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哲学硕士论文范文

哲学硕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哲学硕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哲学硕士论文

第1篇

1 药学服务的意义

药学服务就是药师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向社会公众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药师的工作中心主要围绕“药品”;而展开,但药学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希望药师的工作是“以患者为中心”;,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不再满足于药师为他们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而是要求提拱有效的药物治疗。药学服务可为患者排忧解难,提拱专业性的用药服务。药学服务可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为安全有效的用药质量把关,促进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 药学服务的内容

首先要求提供的药品是合格的、优质的,不仅是在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包装上。在提供给患者时,应保证药品在该次治疗的服用期间处于安全的有效期内;药学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要求药剂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的适应证,作用原理、作用途径、作用特点、作用强弱、使用方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性能均有全面的了解,为患者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服务。药师有义务预防和解决与药物有关的问题,确保患者依从适当的用药方案。只有用心地把药学服务做好,让患者能够感受到人性化服务,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3 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教育

向糖尿病患者介绍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危害,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时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出现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及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4 口服降糖药的选择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仪-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药师应熟练掌握各种降糖药的特点,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药物。磺酰脲类及双胍类仍然是最经济的治疗药物;二甲双胍不会引起体重增加,是特别适用于肥胖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长效制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每日只需服用1次,可以增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应当选择具有胰岛素增敏效果的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瑞格列奈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控制餐后血糖明显优于磺酰脲类;阿卡波糖(拜糖平)对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HbA1C有明显疗效,有益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5 降糖药服药方法

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不同,用法也不同,如医师对服药时间及方法交代的不够详细,有可能造成患者用药依从性差,随意减少药量或间断服药。药师一定要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不能漏服或停药。磺脲类药物一般是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的高峰期就会和餐后血糖的高峰期同步,使降糖效果达到最佳水平;a-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如阿卡波糖)应饭前即刻吞服或与第一口饭咀嚼同服,主要作用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应该餐后服用,可以相应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缓控释制剂要整片吞服或从片剂的划痕处掰开服用而不能嚼碎服用,如果服药方法不当,不但使制剂失去缓控释功能,还可因体内药物浓度骤然升高血糖而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口服降糖药的给药时间决定了其药物的疗效,药物用量需要个体化,根据血糖监测情况逐步调整剂量。

6 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药师应根据患者所服药物及时告知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心中有数,如:口服二甲双胍易出现胃部不适,但这些症状会随时问的延长而消失,对于个别不能忍受胃部不适的患者,建议使用特殊剂型如肠溶剂型或缓控释剂型;酒精能加强二甲双胍的乳酸代谢,应提醒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时避免过量摄人酒精;服用oL.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后易出现胃肠胀气、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是由于未吸收的oL.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在小肠中发酵引起的;磺酰脲类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口服磺酰脲类药物并饮酒易发生戒酒硫反应。

7 合并用药

第2篇

硕士论文致谢一:

研究生生活转眼就要接近尾声了,回首这三年的时光,我不仅学会了很多知识,还成熟了许多。我感谢这三年来老师们对我知识的传授、同学们对我友爱的表达,我感谢这段时间所有的经历对我的磨练,使我能自信而坚强地面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首先,在这里,我必须要感谢我的导师杨俊峰教授,感谢她在学习及生活中给与我的指引与帮助。杨老师学识渊博,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对我的论文要求也很严格,从开题、初稿形成到一遍一遍的修改与完善,杨老师都给与了非常认真与细心的指导,我非常敬佩杨老师严谨务实的研究精神与诲人不倦的优良美德;在生活学习中难免有困惑的时候,听杨老师讲话真的会有茅塞顿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这就是智者向我传授的人生哲学,值得我细细体会。

其次,我要感谢会计学院的其他导师以及同学们。谢谢老师们不遗余力地给与我知识,以身作则地告诫我人生要奋斗、要努力,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各位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会辜负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们的真诚付出,使我在学业上更加顺利,生活中总能感受到温暖。特别要谢谢我的室友们,感谢你们的包容和关爱,你们是我一生的财富。

最后,我还要向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致以真诚的谢意!

硕士论文致谢二:

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就要告一段落,而我的校园生活也即将结束。回顾这三年的时光,会发现很多让我感动的点点滴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敬爱的导师——李桂荣教授。

在生活中,导师是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关心我的生活,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在我的学习上,导师从来都是严格要求,让我在学术上不得有半点马虎。从日常的学习到论文撰写,我看到了导师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导师都严格把关,倾注了导师大量心血,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都是导师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的结果。

感谢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的各位导师,对我的论文给予了悉心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感谢我的两位班主任宋老师和蔡老师在生活和人生道路上对我的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一直鼓励我、支持我,使我有了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动力。

硕士论文致谢三:

细雨绵绵的午后,我坐在安静的图书馆中,伴随着键盘一声声的敲打,两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回首往昔岁月,感慨万千。此时,我首先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和丽芬老师,可以说,我的论文处处都凝结着和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从我的论文选题、开题、撰写、到论文的定稿,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离不开和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和老师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谦虚平和,与她的每一次谈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在撰写论文的日子里,每每遇到难题,经过我冥思苦想还是无法解决的,与和老师进行探讨,她的几句话却能让我茅塞顿开!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和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做学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事的方式,我将带着这些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努力,不断锤炼自己、超越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同样地,我也十分感谢会计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

从论文开题到最终定稿,学院领导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在开题答辩和预答辩过程中,杨国莉教授、毕艳杰教授、孙克新教授、刘敬芝教授和郭颖教授,他们对我的论文撰写框架和写作思路都给出了十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关键性的启发,还有我的辅导员宋茹老师和蔡杨老师,他们在我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样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另外,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两年的时间里,无论是有关学术的正式交流还是生活中的非正式交流,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之前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此刻,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我们一起上课、一起打球、一起组织比赛的身影。感谢他们的陪伴使我这两年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温暖的港湾,还为我准备了随时远航的帆船。在校两年里,我倍加珍惜能够再次重返的机会,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无论是分析问题能力还是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时我的心内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同龄人大多已经成家立业,在校园的读书的甚少,而我的家人却始终支持着我念完硕士的梦想。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我将用自己所学,努力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绝不辜负家人对我的殷切期望!

硕士论文致谢四:

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还记得匆匆那年初到河北经贸大学时候的欣喜和激动。在这里的三年,充满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当然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现在想想都是必然的过程。三年的时间,听起来感觉很长,但真正融入这里的学习和生活,又感觉很短暂。在我的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很多人。

首先,我要感谢我最敬爱的导师——郭立田老师。在我读研的三年中,郭老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平时的生活中都特别照顾我,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循循善诱并且很慈爱,给予我很多关怀。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都是做人的道理,是令我受用终身的。在我写作论文的过程中,老师给了我很多悉心的指导,从一开始老师就叫我多关注中国会计学会评选出的优秀论文,这样我才受到了启发,确定了论文题目。在之后的论文修改过程中,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并且每次修改我都会大受裨益,从而扩展思路。老师的谆谆教诲,我都会铭记在心,作为信条来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在此向郭老师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各位老师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提出的宝贵的意见,感谢杨淑君老师教导我只有努力,才能活得更从容;感谢李桂荣老师在我最需要工作经验的时候帮我找到了实习机会;感谢王砚书老师使我懂得了原来学习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各位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真的万分感谢。

其次,我也非常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磨砺意志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三年,是你们给我平日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同时也感谢你们让我收获到最珍贵的友谊。

第3篇

关键词:叶芝;诗歌;概述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11-01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艾略特评价叶芝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敢说,他也是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诗人。”

国内研究叶芝诗歌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尔兰主题 作为英裔爱尔兰人,叶芝对英国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他返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寻找灵感,创作转向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题材。这方面的论文有:涂年根的硕士论文《梦想仙境的人――爱尔兰民间故事对叶芝诗歌的影响》、董红缨的硕士论文《叶芝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张莉,马佳佳《矛盾的爱尔兰歌者――叶芝的民族主义思想分析》、何林《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等;二、面具理论 对叶芝而言,面具既是伪装和防护,同时也是自我克制和超越;它不仅展现了叶芝积极的生活态度,还反映了叶芝式的民族主义立场。这方面的论文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张文会的硕士论文《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On Feminine Masks in W.B.Yeats’s Poetry》、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毅的硕士论文《叶芝的三副面具》、李静《叶芝的“面具说”》等;三、神秘主义与东方因素 傅浩《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杜平《超越自我的二元对立――评叶芝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接受与误读》、柳青《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董洋《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等;四、象征主义 傅浩《叶芝的象征主义》、陈遐《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叶芝着西方现代主义大学》、杨晨音《从摹仿到构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转向》、李超《象征:介入还是逃逸――叶芝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初探》等;五、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 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陈伟娜《叶芝性别意识研究》、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王林英《父权制的囚徒――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李婷《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蕴含的追求母题》等;六、对《当你老了》的解读 龙琳《真爱不会老去――叶芝赏析》、李小均《诗人不幸诗名幸――叶芝名诗中的张力美》、张烨《恒爱之境――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和他的诗》等;七、对《因尼斯弗里岛The Lake Isle of lnnisfree(1888)》的解读 傅浩《身在尘嚣 心向净土――叶芝赏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诗琼《迷失・遐忆――对叶芝诗的历史主义误读》;八、拜占庭 李潮《――叶芝精神归宿的象征之路》、郭月霞《叶芝赏析》、刘治良《生命之春在艺术 艺术之美在永恒――叶芝与济慈主题之比较》、方杰《叶芝“拜占庭”诗中的再生母题》;九、悲剧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惠锋《黑暗中的狂欢―一叶芝所创悲剧世界之研究》、张浩《艺术的异质空间与快乐的悲剧精神――评叶芝的》等等;十、生态观 甘文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张明兰《叶芝诗歌生态观解读》等等;十、意象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静《在韵律和舞姿之间――叶芝的抒情诗与舞蹈意象探幽》、华南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甘文婷《W.B.叶芝爱情诗歌意象研究》。

叶芝不仅在文学备受瞩目,在其他领域亦被人推崇;比如一些歌曲或直接以他的诗歌为歌词,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妻子、意大利歌手卡拉・布鲁尼・萨科齐的专辑《No Promises》中有一首《Before This World Was Made》,这首歌中的歌词就是叶芝的组诗《一个年轻又年老的女人》中的第二首《创世之前》。我国流行音乐组合水木年华那首经典歌曲《一生有你》就来源于叶芝的《当你老了》 。来自爱尔兰的摇滚乐队The Cranberries (卡百利乐队)是带领爱尔兰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专辑《No Need To Argue》中有一首Yeat's Grave。叶芝逝世后葬在斯莱戈的Drumcliff墓园。由韩国第一化妆品集团AmorePacific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潜心研制的自然主义化妆品Innisfree悦诗风吟,由来于叶芝名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心灵小岛的品牌名称。

参考文献:

[1]傅浩著.叶芝[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2]百度百科:卡拉・布鲁尼.

[3]百度百科:水木年华.

第4篇

关键词:陶瓷,陶瓷史,工艺美术

 

中国最早的陶瓷是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随着中国原始艺术的第一繁荣时期的结束,迎来了新石器时代工艺彩陶的第二繁荣期的来临。

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出现在河南省淹仰韶村发现。其中有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西安东郊半坡村,分布地区集中在关中平原。彩陶以黑色与红色为主。装饰图案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等。而中晚期的鱼纹从静态转为动态,不在注重形态,通过对口,眼腮尾鳍的描绘来表现鱼的动态。半坡型彩陶钟情于几何纹样的造型。说明了我们祖先的抽象造型能力。庙底沟型彩陶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主要分布在陕西中地区。庙底沟型彩陶整体造型的线条极为流畅。装饰图案多采用圆弧线,直线和点。构成雅致流美的神韵。马家窑型彩陶是庙底沟的延续和发展。首次发现于甘薯马家窑。硕士论文,陶瓷史。。马家窑型彩陶整体风格是豪迈、大气,有着极强的动势。图案中,大量出现平行线,平等圆弧线,同心圆,在漩涡式的滚动中所有出现在圆点,恰恰又产生出静态美。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陶瓷制作工艺大大提高,而且窖场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商饮酒之风盛行,所以陶质酒器很多如:觚( gu )、尊、壶、爵( jue)等。到了西周,陶质的酒器明显减少。装饰手法上更注重部位的选择比例的权衡虚实,繁简的搭配在这个时期已经体现出来。这个时期随着三层花,理性色彩的增强以及窃曲纹,波纹,重环纹,瓦纹等的出现更好的体现了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的提高。

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秦汉工艺美术是以强盛的打帝国为背景的大一统美术。以儒教思想为背景的礼教美术和以人生享乐为背景的神仙美术。其中,汉朝的陶瓷工艺有较高成就的有:釉陶,青瓷,彩绘陶,陶塑等。汉末晋初最好的青瓷窑是越窑。胎质坚硬,胎色灰白。这个时期的主要瓷器是青瓷。基本风格是清雅,装饰纹样的舒缓,釉色清新可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以佛教美术的兴起哲学思想进入艺术领域,本时期主要以清淡,玄学,竹林七贤为主要的风格。大量的出现白瓷、青瓷。瓷是由陶演变发展而来的。与前面提到的陶有着本资的区别: 1.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瓷用瓷土。2.烧制温度不同。陶器低,在800℃左右。3.质地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细密,敲击声脆如金属声。硕士论文,陶瓷史。。

隋唐时期是中国工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无论是陶瓷上的南北交流清白并重,还是金属器皿上的中外合璧,都表现出匠师那种“不薄技术,爱艺术,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内在追求与气质。创造了开放的华美时代。

隋朝的白瓷,釉色光润。以青瓷为主流产品。唐三彩女佣的出现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唐三彩女佣那雍容华贵的大家风范,实在是大唐包容一切外文化的象征。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多用白色粘土做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胚体表面在800—1000℃左右低温中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于三种颜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白、绿为主。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常见的有瓶、钵、罐、盘、杯、碗、枕等普通生活器皿,此外还有各种动物和人佣及建筑家具等。

随着市民生活的需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的工艺美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这时期出现了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

1.汝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天青色,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温。汝窑瓷器朴素、高雅是统治者沉淀于安逸享受的现实反应。体现了平淡、蕰籍之美。

2.官窑,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纹片大、小均有,釉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北宋官窑窑址未明,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和乌龟山。硕士论文,陶瓷史。。

3.哥窑(龙泉窑),釉色有粉青,灰青,米黄之分,以灰青为主,釉面布满龟裂的裂片,有开片。弊病称为了一种纹理,好像冰裂变化万千形成自然雅致的天趣。

4.钧窑,在河南禹县,有天青、月白、灰蓝、海棠红、玫瑰紫等色。艺术特点为:“夕阳紫翠忽成岚”天青色于玫瑰紫色交织,釉色美如朝晖。铜的运用高温形成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5.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烧的白瓷,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地址在河北曲阳。釉层薄而滑腻滋润。釉色白中微微闪黄,好似古代妇女薄施粉黛。给人以柔润,恬美的美感。硕士论文,陶瓷史。。

南宋 足洗和明永乐、窖青花缠枝山茶纹扁壶都为上海博物馆的珍藏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硕士论文,陶瓷史。。

两宋时期瓷的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南北瓷都在发展;二是官窑,民窑都在发展而元瓷的发展则集中在江西景德镇的发展上。其主要工艺是青花,釉里红,中国书画艺术与中国陶瓷工艺得以充分完美的结合。这是景德镇瓷工艺的重大贡献。而且元代还烧制高温卵白釉、红釉、蓝釉。硕士论文,陶瓷史。。

到了明朝,景德镇瓷器独领。主要瓷器品种为:青花、釉里红、五彩、珐琅彩、粉彩。极具宫廷贵族气象的典雅,其突出代表要数五彩冰梅蝶纹瓷瓶了。圈足与瓶颈装饰带采用红绿相间的民间抽象、写意的表现手法,与肩、腹、腰部的冰梅蝶的主体纹饰形成强烈的对比,色调雅致而明洁。清朝的宜兴紫砂壶制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其中。书画与紫砂壶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同时也反应了紫砂壶制作更加文人化了。

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古文明史和审美史的缩影。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感受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陶瓷装饰形式。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闪现时代光辉的精美之作,体现了各个时期的陶瓷发展特点。陶瓷烧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陶瓷工艺也将展开新的一页。技术与时代完美结合,相信陶瓷事业将会变得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海天.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第5篇

摘 要:元代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具有其鲜明的特色。与宋、明、清等王朝相较,民间信仰研究虽显薄弱,但仍涉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元代江西民间信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来逐年增多,论述也渐深入。本文将对元代江西的民间信仰概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民间信仰,元代,江西

何谓民间信仰?关于此概念学界有诸多论述,路遥提到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民间信仰就是信仰习俗,从“宗教心态”研究民间信仰和民间信仰乃是传统之混合性宗教。而赵世瑜认为普通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即是民间信仰,和由这些信仰而形成的各种仪式活动,不仅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一、元代民间信仰的相关研究

1.从整体上研究元代民间信仰的研究:

《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王见川、皮庆生著,介绍了民间信仰的内涵与土壤,朝廷对其政策与方针,民间信仰主载体祠庙与相关现象,妈祖、张王等跨地域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真武神等全国性信仰的形成于发展。使读者从整体上对宋元明清三代的民间信仰有深层的了解。

2.以个案探讨民间信仰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有:

(1)民间信仰与国家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元代基层祭祀活动研究主要有日本学者池内功先生的《异民族支配与国家祭祀——谈元朝郡县祭祀》(郝时远、罗贤佑主编:《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49~167页)一文,对元代郡县祭祀制度、祭祀礼仪以及郡县祭祀的教化功能进行了探究。在其《关于忽必烈朝祭祀》(平成2年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中国史的正统与异端》(2),1991年,第55~70页)一中,主要探究了元朝忽必烈统治时期的祭祀活动。李逸友先生《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中的《祭祀文庙》一节中介绍了元代亦集乃路祭祀的对象、时间、礼仪等。

(2)民间信仰与经济的关系

神祇和农业方面的研究有延保全的《广禅侯与元代山西之牛王崇拜》(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4期,2003年10月),认为元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刺激了农民务农积极性,需求大量耕牛,借助神灵牛王“广禅侯”寻求心理上的满足,促使广禅侯庙的进一步建立、扩大。

(3)民间信仰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神祇传播的社会因素,有朱天顺的《元明时期促进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社会因素》(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8月29)。郭文宇的《宋元以来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神灵塑造》(暨南大学2010年5月)通过概括增城及附近地区宋元以来的社会变迁历程,来考察何仙姑形象的演变过程。

(4)民间信仰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民间信仰的文化、思想,有范立舟著《宋元以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认为宋元时期,流行的民间信仰文化所涵摄的思想内涵,与士大夫阶层经常用的儒家五经,及其注疏和义理阐释之间所存在巨大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5)民间信仰与道教的关系

在道教方面,刘永海、郝秋香著《由元代道教史籍看道教诸神信仰——以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纯阳帝君为例》(载《中国道教》2010年3期),通过对道教神系的变化发展进行梳理,对于进一步认识古代官方与道教信仰的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另外有曹飞的《万寿宫历史渊源考——金元真大道教宫观在山西的孤例》,(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等等。

二、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相关研究

专门论述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研究著作,近年来颇为丰富:

对江西许真君信仰的研究引起很多学者得关注,专著有章文焕先生的《万寿宫》(华夏出版社,2004年),论文方面有李平亮教授的《明清南昌西山万寿宫与地方权力体系的演变(1550——1910)》,(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明后期南昌西山万寿宫的重兴与地方权力体系的演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明清以来西山万寿宫的发展与“朝仙人习俗”》(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月第42卷第5期),张璇的《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神灵文化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等等。学者通过对万寿宫以及许真君信仰的史料整理,研究万寿宫与地方权力的关系,以及其代表的文化创造过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诸多方面。

市镇神灵崇拜与社区人群内部关系、地缘支配关系、社区内部联系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在梁洪生教授的《传统商镇主神崇拜的擅变及其意义转换》(见《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222-262页)一文中,以江西吴城镇的聂公崇拜为例进行了探讨,显示出了地方商业城镇的经济社会变化与全国范围的社会政治变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谭小军揭示了民间信仰是乡绅民众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之一,在《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新干县萧公庙的个案研究》(载《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2月,第27卷第1期)中研究了新干县萧公庙这个案,了解到乡绅民众可以利用“神的权力”,而国家在规范信仰也更好地管理了地方。

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变化在扶松华的《环鄱阳湖的民间信仰》(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一文有明显体现,以环鄱阳湖具有代表性的老爷庙、许逊和康王三个各案,分析了解民间信仰和鄱阳湖演变的关系。

林萍的硕士论文《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南昌大学,2010年12月),分析概括出了南宋江西民间祠神信仰的特征,深入探析了南宋江西生词现象,同时从战乱与交通两方面分析地方社会与民间祠神信仰。林宏的《明清时期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对明清江西各府县方志中“祠庙”等目的整理,梳理出22个主要神灵和对其信仰的地域差异,并分析形成原因。

吴小红的《苛征、祠祀与地方利益:元代金溪二孝女祠祀研究》(载《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金溪的二孝女故事是教化性、政治性的文化资源,也是保护当地利益的经济资源。二孝女进入祀典失败,反映民间信仰随社会情势而变化,和元朝整合地方社会的某种松懈。

三.结语

元代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对元代江西民间信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来逐年增多,论述也渐深入。未来研究工作中大有裨益的当是对元代江西地方志中祠庙的部分进行资料的收集,了解元代江西民间信仰的基本概况,探究其深层形成过程。(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 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第6篇

关键词:转述动词 文学类学术论文 中国作者 英语本族语作者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3-6.

第7篇

一、论文名称: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硕士毕业论文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1、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

2、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第8篇

一般而言,论文的结构要遵循的基本逻辑就是第一章是全文的引子,一般用引言或总论、绪论等表述,主要是简要介绍你为何研究这个问题。以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核心是提出问题,即:

1、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含题目的界定——简要陈述你研究的问题,即题目——即你观察到的计划加以研究的现象,包括题目中可能读者不能理解或可能产生歧义的关键概念的定义和说明,以及这个题目产生于什么背景——理论和现实背景——对背景的解释其实就是在进一步陈述问题)。

2,为何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对学科的价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不是对你个人的功利性的价值)。

3、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包括想达到的目标,基于的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等,还有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

4、研究的结果,包括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回答该问题研究可以依靠的既有研究基础和必须注意或解决的不足(前人已有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经验支持,以及存在不足——用于说明自己的可能创新及其思路),一般根据第一章对问题的界定和研究目标与假设,确定研究可资利用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资源。需要用不同节陈述这些基于一定分类的理论和方法,但又必须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第二章在第一章中陈述也是可以的,我一般要求单独写,主要是针对现在研究生文献阅读不足的现实,为了督促学生多读文献,把分量首先写足。

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就是陈述自己对研究问题及其产生和运行机理及可能结果(影响)的解释——主要在自己掌握的既有理论、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一定的假设和概念基础建立一个逻辑框架——就是你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可以用于从逻辑上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及其现象(问题)背后的现象(就是原因)和可能由你观察到的现象(问题)产生的现象——就是影响,这一章应该是用于对你的问题进行预设——解释基础上获得假说,为实证分析提供命题和逻辑指导——尤其是实证模型和方法的选择。这一章很重要是科学研究,尤其是学位论文的必备(没有可能就不会获得通过)组成,也是衡量和体现研究水平与能力的标志,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科学化程度很高,一般要求数学模型化。这一章对研究生而言也是非常艰难的,我建议根据黑格尔概念的展开就是理论,对概念的不断加细的定义就是概念的展开的哲学思路,从基本概念的不断加细的定义开始写,注意先做出一定的假设在定义概念,然后写这些假设下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不断展开和尽可能数学化,理论框架就慢慢清晰了。

第四章以后一般进入实证分析,可以采用多章进行。一般的路径是首先用第四章进一步详细描述观察到的问题及其各个变量的演化与现状及其特征,找出各个变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之间的可观察到的规律性的东西或特征。

第五章采用实证方法对第三章的假说和第四章可能观察到的规律进行实证检验,确认自己基于理论逻辑的分析结论和基于现实观察到的规律是否真实存在——证明内部机制的存在及其表现——一般用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并对这种存在做出解释和说明。

第9篇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6)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为调查对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大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词块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与英语母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的词块,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对“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明显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关键词 : 词块;英语学术写作;语料库语言学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H310.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了“组块”(chunking)的概念,用以阐释单个信息集结成块的过程[1]。这个“组块”的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移植到语言学领域,就有了“词块”的概念[2][3]。词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预制语言单位[4]。词块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际时语言表达的地道性、连贯性和生动性。词块的学习能够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语块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国外语言学界对词块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国内对词块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对词块在二语习得或教学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经笔者综合检索,发现国内关于词块研究的文章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至今,研究文献迅速增加。国内过去十年左右时间里对词块的研究囊括了词块的定义、分类、识别,词块与语言水平(听、说、读、写)的相关性研究,二语学习者词块(口语、笔语词块)使用特点,词块教学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上述各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探究又包含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数十年的词块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词汇语法二分法的观点,提出了以词汇语法为其一,以词块为另一内容的语言习得二重模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进步。

然而,综观国内外学术语篇中词块的相关研究,很多都是对比研究二语学者和本族语学者使用词块的差异,鲜有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的对比研究。针对该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2011-2013年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探讨中外学生词块使用的异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两个总字数约100万的学习者语料库,分别命名为语料库A和语料库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撰写的30篇硕士论文组成,后者则由2011至2013年英语本族语者所写的30篇硕士论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避免体裁和学科差异造成的词块使用方面的差异,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中的文章均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接着,用AntConc 3.3.5w软件提取符合条件的四词词块。本研究选择Cortes[6]较保守的20次/每百万词的提取频点,并要求所提取词块至少分布在5个文本中。最后,根据Hyland[7][8]的四词词块结构及功能分类(分别见表1和表2)对两个语料库中的目标词块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四词词块使用的异同点。

2 结果及讨论

本小节将通过考察语料库A和B中四词词块的结构及功能分布,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词块使用情况。根据统计,语料库A共有字数约521,330,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222,形符总数为4,325;语料库B共有字数约528,344,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177,形符总数为3,550。由此可见,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更多数量的四词词块,对词块依赖程度更大。

表1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结构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以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1,在两个语料库中,结构为“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词词块使用较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种类,在语料库B中占22.6%,在语料库A中则多达26.1%。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如Hyland[7]发现,硕士论文前50个高频四词词块中,“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最常见。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更偏好介词短语词块。在语料库B中,介词短语词块种类数的比例(“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比例之和)高达31.7%,而在语料库A中仅为20.7%。值得注意的是,属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类型的词块“on the other hand”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最高频的词块,在语料库A、B中的标准频次分别为205、214次/每百万词,说明英语本族语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对“on the other hand”词块依赖性很大。

表1显示,中国学生硕士论文中“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四词词块明显多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具体而言,语料库A中被动结构的四词词块种类占9.9%,语料库B中该比例为6.2%。这一现象似乎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Wei & Lei[9]也曾指出,同专家作者相比,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明显使用了更多的“被动动词+短语片段”词块。由表1可以看出,在两个语料库中,“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词块在语料库A中占到3.6%,在语料库B中稍微高一点,占到4.5%。Wei & Lei[9]发现学习者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的频率明显低于学者型作家,因而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于该结构词块的使用能力有待发展。“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性词块虽然数量和类型较少,但是此类词块可以为作者表达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态度提供很好的话语资源。

从总体上看,语料库A和B中短语类词块(主要包括“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其他名词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的种类都比句子片段类词块的种类多,该特点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学术英语词块更偏短语化[9][10]。

表2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功能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2统计数据,两个语料库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比例从“研究主导的词块”到“文本主导的词块”再到“参与者主导的词块”呈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与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学术写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过对于研究材料、研究过程等的清晰表达而非通过话语资源来证实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本研究中选取的应用语言学学科中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实证数据的,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研究主导的词块”的高频使用。根据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从硕士到博士再到专家学者,其使用比例越来越高,该结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的使用频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据此,中国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者都应当提高本文意识,同时注重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显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导的词块”的五个小分类中,语料库A和B都使用了很多类型的“描述词块”,该类四词词块种类数在语料库A中占到22.7%,在语料库B中占到19.8%,远高于“时间、地点词块”、“过程词块”、“量化词块”及“和研究话题有关的词块”的比例。这说明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都特别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体现自己研究的客观性。相比而言,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该类词块的使用。语料库A和B中“文本主导的词块”比例差不多,分别是22.5%和21.5%,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小类的数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最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但是中国学生“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种类数明显低于英语母语学生,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观点、态度词块”的使用上。这说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更丰富的词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中国学生2011-2013年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比同时期的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同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2011-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中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是“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明显较多,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一样,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观点、态度词块”明确自己的立场、凸显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词块功能小类上,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描述词块”的运用,来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强调自己研究的客观性。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较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

中国学生在词块使用方面,和英语本族语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议外语教师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词块。

注释:

①结构类别8是本研究加进去的。

参考文献:

[1]戚焱.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的跟踪研究[J].外语界,2010(5):34-41.

[2]蒋宇红.词块教学促进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的实证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86-90.

[3]董丽云.语言哲学视域下语块对二语学习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继民.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8]Hyland, K.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8b, 27(1): 4-21.

第10篇

我1989年上大学,当时大学生还比较值钱,算赶上了“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尾巴。1993年毕业时,学校第一次实行 “双向选择”,也就是毕业生可以自己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学校帮你找工作。从前大学生是学校包分配,毕业生没多少选择自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兴起的大学教育产业化运动,各大学急剧扩招,上大学的人数急剧膨胀,然后学校把毕业学生推向市场,给学生强加上自由,不再负责。教育产业化的好处是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给想学习的人更多的机会,坏处则是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严重缩水,越来越和市场需求脱节,而且学费越来越贵。现在的研究生平均水平,我觉得还不如我上大学时的本科生。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是教授和副教授给我们授课,现在硕士、博士都难得见到自己的导师一面,经常是硕士教本科,博士教硕士,讲师教博士,教授教“大款”。学生的研究水平就别提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曾和我说,他在看博士论文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一段落行文比较流畅,那极有可能是抄来的。我导师也曾和我说,现在很多硕士论文,连基本的内在逻辑结构都是混乱的,怎么就毕业了呢?如此差的教育质量,收费却是火箭一般地攀升。现在读个四年的本科得十几万人民币吧?学不到什么知识,毕业还找不到工作。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孩子送到外国去,青春不能白白浪费啊,起码能学门外语吧。

被入学考试逼的?

尽管高校扩招,名校的门槛和学费却越来越高,现在进外国名牌大学读书,好像比进中国名牌大学还容易一些。我身边不少朋友,在国内考不上名牌大学,“只能”去外国读名牌大学。我的一位远方亲戚,没考上清华大学,于是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我两次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均铩羽而归。现在英国华威大学读硕士,华威大学在英国排名前5,在全球怎么也是100名之内吧,据说要进前50。而清华大学的全球的排名,可能是200左右。中国进大学要考好几门课程,外国大学一般就要个外语考试,然后是写申请材料,整体感觉外国大学更容易进。中国的学生,从中学考试就考政治,本科考,硕士和博士也考。中国的入学考试制度,尤其是文科和社会科学,容易把真正有研究能力或者思维活跃的学生挡在门外。另外英语考试也很奇怪。听说留洋回国的学生,参加北京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英语通常不及格,实在是匪夷所思。我认识北京大学一位研究中国哲学的研究生,在博士英语考试上折了好几次。他的研究素材,基本上都是繁体中文,当然,学术论文偶尔有洋文,那也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大师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很多,比如冯友兰,汤用彤等。但是以英文水平为强制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科的学生,毕竟太生硬了一些。况且英语试题组的出题老师还曾私下说,入学考试的英文题,就是让别人不会做。别的专家出的题,我只能得70分,那么我出的题,别的专家也只能得70分,否则怎么显示出我的水平高?相反,外国的语言考试,非常规范,以实用为第一要务,强调最重要的语言使用能力,听读写说一起来,这样才能在日常学习中真正用上英语。如果要在美国读研究生,一律要考GRE,少数学科要考GMAT或者LAST,这些考试不是语言考试,而是智商考试、逻辑、数学、类比、反义,统统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而非单纯的语言能力。我参加GRE考试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大家都遵循一个思维习惯,学术交流就方便多了。

就业给逼的?

现在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去接着读硕士,读博士。国人也容易崇洋,把留学回国的人叫“海归”,谐音为“海龟”,相对就把国内的毕业生叫“土鳖”。想在中国进外企,没个海外学位还真不容易。想在名牌大学当老师,一定需要外国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评职称就是考英语。崇洋也有道理,谁让你把中国学生的素质弄这么低?英语考试这么难,也没见几个能熟练使用英语的,让用人单位对国内的毕业生没信心。

被身边的人给逼的?

第11篇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有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开展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设置有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大学之下二级学院)。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有国际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环球酒店业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国际葡萄酒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等(专业),对应大陆地区旅游管理学科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和酒店及旅游业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课程(授予DoctorateofHotelandTourismManagement学位)。

二、韩国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概况

在亚洲,韩国的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较好,地位较高,国际影响力也较大。在韩国的学科体系中,学科被分为大系列、中系列、小系列和专业。据韩国国家教育统计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从所在中系列来看,旅游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宣传学、金融·会计·财务学、贸易·流通学、经商教养学并列,均为“管理ㆍ经济”下设的小系列。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旅游学与教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计算机、建筑、医学、药学等是并列的,都是学科小系列。“旅游学”小系列下设124个专业,“经济学”小系列下设106个专业(1)。对比中韩两国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韩国的“旅游学”实际上处于类似中国一级学科的地位。在韩国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大学中,庆熙大学、京畿大学、亚洲大学、培材大学设有旅游管理学科。其中,庆熙大学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设置了酒店管理系、会展管理系、旅游管理系等8个系,涉及到国内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学科。培材大学设置了全球旅游酒店管理系、休闲服务管理系、休闲运动系;旅游管理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下设旅游与节事管理、酒店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并设置有休闲、服务与运动硕士、博士学位专业。

三、美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美国,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闲与公园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是差异较大的4个学科。大学一般会分别设置不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相当于大陆的4个不同的研究生专业。

(1)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这些学科一般设置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其他学院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系、会议与节事管理系等。前者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CornellUniversity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开设培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酒店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学位MasterofManagementinHospitality),以及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inHotelAdministration)和酒店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DoctorofPhilosophyinHotelAdministration)。后者如普度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CollegeofHealth&HumanSciences),下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Schoolof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提供酒店与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和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Ph.D.),均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两个领域。

(2)休闲与公园管理。与北美地区向来重视人类休闲、游憩、公园的研究有关,休闲与公园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区发展学院等。例如,德州A&M大学的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ofAgricultureandLifeSciences)下设游憩、公园与旅游科学系(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理学硕士课程(MasterofScience[M.S.],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分“硕士论文”和“非硕士论文”两种);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哲学博士课程(Ph.D.,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

四、英法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欧洲,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生层面)发展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是英国和法国。

(1)英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在由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苏格兰资助委员会(theScottishFundingCouncil)、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Wales)和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theDepartmentforEmploymentandLearning,NorthernIreland)联合开展的研究评估(Th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中,商业与管理(BusinessandManagementStudies)学科门类(unitofassessment)下设13个一级学科,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等1。一般而言,旅游、休闲、酒店、会展是4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开设相应的研究生专业。以英国旅游管理学科排名第一的SurreyUniversity为例。该大学在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开设航空管理、国际会展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开发、国际旅游营销、酒店战略管理和国际旅游管理等多个硕士学位课程(均为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开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哲学博士Ph.D.;分酒店、旅游、会展等多个方向)。

(2)法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1)。2015年,法国的旅游类学士、硕士学位,分别单独命名为“旅游学学士”“旅游学硕士”,不再是经济或管理学科下设的学位。目前,法国正在设立“旅游学博士”。

五、澳大利亚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

在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ResearchCouncil)开展的学科评估(ExcellenceinResearchforAustralia)中,“商业、管理、旅游与服务”是接受评估的22个学科门类(fieldofresearch)之一。其中,“旅游”是与“营销”“商业与管理”等并列的8个一级学科之一(2)。与英国、美国相似,澳大利亚的旅游、休闲、酒店与会展也是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例如,澳大利亚领先的旅游、酒店研究及教育机构——GriffithUniversity在商学院下设旅游、运动与酒店管理系(DepartmentofTourism,SportandHotelManagement),开设节事管理(EventManagement)、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InternationalTourismandHotelManagement)、物业与房地产管理(PropertyandRealEstate)、运动管理(SportManagement)和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等专业硕士学位和学术硕士学位课程。在博士研究生层面,在商业与管理学科招收旅游、酒店、运动、会展等方向的博士生。

第12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11-02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后成文定稿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研究和撰写提炼,是一项系统的科研工作。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目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一般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环节。本文对硕士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匆忙,开题把关不严。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出现选题过大,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缺乏实质内涵,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中期检查流于形式。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实验数据缺乏,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工作忙,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会出现较大区别,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进行选题管理,分批开题,严把开题关。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首先,要求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盲审意见返回后,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 图书馆学位论文管理再利用

1.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决定了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学位论文通常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为了获取学位资格,向学校或其它学术机构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它是学位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论文的选题一般都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所探讨的问题相对专一,对问题的阐述详细、系统且不乏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重要问题。因此,学位论文与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具有文献分析面广、数据与图表量大、理论分析充分且深刻、参考文献大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学位论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学术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源[1][2]。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其中教学类文件材料的归档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相关规定执行。在《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中,第十条为优秀的、典型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评审意见。第十一条为研究生及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册、学位论文及有关审批文件。因此,电子档案材料的归档是必须的。

1.2山西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并入,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随着该校博士点的申请成功,该校已经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授予资格,未来还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2.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图书楼310室是博硕论文库,从中可以获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硕士论文资料。其中电子版的硕士论文是从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为Word格式。而历年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从各学院获得。

第二,学位论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仅占用内存空间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该校要求硕士毕业生在离校前必须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直接提交给校研究生处存档。其中电子版的论文资料采用文件夹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审核力度不够,因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别存放在多个Word文档中,给电子论文的管理和电子论文的入库带来了很多不便。而学士论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四,校图书馆自建资源中提供了一个VF开发的博硕论文摘要查询系统,但它只提供了简单的论文摘要查询功能,没有实现论文全文在线阅读、论文提交和论文下载等功能,这样的系统不利于学位论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中提供CNKI系列数据库(清华同方),但是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山西师范大学的论文资料。

第六,硕博论文库设在逸夫图书楼,属于新教学楼,很多学生不了解情况,此阅览室参阅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本校学位论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统一学位论文组织形式。在对原规范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后,出台一份新的、细化的论文组织形式规范文件,并具体落实到各学院。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并且要求相关人员审核电子版格式正确后学生方可毕业离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内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应该要求各学院相关人员进行Word格式转pdf格式的技能学习。经过这样的严格要求,相信一两年之后的学位论文都将以pdf格式提交,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第三,对论文答辩为优的学士论文进行归档。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开发软件系统作为论文的支撑,除提交电子版的学位论文外,还需同步将另外两份文档提交。一是将所开发软件系统打包后提交;其次为一份日志文档,将系统使用说明做简要介绍。

第五,图书馆采用一些措施加强宣传,积极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学位论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六,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整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1开发检索系统益处

首先,学校本科生在大三阶段要选择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学士论文的设计、开发和撰写,很多学生在选择导师和选择论文题目时存在很多疑惑。开发一个学位论文检索系统能够让他们很快查询和了解相关导师的研究方向,尽快锁定自己的论文方向。

其次,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需要和学院沟通选择自己的导师并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对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了解不足,所以检索系统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检索系统的开发让导师的指导作品和学生的学位论文公开化,论文的公开化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必然带来本校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该校毕业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再利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备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2.2检索系统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一个集注册登录、论文提交、论文检索、论文统计、论文评价、后台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其中论文检索为核心模块。

第二,论文提交模块包括论文电子表单的提交和论文全文的上传。

第三,系统应该设有审核机制,相关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后台对已经上交的论文信息进行审核。

第四,论文检索模块应具备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并具备两种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

第五,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在线查看论文全文并免费提供全文下载功能。

第六,系统需收录山西师范大学1994年至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500余篇。

第七,论文表中的字段分为:基础检索字段、排序辅助字段、审核字段、上传字段、图书馆收录字段,其中论文编号是主键,学生学号是外键。基础检索字段还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导师姓名、导师单位、学位级别(硕士或博士)、学位类别(全日制或教育硕士)、论文类型(应用型或基础型)、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备注、学位授予年度、中文题名、英文题名、中文副题名、英文副题名、中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检索算法。传统的基于查询项匹配的检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过多,且查全率、查准率不高,用户筛选不方便等问题[4]。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已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对论文题名(caption)、关键词(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词器对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分词处理。在分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检索和排序。

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学科门类。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个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由于用户一般会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进行查询,因此学科门类的选择和限制能够很好地解决“一词多义”问题。

第二步,采用“检索项+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查询技术,并去除重复项,得到检索结果集。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四到六个,能有效地表征论文的主题。但是由于用户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关键词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计算相关度,并按照相关度的大小,对检索结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优先级别为一,keywords优先级别为二,abstract优先级别为三。优先级别相同的论文则计算检索词的词频,词频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则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准率。

新算法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较大改进,用于学位论文检索的效果明显,且实用性很强、易于工程实现,基本满足了高校学位论文检索的需求。随着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进,开发和使用校本系统必将是一种趋势。

相信随着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和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的使用,该校学位论文的利用率会很快提高,并且一定会带来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春华.我国数字化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省略.

[2]赵嘉朱.中国学位论文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3]袁铭蔚.基于本体的向量空间模型的压缩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2.

第14篇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新媒体时代引领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新媒体时代深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探析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 微信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治理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风险与应对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论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下的校园教育环境建设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分析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特征及教育对策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刍议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程文忠.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朱源源,聂立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作用机制[J].河南高教,2015(9).

[4]张震环.“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境遇及路径探索.当代继续教育,2015(10).

[5]郭志钦.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

[6]王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7]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8]张一,罗理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

[9]曾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10]姚望.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科学社会版),2015(2).

[11]张标.微博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与策略[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6).

第15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5-02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和渗透,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进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网络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一)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阵地

网站建设在形式上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坚持理想信念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道德基础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流思想舆论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引领并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板块、留言板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使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把握网络内容导向,不断加强舆论引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导向,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开放学习网络资源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网站开设校报、校园网络BBS、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板块。开展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网页设计、网上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锻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参与、网络批评、网络监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条件准入机制,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必要时,可与辖区公安局网络监察处合作,在校园网设置网络数据监控服务器,连接校园网核心交换机,方便公安局远程监控和查找学校用户网络信息访问和情况。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绿色信息屏障,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部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坚决抵制有害和低级庸俗等各类消极、灰色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网络舆情的管理。

三、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一)完善舆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采集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测系统。运用科学方法多维度从学习、生活等角度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t望”监测,自动挖掘采集、分析、汇总和监视,有效鉴别、合理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可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划定一些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站、论坛,划分搜索频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二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报机制。畅通班级――院级――学校三级校园信息收集舆情信息渠道,发展一批信息员,有的放矢,重点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和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特别在如“两会”、“”等敏感时期要切实24小时轮流值班跟进。

(二)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报告机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内容主要关注涉及学校管理、维权、吐槽、泄愤类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等复合性舆情信息,这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一是要加强分析归类。对舆情敏锐深入分析,判断舆情事件的真伪、所属类型、发展程度、舆论诉求等细节,将碎片讨论归纳为条理有序的观点论据,总结舆论对于讨论内容的主要态度,统计不同观点的动态比例倾向。二是要综合研判。一方面,对涉及的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另一方面,对根据舆情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情况提出预测性研判和动态性研判,及时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并加以跟进,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判断。三是要报告反馈。在对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上传和下达”,将有关信息客观、全面、及时上报给相关领导和下达到相关部门,为舆情引导干预做铺垫。

(三)舆情过程的引导干预机制

在深入了解舆情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一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精心设计,积极主动营造校园网上热点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在加强监控、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必要时邀请校领导做客网络,围绕舆情,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话语权争取更多学生信任。二是要适时预警。一方面设立高校的预防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积极主动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有效了解网民诉求,捕捉讨论中的“敏感”话题,迅速查清舆情的根源和症结,第一时间溯源,与源作者取得联系,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化管理为服务,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突发事件的应对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态势,了解网民态度倾向,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引导舆情,部门联动,统一观点,步调一致,分工合作,避免事态扩大化。三是要及时信息。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和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进行跟踪报道、分享和转载,实时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更是要有节奏地信息通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控制住,保证事态不升级扩大,避免谣言产生和散布。

(四)舆情结果的评估反思机制

网络舆情渐渐平息后,要做好后续总结工作。一是要撰写舆情报告总结。通过撰写舆情报告总结,层次鲜明突出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回避问题,尽量客观公正地去揭示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态势、网民诉求。二是要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对整个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并进行梳理,反思学校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状况,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协调应对能力。同时,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舆情处理线路图层面提出应对此类网络舆情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供领导的下一步决策做参考。三是要跟踪反馈。对舆情事件的后续态势发展特别是舆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态度和可能衍生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并及时回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质疑,妥善处理好事件的后续工作。

四、结语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善于借鉴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展教育方式,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玉,叶战备.网络舆情管理路径创新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7-128.

[2] 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2-63.

[3]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8-59.

[4]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5] 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25-30.

[6]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7] 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22.

[8] 王伟林,丁乐成,程立平.论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督管理[J].计算机安全,2012(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