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老师实习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隐私权与保密性遭遇伦理问题
学生母亲:“心理老师,我想知道我的孩子跟你咨询的时候都说了些什么?这样也有助于我们回去配合教育。”伦理问题3:班主任老师对心理教师说“:你跟他都谈了些什么?我好像觉得他在你这儿咨询了一个月有很大的变化,你能跟我说说吗?”这些情境说明保密性原则在学校受到了两类基本人群的挑战。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父母希望了解辅导内容是最常见的,我们不难发现遵守保密原则在学校咨询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我们服务的主体是未成年人,因此他们的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解,这也是学校心理教师的顾虑所在。可能的应对策略:在第2个伦理问题中,有些有经验的心理教师会在咨询中建立相互信赖的咨询关系,在咨询目标的商定和实施过程中与学生讨论亲子沟通、人际交往技巧等相关的话题,尽量增长学生自己与父母或者班主任老师沟通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其中增进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尊重个体意愿的前提下,考虑家庭全体成员参与咨询工作,这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目前有些学校心理教师开始接触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课程训练,这种是以考虑全部家庭背景在内的,直接指向帮助学生成长的咨询流派和方式,随着心理教师的践行,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学校教育咨询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而且把整个家庭作为咨询对象,就在根上解决了伦理问题1中的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个程度,对心理教师而言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持,才有可能让学生把家庭带入咨询中。第3个伦理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跟那位老师谈与学生讨论的问题,但是因为是学校同事身份,使得心理教师的回答不能完全高举伦理的大旗直截了当拒绝,而要考虑到原则的坚定与策略的灵活相结合。其实对这位询问的教师我们也可以在回应中使用咨询的功能。也许可以这样回应:“哦,看来你对这个学生真的很有兴趣,很关心,你对他一定花费了很多心思。”这句话的应对使得我们教师的话题不再执着于心理老师跟学生谈了什么,而是开始关注她自己与学生关系的交流范围。
职业责任与心理教师的素养伦理问题
申报教授要求本科以上
此次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我市普通高校教师申报教授、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外语、艺术学科除外),我市普通高校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类教师。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申报高级职务?申报条件包含资格条件、师德师风条件、教育教学条件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等四个部分。
据了解,作为申报条件中最基本的“门槛”,申报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同时,正常申报副教授任职资格须取得讲师任职资格5年以上或博士学位获得者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年以上,正常申报教授任职资格须取得副教授任职资格5年以上。其中,197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人员申报副教授任职资格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申报教授任职资格应具有博士学位。
不同任职资格条件有别
对不同类型教师的任职资格(含破格),市教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的申报条件。教学基本条件、科研基本条件等,是我市所有类型普通高校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要求,比如,申报或破格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或副教授应具备下列教学基本条件:平均每学年完成教学工作量280学时及以上。其中,平均每学年全日制本专科生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10学时等。
师德不好申报要受限制
师德师风、学术道德不过关,大学教师申报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要受限。市教委规定,申报老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其他重大问题,经查实的,延迟3年申报或按相关规定处理;受党纪、政纪处分的,视情节轻重延迟1至3年申报或按相关规定处理。有不诚信记录的,视情节轻重延迟1至3年申报。
老师不辞劳苦地教育我,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老师的见习自我鉴定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老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1本人参加工作以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用心育人,潜心工作。刻苦钻石业务知识,多次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团结同事,关心学生,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尽职尽责地履行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
自参加华中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大专高教自考学习以来,本人能准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学校的有关划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集中面授和串讲,按时完成各项功课。通过三年学习,现已当真完成了《小学数学教育》、《社会主义思惟概论》等__门课程的学习,把握了所学知识,并通过了有关课程考核。
在学习期间,我能自觉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小学体育教授教养实践,大大进步了自己组织课堂教授教养和开展教授教养法立异的能力,所带班级的学天生绩和体育素质在学校一直处于前列。
我还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先后撰写了《学习新课程尺度体会》、《立异教授教养探索尝试》等十余篇论文和教改材料,其中《学习新课程尺度体会》等文章曾参加过__市小学教育论文交流,得到了学校和上级机关的高度评价。
小学老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2本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积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岗位承担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
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除了做好学科辅导外,还细致地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工作中谦虚谨慎、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
精心备课,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能吸收学科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讲授清晰、表达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处理恰当,课堂设计合理,节奏适度。
培养了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老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3送走这一届六年级的学生,本人也算是一名有着十年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带班经验的老师了。回想本人第一次带小学六年级这个最小年级的毕业班,当时的我是迷茫的,十年小学毕业班带班下来,我看得见自己的成长,学校领导也能看得见我的成长。不过时间总是毫不客气地带走一切,我还是按照自己每年的习惯,用笔记录下自己的自我鉴定,确保未来的成长也是可见可触摸的。
本人是一位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除了带班,我也教授这个六年级毕业班级的语文课,正因为我教授的课程是语文,又负责管理这些小学毕业班的学生,我的感触也就比其他老师要深许多。小学六年级或许不比正式进入青春期的初中那么难以管理,但如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已经有了他们的烦恼,做班主任管理他们时,除了会通过与他们的聊天来了解他们的状态,也会在他们的作文中把握他们的状态,这使得我在十年的毕业班带班经验中日渐了解所有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心理来。
有了这样一份对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了解,我的带班工作以及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就不再像第一次带时,那么迷茫了。今年在带班的工作中,本人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熟练和灵活变通了,过去这一点是自己的弱项,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本人已经能够很好地处理一切小学六年级毕业班会发生的事情了。
当我的班级里的学生向我递上他们为我这个班主任写的毕业纪念册时,我明白,自己的工作做到位了。他们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喜欢着我这个班主任老师,这种得到了所有学生的认可,应该可以算是老师的最高荣誉了吧!不过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与互动中,在我对他们的教学与管理中,我认为收获最大的还是我这个老师。是我的学生们教会了我如何去爱人,也是我的学生们教会了我怎么样做一个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
回看这些年带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经历,本人成长最大的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六年级学生心理的把握了,这看似没什么,但其实可以起到极好的班级管理作用,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来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更可以在学堂的第一次毕业之时,为他们提供有利的建议!这些让我感到了自己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意义。
小学老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4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要做到在快乐中学习,不能孤立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学生的兴奋点。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有课时,我往往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备课,查资料,写教案,直到上课前还在考虑各种细节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如果准备时间充裕的话,讲课时会发挥得更好。老师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要有一股气势,要有较好的气质。我给自己定位为清刚之气:直率、真挚、刚强而不失温和。我认老师一定要有一点硬气,这样言传身教,有利于学生的性格发展。提问后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一点我做得不够,往往问题一说,就要学生举手回答,而且我的语速、教学的进程都比较快。我认为语速、教学进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重要性和大多数学生的适应程度灵活掌握,该快则快,应慢则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学会关爱"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为了办好这次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小品等应有尽有,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将班会推向了。
在这些天的实习中,我受益匪浅,让我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站在教育的最前线,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心中倍感任重而道远。我一定要不断努力学习,做一位勤劳的园丁,把祖国的花朵浇灌得更加艳丽。
小学老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5从__月__日进行的网络培训已快到尾声,六个专题我都反复地进行了学习,并认真做好了笔记,一个多月的时间虽然短暂,却让我获益匪浅。下面就本次参加远程网络培训的个人鉴定。
所谓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技能训练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技能
(一)语言表达技能,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1.听。听课、听别人讲话仪态端庄、自然, 坐立得体,目光注视着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注意力要集中,不随意插话。具有敏锐的听知能力和思能力,能迅速地辨析、综合所听到的内容。在见习过程中,听小学老师讲课时,能够一面听、一面观察学生的反应,还要随时将听到的做出简要正确的书面或口头复述。
2.说。在公共场合敢于说话。发言时要稳重大方、朴实自然。做到口齿清晰,节奏鲜明, 轻重适度,语调柔和、亲切, 音量、速度适中, 讲话内容要中心明确,语言干净,不嗦,无“小动作”。要具有应变能力,能够即席发言和简短的演讲。
3.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 万字以上,并提出了阅读建议。那么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更应该加强阅读积累,扩大词汇积累量,背诵古代诗词、短文、名家名篇、名作,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作品,并学会制作读书摘要和资料卡片等。另外,还要提高朗读能力。能用普通话规范、标准地朗读课文,做到轻重适宜,停顿得当,音量适中,能有表情地、生动地再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4.写。一是书写能力。按小学语文常用汉字规范书写。学会运用三笔字( 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 ,写出端正整洁、大小适中、布局合理的汉字。要求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形规范、字体美观。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避免写错别字。二是写作各种文体的能力。练习写景、写人、叙事、说明、通讯、教育、教学科研小论文等文体,学会创作和改编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学会修改小学生的写话与习作练习。
(二)分析教材的技能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师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教材的能力是教授语文课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文科方向的学生要认真钻研全册教材,明确本册教材在整个阶段的地位,把握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和编排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每个单元、每篇文章,要明确重、难点,避免平均用力,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尤其是在当前“一纲多本”的课改形势下,更要花大力气深入浅出地了解各式版本的教材, 把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带入到语文教学中。
(三)教学设计的技能
在正确理解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独立地、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提问、板书、演示、结束等技能的综合运用。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对能否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当今,信息资源的利用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改革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人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师范生要及时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会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适时适度地运用媒体技术。在吃透课本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美观教学课件等现代教育手段来丰富教学活动。
二、开展教学技能的途径
(一)加强师德教育
必须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有了这份执着的事业心,就会在教学技能训练中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持之以恒地按照既定目标进行训练。
(二)组织开展教学模拟实践
要抓住必修课这个主战场,将教学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主干课上,以微格教学训练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要充分利用好微格教学设备,将从事语文教学必须掌握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等组成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训练,教师应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查找不足,深刻反思,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提高技能水平。
关键词:教育见习;教育见习评价改革;改革收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33-02
教育见习是教师职业实践性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师范生通过观察、接触、体验等形式感受充满生机的小学校园生活,观察充满冲突的课堂教学情境,体验充满挑战的教师职业生活,使师范生真正理解教师职业内涵和职业要求,掌握教学实践性知识。由此可见,教育见习在师范生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本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见习属于实践环节,分别在第三和第五学期开设。见习时间为一个周,见习方式是学生进入小学,深入课堂观摩教学的同时向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并在见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考评。通常的考评方式是见习学校的教师给出评语,带队的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见习心得体会及见习手册的填写情况给出具体的等级评价。然而,根据笔者多次指导教育见习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这种教育见习方式并未达到见习目的,多数学生的见习都流于形式。通过实际的观察、记录以及反思,笔者认为,教育见习评价在整个见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的教育见习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学生只希望自己的见习成绩能及格,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因为课堂上并未专心听课,见习手册和见习心得体会也大多是抄袭别人的。所以,针对教育见习评价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革,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见习任务,达到见习目的。
一、目前教育见习评价的弊端
(一)教育见习评价的主体单一
传统教育见习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带队教师及见习学校指导教师。以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文科二班学生为例,该班共有55人,分为11各组,每组5人,共五个组长,分别对应见习学校――江南小学11个班。由于带队指导教师负责的学生较多,因而见习手册上的评价主要是带队老师的印象,或者是简单地根据学生的考勤打分,而由于见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并不能时刻和见习生在一起,因而他们的评价也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第一印象。同时,对于见习学校来说,每次接纳的见习生较多,所以见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并不能完全进行一对一指导,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学生在见习中投机取巧,并未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同时,这种单向的评价也不利于带队教师和见习学校指导能力的提高。
(二)教育见习评价的内容简单
就本院小学教育专业而言,教育见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考勤、见习手册的填写、见习心得体会的撰写。而这样的评价导致学生在没有明确教育见习的目的、意义及内容前就懵懵懂懂地进入小学,以为见习就是听听课、做几篇记录,其他一概不管。这就使得见习效果大大打折。不仅如此,听评课是教育见习的重要内容,能使学生了解现实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增强对教学的熟悉度,但是由于评价内容简单,进而造成大多数见习生不了解见习小学课堂使用的教材、学科的课程标准、学生状况等,在听课期间所记录的仅仅是教师讲课的流程,缺少讲课后小组讨论的准备。同时,笔者发现在见习过程中,见习生的主动意识非常欠缺,不会主动和见习学校的老师交流。见习生在见习过程中由于缺失问题意识,出现了少听、不愿意听课以及宁愿在见习学校安排的办公室里休息等情况,见习这样宝贵的了解教学实践的机会,反而成为了一种形式。
(三)教育见习评价的方式单一
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一直是诸多高校教育见习评价的不二选择。但是,这种见习评价方式带来了很多负面效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最终是通过见习手册内容给分数,所以大部分见习生在见习期间未主动进行角色转换,只注重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过程,不会主动记录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师生互动效果等,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育现场联系起来,因而见习就变成了“带个本子去,带个本子回来”的局面,脑海里没有对问题的预设和思考,见习过程完全是“随波逐流”式。此外,当每天的见习结束后,学生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很少,课后不能主动与校外指导教师交谈,见习报告由于缺乏解决问题意识,质量普遍偏低。
这种定性定量的考核忽略了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成长,仅仅给出一个量的结果,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不明确。而另一方面,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虽然终结性评价便于操作,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对学生各项机能的发展有害而无利。
二、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
教育见习评价具有反馈及导向功能,能监督见习的发展,并调整、修正发展过程。因而,为了更有效地达到教育见习目标,扎实推进师范生实践教学,对教育见习评价进行以下改革探索。
(一)增加评价主体
为避免评价主体单一这一弊端,现将见习单位的领导、见习同伴及专业课任课教师都纳入评价主体。学生在见习完毕后,见习单位的领导会根据见习生的表现给予总体评价。同时,见习生也可以将见习中存在的问题、疑虑反馈给见习单位的领导,实现双方互赢。同时,为了弥补指导教师不能时时随班检查的问题,可将见习同伴纳入评价主体,使见习的出勤纪律等更有保障。学生见习完所写的论文应该有对应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批阅,这便于任课教师检查是否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种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在见习中的热情,也能帮助见习学校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二)改革评价内容,创新评价量表
见习绝不仅仅是听听课,写写见习手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见体情况(听课次数、见习工作、得到收获、指导教师满意度);②教学技能(听课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备课技能、教学反思技能);③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组织能力、了解班主任工作);④调研能力即提高教学调查研究能力。因而,教育见习的评价内容也应做相应的修改,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见习中应掌握的技能例如评价内容中,通过创新评价量表,从多个纬度进行考核:听课笔记占40%;课后反思占20%;出勤和见习态度占20%;班主任工作占10%;教学科研占10%。由于评价内容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从侧面把控学生在各种技能方面进行锻炼。
(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教育见习评价要以促进人可持续发展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注重主体价值取向的评价。把学生从见习前的准备、见习过程的表现、见结反思都纳入评价的范围。注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在教育见习结束后,不仅仅要求学生交上见习手册,还将召开见结大会,让学生以PPT形式分享见习感受,交流见习中发现的问题,并选出优秀见习生,给予奖励。通过变革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成长,让学生通过教育见习来提升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做好规划和准备。
三、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的收获
通过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学生们能在见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如:2012级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学生在安康市汉滨区江南小学见习结束后,就举行了“当青春遇见红领巾・第二季”见习分享交流会,学生们分别以见习分组为单位,通过一个个精美的PPT向大家讲述了一周见习中的收获与疑问。同时对比果园小学的见习情况提出了诸多疑惑和反思。比如:当你印象里原本乖巧听话的小朋友颠覆成为最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你该如何是好?当你信心满怀、精心备课,准备“大施拳脚”的时候,遇见一群贪玩好动的小“霸王”们,你该如何是好?当我们不喜欢这个小学老师,觉得他不够尊重学生,那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变成自己所厌恶的样子,对着自己的学生负气说着同样的话?经过分享交流,得出结论:理想虽美好,但仅有它还不够,吾辈任重而道远。通过对比反思,他们把在大学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和小学里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渐渐将学生式听课行为转变为教师式听课行为,从“学”的角度转变为“教”的角度。能在见习完毕后,对见习学校以及教师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部分学生表示通过见习对未来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了初步的打算。
此外,在改革教育见习评价后,学生在见习中也转变了自己的态度,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因为他们在见习中一方面了解了教学的常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听课、讲评、改作业、辅导,更有效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相当多的学生在见结中感叹自身知识的肤浅和缺陷,一定要进一步努力学习,训练好教师基本技能。当然,通过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教育见习的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学生能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育与管理现状,增强见习学生对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缩短从学生到教师的距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早有所体验,能够提前认识到自己与一名真正的教师间的差距,进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但是,想要完全达到理想的见习效果,仅仅依靠教育见习评价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见习目标、见习内容、见习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达到见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聂志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54-57.
[2]林晖.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2-35.
[3]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0.
[4]邓凡琼.高职院校英教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7-28.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2007年,我国颁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2007)34号),实行了新一轮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这一群享受着国家优厚条件,同时有着职业定向的免费师范生来说,他们的职业认同不仅影响其学业质量、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其未来教师职业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问题。
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
我国学者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总结已有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界定其概念:一是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推导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目前对教师职业认同普遍接受魏淑华的“过程状态说”[1],因此推出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过程上是指师范生教师角色不断形成的过程,状态上是指师范生当下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2]。二是从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上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下定义,如晋燕云[3]从专业知能、专业情感态度、专业评价和专业行为倾向四个维度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定义为,“是对教师专业理念、专业价值、专业情感态度的理解和体认,并将这种专业信念、专业价值内化为专业行为,获得专业成长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4]。
二、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
目前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普遍得出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封子奇[5]等人对北京师范大学198名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调查,发现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总平均上得分都显著大于中间值3(ps
(二)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我国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总体上较高,但在人口变量学上存在差异,主要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型、户口、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曾丽红[9]等人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类型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如在性别上,女生的认同程度总体上高于男生,但是在职业意愿与期望因子上显著低于男生;丁道群和蒋珊珊[10]研究发现,湖南地区的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所在地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上并不存在差异,但是在某些维度上差异显著。
(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搜索到的文献中只有王情等人有关注。王情[11]认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态度存在显著相关,“职业认同度若改变1%,将影响学习态度同向改变0.169%”;王鑫强、张大均[12]认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赵丽、李录志[13]对就业后的免费师范生进行调查发现,就业后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成正相关,与压力状况负相关。
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目前我国学者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比如,邓杰[14]、李录志和宋丙英[15]、封子奇[16]等。
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总结与评价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方面,是在2007年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总结和归纳,我们看到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界定不明确。已有的研究对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界定都来源于教师职业认同,且不说学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尚达成共识,也未作出权威定义,单从教师职业认同及其构成维度方面来界定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概念,缺乏针对性,未把免费师范生的特点概括其中。第二,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未来的中小学老师,缺乏对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及艺体类免费师范生的广泛关注,与非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对比研究涉及较少;相关研究有待也有带加强。第三,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缺乏对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跟踪研究。(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 王传利,薄艳琳,吴晓.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与特征探讨[J].高教论坛,2011(11).
[3] [4]晋燕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5] [16]封子奇,姜宇.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7).
[6] 刘屹.影响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7).
[7] 张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建议―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8] 催莎莎.艺体类免费师范生从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9] 曾丽红.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10] 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7).
[11] 王情,葛r,元英.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度与学习态度关系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1(7).
[12] 王鑫强,张大均.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启示[J].当代教师教育,2012(12).
[13] 赵丽,李录志.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对职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教师教育,2013(9).
随着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战略性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高等师范院校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予以高度重视,再结合全国幼儿园对专业体育教师的需求,大力发展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契机。培养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专业性人才要统筹全局做好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拓展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质型专业人才,进而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教育专业,是指通过教学培养出具有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等工作的中、小学体育老师或管理人员。从现有的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规划方案上来看,我国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针对中、小学体育老师这一方向,而在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弱。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各大幼儿园对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强,这为各大师范高校提高本科体育教育人才的就业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是指以幼儿园为依托,培养出有针对性的幼儿体育老师。专业人才在到职后能够根据自己的业务专长,为幼儿制定相应的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体育学习任务,并组织幼儿一起通过实践完成任务,最终提高幼儿的体育能力,为幼儿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服务,这与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本科培养中小学老师有所不同。但是目前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前方向的人才培养上却没有相应的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各高校原来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还没有意识到学前方向的开阔市场,对学前方向体育生的培养不够重视,并且缺乏相应的体育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这一模块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要。因此,教育要与时俱进,我们国家有必要改革教育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上细分学前人才培养方向,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与优化,分析与探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指导下,按照指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现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客体是人才培养活动,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条件则为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需求和教育目的,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各条件方面的要求,具有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不是统一具体的,而是根据目标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大学相同的专业也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这样一个简化的公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
二、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培养意义
理论联系实践,科学理论系统的指导对于培养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和相关书籍,我们不难发现,有关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的相关资源并不多,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也限制在某些方面。相对研究体育教育专业中学方向和小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书籍却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把培养学前体育老师这一更加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划到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发展方向中来,导致高校在培养本科体育师范生时忽略了这一方向上的人才培养,对这一方向进行教学和调研的老师也相对较少,并且未设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必然会导致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相关著作较少,不能给我们以后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予以理论上的支持。所以,我们国家应该从战略性的角度出发,优化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方向模块,引导各高等师范院校注重对学前方向体育生的培养。各高校也要对国家教育政策予以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调研室,并定期引导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有关体育教育本科师范生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座谈与讨论,共同探讨对学前方向体育生的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对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利用多项举措提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前人才的发展能力[1]。在现今各中、小学体育教师已走向饱和,本科体育师范生队伍却不断壮大的趋势影响下,我国大学体育师范毕业生毕业就失业、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我国的发展,而幼儿园体育老师市场的需要便成为解决我国体育师范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学前方向体育师范生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并且可以弥补社会上的空缺职位,为我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学校要统筹全局,做好专业建设
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是为社会和国家打造并培养职业化体育老师的人才孵化地。学前体育方向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需要融合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对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学前专业的调研发现,很多高校虽然应国家要求规划了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专业建设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却没有设立与之匹配的教研室,缺乏科学的调研理论指导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在实践发展道路中遇到了障碍,造成发展瓶颈。所以,各高校应该尽快加强对学前体育方向的重视,做好专业建设,以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来制定科学的目标战略。学前专业本科体育教育的目标建设是为幼儿园培养出专职的教育人才,所以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结合幼儿园对学前体育老师的综合性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类高等师范学校要统筹全局,意识到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做好专业建设,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规划,就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
(二)优化课程设置
当前普通师范高校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人才,所以,我们需要首先在课程设计上有所行动,然后逐步的进行接下来的建设工作。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过多关注学生对专业理论技能知识的学习,课程的设计也多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发展和锻炼的需要,直接与职业针对相关的比例很少,这与学前专业培养幼儿园老师的初衷相违背。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教,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幼儿的实践中,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3]。所以,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对课程的实施不断的更新调试,突出体育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准确定位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把有关幼儿身体活动能力和生理心理接受能力添加到课程设置中,让高校师范生进一步把握幼儿发展特点,使其更具有教育幼儿的综合素质[4]。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高等师范学校对体育教育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安排的不合理。一些高校仅仅安排整体学时数量的百分之九进行理论技能知识方面的教学,却在实践教学中安排了长达六周的教学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严重失调,会让没有把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在实践中走向误区,最终达不到教育应有的效果。所以,高等师范学校在设置学前体育方向教学课程时,要注意两者的平衡,适时的扩充对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的课程比例。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有计划性的设置相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础技能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可以把握幼儿教学有关通识性的内容知识,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拓展优化教学方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教学方式来说,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加以拓展和优化。体育课程不仅是为了满足身体上的锻炼,还需要具备职业针对性[5]。适时适度的删减一些有关技术性过强、不适合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内容,增加一些符合幼儿学前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可以根据幼儿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编排与设计。比如可以通过“小组比赛法”、“游戏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辅助途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进一步的体育教育学前方向的学生自主创新教学能力和对课堂的整体设计组织能力,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并真正的学以致用。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大部分学生在书本等理论知识方面占据强大的优势,在现实中的实践能力却普遍弱于其他国家的学生,这正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原因。对于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吸取教训,强化本科生的实践能力[6]。针对目前我国幼儿园开展的常态体育教育活动,包括早操、亲子游戏活动、户外体育课程等形式,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活动创编技能进行培养,培养学生对幼儿体育活动进行整体性的组织和人性化的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组织操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幼儿园体育教学进行良好的组织与控制,为幼儿带去良好的示范,优化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等师范院校还可以通过与各大幼儿园沟通协商建立高校实习培训基地,加强交流,安排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实习,进而促进学生对学前专业体育教育活动的反思与收获,以期培养更具有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7]。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然而,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有着很广阔的社会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为了促进我国师范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系统化发展,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三者合力,培养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教育学前方向人才,为我们祖国的花朵带去体育教育方面的保障,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郭剑华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莉君,曹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
[2]刘勇,饶平,蒋炳宪.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5).
[3]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4]高虹.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5]刘伟.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体育教学学前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3(4).
随着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战略性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高等师范院校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予以高度重视,再结合全国幼儿园对专业体育教师的需求,大力发展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契机。培养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专业性人才要统筹全局做好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拓展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质型专业人才,进而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教育专业,是指通过教学培养出具有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等工作的中、小学体育老师或管理人员。从现有的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规划方案上来看,我国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针对中、小学体育老师这一方向,而在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弱。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各大幼儿园对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强,这为各大师范高校提高本科体育教育人才的就业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是指以幼儿园为依托,培养出有针对性的幼儿体育老师。专业人才在到职后能够根据自己的业务专长,为幼儿制定相应的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体育学习任务,并组织幼儿一起通过实践完成任务,最终提高幼儿的体育能力,为幼儿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服务,这与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本科培养中小学老师有所不同。但是目前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前方向的人才培养上却没有相应的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各高校原来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还没有意识到学前方向的开阔市场,对学前方向体育生的培养不够重视,并且缺乏相应的体育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这一模块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要。因此,教育要与时俱进,我们国家有必要改革教育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上细分学前人才培养方向,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与优化,分析与探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指导下,按照指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现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客体是人才培养活动,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条件则为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需求和教育目的,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各条件方面的要求,具有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不是统一具体的,而是根据目标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大学相同的专业也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这样一个简化的公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
二、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培养意义
理论联系实践,科学理论系统的指导对于培养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和相关书籍,我们不难发现,有关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的相关资源并不多,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也限制在某些方面。相对研究体育教育专业中学方向和小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书籍却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把培养学前体育老师这一更加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划到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发展方向中来,导致高校在培养本科体育师范生时忽略了这一方向上的人才培养,对这一方向进行教学和调研的老师也相对较少,并且未设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必然会导致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相关著作较少,不能给我们以后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予以理论上的支持。所以,我们国家应该从战略性的角度出发,优化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方向模块,引导各高等师范院校注重对学前方向体育生的培养。各高校也要对国家教育政策予以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调研室,并定期引导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有关体育教育本科师范生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座谈与讨论,共同探讨对学前方向体育生的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对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利用多项举措提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前人才的发展能力[1]。在现今各中、小学体育教师已走向饱和,本科体育师范生队伍却不断壮大的趋势影响下,我国大学体育师范毕业生毕业就失业、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我国的发展,而幼儿园体育老师市场的需要便成为解决我国体育师范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学前方向体育师范生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并且可以弥补社会上的空缺职位,为我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学校要统筹全局,做好专业建设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是为社会和国家打造并培养职业化体育老师的人才孵化地。学前体育方向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需要融合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对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学前专业的调研发现,很多高校虽然应国家要求规划了体育教育本科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专业建设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却没有设立与之匹配的教研室,缺乏科学的调研理论指导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在实践发展道路中遇到了障碍,造成发展瓶颈。所以,各高校应该尽快加强对学前体育方向的重视,做好专业建设,以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来制定科学的目标战略。学前专业本科体育教育的目标建设是为幼儿园培养出专职的教育人才,所以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结合幼儿园对学前体育老师的综合性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类高等师范学校要统筹全局,意识到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做好专业建设,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规划,就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
(二)优化课程设置当前普通师范高校体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人才,所以,我们需要首先在课程设计上有所行动,然后逐步的进行接下来的建设工作。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过多关注学生对专业理论技能知识的学习,课程的设计也多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发展和锻炼的需要,直接与职业针对相关的比例很少,这与学前专业培养幼儿园老师的初衷相违背。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教,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幼儿的实践中,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3]。所以,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对课程的实施不断的更新调试,突出体育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准确定位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把有关幼儿身体活动能力和生理心理接受能力添加到课程设置中,让高校师范生进一步把握幼儿发展特点,使其更具有教育幼儿的综合素质[4]。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高等师范学校对体育教育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安排的不合理。一些高校仅仅安排整体学时数量的百分之九进行理论技能知识方面的教学,却在实践教学中安排了长达六周的教学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严重失调,会让没有把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在实践中走向误区,最终达不到教育应有的效果。所以,高等师范学校在设置学前体育方向教学课程时,要注意两者的平衡,适时的扩充对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的课程比例。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有计划性的设置相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础技能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可以把握幼儿教学有关通识性的内容知识,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拓展优化教学方式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教学方式来说,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加以拓展和优化。体育课程不仅是为了满足身体上的锻炼,还需要具备职业针对性[5]。适时适度的删减一些有关技术性过强、不适合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内容,增加一些符合幼儿学前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可以根据幼儿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编排与设计。比如可以通过“小组比赛法”、“游戏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辅助途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进一步的体育教育学前方向的学生自主创新教学能力和对课堂的整体设计组织能力,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并真正的学以致用。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大部分学生在书本等理论知识方面占据强大的优势,在现实中的实践能力却普遍弱于其他国家的学生,这正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原因。对于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吸取教训,强化本科生的实践能力[6]。针对目前我国幼儿园开展的常态体育教育活动,包括早操、亲子游戏活动、户外体育课程等形式,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活动创编技能进行培养,培养学生对幼儿体育活动进行整体性的组织和人性化的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组织操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幼儿园体育教学进行良好的组织与控制,为幼儿带去良好的示范,优化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等师范院校还可以通过与各大幼儿园沟通协商建立高校实习培训基地,加强交流,安排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实习,进而促进学生对学前专业体育教育活动的反思与收获,以期培养更具有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7]。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然而,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有着很广阔的社会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为了促进我国师范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系统化发展,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三者合力,培养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教育学前方向人才,为我们祖国的花朵带去体育教育方面的保障,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杨莉君,曹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
[2]刘勇,饶平,蒋炳宪.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5).
[3]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4]高虹.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5]刘伟.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体育教学学前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3(4).
[6]毛淑娟.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6).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留守儿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却呈不断滑坡之势,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相比,差距不断扩大。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不但农村的整体人力资源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而且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其他社会问题。经过研究发现,我归结为2个大点: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一、寻找最根本的原因
1.学校因素
在教师方面。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学校,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造成了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
(1)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学校,这里管理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低,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长期在本地工作,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
(2)因信息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少,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
(3)因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
(4)因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的改变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的教师,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非语数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同时,农村学校中当地人偏多,因此教师的年龄普遍较大,首先对于年龄偏大的教师,体力、精力不足,工作创新性不够,主动性不强;再则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延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使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再加上年龄偏大的教师后顾之忧颇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除此以外,再加上教师编制不足,很多老师不得不承担多学科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必然会下降。
在教学投资上。经费来源渠道偏窄,资金严重短缺。目前,大多数村小的办公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按教师人头和学生数统筹来解决。而这些钱远远不够学校正常开销,资金缺口较大。没有办法,学校只能靠减少办公费用,压缩正常开支来缓解。至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就只是一句空话,根本谈不上。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更是纸上谈兵。其次,作为山区乡镇,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地方政府难以调拨出资金来发展教育。因此,学校办学条件难以得到改善,课室有了,功能室有了……但里面的设施设备难以完善或更新。
2.家庭因素
家长不够重视。由于受到学生家长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长支持和理解教育的程度远不及城里家长。有的家长平时过分溺爱孩子,缺乏家庭管教,家校教育难以形成合力。做同样一件工作,如校讯通平台的建设、安全教育平台等,城里家长十分热心;而在农村,尽管这些做法对学生及家长来说是有益的,可真心支持者寥寥无几。
由于在农村,工作岗位非常少,导致外出务打工人员增多,现在留守孩子不断增加。大部分学生回到家后,都由爷爷奶奶监管,放任其玩手机、电脑。这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家长太过重视。在农村,很多有能力的家长都在外打拼,有的甚至千方百计送孩子到集镇、县城教学质量好的地方入学,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最后就使得农村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教师的教学激情也随之淡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农村学校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
农村学校占了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寻找原因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的所在。针对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增加投入就是要增加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总额,这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体制,改变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状况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途径。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上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提高国家总体教育投入水平的同时,向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
2.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
农村学校教学楼做好了,教室有了,但是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设备设施难以得到添置。教学仪器或设备陈旧老化,已完全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常言道,学生要一碗水,老师应有一桶水。当今时代这个比例不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新一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小学老师,需打造成学习型教师,当今教师要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更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方能适应时展。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
(1)以考促学。目前,有多少同行朋友用了多少时间去学习,钻研业务?自觉去“充电”?我认为老师与学生一样要读书啊。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只有对教师进行考试检测,才能促进他们自觉去学习,自觉提高。八十年代,教师教材教法考试,对老师学习,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考促学,关键要务求实效,不要留于形式,一定要防止走过场,否则适得其反,才能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2)以训促提高。针对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知识贫乏,教学艺术差等现象,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应组织对教师进行在职、离职、短期或较长期(一个月、一个学期)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实习等方式,可以提高老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
4.立足校本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加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开展“以老带新”,教学上“拜师结对”工作,通过开展听“推门课”、“追踪课”、“展示课”等形式,确保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极开展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活动。鼓励教师撰写论文、经验或总结,对一些质量较高的论文推荐到各有关刊物发表。
二是加强校本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后写好心得体会,并且上好移植课。达到一人学习,大家受益的目的。同时,还要继续加强校本培训,利用VCD光碟,网络等手段,组织教师加强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
5.加强留守学生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