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它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它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 实践 探究
《科学课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和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在《多种多样的动物》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动物如: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描述,学生刚刚进入科学探究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都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对自己很少见到的动物进行观察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删除这部分探究内容,将它放到课外以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二、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1、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
根据教学实际,材料的启发性结构的方法亦有不同。如在教《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葫萝卜、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无意识间便能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应在形式上、内容上、组织上去突出材料的趣味性结构。如《压缩空气》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皮球、注射器等材料,让学生在拍皮球比赛和玩注射器的活动中发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了的空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里不管是在材料形式上和材料内容上,还是在材料组织上,都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下两个情景创设:
情境一:《比较水的多少》:小朋友们去春游,小明小组的同学带了三瓶饮料,大家都想把最多的一瓶让给其他同学,可是怎样比较饮料的多少呢?接下来整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情境二:《淀粉的观察》:昨天我们观察了米饭,今天老师带来了糯米饭,让大家尝尝,吃饭前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学生:洗手)今天在实验室我们就用老师的消毒液消毒一下吧,学生开始用碘酒消毒,拿饭的时候发现手怎么越来越脏?学生很好奇的开始提问。
显然上述的二个情境创设效果不一样,《比较水的多少》表面上是为了谦让,但实质上对这堂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提不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淀粉的观察》的情境设计极为精彩,学生被这种现象所吸引了,接着就开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大大的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后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表达与倾听是相辅相承,交替发展的。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在内部消化吸收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随着倾听与表达深入,思维活动的水平也就会得到螺旋式的上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教师要时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建立民主、亲善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倾听一个人发言,大家认真倾听,不但可以听得明白,还可以鼓励说的人越说越起劲。要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参与。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想,吸取他人之长,充实自己。还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提一些这样的问题:“你赞成他的观点吗?”“对于他的见解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心态,鼓励大胆表述。
1.1教学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是指一段时间内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活动所实际达成的工作指标数。其中标准课时数是指一个学时的中文理论课程按1个标准课时计算,其余教学工作量均按此进行标准化处理。
1.2教学工作质量
教学工作质量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的产出,具体包括对学生的产出,是否能使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感到所学内容生动有趣;对自身的产出,通过参加教学活动,能否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不断改进教学水平的目的。工作质量的判定主要根据相关人员的评分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获得。其中,优的权重值为1.5,良的权重值为1.2,中的权重值为1,合格的权重值为0.8,不合格的权重值为0.5。另外,每个评教在总评教中的权重也不一样,依次为同行评教占20%,督导专家评教占20%,管理部门评教占20%,学生评教占40%。教学质量评教总分Q用公式表示为:Q=Q1×0.1+Q2×0.2+Q3×0.2+Q4×0.52.3教学贡献教学贡献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建设、教学课题、教学论文及教学获奖等方面所产生的杰出成果,并由此对学院的学科发展所带来的不同程度效益。教学贡献总分C用公式表示为:C=C1+C2+C3
2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
2.1评价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
设定最低绩效值,未达标的教师将由医院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约谈、周会通报批评、取消授课资格等相应处理。对每科室教学排名靠前的教师,在年终时进行教学表彰,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教学风气。
2.2评价结果与教师岗位聘任及职称晋升挂钩
绩效考核连续三年有优异表现的,可以优先考虑晋升其教学职称。如果连续两年教学分数没有达到最低标准值的,将暂停当年教学系列职称晋升评比资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和“教学一票否决”制。凡年内拒绝接受教学任务、发生教学差错事故、出现严重师德教风问题或在教学质量检查考核中不及格者,在岗位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2.3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将考评结果纳入年度医院核心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所占权重为总体考核分数的10%。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进行挂钩,每年的绩效考核结果将计入教师档案。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将定期向人事部门进行通报,考核结论作为教师每年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
3绩效考核时需注意的问题
3.1考评分值和系数的设置
本考评体系仅限于借鉴已有的考评系统及相关文献资料,其系数和权重的设计不可能完全适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因此,需要通过德尔菲法或头脑风暴法来尽可能多的收集专家意见,将赋值精确化,权重科学化,项目全面化。另外,将计算考核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权重值,达到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体系的目的。
3.2日常工作量与教学研究、获奖的权重分配
由计算公式可知,本考核体系只设计了具体工作情况的权重,但是并没有针对日常工作总量与科研获奖情况再设计总比例系数。如下所示,用下划线标出:工作绩效得分(P)=教学工作量(按标准化课时统计)(M)×工作质量系数(Q)×R1+教学贡献(C)×R2其中R1+R2=100%。由公式可知,R值决定绩效考核的侧重点是教学占主导还是科研占主导,将决定整个体系的分数走向,应根据学院每阶段不同的发展规划来制定。目前,如果学院将重点放在教学改革和研究上,建议适当增大R2的比值;若是日常教学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则应该适当增大R1的比值,同时缩小R2的权重。
3.3允许合理差异值的存在
摘要 智障儿童语由于智力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其语言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本文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运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 智障 语言 鼓励 交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维果茨基说过:“思想不只是在话语中表现,而且也在话语中完成。”语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里活动密切关联。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创设语言环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交谈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与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分不开的。
通过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种多样的语言刺激,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如学习《钉纽扣》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家政室”主题教室,通过实实在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常见物品的语言刺激,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中学、妈妈、哥哥姐姐、钉纽扣、缝衣服等词语,学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再比如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扮演商店老板、顾客、以及家长和孩子等角色,亲身体验生活中买卖商品的体验从而学会生活语言。这种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巧用个别化训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陶某由于智力残疾、大舌头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他能理解和表述单字、 单词、单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含糊,不分音调四声。我就为他制定了一份个人语言训练计划:首先是听觉训练,每天课间十分钟让他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多端的,有故事、有歌曲、有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其次是舌操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是否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
三.强化语言刺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教师要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刺激训练,让孩子通过实践自然地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孩子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自然说的就多了。真正的语言表达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有的学生虽然平时不爱说话,但从单字发音到说句子只需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这说明只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语言刺激,他们得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老师要经常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孩子正在做的事给孩子听。让孩子能明白这个动作和代表这个动作的词联系起来,丰富孩子的经验。如孩子在玩球时,可是说谁谁在玩球,老师在写字时,可是说老师在写字,说的时候要加强名词和动词的语调,增加强度,学生就会形成印象,时间长了就理解了会说了。
四.给予信心与鼓励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孩子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智障孩子平日里缺少的就是成功感的体验,而教师及时的肯定,对他们来说则是最大的成功。此时,教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拿班上的小程来说,长时间的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甜甜的、阳光般的笑容。印象同样深刻的就是这孩子你跟他说什么,要他做什么,他的招牌动作就是原地不动。别的孩子聊天、游戏,他就在一边看着。但从测试以及平时简单的对话中了解到孩子的发音器官没有任何问题。那也就是说造成孩子如此表现的除了环境,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偶然有一天的晨会课,看到孩子拿着《诗韵三百六》念得有模有样,我激动地翘起大拇指送给他。孩子回报给我的依旧是那甜甜的笑容。接触中,也了解到这孩子很喜欢朗读,于是乎,我又如获至宝,诸多教育家的实践证明,孩子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从朗读中去给孩子更多的信心与鼓励,带他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班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从拿着书本朗读古诗,到在全校师生以及家长面前的朗诵古诗,孩子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他所克服的困难,让人欣慰。
五.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是在沟通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其社会交 往和思想交流,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想用言语来交往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口说 话,如:学生想吃糖、喝水时,引导鼓励他先说吃糖等词,提供和运用语言刺激,然后再予以实现其目的,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跟着老师说,逐渐教学生 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往。不过有个别学生不喜欢跟老师说却喜欢跟同学说,那 就让他跟着同学说,先培养他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恰当的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式
智障儿童之间也喜欢竞争、比较、合作或支持,恰当地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 式,建立他们互相仿效、互相激励的态度,增加“我要做得更好”的动机。需要 注意的是,在进行两人组比赛时,要有针对性的为其选择伙伴,两个孩子的语言 表达能力应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因为常赢或常输而引起自满或自卑的不良情绪。 七、 运动当小老师的动机 智障儿童很喜欢模仿成人当小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发智障儿童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谁做得好,我请他当小老师教同学说话、在前面讲 故事、唱歌表演” ,这不但能令该小孩做一个标准榜样,也让其它小朋友努力,希望也可以当小老师。 个别训练”和 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一帮一训练”有机结合八、 “个别训练 和“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个别训练 在一个班级中会存在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个别训练和一帮一 训练,这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语言矫正,发音正确、发展语言,同时在一帮一 相互的交往中,有利于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七.应用游戏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游戏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可以是自发产生的,而残疾儿童就需要我们为其创造机会、积极鼓励他们游戏,帮助他们做游戏,这样的情况下,游戏是目的。在游戏中,让孩子的语言、体能、社交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小青蛙时,我尝试了“小青蛙捉害 虫”的游戏,把运
动室的地板上铺满了用绿色卡纸制成的荷叶,每个荷叶上还有一条或数条小虫(小虫的多少视两片荷叶之间的距离而定) ,训练时孩子们戴着 青蛙头饰,背诵着儿歌“小青蛙,呱呱呱,抓害虫,保庄稼” ,愉快的参与到活 动中来,他们从这片荷叶跳到那边荷叶,兴高采烈的捕捉着“害虫” ,他们从内 心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与同学一起背儿歌、做游戏,每个孩子的脸上都 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培养智障儿童的言语能力,当然还有许多效果不错的方法,如训练方法多样化、语言训练与日常生活互相联系、变换方式、复合、修改等方法,只要针对智 障儿童的特性和实际能力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参考文献:
1.《教会智残儿童与人交往》高利群 缪晓晴《现代特殊教育》____5.1
2.《帮智障儿童插上交流的翅膀》黄艳婷《现代特殊教育》 ____6.6
1.什么是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框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结构
是界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对深入了解教师教学能力的本质,合理设计教学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设定能力培养的原则,都有重要意义。关于能力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能力是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水平(Stoof,Martens,VanMerrienboer&Bastiaens,2002;Tigelaaretal.,2004)。麦克利兰将能力划分为五个维度:知识,技能,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等,特质和动机(McClelland,1973)。麦克兰甘(Mclagan,1997)认为建构能力框架应从工作任务,工作努力的成效,产品,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优秀品质,属性群等六个方面来考虑;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将能力框架定义为一整套使个人可以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有效完成特定职业或工作职责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能力是个人针对特定职业或工作产生优秀工作表现的、可预测、可测量、可改进的知识、技能、内驱力等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根据斯杜夫等(Stoofetal.,2002)和泰格勒(Tigelaar,2004),对教师能力比较普遍的理解是“在各种教学情境中,教师整合个人特征、知识、技能和态度而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因此可以被定义为:使英语教师能够在我国语境下,面对新的学习范式,以目标为定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综合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工具、技术和传递艺术,持续引起、维持、促进学生产生稳定、正向的学习意向和学习成果,从而较好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的,可测量的知识、技能、内驱力等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框架就是英语教师不同专业发展时期所应达到的几个水平层次的教学能力的有序集合。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语教师教学能力
框架作为英语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更新的顶层设计的基础,应该研究在我国语境和发展需求下的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框架,此框架应以英语教学实践为基础,明确新教师、熟练教师、资深教师和专家教师在职业生涯不同时期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解、专业技能素质和专业品质,以从满足新教师招聘、培养、指导新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图到提高资深教师的专业能力、改进教学工作等用途;应具有引领作用,能对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标准和课程设置有引导、反拨作用,能指导英语教师入职、在职不同阶段培训的具体过程,为即将入职和在职的不同生涯阶段的教师设定专业发展目标,制订行动计划,评估英语教师表现。
3.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建构的依据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学者提出的教学能力结构以经验总结、理论分析等为主的思辨性研究居多,以文字表征为主,缺乏实证性的论证。2000年左右,关于教学能力的研究开始摆脱了思辨性描述,有了一些使用行为分析法(贺永旺等,2011)、德尔菲法(台湾潘慧玲等,2004)、实证调查测量的研究(周建达等,1994辛涛等,1995,2000),新近的一些研究开始对教师能力或教学能力进行具体的结构分析(申继亮等,1998;台湾冯莉雅等,2001),这有助于对教学能力做形象描述,也有助于对教学能力做客观测量。较具代表性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有:申继亮等人建构的一般教学能力结构,包含: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等三个维度;香港师训与师资咨询委员会(2003)的香港地区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教与学范畴的能力要求,包含学科内容知识、课程及教学内容知识,教学策略和技巧,媒体与语言,评核和评估等四个领域;台湾潘慧玲等(2004)的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结构,包含规划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评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五个维度;潘彦燕(2008)的教学基础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发展能力三维度教学能力结构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者以标准(standard)、模型(model)、框架(framework)、评量规准(rubrics)、评价(assessment)、教学观察(observation)、观察协定(protocal)等名义进行的关于有效教师/有效教学、好教师/好教学、优质教师/优质教学、教师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能力框架/教学框架、教师行为/教学行为、教师表现/教学表现、教师/教学等的研究,都殊途同归地指向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建构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较有代表性的有几类:一类是以知识、技能和态度为划分维度的结构,如,英格兰教学协会(Gtc,2006,2012)的完全注册教师标准,包含专业知识和理解、专业技术和能力、专业价值观与个人承诺三个维度;第二类是流程性维度划分,从教学的过程及教学效能的角度进行划分,如,美国丹尼尔森(Danielson,2007,2011,2012,2014)的教学框架(TLF),包括计划和准备、课堂环境、课堂教学和专业职责四个领域,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Praxis™III(ETS,1992version)教师课堂表现评估标准,包含领域为学生学习组织内容知识、为学生学习创设环境、为学生学习而教和教师专业性四个领域;第三类是从教学表现的角度进行维度划分,如美国州首席教育官理事会(CSSCO,2011,2013)的州际教师核心教学示范标准(InTASC),包含学习者和学习、内容、教学实践和专业责任四个范畴。这些教学教师能力结构的共同特点是类属关系较清晰,较少概念重叠,可操作性强,对教师实践中专业能力发展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4.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初步研究和建构英语教学
应该具有教学的共通性以及不同于别的学科的教学特殊性。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应该是基于通识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以及有别于通识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充分体现英语作为语言、作为外语教学的学科特殊性。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外语考试部(CambridgeESOL)就针对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中小学或成人英语教师开发设计了英语教学能力证书考试TKT(TeachingKnowledgeTest)。国际英语教师协会(TESOL)也开发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对申请者的英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并制定了国际英语教师专业标准来规范考试和教学实践,包含:了解学生、了解语言和语言的发展、了解文化和多元性、对学科知识的了解、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知识的多元途径、教学资源、学习环境、评价、反思、与家长联系、专业化引领共十二项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从该表中可以看到通识教学能力结构内容中所没有的一些能力要求,如:了解语言、文化和多元性、有意义的学习等。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有其特定内涵和独特的存在意义。我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必然有异于西方外语教学能力的一些要求。对此,笔者以中学英语教师为对象,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首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BEI)访谈了三十名不同类型的中学英语教师,根据访谈资料编码确定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构成,然后使用编制的《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确认问卷》对样本人群进行测量,收回有效问卷1,081份,对测量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此确定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确认问卷》有着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数据分析结果证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各项指标参数均达到理想水平。据此,我们建构出我国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包括三个维度:教学基础、教学控调和教学发展;三个维度下包括十项能力和四十五个能力要素。能力包括:英语学科内容知识、英语能力、教学设计、激发、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投入、支架式教学、评价与反思、拥有教学智慧、专业承诺、专业成长、有效沟通等。
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框架:英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
依据与专业提升培训的目标以往全国各地的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大纲、内容、试题等差异基本上都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主的针对非师范生的补偿性考试,考试内容泛化,设计缺乏学科意义上的信度、效度。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确立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必需成分,规定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科,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三科。尽管针对中学教师申请者有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科目要求,但是却没有参照标准,对小学教师更是没有明确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科目要求。小学教师申请者只需参加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考试,选择任何一个学科进行面试都可以成为所选学科的教师,不需要学科专业背景。这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作为英语学习的启蒙老师,小学英语教师需要有基本的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必须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例如,小学阶段的语音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是否具备Phonics(语音拼读)知识、能否使用Phonics教学法,关系到小学生能否在英语学习起始阶段具有关系到一生英语学习的最基本能力——见词能读、听音能写,这也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发展的语音能力。现实却是很多地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给在职小学教师进行类似的教学能力补偿性培训,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没有统一的学科教学能力标准和考试,职前教育和在职培养要求难以清晰明确,不利于选拔人才,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建构的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框架的三个维度、十项能力和四十五个能力要素,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部过程,涉及了所有可能涉及的问题,每一项能力和每一个能力要素又可以从“需要改进”、“基本合格”、“熟练”、“卓越”等几个层级分别进行描述,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能力评估体系。整个体系可以作为英语教师资格考试借鉴的重要内容。例如,能力一,具有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包含具有英语语言知识、具有语境知识、具有语用知识、具有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了解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具有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等能力要素,可以作为英语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部分的内容依据。同时,框架也可以作为专业提升培训的内容参照和标准,例如,能力三,教学设计,其中所包含的一个能力要素是教学资源整合,有四个水平的描述:分析、处理教材,拓展教学资源,创生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课程人力资源等,可以作为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该能力要素的培训标准和目标。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资格考试走学科化考试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专业化测评与认定应该得到应有重视,应从理论认识、专业测评设计到实际运作都积极研究和推进。就英语教师资格考试来说,参照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和“基本合格”标准设计英语教师资格考试对申请者进行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应该可以甄别申请者是否够格成为英语教师,并有效指导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专业发展。
三、结论
考察高中教师的教师效能感与工作投入、主观幸福感变量间的相关,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专注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活力、奉献、专注、主观幸福感均显著正相关。考察工作投入、主观幸福感对教师效能感的预测作用,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结果(见表2)。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为因变量,其他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专注、主观幸福感进入回归方程,能够预测20.2%的变异量。以个人教学效能感为因变量,其他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主观幸福感、工作投入进入回归方程,能够预测26.8%的变异量
2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除了性别对教师效能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外,年龄、教龄、职称均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处理教学关系时更加灵活,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更加具体和丰富,所以在年龄、教龄等因素上差异显著。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教学效能感越高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越认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它与工作投入显著相关,说明教师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越高,他们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热情到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的工作投入。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一般认为构成主观幸福感的两大主要成分是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个人生活的综合认知判断,主要是作为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的概括认识和评价,而情感平衡则是指与不愉快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的概括认识评价。从研究结果来看,主观幸福感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有显著的正相关,并且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教师效能感,说明教师对自己的生活的评估影响到他们的教师工作。
3结论
1.1教学诊断能力
能力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5]。因而教学诊断能力就是教师进行教学诊断的主观条件。同时,教学诊断不仅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贯穿于教师教学始终的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分析、总结、反思[4]。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主观上拥有教学诊断的意识外,还必须掌握教学诊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等。所以教学诊断能力是教师内在思维品质的外在表现。
1.2化学教学诊断能力
中学阶段化学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共性也有特性。其特点由学科内容的独特性、学科语言的独特性、学科思维(三重表征)的独特性所决定。例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法是重要的化学教学方法之一,对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诊断时,必须要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化学学习,并排除教与学的障碍,改进和强化教学活动[6]。因此对于中学化学教师,其教学诊断能力还应该是建立在其化学学科教学论知识及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综上,化学教学诊断能力可理解为化学教师以师生共同生成的“教”与“学”的活动为诊断客体,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方法(观察、访谈、测验等)判断教学质量的现状、教学效率低下与学生学习困难潜在原因并寻求解救方法的一种心理品质。结合教育部2012年出台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从不同领域对合格中学教师提出的基本专业要求,将教学诊断能力分为教学态度的诊断能力、教学设计的诊断能力、教学实施的诊断能力及反思、评价的诊断能力。教学态度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心及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学设计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法的合理选择等;教学实施指教师的课堂教学,包括各类教法的运用、课堂调控、对学生的合理引导等;反思、评价指教师在课后为及时调整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用多种方法全面评价教与学的过程。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选取了共200名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达92.0%。
2.2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发挥问卷和访谈各自优势,兼顾了调查的广度和深度。问卷涉及化学教学诊断能力的5个一级维度,即教学诊断意识、教学态度的诊断、教学设计的诊断、教学实施的诊断和反思、评价的诊断。采用5点量表形式,1-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中立、比较同意、完全同意。为保证调查有效性,印制问卷时对53个小项打乱顺序后重新排列,并适当设置反向题,以便及时剔除无效问卷。对问卷进行初步统计后,针对统计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代表进行个别访谈,并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
2.3数据整理
问卷数据用SPSS19.0软件录入、管理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5个一级维度的信度系数在0.668~0.911之间,而问卷的整体信度为0.965,问卷整体信度较好。同时本问卷KMO值达到0.919,表明变量间相关性较强,因此本问卷数据适合采用因素分析。访谈录音录入电子文档,并对受访者观点进行整理归纳。
3结果描述
3.1整体描述
从整体看,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平均得分为3.918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见
3.2背景变量差异分析
分别以各个背景变量为自变量,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平均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3.2.1教师类型不同类型教师其教学诊断能力在整体和5个一级指标(p=0.000)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结合图2可以清楚地看到:经验型教师的化学教学诊断能力明显高于新手型教师和职前教师,而新手型教师和职前教师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可见,3类教师在整体和各个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经验型教师化学教学诊断能力明显较强,同时与新手型教师和职前教师相比更善于对实际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诊断。
3.2.2教师教龄不同教龄的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在整体、5个一级指标(p=0.000)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表现为随着教龄的增长,化学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不断提升,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其进步更加明显。
3.2.3教师职称不同职称的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在整体、5个一级指标(p=0.000)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中学3级教师由于样本量较小,故主要考虑其他职称教师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要高于其他教师。
3.2.4学校分布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师其教学诊断能力在整体(p=0.001)、5个一级指标上均有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位于省会城市的学校,其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要高于其他地区学校化学教师。
3.2.5学校层次不同学校层次的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在整体(p=0.035)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诊断2个一级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事后比较,差异主要在于地(市)级示范学校化学教师诊断能力强于县级示范学校,但由于县级示范学校的教师样本数较小,因此差异可能是样本数不够所造成。
3.2.6其他以教师性别、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为自变量时,不同教师在整体和5个一级指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4.1整体现状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化学教师对教学诊断都有一定认识,能意识到诊断的重要性及对自身化学教学工作开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能认识到通过诊断可以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实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也有相对较好的表现,基本具备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诊断的能力。然而通过访谈发现,教师对于化学教学诊断的理解往往不够全面,对化学教学诊断的概念并不清晰,容易与化学教学评价、化学教学反思等相混淆。从而也使得不少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在做一些教学诊断的工作,却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进行教学诊断。诊断与评价、反思相比在广度上更窄,仅仅包含存在的问题,而不涉及优点。但是在深度上更深,是在评价、反思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寻找原因并设法改进。同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诊断相关理论知识比较欠缺,由于缺少理论的指导,对诊断常用的手段或工具掌握较少,在实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多少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或诊断结果并不全面等。因此,部分教师尽管有较强的化学教学诊断意识,但在实践中会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4.2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主观影响因素
以教师类型、教龄、职称为自变量时,其诊断能力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由于经验型教师选取的是湖北省骨干化学教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因此这些自变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教学经验相关。不论是化学教学诊断意识,还是诊断能力都是在不断积累经验中得到提高。经验型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在意识上和能力上与新手教师相比有显著提高。同时,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诊断能力的提高,教师会更加认识到教学诊断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会更加有意识地对教与学进行诊断。随着教学诊断意识的提高,教师对教学诊断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全面和深入,从而进一步促进能力的提高。刚入职的新教师和职前教师,由于实战经验不足,在进行诊断时,看待问题会不及经验型教师那样全面,不善于从多个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求对策。以教师类型和学校分布为自变量,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平均得分为因变量进行二因子变异数分析。其中教师类型(F(1,175)=21.668,Sig.=0.000)达显著水平,学校分布(F(3,175)=1.261,Sig.=0.289)与交互影响(F=(3,175)=2.222,Sig.=0.087)未达显著水平。故对主观影响因素亦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展开讨论。
4.2.1教学经验对教学诊断意识的影响教学经验对教师认识诊断的重要性上影响不大,而在具体实施上有较大影响。较之经验型教师,其他教师往往意识只停留于理论阶段,付诸实施的意识较为欠缺。例如,经验型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多地关注学生,会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调整课本原有编排体系、活动设计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手教师和职前教师这方面意识明显不足,更多地倾向于按课本编排按部就班地上课。
4.2.2教学经验对教学态度诊断的影响教学经验对教师发现教学态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没有显著影响,对寻求改进方法有较大的影响。例如教师都比较重视也能发现自身情绪对教学工作开展所造成的影响,但在解决问题时经验型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经验及时做出判断,并想出对策。而新手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做出调整,因而在教学中情绪更容易受到学生影响或将课堂外的情绪带入课堂。
4.2.3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诊断的影响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诊断的影响较为显著。经验型教师更善于全面地诊断教学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新手教师、职前教师则偏向于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的诊断,对学生学习心理分析的诊断相对薄弱。其主要是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实际接触过的学生并不多,本身在学情分析能力上就有所欠缺,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情分析的诊断能力。教师入职前及刚入职后较于学情分析,会更侧重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也使得这几方面的诊断能力提高较快。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会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对学生也更加了解,从而促进了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情把握情况的分析、改进能力。
4.2.4教学经验对教学实施诊断的影响教学经验对教师教学实施诊断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因为教学实际的需要,在职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实施过程,所以会特别关注自己在这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设法改进。因而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实施的诊断能力不断提高。表现得最明显的就在于课堂调控。课堂教学并不总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难点突破方法选择不当等问题。当引入化学实验时,时常会有预设之外的教学内容生成。经验型教师在课前会结合已有经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全面地预设,并事先设计好应对措施,从而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并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而新手教师或职前教师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能意识到问题存在,但在处理问题时还是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措手不及。同时,新手教师和职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会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得非常详细,这样就导致在实施时容易被预设束缚,使得处理方法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4.2.5教学经验对反思、评价诊断的影响从分析结果看,经验型教师的反思、评价诊断能力强于新手教师和职前教师,而职前教师要略强于新手教师。其原因主要在于职前教师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能更全面地去发现、分析并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自我反思、评价中的不足。新手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又相对缺少指导,因此比职前教师稍显逊色。而反思、诊断能力较强的新手教师往往会在对自己的课进行评价与反思后,结合听经验教师的课,将2者进行对比分析,既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也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反思、评价的诊断能力。
4.3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客观影响因素
除教学经验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对化学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产生影响。结合事后访谈发现,对于地处省会的学校或省级示范学校,由于学校之间生源、升学率,教师之间应聘等竞争压力较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比较高。在高要求下,教师必须追求更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必须对其教与学进行总结反思并不断寻求改进教学的方法,从而促进了教师诊断能力的提高。同时,重点中学汇集了众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而省会城市又往往汇集了较多的此类示范学校。因此教师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如学校间教研组的交流、特级教师指导点评等,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更有利于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方法。对于乡镇中学,由于本身教师资源相对缺乏,1名乡镇化学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要远远多于城市教师的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还要承担化学以外科目的教学工作,经常会因为自身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又兼任班主任工作而忽略或无暇顾及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提高。
5提高化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建议
5.1化学教师要强化教学诊断相关理论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化学教师在相关理论知识上比较欠缺,这无疑制约了其教学诊断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强化相关理论基础。一方面教师需要强化教育学、心理学及化学教学论的理论学习。进行教学诊断,判断一种教学现象是否存在问题,确定改进方案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更加准确、全面地发现问题,更加透彻地分析原因,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法。教师学习这方面理论不能局限于大学期间的相关课程,而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交替过程,既用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优化理论。结合自身实践,将书本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指导教学诊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强化化学教学诊断的理论基础。既明确化学教学诊断的含义,强化教学诊断的意识,同时也学习化学教学诊断的一般方法,掌握一些教学诊断的工具。运用这些工具、方法进行教学诊断,使诊断结果更准确、更具体,从而更有利于教学及教学诊断能力的提高。
5.2化学教师要注重教学诊断的实践
教学诊断的实践性非常强,而诊断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又在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教学诊断的实践,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教师要用心与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并善于思考、善于探索,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分析、追踪学生的学习状态[4],在此基础上从各方面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同时也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有意识地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联系理论知识,及时寻求改进方法。加强同事间的合作交流,开展自我诊断的同时,进行教师间相互诊断。新教师则更要主动加强与经验教师的交流,多吸收他们成功的经验,为提高自身教学诊断能力奠定基础。
5.3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教师进行
诊断教学诊断以一线教师本人为主,但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也应重视教学诊断,将其看做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诊断。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可以积极组织以年级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或跨校、跨区的教学诊断活动,邀请有关教育专家予以指导和帮助,促进在校教师诊断能力的提高。同时学校在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尤其是新教师的教学任务时,一定要留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使其能经常对教学进行诊断,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在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积极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其在教师岗位上实现社会价值。
5.4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化学教师诊断能力的培养
教育政策制度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就区域教育而言,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要形成一整套教育政策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引导教师行为,约束教师行为,让其良性发展。教育政策制度要指明教师发展的目标。明确的目标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有重要意义。教师会根据既定的目标运用有效的策略、有力的措施和可行的方法去不断学习,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因此,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够,对教育的支持不足,政策引导不到位,就会极大地阻碍教育的发展,使得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是纸上谈兵。
二、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为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起着助推作用。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能在一定时期根据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具体培训时,有的教师的培训动机不是为了提升自身能力,而是为了晋升职称、加薪。有时因教师的不重视,培训中心也是走过场,如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只是理论讲的多,具体的教学操作层面指导少。由于培训时间和培训场地因素的影响,培训范围小,培训层面涉及少。这样也会影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政策导向促进教师能力的发展
农村中学教师任职学校对教师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中对教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就学校对教师管理而言,要有科学、实用的常规管理制度。教师要搞好备课、授课、批改作业、书写教案等工作。就书写教案来说,大多数教师的教案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授课从未用过教案,而是为应付学校、教研组长或上级检查的。现在新课程运用的模块教学,应当有较大的弹性,学校有较大的自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来开展教学,可实际不是这样,非要每所学校统一起来,或教育主管部门把一个区域内的教学进度统一起来,学校没有自,教师没有自。这种做法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教师的自主性体现不出来。再者,部分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分配有不公平现象。有的教师不上课还要满工作量,代课多的教师年终又得不到优秀,且工作繁重。这样,教师之间由于不平衡而使工作的积极性会受挫。所以,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调动教工作的积极性,要给教师提供教研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四、教学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师
关键词:重视;非智力因素; 化学教学;重要环节
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和能力,属于心理结构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属于心理动力系统。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成效,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生有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性格,这样培养起来才能大有前途。所以,初中化学教育要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相互作用。如兴趣能直接转化为一个人的动力,进而产生积极性以满足学习上求知欲望。学生爱不爱学习化学,能不能学好化学,在学习态度上能不能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一定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诸因素密切相关。
化学学习动机是指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指向化学的一种学习意向。它对化学学习具有激活、指向及强化功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学习的态度、策略和成绩。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重视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例如课堂上我们可以故意错误引发认知冲突,一个“差错”带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白的说教。如老师先是不动声色、一本正经地把学生中很容易犯的一种错误解法当作正确解法在黑板上给出。教师装着要继续往下讲课,直到有学生提出质疑。我们在教学预设时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并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与处理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意呈现出来再由学生纠正错误,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更强,知识点留给他们的印象更深。
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对于刚接触到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在教学中首先上好四个起始课:绪言课、第一堂知识课、第一堂作业评讲课和第一堂学生实验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四个不同类型课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劲头,教学上获得了很大成功。解决了“学习化学有没有用?化学课好学不好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上实验时老师能不能让我们试一试?”等心理先兆,是学生今后搞好学习的潜在巨大推动力。这种动力的稳定对知识要求会越来越多,必将坚定学生的信心,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开展第二课堂,建立外活动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活动。如举行“一些简单化学发展史”专题讲座,开展一些与书本知识有关的实验游戏“水中花园” 、 “煽风点火” 、“魔棒点灯”等;另外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例如用文学来赞美化学式:因为有了你,以字母和数字的神奇组合,为化学世界打开了一扇窗,铺通了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让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明了,美哉!化学式!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的智力和才干,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老师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因为教师的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教师只有有了雄厚的知识基础,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不仅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史,还应懂得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的发展方向。如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物理和生物学科的理论来加以解释,比如:在化学学科中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就与物理学中的压强有关,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互转化与生物中的碳氧循环有关。如果教师的知识贫乏,讲课乏味,不能吸引学生,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所以教师的知识面宽窄和能力强弱使得教学效果显著不同。
一位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教学时能融会贯通、旁征博引,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能源的综合利用》一节时,我给学生讲了我国的石油工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概况以及今后美好的前景和可能出现的战略危机,让学生懂得节约能源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在讲到纯碱na2c03时,我及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制碱新技术“候氏制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并把制碱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样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荣誉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个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使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培养。怎样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呢?首先要明确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在哪里,一般说来,智力因素隐蔽在知识的继承、传递和知识“再生”之中;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实践证明,挖掘的智力因素能被学生接受,非智力因素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如在讲h2s04时,我就提出质疑: = 1 \* gb2⑴稀硫酸和铜在加热时反应不反应?(不反应)(2)放出什么气体?(水蒸气)(3)此气体遇白色硫酸铜粉末有何现象?(生成蓝色晶体)(4)随着加热进行,稀硫酸变浓,这时和铜是否反应?(反应)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进入了高度集中的境界,把学生引入到积极求知的欲望之中。当学生众说不一时,我就用预先准备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做,用实验去说明。因为化学学科离开了物质性、客观性和实践性,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诸多非智力因素就得不到发展。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不仅发展了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而且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毅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并且在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基础上探索知识。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
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例如 “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制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例如: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和实验中,关注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够在化学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又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互动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境 手段 通道 灵动课堂
先生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从理解孩子的天性开始”。 当下的新课程改革场景,十分强调“教学做合一”和课程资源整合,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我们的数学老师应该带着思想和激情走进课堂,倾注满腔的热情,引领学生分析生活现象,探索生活秘密和规律,找寻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富有吸引力的学和习过程中获得有效的知识,让生活乐趣充盈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情感教学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必须处处体现一个“情”字,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引人,以情育人,努力使知识充满微笑,使师生在课堂互动中洋溢激情。
首先,要创设生活情境,拓宽情感释放
陶____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和学生同甘共苦,一起走进生活情境,领悟、体味教材所表现的浓郁情感。贯彻“在数学课堂里,学生永远没错”的理念,兼顾不同学生的学历状况,把关爱送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各得其所,学会在错误和挫折中变得聪明,不断在纠正错误中走向成功。作为老师应该给学生丰富情感的钥匙,把思维训练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动手操作,运用策略,实践探究,小组合作,大组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努力拓展自己的思路,学会说理,学会分析,学会自我反思,矫正错误思维,善于接纳他人的正确方法,学会合作共赢,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本领。
我在情智数学研究中,课堂让学生成为“主宰”,尊重科学,重视探索研究的习得及其过程,充分展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
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产是学,对人说是教。”
借助生活情境,把丰富的数学资源和火热的数学生活顺利“接轨”,以动手实践为桥梁,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教师的首要责任。长期坚持这种有意义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张扬,情感得到启迪。
其次,要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陶____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教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老师作为组织者和学习同伴,应注意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教学媒体,采取画面展示、图示分析、角色表演、多种解法张扬、直观操作、室外参观、实地丈量、动态合成等手段,赋予教学内容以崭新的面貌,注意讲练结合,及时评价,多视角展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形成清晰概念,学会推理和想象,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做好课内“补差”的工作。在互动升华情感,使思维不断发生碰撞,火花四溢,在不断的鼓励声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在全新的知觉及亢奋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动情、晓理、认知的目的。
第三,要融洽师生关系,架构情感通道
陶先生强调:“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本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生活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学做合一”的平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要想让学生爱学数学,实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理想。教师必须怀揣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地换位思考,学做学生,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思维方式和习惯出发,想方设法,构建知识的链条。真心实意的蹲下身来,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索,让学习的过程具有戏剧性、精彩性和童趣性,使知识的习得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幸福历程,不断在学生大脑皮层产生有效刺激,留下深刻印记,动手动脑,通过亲力亲为,获得真实清晰的资源成果,建立数学模块存储起来,难以忘却,并学会及时迁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储备。
教学探索让我更加感受陶先生的论述之精要,“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要用的书的数目之大,比现在的教科书要多得多。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来做中心的教科书,因为这些书是木头刀切不下菜来。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
因此,教师必须忘掉自己的身份,跨越年龄的沟壑,心灵不老,童心不泯,才能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善待学生,以宽敞的胸怀容纳学生;以自己的睿智引导学生,既做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这样的课堂也才能够永远弥漫一份份浓浓的柔情蜜意,才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数学生活灵动课堂。
1.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发展
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发展模式是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反思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学信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以及通过对蕴含在教学实践中的内在理论、教学信念及教学决策进行分析,并以此开展系统的、有目的、批判性的教学反思,然后将其内化,生成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模式。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并利用现代技术科学地进行。如:撰写教学日志、制作教学DV、反思叙事、制作反思档案袋等,并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的反思活动相比较或借鉴学习。然后再通过思考、发现、提炼,掌握基于网络的反思规律,然后将此规律用于指导、解决自己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实现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专业素养,使之能成为指导自己教学活动的内隐知识。首先,要促使基于网络的反思研究习惯的生成和内隐化,提升教学反思能力。通过积极开展网络叙事研究、撰写反思日志、制作教学DV和制作电子反思档案袋,反思自己在内隐化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等各种活动,再对反思的内容、过程进行思考和提炼,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方案和思想变化过程写入自己的博客、BBS或微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内隐化自己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构建教师网络交流反思平台,然后通过这个平台经常浏览其他教师的教育叙事、教学视频、教师电子档案袋或其他形式来开展自我反思,自我培训。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学历进修、访学、聆听专家的讲座或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等。但学历进修、访学、聆听专家的讲座对普通教师机会太少。而且,普通的培训主要是理论知识或教学实践过程的描述即显性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只能机械地去理解却很难掌握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精髓,这种通过观察、聆听的有关教学经验与知识都是外显知识,而不是内隐知识。基于网络的教学行动反思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师能随时聆听到专家的讲座、其他的相关课程,而且可以不限时地学习,使他们可以深入理解专家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以往的实践活动加以对比、验证、发展。通过反思专家的讲座或课程,把握他们的学习感悟、教学经验、研究成果、成长过程,逐步领悟他们教学过程中所隐喻的内隐知识,然后再将这些专家的知识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内隐知识。最后,要逐步扩大基于网络的反思量,提高内隐化能力,增强记忆和领悟能力。
2.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探索养成教学实践知识的内隐化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探索养成教学实践知识的内隐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把分散的、难以结构化的、零散的海量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反思日志和教学叙事等信息进行阅读、筛选、归类、整理、修改、总结,然后再有效地、系统地学习研究,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使之内化成为自己的教学内隐知识。基于网络的教师自主学习包括:
(1)应以个体或合作学习方式经常浏览大型读书网站、精品课程网站,与其他教师一起交流探讨所阅读书籍的心得、看法、观点。这种学习方式操作方便,充满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和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转变,并促使自己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活动,从而逐渐促进自己知识的内隐化。
(2)通过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关资料的收集、学习和整理,再与他人共同学习研讨,对照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教案或者课件都进行更深入的总结、反思和内化,将别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利用网络构建自己的学习知识库或“学习空间”“、资料空间”和“模拟实践空间”等。将网络上收集到的资料或其他地方获得的书籍、杂志电子稿放入其中,通过对个人学习知识库的管理和维护,可以将各种信息资源收集在一起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快速提取,以实现在线学习。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或教学视频、反思日记、工作日志放到博客上或者利用QQ论坛和QQ群,在网上进行即时在线教研和研讨互动。在博客、微博上或者QQ论坛上,在线老师可以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教师研讨,通过相互交流,解决彼此的问题,丰富自己的学识,内化经验。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促使教学实践能力和知识内隐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生成自主学习的自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但要善于交流与沟通,加强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其次,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必须树立和巩固学习目标,循序渐进,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抵制各种诱惑。最后,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培养和完善教学实践内隐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不但是个人的一种专业成长历程,而且也是合作发展的过程。团体的合作可以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事半功倍,缩短成才周期。教师教学实践内隐知识的发展同样需要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学习、总结和反思才能在专业自我发展过程中互通有无,快速高效地发展。每一位教师都由于个人经历、能力、学识、学历和视野等原因,在提高教学实践内隐知识时往往受其制约,难以得到充分、协调、快速的发展。而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可以支持教师之间互相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共同提高。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建构基于网络的新老教师的双向互动学习、研讨、发展共同体是教师和谐发展、共同提高的重要模式。通过借助网络发展团体,教师可以共享团体内其他教师的学习研究成果、教育叙事、博客、反思日志、教学视频等,然后通过交流、观摩、学习,理解、掌握其他教师的经验、优点促使自己生成教学实践内隐知识。
第一,构建一个以教研室为基础的基于网络“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QQ群和合作教学实践网站,教师可以参与到这种蕴涵丰富的、真实的,合作发展的网络空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实践的探讨,实现彼此之间教学实践知识的传递与分享,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内隐知识。
第二,也可以构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题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教学经验。以基于一个共同发展目标,相互学习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参考和吸纳别人独到的见解,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第三,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与专家型教师合作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促进以实践性知识分享为目的的专家型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环境,营造一个向专家学习,平等交流的氛围,拓宽知识的传播渠道和共享平台,使在“团体”中能够找到归属感。
第四,构建基于网络“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内隐实践知识养成的共享激励机制。鼓励年轻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共享,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互帮互学的功能。
第五、构建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共同体,如:开展网上“团队备课”、“团队教学研究”和“教改课题论坛”等在活动,突出教师之间的协作研讨能力和探求对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而进行合理化解决的能力,最终促进教学实践内隐实践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备课平台,老师可以创造一个得天独厚、和谐进取的备课环境,为教师提供一个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精神家园。网络能有效地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探讨学习和交流研讨提供一种即时和非即时的工具。既节省了教师来回奔波的时间又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构建网络备课共同体,联系志同道合者共同参与,协商日程安排的内容,精心备课,制作课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课件”或“备课内容”到共同体教学网站上。其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活动,进行编辑修改,增添补充自己教学设想等内容,相互完善。这样的网络集体备课,较传统集体备课,开阔了参与教师的视野,拓展了大家研究的时间与空间、丰富并充实了教学内容。
二、总结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要有章有序,不能是一盘散沙,历史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历史课堂结构的重要性,把握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其效果是不同的。历史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既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必须有张有弛,拿捏自如,做到有“严”有“活”。具体来讲,历史课堂的“活”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在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严”指的是历史课堂上要有严格的纪律,在教师讲解问题时,学生要认真听讲;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学生不能无拘无束,信口开河,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回答问题。
(二)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在这一理念下,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让学生懂得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判断、比较、归纳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三)准确把握“疑”与“释”的关系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突破疑问的过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要注重“设疑”,更要注重“释疑”。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渴望中。例如,在讲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教师可先不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材料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材料后去思考,教师只需给予适当点拨即可。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充分的探究以后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手段必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优美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对教师语言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学语言的成功与否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要注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历史课堂的语言充满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历史课堂充满期待,喜欢上历史课。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知识储备量,并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便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画龙点睛的小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好奇心
课堂上最后的总结,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另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可以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在小结中,教师要设计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
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二、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1、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兴趣
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二者都是缺一不可的,教师的工作并不是一味的讲授,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对感兴趣的东西当然会全神贯注的倾听,但是不感兴趣的东西自然注意力就会不集中,不利于声乐的学习。声乐的学习中,学生的是否感兴趣决定了学习的状态,同时也会对声乐教学的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声乐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兴趣,例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然的学习氛围、有效降低学生的压力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自己舞台的表演征服学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2、丰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声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会对声乐教学的授课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声乐教学的形式是一对三、一对四的来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声乐教学的针对性,但是这种单一的学习方法很容易就会让学生厌倦,教学的方法过于死板,长时间下来就会对声乐的学习丧失兴趣。所以,声乐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一些新颖的元素来增强声乐课堂中的活力。例如可以经常性的开展公开示范课、舞台实践分析课等,也可以开展一些由多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声乐教学会诊,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兴趣,更新学生的观念,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效的消除厌学的情况。另外,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声乐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每个环节都要完善的设计,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兴趣,有效的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3、声乐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能力
3.1具备歌唱能力
声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歌唱能力,声乐课堂才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示范演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学生通过教师的演唱能有效的学习声乐,体会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能够更加深入的把握好声乐作品。一旦缺失了示范演唱,这对学生掌握声乐是非常不利的。
3.2具备良好的听觉
声乐是一门靠听觉进行的艺术,声乐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必须通过听觉来感受、体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听觉,才能凭借良好的听觉去正确的判断学生的演唱是否到位,咬字是否准确,这些都需要教师靠敏锐的听觉来判断,然后进行正确的调整。
3.3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
声乐教师要广泛的学习语文、美学、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充分了解艺术学科的艺术特点,另外还要懂得心理学、教学等理论知识,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
3.4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声乐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演唱方法,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声乐的学习,教师要自觉的通过多种渠道去学习歌唱理念,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掌握多种风格的歌唱作品,才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歌唱方法。
二、总结
教学目标,这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制定的目标。青年教师明显表现为对目标作用认识不够,目标意识淡化,甚至视目标为摆设。于是在目标的确定、显示、达成等诸方面易陷入误区。
1.目标确定不够恰当。
确定目标时无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例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中查出诗中带点字的意思。这个目标表面看是对查字典法的巩固应用,实际上目标要求过高,因为二年级上学期只要求学生在字典中查到某字,而不要求选择义项。
2.目标制定不够精当。
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往往贪“大”贪“多”,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强。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有位青年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学习部分生字词;通过看图读懂课文;通过课文学习弄懂寓言的含义,并受到启发;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这样的教学目标繁杂而难以操作。如学习部分生字词,到底学哪几个字词?要达到什么要求?寓言的含义到底要理解到怎样的深度?应受到什么启发?对分角色读课文在熟练程度和情感驾驭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3.目标显示不够清晰。
课前制定的目标没有或没有充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学活动游离于目标导向之外。如第十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一教师制定了“边读边想,读读议议”的学法指导和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毫无体现,学生只从字面上了解了这种学法,目标显示不清,实施落空。
4.目标达成忽视反馈。
有些青年教师往往只重视目标的制定、实施,但在课堂教学中毫无检查,忽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一提目标达成结果,似乎就只是看单元测试和月考、期中、期末总测试成绩。
二、教前备课欠“全”
1.忘备学生。
无论设计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意志品质、情感需要等年龄特征。有些教师认为理所当然、不值一提的东西,或许正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地方,如不能在此“架桥铺路”,续接这个学生知识理解的“断层”,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既定效果。一句话,评价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要用学生的眼看、用学生的嘴说、用学生的心想。
2.忘备自己。
备课时切莫忘记教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教案设计中,有范读,自己课前读了几遍?能作示范吗?有板书,在黑板上布局效果如何?书写时注意什么?有讲授,教案上的书面语口述起来是否流畅?是否简洁?是否有吸引力?使用电教手段是否操作正确、熟练?
三、课堂设计欠“新”
1.不会抓重点。
一些青年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忽视课时内容、课文、单元、整册教材之间的统一关系,把课堂教学内容孤立起来,难以切准教学重点。多表现为教学过程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难以从一个高度上“鸟瞰”教材,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以点带面,主次分明。
2.不敢变方法。
在课堂教学顺序上,一些青年教师也往往表现得很被动,大多按课堂原有段落顺序教学,对于适合变序教学的课文,也很少能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变序教学。如第七册《秦兵马俑》一文,一般处理是从头至尾逐段学习,这样既浪费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又显得松散拖沓。如能在课始就抓住第三自然段,过渡句兼课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纲举目张,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教学风格欠“实”
1.表演化倾向。
有些基本功较扎实的青年教师为充分展示自身素质,往往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表演化,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忽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展示化倾向。
有的教师想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实现各种教学训练目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唯恐遗漏其一,训练课上成展示课。教师还未作指导,即要求学生练习,学生还未真正掌握,教师又匆匆转换题目。结果每个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半生不熟,学生手“忙”心“茫”,难以做到“一课一得”。
五、教学机智欠“活”
有些青年教师,课堂上往往希望学生按自己设定的程序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一旦发生学生“越轨”现象,或“束手无策”,或“行政干预”,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时,安排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图意,预计教学环节分三步:学生杂乱无章地说;教师提示,由远及近地说;学生按顺序说。可课堂上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就依顺序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教师哑然。如能对该生加以表扬后再引导:“刚才他是按什么顺序说的?谁再来说一遍?”即能达到预定效果。
六、评价手段欠“准”
1.无针对性。
对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信息反馈,教师一味用“好”“很好”“错”“不对”等字眼评价,无针对性,笼统化,粗线条,学生不能从中获知自己成功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办法。如换成“棒极了,你说话很有条理”“虽然不太准确,但你很勇敢,下次会读得更准确”等有极强针对性和丰富感彩的评价,学生会做得更好,学得更有趣。
2.无多样性。
评价形式只限于教师口头表扬或学生鼓掌,忽视应用教师的表情(如微笑)、手势(如竖大拇指,鼓掌)和其他(如画五角星,发小红花等)评价方式。
3.无评价。
(1)陈旧的教育思想。经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园的幼儿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呆板,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的德、智的教育,忽略了“体”的重要性,同时,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基础体操的发展。因此,要求幼儿教师要在进行基础体操的教授时,要时刻注意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以便于能及时地满足幼儿对体操教学的需求。[1]幼儿教师没有认识到基本体操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基本体操的教学,对基本体操的教学只是应付了事、毫不重视,导致幼儿基本体操的教学发展受到了局限。同时,由于有些幼儿教师的思想较为顽固,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幼儿体操的价值认识得不全面,导致在教学中忽视了幼儿基本体操的价值。
(2)单一的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在进行基本体操的教课时,更注重的是增强幼儿的体质,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当前的基本体操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基本体操的训练时,应更多地选择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只有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基本体操,减轻幼儿教师的压力。在幼儿基本体操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目标限制了幼儿的基本体操的发展,单一的教学目标也束缚了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对幼儿德、智方面的教育,失去了基本体操的价值。因此,在幼儿教师的基本体操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幼儿的体操教学的发展,不应只是局限在体质的教学,更应该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
(3)幼儿教师的体操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由于幼儿教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基本体操的认识度不高,因而在对幼儿进行基本体操的教学过程中,影响了幼儿的基本体操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幼儿的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基本体操的水平,带动幼儿的基本体操的发展。经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并不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普遍都是师范类专业,缺乏对基本体操的教学认识,甚至有的幼儿园没有体操教师,只是用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幼儿基本体操的教学,局限了幼儿基本体操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对体质的增强也没有起到一个有利的作用。[2]同时,幼儿教师的体操教学水平不高,普遍表现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熟悉教学器材,甚至不知道教学器材是用来做什么的,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对基本体操的专业知识,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体操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要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幼儿的体操教学的发展。
(4)幼儿的基本体操课程安排不当。“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由此看出,教师对于课程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学中,都忽视了对幼儿体操课的教学,根据对幼儿园一周课程的调查显示,在一周的课程安排中,只有一节或两节的体操课程,由于幼儿的体操课程的减少,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幼儿教师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较学思想。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幼儿体操教师要具有专业的教育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加先进的基本体操的教学理念,增强基本体操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体操的教学发展,在基本体操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幼儿基本体操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幼儿的体操发展。
(2)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在幼儿体操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幼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目标,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全面体操教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体质增强的教学,在体操教学的目标中要增加兴趣教学思想、技能教学思想、终身教学思想、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对幼儿的基本体操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体质、性格制定完善的体操学习计划,在体操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体操的教学,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3)丰富幼儿的基本体操的教学内容。幼儿的教育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所以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丰富体操教学的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积极参与性,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在体操教学的过程中,引进其他的体操教学器材,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幼儿教师要采取一器多用的教学方式,减轻幼儿园的教学负担,提高幼儿教师的体操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器材的转变,增强幼儿的体质健康,促进幼儿的全面性、科学性、健康性的发展。
(4)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载体,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幼儿教师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减少与幼儿的距离感,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友谊。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地与幼儿做好朋友,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还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幼儿教师的教学。
(5)加强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在对幼儿体操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俗话说:好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因此,要加强幼儿园中对体操教师的队伍建设,创造一个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幼儿体操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