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经济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第1篇

(一)当前农业经济生产理念和发展模式落后于整体社会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低碳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中形成的新模式,并没有深入实践当中。受农村区域信息获取速度、知识普及度的影响,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了解甚少。另外,由于低碳经济投入度高、经济收益获取周期时间长,人们对其接受度也比较低。因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习惯于依赖化肥、农药等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可耕种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科技创新性差且没有科学技术作指导

在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转变阶段,受科学技术支持度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影响,缺乏核心性科技发展元素,很难将其转化为生态经济模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诸如:农村耕地质量问题、农田水利设施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都是阻碍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创新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加快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速度。

(三)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同时,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被污染,不仅会阻碍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降低农民收益。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改善,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调查资料显示,造成农业污染的因素很多,如:养殖业污染、农业种植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农业种植业污染最严重,主要有: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等;养殖业污染主要为:水污染和水资源富营养化。在国际贸易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鱼药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水产品污染已成为影响出口关键因素。

(四)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劳动素质不高

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整体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作重要支撑,学生在专业填写的时候很少选择农业,然而实际为,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对口人才加入。尤其是在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农业专家参与。但当前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整体农业从业队伍人员素质偏下,这种情况,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分析

1.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度的提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危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据美国气象局调查资料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因素下,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最为严重的是农业。而农业生产所释放以CO2为主温室气体约占全球人为因素所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农业生产所用的有机化肥数量过多、农业废弃物燃烧过于严重;一方面是农业耕地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致。而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前者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后者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为确保低碳经济理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协调性,必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我国对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度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发展由高碳经济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低碳经济建设理念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愈加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间发展的协调性。参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的相关规定,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开展以防治水土污染为重点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依法调整部分污染严重难以投入农业生产活动的耕地,提高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水平,做好农作物秸秆焚烧利用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用水,有效解决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脏、乱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对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二)现代农业科技因素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大力研发各类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村沼气工程,它以秸秆、生活类垃圾等为原料,在减少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又能够减少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秸秆还田技术,它既能够培育地力,改善土质的酸碱平衡,又能够作为动物饲料、肥料等使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既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低碳式发展,又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协调发展的推动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业产生过程中的各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总值,不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视角下,为确保现代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则需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各自生产机制的特点,将各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促使它们协调运转。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激励机制推动因素分析

1.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参照农业经济生产总值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采取的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需遵低能耗、低碳化及低污染的原则,借助市场与行政调控手段,再结合农业生态保护成本及其服务价值,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制约机制。第一,建立以农业废弃物排放为主的税收制度,加大政府财政生态补偿力度,采取“以能代赈”的措施,大力研发风能、沼气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第二,征收农业碳排放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期目标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标是增加低碳类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筹集更多的环保资金。

三、提高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革新农业经济生产机制

农村之所以不断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为,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过于落后于时展步伐。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低碳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用意,确保低碳经济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改革农业经济生产体制,需要在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发展机制,制定有效措施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减缓农业经济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缓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明确我国所追求的GDP增长应当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持续化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次,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引领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发挥其引领作用,做到收入产出的最大化,加快经济产业的转变步伐。

(三)选择综合化农业发展道路,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作为农业经济生产发展大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急需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化、机械化、低碳化、循环化的综合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依照资源化、持续化、减量化的原则,选择正确的生产技术,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加农业经济生产收入,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整合利用。

(四)加大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力度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整体水平差,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偏低,人作为主导其它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影响事物发展的各方面,只有作为劳动主体人的素质提升了,才可以从根源上革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所以,我国若想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大国,就必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素质、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化团队。另外,还需不断开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额度,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适当培训,调动其农业生产积极性。

(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体系

促进低碳区域农业资源整合的有效办法是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借助区域政府间的行政调控手段,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建立起有序的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低碳产品检测标准及农业生产标准等,在确保各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为:第一,建立低碳农产品品牌市场,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低碳农产品;第二,政府加大农产品企业扶持力度,紧抓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提高农产品市场增值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节能减排;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开推广低碳农产品信息;第四,不断完善农业劳动生产制度体系,确保低碳农业经济生产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角度来重新审视农业经济生产的相关制度,争取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谁污染谁治理,鼓励农村企业发展低碳融资。

(六)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逐步改善传统形式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科学合理的使用施药数量,降低对农业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料,如:动物粪便、生物肥以及又复合有机肥等,加快生物型农药研究力度,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降低害虫灾害,可选择抗病植株的方式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另外,大力发展可循环性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七)建立低碳农业生产技术试点基地

当前,我国正处在低碳农业技术的探索发展阶段,建立低碳农产品技术试点基地能够有效整合各区域间的农业技术资源,共同研发低碳农业技术,逐步建立起以农村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链,依照市场发展需求,合理配置技术资源,组组建区域技术创新团队,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辐射带动提高区域内的低碳农产品生产水平。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探索与规划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传统农业中只发挥了农业必要的因素,比如土地、天气、原材料等因素,而生态农业是将传统农业的相关因素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农业,并通过一定的经济学、生态学来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起来的农业,在生态农业中包含了农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而且,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的规律化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求。

一、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中包含了经济学原理、生态学、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是在不断实践摸索中走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本质是在保护环境前提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发展既包含了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包含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是两者均衡的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农业发展中不顾环境保护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的旧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情况下,同时也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非常重视人类、环境、农业、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类长远的需要。生态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的产业化,是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主张的是无污染的发展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在农业中的使用,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农业种植以及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在保证产品数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因此,生态农业工作者必须懂得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农业过程中的正确操作。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只重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这使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说明,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各国的基础经济支柱,不注重农业发展的国家最终都会受到发展的限制。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犯了忽视农业发展的严重错误,这要求必须重视农业的科学发展,制定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其所具有的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强调的是整体性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把生态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站,都会发展轻工业,但是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必然会要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产业结构的发展来说,只有各个产业齐头并进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得长远的发展。

(二)生态农业是多样性的农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全国都采用统一的发展模式,这并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而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针对各个地区的独特条件而进行的发展。比如我国的南方地区就和北方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南方就利于地方的特色发展“猪-沼池-果树”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的农业发展才能做到资源的最好利用,同时也能做到对资源的最好保护,使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不论是经济效益的发展状况,还是生态效益的发展状况,都应该统一发展。

(三)生态农业的高效性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中一些农业的废弃物都是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而生态农业则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生态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既改变了传统模式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于农产品的安全性也是一种保障,这让生态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发展,是在人们对于农产品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进行的发展,既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生态系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现状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已经实施计划生育,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却处于大量增长状态中,而耕地面积却逐年减少,对于耕地面积处于逐年减少的状态中,我国没有出台一部政策法规进行控制。目前,我国森林破坏的现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乱砍乱伐的现象依然很严重,对于多样性生物的保护机制也不健全,很多物种数量处于急剧减少状态中,大约有30%左右的动植物受到很严重的威胁。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分析这种获取资源的发展是破坏式的发展模式,对以后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生活废弃物的污染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城市以及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生活废弃物,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这些生活废弃物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在农村,很多农民都将生活垃圾直接扔到田地里,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而且这些生活废弃物长时间的堆积容易产生一些病菌,是各种疾病的源头,给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威胁。

(三)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工农业生产的污染

城市工业所存在的“三废”现象,已逐渐向我国农村发展和蔓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三废”污染现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大约有30%左右的农田受到大面积的污染,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由于一些固体废弃物品的大量堆放,导致很大面积农田不能使用。同时还有大面积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环境污染现象太过于严重,所以粮食每一年减产基本在150亿千克上,这就表明直接损失大约在190亿元左右。另外,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由于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乡镇企业所带来的污染却一年比一年严重。同时,因为农田和乡镇企业通常两方面是紧密相关的,农田已经被作为是消纳污染物的主要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农业生产也会带给农业环境一定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第一使用农药、化肥不合理,这些化学用品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一些农药和化肥所引起的污染,不但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产量,而且对人体和动物产生了很大危害。第二是一些废弃料对农业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污染。最近几年来,家庭畜禽类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因为废弃物不能马上用于农业生产,因此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四、农业经济中生态农业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

要推进农业大力发展,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能够更好的适用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同时优化发展最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这样可以形成新的格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地区发展中,可围绕水产品加工、粮食加工、废弃物加工等进行精心培育和规划,需要从各方面保障所推出的农产品是无公害、环保的产品,形成专业特色的发展形式,不但保障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建立起企业直销形式的销售模式,解决物流、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从多方面上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讲,制定出与时展潮流相符合的产业政策,可以吸收外来资本和民间资产,政府也会制定出一系列与发展相符的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可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迈入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对于农民来讲,发展农业生产实属是一件可以提高收入的好事,最近几年来,一些外来的资本家纷纷涌入到生态农业发展领域中,这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而且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同时也可以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支持。另外,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管理机构。

(三)生态休闲旅游与农业景观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人们都希望能够真正亲近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丽,开展农村生态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它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诞生的,进一步开创了农业生产运作的新形势。这是一种新型模式体系下的旅游项目,运用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态成果、田园景观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广大游客来购物、体验、观赏、健身等等,从各方面上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来讲,既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发展,而且还需要保障其发展的稳定性。

(四)发展农业国际贸易

我国是传统农业的出口大国,大力加快农产品的快速发展,对开展我国农业贸易格局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会受到质量、产量、出口等各方面困扰。在我国农产业生产过程中,会广泛运用化肥、农药、激素等等,这样就会使牲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影响到出口的数量和产量。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出绿色产品,也就是一些无污染、无公害、无毒害等化学物质,也就是一些具有营养价值的食品,这样能够与我国一直倡导的环保理念相符合,进而加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因为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因此,必须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研究,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上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作者:闫晓静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苏春华,等.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农业现代化究,2012(6).

[2]郭书田.21世纪中国的生态农业[J].中外科技信息,2011(10).

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大有可为,首先,中国需求市场空间大,其次,我国有丰富的农业能源资源,再次,中国农村丰富剩余劳动力利于能源农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总之,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对突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具有重大意义。

一、能源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世界能源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石油储量仅能供给人类40年使用的现实,更加剧了人们的担忧。为降低经济与社会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一些石油进口国开始寻找能有效替代石油的燃料,因此能源农业产业脱颖而出。

此后由于中东石油的充分供应,能源农业产业发展滞缓下来。最近60多个月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和实施生物燃料的开发和应用。

巴西自1975年大规模开发、生产石油混配酒精燃料,成为世界仿效的榜样。目前全球乙醇生产量已占到世界汽油消费总量的3%左右,而巴西这一比重更高达40%。

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在6年内使乙醇成为与汽油并驾齐驱的汽车燃料。2006年出售乙醇混合燃料至少达40亿加仑,2012年要达75亿加仑。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也为使用乙醇混合燃料E-85(包括85%的乙醇和15%的汽油)的汽车推出了促销计划。

中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1997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1993年以来,中国净进口石油依存度由0.45%上升到目前的11.5%,接近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时美国净进口石油依存度12%的水平。因此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能源农业经济,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能源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能源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能源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后者以生产粮食、蔬菜为主,主要以满足人们食用需求。而能源农业则是由于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短缺而产生的以生物质能为原料的石油替代品,目的是为满足能源工业的需求。由于能源农业前景广阔、石油替代品产量迅速增加、新品不断涌现,是农业经济发展、增长的新亮点。如年利用2000万吨稻秆供14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吨价300元,则农民增收60亿元,可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不仅消除了随田焚烧污染,得到了清洁的电能,又增加了农业经济产出和效益。

(二)能源农业所需生物质能的农业作物供给前景广阔

目前,美国利用玉米和巴西用糖类等作物大量生产乙醇汽油。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做到在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能源农业。考虑能源农业的经济性,已有日益增多的树木、杂草等纤维品和农业产品加工废弃物被用作替代能源产品的生产原料。除乙醇外,还可生产高品位生物燃料包括生物柴油、甲醇、沼气等。目前欧洲有50%车辆是使用生物柴油运行的。

(三)能源农业所需生物质能的作(植)物制品开始形成企业化生产

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菜籽在我国资源丰富,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发达国家类似“生物柴油”制品生产已具备企业规模化,例如壳牌石油公司在德国北部投资建立的一家生物柴油提炼厂,年产油量可达125万桶。

三、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大有可为

(一)中国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是一个一次性能源短缺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生产更是浪费惊人。2004年我国GDP只占全球的4.4%,但却消耗了全球12%的能源。2005年和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分别达到1.3亿吨和1.43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0%,预计到201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因此,我国亟须科学用能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对能源农业产业的需求十分巨大和迫切。

(二)中国运用农业植物制乙醇汽油

我国2005年12月由国家八部委决定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

车用乙醇汽油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新型汽车燃料。乙醇可用农作物谷类和秸秆等生产,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意义。

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测算,预计到2010年我国全社会汽车保有量达到5800万辆。目前汽车用原油年耗量约为11000万吨,占全国石油消耗量的40%,如果车用乙醇汽油的乙醇按10%混掺量计算,年节约汽油1100万吨。

(三)中国掌握生物质炼油新技术

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质洁净能源室获悉,科技人员将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等多种原料进行热解液化和再加工,可变废为宝,将秸秆转化为生物油。这项成果已获安徽科技厅鉴定。实验表明,木屑产油率60%以上,秸秆产油率50%以上。

(四)中国利用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秸秆年产量为6.5亿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7亿吨以上,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

采用欧洲成熟的秸秆直燃供热发电技术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既是大型的节能项目,又是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最大的支农项目,更是发展能源农业产业经济的突破口。保守测算可供直燃发电的秸秆资源量达2亿吨(折标准煤1亿吨),如年利用2000万吨秸秆,每吨收购价为300元,则农民直接增收60亿元,且节约标准煤1000万吨,可供140万千瓦火电机组一年的消耗。这对于防污染浪费、节能增效益、反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五)中国建立能源农业基地

中国秦岭、淮河以南低山丘陵地区广为种植的油桐、乌桕和全国各地的蓖麻等木本油料植物,都是生产“生物燃油”的最佳能源农业植物。另据农业部门调查,云南有120多万公顷荒山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等江河沿线干热、干暖河谷地带,特别适合宜于不择土壤、耐干旱、喜高温的蒿桐生长。蒿桐种子含油率可达30%,3千克可炼500克生物柴油,一亩地可丰产籽种300千克。

(六)中国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能源农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中国农村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可在居住的房前屋后、行道路旁、沟堤河岸、农田地边空地、丘陵山地、坡地,选择种植能源农业生物,或进行规模化经营,这样既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又发展了能源农业经济。

四、为发展能源农业创造政策配套环境

(一)发展能源农业经济的战略方针

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能源农业经济。建议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方针应该是以自立更生为主,坚持替代石油战略方针:(1)坚持“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石油供应方针;(2)坚持“天然气、石油和人造石油并重”的石油生产方针;(3)坚持“煤制油、气代油”节约用油方针;(4)坚持“适量、适时、适地”的进口石油方针。

(二)创建能源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我国能源形势严峻,能源供应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突破能源瓶颈,发展能源农业产业有着战略意义。但新型产业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需要政府和法律层面上的强有力扶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政府要组织、推动能源农业发展

没有政府组织、推动,能源农业产业不可能迅速自发地发展。正因如此,政府的扶持特别重要,要强化宏观能源结构的管理与引导。政府以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激励、支持和推动农民扩大能源农业植物种植,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能源农业产业。

2、能源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法律环境

能源农业产业初建期,由于技术、理论及设备等的暂时缺陷和缺乏规模效益,以及市场不成熟等,产业会有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不佳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特别需要政府税费政策的鼓励来推动产业的发展,通过税费的减免、亏损补贴以及电力上网、油品上市给予价格优惠等政策,使农民种植能源农业植物和下游炼油、发电企业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促使能源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推动能源农业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从能源农业的植物品种的选育、种植等,一直到最后企业制油或发电的全过程,都要注重科学实验和科技研究与应用。建设立项、科技立项和创新等,要列入规划,以得到政府有效的宏观指导和具体上的帮助,防止重复建设。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与降低成本上,充分显示和发展能源农业新型产业的优越性。我们要集中力量在技术与产品创新上,以创新突围、以创新立足发展能源农业产业经济。

第4篇

进入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农业所展现出来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结构的变化。原来是农业辅助工业,现在是工业反哺农业,这足以表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对整体的结构形式做出宏观调整,保证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平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化差异明显,这是国情使然,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村的支持,也就没有当前的良好形势。目前,我国城市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带动农村一同发展,国家也开始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这一整体局势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农村生产要素的模式。

2转型期给农业经济管理带来的挑战

2.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生产机制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不相适应,增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难度;农业从业人口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当前农业产业从业人口知识结构单一,整体教育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2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现代化农业战略的推进,会对农业经济管理内容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甚至阻碍农业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全面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对滞后的农业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首先,现在农业发展提出了“生态化”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表现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下足功夫,随之会带动农业管理思维的改变;其次,虽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世界上先进国家来看还是落后的,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的原因,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使我国农业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也是今后农业管理中重点研究的内容。

3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浅析

3.1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工农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拉长农业的整体产业链,改变以往只注重片面性的管理体系,将目光重点放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管理上。不仅如此,还要细化农产品的加工,构建服务于农业的大物流,开辟农村绿色食品市场,并抓好质量关,这些都是未来农业经济管理项目中的重点。

3.2推进城乡间的循环流通

接触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势必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而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需要探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城乡间的联系模式主要还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流通,城市的工业化作为农产品加工的中间过程,农产品作为工业的原料基础。对于今后来说,城乡间的联系模式必定会增多,提升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会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3.3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将“服务于民,帮民致富”作为行动的基本指导原则。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占,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探索中找出一整套服务于中国农民生产与生活的解决方案,解决中国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把科技的管理模式作为农民致富方案和工具的提供者,问题的解决者,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贴身管理运营商,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平台。科技管理体现在:首先,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涵盖了农业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一站式交易、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农用机械及劳务的农事服务等内容,解决农民“买难”与农村“有地没人种”的问题;其次,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副产品收购、粮食银行、农副产品期货、现货交易平台,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此外,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村市场引入金融信贷服务、互联网应用技术,提供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培训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帮助农民开源节流,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3.4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

首先要以实际为出发点,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组织三农问题专家,针对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出符合农村生产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案,通过基层调研,听取群众意见,证明方案可行后便大力推广到全国各乡村实施。

3.5多渠道融资,解决资金困难

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撑,除了政府的拨款外,还应借助于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特点。此外,政府还要统一规划,出台惠农扶农政策,鼓励吸引社会各企业的加入,引导他们向农村投资,兴办乡镇企业,这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重要的是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6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政府鼓励大学生下乡做“村官”,但这一举措还远远解决不了农村技术人才缺失的现状。如今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原来单靠人力简单耕种的情形了,大型机械化播种收割设备已经遍及全国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走向多样化,这些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和骨干。当地政府在提倡大学生下乡的同时,还应免费开办技术培训学校,面向的对象是基层农民,主要培训内容是基本的生产技术常识和信息化生产设备操作知识等。

4结语

第5篇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我国农业和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药化肥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和废水等物质直接排放到了生态环境当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长期存在着掠夺式开发的现象,导致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2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2.1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应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工作,都离不开人,需要以人为本。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有效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努力组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农业生产队伍。同时,对于农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不断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创意,发现新的技术,因此,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有助于找到农业发展新的突破点。

2.2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还应该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换而言之,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将科技成果利用起来,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利用科学手段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发展模式,使农业生产的收入得到全方面的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农业信息站。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建立农业信息交流点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前期考察和调研农业市场,及时将真实有效的农业信息公布于广大农民群众。二是应该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实施合同的管理机制,鼓励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三是应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建立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

2.3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使我国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还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浪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另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走向国际化,有效突破国际贸易的壁垒,使农产品的出口量得到大大增加。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发展,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和方式,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测评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我国的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有利于生态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严格遵循合理开发的原则,对农业资源进行有序、稳妥、积极地开发,严禁采取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3结语

第6篇

我国具有显著的人、地矛盾,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且污染严重,想要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保证人口成活且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与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排放、低耗能、低投入以及高效率的一种节约型增长方式,通过“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相互协调。

二、实现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想要提高农业产出,除了应增加投入之外,还要提高效率。确保投入量与资源供应量的平衡、适应环境承受力。我国农业发展更侧重于对后者,也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是资源节约,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最佳选择。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为: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采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效益、竞争力的提升。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个过程,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依据经济学、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借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一边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一边将各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有效的结合到农业发展中去,并最终实现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发展体系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属于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一种生产方式。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虽然正是以经济效益为重点的农业工业化前期,但,由于人均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对农业产出造成了极大压力,愈来愈凸显出农业生态的问题。基于此,必须要对农业生态合理化的问题加以重视,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借助行政立法的作用下,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转变。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将我国诸多土地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起到有效减少裸地面积的作用,避免诱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预防洪涝、沙尘暴等灾害的发生。另外,转变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还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产品出口。

四、实现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

土壤作为一个天然的储碳库,通过某些相应的方法加以土壤固碳便可以实现对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月1/4的抵消,其最简便也是最易行的方法便是促使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业是在依据生态学原理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生产过程中不提倡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饲料添加剂或者是农药等物质,在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的前提下,通过借助天然植物性农药以及物理法、生物法等病虫害防治手段,构建作物轮作体系,在利用动物粪肥、秸秆还田等举措加以保持养分循环、土壤培肥等等,促进农业稳定、持续的发展。有机农业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促进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减少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尤其是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

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农业,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开发集生活、生态、生产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农业一方面有食品保障的效用,另一方面还具有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的诸多效用。就都市农业来说,不仅具备生产功能,而且加以开发还能将其更多的功能发挥出来。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当前工业化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淡、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更是可以为人们提供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与城市生态亲近的要求。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可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六、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原则,政府,思路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物质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能。生物质中的每一种都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形成农业循环的系统。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大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农业产业内部循环系统;二是农业—工业循环系统;三是种植—养殖—工业—营销系统;四是农业—工业—旅游业系统。当然,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循环系统。那么,为什么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呢?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其次,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再次,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四个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三、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要重视政府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具体来讲,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条件:

1.制定相关法律。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对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要切实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要培育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参与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兴事业中。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4.部门联动,同心协力。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农业、工业、林业、科技、国土、环保、财政、金融、工商、司法等国家整个循环经济中的各个主体系统,各系统内均需资源输入、产品输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各系统(部门)必须联动,全力以赴,统一步调,同心协力,整体推动,努力形成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唯有如此,各部门才能实现共赢,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既然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那么,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进入空气中。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可以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具体建议包括:

1.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使农业生产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2.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要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第8篇

河北省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山,土地面积18.8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在这些土地资源中,耕地占33.5%、林地占23.43%、园地占3.74%、牧草占4.25%、其他农用地4.4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8.10%、交通用地占0.62%、水利设施占0.68%;未利用地占18.31%、其他土地占2.88%。同时河北农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例如地处燕山余脉的唐山市境内山区地层古老,岩层破碎,多数土壤含砾石粗砂,保水保土能力差,加之水旱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交替发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2009年卫星遥感测定,唐山市水土流失面积2902km2,占山区总面积的54.2%。除此之外,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3亿m3,仅占全国的0.9%,是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组合极不平衡的地区之一。例如河北省唐山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0m3,约占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6,并且随着唐山市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己成为唐山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还有河北省农村森林资源比较匮乏,全省人均有林地面积487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活立木蓄积1.28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并且全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城镇、村屯等人口聚集区绿化水平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河北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2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2.1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和自然环境负担沉重

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和自然环境负担沉重是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在河北省唐山市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心目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进而很多农民在耕地生产过程中大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农用土壤垃圾化,耕地质量下降。同时过度使用的农药与化肥会随着雨水渗入地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水质进一步恶化和富营养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但是唐山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山市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这些自然灾害会给农村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2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河北省在发生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例如河北省唐山市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经常将烟杆废料、废木屑、玉米芯、麦秸、蚕豆杆、椰子壳等农产品废物弃置不用,这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唐山市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在唐山市还存在焚烧秸秆的现象,而秸秆的不完全燃烧不仅仅会致使耕地土壤板结,同时秸秆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会进一步污染农村的自然环境。

3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循环流程,达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节约能源、优化环境的目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河北省必须要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来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1营造循环经济的氛围,创新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不是很理想,因此河北省必须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循环经济的氛围,创新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效果。例如唐山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以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以经营生态环境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就如唐山市乐亭的赵蔡庄有效的实现了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生产良性循环系统,这种生态化的循环系统不仅仅能够有效净化唐山市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果树的抗病虫害能力,有效提高果园的产量,实现了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3.2继续调整和优化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

自从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后,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存在结构单一,比重不合理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因此河北省应该继续调整和优化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例如唐山市滦南县属暖温带沿海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养殖,于是滦南县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当地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大肆发展畜牧业,并且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鼓励建设大型沼气工程,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处理污染物,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滦南县也被中国特色产业宣传推广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奶牛之乡”、“中国生猪之乡”、“中国肉鸡之乡”。还有唐山市的丰南区全力实施渔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重点鼓励支持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实施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带动唐山市渔业结构调整,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推动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3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大量存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农村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河北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首先要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很多农村都开始利用秸秆做青贮饲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奶业和肉牛业的发展。同时唐山市还有很多农村将秸秆还田作肥料,这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期耕地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结构,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要处理好畜禽粪便,例如唐山市的一些农村纷纷开展了沼气建设,通过沼气的生产,将畜禽粪便在沼气池中发酵,这样不仅仅能够产生沼气,同时残留的沼渣可用作肥料。最后就是生活垃圾的处理,必须要做好垃圾的回收利用,例如唐山市的一些农村在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建立了农村垃圾集中点,对可重新利用的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利用,对不能再利用的垃圾要作好安全处理工作,这样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还有效防止了因垃圾的随处乱倒而影响环境。

4结语

第9篇

一、以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培植为先导,为农业现代化供给科技支撑

培植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年夜抉择妄想,是我区农业成长的新机缘。自去年8月份,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启动培植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正视,抽调精壮人员,组成了管委会。礼聘中国农业科学院搞好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5万亩,重点培植高新手艺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物加工园四个功能园区,各个园区协调配套,有机统一,顺应了农业现代化成长的要求。在工作上,一是注重抓了政策拟定和宣传。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区委、区政府拟定出台了《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合适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供给最佳优惠前提,并经由过程加年夜宣传力度,在市内外引起了较年夜反映,今朝已有千余人次参不美观考查开发区,咨询投资政策,洽谈合作项目。二是增强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年夜专院校的连系与协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年夜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理工年夜学等科研教学单元成立了科技协作关系,现已进入本色性研究项目两项,还有几个科研项目正在参议之中,为我区农业成长供给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加速了基本行动措施培植。区内主干道路、供电行动措施、办公及科技培训中心等已完陋习划设计,正在招标培植中,为进区项目缔造了较好的情形。今朝,15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物、乳制品等5个项目已开工培植,总投资4400多万元;高科技低温脱水食物、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个项目正式签约并筹备动工,总投资1.7亿元。此外,波尔山羊养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剂等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二、依靠科技,不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环绕成长高效农业,我区始终坚持“市场为先、科技为要、效益为本”的原则,实施科技带动,不竭调整优化农业财富结构,加速全区农业支柱财富的优化进级,提高主导产物的品质及加工增值能力。在积极指导东部乡镇蔬菜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同时,对西部乡镇安身高起点、年夜规模、快速度,鼎力实施“瓜菜西移”计谋,并不竭拟定和完美扶持政策,搞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培植,收到了以点带面、敦促蔬菜持续成长的下场。2001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呵护栽培面积占80%以上,年蔬菜总产量达16亿公斤,实现收入15亿元。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成长畜牧业作为重点,凸起抓了畜牧小区培植,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成长。全区已建成畜牧小区50多处,生猪存栏9.5万头,年出栏肥猪13万头,家禽存养490万只,尤其奶牛获得较快成长,存栏量打破4000头,比去年增添一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添到30%以上。在科技的敦促和市场的拉动下,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正执政着结构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成长的标的目的迈进。

三、用科技打造名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跟着人们糊口水平的提高,出格是WTO的插手,名牌已是产物通顺的“通行证”,是“命牌”。对此,我区把创名牌、树名牌算作成长无公害农产物和创汇农业的一项关头性法子来抓。一是凸起抓了“良种工程”,在不竭刷新传统农业品种,培育传统特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出格是以淄博维生种苗公司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充实阐扬其科技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58个,改善了农产物品质,慢慢培育创出了“绿帝”、“绿彩王”、“紫姑娘”等蔬菜名牌,畅销国内外。二是狠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培植。按照市场成长的要求,注重把蔬菜尺度化出产作为主攻标的目的,并在皇城设立了无公害蔬菜出产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下场。我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国家级蔬菜尺度化示范区”、“中国优质蔬菜出产出口基地”。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我们操作信息收集,狠抓了国内国际蔬菜市场各类信息的汇集、清算和剖析,先后插手了“农业部信息网”和“中俄商贸网”,进入国际互联收集,并成立了临淄蔬菜信息网站,实时体味国内外蔬菜市场行情信息,在上海、呼和浩特、牡丹江等城市设立了蔬菜直销市场和发卖处事处,随时体味外埠蔬菜市场需求品种、数目、价钱和商检尺度,为产销两地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搞益处事。去年,全区90%的蔬菜实现外销,外销全国60多个年夜中城市,并经由过程满洲里等边贸口岸向俄罗斯、韩国、日本、喷香港等国家和地域出口蔬菜1200万公斤,创汇180万美元,分袂比上年增添45%和42%.

四、加年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第10篇

通过计算后可以发现,虽然人均实际农业GDP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在时展过程中都有着其不平稳性,但是其彼此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关系。其四者之间的变动模式受对方影响,形成了当今农村金融业的现实影响结构。也就是说农村人均GDP是否增长,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Granger因果检验的过程中,其分析结果显示,包括了农村金融规模、结构其是均与农村经济增长没有直接明显的关系。然而农村金融效率却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虽然农村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规模与结构有所变化,但是不得不关注的是,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效率的积极促进影响。其二,与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村金融效率有异,农村经济规模等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无明显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影响了我国农村金融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脚步,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目前金融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的不完善。目前,商业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在其职能上存在缺失,从而导致了金融体系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稳定性严重缺失。举例来说,中国农行原本是政府特定的支持与扶持农村建设的商业银行,然而,由于农业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落后性与弱质性,从而导致了农业银行自身运营的机制产生问题,迫使其不得战略调整,最终减小了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当然,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政策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则偏向了边缘化。这种边缘化表现突出的是农村发展银行其建设初衷并未与现行状态达成一致,只进行农副产品放贷服务的发展银行,已经大大滞后了农村金融发展。当然,金融工具的缺失与服务手法的单调也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从而造成了金融发展的滞后现象。

(二)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契合

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相对比的,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则是目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另一诟病。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的主要缘由有两点:其一时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体的布局上无法达到合理化。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东部发达地区分布较为密集,相对的,中西部比较落后地区的密度反而较小,这样与经济结构需求完全不符合的金融机构密度,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协助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其二农村贷款的发放结构不合理也造成了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契合度不够的现象产生。在普遍经济学上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将决定金融发展的水平,而对于农村经济这种封闭式的经济形势而言,其所建设的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封闭性。而正是这种封闭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上不得不考虑农业经济的滞后性现象与弱质性特征,而将贷款形势发放到一些乡镇企业中,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现象的产生。

(三)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不高

农村金融机构效益不高,也是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农村金融运营环境而言,其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目前,越是落后贫困地区,贷款需求主体的居住环境就越为扩散,这种扩散性在中国地大物博的广大农村而言,为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与监管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与地域性广带来的麻烦相比,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金融机构自身内部的缺憾,正是这种管理体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农村信贷业务技能的失灵,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价值大打折扣,机构的工作效率也无法提升。当然,农村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过差,是影响其工作效率的又一大隐私。由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从而使很多相关政策无法有效落实与开展,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低工作效率。

(四)政府干预方法不科学

政府干预方法的不科学,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政策因素。传统意义上来将,政府的有效促进与引导对于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建设将拥有有益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管控上尚属于国家严格管控范围内。者不但失去了利率自身调节的杠杆作用,同时也是农村金融资本变得调动不灵活,使整个金融资源形如死水,不利于其与社会资本合流,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另外,政府对农村内部非正规性的金融资本管控的严格,也是造成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又一干预不科学政策。目前,政府之所以排斥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其主要原因在于该资本存在一定风险,而另一原因则是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干扰了政府对农村金融的管控工作。然而就目前看来,非正规性资本的顽强生命力已经使其资源走入了“灰色”的误区,从而变成了更加危险,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金融发展滞后影响因素疏导办法

(一)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

面对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象,合理有效的疏导办法将可行之有效的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并且推动整个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改善农村金融滞后的众多因素之中,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应为重中之重。之所以如此强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因为其是整个农村金融的建设基础,只有农村金融体系得以完善,整个农村金融环境才可以得到改观。所以,在构架金融体系之时,首先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有效应用政策、商业金融机构,规划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形成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互相扶持,共同促进,从而达到金融机制的合理化与现代化,保证了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创建全新形式的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化农村金融工具,将信贷、信息等与网络系统结合,并退出小额贷款的多种新形势的农村金融产品,从而达到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结果。

(二)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

确保了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调节当前金融机构现状,使其与经济结构达到合理化契合,是目前调节金融机构组成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在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应该大力扶持与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合理建设与运营操作,从而使其可以推动我国中西部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确保经济发展脚步。另外要重视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肯定与理解其发展的必然性与推进性,通过正视与积极引导,最终达到其与国有金融资源主体的共同作用,保证其安全性、稳定性与规范性,从而促进其金融结构合理,并与经济结构构建成良好关系,推动整个金融机构与经济结构彼此促进的结果。

(三)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地域性广这一物理性难题,如何有效的架设合理的监管、扶持网络,从而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到农业经济之上,是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走访调查各地区形式,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信息网络,将可以高效的了解到目前农业经济实际状况与农业需求,从而更快速高效的反应,提升金融机构效率。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加强也是确保机构效率提升到重要手段。充实当前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其内部管理与金融管理手法技巧,对于整个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科学化干预政策

第11篇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线型回归分析法,从农副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收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第12篇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就是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之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以人为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最根本的体现。要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求出路,又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开辟新的增收途径;既要立足当前采取尽快见效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动力。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过程。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当前特别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关键所在。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着力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城乡之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制,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要为农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机会和待遇。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平化。引导各类资源与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探索建立农业投入的补贴机制,积极推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搞好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原则,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的集中度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比重。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水产养殖。推动乡镇企业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粮食加工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人增、地减、水缺,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地节水。要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推行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型农业。

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发展生物质经济,支持农业副产品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加快农村沼气发展步伐。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秸秆产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实现增值增效。

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环境优良化。按照“提高认识、依法监管、加大投入、防治并举”的要求,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扩大退牧还草工程规模,加强鼠虫害防治,不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草原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

坚持科技进步理念,强化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点,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及应用转化的能力,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要实现由注重增加产量向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研究向研究、应用、推广和普及并重转变,由注重常规技术向常规技术集成和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并重转变。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的技术、标准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关键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核心是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重点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

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和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积极推进,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建立健全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要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立法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补偿费,推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国有农场农业用地保护和占用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的服务能力。

探索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保护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立起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免征农业税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动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试点,探索解决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加快国有农场农业税费改革。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搞好兽医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坚持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要把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导入和应用到农业领域,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运用现代工业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要把现代工业发展的成果逐步运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拓宽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采用工程、生物、农艺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优化农业组织形式与生产方式。借鉴现代工业组织形式,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积极探索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工业融资方法,强化项目推进意识,开展农业资本运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第13篇

一、正确认识建国以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①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解放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到1997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016万千瓦,比 1952年的 18万千瓦增加了 2333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 689051台,比 1952年的 1307台增加了 526倍;农用载重汽车875571辆,比 1952年的 280辆增加T 3126倍。与此同时,农村电力等也都是从无到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②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农业机械的使用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③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生产和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支达二千万人的农机科研科技队伍。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质。各种基层农机厂、农机站为后来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由国家统配变为非控商品进A了市场。农民拥有了选择购买农业机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农机投资主体发生了由国家投资为主到以农民私人投入为主的转变,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另外,农业机械推广运用领域不断拓宽。

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失误也不少,值得反思和总结;①在过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不讲经济效益,不算经济总帐,而是采用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给农业机械化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②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倾向,没能注意到我国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机在我国不同地区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③改革开放时期,在对改革前20多年农机化中“左”的影响进行清理时,矫枉过正,出现了80年代初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否定论。认为“石油农业”在我国行不通,只搞生物技术就行了。认识的模糊造成实践中的混乱。农业机械失营失控,有些地方农机具被拆分,或因无人管理而报废。农机教育网络受到严重冲击。

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所走过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但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失误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暂时困难而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持否定态度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方向是正确的。机械化代替手工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机械化是当今各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有人说中国要绕过“6油农业”,X搞“生态农业”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实,重视“生态农业”是对的,但不能片面地把“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态农业”是要靠农业机械化这个手段去实现的。我们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本身就是与机械化相辅相成的,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和林、牧、渔业现代化也离不开机械化。可以说,整个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机械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其必然性而不顾客观条件的冒进,又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性而消极等待,在认识上则不应消极回避它,而应该积极正视它,决不能低估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手段而言,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犁、耙、锄头、镰刀等,普遍存在的还是人力播种,人办收割;就劳动对象而言,耕地过于分散零碎,土地利用率低,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多,但素质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改变生产力落后状态,使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②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的集约化经营。而集约化农业要求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投。人,其中校人大量农业机械则是一项基本要求。②生产工具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得不到有效采用,制约了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激烈的竞争,发展机械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第二,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机械技术就是机械化,它是从机械操作斤始,进而达到自动化,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生物核,术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护、良种培育、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农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只有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适当地结合起来,两重并举,才能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过去曾走过了一些弯路,但现在都基本上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了,而且一配合得较好,从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组织上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如运用系统分析法。电脑和通讯网络等科学技术。而这些先进技术实施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以机械化为基础和手段。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

第三,发展农业机械化,它可以成为我因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机械化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提高农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在产率,降低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有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的间接经济效益。农机行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的纽带,发展农业机械化,扩大‘咱需”,农机行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①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各种类型的农用机器、电力设备,促使农机科研投入大量资金,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多层次的农机供应,促使农机制造、销售、修配、电子、电力等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可”以大大刺激城市工业和#镇企业的发展。②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及水利等基础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刺激建筑、建材、交通、能源等部门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发展。③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农机人员*发农民学习农机知识的热潮,可以进一步刺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展农业机械化,能刺激工业对农机的投资和农村的消费,只要引导得当,农机行业一定能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发展.农业机械化人近期来看农民解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增加了收入,有助于农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缩小了工农和城乡差别。从长期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农业人.a,为我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过渡创造条件。另外,我们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对策

任何一项生产力的突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虽然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切不可忽视存在的困难。最突出的困难是:

第一,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3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gi%,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83%,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总劳动力的46.75%,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之一。

第二,资金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三,土地过于分散零碎。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然而,我国不到15亿亩土地被分给2亿多农户,户均6-7亩耕地,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

此外,农机产品市场还不很规范,农机产品造价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14篇

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第1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残疾人事业;农场经济;同步发展

Abstract:ThecombinationofLianyungangCity,JiangsuProvince,eastSimFarmonthedevelopmentofthecauseofpeoplewithactualpractice,setsoutthenatureofthedevelopmentofthecause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adheretothecoreofwhichispeople-oriented,sothatthecause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fthesynchronizationinordertobetterimprovethedisabilityThequalityofthepeopleandimprovethelivingstandards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peoplewithdisabilitiestoimprovethequalityoflifeandsurvivalvalueinordertocreatea"disabled,theresiduallove,FuCan"socialenvironment.

Keywords:people-oriented;thecause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farmeconomy;developatthesamepace

前言

残疾人事业是人道主义事业,也是人权保障事业。它的服务对象是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因此更要体现人文关怀。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本质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提高残疾人的素质,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残疾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营造一个“助残、爱残、扶残”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民政办公室在灌云县政府和东辛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东辛农场残疾人谋福祉,为加快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确立了新的理念,明确了新的目标。实践使我们感到,要促进农场残疾人事业的快速进步,必须实现与东辛农场社会经济协调统筹发展。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为了贯彻国家、省、市、县残联有关文件精神,东辛农场民政办在县民政局、县残联和农场领导大力支持下,高度重视全场残疾人工作,优先解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为残疾人尽快走上致富路铺平道路。为了完善残疾人事业,充分关心残疾人弱势群体,让全农场所有残疾人家庭都能减轻负担,都能享受到农场改革发展成果,享受到农场党委对他们本人及家庭的关爱,以朱明湘场长为首的东辛农场场领导一班人以“助残爱残”为原则,以关爱弱势群体为己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果断决策,在东辛农场职代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加残疾人生活待遇,成立了残疾人服务组织,为做好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农场领导在召开的全场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残疾人工作光靠农场党委不行,光靠残疾人不行,光靠残疾人工作者也不行,全社会必须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一起来做才能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更是如此,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采取社会化的工作方法,才能将残疾人扶贫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有成效。

二、广泛宣传,维护合法权益

《残疾人保障法》是残疾人维护自己权益的根本依据,为使《残疾人保障法》家喻户晓,农场民政办公室每年在全农场范围内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墙报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宣传残疾人需要,引导人们关爱残疾人,同时,结合“助残日”活动,大力宣传帮残、助残、尊残,普及康复知识及残疾预防知识,在全场产生广泛的影响,使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强化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残疾人的地位,弘扬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营造了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当前,东辛农场残疾人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农场受所辖区域限制,加之农场是企业,财力有限,仅能量力而行,国家《残疾人保障法》没有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有些基层干部、群众和一部分残疾人,还不清楚残疾人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不明白国家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具体条款。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道德水准下降。因此必须强化扶弱助残这一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再教育,弘扬人道主义,坚持依法办事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全场各级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帮助解决残疾人问题,保障残疾人的最基本生活,是各级组织义不容辞的义务,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基础工作。让残疾人懂得,依法生产经营,履行社会义务,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循的准则和应尽义务,残疾人也不例外。让残疾人家庭的健全成员及其其他亲属明白,虐待残疾人,遗弃残疾人,不给残疾人平等待遇和特殊关照,不仅仅是家庭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和查处。

三、残疾人事业应与农场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目前,东辛农场有682名残疾人,其中在农场场部小城镇居住的残疾人68人。残疾人生存状况之间不平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残疾人中90%的人生活在农场各基层管理区居民点,他们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中的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技术专长少,贫困问题相对突出。少数人一户多残且疾病缠身,有的连温饱都难以解决。这几年,尽管农场党委采取了很多举措,各管理区、居民组为残疾人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但仍有聋哑孩子因戴不起助听器,难以告别无声世界;仍有肢残人因买不起轮椅、假肢,无法走出户外享受阳光;仍有盲人因配不起助视器,做不起手术,伴随他们的只能是黑暗和寂寞。在农场场部小城镇居住的残疾人境况稍好一点,他们基本上做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只是较健全人生活水平偏低。

要实现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今后几年,东辛农场民政办工作的重点:一要加大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素质,使残疾人能与健全人一道共奔小康;二要利用政策优势,给残疾人以特别的扶助,如实施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三要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运用多种形式安置残疾人就业,保障他们有一份相对固定的职业,努力使这些弱势群体同样拥有美好的生活,有一个温

暖的家庭,实现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此外,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我们民政办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以恢复残疾人部分身体补偿功能,帮助他们逐步康复,使他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以帮助残疾人就业,使他们中的大部分能自食其力解决温饱,小部分能走上小康之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工作的内容涵盖面广,它涉及到残疾人的扶贫、教育、康复、就业、文体、维权、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整个工作中,我们民政部门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残疾人扶贫是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主要形式。近几年,农场党委采取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结对扶贫、临时救济等多种方法帮助其改善生活条件,今后要想办法逐步建立起参与者多、救助面广、救助方式多样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但总的看,残疾人文体、残疾人维权、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仍未到位,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无障碍设施仍是工作中的薄弱点。综观农场残疾人工作,工作内容上存在前后好坏的区别,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有些基层领导重视一点,有的残疾人生活好一点,有的民政工作者的责任心强一点,有的某项工作成绩显著一点。因此,要使残疾人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工作内容上也需要统筹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日益富裕。这也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明显改善。但改革和社会转型使各种社会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位、整合过程中。作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的代价之一,身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开始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工作、生活、就医、教育等生存问题。再则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健全人在观念上对残疾人还抱有歧视、偏见或只是出于对残疾人的怜悯之心,不是出于人道和社会责任,不是以人格上的平等看待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要使东辛农场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要使全场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步奔小康,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第一,广大残疾人要自强。要努力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障碍,扬长避短,奋发有为,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力争做品行端正、人格健全的人。第二,建议农场把发展残疾人事业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规划。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利益,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方便。第三,民政工作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恪守“人道、廉洁”的职业道德。创新工作机制,拓宽工作领域,改进工作作风。第四,社会各界要以更多的慈善之心关爱残疾人。残疾人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光靠民政一家是不行的,它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帮助,只有当我们都伸出温暖之手,才能让身边的每一个残疾人都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

四、爱残助残,政策措施到位

东辛农场共有残疾人682人,其中精神残疾106人、听力57人、智力122人、肢体278人、盲人15人、低视力103人,有残疾证550人无残疾证人101人,他们是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需要农场和社会的特别重视与关心。这些残疾人的生活状况60%处于低水平,30%处于困难,甚至有些残疾人的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食其力,需要全社会来关爱他们,帮助他们,东辛农场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尝试,千方百计为残疾人想办法、找出路,先后对全场有残疾证的392人定期发放生活费,2004年以前每年发放残疾资金12.5万元左右,从2005年起每年发放残疾资金25.6万元,捐助残疾车(含轮椅)66辆、拐杖、盲杖等62件,安排残疾人再就业158人。通过我们的关爱,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的温馨、农场领导的重视。

(一)扶志与培训相结合

我们针对有些残疾人有自卑心理,不求上进,混日子,认为自己是社会、家庭累赘,在思想上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等现象,与其谈心交朋友,帮其出谋划策找致富路,用身残志不残的先进事迹感召他们,使他们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同时,为了使残疾人能有一技之长,有一手熟练的致富技术,我们除认真落实参加县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技术培训班外,还与农场农服中心、养殖中心、场工会、场职业高级中学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农业、养殖、电器维修、特种焊工等培训班,免费为残疾人进行培训。近两年,全场共有158名残疾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和脱贫,有的已走上致富道路。

(二)载体出效应,共创和谐路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奋勇拼搏的美德,我们农场民政部门还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把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先进事迹编成手册发放到全场残疾人手中,鼓励广大残疾人重新振作起来,为美好生活而打拼,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受残疾人欢迎。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扶贫总体规划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通过这些相关措施使东辛农场残疾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鼓励残疾人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就业门路

东辛农场民政部门结合农场工会大力推进“2111”富民工程,即根据农场要求在农业分场居住的残疾人每户一年必须养2头畜、10只禽、种10棵树、种一块菜园地,鼓励残疾人发展家庭养殖业,努力增加残疾人收入。由于发展庭院经济不受时间限制,很少受自然条件和体力的约束,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因此,能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仅此一项安置残疾人就业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