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础教学论文范文

基础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础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基础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网络 教学特点 改革 高职计算机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呢?这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我们的教学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交互网络技术的使用。

2.周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我们的教学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下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大。

3,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结合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改革经验,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层次设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3.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可以被大大调动起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3.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3.2.3 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4 任务驱动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和上机任务、作业放入网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成教学内容。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率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4 考试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4.1 边教边考:在平时上机操作中,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就进行一次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2 多渠道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4.3 改革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期末笔试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查,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20%,平时考核成绩占30%,平时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50%。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第2篇

数学知识,环环相扣,所以从一开始要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懂得数学的基本原理。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抓住、认清数字学科的核心内容,增进对数学的掌握技巧。

心理学认为,如果对原理认识到位,那么就会消除学习的难度,省下百分之四十的研究与分析的时间。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懂得原理,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学科大门的钥匙,这就属于下位学习了。这样的学习会轻而易举,否则必然是事倍功半。

试想,新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在头脑中形成轮廓,不能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又怎么能够新旧结合、相辅相成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有深层的体悟呢?

二、培养有情感的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让他们感觉到数学有意义,学有所用,能以此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被动变成主动,从机械学习变成喜欢,从学会变成会学。这样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能够很好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数学的氛围。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创造学习方法,而不是总是以教授的姿态去传授,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准确、更科学地完成教学任务。

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们都有一定的潜力可挖,要鼓励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这是千古不灭的真理,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这个真理,让他们参与到教学当中,成为一个创造者。

三、结语

第3篇

首先看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往往教育面偏窄,学科划分偏细,课程设置单一,显然在今天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用人需求。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中心和“主角”。教学内容的确定、活动的安排、方法的设计都出自教师,就连板演、讨论、提问甚至答案,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是“配角”,被动地服从、配合教师,完全没有主动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树立全新观念:人才培养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一定要做到厚基础、宽专业、增强适应面;教学内容既要抓好共性教育,更要重视个性发展;教学方法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模式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胜任岗位的能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为标准。认识传统学科型与现代职业型教育的差异,无疑是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前提。

二、树立实验教学中师生的新观念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落实于药学实验教学中,就有很实在的创新性、建设性的任务,我们认为,从教师做起.师生先行树立新观念十分重要。在药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方面,必须要树立实验重要性的观念,实现师生角色、教学模式的转变。

1.树立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观念

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格局,单列实验课程,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实验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避免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可有可无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增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求知欲和对专业的认同感,训练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养成科学、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树立学生是实验活动主体的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中心和“主角”。在许多场合非但教学内容的确定、活动的安排、方法的设计都出自教师,一切活动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是“配角”,被动地服从、配合教师,完全没有主动权。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创新型实验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而不是学生单向的认识过程和一种简单的知识接受活动,更不是由教师设定好步骤、模式和结果,学生循规蹈矩的过程。不仅是教师,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是实验活动主体的观念,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更要受到严谨的科学作风训练,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创新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刨新能力。

3.树立实验教学重能力培养的观念

以往的教学是一种“教教材”的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而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改变过去的这种模式,努力形成“用教材教”的模式。教师应把教材完全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目的。通过对这种工具的运用.为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学习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职业教育中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就会由“学会”转移到“会学”上来,从而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崭新的平台,学生可以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所以我们要做新观念的指导下,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教法的新模式

1.整合实验教学的内容

对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与专业课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删除一些验证性实验。将药学专业各学科通用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密切地联系起来,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以优化课程,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指导,将化学实验内容重组,以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技能培养。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准确把握各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自主性、研究性实验。我们的做法是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包括化学实训基础知识、称量技术、溶液配制技术、混合物分离技术、物质含量测定技术;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三个层次: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学生参与设计的实验。基本原则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药品(化合物1合成为主体贯穿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如:阿司匹林,乙酰苯胺,乙酸乙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贝诺酯的合成,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与检识”和“八角茴香油的提取与检识等。效果是加强基础与专业实验的内在联系、相互渗透和整体设计,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规范的、系统的训练.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

教无定法.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可根据实验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其一.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老师讲解,之后学生照本宣科地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笔者尝试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堂上学生积极互动.积极配合,气氛活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体现出转变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会极大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其二,增加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药物合成实验的过程先由学生学生自主设计,经老师检验认定是合理的方案后,学生再开始操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三,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开放实验室,可为动手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给实验没做好的学生一个补正的机会,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有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通过开放实验室切实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

四、创建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新体系

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期末考核两项决定,忽略了对过程和能力的重视.显然是不完善的。实验考核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评价。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采取百分制。平时成绩评定包括实验态度、方法、科学性、准确度等,具体的由预习报告(5%)、操作(20%)、数据处理(10%)、实验规范程度(5%)、实验报告(1O%)。期末成绩由实验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各25%)构成。这种实验成绩评定突出了实验过程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能够客观、合理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上述在耨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内容手法的更瓿和评价体系的创建,已经在笔者所从事的药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中得到实行。总体看来,本实验改革已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了化学实验技能的单独开设;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评价体系的创新,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努力,有了新的目标考核或衡量。

【参考文献】

【1】康宁张蝶陈艺红张景海.基础药学理科基地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药学教育.2007.3.

第4篇

学习基础素描,兴趣是学生想要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对素描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素描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在基础结构素描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对素描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影响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眼、脑、手等能力,学生便会因此对素描产生浓厚的兴趣。

2.建立基础结构观念

教师应该要让学生学会掌握基础结构造型的原理,走出模仿物象的误区,理性地认识事物。在观察世间万物时,可以忽略光线在物象上所产生的明暗投影,抓住物体的形态基础结构和形态特征,找到物体的框架后就很容易找出物体的基础结构。对物象的上下左右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看得见的地方要分析,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分析,将眼光停在多个角度观察。通过由里及表的分析和观察,通过观察到物象的外在形体特征而观察物象的内在基础结构和特征。

3.训练学生的基础结构素描

物象的基础结构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是对空间各种形态的客观反映,基础结构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世间万物各种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从中掌握事物基础结构形态的原理。普通人一般首先看到物象的表面特征,然而画家慧眼识珠,首先看到的是物象的本质基础结构和特征。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基础结构素描的基础训练,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物象的基础结构和特征,教师可以用循序渐进、从少到多的方法来训练。

3.1日常物品的训练

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用品进行描绘训练,包括:器皿、衣服、工艺品、雕塑等。实行训练时注意,此阶段追求从总体来表现形体,相应繁琐的部位和精密的部位可以省略,模糊不清的位置、极端的位置可以省略;在描绘中,学生要对所描绘的物品的形态和构造有一定的认识,表现的风格和采用的线条要相对反应出物品的质感;用适当的条形变化突出画面的效果和立体感。

3.2自然现象的训练

自然现象具有形态的变化万千、颜色的多彩丰富和多种复杂的肌理效果。因为自然现象的形态复杂,没有之前两次训练的那么简单,难度加大,所以学生对自然现象描绘时很难入手。因此,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形体之间相互关联的重要性,不同物体组合的强化基础结构比例和表现空间的层次感的运用和掌握。此训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个性语言,对线条的粗细、高低、曲折不同的对比方式来体会线条带来的语言魅力。

4.加强分析讲解和注重细节

第5篇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改革油画基础教学,构建当代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首先应明确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的。国内外美术学院绘画(或油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培养艺术家为宗旨。针对有别于国内外专门美术院校的我国综合院校特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吸取国内外美术院校绘画或油画学科建设经验,更新教师传统写实观念、拓宽其知识结构,并依托综合院校人文学术氛围和多学科资源,夯实专业及人文基础,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以油画为主的绘画人才。构建适合综合院校油画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走一条综合院校自己的油画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与建设基础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油画人才这个目的。“素质型”,即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造型能力和以油画为主的绘画技能的专业素质,也包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应该在人文素质中得到滋养,在专业素质中得以展现。

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即专业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上,以油画为主向多画种基至设计艺术上拓展,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精神。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一写实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除传统的课程素描、色彩、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三大构成、油画基础外,增设绘画材料、中国画基础、水彩画基础、壁画基础、书法、陶艺、雕塑、设计基础等课程。传统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须加以改革。

以素描课程为例。一年级素描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造型基本知识(比例、结构、透视、动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速写、默写与创作构图安排进素描课程中是必要的。慢写(中、长期素描)、速写、默写过渡到自由创作构图,这是直观视觉感受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改革传统素描以写生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长期与快速的写生训练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默写、自由创作构图的锻炼,加强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色彩课程改革之一,摒弃以水粉画为色彩练习的方法,直接以油画进行色彩训练。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水粉画练习,改以油画训练可避免重复,以减轻综合院校专业课时不足的压力。之二,在写生课程后安排色彩自由创作构图练习,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任其气质、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是油画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因扩招带来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然而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积重难返。加强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将是综合性院校油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综合院校油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第6篇

[摘要]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在护理学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实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护理的要求。本文就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改革,引入了模拟病区、模拟查房、角色扮演、小组病例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难点

ProblemsandMethodsinthePracticalTeachingofBaseicNursingSubject

Abstract:Thebasedpracticalnursingteachingbecomeanimportantroleinnursingstudentsteaching,butthefactthatthenomalteachingmodelcan''''tgettheneedofthesociety.thispaperpointoutsomeproblemsinthenursingteachingandalsopointoutsomewayslikesimulativesickroom,simulativework,roleplay,talkingandsoontoimproveteaching.

Keywords:Baseicnursingsubject;Practicalteaching;Problems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培养现代化的护理人才不仅要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结合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去适应现代化医院的要求,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的核心,其对学生的职业化、社会化发展有重要作用[1,2]。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是新时期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高适应素质为目标不断改革和完善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使该专业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造就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较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状态,设备简单,内容单一。总体水平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徘徊,远远落后于现实医院护理工作的状态。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内容单一落后,以简单的重复训练为主

实践课教学内容受传统护理思想制约,内容陈旧,一般主要涉及铺床、注射、无菌操作等,与临床先进的操作技术严重脱节。通过重复练习,学生只能掌握最基本的几项操作。这样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谈不上适应临床需求。

1.2实践教学以教师指导为主,方法陈旧单一,模式机械呆板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用物,课堂上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地演讲,演示。目前这种“手把手”带徒弟式的教学方式仍在广泛使用[3],学生课前不预习,不思考,只是完全按照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模拟。依赖性较强,满足于熟练基本动作,这样的教学比较单调,缺乏活力,束缚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1.3实践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单一

近年来,护理学发展迅速,在理论和实践中加入很多人文、社科及专科技术。但这些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反映太少,学生感到课本上的许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并未体现。

1.4缺乏一个相对稳定、能够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环境

一方面因为大规模扩招,导致空间拥挤,时间紧张。协调教师、学生、场地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矛盾成为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难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时数少,只能保证基础内容而不能包容最新技术,设备短缺。从而使多种实验,特别是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较困难。

2优化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整体思路

为彻底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我们以明确目标:确定优化实践教学的基础目标,即通过模拟病区、模拟查房、角色扮演、小组病例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将基础理论技术的应用能力接近临床的实际要求。

2.1优化实验室结构

将现在临床上常见病区模式搬入实践教学室,实践教学室配备的用具及仪器设备应随临床的发展及时更换。建立护士站、ICU病房、普通病室等使其构造尽量接近临床实际。

2.2优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必须转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发挥实验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始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担当主角。学生只有亲自分析、亲自总结问题才能清楚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

2.3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教师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2.4合理利用资源

采用循环轮转方式尽量满足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周六周日全天开放实践教学区,供学生进行基础的操作训练,安排老师轮流值班,并且可以在教学医院选拔临床优秀护士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安排学生定期临床见习、实习。

3能力培养

实践性教学室基础护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来促进课堂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教学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经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注意实践内容的渐进性,实用性及综合能力培养

增加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要求,是实验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考虑学生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所以应先开展基础性试验,再逐步增加内容过渡到综合性实验。实践教学老师应对社会医院进行调查,将现有在临床上常用护理技术和手段进行分析调整后加以引进,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实验内容及技术,并对国内外护理的一些新发展管理知识引进。

3.2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时,应强调学生的早期参与[4]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讲授前,将该项操作所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变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不懂的地方主动查找文献、图谱、资料等[5]。采用开放式小组互动性式让学生从操作过程中通过自学、探索和总结,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来培养其临床综合能力。并在团队和协作精神、职业道德、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更为突出。这一结论已被国内外许多教学改革研究证实[6]。还可采用情景教学法,即在模拟病房内采用角色扮演,将护生礼仪、人际沟通知识贯穿其中[7]。内容根据教学目的设定,准备一个接近真实的环境,各个角色由学生扮演,有扮演护士,有扮演患者及家属的。例如健康教育,担当患者或家属的同学提前设计问题,护士根据患者或家属的提问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述,结束后由小组其他同学进行评判,最后老师给予讲评指导。通过模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等方面。还可采用小组病例讨论法。由小组内学生收集一份典型或手术病例。由一名同学汇报病历内容后,小组同学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探讨需要进行的护理操作及操作中对于此患者具体情况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总结后由教师进行讲评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学法。CAI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手段,操作简单,直观性强,弥补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单调教学不足[8]。将CAI引入实践操作示教,可以购买成品课件,也可以由老师将操作过程制作成课件,反复观看其中的重要环节,既克服以往学生在教师示教时看不清楚的缺点,又可对在操作中遇到的疑问,通过它及时准确地到解答。

3.3完善评价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建立严格的考察考核制度,对能力的判断,以开放的灵活多样的考察为主,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标准模拟病房的考核及实习基地的考核[9]。在新的医疗形式下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护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思路拓宽教学内容,特别是对新护理理念的掌握。加强护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发展护理事业作了良好铺垫。

参考文献:

[1]HowkinsEJ,EwensA.Howstudentsexperienceprofessionalsocialization[J].InternationalofNuesingStudies,1999,35(1):4149.

[2]WindsonA.Nursingstudents,perceptionsofclinicalexperience[J].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87,26(4):150154.

[3]张霞.影响中专护理临床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J].中华护理教育,2004,1(2):7374.

[4]陈志英.试探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护生素质教育[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4):163164.

[5]杨晓莉,苏永静,顾妙娟.基础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04,1(2):7577.

[6]李泽生.“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毕业生特征与优势分析[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4):1013.

[7]赵海平,戴舒霞.改革《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14815.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个性差异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和谐发展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2007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61.187.64.123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第8篇

1.1.阅读速度较慢,英语词汇积累不够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要学习好英语都不能够忽视词汇的学习。要想阅读文章,学生必须认识文章中92%的词汇,才能够做到快速顺利阅读,并正确的理解文章的意思。但是,由于初中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太多,词汇积累也不够,词汇量少导致阅读速度放慢,词汇积累不够又引起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容易引起挫败感,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或信心,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2.教学模式单一,阅读层次停在表层

阅读教学模式单一,仅仅让学生局限于教材的表层理解,词汇量是不够的,要多阅读报刊杂志、网络及多媒体教室等显性课程资源,现代技术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学生能吸收更多的词汇。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与陈旧,学生接触到的教材基本是课本和试题,很难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感受能力。因此,不利于词汇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

2、改进学生词汇记忆的策略

2.1以趣激学,以情怡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由于初中英语学习的深入,词汇量及词汇难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使学生记不住、容易忘、不会用,由此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难度。老师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技巧,比如小组合作、游戏法、实物教学等,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等。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开展单词接力游戏,首先由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简单的单词,如:“orange”,然后由第一位同学快速说出以字母“e”开头的单词,如“egg”,依次接下去,没有接上者,可以表演节目,如唱歌、跳舞等。或着谜语游戏,猜谜语也是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好方法。它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与口语能力,又在游戏中牢记了单词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单词学习中让学生明白词义,强化了学生对基础单词的记忆,鼓励学生大规模的单词记忆。在单词教学中巧妙地融入科学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了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2.2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式,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出丰富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融入学生们熟悉、感兴趣的生活中,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还可以结合国外原版电影欣赏,多听一些英语歌,来构建语言学习和巩固的真实情景。情境模式由易到难、由静到动、由此既彼,把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延伸,而且在情境创设的教学课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主观能动性,突显教学特色,帮助学生有效地串联单词,积累出更多的词汇,提升阅读水平。

2.3 适时归纳,帮助学生构建词汇体系

老师把教材按单元顺序和字母顺序来编列词汇,不利于学生记忆。记忆的过程基本上是信息的输入、存储、编码和提取过程。如果把单词看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语言来学习,增加; 了记忆难度。根据调查与研究,把单词经过理解加工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便于贮存、应用[2]。老师可以把词汇进行科学分类,重点词汇、难点词汇及偏义词汇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近义词汇的区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总结出 “看”相关的词汇为 look,watch,see 等。老师可以辅助学生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词汇体系。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老师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及时组织学生复习,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词汇。

2.4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

强化了学生的词汇积累,老师就要组织学生有效的利用词汇造句,从而提升了阅读效率。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自编自演中学习英语知识,角色扮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除了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笔者还比较推荐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

如练习have和has,采用四人一组来训练:

第一个学生说,I have a book.

第二个学生说,He has a book. I have a pen.

第三个学生说,He has a book. She has a pen. I have a ruler.

第四个学生说,He has a book. She has a pen. He have a ruler. I have a eraser.

通过类似的循环练习,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学生既练习了口语,也充分理解了have和has的区别。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还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处理好量、质、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3]。有的老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在前半节课教学节奏过缓,反复重复某些知识点,到了快下课时还没讲完,不得不拖延下课时间,这种前松后紧的教学安排,容易使学生抓不住教学的重点,提高不了学习效率。而有的教师又节奏过快,连珠炮式的讲解,使学生无暇思考,来不及消化新知识。由于英语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精讲完知识点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强化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2.5培养阅读习惯,拓展词汇的积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阅读的效率,好的阅读习惯带动了词汇的积累量。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方法:默读、跳读、细读、略读、推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增加词汇的积累。只会书本上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课外读物、报刊等书籍,老师要带领学生跳出题海,徜徉书海,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量,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词汇量的增加使学生感受到阅读成功的激情,阅读能力的培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词汇的认知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由知识型向智能性转变。

2.6 丰富阅读内容,合作式学习

要真正掌握好英语这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密不可分。中西的文化差异造成词义、句义的理解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跨国度文化意识。合作式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词汇掌握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关系。如课前预习、小组互动、小组互评等。在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丰富的资料放在互联网上。这些交流学习的方法,拓展视野,丰富了生活形态。现在这些海量信息呈现出层出不穷,帮助各种机构进一步理解甚至强化了想象能力,并勾勒出一条条过去被隐藏的现实世界运行的逻辑。利用一种“文本挖掘”技术,提升学习者的知识面,吸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2.7师生和谐,端正学习态度

第9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逐步形成了“自主参与,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讲授字母ɑ的发音时,笔者课前让学生分组准备学过的含有字母ɑ的单词并注上它的发音。上课时,安排各组代表展示准备的单词,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和设疑。其中,学生最大的疑问便是:为什么在cake,face,game等单词中ɑ的发音为[ei],在cɑp,mɑn,mɑp等单词中ɑ的发音就成了[覸],在Chinɑ中它读成[藿],在what中它又读成[蘅]。部分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了cake,face,game等单词中“元音字母+辅音字母+不发音的e结尾”的结构,也注意到cap,man,map等单词的共性。笔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出:ɑ在重读开音节中读[ei],在重读闭音节中读[覸],在非重读音节中读[藿],在wh字母组合后面读[藿]等规律,同时呈现部分含有字母ɑ的新单词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和朗读以巩固学习效果,并安排学生分组寻找ɑ的其他发音,如:[i][蘅:][ɑ:]等,让他们了解和接触更多的含有ɑ的单词。

二、改进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教学中若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而不厌。在学习12个单元音时,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e]和[覸],示范[e]的发音时,笔者便伸出食指横放于口中;示范[藿]的发音时,笔者便伸出食指和中指横放于口中,形象地描述出两者发音时嘴巴咧开的程度,学生个个都跟着起劲地比划。再如,学习极易混淆的双元音[ai][藿u]和[au]时,笔者把其中的[a]比作有着小尾巴和大肚子的小企鹅,学生们立刻掌握并且牢记了[ai]和[au]。在课堂中,我们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而不仅仅是老师朗读、学生跟读、死记硬背,枯燥无味。只有让学生的心理愉悦,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10篇

第一,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提前预习,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对有疑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发散思维,共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以往的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基本在课程中不涉及生活常识以及课外知识。但是,基础教育改革却改变了这种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学生知道了学习这节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从而拓宽课外知识面,这样才能达到会学,学会,乐学的目的。第三,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开展了校本活动课,每周一次,这样不仅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而且在玩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学习,而且还能发现学习。从而使学生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

二、高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师院校也力求培养师范生成为综合性人才,注重师范生个性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高等师范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综合性大学模式来设置专业课,一味地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注重专业课与中学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得师范性很难体现。与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尽管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逐步受到重视,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问题。这样,就导致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失去了高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出现“师范性不明,学术性不强”的现象。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与体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取向偏颇。高师院校还是以以往教学模式为主的,大学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课堂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二是课程结构狭窄。高师院校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体,以科研为主,培养研究型人才。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术性研究,这样一来,使师范生失去了本质,出现“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现象。这样的课程结构导致师范生认为学科专业知识与今后职业无关,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可能造成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三是课程内容陈旧。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陈旧,基本还是以以前的教学重点为主,不适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在当今信息科技发达的社会,以往的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陈旧单一,总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教师技能方面的课程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师范生只有专业知识,没有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基本技能。所以,高师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优化高师教育课程的对策

高师院校也努力构建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卓越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所以,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师范院校必须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1.改变课程取向偏颇,探究新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教师

在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的意识。那么,师范大学在课程取向方面,更新以往的实施观念,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传授知识的同时,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一方面,高师院校的教师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高师院校的领导要重视和鼓励专家治教,突出新、精、实的教学内容,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奠定他们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升他们实践活动能力。这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中,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这种教育观念,提倡民主教学,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要以师范生为中心,鼓励师范生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通过师范生不断深入的研究,找出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以便今后教学中使用。这样,使师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培养师范生创新的意识。

2.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培养卓越型教师

从目前高师课程结构调整的情况来看。基本思路是:以突出师范性和学术性为特色,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即在培养专业和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注意提高人才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发展素质。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从事基本专业和职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基础,具有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能力、具有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格修养。高师教育引导学生对基础教育内容深入分析,形成与高师课程内容体系对应分析知识结构图,这样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加清楚直观地找到相应的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对应内容,并依次更好地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另外还可以帮助师范生更有针对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有关知识内容在高总新课程教学中的位置,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切入点,有效进行知识的传递。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增加课程类型。主要课程结构为三大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实习和见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修养。通过课程结构改变可以看出: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专业教育课程中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教育课程中也开设了选修课。增加实践课的学时,见习和教育实践是师范生锻炼能力的机会,师范生进入实习学校,像在职教师学习,通过讲课和课后反思,不断地改进,反复磨炼,亲自备课,教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重视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人文精神,艺术修养,使师范生全面发展。所以,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有助于培养卓越教师。

3.改变课程内容,扩充现代新知识,培养卓越型教师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教师,突出体现了精品师范的战略,因此,改革高师课程内容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远离中学实际的状态,把改革的基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首先,在保证总课时不增加的条件下,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把握重点、介绍经典、删除重复的原则。属于通识教育类的课程,要删繁就简、择其精华;属于专业基础类的课程,要删难显易、注重基础、突出应用;属于专业课程的,要纠偏取精、推陈出新。其次,高师课程内容要与中学教学衔接,高师院校适当的更换教材,在选择高师课程教材时,必须要与中学教学知识交叉内容多,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教材。这样有利于高师课程内容的开展。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现代新知识。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地提高,师范生必须对这种新鲜事物有所研究,提倡师范生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与学,特别是大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师范生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今后的职业中能更快地适应多媒体教学。这样,高等师范教育才能突出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学科优势,集中学校优秀教师教育资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不断拓展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创新教育理论、知识和方式方法,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实现由“大师范”向“精品师范”过渡和转变。

四、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艺术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段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因此,从教育规模到对艺术设计观念的理解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设计”这一概念也从最初的“美术”中分离出来了。在教学模式上也有了属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另一种危机的存在,除了几所专业美术设计院校外,大部分考生美术基础较差,学画的时间不长,也有的考生是改考美术或设计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稍加美术训练就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考之旅。因此,如何对待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些专家认为,艺术设计不同于绘画专业,可以不要求有“超标准”的造型能力,应该减少现有的“基础课”的学时,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专业设计问题。然而在综合院校里的艺术设计专业,面对“先天不足”的学生,基础教育的缩水,不但不能使学生“专业化”,相反使本来就较弱的造型能力退化。在今天,如果我们还一味地追随绘画的基础教学方式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这一点我们都十分清楚,但使基础教学缩水也不能说是正确的举动。那么如何对待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呢?这是我们应该全面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课的概念与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上,只要谈到基础课,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素描”“色彩”,的确,这是最典型的“基础课”。然而,现代的观念告诉我们,基础课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除了对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素质的培养。因此,应该从多方面让学生接受良好的艺术基础教育。比如素描课可以做多方面的造型训练,在美国的麻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素描课程里,除了一般的静物、肖像、人体之外,还包括元素素描、用素描来思考、素描的材料与应用、素描与绘画、透视制图、体积素描、用色彩素描、具象与抽象的联系、概念素描、结构素描、从再现到表现、隐喻的素描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原有的纯艺术范围,既训练了造型方法,也增加了很多训练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的内容。当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但适当借鉴和参考还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基础课的问题。基础课不仅仅是造型上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从广义上可以这样定义:创作课之前的课程都可以称为“基础课”。进一步还可以把基础部分分为绘画(造型)基础和专业基础。绘画基础课主要是解决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课程,是从绘画专业那里延续过来的,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静物、人物、风景等造型训练,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走向专业、走向成熟。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造型能力,进入专业之后与所选择的专业相关的基础训练。比如,平面方面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设计、图案设计、计算机操作及设计软件的使用等。

十几年来,由于电脑美术的引入,解放了手绘设计,很多设计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完成。因此,很多学校将绘画基础课程大量缩减,手绘能力的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某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不懂基本的造型原理及不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就可以直接用计算机来进行“艺术”设计。为此我们不能不担忧。艺术设计是个很边缘的学科,它的设计方向和设计任务都是很宽泛的,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在该设计专业所针对的该学科上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审美上有较高的造诣。否则也就无所谓“艺术设计”了。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学科在大的范畴上应该是属于“美术”这个大的概念之内的。因此,对美的修养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基础”训练这一点一滴来获得。三、建立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

现在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同属于“艺术设计”这一范畴的设计学科,在具体的实践中都有互相影响的可能,有的还会因为社会的需要去跨专业跨学科。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这种情形下,搭建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大学已经提出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专业需要,选修专业课程,而“基础课”的概念也扩展到一个合理的广义概念上来。使学生能够在这段“基础课”学习中,掌握扎实的造型基础或专业基础,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的审美能力和专业修养。这样的基础教育平台对未来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整合设计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但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还要同时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这要求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做适当合理的调整。把基础课程广义地理解为造型基础、设计思维、专业基础这样三大板块,使造型、思维和设计基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造型基础在训练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同时可以加入创造性概念的练习,在训练造型能力的同时也注重造型手段和造型元素的训练和培养。除了设计素描还可以加入带有创造性意味的概念素描,素描上可以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到抽象,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达到艺术设计专业对造型基础的要求,训练学生始终对艺术形式有较敏感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院校,对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定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和研究教学,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不能人云亦云。面对今天的市场要求和现状,艺术设计要求更多的是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由此看来注重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造型基础到专业的设计基础教育,都应该面对现状做科学的整合、科学的安排、科学的计划。使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模式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第12篇

想要提高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效率,不仅要理解经济学学科特点,还要明确教学目标。中职经济学基础定位不同于大学生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笔者认为中职经济学基础的首要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经济现象。其次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指导市场经营实践。最关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一种人生态度,正如著名作家萧伯纳所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学习经济学更多的是学习理性思维,对于中专生来说,只要能通过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获得理性思维的能力就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

2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把舞台交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职教学也应该积极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或者大学,围绕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却迟迟无法前进。究其原因一是中职教师普遍认为中职学生基础差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二是没有考学压力,中职学生缺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主动性不足;三是由于学不会、听不懂,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尤其是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干脆放弃。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改变旧模式,充分认识到自控能力差不代表学习能力差,理论知识基础差不代表实践能力差。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教学

经济学理论多是建立在数学推理和经济模型论证上,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应用。讲授经济学基础课程首先要深入浅出讲授基本理论,然后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经济学基础课程要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例如讲解木桶效应就可以用学生考试偏科来说明问题,简单易懂;博弈论可以通过“囚徒困境”的故事来加以说明;外部性理论可以通过“蜜蜂与果园”的故事来加以阐述。除了利用这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意外还要加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利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机会成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生选择、就业选择、考学选择等来讲解。比如在讲授博弈论的时候也可以引用数学大师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搭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这样就可以通俗易懂的解释经济学概念。

4增加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增强教材可读性

第13篇

《远程教学系统》是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实现的,是典型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服务器以WindowsNT4/2000Server为操作系统平台,MicrosoftSQLServer7.0为RDBMS,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提供的服务。系统不允许匿名访问,它要求用户提供帐号/密码,通过验证后才能进入系统主页,以此追踪用户身份。本系统将用户分为三类: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主页,访问系统的权限也不相同。其中权限最高的为管理员,其次为教师,最低为学生。权限高的能访问其下级所能访问的所有资源,反之则不然。例如教师能进入学生主页,而学生则不能访问教师主页所提供的功能(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本系统可同时为不同课程的多组教师/学生(上一门课的教师及其学生为一组)提供服务,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某个教师帐号不能批改属于另一个教师的学生的作业等),又有资源的共享性(例如公共作业、试题的共享等),很好地解决了本单位各个教师负责不同班级,课程也有所不同的问题。《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按用户角色的不同,划分如下:

图1《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

2.1管理员模块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可同时为多组教师/学生提供服务,各组间的课程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学生组间应具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一门课程的教师对其学生具有管理权,但不能对属于其它教师的学生进行管理、某个学生只能访问其教师的作业等。因此系统主页需要教师或学生均以帐号/密码登录后才能访问,以此追踪用户访问系统资源的身份。而用户帐号的开设与删除、教师与学生的对应关系、课程名称、学生人数等信息,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这里,我们将系统资源访问帐号作为操作系统帐号开设,由WindowsNT和Web服务器IIS负责进行用户验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无缝集成;二是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其它辅助服务,如:电子邮件、个人主页、FTP服务等。使系统应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在应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2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中包含了教师授课所需的各种功能。如:网上实时授课广播、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试卷、评卷、考试结果统计分析、网上答疑、课程资料(素材)制作、学生帐号管理(修改学生密码)、设置联机会议等。系统使用组件对象模型(COM)以及OfficeAutomation技术自动批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业并登记成绩。教师可对作业结果进行查询、统计。教师可利用OutLook向系统请求联机会议,以此进行网上答疑、群体或个别辅导。

2.3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包含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上或本地)做作业、测验(考试)、教师授课视频广播收看、点播、网上答疑、课程资源浏览、辅助服务等。学生使用浏览器访问系统主页时,需要提供帐号/密码进行用户验证,通过验证后,在浏览器关闭之前,均以该帐号身份访问系统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作业可直接在浏览器中完成并提交,对于《C语言》课程作业,为学生提供Web界面,完成作业程序的编辑、编译、链接、运行,一气呵成。远程考试功能既提供选择题形式的传统笔试试题,也提供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考试通过WWW界面进行,有时间限制。学生在规定时限之前完成考试内容时可通过"交卷"按钮提交试卷;若考试时限到达时学生仍未交卷,则系统自动将考生当前的考试结果提交。试卷的批改、考试结果的统计均由程序自动完成。自我测验功能则提供测验试卷,不限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测验完毕后系统立即评卷并给出成绩及学生测验时的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照表,以便学生查阅。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本系统为每位使用《计算机公共课远程教学》系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Email、FTP、个人主页、BBS、联机会议(在线聊天Chat、应用程序共享、白板)、等功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另外,本系统还配备资源库,内置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供学生课外浏览、学习。

3《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功能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用户界面完全由浏览器提供,维护方便。其中采用了多项现时多媒体和网络的最新技术,如下所述:

3.1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

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ObjectModel,简称COM)是一个软件规范,它是基于对象的编程模型,只要遵循COM规范,应用程序和组件对象之间就可实现二进制代码级别上的重用,解决了对编程语言和环境的依赖。COM是Microsoft其它许多技术的核心,它允许用某种语言编写的位于二进制代码中的对象,为其它语言所访问(或称二进制兼容)。COM技术已经渗透到Microsoft的各个产品中,如:WindowsNT/2000、SQLServer、VisualStudio、Office97/2000、BackOffice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使用C++或ASP脚本、Perl脚本作为编程语言,其中大量采用了基于COM的技术,例如:

3.1.1ADO(ActiveXDataObject)

ADO是数据库访问组件,应用程序通过ADO访问数据库的原理如下:

图2ADO存取数据示意图

上图中OLEDB是Microsoft继ODBC后新的数据访问机制,它不但可以访问数据库数据,而且还可以访问其它非数据库类型的数据,如Email、目录服务(LDAP)等。ADO是位于OLEDB上层的应用程序接口,操作较为简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作业、试卷、考试结果等信息都是保存在SQLServer数据库中,系统使用ASP脚本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以及电子邮件、进行全文索引,如下图所示:

图3《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数据存取示意图

3.1.2OfficeAutomation对象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利用OfficeAutomation对象,使教师利用程序自动批改学生提交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Word、Excel)的作业,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3.1.3ADSI

ADSI(ActiveDirectoryServiceInterface)是WindowNT/2000活动目录接口。利用该接口对象实现操作系统帐号的管理(开帐号、删除帐号、帐号属性设置)以及访问权限设置,简化帐号管理任务。

3.1.4DeveloperStudio对象

Microsoft的VisualStudio相信是广大程序员喜爱的开发工具,但大家都不太注意其中的DeveloperStudio对象:

ApplicationDebugger

BreakpointProject

使用他们,可以使程序的开发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许多在VisualStudio集成环境下通过菜单完成的命令或功能,都可以用DeveloperStudio组件对象的属性或方法来实现,如程序的语法分析、编译、链接、调试、表达式求值等。而这些都是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所要进行的操作。我们使用这些对象辅助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减轻教师负担。

3.2视频流技术

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文字、静态图像信息的传输是不成问题的。对于视频/音频信息的传送,则由于网络带宽等原因,需要进行特殊处理。而远程教学系统中的授课功能就要求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传送大量视频/音频数据,以便实现教师授课的实时广播和视频点播(VOD)。在有限的网络带宽资源的限制下,视频/音频数据必须经压缩处理后才在网络中传输。以往多采用MPEGI等压缩技术,其特点是用户必须等待压缩文件完全下载到客户端后再播放,增加了客户等待的时间。目前,视频/音频数据采用经特殊算法处理的流技术,使视频/音频数据边下载边播放。流技术的典型代表是Microsoft的MediaTechnologies(Netshow)和RealNetwork的RealVideo/Audio。《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主要采用了MediaTechnologies压缩技术,使用其Multibit功能在一个流文件中压缩适合多种网络带宽(从28.8Kbps~3Mbps)的视频/音频流(最多6个)。由视频服务器根据客户访问时的实际网络传输能力选择其中一种带宽流向客户传输。另外,还根据Netshow和RealVideo/Audio支持多播(Multicast)的特点,在网上对教师授课场景进行直播(广播)。在授课功能中,单是教师的授课图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有同步的教师授课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HTML网页),真正将课堂搬到网上。

图4同步视频点播

3.3网上实时交互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的实时交互,以此实现课堂讨论、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学生个别辅导等功能。教师通过浏览器或Outlook向系统发出联机会议(OnlineConference)请求,在联机会议持续时间内,学生可通过浏览器加入会议,并使用系统提供的聊天(文本)、白板(图画)功能与与会者进行讨论;教师可通过应用程序共享功能向全体与会者演示某个程序的操作过程,或(通过语音)要求指定学生完成某个操作(个别辅导)。客户端使用NetMeeting,还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视频/音频交互、聊天、白板、文件传输等。

4结束语

第14篇

作者:兰永杰 肖雪娜 葛诗煜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课程结构的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改变不同章节的学时侧重点,文科的学生接受编程思想比较慢,将来的工作中也大都只接触界面的使用和在界面中嵌入程序,很少用到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可以干脆放弃数据库的章节,把界面和编程讲明白,让学生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而理科的学生本身就有比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把更多的课时放在数组、函数、数据库的较难章节,扩展他们的编程、数据库操作能力。学期末可以为他们开设一周的课程设计,让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小型的项目,真正明白这些知识如何融合在一起,学会将VB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在每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就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并让学生自由分组选题,学生一整学期都带着目的性去学习VB,最后将一学期积累的知识实现到自己的设计题目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对VB课程体系改革后,分别对文理科的VB授课采用了不同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改进先讲理论再讲例题一直是VB通用的授课方式,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并不是十分重要,能编写出好的程序并能在现实中合理应用才是他们学习VB的主要目的。应采用案例教学作为整个课本知识的线索,引出想要讲授的知识内容。上课时,首先给出这个案例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在讲授案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过程中,需要哪部分的知识,再讲授哪部分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在整个案例中的位置和作用。案例的选择和编排是完成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该避开枯燥的数学案例,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既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是案例的编排,制作的顺序应尽量与课本章节顺序相符,功能简单、结构清晰,力求做到由浅入深、模块相对独立、容易理解[3]。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后,打算对不同专业的VB学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教学手段多样VB作为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枯燥、逻辑性强是它必然的特点。为了上好这门课,多媒体教学、使用动画课件已经是大部分高校都在采用的教学手段。但面对网络、手机、PSP等种种诱惑,这些手段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够。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的激发学生的热情,成为新形势下上好VB这门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创建双向互动实验室。在互动实验室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台电脑,教师上课时,学生机的键盘、鼠标和屏幕都是锁住的,只能看到教师演示的内容,解决了学生上课看不清的问题。讲完一段理论内容,可以马上解开学生机的锁定,让学生针对刚学的内容马上练习,又解决了实验课程延后的问题。双向互动实验室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VB教学模式。VB的实验课上,通常是教师马不停蹄,下面仍然还有一片举手的同学。初学语言课程,面对编程的细节,肯定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如何有效快速地解答他们的问题是上机实验的主要瓶颈。以前多采用让学生自由互相讨论的方式,但因为周围同学也不会或者跟周围同学不相熟,所以大部分同学还是举手问问题。可以将一同上机的同学4~5人分为一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上机尽量以组为单位坐到一起,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内讨论,组长有教导组员跟上进度的责任。新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主能力,讨厌填鸭式教育,更喜欢做自己的主人,特别是作为组长,会觉得对整个小组负有责任,会上课认真听讲,实验有问题马上问老师,来保证自己能教导整个小组。而学生之间互相更容易理解,他们知道问题出在哪,怎样讲解能更容易让对方听明白,组员也能快速的解决自己的疑难。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同学在互相讲授的同时,其实也在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除了课堂上、实验课的一些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VB编程竞赛,获奖的同学可以在期末给予成绩加分的奖励。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又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竞争性。竞赛可以分为初赛、淘汰赛、决赛等几个环节,达到不同的环节给予不同的奖励,最终吸引学生达到将VB学的更好的目的。

网络资源辅助虽然网络的盛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干扰,但网络带来的并不全是坏处,作为教育的辅助也为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如在教学机房建立了计算机教育辅助系统,在实验课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随时点名和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前点名需要教师花很长时间一个一个核对学生到课情况,现在只需要通过网络,点点鼠标,1分钟就能知道所有学生的到课率、迟到情况,方便快捷为教师节省很多时间。利用网络和网络教学软件学生还可以随时在网上举手提问,单独和教师进行对话交流或提交自己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屏幕查看所有学生的上机情况,甚至可以让一个同学为其他所有同学做操作演示。网络除了能在课堂上带来方便快捷,更是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最好手段。大学的教师一般不会总在办公室里,学生有问题经常找不到老师,而因为学生太多,教师如果想及时联系到所有学生也很难实现。如何能在课下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布置作业、提供习题、通知,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网络建立教学网站。在网站中提供教师的课件、在线教学视频、重要的临时通知、课后作业布置与上传、学生留言板、在线习题,通过这些环节,真正实现了课后为学生解答疑难,24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VB教学网站的主要结构。时常听到许多教师抱怨,学生总是利用每一分钟的时间上QQ、玩农场、看个人空间,想跟学生在课后有进一步的交流却总觉得有代沟,无从下手。既然学生喜欢QQ,而教师又想跟学生交流,为什么教师不在QQ上交流呢?教师可以建立了班级QQ群,把自己的学生都加进来,即为同班的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又可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也有教师说学生从来不看教学网站,却每天一定浏览好友的个人空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QQ个人空间变成教学网站,在上面为他们提供教学的资源,进行课下的交流,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评分机制多元在采用各种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学习压力也是促使学生学好VB的必然因素之一。对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一学生,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期末考核。既然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应用的教育,考核方式就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目前许多VB课程的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无法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来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却使用传统的笔试方法考核,根本无法达到考核的效果。可采用了上机考试系统,由教师自己建立题库,每次考试随机抽题来产生试卷,基本能做到公正、公平的考核学生的VB学习情况。但由一次考试完全决定学生的成绩太过片面。平日的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都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成果。如果这些成果都不计为成绩,会大大降低学生平日学习的积极性。按百分比来计算最终成绩。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平日学习的动力,又可以避免一次考试失误就无法通过考试的片面情况。

经过多次对VB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调整,各专业学生VB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有所改善,编程实践能力也前进了一大步,表4是全校各专业学生实行VB教学改革前后的成绩对比表。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一代的学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除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外,教材、教学团队等都属于改革的内容。只有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找到最好的VB教学改革方案。

第15篇

(一)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做什么,所以,帮助学生树立一节课的任务会让学生更好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需要预习课本哪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达成目标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做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而在课后,教师应向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分层教学法

高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他们的知识学习起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知识点的难度进行分层,对于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升题目难度,让学生进行尝试。而且,教师应该鼓励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完成简单的题目后,可以尝试着做难度更高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拾回信心,也能促进学生往更好的方向进步。

(三)项目创新教学法

在高职学校中,可以创建一些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至两个项目让一组学生合作完成,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合作完成对电脑软件的研发、创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现代化技术

在现如今的教学中,多媒体和各种现代化设备被广泛应用,网络视频教学也成为最具有争议的话题。但是,实际上视频教学具有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优势体现在它的方便性、可重复性以及目标导向性上。通过视频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会因为时间冲突和各种因素而影响到学习的进度。在网络视频学习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回放,这样,学生如果在某一部分听不清楚可以及时的重新学习,也能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走神而错失知识点的问题,甚至能方便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搜索寻找自己比较薄弱或者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观看,这样就能真正满足学生的自身需要,加强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网络视频教学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好的教学模式应该要有好的评价模式进行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考试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能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考试进行评价,学生会不择手段地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出现作弊、偷看等不良状况。所以,教师要依照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出勤情况、学习状态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评测,要合理分配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分值比重,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还应该进行实践操作的考试,依照学生对电脑的操作状况进行评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