以来,高分子材料因其普遍具有许多金属和无机材料所无法取代的优点而获得迅速的发展。然而,现在大规模生产的还只是在寻常条件下能够使用的高分子物质,即通用高分子。它们存在着机械强度和刚性差、耐热性低等缺点,而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对高分子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尤为重要。耐高温、高强度、高模量、高冲击性、耐极端条件等高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不但能解决现阶段的高分子材料所面临的问题,而且也将积极地推动高分子材料向功能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十二五计划也将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纳入了其中,作为其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必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材料技术的发展。

1.国内外高分子材料开发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新纪元。材料工业与信息工业,生物工程,能源工业一起成为世界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共同构成了应用性材料科学的最重要的三个领域。高分子材料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占领了巨大的市场。

世界高分子材料工业正在高速地发展着。世界合成树脂量从1950年的1.5M工增长到2005年的212M工,每年大概以5%的增长率在迅速地增长。现在塑料的产量早已超过了木材和水泥等结构材料的总产量。合成橡胶的产量也已超过了天然橡胶,而合成纤维的年产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棉花、羊毛等天然和人造纤维的2倍。对于我国而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树脂进口国,每年进口的树脂数量大约是世界树脂总贸易的25%到30%。我国的树脂合成工业正高速地发展当中,树脂合成能力也在飞速地提高中。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差距。

2.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从上世纪30年代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开始到现代,世界工业科学不再只是满足与对基础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从90代开始,科学家们就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高功能,高智能的高分子材料开发上。现代工业对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需求日益强烈。

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主要是集中在制造工艺的改进上,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减少环境的污染,节约资源。就目前而言,合成树脂新品种、新牌号和专用树脂仍然层出不穷,以茂金属催化剂为代表的新一代聚烯烃催化剂开发仍然是高分子材料技术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开发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开发新聚合方法方面,着重于阴离子活性聚合、基团转移聚合和微乳液聚合的丁业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高分子复合技术,以及出现于50年代的高分子合金化技术后。新的复合技术和合金化技术层出不穷。同时,也更加重视在降低和防止高分子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快高分子材料回收、再生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

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不但能够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于材料工业的高要求,更能够促进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减少环境的污染,提高生产能力,更能体现出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3.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现代高分子材料是相对于传统材料如玻璃而言是后起的材料,但其发展的速度应用的广泛性却大大超越了传统材料。高分子材料既可以用于结构材料,也可以用于功能材料。现阶段新型高分子材料大致包括高分子分离膜,高分子磁性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这几大类。

高分子分离膜是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的半透性薄膜。采用这样的薄膜,以压力差、温度梯度、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为动力,与以往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更加的省能、高效和洁净等,被认为是支撑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技术。

高分子磁性材料是磁与高分子材料相结合的新的应用。早期磁性材料具有硬且脆,加工性差等缺点。将磁粉混炼于塑料或橡胶中制成的高分子磁性材料,这样制成的复合型高分子磁性材料,比重轻、容易加工成尺寸精度高和复杂形状的制品,还能与其它元件一体成型等。

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能够对光进行透射、吸收、储存、转换的一类高分子材料。目前,这一类材料已有很多,应用也很广泛。

高分子复合材料是指高分子材料和不同性质组成的物质复合粘结而成的多相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最大优点具有各种材料的长处,如高强度、质轻、耐温、耐腐蚀、绝热、绝缘等性质。

这些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在人类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医药卫生和尖端技术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生物医用材料界上,研制出的一系列的改性聚碳酸亚丙酯(PM-PPC)新型高分子材料是腹壁缺损修复的高效材料:在工业污水的处理上,在不添加任何药剂的情况下,利用新型高分子材料物理法除去油田中的污水:开发的聚酰亚胺等热固性树脂及苯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这些材料比强度和比模量比金属还高,是国防、尖端技术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同样,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应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在药剂学中应用,在包转材料中的应用等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已经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各种产品的物质,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作为材料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工业的进步。区别于我们已经开发研究成熟的一些传统材料,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存在着无穷的潜力。正如一些科学家预言的那样,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将有可能会带来现代材料界的一次重大革命。

[参考文献

[1]程晓敏,高分子材料导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正超,高分子材料开发现状与展望[J],科技与经济,2000.(02).

[3]郝敬辉,新型高分子材料物理法处理油田污水[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07)

[4]黄凯,高分子材料在药物传递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学2010.(SI)

[5]于金海,应用新型可降解材料修复腹壁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知网论文总库2010.

[6]黄丽,高分子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高分子材料,百度百科.

第13篇

论文摘要 :目的:综述药物体内-体外研究评价方法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分析评述国内国外相关文献;结果:通过综述国内外溶出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可知,研究某个药物制剂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可以说明生物利用度的体外质量标准,和用作制剂批量生产时的质控指标;结论:对于具有良好体内-体外相关性的药物,通过测定体外溶出度可以预测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dissolution ; bioavailability; bioequivalence; in vivo-in vitro relationship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etween in vivo and in vitro of dru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lative literatures; RESULTS: Known by summarizing the bas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dissolution and bioavailability/bioequivalence, the aim of researching the IVIVC is to set up the in-vitro quality standard which can illustrate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the QC index between batch and batch in production; CONCLUSION: The dissolution results of drugs can predict it’s bioavailability i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ivo data and in-vitro metric is fine.

1、前言

众所周知,口服或局部用药的制剂,其活性成分的吸收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内在因素中,已知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制剂工艺、药物粒径、晶型或多晶型,处方中的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剂、包衣材料、溶剂和混悬剂等。在制剂开发中为了缩短科研开发时间优化处方,通常会通过对体内与体外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体内外相关性如果很好,那么体外溶出度的数据就可以较好地反应其体内的吸收行为。通过体内-体外相关性(In-vivo in-vitro Correlation或In-vivo in-vitro Relationship,IVIVC或IVIVR)研究实质就是想建立评价体内的体外方法,为了使制剂开发者利用最少的人体试验获得的试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制剂,同时最终达到应用体外溶出度的试验数据代替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或IVIVR)的基本定义已经被建立。国际药学联合会、美国药典委员会和美国FDA和欧洲医药评价署等均对IVIVC的定义进行了提议。FDA定义IVIVC作为具有可预期的数学模型,描述了体外释放的程度和速率与体内相应的应答之间的关系,如血药浓度、药物体内吸收量。IVIVC是将药物剂型在体外的变化情况与其在体内的生物药剂学一药动学变化情况关联起来,它是体外溶出度和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的函数。研究某个药物制剂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可以说明或建立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体外质量标准,用于制剂批量生产时的质控指标。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测定体外溶出度来预测难溶性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进而筛选制剂处方和控制其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8]。本文就体外溶出度测定和体内生物利用度等应用方法加以综述。

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

为了更好的理解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先介绍一下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Amidon 1995)是根据药物的水溶性和膜通透性来划分的药物类型系统。药物制剂的溶解性是以药物的最高剂量测定的。在pH1.0~7.5范围(欧洲医药评价署规定的范围是pH1.0~6.8),37±0.5℃,药物的最高剂量可溶解在不超过250ml水中,定义为高溶解性的药物,否则被定义为低溶解性的药物。药物的膜通透性是口服药物制剂与静脉注射参照剂量或肠灌注平衡剂量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肠灌注平衡剂量可采用人体肠灌注、动物在体或原位肠灌注、人或动物离体肠组织体外膜通透性试验、体外单层上皮细胞(如Coca-2细胞或TC-7细胞)膜通透性试验等实验方法进行测定。如果药物在肠道的吸收程度不少于90%,则药物被定义为高膜通透性。

速释制剂通常是指其在0.1N盐酸或模拟胃液、pH4.5的缓冲液、pH6.8缓冲液或模拟肠液中,使用药典规定方法进行测试,30分钟内溶出不低于标示量的85% 的药物。事实上在不同情况下,胃平均排空时间差异较大,在空腹情况下为15-20分钟。因此在0.1mol/l盐酸溶液中在温和实验条件下15分钟溶出85%的处方,可保守的认为其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但如果溶出慢于胃排空速度则建议在不同溶出介质条件下考察不同时间点的溶出度情况。对于BCS中的第二类药物来说,药物的溶解度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需要在不同溶出介质中考察其溶出情况;对于BCS中的第三类药物来说,药物的膜渗透性是其吸收的限速因素,其依赖于药物的溶出和肠转运的相对速率;对于BCS中的第四类药物来说,由于其低溶解性和低渗透性,其存在明显的吸收问题。

根据药物的水溶性和膜通透性,BCS将药物分为四类,其分类方法见表1;各分类中所包含的药物实例见表2。

表1、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分类表

表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各分类的代表药物表[10]

第一类

阿巴卡韦

阿昔洛韦

安替比林

卡托普利

普萘洛尔

环磷酰胺

齐多夫定

依那普利

地尔硫卓

米索前列醇

罗格列酮

左氧氟沙星

利多卡因

洛美沙星

美托洛尔

咪达唑仑

硝苯低平等

洛伐他汀

甲苯达唑

利托纳韦

红霉素

胺碘酮

地高辛

氟比洛芬

格列吡嗪

格列本脲

吲哚美辛

伊曲康唑

兰索拉唑

萘普生

螺内酯

酮康唑

华法林

布洛芬

达那唑等

第三类

阿昔洛韦

阿米洛利

阿莫西林

阿替洛尔

西咪替丁

缬沙坦

法莫替丁

非索非那定

更昔洛韦

西替利嗪

青霉素类

普伐他汀

纳多洛尔

甲氨蝶呤

氯唑西林

环丙沙星

氢氯噻嗪

赖诺普利

头孢唑林

雷尼替丁等

第四类

两性霉素 B

氯噻酮

氯噻嗪

粘菌素

氨甲喋呤

新霉素

环丙沙星

呋塞米

氢氯噻嗪

BCS的建立是在大量的体内体外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的,对药物的研究开发中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BCS的分类依据上可以看出体内与体外的试验结果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体外溶出行为较好,不能代表体内吸收就好,反之亦然。基于所获数据,FDA定义了描述体内外联系的三种水平模式,对其评价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基于此三种水平模式,在IVIVC评价中用到的各种参数如表3。

表3、IVIVC评价参数对比表 [5][6][7][8]

水平A模型所描述的体内体外相关性通常是一种线性关系,体现的是体外溶出速率与体内吸收速率的点对点的关系。为了获得体内-体外点对点的联系,通常在进行体内试验的时候要求受试者空腹,以期能获得较为准确的体内吸收数据,描绘体内的吸收过程;体内数据依赖于血药浓度曲线,不同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吸收现象,血药浓度曲线上能反映药物进入血液的程度和速率,而这些又依赖于所服制剂的剂型、活性成分的性质及其药物在不同实验个体间的差异。因此仅仅依赖体外的释放行为并不能代表实际的体内的吸收行为,因为体内环境复杂。与体内研究结果比较,则显示出体外的溶出行为缺少一定权威性。

水平B模型描述了应用统计矩分析的数学原理,建立体外释放的平均时间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的关系,但是应用此种分析相关性的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应体内的血药浓度水平曲线,因为大量的不同的体内的血药浓度水平曲线将产生相同的平均滞留时间值。

水平C模型对IVIVC的建立是在体外溶出参数与体内药代参数之间的单点联系,例如t50%和一定时间的溶出百分量与AUC、Cmax和Tmax之间的关系。但此种分析方式不能描绘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整体轮廓。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依据试验情况进行选择或联合应用进行分析。

上文对评价体内体外相关性的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接下来将在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的意义、试验方法等及溶出度的意义、试验装置和溶出介质等方面作详细介绍。

3、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Bioavailability/Bioequivalence,BA/BE)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血液的速率和程度。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其吸收的速率和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生物利用度是保证药品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生物等效性则是保证含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质量一致性的主要依据。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概念虽不完全相同,但试验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进行BA/BE研究的意义

药物制剂要产生最佳疗效,其药物活性成分应当在预期时间段内释放吸收并被转运到作用部位达到预期的有效浓度。大多数药物是进入血液循环后产生全身作用,但是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液中药物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因此实验中可以通过测定血液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来获得反映药物体内吸收程度和速率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间接预测药物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以评价制剂的质量。生物利用度是反映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的程度和速率的指标,尤其是在含有相同活性成分的仿制产品要替代它的原创制剂进入临床使用的时候,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显得至关重要。鉴于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相关,对于同一受试者,相同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意味着在作用部位能达到相同的药物浓度,并产生相同的疗效,那么就可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作为替代的终点指标来建立生物等效性。BA /BE 研究已经成为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

3.2研究BA/BE的方法

BE 研究是在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利用度比较基础上建立的等效性,BA 研究多数也是比较性研究,两者的研究方法与步骤基本一致,只是研究目的不同,因此在某些设计和评价上有一些不同,目前推荐的BA/BE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的方法。按方法的优先考虑程度从高到低排列: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临床比较试验方法、体外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3.2.1 药代动力学研究

所谓药代动力学研究即采用人体生物利用度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点的生物样本(如全血、血浆和血清或尿液)中药物浓度,获得药物浓度-时间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来反映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吸收到体循环中的动态过程。并经过适当的数据分析处理,得出与吸收程度和速率有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等,通过统计学比较以上参数,判断两制剂是否生物等效。

转贴于

3.2.2药效动力学研究

所谓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也就是药效和药物浓度的关系。对某些药物来说,在实际操作中无可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用于建立生物等效性研究时,例如无灵敏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浓度和效应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等,可以考虑用明确的可分级定量的人体药效学指标通过效应-时间曲(Effect-Time curve)与参比制剂比较来确定生物等效性。

3.2.3临床比较试验

当无适宜的药物浓度检测方法,也缺乏明确的药效学指标时,也可以通过以参比制剂为对照的临床比较试验,以综合的疗效终点指标来验证两制剂的等效性。如果对照的临床试验因为样本量不足或检测指标不灵敏而缺乏足够的把握度去检验差异,应尽量采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3.2.4 体外研究

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证明属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快速溶出的口服制剂即BCS分类系统中第一类药物的制剂,可以采用体外溶出度比较研究的方法验证生物等效,既可以获得生物豁免(Biowaiver),因为该类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程度与吸收速率和程度已经不是药物进入体内的限速步骤。当然在没有明确的数据证明其体内体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的前提下,不提倡用体外的方法来确定生物等效性,因为体外并不能完全代替体内行为。对于难溶性但高渗透性的药物(BCS分类中的第二类药物),如已建立良好的体内外相关关系,也可用体外溶出的研究来替代体内研究。由于体内具有复杂的酶系,因此对于易溶性但低渗透性的药物(BCS分类中的第三类药物)中的某些药物来说,用体外溶出的研究来替代体内研究的大门也为其敞开的。

4、溶出度

药物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由于药物的溶出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溶出度试验已成为评价制剂质量及生产工艺的指标之一。

4.1溶出度的意义

口服制剂的溶出度测定主要包括考察和验证方法学,保证此方法具有专属性,能够反映体内过程,达到体内体外相关。一般来讲,体外溶出度测定的目的是反映其体内的生理循环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ADME),在临床前和一期临床阶段溶出度的基本目的是建立一种方法为了清楚的建立体外药物释放和溶出的机理。在二和三期临床阶段溶出度测定的目的则主要在于提供一种监测方法来反映体内体外相关性,反映有关生物等效方面的信息。在上市批准后主要作为质量控制,以保证批与批之间的一致,反映的是生产工艺的可重复性。

通过溶出度测定结果既能反映产品的一致性又能反映其体内生物利用度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对于药物制剂和分析工作者来说显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文献方面和权威部门仅对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体内体外数据的支持。

4.2溶出度试验的目的

做溶出度试验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建立溶出度测定方法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释放特性,用体外释放模拟药物体内的释放行为,尤其是难溶性药物的体内释药行为。溶出度测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通过评价药物释放的速率和程度帮助开发评价处方,监测工艺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通过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调整处方工艺,最终建立合理的体内体外相关性评价方法。溶出度测定对于上市销售的产品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货架期药物的溶出情况,则可以评价产品在货架期间的质量变化,据此反映到体内的行为,以监测其有效期。

4.3 药品溶出度测定装置

溶出度检查装置一般由模拟胃和检测装置两部分构成。模拟胃是一种程序控温的药物溶解装置,用以模拟人体胃中的环境,通常控制温度为37℃,酸度大小随进食与否和药物的性质的不同而作相应调整。目前科研工作者在努力建立能够模拟人口服药物后,药物在人体胃肠道的过程的体外反应模型,这项工作很值得期待。根据检测溶解装置的不同,溶出度检查方法有桨法(Paddle)、转篮法(Rotating Basket)、流通池法(Flow—Through Cel1)、往复筒法(Reciprocating Cylinder)、桨碟法(Paddle over Disk)、往复支架法(Reciprocating Holder)、转筒法(Rotating Cylinder)和小杯法(Mini Vessel)等。不同装置适用适用侧重点不同,具体内容如表4。

表4 溶出度测定装置、名称及其适用[27]

名称

适用

桨法

片剂胶囊剂

转篮法

片剂胶囊剂

流通池法

难溶性药物

往复筒法

片剂胶囊剂

桨碟法

半固体制剂和透皮制剂

往复支架法

透皮贴剂

转筒法

透皮贴剂

小杯法

片剂胶囊剂

美、英和日作为发达国家其溶出度测定的药典方法值得借鉴,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溶出度测定装置的选择上具有其自身特点。丁丽等[11]对四个国家的药典标准(《美国药典》30版,《英国药典》2005版,《日本药典》15版和《中国药典》2005版)中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检测方法已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其中《中国药典》收载了小杯法用于活性成分含量低的药物制剂体外测定。正是因为一些药物具有高效,剂量低的特点,因此目前国外研究者[18]也在研究开发应用小杯桨法进行溶出度测定,这里指的小杯法不仅仅指是250ml容积的小杯,而是如100ml、50ml等更小的溶出杯测定法。开发小杯法还可以减少在研究难溶性药物时应用较为昂贵的与生物相关的溶出介质的量。将来小容量溶出杯及配套的桨或篮也将是溶出测定考察装置的补充。

4.4 溶出度测定的基本媒介

提高体外溶出度试验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及确立溶出度试验条件来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制剂质量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溶出度试验装置中的转篮、桨板及转速可用于模拟人体胃部和小肠的蠕动。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以下4种溶出介质来模拟:(1)0.1mol/L盐酸溶液,我国目前通常采用取9ml盐酸以蒸馏水稀释到1000m1方法配制。国外目前倾向于氯化钠2.0g,加水适量溶解,加盐酸7ml,再加水稀释至1000ml的方法配制;(2) pH4.5醋酸盐缓冲液;(3) pH6.8磷酸盐缓冲液;(4)水。

一般口服固体药物可选用上述溶出介质,但对于水溶性差的药物来说可能不合适,实际实验操作中可加入不同量的表面活性剂、醇类、胆酸、胆酸盐和卵磷脂配成不同浓度的溶出介质来增加这些口服难溶性药物的体外溶出度。因为,在体外溶出介质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或增溶剂等附加剂,可改善难溶性药物在水溶性介质中的浸润状态,更好地模拟体内过程。为了更接近人体胃肠环境,还可以用与生物相关的溶出介质(Biorelevant dissolution medias),因为其造价较高配制复杂,因此应用范围还不是很广泛,这些溶出介质有FaSSIF、 FeSSIF、 SGF和 FaSSGF,其pH值分别为:pH6.5、pH5.0、pH1.2 和pH1.8。

5、体内-体外的相互关系

本文分别从BCS、溶出度研究方面和BA/BE研究评价方法方面作了一些介绍。溶出度测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应用体外溶出度测定反映其体内的生理循环过程,模拟药物体内的释放行为,作为质量控制以保证批与批之间的一致,其反映的是生产工艺的可重复性,这些作用已成为体外溶出度测定的重要价值体现。如叶冬梅等[16]研究比较了不同厂家的别嘌呤醇片的溶出度,结果A、B两厂家溶出度45min 结果符合规定,C厂家则不符合规定,三厂家的溶出参数T50、Td、m有极显著差异。说明体外溶出度试验对控制药物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溶出度测定结果既能反映产品的一致性又能反映其体内生物利用度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对于药物制剂和分析工作者来说显然是需要大量体内-体外试验去验证的。水难溶性药物制剂是药典规定需要进行生物利用度和溶出度测定的药物类型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具有良好体内-体外相关性的药物,通过测定体外溶出度来预测难溶性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进而筛选制剂处方和控制其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BCS分类中的第一类药物。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试验操作过程较溶出度试验复杂,药物制剂的活性成分只有在预期时间段内释放吸收并被转运到作用部位达到预期的有效浓度才能产生最佳疗效。但是大部分药物体外评价还不能代替其体内研究试验,如王萍等[17]研究比较了四厂家的卡马西平片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结果。从体外实验看出,不同药厂及同厂不同批号卡马西平片的含量、崩解时限均符合规定,但各样品间的崩解时限及溶出度差异较大(P

体内-体外相关性就是将药物剂型在体外的变化情况与其在体内的生物药剂学一药动学变化情况关联起来,它是体外溶出度和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的函数。也就是说研究某个药物制剂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可以说明生物利用度的体外质量标准,和用作制剂批量生产时的质控指标。即便当前由于体外溶出度测定与体内生物利用度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本作者相信随之科技的进步,体外溶出度测定试验在不久的将来在模拟体内行为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6、参考文献

[1]Ch P(2005)VolⅡ Appendix XC(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S].2005:73-75.

[2]Ch P(2005)VolⅡ Appendix XIXB(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S].2005:173-176.

[3]USP30-NF25 General Tests and Assays(美国药典30版)[S](711)DISSOLUTION.

[4]Br P(2000) VolⅡAppendix ⅦD(英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S].2000:216-221.

[5]Questions & Answers on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Guideline. EMEA. 2006.

[6]Note for guidance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EMEA. 2002.

[7]Note for chemical drugs’ guidance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Human Bioavailability andBioequivalence . CDE,2005.

[8]J-M. CARDTL, E. BEYSSAC, M.ALRIC. 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 Importance of Dissolution in IVIVC. Dissolution Technologies, 2007: 15-19.

[9]LUO J,ZHU Z J.Biowaiver of generic drugs[J].Chinese Pharmaceutical Affairs(中国药事).2006 2(7) :430-433.

[10] LESLIE Z. BENET.Predicting Drug Absorption and Disposition by Application of BDDCS.2009.

[11]DING L,WANG J Q,ZHANG A L,et al.The comparations of dissolution research methods in China ,United States,British and Japan Pharmaceuticals[J].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1):1-3.

[12]CYNTHIA K.BROWN,HITESH P.CHOKSHI,BEVERLY NICKERSON,et al.AcceptableAnalytical Practices forDissolution Testing of Poorly Soluble Compounds.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Dec 2004 :56-65.

[13]HU W J,WAN X X.The in vivo-in vitro relationship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poorly soluble drugs for oral[J].J Bran Camp First Mil Med Univ(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2,25(2):152-154.

[14]XIE M F,ZhANG Q M ,ChEN J,et al. Introduction on Foreign Drug Administration Evaluating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Oral Solid Formulations by Drug Dissolution Curv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Affairs(中国药事).2008,22(3) :257-260.

[15]XIE M F.Improve dissolution rat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olid pharmaceuticals level[J].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5,36(7):477-451.

[16]YE D M,LAN SH.Dissolution determination of Allopurinol tablets between different factories. Guangxl Medical Journal(广西药学).2002,22(6):1301-1302.

[17]WANG P,ZHANG Q Y,PAN J.Dissolution rate and bioavailability comparison of Carbamazepine tablets from different factories.JIANGSU 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5):1-3.

[18]G. BRYAN CRIST.2009 Trends in Small-Volume DissolutionApparatus for Low-Dose Compounds.dissolution technology,2009:19-22.

[19]SHARON M.AVERELL Frost.Introduction to the Validation of a Dissolution Apparatus. Dissolution Technology,2004:19-21.

[20]LUCINDA (CINDY) BUHSE. Dissolution Apparatus Qualification.2006.

[21]ROCKVILLE.Guidance for Industry:Dissolution Testing of Immediate 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1997.

[22]VIVIAN GRAY, SAJI THOMAS.Dissolution Highlights of the AAPS Annual Meeting. Dissolution Technology,2007:35-36.

[23]LIMIN ZHANG, KHANH HA, BRENT KLEINTOP,et al.Differences in In Vitro Dissolution Rates Using Single-Point and Multi-Point Sampling. Dissolution Technology,2007 :27-31.

[24]RC LI,AHL CHOW,MS YIP,et al.Basic concepts of bioavailability.HKMJ.1995,1(1):63-68.

[25]IBEZIM, E. C., ATTAMA, et al.In vitro prediction of in vivo 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of brands of metronidazole tablets in Eastern Nigerian drug market. Sci. Res. Essays.2008,3(11):552-558.

第14篇

从产业结构调整看待一致性评价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样重要,不可偏废。据了解,目前固体制剂的一致性评价已经取得共识,药品生产企业已由观望转为积极作为,积极配合政策的落实。近年来,国内的药物研发能力取得较大进步,对药品质量控制的水平不断提高。率先出台的政策当然是从应用面广、出现问题多的固体制剂入手。行业大数据表明,固体制剂在不同企业、不同批次间指标参数波动较大,疗效与安全性难以保证。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管理部门明确要求那些“相同企业、不同批次”“不同企业、不同批次”的口服固体制剂要在三个水平上达到一致,即药学等效、生物学等效及临床疗效等效。

彭海生教授对此介绍说,三个层次各不相同。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最为容易实现的是药学等效。即便是最容易的药学等效,也存在诸多挑战。它受到包括活性物质(API)的纯度、晶型及有关物质种类及残留量、所选辅料的纯度、杂质含量、制剂工艺参数及成型设备的影响。因此,简单的药学等效要基于药企、辅料生产厂家、制剂设备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最难的临床等效就必须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因素,虽然不能过于悲观地说每个患者情况各不相同,但可以明确的是,患者遗传背景、体征、病情存在差异,这给临床等效评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有很大比例的病人需要联合用药,这进一步增强了评价的困难。一致性评价将会带动原料药生产企业、辅料生产厂家以及制剂设备公司加大投入,推陈出新,共同完成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的目标。

他还认为,从群众的角度讲,一致性是个起码的要求,但对企业而言,却是巨大的投入。从发展的角度看,这又是不得不为的、时展的必然趋势,总不能让老百姓稀里糊涂地吃些不治病的糖丸安慰自己吧。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简单依赖铺天盖地的广告进行夸大其词的宣传,俨然已成为过去;遵照规律、实事求是,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精准医疗需要依托制剂创新

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靶向制剂的重要性,其观念已由过去的简单重视发现新的活性分子转变到给药系统的研制工作中来。“十二・五”期间,国家根据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促进生命科学各领域进一步融合,加速利用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助力药物研发,为靶向药物、细胞制剂、成像诊断、器械的研发提供支撑。靶向药物已由基础研究变成了现实产品,走进了临床应用。然而,即便是靶向性非常明确的抗体药物,在适应症方面也没达到尽善尽美,药物不良反应依然严重存在。

彭海生教授表示,当前,理想的药物制剂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科研人员在起效时间、有效时程、释药空间(位置)上探索提升制剂创新的可行性。在起效时间上,又根据病情需要分为速效、延迟及袷笔头拧<本纫┪镄枰快速释放药物,缩短药物入血时间、及早达到治疗浓度成为首要目的。通过优选水溶性好、崩解快的辅料,采用先进工艺进行制剂成型可以加速药物的溶解,缩短药物发挥疗效的时间,分散片主要是在释药速度方面做文章。考虑到一些疾病发生部位不在上消化道,而口服药物又必须途经胃及十二指肠,包衣辅料(如丙烯酸酯类)的出现为此铺平了道路。

“除了考虑制剂本身的因素外,机体因素也是药物制剂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以脂质体为例,第一代普通脂质体由于受到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作用,难以发挥疗效。” 彭海生教授解释说,为此,研究人员在脂质体表面进行了聚乙二醇(PEG)的修饰,延长了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克服了巨噬细胞的吞噬清除作用,发挥了长效作用,创造出一种长循环脂质体。该类纳米制剂需要合成磷脂作为辅料,目前国内生产脂质体企业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尚无企业注册该类辅料,市场严重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下一代靶向脂质体的研发,它影响的不只是现有产品的生产,同样制约着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在二代脂质体的生产过程中所需功能磷脂外,作为起始原料的功能性聚乙二醇同样非常重要,市场也未见有药用辅料批文的功能性聚乙二醇销售。当下开始实施的药用辅料关联审评,对于报批企业而言则进一步提高了辅料的研发难度,尽管在安全性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同时彭海生教授也指出,二代脂质体仅仅解决了循环中存在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更多的靶向机制却未曾触及。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包括脂质体在内的第三代纳米制剂将接近于临床应用。在进入临床应用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还非常多。比如,实现靶向制剂的机制是什么,不同的设计理念所需证明的基础医学问题又各不相同。不同的给药途径纳米制剂面临的科学问题也各不相同。四川大学的黄园教授设计了一种纳米制剂,并在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上报告了该制剂按照先后时间顺序依次跨越亲水性的胃肠道黏膜屏障和亲脂性的肠上皮屏障,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利用;同样,北京大学药学部的张煊教授根据细胞摄取机制构建了环境响应的可伸缩折叠的双靶纳米载体,实现了高靶向、高摄取的目的。针对肿瘤耐药机制,中国药剂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万良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探索肿瘤耐药形成机制,并针对靶点需要利用合理复方纳米制剂,实现抑制肿瘤多药耐药的目的,多篇高质量的SCI文章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获得了行业的普遍认可。北京大学的张强教授,四川大学的何勤教授,复旦大学的陆伟跃教授、蒋新国教授、蒋晨教授等在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药物跨越组织屏障、药物分子靶向机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促进了精准医疗的发展。

纳米技术促进视踪、

诊断、治疗一体化

可视化,特别是微观可视化一直是研究人员努力追求的目标。原位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生长边界不清,难以实现全部切除,残余的肿瘤细胞术后继续恶变所致。临床医生特别希望能在可视情况下进行肿瘤组织的摘除,以控制肿瘤的复发。这就需要有能够识别肿瘤细胞的发光药物,构建清晰的肿瘤边缘轮廓,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手术。从治疗的角度而言,人们也希望知道药物分子到底在哪里,他的空间位置是否影响其疗效发挥。过去人们以血中药物浓度进行药代动力学房室模型分析,由于模型过于简单,拟合结果对临床疗效相关性有待加强,不能指明药物分子的体内行走路线,不利于新药、制剂的创新研究。

彭海生教授介绍说,利用纳米技术开展诊疗一体化是一个理想的方向。于是科学家们采用纳米化技术试图将荧光染料、金属纳米颗粒、量子点以及放射性核素等与药物包裹到一个纳米颗粒中,利用多种模式成像技术监测药物在体内、细胞内的行走路线进行动态分析。组织水平上,观察药物在疾病器官的分布、滞留时间,以此判断药物的体内代谢行为;细胞水平上,监测药物在亚细胞器的分布与代谢动力学规律。为此,还专门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SCI收录期刊(Theranostics)报道研究人员在此方面取得的进展。一些基础研究的设备如Micro CT、小动物光学成像系统、小动物光声系统等投入应用,从形态结构、流体到组织功能成像,步步深入。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成像结果的通病就是眼见未必是实,结果往往被单一的成像结果所掩盖。” 彭海生教授解释说,有时为了防止出现假阳性结果,往往需要多种成像技术同时应用。多模式成像技术可以克服单一成像的弱点,是当下的研究重点。201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申宝忠教授带领的团队获得了重大仪器专项支持,项目重点研究多种模式成像设备的研发,项目资助8500万元,可见国家对诊疗领域的重视与扶持力度。通常而言,科学家希望纳米载体粒度小,但是纳米级别的颗粒载药能力有限,同时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特征所限,光学分辨率限制了微观领域的观察,特别是纳米制剂在细胞、细胞器水平的行为,往往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果。在大体水平上,面临的困难就是组织穿透能力问题。光学信号穿透组织后发生的衰减(包括散射和衍射)导致应用受限,降低信号精度和观察深度,基础研究多以鼠等小动物进行就是这个原因。

“对于患者而言,他们理解的靶向药物是只杀敌人的,这实际是个梦想,也是个误区。” 彭海生教授进一步指出,靶向性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永无止境。科学家依据已有的受体理论、抗体-抗原结合理论、酶-底物理论设计靶向制剂,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但还不理想。因此,他们想到的是利用双靶、多靶,进一步提高靶向性。这就需要一个前提,目标细胞需要具备双靶、多靶的差异性物质基础,简单地罗列靶分子未必能实现设计者的初衷;而无论脂质体、胶束或者其他纳米载体,要想实现靶向性,载体表面靶分子修饰是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下连接分子(Linker),常用的当然是聚乙二醇分子。聚乙二醇分子具有亲水性,起到抑制巨噬细胞清除作用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连接分子发挥功能。为简化科研,合成了一些具备点击化学反应(Click Reaction)的功能性连接分子。他们将表面修饰限制在生物学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过多影响细胞生理行为。但仅此一点,也还未见相对完善系统的研究报道。将来假如靶向纳米载体进入临床应用,构建他们所需的各类辅料必须经过系统研究,逐步获得注册、批准应用才可,那么最有希望的功能性聚乙二醇类辅料应该放在首位,尽管现在政策还有些谨慎保守。

靶向制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彭海生教授表示,当前,在已知基因背景的情况下,精准医疗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日益精准。作为治疗的主要介质,纳米药物必然大展身手。然而,在靶向纳米制剂进入临床应用前,有大量的科学问题需要回答。首先,纳米药物进入机w后,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尚未引起注意到的事件发生?对于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等的影响是什么样的?长期靶组织蓄积会不会导致新的病变?其次,进行靶向制剂优化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设计载体的表面分子以增强靶向能力?多种靶分子间是否存在相互干涉?而且这种干涉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再次,科研人员一直在依据已有的受体理论等相关学说设计新的靶向制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靶向性问题;但这种设计还是一种静态设计,没能考虑生物体的动态因素,特别是未能将微观的细胞应答反应、宏观的机体网络调节考虑进来。简单地讲,在给药之前所有的假设还都成立,而在给药之后由于宏观调节、微观反应微环境发生了改变,靶向性、治疗效果可能发生了尚未掌握的变化,如何将这些变化考虑到设计之中,也是一个挑战。最后,尽管靶向制剂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方向,但从用药经济学考虑靶向制剂,由于制备工艺复杂,考虑因素多,必然导致成本高昂,这对研发者、生产企业都负担较大,而这一切必然由消费者来承担,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普通消费者的使用。因此,如何简化制备工艺条件,化繁为简则更是难能可贵的希望。

彭海生教授还建议理工医药结合,促进精准医疗。他认为制剂创新已经严重依赖多学科的发展,精准医疗同样离不开制剂创新。他介绍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曹文武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教授发起的理工医交叉学术会议已经举办了8届,最近一届在2017年1月7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承办,与会专家层级不断提高,交流内容也更为深入。会上报道了利用光、声手段实现肿瘤、动脉硬化斑块的有效精准治疗。同时,厦门大学等不同高校、临床医生报告了仪器设备研发、光(声)敏剂的研发进展。一些临床医生也报道了光(声)动力治疗的临床病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遗憾的是,会议缺乏更多的药学专家,还未见关注光(声)敏剂作用机理的报道,对于声敏剂的作用机制还处于假想阶段,以致于无法设计、优化新的临床需要的光(声)敏剂。尽管光(声)治疗在临床治疗肿瘤、动脉硬化斑块上获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光(声)敏剂的体内代谢规律意味着同样会产生不良反应,依托定向暴露光、声,可以减小不良反应,但并不理想。因此,利用制剂技术开发靶向光(声)敏剂特别值得深入研究。

第15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88-04

0 引言

制药工程是化学、药学、制剂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制药工程专业知识以及从事药品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化学、药学、制剂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训练,具备药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并可根据GMP和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以及环保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设计,从而最终达到药物生产企业所要求的具备药物生产、管理、营销、工程设计和改进等方面的人才目标要求。

国内制药工程专业是在1998年教育部调整工科本科专业时出现的,从1999年秋开始招生,招生层次为本科生;而国外第一个制药工程教育计划早在1995年就已产生,并且专业培养以研究生教学为主,起步时间和教育层次都较高,因此,国外院校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内涵的理解更专业、更实用、更侧重于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工程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国外院校多以西药合成的生产工艺、制备技术、设计技术为主体构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但是,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我国现阶段制药行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将制药工程的内涵延伸到从药品的研发到生产上市的全过程,这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各环节:新药的研发与专利申请,药品的临床实验,药品的生产,药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等。与传统药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更适合在新药的研发与专利申请、药品的生产、药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

江苏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1年开始招生。从办学开始就始终紧抓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综合型人才而努力。在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始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强实践”原则,因材施教,培养能在制药行业各环节发挥作用的合格人才,为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经过十多年努力,在制药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其改革思路和成果总结出来,以求对全国各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一定帮助。

1 专业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前提。针对制药工程专业这个名词来讲,制药工程应为具有药物生产特点的工程技术,其中心是工程技术,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课程体系,强调药物生产专业特色。所以,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必须体现具有药物特色的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制药工程专业的起源主要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和药学院,少部分来自医学院。因为专业背景的原因导致在化学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较多,而药学药剂类课程明显不足;在药学院和医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药学药剂类课程完整,而工程类课程缺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应当根据专业背景的不同,努力使得制药工程的工程课程和药学药剂类课程合理的分布,完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设置理论课程

制药工程专业为具有药物特色的工程技术专业,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其一应包括化学类基础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其二应包括化工类基础课程,如化工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原理、电子电工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热力学等课程;其三应包括药物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在具备以上专业基础知识后,根据药物生产过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药物生产过程从原料开始,经过反应前的预处理进入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分离,得原料药,原料药经过制剂便可以得到最终产物――药物。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应当包括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生物工程、制剂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等主要课程,但是这些仅仅是工程化的主要课程,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必须为药物特色开设大量的课程,如仪器分析和应用波谱解析、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GMP、制药工业三废处理技术等一系列课程。因此,上述课程应该组成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坚决杜绝根据教师能力和教师习惯开设一些课程,错误的专业课程开设理念会给专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便。

2.2 专业方向的淡化和体现

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总体上淡化专业方向,个体上体现专业方向的原则,即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是不分专业方向设置的,所有的专业学生都必须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不存在因专业方向不同而课程不同的现象;而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讲,都会有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这时必须体现出个体的专业学习研究方向,为此根据不同的方向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如化学制药方向开设药物合成反应、有机反应机理、药用高分子材料等课程;生物制药方向开设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中药制药方向开设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学等课程。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学习,又可以深化专业的深度。

2.3 细化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

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曾经将制药工程课程进行高度的综合,将多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以节约授课课时,满足教学计划学时限制的要求。但实践证明,一门课程包括的内容太多,授课教师难免出现部分专业知识不精的现象,采用多位教师合作上课的方式,授课方式和前后的衔接等问题经常因为教师其他教学任务而无法实现完美衔接,致使授课的效果下降。为此,制药工程专业核心内容采取细化的原则,每一部分开设一门课程,既能突出其专业性,又能利于就业。因此,根据细化的原则,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生物

工程、制剂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仪器分析和应用波谱解析、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GMP、药厂三废处理等课程,不再采用合并课程的方式,专业教育效果明显好转。

2.4 开设制药生产管理、销售和前沿动态类课程

制药生产除了专业知识外,必须增设制药生产管理、销售和前沿动态类课程。因为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工人,生产管理人员和销售方法和队伍等都成为制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开设医药营销学、市场学和管理学等课程;同时,作为一名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若不能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必然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因此,开设药物设计学、新药研发和制药前沿动态等介绍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5 适应考研的需要

近年来,受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影响,考研热门化,制药工程专业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必须照顾考研的需要。首先,在课程开设方面,考研的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加强理论授课;其次,课程学时和学期分布适当调整,即尽量降低各学期学时的差距,同时照顾到第7学期学生的考研和实习问题,将部分课程调整到第7学期开课,节省了学生考研复习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因考研复习而大量缺课的问题。同时,课程体系中应包含实验设计方法、计算机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及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等重要课程,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奠定基础。

2.6 加强专业实践体系改革

专业实践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开放性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一直都很注重实践体系的改革,专业课程实验选择经典项目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紧抓制药生产项目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分析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重在训练学生查询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和统计分析的能力,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重在训练学生对工业化生产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感悟能力,毕业设计为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必须引起重视。同时要不断改进实践体系,提高实践体系对学生技能的训练,适应社会医药经济发展要求,拓宽专业就业面。如毕业设计的形式不要局限在制药工艺流程的设计和毕业论文上,市场营销类和管理类毕业设计的形式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将毕业设计的形式多样化。

2.7 优化课程在本科各学期中的分布

在满足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需将课程根据课程体系中理论的前后关系将课程合理分配到大学本科的8个学期中,避免学期间学分分配差别较大的现象,避免因此而造成学生在某一学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象。同时,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方向的课程,三个方向的课程必须合理分布,防止出现某专业方向课程在全面学分制中因选课人数不足停课的现象,并且合理分布还可以让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完成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多学习一些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8 理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理清,这对于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太大,搞不清楚课程的先修和后修关系,势必造成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掌握不佳,因此,完善制药工程专业导学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选课,意义重大。

3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注意事项

3.1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有利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实现,同时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实现规范化、稳定化和可变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将成熟的教学内容规范地延续下去,而且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状况改变部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但是监督管理工作却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授课内容的重复现象,在课时如此紧张的制药工程专业,杜绝重复现象可以节省很多的课时,让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其次,强调课程体系教学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教学的监督,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监督,避免应付导致课程体系改革形式化,失去专业改革的意义。

3.3 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引导学生选课的教师必须完全把握课程体系,防止在选课过程中误导选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同时,摒弃专业课程必须由专业教研室担任的错误理念,专业课程未必一定由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承担,很多课程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即使专业教研室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3.4 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合理的加大教师的引进和竞争。一般情况应该根据弱势专业方向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调控,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行。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竞争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