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历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劳资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大大减轻了员工的负担,并且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使人事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企业人事管理中,劳动分配和劳动力管理一直被公认为是企业中一项复杂的经济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函数以及员工所提供劳动质量和数量等因素相结合,建立一套合理的数学模型,再通过计算机的计算使企业的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实现合理化,同时也突出了对劳动力的合理使用,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企业在员工岗位考核与职称评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职工的技术技能和工作业绩进行量化处理,给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只有通过计算机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才能更好地将职工的技能和业绩进行量化,使考核结果更准确,使职称评定更具合理性。目前,在我国的人事管理中在人事编制与专业技术性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矛盾,在进行处理时往往不能做到两者兼顾,这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统筹计算和分析来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应用计算机,可以将人事资源信息进行全面地整合,能够方便使用者更快速地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合作能力,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同时又提高了人事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够使跨区域的实时性的资源实现共享,这也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需求,通过对人事数据信息的规划和协调,使其能够实现实时性的交互和共享,这即符合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需求,又为人事管理系统的全局化和专业化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2、应用计算机进行人事管理的策略
2.1建立工资管理系统
在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时要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和工资系统软件相结合,做到信息共享,使其所反映的人事数据信息更加全面,还要能够处理大量的复合文档信息,同时要保证统计结果更加简单、明了,更加方便使用和决策。系统要能够保证对职工的职务变动、工资调整、离退休费用的增加以及数据的录入、查询、修改、统计和打印等方面的处理更加方便简捷,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提交各种审批、统计报表,同时当职工的相关信息发生变动时,计算机能够对其相关的工资信息进行自动的调整。
2.2加强数据信息分析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事管理工作中已经应用了多种软件辅助其工作,我们可以将工资资料数据也通过这些软件来进行计算,来加强对数据的信息分析,使工资制度、政策、方案图表化、科学化、合理化,在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制定出合适的分配政策,使其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分配制度的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3提高人事管理部门职工的整体素质
图式理论(SchemaTheory)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对这一概念加以进一步的阐释:人脑认知环境中所固有的信息称为背景知识,而组织或包含这些知识的认知框架则称为图式。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鲁梅哈特认为:图式就是若干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是客观世界的知识在人脑中形成或存在的组织形式。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图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包括语言、历史、文化或者是某种专业知识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图式的总和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背景知识。它们可以分门别类并有序地存储于人脑,且相互关联,连接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知识元素,形成一个庞大的图式网络和稳定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形成主要依靠于后天习得。根据图式理论,语言理解是输入信息和人们头脑中的现存知识产生共鸣的动态过程。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阅读实际上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或背景知识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当这些知识元素受到文字语篇输入的刺激,参与到人们对新信息的主观反映活动中时,就会重新构建成新的图式,并形成稳定的记忆结构。在阅读前期,读者头脑中的相关图式为新信息的吸收提供心理框架,并对可能涉及的内容产生一系列合理的预测。在阅读中期,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会激活读者头脑中的相关图式,读者可以利用此图式的相关知识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在阅读后期,图式对信息的储存与提取起到组织作用,以便能在以后的认知中得到激活与应用。图式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者的知识图式越丰富,其阅读理解的能力就越强,阅读效果也就越好。
二、认知图示理论在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在图式认知理论基础上,很多学者结合社会学科的发展将其进一步加以运用和实践,图式阅读理论就是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该理论结合了传统阅读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认为阅读过程模式一般分为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式作用模式。自下而上的阅读是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由段到篇章的从下往上的感知和解码过程。这种阅读强调了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忽视了读者对文章意思的整体把握及其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忽视了阅读过程的语境因素,属于阅读的低级阶段。自上而下的阅读是指读者根据大脑中已有背景知识,利用从阅读材料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一系列的预测、推断、证实和修改。它强调读者个人经历及已有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容易忽视基本语言知识的作用。而根据交互式阅读模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自下而上的解码,与此同时还需要调用已有的知识,结合阅读篇章进行自上而下地获得和处理信息。这种阅读强调语言材料和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即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阅读是读者己有的图式知识与文本本身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计算机英语教学中通常需要阅读大量关于计算机技术的英语文章。这些材料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广泛取材于计算机专业文献、书籍杂志、和原版教材等,表现出专业术语多、句式复杂、篇幅较长等特点,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计算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是当今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如何在计算机英语阅读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发现利用图式理论指导计算机英语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提高学生认知意识,引导激活已有图式网络
计算机英语融合了英语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计算机英语在词汇句法以及篇章内容方面都与其计算机具有专业相关性,而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相关的专业课程,其头脑中已存储有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并激活相关图式内容有助于加深文章的理解和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其图式特点,激活和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图式网络,培养学生有效的英语阅读策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准确有效地进行阅读。在讲授课文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原文的内容信息与大脑中已知的、相关的图式信息联系起来,激活大脑的图示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已经掌握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中建立起桥梁,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图片进行讨论,或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预先透视文章的内容。其次,课文的标题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标题入手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判断。此外,熟悉文章的篇章结构,从而进行相关内容预测也可尽快建立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英语》Unit5“ComputerArchitectures”时,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一些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的图片,如:VonNeumann、ALU、CU、register、I/O等等。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视觉信息刺激,调用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图式。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单词或句子表达出图片内容,从而使图片内容、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一些相关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已有图式进行有效的预测,帮助学生养成预测的阅读习惯。例如:(1)AccordingtoVonNeumann,howmanypartsmakeupofacomputer?Whatarethey?(2)WhatisCPU?Whatmaincomponentsdoesitconsistof?(3)Talksomethingyouknowaboutmemory.(4)Whatarethedesigngoalsofcomputerarchitec-ture?Whichfactorscaninfluencetheperformanceofacomputer?通过思考讨论这些问题,可以使头脑中关于计算机体系的图式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积极活跃的课题气氛,这样不但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去验证所预测的答案。
(二)扩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图式知识系统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知识图式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背景知识包括学生所获得的所有知识,如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在英语阅读中,充足的背景知识能对较低的语言水平起到一种补偿作用,从而达到对文章更好的理解。反之,如果读者缺乏与阅读材料内容相关的知识图式,他们就很难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而计算机英语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又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以扩充背景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头脑中的图式,构建新的图式知识系统统。大量阅读计算机英文书籍和资料,可以扩充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扩展综合知识素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大量新的背景图式知识,夯实阅读基础。经过长期积累,读者图式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地扩充和加深,其阅读理解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在计算机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过分专注于对生词、词组和句子的解码,忽略了从篇章上整体把握文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文体的特点,让他们明白不同文章有其各自的特征和框架,使他们掌握不同语篇体裁和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考虑到文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结构、逻辑排列和组织起来,指导他们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提示学生学会分析段落内部或段落之间的组织结构,如:因果关系、归纳或演绎、对比或比较、时间顺序、分类、列举等等。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篇章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以便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调用和文章吻合的图式,加快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对信息的获取,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三、结语
1.1营造创新气氛。
文科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课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是有点枯燥的,因此,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可以让文科学生从枯燥的科目中找到兴趣点。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具体的阐述一下计算机的重要性,以便让学生足够的重视这门科目。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利用音像、文献资料、掺杂学生喜欢的文学等向学生讲授计算机的软件理论知识。
1.2使用创新方法。
使用创新方法,增加文科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理论课的兴趣。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理论课上,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的了解均来自教师或课本。而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往往是随便应付的,并且很多时候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解,也缺乏软件的意识,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也对这门课程无感。为了让文科学生加强对计算机的认识,在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课上,教师一定要适当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创新实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消化掉理论知识课程,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软件教学时,应当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便让学生懂得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计算机软件主要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者。其中办公软件有WPS、Word等,信息管理软件则主要有AutoCAD等软件。不过在生活中,教育和娱乐类的软件比较受学生喜欢,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管怎么说,教师在实践课上,要充分为学生讲述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操作过程,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和训练,给学生布置一些软件学习和创新应用的作业等等,以便能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
1.4开展计算机软件比赛。
为了让学生有点竞争感,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重视,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开展一系列计算机软件类比赛。教师不一定要拉动全院的人参加,在班上举行即可。比赛的内容可以是图像编辑大赛、影视海报制作大赛、明信片设计大赛、影像剪辑大赛等等。让学生在适当的压力下,将自己所学的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并从中得到更多的经验。
二、结论
传统模式的纸质人事档案资料管理,已经与现如今的现代化科技社会完全脱节。大量的人员变动致使传统的档案录入工作变得更加繁琐,此外,由于纸张的特性,人事档案在时间流逝中也变得容易磨损变质,不易于保存使得数据丢失,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系统化、全面化、信息化的档案建设全面普及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1.应用信息技术大大减少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
中国石油在逐步实现企业现代化运营的过程中,研究出一套有关人事管理的ERP系统,并且广泛推广。近年来,随着ERP的逐渐完善和改进,计算机技术完成了人事档案工作从信息的收集、确定、生成、保存、整理及应用这一系列的过程,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信息化、系统化、效率化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由此可见,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实现档案管理系统化、技术化、现代化的重要转变。
2.计算机技术简便了信息搜索
在中国,管理人事信息档案的工作长期处于封闭中,传统方式中繁琐的程序、复杂的操作以及纸张的特性经常使真正人才被埋没。作为计算机基础功能的消息检索,只需要几个关键词,无论是名字、时间、档案编号都可以将所选拔人才的全方面信息迅速调出。如此简便的操作极大的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时也更利于人才的发掘,为日后的人才举荐提供重要根据。
3.应用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人事档案管理水准
每一种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动,所以及时更新人事信息、填充档案、完善数据库等工作为人资管理部门构建了更高的工作标准。而计算机技术在此项工作的日常应用中使得档案整理人员的工作变得简便,为相关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搜集时间。除此之外,简捷易懂的操作使得人员信息录入的效率大大的提高。
二、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1.专业人资管理人才短缺
因为新老职员的交替以及单位结构重建等众多原因造成的不可避免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位变动,继任的档案管理人员几乎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相关工作培训使得他们不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对于装订、整理、归档业务的不熟练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的水平。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档案管理者并有序的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工作。
2.不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根据现今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专门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小组。因为管理制度的缺失,相关工作的采集梳理、识别归档、更新修改等方面得不到细致的规定,造成了不执行和不遵守的工作现象,而这种现象导致档案缺失混乱,不完全不详细,无法真实有效的体现职工的信息和能力。
3.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缺失保密意识
因为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关于档案管理所设计的相关程序软件也更加全面化,这种改变使得部分管理档案的人员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从而忽视了传统档案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度机密以及极重要的档案信息,企业还是选择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进行保存备案。所以,正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应该更加谨慎,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以防机密档案被不法之徒从其他途径盗取。
三、未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展望
【关键词】网络考试WebDB2ASP
一、网络考试系统概述
在网络技术逐渐渗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传统的考试方式也面临着变革,而网络考试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基于Web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可以借助于遍布全球的因特网进行,因此考试既可以在本地进行,也可以在异地进行,大大拓展了考试的灵活性。试卷可以根据题库中的内容即时生成,可避免考试前的压题;而且可以采用大量标准化试题,从而使用计算机判卷,大大提高阅卷效率;还可以直接把成绩送到数据库中,进行统计、排序等操作。所以现在较好的考试方法为网络考试,试题内容放在服务器上,考生通过姓名、准考证号码和口令进行登录,考试答案也存放在服务器中,这样考试的公平性、答案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采用网络考试方式将是以后考试发展的趋势。
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现技术有多种,可以采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型的MIS型架构,即试题内容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在考试机上安装考试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客户机配置,因此每次考试时要对机器进行安装、配置,考务工作比较烦琐,而且考试程序放在客户机上,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本文讨论的网络考试系统采用Web技术实现。Web技术超越了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两层结构,采用了三层体系结构:用户界面层/事务层/数据库层,因此Web结构有着更好的安全性,在用户机上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可以安装在事务层所在的计算机上,试题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当然,事务层和数据库可以是同一台机器(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应该把这两层分开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所以,本文所讨论的考试系统采用Web技术实现。
本系统的数据库采用IBM公司的大型数据库DB2,网站服务器采用IIS4,网页设计采用FrontPage2000和ASP,阅卷系统采用Borland公司的Delphi5.0。
二、网络考试系统的构成
网络考试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下面我们对该图作一下简单的描述:
图1网络考试系统结构图
(一)考试子系统
考试子系统是网络考试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由于采用Web技术实现,所以从理论上讲,考试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但是为了使考场易于组织和管理,所以本系统对考试时间作了严格的限制,因此在进入网站时首先判断当前时间是否为考试规定的时间,由于判断的时间是服务器端的时间,所以跟考试机器的时间无关,即使考生修改所在机器的时间,也无济于事。如果时间符合要求,则显示登录页面,考生在这个页面输入自己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密码等等,单击"提交"后进入信息处理程序(在服务器端执行),如信息不正确(包括有些考生试图绕过登录页面,直接进入试卷页面的情况,此时由于没有登录信息,系统也会认为是非法考生),系统给出提示信息,并重新定位到登录页面;如信息正确,则显示试卷页面,试卷页面上的试题内容根据考生输入的试卷代号从数据库中取出符合条件的记录动态地生成。同时在页面上动态地显示考试所剩时间,当考试时间到或考生点击"交卷"按钮时,则系统把考生答案传送至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保存起来,并把数据库中标记考生是否参加过某门课程考试的标记置"1"(它的初始值为"0")。
图2考试子系统流程图
(二)成绩查询子系统
为了能让考生及时、方便地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查询子系统也采用Web方式实现,考生在页面输入自己的信息后,服务器就能把成绩信息传送到考生的机器上。
(三)阅卷子系统
本系统对考生来说是不可见的,用DELPHI和DB2实现。它是一个应用程序,不能通过WEB方式访问。
1、评分模块
该模块能调出学生答案并自动给出客观题的成绩,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给出每题得分并输入计算机。
2、成绩统计、排序模块
计算机能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各类统计,生成成绩分布图等,还能按照给定的条件进行排序。
3、信息维护模块
本模块能对试题、考生信息进行维护,教师可以增、删、改、查题目、考生信息,是阅卷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数据库子系统
网络考试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不论是试题、答案,还是考生信息都需要存放在数据库中,而且数据库独立于程序而存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例中的数据库采用IBM公司的大型数据库系统DB2实现,数据库名为test_net,其中主要表结构的描述如下:
kaosheng表:用来记录考生信息,其中有一字段jsjjc_dl,如果其值为0,则表明该考生还没参加过《计算机基础》的考试,如果为1:则表示已经参加过该门课程的考试,jsjjc_cj字段存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
kaosda表:记录考生的选择题、填空题以及问答题答案,这三类答案分别用三个字段描述,每题答案之间用"$$$"分隔;
xuanzt表:存放选择题题目,其中有题目字段、四个选项字段、试卷代号字段以及答案字段;
tiankt表:存放填空题的题目、试卷代号及答案(问答题的处理与填空题类似,这里不作描述)
在ASP程序中,与数据库相关的典型语句如下:
<%exec_xzt="select*fromxuanzt"
set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open"dsn=test_net;uid=db2admin;pwd=db2admin"
setrs_xzt=conn.execute(exec_xzt)%>
在上述四行语句执行完后,rs_xzt中为符合条件的记录集。
三、考试系统的实现方案
考试子系统是网络考试系统的核心部分,下面就该系统中一些常见问题的程序设计方案作一下具体说明。
(一)安全性考虑
1、考试时间
(1)进入考试网站时首先检查当前时间是否为考试时间,以控制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考试;
<%dimtime_cur
time_cur=now''''time_cur为当前时间
iftime_cur>=cdate("2000-06-088:30:00")andtime_cur<=cdate("2000-06-0810:30:00")then%>
''''显示登录页面…………
<%else%>
<fontface="隶书"color="#0000FF"size="6">现在不是考试时间</font>
<%endif%>
(2)在进入试卷页面后还要控制考试的总时间,在卷面上动态显示目前剩余时间,当总时间已到,系统会自动提交考生的答案,并且把数据库中的相关字段,如jsjjc_dl设置为1,这样他就不能再次进入试卷页面,这段程序利用客户端程序实现,而且在试卷页面加载时就要设置timeout()的参数,本例中设它为1000ms,即每隔1秒timeout过程执行一次。
<scriptlanguage="vbscript">
''''客户端程序,求出剩余时间,利用timeout(每1000ms产生一次事件)
dimcounter,t,fen,miao
counter=61''''这里假设考试时间为1分,即60秒
''''页面的加栽事件
subwindow_onload
t=settimeout("timeout()",1000)''''每隔1000毫秒timeout过程被执行一次
endsub
subtimeout
counter=counter-1
ifcounter>=0then''''还有剩余时间
''''根据counter的值求出剩余的分、秒,并把它显示在页面上
fen=counter\60:miao=countermod60:T1.value=fen:T2.value=miao
t=settimeout("timeout()",1000)
else
form1.submit''''假如考试时间已到,则自动提交表单中的内容
endif
endsub
</script>
2、身份验证
根据考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密码到数据库中查找相应记录,如果库中有该考生的记录,则允许进入,并且把考生信息记录在session中,否则给出信息,不允许进入。
<%dimxm,sfzhm,dw,mm,sjdh,exec1,xm_tj,sfzhm_tj,mm_tj,condition,exec2
''''(略)……根据上一个页面中的信息查询库中是否有该考生的记录记录
if(notrs.eof)then''''如果条件为真,则表示库中有该考生的记录
ifrs("jsjjc_dl")=0then''''如果库中有该考生记录,则继续判断该考生是否参加过这门课程的考试
''''如果该考生没有参加过这门课程的考试,则用session记录下考生信息
session("xingming")=xm:session("shenfzh")=sfzhm:session("mima")=mm%>
''''…………显示试卷页面
<%else
response.write"您已经参加过测试,不能再次进入"''''如果rs("jsjjc_dl")<>0则表明考生已经
endif''''参加过考试
else%>
<scriptlanguage=vbscript>
alert("您输入的信息不对,请重新输入!")''''如果表中没有查到该考生的记录,则显示提示窗口
setw2=open("default.asp")''''并且重新定位到登录页面,使考生重新输入信息。
</script>
<%endif%>
(二)试卷的生成:
试卷页面是采用ASP技术动态生成的。数据库中有一个字段,标记试卷代号,可以根据考生输入的试卷代号从数据库中选取相应记录,并把它按照一定的布局显示在页面上。从前面我们可以知道,选择题有一个表,先从选择题表中取出相应记录,同时动态生成表单域。然后从填空题表中选取符合条件的记录,本例以生成选择题为例说明试卷页面的生成。
<%''''……从数据库中取出符合条件的记录,并存放在rs_xzt中
<p><%i=1''''I为题号
dowhile(notrs_xzt.eof)%><p>
<%=i%>、<%=rs_xzt("timu")%><%rb_name="rb"&i%>
</p><p><inputtype="radio"value="a"name="<%=rb_name%>"><fontcolor="#3333CC">A</font>:<%=rs_xzt("xuanxa")%>
<inputtype="radio"name="<%=rb_name%>"value="b"><fontcolor="#3333CC">B</font>:<%=rs_xzt("xuanxb")%> <inputtype="radio"name="<%=rb_name%>"value="c"><fontcolor="#3333CC">C</font>:<%=rs_xzt("xuanxc")%>
<inputtype="radio"name="<%=rb_name%>"value="d"><fontcolor="#3333CC">D</font>:<%=rs_xzt("xuanxd")%></p>
<%i=i+1:rs_xzt.movenext:loop
rs_xzt.close%>
(三)答案的存放
先从试卷页面中收集选择题、填空题及问答题答案,并把它们分别保存在三个字符串中,然后利用SQL语句向数据库中存放,如果数据库已经有该考生的答案记录,则用UPDATE语句更新,否则用INSERT语句插入。程序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Web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易用、灵活,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由于采用了大型的数据库系统,所以试题、答案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阅卷系统采用DELPHI实现,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对这部分作深入的剖析,用DELPHI实现的阅卷系统界面友好、功能完善,生成的统计图直观、正确,可以为教师的命题、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当然,还可以在本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本方案的题目基本上是试卷库,而不是试题库,可以进一步做成试题库,在表中加两个字段,一个字段记录知识点,一个字段记录分值,在生成试卷页面时按照一定的规则、算法(知识点、分值)从表中取出相应的记录,这样考试系统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本文是笔者对网络考试系统研制工作的一个总结,读者朋友如对其有兴趣,笔者很愿意跟各位一起探讨,一起提高。
参考文献:
1、《IIS4系统管理员手册》(美)DavidIseminger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DB2认证指南》(美)GrantCertification&CaleneJanacek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3、《ASP开发全攻略宝典》唐青松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Delphi4从入门到精通》(美)MarcoCantu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英文摘要:
Anetworkedexaminationsystembasedonwebtechnology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高职高专、案例教学、集中实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现今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1、新生入学水平差异较大
我校是山东省一所高职院校,在这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文化教育地区不平衡。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少数学生已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这类学生一般为中专生,在职高期间学过此门课,有时会感觉所教内容太浅,但他们的实际水平尚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第二类学生家里有电脑,在入学前能初步应用计算机网络,浏览网页,QQ聊天,经常玩游戏。经常很容易满足现状,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引导的对象。还有一部分学生接触计算机极少,连打字都是一指婵,可以说是计算机知识一片空白。对上课所讲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消化,这类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特别辅导并注意方法,以免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课堂理论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看到教师熟练的操作演示,认为非常简单,注意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课堂上能够认真的听课,练习也按要求完成,但不能活学活用,尚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没有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上课时听懂了,但经常是自己上机实践时就忘记得差不多了。
3、学生上机实验时面临的诱惑比较多
机房实验室的电脑上安装了一些小游戏,而学生自己又没有自制力。例如学生有可能玩游戏,偷着看小电影,看MTV等做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这时,老师要正确的引导。
4、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生认为和在初,高中阶段一样,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副科,用途不大,和自己专业没有太大关系。造成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主动性很差。需要教师及时的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改变这种观念,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探讨
1、改进理论课堂教学方法
(1)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特别是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讲课要“精讲。”就是在学习内容上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使用精心选择,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着的内容,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提前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践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计算机基础课程1:1的比例较为合适。另一方面在课程表安排上,尽量不要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排的间隔过长,否则学生等到上机课时容易忘记理论课所讲的内容,要趁热打铁。
教师应高效利用每一节上机课,在课前对上机实验做出明确安排,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主要让学生掌握上机操作的步骤。例如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一些大家较熟悉的常用功能以上机练习为主,同时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及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讲解,练习。如邮件合并功能,一般不会引人注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如制作录取通知书或者邀请函等,这些信件的主文档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所变化,教师在进行示范演示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并让学生利用这一功能给多个学生制作贺卡,加上一些艺术效果,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
3、任务驱动式教学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这种实际应用要求较高的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WORD中表格的操作及属性设置问题上,我们可以选取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课程表或者学费收据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讲解。学生动手操作时会碰到具体困难,例如课程表中的斜线表头是怎么绘制的?文字内容是怎么设置垂直居中的?学费收据中的横向文字是怎么输入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集中实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训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技能。使学生能熟练的进行WORD排版,制作电子表格报表,应用PowerPoint制作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具有动态效果的演示文稿。在学期末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的集中实训,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好计划,每一阶段集中完成一作品的制作,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0引言
当前高校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验教学处于突出的地位,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块,是进行实验室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指导方针之一[1]。而且在实行了完全的学分制管理以后,实验教学工作将改变过去那种实验教学固定时间、固定内容、按班级同时进行教学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兴趣来安排自己的实验,按照自己学习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这种灵活性更高的管理要求,必须有一套能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其他实验室有较大的差别,比如设备更新频率较高、设备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人流量较大、用机秩序混乱(学生随意更换机位,或同时打开几台机器)、工作时间较长(通常的开放时间是一周七天、每天十几个小时)、公用软件维护工作量大且重复(学生随意删除系统文件或修改系统参数,病毒对软件的破坏)等等,上述问题一直困扰计算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基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5]:
(1)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基本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购入、借出、报废等;
(2)计算机实验室所承受课程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计算机课程的排课、教师及其对应班级的安排、作业的布置与回收等;
(3)课余时间的自由开放管理,主要包括上机卡的发放、计时的基本方式、读卡器的设置、上机情况的登记与统计等。
2现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不足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基本上是模仿50年代苏联的模式,按某一门课程来设置实验室,实验教学由院系自行安排,实验室实行以院系管理为主的封闭式管理体制。这种传统的设置与当时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科研发展水平相适应,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6-8]:
(1)实验室小而全,多而散,功能单一,无法形成综合优势。
(2)实验室相互独立,管理分散,资源浪费严重。
(3)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不利于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和培养创新人才。
3现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式
目前,大多高校使用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以学生管理为中心,以处理学生课余上网和教师上实验课的信息为主[9][10]。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
3.1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主要由两大子系统组成:门禁管理子系统和监控管理子系统。
3.1.1门禁管理子系统
由门禁管理和资源管理两个子系统功能组成:①门禁管理系统是用户进出实验室的一道安全屏障。进入的用户要刷卡,并接受一系列的合法性的检查。检查完毕后,如果检查通过,该用户的刷卡信息将会被保存到数据库里;②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的指示决定是否允许用户启动计算机系统,而且每位用户每次只能使用一台计算机。如果用户检查没有通过,就不允许该用户使用实验室内的任何资源。用户使用完毕后,要进行刷卡注销。用户入门划卡注册到出门划卡注销所用的时间为上机机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
3.1.2监控管理子系统
①实时监控管理的主要功能:能够及时的查询计算机使用的用户,还能够了解到每一位用户的位置,上机时间等;②登录控制管理的主要功能:对实验室内的机器进行登录(加锁)和不登录(放开)的控制;③帐表管理的主要功能:维护用户的账户信息。如:建立、删除、冻结单一用户帐号、成批连号用户账号。对账户中的教学机时、自费机时、打印纸张等各项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操作。对用户账号信息及记账日志进行各类查询和统计。账表管理中对教学机时和自费机时的分离,使学生在每学期的教学实习量教学机时)完成后,能自动付费上机(自费机时),否则被示为非法用户。机房在平时的教学时间内也可自由开放,即教学上机(教学机时)和自由上机(自费机时)可同时进行。这样,既大大提高了机器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学生的上机量;④统计管理的主要功能:统计、分析及打印报表。可按系、班级、用户等不同类别对所用的机时(教学机时和自费机时)、打印纸和软件资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并为教学研究部门、管理部门提供决策辅助信息;⑤数据维护管理的主要功能:对各类基础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工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所面对的需求灵活、繁琐和多变,而且还要考虑到设备及其管理软件的不同情况,因此本系统的架构应该具有极松的耦合性和极强的可扩展性,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扩展、重新组装或者复用。
4.1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本系统主界面设置了四项功能模块,分别是: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管理、上机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实现系统设置(权限设置等)、系统初始化、修改口令、信息的定期安全备份等功能。实验课程管理模块实现对实验课教学的科学管理,将已往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教学方式,转变为开放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新方式,主要包括排课系统管理、上机实验管理、实验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上机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机时分配管理、上机用户的账户管理(用户注册信息、密码设置、挂失注销、报警提示、资金余额等)、用户的上机登录管理,以及对上述信息的统计和查询;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用户进出系统的管理.
4.1.1实验课程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中的排课系统模块,由于受到相关制约的条件很多而且随机,所以在设计中很复杂。其主要功能如下:根据来自学院教务处的实验计划和各教学部门的实验班级获取资料,按照课程及实验室设备配置对这些资源过滤分发至各实验室进行排课,然后把实验课程表到WEB上。为了利用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技术优势,并适应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设计并开发了实验资源信息模块,主要包含实验大纲、实验要求、实验的环境及条件、实验重点与难点剖析、实验的模拟演示、实验的评价、实验的体会、相关知识、电子教案、实验的成绩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来源于各位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他们结合教材、各种相关资料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每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实验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为不同的级别:普通级别、拓展级别。其中普通级别要求达到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拓展级别是针对那些已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能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生,为他们设计一些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实验,让他们达到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学生关心而平时又不容易了解到的,把这些信息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直接上网检索查询,检索到的资源信息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或下载到本地机上。
4.1.2上机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分为机时管理、用户登录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模块。其中,机时管理负责为学生分配空闲机器:一方面按照实验教学计划为上实验课的学生分配机器(遵循上同一实验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的原则);另一方面为自由上机学生分配零散空闲机器。这几个模块中,用户登录子系统最为复杂,学生进入时使用刷卡的方式进行身份判断,如果属于当时时段的实验课,则为其分配机器,进入“上机实验系统”做实验,否则如果该用户具有合法身份,则为其分配零散空闲机器,同时记录机位、时间等信息并允许其进入自由上机,同时采用计费系统开始自动计费。用户上机完毕必须退出系统,系统将其注销。用户如果卡内资金不足,则提醒其续费并拒绝入内。超级秘书网
4.2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数据共享及保持数据的即时性,要求数据变化随时显示在网络上,保证实验室的任何一台管理机终端可随时更新查阅资料,保证在校园网上也能及时查看有关信息。该系统运行在一个局域网中,可以实现对不同实验室的统一管理。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由一台文件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若干个收费工作站(一个机房对应一个,由一台微机和一个条形码阅读器构成的刷卡机组成)、学生上机卡,一台具有网络管理功能的超级工作站、网卡、集线器和网线组成。相应软件采用了一套自主开发的条码卡计费管理系统。
5结论
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以计算机实验室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为基础,实现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设备全面管理和完善,对计算机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的规范和有序,达到保障计算机实验室运行的高效和可靠:①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管理,即设备的基本信息、使用、维护、购置、报废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②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工作人员的自动化管理,即实验室人员日常工作的全面管理和及时查询。③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系统自身的有效运行,即系统的初始设置、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管理员设置、权限设置、系统日志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25):74,81.
[2]张薇.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经验浅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36):229-230.
[3]王传银.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85-87.
[4]赵彬.高校机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08,(1):64,124.
[17]徐岚.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3):117-119.
[5]杨海鹰,潘华编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23.
[6]杨碧石.基于开放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与信息,2008,(1):39-40.
[7]高翔,兰国斌.浅谈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思路[J].科教文汇,2007,12:221.
[8]陈佩民.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78.
论文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人员素质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下面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还不够完善
1.1.1会计电算化未能站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度进行研究。因过分注意软件的会计核算功能,而轻视了财务管理和控制、决策功能。会计软件相对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模拟手工核算方法,缺少管理功能。财务系统大多以记账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并局限在财务部门内部。目前流通的会计核算软件大多功能在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范畴,只能完成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不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管理会计功能。近年来虽然倡导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但由于各种原因,一般只从财务管理的要求出发,未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1.2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未能有机结合。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而且会计软件内部各子系统也只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从而造成数据在内外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信息不能通畅,既影响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综合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子系统应该从其他业务子系统获取诸如成本、折旧、销售、工资等原始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管理能力各业务子系统也应从财务子系统取得支持,但由于各自独立发展,互相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往往一个子系统的打印输出成了另一个子系统的键盘输入。许多商品化会计软件在开发时,没有统一规划,而是采用单项开发,再通过“转账凭证”的方式传递各种数据,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核算模块是彼此孤立的“孤岛”。
1.1.3会计信息系统仍然是个封闭式的系统。会计系统的开放性除了体现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更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上。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既不能通过Internet网络向股东财务报表等综合信息和明细信息,也不能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更不能有选择地披露相关的人事、技术、设备以及股东所关心的其他信息。此外,普遍存在支持跨网集团的多方业务,使财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
1.2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以各种数据文件的形式记录在磁性存储介质上,这些存储介质上的信息机器可读形式存在的,因此很容易被复制、删除、篡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数据库技术的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财务数据。可见会计电算化犯罪是一种高科技、新技术下的新型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使会计信息安全风险大大增加。
1.3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较低
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这种低素质的会计人员是不能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的。
2改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对策
2.1要解决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认识问题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
2.2要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
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2.3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必要的内部控制: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第一,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第二,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第三,从电算化网络软件的设计入手,增加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第四,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第五,强化审计线索制。第六,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
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
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加强磁介质载体档案的管理: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双套保管,并逐渐向完全保管新型磁介质载体过渡。
总之,我国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会计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均应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在网络时代,要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认真的探讨。21世纪的会计应该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而不是一个修修补补的会计。
参考文献
[1]常剑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控制方法[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3(11).
[2]张卫.网络会计的信息安全与防范[J].市场周刊.商务,2004(12).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中,对课程、教材、实训场地、教师等各方面提出了更合理、更严格的要求。
1.课程设置模块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置中,要注意与计算机网络专业和规模大小相适应,集中表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模块和教材内容的设置。传统的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职业学校的课程应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从而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之学而有用。实行课程设置模块化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置中,把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网络设备基础模块、小型网络组装与配置模块、小型组网技能强化训练、常见网络故障分析解决模块。其中小型网络组装与配置是其核心模块。
2.教材编写项目化
传统的教材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配套的一体化教材迫在眉睫。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具有时代性、合理性、实效性。教材应围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专业知识上尽量弃用繁琐、陈旧的理论知识,坚持实用、好用、可扩展的原则,设计涵盖就业所需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经典实训项目,同时对实训强度进一步加强。为使教材不与社会脱节,同时具有时代感,应大胆地在教材中引入当今社会流行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在教学安排中,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能听得懂,做得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训场地综合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就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必须在同一场地,也就意味着实训场地必须能承担各种教学任务。首先实训场地要具备充足的网络设备,能承担起学生配置、组网、调试等各项要求,同时为了能在实践中随时可以讲授课论知识,要有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黑板等一些教学辅助设备,以便在实训当中穿插理论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练、边总结,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4.教师队伍双师化
即使所有条件具备,如果教师仍然只能讲理论而不能胜任实践教学,那一体化教学也是空谈。所以要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关键,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就是教师专业理论掌握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熟练,且对实训当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有分析解决的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分析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采集学生反馈意见,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学生对科任教师也给出了更高的评价。
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总结
1.1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够
计算机软件项目制定的不合理与软件项目的管理人员自身素养有关。软件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计划的认识没有完全了解,着手制定项目计划前没有对整个项目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由于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一般对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会有差异。没有经验的用户,会对软件是否安装简单易用比较关心,而对于一些十分成熟的用户而言更为在意的是软件的简易性以及时效性。在计算机项目管理阶段,如果工作人员只从软件的研究角度考虑进行项目计划的制定就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从全局着手进行工作,从整体上进行项目计划的设定。
1.2项目团队的管理不健全
项目团队具有开放性与临时性的特征。项目团队是为了实现一个集体任务而组建成的一个临时性团队,并且随着项目任务的不断发展,团队人员也会随之有所变化。项目团队有非常严格的目标约束,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系统集成任务,团队会有着明确的工期、质量以及成本的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在预计的成本、工期内协同团队成员进行工作。项目团队的分工不清晰,那么工作人员的责任就不够明确。由于项目团队成员在不同的阶段或由于不同的责任会造成工作任务的相互推诿以及责任的推卸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有时,团队分工清晰却使得各项成员只顾完成自身任务而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协作。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对内部资源产生一定的损耗而影响到项目的进展。
1.3项目风险意识不强
项目风险意识即为失败意识。风险意识就是对可能出现的不良结果进行警惕。因此,必须谨慎地对项目业务的需求、组织管理以及技术方案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目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不成熟状态,很可能会导致恶性竞争的风险。用户总是喜欢物美价廉并且对价格、进度等进行压制,而很多的软件项目商则为了不被淘汰出局而被动接受不够合理的要求。这样无疑就忽视了自身的可行性问题,进而签订一些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合同,项目还未开始就已经具有了潜在的风险。而在实际案例中,这种风险是双方的,可能是信誉与经济上的损失。
2计算机项目管理的建议
2.1做好项目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
项目组成成员对于项目目标能够有清楚的理解。在项目管理中对于系统目标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包括项目的进度计划、验收标准以及预算等。使得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有共同的认识与期望。项目经理需要对承接的项目结构进行分解并分配给技术工作人员,能够确保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有益于最后工作的顺利完成。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项目经理的精细分析,同时也需要技术人员能够学习一些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技术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并且在沟通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对其沟通所涉及的内容、对象以及目的有十分的把握,这样才有可能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如果在沟通环节中,没有使得双方有更好地理解,则会对整个工作进程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技术人员与项目人员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双方能做有效协调,沟通顺畅,则会使得项目管理工作更为有效、高速地进行,并使得项目管理工作更能出色的完成。
2.2要有健全的员工培训制度
计算机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该项目工作能否顺利有效进行。因此,建立健全的员工培训制度是项目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一个基础条件。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的角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其能够有效的完成工作,软件企业就应该在人员培训方面加大力度。培训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对工作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培训,还需要对工作人员提供交流平台,提高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制定出定期的考核制度,对员工工作岗位的选择,坚持择优安置的原则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管理人员会为了取得最佳成绩而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与新内容,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3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管理人员在实际的项目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因为风险意识的薄弱,而使得项目管理出现一些负面的问题,从而会导致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受到一定阻碍。因此,这就需要强化管理人员自身对于该工作的风险意识。项目管理者在工作中要起到带头学习的作用,主动学习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外,也要学习怎样认定风险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审核,进行合理的评估与判定,并制定出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可能出现的几率。从而降低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
2.4明确项目管理实施者的意图
项目管理的实施者是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因此,项目管理的实施者从项目工作开始之初,就应该对各种活动进行筹划,并且能够清楚了解整个项目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内容。要做到无论是项目经理还是项目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都应该对项目管理实施者的真实意图有很好地了解,以便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协调与沟通并通过有效途径赢得他们的支持。这样可以避免在实际的工作因为项目管理实施者的一些问题,使得整个项目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从而导致项目管理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
3总结
Windows2003在用户设定系统口令时不作口令安全规则检查,用户为了使用方便,往往设置很简单的口令,这样容易造成口令安全的问题。可以专门增设口令安全规则检查组件,在用户设定系统口令时进行口令符合安全规则的检查。当用户输入不符合规则的口令时,系统向用户指出,并建议用户更改,否则拒绝用户使用简单的口令。在进行安全规则设定时,我们可将规则进行分级,按照应用要求进行不同强度的规则划分。不同等级强度采用不同的安全规则进行检查。若1个用户为系统管理员,则应设为最高级,进行最强的安全规则检查。若用户为1个普通用户,可根据系统对这类用户的安全要求作相应等级的安全规则检查。
2口令文件保护
为了加强口令文件的安全,现在都使用了结合随机数加密口令的方式,有效防止了预处理字典攻击。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可以将Windows2003的口令文件管理SAM进行扩展,在创建新用户时,采集每个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替代上面的随机数,将生物特征代码与用户口令合成,再加密生成加密数据存贮在口令文件相应位置。这样也可防范预处理字典攻击,同时,由于生物特征与每1个人和用户名相对应,这样用户不可能否认该帐号不是他的,可提供抗抵赖证据。
3访问控制
Window2003的访问控制采用了自主访问方式,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易用性,同时有些安全组件己经实现了Bl级的部份安全要求,如安全标识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安全组件,增设相应的强制访问控制管理机制。系统首先执行强制访问控制来检查用户是否拥有权限访问1个文件组,然后再针对该组中的各个文件制定相关的访问控制列表,进行自主访问控制,使系统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要同时满足强制访问控制和自主访问控制检查。
4文件管理
CZ级要求具备审计功能,不允许访问其他用户的内存内容和恢复其他用户己删除的文件。Windows2003通过提供相应的安全审计组件满足安全审计要求。在文件管理方面,Windows2003提供了NTFS文件系统增强文件的安全性。在进行文件删除管理时,Windows2003通过提供回收站功能,用户可先将不用的文件放入回收站,这样用户可从回收站中将再次需要的文件重新取回。当确认不再使用这些己放入回收站的文件时,只需清空回收站,这时别的用户就不可能利用系统本身提供的功能恢复别的用户己删除的文件。虽然它基本满足了CZ级对文件管理的要求,但这对更高安全要求的应用是不够的。由于Windows2003的文件删除并不是彻底覆盖删除文件所用的硬盘扇区,而只是在文件分配表中给该文件作上已删除标记,使系统不能再访问,通过使用第3方工具可以很容易地恢复出用户已删除的文件。因此为了加强文件管理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增加系统安全擦除组件,删除文件的同时就彻底覆盖文件所用的硬盘扇区。从而即使有用户使用第3方工具也无法恢复出别的用户已通过安全擦除方式删除的文件。实现安全擦除,由于要重写删除文件所用的每一个扇区,因此比较耗费时间,会使系统的响应变慢。在设计擦除组件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可用性和灵活性,由用户来设定重写扇区的次数。系统缺省还是采用Windows2003的常规文件删除方式,用户在删除自己的高密文件时,根据安全需求采用相应的擦除方式。
5漏洞补丁
Windows2003在发现系统安全漏洞后,通过及时在网上系统的漏洞补丁来解决由漏洞引起的安全隐患。通常网上公布后,由用户自行下载安装或设置系统定时下载补丁来安装,但这样缺乏及时性。应在系统安全漏洞的补救方式上,采取“推”而不是“拉”的办法实现安全漏洞的补救。这样一旦发现系统安全漏洞,操作系统供应商提出解决方案后就可通过网络向用户系统及时推出,而不是由用户知道了漏洞再向服务器下“拉”漏洞补丁而错过及时解决问题的时机。增加1个专门接收系统漏洞补丁的组件,保持端口常开,随时接收来至网站的安全补丁,实现漏洞补救的及时性。
6用户管理
在Windows2003系统中,系统管理员拥有绝对的权力,能对系统的一切相关设置进行管理,这样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是不适合的。应改变现有用户管理的方式,将系统安全管理部分独立出来,降低超级用户的权力,设立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安全审计员,防止攻击者利用1个特权用户的身份获得对整个系统的控制。系统管理员的职责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安全管理员管理安全属性等信息,安全审计员进行审计的配置和审计信息维护3种特权角色的权力互不交叉,不允许同一用户充当两种以上的特权角色,使相互之间形权力制约,限制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就可避免系统管理员权限过大的缺陷,使Windows2003更能适合安全要求更高的应用场合。
7安全模型
7.1安全操作系统模型
安全模型是对安全策略所表达的安全需求的简单、抽象和无歧义的描述,为安全策略与其实现机制的关联提供了1种框架。安全模型描述了对某个安全策略需要用哪种机制来满足,而模型的实现则描述了如何把特定的机制应用于系统中,从而实现某一特别的安全策略所需要的安全保护。通常由特殊可信主体,完整性检查员的工作模式。通用操作系统虽然通过使用多种安全技术相结合的办法能增强系统的安全性,但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还是不能满足安全要求的。该安全模型就是为了加强系统的安全性提出的,该模型设计目的就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系统的安全性。通常机密性和完整性是操作系统安全的两个重要特性,BLP模型只解决了机密性的问题,而Biba模型只解决了完整性的问题,没有使二者同时兼顾。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安全,根据BLP和Biha安全型的安全原理,结合实际应用,该模型将安全政策,决策实施,安全数据库三者相分离,这样就可以灵活的支持多种访问控制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系统通过修改内核中与安全相关的系统调用,在具体操作执行前请求安全决策,根据决策结果决定是否允许实施操作。系统安全模型中,把操作系统分为系统内核和用户空间,系统内核分为安全决策和决策实施两个部分,安全决策依赖于安全政策,负责判断1个安全相关行为是否可以执行,决策实施与安全政策无关,负责执行1个已经得到许可的行为所要执行的任务。安全决策内部设立相互独立的政策支持机制,每个安全政策对应1个政策支持机制,这样在安全政策的支持方面就能获得一定的灵活性。在系统中,多种访问控制机制、安全审计、加密文件系统等安全机制相互结合,构成了强大的安全内核。
7.2通用访问控制框架
该安全系统模型中,通过使用通用访问控制框架来实现灵活的访问控制。当1个主体访问客体时,相关系统调用就会请求安全决策,安全决策的相应机制首先根据安全请求的类型确定应采用的安全政策,再把决策任务转交给对应的政策支持机制,最后将决策结果返回给决策实施机制去执行。从内核的角度看,安全相关行为是由系统调用触发的。以系统调用打开文件为例,这是个安全相关行为,首先决策实施模块把打开文件的请求提交给安全决策子系统,决策系统受理这个请求,并由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作出判断。决策结果返回给决策实施部分,决策实施部分根据决策结果实施相应动作,并将结果信息返回给系统调用。系统调用根据这个安全决策结果确定下一步的行为。
7.3自主访问控制
为了实现进一步地对访问进行控制,系统安全模型中通过增加基于ACL的自主访问控制来实现。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机制就可以实现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控制粒度的细化,可以实现系统中任一用户对各种系统资源(目录,文件,特别文件,管道等)的控制访问。主体对客体的权限可以有3种方式:第1种是ACL信息中具体指定了此主体对此客体的权限;第2种是主体作为某1组中的具体成员而对此客体享有它所在的组所享有的权限;第3种是该主体取此客体对外的缺省值。
7.4强制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是指对客体访问的安全政策由系统强制实施,客体属主无权控制客体的访问权限,防止对信息的非法和越权访问,保证信息的机密性。BLP模型是公认的信息保密模型,自产生以来在很多安全操作系统的开发中得到了应用。本模型的强制访问控制也采用BLP模型,通过利用安全属性库(一些安全文件的集合)来实现强制访问,并把这些安全文件放在受保护的特殊目录下。为了实现完整性访问控制,模型可以用Biba安全模型为基础,根据信息可能被破坏所造成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对信息的修改实施强制访问控制,支持系统客体和主体的完整性级别划分,系统根据用户身份的完整性级别和信息资源的完整性级别确定用户对信息资源作修改的授权决定。在完整性访问控制的支持下,可以防止非法用户或进程修改敏感信息。
7.5系统管理特权分立
Windows2003、Linux、Unix的用户特权划分只有2级,超级用户和普通用户。超级用户具有所有的特权,普通用户没有特权。这种做法不符合安全系统的“最小特权”原则。攻击者只要获得超级用户身份,便得到了对系统的完全控制。通过在模型中使用“最小特权”原则对超级用户的特权进行化分,根据系统管理任务设立3个角色并赋予相应特权。3个系统管理角色分别是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审计管理员。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的安装、管理和日常维护,如安装软件、增添用户帐号、数据备份等。安全管理员负责安全属性的设定与管理。审计管理员负责配置系统的审计行为和管理系统的审计信息,3个角色互相制约。攻击者破获某个管理角色的口令时不会得到对系统的完全控制,这样就能更好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8结束语
1著作权保护
国内外不少法学家认为,软件的法律保护制度以著作权法或是版权法为主,实际上并非具有天然性,只是许多国家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把软件等同于知识版权进行套用了。多重立法模式下,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在不同部门法之间有所侧重,结合计算机软件行业的特征,采取著作权保护法作为主要手段即可。软件完成即受著作权保护的方式,其时效性与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快速更新换代这一特点是相适应的。另外,由于著作权的专有性没有专利权那么强,这也有利于新软件的推广,与计算机软件行业传播广的特点也是相符的。因此总的来看,著作权保护法作为主要手段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是迎合行业发展的,能够达到对权利人的保护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2专利权保护
尽管著作权保护法已经明确作为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手段,但专利权的保护方式也在许多状况下,符合计算机软件的特性与利益需求。比如,著作权保护法只能保护软件的推广,但实际上并不能保护软件开发者的思想、工艺、操作方法等。然而计算机软件有别于传统的作品形式,软件创作者开发软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它是一种能产生积极效果、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方案,因而理应受到专利法的保护。但是当前专利法在专利性的限制上对于计算机软件来说明显过于狭窄。其便利性、广泛传播性是属于计算机行业的必然特点,专利法的保护模式却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在明确计算机软件受专利法保护之外,也应同时放宽对专利权的审查,并缩短专利审查时间。如此才能适应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创新性与时效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在实施专利申请的时候,应该根据计算机软件的特性设计一套相符的程序,即在申请通过前,对软件保持秘密状态。但也因为原本的先期公开制度是为了保障专利的独创性,因此在设计新专利申请程序的同时,也可以给予计算机软件专利申请更严苛的惩罚制度作为修正。
3商业法等补充
保护计算机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也就涉及到更多的商业利益。因此,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应适当引用商业法规的保护,特别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让相关法律规范满足计算机软件保护模式的辅助作用。另外,计算机软件的企业,也可以利用商业保密法规制度,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软件知识产权意识,从而形成自主的保护体系。
二结语
一、看图归类识字教学模式
看懂图意──读准字音──辨形会义──编码打字──书写训练
看懂图意:懂得课文图画所表示的字词的意思,知道生字形和义的联系。如:“杨树、柏树、松树、桦树”等词,不仅表明事物的类别相同,而且词中的生字“杨、柏、松、桦”都具有形旁表义的特点。
读准字音:学生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教师校正字音,或重点指导读音。
辨形会义:辨形,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好的字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笔画名称,掌握笔顺,分析字形结构;另一方面要根据认知码的汉字拆分规则,对字进行必要的拆分,按照部件归类教学。会义,即根据图画领会、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编码打字:以词为单位进行编码打字训练,可听打词语,看谁打得又快又好。
书写训练:书写是一种直观简易的练习,“四结合”试验班练习的一部分由计算机编码打字所代替,因此,教师更要保证学生书写的质量。
二、形声字归类识字教学模式
读音辨形──组词说句──编码打字──书写训练
读音辨形: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生字,边读边观察字形,在读中辨形,在辨形中读者,找出形与声的联系,从中悟出字的“形部件”和“声部件”各自的表义和表声部分。如把“蜻”和“晴”编成一组:蜻蜓的“蜻”字是“虫”字旁,表示跟昆虫有关;晴天的“晴”是“日”字旁,表示跟太阳有关。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增强识字能力。
组词说句:先用形声字组词,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组的词进行扩展性训练,说短语,说简单的句子,从而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
编码打字:抓住形声字“声旁”与“形旁”的部分进行编码打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可利用“联想扩词”这一电脑功能进行生字扩词,丰富学生的词汇。
书写训练:对一些易错写、难写的形声字,教师应进行书写示范,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三、基本字带字归类识字教学模式
复习熟字──读音辨形──组词造句──编码打字──书写训练
复习熟字:基本字即小学生熟悉的独体字。如“木、成、日、月”等,由笔画简单的熟字作部件,加上偏旁组成生字。因此,复习熟字应作为认识生字的前提。
读音辨形:借助汉语拼音自读生字,可进行集体读、分小组读、个别读等,教师及时正音。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辨形。如:成——诚(诚实);月——明(光明)。“成”字加上“言字旁”变为“诚”,诚实的“诚”是合体字。
组词造句:在练习中不要局限于记忆教材中已组的词语和造的句子,应尽量拓宽思路,进行组词、造句,以丰富小学生的语汇,发展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确定了考生人数和考试日期的信息无误后,即要确定与之匹配的考试用机房(考场)数目,确定各机房可用机器数量,后备考场及其机器数量。确定各机房每场次的建议安排人数及备用机数量。根据考生人数、考试科目不同和机房科目环境、机器数量情况,安排考场和监考老师(优先考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老师)并提前进行集中培训,确定场次及每场详细的考生名单。根据考生名单制作考生签到表并预留好备注栏,由监考人员在此填写考生异常考试情况记录。还要充分考虑考生进场退场、考生签到、考试数据备份及场次间成绩回收等时间,确定各场次间的间隔时间(根据经验,以20~30分钟为宜)。
2考场环境准备及软件安装
根据考场安排和考生机安装要求,提前一天对各机房考试机进行考前操作系统和考试软件安装,为使考生机IP地址应与考试服务器IP地址位于同一网段内,必须确保网络畅通。若出现同一网段IP地址不够划分的情况,可采取多网段多服务器分别组网考试。为避免考试当天出现电力中断的意外状况,要提前对供电设施等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3考前测试
考前测试是指对确定可用的计算机提前安装系统并测试。一般提前一周进行,为使每台考生机都得到测试,测试规模应与正式考试规模相同。测试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是否所有考试服务器每题型都能正常考试并正常回收考试数据;是否所有考生机都能正常进行相应语种考试并正常提交;是否所有考生机在切断外网连接的条件下都能通过内网正常访问考试服务器;是否每个考试机房的投影能正常放映考试注意事项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检测通过后,务必清除所有测试数据,隐藏考试系统,做好考试数据密保工作。
4考试分工
在NCRE考试中,常规的巡考、监考就不赘述,重点分析一下技术支持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首先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安装考试环境(支撑系统)和考试软件。考前再次确认考试服务器及备用服务器正常运转,服务器端考试软件能正常运行。每场次考试结束后,校对该场次系统上传的考生考试结果数据包,若出现问题,记录并上报考试院。核对完毕后,将正确的考试结果数据包做好备份工作,并对该批数据包做好场次标记。考后考试结束后,NCRE的工作重点是整理考试数据,填写需上报的相关考试材料,第一时间汇总上报给市考办,总结经验疏漏,优化细节,为下一次组织考试做准备。
5安全保卫和应急预案
安全保卫工作是NCRE考试组织安排的重点环节,是考试严肃性、公平性的保障。NCRE考试的安全保卫工作主要是围绕试题和考场秩序展开。试题方面下发的考试题库(光盘)运输到校后立即存入保密室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直至考前启用;考场秩序方面协调保卫处在考场四周拉上警戒线,考试期间安排安保人员值守,无关人员严禁进入考试区域。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指导手册,考前应认真制定。对考试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状况应予以充分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如大面积断电、设备损坏、无法考试、集体舞弊等,做到“预防为主、重在建设;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就地解决;以人为本、依法处置;保守秘密、遵守纪律。”
6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国外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我国有关CMI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CAI的研究已进入推广和使用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飞跃。
CAI教学的发展,在国外始于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程序教学法,即根据刺激反应—强化原则,及时获取教学信息的反馈,有效地实行个别化教学。由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刚刚起步,软件开发价格昂贵,操作难度大,并未受到广泛关注。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CAI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CAI软件开发更侧重于应用,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习者已有的认识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近几年,由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CAI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现代化教学的两个基本趋势,即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即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要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必须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不仅要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还必须掌握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CAI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首先,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而教师的设问和强化刺激手段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三,CAI可以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条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CAI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还具有很好的功能。
CAI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化学教学中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硬件的配置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上明显滞后于硬件的配置。而且,相当多的教师对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认识不足,参与不够,对CAI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更鲜为人知。为此,结合我校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实践,我们对CAI化学教学模式提几点看法。
二、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种模式
(一)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
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目前,很多学校的软件应用是这种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模拟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或录像都更真实地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可反复播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溴苯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此外,工业生产知识内容,如硫酸、硝酸工业制法,炼铁也可制成CAI课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实际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也有声音、形象、板书、文字、挂图和实物等,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来调整教学策略。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90年代在法国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我国高中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学校不多。因此,主要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还是指前一种,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平台,设计课件,操作使用鼠标,简单易行,而且教师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进行CAI教学,应当逐渐从单纯的CAI向多媒体组合的CAI发展。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把原电池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内容讲授,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观察步骤,指导学生实验,并利用微机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2+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最后利用录像播放不同新型原电池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个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自学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如果程序设计的分支越多,预想情况越丰富,越能帮助反复学习,克服障碍,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程序,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学方法,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的目标。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以上我们只对现有的常用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类,除此之外,CAI的问题解决、教学游戏及查询和问话等多种基本模式,在个别化教学的课件中都有所表现,在此我们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我校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时间较长,不仅在化学学科,在其它各科教学中,都设计过丰富的CAI课件,这主要源于计算机硬件的配置和得力于一批对软件开发兴趣浓厚的中青年教师群体。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也在无形中推动了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应用。
在CAI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主要是CAI课件设计比较困难。现在市售的课件,模式单一,价格较高,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和风格不同,课件使教师选择余地较小;教师本人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设计程序,而要编程序,难度更大,由此需要有一个CAI教师备课系统,使教师便于选择、存储、检索加工组成课件。